close

 

201162716653568

20130131102451189  

 dac72a83c119550995ee378c

u=3900184355,2457879253&fm=21&gp=0

wKgBm04KX0CXTGPNAAIjpm9VvC826_travel_info_w600

3721357350602155

u=2562624384,2760649759&fm=21&gp=0.jpg  

12949999_151612633129_2

 1251707941012

2011627161020231

20090730082646730

20121019173248627

20140511123512181218

a4badbed8502104a93f819

W020140819780599518717  

13019062_123953481128_2

11417183_133754739132_2

2007128182341577_2  

1369025_234451635000_2

2328259

2482521_151315338183_2

2501606_144721530000_2

2853786_230212945000_2

5313703_152927215000_2

5868019_152735039323_2   

58_12162631744402008071710525499

 13368_20061009185957397004

7e35a604gc0c5e0fd0fae&690

532225_1355267642250318 

201002081736029218  

/ 網路的ˊ圖

 

不知是動物或植物,

總有天我會不在,要怎麼替你安排?

地下室有著最恐怖的廉價,聞不到腥味,碰不到質感,

奢求誰說出那家具某些的缺陷,誰被眼前的魔法所屏障;

那是個比雪淹小腿還要冷的夕陽,

過凍時竟然覺得有點像過於熱情,

直到缺陷從我臉龐產生,漾起無可奈何的微笑。

 

到了早上10點,你兒子從我爸家喪事死的出去又活著回來,

今年春節算是辦第三場的公祭了,他對我炫耀說:妳客廳的排場不好,

那我說:是不是要把一樓挑高到二樓,你才看的到大廳得整幅水墨畫?

他說:水墨畫太淡,黑有濃,黑有淡,妳下得太淡,

我說:那你只看到桌椅,你自己有跟桌椅一樣硬嗎?

他說:我幫妳捧那束紅色菊花吧,妳跟我一起坐第3桌討論工作合約,

我說:爸都還沒入棺定驗了,你就想只來我家搬走冷氣?你穿黑衣捧紅花又好看嗎?

 

到了今天中午12點,我就算是當鐵窗,也導熱太快,

我把早餐店的番茄義大利麵 改成吃 青醬義大利麵,對中午工作有效果嗎?

而且我是別人不要的小妾生的孩子,公祭時都分光家產後,我被送到我姐的丈夫家那當外傭,

我姐家的小孩不知道是給醬油還是給黑糖?叫我去偷竊我姐的老公家的東西,我就去偷,

我姐的老公的爸媽發現後還差點叫我去坐牢得去監獄不要回來,剛好就遇到家祭,

監獄的人和喪禮的人都塞在我家的客廳,我顧的嬰兒還發燒,

伯父母在爭論說要給我清潔管理費還是給我保母費?公帳報哪種費用可以少給我錢?

 

到了今天下午1點,小孩學校老師,骨科的病人,肌肉拉傷的內科的病人,買深夜日本拉麵排隊的客人,都來,

客廳就有各種行業的親友來參加喪禮,有的帶麻油芋頭煎餅要來打包家裡的花盆出去,

那個外傭怎麼沒有做事?你不是有付他薪水嗎?伯父伯母說有ㄚ~每月還給她包吃包住的,

想來買花盆的客人說:哪有主人作事而下屬不做事得再那裡吃閒飯的道理?

伯父母就叫女傭快點打掃,這麼重要場合,那些棺材板採購商或吐司廠的廠商都來看爸媽的墓碑牌位看風水了。

 

到了今天下午2點,伯父母的女兒說要出去參加同學得慶生會,不來替爺爺奶奶的墓碑守夜了,

說同學的爸媽的旅館在遊樂園旁得急著開發新企畫,要我去幫忙構思,

客人走後,少了親生女兒的幫忙,女傭打掃的份量就加重,可是伯父母沒有多付給女傭薪水,

伯父看著電視的和服女生說日本美食好好吃得這家店有魚下巴或豬骨湯之類的,

女傭的同事就看不下伯父母看的美食電視就把伯父母的女兒投資在外的旅館經營得像廢墟,

剛好原本木質不好的家具餐廳就一群生氣得吃不下飯得染髮像店面跟員工都在加油站工作。

 

到了今天下午3點,伯父母的兒子的老婆帶伯父母的3個孫子去公園玩,

1個男孫和2個女孫都是國小的,

原本屬雞的媳婦要去黃昏市場挑別人現成煮好的香菇雞湯給婆家當晚餐,

可是媳婦跟黃昏市場的不合,每個都要她當熟湯去跟香菇煮再一起,她還想活到明天早上,

有個老先生帶著二隻小狗去公園,一隻狗像嬰兒的體型,一隻狗像國小生的體型,孫女跑去老先生旁,

媳婦不認識這老先生,老先生只是養二隻狗作伴,誰知道跑來2個陌生的女生坐在老先生得腿下得地板玩小狗?

老先生穿著綠色的衣服和黑色的背心和卡其色的七分褲跟黑色娃娃拖鞋,媳婦跟著家族穿黑鞋子跟黑衣服和藍外套,

二隻小狗的大狗壓著小狗,小狗一被大狗抓到就翻倒得裝死得像隻貓咪倒下的樣子,然後小狗四腳朝天得讓大狗咬脖子,

老先生在媳婦的女兒旁抽菸,好像旁邊沒有別人,也看不到自己養的二隻小狗的情形,另個老先生也牽著鬆獅犬來公園溜狗,

當這媳婦的三個小孩的監護人都很辛苦,她小孩姐弟間一直說看隔壁有沒有便宜的零食可以買來吃的,然後姐弟間再鬧金錢糾紛,

雞死在黃昏的計程車裡,牛輸給養小狗的老先生。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州郡三

《州郡三》

《古雍州上》
1
古雍州上: 今置郡府二十四 縣百三十一
 
2
古雍州上: 京兆雍二十三縣萬年 長安 鄠 藍田 咸陽 醴泉 三原 雲陽 涇陽 櫟陽 高陵 渭陽 昭應 金城 富平 武功 宜壽 好畤 美原 同官 奉天 華原 奉先   華陰華三縣鄭 華陰 下邽   馮翊同七縣馮翊 朝邑 白水 澄城 韓城 郃陽 河西   扶風岐九縣雍 扶風 郿 岐山 陳倉 麟遊 岐陽 虢 普潤   汧陽隴五縣汧源 汧陽 吳山 華亭 南田   新平邠四縣新平 三水 永壽 宜祿   安定涇五縣安定 陰盤 臨涇 良原 靈臺   彭原寧六縣定安 羅川 彭原 襄樂 定平 豐義   安化慶十縣安化 樂蟠 合水 馬嶺 方渠 同川 洛源 延慶 華池 懷安   平涼原五縣平高 平涼 蕭關 百泉 他樓   靈武靈六縣迴樂 靈武 懷遠 溫池 安靜 鳴沙   五原鹽二縣五原 白池   寧朔宥三縣延恩 歸仁 懷德   洛交鄜五縣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羅 甘泉   中部坊三縣中部 鄜城 宜君   延安延九縣膚施 延安 延川 延水 延昌 敷政 臨真 金明 豐林   咸寧丹五縣義川 雲巖 門山 汾川 咸寧   上郡綏五縣龍泉 城平 綏德 延福 大斌   銀川銀四縣榆林 撫寧 真鄉 開光   新秦麟三縣新秦 連谷 銀城   朔方夏四縣朔方 寧朔 長澤 德靜   九原豐三縣九原 永豐 豐安   榆林勝二縣榆林 河濱   安北府
 
《古雍州》
1
古雍州: 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據黑水,東距西河,即龍門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河。黑水出今張掖郡雞山,南流至今燉煌郡,經三危山,過今南溪郡而入南海。弱水既西,弱水,今張掖郡張掖縣界,理使西流,至合黎。合黎亦張掖郡界中。涇屬渭汭,涇水出今平涼郡平高縣。渭水出今隴西郡渭源縣。屬,連也。水北曰汭。言理涇入於渭,經秦川而入河也。在今新平郡宜祿縣。水經云:「汭水經宜祿,一名宜祿川水。」漆、沮既從,灃水攸同。漆、沮之水,今京兆府華原、富平界,亦曰洛水。灃水出今長安縣之南山。言漆、沮既從入渭,灃水亦來同也。荊、岐既旅,荊山在今富平縣。岐山在今扶風郡岐山縣。荊山在岐東。言二山理畢,可旅祭。終南、惇物,至于鳥鼠。終南、惇物二山,皆在今長安及武功二縣。鳥鼠山在今隴西郡首陽山西南。言自終南西出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于瀦野。高平曰原,下溼曰隰。瀦野,地名。言皆致功也。今武威郡姑臧縣即瀦野澤。三危既宅,三苗丕敘。三危,山名。言可居也。三苗本有苗氏之族,今長沙、衡陽閒是,徙居於此,分而為三,故言三苗,皆大得其次敘也。三危山在今燉煌郡縣界。厥土黃壤。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積石山在今西平郡龍支縣,龍門山在今絳郡龍門界,皆河水所經。會于渭汭。」逆流曰會。自渭北涯逆水西上。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以其四山之地,故曰雍州。亦謂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所雍閉。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嶽,即吳嶽,在今汧陽郡吳山縣。藪曰弦蒲,在汧陽郡汧陽縣。川曰涇汭,汭在豳地。詩大雅公劉之篇曰「汭鞠之即」。惊曰渭、洛。洛即漆、沮。其利玉石。人三男二女。畜宜馬牛,穀宜黍稷。」兼得禹貢梁州之地矣。周自武王克殷,都於酆、鎬,則雍州為王畿。酆邑在灃水,鎬京在灃水之東,並在今長安縣界。及平王東遷雒邑,以岐、酆之地賜秦襄公,乃為秦地矣。至孝公作為咸陽,築冀闕,徙都之,故謂之秦川,亦曰關中地。關中記云:「東自函關、弘農郡靈寶縣界,西至隴關今汧陽郡汧源縣界,二關之閒,謂之關中,東西千餘里。」其在天文,東井、輿鬼則秦之分野,漢之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安定、天水、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燉煌,皆其分地,今京兆、扶風、馮翊、華陰之西境、汧陽、新平、安定、彭原、安化、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和政、寧塞、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燉煌等郡。兼得魏、趙之交。漢之高陵以東,今馮翊之南境、華陰之東境也,宜屬魏。漢之雲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安北,屬趙。始皇置四十郡,此為內史、今京兆、華陰、馮翊、扶風、汧陽、新平等郡是。上郡、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等郡地。北地、今安定、彭原、安化、平涼、靈武、五原、寧朔等郡地。九原、今九原、安北地是。隴西今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等郡地是。及雲中之西南境。今榆林郡。其餘郡縣,自漢以後歷代開置。其伊吾以西,並雍州之封域外羌胡地也。臨洮、武威、張掖、西平、寧塞、酒泉、晉昌、燉煌,古雍州域內地,而非秦所置郡之境也。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則雍州域外。秦滅,項籍分秦地為三國,曰雍、以章邯為王,都廢丘,今京兆府金城縣。塞、以司馬欣為王,都櫟陽,即今縣。翟,以董翳為王,都高奴,今延安郡金明縣。謂之三秦。漢武帝置十三州,以其地西偏為涼州,領郡十,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銀川之地屬并州。蓋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又置司隸。領三輔,為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後漢司隸、涼州並如前代。州理於隴,今天水郡隴城縣。魏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三輔仍舊屬司隸。改京兆尹為大,馮翊、扶風各除左右。晉置雍州、領郡國七,理京兆。涼州、領郡國八,理武威,今郡。秦州。領郡六,理上邽,今天水郡。愍帝之後,劉聰、石勒、苻堅、姚萇相繼據之。及姚泓為宋武帝所滅,後屬赫連勃勃,其州縣之名不可得而紀也。後魏以其地置北秦、雍、南秦三州,雍州理京兆,即長安也;秦州理天水,今郡上邽縣;南秦州理洛谷城,今天水郡伏羌縣。頗得古雍州之地。迨西魏以後及於周氏,分裂制置,其名甚多,不可悉數。隋氏置司隸刺史,分部巡察,而不詳所統。餘州皆然。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京畿、京兆府,華陰、馮翊、扶風、新平等郡。關內道、安定、彭原、汧陽、中部、洛交、安化、靈武、榆林、延安、上郡、咸寧、銀川、平原、九原、會寧、五原、新秦、朔方、安北等郡。隴右道。武威、天水、安西、北庭、交河、晉昌、西平、隴西、燉煌、酒泉、金城、安鄉、寧塞、臨洮、和政、張掖、伊吾等郡。
 
2
古雍州: 京兆府東至華陰郡百八十里。南至洋川郡六百二十里。西至扶風郡三百十七里。北至中部郡三百十二里。東南到上洛郡三百里。西南到洋川郡六百里。西北到新平郡三百十里。東北到馮翊郡三百七十里。去東京八百三十里。府東西三百二十里。戶三十三萬四千六百七十,口九十二萬三十一。
 
3
古雍州: 今之雍州,理長安、萬年二縣。周之舊都,平王東遷而屬秦,始皇以為內史地。漢高祖初屬塞國,後更為渭南郡,尋罷,復為內史,武帝分為右內史,秦於右北分涇水,置鄭渠,灌田四萬餘頃。漢置白渠,灌四千五百餘頃。後更分京兆尹。領縣十二。後漢因之。領縣十。魏改尹為守,後改為秦國,後復為京兆國。晉為京兆郡,兼置雍州,領郡國七,理於此。後魏亦然。後周復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煬帝改為京兆郡。大唐初復為雍州,開元元年改為京兆府。凡周、秦、漢、晉、西魏、後周、隋,至於我唐,並為帝都。周謂幽王以上。漢謂西漢。晉愍帝亦暫都於此,凡四年。後魏孝武帝自洛陽來都之,是為西魏,凡四主,得二十二年,而禪後周。其間王莽、更始、劉曜、苻堅、姚萇,亦都於此。前趙劉曜為石勒所滅。前秦苻堅為姚萇所滅。後秦姚泓為晉將劉裕所滅。今號西京。漢高帝自櫟陽徙都長安,至惠帝方發人徒築城,今西北古城是也。至隋文帝開皇三年,移築新都,號曰大興,今城是也。武德以來稱京城,開元元年十二月稱西京。領縣二十三:
 
4
古雍州: 萬年漢有萬年,屬左馮翊,今在櫟陽東北二十五里櫟陽故城是。至後周,始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隋改為大興縣。武德初,復舊。有白鹿原,亦謂之霸上,霸陵也。有軹道,秦子嬰降處。有少陵原,則漢宣許后陵。霸水。滻水,則荊溪、獨柳水下流也。渭水。御宿川,漢武帝遊觀,嘗宿此川,故名之。漢南陵縣城,在今縣東南二十四里。又有漢杜城,則周之杜伯國地。更始墓,在今縣東北。長樂坡本名滻阪,及隋文帝更名。
 
5
古雍州: 長安漢高帝置。周文王作酆,今縣西北靈臺鄉豐水上是也。武王理鎬,今昆明池北鎬陂是也。有阿房宮,終南山,龍首山。細柳原,周亞夫所屯處。坤元錄云:「漢長樂宮在縣北故城中。」又有渭水、豐水、鎬水。又有定昆池。大唐神龍中,安樂公主恃寵請昆明池,中宗不與,主發怒,自以家財別穿池,號曰定昆池。
 
6
古雍州: 鄠夏有扈國亦謂之觀扈,至秦改為鄠。姚察訓纂云:「戶、扈、鄠三字,一也。」殷有崇國,皆在此界。有甘亭,啟戰處。
 
7
古雍州: 藍田秦舊縣,出美玉。後周閔帝置藍田郡,武市省郡。玉之美者曰球,次曰藍。蓋以縣出玉,故名之藍田。有關,秦嶢關也。秦嶺在此界。
 
8
古雍州: 咸陽周文王葬畢公在西北。初王季都之,後畢公封焉。今縣東十五里有故咸陽城,秦所都也。漢渭城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即秦之杜郵,白起死於此也。有長陵城,漢高帝長陵,因以名縣。漢武帝作長安城,西門曰便,橋與門相對,因號便門橋,今名便橋,在縣東南。
 
