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一站,僵持責任與決心,

我早已忘記你深入刻骨時的愛情會怎樣待她,

左思右覆揣摩你的樣子,你的神情,你的語調,

足夠背著你的形象之時,聲聲無聲的怒吼會留在哪個地方,

蹉跎的塵埃,波端在正負兩極的硬硬冷冷,生生的拉扯,

光輝,飛火,五臟六腑都是你深深的愛誰的原始詩句,

我壓抑的,你放縱的,兩個衝突的影像怎麼交疊,

不敢思量前程,只看見你眼神有傷心得閃爍,

為愛情煩燥過的舟車勞頓,淅淅的葉與雨水的聲音。

...

《月》 袁郊著
1
嫦娥竊藥出人間,藏在蟾宮不放還。
 
2
後羿遍尋無覓處,誰知天上卻容奸。


《霜》 袁郊著
1
古今何事不思量,盡信鄒生感彼蒼。
 
2
但想燕山吹暖律,炎天豈不解飛霜。


《露》 袁郊著
1
湛湛騰空下碧霄,地卑濕處更偏饒。
 
2
菅茅豐草皆沾潤,不道良田有旱苗。


《雲》 袁郊著
1
楚甸嘗聞旱魃侵,從龍應合解為霖。
 
2
荒淫卻入陽臺夢,惑亂懷襄父子心。

...


《晉書》曰:鳩摩羅什,天竺人也。中書監張資病,驍騎將軍呂光博營救療。有外國道人羅又云能差資病,光喜,給賜甚厚。羅什以其誑詐,告資曰:「又不能為益,徒煩費耳。冥運雖隱,可以事試也。」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還成繩者,病不可愈。須臾,灰聚浮出,復為繩。又療果無效,少日,資亡。少日,猶無幾時。


《孝經右契》曰:孔子夜夢豐沛邦有赤煙氣起,顏回、子夏侶往觀之。驅車到楚,西北范氏之廟,見芻兒捶麟,傷其前左足,束薪而復之。孔子曰:「兒,汝來,姓為誰?」兒曰:「吾姓為赤松子。」孔子曰:「汝豈有所見乎?」曰:「吾所見一禽,如麇,羊頭,頭上有角,其末有肉,方以是西走。」孔子發薪下,麟視孔子而蒙其耳,吐三卷書。孔子精而讀之。


《列仙傳》曰: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一朝火散,冶上紫色沖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須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日龍來,安公騎之東南而去,邑中數萬人預共送之,皆與辭訣。
又曰: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之間,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二十余年後,于山中謂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頭。」是日,果乘白鶴駐山嶺,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又曰:吳蔡經去家時已老,及還更少壯,頭發皆黑。語家中,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可作數百斛酒飲之。至期日,王方平果來,乘羽車,駕五龍,聞金鼓簫管人馬之聲。


 宋謝惠連《詠牛女詩》曰:落日隱檐楹,升月照簾櫳。團團滿葉露,淅淅振條風。蝶夢恒栩栩,終年闕相從。遐川阻昵愛,修渚曠清容。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昔離秋已雨,今聚夕無雙。傾河易回斡,款情難久悰。沃若靈駕旋,寂寞雲幄空。留情顧華寢,遙心逐奔龍。


《樂記》曰: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


《塞下曲》 丁棱著
1
北風鳴晚角,雨雪塞雲低。烽舉戰軍動,天寒征馬嘶。
 
2
出營紅旆展,過磧暗沙迷。諸將年皆老,何時罷鼓鼙。


《杜司空席上賦》 李宣古著
1
紅燈初上月輪高,照見堂前萬朵桃。觱栗調清銀象管,
琵琶聲亮紫檀槽。能歌姹女顏如玉,解引蕭郎眼似刀。
 
2
爭奈夜深拋耍令,舞來挼去使人勞。

 

※※※

untitled774444

 untitled114447   untitled321444

untitled598959  untitled888888 

     untitled9996969  untitled89897747  

untitled7774474744  untitled45447474747

untitled48489848989  untitled58889899959

untitled89898989885  untitled5598989895959  

untitled993636

 

/網路的ˊ圖

 


漢代之後 -> 清代 -> 全唐詩 -> 卷五百五十三

《卷五百五十三》

《送李潛歸綿州覲省》 姚鵠著
1
朱樓對翠微,紅旆出重扉。此地千人望,寥天一鶴歸。
 
2
雪封山崦白,鳥拂棧梁飛。誰比趨庭戀,驪珠耀彩衣。

 
《塞外寄張侍禦》 姚鵠著
1
千里入黃雲,羈愁日日新。疏鐘關路曉,遠雨寒山春。
 
2
南眺有歸雁,北來無故人。卻思陪宴處,回望與天鄰。

 
《曉發》 姚鵠著
1
旅行宜早發,況複是南歸。月影緣山盡,鐘聲隔浦微。
 
2
殘星螢共失,落葉鳥和飛。去去渡南浦,村中人出稀。

 
《題終南山隱者居》 姚鵠著
1
開門絕壑旁,躡蘚過花梁。路入峰巒影,風來芝朮香。
 
2
夜吟明雪牖,春夢閉雲房。盡室更何有,一琴兼一觴。

 
《嘉川驛樓晚望》 姚鵠著
1
樓壓寒江上,開簾對翠微。斜陽諸嶺暮,古渡一僧歸。
 
2
窗迥雲沖起,汀遙鳥背飛。誰言坐多倦,目極自忘機。

 
《送人歸吳》 姚鵠著
1
東吳與上國,萬里路迢迢。為別晨昏久,全輕水陸遙。
 
2
湘陰島上寺,楚色月中潮。到此一長望,知君積恨銷。

 
《送石貫歸湖州》 姚鵠著
1
同志幸同年,高堂君獨還。齊榮恩未報,共隱事應閑。
 
2
訪寺臨湖岸,開樓見海山。洛中推二陸,莫久戀鄉關。

 
《送劉耕歸舒州》 姚鵠著
1
四座莫紛紛,須臾岐路分。自從同得意,誰不惜離群。
 
2
舊國連青海,歸程在白雲。棄繻當日路,應競看終軍。

 
《寄贈許璋少府》 姚鵠著
1
若說君高道,何人更得如。公庭唯樹石,生計是琴書。
 
2
詩句峭無敵,文才清有餘。不知尺水內,爭滯北溟魚。

 
《寄雍陶先輩》 姚鵠著
1
知音杳何處,書劄寄無由。獨宿月中寺,相思天畔樓。
 
2
露凝衰草白,螢度遠煙秋。悵望難歸枕,吟勞生夜愁。
 

《寄友人》 姚鵠著
1
西風又開菊,久客意如何。舊國天涯遠,清砧月夜多。
 
2
明時難際會,急景易蹉跎。抱玉終須獻,誰言戀薜蘿。

 
《感懷陳情》 姚鵠著
1
恩重空感激,何門誓殺身。謬曾分玉石,竟自困風塵。
 
2
陰穀非因暖,幽叢豈望春。升沉在言下,應念異他人。

 
《送程秀才下第歸蜀》 姚鵠著
1
鶯遷與鶂退,十載泣岐分。蜀道重來老,巴猿此去聞。
 
2
曉程侵嶺雪,遠棧入溪雲。莫滯趨庭戀,榮親只待君。

 
《旱魚詞上苗相公》 姚鵠著
1
似龍鱗已足,唯是欠登門。日裏腮猶濕,泥中目未昏。
 
2
乞鋤防蟻穴,望水瀉金盆。他日能為雨,公田報此恩。

 
《野寺寓居即事二首》 姚鵠著
1
南山色當戶,初日半簷時。鶴去臥看遠,僧來嫌起遲。
 
2
窗明雲影斷,庭曉樹陰移。何處題新句,連溪密葉垂。
 
3
古寺更何有,當庭唯折幢。伴僧青蘚榻,對雨白雲窗。
 
4
暝色生前嶺,離魂隔遠江。沙洲半藜草,飛鷺白雙雙。

 
《襄州獻盧尚書》 姚鵠著
1
立事成功盡遠圖,一方獨與萬方殊。藩臣皆競師兵略,
相國今多揖廟謨。禮樂政行凋弊俗,歌謠聲徹帝王都。
 
2
即隨鳳詔歸何處,只是操持造化爐。

 
《將歸蜀留獻恩地僕射二首》 姚鵠著
1
自持衡鏡采幽沈,此事常聞曠古今。危葉只將終委地,
焦桐誰料卻為琴。蒿萊詎報生成德,犬馬空懷感戀心。
 
2
明日還家盈眼血,定應回首即沾襟。
 
3
江上長思狎釣翁,此心難與昨心同。自承丘壑新恩重,
已分煙霞舊隱空。龍變偶因資巨浪,鳥飛誰肯借高風。
 
4
應憐死節無門效,永歎潛懷似轉蓬。

 
《隨州獻李侍禦二首》 姚鵠著
1
彩筆曾專造化權,道尊翻向宦途閑。端居有地唯栽藥,
靜坐無時不憶山。德望舊懸霄漢外,政聲新溢路岐間。
 
2
眾知聖主搜賢相,朝夕欲征黃霸還。
 
3
再刖未甘何處說,但垂雙淚出咸秦。風塵匹馬來千里,
蓬梗全家望一身。舊隱每懷空竟夕,愁眉不展幾經春。
 
4
今朝儻降非常顧,倒屐甯惟有古人。

 
《虢州獻楊抑卿二首》 姚鵠著
1
蓋世英華更有誰,賦成傳寫遍坤維。名科累中求賢日,
苦節高標守郡時。樓上叫雲秋鼓角,林間宿鶴夜旌旗。
 
2
征歸詔下應非久,德望人情在鳳池。
 
3
碧山曾共惜分陰,暗學相如賦上林。到此敢逾千里恨,
歸家且遂十年心。疏愚只怯膺門險,淺薄爭窺孔室深。
 
4
一顧儻憐持苦節,更令何處問升沉。

 
《贈邊將》 姚鵠著
1
三邊近日往來通,儘是將軍鎮撫功。兵統萬人為上將,
威加千里懾西戎。清笳繞塞吹寒月,紅旆當山肅曉風。
 
2
卻恨北荒沾雨露,無因掃盡虜庭空。

 
《送費煉師供奉赴上都》 姚鵠著
1
縮地周遊不計程,古今應只有先生。已同化鶴臨華表,
又見驂龍向玉清。蘿磴靜攀雲共過,雪壇當醮月孤明。
 
2
無因相逐朝天帝,空羨煙霞得送迎。

 
《和徐先輩秋日游涇州南亭呈三二同年》 姚鵠著
1
多此歡情泛鷁舟,桂枝同折塞同遊。聲喧島上巢松鶴,
影落杯中過水鷗。送日暮鐘交戍嶺,叫雲寒角動城樓。
 
2
酒酣笑語秋風裏,誰道槐花更起愁。

 
《送黃頗歸袁》 姚鵠著
1
莫倦連期在醉鄉,孔門多戀惜分行。文章聲價從來重,
霄漢途程此去長。何處聽猿臨萬壑,幾宿因月滯三湘。
 
2
爐峰若上應相憶,不得同過惠遠房。

 
《和陝州參軍李通微首夏書懷呈同寮張裳段群二先輩》 姚鵠著
1
公門何事更相牽,邵伯優賢任養閑。滿院落花從覆地,
半簷初日未開關。尋仙鄭谷煙霞裏,避暑柯亭樹石間。
 
2
獨為高懷誰和繼,掾曹同處桂同攀。

 
《玉真觀尋趙尊師不遇》 姚鵠著
1
羽客朝元晝掩扉,林中一徑雪中微。松陰繞院鶴相對,
山色滿樓人未歸。盡日獨思風馭返,寥天幾望野雲飛。
 
2
憑高目斷無消息,自醉自吟愁落暉。

 
《及第後上主司王起》 姚鵠著
1
三年竭力向春闈,塞斷浮華眾路岐。盛選棟樑非昔日,
平均雨露及明時。登龍舊美無邪徑,折桂新榮盡直枝。
 
2
莫道只陪金馬貴,相期更在鳳凰池。

 
《送賀知章入道》 姚鵠著
1
若非堯運及垂衣,肯許巢由脫俗機。太液始同黃鶴下,
仙鄉已駕白雲歸。還披舊褐辭金殿,卻捧玄珠向翠微。
 
2
羈束慚無仙藥分,隨車空有夢魂飛。

 
《送友人出塞》 姚鵠著
1
帝城春色著寒梅,去恨離懷醉不開。作別欲將何計免,
此行應又來年回。入河殘日雕西盡,卷雪驚蓬馬上來。
 
2
有思莫忘清塞學,眾傳君負佐王才。

 
《送僧歸新羅》 姚鵠著
1
淼淼萬餘裏,扁舟發落暉。滄溟何歲別,白首此時歸。
 
2
寒暑途中變,人煙嶺外稀。驚天巨鼇鬥,蔽日大鵬飛。
 
3
雪入行砂屨,雲生坐石衣。漢風深習得,休恨本心違。

 
《奉和秘監從翁夏日陝州河亭晚望》 姚鵠著
1
洪河何處望,一境在孤煙。極野如藍日,長波似鏡年。
 
2
捲簾花影裏,倚檻鶴巢邊。霞焰侵旌旆,灘聲雜管弦。
 
3
鐘微來疊岫,帆遠落遙天。過客多相指,應疑會水仙。

 
《風不鳴條》 姚鵠著
1
吾君理化清,上瑞報時平。曉吹何曾歇,柔條自不鳴。
 
2
花香知暗度,柳動覺潛生。只見低垂影,那聞擊觸聲。
 
3
大王初溥暢,少女正輕盈。幸遇無私力,幽芳願發榮。

 
《書情獻知己》 姚鵠著
1
日日恨何窮,巴雲舊隱空。一為棲寓客,二見北歸鴻。
 
2
有道期攀桂,無門息轉蓬。賃居將罄比,乞食與僧同。
 
3
花月登臨處,江山悵望中。眾皆輕病驥,誰肯救焦桐。
 
4
坐惜春還至,愁吟夜每終。谷寒思變律,葉晚怯回風。
 
5
謁蔡慚王粲,憐衡冀孔融。深恩知尚在,何處問窮通。

 
《和工部楊尚書重送絕句》 姚鵠著
1
桂枝攀得獻庭闈,何似空懷楚橘歸。
 
2
好控扶搖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鵬飛。

http://ctext.org/quantangshi/553/zh

※※※

untitled48444454

untitled488989855

untitled99999  untitled998888

 

/網路的ˊ圖

 

 
張宇 - 消息

降溫
不要聽妳的聲音 因為我會放下一切飛奔而去
不要看妳的眼睛 因為我會不由自主的迷亂下去
不要貼妳太近 因為我會忘了現實的一切

01.消息'4"54

看著被妳 退回的信 燒成了灰燼
一字一淚 灰飛煙滅 我才肯相信
在我們已經僵持的心裡
用同樣的決心 作不同的決定

這樣也好 我的遠行 回程就放棄
一站一站 帶著傷心 一路走下去
讓異鄉我不熟悉的言語
說他們的悲喜 而我再也不必參與

如果說再見 是妳最後的消息
為何我怎麼想也想不起

妳當時的表情 妳當時的心情
有沒有一點痕跡可尋

如果說再見 是妳唯一的消息
我彷彿可以預見我自己
越往遠處飛去 妳越在我心裡
而我卻是妳不要的回憶

詞:十一郎
曲:張宇
編曲:屠潁
弦樂編曲:Nathan Wang
GTR:江建民
DRUMS:Johh Robinson
TWB4396602A
O.P.:EMI(TAIWAN)Lt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gKaK-6YIU

 

姜育恆 - 最後的溫柔

作詞:李子恆 作曲:陳小霞

最後這一個冬季 就該收拾熱情的過去 不要再繾綣北風裡
冰冷的雙手 也是最後的溫柔 啊 你可知否
最後這一個冬季 就是我們感情的年底 不要再留戀過去
哀怨的雙眸 也是最後的溫柔 只是我不能再接受

*不要再編織藉口 就讓我瀟灑的走
 雖然你的眼神說明了你依然愛我
 這是最後的溫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nRi188iQrA

 

呂方 - 老情歌

作詞:李安修 作曲:陳耀川

我只想唱這一首老情歌 讓回憶再湧滿心頭
當時光飛逝 已不知秋冬 這是我唯一的線索

人說情歌總是老的好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我說情人卻是老的好 曾經滄海桑田分不了

我只想唱這一首老情歌 願歌聲飛到你左右
雖然你不能和我常相守 但求你永遠在心中

我只想唱這一首老情歌 讓往事迴盪在四周
啊事到如今 已無所可求 這是我僅有的寄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k8AMiA9E0w

 

高明駿-藍心湄-有一點動心

作詞:厲曼婷 作曲:曹俊鴻 合唱:張信哲/容祖兒

* C:我和你 男和女 都逃不過愛情
   誰願意 有勇氣 不顧一切付出真心
 J:你說的 不只你 還包括我自己
   該不該再繼續 該不該有回應 讓愛一步一步靠近

C:我對你有一點動心 卻如此害怕看你的眼睛
  有那麼一點點動心 一點點遲疑
  不敢相信我的情不自盡
J:我對你有一點動心 不知結果是悲傷還是喜
  有那麼一點點動心 一點點遲疑

  害怕愛過以後還要失去
合:難以抗拒 噢! 人最怕就是動了情
  雖然不想不看也不聽 卻陷入愛裡

Repeat*

合:我和你 男和女 都逃不過愛情
  也許應該放心 讓愛一步步靠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C7d_p1WHt8

 

王識賢 - 上岸

作詞:潘協慶
作曲:鴉片丹
編曲:洪敬堯/溫奕哲

感情這事勉強不來 回頭看就明白
一片花海 一夜醒來白雪靄靄 不存在

如果能游上岸 沒有人想孤單
不管心再怎麼堅強 人啊 總是需要個伴
水暖山寒愛不果斷難求圓滿
別讓痛往心裡鑽

心轉一個方向 看世界就不一樣
一念黑暗一念陽光 悲傷會被時間沖淡
也許那心中傷口永遠不會癒合
與其難過 何不對自己再寬容

沒有誰是金剛不壞 能把愛看明白
痛不放開 心要如何自在
人生因未知反而精彩
感情這事勉強不來 回頭看就明白
一片花海 一夜醒來白雪靄靄
不存在

原來快樂是種習慣 上了岸才明白
痛要放開 心要舞得自在
我要的幸福不在未來
感情這事勉強不來 回頭看就明白
一片花海 一夜醒來白雪靄靄
不存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dfdYs0_kIM

 

謝宇威 - 大夥房

還沒天大光 雞公就上山崗
雞母帶子管蓬下 喀東喀西來落食
屋門口開始鬧熱 大人細子已經項起床
新介一日就愛來開張

四四方方介大夥房 大人細子介天堂
火雞番鴨麼算一家人 大搖大擺入廳下
透當畫介禾埕上 金色介榖仔曬塞塞
阿婆笠母帶等桶背著 體力沒輸後生人
門前大樹下混加拉 孫子孫女搞到翻天
雞鴨嚇到 四腳朝天

四四方方介大夥房 大人細子介天堂
老嫩大小煞忙來過日
生活自然又快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BGr0nyCVVg

 
趙傳--Come togeth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OPXNQtgbE4

 

趙傳 - 決心

作詞:友善的狗
作曲:友善的狗

沒什麼事情能阻擋我 這就是我現在的感覺
沒什麼人能夠留住我 在這個時候管他是誰

這樣的念頭將不會再有 這就是我現在的感覺
我必須要把握住這機 不要以後再來後悔

我要站起來走出去 走向我的新生活
這是堅強的決心 就這樣勇敢的衝出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Bksw1UIy6g

 

趙傳-希望之星

作曲:Alan Menken/作詞:李宗盛/歌:趙傳

苦困的心靈 憂傷的眼睛
期待有愛去帶領 那樣渴望光明
風和雨不停 等一個決定
等待誰的真心 去讓世界有公平

只是誰肯聽 絕望中的低吟
但願誰肯聽 從此能覺醒
不停地追尋 不停地追尋
尋找黑暗世界最閃亮希望之星

走過了陰影 苦難後相信
人若從心呼喊 真理終將回應
因為有不幸 更應該相信
除了無比堅定 世界不會有公平

只是誰肯聽 絕望中的低吟
但願誰肯聽 有誰從此能覺醒
不停地追尋 不停地追尋
尋黑暗世界最閃亮希望之星

哦耶

總得有個勇敢靈魂打破這沉默
總得有個誠實心靈願意說

只願誰肯聽 絕望中的悲鳴
但願誰肯聽 哦 從此能覺醒
不停追尋 不停地追尋
愛是黑暗世界最閃亮希望之星

不停地追尋 不停地追尋
愛是黑暗世界最閃亮希望之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exdqLUDJMg

 
※※※

untitled9633666

 

/網路的ˊ圖

 

絕唱胡笳十八拍:文禮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TGx7-_57ro


雙槍陸文龍:文禮鳳.mp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x0stiOyq84


绝唱胡笳十八拍 黃麗冰_吳仟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gogdF5KQTw

 

琴歌 胡笳十八拍 -第二拍 -邱文苑彈唱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
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
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SsEPr0muI8


琴歌 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邱文苑彈唱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
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茸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
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LdMejRnGyY


琴歌 胡笳十八拍 -第十拍 -邱文苑彈唱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

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

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

一生辛苦兮緣離別,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4FXyoEVXw0


琴歌 胡笳十八拍- 第十五拍 -邱文苑彈唱

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

處穹廬兮偶殊俗,願得歸來兮天從欲。

再還漢國兮歡心足,心有懷兮愁轉深。

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任。

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KultFJRov8


琴歌 胡笳十八拍 -第十七拍 -邱文苑彈唱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

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

塞上黃蒿兮枝枯葉乾,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

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饑虺兮筋力單。

豈知重得兮入長安,嘆息欲絕兮淚欄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uN85-1CmO0

※※※

 

untitled8888888

untitled8996699

 

/網路的ˊ圖

 

古琴 - 《流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XyA8BmcvPI


古琴-《梅花三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3y6jX2kok


古琴-《碣石調‧幽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ZhMeRUNpIU


古琴-《陽關三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EpVPOYDcfE&index=31&list=PLA6F209ED9A0CDA57


古琴 - Tune for a Peaceful Night - guqin - Chinese slide guita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h8tCtY0Wgk&list=PLA6F209ED9A0CDA57&index=32


古琴 - Chinese Slide Guitar - Guqin - Wolong Y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gCVWdzMXtA


范宗沛大提琴及豎琴演奏-不了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eYE4YxpuG0

 

渭水吟

「三國演義」鄒氏的歌

作詞:王健
作曲:谷建芬
演唱:毛阿敏

我本飄零人 薄命歷苦辛 離亂得遇君 感君萍水恩
君愛一時歡 烽煙作良辰 含淚為君壽 酒痕掩征塵
燈昏昏 帳深深 淺淺斟 低低吟
一霎歡欣 一霎溫馨
誰解琴中意 誰憐歌中人
妾為失意女 君是得意臣 君志在四海 妾敢望永親
薄酒?真醉 君心非我心 今宵共怡悅 明朝隔遠津
天下正懮攘 四野多逃奔 須臾刀兵起 君恩啊何處尋
生死在一瞬 榮耀等浮雲 當君凱旋歸 能?樽前人
燈昏昏 帳深深 君忘情 妾傷神
一霎歡欣 一霎溫馨
明日?水頭 遺韻埋香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C-mgjn8Cms


歷史的天空

「三國演義」片尾曲

作詞:王健
作曲:谷建芬
演唱:毛阿敏

黯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爭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
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荒城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 啊~
盛衰豈無憑 啊~
一頁風雲散 啊~
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 啊~
離合總關情 啊~
擔當生前事 啊~
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做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Fr3UBH6eo8


※※※

untitled4894884484

/網路的ˊ圖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天部十四 -> 霜

《霜》
1
霜: 《釋名》曰:霜,喪也,其氣慘毒,物皆喪也。
 
2
霜: 《說文》曰:𩅀,竹入反。早雪。皚,霜雪之白者。
 
3
霜: 《易·坤卦》曰: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4
霜: 《詩》曰:糾糾葛屨,可以履霜。鄭玄注曰:「魏俗,至冬猶謂葛屨可用履霜,利其賤也。」
又曰:九月肅霜。肅,縮也,霜降而收縮萬物也。
又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5
霜: 《禮》曰:季秋之月霜始降,則百工休。鄭玄注曰:謂膠漆之作仃。
又曰:孟冬行秋令,則雪霜不時。
又曰:孟春行冬令,則雪霜大摯。
又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鄭注云:感時念親也。
又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以達天地之氣也。
 
6
霜: 京房《易傳》曰:誅不原情,有霜附木,不下地。不教而誅,其霜反在草下。
又曰:興兵妄誅,厥災不霜;聖賢遭害,其霜附木不下也。
 
7
霜: 《大戴禮》曰:霜是陰陽之氣也。陰氣勝陽則凝而為霜。
 
8
霜: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凝為霜。
又曰:霜以殺木,露以潤草。
 
9
霜: 《春秋考異郵》曰:霜者,陰精,冬令也。四時代謝,以霜收殺。霜之為言亡也,物以終身也。
又曰:僖公即位,隕霜不殺草,臣威強也。
 
10
霜: 《春秋感精符》曰:霜,殺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11
霜: 《孝經援神契》曰:霜以挫物。
 
12
霜: 《五經通義》曰:寒氣凝以為霜,霜從地升也。
 
13
霜: 《五經鉤沉》曰:天霜樹落葉,而鴻雁南飛。
 
14
霜: 《家語》曰: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娶者始也。《詩》曰: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15
霜: 《國語》曰:駟見而霣于敏反。霜,霣霜而冬裘具。賈逵曰:「駟,房星也。」
 
16
霜: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云:「仙之上藥,玄霜絳雪。」
 
17
霜: 王子年《拾遺記》曰:廣延國有霜,色紺碧。
又曰:嵰立儼反。州霜甘。
又曰:員嶠之山名環丘,有冰蠶,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其色五采,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投火,經宿不燎。唐堯之代,海人獻以為黼黻。
 
18
霜: 《莊子》曰: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
 
19
霜: 《曾子》曰:陰氣勝則凝為霜。
 
20
霜: 《淮南子》曰:芝蘭以芳,未嘗見霜。先霜刈之。
又曰:聖人行於水無跡,眾人行于霜有跡。
又曰:至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霜雪。高誘注曰:青女天神,青天玉女主霜雪也。
又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天為之下霜。
 
21
霜: 《地鏡圖》曰:視屋上瓦獨無霜者,其下有寶。
 
22
霜: 《山海經》曰:豐山有九鐘,霜降其鐘即鳴。
 
23
霜: 《命歷序》曰:桀無道,夏隕霜。
 
24
霜: 《師曠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治政太嚴刻,大殺,天以示之。宜損威殺,重人命。
 
25
霜: 崔豹《古今注》曰:鷓鴣常向日而飛,畏霜露;夜棲則以樹葉覆其背上。
 
26
霜: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凝為霜。
 
27
霜: 徐整《長歷》曰:北斗當昆侖山,氣運注天下,秋冬為霜雪。
 
28
霜: 《唐書》曰:寧王憲疾,時京城寒甚,凝霜封樹。時學者以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胄也。憲見而嘆曰:「此俗謂樹者也。諺曰:樹稼達官怕,必有大臣當之,吾其死矣。」十一月薨。
 
29
霜: 《琴操》曰:《履霜》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者,尹吉甫之子也。吉甫聽其後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編水荷而衣,采楟。音亭,山梨木也。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傷無罪見放逐,乃援琴而鼓之。
 
30
霜: 《楚辭》曰:秋既戒之以白露,冬又申之以嚴霜。
 
31
霜: 《古艷歌辭》曰:秋霜白露下,桑葉郁為黃。
 
32
霜: 何瑾《悲秋夜》曰:霜凝條兮璀璀,露沾葉兮泠泠。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天部十四 -> 雹

《雹》
1
雹: 《釋名》曰:雹,炮匹巧反,又音雹。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蹙炮也。
 
2
雹: 許慎《說文》曰:雹,雨冰也,從雨包聲。
 
3
雹: 《禮》曰:仲夏行冬令,則雹動傷穀。
 
4
雹: 《傳》曰:昭四年正月,大雨雹。季武子問於申豐曰:「雹可御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出入也時。今藏川池之冰,棄而不用。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雹之為災,誰能御之。」
 
5
雹: 《穀梁傳》曰:僖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雹者陰脅陽,臣侵君之象也。
 
6
雹: 京房《易傳》曰:飛雹下盡樹木之枝、害五穀者,君賦斂刻民也。
 
7
雹: 焦貢《易林》曰:陰雨泥寒,常冰不溫,凌人惰怠,大雹為災。
 
8
雹: 《尚書洪范五行傳》曰:陰陽相脅而為雹霰,盛陰而雪,凝滯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為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熱。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霰者,陽脅陰也;雹者,陰脅陽也。
又曰:人君妒賢疾善,在下謀上,則日蝕而雹殺走獸。
 
9
雹: 《春秋感精符》曰:大臣擅法則雨雹。
又曰:九月十月,日色青則寒,有雹雪。
 
10
雹: 《春秋考異郵》曰:陰陽專精,凝合成雹。雹之言合也。
 
11
雹: 《春秋漢含孳》曰:專一精并氣凝為雹。宋均注曰:「謂若魯僖公脅於齊,以妾為妻,尊重齊,勝無回曲之心,感陰水氣,乃使結而不解散。」
 
12
雹: 《史記》曰:景帝二年秋,雨雹,大者五寸,深二尺。
又曰:凡雹皆冬之愆陽,夏之伏陰也。
 
13
雹: 《漢書》曰: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國雨雹,大如斧,蜚鳥皆死。
又曰:宣帝地節四年五月,山陽濟陰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殺二十人,蜚音飛,與飛同。鳥皆死。
 
14
雹: 又:《漢書·五行志》曰:武帝元封三年,雹大如馬頭。
 
15
雹: 范曄《後漢書》曰:青龍見於御座軒前,又大風雨雹,霹靂拔樹。張奐上疏曰:「臣聞風為號令,動物通氣。水生於火,相須乃明。蛇能屈伸,配龍騰蟄。順至為休徵,逆來為殃咎,陽氣專用,則精凝為雹。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或志寧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讒勝,并伏誅戮,海內默默,人懷震憤。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今武、蕃忠貞,未被明宥,妖眚之來,皆為此也。宜急為改葬,徙還家屬。其從坐禁錮,一切蠲除。又皇太后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宜思大義顧復之報。」天子深納奐言。
又曰:時頻有地震隕雹。蔡邕上封事曰:「臣聞天降災異,緣象而至。霹靂雹數發,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
又曰:安帝延光二年夏,京師及郡國三日大雨雹。
又曰:獻帝初平二年五月,雹如扇、如斗。
 
16
雹: 《東觀漢記》曰: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國大雨雹,大如雁子。
又曰:韓棱,字伯師,除為下邳令。視事未期,吏民愛慕。時鄰縣皆雹傷稼,棱縣界獨不雹。
 
17
雹: 《晉書》曰:太元二十一年四月雨雹。時道子專政,奸佞競進,烈宗不能禁,終至大亂。
 
18
雹: 《晉中興書》曰:大興二年,海鹽雨雹,大如雞子。
 
19
雹: 崔鴻《前趙錄》曰:劉曜光初三年夏四月,長安雨雹,大如雞子。
 
20
雹: 《後魏書》曰:鮮卑兵投鹿俟,從匈奴三年,其妻在家有子,怪,欲殺之。妻言:「常行仰天視,而雹入口,吞之而生子,號檀石槐。」后遂為鮮卑大人。
 
21
雹: 郭氏《玄中記》曰:東方有柴都焉,在齊國,有山,山有泉水如井狀,深不測。至春秋時,雹從井中出,常敗五穀。人常以柴塞之,不塞柴則出也,故號為柴都。
 
22
雹: 《陳留風俗記》曰:雍丘縣夏后公祠有神井,能興霧雹。
 
23
雹: 伏琛《齊地記》曰:安丘城南三十里有雹都淵,其雹或出,亦不為災異。
 
24
雹: 《西京雜記》曰:鮑敞問董仲舒曰:「雹何物也?」曰:「陰氣脅陽也。」
 
25
雹: 《涼州異物志》曰:有一大人生于北邊,在丁零北千五百里。偃臥於野,其高如山,頓腳成谷,橫身塞川,長萬余里,頓腳之間,乃成大谷。近之有尖,銅雹擊之也。惟可遙看,不可到下,下則雷電流,銅鐵之丸為雹,以擊殺人。
 
