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lG_e9dMjmawVdkNIl0Q

EjKjXYds_ra4rKSUe9MgEg

_7UyOrCPV5qcyft0GXw1vQ

UabrgX3mB0ouueRLv6xtXQ

6TAs9lsp3t1hNxvVpgkKvw

 

 

※※※

 

BMxMaj1L66ub1lJZHAPtIw

F8DYgB0ApIv0t7zOfmVAKA

 

 

※※※

 

 

69566.jpg

147741.JPG  

qME2rE4e9lLlkXCCVOAm1A

6256526151.jpg

551451412511.jpg

66566

  

葉子覆蓋葉子的距離,

跟影子覆蓋影子的距離,

就好像陽光到了地球的距離;

小鳥在太陽旁邊在葉形文字旁邊,

空地的鐵片中間的鐵片的中間的鐵片間縫隙,

風吹過其中,鐵圍牆轟隆隆卻沒倒下,

不是浮華的羽毛,不是什麼零件外的油皮,

土色的痕跡會說灰藍色的自噬如毛毛蟲的困擾,

冬天沒有什麼,就親縫的毛衣一件,

當你的臉與頭髮都像月球這樣坑坑巴巴過,

就不得不預估這個男人與這個女人的距離,

兩個相似的人交疊,看似重疊太陽跟地球跟月亮的距離;

想念的蝴蝶似極光上一閃飛過去,極光消失,

飛逝那種短暫得祝福的虛幻與虛線存在,似今晨放了盞天燈。


人間對於得不到的就想得到平凡,我寧可情感高貴,

原來離小鳥最近的是誰也接近不了的火光與雪花。

 

昨晚又說,她敢車子與誰的車子互撞呢?她不是與他兩車俱傷嗎?

蝴蝶為什麼閃躲那隻蝴蝶,小鳥為什麼閃躲那隻小鳥。

你眷戀的房子在半個世界後都變成碎瓦殘骸古跡,誰摧毀與創造。

 

重覆地到天破曉時,重覆雲朵得柔軟度與冰度,

行道樹不肯說出守護星的臉,

讀秒合奏不出我的懺悔,

還記得你的金屬與包包與動物得鋼筋,

樹木數輪堅硬的回憶起樹種子時得波浪,

上個月的人馬座 墨染最純潔的那片葉子後,

已看不出這首詩有什麼貞潔性與連貫性時,

下午那樣的對話是不是叫天黑黑。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樂四

《樂四》 

《權量》 
1
權量: 虞 漢 魏 隋 大唐
 
2
權量: 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三代式遵斯制。秦滅學之後,紛綸莫定。
 
3
權量: 漢書曰:「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莫不用焉。度長短者不失毫釐,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其法在算術。宣於天下,小學是則。職在太史,羲和掌之。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鍾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子,北方。北方黑,謂黑黍也。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黃鍾,九寸。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圓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是謂五則也。位於北方,太陰為智,為水,水曰潤下,智者謀,謀而深,故為權,北方之義也。大小有准,輕重有數,各應其象,五權謹矣。」
 
4
權量: 魏初,杜夔造斛,即周禮所謂「嘉量」也。深尺,方尺,實一釜。音輔。臀一寸,實一豆。耳三寸,實一升。重一鈞。聲中黃鍾。晉氏播遷,亡其彝量。
 
5
權量: 隋制,前代三升當今一升,三兩當今一兩,一尺二寸當今一尺。
 
6
權量: 大唐貞觀中,張文收鑄銅斛、秤、尺、升、合,咸得其數。詔以其副藏於樂署。至武延秀為太常卿,以為奇翫,以律與古玉尺、玉斗升合獻焉。開元十七年,將考宗廟樂,有司請出之。敕惟以銅律付太常,而亡其九管。今正聲有銅律三百五十六,銅斛二,銅秤二,銅甌十四。斛左右耳與臀皆正方,積十而登,以至於斛。銘云:「大唐貞觀十年,歲次玄枵,月旅應鍾,依新令累黍尺,定律校龠,成茲嘉量,與古玉斗相符,同律度量衡。協律郎張文收奉敕修定。」秤盤銘云:「大唐貞觀秤,同律度量衡。」匣上有朱漆題「秤尺」二字,尺亡,其跡猶存。以今常用度量校之,尺當六之五,衡皆三之一。一斛,一秤,是文收總章年所造。斛正圓而小,與秤相符也。
 
《八音》 
1
八音: 金一鐘 棧鐘 鎛 錞于 鐃 鐲 鐸 方響 銅鈸 銅鼓
 
2
八音: 鐘,世本云:「黃帝工人垂所造。」山海經云:「炎帝之孫鼓延始為鐘。」又禮記云:「垂之和鐘。」鄭玄云:「垂,堯時鐘工。」並未知孰是。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為鐘,兩欒謂之銑,銑,鐘口兩角。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此四名者,鐘體也。鄭眾云:「于,鐘脣之上袪也,鼓所擊處。」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此二名者,鐘柄也。甬,並音勇。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旋屬鐘柄,所以懸之也。鄭眾云:「旋蟲者,旋以蟲為飾也。」鄭玄謂:「今時旋有蹲熊、盤龍、辟邪。」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帶,所以介其名也。介在于鼓、鉦、舞、甬、衡之間,凡四。鄭眾云:「枚,鐘乳也。」鄭玄云:「今時鐘乳俠鼓與舞,每處有九,四面三十六。」于上之●謂之隧。●,所擊之處●敝也。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音摩,又莫賀反。窐音烏華反。十分其銑,去二以為鉦。以其鉦為之銑間,去二分以為之鼓間。以其鼓間為之舞修,去二分以為舞廣。此言鉦之徑,居銑徑之八分,而銑間與鉦之徑相應。鼓間又居銑徑之六,與舞修相應。舞修,舞徑也。舞上下促,以橫為修,從為廣。舞廣四分,今亦去徑之二分,以為之間,則舞間之方,常居銑之四也。舞間方四,則鼓間六亦其方也。鼓六,鉦六,舞四,此鐘口十者,其長十六也。鐘之大數,以律為度,廣長與圜徑假設之耳。其鑄之則各隨鐘之制,為長短大小也。凡言間者,亦為從篆以分之。鉦間亦當六,今時鐘或無鉦間。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并衡數也。以其甬長,為之圍。參分其圍,去一以為衡圍。衡居甬上,又小。參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今衡居一分,則參分旋,亦二在上,一在下,以旋半當甬之中央,是其正。鐘已厚則石,太厚則聲不發。已薄則播,太薄則聲散。侈則柞,側柏反。弇則鬱,聲不舒揚。長甬則振。鐘掉則聲不正。掉音徒弔反。是故大鐘十分其鼓間,以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言若此則不石不播。鼓鉦之間同方六,而今宜異,又十分之一,猶太厚,皆非也。若言鼓外鉦外,則近之。鼓外二,鉦外一。鐘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淺則躁,躁則易竭也。聞音問。下同。鐘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深則安,安難息。為隧,六分其厚,以其一為之深而圜之。」厚,鐘厚也。深,謂窐之也。其窐圜。爾雅曰:「大鐘曰鏞,中者曰剽,音漂。小者曰棧。」春秋左氏傳曰:景王將鑄無射,無射,鐘名。律中無射。伶州鳩曰:「王其以心疾死乎!伶,樂官也。州鳩,其名。夫樂,天子之職也。職,所主也。夫音,樂之輿也;樂因音而行也。而鐘,音之器也。音由器以發也。天子省風以作樂,省風俗,作樂以移之。器以鐘之,鐘,聚也。以器聚音也。輿以行之。樂須音而行也。小者不窕,窕,細不滿也。窕音他刁反。下同。大者不摦,摦,橫大不入也。摦音戶化反。下同。則和於物。物和則嘉成。嘉樂成也。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心億則樂。億,安也。窕則不感,不充滿人心也。感音戶暗反。下同。摦則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感,感實生疾。今鐘摦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3
八音: 棧鐘,東晉初得,則爾雅所謂鐘小者棧也。小而編次之,曰編鐘。
 
4
八音: 鎛,如鐘而大。按前代有大鐘,若周之無射,非一,皆謂之鐘。
 
5
八音: 錞于,古禮器也。錞音淳。圓如碓頭,大上小下。周禮「以金錞和鼓」。宋史云「今人間猶時有其器」,則宋非廟廷所用。廣漢什邡人段祖以錞于獻始興王鑑,其器高三尺六寸六分,圍二尺四寸,圓如筩,音動。銅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銅馬,以繩縣馬,令去地尺餘,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於下,以芒莖當心跪注錞于,以手震芒,則其聲如雷,清響良久乃絕。後周平蜀得之,斛斯徵觀曰:「錞于也。」依干寶周禮注驗之,如其言也。
 
6
八音: 鐃,如編鐘而無舌,有柄搖之,以止鼓。漢鼓吹曲有鐃歌。釋名曰:「鐃聲鐃鐃也。」
 
7
八音: 鐲,鉦也。形如小鐘,軍行鳴之,以為鼓節。周禮「以金鐲節鼓」。近代有如大銅疊,懸而擊之以節鼓,呼曰鉦。
 
8
八音: 鐸,大鈴也。周禮「以金鐸通鼓」。三禮圖云:「其匡以銅為之。木舌為木鐸,金舌為金鐸。」
 
9
八音: 方響,梁有銅磬,蓋今方響之類也。方響,以鐵為之,修九寸,廣二寸,圓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設業,倚於架上以代鐘磬。人間所用者,纔三四寸。
 
10
八音: 銅鈸,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南蠻國大者圓數尺,或謂齊穆士素所造,非也。
 
11
八音: 銅鼓,鑄銅為之,虛其一面,覆而擊其上。南夷扶南、天竺類皆如此。嶺南豪家則有之,大者廣丈餘。西戎有吹銅角者,長可二尺,形如牛角。
 
《石二》
1
石二: 磬 毊
 
2
石二: 磬,世本云:「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無句作磬。」古史考曰:「堯時人也。」禮記曰:「叔之離磬。」周禮冬官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必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磬之制有大小,此假矩以定倨句,非用其度耳。其博為一,博,謂股博也。博,廣也。股為二,鼓為三。參分其股博,去一以為鼓博,以其一為之厚。鄭眾云:「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當擊也。」鄭玄謂:「股外面,鼓內面也。假令磬股廣四寸半者,股長九寸也,鼓廣三寸,長尺三寸,厚一寸。」已上則摩其旁,鄭眾云:「磬聲太上,則摩鑢其旁。」玄謂:「太上聲清也。薄而廣則濁。」已下則摩其耑。」太下聲濁也。短而厚則清。磬師掌教奧磬,教視瞭也。磬亦編。教縵樂、燕樂之鐘磬。鄭玄云:「縵,謂雜聲之和樂者。學記曰:『不學操縵,不能安絃。』燕樂,房中之樂,所謂陰聲。二樂皆教其鐘磬。」
 
3
石二: 毊,虛嬌反。爾雅注云:「形似犁錧,以玉石為之。」書云「泗濱浮磬」,言泗濱石可為磬。近代出華原也。
 
《土三》
1
土三: 塤 缶
 
2
土三: 塤,許袁反。世本云:「暴辛公所造。」亦不知何代人。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人乎?宋均曰:「為塤久矣,此掌其官也。」爾雅注曰:「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似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大者曰嘂音湙。
 
3
土三: 缶,說文曰:「瓦器也。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爾雅云「盎謂之缶」,注云:「盆也。」「坎其擊缶」。澠池會,秦王為趙王擊缶是也。李斯云:「擊甕扣缶,真秦之聲。」
 
4
土三: 革四鼓 齊鼓 擔鼓 羯鼓 都曇鼓 毛員鼓 荅辺鼓 雞樓鼓 正鼓 節鼓 撫拍 雅
 
5
土三: 鼓,世本云:「夷作鼓。」以桴擊之曰鼓,以手搖之曰浅。周禮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音聲,五聲合和者。教為鼓,而辨其聲用:教為鼓,教擊鼓者大小之數,又別其聲而用事也。以雷鼓鼓神祀,雷鼓,八面鼓。神祀,祀天神也。以靈鼓鼓社祭,靈鼓,六面鼓。社祭,祭地祇也。以路鼓鼓鬼享,路鼓,四面鼓也。鬼享,享宗廟也。以鼖鼓鼓軍事,大鼓謂之鼖鼓。鼖鼓,長八尺。鼖音扶云反。以鼛鼓鼓役事,鼛鼓,長丈二尺。鼛音古刀反。以晉鼓鼓金奏。」晉鼓,長六尺六寸。金奏,謂樂作擊編鐘。冬官考工記:「韗人為皋陶,鄭眾云:「韗,書或為●。皋陶,鼓木也。」鄭玄謂:「●者,以皋陶名官。●,從革耳。」韗音運,●音陶。長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廣六寸,中尺,厚三寸,板中廣頭狹為穹隆。鄭眾云:「謂鼓木一判者,其兩端廣六寸,而中央廣尺,如此乃得有腹。」穹者三之一,鄭眾云:「穹讀為志無空邪之空,謂鼓木腹穹隆者居鼓三之一。」鄭玄:「讀如穹蒼之穹。穹隆者居鼓面三分之一,則其鼓四尺者,版穹一尺三寸三分寸之一,倍之為二尺六寸三分寸之二,加鼓四尺,穹之徑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二,此鼓合二十版也。」上三正,鄭眾云:「謂兩頭一平,中央一平。」鄭玄謂:「三讀當為參,正,直也。參直者,穹上一直,兩端又直,各居二尺二寸,不弧曲也。此鼓兩面,以六鼓差之。賈侍中云,晉鼓大而短,近晉鼓也。以晉鼓鼓金奏。」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鼖。中圍加三之一者,加於面之圍以三分之一也。面四尺,其圍十二尺,加以三分一四尺,則中圍十六尺,徑五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今亦合二十版,則版穹六寸三分寸之二。大鼓謂之鼖。以鼖鼓鼓軍事。鄭眾云:「鼓四尺,謂革所蒙者廣四尺。」為皋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以皋鼓鼓役事。磬折,中曲之不參正也。中圍與鼖鼓同,以磬折為異。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啟蟄,孟春之中。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也。良鼓瑕如積環。革調急也。鼓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音問。下同。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禮記云:「夏后之鼓足,殷楹鼓,周懸鼓。」足,謂四足也。楹,謂之柱貫中上出也。懸,懸之簨廪。詩殷頌曰:「植我浅鼓。」周頌曰:「應朄懸鼓。」朄,以刃反。應鼓在大鼓側,以和大鼓。小鼓有柄曰鞀,音桃。大鞀謂之鞞,月令「仲夏修鞀、鞞」是也。然則鞀、鞞,即钉類也。帝王世紀曰:「帝嚳命垂作鞞。」又有鼉鼓焉。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
 
6
土三: 齊鼓,如漆桶,大一頭,設齊於鼓面如麝齊,故曰齊鼓。
 
7
土三: 擔鼓,如小甕,先冒以革而漆之。
 
8
土三: 羯鼓,正如漆桶,兩頭俱擊。以出羯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杖鼓。
 
9
土三: 都曇鼓,似腰鼓而小,以槌擊之。
 
10
土三: 毛員鼓,似都曇而稍大。
 
11
土三: 荅臘鼓,制廣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聲甚震,俗謂之揩鼓。
 
12
土三: 雞樓鼓,正圓,而首尾可擊之處,平可數寸。
 
13
土三: 正鼓、和鼓者,一以正,一以和,皆腰鼓也。
 
14
土三: 節鼓,狀如博局,中開圓孔,適容其鼓,擊之以節樂也。節,不知誰所造。傅玄節賦云:「黃ⓣ唱歌,九韶興舞。口非節不詠,手非節不拊。」此則所從來亦遠矣。ⓣ音橫。
 
15
土三: 撫拍,以韋為之,實之以糠,撫之以節樂也。
 
16
土三: 雅,周禮春官:「笙師掌教雅,以教祴樂。」教,教視瞭也。鄭眾曰:「雅狀如漆筩而弇口,大二圍,長五尺六寸,以羊韋鞔之,有兩紐疏畫之。」賈公彥云:「長疏而畫之,賓醉而出奏祴夏,以此器築地為之行節,明不失禮。」祴,鼓來反。
 
《絲五》
1
絲五: 琴 瑟 筑 箏 琵琶 阮咸 箜篌
 
2
絲五: 琴,世本云:「神農所造。」琴操曰:「伏羲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白虎通曰:「琴,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五弦象五行。大絃為君,寬和而溫;小絃為臣,清廉不亂。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也。」琴操曰:「廣六寸,象六合也。」又:「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濱,言其服。前廣後狹象尊卑,上圓下方象天地。」一絃琴十有二柱,柱如琵琶。擊琴,柳惲所作。惲嘗為文詠,思有所屬,搖筆誤中琴絃,因為此樂。以管承絃,又以片竹約而束之,使絃急而聲亮,舉以擊之,以為節曲。楊雄琴清英曰:「舜彈五絃之琴,而天下化;堯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桓譚新論曰:「五絃,第一絃為宮,其次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各加一絃,以為少宮、少商。」說者不同。又琴之始作,或云伏羲,或云神農,諸家所說,莫能詳定。爾雅曰:「大琴謂之離。」二十七絃。今無其器。齊桓公曰「號鐘」,楚莊曰「繞梁」,相如曰「綠綺」,伯喈曰「焦尾」,而傅玄琴賦云非伯喈也。一云「焦尾」,蔡邕琴。
 