9
古雍州: 醴泉漢谷口縣地,故城在今縣北。西魏置寧夷郡。後周改為秦郡。有九嵕山。隋改為醴泉縣。有蘇武墓。
 
10
古雍州: 三原漢池陽縣地。苻堅於拥嶭山北置三原護軍。後魏罷護軍,置三原縣。拥,才薛反。嶭,五結反。
 
11
古雍州: 雲陽漢舊縣,亦美陽縣地。有故雲陽宮,即秦之林光宮、漢之甘泉宮也。晉書云:「即本匈奴鑄金人祭天,所謂之休屠金人。」有鄭國渠、大白渠。
 
12
古雍州: 涇陽本秦舊縣地。昭王弟封涇陽君,即此。漢涇陽縣,在今平涼郡界涇陽故城是也。後漢及晉池陽縣北地。有長平阪、涇水、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
 
13
古雍州: 櫟陽秦舊縣也。秦獻公自雍徙居。漢高元年,封司馬欣,屬左馮翊。又曰萬年縣,高帝置。按高帝葬太上皇於萬年陵,仍分置萬年縣為陵邑二縣,故櫟陽城亦云萬年城。後魏孝文帝分萬年置彰縣,宣武帝又分為廣陽縣。周明帝二年,省萬年入廣陽、高陵二縣,更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仍移廣陽縣入舊萬年縣城,即今縣是。有沮水。
 
14
古雍州: 高陵漢舊縣,屬左馮翊,左輔都尉之理。魏文帝黃初元年,改為高陸縣,屬京兆。自此以前,其縣在今縣西南一里高陸故城是也。後魏移居今所。有後秦姚萇墓。
 
15
古雍州: 渭陽本漢新豐縣地。蓋苻、姚時所置。漢初有渭南縣,蓋取以為名。有西魏武帝陵。
 
16
古雍州: 昭應本周驪戎國。春秋「晉獻公伐驪戎」,杜注:「在京兆新豐縣,秦滅以為邑。」漢高帝四年置,屬京兆尹,以太上皇思彭城之豐縣,乃築此城,徙豐人以實之,名新豐。武太后改曰慶山,後置會昌郡於驪山下,遂廢新豐併入焉,改為昭應。漢王與項羽會於鴻門,在此縣界。有湯泉,其院宇後周宇文護所造,隋文帝列樹松柏千餘株。後漢馮衍墓,在新豐縣南四里。周幽王陵,秦始皇陵,漢成帝昌陵。有戲水亭,即周幽王之死處。
 
17
古雍州: 金城周曰犬丘,秦曰廢丘。項羽封章邯為王,都於此。漢高帝改名槐里。武帝又割置茂陵縣,有武帝茂陵。昭帝又割其地置平陵縣,有昭帝平陵。魏改為始平。開元中改為金城,有馬嵬故城。孫景安征塗記云:「馬嵬所築不知何代人。姚萇時,扶風王驎以數千人保馬嵬,即此也。」
 
18
古雍州: 富平本漢舊縣,後漢移富平縣於今彭原郡界富平故城是也。晉又移北地郡之富平縣於今縣西南懷德城。後周改為中華郡。武太后天授二年屬宜州。有荊山,沮漆水。有西魏文帝陵,後周武帝陵。
 
19
古雍州: 武功本漢舊縣。周后稷封於斄,即此。斄音台。又漢美陽縣。晉屬始平郡,後周屬扶風郡。後魏又為美陽縣,故城在今縣北七里。又於美陽置武功郡,後周武帝省武功郡及美陽縣。按自此以前,其地北屬斄,斄城在今縣西南二十二里。其年又置武功縣,屬扶風郡,即今縣是。隋恭帝義寧元年為稷州,尋廢之,復故。武后天授二年屬稷州,尋復故。有斜谷水,出衙領山,北流至郿,入渭。又有敦物山。
 
20
古雍州: 宜壽漢盩厔縣,武帝置。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故以名之。後周武帝從鄠縣西北移於今所,置周南郡,又割雍州之終南郡於此置恆州,領周南郡。後廢恆州。三年移盩厔縣於此。大唐天寶中,改為宜壽。漢長楊宮、五柞宮並在此。有駱谷關。
 
21
古雍州: 好畤本漢舊縣,因古好畤祠為名。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好畤縣城在縣南十三里。隋太子莊陵城。
 
22
古雍州: 美原本漢頻陽縣,故城今在縣南三里,在頻水之陽,秦厲公置。今縣是高宗分富平縣置。有平陽山。
 
23
古雍州: 同官本漢祋祤縣。晉為頻陽縣。苻堅於祋祤城東北銅官川置銅官護軍。後魏太武帝罷護軍,置銅官縣,屬北地郡。後周武帝自銅官故城移於今所。後魏以前作銅官,隋以後作同官。祋,丁活反。祤音詡。
 
24
古雍州: 奉天緣皇家陵寢,武太后分醴泉縣置。
 
25
古雍州: 華原後魏置北雍州,西魏改為宜州,又置北地郡,尋改為通川郡。武德初復置宜州,罷郡。
 
26
古雍州: 奉先開元初,改同州蒲城縣置。
 
27
古雍州: 華陰郡東至弘農郡二百三十五里。南至武當,山澗阻遠無路,居西京路一千一百十九里。西至京兆府百八十里。北至咸寧郡三百三十里。東南到上洛郡三百里,隔華山。西南到洋川郡,山澗阻遠無路,取京路八百十里。西北到中部郡二百二十里。東北到馮翊郡七十八里。去西京百八十里,去東京六百七十里。戶二萬二千七百四十四,口一十萬八千三百。
 
28
古雍州: 華州今理鄭縣。周為畿內之國,鄭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國語曰:「鄭桓公為周司徒,采地咸林。」春秋時為晉地,左傳曰:「晉侯許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南及華山。」戰國為秦魏二國之境。今華陰郡界有古長城,則秦之分境。西嶽華山在焉。秦為內史地,漢屬京兆尹。後漢為京兆、弘農二郡,魏晉皆因之。後魏置華山郡,後又於華山郡北置東雍州,西魏改東雍州為華州。今馮翊郡。隋初郡廢,而華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屬京兆馮翊郡。大唐復置華州。垂拱元年改為太州,尋復舊。或為華陰郡。領縣三:
 
29
古雍州: 鄭有少華山。漢舊縣。
 
30
古雍州: 華陰故魏之陰晉。秦曰寧秦。漢曰華陰。武太后改曰仙掌。太華山在南。有潼關,左傳所謂桃林塞也。本名衝關,河自龍門南流,衝激華山東,故以為名。按:秦函谷關在漢弘農郡弘農縣,即今陝郡靈寶縣界。武帝元鼎三年,徙於新安縣界。至後漢獻帝初平二年,董卓脅帝西幸,出函谷關。自此以前,其關並在新安。其後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馬超於潼關,即是中閒徙於今所。國之巨防,不為細事,史官闕載,斯亦失之。華嶽南北廟,其柏樹二千餘株,後周文帝所植。有後漢太尉楊震及苻堅秦丞相王猛墓。今潼關西道北行楊震碑,見存。周文帝破東魏軍,殺大將竇泰於此。其潼谷關者,因水立稱,故潘岳西征賦云「溯黃巷以濟潼」。隋大業七年,移於南北鎮城閒坑獸檻谷置,去舊關四里餘。至大唐天授二年,移向北,近河為路。玄宗開元十二年,於華州嶽祠南之通衢立碑,御製其文及御書,舊路在嶽北,因是移於嶽南。漢船司空故縣,在今縣理東北五十里是。
 
31
古雍州: 下邽秦漢舊縣。取邽戎之人而來為此縣。又有漢蓮勺縣故城,在東北。
 
32
古雍州: 馮翊郡東至河東郡八十一里。南至華陰縣七十八里。西至華陰郡下邽縣八十九里。北至中部郡鄜城縣二百四十二里。東南到華陰郡華陰縣東北界七十八里。西南到京兆府二百七十里。西北到京兆府同官縣九十五里。東北到絳郡龍門縣界百六十六里。去西京二百七十里,去東京六百二十里。戶五萬八千五百六十一,口三十八萬五千五百六十。
 
33
古雍州: 同州今理馮翊縣。春秋時屬秦,戰國時屬秦魏二國之境。漢史曰:自高陵以東,皆魏分。始皇平天下,為內史地。項羽分為塞國。漢高帝初置河上郡,後復為內史。景帝時為左內史。武帝改為左馮翊。後漢因之。魏除左字,但為馮翊郡。晉因之。後魏亦然,兼置華州。西魏改華州為同州,以「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言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以城居其地,故曰同州。而馮翊郡如故。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馮翊郡。大唐為同州,或為馮翊郡。領縣七:
 
34
古雍州: 馮翊古芮國。漢臨晉縣地。有沙苑,北齊神武為後周文帝所敗處。有洛水、商原,商原所謂商顏。
 
35
古雍州: 朝邑古大荔戎國。漢臨晉縣故城在西南。有蒲津關。河橋,秦后子奔晉,造舟於河,通秦晉之道。有長春宮,後周武帝置。有苦泉,其水鹹苦,羊飲之而肥美,今泉側豐羊牧。
 
36
古雍州: 白水秦文公分清水為白水,即此。漢彭衙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左傳云秦晉戰於彭衙,即此也。亦漢粟邑縣地。後魏置今縣。
 
37
古雍州: 澄城漢之徵縣,有神坑,在今州西三十里。漢武帝時,莊熊羆上言,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於是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按坑即龍首渠之尾也。後魏置澄城縣。徵澄音相近,故名。秦王官城在今縣西北是。
 
38
古雍州: 韓城古韓國謂之少梁。漢為夏陽縣。有梁山,禹貢「理梁及岐」,詩韓奕篇曰「奕奕梁山」是也。有韓原,即左傳秦晉戰於韓原是也。有龍門山,即禹導河至於龍門是也。魚集龍門,上即為龍,皆在此。龍門城在縣東北,極嶮峻。又有龍門關,後周分為郃陽及今縣。
 
39
古雍州: 郃陽漢舊縣,在今郃水之陽,即大雅大明之詩所謂「在郃之陽」。有s首水、羈馬城。s,苦姑反。
 
40
古雍州: 河西武德三年置。有劉仲城,漢高帝兄封於此。有長城,魏惠王所築以備秦。姚武壁、伏陸壁,並在縣西北,皆嶮固。
 
41
古雍州: 扶風郡東至京兆府三百十七里。南至漢中郡六百七十里。西至汧陽郡百五十九里。北至安定郡二百六十里。東南到京兆府界百七十五里。西南到河池郡四百里。西北到安定郡三百里。東北到新平郡百六十二里。去西京三百十七里,去東京千一百七十里。戶五萬七千七十,口二十七萬五千六百七十。
 
42
古雍州: 岐州今理雍縣。春秋以來為秦都,秦德公元年初居雍,至獻公始徙櫟陽。始皇平天下,為內史地。漢高初屬雍國,後分為中地郡,復為內史。武帝分雍為右內史,後置主爵中尉,後更名都尉。又改為右扶風。魏除右字,但為扶風郡,亦為重鎮。曹公使張郃屯陳倉。建興中,諸葛亮攻陳倉及郿,皆不克。晉因之。後魏置平秦郡,兼置岐州。後魏亦有扶風郡,好畤、始平、美陽、槐里、盩厔五縣,非今郡地。西魏改平秦為岐陽郡。隋初郡廢,置岐州;煬帝初州廢,置扶風郡。大唐為岐州,或為扶風郡。領縣九:
 
43
古雍州: 雍漢舊縣,汧水所經。有岐陽宮。秦回中宮在縣理西,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燒回中宮,候騎至雍,即此。
 
44
古雍州: 扶風後周置燕州。
 
45
古雍州: 郿漢舊縣。秦寧公徙居平陽,即此。斜水自此入渭。董卓郿塢在此,高原七丈,號曰萬歲塢。有太白山、終南山、東積石原、西鎮石原、五丈原。
 
46
古雍州: 岐山漢雍縣地。有岐山,周文王徙於岐,即此縣也。五將山,苻堅為姚萇將吳忠所執於此。
 
47
古雍州: 陳倉漢舊縣。魏為重鎮,明帝太和二年,蜀將諸葛亮攻圍,郝昭守之,不拔。周於此置顯州。有汧水、散關、寶雞祠。舊關故城在縣南。
 
48
古雍州: 麟遊隋置鳳梧郡,尋改為麟遊郡。武德元年廢郡,置麟州。有九成宮,即隋仁壽宮,隋文帝崩於此。
 
49
古雍州: 岐陽漢杜陽縣。
 
50
古雍州: 虢古虢國。魏之西虢。有磻溪,太公釣魚於此。
 
51
古雍州: 普潤隋大業初置。
 
52
古雍州: 汧陽郡東至扶風郡百五十九里。南至河池郡四百三十里。西至天水郡三百里。北至安定郡百六十五里。東南到扶風郡百六十五里。西南到天水郡百十里。西北到平涼郡界百八十里。東北到安定郡百六十里。去西京四百六十五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二十五里。戶二萬二千八百六十八,口一萬七千三百九十。
 
53
古雍州: 隴州今理汧源縣。春秋秦國之地,始皇屬內史。漢屬右扶風。後漢、魏、晉屬扶風郡。西魏置隴東郡,兼置東秦州,後改為隴州。因山為名。隋初郡廢,而隴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入扶風郡。大唐復置隴州,或為汧陽郡。領縣五:
 
54
古雍州: 汧源漢汧縣,故城在今縣南。有弦蒲藪、汧水、汧山,隴山一曰隴坻。漢隴關,王莽命右關將軍王福曰「汧隴之阻,西當戎狄」,今名大震關,在縣西。
 
55
古雍州: 汧陽漢隃麋縣地。後魏置汧陽郡。
 
56
古雍州: 吳山漢汧縣地。有吳嶽。後魏孝文於此置長蛇縣。
 
57
古雍州: 華亭有汭水。職方曰「其川涇汭」。
 
58
古雍州: 南田隋故安夷關在今縣西。
 
59
古雍州: 新平郡東至中部郡三百二十五里。南至京兆府二百八十二里。西至安定郡百九十里。北至彭原郡百四十二里。東南到京兆府三百十里。西南到扶風郡百六十里。西北到安定郡百九十里。東北到中部郡三百十五里。去西京二百八十里,去東京千二百三十里。戶二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口十二萬一千五百六十。
 
60
古雍州: 邠州今理新平縣。古豳國,昔公劉居豳,即其地也。豳,故栒邑是。秦始皇屬內史。漢為右扶風、安定、北地三郡地。後漢末,置新平郡,兼舊安定為二郡地。魏晉亦同。西魏置豳州,後周及隋皆因之。煬帝初州廢,以其地為安定、北地二郡。大唐復置豳州,開元十三年改「豳」為「邠」,其後或為新平郡。領縣四:
 
61
古雍州: 新平漢漆縣。苻堅墓在此。
 
62
古雍州: 三水漢舊縣地。西魏置恆州。亦漢栒邑縣地,故城在今縣東北。
 
63
古雍州: 永壽武德三年置。姚興將齊難故城在縣西,其南西北三面嶮絕。又有南豳故城,後魏末置,在縣北,其東西南三面嶮絕。又有後魏莫營閭,在縣西南。
 
64
古雍州: 宜祿漢鶉觚縣地。後魏置。有汭水,水經云:「東經宜祿川,一名宜祿川水。」
 
65
古雍州: 安定郡東至彭原郡一百七十里。南至扶風郡二百六十里。西至平涼郡百八十五里。北至安化郡三百二十里。東南到新平郡一百九十里。西南到汧陽郡百六十里。西北到平涼郡二百八十五里。東北到彭原郡百八十里。去西京四百八十七里,去東京一千三百八十里。戶三萬五百五十五,口十七萬五千五百六十。
 
66
古雍州: 涇州今理安定縣。春秋秦地。始皇時屬北地郡。武帝分置安定郡。後漢徙其人以避羌寇,郡寄在美陽。今京兆府武功縣界美陽故城是也,順帝移於此。魏晉亦為安定郡。後魏太武帝置涇州,蓋以涇水為名。隋為安定郡。大唐為涇州,或為安定郡。領縣五:
 
67
古雍州: 安定漢舊縣,又漢三水縣。有左右谷故城,在今縣南。又有漢烏氏故城在東。
 
68
古雍州: 陰盤漢舊縣。後魏兼置平涼郡。天寶初改為潘原。
 
69
古雍州: 臨涇漢舊縣。有後魏故朝那城。
 
70
古雍州: 良原漢三水縣之地。隋置今縣。
 
71
古雍州: 靈臺後魏置鶉觚縣。天寶中改此。
 
72
古雍州: 彭原郡東至中部郡二百二十五里。南至新平郡百四十二里。西至安定郡百七十里。北至安化郡百二十七里。東南到上都三百三十里。西南到安定郡百八十里。西北到安定郡臨涇縣二百三十里。東北到洛交郡直羅縣三百八十里。去西京四百五十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二十里。戶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口二十萬六千三百九十。
 