26
雹: 《曾子》曰:陽之專氣為雹。雹者,氣之化也。
 
27
雹: 《淮南子》曰:北方之極有九澤,有積雪雹。
 
28
雹: 《孔叢子》曰:永初二年夏,河西縣大雨雹,皆如棬杯,大者或如斗。殺畜生雉兔,折樹木。於是天子責躬省過。
 
29
雹: 《風俗通》曰:成帝問劉向曰:「俗說文帝時天下斷獄三人,米一斗一錢,有此事否?」對曰:「不然。后元年雨雹,如桃李,深三尺,尋景帝代之,不可為昇平。」
 
30
雹: 《歷代記》曰:石遵襲位於鄴,暴風雨震電,雹如斗,其太武殿及兩廂端門,光艷照天,金石皆消,為火月余乃滅。
 
31
雹: 《紀年》曰: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
 
32
雹: 《白虎通》曰:自上而下曰雨雹。
 
33
雹: 《風角占》曰:徵動羽,有雹霜。
 
34
雹: 陳陸瓊《和張湖孰雹詩》曰:惟徵動羽,惟陰脅陽,雨冰作冷,凝氣為祥。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天部十四 -> 虹霓

《虹霓》 
1
虹霓: 《釋名》曰:虹,攻也,純陽攻陰氣故也。陰陽不和,昏姻錯亂,淫風流行,男女互相奔隨,則此氣盛。霓,齧也。其體斷絕,見於非時。此災氣傷害物,如有所食齧。
 
2
虹霓: 《說文》曰: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陽氣也。
 
3
虹霓: 《河圖稽耀鉤》曰:鎮星散為虹霓,虹霓主內淫。又霓者,氣也,起在日側,其色青赤白黃。
 
4
虹霓: 《周書》曰:清明後十日虹始見,小雪日虹藏不見,虹不收藏,婦不專一。
 
5
虹霓: 《詩》曰:螮蝀在東,莫之敢指。螮蝀,虹也。夫婦過禮則虹氣盛,君子見戒而諱之,莫之敢指。
 
6
虹霓: 《禮》曰:小雪之日,虹藏不見。
又曰:玉氣如白虹,天也。
又曰:清明後十日虹始見。
 
7
虹霓: 《爾雅》曰:螮蝀,虹也。霓為挈貳。
 
8
虹霓: 《易通卦驗》曰:虹不時見,女謁亂公。虹者,陰陽交接之氣,陽唱陰和之象。今失節不見,似君心在房內不修,外事廢禮失義,夫人淫恣而不敢制,故曰:「女謁亂公。」
 
9
虹霓: 《詩含神霧》曰:瑤光如霓貫月,感女樞,生顓頊。
 
10
虹霓: 《尚書考靈曜》注曰:日傍白者為虹,日傍青赤者為霓。
 
11
虹霓: 《春秋演孔圖》曰:霓者,斗之亂精也。斗失度,則投霓見。宋均注曰:投,應也。
 
12
虹霓: 《春秋元命苞》:陰陽交為虹蜺。
 
13
虹霓: 《春秋運斗樞》曰:樞星散為虹蜺
 
14
虹霓: 蔡邕《月令章句》曰:虹,螮蝀也。陰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蜺。虹常依陰雲,晝見於日沖,無雲不見,大陰亦不見。霓常依蒙濁,見日旁,白而直曰白虹。凡日旁者,四時常有之。惟雄虹起季春見,至孟冬乃藏。
 
15
虹霓: 《史記》曰: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如淳注曰:「虹,臣象;日,君象。」
 
16
虹霓: 《烈士傳》曰:荊軻發,后太子見虹貫日不徹,曰:吾事不成矣。「后聞軻死,事不立,曰:」吾知之矣。「
 
17
虹霓: 《漢書》曰;武帝游東萊,臨大海,是歲虹氣蒼黃色,若飛鳥集城陽宮南。
又曰:上官桀謀廢昭帝,迎立燕王,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飲水井,井水竭。
又曰:《天文志》曰:虹蜺者,陰陽之精光。如淳注曰:雄曰虹,雌曰霓。
 
18
虹霓: 張璠《漢紀》曰:靈帝光和元年,虹晝見御坐殿庭前,色青赤,上引蔡邕問之,對曰:「虹霓,小人女子之祥。」又名臣蔡邕奏曰:「有黑氣墮溫德殿東,庭中如車蓋騰起奮迅,五色,有頭,體長十余丈,形似龍。占者以虹霓對,虹著於天而降於庭。以臣之聞,則天所投虹者也。」
 
19
虹霓: 《吳志》曰:諸葛恪攻新城不克,引軍出往東興,有蛇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繞其車。《吳錄》云:恪曰,虹何為此來哉!果為孫峻所誅。
 
20
虹霓: 《晉陽秋》曰:建武元年,虹長彌天。
 
21
虹霓: 《晉·安帝紀》曰:義熙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
 
22
虹霓: 《前涼錄》曰:張駿六年有彩虹五里,隆隆如鐘鼓之聲。
 
23
虹霓: 沈約《宋書》曰:劉義慶在廣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麕入府。心甚惡之。因自陳求還。
 
24
虹霓: 《莊子》曰:陽炙陰為虹。
 
25
虹霓: 《文子》曰:天地二氣即成虹,人二氣即生病。
 
26
虹霓: 《淮南子》曰: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皆古得道,能御陰陽。乘雷車,駕云虹。
又曰: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二皇:伏羲、神農。天神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虹霓不出,賊星不行,賊星,妖星。含德之所致也。含,懷也。
又曰:虹蜺者,天之忌也。
 
27
虹霓: 《孟子》曰:湯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之望湯也,若大旱之望云霓。
 
28
虹霓: 《戰國策》曰:唐睢謂秦王曰:「聶政刺韓相,白虹貫日。」
 
29
虹霓: 《搜神記》曰:孔子修《春秋》,制《孝經》,既備,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備于天。天乃有赤氣如虹,自上而下,化為玉璜,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又曰:廬陵巴丘民陳濟者,作州吏。其婦姓秦,獨在家,忽疾病,恍惚發狂,后漸差,常有一丈夫,長大,儀貌端正,著絳碧袍,彩色炫燿,來從之。常相期於一山澗之旁,至于寢處,不覺有人道感接,忽忽如眠耳。如是積年,春每往期會,不復畏難。比鄰人觀其所至,輒有虹見。秦云至水側,丈夫金瓶引水共飲,後遂有娠,生兒如人,多肉,不覺有手足。濟尋假還,秦懼見之,乃內兒著甕中。因見此丈夫以金甕與之,令覆兒。濟時醉眠在牖下,聞人與秦語,語聲至愴,濟亦不疑也。又丈夫語秦云:「兒小,未可得將去,不須作衣,我自衣之。」即以絳囊與裹之,令可時出與乳,于時風雨晦冥,鄰人見虹下其庭。秦常能辨佳食,肴饌豐美,有異於常。丈夫復少時將兒去,亦風雨晦冥。人見二虹出其家,從此遂疏。
 
30
虹霓: 《異苑》曰:古語有之曰:「古者有夫婦,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為美人」。
又曰:晉陵薛愿,義熙初有虹飲其斧奧,吸響便竭。愿輦酒灌之,隨投便竭,吐金滿器。於是災弊日祛而豐富歲臻。
 
31
虹霓: 《述異記》曰:有黑虹下樂輯營,少日輯病卒。
 
32
虹霓: 《紀年》曰:晉定公十八年,青虹見。
 
33
虹霓: 《瑞應圖》曰:大虹竟天,握登見之,意感生帝於姚墟。
 
34
虹霓: 《太玄經》曰:紫霓圍日,其疾不割。
 
35
虹霓: 《雜兵書》曰:日暈有白虹貫內出外者,從所止戰勝。
 
36
虹霓: 《華陽國志》曰:李特生長子蕩,字仲平;少子雄,字仲俊。初特妻羅氏妊雄,夢雙虹自地升天,一虹中斷。羅曰:「吾二兒有先亡者,有貴者。」后雄王蜀。
 
37
虹霓: 《黃帝占軍訣》曰:攻城,有虹從南方入飲城中者,從虹攻之勝。白虹繞城不匝,從虹所在擊之勝。謹守其缺,賊乃從其地破走。
 
38
虹霓: 《文子》曰: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39
虹霓: 《楚辭》曰:青雲衣兮白霓裳。
 
40
虹霓: 《楚辭·天問》曰:白霓嬰茀,胡為此堂?王逸注曰:蜺,云之有色似龍者,茀,白雲逶迤似蛇者,言有此霓茀氣氣逶迤相嬰,何為于此堂乎?蓋屈原所見祠堂也。安得失夫良藥,不能固臧?臧,善也。崔文子學仙於王子喬,子喬化為白虹,而加嬰茀持藥與崔文子。文子驚怪,引戈擊霓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之,王子喬之履也。故言得藥之善也。
 
41
虹霓: 揚雄《甘泉賦》曰:曳虹彩之流離。
 
42
虹霓: 左思《吳都賦》曰:虹霓回帶於云館
 
43
虹霓: 潘尼《苦雨賦》曰:收絳霓於漢陰
 
44
虹霓: 楊文《雲賦》曰:浮素霓之逶迤。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天部十五 -> 氣

《氣》
1
氣: 《釋名》曰:氣猶餼也,餼然有聲而無形也。
 
2
氣: 《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又曰: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精氣煙煴,聚而成物,聚極則散,而游魂為變。
又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3
氣: 《禮》曰: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總至。
又曰:三月之節,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勾者畢出,萌者盡達。
又曰:三月之節,是月也,命國儺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又曰: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
又曰:孟秋行冬令,則陰氣大勝;行春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
又曰:八月之節。是月也,天子乃儺,以達秋氣。殺氣浸盛,陽氣日衰。
又曰:九月之節。霜始降,則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曰:季秋行春令,則暖風來至,人氣懈惰。
又曰:小雪之日後五日,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又曰: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地氣上泄。
又曰:地氣沮泄,是謂發天地之房,諸蟄則死。
又曰:十二月中氣,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陰氣。
又曰:社祭土而主陰氣也。
 
4
氣: 又:《鄉飲酒》曰: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仁氣也。
 
5
氣: 《周禮》曰:眡祲掌十煇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妖祥善惡之征。鄭司農云:煇謂日光之氣。
又曰:視祲之官,春分望氣。
 
6
氣: 《傳》曰:節宣其氣。
 
7
氣: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于河,休氣四塞。
 
8
氣: 《春秋繁露》曰:氣之清者為精,人之精者為賢。治身以賢,積精為道。
 
9
氣: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聚為雲氣。
 
10
氣: 《史記》曰: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
 
11
氣: 又《項羽本紀》曰: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宜急擊勿失。」
 
12
氣: 又《秦紀》曰:始皇東游,望氣者云:「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於是始皇東游以厭之,改金陵為秣陵,塹之以絕其氣。
 
13
氣: 《漢書》曰:武帝巡狩,過河間,見紫雲青氣自地屬天,望氣者云下有奇女,求之,得拳夫人,后生昭帝。
又曰:宣帝幼時號曰皇曾孫。生數月,遭巫蠱事。雖在襁緥,猶系郡邸獄。邴吉為廷尉監,治巫蠱,憐曾孫無辜。至亡元二年,武帝疾,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詔獄,系者輕重皆殺之。內謁者令郭攘夜至郡邸獄,吉閉門拒,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
 
14
氣: 應劭《漢官儀》曰:世祖封禪,夕有青氣,上與天屬,遙望不見山巔。
又曰:高祖在沛,隱芒碭山,每游,上輒不欲令呂后知,常在深僻處,后亦常知所在。高祖問曰:「何以知之?」后曰:「君所居處,上有紫氣。」
又曰:孝靈熹平八年八月辛未,白氣如匹練沖北斗第四星,為大獸狀。明年,揚州刺史臧旻攻盜賊,斬首數千級。
 
15
氣: 《東觀漢記》曰:和帝永元十二年,癸酉夜,白氣長三丈,起國東北,指軍市十日。是月,西域蒙奇、疏勒二國歸義。
 
16
氣: 謝承《後漢書》曰:郎顗上書曰:「去年閏月,白氣從天漢入玉井西,將有叛戾之患、金精之變。太尉所掌,宜責以災異。
 
17
氣: 《後漢書·五行志》曰:永興二年,光祿勛舍壁下有青氣,視之得玉鉤玦。
 
18
氣: 《漢光武封禪儀》曰:元年封禪,晝有白氣,夜有赤光。
又曰: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十九日之山虞。此日山上雲氣成宮闕,百官皆見之。二十一日夕牲時有白氣廣一丈,東南極望。二十二日禮畢,正直壇所,有氣與天屬,遙望不復見山。
 
19
氣: 《楚漢春秋》曰:亞父謀曰:「吾望沛公,其氣沖天,五色相摻,或似龍,或似蛇,或似虎,或似云,或似人,此非人臣之氣也。」
 
20
氣: 王隱《晉書》曰:武帝咸寧元年,洛陽太祖廟中有青氣,占者云以為東莞王后當有天子。后改封瑯琊,江東之應也。
又曰:魯勝,字叔時。以歲日望氣,乃長嘆,知將來多故,便稱疾去官。中書令張華敬之,欲用之,遣二子諭意,遂不動。
又曰:張華察牛斗間有紫氣,乃豐城之劍氣也。
 
21
氣: 《吳志》曰:朝宮井上,旦有五色氣,孫堅令浚之,得漢傳國璽。
又曰:孫堅葬富春城東,冢有光,上屬天,下蔓數里。皆曰:「非凡氣也,孫氏其興乎!」
 
22
氣: 《蜀志》曰:劉豹、向舉等上言:「建安二十二年,數有氣,必有天子出其方。」
 
23
氣: 《南中八郡志》曰:永昌郡有禁水,水有惡毒氣,中物則有聲,中樹木則折,名曰:「鬼彈」。中人則奄然潰爛。
 
24
氣: 宋《永初山川記》曰:寧州瘴氣𦱌露,四時不絕。
 
25
氣: 《西升記》曰:老子西出關,關令尹喜占氣,知神仙過。
 
26
氣: 《荊州記》曰:夷道縣有望州山,山下有泉,欲雨,泉中有赤氣上騰于天。
 
27
氣: 《莊子》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於無窮者,彼惡乎待哉!郭象曰:御六氣之辨,即是游變化之涂也。
又曰:人之生氣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28
氣: 《列子》曰:太初者,氣之始也。
又曰:天,積氣之成者也。
 
29
氣: 《孫卿子》曰:水火有氣而無,草木有生而無知。
 
30
氣: 《抱樸子》曰:軍上氣黑如樓,將軍移軍必敗。其將勇則氣如火,火勢如張弩,云如日月,赤氣繞之,所見之地大勝,不可攻也。
又曰:或問登步之道,曰:「或用棗心為飛車,存念則五蛇六龍至乘之,上升三十里,名為太清。其氣甚剛,勝人也。師言鳶飛漸高,直舒兩翅而自漸進,漸乘剛氣也。
 
31
氣: 《淮南子》曰:土地各以類生人,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瘖,於金反。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傴,高誘曰:自此上至山氣多,男皆生子,乃有此疾也。下氣多尰,岸下下濕,腫足曰尰。石氣多力,象石也。險阻氣多癭,暑氣多殀,音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痺,丘氣多狂,廣氣多仁,下而平者為廣。陵氣多貪,象陵積聚也。輕土多利,利,疾也。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重,湍,急流悍水也。中土多聖人,皆應其類也。
又曰:太清之始世,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序,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此時玄元氣至休者也。
 
32
氣: 《呂氏春秋》曰:天圓為精氣圓通,周復無雜,故曰圓。
 
33
氣: 魏子曰:北夷之氣象群羊,南夷之氣類船,山海之氣象樓臺,宮闕、都邑之氣象林木。
 
34
氣: 《家語》曰:食氣者,神明而壽。
 
35
氣: 《洛書》曰:有氣象人,青衣無手,在日西,天子之氣也。
 
36
氣: 《遁甲開山圖》曰:巨靈者,偏得元氣之道,故以元氣一時生混沌。
又曰:自老子生周,青氣凌遲,俗儒道士無所通驗。
 
37
氣: 《河圖》曰:昆侖山有水,水氣上蒸為霞。
 
38
氣: 《地鏡圖》曰:望百姓家黃氣者,蘗梔子樹也。山有白氣而郁郁,中有神龍。
 
39
氣: 《三輔舊事》曰:漢作靈臺,以四孟月登而觀,黃氣為疾病,赤兵,黑水。
 
40
氣: 《荊州圖》曰:宜都郡望州山,袁山松《宜都記》曰鍾山。山根有涌泉成溪,溪注丹水,天陰欲雨,輒有赤氣,故名丹溪。
 
41
氣: 《論衡》曰:陳留虞延,字君人。夜生,母見其上氣如一匹絹徑上天,以問人,人曰吉氣與天通。仕至司徒。
 
42
氣: 《楚辭》曰: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王逸曰:餐吞曰精,食元符也。《凌陽子明經》曰: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出赤氣也。秋日食淪漢,淪漢者,日沒后赤黃氣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半夜氣也。夏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
 
43
氣: 又《天問》曰:伯強安處?惠氣安在?注曰:「伯強,是大疫鬼也。所至恣惡氣,傷和氣。」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時序部十九

《時序部十九》

《熱》
1
熱: 《釋名》曰:熱,爇也,如火之燒爇也。或曰,暑,煮也,如煮物也。
 
2
熱: 《說文》曰:溽,濕暑也。
 
3
熱: 《易》曰:暑往則寒來。
 
4
熱: 《書》曰:哲時燠若。
又曰:豫恒燠若。君行逸豫,常暖順之。
 
5
熱: 《詩》曰: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6
熱: 《禮》曰:季夏之月,土潤溽暑。鄭玄注曰:潤溽涂濕。
又曰:仲春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
又曰:仲秋行夏令,則其國火災,寒熱不節。
 
7
熱: 《漢書》曰:罽賓國,武帝時剽殺漢使,成帝時復遣使奉獻謝罪。杜欽說大將軍王鳳,不令使上聲。使去聲。向罽賓國,曰:「此國道經大小頭痛之山,赤土熱身之坂,令人頭痛嘔吐。」
 
8
熱: 《唐書》曰:代宗時有迎涼草、鳳首木,迎涼草干如竹,葉細於杉,干枯而未嘗凋落,盛暑而刺之窗戶間,則涼風自至。
 
9
熱: 《易稽覽圖》曰:夏至之後三十日極溫。
 
10
熱: 京房《易飛候》曰:有雲大如車蓋十余,此陽火之氣,必暑,有暍者。暍音謁。
 
11
熱: 《禮斗威儀》曰:君喜怒無常時則常熱。
 
12
熱: 《五經通義》曰:冬至陽動于下,推陰而上之,故大寒於上;夏至陰動于下,推陽之上,故大熱于上。故《易》云:「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在牽牛則寒,在東井則暑。牽牛外宿遠人故寒,東井內宿近人故溫也。
 
13
熱: 《白虎通》曰:夏至陰始起,反大熱何?陰起陽氣推而上,故大熱也。
又曰:至人神矣,入大澤不濡,焚而不能熱也。
又曰:暍者反凍于冷風。
 
14
熱: 《管子》曰:善為國者,使農寒耕而熱耘。
 
15
熱: 《淮南子》曰:熱焦沙,寒凝水。
 
16
熱: 《抱樸子》曰:洪從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以能閉氣胎息故耳。
又曰:或問不熱之道曰:或服玄冰丸,或服飛霜散。幼子伯、王仲都用此方也。
 
17
熱: 《桓子新論》曰: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送道人王仲都者。詔問所能。對曰:「但能忍寒暑耳。」因為待詔,至夏天大暑日,使暴坐,又環以十爐鑄火,不言熱,而身汗不出。
 
18
熱: 《益州記》曰:瀘水即武侯渡處,水有熱氣,暑不敢行。
 
19
熱: 《廣州志》曰:南方炎洲,炎氣薰數萬里為瘴。
又曰:南方地暑熱,交趾麥不成秀,蒜不生,蕪菁無根。
 
20
熱: 《括地圖》曰:天毒國最大暑熱,夏草木皆干死,民善收水以避,將暑,常入寒泉之水。
 
21
熱: 《語林》曰:劉真長見王丞相,時盛夏,王公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吳人以冷為渹。渹音楚敬切。劉既出,人問見王公如何?對曰:「未見他異,惟作吳語耳。」
 
22
熱: 《山海經》曰:壽林之國,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23
熱: 《世說》曰:荀奉倩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倩乃出庭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
 
24
熱: 《黃帝素問》曰:黃帝問岐伯曰:「人傷于寒而轉為熱,何也?」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25
熱: 《楚辭招魂》曰:東方不可託些,些,語助,蘇賀切。十日代出,流金礫石些。鑠,銷也。言東方有扶桑之木,十日并在其上,其熱酷烈,金石剛皆為銷鑠也。彼皆集之,魂往必釋些。釋,解也。魂往必解爛。
 
26
熱: 宋鮑照《苦熱行》曰:赤坂橫西阻,火山燃南威。身熱頭且痛,烏鳥魂未歸。湯泉發雲澤,焦煙起石沂。日月有恒昏,雨霧未嘗晞。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圍。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瘴氣晝焦體,胔露夜沾衣。饑猿莫暇食,晨禽不敢飛。毒淫尚多死,渡瀘寧具腓。病也。生軀蹈死地,昌志登禍機。
 
27
熱: 魏王粲《大暑賦》曰:或赫火戲以癉炎,或郁術而燠蒸,獸狼望以倚喘,鳥垂翼而弗翔。根生苑而焦炙,豈含血而能當。仰庭槐而嘯風,風既生其如湯。氣呼吸以袪暍,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猶淟涊而不涼。體煩茹以於悒,心情悶而窘惶。
 
28
熱: 又曹植《大暑賦》曰:大暑赫其遂蒸,元服革而尚黃。蛇拒鱗於靈窟,龍解角于皓蒼。遂乃溫風赫火戲,草木垂干。山拆海沸,沙融礫爛。飛魚躍渚,潛黿浮岸。鳥張翼以遠棲,獸交逝而雲散。
 
29
熱: 晉傅咸《感涼賦》曰:踐朱明之中月,暑郁隆以肇興。赫融融以彌熾,乃沸海而焦陵。
 
30
熱: 嵇含《困熱賦序》曰:夫閏于夏則崇暑,在冬則增寒。永熙元年,閏在仲夏,三伏之節始奏,商秋之辰未期。余以下里貧生,居室卑陋,小巷不來清風,短廡不足增蔭,外困流汗,內懷煩旰。嘆彼夏屋之士,口饜珍味,體逸高廊。并天而寒暑殊,同世而憂樂異。
 
31
熱: 卞伯玉《大暑賦》曰:體沸灼乎如燎,汗流瀾兮珠連。
 
32
熱: 程曉詩曰: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今世能襶能音柰,襶音戴。子,觸熱到人家。主人聞客來,顰蹙子六切。奈此何,謂當行起去,安坐止跘跨。跘音盤,跨音夸。所說了無急,踏吟一何多。疲倦向之苦,甫問居極那。搖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謂此小事,亦是人一瑕。傳戒諸高明,熱行宜見呵。
 
33
熱: 晉傅玄詩曰:朱明運將極,溽暑晝夜興。裁動四支廢,舉身若山陵。珠汗洽玉體,呼吸氣郁蒸。塵垢自成泥,素粉隨手凝。
 
34
熱: 魏曹植《九詠》曰:溫風翕兮煎沙石,翕,熱貌也。鳥罔竄兮獸無跖。跖,之石切,足履踐我也。言天暖石、焦地、熱鳥無所逃,獸無所蹈履也。
 

《寒》
1
寒: 《釋名》曰:寒,捍也,捍格也。
 
2
寒: 《說文》曰:𩅀,寒也。從雨,執聲。又曰:凜、清,寒也。𩅀,丁念切。
 
3
寒: 《書》曰:曰休征,曰謀,時寒若。曰咎征,曰急,恒寒若。孔安國曰:君能謀,則時寒順之。君行疾,則常寒順之。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4
寒: 《詩》曰:一之日觱發,風寒也。二之日栗烈。寒氣也。
 
5
寒: 又《邶風序》曰:《北風》,刺虐也。衛國并為威虐,百姓不親,莫不相攜持而去焉。《詩》曰:北風其涼,雨雪其滂。北風,寒涼之風也。滂,盛貌也。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而去。
 
6
寒: 《禮記》曰: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義象也。
 
7
寒: 又:《月令》曰:仲春行秋令,則寒氣總至。
又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鄭玄曰:丑為牛言歲正者也,送猶畢也。
又曰:九月中氣,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謂膠漆作停。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霜降后清風戒寒,將以令人入室。
又曰:孟冬行夏令,則國多暴風,巽為風,立夏巽用事,故行夏令則多暴風。方冬不寒,夏氣干時,方冬而溫。蟄蟲復出。蟲以寒蟄,溫而復出。
又曰:大寒之日,雞始乳,雁北向。
又曰:是月也,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曰: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
 
8
寒: 《傳》曰:楚莊王圍蕭。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9
寒: 《史記》曰:須賈見范雎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為人傭賃。」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范叔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賜之。
 
10
寒: 《漢書》曰:上聞韓王信降匈奴,上自將擊之,連戰乘勝逐北至樓煩,會天寒,士卒墮指者十二三。
又曰:邴吉為廷尉,時有老人年八十余無子,妻死娶后妻生一子,而翁老死,其子年數歲,有前妻女曰:「非我父之胤。」遂上聞。吉曰:吾聞老人之子而不耐寒,日中無影。遂令驗之,皆如其言。
又曰:晁錯上書曰: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文穎曰,土地寒故也。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
又曰:王莽天鳳四年八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斗。鑄日大寒,百官人馬有凍死者。
又曰:云南郡有熊倉山,特寒。四月五月中,猶積雪皓然。
 
11
寒: 謝承《後漢書》曰:盛夏多寒,韋彪上疏諫曰:「臣聞治政之本,必順陰陽。伏見立夏以來,當暑而寒,迨刑罰刻急,郡國不時令之所致也。」
 
12
寒: 《東觀漢記》曰:王郎起兵,上自東南馳,夜至無蔞亭,時天寒冽,眾皆饑疲。馮異上豆粥。明旦上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馮異,字公孫。饑寒俱解。」
 
13
寒: 《續漢書·五行志》曰:獻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風如冬時。
又曰: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瑯琊井中冰厚尺余,大有年。
又曰:窮谷之地,固陰沍寒。
 
14
寒: 《趙書》曰:汲桑,六月盛暑,重裘累茵,使人扇之,患無清涼,斬扇者。軍中謂之謠曰:奴為將軍何可羞,六月累茵披貂裘,不識寒暑斬人頭。
 
15
寒: 《易稽覽圖》曰: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
 
16
寒: 京房《易妖占》曰:春夏寒,政教急。
 
17
寒: 又京房《易傳》曰:有德遭險,茲謂逆命,厥異春寒。
 
18
寒: 《春秋運斗樞》曰:日行失,則雖當燠反寒。
 
19
寒: 《春秋考異郵》曰:繆公即位,仲夏大寒冰。錯亂甚也。
 
20
寒: 《老子》曰:躁勝寒,靜勝熱。
 
21
寒: 《文子》曰: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
 
22
寒: 《尸子》曰:雨雪,楚莊王披裘當戶曰:「我猶寒,彼百姓賓客甚矣。」乃巡國中,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絕糧者賑之。國人大悅。
又曰: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極左右,有不釋之冰。
 
23
寒: 《晏子》曰:景公時,雪三日,公被狐白裘。晏子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饑,暖而知人寒。」公曰:「善!」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又曰:景公起大臺,歲寒,役人凍死者有焉。
 
24
寒: 《管子》曰:大寒大暑,大風大雨,其至不時,此謂四刑。
 
25
寒: 《淮南子》曰:北方有北極之山,曰寒門。積寒所在,故曰寒門。%
又曰:夏蟲不可與語寒。蜩蟬不知寒雪。
又曰:青女,天神青女玉女。仲春二月之夕,乃閉其寒。
 
26
寒: 《呂氏春秋》曰:衛靈公天寒鑿池。苑春曰:「天寒恐傷民。」公曰:「寒哉?」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取火,是故不寒。民衣弊不苴,君則不寒,民則寒矣。」公曰:「善,」命罷役。左右曰:「是德必歸于春,不可。」公曰:「春而有之善,乃寡人之善也。」衛人悅,當時謂公得君道矣。
又曰:冬之德寒。
又曰: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又載也。
 
27
寒: 《國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火,心星。清風,寒風也。清風至而修城郭。
 
28
寒: 《戰國策》曰:田單為齊相,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單乃解裘衣與之。襄王曰:「單之厚施,欲取我國乎?」有貫珠者聞之,曰:「不如因以為己。」下令曰:「寡人憂民之寒,單解裘衣與之,稱寡人之意。」於是閭里相與語曰:「單之愛人,乃王之教也。」
 
29
寒: 《周書時訓》曰:小寒之日,雁不北向,民不懷王;鵲不治巢,國家不寧;雉不始鴝,國乃大水。大寒之日,雞不乳,淫女亂男;鷙鳥不厲,國不除兵;水澤不堅,言乃不從。
 
30
寒: 《說苑》曰:國有五寒,而水凍不與焉。一曰政外,二曰女廣,三曰謀泄,四曰不敬卿士而國敗,五曰不能治內而務外。此五者一見,惟禍無福。
 
31
寒: 桓譚《新論》曰:元帝時,漢中送道人王仲都,能忍寒。乃於盛寒日令袒衣,載以駟馬,於昆明湖上環對而走,御者厚衣狐裘甚寒,而仲都獨無變色,此耐寒也。
 
32
寒: 《方言》曰:𧘢,寒也。
 
33
寒: 《論衡》曰:說寒溫者曰:人君喜則溫,怒則寒。
又曰:河東項曼都好道學仙,去家三年而返。曰:「去時有數仙人將上天,離月數里而上月之旁,其寒凄凄。」
 
34
寒: 《穆天子傳》曰:天子游黃室之丘,日中大寒雨雪,有凍死人,天子作黃竹詩以愍之。
 
35
寒: 《葛仙公別傳》曰:公與客談語,時天大寒。仙公謂客曰:「居貧不能人人得爐火,請作一大火,共致暖者。」仙公因吐氣,火赫然從口出,須臾火滿屋,客皆熱,脫衣。
 
36
寒: 《孝子傳》曰:閔子騫事后母,絮騫衣以蘆花,御車,寒失纼,父怒笞之,后撫背之衣單,父乃去其妻。騫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37
寒: 《石虎別傳》曰:十三年春二月,虎率三公九卿躬耕籍田,后率二夫人命婦,先蠶近郊。是歲八月雨雪大寒,行旅凍死。
 
38
寒: 《鍾離意別傳》曰:嚴遵昔與光武俱為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寢臥。更相謂曰:後日豪貴,憶此勿相忘。別後數年,光武有天下,征遵不至也。
 
39
寒: 《西京雜記》曰:淮南王好方士,士皆以術見,噓吸為寒暑。
 
40
寒: 劉向《別錄》曰:燕地寒谷,不生五谷,鄒衍吹律以暖之,乃生禾黍,因名黍谷。
 
41
寒: 《廣志》曰:挹樓國地寒,人多穴居也。
又曰:北方寒,冰厚三尺,地凍入一丈,氣出口為凌,馬首常創。
 
42
寒: 《洪范五行傳》曰:秦始皇九年四月寒凍,民有死者。
又曰:聽不聰,事不謀,厥罰恒寒。
 
43
寒: 《晉朝雜事》曰:永寧二年十二月大寒,凌破河橋。
又曰:大興四年大寒,傷民冰厚,時王敦肆亂,殺戮忠良。
 
44
寒: 《神異經》曰:北方有層冰萬里,厚百丈,下有鼷在鼠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萬斤,作脯食之已熱,其毛長八尺,可以為褥,臥之可以卻寒。
又曰:東南方海中烜興遠切。洲上有湖,其中惟有鯽魚,長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風寒。尋陽有林湖,鯽魚大二尺余,食之肥美,可以巳已寒。
 