3
絲五: 瑟,世本云:「庖羲作,五十絃。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絃,具二均聲。」爾雅曰:「大瑟謂之灑。」禮圖舊云:「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三絃。其常用者,十九絃。頌瑟,長七尺二寸,廣尺八寸,二十五絃,盡用之。」易通卦驗曰:「人君冬至日,使八能之士,鼓黃鐘之瑟,瑟用槐木,長八尺一寸;夏至日,瑟用桑木,長五尺七寸。」槐取氣上也。桑取氣下也。
 
4
絲五: 筑,不知誰所造也。史籍唯云高漸離善擊筑,漢高祖過沛所擊。釋名曰:「筑,以竹鼓之也。」似箏,細項。按今制,身長四尺三寸,項長三寸,圍四寸五分;頭七寸五分,上闊七寸五分,下闊六寸五分。
 
5
絲五: 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代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絃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能關思哉!」今清樂箏並十有二絃,他樂皆十有三絃。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
 
6
絲五: 琵琶,傅玄琵琶賦曰:「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箏、筑,為馬上之樂。今觀其器,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敘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絃,法四時也。以方俗語之曰琵琶,取其易傳於外國也。」風俗通曰:「以手琵琶,因以為名。」釋名曰:「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杜摯曰:「秦苦長城之役,百姓絃浅而鼓之。」並未詳孰實。其器不列四廂。今清樂奏琵琶,俗謂之「秦漢子」,圓體修頸而小,疑是絃浅之遺制。傅玄云:「體圓柄直,柱有十二。」其他皆充上銳下,曲項,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傳是漢制。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漢之法。梁史稱侯景之害簡文也,使太樂令彭雋齎曲項琵琶就帝飲,則南朝似無曲項者。五絃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舊彈琵琶,皆用木撥彈之,大唐貞觀中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搊琵琶者是也。風俗通所謂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撥之義,豈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彈法,近代已廢,自裴洛兒始為之。
 
7
絲五: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於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朗於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阮咸所彈與此類同,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蒯朗初得銅者,時莫有識之。太常少卿元行沖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為之,聲甚清雅。
 
8
絲五: 箜篌,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暉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侯,聲訛為空侯。侯者,因樂工人姓耳。古施郊廟雅樂,近代專用於楚聲。宋孝武大明中,吳興沈懷遠被徙廣州,造繞梁,其器與箜篌相似。懷遠亡,其器亦絕。或謂師延靡靡樂,非也。舊說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絃,用撥彈之,如琵琶也。
 
9
絲五: 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絃,豎抱於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鳳首箜篌,頸有軫。
 
《木六》
1
木六: 柷敔 舂牘 拍板
 
2
木六: 柷、敔,不知誰所造。樂記曰:「聖人作為椌、楬。」謂柷、敔也。椌,苦江反。楬,苦八反。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旁開孔。內手於中擊之,以舉樂。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碎竹以擊其首而逆戛之,以止樂。
 
3
木六: 舂牘,周制,春官笙師掌教舂牘,以教祴樂。鄭眾曰:「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兩空髹畫,以兩手築地。賓醉而出,以節之。」髹音許牛反。虛中如筒,無底,舉以頓地如舂杵,亦謂之「頓相」。相,助也,以節樂也。或謂梁孝王築睢陽城,擊鼓為下杵之節。睢陽操用舂牘,後代因之。
 
4
木六: 拍板,長闊如手,重十餘枚,以韋連之,擊以代抃。抃,擊其節也。情發於中,手抃足蹈。抃者,因其聲以節舞。龜茲伎人彈指為歌舞之節,亦抃之意也。
 
《匏七》
1
匏七: 笙 竽
 
2
匏七: 笙,世本云:「隨作笙。」未知其何代人也。禮記曰:「女媧之笙簧。」說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十三簧,象鳳之身。」列管匏內,施簧管端。宮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宮管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相似也。「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詩傳云「吹笙則簧鼓矣」,蓋笙中之簧也。周禮春官大司樂:「笙師掌教㈲竽笙。」鄭眾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教,教視瞭也。」㈲音吹。爾雅曰:「笙十九簧者曰巢,十三簧者曰和。」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舜祠得笙,白玉管。後代易之以竹耳。釋名曰:「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竹之貫匏,以匏為之,故曰匏。」
 
3
匏七: 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匏而漆,殊愈於匏。荊梁之南,尚仍古制。南蠻笙則是匏,其聲甚劣。
 
《竹八》
1
竹八: 簫 管 篪 七星 籥 笛 篳篥 笳 角
 
2
竹八: 簫,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爾雅曰:「編二十三管,長一尺四寸者曰陨;音言。十六管,長尺二寸者曰筊。」音交。凡簫一名籟。前代有洞簫,今無其器。蔡邕曰:「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然則邕時無洞簫矣。
 
3
竹八: 管,爾雅曰:「長尺,圍寸,併漆之,有底。」「大者曰簥。音嬌。中者曰篞。乃結反。小者曰篎。」音妙。古者以玉為管,舜時西王母獻白玉琯是也。月令:「均琴、瑟、管、簫。」蔡邕章句曰:「管者,形長尺,圍寸,有孔無底。其器今亡。」說文曰:「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詩云:「嘒嘒管聲。」周禮:「孤竹之管,於圓丘奏之;孫竹之管,於方丘奏之;陰竹之管,於宗廟奏之。」鄭玄云:「孤竹,竹特生者也。孫竹,竹枝根之末生者。陰竹,生於山北者。」
 
4
竹八: 篪,世本云:「暴新公所造。」舊志云一曰管,非也。雖不知暴新公何代人,而非舜前人明矣。舜時西王母獻琯,則是已有此器,新公安得造篪乎?爾雅曰:「大篪謂之沂。」音銀。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曰翹,橫吹之。小者尺二寸。廣雅云「八孔」。今有胡吹,非雅器也。蔡邕月令章句云:「篪,竹也,六孔,有距,橫吹之。」詩云:「仲氏吹篪。」
 
5
竹八: 七星,不知誰所作。其長盈尋。
 
6
竹八: 籥,不知誰所造。按禮記「葦籥,伊耆氏之樂」,則伊耆已有籥矣。周禮有籥師,掌教國子秋冬吹籥。歷代文舞之樂所執羽籥是也。蓋詩所謂「左手執籥,右手秉翟」。爾雅云:「籥如笛,三孔而短小。」廣雅云:「七孔。大者曰產,中者曰仲,小者曰箹。」中音丁仲反。箹音握。
 
7
竹八: 笛,馬融長笛賦「此器起於近代,出於羌中,京房備其五音」,又稱「丘仲工其事」,不言所造。風俗通曰:「丘仲造笛,長尺四寸,七孔,武帝時人。後更有羌笛。」二說不同,未詳孰實。今橫笛去觜。其加觜者,謂之義觜笛。按橫笛,小篪也。漢靈帝好胡笛。宋書云「有胡篪出於胡吹」,即謂此。梁胡吹歌云:「快馬不須鞭,拗折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路旁兒。」此歌詞元出於北國,知橫笛是北名也。
 
8
竹八: 篳篥,本名悲篥,出於胡中,其聲悲。或云,儒者相傳,胡人吹角以驚馬。後乃以笳為首,竹為管。
 
9
竹八: 笳,杜摯有笳賦云:「李伯陽入西戎所造。」晉先蠶儀注:「車駕住,吹小箛;發,吹大箛。」箛即笳也。又有胡笳。漢書箏笛錄有其曲,不記所出本末。
 
10
竹八: 角,書記所不載。或出羌胡,以驚中國馬。馬融又云出吳越。
 
《八音之外又有三》
1
八音之外... : 一、桃皮。東夷有卷桃皮,似篳篥也。二、貝。大蠡也,容可數升。並吹之以節樂。亦出南蠻。三、葉。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柚尤善。或云卷蘆葉為之,形如笳首也。
 
《樂懸》 
1
樂懸: 周 漢 魏 宋 梁 隋 大唐
 
2
樂懸: 周禮春官:「大司樂掌凡樂事,大祭祀宿懸,遂以聲展之。」叩聽其聲,具陳次之,以知完不。小胥「正樂懸之位,王宮懸,諸侯軒懸,卿大夫判懸,士特懸,辨其聲。樂懸,謂鐘磬之屬懸於筍廪者。鄭眾云:「宮懸四面懸,軒懸去其一面,判懸又去其一面,特懸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宮室四面有牆,故謂之宮懸。軒懸三面,其形曲,故春秋傳曰「請曲懸繁纓以朝」,諸侯之禮。玄謂:「軒懸去南面,避王也。判懸左右之合,又空北面。特懸懸於東方,或於階間而已。」凡懸鐘磬,半為堵,全為肆。」鐘磬者,編懸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廪,謂之堵。鐘一堵,磬一堵,為之肆。半之者,謂諸侯之卿大夫士也。諸侯之卿大夫半天子之卿大夫,西懸鐘,東懸磬。士亦半天子之士,懸磬而已。鄭眾云:「以春秋傳曰歌鐘二肆。」故孔子之堂,聞金石之音;魏絳之家,有鐘磬之樂。
 
3
樂懸: 漢丞相田蚡,扶粉反。前庭羅鐘磬,置曲旃。光武又賜東海恭王鐘簨之樂,即漢代人臣尚有金石樂。漢樂歌云「高張四懸,神來燕饗」,謂宮懸也。漢儀云「高廟撞千石之鐘十枚」,即上林賦所謂「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廪」也。鐘當十二,而此十枚,未識其義。議者皆言漢代不知用宮懸。按漢章、和代實用旋宮,漢代群儒備言其義,牛弘、祖孝孫所由準的,知漢代之樂為最備矣。後漢則亡矣。
 
4
樂懸: 魏杜夔修雅樂,稍備。遭晉喪亂,江左金石不具。本史云,至孝武帝太元中,破苻堅,獲樂工楊蜀等,正四廂樂,金石始備。
 
5
樂懸: 宋文帝元嘉中,鍾宗之更調金石。十四年,奚縱之又改之。晉及宋、齊,懸鐘磬大準相似,皆十六架。黃鍾之宮:北方,北面,編磬起西,其東編鐘,衡大於鎛,不知何代所作,其東鎛鐘。太蔟之宮:東方,西面,起北。蕤賓之宮:南方,北面,起東。姑洗之宮:西方,東面,起南。所次皆如北面。設建鼓於四隅,懸內四面,各有柷敔。諸家著晉史者,皆言太元四年,四廂金石大備。其實樂府止有黃鍾、姑洗、蕤賓、太蔟四格而己。六律不具,何謂四廂?備樂之文,其義焉在?
 
6
樂懸: 梁去衡鐘,設十二鎛鐘,各依辰位,而應其律。每一鎛鐘,則設編鐘磬各一廪,合三十六架。植建鼓於四隅。元正大會備用之。
 
7
樂懸: 隋參用儀禮及尚書大傳,為宮懸陳布之法。北方北向,應鍾起西,磬次之,黃鍾次之,林鍾次之,大呂次之,皆東陳。一建鼓在其東,東鼓。東方西向,太蔟起北,磬次之,夾鍾次之,姑洗次之,皆南陳。一建鼓在其南,東鼓。南方北向,中呂起東,黃鍾次之,蕤賓次之,磬次之,林鍾次之,皆西陳。一建鼓在其西,西鼓。西方東向,夷則起南,鍾次之,南呂次之,磬次之,無射次之,皆北陳。一建鼓在其北,西鼓。大射,則徹北面而加鉦鼓。又准儀禮,宮懸四面設鎛鐘十二廪,各依辰位。又甲、丙、庚、壬位各設鐘一廪,乙、丁、辛、癸位各陳磬一廪。共為二十廪。其宗廟殿庭郊丘社並同。樹建鼓於四隅,以象二十四氣。依月為均,四廂同作,蓋取毛詩傳曰「四懸皆同」之義。古者鎛鐘據儀禮擊為節檢,而無合曲之義。又大射有二鎛,皆亂擊焉,乃無成曲之理。依後周以十二鎛相生擊之,聲韻克諧。
 
8
樂懸: 大唐造蓬萊宮成,充庭七十二架。武后還東都,乃省之。皇后庭、諸后廟及郊祭並二十架,同舞八佾。先聖廟及皇太子朝廟並九架,舞六佾。懸間設柷敔各一,柷於左,敔於右。錞于、撫拍、頓相、鐃、鐸次列於路鼓南。舞人列於懸北。登歌二架,登於堂上兩楹之前。編鐘在東,編磬在西。登歌工人坐堂上,竹人立堂下。殿庭加設鼓吹於四隅。燕享陳清樂、西涼樂。架對列於左右廂,設舞筵於其間。舊皇后庭但設絲管,隋大業尚侈,始置鐘磬,猶不設鎛鐘,以鎛磬代。武太后稱制,用鐘,因而莫革。
 
9
樂懸: 開元中太樂曲制:凡天子宮懸,太子軒懸。宮懸之樂,鎛鐘十二,編鐘十二,編磬十二,凡三十有六廪。宗廟與殿庭同。郊丘社稷則二十廪,面別去編鐘磬各二廪。東方西方,磬廪起北,鐘廪次之;南方北方,磬廪起西,鐘廪次之。鎛鐘在於編懸之間,各依辰位。四隅建鼓,左柷右敔。又設笙、竽、笛、簫、篪、塤,繫於編鐘之下;偶歌琴、瑟、箏、筑,繫於編磬之下。其在殿庭前,則加鼓吹十二案於建鼓之外,羽葆之鼓、大鼓、金錞、歌簫笳置於其上焉。又設登歌鐘、磬、節鼓、琴、瑟、箏、筑於堂上,笙、笳、簫、篪、塤於堂下。宮懸登歌工人,皆介幘,朱連裳,革帶,烏皮履。鼓人榢階下工人皆武弁,朱恳衣,革帶,烏皮履。若在殿庭,加白練叅襠,白布襪。鼓吹工人亦如之軒懸之樂,去其南面鎛鐘、編鐘、編磬各三,凡九廪,設於辰丑申之位,三建鼓亦如之,餘如宮懸之制。凡宮懸、軒懸之作,奏二舞以為眾樂之容:一曰文舞,二曰武舞。宮懸之舞八佾,軒懸之舞六佾。文舞之制,左執籥,右執翟,二人執纛以引之。文舞六十四人,供郊廟,服委貌冠,玄絲布大袖,白練領褾,白紗中單,絳領褾,絳布大口蔥,革帶,烏皮履,白布襪。其執纛人衣冠各同。文舞謂之九功。武舞之制,左執干,右執鏚,二人執旌居前,二人執浅,二人執鐸,四人持金錞,二人奏之,二人執鐃以次之,二人執相在左,二人執雅在右。武舞六十四人,供郊廟,服平冕,餘同文舞。若供殿庭,服武弁,平巾幘,金支緋絲布大袖,裲襠,甲金飾,白練叅襠,錦騰蛇起梁帶豹文,大口布蔥,烏布闪。其執旌人衣冠各同當色舞人,餘同工人也。武舞謂之七德。凡簨廪,飾以崇牙、旒蘇、樹羽。宮懸每架則金五博山,軒懸則金三博山。鼓承以花趺,覆以華蓋。樂懸橫曰簨,嵳曰廪,飾簨以飛龍,飾趺以飛廉,鐘簨以鷙獸,磬廪以鷙鳥。上列樹羽,旁懸旒蘇,周制也。懸以崇牙,殷制也。飾以博山,後代所加也。凡樂器之飾,天地之神尚赤,宗廟及殿庭尚彩,東宮亦赤。凡中宮之樂,則以大磬代鐘鼓,餘如宮懸之制。凡磬,天地之神用石,宗廟及殿庭用玉。凡有事於天神用雷鼓、雷浅,地神用靈鼓、靈浅,宗廟及帝社用路鼓、路浅,皆建於宮懸之內。凡大燕會,設十部之伎於庭,以備華夷:一曰燕樂伎,有景雲之舞,慶善樂之舞,破陣樂之舞,承天樂之舞;二曰清樂伎;三曰西涼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麗伎;六曰龜茲伎;七曰安國伎;八曰疏勒伎;九曰高昌伎;十曰康國伎。其十部所用工人、樂器,在清樂及四方樂篇中。每先奏樂三日,太樂令宿設懸於庭。其日,率工人入居次。協律郎舉麾,樂作;仆麾,樂止。文舞退,武舞進。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樂五

《樂五》 

《歌》
1
歌: 釋名曰:「人聲曰歌。歌者,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質也。以聲吟詠,其上下如草木之有柯葉。」說文曰:「詠,歌也,從言,永聲也。」爾雅曰「徒歌謂謠」,齊歌也。
 
2
歌: 虞書曰:「九功惟序,九序惟歌。六府三事之功有次序,皆可歌樂,乃德政之致也。勸之以九歌,俾勿壞。」歌以勸之,使政勿壞,在此三者而已。又:「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用庶尹允諧,故作歌以戒之,安不忘危也。敕,正也。奉天命以臨民,惟政在順時,在慎微。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君也。股肱之臣,喜樂盡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業乃廣。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賡,續。載,成也。帝歌歸美股肱,乃安以成其美。賡音加孟反。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叢脞,細碎無大略也。君如此,則臣懈惰,萬事墮廢,其功不成,歌以申戒。
 
3
歌: 帝王世紀曰:「舜恭己無為,歌南風之詩。詩曰: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人之財兮;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人之慍兮。」
 
4
歌: 禹省南土,塗山之女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始為南音。昔有娀氏二女居九成臺,天帝使鷰夜往,二女覆以玉筐,既而視之,諜遺二卵,五色,北飛不反。二女作歌,始為北音。夏后孔甲田於東陽萯山,天大風,晦冥,迷入人室,主人方乳,或曰:「后來是良日也,必大吉。」或曰:「不勝之子,必有殃。」后乃取以歸,曰:「以為余子,誰敢殃之!」後析橑,斧破斷其足。孔甲曰:「嗚呼!有命矣。」乃作破斧之歌,始為東音。周昭王南征,殞於漢中,王右辛餘靡,長且多力,振王北濟,周公乃封之西翟,徙宅西河,追思故處,作歌,始為西音。此蓋四方之歌也。
 