73
古雍州: 寧州今理定安縣。夏之季公劉之邑。春秋時戎地。即義渠戎國。戰國時屬秦,始皇初為北地郡。漢為北地、上二郡地。後漢屬北地、安定二郡地。魏晉未詳。按晉史云,自愍帝時,其地沒於劉聰。郡縣之名,不得知也。他皆類此。後魏獻文帝置華州,孝文改為班州,後改為邠州,又改為豳州。西魏改為寧州,立嘉名也。後周分置趙興郡。隋煬帝初,改寧州為豳州;尋廢豳州,改趙興郡為北地郡。大唐復置寧州,或為彭原郡。領縣六:
 
74
古雍州: 定安漢泥陽縣地。有洛水,一名馬嶺川。
 
75
古雍州: 羅川漢陽周縣,今縣城是。後魏為顯州,隋改為羅川。天寶初改為真寧。有橋山,黃帝葬處。
 
76
古雍州: 彭原漢曰彭陽縣,亦後漢富平縣地。西魏置蔚州,後置雲州。隋改曰彭原縣。隋天固堡在縣南,極嶮絕。
 
77
古雍州: 襄樂漢襄洛縣地。後魏改「洛」為「樂」,即今縣西城。
 
78
古雍州: 定平漢泥陽縣。
 
79
古雍州: 豐義武德二年置。本漢彭陽縣也。
 
80
古雍州: 安化郡東至洛交郡三百九十里。南至彭原郡五百三十里。西至平涼郡三百七十里。北至五原郡五百五十里。東南到洛交郡三百九十里。西南到安定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靈武郡六百四十里。東北到延安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五百六十里,去東京一千四百里。戶二萬四千三百九十,口一十萬七千四百六十。
 
81
古雍州: 慶州今理安化縣。周之先不窋所居。春秋時義渠戎之地。秦滅之,始皇以屬北地郡。二漢因之。西魏置朔州。後周廢。隋文帝置慶州,煬帝初置弘化郡。大唐復為慶州,或為安化郡。領縣十:
 
82
古雍州: 安化漢郁郅縣地,今名尉李城,在白馬兩川交口,亦曰不窋城。
 
83
古雍州: 樂蟠漢略畔道地。有夷曰道。故城在今縣北。
 
84
古雍州: 合水
 
85
古雍州: 馬嶺漢舊牧地,川形似馬領也。漢靈州縣故城在嶺北。有山在西北。
 
86
古雍州: 方渠漢舊縣。
 
87
古雍州: 同川武德年置。
 
88
古雍州: 洛源漢歸德縣地,後漢岑彭所封也。隋置。洛水所出。
 
89
古雍州: 延慶
 
90
古雍州: 華池西魏屬蔚州。
 
91
古雍州: 懷安隋柳谷城。武德六年置縣。
 
92
古雍州: 平涼郡東至安定郡二百八十里。南至天水郡五百里。西至會寧郡四百里。北至靈武郡五百六十里。東南到安定郡三百八十里。西南到天水郡四百七十里。西北到靈武郡五百六十里。東北到安化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八百一十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戶七千五百八十,口三萬九千一百二十三。
 
93
古雍州: 原州今理平高縣。春秋時屬秦,始皇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後漢因之。晉屬新平郡。後魏太武帝置高平鎮,後為太平郡兼置原州,後置總管府。隋初郡廢,而原州如故;煬帝初州廢,置平涼郡。大唐為原州,或為平涼郡。領縣五:
 
94
古雍州: 平高漢高平縣。有笄頭山,語訛亦曰汧屯山,涇水所出,一名崆峒山。隗囂使將王孟塞雞頭道,即此也。又有逢義山。有木峽關。
 
95
古雍州: 平涼漢朝那縣地。有可藍山。漢涇陽縣故城今縣南。
 
96
古雍州: 蕭關漢朝那縣地,古蕭關也。漢文時,匈奴入關,即此也。瓦亭關,隗囂使將牛邯守處。
 
97
古雍州: 百泉漢朝那縣地。後魏置今縣。有彈箏峽,在郡東南。
 
98
古雍州: 他樓漢高平縣地。貞觀六年置今縣。
 
99
古雍州: 靈武郡東至五原郡三百里。南至彭原郡三百里。西至……北至……東南到安化郡六百四十里。西南到豐安軍百八十里。西北到……東北到九原郡三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二百五十里,去東京二千里。戶萬二千九十,口五萬三千七百。
 
100
古雍州: 靈州今理迴樂縣。春秋時秦地,始皇屬北地郡,二漢皆因之,晉亦同。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置薄骨律鎮在河渚上,舊是赫連果地,至明帝置靈州,初在河北,後於果園所築城以為州,今郡是也。後周又置普樂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靈武郡。大唐為靈州,或為靈武郡。領縣六:
 
101
古雍州: 迴樂漢富平縣,故城在今縣西南。
 
102
古雍州: 靈武漢舊縣,亦漢富平縣。後魏薄骨律鎮將分河流為河渠溉田,人大獲其利。後周置歷城縣。後魏平三齊後,徙歷下人於此,遂有歷城之名。後周以為郡。武德五年置縣。
 
103
古雍州: 懷遠亦漢富平縣地。後置六鎮三戍,在此縣界北。隋大業長城在此縣界河外。
 
104
古雍州: 溫池亦富平縣地。舊曰弘靜,分置今縣。後魏薄骨律鎮倉城在此。    安靜舊曰弘靜。有賀蘭山、樓樹山、空青山。
 
105
古雍州: 鳴沙後周置會州,隋置環州。
 
106
古雍州: 五原郡東至上郡六百八十里。南至安化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會寧郡八百里。北至寧朔郡一百四十里。東南到延安郡五百三十里。西南到平涼郡七百里。西北到靈武郡三百里。東北到朔方郡三百里。去西京一千五十里,去東京二千一十里。戶三千五百六十,口一萬八千二百。
 
107
古雍州: 鹽州今理五原縣。春秋戎狄之地。秦漢屬北地郡。漢有五原縣,城在今榆林郡界。後魏置大興郡。西魏改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後改為鹽州。北近鹽池為名。隋初廢,煬帝初置鹽川郡。大唐為鹽州,或為五原郡。領縣二:
 
108
古雍州: 五原漢馬領縣地。貞觀二年置縣。
 
109
古雍州: 白池
 
110
古雍州: 寧朔郡東至朔方郡二百一十里。南至五原郡一百四十里。西至靈武郡三百二十里。北至安北都護府八百里。東南到朔方郡長澤縣二百九十里。西南到朔方監一百三十里。西北到定遠軍城三百一十里。東北到朔方郡四百一十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去東京一千九百九十里。戶七千五百九十,口三萬四千三百二十。
 
111
古雍州: 宥州今理延恩縣。前代土地與五原郡同,所謂「六胡州」也。大唐開元二十六年置宥州,蓋以康待賓反於此,亦既克獲,赦其餘黨,遂置此州,以寬宥為名也。後為寧朔郡。領縣三:
 
112
古雍州: 延恩
 
113
古雍州: 歸仁
 
114
古雍州: 懷德
 
115
古雍州: 洛交郡東至咸寧郡一百八十里。南至中部郡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延安郡一百五十里。東南到中部郡二百十里。西南到平涼郡三百八十里。西北到平涼郡三百八十里。東北到延安郡百三十里。去西京四百四十里,去東京九百二十里。戶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口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七。
 
116
古雍州: 鄜州今理洛交縣。春秋白翟之地。秦屬上郡。漢屬上郡、左馮翊之地。後漢屬上郡。魏武帝省焉。暨晉,陷於戎狄。後魏置東秦州,後為北華州。後周改為敷州。隋煬帝初,改為鄜城郡,尋改為上郡。大唐為鄜州,或為洛交郡。領縣五:
 
117
古雍州: 洛交漢雕陰郡地。隋置今縣。
 
118
古雍州: 洛川漢鄜縣地。隋置今縣。
 
119
古雍州: 三川漢翟道縣地。苻堅於長原置長城縣,後魏改焉。
 
120
古雍州: 直羅漢雕陰縣地。武德三年置縣。
 
121
古雍州: 甘泉
 
122
古雍州: 中部郡東至咸寧郡二百六十里。南至西京三百十里。西至彭原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洛交郡百四十里。東南到馮翊郡二百七十里。西南到新平郡三百十里。西北到安化郡三百里。東北到咸寧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三百十里,去東京九百三十里。戶二萬二千二百四十,口十萬八千四百三十。
 
123
古雍州: 坊州今理中部縣。歷代與洛交郡同。後周時,元皇帝作牧敷州,於今州界置馬坊。大唐因舊跡,武德二年,以鄜州南故城舊馬坊置坊州,姚萇置杏城鎮,在今郡西。本置州,因馬坊為名。或為中部郡。領縣三:
 
124
古雍州: 中部漢翟道縣地。隋置內部郡。
 
125
古雍州: 鄜城漢鄜縣地。古長城在縣東。
 
126
打開字典 古雍州: 宜君
 
127
古雍州: 延安郡東至大寧郡三百九十里。南至洛交郡百五十里。西至安化郡四百五十里。北至朔方郡三百八十里。東南到文城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洛交郡百三十里。西北到朔方郡長澤縣百七十里。東北到上郡三百三十里。去西京六百七十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戶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口九萬三千四百。
 
128
古雍州: 延州今理膚施縣。春秋白翟之地。秦屬上郡。項羽三分秦地,以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即此地也。漢初屬翟國,尋屬上郡,亦朔方郡之南境。後漢亦屬上郡。後魏置東夏州,後又改為延州。以界內延水為名。隋文帝廢,煬帝復置延安郡。大唐為延州,或為延安郡。領縣九:
 
129
古雍州: 膚施漢舊縣。
 
130
古雍州: 延安漢膚施縣地,隋置縣。
 
131
古雍州: 延川漢臨河縣地。西魏置文安縣,隋改之。
 
132
古雍州: 延水
 
133
古雍州: 延昌
 
134
古雍州: 敷政
 
135
古雍州: 臨真漢高奴縣地。後魏置今縣。
 
136
古雍州: 金明漢高奴縣,董翳所都。有清水。後魏置廣樂縣,隋改今縣。
 
137
古雍州: 豐林漢臨河縣地。武德二年置今縣。
 
138
古雍州: 咸寧郡東至文城郡一百七十里。南至馮翊郡三百二十里。西至洛交郡一百八十里。北至延安郡三百里。東南到馮翊郡韓城縣界百三十里。西南到中部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延安郡臨真縣界八十里。東北到延安郡延水縣界一百五十里。去西京五百七十里,去東京九百二十里。戶一萬四千七百八十四,口八萬四千六百七十。
 
139
古雍州: 丹州今理義川縣。春秋白翟之地,戰國屬秦,二漢屬上郡。西魏分置汾州,後改丹州,兼置義川郡。後周因之。隋初郡廢,而丹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入延安郡。大唐分置丹州,或為咸寧郡。領縣五:
 
140
古雍州: 義川後魏置。
 
141
古雍州: 雲巖後魏置。
 
142
古雍州: 門山後周置。地有門山。
 
143
古雍州: 汾川後魏置。
 
144
古雍州: 咸寧後魏置。
 
145
古雍州: 上郡東至昌化郡三百三十里。南至延安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朔方郡四百里。北至銀川郡一百六十里。東南到大寧郡石樓縣西北黃河為界,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延安郡三百三十里。西北到銀川郡二百四十里。東北到銀川郡界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二十里,去東京一千四百二十里。戶一萬五百五,口八萬四千六百三十。
 
146
古雍州: 綏州今理龍泉縣。春秋白翟之地。戰國時屬秦,為上郡。漢初屬翟國,後改上郡。後漢因之。西魏置安寧郡,兼置綏州。隋初郡廢,而綏州如故;煬帝初改為上州,尋廢州,置雕陰郡。取漢雕陰縣地為名。雕山在其西南。大唐復為綏州,或為上郡。郡城貞觀初築,實中,四面甚嶮。領縣五:
 
147
古雍州: 龍泉漢膚施縣地。漢上郡故城在縣東南。後魏置上縣。有疏屬山、無定河。
 
148
古雍州: 城平漢膚施縣地。後魏置此。
 
149
古雍州: 綏德後魏置。
 
150
古雍州: 延福隋置。縣城三面因崖,甚嶮。
 
151
古雍州: 大斌
 
152
古雍州: 銀川郡東至昌化孟津河中流為界二百里。南至上郡一百六十里。西至朔方郡二百里。北至榆林柘珍驛二百三十里。東南到上郡二百四十里。西南到上郡交土堆七十五里。西北到朔方郡界二百三十里。東北到榆林郡界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里,去東京一千五百四十里。戶七千二百六十四,口四萬二千七十六。
 
153
古雍州: 銀州今理榆林縣。春秋白翟之地。戰國時屬秦,後屬上郡。兩漢屬西河郡。苻秦有驄馬城,即今郡是也,後周置真鄉、開光二郡,兼置銀州。隋初二郡並廢,而銀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併入雕陰郡。大唐復分置銀州,或為銀川郡。領縣四:
 
154
古雍州: 榆林漢圁陰縣地,以其在圁水之陰。隋置今縣。圁音銀。
 
155
古雍州: 撫寧後魏置。
 
156
古雍州: 真鄉
 
157
古雍州: 開光後周於此置開光郡。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置縣焉。
 
158
古雍州: 新秦郡東至樓煩郡三百二十里。南至銀川郡三百里。西至朔方郡五百里。北至榆林郡三百九十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里,去東京千五百四十里。戶千七百五十四,口七千四百二十。
 
159
古雍州: 麟州理新秦縣。隋以來銀勝二州地。昔漢武徙貧人於關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蓋其地也。大唐天寶元年,置新秦郡,或為麟州。領縣三:
 
160
古雍州: 新秦
 
161
古雍州: 連谷漢圁陰縣地。貞觀八年置。
 
162
古雍州: 銀城漢圁陰縣地。漢棝陽塞在此。棝音固。漢光祿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築城障列亭,至盧朐山,即今縣北所謂光祿塞。後魏置石城縣,後改之。晉太康地志「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又北出九百里得造陽」,即此。史記云:「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備胡。」韋昭云:「造陽地在上谷。」未詳孰是。
 
163
古雍州: 朔方郡東至銀川郡二百里。南至延安郡三百八十里。西至五原郡三百里。北至延安郡八百里。東南到上郡四百里。西南到安化郡五百九十里。西北到九原郡八百九十里。東北到榆林郡九百里。去西京一千一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八十里。戶七千五百十六,口四萬二千四百十七。
 
164
古雍州: 夏州理朔方縣。戰國時屬秦,為上郡地,後匈奴並有之。漢武取河南地,為朔方郡。後漢因之。晉亦為朔方郡,晉亂後,夏赫連勃勃建都於此。勃勃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號曰統萬城,今郡城是。至赫連定,為後魏所滅。後魏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朔方郡。大唐為夏州,或為朔方郡。領縣四:
 
165
古雍州: 朔方漢舊縣。
 
166
古雍州: 寧朔漢朔方縣地。後周置此。
 
167
古雍州: 長澤漢三封縣。後魏置今縣。
 
168
古雍州: 德靜漢朔方縣地。隋置今縣。
 
169
古雍州: 九原郡東至安北都護府三百五十里。南至靈武郡朔方縣無路所至。西至黃河百三十里。北至黃河四十里。東南到朔方郡九十里。西南到靈武郡九十里。西北到受降城八十里。東北到黃河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里,去東京三千四十里。戶一千七百三十九,口九千一百四十。
 
170
古雍州: 豐州理九原縣。春秋戎狄之地。戰國時屬趙。秦為九原郡。漢屬五原郡,漢五原郡城在今榆林郡界。後漢因之。後漢末及魏晉為匈奴所沒,遂為荒棄。隋文帝置豐州,因鎮立名。煬帝初州廢,置五原郡。大唐為豐州,或為九原郡。漢武帝元朔二年,車騎將軍衛青渡西河,至高闕,破匈奴。河自今靈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餘里,過九原郡乃東流。時帝都在秦,所謂西河,疑是此處。其高闕當在河之西地。又按史記云:「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傍陰山,下至高闕。」合在陰山之西,則與漢書符矣。其河自九原東流千里,在京師直北,漢史即云北河,斯則西河之側者。領縣三:
 
