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1_101118113540_1

2f3b4a34970a304ed252758bd2c8a786c9175c70

4c7504b30f2442a7cdd43dd4d243ad4bd0130289  

0d3e39c58743cc95d00060de

001nB7xvgy6EEUCvgwd75&690

5e8a4d0bt790f7cdc4198&690  6D5MLM112G0R0094

5f240efag844fd1846ee1&690 

7b15663dd77b246d22b7f17fb463f8cb

30bc8a7aff4a187f751af9dfe0f5396c

8_20091016101547236Hrs 

48cb61a76a926  48cb622f843a1

u=3955375430,1280563313&fm=21&gp=0

49d842997f1dd

49faf3038597f

6345c4665c0cc12e803bb3ce49e8cceb  200848145832442  

thCA0DTZUQ  untitled669996969

W020111106678206171265

葉問  

20140926070914951

1ZT4-1

04-P1150711

4b14ef38efd59

5f11aa16fdfaaf51bcc9ce7b8c5494eef11f7ad2

28dacada5813d02cb2bb8611714bf7c8_1  41L6RFGaXBL__SX300_

50ee343e6ddb9

54c603964e250c3456e8f4af92975c3d

 89f4321615  

300_3132a8ba799ac59e269660e19ba4a1ca

543f8fcfafd4e

640x640_rect_17068935

002564ba9f210dae4c9a07  F201109111424301976600000

20140908090004341

  105000ekeqmtvdddztb2ds17333420

 

20118DEC89C693W8Fo95i1  untitled456145615114

034137hd2gn

 

67f16796

2207573qx3x9vj7cv5lzh7

4151065_111711234184_2

 20111118162964

1374029552005555

 2543970839528707287

c83d70cf3bc79f3d107d08b5baa1cd11738b2993

DSC_3774

 SLuqe6Az_FohE7OAR3_GqQ

u=3524120375,1427768481&fm=23&gp=0

untitled55514141414 

網路的ˊ圖 4

網路的ˊ 圖 

樹鵲 網路的ˊ圖  

135

untitled514581414848

wKgB3FHSaV6AbldeAAD9SEO-NC042_groupinfo_w600l

6f3f263dt9f9f67d63862&690  

/ 網路的ˊ圖

 

 

泠泠朝露剔透抑止夕陽過熱的多水患的意外,

迴廊與店裡的自己,秦國旅遊竟多滾黃沙?

黃沙再跟我說韓國美食就像對我說一場笑話,

沒禮貌的人怎能談交通工具?

多騎一段距離,豈沒有在間谷多繳一些費用?

宛如一枝獨秀而含苞待放的綠玫瑰,

半透明的空氣穿透一種芬芳,就路過了,

出國都留戀出多刺的痛,

回國的良人可知無意間的綠寶石戒指也是花朵,

一開始是柔柔擔憂得遠行,之後包覆成熟眼淚的鹹,

要是黃昏還回不了家庭細節,或許你年老還想當冒險的孩子。

 

苛責嗎?二個相反的你就要養老婆像養母親,

養丈夫就像要養孩子,養女兒就像要養兒子,

養兒子就像要養女兒,誰知道你教育費用沒包含早點預算?!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二十七