5
歌: 夏太康失道,畋游十旬弗反。其弟五人,待于洛汭,述大禹之戒,作五子之歌。
 
6
歌: 周禮春官,太師,大祭祀帥瞽登歌。小師,掌教絃歌。教,謂教瞽矇。絃,謂琴瑟。歌,依詠詩也。樂師,帥學士而歌徹。於有司徹而歌雍也。
 
7
歌: 樂記:「師乙曰:『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又曰:『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纍纍乎端如貫珠。言歌聲之著,動人心之審,有如此事也。郊特牲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注云:「匏,笙也。」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長言,引其聲也。嗟歎,和續之也。不知手足舞蹈,懽之至也。
 
8
歌: 周衰,有秦青者,善謳,而薛談學謳於青,未窮青之伎而辭歸。青餞之於郊,乃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遂留不去,以卒其業。
 
9
歌: 又有韓娥,東之齊,至雍門,匱糧,乃鬻歌假食,既而去,餘響繞梁,三日不絕,左右謂其人不去也。又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韓娥還,復為曼聲長歌,眾皆喜躍抃舞,不能自禁,遺向之悲也。乃厚賂遣之。故雍門之善歌哭,效韓娥之遺聲也。許慎曰:「曼聲,長聲也。」
 
10
歌: 衛人王豹處淇川,善謳,河西之人皆化之。齊人綿駒居高唐,善歌,齊之右地亦傳其業。
 
11
歌: 漢有虞公,善歌,能令梁上塵起。
 
12
歌: 武帝時,李延年善歌,為協律都尉。
 
13
歌: 但歌,四曲,出自漢代。無絃節,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時有宋容華者,清徹好聲,善唱此曲,當時稱妙。自晉以來不復傳,遂絕。
 
14
歌: 齊有朱顧仙,善聲讀曲,齊武朱子尚又善歌,二人遂俱蒙厚賚。
 
15
歌: 梁有吳安泰,善歌,後為樂令,精解聲律。方改西曲別江南、上雲樂,內人王金珠善歌吳聲西曲,又製江南歌,當時妙絕。令斯宣達選樂府少年好手,進內習學。吳弟,安泰之子,又善歌。次有韓法秀,又能妙歌吳聲讀曲等,古今獨絕。
 
16
歌: 大唐貞觀中,有尚書侯貴和,妾名麗音,特善唱行天,清暢舒雅,含嚼恣態,有喉牙吐納之異。後改號方等。女亦傳其母伎。方等卒後,有郝三寶亦善歌行天。有人引三寶歌之,諸女隔簾聽之,發聲便笑。三寶初不知,怒曰:「亦堪女郎終身倣效,何忽嗤笑。」女曰:「上客所為,殊有乖越,請一聽之。」始發一聲,三寶便拜伏曰:「真方等聲也,誠遠所不及也。」
 
《雜歌曲》
1
雜歌曲: 白雪,周曲也。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也。漢代謂之三調。大唐顯慶二年,上以琴中雅樂,古人歌之,近代以來,此聲頓絕,令所司脩習舊曲。至三年十月,太常寺奏:「按張華博物志云:『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絃琴曲名。』以其調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來,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者。臣今准敕,依琴中舊曲,定其宮商,然後教習,並合於歌。輒以御製雪詩,為白雪歌辭。又,樂府奏正曲之後,皆有送聲,君唱臣和,事彰前史。輒取侍中許敬宗等奏和雪詩十六首,以為送聲,各十六節。」上善之,仍付太常,編於樂府。
 
2
雜歌曲: 明君,漢曲也。漢元帝時,匈奴單于入朝,詔以待詔王嬙配之,即昭君也。及將去,入辭,光彩射人,悚動左右,天子悔焉。漢人憐其遠嫁,為作此歌。晉石崇妓綠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製新歌曰:「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昔為匣中玉,今為糞土英。」晉文王諱昭,故晉人謂之明君。
 
3
雜歌曲: 相和,漢舊曲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為二,更遞相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識、列和等復合之為十三曲。
 
4
雜歌曲: 吳歌雜曲,並出江東,晉、宋以來,稍有增廣。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絃管。又有因絃管金石,造歌以被之,魏世三調歌辭之類是也。魏晉之代,有孫氏善弘舊曲,宋識善擊節唱和,陳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素善彈箏,朱生善琵琶,尤發新聲。故傅玄著書曰:「人苦欽所聞而忽所見,不亦惑乎。設此六人生於上代,越古今而無儷,何但夔牙同契哉。」按此說,則自茲以後,皆孫、朱等之遺則。
 
5
雜歌曲: 鳳將鶵,漢代舊歌曲也。應璩百一詩云:「為作陌上桑,反言鳳將鶵。」然則鳳將鶵其來久矣。特由聲曲訛變,以至於此矣。
 
6
雜歌曲: 碧玉歌者,晉汝南王妾名。寵好,故作歌之。
 
7
雜歌曲: 懊壟歌,石崇綠珠所作「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東晉隆安初,人間訛謠之曲云:「春草可攬結,女兒可攬擷。」齊高帝謂之中朝歌。
 
8
雜歌曲: 子夜歌者,有女子曰子夜,造此聲。晉孝武帝太元中,瑯琊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僑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亦是太元中,則子夜此時以前人也。
 
9
雜歌曲: 長史變者,晉司徒左長史王廞臨敗所製。
 
10
雜歌曲: 阿子歌、歡聞歌者,晉穆帝升平初,童子輩或歌於道,歌畢輒呼「阿子,汝聞否」,又呼「歡聞否」,以為送聲。後人演其聲,以為此二曲。宋、齊時用「莎乙子」之語,稍訛異也。
 
11
雜歌曲: 桃葉歌者,是晉王子敬妾名,緣於篤愛,所以作歌。
 
12
雜歌曲: 前溪歌者,晉車騎將軍沈玩所製也。
 
13
雜歌曲: 團扇歌者,晉中書令王禄與嫂婢有情,愛好甚篤。嫂鞭撻婢過苦,婢素善歌,而禄好持白團扇,故云:「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遮面。憔悴無復理,羞與郎相見。」
 
14
雜歌曲: 督護歌者,彭城內史徐逵之為魯軌所殺,宋武帝使內直督護丁溅音五收殯殮之。逵之妻,帝長女也,呼溅至閤下,自問殮送之事,每問輒嘆息曰:「丁督護。」其聲哀切,後人因其聲廣其曲焉。歌是宋武帝所製,云:「督護上征去,儂亦惡聞許。願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
 
15
雜歌曲: 讀曲歌者,人為宋彭城王義康所製也。其歌云:「死罪劉領軍,誤殺劉第四。」
 
16
雜歌曲: 烏夜啼,宋臨川王義慶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於章郡,義慶時為江州,至鎮,相見而哭,為文帝所怪,徵還。義慶大懼,伎妾聞烏夜啼聲,叩齋閤云:「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為兗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籠吓吓不開,烏夜啼,夜夜憶郎來。」今所傳歌似非義慶本旨,辭曰:「歌舞諸年少,娉婷無種則。昌蒲花可憐,聞名不相識。」
 
17
雜歌曲: 石城樂,宋臧質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遒暢,因作此曲。云:「生長石城下,開門對城樓。樓中美年少,出入見依投。」
 
18
雜歌曲: 莫愁樂者,出於石城樂。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謠,且石城樂中有「忘愁」聲,故歌云:「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19
雜歌曲: 襄陽樂者,劉道彥為襄陽太守,有善政,百姓樂業,人戶豐贍,蠻夷順服,悉緣沔而居,由此有襄陽樂歌也。隨王誕又作襄陽樂。誕始為襄陽郡,元嘉末仍為雍州刺史,夜聞群女歌謠,因而作之。所以歌和中有「襄陽來夜樂」之語也。其歌云:「朝發襄陽城,暮至大隄宿。大隄諸女兒,花豔驚郎目。」
 
20
雜歌曲: 壽陽樂者,南平穆王為荊河州作也。
 
21
雜歌曲: 棲烏夜飛者,荊州刺史沈攸之所作也。攸之舉兵發荊州來,未敗之前,思歸京師,所以歌云:「日落西山還去來。」
 
22
雜歌曲: 三洲歌者,諸商客數由巴陵三江口往還,因共作此歌。又因三洲曲而作采桑。
 
23
雜歌曲: 估客樂者,齊武帝之所製也。布衣時,常游樊、鄧,登祚已後追憶往事,而作歌:「昔經樊鄧後,假楫梅根渚。感昔追往事,意滿情不敘。」使太樂令劉瑤教習,百日無成。或啟釋寶月善音律,帝使寶月奏之,便就。敕歌者常重為感憶之聲。梁改其名為商旅行。
 
24
雜歌曲: 楊叛兒,本童謠也。齊隆昌時,女巫之子曰楊旻,隨母入內,及長,為太后所寵愛。童謠云:「楊婆兒,共戲來。」所歌語訛,遂成楊叛兒。歌云:「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沈水香,儂作博山鑪。」
 
25
雜歌曲: 襄陽蹋銅蹄者,梁武西下所作也,沈約又作其和。
 
26
雜歌曲: 上聲歌者,此因上聲促柱得名。或用一調,或用無調,名如古歌辭。所謂哀思之音,不合中和。梁武因之改辭無邪句。
 
27
雜歌曲: 常林歡者,蓋宋、梁間曲。宋代荊、雍為南方重鎮,皆王子為之牧。江左辭詠,莫不稱之,以為樂土。故宋隨王誕作襄陽之歌,齊武帝追憶樊、鄧。梁簡文樂府歌云:「分手桃林岸,遂別峴山頭。若欲寄音信,漢水向東流。」又曰:「宜城投音豆酒今行熟,停鞍繫馬暫棲宿。」桃林在漢水上,宜城在荊山北。荊州有長林縣。江南謂情人為歡。「常」「長」聲相近,蓋樂人誤「長」為「常」。
 
28
雜歌曲: 玉樹後庭花、堂堂、黃鸝留、金釵兩臂垂,並陳後主所造。恆與宮女、學士及朝臣相唱和為詩,太樂令何胥采其尤輕豔者,以為此曲。
 
29
雜歌曲: 驍壺者,蓋是投壺樂也。隋煬帝所造。以投壺有躍矢為驍壺,今謂之驍壺是也。
 
30
雜歌曲: 汎龍舟,煬帝幸江都宮所作。又令太樂令白明達造新聲期萬歲樂、藏鉤樂、七夕樂、相逢樂、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觴、神仙留客、擲磚縛命、鬥雞子、鬥百草、還舊宮樂,掩抑摧藏,哀音斷絕。
 
《舞》
1
舞: 夫樂之在耳者曰聲,在目者曰容。聲應乎耳,可以聽知;容藏於心,難以貌觀。故聖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發揚蹈厲以見其意,聲容選和,則大樂備矣。詩序曰:「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然樂心內發,感物而動,不覺手之自運,歡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
 
2
舞: 虞書曰:「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3
舞: 樂記:「孔子曰:『夫樂者,象成者也。象成功而為樂也。總干而山立,總持干楯,山立不動。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志在鷹揚。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武亂,武之治也。皆坐,蓋以象其人無事。且夫武,始而北出,象觀兵孟津時。再成而滅商,成,猶奏也。再奏,象克殷時。三成而南,誅紂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有南國疆界也。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分陝東西而治之也。六成復綴以崇。六奏,象兵還振旅也。復綴,反位止也。崇,充也。凡六奏,以充武樂。天子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夾振之者,王將夾舞者,振木鐸以為節也。武舞,戰象也。四伐者,伐四方也。每奏四伐,一擊一刺為一伐。
 
4
舞: 周禮地官:「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四方祭祀,謂四望也。旱暵之事,謂雩也。暵,熱氣也。春官:「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謂以年幼少時教之舞。內則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鄭眾云:「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旄舞者,氂牛之尾;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社稷以帗,宗廟以羽,四方以皇,辟雍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舞。」玄謂:「帗,析五采繒,今靈星舞子持之是也;皇,雜五采羽;如鳳皇色,持以舞;人舞無所執,以手袖為威儀。四方以羽,宗廟以人,山川以干,旱暵以皇。」旄人,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凡祭祀、賓客,舞其燕樂。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文舞有持羽籥者,所謂籥舞。文王世子:「秋冬學羽籥。」詩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祭祀則鼓羽籥之舞,鼓之者,恆為之節也。賓饗則亦如之。」
 
5
舞: 五經通義曰:「王者之樂有先後者,各尚其德也。以文得之,先文樂,持羽毛而舞;以武得之,先武舞,持朱干玉戚,所以增威武也。戚,斧;干,楯也。玉取其德,干取其仁,明當尚德行仁,以斷斬也。」又曰:「東夷之樂持矛舞,助時生也;南夷之樂持羽舞,助時養也;西夷之樂持鉞舞,助時殺也;北夷之樂持干舞,助時藏也。」
 
6
舞: 蔡邕月令章句曰:「天子省風以作樂,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佾,舞列也,每佾八人。每服冕而執戚,有俯仰張翕之容,行綴長短之制,所以受命而歌王者之功也。人之動而有節者莫若舞,肆舞所以動陽氣而導物也。」
 
《雜舞曲》
1
雜舞曲: 公莫舞,即巾舞也。相傳云,項莊劍舞,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高帝,且語莊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漢王也。後之用巾,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按琴操又有公莫渡河曲,然則其聲從來已久。俗云項伯,非也。
 
2
雜舞曲: 巴渝舞者,漢高帝自蜀漢將定三秦,閬中范且率賨人以從帝,為前鋒,號「板楯蠻」,勇而善鬥。及定三秦,封且為閬中侯,復賨人七姓。其俗喜舞,高帝樂其猛銳,觀其舞,後使樂人習之。閬中有渝水,因以為名,故曰巴渝舞。舞曲有矛渝、安臺、弩渝、行辭本歌曲,有四篇。其辭既古,莫能曉其句度。魏初,使王粲改創其調。晉及江左皆製其辭。
 
3
雜舞曲: 槃舞,漢曲,至晉加之以杯,謂之世寧舞也。張衡舞賦云:「歷七槃而縱躡。」王粲七釋云:「七槃陳於廣庭。」顏延之云:「遞間開於槃扇。」鮑昭云:「七槃起長袖。」皆以七槃為舞也。干寶云:「晉武帝太康中,天下為晉代寧舞,矜手以接槃反覆之。」至危之象,言晉代之士苟貪飲食,智不及遠。至宋,改為宋世寧。至齊,改為齊代昌舞。今謂之槃舞,隸清部樂中。
 
4
雜舞曲: 鞞舞,未詳所起,然漢已施於燕享矣。傅毅、張衡所賦,皆其事也。魏曹植鞞舞歌序曰:「漢靈帝西園鼓吹有李堅者,能鞞舞,遭亂西隨段煨。先帝聞其舊伎,召之。堅既中廢,兼古曲多謬誤,異代之文,未必相襲,故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不敢充之黃門,近以成下國之陋樂焉。」
 
5
雜舞曲: 明之君,漢代鞞舞曲也。梁武帝時,改其曲詞以歌君德也。
 
6
雜舞曲: 鐸舞,漢曲也。晉鞞舞歌亦五篇,及鐸舞歌一篇、幡舞一篇、鼓舞伎六曲,並陳於元會。鞞舞故二八,桓玄將即真,太樂遣眾伎,尚書殿中郎袁明子啟增滿八佾。相承不復革。宋明帝自改舞曲,歌詞猶存,舞並闕。其鞞舞,梁謂之鞞扇舞也。幡舞、扇舞今並亡。
 
7
雜舞曲: 白鳩,吳朝拂舞曲也。楊泓拂舞序云:「自到江南,見白符舞曲,或云白鳧鳩,云有此來數十年。察其詞旨,乃是吳人患孫皓虐政,思屬晉也。」隋牛弘請以鞞、鐸、巾、拂舞陳之殿廷,帝從之,而去其所持巾拂等。
 
8
雜舞曲: 白紵舞,按舞辭有巾袍之言。沈約云,紵本吳地所出,疑是吳舞也。晉俳歌云:「皎皎白緒,節節為雙。」吳音呼「緒」為「紵」,疑即「白緒」也。梁武帝又令沈約改其辭,曰有四時白紵之歌,約集所載是也。今中原有白紵曲,辭旨與此全殊。
 
9
雜舞曲: 前代樂飲,酒酣,必起自舞。詩云「屢舞仙仙」是也。宴樂必舞,但不宜屢耳。前代譏在屢舞,不譏舞也。漢武帝樂飲,長沙定王舞是也。魏晉已來,尤重以舞相屬,謝安以屬桓嗣是也。近代以來,此風絕矣。宋孝武帝大明中,以鞞、拂、雜舞合之鐘石,施於廟庭。
 
10
雜舞曲: 鶴舞、馬舞,竹書、穆天子傳亦有之。宋鮑昭又有舞鶴賦。此舞或時而有,非樂府所統。今翔麟、鳳苑廄有蹀馬,俯仰騰躍,皆合曲節,朝會用樂,則兼奏之。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樂六

《樂六》 

《清樂》 
1
清樂: 清樂者,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並漢氏以來舊曲。樂器形制,并歌章古調,與魏三祖所作者,皆備於史籍。屬晉朝遷播,夷羯竊據,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張氏,於涼州得之。宋武平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於內地。及隋平陳後獲之。文帝聽之,善其節奏,曰:「此華夏正聲也。昔因永嘉,流於江外,我受天明命,今復會同。雖賞逐時遷,而古致猶在。可以此為本,微更損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以新定呂律,更造樂器。」因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
 