171
古雍州: 九原漢舊縣。隋初置今縣。
 
172
古雍州: 永豐
 
173
古雍州: 豐安
 
174
古雍州: 榆林郡東至河四十里,去馬邑四百二十里。南至新秦郡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北府二百五十里。北至黃河五里,去受降城八里,去單于百二十里。東南到合浦關去樓煩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朔方郡九百里。西北到黃河二十里,去紇那山一百二十里。東北到……去西京一千九百四十里,去東京一千九百里。戶三千七百九十,口一萬八千七百九十。
 
175
古雍州: 勝州理榆林縣。春秋戎狄之地。戰國屬趙。至秦始皇,伐趙取雲中是。秦屬雲中、九原二郡地。二漢為雲中、五原郡地,所謂榆溪塞。今郡南界。史記云:「秦卻匈奴,樹榆為塞」隋初置勝州,煬帝初州廢,置榆林郡。大唐為勝州,或為榆林郡。領縣二:
 
176
古雍州: 榆林漢沙南縣地。有故雲中城、拂雲堆、金河。紫塞河自馬邑郡善陽縣界流入。有榆林關。今縣西有漢五原城。
 
177
古雍州: 河濱漢沙南縣地。貞觀三年置,東臨河岸為名。
 
178
古雍州: 安北府東至榆林郡三百五十里。南至朔方郡八百里。西至九原郡三百五十里。北至回紇界七百里。東南到榆林郡連谷縣四百里。西南到九原郡界一百二十里。西北到西城界一百二十里。東北到東城界一百二十里。去西京二千里,去東京二千二百里。戶一千七百七十五,口二萬一千。
 
179
古雍州: 安北都護府,戰國時屬趙,後屬秦。按:史記蒙恬傳云:「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陰山,逶迤而北。」則秦氏得今安北之地。而漢史云:「主父偃上書曰:蒙恬攻胡,卻地千里,終不踰河而北。」未詳兩史何為不同,然疑史記為實。逶音威。迤音移。大唐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都護府,總章中改為安北大都護府。有陰山、呼延渠。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三十九

《禮三十九》 

《大喪初崩及山陵制》 
1
大喪初崩... : 并為周以下親哭及不視事附○周 漢 後漢 魏 晉 東晉 宋 陳大唐
 
2
大喪初崩... : 周代尚書金縢云:「武王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顧命云:「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成王也。有疾,故不悅懌。禮,僕人扶右,射人扶左。僕人射人皆平常時贊正君服位。始崩,太僕戒鼓傳達於四方。內宗掌序哭者。次序外內宗及命婦哭王。外宗敘外內朝暮哭者。內內外宗及外命婦。世婦掌比外內命婦之朝暮哭,不敬者,而呵罰之。呵,譴也。小宗伯懸縗冠之式於路門之外。太僕掌懸喪首服之法於宮門。首服之法,謂免髽笄總廣狹長短之數。懸其書於宮門,示四方。三日,祝先服;祝佐唅斂,先病。五日,官長服;官長,大夫、士。七日,國中男女服;庶人。三月,天下服。諸侯之大夫也。孔穎達曰:「服,服杖也。祝佐唅斂,先病,故先杖也。然云祝服,故子亦三日而杖也。五日官長服者,大夫士也。七日國中男女服者,謂畿內民及庶人在官者。三月天下服者,謂諸侯之大夫也。近者亦不待三月,今據遠者為言耳。」宮正掌授廬舍,辨其親疏貴賤之居。廬,倚廬也。舍,堊室也。親者貴者居倚廬,疏者賤者居堊室。
 
3
大喪初崩... : 漢舊儀曰:「高帝崩三日,小斂室中牖下。作栗木主,長八寸,前方後圓,圍一尺,置牖中,望外,內張綿絮以鄣外,以皓木大如指,長三尺,四枚,纏以皓皮四方置牖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斂棺,以黍飯羊舌祭之牖中。已葬,收主。為木函,藏廟太室中西牆壁埳中。」
 
4
大喪初崩... : 帝初登遐,朝臣稱曰「大行皇帝」。風俗通云:「俗說易稱四海為家,雖都二京,巡有方嶽,文曰行在,所由以行為辭。天命有終,往而不返,故曰大行。天子新崩,梓宮在殯,太子已即位,存亡有別,不可但稱皇帝。未及定謚,故曰大行皇帝。宮車晏駕,周康王一朝晏起,詩人深刺;如今崩殯,則為晏駕。」其喪葬儀,無聞。魏孫毓曰:「禮記告喪曰『登遐』,告訃之辭也。或曰大行之稱,起於漢氏。漢書曰『大行在前殿』,又曰『大行無遺詔』,此即非告訃之辭。謚法者,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初崩未謚,而嗣帝已立,臣下所稱辭宜有異,故謂之大行,言其有大德行,必受大名若稱謚也。」
 
5
大喪初崩... : 文帝遺詔:「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具喪期篇。無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絰帶無過三寸。無布車及兵器。應劭曰:「無以布衣車及兵器也。」服虔曰:「不施輕車介士也。」無發民哭臨宮殿中。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應劭曰:「因山為藏,不復起墳,山下川流不遏絕,就其水名以為陵號。」歸夫人以下至少使。」應劭曰:「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皆遣歸家,重絕人類。」令中尉亞夫為車騎將軍,屬國悍為將屯將軍,師古曰:「典屯軍以備非常。」郎中令張武為復土將軍,如淳曰:「主穿壙窴瘞事也。」師古曰:「穿壙,出土下棺也。已而窴之,又即以為墳,故云復土。復,反還也。」發近縣卒萬六千人,發內史卒萬五千人,藏郭穿復土屬將軍武。師古曰:「即張武也。」賜諸侯王以下至孝悌力田金錢帛各有數。每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用地七頃,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堂壇高三丈,墳高十二丈。
 
6
大喪初崩... : 武帝墳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內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羡門,容大車六馬,皆藏之內方,外陟車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已營陵,餘地為西園后陵,餘地為婕妤以下,次賜親屬功臣。題,頭也。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也。便房,藏中便坐也。
 
7
大喪初崩... : 後漢志:
 
8
大喪初崩... : 皇帝不豫,太醫令丞將醫入,就進所宜藥。嘗藥監、近臣中常侍、小黃門皆先嘗藥,過量十二。公卿朝臣問起居無閒。太尉告請南郊,司徒、司空告請宗廟,告五嶽、四瀆、群祀,並禱求福。疾病,公卿復如禮。
 
9
大喪初崩... : 登遐,皇后詔三公典喪事。百官皆衣白單衣,白幘不冠。閉城門、宮門。近臣中黃門持兵,虎賁、羽林、郎中署皆嚴宿衛,宮府各警,北軍五校繞宮屯兵,黃門令、尚書、御史、謁者晝夜行陳。三公啟手足色膚如禮。皇后、皇太子、皇子哭踊如禮。沐浴如禮。守宮令兼東園匠將女執事,黃綿、緹繒、金縷玉柙如故事。漢舊儀曰:「帝崩,唅以珠,纏以緹繒十二重。以玉為襦,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腰以下以玉為札,長一尺,廣二寸半,為柙,下至足,亦縫以黃金縷。諸衣衿斂之。凡乘輿衣服,已御,輒藏之,崩皆以斂。」飯唅珠玉如禮。禮稽命徵曰:「天子飯以珠,唅以玉。」槃冰如禮。大槃廣八尺,長一丈二尺,深三尺,漆赤中。百官哭臨殿下。是日夜,下竹使符告郡國二千石、諸侯王。應劭曰:「凡與郡國守相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珪璋,從簡易也。」竹使符到,皆伏哭盡哀。漢舊制,發兵皆以銅虎符,其餘徵調,竹使而已。符第合會為大信。小斂如禮。東園匠、考工令奏東園祕器,表裏洞赤,虡文畫日、月、鳥、龜、龍、虎、連璧、偃月,牙檜梓宮如故事。大斂於兩楹之閒。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將,各將所部,執虎賁戟,屯殿端門陛左右廂,中黃門持兵陛殿上。夜漏,群臣入。晝漏上水,大鴻臚設九賓,隨立殿下。謁者引諸侯王立殿下,西面北上;宗室諸侯、四姓小侯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弟子立學,號四姓小侯。在後,西面北上。治禮引三公就位殿下,北面;特進次中二千石;列侯次二千石;六百石、博士在後;群臣陪位者皆重行,西上。位定,大鴻臚言具,謁者以聞。皇后東向,貴人、公主、宗室婦人以次立後;皇太子、皇子在東,西向;皇子少退在南,北面:皆伏哭。大鴻臚傳哭,群臣皆哭。三公升自阼階,安梓宮內珪璋諸物,近臣佐如故事。嗣子哭踊如禮。周禮:「駔珪、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尸。」鄭眾云:「駔,外有捷盧也。謂珪、璋、璧、琮、琥、璜皆為開渠,為眉瑑,沙除以斂尸,令汁得流去也。」東園匠、武士下釘衽,截去牙。喪大記曰:「君蓋用漆,三衽三束。」鄭玄注曰:「衽,小腰。」太常上太牢奠,太官食監、中黃門、尚食次奠,執事者禮。太常、大鴻臚傳哭如儀。
 
10
大喪初崩... : 三公奏尚書顧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於柩前,請太子即皇帝位,皇后為皇太后。奏可。群臣皆出,吉服入會如儀。太尉升自阼階,當柩御座北面稽首,讀策畢,以傳國玉璽綬東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中黃門掌兵以玉具、隋侯珠、斬蛇寶劍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稱萬歲。或大赦天下。遣使者詔開城門、宮門,罷屯衛兵。群臣百官罷,入成喪服如禮。三公、太常如禮。
 
11
大喪初崩... : 故事:百官五日一會臨,故吏二千石、刺史、在京都郡國上計掾史,皆五日一會。天下吏民發喪臨三日。先葬二日,皆旦晡臨。既葬,釋服,無禁嫁娶、祠祀。佐史以下,布衣冠幘,絰帶無過三寸,臨庭中。武吏布幘大冠。大司農出見錢穀,給六丈布直。以葬,喪期依前漢制。部刺史、二千石、列侯在國者及關內侯、宗室長吏及因郵奉奏,諸侯王遣大夫一人奉奏,弔臣請驛馬露布,奏可。
 
12
大喪初崩... : 以木為重,高九尺,廣容八歷,裹以葦席。巾門、喪帳皆以簟。車皆去輔轓,疏布惡輪。走卒皆布恳幘。太僕駕四輪輈為賓車,大練為屋幙。中黃門、虎賁各二十人執紼。司空擇土造穿。太史卜日。謁者二人,中謁者僕射、中謁者副將作,油緹帳以覆坑。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 大駕,太僕御。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楯,立乘四馬先驅。旂之制,長三仞,十有二斿,曳地,畫日、月、升龍,書旐曰「天子之柩」。謁者二人立乘六馬為次。大駕甘泉鹵簿,金根容車,蘭臺法駕。喪服大行載飾如金根車。皇帝從送如禮。太常上啟奠。夜漏二十刻,太尉冠長冠,衣齋衣,乘高車,詣殿止車門外。使者到,南向立,太尉進伏拜受詔。太尉詣南郊。未盡九刻,大鴻臚設九賓隨立,群臣入位,太尉行禮。執事皆冠長冠,衣齋衣。太祝令跪讀謚策,太尉再拜稽首。治禮告事畢。太尉奉謚策,還詣殿端門。太常上祖奠,中黃門尚衣奉衣登容根車。東園武士載大行,司徒卻行道立車前。治禮引太尉入就位,大行車西少南,東面奉謚策,太史令奉哀策立後。太常跪曰「進」,皇帝進。太尉讀謚策,藏金匱。皇帝次科藏於廟。太史奉哀策葦篋詣陵。太尉旋復公位,再拜立。太常跪曰「哭」,大鴻臚傳哭,十五舉音,止哭。太常行遣奠皆如禮。請哭止哭如儀。 晝漏上水,請發。司徒、河南尹先引車轉,太常跪曰「請拜送」。載車著白系參繆音糾紼,長三十丈,大七寸為輓,六行,行五十人。公卿以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絳科單衣,持幢幡。候司馬丞為行首,皆銜枚。羽林孤兒、巴渝擢歌者六十人,為六列。鐸司馬八人,執鐸先。大鴻臚設九賓,隨立陵南羡門道東,北面;諸侯、王公、特進道西,北面東上;中二千石、二千石、列侯直九賓東,北面西上。皇帝白布幕素裏,夾羡道東,西向如禮。容車幄坐羡道西,南向,車當坐,南向,中黃門尚衣奉衣就幄坐。車少前,太祝進醴獻如禮。司徒跪曰「大駕請舍」,太史令自車南,北面讀哀策,掌故在後,已哀哭。太常跪曰「哭」,大鴻臚傳哭如儀。司徒跪曰「請就下位」,東園武士奉下車。司徒跪曰「請就下房」,都導東園武士奉車入房。司徒、太史令奉謚、哀策。 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禮記曰:「明器,神明之也。孔子謂為明器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鄭玄注既夕曰:「陳明器,以西行南端為上。」筲八盛,容三升,鄭玄注既夕曰:「筲,畚種類也。」黍一,稷一,麥一,粱一,稻一,麻一,菽一,小豆一。甕三,容三升,醯一,醢一,屑一。鄭玄注既夕曰:「屑,薑桂之屑。」黍飴。載以木桁,桁,所以庋苞屑甕甒也。覆以疏布。甒二,容三升,醴一,酒一。載以木桁,覆以功布。瓦鐙一。彤矢四,軒輖中,亦短衛。彤矢四,骨,短衛。既夕曰:「翭矢一乘,骨鏃短衛。」鄭玄曰:「翭猶候也,候物而射之矢也。四矢曰乘。骨鏃短衛,亦示不用也。生時翭矢金鏃,凡為矢,五分笴長而羽其一。」翭音候。彤弓一。卮八,牟八,豆八,籩八,形方酒壺八。槃匜一具。鄭玄注既夕曰:「槃匜,盥器也。」杖、几各一。蓋一。鐘十六,無廪。鎛四,無廪。爾雅曰:「大鐘謂之鏞。」郭璞注曰:「書曰『笙鏞以閒』。亦名鎛。」磬十六,無廪。禮記曰:「有鐘磬而無簨廪。」鄭玄曰:「不懸之也。」壎一,簫四,笙一,箎一,柷一,敔一,瑟六,琴一,竽一,筑一,坎侯一。禮記曰:「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干戈各一,笮一,甲一,冑一,既夕謂之役器。鄭玄注曰:「笮,矢箙。」輓車九乘,芻靈三十六匹。鄭玄注禮記曰:「芻靈,束茅為人馬,謂之芻靈,神之類。」瓦灶二,瓦釜二,瓦甑一。瓦鼎十二,容五升。匏勺一,容一升。瓦案九。瓦大杯十六,容三升。瓦小杯二十,容二升。瓦飯槃十。瓦酒樽二,容五斗。匏勺二,容一升。 祭服衣送皆畢,東園匠曰「可哭」,在房中者皆哭。太常、大鴻臚請哭止哭如儀。司徒曰「百官事畢,臣請罷」,從入房者皆再拜,出,就位。太常導皇帝就贈位。司徒跪曰「請進贈」,侍中奉持鴻洞。贈玉珪長尺四寸,薦以紫巾,廣袤各三寸,緹裏,赤纁周緣;贈幣玄三纁二,各長尺二寸,廣充幅。皇帝進跪,臨羡道房戶,西向,手下贈,投鴻洞中,三。東園匠奉封入藏房中。太常跪曰:「皇帝敬再拜,請哭」,大鴻臚傳哭如儀。太常跪曰「贈事畢」,皇帝促就位。續漢書曰:「明帝崩,司徒鮑昱典喪事,葬日,三公入安梓宮,還,至羡道半,逢上欲下,昱前叩頭言:『禮,天子鴻洞以贈,所以重郊廟也。陛下奈何冒危險,不以義割哀?』上即還。」容根車游載容衣。司徒至便殿,並蚂苦耕切騎皆從容車玉帳下。司徒跪曰「請就幄」,導登。尚衣奉衣,以次奉器衣物,藏於便殿。太祝進醴獻。凡下,用漏十刻。禮畢,司空將校復土。
 
13
大喪初崩... : 皇帝、皇后以下皆去麤服,服大紅,還宮反廬,立主如禮。桑木主尺二寸,不書謚。虞禮畢,祔於廟,如禮。
 
14
大喪初崩... : 先大駕日游冠衣於諸宮諸殿,群臣皆吉服從會如儀。皇帝近臣喪服如禮。醳大紅,服小紅,十一升都布練冠。醳小紅,服纖。醳纖,服留黃,冠常冠。近臣及二千石以下皆服留黃冠。百官衣皂。每變服,從哭詣陵會如儀。祭以特牲,不進毛血首。司徒、光祿勳備三爵如禮。
 