《禮二十七》 

《天子敬父》 
1
天子敬父: 虞 漢 魏 晉
 
2
天子敬父: 虞舜踐帝位,乃載天子旌旗,往朝瞽瞍,唯謹以子道。
 
3
天子敬父: 漢高帝五日一朝太公,後加尊號為太上皇。具追尊祖考篇。
 
4
天子敬父: 魏廢帝常道公璜景元元年十一月,燕王表賀冬,稱臣。帝即燕王宇之子,宇稱臣,故以為疑。詔曰:「古之王者,或有不臣。今王宜依此,表不稱臣乎?又當為報答。夫係大宗者,降其私親,況所係者重耶!若便同之臣妾,朕所未安。其皆依禮典處,當務盡其宜。」有司議奏,以為:「禮莫崇於尊祖,制莫重於王典。陛下紹大宗之重,崇三祖之業。伏惟燕王體尊戚屬,正位藩服,躬秉虔肅,以先萬國,其於王典,闡濟大順,誠宜割以非常之制,奉以不臣之禮。臣等平議,以為:燕王章表,可聽如舊式;中詔所施,宜曰皇帝敬問大王侍御。」議又云:「至於制書,國之舊典,朝廷所以辨章於天下者也。宜循法故,曰制詔燕王。」議又曰:「凡詔命、制書、奏事、上書、文書,有應稱燕王者,皆云上字;其非宗廟助祭之事,不得稱王名;奏事上書及吏人,皆不得觸王諱:以彰殊禮,加於群后。庶上遵王典尊祖之制,俯順聖旨敬承之心。」
 
5
天子敬父: 晉何琦議曰:「父母之尊,擬則天地;君親之道,資敬是同。今承受命運,君臨率土,而父以子尸天祿,不敢子天子,以明王者之道,而子雖以為天子必有尊也。推斯以言,父自必臣天位之君,而子自必尊天性之父。」
 
《皇后敬父母》
1
皇后敬父... : 後漢 晉 東晉
 
2
皇后敬父... : 後漢獻帝皇后父、屯騎校尉不其亭侯伏完朝賀公庭,完拜如眾臣;及皇后在離宮,后拜如子禮。三公八座議:「或以為,皇后天下之母也,完雖后父,不可令后獨拜於朝。或以為,當交拜,令后存人子之道,完不廢人臣之義。又子尊不加於父母,『雖為天王后,猶曰吾季姜』,欲令完猶行父法,后專奉子禮,公私之朝,后當獨拜。或以為,皇后至尊,父亦至親,交拜則父子無別,完拜則傷子道,后拜則損至尊,欲令公朝者完拜如眾臣,於公宮后拜如子。不知四者,何是正禮?」鄭玄議曰:「四者不同,抑有由焉。天子所不臣者三,其一,后之父母也。天子尚不臣,況於后乎!春秋魯隱公二年,紀裂繻來逆女。冬,伯姬歸於紀。又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九年,紀季姜歸於京師。或言逆女,或言逆王后,蓋義有所見也。女雖嫁為鄰國夫人,其尊無以加於父母;嫁於天子者,此雖己女,成言曰王后,明當時之尊,得加父母也。紀季姜歸於京師,更稱其字者,得行禮而戒之,其尊安可加父母耳。今不其亭侯在京師,禮事出入,宜從臣禮。若后息離宮,及歸寧父母,從子禮。」丞相徵事邴原駁曰:「孝經云:『父子之道,天性也。』明王之章,先陳事父之孝。女子子出,降其父母,婦人外成,不能二統耳。春秋左氏傳曰:『紀裂繻來逆女。』列國尊同,逆者謙不敢自成,故以在父母之辭言之,禮敵必三讓之義也。祭公逆王后於紀者,至尊以無外,辭無所屈,成言曰王后。紀季姜歸於京師,尊已成,稱季姜,從紀,子尊不加於父母之明文也。如皇后於公庭官僚之中,令父獨拜,違古之道,斯義何施。漢高五日一朝太上皇,家令譏子道不盡,欲微感之,令太上皇擁篲卻行稱臣。雖去聖久遠,禮文闕然,父子之義,五品之常,不易之道,寧為公私易節?公庭則為臣,在家則為父,是違禮而無常也。言子事父無貴賤,又云子不爵父。」
 
3
皇后敬父... : 晉武帝太康元年,楊皇后親蠶。儀注曰:「皇后乘輦,群臣皆拜,安昌君平立。安昌君,楊皇后父也。至壇,下輦,后乃拜安昌君。及升壇,后乃為安昌君設榻於其位。至還,后復拜。」
 