45
寒: 《黃帝素問》曰:地氣上為寒。
 
46
寒: 《太公金匱》曰:武王伐紂,紂駐洛邑,天陰寒,雨雪十余日。
 
47
寒: 漢張奐《與延篤書》曰:太陰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三寸,風威寒冽,損肌傷骨,非老憊者所堪,而復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眾艱罄集,不可一二而言也。
 
48
寒: 后漢張衡《思玄賦》曰:逼區中之隘陋兮,將北度而宣游。宣,遍也。行積冰之皚皚兮,清泉沍而不流。沍,凍也。寒風凄其永至兮,拂穹岫之騷騷。玄武縮于殼中兮,螣蛇冤而自糾。龜與蛇交曰玄武也。魚矜鱗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凌,冰也。
 
49
寒: 晉潘岳《寡婦賦》曰: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凜凜。
 
50
寒: 魏應璩《新詩》曰:嵐山寒折骨,面目盡生瘡。嵐山,羌中山名。
 
51
寒: 傅玄詩曰:季冬時慘烈,猛寒不可勝。嚴風截人耳,素雪隨地凝。床上飛霜起,波中自生冰。未夕結重衾,崇朝不敢興。
 
52
寒: 又:陸機《樂府苦寒行》曰:北游幽朔城,涼野多險艱。俯入穹谷底,仰陟高山盤。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陰雲與巖側,悲風鳴樹端。不睹白日景,但聞寒鳥喧。猛虎憑林嘯,玄猿臨岸嘆。夕宿喬木下,慘愴恒鮮嘆,渴飲堅冰漿,饑啖零霜飡。
 
53
寒: 又:《連珠》曰:沉寒凝海,不能結風。
 
54
寒: 《琴操》曰:曾子嘗耕于泰山之下,遭天雨雪寒凍,旬日不得歸,乃作憂思歌也。
 
55
寒: 宋袁淑《七言詠寒雪》曰:渚幽寒兮石煙聚,日華收兮山氣深。邊亭哀兮夜燧滅,孤松振兮空岫吟。魚戢鱗兮鳥矜翰,虹蟄火兮龍藏金。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地部一

《地部一》
1
地上: 《釋名》曰:地,底也,言其底下載萬物也。亦言諦也,五土所生,莫不審諦也。亦謂之坤,坤,順乾也。
 
2
地上: 《說文》曰:元氣初分,重濁為地,萬物所陳列也。
 
3
地上: 《易》曰:坤元亨,利牝馬之貞。馬在下而居者也,而必牝者,順之至也。至順而後乃亨。
又曰:至哉坤元,萬物資始,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象》曰,地勢坤,地形不順,其勢順也。君子以厚德載物。《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又云:「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又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色也,天玄而地黃。
又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又曰:坤,地也,故稱乎母。陸績注曰:取含養也。
又曰:本乎地者親下。
又曰:在地成形。鄭玄注云:形謂草木鳥獸。王廣注:形謂山川等。
 
4
地上: 《禮記》曰:人道敏政,地道敏樹。鄭玄注云:「樹謂植草木。」
又曰: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此言地之博厚,本由撮土,山之廣大,本由拳石,水之不測,皆由一勺。皆合少成多,自少至大,至誠者亦如此乎?
又曰:地載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
又曰: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又曰:成子高謂慶遺曰:生無益於人,死不害於人,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又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
又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
又曰:子夏曰:「三王之德參於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又曰: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為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九州之大計。方百里者,為田九十億畝,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宮室涂巷,三分去一,其余六十億畝。
 
5
地上: 《周禮》曰: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說也。說地圖九州形勢,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
又曰:以天產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作陽德,以和樂防之。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
又曰: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東西為廣,南北為輪。辯五地之生物。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其植物宜皂;二曰川澤,動物宜鱗,植物宜膏;三曰丘陵,動物宜羽,植物宜核;四曰墳衍,動物宜介,植物宜莢;五曰原隰,動物宜蠃,植物宜叢。
 
6
地上: 《爾雅》曰:東至泰遠,西至邠國,南至濮鉛,北至祝栗,謂之四極。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距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斗極為空桐,東至日所出為太平,西至日所入為太蒙。郭璞注云:極四方極遠國也。觚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地;次四極者,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次四荒者。距,去也。齊,中也。犍為舍人注曰:晦冥無識不可教誨,故曰四海。自中州以南,日光所照故曰丹穴。
 
7
地上: 《尚書考靈異》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復三萬里;春秋分,則其中矣。地恒動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
 
8
地上: 《詩含神霧》曰:天地相去億里。
 
9
地上: 《春秋感精符》曰:冬至成天文,夏至成地理。
 
10
地上: 《春秋元命苞》曰:神農世,怪義生白阜,怪義,白阜之母名也。圖地形脈道。白阜為神農圖畫地形,通水道之脈,使不壅塞也。
又曰:土無位而道在,故太一不興化,人主不任部。地出云起雨,以合從天下,勤勞出於地,功名歸於主。土以謙自正,以卑自斂,終不自伐生養之苦,乃興雲雨不以為功,一歸于天中。
又曰:地所以右轉者,氣濁精少,含陰而起遲,故轉迎天,佐其道。地生於離,既而不敢當陽動,退居少陰,則亦宜右行而迎陽者,受其施育而成陽,故曰佐其道也。
又曰:地不足東南,陰右動終而入靈門。地不足東南故言立子午以相明之。子午者,陰陽之眾所見處也。故以二辰回轉所不同以為門也。右動,動而東也。靈門已也,陰藏於巳也。
又曰:地者,易也,言養物懷任交易變化,含吐應節,故其立字土力於一者為地。地加土以力,又加一者,言奉天一也。
 
11
地上: 《春秋說題辭》曰:地之為言婉也,承天行其義也,居下以山為位,道之經也。山陵之大,非地不制,含功以牧生。故其立字,土力于一者為地。力,勤也,即天也。
 
12
地上: 《春秋內事》曰:地有十三分,王侯之所居也。
 
13
地上: 《孝經援神契》曰:地順受澤,謙虛開張。開張九竅,受流灑潤,是其謙虛也。
又曰:計校九州之別,土壤山陵之大,川澤所注,萊沛所生,鳥獸所聚,凡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四頃,磽埆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
 
14
地上: 《家語》曰:子夏曰:「商聞《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川谷為牝,蚌蛤龜珠,與日盈虛。是故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肥,虛土之人妙,實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磽土之人丑。」
 
15
地上: 《史記》曰:顓頊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
 
16
地上: 《漢書》曰:天道貴信,地道貴貞,不信不貞,萬物不生。
又曰: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韓地角、亢、氐之分野,趙地昴、畢之分野,燕地尾、箕之分野,齊地虛、危之分野,魯地奎、婁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衛地營室、東璧之分野,楚地翼、軫之分野,吳地斗、牛之分野。
 
17
地上: 《晉書》曰: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論》曰:「圖書之設,由來尚矣。自古垂象立制而賴其用,三代置其官,國史掌其職。暨漢祖屠咸陽,丞相蕭何盡收秦之圖籍。今秘書既無古之地圖,又無蕭何所得秦之圖籍。惟有漢氏《輿地》及《括地》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準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其所載列,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或稱外荒迂誕之言,不合事實,於義無取。今制地圖之體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辯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斜;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以校夷險之數也。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準望,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準望而無道里,則施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無高下、方斜、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故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後遠近之實,定于分率,彼此之實,定于道理,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方斜、迂直之筭。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準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
 
18
地上: 《抱樸子》云:太極初構,清濁始分,故天先成而地後定。
 
19
地上: 《河圖括地象》曰: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三千里,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內地,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又曰: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維,地有四瀆;天有八氣,地有八風;天有九道,地有九州。
又曰:昆侖山為柱,氣上通天。昆侖者,地之中也。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又曰:地廣東西二萬八千,南北二萬六千,有君長之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
 
20
地上: 《河圖挺佐輔》曰:百世之後,地高天下,不風不雨,不寒不暑,民復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如此千歲之後,而天可倚杵,匈匈蒙蒙,莫知始終。
 
21
地上: 《河圖》曰:元氣無形,匈匈隆隆,偃者為地,伏者為天。
 
22
地上: 《黃帝素問》曰:積陰為地,故地者,濁陰也。
 
23
地上: 《洪范五行傳》曰:地者,成萬物者也。
 
24
地上: 《周髀筭經》曰:天不可階而升也,地不可尺寸而度。
 
25
地上: 《楚辭》曰:地方九則,何以墳之?王逸注曰:墳,分也。謂九州之地凡九品,禹貢何以能分別之也。康回馮怒,地何以東南傾?康回,共工也。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故傾也。見《淮南天道篇》也。
 
26
地上: 《鹽鐵論》曰:古者制地足以養民,民以承其上,千乘之國,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各欲其欲。秦兼萬國之地,有四海之富,而意不贍者,嗜欲多而下不堪其求也。
 
27
地上: 《太玄經》曰:天以不見為玄,地以不形為玄,人以心腹為玄。天奧西北,郁化精也;地奧黃泉,隱魄榮也;人奧思慮,含至精也。
又曰:九地:一為沙泥,二澤浼,三征崖,四下田,五中田,六上田,七下山,八中山,九上山。
 
28
地上: 蔡邕《月令章句》曰:總丘陵原隰阪險曰地。范子計然曰,夫地有五土之宜,各有高下。
 
29
地上: 鄭玄注《孝經》曰:分別五土,視其高下,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丘陵阪險宜種棗栗。
 
30
地上: 楊泉《物理論》曰:凡居地有大利而無小害者,上地也。
 
31
地上: 《山海經》曰: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八十步。豎亥左手抱算,右手指青丘北。
又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
 
32
地上: 《物理論》曰:地者,底也,底之言著也,陰體下著也。其神曰祗,祗,成也,育生萬物備成也。其卦為坤,其德曰母。地形有高下,氣有剛柔,物有巨細,味有甘苦。鎮之以五岳,積之以丘陵,播之以四瀆,流之以四川。蓋氣,自然之體也。地發黃泉,周伏回轉,以生萬物。地,天之根本也,形西北高而東南下,東西長,南北短,其盡四海者也。
又曰:地者,其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祗,亦曰媼。大而名之曰黃地祗,小而名之曰神州,亦名后土。黃地祗舉八極之內地,神州王畿千里內地神也。后土,祗也,社地主也,所在皆得言之。
 
33
地上: 《詩推度災》曰:上清下濁,號曰天地。
 
34
地上: 《博物志》曰:地祗之位,起形於昆侖,從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昆侖之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余萬里,下有四柱,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也。
又曰:地以名山為之輔佐,石為之骨,川為之脈,草木為其毛,土為其肉,三尺以上為糞,三尺以下為地,重陰之性也。
又曰:中國之域,左濱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萬五千里,面二千五百里,東至蓬萊山,西至隴右,后跨薊北,前及衡岳,若計共四萬有三億之余。降朝鮮岷山,東治可西也,隴川以南及北海之國,此是堯舜,土及萬里,湯時七千里,此后亦無常,隨德優劣也。
 
35
地上: 《論衡》曰:地戶在東南。
又曰:地之最下者,有揚兗二州,洪水之時,此二土最被水害。
又曰:山川陵谷,為之地理。
又曰:地性生草,山性生水。
 
36
地上: 《白虎通》曰: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也。地之言施也,諦也,應施變化,審諦不誤,敬始重終,故謂之地也。
 
37
地上: 《老子》曰:地得一以寧。地無以寧,將恐發。
 
38
地上: 《莊子》曰: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所容足耳。
又曰:海水三歲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動。
 
39
地上: 《列子》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歸焉。
又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
 
40
地上: 《文子》曰:地承天故定寧,地定寧,萬物形,地廣厚,萬物聚。定寧無不載,廣厚無不容。
又曰:地方而無涯,故莫能窺其門。
 
41
地上: 《管子》曰:地或維之,地而之維,地亡必矣。
又曰:地者,政之本也,是地可以正。地不均平和調,則政不可正也。
 
42
地上: 桓公問管子曰:地數可得而聞乎?曰:東西二萬八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山四百六十七,出鐵山三千六百九十處,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43
地上: 《墨子》曰:禽子問天與地孰仁?墨子曰:「翟以地為仁,民衣焉,食焉,死焉,家焉,地終不責德焉,故翟以地為仁。」
 
44
地上: 《淮南子》曰: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
又曰:重濁者淹滯而為地。
又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九州之外有八埏,東方曰沙海,東南方曰沅澤,南方曰浩澤,西南方曰丹澤,西方曰泉澤,西北方曰海澤,北方曰寒澤,東北方曰無通澤。
又曰:扶桑之上,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弱水在東,建木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九州之大。純純,緣,邊也。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寅,一曰不溫曰寅澤。亦方千里:自東北方曰大澤,無漸茄曰澤也。曰無通;東方曰大渚,曰少海;東南曰具區,曰元澤;南方曰大夢,曰浩澤;西南方曰注資,日丹澤;西方曰九甌,曰泉澤;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澤;北方曰大冥,曰寒澤。凡八寅八澤之雲,是雨九州。八寅之外,乃有八纮,纮,維纮也。亦方千里:自東北東曰和丘,曰荒土;東方曰棘林,曰桑野;東南方曰大窮,曰眾女;民少男多女也。南方曰都廣,曰反戶;在日之南,為北向戶。西南方曰焦僥,曰炎土;焦僥人長三尺,衣冠帶劍。西方曰金丘,曰沃野;金丘,金所出也。西北方曰一目,曰少所;其人一目。北方日積冰,曰委羽。積冰至寒也。委羽,山名,委羽之北蓋不見日也。凡八纮之氣,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風雨。八纮之外,乃有八極: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東南方曰波海之山,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南極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凡八極之雲,是雨天下;八門之風,是節寒暑;八纮、八寅、八澤之雲,以雨九州,而和中土。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玕琪焉;醫無閭,東夷之山也。珣玕琪,玉名也。東南方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方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侖虛之璆琳、瑯玕焉;璆琳、瑯玕,珠名也。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東北方之美者,有徒格山之文皮焉。文皮,虎豹文皮也。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地部二 -> 地下

《地下》
1
地下: 《淮南子》曰:東方之極,自碣石碣石山,在東北海中。過朝鮮,朝鮮,東夷。貫大人之國,東方有大人之國也。東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皆日所出之地。太皞、勾芒所司者,萬二千里。其令曰:挺群禁,開閉闔,通窮窒,達障塞,行優游,棄怨惡,解役罪,免憂患,休罰刑,開關梁,宣出財,和外怨,撫四方,行柔惠,止剛強。南方之極,自北戶烏孫之界,北戶,日在其北,向以為戶。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帝赤著明審諟也。祝,屬也。融,工也。萬物盛長屬續而工也。其令曰:爵有德,賞有功,惠賢良,救饑渴,舉力農,振貧窮,惠孤寡,養老疾,出大祿,行大賞,起毀宗,立無後,封建侯、立賢輔。中央之極,自昆侖東絕恒山,昆侖在西方。恒山,北岳也。日月之所道,謂二十八宿舍在地之分野。江、漢之所出,人民之野,五穀之所宜,龍門、河、濟相貫,以息壤堙鴻水之州,禹以息土堙洪水,以為中國九州,洲,水中可居也。東至於碣石,黃帝、后土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黃,中色;帝道諟,地道載物,故稱后也。其令曰:平而不阿,明而不苛,包裹覆露,無不囊懷,普大無私,正靜以和,行糜粥,養老衰,吊死問疾,以送萬物之歸。西方之極,自昆侖絕流沙、沉羽,沉羽,弱水也,其弱至沉毛羽也。西至三危之國,石城金室,飲氣之民,不死之野,少皞、蓐收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少皋,白帝之號。少皋陰用事,物浩成也。蓐茂也,萬物茂可收用也。其令曰:審用法,誅必辜,備盜賊,禁奸邪,敕群牧,謹貯聚,修城郭,補決竇,塞蹊徑,堤溝瀆,止流水,壅溪谷,守門閭,陳兵甲,選百官,誅不法。北方之極,自九澤九澤,北方之澤也。窮夏海之極,夏海,大海也。北至令止之俗,令止,丁令北海胡地。有凍寒積冰、雪雹霜霰、漂潤群水之野,顓頊、玄冥所司者,萬二千里。顓頊黑帝之號,頊大,言大陰用事,振翕而寒之也。陰閉不見,故神為玄冥也。其令曰:申群禁,固閉藏,修塞障,繕關梁,禁外徙,斷罰刑,殺當罪,閉關閭,大搜客,止交游,禁夜樂,早閉晏開,以索奸人,奸人已得,執之必固。天節已幾,幾,終也。刑殺毋赦,雖有盛尊之親,斷以法度,無行水,毋發藏,毋釋刑罰。
又曰: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循道理之數,因天地之自然,則六合不足均也。均,平也。
又曰:盧敖游乎北海,盧敖燕人,秦始皇帝召以為博士,使求神仙,亡而不返也。徑乎太陰,入乎玄闕,太陰,北方玄也。至於蒙穀之上,見一士焉,深目而玄鬢,渡注而鳶肩,豐上而殺下,軒軒然迎風而舞。顧見盧敖,慢然下臂,遁逃乎碑。盧敖就而視之,方倦龜殼而食合梨。合梨,海蚌。盧敖與之語曰:「惟!敖為背群離黨,窮觀於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已乎?敖幼而好游,至長不渝解,周行四極,惟北陰之不窺,今卒睹夫子於是,子殆可與敖為友乎?」若士者齤音拳然嘆曰:「噫,子中州之民,寧肯而遠至此,此猶光日月言太陽之地,尚見日月。而載列星,陰陽之所行,四時之所生,此其比夫不名之地,猶突奧也。言我所游不可字名之地,以盧敖所行之,則如突奧中也。若我南游乎罔良之野,北息乎沉墨之鄉,西窮冥冥之黨,東開澒濛之光,此其下無地而上無天,聽焉無聞,視焉無矚,此其外猶有汰汰之汜。狀沐汰沃四海與天地之際流聲也。汜,涯也。其余一舉而千萬里,千萬里,汰沃之外也。吾猶未能之在。吾尚未至此地。今子游始于此,乃於語窮觀,豈不亦遠哉?然子處矣哉!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上,吾不可以久居。汗漫,不可知之也。九垓,九天也。士舉臂而竦身,遂入雲中。盧敖仰而視之,弗見,乃止駕。止其所駕而居。
 
2
地下: 《尸子》曰:八極之內,有君長者,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故曰: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
 
3
地下: 《孟子》曰:天子之地方千里;不方千里,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里;不方百里,不足以守宗廟。
 
4
地下: 《呂氏春秋》曰:凡四極之內,東西五億有九萬七千里,南北五億有九萬七千里。
又曰:長廬子曰:山海岳河,水金石火木,此積形成乎地也。
又曰: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成剛。地不成剛,則凍閉不開。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不以信成物,又況於人。
 
5
地下: 《關令內傳》曰:地厚萬里,其下得大空,大空四角下有自然金柱,輒方圓五千里。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地部二 -> 土

《土》
1
土: 《釋名》曰:土,吐也,吐生物也。徐州貢土五色,色有黃青白赤黑也。土赤者,鼠肝色也。土色黑曰盧,盧然解散也。土黃而細密曰埴,埴,職也,如脂之職也。土色青曰黎,似藜草也。土色白曰漂,漂,輕散也。
 
2
土: 《尚書·禹貢》曰:冀州土白壤,孔安國曰:無塊白壤。兗州土黑墳孔安國曰:色黑而墳起。青州土白墳,徐廣曰:黎土也。揚州土涂泥,馬融曰:漸如也。荊州土涂泥,豫州土惟壤下墳壚,孔安國曰:盧,疏也。馬融曰豫州地青三等下者。墳,盧也。雍州土黃壤,徐州土赤戠墳,謝沉注:埴戠志。梁州土青驪。孔安國曰:色青黑。
 
3
土: 又《洪范》曰:五行,其五曰土,土爰稼穡,稼穡作甘。孔安國曰:土可以種,可以斂甘味,生百谷。
 
4
土: 《尚書帝命驗》曰:土者,金之父也。
 
5
土: 《周書·作雒》曰:周公作太社於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以黃土,將建諸侯,鑿其方一面土,苴以白茅,以土封之,故曰裂土。
 
6
土: 《詩》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又曰:孔樂韓土,川澤滸滸。
 
7
土: 《周禮地官上》曰:太司徒辯十二土名,以相民宅,知其利害,以任土事。
 
8
土: 《禮記》曰:范金合土,以為臺榭。
又曰:土弊則草木不長。
又曰: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
又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陰,蔭也。
 
9
土: 蔡邕《月令章句》曰:色別曰土。言五方土色各異也。
 
10
土: 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雨水中,地氣上騰,土長昌撅,陳根可拔。
 
11
土: 《春秋元命苞》曰:土為言吐也,言子成父道也,氣精以輔也。陽立於三故成生,其立字十夾一為土。
 
12
土: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其土為之一端。
 
13
土: 《春秋考異郵》曰:后族專則土踴。宋均注曰:陰盛也。
 
14
土: 《論語·里仁》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15
土: 《家語》曰:孔子曰:堯以土德王而尚黃,黃,土之色也。
又曰:食土者無心而不息。
又曰:宰我問於孔子曰:「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敢問。」孔子曰:「人生有魂氣,有魄氣,氣也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魂氣歸天,此之謂神。」
 
16
土: 《戰國策》曰:孟嘗君將入秦。蘇秦曰:「臣來過於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語土人曰:」子岸上土也,八月降雨,淄水至則汝殘矣「。土人曰:」吾西岸之土也,殘則復為岸矣。今子東國之桃梗也,淄水至,則水漂何所之也?「
 
17
土: 《漢書·張釋之傳》曰:「文帝拜釋之為廷尉,人有盜高廟坐前玉環,文帝怒,下廷尉治,奏當棄市。上大怒,釋之頓首謝曰:」假令愚民盜長陵一抷土,陛下復何以加其法乎?「
 
18
土: 《後漢書》曰:朱浮與彭寵書曰:「亦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
 
19
土: 謝承《後魏書》曰:東郡趙咨病,自置小素棺,使人取干黃土二十石,細搗篩之,遺令亡后置土棺底,厚一尺,內尸於中,以土壅上。
又曰:范訓母亡,以布囊盛土,負以成壙。
 
20
土: 《魏志》曰:魏明帝起芳林園,建昭陽殿,公卿以下至於學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握土以率之。
 
21
土: 《後漢書》曰:高昴父次同語人曰:「吾四子皆五服,我死后,豈有人與我一鍬土邪?」及次同死,昴大起冢,對之曰:「此老平生畏無一鍬土,今日被壓,竟知之否?」
 
22
土: 《唐書》曰:天寶十三載,冊楊國忠為司空,其日雨土。
 
23
土: 《江表傳》曰:孫權討袁術,舉兵攻皖城。術閉門自守,糧食乏盡,士女或丸土而吞之。
 
24
土: 《晉安帝紀》曰:劉敬宣在鮮卑,夢丸土而服之。既而占焉,或答曰:「此服土吞丸也。」既覺而喜,曰:「丸者,桓也,桓既吞矣,我復本土也。」旬日中聞桓玄敗,得來歸。
 
25
土: 《世本》曰:廩君名務相,姓巴,與樊氏、暉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以土為船,雕文畫之而浮水中,其船浮,因立為君。他船不能浮。獨廩君船浮,因立為君。
 
26
土: 《蜀王本紀》曰:蜀王獵於褒谷,見秦王,以金一笥遺蜀王,蜀王報以禮物,盡化為土,秦王大怒,臣下拜賀曰:「土,地也,今秦當得蜀矣。」
 
27
土: 崔鴻《十六國春秋·后趙錄》曰:建武十二年,沙門吳進言於帝曰:「胡運將衰,晉當復興,當苦役晉人,以厭其氣。」帝於是使尚書張郡發近郡男女十六萬,車十萬乘,運土筑華林園及長墟於鄴北,廣長五里。
 
28
土: 《白虎通》曰:土在中央,中央者,主吐含萬物。
 
29
土: 《聖證論》曰:孔晁云,能吐生百穀謂之土。
 
30
土: 《河圖挺佐輔》曰:自此百世之後,地高天下,山陵消去,不風不雨,不寒不暑,民復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
 
31
土: 《雷煥別傳》曰:煥與張華見異氣起牛斗之間。煥曰:「此寶劍也。」拜煥豐城令,到縣掘屋基入四十余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琢錯文采,翳而未明。君初經南昌,遣人取西山北巖下土二升,黃白色,拭劍,光艷照耀,莫不驚愕。張公得劍,喜置坐側。曰:「此土南昌西山北巖土也,不如華陰山赤土,封一斤與君。」答書云:「詳觀劍體,真干將也。君更用赤土磨拭,逾益精明。」
 
32
土: 《晉書·苻堅傳》曰:初,秦之未亂也,關中土無火而煙氣火起數十里,月余不滅。
 
33
土: 宋躬《孝子傳》曰:宗承,字世林,父資喪,葬舊塋,負土作墳,不役童仆。一夕間,土壤高五尺,松竹生焉。
 
34
土: 《荊州先德傳》曰:羅獻守巴東,吳遣盛曼說獻合從之計,詣獻求借城門,獻遣參軍楊宗謾曰:「城中土一撮不可得,何言城門乎?」
 
35
土: 《三輔舊事》曰:成帝作延陵及起廟,竇將軍有青竹田在廟南,恐犯蹈之,言作陵不便,乃徙作昌陵,取土十余里,土與粟同價。
 
36
土: 《關中記》曰:未央宮蕭何所造,周回二十三里,疏龍首山土為殿基;殿基出長安城上也。
 
37
土: 《宣城記》曰:江矩吳時為廬江太守,以清稱徵還,船輕皆載土,時歲暮,逐除者就乞,所獲甚少,江乃語之,逐除人見而去。
 
38
土: 盛弘之《荊州記》曰:武當縣有一溪,岸土色鮮黃,乃可啖。
 
39
土: 《義興記》曰:陽羨縣塘西潛壤中有黃土,色如精金。
 
40
土: 《法顯記》曰:阿育王在小兒時當道戲,遇迦葉佛乞食,小兒欣喜,即以一掬土施佛,佛持還泥經行地,因此果報作鐵輪王。
 
41
土: 《晉太康地記》曰:城陽姑募縣有五色土。
 
42
土: 《吳郡記》曰:吳縣余杭山出白土,光潤如玉。
 
43
土: 《墨子》曰:商王紂不德,兼夜十日,雨土於亳。
 
44
土: 《孫卿子》曰:子貢問于孔子。曰:「賜未知為人下者,其猶土也。深掘之而得甘泉,樹之而五穀蕃,草木植焉,禽獸育焉,生則主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德,為人下者猶土也。」《韓詩外傳》《說苑》并載也。
 
45
土: 《申子》曰:四海之內、六合之間曰奚貴?曰:貴土,土,食之本也。
 
46
土: 《淮南子》曰:伊尹曰,興土功也,修腳者,使之蹠鏵;強脊者,使之負土。
 
47
土: 《淮南萬畢術》曰:東行馬蹄中土,令人臥不起。取東行白馬蹄下土,三家井中泥,合土和之,置臥人臍上,即不能起。
又曰:灶之土不思故鄉。取灶前三寸方半寸取中土持之遠出,令人不思故鄉。
 
48
土: 裴玄《新言》曰:俗間有土公之神,云土不可動。玄有五歲女孫,卒得病,詣市卜,云犯土。玄即依方治之,病即愈。然後知天下有土神矣。
 
49
土: 《物理論》曰:游濁為土,土氣合和而庶類自生。
 
50
土: 《抱樸子》曰:土飯瓦胾,不療於饑。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樂部十三

《樂部十三》

《鍾》
1
鍾: 《釋名》曰:鍾,空也。空內,受氣多,故聲大。
 
2
鍾: 《說文》曰:鍾,秋分之音,物鍾成也。
 
3
鍾: 《易通卦驗》曰:人主冬至日,縱八能之士,擊黃鍾之宮,則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誠信。
 
4
鍾: 《禮記》曰: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鍾。杜蕢自外來,聞鍾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
 
5
鍾: 又《樂記》曰:鍾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聽鍾聲則思武臣。
 
6
鍾: 《周禮·冬官·鳧氏》曰:鳧氏為鍾鎛,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興。有說,說猶意。鍾已厚則石,太厚則聲不發。已薄則播,大薄則聲散。侈則柞,柞讀為咋咋然之咋,聲大外也。弇則郁,聲不舒揚。長甬則震。鍾掉則聲不正。鍾大而短,則聲疾而短聞;淺則躁,躁易竭也。鍾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深則安,安難息。
又曰:鳧氏為鍾,兩欒謂之銑。
又曰:磬師掌教擊編鍾。
 
7
鍾: 又《春官》曰:鍾師掌教金奏。擊金以為奏節。金謂鍾鎛也。
 
8
鍾: 《左傳·襄二》曰:莒人伐我東鄙,圍臺。季武子救臺,遂入鄆,取其鍾以為公盤。
 
9
鍾: 又襄六年曰:吳公子札自衛如晉,將宿於戚,戚,孫文子之邑。聞鍾聲曰:「異哉!吾聞之辨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其君,以在此也,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也。君又在殯,而可以樂乎?」獻公卒,未葬也。
又曰:鄭伯有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鍾焉,朝至而未己。
又曰:鄭人賂晉侯歌鍾二肆。注曰:肆,列也。懸鍾十六為一肆,二肆,三十二枚。
 
10
鍾: 又《昭二十一》曰:天王將鑄無射,周景王無射,鍾名,律中無射。泠州鳩曰:「樂,天子之職。夫音,樂之輿也,而鍾,音之器也。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鍾之,鍾,聚也,以器聚音。輿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槬。窕則不咸,不充滿人心也。槬則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感,感實生疾。今鍾槬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又曰:宋左師每食擊鍾。
又曰:鄭伯始朝于楚,楚子賜之金。既而悔,與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鍾。
 
11
鍾: 《爾雅》大鍾曰鏞,其中謂之剽,音瓢。其小者謂之棧。音醆。郭璞:醆曰鏞,一曰鎛。
 
12
鍾: 《國語》曰:晉克潞之役,魏顆以身卻退秦于輔氏,親止杜回,其勛銘于景鍾。
又曰:周景王二十三年,鑄無射而為之大林。鍾成,伶人告和。王謂伶州鳩曰:「鍾果和矣。」對曰:「上作器,民樂之,則為和。今民莫不怨恨。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臣不知其和。」賈逵曰:大林,無射副也。
 
13
鍾: 《漢書》曰:高祖廟有十鍾,受千石。撞之,聲聞百里。
 
14
鍾: 《後漢書》鄭司農曰:于鍾唇之上祛也,鼓所擊處也。舞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幹。旋屬鍾柄,所以懸之。
 
15
鍾: 《魏志》曰:初,漢鑄鍾,銅工柴玉巧意多所造作。杜夔令工鑄鍾,其聲清濁多不如法,數毀改作。玉甚厭之,白太祖。太祖取所鑄鍾雜錯更試,然後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
 
16
鍾: 《晉書》裴頠令荀藩終父勖之志,鑄鍾鑿磬,以備郊廟。
 
17
鍾: 《宋書》曰:漢中城固縣漢水崖際有聲如雷,俄頃崖崩,有銅鍾十二。
 
18
鍾: 《趙書》曰:將軍張珍領郡縣民丁萬人徙洛陽六鍾:猛虡、九龍、翁仲、銅駝、飛廉,鍾一沒盟津中。
 
19
鍾: 蕭子顯《齊書》曰:張瑰字祖逸,吳郡吳人。父永右光祿大夫,曉音律。宋孝武問永以太極殿前鍾聲嘶。永答曰:「鍾有銅滓。」乃扣鍾,求其處,鑿而去之。聲遂清越。「
 
20
鍾: 《十六國春秋》曰:石勒耕,輒聞鍾鐸之音或在前后。懼以問翼伽,伽曰:「作勞耳鳴,無不祥也。」勒至平原,常在平人師驩家為奴,有老父謂勒曰:「君龍魚發際,際四道已成。當貴為人主。甲戌之歲,王彭祖可圖。」勒曰:「若如公言,不敢忘德。」忽然不見。每耕又聞鼓角之聲,勒又告諸奴。又聞之,因曰:「吾初在家,恒聞如是。」諸奴白驩,驩奇而免之。至是眾歸焉。
 
21
鍾: 《莊子》曰:「梓慶削木為鐻,見者驚猶鬼神。魯侯問其術,對曰:」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齊七日,忘吾四支,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區別,見成鐻,然後加手。「鐻似夾鍾也。
 
22
鍾: 《管子》曰:黃帝作五聲以正五鍾,一曰青鍾大音,二曰赤鍾重心,三曰黃鍾灑光,四曰景鍾昧其明,五曰黑鍾隱其常。五聲既調,然後作五行。
 
23
鍾: 《尸子》曰:鄭公謂子產曰:「飲酒之不樂,鍾鼓不鳴,寡人之性也。國家之不乂,朝廷之不理,與諸侯交之不得志也,子之任也。子無入寡人之樂,寡人無入子之朝。」自是以來,子產理鄭,城門不閉,國無盜賊,道無餓人。孔子曰:「若鄭公之好樂也,雖抱鍾而朝可也。」
 
24
鍾: 戴延之《西征記》曰:陜縣城西北二面帶河。河中對城西北角,水涌起銅鍾,翁仲頭發常出水上,漲減恒與水齊。晉軍當至,發不復出,惟見水異,嗟嗟有聲,聲聞數里。翁仲本在城內大司馬門外,為賊所徙,當西入關,至此而沒。
 
25
鍾: 《呂氏春秋》曰:晉平公鑄為鍾,使工聽之,皆以為調矣。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公曰:「吾皆以為調矣。」師曠曰:「後世有知音者,知鍾不調也,臣竊恥之。」至于師涓而果知鍾之不調也。
 
26
鍾: 《慎子》曰:魯莊公鑄大鍾,曹翽入見,曰:「今國褊小而鍾大,君何不圖之。」
 
27
鍾: 《鬻子》曰:大禹治天下也,以五聲聽之政。曰:「教寡人以義者,擊之鍾。」
 
28
鍾: 《韓子》曰:叔孫相魯,有子曰孟丙,豎牛妒之。叔孫為丙鑄鍾。鍾成,丙不敢擊,使豎牛請之叔孫。豎牛不為之請,又欺之曰:「吾已為爾請之矣。使爾擊之。」叔孫聞之曰:「丙不請而擅擊鍾。」遂怒之,丙出奔齊。
 
29
鍾: 《尸子》曰:鍾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喜而擊之則樂。其意變,其聲亦變。意誠感之達於金石,而況人乎?
 