15
大喪初崩... : 又太皇太后、皇太后崩,司空以特牲告謚於祖廟如儀。長樂太僕、少府、大長秋長樂宮,太后所居,在西京。後漢都洛陽,無長樂宮,或是當時便循舊名,為太后耳。典喪事,三公奉制度,他皆如禮儀。
 
16
大喪初崩... : 合葬:羡道開通,皇帝謁便房,太常導至羡道,去杖,中常侍受,至柩前,謁,伏哭止如儀。辭,太常導出,中常侍授杖,升車歸宮。已下,反虞立主如禮。諸郊廟祭服皆下便房。五時朝服各一襲在陵寢,其餘及宴服皆封以篋笥,藏宮殿後閣室。
 
17
大喪初崩... : 永平七年,陰太后崩,晏駕詔曰:「柩將發於殿,群臣百官陪位,黃門鼓吹三通,鳴鐘鼓,天子舉哀。女侍史官三百人皆著素,參以白素,引棺挽歌,下殿就車,黃門宦者引以出宮省。太后魂車,鑾輅,青羽蓋,駟馬,龍旂九旒,前有方相,鳳皇車,大將軍妻參乘,太僕妻御,女將夾轂悉導。公卿百官如天子郊鹵簿儀。」後和熹鄧后葬,按以為儀,自此皆降損於前事也。
 
18
大喪初崩... : 魏武王以禮送終之制,襲稱之數,繁而無益,俗又過之。先自制送終衣服四篋,題識其上,春秋冬夏,曰有不諱,隨時以斂,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
 
19
大喪初崩... : 黃初三年,文帝又作終制曰:「禮,國君即位為椑,存不忘亡也。壽陵因山為體,無封樹,無立寢殿,無造園邑。此詔藏之宗廟。」
 
20
大喪初崩... : 明帝時,毛皇后崩,未葬,詔「宜稱大行」。尚書孫毓奏:「武宣皇后崩,未葬時,稱太后。文德皇后崩,侍中蘇林議:『皇后皆有諡,未葬宜稱大行。』臣以為古禮無稱大行之文。按漢天子稱行在所,言不常居。崩曰大行者,不返之稱也。未葬未有諡,不言大行,則嫌與嗣天子同號。至於后崩未葬,禮未立后,宜無所嫌,故漢氏諸后不稱大行。謂未葬宜直稱皇后。」詔曰:「稱大行者,所以別存亡之號。故事已然,今當如林議,稱大行。」
 
21
大喪初崩... : 景初中,明帝崩於建始殿,殯於九龍殿。尚書訪曰:「當以明皇帝謚告四祖,祝文於高皇稱玄孫之子,云何?」王肅曰:「禮稱曾孫某,謂國家也。荀爽、鄭玄說皆云『天子諸侯事曾祖以上,皆稱曾孫』。」又訪:「按漢既葬,容衣還,儒者以為宜如文皇帝故事,以存時所服。」王肅曰:「禮雖無容衣之制,今須容衣還而後虞祭,宜依尸服卒者上服之制。生時褻服,可隨所存;至於制度,則不如禮。孔子曰『祭之以禮』,亦謂此也。諸侯之上服,則今服也。天子不為命服,然亦所以命服之上也。按漢氏西京故事,月游衣冠,則容衣也。言冠以正服,不以褻衣也。」尚書又訪:「容衣還,群臣故當在帳中,常填衛見?」王肅曰:「禮不墓祭,而漢氏正月上陵。神座在西序,東向,百辟計吏前告郡之穀價,人之疾苦,欲先帝魂靈聞知。時蔡邕以為『禮有煩而不可去,事亡如存』,況今無填衛之禁,而合於如事存之義。可見於門內,拜訖入帳,臨乃除服。」
 
22
大喪初崩... : 晉尚書問:「今大行崩含章殿,安梓宮宜在何殿?」博士卞搉、楊雍議曰:「臣子尊其君父,必居之以正,所以盡孝敬之心。今太極殿,古之路寢,梓宮宜在太極殿,依周人殯於西階。」又問:「既殯之後,別奠下室之饌,朝夕轉易,諸所應設祭,朔望牲用,宜所施行,按禮具答。」搉、雍議:「按禮,天子日食少牢,月朔太牢。喪禮下室之饌,如他日,宜隨御膳朝夕所常用也。朔望則奠,用太牢備物。」又問:「按景帝故事,施倚廬於九龍殿上東廂。今御倚廬為當在太極殿不?諸王廬復應何所?」權琳議:「按尚書顧命,成王崩,康王居於翼室。先儒云『翼室於路寢』。今宜於太極殿上,諸王宜各於其所居為廬,朝夕則就位哭臨。」
 
23
大喪初崩... : 按禮,天子七月葬。新議曰:「禮無吉駕象生之飾,四海遏密八音,豈有釋其縗絰以服玄黃黼黻哉!雖於神明,哀素之心已不稱矣。輒除鼓吹吉駕鹵簿。」孫毓駮:「尚書顧命,成王新崩,傳遺命,文物權用吉禮。又禮,卜家占宅朝服。推此無不吉服也。又巾車飾遣車,及葬,執蓋從,方相玄衣朱裳,此鹵簿所依出也。今之吉駕,亦象生之義,凶服可除。鼓吹吉服,可設而不作。」摯虞曰:「按漢魏故事,將葬,設吉凶鹵簿,皆有鼓吹。新禮無吉駕導從之文。虞按禮,葬有祥車曠左,則今之容車也。春秋鄭大夫公孫蠆卒,天子追賜大輅,使以行禮。又士喪禮,有道車、乘車,以象生存。此兼有吉駕明文。既有吉駕,則宜有導從。宜定新禮設吉服導從,其凶服鼓吹宜除。」
 
24
大喪初崩... : 銘旌建太常,畫日月星辰。杜云:「九仞,旒委地。」杜元凱喪服要集云。遣車易以轝床舉。奠祭之具及器藏物,皆覆以白練。
 
25
大喪初崩... : 東晉成帝咸康七年,皇后杜氏崩。詔外官五日一入臨,內官朝一入而已,過葬虞祭禮畢止。有司奏,大行皇后陵所作凶門柏歷門,號明陽端門。詔曰:「門如所處。凶門柏歷,大為繁費,停之。」按蔡謨說,以二瓦器盛始死之祭,繫於木,裹以葦席,置庭中,近南,名為重,今之凶門是其象也。禮,既虞而作主,今未葬,未有主,故以重當之。禮稱為主道,此其義也。范堅又曰:「凶門非禮。禮有懸重,形似凶門。後人出之門外以表喪,俗遂行之。簿帳,即古弔幕之類也。」是時,又詔曰:「重壤之下,豈宜崇飾?陵中唯潔掃而已。」有司又奏,依舊選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為挽郎,詔又停之。
 
26
大喪初崩... : 宋崔元凱喪儀云:「銘旌,今之旐也。天子丈二尺,皆施跗樹於壙中。遣車九乘,謂結草為馬,以泥為車,疏布輤,四面有障,置壙四角。以載遣奠牢肉,斬取骨脛,車各載一枚。」
 
27
大喪初崩... : 陳永定三年七月,武帝崩。尚書左丞庾持云:「晉宋已來,皇帝大行儀注,未祖一日,告南郊太廟,奏策奉謚。梓宮將登轀輬,侍中版奏,已稱某謚皇帝。遣奠,出於階下,方以此時,乃讀哀策。而前代策文,猶稱大行皇帝,請明加詳正。」國子博士、知禮儀沈文阿等謂:「應劭風俗通,前帝謚未定,臣子稱大行,以別嗣主。近檢梁儀,自梓宮將登轀輬,版奏皆稱某謚皇帝登轀輬。伏尋今祖祭已奉策謚,哀策既在庭遣祭,不應猶稱大行。且哀策篆書,藏於玄宮,請依梁儀,以傳無窮。」詔可。
 
28
大喪初崩... : 大唐貞觀九年,高祖崩。詔定山陵制度,令依漢長陵故事,務存崇厚。時限既促,功役勞弊。祕書監虞世南上封事曰:
 
29
大喪初崩... : 臣聞古之聖帝明王,所以薄葬者,非不欲崇高光明珍寶異物以厚其親,然審而言之,高墳厚壟,珍物必備,此適所以為親之累,非曰孝也。是以深思遠慮,安於菲薄,以為長久萬代之計,割其常情以定之耳。
 
30
大喪初崩... : 昔漢成帝造延昌二陵,制度甚厚,功費甚多,諫議大夫劉向上書曰:「孝文居霸陵,悽愴悲懷,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斮陳漆其閒,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釋之所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以薄葬。」
 
31
大喪初崩... : 又漢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貢賦,以一分入山陵。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霍光暗於大體,奢侈過度。其後至更始之敗,赤眉入長安,破茂陵取物,猶不能盡。無故聚斂百姓,為盜之用,甚無謂也。
 
32
大喪初崩... : 魏文帝於首陽東為壽陵,作終制,其略曰:「昔堯葬壽陵,因山為體,無封樹,無立寢殿園邑,為棺槨足以藏骨,為衣衾足以朽肉。吾營此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藏金玉銅鐵,一以瓦器。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柙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也,豈不重痛哉!若違詔,妄有變改,吾為戮屍於地下,死而重死,不忠不孝。使魂而有知,將不福汝。以為永制,藏之宗廟。」魏文此制,可謂達於事矣。
 
33
大喪初崩... : 今為丘壟如此,其內雖不藏珍寶,亦無益也。萬代之後,人但見高墳大冢,豈謂無金玉也。臣之愚計,以為漢文霸陵,既因山勢,雖不起墳,自然高敞。今之所卜,地勢即平,不可不起。宜依白虎通所陳周制,為三仞之墳。其方中制度,事事減少。事竟之日,刻石於陵測,書今封大小高下之式,明器所須,皆以瓦木,合於禮文,一不得用金銀銅鐵,使後代子孫,並皆遵奉。一通藏之宗廟,豈不美乎!且臣下除服,用三十六日,已依霸陵;今為墳壟,又以長陵為法,非所依也。伏願深覽古今,為長久之慮。
 
34
大喪初崩... : 書奏,不報。
 
35
大喪初崩... : 虞世南又上疏曰:「漢家即位之初,便營陵墓,近者十餘歲,遠者五十年,方始成就。今以數月之閒,而造數十年事,其於人力,亦以勞矣。漢家大郡五十萬戶,即日人眾,未及往時,而工役與之一等,此臣所以致疑也。」
 
36
大喪初崩... : 又公卿上奏,請遵遺詔,務從節儉,太宗乃令中書侍郎岑文本謂曰:「朕欲一如遺詔,但臣子之心,不忍頓為儉素。如欲稱朕崇厚之志,復恐百代之後,不免有廢毀之憂。朕為此不能自決,任卿等平章,必令得所,勿置朕於不孝之地。」因出虞世南封事,付所司詳議以聞。
 
37
大喪初崩... : 司空房玄齡等議曰:「謹按漢高祖長陵高九丈,光武陵高六丈,漢文、魏文並不封不樹,因山為陵。竊以長陵制度,過為宏侈;二文立規,又傷矯俗。光武中興明主,多依典故,遵為成式,實謂攸宜。伏願仰遵顧命,俯順禮經。」詔曰:「朕既為子,卿等為臣,愛敬罔極,義猶一體,無容固陳節儉,陷朕於不義也。今便敬依來議。」於是山陵制度,頗有減省。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四十

《禮四十》 

《總論喪期》 
1
總論喪期: 虞 殷 周 漢 後漢 魏 晉 東晉 宋 後魏 後周 隋 大唐
 
2
總論喪期: 易云「古者喪期無數」。賈公彥曰:「此黃帝時也。是其心喪終身者也。」
 
3
總論喪期: 虞書稱「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堯崩,舜諒闇三年,故稱遏密八音。按唐虞雖行心喪,更三年為限,三王乃制喪服。
 
4
總論喪期: 殷高宗諒闇,三年不言。檀弓云:「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有諸?』時人君無行三年之喪禮者,問有此歟,怪之也。讙,喜悅也。言乃喜悅,則民臣望其言久。仲尼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聽於冢宰。』」冢宰,天官卿,貳王理事者也。三年之喪,使之聽朝。喪服四制曰:「王者莫不行此禮,何以獨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賢王也。繼世即位而慈良於喪。當此之時,殷衰而復興,禮廢而復起,故善之。善之,故載之於書中而高之,故謂之高宗。」
 
5
總論喪期: 周武王崩,成王十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攝政。明年六月,既葬,周公冠成王而朝於祖,以見諸侯,祝雍作頌。又春秋,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既葬則無此稱。此皆既葬除喪之證也。
 
6
總論喪期: 漢文帝遺制,革三年之喪,「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顏師古曰:「令謂此詔文。」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無得擅哭。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服虔曰:「皆當言大功、小功布也。纖,細布衣也。」應劭曰:「凡三十六日而釋服矣,此以日易月也。」晉灼曰:「漢書例以紅為功。」師古曰:「紅與功同。服、晉二說是也。此喪制者,文帝自率己意創而為之,非有取於周禮也,何為以日易月乎?三年之喪,其實二十七月,豈有三十六月之文!禫又無七月也。應氏既失之於前,而近代學者因循謬說,未之思也。」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師古曰:「言此詔中無文者,皆以類比而行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喪期之制,自後遵之不改。宣帝地節四年詔:「今百姓或遭縗絰凶災,而吏徭事,使不得葬,傷孝子之心。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徭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成帝時,丞相翟方進母終,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視事,自以為身備漢相,不敢踰國典。然而原涉行父喪三年,名章天下;河閒惠王行母喪三年,詔書褒稱,以為宗室儀表:是則喪制三年,能行者貴之矣。及平帝崩,王莽欲眩惑天下,示忠孝,使吏六百石已上,皆服喪三年。莽母死,但服天子弔諸侯之服,一弔再會而已,令子新都侯宗服喪三年。及元后崩,莽反自服三年。顛倒姦謬若此。
 
7
總論喪期: 後漢鄭玄云,「書云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又曰「然而曰言不文者,謂臣下也」,注引孝經說云「言不文者指士人也」。
 
8
總論喪期: 陳鑠問:「『高宗諒闇,三年不言,言乃讙』,此則所言也。又喪大記云『既葬,與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國事;大夫言公事,不言家事』。此天子諸侯俱有言矣。而獨謂臣下上句云『言而後事行者杖而起』,注云『謂卿大夫也』。孝經云『言不文指士人也』。義似不同,引之何明?」趙商答曰:「三年之喪,天子諸侯不言而事成者,冢宰存也。雖亦有所言,但希耳。至於臣下,須言而辨,為可謂言,但不文耳。各有所施,不相妨也。言臣下時,所包者廣。孝經云士人,注引之者,欲微見其小異,其大趣亦同也。」
 
9
總論喪期: 安帝初,長吏多避事棄官,乃令:自非父母服,不得去職。是後吏又守職居官,不行三年喪服矣。建光元年,尚書孟布奏:「宜復如建武、永平故事,謂光武、明帝時。絕刺史二千石告寧及父母喪服。」又從之。至桓帝永興二年,復令刺史、二千石行三年服。永壽二年,又使中常侍已下,行三年服。至延熹二年,又皆絕之。
 
10
總論喪期: 魏武帝遺詔:「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文帝崩,國內服三日。蜀劉備,臣下發喪滿三日,除服,至葬復如禮。此則魏蜀又異於漢也。吳孫權令諸有居任者遭三年之喪,皆須交代,犯者定大辟之科。又使代未至,不得告,告者抵罪。其後吳令孟仁聞喪輒去,陸遜陳其素行,得減死一等,自此遂減。
 
11
總論喪期: 晉武帝泰始元年詔:「諸將吏二千石已下遭三年喪者,聽歸終寧。庶人復除徭役。」二年,帝遵漢魏,改葬除服,按文帝以魏咸熙二年八月辛卯崩,九月癸酉葬。武帝以十二月景寅受魏禪,改元泰始。猶深衣素冠,降席徹膳。太宰司馬孚等奏曰:「臣聞禮典,豐殺隨時,期於足以興化而已,故未得皆返上古也。陛下俯遵漢魏,素冠深衣,降席徹膳,雖武丁行之於殷代,未足以踰。方今荊蠻未殄,萬機事殷,臣等以為宜割哀情以康時俗,敕御府太官,易服改膳如舊。」詔曰:「每念幽冥,不終苴絰,一朝便易此情於所天,相從已多。」孚等重奏:「干戈未戢,天下至眾。陛下察愚款,以慰皇太后之心。」又詔:「重覽奏議,益以悲割。三年之喪,自古達禮,不宜反覆,重傷其心。」遂以此禮終三年。後居太后之喪亦如之。
 