4
皇后敬父... :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褚太后見父,博士胡訥議從漢邴原議。又按武帝楊后公庭之內,皇后拜安昌君也,則公羊傳子尊不加於父母焉。博士徐禪依鄭玄議曰:「臣聞成均之法,導以忠孝,歷代同之。故鄭玄意,王庭正君臣之禮,私覿全父子之親,是大順之道也。按先朝羊玄之,羊后之父也。公朝之敬,躬秉臣節;后之歸寧,亦執子禮。雖無記注,今朝士備識。而先蠶儀,乃太康中事,至惠帝之代,玄之便自不可同漢代。四說之異,歷代垂疑,此論不成,由來尚矣。」中書監何充曰:「如禪所正,可飭御史,左將軍入在公庭,則修臣敬;皇太后歸寧之日,則全子禮。申攝內外奉行。」太后詔:「典禮未詳,情所不安。」司徒蔡謨議:「父子者,天倫之極尊也;君臣者,人爵之至敬也。先王之制,不以人爵之貴,加於天倫之尊。經曰『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是以虞舜、漢祖雖身為帝,父為匹夫,敬事之禮,不異畎畝之中,此先聖之遺範也。鄭玄注禮,言『子事父,無貴賤』。又云『子不爵父,嫌卑之也』。加其爵位,猶所不敢,況乃南面而受拜乎!今皇太后雖臨朝,王者之父,本無拜禮。」何充又奏:「依鄭玄議,君臣,父子之道存焉。燕王稱臣於魏,竇武錄尚書於漢,已行之舊典也。」燕王,魏廢帝父。竇武,漢竇后父。太后詔:「具所啟舊典,誠無以相易,然此實所悚懼不寧者也。」何充與庾翼書:「褚將軍還朝,值太后臨朝,時議褚侯雖后父,乃晉臣也,宜用鄭議。或謂褚生宜不拜耳,不稱臣,燕王非比也。又謂竇武雖受爵太后,錄尚書事,而漢無拜文為疑,故恐大義乖錯。褚侯既不拜,便是異姓太上皇也。此巍巍,亦庶姓不敢安。」翼答曰:「中古以上,未有母后臨朝,女主當陽者也,乃起漢耳,雖或權宜,僕所不然處也。代主雖有幼蒙,萬機寄於冢宰,無以坤德陵乾矣。當今后德賢明,褚侯讜正,得令參貳阿衡,遐邇之幸。議者謂燕王不足為準,竇武無拜文,此制不出賢聖也。武既受其爵位,亦無不拜理也。鄭君之言,適合情禮。今太后既臨天位,褚侯便是人臣,人臣而不拜君位,受官而不循天則,竊所未安。若欲遠準古義,『雖為天王后,猶曰吾季姜』,秦漢以前事不與今同。漢加太上皇,太上未見崇戴,即是子為天子父為上者耳,乃見崇號位、冠帝王為非喻也。今褚侯由來晉臣,不可得準。」
 
《養老》
1
養老: 虞 夏 商 周 後漢 魏 後魏 北齊 後周 大唐
 
2
養老: 虞氏深衣而養老,凡養老之服,皆其時王所與群臣燕之服也。有虞氏質,深衣而已。孔穎達云:「人君養老有四種:一是養三老五更;二是子孫為國死難,而王養死者父祖;三是養致仕之老;四是引戶校年養庶人之老。四代皆然。」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而用燕禮。庠,養也。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其禮尚矣。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憲,法也。養之為法其德行,自五帝則有斯也。有善則記之,為惇史。惇史,史惇厚者也。
 
3
養老: 夏氏燕衣而養老,改虞制而尚黑衣裳。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而用饗禮。東序,東膠也,亦太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在西郊。
 
4
養老: 殷人縞衣而養老,殷尚白而縞衣裳。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而用食禮。食音嗣。下同。
 