2
清樂: 先遭梁、陳亡亂,而所存蓋垬。隋室以來,日益淪缺。大唐武太后之時,猶六十三曲。今其辭存者有:白雪、公莫、巴渝、明君、明之君、鐸舞、白鳩、白紵、子夜、吳聲四時歌、前溪、阿子歡聞、團扇、懊壟、長史變、督護、讀曲、烏夜啼、石城、莫愁、襄陽、棲烏夜飛、估客、楊叛、雅歌、驍壺、常林歡、三洲采桑、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泛龍舟等共三十二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時歌四首,合三十七曲。其吳聲四時歌、雜歌、春江花月夜並未詳所起,餘具前歌舞雜曲之篇。又七曲有聲無辭:上林、鳳雛、平調、清調、瑟調、平折、命嘯,通前為四十四曲存焉。
 
3
清樂: 當江南之時,巾舞、白紵、巴渝等,衣服各異。梁以前,舞人並十二人,梁武省之,咸用八人而已。令工人平巾幘,緋褶。舞四人,碧輕紗衣,裙襦大袖,畫雲鳳之狀,漆鬟髻,飾以金銅雜花,狀如雀釵,錦履。舞容閑婉,曲有姿態。沈約宋書惡江左諸曲哇淫,至今其聲調猶然。觀其政已亂,其俗已淫,既怨且思矣,而從容雅緩,猶有古士君子之遺風,他樂則莫與為比。樂用鐘一架,磬一架,琴一,一絃琴一,瑟一,秦琵琶一,臥箜篌一,筑一,箏一,節鼓一,笙二,笛二,簫二,篪二,葉一,歌二。
 
4
清樂: 自長安以後,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轉缺,能合於管絃者,唯明君、楊叛、驍壺、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舊樂章多或數百言,武太后時明君尚能四十言,今所傳二十六言,就之訛失,與吳音轉遠。劉貺以為宜取吳人使之傳習。開元中,有歌工李郎子。郎子北人,聲調已失,云學於俞才生。才生,江都人也。自郎子亡後,清樂之歌闕焉。又聞清樂唯雅歌一曲,辭典而音雅,閱舊記,其辭信典。
 
5
清樂: 自周、隋以來,管絃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琴調,蔡邕五弄、楚調四弄調,謂之「九弄」,雅聲獨存。非朝廷郊廟所用,故不載。
 
6
清樂: 昔唐虞訖三代,舞用國子,欲其早習於道也;樂用瞽師,謂其專一也。漢魏以來,皆以國之賤隸為之,唯雅舞尚選用良家子。國家每歲閱司農戶,容儀端正者歸太樂,與前代樂戶總名「音聲人」。歷代滋多,至有萬數。
 
《坐立部伎》
1
坐立部伎: 安樂,後周武帝平齊所作也。行列方正,象城郭,周代謂之城舞。舞者八十人,刻木為面,狗喙獸耳,以金飾之,垂線為髮,畫襖皮帽,舞蹈姿制猶作羌胡狀。
 
2
坐立部伎: 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子舞。師子摯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為衣,象其俛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拂,為習弄之狀。五師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抃以從之,服飾皆作崑崙象。
 
3
坐立部伎: 破陣樂,大唐所造也。太宗為秦王時,征伐四方,人間歌謠有秦王破陣樂之曲。及即位,貞觀七年,製破陣樂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鸛,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迴互,以象戰陳之形。令起居郎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發揚蹈厲,聲韻慷慨。歌和云「秦王破陣樂」。饗宴奏之。太宗謂侍臣曰:「朕昔在藩邸,屢有征伐,人間遂有此歌,豈意今日登於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樂章,示不忘於本也。」右僕射封德彝進曰:「陛下以聖武戡難,立極安人,功成化定,陳樂象德,實弘濟之盛烈,為將來之壯觀。文容習儀,豈得為比。」太宗曰:「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公謂文容不如蹈厲,斯為過矣。」其後,若殿廷奏,天子避位,公卿以下坐宴者皆興焉。
 
4
坐立部伎: 慶善樂,亦大唐造也。太宗生於武功慶善宮,既貴,宴宮中,賦詩,被以管絃。舞童六十四人,皆進德冠,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教洽而天下安樂也。正至饗宴及國有大慶,奏於庭。先是,神功破陣樂、功成慶善樂二舞每奏,上皆立對。高宗時,太常博士裴守真奏議曰:「竊惟二舞肇興,謳吟攸屬,贊九功之茂烈,協萬國之歡心,義均韶夏,用兼賓祭,皆祖宗盛德,而子孫饗之。詳覽傳記,未有皇王立觀之禮。」並謂守真議是。
 
5
坐立部伎: 大定樂,高宗所造,出自破陣樂。舞者百四十人,被五綵文甲,持槊。歌云「八紘同軌樂」,以象平遼東而邊隅大定也。
 
6
坐立部伎: 上元樂,高宗所造。舞者八十人,畫雲衣,備五色,以象元氣,故曰「上元」。
 
7
坐立部伎: 聖壽樂,高宗、武后所作也。舞者百四十人,金銅冠,五色畫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變而畢。有「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
 
8
坐立部伎: 光聖樂,玄宗所造也。舞者八十人,鳥冠,五綵畫衣。兼以上元、聖壽之容,以歌王業所興。
 
9
坐立部伎: 自安樂以後,皆雷大鼓,雜以龜茲樂,聲振百里,並立奏之。其大定樂加金鉦,唯慶善樂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舊破陣、上元、慶善三舞,皆易其衣冠,合之鐘磬,以饗郊廟。自武太后革命,此禮遂廢。自安樂部謂之立部伎。
 
10
坐立部伎: 讌樂,武德初,未暇改作,每讌享,因隋舊制,奏九部樂。一讌樂,二清商,三西涼,四扶南,五高麗,六龜茲,七安國,八疏勒,九康國。至貞觀十六年十一月,宴百寮,奏十部。先是,伐高昌,收其樂,付太常。至是增為十部伎,其後分為立坐二部。立部伎有八部:一安樂,後周平齊所作,周代謂之城舞。二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子舞。三破陣樂。四慶善樂。五大定樂,亦謂之八紘同軌樂,高宗平遼時作也。六上元樂,高宗所造。七聖壽樂,武太后所作。八光聖樂,高宗所造。坐部伎有六部:一讌樂,張文收所作,又分為四部,有景雲、慶善、破陣、承天等。二長壽樂,武太后長壽年所作。三天授樂,武太后天授年所作。四鳥歌萬歲樂,武太后所造。五龍池樂,玄宗所作。六破陣樂,玄宗作,生於立部伎也。貞觀中,景雲見,河水清。協律郎張文收采古朱雁天馬之義,製景雲河清歌,名曰讌樂,奏之管絃,為諸樂之首:今元會第一奏者是。景雲樂,舞八人,花錦袍,五色綾蔥,綵雲冠,烏皮靴;慶善樂,舞四人,紫綾袍,大袖,絲布蔥,假髻;破陣樂,舞四人,緋綾袍,錦衿褾,緋綾蔥;承天樂,舞四人,紫袍,進德冠,並金銅帶。樂用玉磬一架,大方響一架,搊箏一,筑一,臥箜篌一,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小琵琶一,大五絃琵琶一,小五絃琵琶一,吹葉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篳篥一,小篳篥一,大簫一,小簫一,正銅鈸一,和銅鈸一,長笛一,尺八一,短笛一,揩鼓一,連鼓一,钉鼓二,浮鼓二,歌二。此樂唯景雲舞近存,餘並亡。
 
11
坐立部伎: 長壽樂,武太后長壽年所造也。舞十有二人,畫衣冠也。
 
12
坐立部伎: 天授樂,武太后天授年所造也。舞四人,畫衣五綵,鳳冠。
 
13
坐立部伎: 鳥歌萬歲樂,武太后所造也。時宮中養鳥能人言,又常稱萬歲,為樂以象之。舞三人,緋大袖,並畫⒧鵒,冠作鳥象。今嶺南有鳥,似⒧鵒,養之久,則能言,名吉了。音料。
 
14
坐立部伎: 龍池樂,玄宗龍潛之時,宅於崇慶坊,宅南坊人所居變為池,瞻氣者亦異焉。故中宗末年,汎舟池內。玄宗正位,以宅為宮,池水逾大,瀰漫數里,為此樂以歌其祥也。舞有七十二人,冠飾以芙蓉。
 
15
打開字典 坐立部伎: 小破陣樂,玄宗所作也。生於立部伎破陣樂。舞四人,金甲冑。
 
16
坐立部伎: 自長壽樂以下,皆用龜茲樂,舞人皆著靴,唯龍池樂備用雅樂,而無鐘磬,舞人躡履。自讌樂並謂之坐伎。初,太宗貞觀末,有裴神符,妙解琵琶,初唯作勝蠻奴、火鳳、傾盃樂三曲,聲度清美,太宗深悅之。高宗之末,其伎遂盛,流於時矣。自武太后、中宗之代,大增造坐立諸舞,隨亦寢廢。
 
《四方樂》
1
四方樂: 周官:「韎師掌教韎樂,祭祀則帥其屬而舞之,舞之以東夷之舞。韎、音妹。大饗亦如之。」「旄人掌教夷樂,夷樂,四夷之樂,亦皆有聲歌及舞。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又有「鞮鞻氏上音低,下音屨。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祭祀則㈲而歌之,讌亦如之」。作先王樂,貴能包而用之。納四夷之樂者,美德廣之所及也。東夷之樂曰侏離,離言陽氣所通,萬物離地而生也。南蠻之樂曰任,任言陽氣用事,萬物懷任也。西戎之樂曰禁,禁言陰氣始通,禁止萬物生長。北狄之樂曰昧,昧言陰氣用事,萬物眾形暗昧。其聲不正,作之四門之外,各持其方兵,獻其聲而已。自周衰,此禮則廢。
 
2
四方樂: 東夷二國。高麗、百濟。高麗樂,工人紫羅帽,飾以鳥羽,黃大袖,紫羅帶,大口蔥,赤皮闪,五色縚繩。舞者四人,椎髻於後,以絳抹額,飾以金璫。二人黃裙襦,赤黃蔥;二人赤黃裙,襦蔥。極長其袖,烏皮闪,雙雙併立而舞。樂用彈箏一,搊箏一,臥箜篌一,豎箜篌一,琵琶一,五絃琵琶一,義觜笛一,笙一,橫笛一,簫一,小篳篥一,大篳篥一,桃皮篳篥一,腰鼓一,齊鼓一,擔鼓一,貝一。大唐武太后時尚二十五曲,今唯能習一曲,衣服亦寖衰敗,失其本風。百濟樂,中宗之代,工人死散。開元中,岐王範為太常卿,復奏置之,是以音伎多闕。舞者二人,紫大袖裙襦,章甫冠,皮履。樂之存者,箏、笛、桃皮篳篥、箜篌、歌。
 
3
四方樂: 南蠻二國。扶南、天竺。扶南樂,舞二人,朝霞衣,朝霞行纏,赤皮鞋。隋代全用天竺樂,今其存者有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簫、橫笛、篳篥、銅鈸、貝。天竺樂,樂工皁絲布机頭巾,白練襦,紫綾蔥,緋帔。舞二人,辮髮,朝霞袈裟,若今之僧衣也。行纏,碧麻鞋。樂用羯鼓、毛員鼓、都曇鼓、篳篥、橫笛、鳳首箜篌、琵琶、五絃琵琶、銅鈸、貝。其都曇鼓今亡。
 
4
四方樂: 西戎五國。高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高昌樂,舞二人,白襖錦袖,赤皮靴、皮帶,紅抹額。樂用荅臘鼓一,腰鼓一,雞婁鼓一,羯鼓一,簫一,橫笛二,篳篥二,五絃琵琶二,琵琶二,銅角一,豎箜篌一,今亡。笙一。龜茲樂,工人皁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袖,緋布蔥。舞四人,紅抹額,緋襖,白蔥帑,烏皮靴。樂用豎箜篌一,琵琶一,五絃琵琶一,笙一,橫笛一,簫一,篳篥一,荅臘鼓一,腰鼓一,羯鼓一,毛員鼓一,今亡。雞婁鼓一,銅鈸二,貝一。疏勒樂,工人皁絲布頭巾,白絲布袍,錦衿褾,白絲布蔥。舞二人,白襖,錦袖,赤皮靴,赤皮帶。樂用豎箜篌一,琵琶一,五絃琵琶一,橫笛一,簫一,篳篥一,荅臘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雞婁鼓一。康國樂,工人皁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衿。舞二人,緋襖,錦袖,綠綾渾襠蔥,赤皮靴,白蔥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樂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銅鈸二。安國樂,工人皁絲布頭巾,錦衿褾,紫袖蔥。舞二人,紫襖,白蔥帑,赤皮靴。樂用琶琶一,五絃琶琵一,豎箜篌一,簫一,橫笛一,大篳篥一,雙篳篥一,正鼓一,銅鈸二,箜篌一。
 
5
四方樂: 乞寒者,本西國外蕃之樂也。神龍二年三月,并州清源縣令呂元泰上疏曰:「臣謹按洪範八政,曰『謀時寒若』。君能謀事,則寒順之。何必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也。禮記曰:『立秋之日行夏令,則寒暑不節。』夫陰陽不調,政令之失也;休咎之應,君臣之感也。理均影響,可不戒哉!」景雲二年,左拾遺韓朝宗諫曰:「傳曰,辛有適伊川,見被髮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後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以其中國之人,習戎狄之事。一言以貫,百代可知。今之乞寒,濫觸胡俗,伏願三思,籌其所以。」至先天二年十月,中書令張說諫曰:「韓宣適魯,見周禮而嘆;孔子會齊,數倡優之罪。列國如此,況天朝乎!今外國請和,選使朝謁,所望接以禮樂,示以兵威。雖曰戎夷,不可輕易,焉知無駒支之辯,由余之賢哉!且乞寒、潑胡,未聞典故,裸體跳足,盛德何觀;揮水投泥,失容斯甚。法殊魯禮,褻比齊優,恐非干羽柔遠之義,樽俎折衝之道。願擇芻言,特罷此戲。」至開元元年十二月敕:「臘月乞寒,外蕃所出,漸浸成俗,因循以久。自今以後,無問蕃漢,即宜禁斷。」
 
6
四方樂: 北狄三國。鮮卑、吐谷渾、部落稽。北狄樂,皆為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後魏樂府始有北歌,即魏真人歌是也。代都時,命掖庭宮女晨夕歌之。周、隋代,與西涼樂雜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淨王太子、企俞也。其餘不可解,咸多可汗之詞。按今大角,即後魏代簸邏迴是也,其曲亦多可汗之詞。北虜之俗,皆呼主為可汗。吐谷渾又慕容別種,如此歌是燕、魏之際鮮卑歌,其詞虜音,不可曉。梁有鉅鹿公主歌詞,似是姚萇時歌,其詞華音,與北歌不同。梁樂府鼓吹又有大白淨皇太子、小白淨皇太子、企俞等曲。隋鼓吹有白淨王太子曲,與北歌校之,其音皆異。大唐開元中,歌工長孫元忠之祖受業於侯將軍貴昌,并州人也,亦代習北歌。貞觀中,有詔令貴昌以其聲教樂府。元忠之家代相傳如此,雖譯者亦不能通知其詞,蓋年歲久遠,失其真矣。絲桐,唯琴曲有胡笳聲大角,金吾所掌。
 
7
四方樂: 龜茲樂者,起自呂光破龜茲,因得其聲。呂氏亡,其樂分散,後魏平中原,復獲之。有曹婆羅門,受龜茲琵琶於商人,代傳其業,至於孫妙達,尤為北齊文宣所重,常自擊胡鼓和之。周武帝聘突厥女為后,西域諸國來媵,於是有龜茲、至隋,有西龜茲、齊龜茲、土龜茲凡三部,開皇中大盛於閭閻。疏勒、安國、康國之樂。帝大聚長安胡兒,羯人白智通教習,頗雜以新聲。
 
8
四方樂: 初,張重華時,天竺重譯致樂伎,後其國王子為沙門來遊中土,又得傳其方伎。宋代得高麗、百濟伎。魏平馮跋,亦得之而未具。周師滅齊,二國獻其樂,合西涼樂,凡七部,通謂之國伎。隋文帝平陳,得清樂及文康禮畢曲,而黜百濟。至煬帝,乃立清樂、龜茲、西涼、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為九部。平林邑國,獲扶南工人及其匏瑟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樂傳寫其聲,而不列樂部。
 
9
四方樂: 高昌樂者,西魏與高昌通,始有高昌伎。隋文帝開皇六年,高昌獻聖明樂曲,帝令知音者於官所聽之,歸而肄習,及客獻,先於前奏之,胡夷大驚。大唐平高昌,盡收其樂,又進讌樂,而去禮畢曲。今著令者,唯十部。龜茲、疏勒、安國、康國、高麗、西涼、高昌、讌樂、清樂伎、天竺,凡十部。
 
10
四方樂: 南蠻、北狄國俗,皆隨髮際斷其髮,今舞者咸用繩圍首,反約髮杪,內於繩下。
 
11
四方樂: 又有新聲自河西至者,號胡音聲,與龜茲樂、散樂俱為時重,諸樂咸為之少寢。
 
《散樂》
1
散樂: 隋以前謂之百戲
 
2
散樂: 散樂,非部伍之聲,俳優歌舞雜奏。
 
3
散樂: 後漢天子臨軒設樂,舍利獸從西方來,戲於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嗽水,作霧翳日,而化成黃龍,長八丈,出水遊戲,輝耀日光。以兩大繩繫兩柱,相去數丈,二倡女對舞行於繩上,切肩而不傾。如是雜變,總名百戲。
 