12
總論喪期: 文帝之崩也,皇太后王氏泰始四年三月戊子崩。羊祜謂傅玄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自天子達,而漢文毀禮傷義。今上至孝,有曾、閔之性,實行喪禮,除服何為。若因此興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漢文以末代淺薄,不能行國君之喪,故因而除。已數百年,一朝復古,恐難行也。」祜曰:「且使主上遂服,由為善乎?」玄曰:「若主上不除,而臣下除,此謂但有父子,無復君臣,三綱之道虧矣。」習鑿齒曰:「傅玄知無君臣之傷教,而不知無父子之為重。且漢廢君臣之喪,不崇父子之服,況四海黎庶,莫不盡情於其親,三綱之道,二服恆用於私室,而王者獨盡廢之,豈所以孝理天下乎?」
 
13
總論喪期: 僕射盧欽、尚書魏舒等奏:「謹按天子之與群臣,雖哀樂之情若一,其所居之宜實異,故禮不得同。虞書曰『三載遏密八音』,至周公,乃稱『殷之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周景王有后、嗣子之喪,既葬除喪而樂。叔向譏之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王雖不遂,燕樂已早,亦非禮也。』稱高宗不云服喪三年,此釋服心喪之文也。譏景王不議其喪,而議其燕樂已早,明既葬應除,而違諒闇之節也。堯崩,舜諒闇三年,故稱遏密八音。由此言之,天子居喪,齊斬之制,既葬而除,諒闇以終,三年無改父道,聽於冢宰。喪服已除,故更稱不言之美,明不復寢苫枕塊以荒大政也。」摯虞以為:「古者無事,故喪三年,非訖葬除心喪也。後代一日萬機,故魏權制,晉氏加以心喪,非三年也。」杜元凱以為:「古者天子諸侯三年之喪,始同齊斬,既葬除服,諒闇以居,心喪終制,不與士庶同禮。漢氏承秦,率天下為天子終服三年。文帝見其不可久行,而不知古典,更以意制祥禫,除喪即吉。魏氏直以訖葬為節,嗣君皆不復諒闇終制。學者非之久矣,然竟不推究經傳,考其行事,專謂王者三年之喪,當以縗麻終二十五月。嗣君苟若此,則天下群臣皆不得除。雖志在居篤,更逼而不行。至今嗣主皆從漢文輕典,由處制者非制也。」袁準曰:「周禮『太祝祔練祥,掌國事』。若無縗服,焉得祥?孔子曰:『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禮記曰:『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又云:『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此終喪縗麻之言也。春秋傳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言雖貴,不得與賤者有異也。言服而不言喪,縗麻可知也。凡春秋傳諸稱除喪,皆因時宜耳。高宗信默,何以是心喪?」
 
14
總論喪期: 博士段暢重申杜元凱議曰:「尚書毋逸云『高宗亮陰,三年不言』。諸儒皆云『亮陰,默也』。唯鄭玄獨以亮闇為凶廬。今據諸儒為正,明高宗既卒哭,即位之後,除縗麻,躬行信默,聽於冢宰,以終三年也。言即位,以明免喪之後,素服心喪,謂之諒闇。故杜議曰:『天子居喪,齊斬之情,菲杖絰帶,當其遂服,葬而除服,諒闇以終三年也』。國語楚語及論語、禮記坊記坊音防喪服四制,皆說高宗之義,大體無異。唯尚書大傳以諒闇為凶廬。蓋東海伏生所說,鄭玄之所依。博而考之,義既不通。據經所言,是唯天子居凶廬,豈合禮制?代俗皆謂大祥後禫時為諒闇。漢記稱和熹鄧皇后居母喪,縞素,不食肉,亦曰諒闇。此乃古今之通言,信默者為得之也。」范宣曰:「所以知諒闇為凶廬者,按禮,葬後柱楣,楣則梁也,明葬後居廬,所以為義。」暢曰:「昔武王崩,成王立,周公攝政,明年既葬,周公冠成王而朝於祖,以見諸侯。此天子卒哭除喪之證也。春秋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既葬則無此稱。此除服證也。」范宣難曰:「禮,葬後飲食衣服,皆有降殺。設君臣之稱,安得不異?」暢曰:「春秋文八年秋八月,襄王崩。九年春,毛伯來求金。傳曰:『不書王命,未葬也。』」范宣曰:「禮既葬王,政入於國,即君名有漸,非一朝頓除除服之義。多引益惑耳。」暢引僖王崩未再周,惠王享晉、虢失禮,以名位不同,不議喪享,而譏公侯同禮。又享有籩豆之薦,聘則陳幣太廟,授玉兩楹。此聞樂不樂,食旨不甘,除服證也。范宣曰:「朝聘之禮,國有喪,皆有撤損,不與平同也。周禮掌客職『賓客有喪,唯芻稍之受』,是明主人設饗是儀,有等級之品,客受芻稍,循情之事,是以往往有享文耳。且或有急尊王室,或有安衛社稷,事出無方,歸於時宜,事訖反服,於禮何傷?於啐嚌示儀,而信以為食旨,亦其昏矣。」暢引春秋僖七年閏月,惠王崩。九年夏,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以為王喪再周少五月,而猶事文武,明王者卒哭除喪,即位而祭廟矣,所謂烝嘗禘於廟也。宣曰:「夫祭祀之禮,有正有變。所以然者,或時有所施,不必一也。禱類祈禡,豈一道乎?武王出祔以燎,豈是常郊耶?天地猶然,況宗廟乎?禮不墓祭,而尚祭乎畢。又不於宗廟,而祀在坶室。坶音牧。鄭玄云「牧野之室」。且禮『去祧為壇,去壇為墠』,而周公請命,告太王以下,而三壇同墠,此豈非變禮乎?當襄王之時,逼於王子帶,不敢發喪,潛使告於齊。常有憂懼之色,故或為權禮於文武。告請之祀,非其常典,故云有事於文武,而不稱禘祫於宗廟也。能究變正之義,始可與談春秋耳。」段暢引經傳,以為諸侯諒闇,申杜議云:「按春秋僖公九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會諸侯,故曰子。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傳發宋公,而因釋王。在喪未葬,稱在喪;葬訖卒哭,已除縗麻,故不復名在喪:此諸侯除服之證也。按禮記,諸侯元子既葬,見於天子,曰類見。將嗣父位,除喪見王,以受瑞命,由嗣而見,故曰類見。於是天子禮之太廟,賜以命服。此諸侯不以麻終三年之證也。雜記『麻者不紳,執玉不麻,麻不加於綵』。諸侯既卒哭即位,則有聘享朝會之禮。既執玉服綵,不宜復以服麻,故去縗麻,服縞素。縞素之制,可以雜於吉也。此除縗麻諒闇之文也。喪大記云:『君既葬,王政入於國,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葬,公政入於家,既卒哭,弁絰帶。金革之事無避也。』然則大夫士皆以縗麻終三年,故雖卒哭,稱弁絰帶,以服金革之事。諸侯以上,卒哭除縗麻諒闇,故特不言弁絰。此諸侯縗麻除之證也。又春秋魯隱公元年:『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左傳曰:『贈死不及尸,弔生不及哀。』既卒哭,除服諒闇,此為免喪。免喪之後來弔,故曰『弔生不及哀』。此諸侯卒哭除縗之證也。文公元年:『天王使毛伯來錫公命。』公羊傳曰:『命者何?加我服也。』賈逵以為『諸侯踰年即位,天子賜以命珪,合瑞為信也』。然則皆得行吉禮。文公元年:『公孫敖如齊。』左傳曰:『穆伯如齊,始聘焉,禮也。凡君即位,卿出並聘,踐修舊好,要結外援,好事鄰國,以衛社稷也。』僖公之喪未三年,嫌於不可以接吉事,故傳發明大義,以正諸侯之禮也。春秋襄公十五年冬十一月,晉侯周卒;十六年正月,葬晉悼公;三月,公會晉侯於湨梁。左傳曰:『葬晉悼公,平公即位,改服修宮,烝於曲沃,與諸侯宴於溫,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諸侯五月而葬,今晉悼三月便葬,遂合諸侯燕會,使大夫歌舞,皆非喪禮也。羊舌肸、祁奚、韓襄,皆晉之賢大夫也。平公尚幼,宰傅相之,命諸賢傅幼君而若此,蓋繼好繼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故傳其行事也。晉子墨縗絰征秦,遂墨縗以葬。書春秋時,卒哭之後,御軍甚多,無縗墨文明其服也。弁絰金革,禮所權許,皆為救危亡者也。哀公五年秋九月,齊侯杵臼卒。六年,公羊傳曰:『除景公之喪,諸大夫皆在朝。』又禮會於陳乞之家,明其皆免喪無復所制也。」
 
15
總論喪期: 博士謝況議:「杜元凱注春秋左傳云:『天子諸侯雖卒哭除喪,至於當其練祥之日,必設位而哭,明不復禫也。』且先朝故事,無有禫儀,蓋君子行禮,不求變俗。而博士徐禪,意欲以來六月二十二三大祥,二十五六而禫。三日之中,衣服無異,而立二節,皆背先儀,又非簡易之法也。忌日舉哀,如昔成制。禮云:『除喪者卜其遠日,避不懷也。』謂當擇月末以還大祥,除四起縞冠,受以白愤,徙月復吉,不宜立異屢改也。仲尼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服以是斷者,豈不送死有已,復生有節也哉!』又云『天地已易,四時已變,是以象之』,而欲二十二三日除縞弁,二十五六日禫哭。禮玉藻曰:『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所謂大祥而素縞麻衣也。釋禫之禮云,禫祭則黃衣玄冠矣。既祭乃服禫,朝服綅冠,踰月玄端以居,復平常焉。如士禮之條,又無禫哭也。且日時未改,忌月未過,便復常節,恐非天王情禮、大晉之典也。今無受禫之服,又無改易之祭,三日之閒,哀樂未變,而立無名之哭,近背先帝畫一之美,遠違仲尼殊月之說。」
 
16
總論喪期: 議曰:詳按前儀,則禮經云「三年之喪,自天子達」。雖有其說,無聞服制。所引武王崩,既葬,成王冠;襄王崩,嗣王未再周,賜齊侯胙:皆可為明徵。當以萬機至繁,百度須理,如同臣庶喪制,唯祀與戎多闕。漢文彌留之際,不詳前代舊規,深慮大政之廢,遂施易月之令。若俟同軌畢至,嗣君然後免喪,俗薄風澆,或生釁難。執古道者,則云齊斬三年;適權宜者,遂稱以日易月。禮經雖云七月而葬,漢魏以降,多一兩月內,山陵禮終。窀穸之期,不必七月;除服之制,止於反虞。魯史足徵,可無致惑。庶情禮兩得,政教無虧矣。
 
17
總論喪期: 東晉康帝建元元年正月晦,成恭杜皇后周忌,有司奏,至尊周年應改服。詔曰:「君親,名教之重也,權制出於近代耳。」於是素服如舊。非漢魏之典。
 
18
總論喪期: 興寧元年,章皇太妃薨,哀帝欲服重。江虨啟:「先王制禮,應在緦麻服。」詔欲降周,虨又啟:「厭屈私情,所以上嚴祖考。」於是制緦麻三月。
 
19
總論喪期: 孝武太元中,崇德太后褚氏崩。后於帝為從嫂,或疑其服。博士徐藻議,以為:「資父事君而敬同。又,禮,其夫屬父道者,妻皆母道。則夫屬君道,妻亦后道矣。服后宜以資母之義。魯譏逆祀,以明尊尊。今上躬奉康、穆、哀皇及靖后之祀,致敬同於所天。豈可敬之以君道,而服廢於本親?謂宜服齊縗期。」於是帝制周服。
 
20
總論喪期: 安帝隆安四年,太后李氏崩。李氏生孝武,即帝之祖母。帝服齊縗三年,百寮疑所服。尚書左僕射何澄等議:「太皇太后名位允正,體同皇極,理制備盡,情禮合伸。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既稱夫人,禮服宜從正。故成風著夫人之號,文公服三年之喪。子於父之所生,體義情重。且禮,祖不厭孫,固宜遂服無屈,而緣情立制。嫌文不明,則宜從重,應同為祖母後齊縗周。永安皇后無服,但一舉哀,百官亦一周。」詔可。於西堂設菰廬,神武門施凶門柏歷。
 
21
總論喪期: 宋武帝永初元年,黃門侍郎王準之議:「鄭玄喪制,二十七月而終,學者云得禮。按晉初用王肅議,祥禫共月,遂以為制。江左以來,唯晉朝施用;縉紳之士,猶多遵鄭義。宜使朝野一體。」詔可。
 
22
總論喪期: 永初三年,武帝崩,蕭太后制三年之服。
 
23
總論喪期: 文帝元嘉十七年七月,元皇后崩。兼司徒給事中劉溫持節監喪。神武門設凶門柏歷至西上閤,皇太子於東宮崇正殿及永福省並設廬。諸皇子未有府第者,於西廨設廬。太子心喪三年。心喪有禫無禫,禮無成文,代或兩行。皇太子心喪畢,詔使博議。有司奏:「喪禮有禫,以祥變有漸,不宜便除即吉,故其閒服以綅縞也。心喪已經十三月,大祥十五月,祥禫變除,禮畢餘情一周,不應復有再禫。宣下以為永制。」詔可。
 
24
總論喪期: 後魏自道武及諸帝,悉依漢魏,既葬公除。
 
25
總論喪期: 文帝太和十四年,祖母文明馮太后崩,將營山陵,安定王休等率百寮詣闕表曰:「臣等聞先王制禮,必隨代變。三年之喪,雖自上古,中代以後,未之能行。陛下欲依上古,萬機事殷,不可暫曠。三代以下,豈無至孝之君?皆以義存百姓,是以君喪即位,踰月而葬,葬而即吉。」詔曰:「自遭禍罰,恍惚如昨。山陵遷厝,所未忍聞。」十月,又表曰:「伏惟大行皇太后,明誥垂於典冊。陛下雖欲終上達之禮,其如黎元何?」詔曰:「仰尋遺旨,俯聞所奏,山陵可依典冊,縗服情所未忍。」既葬,又表曰:「天下之至尊,莫尊於王業;皇極之至重,莫重於萬機。今山陵告終,百禮咸畢,願陛下愍億兆之心,抑恩割哀,遵奉終制。謹依前式,求定練日,以備禫禮。」高閭曰:「君不除服於上,臣則釋服於下,從服之義有違,為臣之道不足。縗麻朝政,吉凶事雜。」詔曰:「公卿所議,皆服終三旬;釋縗襲吉,情實未忍。遂服三年,重違旨告。今將至周,一經忌日,情結差申。按禮,卒哭之後,將授服。於受日,庶人及小官皆令即吉。內職羽林中郎已下,虎賁郎已上,及外職五品以上無縗服者,素服以終三月;內職及外臣縗服者,變從練禮。外臣三月而除;諸王、三都駙馬及內職,至來年三月晦朕之練也,除而即吉;侍臣,君服斯服,隨朕所降。此雖奪式,推情即理,有貴賤之差,遠近之別。」游明根曰:「聖慕深遠,所奏已不蒙許,願得踰年即吉。既歷冬正,又近遺詔。」詔曰:「若不許朕縗服,則當除縗闇嘿,委政冢宰。二事之中,惟公卿所擇。」東陽王丕曰:「臣與尉元,歷事五帝。自聖代以來,大諱之後三月,必須迎神於西,禳惡於北,具行吉禮。」詔曰:「太尉國老,誠如所陳,恐是先朝萬得一失,朕情未忍。」遂號慟,群官亦哭而辭出。壬午,詔:「公卿屢上啟事,依據金冊遺旨。朕仰惟恩重,不勝罔極之痛。今依既虞卒哭,剋此月二十日授服,以葛易麻。既表縗服在上,公卿不得獨釋於下。故於朕之授變從練,以下復為節降。斷度今古,以情制哀。但取遺旨速除之一節,便及變禮也。」
 
26
總論喪期: 延昌四年正月,宣武帝崩於式乾殿。侍中、中書監、太子少傅崔光等奉迎太子於東宮,入自萬歲門,至昭陽殿,哭踊久之。欲待明乃行即位之禮,太尉崔光曰:「天位不可暫曠,何待至明?」光等請太子止哭,立於東序。于忠、元昭扶太子西面哭十數聲,止。光奉冊進璽綬,太子跪受,服皇帝袞冕之服,御太極前殿。光等降自西階,夜直群臣立於庭中,北面稽首稱萬歲。
 