5
養老: 周制,玄衣而養老,玄衣素裳。養國老於東膠,膠之言糾也。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皆學名也。異者,四代相變耳。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周之小學,為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虞庠云。其立鄉學亦如之。兼用虞燕夏饗殷食之禮。兼用之,備陰陽也。凡飲養陽氣,凡食養陰氣;陽用春夏,陰用秋冬。夏官羅氏仲春羅春鳥,獻鳩以養國老。春鳥,蟄而始出者。是時鷹化為鳩。鳩與春鳥變舊為新,宜以養老助生氣也。月令:仲秋,天子「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行猶賜也。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天子諸侯養老同也。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命謂君不親饗食,必以其禮致之。凡三王養老,皆引年。已而引戶校年,當行復除也。老人眾多,非賢者不可皆養。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乞言,養老人之賢者,因從乞善言可行者也。合語,謂鄉射、鄉飲酒、大射、燕射之屬也。鄉射記曰:「古者於旅也語。」凡大合樂,必遂養老。大合樂謂春入學釋菜合舞,秋頒學合聲。於是時也,天子則視學焉。遂養老者,謂用其明日也。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早昧爽擊鼓,以召眾。警猶起也。周禮:「凡用樂,大胥以鼓徵學士。」眾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興猶舉也。秩,常也。節猶禮也。使有司攝其事,舉常禮祭先師先聖。不親祭之者,視學觀禮耳,非為彼報也。有司卒事反命。告祭畢也。祭畢,天子乃入。始之養也,又之養老之處。凡大合樂,必遂養老,是以往焉。言始,始立學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親奠之者,己所有事也。養老東序,則是視學於上庠。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能更知三德五事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三老如賓,五更如介,群老如眾賓也。適饌省醴,養老之珍具,親視其所有。遂發詠焉,退脩之,以孝養也。發詠謂以樂納之。退修之謂既迎而入,獻之以醴,獻畢而樂闋。反,登歌清廟。反謂獻群老畢,皆升就席也。反就席,乃席工於西階上,歌清廟以樂之。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語,談說也。歌備而旅,旅而說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下管象,舞大武。象周武王伐紂之樂也。有司告以樂闋,闋,終也。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老於東序。」終之以仁也。群吏,鄉遂之官。王於燕之末,而命諸侯時朝會在此者,各反養老如此禮,是終其仁心。食三老五更,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悌也。冕而總干,親在舞位也。三者,道成於三,謂天地人也。老者,舊也,壽也。詩云「方叔元老」,書稱無遺耇老之言,則罔所愆。五者,訓於五品。更者,更也,五代長子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故三老五更皆取有道,妻、男女完具者為之。鄭玄曰:「老、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蔡邕曰:「更當為叟。」
 
6
養老: 後漢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帥群臣養於辟雍。月令章句曰:「三老,國老也。五更,庶老也。」應劭漢官儀曰:「三老、五更,三代所尊。安車軟輪,送迎至家,天子獨拜於屏。」鄧辰曰:「漢直以一公為三老,五更無常。」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講師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為三老,次一人為五更也。盧植曰:「選三公老者為三老,卿大夫中老者為五更也。」皆服都紵大袍單衣,皁緣領袖中衣,冠進賢,扶玉杖。五更亦如之,不杖。皆齋於太學講堂。其日,乘輿先到辟雍禮殿,御坐東廂,遣使者安車軟輪迎三老、五更。天子迎於門屏,交禮,道自阼階,三老升自賓階。至階,天子揖如禮。三老升,東面,三公設几,九卿正履,天子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祝鯁在前,祝饐在後。五更南面,三公進供禮,亦如之。譙周五經然否曰:「漢初或云三老答天子拜,遭王莽亂,法度殘缺。漢中興,定禮儀,群臣欲令三老答拜。城門校尉董鈞駁云:『所以養三老,以教事父母之道也。若答拜,是使天下答子拜也。』」譙周論曰:「禮,尸服上服,猶以非親之故答子拜,士見異國君,亦答士拜,是皆不得視猶子也。」虞喜曰:「漢儀,於門屏交禮,交禮即答拜矣。中興謬從鈞儀,後已革之,甚得禮意。」明日皆詣闕謝恩,以見禮遇太尊著故也。和帝以魯丕為三老,安帝亦以魯丕為三老,又以李充為三老。元初四年,詔曰:「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方今八月,按比之時,郡縣多不奉行,雖有糜粥,糠└泥土相半,不可飲食。」按此詔,漢代猶依月令施政事。靈帝以袁逢為三老,賜以玉杖。玉杖長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咽之鳥,欲老人之不咽也。
 