30
鍾: 《晏子》曰:景公為大鍾,將懸之。仲尼、伯常騫、晏子三人俱朝,曰:「鍾將毀之。」撞之,果毀。公見三子問之,晏子對曰:「鍾大不以禮,故曰將毀。」仲尼曰:「鍾大懸,下氣上薄,故曰將毀。」伯常騫曰:「今日庚申,雷日也。陰莫勝於雷,故曰將毀。」
 
31
鍾: 《韓子》曰:智伯欲伐仇由而道難不通,鑄大鍾遺之,方車二軌。仇由大悅,除涂將內之。赤章曼支諫曰:「此小所以事大也,今以大事小,兵必隨之。」仇由君不聽,曼支因斷轂而馳至齊。十月,仇由亡。
 
32
鍾: 《淮南子》曰:闔閭伐楚,破九龍之鍾。許慎注曰:刻虡為九龍懸鍾也。賈子云:毀十龍之鍾。
又曰:齊景公族鑄大鍾,撞之於庭下,郊雉皆雊。許慎注曰:族,聚也。鍾聲如雷震,雉皆應之。「
又曰:孟秋之日,西舒御好白色,白彩撞白鍾,故處西宮。
又曰:鍾之與磬也,近之則鍾音亮,遠之則磬音彰。磬,石也。音清明,遠聞而彰著。物固有近不若遠,遠不若近者。
 
33
鍾: 《山海經》云:豐山者有鍾,霜降則鳴。
又曰:炎帝之孫伯峻。伯崚生鼓延,是為鍾。
 
34
鍾: 《呂氏春秋》曰:黃帝又命伶倫鑄十二鍾,和五音。始奏之,曰咸池。
 
35
鍾: 《東方朔傳》曰:漢武帝未央宮殿前鍾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大怪之,召待詔王朔問之,朔對曰:「有兵氣。」上更問東方朔,朔對曰:「王知其一,不知其二。臣昔聞:銅,土之子。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匡裥崩弛者,故鍾先鳴。《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上曰:「應在幾日?」朔曰:「在五日內。」居三日,南郡太守言有山崩,延袤二十餘里。上大笑,賜帛三十匹。
 
36
鍾: 郭緣生《述征記》曰:洛陽太極殿前大鍾六枚。父老云:曾有欲移此鍾者,聚百數長縆挽之,鍾聲震地,咸懼,不敢復犯。
 
37
鍾: 陸翽《鄴中記》:大面廣外一丈二尺,小面廣七尺。或作蛟龍,或作鳥獸,繞其上。
 
38
鍾: 何法盛《晉中興書》曰:義熙十一年,霍山崩毀,出銅鍾六枚,上有文古科斗書,人莫能識。
 
39
鍾: 晉潘岳《關中記》曰:漢昭帝平陵、宣帝杜陵,二陵鍾在長安。夏侯征西,欲徙詣洛陽,重不能致,懸在清明門門里道南。其西者,平陵鍾;東者,杜陵鍾也。
 
40
鍾: 王子年《拾遺記》曰:帝顓頊居位,文德者則錫以鍾磬,武德者錫以干戈。
 
41
鍾: 戴延之《西征記》曰:鍾大者三十二,博山頭形瑰紐作獅子頭。鍾大者三十二,博山頭二丈,厚八尺,大面廣一丈二尺,小面七尺。或作蛟龍,或作鳥獸,周繞其外。
 
42
鍾: 《唐雜制》曰:凡私家不設鍾磬。三品已上,女樂五人。五品已上,不過三人也。
 
43
鍾: 虞喜《志林》曰:吳時於江水中得鍾,有百餘字,募求讀者,并無人曉。
 
44
鍾: 《樂什圖征》曰:君子鑠金為鍾,四時九乳,是以撞鍾以知君,鍾調則君道得。宋均注曰:「九乳法九州。」
又曰:聖王往承天定爵祿,人者不過其能,尊卑有位,位有物,物有宜,功成者賞,功敗者罰,故里衩鍾。宋均注曰:「不過能,謂量能授爵也。有罪,鳴鍾以攻之也。
 
45
鍾: 《白虎通》曰:鍾之為言動也。陰氣用事,萬物動成。鍾為氣,用金聲也。鎛者,時之聲也,節度之所生也。有節度則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
 
46
鍾: 《異苑》曰:魏時,殿前鍾忽鳴。張華曰:「蜀銅山崩。」
 
47
鍾: 《說苑》曰:鼓法天,鍾法地。秦始皇建千石之鍾,立萬石之虡。
 
48
鍾: 傅玄《歌辭》曰:雷師鳴鍾鼓,風伯吹笙簧。西母出穴聽,王父吟東廂。
 
49
鍾: 《三禮圖》曰:凡鍾十六枚,同為一筍,虡為編鍾。特懸者謂之鎛。又曰:鎛,鍾之大者也。形如鍾,但大耳。其在虡,亦一枚而已。
 
50
鍾: 《三輔黃圖》曰:如皇虡高三丈,鍾小者千石。
 
51
鍾: 《通禮義纂》曰:鍾磬半為堵,全為肆。軒懸三面,歌鍾三肆。判憑懸兩面,歌鍾二肆。特懸一面,惟磬而已。
又曰:圓鍾,夾鍾也。於位在卯,氣生於房心、為宮,天帝之明堂。故奏樂先奏圓鍾,為宮。
又曰:駕入,撞蕤賓之鍾。左五鍾皆應者。案:蕤賓位居午,午主陽,陽主動,象王自外動而入,方居之始,故先作之。而東廂應者,東為陽,陽主動,明以靜主動,使之相應也。駕出,撞黃鍾,右五鍾皆應。黃鍾位居子,子為陽,陽主動,象王自內動而出,方行之始,故先作之。而西廂應者,西為陰,陰主靜,明以動告靜,使之相和也。
 
52
鍾: 《廣古今五行記》曰:會稽人陳清於井中得小鍾,長七寸二分,上有古文十八字,其四字可識,云:會稽岳命。郭璞云:愍懷喪覆,元帝中興之應,自宣帝至恭帝數十八。
又曰:陜州黃河有銅鍾在水,水大小恒自浮出。每晦朔陰雨之日,輒鳴,聲響悲亮。行客聞之,莫不愴然。
又曰:晉中朝,有人懸銅為盤,晨夕恒鳴,如人扣打。以白張華,華曰:「此盤與洛鍾宮商相諧,故聲相應。可錯令輕,則韻乖自止。」
 
53
鍾: 《古今樂錄》曰:高廟中四鍾皆秦。時廟鍾也,重千二百斤。明帝徙二鍾在南宮。
 
54
鍾: 張衡《東京賦》曰:發鯨魚,鏗華鍾。薛綜注曰:天子出則鳴蒲牢。海中大魚名鯨,海島中語裥大獸名蒲牢,畏鯨魚。鯨魚一擊,蒲牢輒大鳴呼。凡鍾欲令大鳴,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擊之者鯨魚。有篆刻文,故曰華鍾也。
 
55
鍾: 戴延之《西征記》曰:洛陽太極殿前左右各三銅鍾相對。鍾大者三十二圍,小者二十五圍。
 
56
鍾: 《唐書》曰:唐太宗召張文收於太常,令與少卿祖孝孫參定雅樂。有古鍾十二,近代惟用其七。餘有五鍾,俗號啞鍾,莫能通者。文收吹律調之,聲皆響徹。時人咸服其妙。
 

《錞于》
1
錞于: 《周禮》曰:以金錞和鼓。
 
2
錞于: 《宋史》云:廣漢什邡人段祖以錞于獻始興王鑒。其器高三尺六寸,圍二尺四寸,圓如筩,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銅馬,以繩懸馬,令去地尺餘,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於下,以芒當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則其聲如雷,清響良久乃絕。
 
3
錞于: 《後周書》:斛斯徵遷太常卿。里裥錞于者,近代絕無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識。徵見之曰:「此錞于也。」眾弗之信。徵遂引干寶《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眾乃嘆服。徵乃取以合樂焉。
 
4
錞于: 《樂書》曰:錞于者,以銅為之。其銅像鍾,頂大,腹𢴲口弇,上以伏獸為鼻,內懸子鈴銅舌。凡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和。
又曰:凡金為樂器有六,皆鍾之類也。曰鍾,曰鎛,曰錞,曰鐲,音濁曰鐃,奴交切。曰鐸。大各切。鎛如鍾而大。錞于也,圓如椎;頭,上大下小,所謂「金錞和鼓」。鐲,鉦也,形如小鍾,軍行為鼓節。鐃,鈴而無舌,有柄而執之。鐸如大鈴。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樂部十五

《樂部十五》

《琴上》
1
琴上: 《說文》曰: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
 
2
琴上: 《毛詩·關雎》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注曰:宜以琴瑟友樂之。箋云:賢女乃與琴瑟之志同也。
 
3
琴上: 又《鄘·柏舟·定之方中》曰: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4
琴上: 又《甫田·車轄》曰:四牡騑騑,六轡如琴。箋云:御群臣使之有禮,如御四馬騑騑然使之均調緩急和也。
 
5
琴上: 又《緇衣·雞鳴》曰: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6
琴上: 《禮記·曲禮》曰:先生書篋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7
琴上: 又《曲禮下》曰:士無故不去琴瑟。
 
8
琴上: 又《明堂位》曰:拊搏玉磬,揩擊大琴、中琴,四代之樂器也。
 
9
琴上: 又《檀弓上》曰:子夏既除喪而見,見於孔子。與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里襠人心。作而曰:「哀未忘也。」子張既除喪而見,與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也。」
 
10
琴上: 又《檀弓上》曰:顏淵之喪,饋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彈琴而後食之。彈琴以徹哀也。
又曰: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
 
11
琴上: 又《雜記》曰:下大功至辟琴瑟。
 
12
琴上: 《周禮》曰:雲和之琴,冬至日,於地上圓丘奏之。空桑之琴,夏日至,於澤中方丘奏之。龍門之琴,于宗廟奏之。
 
13
琴上: 《左傳》曰:初,穆姜使擇美槚,自以為櫬與頌琴。
又曰: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其族,曰:「伶人也。」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
又曰:初,衛侯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公怒,鞭師曹三百。
 
14
琴上: 《爾雅》云:大琴曰離,二十弦,或傳此是伏羲所制。
 
15
琴上: 《周書》曰:鄒忌以鼓琴見齊威王,威王悅之,舍之右室。須臾,王自鼓琴,鄒忌推戶,久曰:「善哉!鼓琴也。」王勃然不悅,去琴按劍,曰:「夫子見之未察,何以知其善?」忌曰:「大弦濁以溫,小弦廉折以清,推之深而釋之舒,均諧以鳴,大小相蓋,回邪而不相害,是知其善。」忌復曰:「不獨語音。夫治國家,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悅,曰:「若語五音紀,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治國家、弭人民、皆在其中,又何為絲桐之間?」忌曰:「大弦急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推之深釋之舒者,刑罰審也。均諧以鳴者,政令一也。大小相蓋、回邪不相害者,上下和鳴,吏民相親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連而徑者,所以存亡。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治國家,弭人民,無若乎五音者矣。」王曰:「善。」忌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謂忌曰:「髡有愚志,愿陳諸前。」忌曰:「謹受教。」髡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忌曰:「謹受命,請無觀。」髡曰:「狢膏棘軸,所以為猾,然而不能運方穿。」忌曰:「謹受命,請事左右。」髡曰:「弓膠臘幹,所以為勢,然而不能傳合疏遠。」忌曰:「謹受命。請謹自撫附萬民。」髡曰:「狐裘雖弊,不可補以黃犬之皮。」忌曰:「謹受命,謹請擇君子無親小人。」髡曰:「大車無轂不能載常任,琴瑟無軫不能成五音。」忌曰:「謹受命,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髡說畢,趨出。至門而眄其仆,曰:「是人者,吾語之微言,其應我如響之應聲,是人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于下邳,號曰成侯。
 
16
琴上: 《史記》曰:箕子諫紂不聽,而被髮佯狂為奴,隱而鼓琴以自悲。
又曰:司馬相如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臨邛富人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相如謬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始之臨邛,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恐不得當也。
又曰:荊軻左把秦王,右揕其胸,王乞聽琴而死。召姬人鼓琴,聲曰:「羅縠單衣可裂而絕,八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拔。」王奮而去。
又曰:黃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琴,帝悲不能自禁,破為二十五弦。
又曰:萬石君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對曰:「獨有母,不幸失明。姊能鼓琴。」高祖乃召其姊為美人,以奮為中涓,徙其家長安中戚里。
 
17
琴上: 《東觀漢記》曰:上嘗問宋弘道通之士,弘薦桓譚。譚善鼓琴,喜鄭聲。上數聽,悅之。弘聞,坐府上,遣吏召譚,責問之。譚叩頭良久,乃遣。後上令譚鼓琴,譚為之失次。上召之,弘言其故,故不復令譚給事。
 
18
琴上: 《後漢書》曰:初,蔡邕在陳留,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客有彈琴於屏,邕在門潛聽之,曰:「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返。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至門而去。」邕素為邦鄉所宗,主人遂自追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見螂螳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蟬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乎?」邕嘆曰:「此足以當之矣。」
又曰:蔡邕字伯喈,陳留人。性沉審,志好琴道,以嘉平元年入清溪訪鬼谷先生所居。山五曲,曲有幽居靈跡。每一曲制一弄,三年曲成。出呈馬融,王元、董卓等異之。
 
19
琴上: 《晉書》曰:王敬伯,會稽餘姚人。洲渚中,升亭而宿。是夜,月華露輕。敬伯鼓琴,感劉惠明亡女之靈,告敬伯,就體如平生,從婢二人。敬伯撫琴而歌曰:「低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空弦益宵淚,誰憐此夜心。」女乃和之曰:「歌宛轉,情復哀,愿為煙與霧,氛氳同共懷。」
 
20
琴上: 《晉書》曰:阮瞻善彈琴,人聞其能,多往求聽。不問貴賤長幼,皆為彈之。神氣沖和,不知向人所在。內兄潘岳每令鼓琴,終日達夜,無忤色。
 
21
琴上: 《晉中興書》曰:戴逵字安道。少有文藝,善鼓琴。太宰武陵王晞聞其能琴,使人召焉。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晞怒,乃更引其兄述。述亦能樂,聞命忻然操琴而往。逵不樂。當世以琴書為娛,不遠千里。
 
22
琴上: 《宋書》曰:蕭思話領左衛將軍。嘗從太祖登鍾山北嶺,中道有盤石清泉。上使於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鍾酒,謂曰:「相賞有松石間意。」
又曰:衡陽王義季鎮京口。長史張邵與戴颙姻通迎來,止黃鵠山,林澗甚美,颙憩于澗。義季亟從之游,颙衣野服,為義季鼓琴,并新聲變曲,皆與世異也。
又曰:衡陽王義季鎮京口,戴颙為義季鼓琴,并新聲變曲。其三調《游弦》、廣陵《止息》之流皆與世異。太祖每欲見之。常謂黃門侍郎張敷曰:「當燕戴公山也。」以其好音,長給正聲伎一部。颙合《何嘗》、《白鵠》二聲以為一調,號為「清曠」。
又曰:陶潛不解聲音而畜素琴一張,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23
琴上: 蕭子顯《齊書》曰:王仲雄善彈琴,當時妙絕。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王衣庫,上敕五日一給仲雄。
又曰:尚書令柳世隆少立功名,晚專以談義自業,善彈琴,世稱柳公雙璅,為士品第一。常自云:「馬槊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務,垂簾鼓琴,風韻清遠,甚獲世譽。
 
24
琴上: 《家語》曰:孔子學琴于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孔子有所繆然深思焉,繆然,深思貌也。有所然,高望而遠眺。眺,見。曰:「丘殆得其為人矣,始近黮然黑,黮,黑貌也。頎然長,頎,長貌也。曠然如望羊,曠然,用志曠遠也。望,遠也。望羊,視遠。奄有四方,奄同也。文王時,三分天下有其二,后周有四方,文王之功上也。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攝拱,兩手薄心。「君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又曰:子路鼓瑟,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流入于南,不歸北。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域也。故君子之音,溫和居中,以養生育之氣,憂愁之感不加乎心,暴厲之動不存乎禮。夫然者,乃所以為治安之風也。小人之音則不然,亢厲微末以象殺伐之義,中和之感不載乎心,溫和之動不存于體。夫然者,乃所以為亂亡之風。」
 
25
琴上: 《家語》曰: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期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蕩蕩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
 
26
琴上: 《莊子》曰:孔子窮于陳蔡,七日不食,弦歌鼓琴。
又曰: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父者下船而來,孔子推琴而起曰:「其聖歟?」
 
27
琴上: 《列子》曰:瓠巴鼓琴,鳥舞魚躍。鄭師文聞之,從師襄,三年不成。無幾,見師襄曰:「久得之矣。」於是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涼風總至,草木成實。秋而叩角,溫風徐回,草木發榮。夏而叩羽,霜雪交下,川池暴涸。冬而叩徵,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將終而四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醴泉涌。
 
28
琴上: 《前秦錄》曰:苻堅末年好色,寵幸鮮卑。有趙整者援琴歌曰:「昔聞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清白,是誰亂使濁。」
又曰:「北園有棗樹,布葉垂重陰。外雖多棘刺,內實有赤心。」
 
29
琴上: 《世說》曰:王子猷病篤而子敬先亡,猷問左右曰:「何以都不聞消息,此以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轝臨殯。子敬好琴,故以置棺中,因大慟曰:「所謂人琴俱亡。」於是乃絕。
 
30
琴上: 《風俗通》曰:今琴長四尺五寸者,法四時五行。七弦者,法七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31
琴上: 劉向《列仙傳》曰:子主者,不知何許人也。言寧先生雇我一百餘年,不還,直詣江都王,陳辭:先生居龍首彈琴,是我鄰家九代孫。
 
32
琴上: 《琴操》曰:伏羲作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巖,池水平也。前廣后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五弦,官也,大弦,君也,寬和而溫;小弦,臣也,清廉不亂。文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
 
33
琴上: 傅玄《琴賦敘》曰:齊桓有鳴琴曰號鍾,楚莊王有琴曰繞梁,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蔡邕焦尾有相如政取古名曰琴耳,無其事也,不異號鍾。
 
34
琴上: 《世說》曰:顧彥先平生好琴,死后置琴床上。張翰直上床彈琴,不與孝子語而去。
 
35
琴上: 《語林》曰:嵇中散夜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面甚小,斯須轉大,遂長丈餘,單衣革帶。嵇見之既熟,乃吹燈滅之,曰:「恥與魑魅爭光。」
 
36
琴上: 阮籍《樂論》曰:漢桓帝聞楚琴,凄愴傷心,倚戶而悲,慷慨長息,曰:「善哉!為琴若此而足矣。」
 
37
琴上: 《說苑》曰:應侯與賈子坐聞鼓琴聲,應侯曰:「今日琴一何悲也?」賈子曰:「夫張急調下,故使之悲耳。因張者,良材也;調下者,官卑也。取夫良材而卑之官,安能無悲乎?」應侯曰:「善。」
 
38
琴上: 揚雄《琴清英》曰:晉王謂孫息曰:「子鼓琴能令寡人悲乎?」息曰:「今處高臺邃宇,連屋重戶,藿肉漿酒,倡樂在前,難可使悲者。」乃謂:「少失父母,長無兄嫂,當道獨坐,暮無所止,如此者乃可悲耳。」乃援琴而鼓之,晉王酸心哀涕,曰:「何子來遲也。」
 
39
琴上: 蔡邕《女訓》曰:舅姑若命之鼓琴,必正坐操琴而奏曲。若問曲名,則舍琴興對曰某曲。坐若近,則琴聲必聞;若遠,左右必有贊其言者。凡鼓小曲,五終則止;大曲,三終則止。無數變曲無多少,尊者之聽未厭不敢早止。若顧望視也,則曲終而後止,亦無中曲而息也。琴必常調。尊者之前,不更調張。私室若近舅姑,則不敢鼓。獨若絕遠,聲音不聞,鼓之可也。鼓琴之夜,有姊妹之宴則可也。
 
40
琴上: 《通禮纂》曰:堯使無勾作琴五弦。
 
41
琴上: 《江表傳》曰:顧雍少從蔡伯喈學鼓琴,伯喈貴異之,謂曰:「卿成必早,故以名與卿。」雍、伯喈同名由此。
 
42
琴上: 蔡邕《月令章句》曰:凡弦急則清,慢則濁。
 
43
琴上: 《白虎通》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44
琴上: 《韓詩外傳》曰:孔子南游適楚,至于阿谷之隧。有處女佩璜而浣,孔子曰:「彼婦人可與言矣。」抽琴去其軫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子貢曰:「于此有琴而無軫,愿借子以調其音。」婦人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無心,五音不知,安能調琴?」子貢致其辭,孔子曰:「丘知之矣。」
 
45
琴上: 《山海經》曰:帝俊生晏龍,始為琴瑟。
又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郭璞曰:孺義未詳也。
 
46
琴上: 《蔡琰別傳》曰:「琰字文姬,陳留人,漢左中郎將蔡邕之女。少聰惠秀異,年六歲,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二弦。「邕故斷一弦而問之。琰曰:」第四弦。「邕曰:」偶得之耳。「琰曰:」吳札觀風,知興亡之國;師曠吹律,識南風之不競。由此言之,何不足知也。「
 
47
琴上: 《馬明生別傳》曰:明生隨神女入石室,金床玉幾,時自彈琴,有弦五音,普奏聞於數里。
 
48
琴上: 《幽明錄》曰:劉琮善琴,忽得困病,許遜曰:「近蔣家女鬼相錄在山石間,專使彈琴作樂,匡覃致災也。」琮曰:「吾常夢見女子將吾宴戲,恐必不免。」遜笑曰:「蔣姑相愛重,恐不能相放耳。以為誄之,今去當無患也。」琮漸差。
 
49
琴上: 《文士傳》曰:嵇康臨死,顏色不變,謂其兄曰:「向以琴來不?」兄曰:「已至。」康取調之,為《太平引》,曲成,嘆息曰:「《太平引》絕於今日耶!」
 
50
琴上: 《搜神記》曰:吳人有燒桐以爨者,蔡邕聞其爆聲,曰:「此良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而燒不盡,因名燋尾琴,有聲也。
 
51
琴上: 揚雄《琴清英》曰:昔者,神農造琴,以定神齊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舜彈五弦之琴,而天下治;堯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樂部十六

《樂部十六》

《琴中》
1
琴中: 《樂府解題》曰:《水仙操》,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往。至蓬萊山,留宿伯牙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洞滑崩澌之聲,山林窅寞,群鳥悲號,愴然而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矣。
又曰:《雉朝飛操》者,齊宣王時處士犢沐子所作也。年七十無妻,出薪於野,見雉雌雄相隨則心悲。乃仰天嘆曰:「聖王在上,恩及草木鳥獸,而我獨不獲。」援琴而歌以自傷。
又曰:《思歸引》,衛有賢女,邵王聞其賢,請娉之。未至,王薨,太子曰:「吾聞齊桓得衛姬霸。今衛女賢者,欲留之。」大夫曰:「不可。若賢,必不我聽。聽亦不賢,不足取。」太子不聽,遂留拘深宮。思歸不得歸,援琴而歌,曲終自縊而死。
 
2
琴中: 揚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後母譖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賜其美樂,惟念養親,揚聲悲歌。船人聞而學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
 
3
琴中: 《琴操》曰:商陵牧子娶妻無子,父母將改娶,牧子援琴鼓之,痛恩愛乖離,故曰《別鶴操》。
 
4
琴中: 揚雄《琴清英》曰:《雉朝飛操》者,衛女之作也。衛侯女嫁於齊太子,至中道,聞太子死,問傅母:「何如?」傅母曰:「且往。」當喪畢,不肯歸,終之以死焉。傅母好琴,取女自操琴,於冢上鼓之。忽三雉俱出墓中,傅母撫雌雉曰:「女果為雉耶?」言未卒,俱飛而起,忽而不見。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曰《雉朝飛》。
 
5
琴中: 《琴操》曰:古琴曲有歌詩五曲:一曰《鹿鳴》,二曰《伐檀》,三曰《騶虞》,四曰《鵲巢》,五曰《白駒》。語裥十二操:一曰《將歸操》,孔子所作。孔子之趙,聞殺鳴犢而歸作此曲也。二曰《倚蘭操》,孔子所作,傷不逢時。三曰《龜山操》,孔子作。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曲喻季氏若龜之蔽魯也。四曰《越裳操》,周公所作。五曰《拘幽操》,文王作。文王拘於羑里,作此曲。六曰《岐山操》,周人為太王所作。七曰《履霜操》,尹吉甫子伯奇無罪見逐,自傷,作此曲。八曰《雉朝飛操》,沐犢子所作。沐犢子七十無妻,見雉雙飛,感之作此曲也。九曰《別鶴操》,商陵牧子所作。取妻五年無子,父母欲改娶,其妻聞之,中夜悲,牧子因之作此曲。十曰《殘形操》,曾子夢見一貍,不見其足,而作曲。十一曰《水仙操》,伯牙所作。十二曰《壞陵操》,伯牙所作。語裥九引:一曰《列女引》,楚樊姬所作。二曰《伯姬引》,魯伯姬所作。三曰《貞女引》,魯漆室女所作。四曰《思歸引》,衛女所作。五曰《霹靂引》,楚商梁出游九皋之澤,遇風雷霹靂,畏懼而歸,作此引。六曰《走馬引》,樗里牧恭所作。牧恭為父報冤,殺人而亡藏於山林之下。有天馬引之,感作此引。七曰《箜篌引》,霍里子高所作,即《公無渡河曲》。八曰《琴引》,秦時屠門高所作。九曰《楚引》,楚龍丘子高所作。語裥河間雜歌二十一章。
 
6
琴中: 《琴歷》曰:琴曲有《蔡氏五弄》、《雙鳳離鸞》、《歸風送遠》、《幽蘭曰雪》、《長清》、《短清》、《長側清調》、《瑟調》、《大游》、《小游》、《昭君》、《胡茄》、《廣陵散》、《白魚嘆》、《楚妃嘆》、《風入松》、《烏夜啼》、《楚明光》、《石上流泉》、《臨汝侯》、《子安之》、《流漸洄》、《雙燕離》、《陽春弄》、《悅弄》、《連弄》、《悅人弄》、《連珠弄》、《中揮清》、《暢志清》、《看客清》、《僻清》、《婉轉清》。
 