4
散樂: 江左猶有高渉紫鹿、跂行鱉食、齊王捲衣、庐鼠、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龜抃戲、背負靈岳、桂樹白雪、畫地成川之伎。
 
5
散樂: 晉成帝咸康七年,散騎侍郎顧臻表曰:「末代之樂,設禮外之觀,逆行連倒。四海朝覲,言觀帝庭,而足以蹈天,頭以履地,反天地之順,傷彝倫之大。」乃命太常悉罷之。其後復高渉紫鹿。又有天台山伎。
 
6
散樂: 齊武帝嘗遣主書董仲民,按孫興公賦造莓苔石橋、道士捫翠屏之狀,尋省焉。
 
7
散樂: 梁又設跳鈴、跳劍、擲倒、獮猴幢、青紫鹿、緣高渉、變黃龍弄龜等伎。陳氏因之。
 
8
散樂: 後魏道武帝天興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戲,造五兵、角觝、麒麟、鳳凰、仙人、長蛇、白象、白武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人車、高渉百尺、長趫、緣幢、跳丸,以備百戲。大饗設之於殿前。明元帝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為鐘鼓之節。
 
9
散樂: 北齊武平中,有魚龍爛漫、俳優、侏儒、山車、巨象、拔井、種瓜、殺馬、剝驢等,奇怪異端,百有餘物,名為百戲。
 
10
散樂: 後周武帝保定初,詔罷元會殿庭百戲。宣帝即位,鄭譯奏徵齊散樂,並會京師為之。蓋秦角觝之流也。而廣召雜伎,增修百戲,魚龍漫衍之伎常陳於殿前,累日繼夜,不知休息
 
11
散樂: 隋文帝開皇初,周、齊百戲並放遣之。煬帝大業二年,突厥染干來朝,帝欲誇之,總追四方散樂,大集東都。於華林苑積翠池側,帝令宮女觀之。有舍利、繩柱等,如漢故事。又為夏育扛鼎,取車輪、石臼、大盆器等,各於掌上而跳弄之。并二人戴竿,其上舞,忽然騰透而換易。千變萬化,曠古莫儔。染干大駭之。自是皆於太常教習。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渉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曙,以縱觀之,至晦而罷。伎人皆衣錦繡繒綵。其歌者多為婦人服,鳴環佩,飾以花髦者,殆三萬人。初課京兆、河南製此服,而兩京繒錦為之中虛。六年,諸夷大獻方物,突厥啟人以下皆國主親來朝賀。乃於天津街盛陳百戲,自海內凡有伎藝,無不總萃。崇侈器翫,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錦罽絺繡。其營費鉅億萬。關西以安德王雄總之,東都以齊王暕總之,金石匏革之聲,聞數十里外。彈絃擫管以上,萬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自是每年以為常焉。
 
12
散樂: 大抵散樂雜戲多幻術,皆出西域,始於善幻人至中國。漢安帝時,天竺獻伎,能自斷手足,刳剔腸胃,自是歷代有之。大唐高宗惡其驚人,敕西域關津,不令入中國。睿宗時,婆羅門獻樂,舞人倒行,而以足舞於極銛刀鋒,倒植於地,抵目就刃,以歷臉中;又植於背下,吹篳篥者立其腹上,曲終而亦無傷。又伏伸其手,兩人躡之,旋身繞手,百轉無已。漢代有橦末伎,又有盤舞。晉代加之以杯,謂之杯盤舞。梁有長蹻伎、跳鈴伎、躑倒伎、跳劍伎,今並存。又有舞輪伎,蓋今之戲車輪者。透三峽伎,蓋今之透飛梯之類也。高渉伎,蓋今之戲繩者也。梁有獼猴幢伎,今有緣竿伎,又有獼猴緣竿伎,未審何者為是。又有弄艶珠伎、丹珠伎。歌舞戲,有大面、撥頭、踏搖娘、窟鳇子等戲。玄宗以其非正聲,置教坊於禁中以處之。婆羅門樂,用漆篳篥二,齊鼓一。散樂,用橫笛一,拍板一,腰鼓三。其餘雜戲,變態多端,皆不足稱也。
 
13
散樂: 大面出於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貌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14
散樂: 撥頭出西域。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也。
 
15
散樂: 踏搖娘生於隋末。河內有人醜貌而好酒,常自號郎中,醉歸必毆其妻。妻美色善自歌,乃歌為怨苦之詞。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絃,因寫其妻之容。妻悲訴,每搖其身,故號踏搖云。近代優人頗改其制度,非舊旨也。
 
16
散樂: 窟鳇子,亦曰魁鳇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樂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北齊後主高緯尤所好。高麗之國亦有之。今閭市盛行焉。
 
17
散樂: 若尋常享會,先一日具坐立部樂名,上太常,太常封上,請所奏御注而下。及會,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馬,次奏散樂。然所奏部伎,並取當時進止,無准定。
 
《前代雜樂》 
1
前代雜樂: 鼓吹者,蓋短簫鐃歌。蔡邕曰:「軍樂也,黃帝岐伯所作,以揚德建武,勸士諷敵也。」周官曰:「師有功則凱樂。」左傳晉文公勝楚,振旅,凱而入。司馬法曰:「得意則凱歌。」雍門周說孟嘗君「鼓吹於不測之泉」。說者云,鼓自一物,吹自竽、籟之屬,非簫鼓合奏,別為一樂之名也。然則短簫鐃歌,此時未名鼓吹矣。應劭漢鹵簿圖,唯有騎執菰。菰即笳,不云鼓吹。而漢代有黃門鼓吹。漢享宴食舉樂十三曲,與魏代鼓吹長簫同。長簫短簫,伎錄並云絲竹合作,執節者歌。又建初錄云,務成、黃爵、玄雲、遠期皆騎吹曲,非鼓吹曲。此則列於殿庭者為鼓吹,今之從行鼓吹為騎吹,二曲異也。又孫權觀魏武軍,作鼓吹而還,應是此鼓吹。魏晉代給鼓吹甚輕,牙門督將五校,悉有鼓吹。晉江左初,臨川太守謝摛每寢,夢聞鼓吹。有人為占之曰:「君不得生鼓吹,當得死鼓吹。」摛擊杜弢戰歿,追贈長水校尉,葬給鼓吹焉。謝尚為江夏太守,詣安西將軍庾翼於武昌諮事,翼以鼓吹賞尚射,破便以其副鼓吹給之。齊、梁至陳則甚重矣,各製曲辭以頌功德焉。至隋,亡。
 
2
前代雜樂: 西涼樂者,起符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漢伎。後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魏代至隋咸重之。其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楊澤新聲、神白馬之類,生於胡歌,非漢、魏遺曲,故其樂器聲調悉與書史不同。其歌曲有永世樂,解曲有萬代豐,舞曲有于闐佛曲。工人平巾幘,緋褶。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闕。方舞四人,假髻,玉支毕,紫絲布褶,白大口蔥,五綵接袖,烏皮靴。其樂器用:鐘一架,磬一架,彈箏一,搊箏一,臥箜篌一,豎箜篌一,琵琶一,五絃琵琶一,笙一,簫一,大篳篥一,小篳篥一,長笛一,橫笛一,腰鼓一,齊鼓一,擔鼓一,貝一,銅鈸二。今亡。
 
3
前代雜樂: 禮畢者,本自晉太尉庾亮家。亮卒,其伎追思亮,因假為其面,執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諡以號之,謂文康樂。每奏九部樂,終則陳之,故以禮畢為名。其曲有散華樂等。隋平陳,得之,入九部樂。樂器有笙、笛、簫、篪、鈴槃、鞞、腰鼓等七種,三懸為一部。工人二十二人。今亡。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樂七

《樂七》
1
郊廟宮懸... : 魏 宋 梁 大唐
 
2
郊廟宮懸... : 魏散騎常侍王肅議曰:「王者各以其禮制事天地,今說者據周官單文為經國大體,懼其局而不弘也。漢武帝東巡狩封禪還,祠太一於甘泉,祭后土於汾陰,皆盡用其樂。言盡用者,謂盡用宮懸之樂也。天地之性貴質者,蓋謂其器之不文,不謂庶物當減也。禮,天子宮懸,舞八佾。今祀圜丘、方澤,宜以天子制,設宮懸之樂、八佾之舞。」奏可。
 
3
郊廟宮懸... : 肅又議曰:「說者以為周家祀天唯舞雲門,祭地唯舞咸池,宗廟唯舞大武,似失其義矣。周禮,賓客皆作備樂。左傳:『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遍舞。』六代之樂也。然則一會之日,具作六代之樂。天地宗廟,事之大者,賓客讌會,比之為細。王制曰:『庶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可以燕樂而踰天地宗廟之樂乎?周官:『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悅遠人。』夫六律、六呂、五聲、八音,皆一時而作之,至於六舞獨分擘而用之,所以不厭人心也。又周官:『韎師掌教韎樂,韎音莫拜切。祭祀則帥其屬而舞之,大享亦如之。』韎,東夷之樂也。又:『鞮鞻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祭祀則吹而歌之,燕亦如之。』四夷之樂,乃入宗廟;先代之典,獨不得用。大享及燕曰如之者,明古今夷夏之樂皆主之於宗廟,而後播及其餘也。夫作先王樂者,貴能苞而用之也。納四夷之樂者,美德廣之所及也。高皇帝、太皇帝、太祖、高祖、文昭廟,皆宜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鈞之舞。」
 
4
郊廟宮懸... : 尚書盧毓奏:「協律中郎將左延年議,按周禮『以雲門祀天,咸池祀地』,又今宗廟用宮懸,則祀天地宜用宮懸。博士趙怡以為,古無四懸,四懸自周始耳,未有作古樂而用近懸也。按今天地之樂懸,謂之上下管,與虞舜笙鏞同。不言二懸,宜如故事,但設上下管而已。」
 
5
郊廟宮懸... : 侍中繆襲議:「周存六代之樂,故各有所用。今樂制既亡,唯承漢氏韶武。魏承舜,又周為二王之統,故文始、大武、武德、武始、大鈞可以備四代之樂。奏黃鍾,舞文始,以禮天地;奏太蔟,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德,巡狩以祭四望山川;奏蕤賓,舞武始、大鈞,以祀宗廟;及二至祀丘澤,於祭可兼舞四代。又漢有雲翹、育命之舞,不知所出,舊以祀天。今可兼以雲翹祀圜丘,兼以育命祀方澤。祀天地宜宮懸,如延年議。」
 
6
郊廟宮懸... : 司空衛臻議:「圜丘宜用大韶,樂宜宮懸。宗廟之樂,宜用武始、咸熙。」
 
7
郊廟宮懸... : 宋武帝永初始調金石。文帝元嘉十八年,有司奏:「二郊宜奏登歌。」後詔顏延之造歌詩,廟舞猶闕。
 
8
郊廟宮懸... : 孝武孝建二年,前殿中曹郎荀萬秋議:「按禮,祭天地有樂者,為降神也。故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周官曰:『作樂於圜丘之上,天神皆降。作樂於方澤之中,地祇皆出。』又曰:『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應鍾,舞咸池,以祀地祇。』由斯而言,以樂祭天地,其來尚矣。今郊享闕樂,竊以為疑。祭統曰:『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於祼,聲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周道也。』至於漢奏五行,魏舞咸熙,皆以用享。爰逮晉氏泰始之初,傅玄作晉郊廟歌詩三十二篇。元康中,荀蕃受詔成父勖業,定金石四懸,用之郊廟。是則相承郊廟有樂之證也。今廟祠登歌雖奏,而舞象未陳,懼闕備禮。方茲禮儀遺逸,罔不具舉,而況出祇降神,輟樂於郊祭;昭德舞功,有闕於廟享。謂郊廟宜設備樂。」於是竟陵王誕等五十一人並同萬秋議。
 
9
郊廟宮懸... : 梁武帝制曰:「先儒皆以宗廟宜設宮懸。按周官:『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奏太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祇;奏夷則,歌小呂,舞大護,以饗先妣;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虞書云:『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下管浅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周禮則分樂享祀,虞書則止鳴兩懸,求之於古,無宮懸之文。按所以不宮懸者,事人禮縟,音辱,數也。事神禮簡。禮器云:『天子之堂九尺,而至敬不壇。天子龍袞,而至敬不文。觀天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則以少為貴。』郊特牲云:『宗廟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所以交於神也,不可以同於所安樂之義也。』王肅初不分析此前數旨,直言用天子之制。若郊廟既均其制,二神禮文復何以同?今宜祀天地宗廟,逐所應須。便即設之,則非宮非軒,非判非特,直以至敬所應施用耳。」
 
10
郊廟宮懸... : 大唐麟德二年十月,詔:「國家平定天下,革命創制,紀功旌德,久被樂章。今郊祀四懸,猶用干戚之舞,先朝作樂,韞而未伸。其郊廟享宴等所奏宮懸,文舞宜用功成慶善之樂,皆著履執拂,依舊服蔥褶、童子冠;其武舞宜用神功破陣之樂,皆衣甲持戟,其執纛之人亦著金甲。人數並依八佾,仍量加簫、笛、歌鼓等,於懸南列坐,若舞即與宮懸合奏。其宴樂內二色舞者,仍依舊別設。」
 
11
郊廟宮懸... : 儀鳳二年十一月,太常少卿韋萬石奏曰:「據貞觀禮,郊享日文舞奏元和、順和、永和等樂,其舞人著委貌冠服,手執籥翟;其武舞奏凱安,其舞人著平冕,手執干戚。奉麟德二年十月敕,文舞改用功成慶善樂,武舞改用神功破陣樂,并改器服。但以慶善樂不可降神,破陣樂又未入雅樂,雖改用器服,其舞曲依舊,迄今不改。事既不安,恐須別有處分。」詔曰:「舊文舞、武舞既不可廢,并器服總宜依舊。若懸作上元舞日,仍奏神功破陣樂及功成慶善樂,,并殿庭用舞,並須引出懸外而作。其安置舞曲,宜更商量作安穩法。并錄凱安六變法象奏聞。」萬石又與刊正樂官等奏曰:「謹按凱安舞是貞觀年中所造武舞,準貞觀禮及今禮,但郊廟祭享奏武舞之樂即用之。凡有六變。一變象龍興參墟,二變象克靖關中,三變象東夏賓服,四變象江淮寧謐,五變象獫狁讋伏,六變象兵還振旅。謹按貞觀禮,祭享日武舞唯作六變,亦如周之大武,六成樂止。今禮奏武舞六成,而數終未止,既非師古,不可依行。其武舞凱安,請依古禮及貞觀禮,六成樂止。立部伎內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只有兩遍,名七德。立部伎內慶善樂五十遍,修入雅樂,只有一遍,名九功。上元舞二十遍,今入雅樂,一無所減。每見祭享日三獻已終,上元舞猶自未畢,今更加破陣樂、慶善樂,恐酌獻以後,歌舞更長。其雅樂內破陣樂、慶善樂、上元舞三曲,並請修改通融,令長短與禮相稱,冀於事為便。破陣樂有象武事,慶善樂有象文事。按古六代舞,有雲門、大咸、大韶、大夏等,是古之文舞;殷之大護、周之大武,是古之武舞。先儒相傳,國家以揖讓得天下,則先奏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則先奏武舞。請應用二舞日,先奏神功破陣樂,次奏功成慶善樂。先奉敕於圜丘、方澤、太廟祠享日,則用上元之舞。臣據見行禮,欲於天皇酌獻降復位高皇在位尊號天皇。以後,即作凱安,六變樂止,其神功破陣樂、功成慶善樂、上元舞三曲,待改修訖,以次通融作之,即得新舊並行,前後有序。」詔從之。
 
12
郊廟宮懸... : 開元八年九月,瀛州司法參軍趙慎言論郊廟用樂表曰:
 
13
郊廟宮懸... : 祭天地宗廟,樂合用商音。又周禮三處大祭,俱無商調。鄭玄云:「此無商調者,祭尚柔,商堅剛也。」以臣愚知,斯義不當。但商音,金也;周德,木也。金能剋木,作者去之。今皇唐土王,即殊周室。五音損益,須逐便宜,豈可將木德之儀,施土德之用?又說者以商聲配金,即作剛柔理解,殊不知聲無定性,音無常主,剛柔之體,實由其人,人和則音和,人怒則聲怒,故禮稱「怒心感者,其聲麤以厲;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秖如宮聲為君,商聲為臣,豈以臣位配金,金為臣道,便為剛乎?其三祭並請加商調,去角調。
 
14
郊廟宮懸... : 又郊廟二舞人,不依古制,未協人神。按周禮:「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咸、大護、大武。」是知古之舞者,即諸侯子孫,容服鮮麗,故得神祇降福,靈光燭壇。今之舞人,並容貌蕞陋,屠沽之流,用以接神,欲求降福,固亦難矣。有隋之際,猶以品子為之,號為「二舞郎」,逮乎聖朝,遂變斯制。誠願革茲近誤,考復古道。其二舞人,望取品子年二十以下,顏容修正者充。令太常博士主之,準國子學給料。行事之外,習六樂之道,學五禮之儀。十周年,量文武授散官,號曰「雲門生」。
 
15
郊廟宮懸... : 又按周禮:「奏太蔟,歌應鍾,以享地祇。」注云:「地祇,謂神州、社稷也。」太蔟,陽也,位在寅。應鍾,陰也,位在亥。故斗建亥,則日月會於寅;斗建寅,則日月會於亥。是知聖人之制,取合於陰陽;歌奏之儀,用符於交會。今之祭社,即乖古法,乃下奏太蔟,上歌黃鍾。但太蔟、黃鍾,俱是陽律,上下歌奏不異,乃是陽合於陽,非特違其禮經,抑亦乖於會合。其社壇歌黃鍾,請改為應鍾均。
 