7
養老: 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天子親帥群司行養老之禮於太學,命王祥為三老,鄭小同為五更。祥南面,几杖,以師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陳明王聖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訓之,聞者莫不砥礪。
 
8
養老: 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詔以前司徒尉元為三老,前大鴻臚卿游明根為五更。於明堂設國老位、庶老位於階下。皇帝再拜三老,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於五更行肅拜之禮;賜國老、庶老衣服有差。既而三老言曰:「自古人所崇,莫重於孝順。然五孝六順,天下之所先。願陛下重之,以化四方。」帝曰:「孝順之道,天地之經,今承三老明言,銘之朕懷。」五更言曰:「夫至孝通靈,至順感幽,故經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願陛下念之,以濟黎庶。」帝曰:「五更助三老以言至範,敷展德音。當克己復禮,以行來授。」禮畢,乃賜步輓一乘。詔曰:「三老可給上公之祿,五更可食元卿之俸,供養之味,亦同其例。」
 
9
養老: 北齊制,仲春令辰,陳養老禮。先一日,三老五更齋於國學。皇帝進賢冠,玄紗袍,至辟雍,入總章堂。列宮懸。王公以下及國老庶老各定位。司徒以羽儀武賁安車,迎三老五更於國學。並進賢冠,玄服,黑舄,素帶。國子生黑介幘,青衿,單衣,乘馬從以至。皇帝釋劍,執珽,迎於門內。三老至門,五更去門十步,皆降車以入。皇帝拜,三老五更攝齊答拜。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升自右階,就筵。三老坐,五更立。皇帝升堂,北面。公卿升自左階,北面。三公授几杖,卿正履,國老庶老各就位。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不拜五更。乃坐。皇帝西面,肅拜五更。進珍羞酒食,親袒割牲,執醬以饋,執爵而酳。以次進五更。又設酒酏於國老庶老。皇帝升御坐,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皇帝虛躬請受,禮畢而還。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以上,賜鳩杖黃帽。有驣則給,不為常也。
 
10
養老: 後周武帝保定三年,詔以太傅燕國公于謹為三老,賜延年杖。皇帝幸太學以食之。三老入門,皇帝迎拜門屏之閒,三老答拜。設三老席於中楹,南向。太師晉國公宇文護升階,設几於席。三老升席,南面憑几而坐。大司寇楚國公豆盧寧升階,正舄。皇帝升,立於斧扆之前,西面。有司進饌,皇帝跪設醬豆,親袒割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授爵以酳,撤去。皇帝北面立,訪道,三老乃起,立於席後。皇帝曰:「猥當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理之要,公其誨之。」三老答曰:「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自古明王聖主,皆虛心納諫,以知得失,天下乃安。惟陛下念之。」又曰:「為國之本,在乎忠信,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國家興廢,在於賞罰。若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益,為惡者日止;若有功不賞,有罪不罰,則天下善惡不分,下人無所措手足。」又曰:「言行者,立身之本,言出行隨,誠宜相顧。陛下三思而言,九慮而行,若不思不慮,必有過失。天子之過,事無大小,如日月之蝕,莫不知者,願陛下慎之。」三老言畢,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禮成而出。
 
11
養老: 大唐制,仲秋吉辰,皇帝親養三老五更於太學。所司先奏定,三師、三公致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為三老,次一人為五更。設三老座於西楹之東,近北南向。設五更座於西階上,東向。設國老三人座於三老座西,俱不屬焉。設眾國老座於堂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五品以上致仕者為國老,六品以下致仕者為庶老。
 