27
總論喪期: 孝明帝神龜元年九月,尼高皇太后崩於瑤光寺。詔曰:「崇憲皇太后,德協坤儀,徽符月晷,萬融一化,奄至遐崩。但朕幼集荼蓼,夙憑德訓,乃戡虣定難,是賴深謀。夫禮沿情制,義循事立,可特為齊縗三月,以申追仰之心。」有司奏:「按舊事,皇太后崩儀,自復魄斂葬,百官哭臨,其禮甚多。今尼太后既存委俗尊,憑居道法。凶事簡速,不依配極之典;寺庭局狹,非容百官之位。但因葬日,衢路奉接,義成君臣,終始情禮,理無廢絕。輒立儀如別。內外群臣,權改常服,單衣袤巾,奉迎之墓,列位哭拜,事訖而除。止在京師,更不宣下。」詔可。
 
28
總論喪期: 後周武帝母叱奴太后崩,帝居倚廬,朝夕供一溢米。群臣表請,累旬乃止。及葬,帝袒跣陵所,行三年之制,五服內並依禮,斯近古無儔。
 
29
總論喪期: 天元帝宣政元年,令天下遭父母喪,許終制。
 
30
總論喪期: 隋制,皇帝本服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皇后父母、諸官正一品喪,帝不視事三日。本服五服內親、百官正二品以上喪,並一舉哀。太陽虧,國忌日,本服小功緦麻親、百官三品以上喪,不視事一日。皇太后、皇后為本服五服內親,一舉哀。皇太子為本服五服內親及東宮三師、三少、宮臣三品以上,一舉哀。
 
31
總論喪期: 大唐元陵遺制:其喪儀及山陵制度,務從儉約,並不以金銀錦綵飾。天下節度觀察團練使、刺史等,並不須赴哀。祀祭之禮,亦從節儉。其天下人吏,敕到後,出臨三日,皆釋服。無禁婚娶、祠祀、酒肉。其宮殿中當臨者,朝夕各十五舉音。禮固從宜,喪不可久。皇帝宜三日聽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而釋服。皇帝本服周者,凡二朝哭而止。本服大功者,晡哭而止。本服小功以下,一舉哀而止。
 
《奔大喪》
1
奔大喪: 奔山陵附○周 後漢 魏 晉 東晉 大唐
 
2
奔大喪: 周制,穀梁傳云:「周人有喪,魯人亦有喪,周人弔,魯人不弔。周人曰:『固吾臣也,使人可也。』魯人曰:『吾君也,親之者也,使大夫則不可也。』故周人弔,魯人不弔,以其下成康為未久。」周道尚明,無愧於不往。五經通義云:「凡奔喪,近者先聞先還,遠者後聞後還。諸侯未葬,嗣子聞天子崩,不奔喪。王者制禮,緣人心而為之斷文,孝子之恩,不忍去棺柩,故不使奔也。」
 
3
奔大喪: 後漢許慎異義云:「按左氏說,諸侯,藩衛之臣,不得棄其封守。諸侯,千里之內奔,千里之外不奔。四方不可空虛,故遣大夫也。」鄭玄駮云:「禮,天子於諸侯無服,諸侯為天子斬縗三年,是尊卑異者也。春秋文四年,夫人成風薨,王使榮叔來歸唅且賵;又王使毛伯來會葬。傳曰『禮也』。至叔孫得臣如京師,葬襄王,則傳無言焉。天子於魯既唅賵,又會葬,為得禮,是則魯於天子,一大夫會葬而已,為不得禮可知矣。按昭三十年,晉侯去疾卒,秋葬晉頃公。傳曰:鄭游吉弔,且送葬。魏獻子使士景伯詰之。其對辭有『靈王之喪,我先君簡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實往,敝邑之少卿也。王吏不討,恤所無也』。晉人不能詰。豈非左氏諸侯奔天子之喪及會葬之明文也?」
 
4
奔大喪: 大鴻臚眭生眭音雖說:「諸侯踰年即位,乃奔天子喪。春秋之義,未踰年,君死,不成以人君禮。言王者未加其禮,故諸侯亦不得供其禮於王者,相報也。」許氏又按:「禮不得以私廢公、卑廢尊。如禮得奔喪,今以私喪廢奔天子之喪,非也。又人臣之義,不得校計天子未加禮於我,亦執之不加禮也。眭生之說,非也。」鄭玄按:「孝經『資於事父以事君』,言能為人子,乃能為人臣也。服問『嗣子不為天子服』,此則嫌欲速,不一於父也。喪服四制曰『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此言在父則為父,在君則為君也。春秋莊三十二年,子般卒,時父未葬也。子者,繫於父之稱也。言卒不言崩,未成君也。未成君猶繫於父,則當從門內之治恩掩義。禮者在於所處。此何以私廢公?何以卑廢尊?」
 
5
奔大喪: 魏時禮官議奔喪禮,有除喪而後歸哭於墓者,皆聽哭於陵。尚書盧毓以禮言遂除者,謂有服者耳;無服者則不哭。王肅曰:「既言除喪,豈有服哉?雖除,始見墳,斂髮袒絰,言除斂髮袒絰耳。記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明友未踰年,雖無服猶哭之,有天子之喪未踰時始奔赴而得不哭者乎?今雖權宜即吉,吾本三年之喪也,故三年之後,行禘祫之禮。又,遠方弔貢表,皆宜通,若有禁,乃止,此不得與哭陵相妨害也。」又答難云:「前說遂除,謂除斂髮袒絰耳,不謂今之奔者皆須斂髮也。責以玄衣冠,又其所不能具,自可服深衣白帢也。」
 
6
奔大喪: 晉惠帝崩,司徒左長史江統議奔赴山陵曰:「往者蕩陰之役,群僚奔散,義兵既起,而不附從,主上旋宮,又不歸罪。至於晏駕之日,山陵即安,而猶不到。自臺郎御史以上,應受義責,加貶絕,注列黃紙,不得敘用。至於先有他故去職,或以喪疾免散,仍遇兵隱遁山澤者,宜與上牒異制。春秋傳曰:『君子避內難,不避外難。』孫、寧之變,蘧瑗出關,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未足多責也。及至奔赴,不及在哀,致身後於山陵,故當從時宜以立褒貶,依王政而正準繩,不可偏抗古義以傷今實也。承詔書而制奔赴之期,以為分別遠近,則典而不暢;檢校險易,則密而不弘。故擬七月之典,以議今事。達官名問特通者,過期不到,宜依退免法,注列黃紙,三年乃得敘用。又自非盟主所授,而諸侯州伯所以用,故不得奔赴,宜與下牒同罰。春秋傳曰『不以家事辭王事』,此上之行乎下也。諸侯州伯輒留應赴之人,而令失節於王庭,坐於周官九代之法,應在犯令陵政之條,諸臺平處,正其削黜。」
 
7
奔大喪: 東晉成帝咸康中,恭皇后山陵,司徒西曹屬王濛議立奔赴之制曰:「三代垂文,觀時損益。今服教之地,遠於古之九服,若守七月之斷,遠近一概者,違實,懼非通制。請王畿以外,南極五嶺,非守見職,周年不至者,宜勒注黃紙,有爵土者削降。永嘉中,江統議不奔山陵,但三年不敘,於義為輕。今更立如牒。若方伯授用,雖未有王命,猶不與停散同。今見在官即吉之後去職,不及凶事,無所貶責。萬里外以再周為限。自此以內,明依前牒,雖在父母喪,其責不異。」黃門郎徐眾等駮濛云:「若如濛議,見在官者,已拘於制度,不得奔赴。至於既去,雖不及哀,臣子之情,何得不暫致身哉!臣謂喪紀雖過,去職者故宜還赴。」詔可。濛又申述前議曰:「喪紀有數,吉凶有斷,豈可當於縞素既終而制無限之責哉!若除喪使奔,當以何服?素服敘哀,則在廷已吉,陵無哭禮;若玄冠致敬,宜曰朝謁,非奔喪之謂;若服外更立限斷,則不知所準;若不計遠近同服內,則立制漫而無斷。」詔又付尚書左丞王彪之議,云:「昔太寧之難,奔赴無過三年之限。恭皇后不宜踰先制。禮,為君之母、妻,居處飲食衎爾。『君已除喪而後聞喪,不稅』,而責有奔,此臣所疑也。且宜一依濛所上。」詔曰:「今輕此制,於名教為不盡矣。今直以或者眾致於此事,不必改先制,如濛所上施行。」
 
8
奔大喪: 八年,成帝崩,尚書殷融上言:「司徒西曹屬王濛以周年為限,不及者除名,付之鄉論。臣以為夫名教興於義厚,忠孝發於自然,不嚴而著,不肅而成者也。舊禮,國有大諱,外任不得離部,冗散之人,發哀公巷,初無課限有不奔之制。按永平初,先帝稱宣帝遺詔,乃不得令子弟詣陵。唯蕩陰奔赴,多不逮及,始為其制,以篤一時。顧觀人情,未有肅媿,徒興簡默,正足以彰至道之不弘,表臣子之不義。宜遵前代,聞凶行喪三日而已。」詔曰:「孝慈起於自然,忠厚發於天成,若道不喪,豈有今弊。弊至醨薄,反之何期?況以今日之弊,而欲廢準式於頹俗,求自仁於吾朝,其於理化也,無乃迂乎?」融又重啟,依王濛所上為條制。
 
9
奔大喪: 康帝建元初,融又議定不應奔赴山陵:「據周魯有喪,而魯人不弔。孔子所答曾子,當謂國內卿大夫耳,非如今日見在方外者也。」尚書僕射顧和議:「按禮記曾子問:『父母之喪,既引及塗,聞君薨,如之何?』穀梁傳曰:『周人魯人各有喪,周人弔,魯人不弔。』周人雖有喪,遣人可也;魯人當親行事,故不弔也。」
 
10
奔大喪: 大唐元陵儀注,詔問:「宗子在外州府,合赴京師不?」所司奏曰:「按禮文『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為庶人,冠、娶妻必告,死必赴,練祥則告,不忘親之義也』。又曰『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又傳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據此,則宗子五等以上,不限遠近,盡同奔赴山陵。」
 
《未踰年天子崩諸侯薨議》
1
未踰年天... : 後漢
 
2
未踰年天... : 後漢安帝崩,立北鄉侯,未踰年薨,以王禮葬。於春秋何義也?何休答曰:「春秋,未踰年,魯君子野卒,降成君稱卒,從大夫禮可也。」孝順皇帝永和中,詔公卿、校尉、尚書曰:「昔者周公攝天子事,成王欲以公禮葬,天為動變,更以天子之禮,天即反風,歲即大熟。北鄉王親為天子,而以王禮葬,故天數災異,宜加尊謚,列於昭穆。」群臣皆疑,謂當如常。司隸校尉周舉議以為:「北鄉本非正統,姦臣所授,立未踰載,年號未改。孔子作春秋,王子猛不稱崩,魯子野不書葬。昔周公有請命之功,太平之勳,故薨之日,天動威以彰其德,故成王以王者禮葬之,以應天命。北鄉王無他功德,恐非所以應天消災。北鄉本侯也,已加王禮,於禮已崇,不宜追加尊謚。」詔從之。
 
《天子為繼兄弟統制服議》 
1
天子為繼... : 東晉
 
2
天子為繼... : 東晉穆帝升平五年五月崩,皇太后令立瑯琊王丕。哀帝也。儀曹郎王琨議:「今立之,於大行皇帝屬則兄弟,凡奠祭之文,皆稱哀嗣。斯蓋所以仰參昭穆,自同繼體,在茲一人,不以私害義,專以所後為正。今皇太后德訓弘著,率母儀於內,主上既纂業承統,亦何得不述遵於禮。」尚書謝奉議:「夫帝位自以君道相承。至於昭穆之統,禮『兄弟不相為後』,明義也。今應上繼康帝,意謂不疑。此國之大事,將垂之來代。」僕射江虨音斌議:「兄弟不相為後,雖是舊說,而經無明據,此語不得施於王者。王者雖兄弟,既為君臣,則同父子。故魯躋僖公,春秋所譏。左傳曰:『子雖齊聖,不先父食。』閔公,弟也,而同於父;僖公,兄也,而齊於子。既明尊之道,不得復敘親之本也。公羊傳曰:『逆祀奈何?先禰而後祖。』穀梁傳曰:『先親後祖,逆祀也。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兄弟也由君臣而相後,三傳之明義如此,則承繼有敘,而上下洽通,於義為允。應繼大行皇帝。」揚州刺史藍田侯臣述議:「推宗立君,以為人極,上古風淳,必託有道。洎乎後代,爭亂漸興,故繼體相傳,居正守位,以塞奔競,非私其親。或時有艱難,而嗣胤幼劣,故有立長。成皇帝深達帝道,不私親愛,越授天倫,廟無毀遷,統業恒固。康皇帝既受命於成帝,宗廟社稷之重,已移於所授,主上宜為康皇嗣。」謝奉又議:「五帝之道,以天下為公,唯德與賢,不私其親。逮殷周,則繼代承業,雖百王迭建,而典謨不易,所以鎮係人心,閑邪息亂。今大晉宗祀配天,成帝疾痛,皇嗣幼沖,深惟社稷,遷於康皇,軌同唐虞,高義大行。天祚不永,遷嗣本位。考之先典,求之人情,咸謂主上應繼成帝。」太常臣夷等五人議曰:「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成皇帝捨胤嫡之受,而授重天倫,道崇先代。康皇帝祗承明命,正統既移,至尊應繼康帝嗣。」詔從述議。
 
《天子不降服及降服議》
1
天子不降... : 魏田瓊云:「天子不降其祖父母、曾祖父母、后、太子、嫡婦、姑姊妹嫁於二王後,皆如都人。按白虎通云:『天子絕周者何?示同喪於百姓,明不獨親其親也。』」吳射慈云:「天子之子封為諸侯,天子皆不服也。」
 
《天子為皇后父母服議》
1
天子為皇... : 皇后為父服附○東晉 宋 陳 後魏
 
2
天子為皇... : 東晉王朔之問范甯云:「至尊為后之父有服不?意謂雖居尊位,亦當不以己尊而便降也。」甯答曰:「王者之於天下,與諸侯之於一國,義無以異。今謂粗可依準。」孝武太元元年正月,王鎮軍薨,按即后父也。剋舉哀而不成出,制服三日。僕射已下皆從服。
 
3
天子為皇... : 宋孝武孝建三年,有司奏:「義陽王師王偃喪逝,至尊為服緦麻三月,成服,仍即公除。至三月竟,未詳當服除服與不?又皇后依朝制服心喪,行喪三十日公除。至祖葬日,臨喪當著何服?又舊事,皇后心喪,服終除之日,更還著未公除時服,然後就除。未詳今皇后除心制日,當依舊更服?為但釋心制中所著布素而已?」勒禮官詳正。太學博士王膺之議:「尊卑殊制,輕重有級,五服雖同,降厭則異。禮,天子止降旁親,外舅緦麻,本在服例,但縗絰不可以臨朝饗,故有公除之議。雖釋麻襲冕,尚有緦麻之制。愚謂至尊服三月既竟,猶宜除釋。」又議:「吉凶異容,情禮相稱。皇后一月之限雖過,二紅之服已釋,哀哀所極,莫深於尸柩,親見之重,不可以無服。按禮,為兄弟既除喪,及其葬也,反服其服。輕喪雖除,猶畜縗以臨葬,舉輕明重,則其理可知也。愚謂王右光祿祖葬之日,皇后宜反齊縗。」又議:「喪禮即遠,變除漸輕,情與日殺,服隨時改。權禮既行,服制已變,豈容終制之日而更重服乎?按晉泰始二年,武帝以周除之月,欲反重服拜陵,朝議不遂。」太常丞朱膺之議:「凡云公除,非全除之稱。今朝臣私服,亦有公除,猶自窮其本制。膺之云,晉武拜陵不遂反服,此是權制,既除縗麻,不可以重制耳,與公除不同。愚謂皇后除心制日,宜如舊反服未公除時服,以申創巨之情。」餘同膺之議。國子助教蘇瑋生議:「按三日成服即除,及皇后行喪三十日,禮無其文。若並謂之公除,則可粗相依準。凡諸公除之設,蓋以王制奪禮。葬及祥除,皆宜反服。未有服之於前,不除於後。雖有齊斬重制,猶為功緦除喪。夫公除蹔奪,豈可遂以即吉邪?愚謂至尊三月服竟,故應準禮除釋。皇后臨祖及一周祥除,並宜反服齊縗。」尚書令、建平王宏議謂:「至尊緦制終,止舉哀而已,不須釋服。」餘同朱膺之議。大明二年,有司奏:「故光祿大夫王偃喪,依格皇后服周,心喪三年,應再周來二月晦。檢元嘉十九年舊事,武康公主出適,二十五月心制終盡,從禮即吉。昔國哀再周,孝建二年二月,其月末,諸公主心制終,則應從吉。於時猶心禫素衣,二十七月乃除,二事不同。」領儀曹郎朱膺之議:「詳尋禮文,心喪不應再禫,皇代考檢,已為定制。元嘉季年,禍難深酷,聖心天至,喪紀過哀。是以出適公主,還同在室,即情變禮,非革舊章。今皇后二月晦,宜依元嘉十九年制,釋素即吉,以為永準。」詔可。
 