7
琴中: 《大周正樂》曰:師襄子,夫子琴師也。方子春教成連生鼓琴,能化人情者也。成連先生,教伯牙鼓琴者也。鍾子期,善聽知音者。子期死,伯牙終身不鼓琴者也。顏淵聽夫子琴,知周衰者也。涓子操琴,心玉篇者也。禽高以琴養性,求仙於羅浮山中,鼓琴於郢中,奏《陽春白雪》者也。雍門周以琴感孟嘗君,悲者也。鄒忌與齊王言琴事,以方正定德者也。榮啟期對夫子彈琴,言三樂之事者也。禽孟臨巒戶死,而琴歌者也。應侯鼓,賈子對,以取牛婦人者也。子桑饑寒欲死,鼓琴而歌者也。師曠為晉平公操微,感玄鶴二七下舞者也。師滑寫濮上琴聲者也。子夏除喪,曰琴樂,曰不敢不至者也。閔子騫除喪,曰彈琴不成聲者也。宓子賤治單父不下堂,彈琴而邑自理者也。踞轉鼓琴,春秋晉大夫張骼輔轢者也。衛師曹,衛獻公令師曹教公嬖妾,師曹鞭之。公怒之,鞭師曹三百者。
又曰:寇先生,宋人也。以釣魚為業。宋景公問道,不告,殺之。後十五年,在宋城門下彈琴者也。已上自堯神人暢至始皇,九十三弄,好士二十七人,并為上石。
又曰:《杞梁妻》者,齊邑杞梁殖妻之所作也。莊公襲莒,殖戰而死,莊公還遇其妻於路,使使者道吊之。妻曰:「今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殖免於罪,賤妾有先人之飏廬,妾不敢受郊吊也。」公乃吊諸室,成禮而去。妻嘆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外無所依,內無所倚,將何以立?吾節豈能更二哉?死而已矣。」於是乃援琴而鼓之。
又曰:《伐檀操》者,魏國女之所作也。傷賢者隱弊,素餐在位,閔傷怨曠,失其嘉會。夫聖主之制,能治人者食於人,不能治人者食於田。今賢者隱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祿,懸珍琦,積百穀,并包有土,德澤不加。百姓傷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長嘆,援琴而鼓之。
又曰:《將歸操》者,孔子之所作也。趙簡子循執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將往,未至,渡狄水,聞趙殺其賢大夫竇鳴犢,喟然而嘆曰:「夫趙之所以治者,鳴犢之力也。殺鳴犢而聘余,胡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則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則鳳凰不翔,鳥獸尚惡傷類,而況君子哉?」於是援琴而鼓之。
又曰:《岐山操》者,周大臣之所作也。大王居幽,狄人攻之。仁恩惻隱,不忍流血,選練珍寶、犬馬、皮幣、束帛與之。狄侵不止,問其所欲,欲得土地。大王曰:「土地者,所以養萬民也。吾將委國而去矣。二三子亦何患無君焉?」遂杖策而出,喻乎梁而邑乎岐山。自傷劣不能化夷狄,為其所侵,喟然嘆息,援琴而鼓之。
又曰:《三士窮操》者,其思革子之所作也。其思革子、石文子、叔愆子三人相與為友,聞楚成王賢而好士,三子相與俱往見之。至於磝磽嵚巖之間,卒逢飄風暴雨,相與俱伏空柳之下。衣寒乏糧,自度不得活,三人相視而嘆曰:「與其饑寒俱死也,豈若并衣糧於一人哉?」二人俱以其思革子為賢,推衣糧與之。革子曰:「死則共之。今二子以賢愚相辭,乃以死讓,孰賢哉?」辭而不受。二子曰:「吾自以相與,猶左右手也。左傷則右救之,右傷則左救之。子不我受,俱死無名於世,不亦痛乎?」於是思革子乃受之,二子遂凍餓而死。其思革子抱二子尸而埋之,號天哭泣,竭哀而去,往見于楚王。楚王知其賢者,於是旨酒嘉肴,設鍾鼓樂之。其思革子愴然有憂悲之意,楚王心動,怪而不悅,乃推樽罷樂,引琴而進。其思革子援琴而鼓之,作相與別散之意。王聞曰:「子琴音何苦哀也?」革子推琴離席,長跪涕流而下,對:「臣友三人石文子、叔愆子,竊慕大王高義,欲俱來謁。至於磝磽嵚巖之間,逢飄風暴雨,食寒糧乏,度不能俱活,二子俱不以臣為不肖,推糧與臣。二子逢凍餓死。大王雖陳酒肴設樂,誠不敢酣樂也。」楚王曰:「嗟乎,乃如是耶!」於是賜其思革子黃金百斤,命左右棺斂收二子而葬之。以其思革子為相,故曰《三士窮》。
又曰:《鹿鳴操》者,周大臣之所作也。王道衰,君志傾,留心聲色,內顧妃后,設旨酒嘉肴,不能厚養賢者,盡禮極歡,形見於色。大臣昭然獨見,必知賢士幽隱,小人在位,周道陵遲。自以是始,故彈琴瑟以風諫,歌以感之,庶幾可復。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言禽獸得美甘之食,尚知相呼,傷時在位之人不能。乃援琴以刺之,故曰《鹿鳴》也。
又曰:《騶虞操》者,邵國女之所作也。古有聖王在上,君子在位,役不逾時,不失嘉會,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及周道衰微,禮義廢弛,強凌弱,眾暴寡,萬民騷動,百姓愁苦,男怨於外,女傷於內,內外無主。內迫情性,外迫禮義,嘆傷所說而不逢時,於是援琴而歌。
又曰:《猗蘭操》者,孔子之所作也。孔子周流天下應聘,諸侯莫能任用。自衛反魯,過隱之中見薌蘭之獨茂也,喟然而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憑車撫軾,援琴而鼓之。自傷不逢時也。
又曰:《龜山操》者,孔子之所作也。齊人饋女樂,季桓子受之,魯君閉門不聽朝。當此之時,季氏專政,上僣天子,下畔大夫,賢聖斥逐,讒邪滿朝。孔子欲諫而不聽,復退而望魯。魯有龜山蔽之,譬季子於龜山,托勢位於斧柯,季氏專政道,猶龜山之蔽魯也。傷政道之不用,閔百姓不得其所,欲誅季氏而力不能,於是援琴而歌。
又曰:《白駒操》者,失朋友之所作也。其友賢,俱仕乎衰亂之世。君無道,不可匡輔,依違微風,諒不見受,國士詠而思之,援琴而長歌。
又曰:《越嘗操》者,周公之所作也。周公輔相成王,成就文王之道。天下太平,萬國和會,江黃納貢,越嘗重九譯而來獻白雉,執贄曰:「吾君在外國也。頃無迅風暴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故遣臣來。」周公於是仰天而嘆之,援琴而歌。
又曰:《拘幽操》者,文王之所作也。紂為無道,上逆天文,下變地理,刑無罪,殺不辜,斮朝涉,刳孕婦。百姓怨悲,海內同心苦之。文王為西伯,種德修仁,布其恩惠,天下三鳳裥其二。紂大怒其有仁心也,召而朝之,拘于羑里。文王憂愁,援琴而鼓之,故曰《拘幽操》也。
又曰:《聶政刺韓王》者,聶政之所作也。聶政父為韓王治劍,過時不成,韓王殺之,時政未生。及壯,問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殺韓王,乃學涂入王宮,拔劍刺韓王,不得,走。政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學鼓琴,漆身為厲,吞炭變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韓國,道逢其妻,妻對之泣下,對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聶出游七年不歸,吾常夢相思。見君對妾笑,齒似政齒,故我心悲而泣也。」政曰:「天下人齒盡相似耳,胡為泣乎?」即別去,復入山中,仰天而嘆曰:「嗟乎,變容易身,欲為父報仇而為妻所識,父仇當何時復報?」援石擊落其齒,留山中三年,習琴持入韓國,人莫知政。政鼓琴闕下,觀者成行,馬牛止聽,以聞韓王。王召政而見之,使之彈琴。政即援琴而鼓之,內刀在琴中,政於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韓王,殺之,曰:「烏有使生者不見其父,可得死乎?」政殺國君,罪當及母,即自犁剝面皮,斷其形體,人莫能識知。乃梟磔政形體市,懸金其側,有知此人者賜金千斤。遂有一婦人往而哭之,曰:「嗟乎,為父報仇耶!」顧謂市人曰:「此所謂聶政也。為父報仇,知當及母,乃自屠剝面。何愛一女之身而不揚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結陷塞,遂絕行脈而死。故曰《聶政刺韓王》也。
又曰:《曾子歸耕》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事孔子十有餘年,眷然念二親年衰,養之不備,欲歸而重嘆之,於是援琴而鼓之。
又曰:《崔子渡河》者,閔子騫之所作也。崔子早無母,其後母常以其死母名呼之,不應者,后母輒笞之。崔子惡與其母同名,欲自殺,恐揚父惡,又死母名應則逆,非義也。則以能游渡河為辭,系石於腹,入水自沉而死。眾人但以為不能游耳,莫知其故自沉。是以父過不揚,閔子騫大其能為父隱,傷痛之,故援琴而鼓之,以美其意,故曰《崔子渡河》。
又曰:《屈原自沉》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楚同姓也。為懷王佐,博聞強識,疏通政事。入則與王議國計策,以施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上官大夫與之爭寵,害其器能,譖之於王,曰:「使屈原每一出,矜伐功,以其非己莫能為。」懷王怒而斥之。屈原自傷懷忠而見疑,憂愁,面目黎黑,臨河而哀思,著《離騷》、《九歌》、《九嘆》、《七諫》之辭,仰天而嘆,援琴而鼓之。
又曰:《孔子厄》者,孔子之所作也。孔子應聘於楚,待禮於陳。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喟然而嘆曰:「歸邪,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於是援琴而鼓之,以自敘其志,故曰《孔子厄》。
又曰:《霍將軍歌》者,霍去病之所作也。去病為討寇校尉,為人少言,勇而有氣,使擊匈奴,斬首二千。後六出,斬首十餘萬級,益封萬五千戶,袟祿與大將軍等。於是志得意歡,乃援琴而鼓之。
又曰:《鳳凰來儀》者,周成王之所作也。成王即位,用周召、畢、榮之屬,天下大治,殊方絕域,莫不蒙化。是以越常獻雉,重譯來貢,太平之瑞,同時而應,麒麟游苑圃,鳳凰翔舞於庭,頌聲并作,僉然大同。於是成王乃援琴而鼓之。
又曰:《子安》者,其門離須之作也。其門離須兄弟三人,長兄從軍,二年不歸。離須坐事被刑,天下昏亂,兵革騷動,宗族離散。離須當遠往輸,持其小弟往寄所知,分別相去,垂涕而決。其弟覷欷謂離須曰:「吾生不睹母,長不識父。遭顛沛擾攘之世,兄從軍不歸,子復遠輸,未知反期,一旦是非,使吾無所依。吾聞兄在林梨,欲往從之。」離須止之曰:「兵革交錯,道路不通,子為我無往,往必不還。令吾兄弟分別死別,不亦痛乎?」喟然不應,啼泣而別。離須屬其主人曰:「子欲往,慎為我勿遣也。」去數日,卒夜亡,不知其處。離須來還,分布求之,卒不得。憂思不樂,仰天而嘆,於是援琴而鼓之。
又曰:《力拔山》者,項羽之所作也。項王為漢所圍於垓下,諸侯兵悉到,圍數重。項王夜覺,聞漢軍四面楚歌,驚起,坐,仰天而嘆曰:「漢得吾眾,是何楚歌之多?」於是心悲,援琴而鼓之。
又曰:《禹上會稽》者,禹之所作也。堯時洪水滔天,百姓巢居不安,堯乃征禹而使治之。乃決江河,上會稽山,顧曰:「嗚乎!洪水滔天,下人愁悲,上帝俞咨。三過吾門不入,父子道衰。非欲伐功也,傷君莫知,不欲煩下民。嗟呼!天非欲數煩下,嗟嗟不欲煩下民。」自是之後,百姓降丘,黎庶乂安,彈琴以自嘆,故曰《禹上會稽》。
又曰:《箕子吟》者,箕子之所作也。箕子,紂之諸父也。紂為無道,殺比干,醢梅伯,斮朝涉,刳孕婦,奢淫驕恣,不修道德。箕子不可諫,乃被髮佯狂,痛宗廟之丘墟,喟然援琴而鼓之。
又曰:《文王思士》者,文王之所作也。文王思得賢士與為治,出田乃援蓍而卜之,卦得,所獲非龍、非麟、非虎、非熊,乃帝王之師也。至渭之陽,果遇呂尚。與語,大悅之,曰:「吾先人太公有言,當有聖人適周,子其是耶?」遂載與之俱歸,立以為師,號曰太公望。文王悅喜,乃援琴而鼓之,自敘思士之意,故曰《文王思士》。
又曰:《武王伐紂》者,武王之所作也。武王興師伐紂,伯夷、叔齊拔劍扣馬,曰:「父死不葬而爭天下,非孝也。執贄而事之,舉兵而伐之,非義也。」武王以告太公望,太公曰:「循大行者不顧細禮,立大功者不恤后愆。」遂克殷,誅紂於牧野。於是天下晏然,萬民歡忻,武王援琴而鼓之。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樂部十七

《樂部十七》

《琴下》
1
琴下: 《三禮圖》曰:琴第一弦為宮,次為商,次為角,次為徵,次為羽,次為少宮,次為少商。
 
2
琴下: 《廣雅》曰:伏羲氏琴長七尺二寸,上有五弦。
 
3
琴下: 《孫登別傳》曰:孫登字公和,汲郡人。清靜無為,好讀《易》、彈琴,頹然自得。觀其風神,若游六合之外者。當魏末,居北山中,石窟為宇,編草自覆。阮嗣宗見登被發端坐巖下,逍遙然鼓琴。嗣宗自下趨進,冀得與言。嗣宗乃長嘯與琴音諧會,登因嘯和之,妙響動林壑。
 
4
琴下: 《洞冥記》曰:帝恒夕望東邊有青雲,俄見雙白鵠集於臺上,倏忽變為二神女,舞於樓下。握鳳管之簫,舞落霞之琴,歌《清吳春波》之曲也。
 
5
琴下: 劉向《別錄》曰:雅琴之意,事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趙氏者,渤海趙定人也。宣帝時,元康神爵間,丞相奏能鼓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龍德皆召入,見溫室,使鼓琴。時閑燕為散操,多為之涕泣者。
 
6
琴下: 《樂府解題》曰:魏武帝宮人有盧女者,故將軍陰叔之姨也。七歲入漢宮,學鼓琴,琴特鳴異,善為新聲。
 
7
琴下: 阮籍《樂論》曰:漢帝聞楚琴,倚扆而悲,慷慨長息,曰:「善哉!為聲若此而足矣。」昔季流向風而鼓琴,聽之者淚下。
 
8
琴下: 《列仙傳》曰:稷丘公,華山道士。漢武帝封禪,公乃冠章甫,擁琴來迎。
 
9
琴下: 《靈異志》曰:嵇中散神情高邁,任心游憩。嘗行西南,出去洛數十里,有亭名華陽,投宿,夜了無人,獨在亭中。此亭由來殺人,宿者多凶。至一更中,操琴先作諸弄,而聞空中稱善聲。中散撫琴而呼之,曰:「君何以不來?」此人便云:「身是古人,幽沒於此數千年矣。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故來聽耳。而就終殘毀,不宜以接侍君子。」向夜仿佛漸見,以手持其頭,遂與中散共論聲音,其辭清辯。謂中散君試過琴,於是中散以琴授之。既彈,悉作眾曲,亦不出常,惟《廣陵散》絕倫。中散才從受之,半夕悉得,與中散誓,不得教他人,又不得言其姓也。
 
10
琴下: 《琴書》曰:昔者,至人伏犧氏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始畫八卦,削桐為琴。
又曰:自堯相傳,善琴者八十餘人,有八十餘樣。雖少有差,大體相似,皆長三尺六寸,法期之數也。上圓而斂,象天也;下方相平,法地。十三徽配十二律,餘一象閏也。本五弦,宮、商、角、徵、羽也;加二弦,文、武也。至后漢蔡邕又加二弦,象九星,在人法九竅,其樣有異。傳於代,四所象鳳首、翅、足、尾。南方朱雀,為樂之主也。五分其身,以三為上,以二為下,三天兩地之義也。上廣下狹,尊卑之象也。中翅八寸,象八風。腰廣四寸,象四時。軫圓,象陽轉而不窮也。臨樂承露,用棗唇,用梓,未達先賢深意也。
又曰:琴高以琴養性,初學於羅浮山,后游四海。或傳禽高,非也。
又曰: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之詩。豈惟道在思親,志兼憂民,養萬物,故感之。
又曰:潁陽西北界李氏處女,年十五六。天寶八年二月,遘疾,七月不食,魂飛冥冥如升上,景在雲霧中,女仙人蘆藕苗間受琴《清風弄》等五十曲。至天寶十五載五月,留守悲迥,御史中丞蔣列,驲騎上聞,玄宗度為女道士,賜琴三面,留內供奉。琴德弦妙,旁行不流,所感無恒也。
又曰:師涓,紂之樂官也。善鼓琴,感四馬噓天仰秣。或曰師曠。傳雖二,疑即是一。
 
11
琴下: 《風俗通》曰:琴者,樂之統也。君子所常御,不離於身。非若鍾鼓陳於宗廟,列於虡懸也。以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也。
 
12
琴下: 《琴書》曰:堯大德。堯彈,感天神降聽,儼然言和之至也,故堯制《神人暢》。
 
13
琴下: 《瑞應圖》曰:師曠鼓琴,通於神明,而白鵠翔。
 
14
琴下: 《竹林七賢傳》曰:嵇康臨死,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無惜固不與,《廣陵散》於是絕矣。」
 
15
琴下: 司馬相如《美人賦》曰:「上客何國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乎?」遂設旨酒,進鳴琴,撫弦為《幽閑》之曲。
 
16
琴下: 張茂樞《響泉記》曰:余家世所寶琴書圖畫,廣明之亂,散失蕩盡。其中二琴,一名響泉,一名韶磬,皆希代之寶也。
 
17
琴下: 宋玉賦曰:臣嘗行,仆饑馬疲,正值主人門開。主人翁出,獨有主人女在。欲置臣堂上太高,堂下太卑。乃便為蘭房奧室,止臣其中。其中有鳴琴焉,臣援琴而鼓之,為《秋竹積雪》之曲。
 
18
琴下: 吳均《續齊諧記》曰:王彥伯,會稽餘姚人。善鼓琴,仕為東宮扶侍。赴告還都,行至吳郵亭,維舟中渚,秉燭理琴,見一女子披幃而進,二女從焉,先施錦席於東床,乃就坐;女取琴調之,似琴而聲甚哀雅,有類今之登歌。女子曰:「子識此聲否?」彥伯曰:「所未曾聞。」女曰:「此曲所謂《楚明光》者也。惟嵇叔夜能為此聲,自此以外,傳習數人而已。」彥伯欲受之,女曰:「此非艷俗所宜,惟巖棲谷隱可以自娛耳。當更為子彈之,幸復聽之。」乃鼓琴且歌,歌畢,止於東榻。遲明將別,各深怨慕。女取四端錦臥具、繡臂囊一贈彥伯為別,彥伯以大籠并玉琴答之而去。
 
19
琴下: 《說苑》曰: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我悲乎?」周曰:臣烏能令足下悲哉?所能令悲者,先貴而後賤,先富而後貧,不若身才高妙適遭暴亂,不若處之隱絕不及四鄰,屈折擯壓無所告訴,臣一為之徵,操琴則涕零矣。令足下千乘之君,廣廈邃房,下羅帷,來清風,斗象棋,舞鄭妾,麗色淫目,流聲娛耳。水游則連方舟載旗,野游則馳弋獵,平原廣囿,入則撞鍾擊鼓乎深宮之中。雖有善琴者,固未能使足下悲也。然臣所為足下悲者一也,千秋萬歲之後,宗廟必不血食。高臺既已壞,曲池既已壍,墳墓既已平,嬰兒豎子采樵者,躑躅其足而歌其上,曰:「夫以孟嘗君尊貴,乃若是乎?」於是孟嘗君泣焉垂臉,周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拂羽角,孟嘗君涕泣增哀,下而就之,曰:「聞先生鼓琴,立若破國亡邑之人也。」
 
20
琴下: 鄭緝之《東陽記》曰:晉中朝時有王質者,常入山伐木,至石室,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趺斧柯而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狀如棗核。質取而含之,便不復饑。遂復少留,亦謂俄頃,童子曰:「汝來已久,何不速去?」質諾而起,所坐斧柯爛盡。既歸,計離家已數十年矣,舊宅遷移,室宇靡存,遂號慟而絕。
 
21
琴下: 《韓子》曰:昔衛靈公之晉,於濮水之上宿。夜聞有鼓琴聲者,悅之,問左右,盡不聞。乃召師涓而告,謂之曰:「有鼓新聲者,子為我聽而寫之。」師涓靜坐撫琴寫之,明日報曰:「臣得之矣。」公遂之晉。晉平公觴之虒祈之臺,靈公召師涓令坐師曠之傍,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曰:「此師延之作。紂為靡靡之樂,及武王伐紂,延東走,至於濮水而自投。聞此聲者,必於濮水之上。先聞者其國削,不可遂此。」平公曰:「此何聲也?」曰:「此所謂《清商》也。」公曰:「《清商》固宜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聞乎?」師曠曰:「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今主君德薄,不足以聽之。」平公曰:愿試聽之。師曠不得已,援琴一奏之,有玄鶴二八南方來,集於郎門之邑;再奏之,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平公大悅,提觴而起,為師曠壽曰:「音莫悲於《清徵》乎?」師曠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聞乎?」師曠曰:「不可。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山之上,駕象車六蛟龍,畢方并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前在,蟲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以聽之。」平公曰:「愿試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晉國大旱赤地。
 
22
琴下: 《西京雜記》曰:趙后有寶琴曰鳳皇,皆以金玉隱起為龍鳳螭鸞,古賢列女之象,亦為《歸風送遠》之操。
 
23
琴下: 《淮南子》曰:孟春,東宮御女青色,衣青采,衣鼓琴瑟。
 
24
琴下: 桓譚《新論》曰:神農氏為琴七弦,足以通萬物而考理亂也。
又曰:八音之中,惟絲最為密,而琴為之首。
 
25
琴下: 應劭《風俗通》曰:琴者,樂之與八音并行,君臣以相御也。
 
26
琴下: 《孔叢子》曰:孔子晝息於室而鼓琴,閔子自外聞之,以告曾子曰:「向子之音清微而和,淪入至道。今也,更為幽沉之聲,幽則欲上所為發也,沉則貪德之所為施也。夫子何所感一若斯乎?吾從子入而問焉。」曾子曰:「諾。」二子入問孔子,孔子曰:「然如是也,吾有之。向見貍方取鼠,欲其得之,故為音。汝二人者,孰識諸?」曾子對以閔子,夫子曰:「可以聽音矣。」
 
27
琴下: 《家語》曰:孔子游於泰山,見榮啟期行郕之野,鹿裘帶索,抱琴而舞。孔子問曰:「先生為樂何也?」對曰:「天生萬物,惟人為貴,吾既為人,一樂也;男尊女卑,吾既為男,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吾行年九十五歲矣,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又何憂乎?」孔子曰:「善。」
 
28
琴下: 《呂氏春秋》曰: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以鼓琴也。
 
29
琴下: 《列仙傳》曰:華山毛女獵即見,常居巖彈琴。
 
30
琴下: 桓譚《新論》曰: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
 
31
琴下: 《琴書》曰:師曠,晉之樂官也。上於琴,能易寒暑,召風雨。為晉平公鼓之,感玄鶴六下舞。
 
32
琴下: 《西京雜記》曰:張安世十五,為成帝侍中,善鼓琴,能為《雙鳳離鸞》之曲。
 
33
琴下: 《世說》:顧彥先平生好琴,及喪,家人常以琴置靈床上。張季鷹往哭,顧不勝慟,遂徑上床,鼓琴作數曲而去。
又曰:會稽賀思令善彈琴,常夜在月中坐,臨風鳴弦。忽有一人,形貌甚偉,著械有慘色,在中庭稱善,便與共語,自云是嵇中散,謂賀云:「卿手下極快,但於古法未備。」因授以《廣陵散》,遂傳之,於今不絕。
 
34
琴下: 《大周正樂》曰:勝之,逸人也,常挾琴牧羊巨澤。漢王知其賢,將聘焉,委以國政。勝之曰:「王廢牧羊之任,而委四海之務,是錯亂天地,顛倒人倫。」竟逃於陰山之中。
又曰: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君子所以常御不離於身,非若鍾鼓陳於宗廟,列於虡懸也。以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也。
又曰:瓠巴,六國時人也。工琴好古,因夏日俯於池亭鼓之,感魚躍潛藻而聽焉。
又曰:嵇康,字叔夜。有邁俗之志,為中散大夫。或傳晉人,非也。常宿王伯通館,忽有八人云:吾有兄弟為樂人,不勝羈旅,今授君《廣陵散》。甚妙,今代莫測。
又曰:凡琴曲和樂而作,命之曰暢。暢者,言其道之美暢從不敢自安也。憂愁而作,命之曰操。操者,言困厄危迫猶不失其操也。
又曰:清角,黃帝之琴,鳴廉修況藍脅,自鳴空中。號鍾,齊桓公琴。繞梁,莊王琴。綠綺,司馬相如琴。焦尾,蔡邕琴。鳳凰,趙飛燕琴。
又曰:賀韜,吳人也。常夜彈琴,感鬼神見舞數曲,斯亦妙之至也。
 
35
琴下: 《十二國史》曰:周師經仕魏文侯,善鼓琴,文侯耽之,起舞。經怒,以琴撞文侯。文侯怒,使人曳下殿,將殺之。經曰:「乞申一言而死。」文侯曰:「何?」經曰:「臣撞桀紂之君,不撞堯舜之主。」文侯曰:「寡人過矣。」乃舍之,懸琴於壁以為戒。
 
36
琴下: 《晉紀》曰:孫登字公和,不知何許人。散發宛地,行吟樂天,居白鹿、蘇門二山。彈一弦琴,善嘯,每感風雷。嵇康師事之,三年不言。
 
37
琴下: 《樂纂》曰:趙耶利居士,唐初天水人也。以琴道見重子海內,帝王賢貴,靡不欽風。舊錯謬十五餘弄皆削,凡歸雅無一徵玷不合於古。述《執法象》及《胡笳五弄》譜兩卷。弟子達者三人,并當代翹楚。貞觀十年,終於曹,壽七十六。弟子宋孝臻、公孫常,數百年內常傳於馬氏。
 
38
琴下: 《國史補》曰:張弘靜少時會名客,觀鄭宥彈琴。宥調二琴至切,各置一榻,動宮則宮應,動角則角應。稍不切,乃不應。宥師董庭蘭,尤善泛聲。
又曰:李汧公勉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筩為之,多至數百張,求者與之。有絕代者,一名響泉,一名韻磬,自寶於家。京師又以樊氏、路氏為第一。路氏有房太尉石枕,損之不理。蜀氏斫琴,嘗自品第一。上者以玉,次者以琴瑟,又次以金徽、螺蚌。
 
39
琴下: 《唐書·樂志》曰:趙師字耶利,天水人也。在隋為知音,至唐貞觀初,獨步上京,遽入琴苑。疇之嵇氏,累代居曹。遂令曹郡琴者,所修五弄,具列於曹,妙傳濮州司馬氏,琴道不墜於地也。師云:吳聲清宛,若長江廣流,綿綿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擊浪奔雷,亦一時俊決也。
 
40
琴下: 《世說》曰:晉戴颙字仲若。父逵高尚不仕。颙年十六遭憂,不忍傳父之琴,與兄勃各造新弄。勃五部,颙十五部。又制長弄一部,并傳於世。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樂部二十二 -> 五弦

《五弦》
1
五弦: 《國史補》曰:趙壁彈五弦,人問其術,壁曰:「吾之於五弦也,始則心驅之,中則神遇之,終則天隨之。方吾浩然,眼如耳,耳如鼻,不知五弦之為壁,壁之為五弦也。」
 
2
五弦: 《音律圖》曰:五弦,不知誰所造也。今世有之,比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也。
又曰:二弦,未詳所起,形如琵琶。二弦四隔,孤柱一合,散聲二,隔聲八,柱聲一,總一十聲,隨調應律。
又曰:四弦秦漢未詳所起,與琵琶同,以不開目為異。四弦四隔,合,散聲四,隔聲十六,總二十聲,隨調應律。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文部二

《文部二》

《詩》
1
詩: 《文心雕龍》曰: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堯有《大唐之歌》,虞造《南風之詩》,觀其二文,詞達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少康敗德,五子咸諷:順美匡惡,其來久矣。自商暨周,《雅》《頌》圓備,四時彪炳,六義環深。子夏鑒《絢素》之章,子貢悟《琢磨》之句,故商、賜二子,可以言詩。自王澤彌竭,風人輟采;春秋觀志,以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聲文。逮楚國諷怨,則《離騷》為刺。秦王滅典,亦造《仙詩》。漢初四言,韋孟首唱,匡諫之義,繼軌周人。孝武愛文,《柏梁》列韻,嚴馬、之徒,屬詞無方。至成帝品錄,三百餘篇,朝章國采,亦云周備。而詞人遣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見擬於后代。按《邵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滄浪》,亦有全曲;《暇豫》優歌,遠見春秋;邪淫童謠,近在成世:閱時取征,則五言久矣。又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采而推,固兩漢之作乎?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宛轉附物,惆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至於張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詩緩歌,雅有新聲。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并鄰風月,狎池苑,述恩榮,序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若乃應璩百一,獨立不懼,詞譎義具,魏之遺直也。晉世群才,稍入輕綺,張、左、潘、陸,比肩詩衢,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折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江左篇制,溺於玄風,羞笑徇務之志,崇盛忘機之談;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詞趣一揆,莫與爭雄,所以景純《仙篇》,挺拔而為俊也。宋初文詠,體有因革,嚴、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家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代之所競也。故鋪觀列代,而情變之數可鑒;撮舉同異,而綱領之要可明矣。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華實異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潤,茂先擬其清,景陽振其麗;若兼善則子建、仲宣,遍美則太沖,公幹。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圓通。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以為易,其難也方來矣。至于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則萌於圖讖;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聯句共韻,則《柏梁》餘制:巨細或殊,情理同致,總歸詩囿,故不繁云。
 
2
詩: 《列子》曰:堯微服游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問曰:「孰教爾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也。」
 
3
詩: 《文章流別論》曰:詩言志,歌永言。古者采詩之官,王者以知得失。古詩之四言者,「振鷺于飛」是也,漢郊廟歌多用之。五言者,「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是也,樂府亦用之。六言者,「我姑酌彼金罍」是也,樂府亦用之。七言者,「交交黃鳥止于桑」是也,於俳諧倡樂世用之。古詩之九言者,「浻酌彼行潦浥彼此注茲」是也,不入歌謠之章,故世希為之。夫詩雖以情志為本,而以聲成為節。
 
4
詩: 顏延之《庭誥》曰:荀爽云:「詩者,古之歌章,然則雅誦之樂篇全矣。是以后之詩者,率以歌為名。及秦勒望岳,漢祀郊宮,辭著前史者,文變之高制也。雖雅聲未至,弘麗難追矣。逮李陵眾作,總雜不類,是假托,非盡陵制。至其善篇,有足悲者,摯虞文論足稱優洽。《柏梁》以來,繼作非一,纂所至七言而已。九言不見者,將由聲度闡誕,不協金石。至於五言流靡,則劉楨、張華;四言側密,則張衡、王粲。若夫陳思王,可謂兼之矣。
 
5
詩: 鐘嶸《詩評》曰:古詩,李陵、班婕妤、曹植、劉楨、王粲、阮籍、陸機、潘岳、張協、左思、謝靈運等十二人,詩皆上品。曹植詩其原出於《國風》,其骨氣高奇,辭彩華茂,情兼雅怨,體備文質,粲然逸古,卓爾不群。嗟乎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笙竽,女工之有黼黻。若孔子之門用文,則公幹升堂,思王入室,王陽潘陸自可坐於廊廡之間。劉楨文體出于古詩,伏氣愛奇,動多震絕。楨骨氣凌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然自陳思已往,楨稱獨步。張協字景陽。詩其原出於王粲,文章華靜,實少病累,又巧構形似之言,雄於潘岳,靡於太沖,風流調遠,實曠代之高手。其辭彩蔥蒨,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阮籍詩其原出於《小雅》,雖無彫斫之巧,而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致,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於風雅矣。陶潛詩其原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媚;至於「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之宗也。
 
6
詩: 《漢書》曰:王褒字子淵,蜀人也。宣帝時,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劉向、張子僑等待詔金馬門,褒有俊材,使褒作《中和》、《樂職》、如淳曰:言王政中和,在官者樂其職。《宣布詩》,《藝林》曰:宣帝詩歌之名。選好事者,依《鹿鳴》之聲習而歌之。
 
7
詩: 《魏書》曰:李康字蕭遠。性介立不和俗,為鄉里所嫉,故官不進。嘗作《游九嶷》詩,明帝異其文,問左右:「斯人安在?吾欲擢之。」因起為隰陽長,卒。
 
8
詩: 《晉書·載記》曰:李壽奢侈,殺人以立威。其臣龔壯作詩七篇,托言應璩以諷壽。壽報曰:「省詩知意,若今人所作,時賢之話言也。古人所作,死鬼之常辭耳。」
又曰:桓玄既篡,欲引用孟昶,問其人於劉邁,邁曰:「臣在京口,不聞昶有異能,但父子紛紛更相贈詩爾。」玄笑之而止。
 
9
詩: 《宋書》曰:顏延之與陳郡謝靈運共以詞彩齊名,而遲速懸絕。文帝嘗各敕擬《樂府·北上篇》,延之受詔便成,靈運久之乃就。延之嘗問鮑昭已與靈運優劣,昭曰:「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君詩若鋪錦列繡,彫繪滿眼。」鍾嶸《詩評》云:「靈運詩其原出於陳思,雅有景陽之體。」嶸謂若人學多才博,寓目輒書,內無文思,外無遺物,其繁且富宜哉,然名章秀句處處間起,妙曲新聲駱驛奔發,類青松拔木,白玉映竹,未足以貶高才也。
又曰:謝惠連,方明之子也。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語。嘗於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忽夢惠連,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有神工,非余語也。」
 
10
詩: 《趙書》曰:徐光字季武。年十四五,為將軍秣馬。光但書馬柳吾浪反。柱為詩頌,不親馬事。
 
11
詩: 《梁書》曰:丘遲字希范。辭采麗逸。時有鍾嶸《詩評》云:「范云婉轉清便,如流風回雪。遲詩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雖義淺文通,而秀於敬子。」其見稱如此。
 
12
詩: 《三國典略》曰:周文州氐酋反制,鄜州刺史高琳討平之。軍還,帝宴群公卿士,命賦詩言志,琳詩云:「寄言竇車騎,為謝霍將軍。何以報天子?沙漠靜妖氛。」帝大悅,曰:「獯獫陸梁,未時款塞,卿言有驗國之福也。」
又曰:齊蕭愨字仁祖。為太子洗馬。嘗於秋夜賦詩,其兩句云:「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曰:「蕭仁祖之斯文可謂雕章間出。」昔潘陸齊軌,不襲建安之風;顏、謝同聲,遂革太乙之氣。自漢逮晉,情賞猶自不諧,河北江南,意制本應相詭。顏黃門云:「吾愛其蕭散,宛然在目,而盧思道之徒,雅所不愜,箕畢殊好,理固宜然。」
又曰:王晞為常山王司馬。睎恬憺寡欲,不以世務為累,時謂之方叔司馬。嘗游晉祠,賦詩曰:「日落應歸去,魚鳥見留連。」時常山王遣使召睎,睎不時至。明日丞相西閣,祭酒盧思道問睎:「昨已朱顏,得無魚鳥致怪乎?」睎笑曰:「昨陶然以酒被責,卿輩亦是留連之一物,豈直魚鳥而已哉!」
又曰:辛德源嘗於邢邵座賦詩,其十字曰:「寒威漸離風,春色方依樹。」眾咸稱善。后王昕逢之謂曰:「今日可謂寒威離風,春色依樹。」
 
13
詩: 《隋書》曰:楊素嘗以五言詩七百字贈番州刺史薛道衡,詞氣宏拔,風韻秀出,亦為一時盛作。未幾而卒。道衡嘆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豈若是乎!」
 