12
養老: 天寶八載閏六月制,其天下百姓,丈夫七十五以上,婦人七十以上,宜各給中男一人充侍,仍任自簡擇;至八十以上,依常式處分。餘並如開元禮。
 
《天子拜敬保傅》 
1
天子拜敬... : 太子及諸王見師禮附○漢 晉 大唐
 
2
天子拜敬... : 漢張禹嘗為成帝師,帝尊寵之。禹每疾,輒以起居聞。謂其食飲寢臥之增損也。帝自臨問之,親拜禹床下,禹頓首謝恩,因歸誠言:「老臣有四男一女,愛女甚於男,遠嫁為張掖太守蕭咸妻,不勝父子私情,思與相近。」帝即時徙咸為弘農太守。又禹小子未有官,帝臨候禹,禹數視之,帝即禹床下拜為黃門郎,給事中。
 
3
天子拜敬... : 晉成帝詔曰:「曲陵公等,宣力前朝,致勳皇家,以德義優弘,兼保傅朕躬。朕遭家不造,奄在哀疚,岙訓未究,悟事窮感。其一遵先帝尊崇師傅之教,拜敬加舊,以明崇德,永奉遺範。」尚書令卞壼等奏曰:「臣歷觀紀籍禮經,無拜臣之制。唯漢成帝拜張禹,庸主凡臣,不足為軌。或說師臣友臣,師模其道,又未是其拜也。至於先帝之拜司徒導,特以元皇帝興自藩國,布衣之交,拜在人臣之日,故率而不改。陛下尊順先典,伏膺禮中,不宜降南面之尊,拜北面之臣。大教有違,名體不順,事應改正。」太后詔:「尊師重道,帝王之所宜務,況童幼方賴師訓之成。宜令一遵先帝崇賢之禮。」壼又奏:「臣考先典之極,無過於周公,而周史無拜敬之禮。禮記稱『王者入學,躬拜三老』。此一朝之敬,猶子冠而母拜之,豈可終身行焉。」太后詔:「須帝成人,更詳師傅之禮。」
 
4
天子拜敬... : 大唐貞觀十一年,太宗語魏王泰曰:「禮部尚書兼魏王師王珪。汝之事師,如事我也。」泰每先拜珪,珪亦以師道自居,物議善之。十七年,詔令撰三師儀注。太子出殿門迎,先拜,三拜答拜。每門讓。三師坐,太子乃坐。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名惶恐再拜。
 
《諸王公主敬姑叔》 
1
諸王公主... : 大唐
 
2
諸王公主... : 大唐神龍元年,制曰:「近代以來,罕遵軌度。王及公主,曲致私情,姑叔之尊,拜於子姪,違法背禮,情用惻然。自今以後,宜從革弊,宣告宗屬,知朕意焉。」先是,諸王及公主,皆以親為貴,天子之子見諸姑叔,姑叔先拜,若致書則稱為啟事。帝志欲敦序親族,故下制以革斯俗。
 
《群臣致敬太后父》
1
群臣致敬... : 晉
 
2
群臣致敬... : 晉鄧監軍教出袁歷陽書,參佐綱紀議為褚太后父左將軍施敬,不同。司馬黃整議:「夫子有云:『必也正名乎!』王者象天,后者法地,為兆庶父母,尊莫大焉,厚莫重焉。若以后尊宜敬於親,於后父也便應有敬,錯之禮典,先無茲比。今皇太后臨統朝政,以主上富於春秋耳,故是本尊之尊,無復異也。且諸侯為國藩翰,北面稽首,豈可得推崇為太上邪?尋名定義,謂不應施敬也。」
 