16
郊廟宮懸... : 又五郊,工人、舞人衣服合依方色。按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珪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是知五天帝德,色玉不同;四時文物,各隨方變。冀以同色相感,同事相宜,陰陽交泰,莫不由此。今祭器茵褥,總隨於五方,五郊衣服,獨乖於方色,舞者常持皁飾,工人恆服絳衣。以臣愚知,深為不便。其工人、舞人衣服,請各依方色。其宗廟黃色,仍各以所主色褾袖。
 
17
郊廟宮懸... : 又以樂治身心,禮移風俗,請立樂教以化兆民。周禮曰:「以樂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其國子諸生請教以樂經,同於禮傳,則人人知禮,家家知樂,自然風移俗易,災害不生。其樂經章目雖詳,稍乖旨要,請委通明博識修撰訖,然後頒下。二十五年,太常卿韋縚令博士韋逌、直太樂李尚沖、樂正沈元福、郊社令陳虔、申懷操等,詮敘前後所行用樂章,為五卷,以付太樂、鼓吹兩署,令工人習之。時太常舊相傳有讌樂五調歌詞各一卷,或云貞觀中侍中楊恭仁妾趙方等所詮集,詞多鄭、衛,皆近代詞人雜詩。至是,縚又令太樂令孫玄成更加整比,為七卷。
 
18
郊廟宮懸... : 開元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奏:「東封太山日所定雅樂,其樂曰:元和六變以降天神,順和八變以降地祇,皇帝行用太和之樂,其封太山登歌奠玉幣用肅和之樂,迎俎用雍和之樂,酌福飲福酒用福和之樂,送文迎武用舒和之樂,亞獻、終獻用凱安之樂,送神用夾鍾元和之樂,禪社首送神用林鍾宮順和之樂,享太廟迎神用永和之樂,獻祖宣皇帝酌獻用光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獻用長發之舞,太祖景皇帝酌獻用大政之舞,代祖元皇帝酌獻用大成之舞,高祖神堯皇帝酌獻用大明之舞,太宗文武皇帝酌獻用崇德之舞,高宗天皇大帝酌獻用鈞天之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獻用太和之舞,睿宗大聖真皇帝酌獻用景雲之舞,徹豆用雍和之舞,送神用黃鍾宮永和之樂。臣以樂章殘缺,積有歲時。自有事東巡,親謁九廟,聖情慎禮,精祈感通,皆祠前累月,考定音律。請編入史冊,萬代施行。」乃下制曰:「王公卿士,爰及有司,頻詣闕上言,請以唐樂為名者。斯至公之事,朕安得而辭焉!然則大咸、大韶、大護、大夏,皆以大字表其樂章。今依所請,宜曰大唐樂。」
 
《郊廟不奏樂廟諸室別舞議》 
1
郊廟不奏... : 宋 大唐
 
2
郊廟不奏... : 宋顏竣七旬反議曰:「郊之有樂,蓋生周易、周官,歷代著議,莫不援準。夫『掃地而祭,器用陶匏』,唯質與誠,以章天德,文物之備,理固不然。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則豫之作樂,非郊天也。大司樂職:『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鄭注:『天神,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於南郊,則二至之祀,又非天地。考之眾經,郊祀有樂,未見明證。宗廟之禮,事炳載籍。爰自漢元,迄於有晉,雖時或更制,大抵相因,其惟不襲名號而已。今樂典淪滅,知音代寡,改作之事,臣聞其語。正德、大豫,禮容具存,宜殊其徽號,飾而用之。以正德為宣化之舞,大豫為興和之舞,庶足以光表世烈,悅彼後昆。前漢祖宗,廟處各異,主名既革,舞號亦殊。今七廟合食,殿庭共所,舞蹈之容,不得廟有別制。後漢東平王蒼已議之矣。又王肅、韓祗以王者德廣無外,六代四夷之舞,金石絲竹之樂,宜備奏宗廟。愚謂蒼、肅之議,合於典禮,適於當今。」
 
3
郊廟不奏... : 左僕射建平王宏又議:「竣據周禮、孝經,天與上帝,連文重出,故謂上帝非天,則易之作樂,非為祭天也。按易稱『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尚書云『肆類于上帝』。春秋傳曰:『告昊天上帝』。凡上帝之言,無非天也。天尊不可以一稱,故或謂之昊天,或謂之上帝,或謂之昊天上帝,不得以天有數稱,便謂上帝非天。徐邈推周禮『國有故,則旅上帝』,以知禮天,旅上帝,同是祭天。言禮天者,謂常祀也;旅上帝者,有故而祭也。孝經稱『嚴父莫大於配天』,故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既以配天為義,則上帝猶天益明也。不欲使二天文同,故變言上帝耳。周禮祀天之言再見,故鄭注以前天神為五帝,後冬至所祭為昊天。竣又云『二至之祀,又非天地』。未知天地竟應以何時致享?記云:『掃地而祭,器用陶匏。』旨明所用質素,無害以樂降神。荀萬秋謂郊宜有樂,事有典據。竣又云『東平王蒼以為前漢諸祖別廟,是以祖宗之廟可得各有舞樂。至於祫祭始祖之廟,則專用始祖之舞。故謂後漢諸祖,共廟同庭,雖有祖宗,不宜人人別舞』。此誠一家之意,而未統適時之變也。後漢從儉,故諸祖共廟,猶以異室存別廟之禮。晉氏以來,登歌頌美,諸室繼作。至於祖宗樂舞,何獨不可迭奏?苟所詠者殊,雖共庭亦非嫌也。魏三祖各有舞樂,豈復是異廟邪?」眾議並同。
 
4
郊廟不奏... : 大唐貞觀十四年六月,詔曰:「殷薦祖考,以崇功德,比雖加誠潔,而廟樂未稱。宜令所司詳諸故實,制定奏聞。」祕書監顏師古議曰:「伏惟皇祖弘農府君、宣簡公、懿王,並積德累仁,重光襲軌,化覃行葦,慶崇瓜瓞。詩云:『濬哲維商,長發其祥。』言殷之先祖,久有深智,虞、夏二代,發貞祥也。三廟之樂,請同奏長發之舞,其登歌則各為辭。太祖景皇帝,跡肇沮、漆,教漸豳、岐,胥宇之志既勤,靈臺之萌始附。詩云:『君子萬年,永錫祚胤。』言遐遠之期,惟天所命,長與福祚,流於子孫也。廟樂請奏永錫之舞。代祖元皇帝,丕承鴻緒,克紹宏猷,實啟蕃昌,用集寶命。易大有:「彖曰: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言德應天道,行不失時,剛健靡滯,文明不犯也。廟樂請奏大有之舞。高祖大武皇帝,膺期馭曆,揖讓受終,奄有四方,仰齊七政,介以景福,申茲多祜,式崇勿替,誕保無疆。易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謂終始之道,皆能大明,故不失時,成六位也。詩有大明之篇,稱文王有明德。廟樂請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厚德載物,凝暉麗天。易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言坤道至靜,柔順利貞,資生庶類,皆暢達也。廟樂請奏光大之舞。」
 
5
郊廟不奏... : 給事中許敬宗議曰:「臣聞七廟觀德,義冠於宗祀;三祖在天,式彰於嚴配。前聖所履,莫大於茲。鍾律革音,播鏗鏘於享薦;羽籥成列,申蹈厲於蒸嘗。爰制典司,加崇稱號,循聲覈實,敬闡尊名。謹備樂章,式昭彝範。皇祖弘農府君、宣簡公、懿王廟樂,請同奏長發之舞。太祖景皇帝廟樂,請奏大階之舞。代祖元皇帝廟樂,請奏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廟樂,請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廟樂,請奏光大之舞。七廟登歌,請每室別奏。」詔曰:「可。」
 
《祭日不宜篱舞六代樂議》
1
祭日不宜... : 梁 陳
 
2
祭日不宜... : 梁武帝時,太常任昉奏:「據魏王肅議,周禮,賓客皆作備樂。況天地宗廟,事之大者。周官『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以和邦國』。請依王肅,祀祭郊廟備六代樂。」帝曰:「按言『大合樂』者,是使六律與五聲克諧,八音與舞蹈合節耳,豈謂致鬼神祇用六代樂也。其後即言『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則曉然已明,肅則失其旨矣。推檢記載,初無宗廟郊禋遍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納夷蠻之樂於太廟,言廣魯於天下也。』按所以舞大武、大夏者,止欲備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夏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兼之。而不用護者,護,武舞也。周監於二代,質文乃備。納蠻夷樂者,此明功德所須,蓋止施禘祭,不及四時也。今四時之祭而不遍舞者何?夫祭尚於敬,不欲使樂繁禮縟。故季氏逮闇而祭,日不足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彼義反倚乙利反以臨祭,其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與焉,質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儒者知子頹宴享猶舞六代,不知有司跛倚,不敬已大。若依肅議,用六代樂者,郊堂既有迎神之樂,又登歌各頌功德,遍以六律,繼以出入,方待樂終,然後罷祭者,此則乖仲尼韙晏朝之旨。若三獻禮畢,即便卒事,則無勞於遍舞也。」
 

祭日不宜... : 陳武帝欲設備樂,有司議以梁武帝議為非。時碩學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並即注同。祠部侍郎姚察乃博引經籍,獨違群議,據梁樂為是。當時驚駭,莫不慚服。
 
《舞佾議》
1
舞佾議: 宋
 
2
舞佾議: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司徒彭城王義康於東府正會,依舊給伎。總章工馮大列:「相承給諸王伎十四種,其舞伎三十六人。」太常博士傅崇議以為:「未詳此人數所由。唯杜氏注左傳佾舞云,諸侯六六三十六人,以為非也。夫舞者所以節八音也,八音克諧,然後成樂,故樂必以八人為列,自天子至士,降殺以兩,兩者,減其二列耳。杜以為一列又減二人,至士止餘四人,豈復成樂?按服虔注左傳云:『天子八八,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其議甚允。今諸王不復舞佾,其總章舞伎,即古之女樂也。殿庭八八,諸王則應六八。春秋、鄭伯納晉悼公女樂二八,晉以一八賜魏絳,此樂以八人為列之證也。若如議者,唯天子有八,則鄭應納晉二六,晉應賜絳一六也。自天子至士,其文物典章,尊卑差級,莫不以兩。未有諸侯既降二列,又一列輒減二人,近降太半,非唯八音不具,於兩義亦乖。」
 
《宗廟迎送神樂議》 
1
宗廟迎送... : 宋 梁
 
2
宗廟迎送... : 沈約宋書曰:「東晉及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近議者或云廟以居神,恆如在也,不應有迎送之事,意以為並乖其衷。立廟居靈,四時致享,以申孝思之情。夫神升降無常,何必恆安故處?故祭義云『樂以迎來,哀以送往』。鄭注云:『迎來而樂,樂親之來;送往而哀,哀其享否不可知也。』尚書曰:『祖考來格。』漢書安世房中歌曰:『神來宴娭。』詩云『三后在天』,又云『神保遹歸』,注曰歸於天也。此蓋言神有去來,則宜有送迎明矣。即周肆夏之名,備迎送之樂。古以尸象神,故儀禮有迎尸送尸。今近代雖無尸,豈可無迎送之禮?又傅玄有迎神送神歌辭,明江左不迎,非舊典也。」
 
3
宗廟迎送... : 梁有司議曰:「漢禮樂志云:『太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猶古降神之樂也。』宋孝建則奏肆夏,元徽則奏昭夏。魏晉無文。齊則因宋。按周禮:『尸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二者尸、牲所奏,本無迎送之義。郊特牲曰:『殷以樂降神,周以鬯降神。』殷尚質,據天而起,先聲樂乃灌地;周尚文,據地而生,先灌地乃擊樂。以殷而言,止施郊壇。清廟嚴閟,此唯靈宅,主安於龕,神若是依。既無出入,何事迎送?歌陽而迎,彌非降神之敬。儒者云,周祀,尸出入,奏肆夏;今無復尸,即以迎神。尸非神,神非尸,迴此迎神,失之已遠。宗廟則應省迎送樂。」武帝制曰:「禮云:『祭之日,樂與哀半。樂以迎來,哀以送往。』尚書有『高宗肜日』之文,詩著絲衣『繹賓尸』之作。故儒者說:『言今日之祭,明日又祭。殷曰肜,周以為繹。』肜繹之祭,在乎門傍,名以為祊,此豈不以神靈不測,於此庶或遇之?殷人求陽,周人求陰。今既絕灌地之禮,宜在求陽之義。尸非神,神非尸,今可得言主非神,神非主。以不若爾,主雖安於龕室,神則無所不之。送迎之樂彌會,陰陽不測之理。前儒之議,如似可安,今隨人所用。」
 
《散齋不廢樂議》
1
散齋不廢... : 後漢
 
2
散齋不廢... : 後漢仲長統論散齋可宴樂。御史大夫郗慮奏改國家齋日從古制,諸祭祀皆十日,致齋七日,散齋三日。致齋、散齋之日內,有嘉慶之事,或言可賀會宴樂,或言不可。尚書令荀彧與臺郎董遇議曰:「禮志云:『三日齋,一日用之,猶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音姬。又云:『君致齋於外,夫人致齋於內。』散齋則是事之漸。然則散齋未絕外內與宴樂之事也。今一歲之內,大小祭祀,齋將三百日,如此,無復用樂之時。古今之制,當各從所宜。若外張多日,而內實犯禮,乃所以廢齋也。散齋宜從得會宴樂。」
 
《臨軒拜三公奏樂議》
1
臨軒拜三... : 晉
 
2
臨軒拜三... : 晉博士張放議,臨軒遣使應作樂。放引:「泰始間,皇太子冠,太子進而樂作,位定而樂止。王者、諸侯,尊卑雖殊,至於禮秩,或有同者。冠之與拜,俱為嘉禮,是以準昔儀注,謂宜作樂。今符云:『至尊受太子拜時,無鐘磬之樂也。』又按泰始三年,有司奏:『皇太子明膺休命,光啟嘉祚,宜依漢魏故事大會。』武帝詔曰:『情懷哀慘,每歲正會,以四方集,故不從心耳,此日可不會。』循如前典,無不應會。但時有險夷,故禮異耳,非謂斯時不應會也。」太常蔡謨等言:「拜三公應有樂,宿設懸於殿庭。今門下云,非祭享則無樂。按冠禮有樂。傳曰:『國卿,君之貳也。』是以命使之日,御親臨軒,百僚陪位,此即敬事之意也。古者,天王饗下國之使,命將帥,遣使臣,皆有樂。故詩敘曰:『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也。』『歌采薇以遣之,出車以勞還,杕杜以勤歸』。皆作樂而歌之。今命大使,拜輔相,比於下國之臣,輕重殊矣。輕誠有之,重亦宜然。博士考古,以事義相準,故謂臨軒遣使,宜有金石之樂。至於隨時之宜,或樂制未備,非守禮之官所裁。」詔曰:「三公鼎司,皇帝有拜興之禮,何以不設樂?又正位南面,何以不服冕?」尚書顧和又言:「臨軒拜三公不應有樂,禮無其文。按衛宏所撰漢儀,拜丞相亦無樂。古之燕饗有樂者,以暢賓之歡耳。今拜三公,事畢於庭階,禮成於拜立,歡宴未交,無庸於樂。」
 
《三朝行禮樂失制議》
1
三朝行禮... : 晉
 
2
三朝行禮... : 晉司律中郎將陳頎云:昔杜夔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太和中,左延年改夔騶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聲節,其名雖存,而聲實異。唯因夔鹿鳴,全不改易也。魏代正朝大會,太尉奉璧,群后行禮,東廂雅樂常作者是也。後又改三篇,第一曰於赫篇,詠武帝,聲節與古鹿鳴同;第二曰巍巍篇,詠文帝,用左延年所改騶虞聲;第三曰洋洋篇,詠明帝,亦用延年所改文王聲;第四復用鹿鳴。鹿鳴之聲重用,而除古伐檀。及晉初,食舉亦用鹿鳴。按左傳:「穆叔如晉,晉侯享之,工歌鹿鳴之三,三拜。『鹿鳴,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毛詩云:「鹿鳴,燕群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也。」詩、傳並無行禮。又叔孫通所製漢儀,復無別行禮事。荀氏云:「魏氏行禮、食舉,再取周詩鹿鳴以為樂章。又鹿鳴以宴嘉賓,無取於朝,考之舊聞,未知所應。」荀勖乃除鹿鳴舊歌,更作行禮詩四篇,先陳三朝朝宗之義。食舉樂歌詩十二篇。三元肇發,群后奉璧,趨步拜起,莫非行禮,豈容別設一樂謂之行禮邪?荀譏鹿鳴之失,似悟昔謬,還製四篇,復襲前軌。
 
《三朝上壽有樂議》

三朝上壽... : 禮記但有獻酬,無上壽文。唯詩雅云:「武拜稽首,天子萬壽。」豳風云:「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雖非灼然明文,要是髣彿其事。古者詩工皆歌之,故可得而言也。漢興,叔孫通定禮儀。七年,長樂宮成,諸侯朝,禮畢,復置法酒,侍坐殿上皆伏,以尊卑次起上壽。漢故事「上壽四會曲」,注言「但有鐘鼓,而無歌詩」。魏初作四會,有琴筑,但無詩。雅樂郎郭瓊云:「明帝青龍二年,以長笛食舉第十二古大置酒曲代四會,又易古詩名曰羽觴,行用為上壽曲,施用最在前,鹿鳴以下十二曲名食舉樂,而四會之曲遂廢。」漢故事、鄧、吳及瓊等食舉之曲,與時增損。張華上雅樂詩表云:「魏上壽、食舉詩及漢氏所施用,其文句長短不齊,皆未合於古雅。」漢故事則云「上壽四會曲」,華亦言有歌辭,其注當是闕文。晉代歌詩,傅玄述具存。
 