14
詩: 《唐書·文苑傳》:元萬頃,乾封中從英國公李勣征高麗,為遼東道管記。時別帥馮本以水軍援裨將郭封,船破失期,封欲作書與勣,恐高麗知其救兵不至,乘危迫之,乃令萬頃作離合詩贈勣。勣不達其意,大怒曰:「軍機急切,何用詩為?必斬之。」萬頃解釋之,乃止。
又曰:錢起能五言詩。初從鄉薦,家寄江湖,嘗於客舍月夜獨吟,遽聞人吟於廷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起愕然,懾衣視之,無所見矣,以為鬼怪而志之。及起就試之年,李暐所試《湘靈鼓瑟詩》題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謠十字為落句。暐深嘉之,稱為絕倡,是歲登第。
又曰:元稹聰警絕人,年少有才名。與太原白居易為友,工為詩,善狀詠當時風態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閭閻下俚悉傳諷之,號為「元和體」。穆宗在東宮,有妃嬪左右嘗念及稹篇,詠者宮中呼為「元才子」。至是極承恩遇,嘗為長慶宮詞數十百篇,閭里競為傳唱。
又曰:劉禹錫晚年與少傅白居易友善。居易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嘗與禹倡和往來,因集其詩而序之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一二年來,日尋筆硯,同和贈答,不覺滋多。太和三年春,已前紙墨所在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其餘乘興仗醉率然作者不在此數。嘗戲微之云:仆與足下二十年來為文友詩敵,幸也,亦不幸也。吟詠情性,播揚名聲,其適遺形,其樂忘老,幸也。然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云『元白』,以子之故,使仆不得獨步於吳越間,此一不幸也;今垂老復遇夢得,非重不幸耶?夢得文之,神妙莫先於詩,若妙與神則吾豈敢如夢得!『雪里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之類,真謂神妙矣。在在處處,應有靈物護持,豈止兩家子弟秘藏而已。」
 
15
詩: 《世說》曰:夏侯孝若作周詩成,示潘岳,曰:「此文非徒溫雅,乃見孝弟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風詩》。
又曰:孫秀收石崇、潘岳,先送石市,潘後至。石謂潘曰:「安仁,卿亦復爾耶?」潘曰:「可謂『白首同所歸』。」潘《金谷詩》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乃成其讖。
又曰:孫子荊除婦服,作詩以示王武子,曰:「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覽之凄然,增伉儷之重。」
 
16
詩: 《文士傳》曰:張秉自知短命,乃作《千年歌詩》以自傷。
 
17
詩: 《顏氏家訓》曰:王籍《入若邪溪》詩云:「蟬噪溜疋靜,鳥鳴山更幽。」江南以為文章斷絕,物無異議。簡文吟詠,不能忘之。
 
18
詩: 《金樓子》云:有何贈智者,常於任昉座賦詩而其詩言不類。任云:「卿詩可謂高厚。」其人大怒曰:「遂以我詩為狗號。」
 
19
詩: 《國朝傳記》曰:薛道衡聘陳,為《人日詩》云:「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語,誰謂此虜解作詩?」及云:「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無虛士。」
 
20
詩: 《國朝雜記》曰:沈佺期以工詩著名,燕公張說嘗謂之曰:「沈三兄詩直須還他第一。」
 
21
詩: 《國史補》曰:德宗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宴百僚賦詩,群臣奉和,詔寫本賜戴叔倫於容州,天下榮之。
又曰:杜佑在淮南,進崔叔清詩百篇,上曰:「此惡詩,焉用進?」時人謂之淮敕惡詩。
 
22
詩: 陸機《文賦》曰:詩緣情而綺靡。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道部一

《道部一》

《道》
1
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虛極之妙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者,妙本也,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天地之間,其由橐籥乎?玄牡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曲則全,謂曲己以應務則全也;枉則直,謂枉己以伸人則直也。窪則盈,謂執謙則常盈也;弊則新,謂守弊薄則日新也。少則得,謂抱一不離則無失也;多則惑,謂有為多門則惑亂也。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希言自然者,謂因言悟道,不滯於言,合自然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謂王者人靈之主,萬物系其興亡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善行無轍跡,謂體了真性行無行相,則必與道宜也。善言無瑕謫,謂遣象求意,理證心忘也。善計不用籌算,謂一以貫之,不生他見也。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謂心無逐境之迷,境無起心之累也。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謂心與道合,雖無約束,其不可解也。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謂含德內融則復歸于樸,常德聽用則散而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聖人用之,則為群材之官長矣。故大制不割,謂聖人用道大制群生。萬物不謝,于自然曾不割傷也。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死而不亡者壽,謂死者分理之終,亡者夭折之數。壽者一期之盡,夫知足力行者,得天常地,死而不亡,是一期之盡,可謂壽矣。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于太平。化而欲作,吾將鎮之無名之樸。謂道也。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謂虛沿而容物也。大白若辱,謂能潔而含垢也。廣德若不足,謂大成而執謙也,建德若渝,謂立功而不炫也。體真若渝,謂淳一而和光也。大方無隅,謂不小立圭角也,大器晚成,謂且無近功也。大音希聲,謂不飾小說也。大象無形,謂能應萬類也。道隱無名,謂功用不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故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也,謂不縱六根愛悅,則禍患之門閉矣,終身不勤勞也。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謂開縱視聽,以成其授悅之事,故有禍患不救也。尾簜自殃,是謂襲常,謂不為身災,是謂密用真常之道也。
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聞,譬如知音者,識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也。太上曰知者不言,言能以救物。
又曰:上士學道,授之以神,中士授之以心,下士授之以耳。以神聽者通無形,以心聽者知內情,以耳聽者聞外聲。
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修之於身,天下自化。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道者萬物之奧,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2
道: 《太上經》曰:混茫之氣,變化為真人,與時翱翔,有名無體。
 
3
道: 《仙經》曰:神仙輕舉,謂之天仙,列位太清,度名秘籍。
 
4
道: 《秘要經》曰:五岳洞府,隱處地仙,保其神形,遠其憂患。
又曰:太清九宮皆有僚屬,其最高者稱太皇、紫皇、玉皇,其高總稱大道君,次稱真人、真卿,其間有御史。凡稱太上者,一宮之尊也,德高無逾,故曰太上。
又曰:仙者,川也。身者,舟也。濟川得岸,何假舟焉?
 
5
道: 《太真科》曰:《玉皇譜錄》有百八道君,群仙隨業以補其職。三善道者,聖、真、仙也。上品曰聖,中品曰真,下品曰仙。三清之間,各有正位。聖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玉清有大帝宮殿,皇帝、王公、卿大夫、吏民率以聖呼之,如聖皇、聖帝之類是也。男女貴賤,各有次弟。上清有玄都、玉京、粕寶、紫微,率以真呼之。太清有太極宮殿、率以仙呼之。其上清、太清之品位,男女次弟之統數,與玉清同。
 
6
道: 《大洞經》曰:從生得道,從道得仙,從仙得真,從真得為上清君。
 
7
道: 《玉符經》曰:二十四真圖,五岳之靈寶也。能得之,必能仙去,飛步太清。欲得道法,先沭浴去穢,當得《東井圖》。欲定五帝、役山精,當得《五岳圖》。欲通神靈、法仙訣,當得《八史真形圖》。欲通五行廚,當得《六甲通靈圖》。欲存吾身、致天神,當得《九宮紫房圖》。欲奉道法,當得《太清圖》。欲奉順道,當得《混成圖》。欲通道機,當得《西昇保錄圖》。欲通變化,當得《靈化圖》。欲躡大道,當得《九天圖》。欲脫身形,當得《九變圖》。欲隱存守身神,當得《養身圖》。欲定身守神寶,當得《含影圖》。欲恬泊守一以存身,當得《養身圖》。欲寂默養志,當得《精誠守志圖》。欲清凈潔白致其芝英,當得《芝英玉女圖》。欲聘六丁,當得《六陰玉女圖》。欲致仙錄,當得《九九道仙圖》。欲食道氣,當得《導引圖》。欲治道術,當得《洞中皇寶圖》。欲為變化,當得《偃息圖》。欲臨爐定九丹金液,當得《太一圖》。欲登五岳求神仙芝藥,當得《開山芝藥圖》。欲保神形、別邪精,當得《明鏡圖》。
 
8
道: 《上清經》曰:氣之所守,隨身所生。神在則氣在,神去則氣去。氣散則為雲霧,合則為形影。出之為仙,化入之為真一。上結三元,下結萬物,靜用為兆身,動用為兆神。
 
9
道: 《洞真經》曰:凡讀《大丹隱書洞真玄經》,能研精密,感通玄,達云回,釋玄元,味景太清者,得為玄中法師也。
 
10
道: 葛洪《神仙傳》曰:自伏羲至三代,顯名道士,世世有之。其老子,蓋得道尤精者也,內實自然,欲正定本末,當以史傳為據,并仙經、秘文以相參會,其他俗說,文多虛妄。其後道士,私有增益,非真文也。著《道德》二篇尹喜行其道。至漢,竇太后好黃老言,孝文帝及外戚諸竇皆令讀之,故莊周之徒以老子為宗。
 
11
道: 《太上玄一真人經》曰:眾真高仙皆有師也,奉授《上清三同寶經》。為學無師,則道不成,八景、龍與焉可得乘?太極、玉闋繕可得登?凡學上清之道,豈肉飛之舉?若慢於師道,則失投夜光也。以是言之,道固難知也,至於聖賢,皆尊其師,所以耐道也。
 
12
道: 《太上太霄瑯書》曰:天地布氣,師教之真。真仙登聖,非師不成。心不可師,師心必敗。
 
13
道: 《寶玄經》曰:裁制偏邪,必歸中正。能及流末,還至本源。道本無形,假言立象,雖言沖用,用實無物。
 
14
道: 《道典》曰:制煞生者,天也。順性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煞也。非逆人者,勿伐也。為政如是,蓋道之極也。
 
15
道: 《七聖紀》曰:南岳赤君下教變跡為道士,與六弟子俱顯姓名。
 
16
道: 《太一帝君經》曰:求道者使其心正,則天地不能違也。舍色累而不顧,避榮利而自遠,甘寒苦以存思,樂靜齋於隱垣,則學道之人始可與言矣。
 
17
道: 《太上三五順行經》曰:天者,道之應形也。應有時漸,交以引之,玄象虛文,莫過三五。三五順行運周,則變通不窮,三才合度。太一者,天也。天之授一氣,蕩蕩而致清。道者,天之積靈也。
 
18
道: 《昇玄經》曰:道之玄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彌綸無外,布神化氣,淡然無上,制御諸天。
 
19
道: 《玄妙內篇》曰:大道起於無為,無為,萬物之祖也。
 
20
道: 《正一真人經》曰:道之淳真,非有言也。借言通意,因置玄都,正一之化,去真近矣。
 
21
道: 《寶玄經》曰:正則道合,合則言志,志言在正,正以絕邪。齋戒誦經,仙道自成,成仙之大,莫過太上,太上無言,言以應感,感應之道,表信成經也。
 
22
道: 《三皇經》曰:求索自然,脫身當道,三光發明,天地常然。
 
23
道: 《智惠經》曰:與人咀茉則惠於國,人父言則慈於子,人師言則愛於眾,人兄言則悌於行,人臣言則忠於上,人子言則孝於親,人友言則信於交,人婦言則忠於夫,人夫言則和於室,人弟言則恭於禮,野人言則勸於農,道士言則止於道,異國人言則各守其域,奴婢言則慎於事。
 
24
道: 《太上經》曰:親近賢智,博問善道,賢者論議,不可專執。
又曰:末世道疏嗖經說法,儀軌云何?若說五千文者,亦依《靈寶》。
 
25
道: 《太上三洞寶經》曰:三洞傳法之師一人度世,勝黃衣道士千人也。
又曰:大茅山有銅鐵鼎,可容四五斛,刻甚精好,在山最高處,入土八尺餘,上有盤石掩鼎。每吉日,遠近道士咸登山瞻視,無復草木。壘石為小壇,昔有小瓦屋,為風所倒。兩鉉法日月也,三足法三才也,羽山之銅所作,神變隱顯。
 
26
道: 《真誥》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谷謂之羽山。其下有洞室,名曰方臺。洞有兩口,見於山外,與華陽通,號為別宇幽館矣,得道者處焉。
又曰:修於身,其德乃真。君子立身,道德為任,清凈為師,太和為友,為玄為默,與道窮極,治於根本,求於末兆。為善者自賞,為惡者自刑,故不爭無不勝,不言無不應。
又曰:能以至心學道,當以道首騷者。裴君曰:「我師南岳赤松子為太虛真人。者太上以德教老子以得道,松子以道授我而得仙。
又曰:仙道十二試觀之法,試皆過,然後授之。經此十二事,大試也,皆太極真人臨見之,可不慎焉?昔彭祖弟子青烏公授明師之教,審仙妙之理,入華陰山學道積年。十二試有三不過。后服金液而昇太極,道君以為試三不過,但仙人而己,不得為真人。
又曰:裴君云,學道者有九患,若審之,則仙不遠矣。患人有志無時,有時無友,有友無志。有志不遇其師,遇師不學,學師不勤,勤不守道,或志不固一心。如此則不須友而成,亦不須感而動,此學仙之廣要也。師有憂戚,弟子出入無善。為學無師,道則不成,心存目想,見師如經。學非師授,不可以教人,恐疑悟后學,故不得傳。求法事師,莫怪貴賤,勿疑長幼。言我年大而彼年小,彼是賤而我是貴,此是未解正真平等之要。人無貴賤,有道則尊,所謂長老不必耆年,要當多識多見以為先生。不得言彼顏躥我后,云何更反師彼。作此念者,非學道也。當謙下推能讓德,惟善是從,不得獨是非彼。得道度世,莫不由師也。學之有師,亦如樹之有根也。大智既成,復能成就小智,猶樹根生子,子復能生根,展轉相生,種類不絕。從師變道,道過於師,還教於師,所謂道貴人賤,義類如此。先師并須尊異,所以爾者,本師者,學之根也,譬為山一簣之土,漸得高大。本師者,發蒙之基也。后師者,備成也。諭如嚴裝服飾,眾事己辦,惟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也。妄生下想。所以然者,論議言說,為人模范,師不明道,焉能解疑難也?古者賢聖上學,得其師名為更生,不得其師名為亂經,無其師,道不自生也。
 
27
道: 《太平經》曰:上士學道,輔佐帝王好生之德也。中士學道,欲度其家。下士學道,才脫其身。
又曰:言則道不成,多言則為害。閉口不言,萬歲無患。
又曰:人得善師,乃使凡賤之人成善人。善不止更賢,賢不止次聖,聖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不止乃得仙,仙不止乃與天比其神,神不止乃得與無氣比其得,元氣乃包天地八方,莫不授其氣而生,是善師之功也。不得其善師,失路矣。故師師相傳,乃堅于金石,不以師傳之名為妄作,則致邪矣。叛去其師,是去其真道,自窮之術也。道有宗師、祖師。
 
28
道: 《定真玉錄》曰:治心之最,不忘須臾,心神乃定,定則入道,其狀在外。慎其言語,懼觸物也;節其飲食,慮貪叨也;衣粗而靜,在素淡也;居陋而隱,守靜篤也;恭謹一切,避凌辱也;不敢為先,免嫉謗也;始終淳信,潛化導也;進止和光,密行教也;挫銳解紛,明道有時也;出處變化,見神應之速也。
又曰:九宮真人出入皆從黃闕絳臺,中間為故道,以道之左右置臺闕者,以司非常之氣,同迎真人之往來也。
 
29
道: 《道基經》曰:服藥食麥為善,麥有甘始,道士御氣,食麥而度世也。
 
30
道: 又云:合道不言,得無之真,晝夜不臥,日月合光,不饑不渴,龜龍胎息也。
又曰:食穀者,名之穀仙,行之不休,則可延久長也。不食穀者,可以度世。
又曰:無賣吾道以行求錢,無炫吾道強授豪榮,無損吾道以與讒佞。
 
31
道: 《黃庭經》曰:仙人道士服氣,非有神也,養生所致,和氣專也。若道士恐畏存神,可鳴天鼓,聲聞太極。
 
32
道: 《太真科》曰:道士修經習業,以五千文為先。
又曰:道有寂動,氣化之有形,智化之有聲。
又曰:皇教道也,帝教德也,王教仁也。
 
33
道: 《抱樸子》曰:求師必須深博,猶涉滄海、造長洲,獨以力劣為患,豈以物少為憂哉?夫虎豹之所餘,乃貍鼠之所飫,陶朱之所棄,乃原憲之所無。專心憑師,依法行道,濟身度世,利在永亨。事師盡敬,得道為期,承間候色也。不盡力明其師道,則罪不可除也。學道得師,明事之,害亂不得發也。
 
34
道: 《三無真一經》曰:有大洞守一經者,則為師也。《太清經》云:天地以道資,聖人以道師也。資者,持道以養育當生也;師者,以教人不知而當成也。
又曰:有大洞守一經者,則為師也。所以崇建本末盡善,明天戒之苦至,期神靈之所宗,托階級以自始,所以師友垣其外,三一鑒其內。帝君忻其□,赤子悅其宅。《老子》云:天地以道資,聖人以道師。資者,持道以養育當生也;師者,以教人不知而當成也。
 
35
道: 《上清紫宸經》曰:經不師授,竊天之寶;授無盟信,忽天之道。
 
36
道: 《太上八素真經》曰:太上玄人所以與天地等者,貴其能相教導也。先覺於后覺,反流歸於一源也。
 
37
道: 天真皇人曰:此□諸君皆蛔堙滅度,道業垂成,而得授此文以還生人中,皆超虛步空,上昇金闕,授號自然也。其并悠遠,人世所不能明。考其延者,羨門子師夜光,高丘子師石公,洪崖先生師金母,并授靈寶滅度五煉之法、昇天之傳。
又曰:《正一法文》曰:若炫法求利,不明正典,傳非習謬,迷誤后生,后生緣薄,率爾逐易,不尋高德。荀貪愛名,名而無實,望福得禍,禍加深也。傳授荀非其人,道不虛授,常恐浮淺之輩,亟生誹謗,貽災致罪,為累不輕,所以立信效心因以為施,授授之中,有以分別。
 
38
道: 《洞真經》曰:修太一之道,忌見血穢之類,亦不可泣。
 
39
道: 《大有經》曰:授上清寶經者,不得哭泣。
 
40
道: 《玄母按逝經》曰:存金華雌一之精,深戒哭泣,令身多戚憂。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方術部二

《方術部二》

《醫一》
1
醫一: 《周禮·天官下》曰: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四為下。
 
2
醫一: 又《天官·疾醫職》曰: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氣疾。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音祝藥,劀音刮煞之劑。凡療痬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凡有瘍者,授其藥焉。
 
3
醫一: 《禮記·曲禮》曰: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4
醫一: 又《王制》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
 
5
醫一: 又《文王世子》世子之記曰:若內豎言疾,藥必親嘗之。
 
6
醫一: 《左傳》曰:晉侯疾,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緩,醫名。為,猶治也。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渭荷,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肓,心鬲也。心下為膏。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7
醫一: 又《襄二十一》曰: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訪於申叔豫。叔豫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遂以疾辭。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乃使子南為令尹。
 
8
醫一: 又《昭元》曰:晉侯求醫於秦伯,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惑疾。非鬼非食,惑以喪志。惑女色而失志。良臣將死,天命不佑。」良臣不匡救君過,故將死而不為天所右。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五聲之節。遲速本未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至於煩,乃舍也。尾馛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謂陰陽風雨晦明也。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徊迺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弱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血為蠱,穀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趙孟曰:「良醫也。」厚其禮而歸之。
 
9
醫一: 又《昭十九年》曰:許悼公瘧。飲太子止之藥卒。太子奔晉。書曰:「殺其君。」君子曰:「盡心力以事君,舍藥物可也。」藥物有毒,當由醫,非凡君之名人所知,譏上不舍藥物,所以加殺。
 
10
醫一: 《尚書·說命》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開汝心以沃我心,如服藥。心瞑眩極,其病乃除,欲其出言以自警也。
 
11
醫一: 《論語》曰:子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12
醫一: 《帝王世紀》曰: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六氣六府,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
又曰: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煞生。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仕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又曰:黃帝有熊氏命雷公、歧伯論經脈傍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教制九針,著《內外術經》十八卷。
又曰:歧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
 
13
醫一: 《素問》曰: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授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黃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14
醫一: 《世本》曰: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
 
15
醫一: 《史記》曰:扁鵲,渤海鄭人,姓秦,名越人。少時為人舍客,長桑君過扁鵲,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乃呼鵲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無泄。」乃出懷中藥與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禁方,盡與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外一方人。以此視疾,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為醫,或在齊,或在趙。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召扁鵲入,視疾出,董安于問扁鵲,扁鵲曰:「血脈滯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居二日半,簡子寤,語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于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有羆來,我又射之,中羆,羆死。帝甚喜,賜我二笥,皆有副。吾見兒在帝側,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壯以賜之。』帝告我:『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將大敗周人於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董安于授言,書而藏之。以扁鵲言告簡子,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其後,扁鵲過虢,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國中治攘過於眾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暴發於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畜積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蹶而死。」扁鵲曰:「其死何時?」曰:「雞鳴時。」「至今曰收乎?」收謂棺斂。曰:「未也,其死未至半日。」鵲曰:「臣齊渤海秦越人也,家在鄭,未嘗得望清光侍謁於前也。聞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無誕乎?何以言太子之可生也!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杌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揲肓爪膜,湔浣腸胃,潄滌五臟,煉精易形。先生之方若能是,則太子可生也;若不如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扁鵲仰天嘆曰:「夫子之為方也,若以管窺天,以隙視文;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病應見於大表,不出千里,決者至眾,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為不誠,試入診太子,當聞其耳中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能瞚,舌撟然而不能下,乃以扁鵲言入報虢君。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曰:「竊聞高義之日久矣,然未嘗得拜見於前也。先生過小國,幸而舉之,偏國寡臣幸甚!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溝壑,長終而不反。」言未及畢,因噓唏服皮力切。臆,涕泣橫流,不能自止,容貌變更。扁鵲曰:「太子病者,所謂『尸蹶』者也。夫以陽入陰中,動胃繵緣,中經維絡,別下於三焦、膀胱,是以陽脈下遂,音墜陰脈上爭,會氣閉而不通,陰上而陽內行,下內鼓而不起,上外絕而不交使,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破陰絕陽之色己廢,脈亂,故形靜如死狀。太子未死也。夫以陽入陰支蘭藏者生,以陰入陽支蘭藏者死。凡此數事,皆五藏蹙中之時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扁鵲乃使弟子子陽礪針砥石,以取外茸荇五會。有間,太子蘇。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但服湯二旬而復故。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欲以不病者為功。」後五日,復見,曰:「君有疾,宰瑟脈,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桓侯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所及;其宰瑟脈,針石可理;其宰嬸胃,酒醪所能;及其在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鵲己逃遁焉。桓侯遂卒。扁鵲名滿天下。旁游六國,至邯鄲,聞趙貴女病,扁鵲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扁鵲即為耳目痺醫。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無所滯礙。秦太醫令李醯自知伎不如,遂密使人刺煞之。
又曰:公孫光,齊淄川唐里人。善為古方及傳語法。淳于意師之,悉受其書。意欲盡求他精方,光曰:「五方盡矣,吾身己衰,無所事之。是吾少年所授妙方也,公毋以教人。」意曰:「悉得禁方,幸甚。死不妄傳人。」光喜曰:「公后必為國工。臨菑陽慶有奇方,吾不如之,汝可謹事,必得之。」意遂舍光而事慶焉。
又曰:陽慶,齊人也,年七十餘。有古先黃帝、扁鵲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否,治及藥論之書,甚精妙。又家自給富,不肯為人治病,亦不教子孫。后淳于意以父道事之甚謹,慶愛之,盡以其禁方與之,曰:「汝慎勿令我子孫知汝學我此法。」意曰:「謹聞命矣。」意行,用其方,遂盡其妙焉。
又曰: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淄人,姓淳于,名意。少而喜醫方術,更授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慶年七十餘,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授之,傳黃帝、扁鵲脈書,五色診疾,知人死生,多驗。齊郎中令循病,眾醫皆以蹶入中而刺之。意診之曰:「涌鴆蘙,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得前后溲,再飲得大溲,三飲而疾愈。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意。意往,飲以莨碭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意復診其脈,躁。躁者有餘疾,即飲以消石一劑,即出血如豆,比五六校。濟北王侍者韓女病,意診脈曰:「內寒,月事不下也。」即竄以藥,旋下,病己。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菑川王病,召意診脈,曰:「蹶上為重,頭痛身熱,使人煩懣。」意即以寒水拊其頭,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疾旋己。病得之沭發未乾而臥,診如前,所以蹶,頭熱至肩。齊王黃嫗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意與諸客坐。未上食,意望見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咀茳脅痛,不可以俯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腎,及其未舍五藏,急治之,病方今在客腎濡,此所謂『腎痺』也。」宋建曰:「然。建故有腰脊痛。往四五日,天雨,黃氏諸倩《方舍》曰:東齊之間壻謂之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取弄之,建強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復置之。暮,腰脊痛,不能溺,至令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所以知建病者,意見其色,太陽色乾,腎部上及界腰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意即為柔湯使服之,十八日而病愈。臨菑女子薄吾病甚,眾醫皆以為寒熱篤,當死,不治。意診其脈,曰:「蟯瘕。」蟯音饒。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戚戚然。意飲以芫華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愈,三十日如故。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服之。意往過之,遂謂意曰:「不肖有病,幸診遂也。」意即診之,告曰:「公病中熱。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將發臃。」遂曰:「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濟。故中熱,即為陰石柔濟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意曰:「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里有餘不足逆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辟矣,而宛氣愈深。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剛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著,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如喻切。忿發為疽。」意告之後百餘日,果病疽發乳上,入缺盆,死。此所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綱,拙工有一不習,文理陰陽失矣。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意見之食閨門外,望其色有病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為脈,學意所,即示之。舍人奴之病,告之曰:「此傷脾氣也,當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飲食,法至夏泄血而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何以知之?」曰:「君朝入宮,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平與倉公立,公乃示平曰:病如是丈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謂之曰:「奴有病不?」舍人奴曰:「無病,身無痛者。」至春果病,四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氣周乘五藏,傷部而交,故傷脾之色也。望之煞然黃,煞,蘇葛切。察之如死青之滋。眾醫不知,以為大蟲,不知傷脾。所以至春死者,胃氣黃,氣黃者,土氣也,土不勝木,故至春死。所以至夏死者,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內關」。內關之病,人不知其所以痛,心急然無若。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順,及一時。其所以四月死者,診其人時愈順。愈順者,人尚肥也。奴之病得之流汗數出,灸於火而以出見大風也。齊淳于司馬病,意診其脈,告曰:「當病迵風。音洞迵風之狀,飲食下嗌輒後之,如膊蘙。病得之飽食而疾走。」淳于司馬曰:「我之王家食馬肝,飽甚,見酒來,即出,驅疾至舍,即泄數十餘出。」意告曰:「為火齊米汁飲之,七八日當愈。」時醫秦信在旁,意出,信謂左右閤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馬病為何?」曰:「以為迵風,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馬病,法當後九日死。」即後九日不死,其家復召意,意往問之,盡如意診。即為一火齊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愈。或問其故,意曰:「診其脈時,切之,盡如法,其病順,故知不死。」
又曰:宋邑,臨淄人,師倉公,授五診脈論之術。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木部二

《木部二》

《木下》 
1
木下: 郭子橫《洞冥記》曰:太初三年,東方朔從西那國還漢,得聲風木枝十枚,九尺,大如指,真可愛。縉云封禪之時,許貢其木為車輦之用。此木生因洹之水,則《禹貢》所謂因洹也。其洹出甜波樹,上有紫燕、黃鵠集其間。實如細珠,風吹枝如玉磬,因以為名。春夏馨香,秋冬聲清。有武事則如金革之響,有文章則如琴瑟之音。上以枝遍賜群臣,百歲者皆以此枝頒賜。人有疾者,枝則汗出;世者,枝則折。昔老聃在於周世,言七百年枝未汗。偓佺生於堯時,已年三千歲,植此竟未折。上乃以枝賜朔,朔曰:「臣已見枝三遍枯死,死而復生,何啻于汁折而已哉?」里語曰:「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歲一濕,萬歲一枯。縉云之世,此樹生於阿閣間也。
又曰:玄光玄年,起壽福靈壇,闊百步。四周起銅梁銀木,上列種垂龍之木。木似青梧,高十丈。有朱露,色如丹汁,灑其葉,落地皆成珠。其枝似龍之倒垂,赤曰珠枝樹。此壇高八尺,文錯雜金色。
 
2
木下: 虞喜《志林》曰:東海之魚墜一鱗,昆侖之木落一葉,聖人皆能知之。
 
3
木下: 王韶之《始興記》曰:漢將滅越,越王筑城伐木。將運之,一夜,木數千件頓亡,越亡之徵。
 
4
木下: 《方言》曰:木細枝謂之杪,江淮揚楚之間謂之篾。
 
5
木下: 《鹽鐵論》曰:茂木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
 
6
木下: 《搜神記》曰:盧江舒縣陵亭有流水,邊有大樹。常有黃鳥數千枚巢其頭,下有故祠。后見一婦人著繡衣,自稱黃祖,能興雲雨。
 
7
木下: 《地境圖》曰:財在丘虛者為木變,故木有折枯者,其旁有財。折所向在焉:其在南方,去木八尺;其在東方,去木六尺。
 
8
木下: 《楚辭》曰:一夫九首,拔木九千。
又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又曰:罾何為于木上?
又曰:攀芙蓉兮木末。
又曰:樹輪囷以相糾兮,林木躍骫。音委,枝葉盤紆也。
 
9
木下: 左思《蜀都賦》曰:其樹則擢修幹,竦長條,扇飛云,拂輕宵。羲和假于道於峻嶺,陽烏回翼乎高標。
 
10
木下: 王彪之《閩中賦》曰:木則藤虹,籠彩於峻。叢流星麗,光於高林。

 
《松》
1
松: 《書》曰:青州,厥貢漆、絲、枲、鉛、松、怪石。
 
2
松: 《詩》曰:徂來之松,新甫之柏。徂來、新甫,山也。
又曰:松柏丸丸,松桷有梴,旅楹有閑。
又曰:山有喬松,隰有游龍。松,木也;龍,紅草也。
又曰:蔦與女蘿,施于松柏。
又曰:淇水悠悠,檜楫松舟。
又曰:如松柏之茂,無不斷鳲承。如松柏擲軎葉,常茂盛,無衰落時也。
 
3
松: 《左傳》曰: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求御於鄭。欲得鄭人自御,知其地厲迨也。鄭人卜宛射犬,吉。子太叔戒之曰:「閣國之人,不可與也!」言不可與等也,欲使蒲鞍下人。對曰:「無有眾寡,其上一也。」太叔曰:「不然,培塿無松柏。」培塿,小阜。松柏,大木。
又曰:楚郟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康王弟。鄭行人子羽曰:「是謂不宜,必代之昌。松柏之下,其草不殖。」言楚君弱,令尹強。物不兩盛。
 
4
松: 《禮記》曰: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蟛蘙,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5
松: 《禮斗威儀》曰:君乘木而王,其政平,則松為常生。
 
6
松: 《論語》曰: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又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7
松: 《史記》曰:松柏為百木長也,而守宮闕也。
 
8
松: 《漢書》曰:賈山言治亂曰:「秦為馳道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服虔曰:作壁通道。隱,筑也。以鐵錐筑之。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使其後世曾不得逍遙而托足焉。」
 
9
松: 應劭《漢官儀》曰:秦始皇上封泰山,逢疾風暴雨,賴得松樹,因封其為五大夫松。秦山云岱宗。小天門猶有秦時五大夫松。
 
10
松: 張勃《吳錄》曰:丁固,字子賤,會稽人。寶鼎中,拜司徒。初為尚書,夢松樹生腹上,謂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後十八年為公,遂如夢。
 
11
松: 王隱《晉書》曰:山濤遭母喪,歸鄉里。濤雖年老,居喪過禮,手植松柏。
又曰:庾顗我來切。見和嶠曰:「森森如千丈松,雖磥砢多節目,施之大廈,梁棟之用!」
又曰:慕容垂攻符丕,在鄴糧竭,馬無草,但削松木而食之。
 