3
群臣致敬... : 群臣侍坐太子後來并公卿致敬太子、東宮臣上牋疏、見公卿儀、百官上表不稱其名附○晉 大唐
 
4
群臣致敬... : 晉制,皇帝會公卿,座位定,太子後至,孫毓以為群臣不應起。禮曰『父在斯為子,君在斯為臣』。『侍坐於所尊,見同等不起』。皆以為尊無二上,故有所厭之義也。昔衛綰不應漢景之召,釋之正公門之法,明太子事同於群臣,群臣亦統一於所事。應依同等不起之禮。明帝太寧三年,詔曰:「漢魏以來,尊崇儲貳,使官屬稱臣,朝臣咸拜,此甚無謂。今太子衍幼沖之年,便臣先達,將今所習見,謂之自然,此豈可以教之邪!」令內外通議。尚書令卞壼議以為:「春秋王太子不會盟,禮同於君,皆所以重儲貳,異正嫡。苟奉之如君,不得不拜矣。太子若存謙檵,故宜答拜。臣以為皇太子之立,郊告天地,正位儲宮,豈得同之皇子揖讓而已。謂宜稽則漢魏,闔朝同拜。」從之。徐邈云:「東宮臣上表天朝,既用黃紙,上太子疏,則用白紙也。北人有作苻宏官屬者,云『東宮臣上疏於太子用白紙,太子答之用黃紙。朝士率常牋上下死罪,太子答之姓白,亦有惶恐。』此似得中朝舊法。」
 
5
群臣致敬... : 大唐武太后長安二年,左庶子王方慶上言:「謹按史籍所載,人臣與人言及上表,未有稱皇太子名者,當為太子皇儲,其名尊重,不敢指斥。謹按晉尚書僕射山濤啟事,稱皇太子而不言名。濤中朝名士,必詳典故。朝官尚禮如此,宮臣諱則不疑。今東宮殿及門名,皆有觸犯,臨事論議,迴避甚難。孝敬皇帝為太子時,改弘教門為崇教門,沛王為皇太子,改崇賢館為崇文館,皆避名諱。此即成例,足為軌模。」於是一切改之。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二十八

《禮二十八》 

《天子諸侯大夫士養子儀》
1
天子諸侯... : 君薨後嗣子生附
 
2
天子諸侯... : 周制,妻將生子及月辰,則居側室,側室,謂夾之室,次燕寢也。夫使人日再問之,作而自問之,妻不敢見,使姆衣服而對。至於子生,夫復使人日再問之。作,有感動。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表男女也。弧者,示有事於武也。帨,事人之佩巾。
 
3
天子諸侯... : 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始有事也。負之謂抱之而使向前也。國君世子生,告於君,接以太牢,宰掌具。接讀為捷,捷,勝也。謂食其母,使補虛強氣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齋,朝服寢門外,詩負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詩之言承也,即本卜吉者。桑弧蓬矢,本太古也。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保受乃負之。代士也。保,保母。宰醴負子,賜之束帛。醴當為禮,字之誤也。禮以一獻之禮,酬之以幣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食子不使君妾,嫡妾有敵義,不相褻以勞辱之事。士妻、大夫之妾,謂時自有子者。凡接子擇日。雖三日之內,尊卑必皆選其吉焉。冢子則太牢,冢,大也。冢子猶言長子,通於下也。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國君世子太牢。皆謂長子。其非冢子,則皆降一等。謂冢子之弟,及眾妾之子生也。天子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庶人特豚耳。異為孺子室於宮中,別掃一處以居。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子室,此人君養子之禮也。諸母,眾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子師,教示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處者。士妻食乳之而已。他人無事不往。為兒精氣微弱,將驚動也。
 
4
天子諸侯... : 三月之末,擇日,翦髮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鬌,所遺髮也。夾囟曰角,午達曰羈。是日也,妻以子見於父。貴人則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澣。貴人,大夫以上也。由,自也。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朔食,天子太牢,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男女謂所生子之父母。夫入門,升自阼階,立於阼,西向。妻抱子出自房,當楣立,東面。入門者,入側室之門也。大夫以下,見子就側室,見妾子於內寢,辟人君也。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時日,祗見孺子。」某,妻姓,若言姜氏也。祗,敬也。夫對曰:「欽有帥。」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欽,敬。帥,循也。言教之敬,使有循也。執右手,明將授以事也。妻對曰:「記有成。」遂左還授師。記猶識也,識夫之言使有成也。師,子師也。子師遍告諸婦諸母名。後告諸母,若名成於尊。妻遂適寢。復夫之燕寢。夫告宰名,宰遍告諸男名,書曰「某年月日某生」而藏之。宰謂屬吏也。春秋書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宰告閭史,閭史書為二,其一藏諸閭府,其一獻諸州史,州史獻諸州伯,州伯命藏諸州府。四閭為族,族,百家也。閭胥,中士一人。五黨為州,州,二千五百家也。州長,中大夫一人也。皆有屬吏。獻猶言也。
 