《三朝不宜奏登歌議》 
1
三朝不宜... : 禮記燕居:「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以相示。」郊特牲云:「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明堂位云:「升歌清廟,下管象武。」太師職云:「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小師職云:「大祭祀,登歌擊拊。」尚書大傳云:「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大琴練絃達越,大瑟朱絃達越,以韋為鼓,竽瑟之聲亂人聲。清廟升歌,先人功烈德深也。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深,苟在廟中嘗見文王者,愀然如復見文王。故書曰:『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此之謂也。」按:登歌各頌祖宗之功烈,去鐘徹竽,以明至德。所以傳云:「其歌呼也,曰『於穆清廟』。於者,歎之也。穆者,敬之也。清者,欲其在位者遍聞之也。」檢以經記,悉施郊廟耳,非元日所宜奏也。若三朝大慶,百辟具陳,升工席殿,以歌祖宗,君臣相對,便應涕淚,豈可獻酬舉爵以申歡宴邪?若改辭易旨,苟會一時,則非古人登歌之義。
 
《徹食宜有樂議》
1
徹食宜有... : 周官云:「王大食,三侑,皆令鐘鼓。」漢蔡邕云:「王者食舉以樂。今但有食舉樂,食畢則無樂。按膳夫職『以樂侑食』,禮記云:『客出,以雍徹,以振羽。』論語云:『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如此,則徹食應有樂,不容同用食舉也。」
 
《巴渝舞雜武舞議》
1
巴渝舞雜... : 魏 宋
 
2
巴渝舞雜... : 魏文帝黃初二年,改巴渝舞曰昭武。至明帝景初元年,尚書奏:「考覽三代禮樂遺曲,據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執羽籥。」晉又改魏昭武曰宣武舞,羽籥舞曰宣文舞。武帝咸寧元年,詔定祖宗之號,而廟樂乃停宣武、宣文二舞,而同用荀勖所使郭瓊、宋識等所造正德、大豫二舞。
 
3
巴渝舞雜... : 宋武帝永初元年,改正德舞為前舞,大豫舞為後舞。建武二年,有司奏:「宋承晉氏郊廟之樂,未有名稱,直號前舞、後舞、有乖古制。」於是改前舞為凱容,謂之文舞;後舞為宣烈,謂之武舞。何承天三代樂序云:「正德、大豫二舞,蓋出於二容樂,然則其聲節有古之遺音焉。」晉使郭瓊、宋識等造正德、大豫舞,初不言因革昭業等兩舞,承天空誤二容,竟自無據。按正德、大豫二舞,即出宣武、宣文、魏大武三舞也。何以知之?宣武,魏昭武舞也;宣文,魏文始舞也。魏改巴渝為昭武,五行曰大武。今凱容舞則執籥翟,此即魏文始舞也。宣烈舞有牟弩,有干戚。牟弩,漢巴渝舞也;干戚,周武舞也。宋代止革其辭與名,不變其舞。舞相傳習,至今不改。瓊、識所造,正是雜用二舞,以為大豫耳。夷蠻之樂,雖陳宗廟,不應雜以周舞也,遂皆稱雅正,以為盛德。歷代景行,所差實遠。
 
《皇后樂議》
1
皇后樂議: 魏 隋
 
2
皇后樂議: 魏文帝黃初二年,侍中繆襲奏曰:「文昭皇后四懸之樂,當銘顯其均奏次第,依太祖之名,號曰昭廟之具樂。」尚書奏曰:「禮,婦人繼夫之爵,同牢配食者,樂不異文。昭皇后今雖別廟,至於宮懸樂器音均,宜如襲議。」奏可。
 
3
皇后樂議: 隋牛弘修皇后房內之樂。據毛萇、侯苞、孫毓故事,皆有鐘磬,而王肅之意,乃言不可。又陳統云:「婦人無外事,而陰尚柔,以靜為體,不宜用金石。」弘等采肅、統言,以取正焉。煬帝大業元年,祕書監柳顧言增房中樂,益其鐘磬,奏曰:「房內樂者,主為王后絃歌諷誦,以事君子。文王之風,由近及遠,樂以感人,須存雅正。既不設鐘鼓,義無四懸,何以取正於婦道也。磬師職云:『燕樂之鐘磬。』鄭玄曰:『燕樂,房中樂也。』以此而論,房中之樂,非獨絃歌,必有鐘磬也。請以歌磬、歌鐘,各設二廪,土革絲竹並副之。女伎肄習,朝燕則用之。」詔曰:「可。」
 
《東宮宴會奏金石軒懸及女樂等議》
1
東宮宴會... : 梁 大唐
 
2
東宮宴會... : 梁武帝天監六年,東宮新成,皇太子出宮後,於崇正殿宴會。兼殿中郎司馬褧口迥反議謂:「既於崇正殿宴會,太子臨座,其事重,宜依禮會奏金石軒懸之樂。」舊東宮元會儀注,宮臣先入,入時無樂,至上宮客入,方奏樂。天監中,掌賓禮賀瑒議:「按禮,賓入而懸興,示易以敬也。和易以敬,宮人皆然,謂不應有異。愚以宮臣始入,便應奏樂。」制曰:「宜。」瑒又議:「上宮元會,奏大壯武舞、大觀文舞。舊東宮儀注既不奏,問樂府有,恐是舊儀注闕。」制曰:「學者今止云應猶未見,其儀更可議。」議曰:「按禮記云:『天子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其治人勞者,舞行綴遠;其治人逸者,舞行綴短。觀其舞,知其德。』以此而求,諸侯舞時,王之樂可知也。況皇儲養德春宮,式瞻攸屬,謂宜備二舞,以宣文武之德焉。」制曰:「依議。」瑒又議:「上宮元會始作樂,先奏相和五引。今未審東宮元會同不?」制曰:「宜同。」
 
3
東宮宴會... : 大唐先天元年正月,皇太子令宮臣就率更寺閱女樂。太子舍人賈曾諫曰:「臣聞作樂崇德,以感人神。韶夏有容,咸英有節,婦人媟黷,無廁其間。昔魯用孔子,幾致於霸,齊人懼之,饋以女樂,魯君既受,孔子遂行。戎有由余,兵強國富,秦人反間,遺之女妓,戎王耽悅,由余乃奔。斯則大聖名賢,嫉之已久矣。良以婦人為樂,必務冶容,哇姣動心,蠱惑喪志。上行下效,淫俗將成,敗國亂人,實由茲起。殿下監撫餘閑,宴私多適,後庭妓樂,古或有之;至於所司教習,章示群僚,慢妓淫聲,實虧睿化。伏願並令禁斷。」
 
《皇帝幸東宮鼓吹作議》
1
皇帝幸東... : 晉
 
2
皇帝幸東... : 晉武帝時,儀昔關皇太子:「某月某日納妃,依禮,舊不作樂。未審至尊明幸東宮,應作鼓吹與不?」輿曹郎虞龢議謂:「輿駕度宮,雖為婚行,跡實遊情求治,作鼓吹非嫌。」
 
16
樂七: 國哀廢樂議
 
《遏密不設懸議》
1
遏密不設... : 晉 大唐
 
2
遏密不設... : 晉有司下太常曰:「朝廷遏密則素會」。時云「應懸而不樂」。博士孔恢議曰:「素會宜都去懸。設樂為作,不作則不宜懸也。孟獻子懸,自是應作而不作耳,故夫子曰『加於人一等』,非為不應作而應懸也。國諱尚近,謂金石不可陳於庭也。」於時不從恢議,正朝自懸而不作。
 
3
遏密不設... : 大唐貞觀二十三年,高宗即位,詔宜以來年正月二日受朝,其樂懸及享群臣並停。永徽元年正月,有司言:「依禮,享祀郊廟並奏宮懸。比停教習,恐致廢忘。伏尋故實,漢魏祗祔之後,庶事如舊。國之大禮,祠典為先。今既逾年,理宜從吉。若不肄習,實慮不調,誠敬有虧,致招罪責。」並從之。
 
4
遏密不設... : 大曆十四年十二月,禮儀使、吏部尚書顏真卿奏:「謹按周禮大司樂職云:『諸侯薨,令去樂。大臣死,令弛樂。』鄭注云:『去,謂釋下也。』是知哀輕者釋,哀重者藏。又晉元后秋崩,武帝咸寧元年饗萬國,不設樂。晉博士孔恢議,朝廷遏密,懸而不樂。恢以為:『宜都去懸。設樂為作,不作則不宜懸。國哀尚近,謂金石不可陳於庭。』伏請三年未畢,朝會都不設懸。如有大臣薨歿,則量事輕重,懸而不作。」敕付所司。
 
《大喪而弟嗣位未三年廢樂議》
1
大喪而弟... : 晉
 
2
大喪而弟... : 晉懷帝永嘉元年冬,惠帝三年制未終。司徒左長史江統議,二年正會不宜作樂,以為:「自古帝王相承,雖生及有異,而受重同禮。禮,王侯尊殊,得臣諸父兄弟。故以僖嗣閔,左氏謂之逆祀。雖代變時殊,質文不同,至於受重尊祖敬宗,其義一也。書稱遏密諒闇之事,或以縗麻卒禮,或以心喪終制。故周景王有后嫡子之喪,既葬,除服而宴樂,叔向曰『王宴樂已早』。二年正會,不宜作樂。」
 
《大喪在寇梓宮未返廢樂議》
1
大喪在寇... : 晉
 
2
大喪在寇... : 晉愍帝建興元年十二月,元帝時為丞相,在建業。主簿熊遠議以:「懷帝梓宮未返,正會不宜作樂。謹按尚書,堯崩,四海遏密八音。禮,凶年,天子徹樂減膳。孝懷皇帝崩於虜廷,梓宮未返,人神同忿,兆庶怨嗟。公與國同體,憂容未歇。如矜黎庶塗炭之困,以廢歡悅伎樂之事,謂宜設饌,以賜群下而已。」
 
3
大喪在寇... : 大將軍王敦時,南閣祭酒范堅白事云:「伏見每宴會,眾樂備奏,倡伎兼作,愚淺多蔽,竊有未安。今國恥未雪,梓宮幽遐,不應備樂。」敦使州府博議。參軍周武議云:「禮古今不同,謂宜取則於朝廷。」敦從之。
 
《皇后崩服未終廢樂議》
1
皇后崩服... : 晉
 
2
皇后崩服... : 晉符問:「章皇后雖哀限未終,后主已入廟,當作樂不?」博士徐虔議引:「周景王有后嫡子之喪,既葬,除服,而晏樂,叔向猶譏之。今宜不懸。」虔又引:「周禮『有憂則弛懸』。今天子蒙塵,攝主不宜作樂。但先人血祀不可廢耳。魯莊公主已入廟,閔公二年吉禘,猶曰『未可以吉』,是不係於入廟也。謂不宜設樂。」
 
《太后父喪廢樂議》
1
太后父喪... : 晉
 
2
太后父喪... : 晉征北將軍褚裒薨,皇太后之父。未葬,太后居喪。符問:「皇帝元會,當作樂不?」尚書王彪之議:「今若鐘懸鼓吹皆可以作者,其餘羽毛絲竹,奚為廢之?竊所未喻。元皇后秋崩,武帝咸寧元年饗萬國,設樂;恭皇后夏崩,成帝咸康八年饗萬國,不盡徹樂。未詳二帝故事,孰得孰失?且恭皇后崩,垂向周月,朝行權制,六宮煥然,故以即吉經時,雖尊於萬國,然於帝為卑,不盡徹樂之詔,或指在於斯也。縱令咸康末不盡徹樂以為合禮,亦非所以證今明喻也。禮云:『母有喪聲聞焉,則不舉樂。』夫人之事親尊,自王者達於庶人,不以貴賤異禮也。皇太后始居至哀,縗服在躬,號哭無時,鼓鐘歌簫之音,實聞於內殿,非禮所謂『不舉樂』之說。今所欲存者輕,所為廢者重,略輕崇重,附禮合情,敦於體訓,於是乎在。意如前議,謂應設鼓懸鐘而不作。」
 
《皇后母喪廢樂議》 
1
皇后母喪... : 晉
 
2
皇后母喪... : 晉時,廣昌鄉君喪,御史中丞熊遠表宜廢小會。遠言:「被符,冬至後小會。廣昌鄉君喪殯日淺。禮,大夫死,廢一時之祭。祭猶可廢,況餘事乎?冬至唯宜群下奉賀而已,未宜便小會。」有詔,以遠表示太常賀循,曰:「咸寧二年武皇帝故事,三朝發哀,踰月舉樂;一朝發哀,三日不舉樂。今舊事明文,卿詳疑處答。」循言:「臣按禮雜記,『君於卿大夫,比卒哭不舉樂』。今雖降而無服,三月之內,猶錫縗以居,不接吉事,如遠所啟。咸寧詔書雖不合古義,然隨時立宜,已為定制,誠非群下所得誚論。」
 
《公主喪廢樂議》 
1
公主喪廢... : 晉
 
2
公主喪廢... : 晉穆帝升平元年,冬至節小會。廬陵公主未葬,符問應作樂不?博士荀訥、曹耽等言:「君於卿大夫,比卒哭不舉樂。公主加有骨肉之親,宜闕樂。」太常王彪之引晉武帝詔應作樂:「按武皇詔,三朝舉哀者,三旬乃舉樂;其一朝舉哀者,三日則舉樂。泰始十年春,長樂長公主薨,太康七年秋,扶風武王薨,武皇並舉哀三日而已。中興以來,更參論不改此制。今小會宜作樂。」
 
《太子所生喪廢樂議》 
1
太子所生... : 晉
 
2
太子所生... : 晉惠帝永寧元年冬,愍懷太子母喪,三年制未終。大司馬府參軍江統議,二年正會,不宜舉樂。引「春秋傳曰『母以子貴』。而儒者謂傳重非嫡,服同眾子。經無明據,於義為短。今愍懷太子正位東宮,繼體承業,監國嘗膳,既處其重,無緣復議其輕制也。二年正會,不宜舉樂」。
 
《大臣喪廢樂議》
1
大臣喪廢... : 周 晉
 

大臣喪廢... : 禮記檀弓曰:「智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杜蕢自外來,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降趨而出。平公呼而進之,曰:『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智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紂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謂之疾日,不舉樂。大臣喪重於疾日。
 

大臣喪廢... : 晉賀循議曰:「上車騎大將軍未葬表,不應作鼓吹。鼓吹之興,雖本為軍之凱樂,有金革之音,於宮庭發明大節,以此為盛,與樂實同。按禮,於貴臣,比卒哭不舉樂。今車騎未葬,不宜作也。」
 
《忌月不廢樂議》
1
忌月不廢... : 晉 唐
 
2
忌月不廢... : 晉穆帝納后用九月,九月是康帝忌月,於時疑不定,下太常禮官。荀訥議稱:「禮只有忌日,無忌月語。若有忌月,即有忌時、忌歲,益無理據。」當時從訥所議。
 
3
忌月不廢... : 大唐武太后天冊萬歲二年,清邊道大總管建安王攸宜平契丹凱旋,欲以十二月詣闕獻俘。內史王及善以為:「軍將入城,例有軍樂。今既屬先帝忌月,請備而不奏。」鸞臺侍郎王方慶奏曰:「臣按禮經,但有忌日,而無忌月。軍樂是軍容,與常樂不等。臣謂振作,於事無嫌。」從之。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劉美君,蘇永康 - 偷窺

作詞:周禮茂
作曲:翁家齊

不看你 你心知
是誰在偷窺 不看你
我早知 熱情在心底
在這酒吧中 在這個夜扮著
扮著眼光亂射
扮成不看你
但偷窺熱情射向你 不看你
是不想 誤成是不軌
不看你 不過也
未停在偷窺 在這酒吧中
在這個夜扮著
扮著是眼光亂射
是誰偷窺我在偷窺
是誰 是你
情就像這一刻
交到你心卻仍未
情就像這一刻
仿似飛 情就像這一刻
使我身心也離地
你刻意躲避
更感是趣味
不自製 仍未捨偷窺
已不可控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w7SGoNfkI

 

謝莉婷.黃宗瑋 - 雙雙飛

作詞:邱宏瀛
作曲:吳舜華

(男) 我的熱情親像火
疼你惜你若寶貝
(女) 我的溫柔親像水
只愛你一個
(男) 心甘情願為你
吃苦受罪
(女) 鹹酸苦澀為你
分擔一切
(合) 蝴蝶雙雙飛
飛出人間幸福的花
(男) 我是天
(女) 阮是地
(男) 我是日
(女) 阮是月
(合) 真心相愛來作伙
一生一世的山盟海誓

~MUSIC~

(男) 心甘情願為你
吃苦受罪
(女) 鹹酸苦澀為你
分擔一切
(合) 蝴蝶雙雙飛
飛出人間幸福的花
(男) 我是天
(女) 阮是地
(男) 我是日
(女) 阮是月
(合) 真心相愛來作伙
一生一世的山盟海誓
(男) 心連心
(女) 無問題
(男) 手牽手
(女) 行同齊
(合) 甜甜蜜蜜真心話
一生一世的山盟海誓
(男) 心連心
(女) 無問題
(男) 手牽手
(女) 行同齊
(合) 甜甜蜜蜜真心話
一生一世的山盟海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4-WH5LRMg