12
松: 《宋書》曰:顧歡好學。鄉中有學舍,歡貧尾馛受業,於舍壁后倚聽,尾簜忘者。夕則燃松節讀書。
 
13
松: 《齊書》曰:張堪好於齋前種松柏,時人曰:「張堪屋下陳尸。」
 
14
松: 《梁書》曰:陶弘景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有時獨游泉石,望見者以為仙人。
 
15
松: 《陳書》曰:張譏,字直言。后主嗣位,為國子博士、東宮學士。后主常幸鍾山開善寺,召從臣坐於寺西南松林下,敕譏豎義。時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屬譏,曰:「可代麈尾。」顧群臣曰:「桿即張譏后事。」
 
16
松: 《後魏書》曰:甄琛喪父,於塋兆之內,手種松柏。隆冬之月,負掘水土。鄉老哀之,咸助力。十餘年中,墳成木茂。
又曰:彭城王勰從幸代都,次于上黨之銅鞮山路,大松樹十數根。時帝進傘,遂行而賦詩,令人示勰曰:「吾作詩雖不七步,亦不言遠。汝可作之,比至吾所令就也。」勰去帝十餘步,遂且行且作,未至帝所而就。詩曰:「松林經幾冬,山川何如昔?風云與古同。」帝大笑曰:「汝此詩亦責我耳。」
 
17
松: 《唐書》曰:拔野古仆骨東境,其地豐草,人皆敦富,土多霜雪。其地北東里曰康于河,有松木,入水一二年,乃化為石,其色青。有國人居住,其人謂之康干,名為石后,仍松文。
又曰:賈嘉隱年七歲,以神童召見。時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於朝堂立語,戲謂嘉隱曰:「吾所倚者何樹?」嘉隱對曰:「松樹。」勣曰:「桿槐也,何忽言松?」嘉隱曰:「以公配木,則為松樹。」無忌連問之:「吾所倚何樹?」嘉隱對曰:「槐樹。」無忌曰:「汝不能矯對耶?」嘉隱應聲曰:「何須矯對,但取其以鬼配木耳。」
 
18
松: 《穆天子傳》曰:天子昇長松之磴。山有長松也。
 
19
松: 《說苑》曰:智襄子為室,美士茁夕焉。智伯曰:「室美矣夫?」對曰:「美則美矣,意臣亦有懼也。」智伯曰:「何懼?」對曰:「臣以康秉筆事君,記有之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噬柏之地,其土不肥。』今土木勝人,臣懼不安人也。」室成三年,而智氏亡。
 
20
松: 《周書》曰:太姒夢周梓化為松。
 
21
松: 《莊子》曰:孔子曰:「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知松柏之茂。」
 
22
松: 《試縈》曰:荊有長松文梓。
 
23
松: 《孫卿子》曰:歲不寒,尾馛知松柏;事不難,尾馛知君子。
 
24
松: 《呂氏春秋》曰:故百仞之松,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
 
25
松: 《抱樸子》曰:松三千歲者,皮中有聚芝,如龍形,名曰飛節芝。
又曰:《玉策記》稱:「千歲松樹,邊枝起上,枝不長,望而視之有如偃蓋。其中有物,或如青牛、青羊、青犬,或如人,服之皆壽萬歲。」
又曰:天陵偃蓋之松,大谷倒生之柏,凡此諸木,皆與天齊其長,也等其久也。
又曰:謂夏必長而薺麥枯,謂冬必凋而松柏茂。
 
26
松: 《符子》曰:符子與子登乎太山,下臨千仞之淵,上蔭百丈之松,蕭蕭然神王乎一丘矣。言不出乎耒耜,心不過乎俗人,其猶木犬守戶,瓦雞伺晨矣。
 
27
松: 《先聖本記》曰:許由喻遨帝意,曰:「帝坐華堂,面雙闕,君之榮顧亦得矣。余坐華堂,森然有松生於牖。雖面雙闕,無異乎鸞之榮昆侖,余安知其一所以取榮哉?」帝美由,師之。
 
28
松: 《列仙傳》曰:伏生者,當湯時為木正。常食松脂,自作石室。周武王祠之。偓佺好食松實,能飛行逮走馬。以松子遺堯,不能服。
 
29
松: 《異苑》曰:漢末大亂,宮人、小黃門上墓樹上避兵,食松柏實,遂不復饑,舉體生毛,長尺許。亂離既平,魏武聞而始收養,還食穀米,齒落頭白。
 
30
松: 《少神境記》曰:榮陽南有石室,室後有孤松千丈。常有雙鵠,晨必接翮,夕輒偶影。傳云:昔有夫婦二人,俱隱此室中,年既數百,化為雙鵠。一者失之,尋為人所害;一者獨棲此松,煢立哀唳。
 
31
松: 《玄中記》曰:松脂淪入地中,千歲為伏神伏苓。
 
32
松: 《博物志》曰:荒亂不得食,可細切松柏葉,水送令下,隨能否,以不饑為度,粥清送為佳。當用柏葉五合,松葉三合,不可過度。
 
33
松: 《嵩高山記》曰:嵩高丘有大松樹,或百歲、千歲。其精變為青牛,或為伏龜。彩食其實,得長生。
 
34
松: 《云南記》曰:云南有丈松,子如新羅松子。
 
35
松: 周景式《廬山記》曰:石門巖即松林也。南臨石門澗,澗中仰視之,離離駢麈主尾,號為麈尾松。西嶺異然如馬鬛。又葉五粒者,名五粒松,服之長生。
 
36
松: 《范子計然》曰:松脂出隴西,如膠者善。
 
37
松: 《聖賢冢墓記》曰:《東平王無疆傳》云:「王歸國,思京師。後薨,葬東平,其冢上松柏皆西靡。」
 
38
松: 《漢武內傳》曰:藥,松柏之膏,服之可延年。
 
39
松: 焦贛《易林·需之坤》曰:溫山松柏,常茂不落。
 
40
松: 《廣州先賢傳》曰:顧琦至孝。母喪,琦獨立墳,歷年乃就。居喪逾制,種松柏成行。
 
41
松: 王羲之《游郡記》曰:永寧縣界海中有松門,在島嶼上。皆生松,故曰噬門也。
 
42
松: 《豫章記》曰:徐孺子墓在郡南。時杜牧守徐興于墓邊種松,太守謝景立碑,太守夏侯嵩於輩顛立思賢頌碑,今并在。松大合抱。
 
43
松: 《本草經》曰:松脂,一名松膏,一名松肪,味苦,溫中,久服輕身延年。
 
44
松: 《世說》曰:孫興公,自言見止足知分。齋前種一株松。高世遠時鄰居,謂孫曰:「松樹子非不森然可憐,但永無棟梁耳。」孫公曰:「楓柳雖復合抱,亦曷所施也?」
又曰:李玄禮冽冽,如長松下風;周君颼颼,如小松下風。
 
45
松: 《金樓子》曰:梁武帝拜山陵,杖而後起,涕淚所灑,松為變色。
 
46
松: 《顏氏家訓》曰:齊世有席毗者,清幹之士。官至行臺尚書,嗤鄙文學。嘲劉逖云:「君輩詞藻,譬若朝菌,須臾之玩,非弘材也!豈若吾徒,比千丈松樹,常有風霜,不可凋悴矣。」劉應之曰:「可哉!」
 
47
松: 《西京雜記》曰:東都龍興觀有古松樹,枝偃倒垂,相傳云已經千年。常有白鶴飛止其間。蔡孚賦《偃松》篇,玄宗賜和御書,刻石記之,公卿咸和焉。
 
48
松: 《晉陽記》曰:郡西北有松樹,枝條郁茂,垂陰數畝。傳云陶桓公樣柯成此樹。
 
49
松: 《夢書》曰:松為人君。夢見松者,見人君之徵也。
 
50
松: 宋玉《風賦》曰:夫風緣於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
 
51
松: 《扶風歌》曰:南山石嵬嵬,松柏何摧摧!上枝拂青雲,中心十數圍。
 
52
松: 《古艷歌》曰:馬啖柏葉,人啖松脂。不可常飽,聊可遏饑。
 
53
松: 庾肅之《松贊》曰:流潤飛津,沉精幽結。貞蕤含芳,仰拂素雪。


http://ctext.org/taiping-yulan/zh


※※※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國風 -> 邶風

《邶風》

《柏舟》
1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
 
2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3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4
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5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旄丘》
1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2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3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
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4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小雅 -> 北山之什

《北山之什》


《北山》
1
涉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從事。
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2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3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鮮我方將。
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4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5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
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6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
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楚茨》
1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為、我蓺黍稷。
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我倉既盈、我庾維憶。
以為酒食、以饗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2
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
或剝或亨、或肆或將。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神保是饗。
孝孫有慶。
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3
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
君婦莫莫、為豆孔庶。
為賓為客、獻酬交錯。
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神保是格。
報以介福、萬壽攸酢。
 
4
我孔熯矣、式禮莫愆。
工祝致告、徂賚孝孫。
苾芬孝祀、神嗜飲食。
卜爾百福、如幾如式。
既齊既稷、既匡既敕。
永錫爾極、時萬時憶。
 
5
禮儀既備、鍾鼓既戒。
孝孫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尸載起。
鼓鍾送尸、神保聿歸。
諸宰君婦、廢徹不遲。
諸父兄弟、備言燕私。
 
6
樂具入奏、以綏後祿。
爾殽既將、莫怨具慶。
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神嗜飲食、使君壽考。
孔惠孔時、維其盡之。
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頌 -> 周頌 -> 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之什》

《絲衣》
1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
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兕觥其觩。
旨酒思柔。
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酌》
1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
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桓》
1
 綏萬邦、婁豐年。
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士。
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於昭于天。
皇以閒之。

http://ctext.org/book-of-poetry/zh


※※※

後注:

約今天早上9點~10點,中餐廳媳婦的國小2年級兒子穿著爸爸買的菜市場的童裝上面印個"機器人+猴子"的卡通圖案的衣服,爸爸再去便利商店拿免費的點心膠帶貼跟史奴比便利貼,她兒子吃完爸爸買的豆漿跟蛋餅和火腿蛋吐司就回房間玩單機版任天堂遊戲機;前幾天她國小6年級女兒從學校用厚紙版做一個彈珠台回家玩;今天早上,她國小3年級的女兒對中餐廳媳婦說:媽,妳去年不是有買一個保溫瓶嗎?那保溫瓶好漂亮,送我裝豆漿好不好?她女兒就拿著她去台糖超市買的不鏽鋼保溫瓶去裝她老公好像是去菜市場的美廉社買的家庭號豆漿;她國小6年級女兒的同學來找她國小6年級女兒玩就對她說:妳怎麼還穿著昨天在學校的班服?妳昨天沒洗澡對不對?;她餐廳公公好像坐著看店裡的事情,沒有站著看店裡的事情,一進廚房切菜才站著,站到一半就叫約40歲的兒子去打電話叫雞蛋或叫豬絞肉,她餐廳老公就聽爸的去打電話叫豬絞肉,她餐廳老公好像還不會講電話。

約今天中午11點~12點餐廳開店,有外帶的沒寫菜單的也餐廳不算完全開店的就來說要買小菜和一些食物就晚點過來拿;中餐廳媳婦看到餐廳冰箱礦泉水剩很少,剩1~2瓶,今天早上的礦泉水也剩很少,她心想:這次可能不是餐廳裡面人員自己送出去的?只是她餐廳老公旁邊的鍋貼和蔥油餅檯旁邊有很多礦泉水的塑膠空瓶又像香菸包裝這樣捨不得丟掉,她心想:她老公該不會以為自己礦泉水空瓶湊得比別人多就可以這樣經營餐廳吧?;這時有外帶的約50歲的男生穿黑衣來機車載著新買的燈管,要買完食物要回去裝燈管的樣子,這時她老公再催電話中的送瓦斯桶的和送豬肉的快點送來餐廳說餐廳等很久了,她老公也沒有特意把誰納入她老公旁邊就以為跟每個都很熟的這樣聊天,所以就算這餐廳只剩5個坐位也不知道她老公喜歡把哪5個人排在她老公旁邊?送瓦斯桶的來之後又跟她老公開玩笑說你有優待的甚麼把幾枝瓦斯桶放你這裡這邊之類的,她老公聽到就表現出跟對方感情很好的樣子再隨便用台語跟送瓦斯桶的工人聊一下,再對她說:妳幫我把地上的沙拉油的空瓶拿去廚房丟;這時餐廳來第1桌穿紅衣的男生約40~50歲的的一個人吃,今天早上的中餐廳媳婦去買早餐廳到早餐店員之間在聊:你今天穿紅衣,這次的新人都要靠你了,你要加油喔,中餐廳媳婦心想:那些新人喜歡給紅衣上司帶的樣子?;這時有1~2個太太像在菜市場拼繡花布包包的給出玩偶的氣息,看到中餐廳媳婦也不想理中餐廳媳婦,她們都像她餐廳公公這樣一看到中餐廳媳婦的臉就轉頭轉掉,然後客人她們太太買完食物就坐上機車開始講電話開始跟朋友親友哭訴委屈之類的表情;中餐廳媳婦在廚房洗碗的時候,她公公靠近餐廳的營業冰箱火爐就常表現背部有小蟲再爬或背部癢之類的,然後對家人都不想理,中餐廳媳婦心想:你以為只有你背部會癢嗎?跟你同事家人都不超過5個,你昨天邊看電視連續劇邊要坐2張椅子的這樣單獨吃絲瓜貝類又喝洋酒又吃醋什麼的。

約今天中午餐廳12點~1點,第3桌沒寫菜單,剛剛的第1桌好像也沒寫菜單,第3桌是2個約50~60歲的阿嬤帶著1個約國小1~3年級的男生,國小男生旁邊再1個穿著藍衣的約30~40歲的爸爸,爸爸的國小兒子戴眼鏡,也爸爸也戴著黑框眼鏡,1個阿嬤穿粉紅色的而另個阿嬤穿粉花橘色的,國小兒子穿細黑藍白橫條紋上衣對阿嬤說:我會講台語喔,阿嬤就誇國小的孫子很棒,2個阿嬤邊聽手機邊講甚麼類似外面游泳池或遊樂園輪流去之類的,第3桌的30~40歲爸爸表現無可奈何的就只看著阿嬤跟國小兒子在聊外面怎樣;中餐廳媳婦的餐廳老公這時對中餐廳媳婦說:妳裝客人吃完的碗盤的那藍色塑膠籃子太髒了,我不是有幫妳刷過一次嗎?妳每天都順手刷一下就不會積那麼多油垢,又說我早上不是有叫妳檢察紙便當盒裡面有沒有小蟑螂藏在裡面,我爸叫妳刷籃子,那個紙便當盒我拿到廚房不要讓客人看到都是小蟑螂,那些紙便當盒都有沖水要曬乾,妳先不要把這些濕的紙便當盒拿出去;這時第3桌有人去便利商店買"多多綠茶"放第3桌喝,外帶的類似便利商店的員工的親友的臉在第11桌等外帶食物,幫同事點一堆之類的,還不小心把隨身聽的白色耳機的線留在她餐廳老公的餐廳,她餐廳老公的木櫃檯子上有擺象皮筋還有擺一張"台中市貿-素食有機樂活美食展"的證件是2014年5月30號~6月2號都可以憑這張工作證件去免費進去的樣子,是這餐廳有客人去美食展擺幾天的素食展嗎又把免費入場證件送她餐廳老公參觀?;這時來第5桌,好像只有第5桌有寫菜單,但是第5桌吃這這餐廳沒有牛肉的牛肉湯麵跟蝦仁火腿炒飯,爸爸約40~50歲,兒子約國中生,爸爸的身材跟兒子很像,女兒國小是穿黃衣服,他們好像在這間餐廳吃完要另外出去談事情的樣子,也就這間餐廳的員工和外帶的和內用的都超過5個人都彼此都不認識的一直在忙什麼似的,這時餐廳沒有第2桌也沒有第6桌也沒有第7桌也沒有第11桌。;中餐廳媳婦的餐廳老公或餐廳公公把小魚乾辣椒的一盆大份的鐵桶裡面裝的炒好的小菜先收到廚房去,可能事業團體認為今天的大部分的小魚乾辣椒豆乾不適合擺在中餐廳媳婦的小菜玻璃櫃裡,玻璃櫃裡只有幾盤塑膠盤子裝2~3盤小魚乾辣椒豆乾,認為放廚房裡比較不會長小蟑螂?中餐廳媳婦的餐廳公公一直往廚房看和店外看而沒有注意今天店內的客人。

約今天下午餐廳1點~2點,中餐廳媳婦看店裡沒什麼客人,就說要去陽台曬剩下還沒曬的襪子,等她回到店裡,看到第3桌的第2批好像只有1~2位吃的碗盤的好像只吃30分鐘就走了,她老公說要幫小孩買涼麵,問她要不要吃?國小2年級兒子說要跟,國小2年級兒子回來後說不要吃涼麵,中餐廳媳婦的公公把外面買的鴨肉給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吃,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再把剩下的鴨肉給中餐廳媳婦的國小2年級兒子當午餐,小孩問今天早上剩的豆漿呢?中餐廳媳婦的國小2年級兒子回答:我今天早上看媽媽裝一大杯,一定是被媽媽偷喝光的;也就這盤菜市場的鴨肉輪續的給她餐廳公公給她餐廳老公給她國小2年級兒子吃過;中餐廳媳婦今天看到又有客人在看燈管,她就問自己餐廳老公說:裝客人酸辣湯的鐵湯匙下面的透明塑膠袋要換掉嗎?她老公說有積灰塵就換掉,她心想:只換餐廳的透明塑膠袋又能解決這餐廳的問題嗎?;而且客人在打球就肯流一堆汗卻在餐廳工作中流汗都覺得很奇怪似的好像打球比較鹹,買鹹食物就給出甜點的氣息?。

約今天下午2點~5點店休時間,這時房間裡的氣氛不冷也不熱,中餐廳媳婦的國小6年級女兒對中餐廳媳婦的老公說:我把小笨鳥的鳥籠綁紅色鐵絲,那小鳥一直啄鐵絲真是小笨鳥,中餐廳媳婦對自己國小6年級女兒說:原來把鳥籠門口綁免洗塑膠筷子的塑膠套是妳綁的阿?她女兒回答:我不知道,妳不要問我啦;中餐廳媳婦心想:自己國小6年級女兒給出冷氣房的白色波斯貓氣息是為了什麼?她同學間都是怎麼對話的?像中餐廳媳婦的餐廳公公在今天下午2點喝新買的酒,這次她餐廳公公新買一瓶紅葡萄酒,名字叫"台灣之美-玉泉-紅葡萄酒",她覺得公公的葉子不夠就喝紅葡萄酒會很像葡萄樹,而且中餐廳媳婦的娘家媽媽是白天都在公寓睡覺而到下午4點後才出門上班活動到半夜2~3點才回家,當時媽媽團體給媽媽買紅寶石鑽戒也對她媽媽的家庭都沒有什麼幫助;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再看網路免費小說的"哈利波特-干我啥事?"這一篇小說,她老公邊說還有甚麼她老公不知道的事情?等於是她老公帶小孩去買涼麵又有賣涼麵的對她老公說一些秘密?她老公回來看到她在煎蔥油餅就對她說:妳只是把餅放在煎檯上,妳都沒翻面的,妳這樣餅會煎得好嗎?她北X餐廳老公在今天沒什麼客人就坐著原地發呆而南X餐廳的太太也剛好當時沒有什麼客人的再店裡發呆坐著不說話,她北X餐廳老公就學南X餐廳綁馬尾的太太的做事情方法,她心想:說不定南X餐廳的太太再等小孩在外面的過程消息,而你當時根本沒有什麼耐心或等什麼人就只是發呆而已,然後你以為外面的大人的小孩都出去看事情,你又對自己國小2年級兒子說去幫爸爸拿幾瓶礦泉水過來,國小2年級兒子就一臉瞭解的點頭。;等於是這間餐廳的所有人都想著店外的問題,只有中餐廳媳婦還沒有跟店外的人說到關於事業的對話,她店內的人又以為想得到別人的消息又不用幫到別人的事情,就好像她可能國小6年級的女兒的同學教她女兒說妳拿鐵絲去綁住妳家店裡的鳥籠的門口,而我們再另外談一些怎麼收集一些可愛的東西之類的?她女兒就拿鐵絲綁鳥籠又對媽媽說:我又不可能會洗鳥籠,妳不要叫我洗鳥籠啦;中餐廳媳婦就對女兒說:妳從小到大我有罵過妳嗎?弟妹的餐袋裡面有從學校帶回來的西瓜,我昨天沒幫妳弟妹洗餐袋,要妳把弟妹裡面的臭掉的西瓜丟掉再把餐廳拿到洗衣機裡洗,妳說妳不舒服的沒辦法幫弟妹去洗餐袋?妳是中暑了嗎? 中餐廳媳婦的國小6年級女兒就表現好熱好不舒服的想去睡午覺的樣子。

約今天下午5點開店,就一個普通的染髮綁馬尾的女生約30歲的帶著一個拿類似凱蒂貓的氣球的幼稚園女生跟中餐廳媳婦的餐廳老公用台語聊的油條一點乾脆一點說買完還要去星巴克之類的,這女生在側背一個類似愛迪達的運動休閒側背包;而另個男生近來要包小菜,男生像在逛夜市的口氣對中餐廳媳婦的老公說:你們玻璃櫃裡的小菜旁邊的馬克杯裡面有小強,有小蟑螂喔,她老公等客人走後就對她說 :我不是說中午店休要把用過的小菜盤子拿去洗,這樣直接擺在玻璃櫃裡又小蟑螂爬進去,這樣又給客人看到?她老公說完就去附近便利商店買"藤黃果-運動飲料",中餐廳媳婦心想:今天國小3年級的女兒也有對她說:媽,妳有看到我之前那個凱蒂貓毛巾嗎?那個還有叔叔送我的小包包有妳有看到嗎?她就對國小3年級女兒說:妳怎麼每次動完東西,就忘記接下來的後續整理?那個妳拿我的化妝品盒擺到叔叔的床上又忘記收,妳從學校拿回來西瓜皮又忘記吃又忘記丟掉就發臭的長小飛蟲,妳又剛剛剪完勞作又忘記收紙削又妳又只想跟弟弟打電動玩具;中餐廳媳婦的公公再像頑童一樣趁沒客人拿彈弓去射餐廳的門口樹上的小鳥。

約今天晚上7點~8點左右,中餐廳媳婦去店裡洗碗,看到此時的第3桌和第5桌在同時吃,第3桌是類似國小女老師這樣很親切的像國小3年級女生的童音聊說怎樣怎樣,旁邊再一個類似60~70歲的爺爺在旁邊聽;第5桌類似前幾天中午的第6桌的第2批的一對夫妻,那天中午的第6桌的妻子約50歲的沒看到自己都跟第3桌的像買喪禮的飲料的一群上班族都穿春天裝或男生穿中性裝或男生穿女生裝,丈夫好像想顧事業又想顧老婆的沒有什麼動力的沒有意見的聽從房東太太或事情團體交代就帶老婆來這餐廳的第6桌吃東西也順便看問題,當時的中午的第2桌的想放鬆的女生就只吃小米粥+小魚乾辣椒豆乾,而只給出小米粥的氣息,氣息有點像是某家幼稚園對面的內衣店的看板,看板是用油畫畫出"侯佩辰"的女星的樣子,並不是真人海報,所以今天晚上餐廳有男生減肥20公斤在約今天晚上7點45分來餐廳買公公炒的木須炒麵之類的又戴眼鏡來看餐廳情形,就餐廳公公雖然炒麵給外帶客人,餐廳裡面的上司的眼睛只把這外帶的客人看成油畫畫出"侯佩辰"的女星的樣子,並不是真人海報也不是真人,餐廳公公就繼續看電視日本綜藝的極限挑戰賽當運動節目看,今天晚上客人就不像在馬上也不像在汽車裡又不像走路的來這餐廳用餐,店內客人好像吃完要趕著見外面的真正的上司的樣子。