4
天子為皇... : 陳文帝天嘉元年,尚書儀曹請今月晦皇太后服安吉君禫除儀注。沈洙謂:「至親周斷,加崇故再周,而再周之喪,斷二十五月。但重服不可頓除,故變之以纖縞,創巨不可便愈,故稱之以祥禫。禫者,淡也,所以漸祛至情。如父在為母、出嫡後之子,則屈降之以周。周而除服,無復縗麻,緣情有本同之義,許以心制。心制既無杖絰可除,不容復改玄綅。既是心憂,則無所更淡其心也。宜禫杖周者,十五月已有禫制。今申其免懷之感,正斷以再周,止二十五月而已。所以宋元嘉立義,心喪以二十五月為限。大明中,王皇后父喪,又申明其制。按齊建元中,太子穆妃喪,亦同用此禮。惟王儉古今集記云,心制終二十七月,又為王逡所難。何佟之儀注用二十五月而除。按古循今,宜以再周二十五月為斷。今皇太后於安吉君心喪之周,宜除於再周,無復心禫之禮。」詔可。
 
5
天子為皇... : 後魏神龜二年元會,高陽王雍以靈太后臨朝,太上秦公喪制未畢,欲罷百戲絲竹之樂。清河王懌以為萬國慶集,天子臨享,宜應備設。太后訪之於侍中崔光,光從雍所執。懌謂光曰:「宜以經典為證。」光據禮記「縞冠玄武,子姓之冠」,父母有重喪,子不純吉。安定公親為外祖,又有師恩,太后不許公除,縗麻在體。正月朔日,還家哭臨,至尊輿駕奉慰。禮云「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是則朋友有周年之哀。子貢云,夫子喪顏回,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顏回之喪,饋祥肉,夫子出受之,入彈琴而後食之。若子之喪,則容一周不舉樂也。孔子曰既祥,五日彈琴,父母之喪也。是弟子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心喪三年,由此而制。雖古義難追,比來發詔,每言師、祖之尊,是則一周之內,猶有餘哀。且禮,母有喪服,聲之所聞,子不舉樂。今太后更無別宮,嘉福去太極不為太遠。鼓鐘於宮,聲聞於外,況在內密邇也。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智悼子之喪未葬,杜蕢所以諫晉平公也。今相國雖已安厝,纔三月矣,陵墳未乾。懌以理證為然,乃從雍議。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陳淑樺 - 問

作詞:李宗盛
作曲:李宗盛

誰讓你心動 誰讓你心痛 誰會讓你偶爾想要擁他在懷中
誰又在乎你的夢 誰說你的心思他會懂 誰為你感動

如果女人 總是等到夜深 無悔付出青春 他就會對你真
是否女人 永遠不要多問 她最好永遠天真 為她所愛的人

誰讓你心動 誰讓你心痛 誰會讓你偶爾想要擁他在懷中
誰又在乎你的夢 誰說你的心思他會懂 誰為你感動
只是女人 容易一往情深 總是為情所困 終於越陷越深
可是女人 愛是她的靈魂 她可以奉獻一生 為她所愛的人

如果女人 總是等到夜深 無悔付出青春 他就會對你真
只是女人 容易一往情深 總是為情所困 終於越陷越深
可是女人 愛是她的靈魂 她可以奉獻一生 為她所愛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qlVxxJcls


鄭秀文 - 承諾

作詞:許常德
作曲:黃中原

承諾你別說 只要此刻在乎我
明天的寂寞 明天再去躲
濃情不怕多 只怕片刻都錯過
飛蛾想撲火 不過想解脫
盲目的開始 燦爛的結果

在你心中你的最後不是我
你的寄託不是我 你只是路過
既然你的溫柔躲不過
我的愛已不能收 我何不灑脫

在我心中你的一切不是夢
你的蹉跎都是火 痛得我喊痛
淚水它無聲無息的流
無言無語的請求 是你辜負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_ugtNLrXw


辛曉琪 - 我也會愛上別人的

作詞 姚謙 
作曲 柯肇雷

想念是什麼 離開愛情以後 常常會打擾我
就算躲到世界的角落 它還是能夠 找得到我

所以 開始接受了 時間也稀釋了 心平靜許多
你從別人得來的快樂 我也聽說了 也祝福了

我也會愛上別人的 眷戀的愛著
如同愛你一樣的深刻 以為永遠了

我也會愛上別人的 明天會如何
快樂悲傷從此後 就與你 沒關係了

你不用 說抱歉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CRDDbfg60


王心凌 - 說不出的味道

三立華劇 媽咪的男朋友 插曲
作詞:陳啟樂、吳易緯
作曲:陳啟樂
編曲:溫奕哲

說不出眼淚的味道
說不出想念的味道
逼自己咀嚼著回憶 每分每秒
我笑 我哭 我逃

說不出天空的味道
洗不掉寂寞的味道
卻沖淡賴在你身上 夢的味道
不哭 不鬧 我笑

誰記得我想要擁抱
誰記得承諾多重要
誰會記得 放不下的人發了瘋地等
有一天 有一天

誰記得我執著燃燒
誰記得誰付出多少
誰又記得 誰衝動說要永遠愛著我
有一天 有一天

說不出雙手的味道
說不出快樂的味道
心碎的傷口殘留著 你的味道
不哭 不鬧 我笑

我記得我想要擁抱
多努力讓自己更好
但為什麼 幸福就是不肯讓我找到
成全我 好不好

我記得你炙熱心跳
我願意什麼都不要
只要你還 相信著我們相遇的微笑
我不怕 被忘掉
說不出 的味道

說不出眼淚的味道
說不出想念的味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zx6_YnNNU


王大文 -陳芳語 - 練習愛情

詞:徐世珍、吳輝福 曲:王大文

(大文)
我真的不明白
昨天妳還很溫柔
我大概犯了錯
才會讓妳眼眶紅紅
女生在乎的事
跟男生完全不同
雖然我不很懂
相信我的真心
牽我的手不要退後

我們一起 練習愛情
一點一點學會不讓你皺眉
一天一天我融入你的世界
只想和你 練習愛情
愛得不對做得不對再一遍
直到我用幸福填滿你的每一天

(Kimberley)
想跟你到永遠
卻又覺得不安全
感覺不到你的感覺
全都是你害我失眠
也許應該和解
誤會來自不了解
其實你也有心改變
擦乾我的眼淚
再給愛情一次機會

(合)
我們一起 練習愛情
我要學著大方承認我不對
我退一步你進一步多和諧
只想和你 練習愛情
腳步錯了拍子錯了再一遍
沒有關係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

(大文)
他們說魔鬼藏在 每個小細節
(Kimberley)
讓我們無論如何 要小心一些
(合)
慢慢熟悉 守衛 手中握住的一切

(合)

如果可以我們一起 練習愛情
一點一點學會不讓你皺眉
一天一天我融入你的世界
只想和你 練習愛情
愛得不對做得不對再一遍
直到我用幸福填滿你的每一天
腳步錯了拍子錯了再一遍
沒有關係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YOVuAdHAg


好想藝術 -周耀輝

這個都市,做人和生活的選擇太少。

他,離開了,又回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AgIWAd5C4


康正昊 - 迷信

作曲:陳佳楠  作詞:齊燕,呂忠訓 

My girl
My girl
My girl
My girl
話都沒有失去防守
話都沒有失去防守
話都沒有失去防守
話都沒有失去防守
千萬別相信我
千萬別相信我
千萬別相信我
千萬別相信我
千萬別相信我
My girl
My girl
My girl
My girl
夢怎麼做做了再說
夢怎麼做做了再說
夢怎麼做做了再說
夢怎麼做做了再說
現實一片荒漠
現實一片荒漠
現實一片荒漠
現實一片荒漠


誰還在尋找解答
誰還在尋找解答
誰還在尋找解答
誰還在尋找解答
誰能夠真的回答
誰能夠真的回答
誰能夠真的回答
誰能夠真的回答
真實的意義都無所謂
真實的意義都無所謂
真實的意義都無所謂
真實的意義都無所謂


My girl Oh My girl
My girl Oh My girl
My girl Oh My girl
My girl Oh My girl
I say My girl Oh


I say My girl Oh
I say My girl Oh
I say My girl Oh


誰會擁有這麼美好的世界
只是我們剩下少得可憐的時間
你看街上被人隨手遺棄的笑臉
哪個不是深深親吻之後的善變
怎麼活得才有意義
說什麼意義
都沒有意義 yeah

怎麼信的都沒有邏輯
有什麼關係
就是我的邏輯

My girl
現在就只能夠選擇離開
眼淚止不住還有依賴
分不開換來的更加傷害
原諒我放了手別再為難
善變你的臉徹底掩埋
不得不醒來看不看得開
不確定真的能不能
回到那簡單的完美的空白 So

每一口呼吸還能讓我感到存在
痛的我再也無法承受

是與非對與錯只有承受
感受複雜的交錯
沉默不代表我
沒有權利說 No No No 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askVIQuWc


謝霆鋒 - 罪人

作詞:黎芷珊
作曲:謝霆鋒
編曲:Davy Chan

是妒忌 或寂寞令我失掉平衡
倘冰釋介蒂願以畢生去等
是誤會 或是實在我當初真的過份
我可傷過你 而記恨半生

* 還有一點 生動裂痕
 還有一點 令人痛心
 不肯姑息 不想相識
 跟我碰到好像是迎面路人
 極力逃避我眼神
 你似罪禁只會走得太近
 怎可相識 多麼偏激
 怎算待我平等 獨我是罪人
 覓認同 漫長鬥爭
 覓自由已得到許多教訓

是墮落 或是現實漸已經迫我於角落
有一點冷血 未去分析結果
是落寞 或是日後我不想慘遭 冷落
你可否說過 還愛著我麼
Repea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fhA6JXrcs


草蜢 & 古天樂 - 原諒我是我

作曲:Mariya Takeuchi  編曲:甘志偉  作詞:潘源良 

原諒我這天離別妳
請不必為我再痛悲
不必強求再可一起
不要恨怨你自己
原諒我再不能為妳
甘心遷去等轉機
彼此折磨到底沒了期
緣份終結沒餘地 對不起

* 我確實曾話過永遠一起
心底也願意痴情莫說別離
可惜真愛縱使全無禁忌
仍會動搖著我動搖著妳
我確實曾為妳無後悔地
將一切恨怨都全置諸不理
原諒我是我
祇有絕情流淚遠離

REPEAT ONE TIME
REPEAT *

原諒我是我
衹有絕情流淚遠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WXFsBfS4Q


古巨基- 無涯洞

作曲:楊鎮邦  編曲:楊鎮邦  作詞:林若寧 

我掉進了這個洞 迷迷糊視野朦朧
偶爾會冥想誰親你面容
神經萎縮到痛一痛

說過要美滿一世 說到尾晚節不繼
說永遠成為奢侈命題

跌入無窮盡井底 思想完全被控制
困在無涯洞仰望天際 脫不了你範圍
繼續徘徊在你的世界 魂遊在你的單位
井底裡夢見你一切

我掉進了這個洞 其餘人欲救無從
半醉也半醒同一副倦容
唯一想得你這觀眾

到哪個派對交際 你碰上哪位英偉
這答案淪為膚淺問題

跌入無窮盡井底 思想完全被控制
困在無涯洞仰望天際 脫不了你範圍
繼續徘徊在你的世界 魂遊在你的單位
每夜吻別你是哪一位 woo…

最好不要提 命運何來受控制
有陣時候埋怨你不濟 你走了再別提
有陣時候自責心有愧 無從贈你好東西
狠心與內疚再交替

藏身這個洞永遠封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HG5eeI9yM

 
※※※


十六弦鋼弦演奏:曲目:漢宮秋月。陳蕾士改編,演奏:廖進三

漢宮秋月,廣東音樂,陳蕾士改編。本曲收為黃鐘獎第四級指定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SK2dkt2Q

 

臺灣長雲樂集 2014/05/25 陳明宏-請你信賴我

作詞:葉俊麟

希望你來相信
男性的心情
雖然是惦在異鄉
堅心找前程
我也猶原每日思念
故鄉的情景
不敢來放忘記著
幸福的家庭

思慕你在今夜
夢中來相見
雖然是安慰著我
一時的稀微
你是我的只有一個
可愛的伴侶
不想你到底是要
叫我想什麼

希望你放了心
不通來懷疑
雖然是耽誤著你
空過青春期
你我總是賭著性命
相愛結情義
不管是離開天涯
情絲斷袂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VZUETdMGY

 

長雲樂集 2011/1/23 周淑華--你是我所有的生命

作詞:張勇強
作曲:張勇強

窗外雨聲 擾亂阮的心情 寒風吹來鑽心甘
無情夜車催阮走 滿腹心事誰人聽
對你一片真情 從來不曾變掛 相信你也知影
你是我所有的生命 如今失去你 一切來看破 只有你相片來作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b0rxAZnb2s

 

雲樂集 2011/7/24 林秀香--淚的小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xeT7HGfHM

 

長雲樂集 2011/10/23 林宛伶--無法度

作曲:江志豐  編曲:項仲為  作詞:江志豐 
我要愛你千萬萬年 我要乎你惜歸瞑
叫阮的名 摸阮心肝 親像蜂蜜彼呢甜
熱戀時 阮像花蕊
離開時 全沒講理
沒法度 沒法度放袂記
沒法度 因為我愛著你
緣份啊創治 世事嘛不如意 今夜身邊剩煙酒味
重複一次
熱戀時 阮像花蕊
離開時 全沒講理
沒法度 沒法度放袂記
沒法度 因為我愛著你
緣份啊創治 世事嘛不如意 今夜身邊剩煙酒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1jwnFRglM

 

臺灣長雲樂集 2014/05/25 王玥澐-關子嶺之戀

作詞:許正照
作曲:吳晉淮
演唱:洪榮宏

嶺頂春風吹微微 滿山花開正當時
蝴蝶多情飛相隨 啊娘呀對阮有情意
啊 正好春遊碧雲寺

嶺頂風光滿人意 清風吹來笑微微
百花齊開真正美 阿娘呀對阮有情意
啊 遊山玩水爬山嶺

嶺頂無雲天清清 山間花開樹葉青
可愛小鳥吟歌詩 阿娘呀對阮有情意
啊 雙人相隨永不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qRb8V1TNo

 

長雲樂集 2011/1/23 王登貴--問感情

作詞:王尚宏
作曲:王尚宏
編曲:張振杰

輕輕一聲再會 就結束了一切
咱的感情明明不是假 為按怎這段緣份
那會這呢短 偏偏你是我尚愛的彼一個
乎伊隨風飄過啊攏是傷心話
前塵往事不堪來後悔
治這個繁華世界須要真心話
嘸通用花言巧語來挽回
%傷心人唱感情歌 唱乎無情人聽
一聲聲一句句叫阮麥拖沙 將美夢來打散
傷心人唱感情歌 刺痛阮的心肝
一點點一滴滴將心事來交換 問也問無感情歌

輕輕一聲再會 就結束了一切
咱的感情明明不是假 為按怎這段緣份
那會這呢短 偏偏你是我尚愛的彼一個
乎伊隨風飄過啊攏是傷心話
前塵往事不堪來後悔
治這個繁華世界須要真心話
嘸通用花言巧語來挽回
%傷心人唱感情歌 唱乎無情人聽
一聲聲一句句叫阮麥拖沙 將美夢來打散
傷心人唱感情歌 刺痛阮的心肝
一點點一滴滴將心事來交換 問也問無感情歌

%傷心人唱感情歌 唱乎無情人聽
一聲聲一句句叫阮麥拖沙 將美夢來打散
傷心人唱感情歌 刺痛阮的心肝
一點點一滴滴將心事來交換 問也問無感情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6yCw832zY

※※※

2015年1月24日星期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