 

柯以敏.方炯鑌-「心情書籤」

作曲:潘韋光  編曲:Sebas  作詞:高以德 

(男) 那年的冬天窗外依然飄著雪
你說幸福就像熱騰騰的泡麵 可以分享所有一切
(女) 懷念那一年和你最美的一天
我們共同撐把傘走過幾條街
日記裡 寫下你我的每一頁

(男) 夜~ 心醉的纏綿 (女) 心動語言
(男) 總是讓我 (女) 深深留戀 (合) 每一天

(女) 心情書籤甜蜜瞬間 這相愛畫面彷彿就在昨天
手牽著手細數那繁星點點 霓虹點綴微醺感覺
(男) 心情書籤甜蜜瞬間 (女) 甜蜜瞬間
(男) 我好想預約那來生的時間
(合) 不管未來我們的愛不會走遠

*(男) 我穿越時空千年只為見你一面
(女) 如果愛的誓言前生已改寫 (男) 已改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oSXS86d5RA

 

趙學而 -葉佩雯 -何嘉莉 - 問我

作曲: 黎小田
作詞: 黃霑
編曲: Randall Lipford,Sisley

*問我歡呼聲有幾多
 問我悲哭聲有幾多
 我如何能夠 一一去數清楚

 問我點解會高興
 究竟點解要苦楚
 我笑住回答 講一聲 我係我

 無論我有百般對 或者千般錯
 全心去承受結果
 面對世界一切 那怕會如何
 全心保存真的我 *

Repeat *

問我得失有幾多
其實得失不必清楚
我但求能夠 一一去數清楚

願我一生去到終結
無論歷盡幾許風波
我仍然能夠 講一聲 我係我
我仍然能夠 講一聲 我係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0-kxUSAapQ

 

王菲-天使 (人魚傳說)

作詞:黃舒駿
作曲:黃舒駿
編曲:屠穎

如果可以 我想要更清醒
如果可以 我想要更輕盈

穿過霧 穿過雲 看清你的心
是多情 是多疑 是給你訊息
我蠢蠢欲動的愛情 就要飛向你 我美麗天使的心
再也不神秘 只為你棲息

我溫柔天使的心 只要你生生世世守著我
我永遠為你甜甜蜜蜜日日夜夜真心愛著你

我不相信 一瞬間的勇氣
我只接受 一輩子的約定

穿過霧 穿過雲 看穿你的心
是真情 是珍惜 不願是遊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LXZQZzAto

 

朱婧-寂寞煙火

作詞:朱婧
作曲:朱婧

我已經又習慣一個人生活
一開始不就是一個人生活
我的房間 你最愛的角落
那本你沒讀完的書
還在原地放著

我已經學會如何享受寂寞
朋友快樂時我也跟著快樂
跨年的煙火 綻放天空
我想起我們最快樂時的笑容

我曾經走過多遙遠的路
跨越過多少海洋去看你
孤單的黑夜途中
只要想著你
我就不會惶恐

時光的岸上人來了又走
離開時你不用說我都懂
感謝你曾讓我
留在你眼中

我曾經走過最遙遠的路
想要去擁抱未成真的夢
迷失的黑夜途中
只要想起你
就點亮了星空

流浪的紙船忘不掉港口
漸滅的花火割不斷彩虹
你就是我心中
永恆的天空

我已經又習慣一個人生活
一開始不就是一個人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5XxMWqoCc

 


孫燕姿-鄭秀文- 天黑黑

作曲:李偲菘  編曲:吳慶隆  作詞:廖瑩如&April 
合唱:孫燕姿

我的小時候 吵鬧任性的時候 我的外婆 總會唱歌哄我
夏天的午後 老老的歌安慰我 那首歌 好像這樣唱的
天黑黑 欲落雨 天黑黑 黑黑

離開小時候 有了自己的生活 新鮮的歌 新鮮的念頭
任性和衝動 無法控制的時候 我忘記 還有這樣的歌
天黑黑 欲落雨 天黑黑 黑黑

我愛上讓我奮不顧身的一個人 我以為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
然而橫衝直撞 被誤解被騙 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後 總有殘缺
我走在每天必須面對的分岔路 我懷念過去單純美好的小幸福
愛總是讓人哭 讓人覺得不滿足 天空很大卻看不清楚 好孤獨

天黑的時候 我又想起那首歌 突然期待 下起安靜的雨
原來外婆的道理 早就唱給我聽 下起雨 也要勇敢前進
我相信 一切都會平息 我現在 好想回家去
天黑黑 欲落雨 天黑黑 黑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ncPq_UIz0

 

李明德-一天天一點點

作曲:李明德  作詞:李明德 

經過多少浮沈的飄泊 為了一個夢把
你的期許扛在背後 勇敢地向前走

學會了不在意別人的眼光 路是自己走
一會兒東一會兒西的尋找棲身的角落
也曾在繁華夜市中失落 猛回頭卻是一無所有
許多年挫折失敗中度過寂寞 路口卻從不退縮

一天天難過 一天天度過
一點點夢想 一天天成熟
一天天難過 一天天挨過
一點點希望燃燒著我

一天天難過 一天天度過
一點點陰霾 一天天擺脫
一天天難過 一天天挨過
一點點陽光照耀著揮汗的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yTocTaxxQ

 

2014.11.11賴銘偉~夢醒時分@高雄藍色狂想

作詞:李宗盛
作曲:李宗盛
編曲:李正帆

你說你愛了不該愛的人 你的心中滿是傷痕
你說你犯了不該犯的錯 心中滿是悔恨
你說你嚐盡了生活的苦 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你說你感到萬分沮喪  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早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 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因為愛情總是難捨難分 何必在意那一點點溫存
要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 在每一個夢醒時分
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 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0Ht3G-6FgM

 

BOX3-Kevin廖柏雅/S.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QTr5Bla-U

 

馬兆駿、馬兆驊-頑皮的遊戲

作詞:馬兆駿 
作曲:馬兆駿 
演唱:馬兆駿/馬兆驊

(駿)我還記得那些頑皮的遊戲
也在夢中把童年一一喚起
經過多少年 我漸漸長大
才知道要經歷挫折
(驊)有一條路我們一起走過
有許多是我們一起做過
直到有一天 我們都已成熟

心中湧起許多感觸
慢慢才能體會所有喜怒哀樂
(合)雖然在我們的生活裡 曾有風也有雨
也曾在失敗的過程之中相互的勉勵
(駿)有時我好想放棄
(驊)你一定要繼續
(合)提起勇氣 面對困境 堅強地站起
未來的路不是遙不可及
我們的心依然緊緊相系 飛向天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kNVw9O0A

 

吳是閎-或許

詞曲:吳是閎

大雨安靜的下著
我們還距離多遠
沈默 的想念
還有多少的溫度
放在心裡面
你給的傷害
無所謂
殘留下的懷念
是過去的那些
停留的 那些畫面
選擇不去眷戀
或許我們不適合
沒有對與錯的拉扯
彼此傷害的戲碼
還要上演多少回合
或許放手是好的
謝謝你曾帶給我的
不論是否還在乎
都不必再 難過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P3ycmDgRc


林靖雨-情緒化

作詞:林靖雨
作曲:林靖雨
編曲:吳健成 Jason Wu

沉靜的 慌亂 有餘溫的那端
打破的 不安 著迷流動的緩慢

暫時性失憶的 太清醒 過分真實的離開
(你說得太晚 找不到未來)
 
I CAN'T SEE I CAN'T SEE
崩潰的妳 不聽 衷心的 不在意

I CAN'T SEE I CAN'T SEE
牢繫的情 敲打著心 就讓這些美麗 留在這夜裡

I CAN'T SEE I CAN'T SEE
悲傷的琴 敲打著心 反射這些美麗 留在這夜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xU8pkPTNg


張學友 - 心如刀割

作詞:黎沸揮
作曲:黎沸揮
編曲:杜自持

我的天是灰色 我的心是藍色
觸摸著你的心 竟是透明的

*你的悠然自得 我卻束手無策
 我的心痛竟是 你的快樂

#其實我不想對你戀戀不捨 但什麼讓我輾轉反側
 不覺我說著說著天就亮了 我的唇角嚐到一種苦澀

△我是真的為你哭了 你是真的隨他走了
 就在這一刻全世界傷心角色 又多了我一個

★我是真的為你愛了 你是真的跟他走了
 能給的我全都給了 我都捨得 除了讓你知道 我心如刀割

Repea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ARz-8jVfg

 

LOTUS音樂餐廳 11/20 于立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YjgCVhbJo

 

J. 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Zhu Xiao-Mei (piano) + “The Return is the Movement of Tao”- 鋼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2EtAK38xk

 
※※※

後注:

約今天中午餐廳12點~1點,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剛跟對面的停車場聊完餐廳兒子的安全帽要拿,公公跟中餐廳媳婦的老公聊說:你看那電視,老鼠也會看?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就點頭得剛在爸爸餐廳的第1桌吃早餐的吃完後,中餐廳媳婦心想:甚麼她餐廳老公的安全帽要跟誰談什東西?她公公聽兒子說要看老鼠再看的電視就兒子不是老鼠會裡的老鼠嗎?前幾天的中午客人聊甚麼總監的?過不久有通約30歲女生的外帶電話聲音點蝦仁火腿炒飯之類的,中餐廳媳婦心想:要是姓黃的家裡不可能不會沒有老鼠魚嗎?可是餐廳的主管之類的都像卡在蝦仁火腿就好了,這餐廳除了賣小魚乾配辣椒豆乾,又沒有其他魚類配羊類之類的,要是工讀生來這餐廳打工就會被要求動作快一點得小孩長相更像老鼠魚。;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在對中餐廳媳婦說:妳找外帶的菜單怎麼找那麼久?中餐廳媳婦心想:這餐廳的菜單本子都送來送去的,餐廳兒子反而怪說菜單本沒有同數字的捆成一團?她老公拿橡皮筋把菜單本得同樣數捆成一團的,就大概第6桌的菜單本剩3~4本?第1桌的菜單本剩1~2本?可是這餐廳的數字不算數的就算剩幾本也沒有會計會來這餐廳做魚跟羊跟豬跟牛跟蝦仁之類的數量的比例的,前幾天的第3桌的一群上班族在聊誰信用卡沒辦或信用不良之類的;第6桌來一對約30歲的男生長得像周杰倫或是老闆旁邊的臥底小孩之類?;第3桌的一對約30歲男生在看手機裡的名偵探柯南的卡通;第1桌來一對約50歲夫妻,妻子喝酸辣湯,丈夫吃牛肉餡餅,丈夫卻問餐廳的餅做好沒有?妻子跟同桌丈夫吃的口味不一樣的才妻子喝酸辣湯嗎?;第7捉來個約跟第1桌的男生差不多年紀的男生單獨吃,吃蝦仁火腿炒飯+小魚乾辣椒豆乾+青菜豆腐湯;第1桌的第2批來上次坐第3桌的約40歲得像姓張的老師夫妻,小孩這次也是在第1桌吃涼拌豆乾絲;第6桌的第2批是一對約40歲的夫妻,明明是熟客也知道這餐廳有問題,女生有點像姓趙的髮型的還是讓同桌丈夫在有問題的餐廳找查得看這餐廳是不是真的菜單都信用不良?菜單寫著青菜豆腐蛋花湯的客人要中餐廳媳婦得公公另外把蛋花加到豆腐湯裡???;第11桌是一對約40~50歲夫妻,中餐廳媳婦離開店裡一下再回到店裡,其他桌的客人都走後,剩第11桌的一桌的東西還沒煮而已,第11桌吃蔥油餅+2碗小米粥+1份小魚乾辣椒豆乾,中餐廳媳婦的老公端給第11桌小米粥後再端一碗酸辣湯用紙杯裝的到餐廳隔壁中藥店老闆那裡,剛剛有客人說要餐廳得冷凍水餃外帶,也有客人說跟餐廳多要個紙杯外帶可不可以?餐廳兒子答應,客人就多拿空紙杯的跟煎好的鍋貼或木須炒麵外帶的一起拿出去,可是外帶的客人沒有問餐廳說是不是煮熟的水餃不好吃才要買冷凍水餃出去外帶?客人外帶冷凍水餃出去後再跟外面得會計討論?;今天中午的小菜的小魚乾辣椒豆乾 跟 酸江豆 得炒的前後順序也不一樣,是不是餐廳廚師聽任務得先把酸江豆炒出來再把小魚乾辣椒豆乾炒出來?所以客人跟餐廳主管的任務都控制著這餐廳工讀生之類得工作快慢和出場順序?這餐廳沒請人就等於是餐廳家族老闆叫自己親人的小孩陪用餐長輩開的餐廳打工的去聽一團長輩說甚麼酸江豆跟小魚乾的出場順序嗎???;這時中午還沒有第2桌也沒有第5桌的客人。;外帶的約40歲的女客人邊講手機之類的邊對餐廳媳婦說:阿妹~餐廳菜單紙放那裡就好了嗎?;也有內用客人坐下後,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對第1桌的第2批的約40歲的爸爸聊:你沒停車在對面停車場?你去哪裡停車停那麼久?客人就回:我不知道對面停車場的開始沒之類的?省30快停車場費用可以多吃你餐廳得一盤30塊的小菜;也有外帶的約40歲客人問中餐廳媳婦說:小菜看起來好好吃,是妳炒的嗎?不是?是妳公公炒得?;中餐廳媳婦心想:這餐廳的鍋貼都看起來很好吃,可是一貼很容易右腳裸會扭到,可能姓氏也有差別的關係,她今天走路就有點右邊扭到。

約今天下午5點~6點餐廳,有個外帶太太約40~50歲說外帶一盒素雞,之後電話中的約40~50歲的太太早就知道今天下午5點餐廳剛好沒有飯的還打電話進來問中餐廳媳婦說:你們餐廳還有賣炒飯嗎?中餐廳媳婦說飯還沒好,妳等等,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就聽公公的說沒有飯,她老公就回電話中的女客人說沒有炒飯,中餐廳媳婦心想:可能團體沒有很積極得勸公公每次開店前都把店裡的食物張羅好,之後又跟公公說:團體暫時不需要飯去賣給外面不熟的人???公公好像也不太想多煮飯了?菜單要是臨時取消掉賣炒飯這些項目也沒有客人太太提起說這樣有比較好或比較壞???;今天下午4點,中餐廳媳婦的老公一直提店外的路人說甚麼雨傘雨傘的,她老公不想出去接小孩放學的卻一直對她說:就算女兒有戴一把雨傘,2個小孩撐一把雨傘怎夠?妳去拿家裡雨傘出去接拉,她趕著接國小姐弟從學校側門時,國小姐弟在側門的對面的雜貨店買羊奶片,裡面雜貨店的地板和樣子跟這家店餐廳差不多,之後又趕著拿雨衣騎機車去接國中女兒放學,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對外帶客人說沒炒飯後就叫中餐廳媳婦顧一下店的對小孩說:有肉包給你們吃,我去廚房弄白蘿蔔排骨湯。也就這餐廳店內完全都沒有提到工作得事情,就完全家長都還在忙小孩得事情,爸爸去爺爺廚房煮私人的排骨蘿蔔湯的叫小孩來店裡寫功課得順便幫爺爺爸爸顧店一下。;國小姐弟這幾天都吃家裡附近的便利商店賣的御飯糰,她兒子說法國普羅旺斯的香草雞腿飯糰很好吃,今天她兒子吃便利商店賣的魚卵飯糰,今天下午她老公買便利商店賣的御茶園冰釀綠茶 吃著冬筍餅 跟 椰蓉酥餅 之類的散裝買得像菜市場買得零售餅乾,她老公叫國小女兒去叫國中姊姊下來顧店時,國中姐姐罵說剛放學得很累很想睡覺,她國小女兒就罵幹討厭拉,又不是我叫妳,是爸爸叫妳,妳兇我幹嘛?。

約今天晚上7點~8點餐廳,中餐廳媳婦剛收一下客人吃的空碗盤後,就看到國小4年級拿著編手環得像皮筋來店裡的第7桌坐著說要教媽媽編,中餐廳媳婦說好難喔~不想學,看妳編就好,過不久都來40~50歲的客人吃這餐廳的東西的都剛好差不多吃一樣的吃這餐廳的木須炒麵+蔥油餅+鍋貼之類的,分別坐在第1桌和第3桌和第11桌,桌上有的有拿小魚乾辣椒豆乾跟涼拌小黃瓜或苦瓜,可是這餐廳的素雞今天早就也是味道淡掉得像要壞掉,中餐廳媳婦也懶的學這餐廳的木須炒麵跟蔥油餅跟鍋貼的做法,她到現在也只會洗碗或收客人的空碗盤而已。

約今天晚上8點~9點餐廳打烊時間,第1桌的男生看一下這餐廳的廁所得出來說吃不完要打包外帶,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叫國小女兒去叫國中姊姊下來吃晚餐,國小弟弟剛打玩電腦單機版遊戲得跟國中姊姊一起來爸爸餐廳看爺爺轉的電視的"爸爸去哪兒?",這次劇情就比較誇張了是國小生幫爸爸洗腳,爸爸就對國小的兒女說:你怎麼不順便把爸爸腳旁邊的盆子去刷一刷呢?中餐廳媳婦心想:少來這一套,剛看完A片或是剛看完賭神的片子,看完周潤發跟鞏俐演得滿城盡帶黃金甲後又看偶像連續劇的又看國小生哈拉的爸爸去哪兒?這樣子還要幫爸爸洗腳得去捷運站湊甚麼家族溫馨熱鬧?

※※※

101-1403011540363b  

 

 / 網路的ˊ圖

※※※

 

2014年12月27日星期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