※※※

漢代之後 -> 清代 -> 全唐詩 -> 卷五百五十四

《卷五百五十四》

《寄石橋僧》 項斯著
1
逢師入山日,道在石橋邊。別後何人見,秋來幾處禪。
 
2
溪中雲隔寺,夜半雪添泉。生有天臺約,知無卻出緣。
 

《送歐陽袞歸閩中》 項斯著
1
秦城幾年住,猶著故鄉衣。失意時相識,成名後獨歸。
 
2
海秋蠻樹黑,嶺夜瘴禽飛。為學心難滿,知君更掩扉。

 
《古觀》 項斯著
1
置觀碑已折,看松年不分。洞中誰識藥,門外日添墳。
 
2
放去龜隨水,呼來鹿怕熏。壇邊見灰火,幾燒祭星文。

 
《題令狐處士溪居》 項斯著
1
白髮已過半,無心離此溪。病嘗山藥遍,貧起草堂低。
 
2
為月窗從破,因詩壁重泥。近來常夜坐,寂寞與僧齊。

 
《送僧歸南嶽》 項斯著
1
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船裏誰鳴磬,沙頭自曝衣。
 
2
有家從小別,是寺即言歸。料得逢春住,當禪雲滿扉。

 
《寧州春思》 項斯著
1
失意離城早,邊城任見花。初為斷酒客,舊識賣書家。
 
2
寒寺稀無雪,春風亦有沙。思歸頻入夢,即路不言賒。

 
《山友贈蘚花冠》 項斯著
1
塵汙出華髮,慚君青蘚冠。此身閑未得,終日戴應難。
 
2
好就松陰掛,宜當枕石看。會須尋道士,簪去繞霜壇。

 
《蠻家》 項斯著
1
領得賣珠錢,還歸銅柱邊。看兒調小象,打鼓試新船。
 
2
醉後眠神樹,耕時語瘴煙。不逢寒便老,相問莫知年。

 
《早春題湖上顧氏新居二首》 項斯著
1
近得水雲看,門長侵早開。到時微有雪,行處又無苔。
 
2
勸酒客初醉,留茶僧未來。每逢晴暖日,唯見乞花栽。
 
3
門不當官道,行人到亦稀。故從餐後出,方至夜深歸。
 
4
開篋揀書卷,掃床移褐衣。幾時同買宅,相近有柴扉。
 

《蒼梧雲氣》 項斯著
1
何年化作愁,漠漠便難收。數點山能遠,平鋪水不流。
 
2
濕連湘竹暮,濃蓋舜墳秋。亦有思歸客,看來盡白頭。

 
《晚春花》 項斯著
1
陰洞日光薄,花開不及時。當春無半樹,經燒足空枝。
 
2
疏與香風會,細將泉影移。此中人到少,開盡幾人知。

 
《宿胡氏溪亭》 項斯著
1
獨住水聲裏,有亭無熱時。客來因月宿,床勢向山移。
 
2
鶴睡松枝定,螢歸葛葉垂。寂寥猶欠伴,誰為報僧知。

 
《送華陰隱者》 項斯著
1
往往到城市,得非征藥錢。世人空識面,弟子莫知年。
 
2
自說能醫死,相期更學仙。近來移住處,毛女舊峰前。

 
《落第後寄江南親友》 項斯著
1
古巷槐陰合,愁多晝掩扉。獨存過江馬,強拂看花衣。
 
2
送客心先醉,尋僧夜不歸。龍鍾易惆悵,莫遣寄書稀。

 
《欲別》 項斯著
1
花時人欲別,每日醉櫻桃。買酒金錢盡,彈箏玉指勞。
 
2
歸期無歲月,客路有風濤。錦緞裁衣贈,麒麟落剪刀。

 
《留別張水部籍》 項斯著
1
省中重拜別,兼領寄人書。已念此行遠,不應相問疏。
 
2
子城西並宅,禦水北同渠。要取春前到,乘閑候起居。

 
《小古鏡》 項斯著
1
字已無人識,唯應記鑄年。見來深似水,攜去重于錢。
 
2
鸞翅巢空月,菱花遍小天。宮中照黃帝,曾得化為仙。

 
《題太白山隱者》 項斯著
1
高居在幽嶺,人得見時稀。寫籙扃虛白,尋僧到翠微。
 
2
掃壇星下宿,收藥雨中歸。從服小還後,自疑身解飛。

 
《病中懷王展先輩在天臺》 項斯著
1
枕上用心靜,唯應改舊詩。強行休去早,暫臥起還遲。
 
2
因說來歸處,卻愁初病時。赤城山下寺,無計得相隨。

 
《鯉魚》 項斯著
1
似龍鱗又足,只是欠登門。月裏腮猶濕,泥中目未昏。
 
2
乞鋤防蟻穴,望水寫金盆。他日能為雨,公田報此恩。
 

《子規》 項斯著
1
遊魂自相叫,寧複記前身。飛過人家月,聲連客路春。
 
2
夢邊催曉急,愁外送風頻。自有沾花血,相和淚滴新。

 
《邊州客舍》 項斯著
1
開門不成出,麥色遍前坡。自小詩名在,如今白髮多。
 
2
經年無越信,終日厭蕃歌。近寺居僧少,春來亦懶過。

 
《贈道者》 項斯著
1
晏來知養氣,度日語時稀。到處留丹井,終寒不絮衣。
 
2
病鄉多惠藥,鬼俗有符威。自說身輕健,今年數夢飛。

 
《邊游》 項斯著
1
古鎮門前去,長安路在東。天寒明堠火,日晚裂旗風。
 
2
塞館皆無事,儒裝亦有弓。防秋故鄉卒,暫喜語音同。

 
《夜泊淮陰》 項斯著
1
夜入楚家煙,煙中人未眠。望來淮岸盡,坐到酒樓前。
 
2
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乘流向東去,別此易經年。

 
《遠水》 項斯著
1
渺渺浸天色,一邊生晚光。闊浮萍思遠,寒入雁愁長。
 
2
北極連平地,東流即故鄉。扁舟來宿處,仿佛似瀟湘。

 
《黃州暮愁》 項斯著
1
淩澌沖淚眼,重疊自西來。即夜寒應合,非春暖不開。
 
2
豈無登陸計,宜棄濟川材。願寄浮天外,高風萬里回。

 
《曉發昭應》 項斯著
1
行人見雪愁,初作帝鄉遊。旅店開偏早,鄉帆去未收。
 
2
燈殘催卷席,手冷怕梳頭。是物寒無色,湯泉正自流。

 
《贈金州姚合使君》 項斯著
1
為郎名更重,領郡是蹉跎。官壁題詩盡,衙庭看鶴多。
 
2
城池連草塹,籬落帶椒坡。未覺旗幡貴,閑行觸處過。

 
《送殷中丞游邊》 項斯著
1
話別無長夜,燈前聞曙鴉。已行難避雪,何處合逢花。
 
2
野寺門多閉,羌樓酒不賒。還須見邊將,誰擬靜塵沙。

 
《寄坐夏僧》 項斯著
1
坐夏日偏長,知師在律堂。多因束帶熱,更憶剃頭涼。
 
2
苔色侵經架,松陰到簟床。還應煉詩句,借臥石池傍。

 
《寄盧式》 項斯著
1
到處久南望,未知何日回。寄書頻到海,得夢忽聞雷。
 
2
嶺日當秋暗,蠻花近臘開。白身居瘴癘,誰不惜君才。

 
《日東病僧》 項斯著
1
雲水絕歸路,來時風送船。不言身後事,猶坐病中禪。
 
2
深壁藏燈影,空窗出艾煙。已無鄉土信,起塔寺門前。

 
《泛溪》 項斯著
1
溪船泛渺彌,漸覺滅炎輝。動水花連影,逢人鳥背飛。
 
2
深猶見白石,涼好換生衣。未得多詩句,終須隔宿歸。

 
《送顧少府》 項斯著
1
作尉年猶少,無辭去路賒。漁舟縣前泊,山吏日高衙。
 
2
幽景臨溪寺,秋蟬織杼家。行程須過越,先醉鏡湖花。

 
《咸陽別李處士》 項斯著
1
古道自迢迢,咸陽離別橋。越人聞水處,秦樹帶霜朝。
 
2
駐馬言難盡,分程望易遙。秋前未相見,此意轉蕭條。

 
《寄流人》 項斯著
1
毒草不曾枯,長添客健無。霧開蠻市合,船散海城孤。
 
2
象跡頻藏齒,龍涎遠蔽珠。家人秦地老,泣對日南圖。

 
《華頂道者》 項斯著
1
仙人掌中住,生有上天期。已廢燒丹處,猶多種杏時。
 
2
養龍於淺水,寄鶴在高枝。得道複無事,相逢盡日棋。

 
《酬從叔聽夜泉見寄》 項斯著
1
夢罷更開戶,寒泉聲隔雲。共誰尋最遠,獨自坐偏聞。
 
2
岩際和風滴,溪中泛月分。豈知當此夜,流念到江濆。

 
《和李用夫栽小松》 項斯著
1
移來未換葉,已勝在空山。靜對心標直,遙吟境助閑。
 
2
影侵殘雪際,聲透小窗間。即聳淩空幹,翛翛豈易攀。

 
《哭南流人》 項斯著
1
遙見南來使,江頭哭問君。臨終時有雪,旅葬處無雲。
 
2
官庫空收劍,蠻僧共起墳。知名人尚少,誰為錄遺文。

 
《經李白墓》 項斯著
1
夜郎歸未老,醉死此江邊。葬闕官家禮,詩殘樂府篇。
 
2
游魂應到蜀,小碣豈旌賢。身沒猶何罪,遺墳野火燃。

 
《春夜樊川竹亭陪諸同年宴》 項斯著
1
相知皆是舊,每恨獨遊頻。幸此同芳夕,寧辭倒醉身。
 
2
燈光遙映燭,萼粉暗飄茵。明月分歸騎,重來更幾春。
 

《送僧》 項斯著
1
靈山巡未遍,不作住持心。逢寺暫投宿,是山皆獨尋。
 
2
有時過靜界,在處想空林。從小即行腳,出家來至今。

 
《送蘇處士歸西山》 項斯著
1
南游何所為,一篋又空歸。守道安清世,無心換白衣。
 
2
深林蟬噪暮,絕頂客來稀。早晚重相見,論詩更及微。

 
《游爛柯山》 項斯著
1
步步出塵氛,溪山別是春。壇邊時過鶴,棋處寂無人。
 
2
訪古碑多缺,探幽路不真。翻疑歸去晚,清世累移晨。

 
《送友人之永嘉》 項斯著
1
長貧知不易,去計擬何逃。相對人愁別,經過幾處勞。
 
2
城連沙岫遠,山斷夏雲高。猶想成詩處,秋燈半照濤。

 
《巴中逢故人》 項斯著
1
勞思空積歲,偶會更無由。以分難相舍,將行且暫留。
 
2
路岐何處極,江峽半猿愁。到此分南北,離懷豈易收。

 
《送歸江州友人初下第》 項斯著
1
名高不俟召,收采獻君門。偶屈應緣數,他人盡為冤。
 
2
新春城外路,舊隱水邊村。歸去無勞久,知君更待論。

 
《舜城懷古》 項斯著
1
禪禹遜堯聰,巍巍盛此中。四隅咸啟聖,萬古賴成功。
 
2
道德去彌遠,山河勢不窮。停車一再拜,帝業即今同。

 
《送劉道士之成都嚴真觀》 項斯著
1
嚴君名不朽,道出二經中。歸去精誠懇,還應夢寐通。
 
2
池台鏡定月,松檜雨餘風。想對靈玄憶,人間戀若空。

 
《漢南遇友人》 項斯著
1
此身西複東,何計此相逢。夢盡吳越水,恨深襄漢鐘。
 
2
積雲開去路,曙雪疊前峰。誰即知非舊,憐君忽見容。

 
《遊頭陀寺上方》 項斯著
1
高步陟崔嵬,吟閑路惜回。寺知何代有,僧見梵天來。
 
2
暮靄連沙積,餘霞遍檻開。更期招靜者,長嘯上南台。

 
《送友人游河東》 項斯著
1
停車曉燭前,一語幾潸然。路去干戈日,鄉遙饑饉年。
 
2
湖波晴見雁,槐驛晚無蟬。莫縱經時住,東南書信偏。

 
《中秋夜懷》 項斯著
1
趨馳早晚休,一歲又殘秋。若只如今日,何難至白頭。
 
2
滄波歸處遠,旅食尚邊愁。賴見前賢說,窮通不自由。

 
《寄富春孫路處士》 項斯著
1
平生醉與吟,誰是見君心。上國一歸去,滄江閑至今。
 
2
鐘繁秋寺近,峰闊晚濤深。疏放長如此,何人長得尋。

 
《送客歸新羅》 項斯著
1
君家滄海外,一別見何因。風土雖知教,程途自致貧。
 
2
浸天波色晚,橫笛鳥行春。明發千檣下,應無更遠人。

 
《杭州江亭留題登眺》 項斯著
1
處處日馳銷,憑軒夕似朝。漁翁閑鼓棹,沙鳥戲迎潮。
 
2
樹間津亭密,城連塢寺遙。因誰報隱者,向此得耕樵。

 
《荊州夜與友親相遇》 項斯著
1
山海兩分岐,停舟偶似期。別來何限意,相見卻無辭。
 
2
坐永神凝夢,愁繁鬢欲絲。趨名易遲晚,此去莫經時。

 
《送友人游邊》 項斯著
1
方春到帝京,有戀有愁並。萬里江海思,半年沙塞程。
 
2
綠陰斜向驛,殘照遠侵城。自可資新課,還期振盛名。

 
《題贈宣州亢拾遺》 項斯著
1
傳騎一何催,山門晝未開。高人終避世,聖主不遺才。
 
2
坐次欹臨水,門中獨舉杯。誰為旦夕侶,深寺數僧來。

 
《姚氏池亭》 項斯著
1
池館饒嘉致,幽人愜所閑。筱風能動浪,岸樹不遮山。
 
2
嘯檻魚驚後,眠窗鶴語間。何須說廬阜,深處更躋攀。

 
《送友人之江南》 項斯著
1
東南路苦辛,去路見無因。萬里此相送,故交誰更親。
 
2
日浮汀草綠,煙霽海山春。握手無別贈,為予書劄頻。

 
《彭蠡湖春望》 項斯著
1
湖亭東極望,遠棹不須回。遍草新湖落,連天眾雁來。
 
2
蘆洲殘照盡,雲障積煙開。更想鴟夷子,扁舟安在哉。

 
《聞友人會裴明府縣樓》 項斯著
1
閑閣雨吹塵,陶家揖上賓。湖山萬疊翠,門樹一行春。
 
2
景遍歸簷燕,歌喧已醉身。登臨興不足,喜有數來因。
 

《歸家山行》 項斯著
1
獻賦才何拙,經時不恥歸。能知此意是,甘取眾人非。
 
2
遍隴耕無圃,緣溪釣有磯。此懷難自遣,期在振儒衣。

 
《長安書懷呈知己》 項斯著
1
江湖歸不易,京邑計長貧。獨夜有知己,論心無故人。
 
2
一燈愁裏夢,九陌病中春。為問清平日,無門致出身。

 
《聞蟬》 項斯著
1
動葉複驚神,聲聲斷續勻。坐來同聽者,俱是未歸人。
 
2
一棹三湘浪,單車二蜀塵。傷秋各有日,千可念因循。

 
《李處士道院南樓》 項斯著
1
霜晚複秋殘,樓明近遠山。滿壺邀我醉,一榻為僧閑。
 
2
樹簇孤汀眇,帆欹積浪間。從容更南望,殊欲外人寰。

 
《送顧非熊及第歸茅山》 項斯著
1
吟詩三十載,成此一名難。自有恩門入,全無帝裏歡。
 
2
湖光愁裏碧,岩景夢中寒。到後松杉月,何人共曉看。

 
《春日題李中丞樊川別墅》 項斯著
1
心知受恩地,到此亦裴回。上路移時立,中軒隔宿來。
 
2
川光通沼沚,寺影帶樓臺。無限成蹊樹,花多向客開。

 
《龍州與韓將軍夜會》 項斯著
1
庭綠草纖纖,邊州白露沾。別歌緣劍起,客淚是愁添。
 
2
見月鵲啼樹,避風雲滿簾。將軍盡尊酒,樓上賦星占。

 
《途中逢友人》 項斯著
1
長大有南北,山川各所之。相逢孤館夜,共憶少年時。
 
2
爛醉百花酒,狂題幾首詩。來朝又分袂,後會鬢應絲。

 
《送友人下第歸襄陽》 項斯著
1
失意已春殘,歸愁與別難。山分關路細,江繞夜城寒。
 
2
草色連晴阪,鼉聲離曉灘。差池是秋賦,何以暫懷安。

 
《宿山寺》 項斯著
1
栗葉重重複翠微,黃昏溪上語人稀。月明古寺客初到,
風度閑門僧未歸。山果經霜多自落,水螢穿竹不停飛。
 
2
中宵能得幾時睡,又被鐘聲催著衣。

 
《病鶴》 項斯著
1
青雲有意力猶微,豈料低回得所依。幸念翅因風雨困,
豈教身陷稻粱肥。曾游碧落寧無侶,見有清池不忍飛。
 
2
縱使他年引仙駕,主人恩在亦應歸。

 
《夢仙》 項斯著
1
昨宵魂夢到仙津,得見蓬山不死人。雲葉許裁成野服,
玉漿教吃潤愁身。紅樓近月宜寒水,綠杏搖風占古春。
 
2
次第引看行未遍,浮光牽入世間塵。

 
《古扇》 項斯著
1
昨日裁成奪夏威,忽逢秋節便相違。寒塵妒盡秦王女,
涼殿恩隨漢主妃。似月舊臨紅粉面,有風休動麝香衣。
 
2
千年蕭瑟關人事,莫語當時掩淚歸。

 
《涇州聽張處士彈琴》 項斯著
1
邊州獨夜正思鄉,君又彈琴在客堂。
 
2
仿佛不離燈影外,似聞流水到瀟湘。

 
《贈別》 項斯著
1
魚在深泉鳥在雲,從來只得影相親。
 
2
他時縱有逢君處,應作人間白髮身。

 
《對鱠》 項斯著
1
行到鱸魚鄉里時,鱠盤如雪怕風吹。
 
2
猶憐醉裏江南路,馬上垂鞭學釣時。

 
《憶朝陽峰前居》 項斯著
1
每憶閑眠處,朝陽最上峰。溪僧來自遠,林路出無蹤。
 
2
敗褐黏苔遍,新題出石重。霞光侵曙發,嵐翠近秋濃。
 
3
健羨機能破,安危道不逢。雪殘猿到閣,庭午鶴離松。
 
4
此地虛為別,人間久未容。何時無一事,卻去養疏慵。

 
《暮上瞿唐峽》 項斯著
1
自古艱難地,孤舟旦暮程。獨愁空托命,省已是輕生。
 
2
有樹皆相倚,無岩不倒傾。蛟螭波數怒,鬼怪火潛明。
 
3
履道知無負,離心自要驚。何年面骨肉,細話苦辛行。

 
《和李中丞醉中期王征君月夜同游滻水舊居》 項斯著
1
醉後情俱遠,難忘素滻間。照花深處月,當戶舊時山。
 
2
事想同清話,歡期一破顏。風流還愛竹,此夜尚思閑。

 
《濁水求珠》 項斯著
1
靈魄自沉浮,從來任濁流。願從深處得,不向暗中投。
 
2
圓月時堪惜,滄波路可求。沙尋龍窟遠,泥訪蚌津幽。
 
3
是寶終知貴,唯恩且用酬。如能在公掌,的不負明眸。

 
《江村夜泊》 項斯著
1
日落江路黑,前村人語稀。幾家深樹裏,一火夜漁歸。

 
《落第後歸覲喜逢僧再陽》 項斯著
1
相逢須強笑,人世別離頻。去曉長侵月,歸鄉動隔春。
 
2
見僧心暫靜,從俗事多屯。宇宙詩名小,山河客路新。
 
3
翠桐猶入爨,青鏡未辭塵。逸足常思驥,隨群且退鱗。
 
4
宴乖紅杏寺,愁在綠楊津。羞病難為藥,開眉懶顧人。

 
《送越僧元瑞》 項斯著
1
靜中無伴侶,今亦獨隨緣。昨夜離空室,焚香淨去船。
 

《舊宮人》 項斯著
1
自出先皇玉殿中,衣裳不更染深紅。宮釵折盡垂空鬢,
內扇穿多減半風。桃熟亦曾君手賜,酒闌猶候妾歌終。
 
2
如今還向城邊住,禦水東流意不通。

 
《夢游仙》 項斯著
1
夢遊飛上天家樓,珠箔當風掛玉鉤。鸚鵡隔簾呼再拜,
水仙移鏡懶梳頭。丹霞不是人間曉,碧樹仍逢岫外秋。
 
2
將謂便長於此地,雞聲入耳所堪愁。

 
《送宮人入道》 項斯著
1
願隨仙女董雙成,王母前頭作伴行。初戴玉冠多誤拜,
欲辭金殿別稱名。將敲碧落新齋磬,卻進昭陽舊賜箏。
 
2
旦暮焚香繞壇上,步虛猶作按歌聲。

 
《長安退將》 項斯著
1
塞晚沖沙損眼明,歸來養病住秦京。上高樓閣看星坐,
著白衣裳把劍行。常說老身思鬥將,最悲無力制蕃營。
 
2
翠眉紅臉和回鶻,惆悵中原不用兵。

 
《遙裝夜》 項斯著
1
卷席貧拋壁下床,且鋪他處對燈光。欲行千里從今夜,
猶惜殘春發故鄉。蚊蚋已生團扇急,衣裳未了剪刀忙。
 
2
誰知更有芙蓉浦,南去令人愁思長。

 
《送苗七求職》 項斯著
1
相逢未得三回笑,風送離情入剪刀。客路最能銷日月,
夢魂空自畏波濤。獨眠秋夜琴聲急,未拜軍城劍色高。
 
2
去去緣多山與海,鶴身寧肯為飛勞。

 
《山行》 項斯著
1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山當日午回峰影,
草帶泥痕過鹿群。蒸茗氣從茅舍出,繰絲聲隔竹籬聞。
 
2
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

 
《題永忻寺影堂》 項斯著
1
不遇修寺日,無錢入影堂。故來空禮拜,臨去重添香。
 
2
僧得名難近,燈傳火已長。發心依止後,借住有鄰房。

 
《獻令狐相公,時相公郊壇行事回》 項斯著
1
鶚在卿雲冰在壺,代天才業本籲謨。榮同伊陟傳朱戶,
秀比王商入畫圖。昨夜星辰回劍履,前年風月滿江湖。
 
2
不知機務時多暇,還許詩家屬和無。

 
《句》 項斯著
1
佳人背江坐,眉際列煙樹。。
 
2
馬蹄沒青莎,船跡成空波。
 
3
春風吹兩意,何意更相值。(《古意》。
 
4
以上並見張為《主客圖》)
 
5
更望會稽何處是,沙連竹箭白鷳群。。


http://ctext.org/quantangshi/554/zh

untitled48545555   untitled55888844  

/網路的ˊ圖


※※※


漢代之後 -> 清代 -> 全唐詩 -> 卷五百五十五

《卷五百五十五》

《校獵曲》 馬戴著
1
楚子畋郊野,布罟籠天涯。浮雲張作羅,萬草結成罝。
 
2
意在絕飛鳥,臂弓腰鏌鋣。遠將射勾踐,次欲誅夫差。
 
3
壯志一朝盡,他□□繁華。當時能獵賢,保國兼保家。

 
《蠻家》 馬戴著
1
領得賣珠錢,還歸銅柱邊。看兒調小象,打鼓放新船。
 
2
醉後眠神樹,耕時語瘴煙。又逢衰蹇老,相問莫知年。

 
《春思》 馬戴著
1
初日照楊柳,玉樓含翠陰。啼春獨鳥思,望遠佳人心。
 
2
幽怨貯瑤瑟,韶光凝碧林。所思曾不見,芳草意空深。

 
《送從叔赴南海幕》 馬戴著
1
洞庭秋色起,哀狖更難聞。身往海邊郡,帆懸天際雲。
 
2
炎州羅翠鳥,瘴嶺控蠻軍。信息來非易,堪悲此路分。

 
《江行留別》 馬戴著
1
吳楚半秋色,渡江逢葦花。雲侵帆影盡,風逼雁行斜。
 
2
返照開嵐翠,寒潮蕩浦沙。余將何所往,海嶠擬營家。

 
《將別寄友人》 馬戴著
1
帝鄉歸未得,辛苦事羈遊。別館一尊酒,客程千里秋。
 
2
霜風紅葉寺,夜雨白蘋洲。長恐此時淚,不禁和恨流。

 
《客行》 馬戴著
1
路岐長不盡,客恨杳難通。蘆荻晚汀雨,柳花南浦風。
 
2
亂鐘嘶馬急,殘日半帆紅。卻羨漁樵侶,閑歌落照中。

 
《過野叟居》 馬戴著
1
野人閑種樹,樹老野人前。居止白雲內,漁樵滄海邊。
 
2
呼兒采山藥,放犢飲溪泉。自著養生論,無煩憂暮年。

 
《答光州王使君》 馬戴著
1
信來淮上郡,楚岫入秦雲。自顧為儒者,何由答使君。
 
2
蛻風蟬半失,阻雨雁頻聞。欲識平生分,他時別紀勳。

 
《下第再過崔邵池陽居》 馬戴著
1
豈無故鄉路,路遠未成歸。關內相知少,海邊來信稀。
 
2
離雲空石穴,芳草偃郊扉。謝子一留宿,此心聊息機。

 
《夕次淮口》 馬戴著
1
天涯秋光盡,木末群鳥還。夜久遊子息,月明岐路閑。
 
2
風生淮水上,帆落楚雲間。此意竟誰見,行行非故關。

 
《落日悵望》 馬戴著
1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一何滯,辭家久未還。
 
2
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早發故山作》 馬戴著
1
雲門夾峭石,石路蔭長松。穀響猿相應,山深水複重。
 
2
餐霞人不見,采藥客猶逢。獨宿靈潭側,時聞岳頂鐘。

 
《下第別郜扶》 馬戴著
1
窮途別故人,京洛泣風塵。在世即應老,他鄉又欲春。
 
2
平生空志學,晚歲拙謀身。靜話歸休計,唯將海上親。

 
《寄終南真空禪師》 馬戴著
1
閑想白雲外,了然清淨僧。松門山半寺,夜雨佛前燈。
 
2
此境可長住,浮生自不能。一從林下別,瀑布幾成冰。

 
《長安寓居寄贈賈島》 馬戴著
1
歲暮見華髮,平生志半空。孤雲不我棄,歸隱與誰同。
 
2
枉道紫宸謁,妨栽丹桂叢。何如隨野鹿,棲止石岩中。

 
《秋郊夕望》 馬戴著
1
度鳥向棲急,陰蟲逢夜多。餘霞媚秋漢,迥月濯滄波。
 
2
蔓草將萎絕,流年其奈何。耿然搖落思,獨酌不成歌。

 
《贈越客》 馬戴著
1
故國波濤隔,明時已久留。獻書雙闕晚,看月五陵秋。
 
2
南棹何時返,長江憶共遊。遙知釣船畔,相望在汀洲。

 
《送顧非熊下第歸江南》 馬戴著
1
無成西別秦,返駕江南春。草際楚田雁,舟中吳苑人。
 
2
殘雲掛絕島,迥樹入通津。想到長洲日,門前多白蘋。

 
《汧上勸舊友》 馬戴著
1
鬥酒故人同,長歌起北風。斜陽高壘閉,秋角暮山空。
 
2
雁叫寒流上,螢飛薄霧中。坐來生白髮,況複久從戎。

 
《送狄參軍赴杭州》 馬戴著
1
新官非次受,聖主寵前勳。關雪發車晚,風濤掛席聞。
 
2
海門山疊翠,湖岸郡藏雲。執簡從公後,髯參豈勝君。

 
《過故人所遷新居》 馬戴著
1
金馬詔何晚,茂陵居近修。客來雲雨散,鳥下梧桐秋。
 
2
迥漢銜天闕,遙泉響禦溝。坐看涼月上,為子一淹留。

 
《落照》 馬戴著
1
照曜天山外,飛鴉幾共過。微紅拂秋漢,片白透長波。
 
2
影促寒汀薄,光殘古木多。金霞與雲氣,散漫複相和。

 
《宿崔邵池陽別墅》 馬戴著
1
楊柳色已改,郊原日複低。煙生寒渚上,霞散亂山西。
 
2
待月人相對,驚風雁不齊。此心君莫問,舊國去將迷。

 
《楚江懷古三首》 馬戴著
1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2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雲中君不降,竟夕自悲秋。
 
3
驚鳥去無際,寒蛩鳴我傍。蘆洲生早霧,蘭隰下微霜。
 
4
列宿分窮野,空流注大荒。看山候明月,聊自整雲裝。
 
5
野風吹蕙帶,驟雨滴蘭橈。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6
陰霓侵晚景,海樹入回潮。欲折寒芳薦,明神詎可招。

 
《遠水》 馬戴著
1
蕩漾空沙際,虛明入遠天。秋光照不極,鳥影去無邊。
 
2
勢引長雲斷,波輕片雪連。汀洲杳難到,萬古覆蒼煙。

 
《夕發邠甯寄從弟》 馬戴著
1
半酣走馬別,別後鎖邊城。日落月未上,鳥棲人獨行。
 
2
方馳故國戀,複愴長年情。入夜不能息,何當閑此生。

 
《贈別北客》 馬戴著
1
君生遊俠地,感激氣何高。飲盡玉壺酒,贈留金錯刀。
 
2
雁關飛霰雪,鯨海落雲濤。決去如征鳥,離心空自勞。

 
《夜下湘中》 馬戴著
1
洞庭人夜別,孤棹下湘中。露洗寒山遍,波搖楚月空。
 
2
密林飛暗狖,廣澤發鳴鴻。行值揚帆者,江分又不同。

 
《送呂郎中牧東海郡》 馬戴著
1
假道經淮泗,檣烏集隼旟。蕪城沙菼接,波島石林疏。
 
2
海鶴空庭下,夷人遠岸居。山鄉足遺老,佇聽薦賢書。

 
《山行偶作》 馬戴著
1
緣危路忽窮,投宿值樵翁。鳥下山含暝,蟬鳴露滴空。
 
2
石門斜月入,雲竇暗泉通。寂寞生幽思,心疑舊隱同。

 
《巴江夜猿》 馬戴著
1
日飲巴江水,還啼巴岸邊。秋聲巫峽斷,夜影楚雲連。
 
2
露滴青楓樹,山空明月天。誰知泊船者,聽此不能眠。

 
《送田使君牧蔡州》 馬戴著
1
主意思政理,牧人官不輕。樹多淮右地,山遠汝南城。
 
2
望稼周田隔,登樓楚月生。懸知蔣亭下,渚鶴伴閑行。

 
《雀台怨》 馬戴著
1
魏宮歌舞地,蝶戲鳥還鳴。玉座人難到,銅台雨滴平。
 
2
西陵樹不見,漳浦草空生。萬恨盡埋此,徒懸千載名。

 
《早發故園》 馬戴著
1
語別在中夜,登車離故鄉。曙鐘寒出嶽,殘月迥凝霜。
 
2
風柳條多折,沙雲氣盡黃。行逢海西雁,零落不成行。

 
《贈別江客》 馬戴著
1
湘中有岑穴,君去掛帆過。露細蒹葭廣,潮回島嶼多。
 
2
汀洲延夕照,楓葉墜寒波。應使同漁者,生涯許釣歌。

 
《宿翠微寺》 馬戴著
1
處處松陰滿,樵開一徑通。鳥歸雲壑靜,僧語石樓空。
 
2
積翠含微月,遙泉韻細風。經行心不厭,憶在故山中。

 
《霽後寄白閣僧》 馬戴著
1
蒼翠霾高雪,西峰鳥外看。久披山衲壞,孤坐石床寒。
 
2
盥手水泉滴,燃燈夜燒殘。終期老雲嶠,煮藥伴中餐。

 
《送僧歸金山寺》 馬戴著
1
金陵山色裏,蟬急向秋分。迥寺橫洲島,歸僧渡水雲。
 
2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遙想禪林下,爐香帶月焚。

 
《新秋雨霽宿王處士東郊》 馬戴著
1
夕陽逢一雨,夜木洗清陰。露氣竹窗靜,秋光雲月深。
 
2
煎嘗靈藥味,話及故山心。得意兩不寐,微風生玉琴。

 
《關山曲二首》 馬戴著
1
金甲耀兜鍪,黃金拂紫騮。叛羌旗下戮,陷壁夜中收。
 
2
霜霰戎衣月,關河磧氣秋。箭瘡殊未合,更遣擊蘭州。
 
3
火發龍山北,中宵易左賢。勒兵臨漢水,驚雁散胡天。
 
4
木落防河急,軍孤受敵偏。猶聞漢皇怒,按劍待開邊。

 
《塞下曲二首》 馬戴著
1
旌旗倒北風,霜霰逐南鴻。夜救龍城急,朝焚虜帳空。
 
2
骨銷金鏃在,鬢改玉關中。卻想羲軒氏,無人尚戰功。
 
3
廣漠雲凝慘,日斜飛霰生。燒山搜猛獸,伏道擊回兵。
 
4
風折旗竿曲,沙埋樹杪平。黃雲飛旦夕,偏奏苦寒聲。

 
《廣陵曲》 馬戴著
1
蔥蘢桂樹枝,高系黃金羈。葉隱青蛾翠,花飄白玉墀。
 
2
上鳴間關鳥,下醉遊俠兒。煬帝國已破,此中都不知。

 
《送人游蜀》 馬戴著
1
別離楊柳陌,迢遞蜀門行。若聽清猿後,應多白髮生。
 
2
虹霓侵棧道,風雨雜江聲。過盡愁人處,煙花是錦城。

 
《宿無可上人房》 馬戴著
1
稀逢息心侶,細話遠山期。河漢秋深夜,杉梧露滴時。
 
2
風傳林磬響,月掩草堂遲。坐臥禪心在,浮生皆不知。

 
《旅次夏州》 馬戴著
1
嘶馬發相續,行次夏王台。鎖郡雲陰暮,鳴笳燒色來。
 
2
霜繁邊上宿,鬢改磧中回。悵望胡沙曉,驚蓬朔吹催。

 
《同莊秀才宿鎮星觀》 馬戴著
1
的的星河落,沾苔複灑松。濕光微泛草,石翠澹搖峰。
 
2
野觀雲和月,秋城漏間鐘。知君親此境,九陌少相逢。

 
《鸛雀樓晴望》 馬戴著
1
堯女樓西望,人懷太古時。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
 
2
鳥道殘虹掛,龍潭返照移。行雲如可馭,萬里赴心期。

 
《贈淮南將》 馬戴著
1
何事淮南將,功高業未成。風濤辭海郡,雷雨鎮山營。
 
2
度磧黃雲起,防秋白髮生。密機曾制敵,憂國更論兵。
 
3
塞色侵旗動,寒光鎖甲明。自憐心有作,獨立望專征。

 
《寄賈島》 馬戴著
1
海上不同來,關中俱久住。尋思別山日,老盡經行樹。
 
2
志業人未聞,時光鳥空度。風悲漢苑秋,雨滴秦城暮。
 
3
佩玉與鏘金,非親亦非故。朱顏枉自毀,明代空相遇。
 
4
歲晏各能歸,心知舊岐路。

 
《湘川吊舜》 馬戴著
1
伊予生好古,吊舜蒼梧間。白日坐將沒,遊波凝不還。
 
2
九疑雲動影,曠野竹成班。雁集蒹葭渚,猿啼霧露山。
 
3
南風吹早恨,瑤瑟怨長閑。元化誰能問,天門恨久關。

 
《送僧歸閩中舊寺》 馬戴著
1
寺隔海山遙,帆前落葉飄。斷猿通楚塞,驚鷺出蘭橈。
 
2
星月浮波島,煙蘿渡石橋。鐘聲催野飯,秋色落寒潮。
 
3
舊社人多老,閒房樹半凋。空林容病士,歲晚待相招。
 

《寄遠》 馬戴著
1
坐想親愛遠,行嗟天地闊。積疹甘毀顏,沈憂更銷骨。
 
2
迢迢遊子心,望望歸雲沒。喬木非故里,高樓共明月。
 
3
夜深秋風多,聞雁來天末。

 
《經咸陽北原》 馬戴著
1
秦山曾共轉,秦雲自舒卷。古來爭雄圖,到此多不返。
 
2
野狖穴孤墳,農人耕廢苑。川長波又逝,日與歲俱晚。
 
3
夜入咸陽中,悲吞不能飯。

 
《冬日寄洛中楊少尹》 馬戴著
1
黃河岸柳衰,城下度流澌。年長從公懶,天寒入府遲。
 
2
家山望幾遍,魏闕赴何時。懷古心誰識,應多謁舜祠。

 
《浙江夜宿》 馬戴著
1
落帆人更起,露草滿汀洲。遠狖啼荒嶠,孤螢溺漫流。
 
2
積陰開片月,爽氣集高秋。去去胡為戀,搴芳時一遊。

 
《寄西嶽白石僧》 馬戴著
1
掛錫中峰上,經行踏石梯。雲房出定後,岳月在池西。
 
2
峭壁殘霞照,欹松積雪齊。年年著山屐,曾得到招提。

 
《同州冬日陪吳常侍閑宴》 馬戴著
1
中天白雲散,集客郡齋時。陶性聊飛爵,看山忽罷棋。
 
2
雪花凝始散,木葉脫無遺。靜理良多暇,招邀愜所思。

 
《答鄜畤友人同宿見示》 馬戴著
1
為客自堪悲,風塵日滿衣。承明無計入,舊隱但懷歸。
 
2
雪積孤城暗,燈殘曉角微。相逢喜同宿,此地故人稀。

 
《題僧禪院》 馬戴著
1
虛室焚香久,禪心悟幾生。濾泉侵月起,掃徑避蟲行。
 
2
樹隔前朝在,苔滋廢渚平。我來風雨夜,像設一燈明。
 

《懷故山寄賈島》 馬戴著
1
心偶羨明代,學詩觀國風。自從來闕下,未勝在山中。
 
2
丹桂日應老,白雲居久空。誰能謝時去,聊與此生同。

 
《灞上秋居》 馬戴著
1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2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門致此身。

 
《寄崇德里居作》 馬戴著
1
掃君園林地,澤我清涼襟。高鳥雲路晚,孤蟬楊柳深。
 
2
風微漢宮漏,月迥秦城砧。光景坐如此,徒懷經濟心。
 

《河梁別》 馬戴著
1
河梁送別者,行哭半非親。此路足征客,胡天多殺人。
 
2
金罍照離思,寶瑟凝殘春。早晚期相見,垂楊凋複新。

 
《留別定襄盧軍事》 馬戴著
1
行行與君別,路在雁門西。秋色見邊草,軍聲聞戍鼙。
 
2
酣歌擊寶劍,躍馬上金堤。歸去咸陽裏,平生志不迷。

 
《送杜秀才東游》 馬戴著
1
羈遊年複長,去日值秋殘。草出函關白,雲藏野渡寒。
 
2
鴻多霜雪重,山廣道途難。心事何人識,鬥牛應數看。

 
《懷黃頗》 馬戴著
1
有客南浮去,平生與我同。炎州結遙思,芳杜采應空。
 
2
秦雁歸侵月,湘猿戲褭楓。期君翼明代,未可戀山中。

 
《隴上獨望》 馬戴著
1
斜日掛邊樹,蕭蕭獨望間。陰雲藏漢壘,飛火照胡山。
 
2
隴首行人絕,河源夕鳥還。誰為立勳者,可惜寶刀閑。

 
《長安書懷》 馬戴著
1
岐路今如此,還堪慟哭頻。關中成久客,海上老諸親。
 
2
谷口田應廢,鄉山草又春。年年銷壯志,空作獻書人。

 
《邯鄲驛樓作》 馬戴著
1
蕪沒叢台久,清漳廢禦溝。蟬鳴河外樹,人在驛西樓。
 
2
雲燒天中赤,山當日落秋。近郊經戰後,處處骨成丘。

 
《別家後次飛狐西即事》 馬戴著
1
遠歸從此別,親愛失天涯。去國頻回首,方秋不在家。
 
2
鳴蛩聞塞路,冷雁背龍沙。西次桑幹曲,洲中見荻花。

 
《題青龍寺鏡公房》 馬戴著
1
一室意何有,閑門為我開。爐香寒自滅,履雪飯初回。
 
2
窗迥孤山入,燈殘片月來。禪心方此地,不必訪天臺。


http://ctext.org/quantangshi/555/zh

untitled4445454555

untitled4559565  untitled56554514 

  untitled588447444  untitled58595955

 

/網路的ˊ圖

 


※※※

2014年/5月/31日/星期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