5
天子諸侯... : 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於阼階,西鄉。世婦抱子,升自西階。君名之,乃降。子升自西階,則人君見世子於路寢也。見妾子就側室。凡子生皆就側室。諸侯夫人朝於君,次而褖衣也。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國,終使易諱。不以隱疾。謂衣中之疾,難為醫也。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尊世子也。其先世子生,亦勿為改。公庶子生,有賜,君名之,眾子則使有司名之。有賜於君,有恩惠也。有司,臣有事者也。魯桓公名子,問於申繻。庶人無側室者,及月辰,夫出居群室。凡父在,孫見於祖,祖亦名之,禮如子見父,無辭。見子於祖,家統於尊也。父在則無辭,有嫡子者無嫡孫,與見庶子同也。父卒而有嫡孫則有辭,與見冢子同。父雖卒,而庶孫猶無辭也。大夫之子有食母,選於傅御之中,喪服所謂乳母也。士之妻自養其子。賤,不敢使人。
 
6
天子諸侯... : 曾子問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從攝主,北面於西階南。變於朝夕哭位也。攝主,上卿代君聽政也。大祝裨冕執束帛,升自西階,盡等不升堂,命無哭。將有事,宜清靜也。裨冕者,接神則祭服也。諸侯之卿大夫所服裨冕,絺冕也,玄冕也。士服爵弁服。其大祝裨冕,則大夫也。祝聲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聲,噫歆警神也。某,夫人之氏。升,奠幣於殯東几上,哭降。几於殯東,明繼體也。眾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踊。眾主人,君之親也。房中,婦人也。盡一哀,反位,遂朝奠。反朝夕哭位。小宰升,舉幣。所主也,舉而下,埋之階閒。三日,眾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三日,負子日也。初,告生時。大宰、大宗、大祝,皆裨冕。少師奉子以縗,祝先,子從,宰宗人從。入門,哭者止。宰宗人,詔贊君事者。子升自西階,殯前北面。祝立於殯東南隅,祝聲三,曰:『某之子某,從執事敢見。』子拜,稽顙哭。奉子者拜哭也。祝、宰宗人、眾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凡踊,三跳為一節,三節為一踊,謂之成踊,故云三者三。降東反位,皆袒。子踊,房中亦踊,三者三,襲縗,杖。踊、襲縗、杖,成子禮也。奠出。亦謂朝奠。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於五祀、山川。因負名之,於喪,禮略。如已葬而世子生,大宰、大宗從大祝而告於禰。告生。三月,乃名於禰,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廟、山川也。」
 
《天子諸侯大夫士之子事親儀》 
1
天子諸侯... : 婦事舅姑附
 
2
天子諸侯... : 周文王之為太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嵳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小臣之屬,掌外內之通命者。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節謂居處故事也。履,蹈地也。王季復膳,飲食安也。然後亦復初。憂解。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在,察也。食下,問所膳。問所食者。若內豎言疾,則親齋玄而養,親猶自也。養疾者齋玄,玄冠玄端。饌必敬視,疾者之食,齊和所欲或異。藥必親嘗。試毒味也。
 
3
天子諸侯... : 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拂髦,冠,緌,纓,端,饥,紳,搢笏。咸,皆也。縰,韜髮者也。總,束髮也,垂後為飾。拂髦,振去塵著之,髦用髮為之,象幼時鬌,其制未聞也。緌,纓之飾也。端,玄端,士服也。庶人深衣。紳,大帶,所以自紳約也。縉猶插也,插笏於紳,笏所以記事也。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紛帨,拭物之巾也,今齊人有言紛者。刀礪,小刀及礪礱也。小觿,解小結也,觿貌如錐,以象骨為之。金燧可取火於日。右佩玦,捍,管,遰,時制反。大觿,木燧,捍謂拾也,言可以捍弦也。管,筆彄也。遰,刀鞞也。木燧,鑽火也。玦音決。鞞,必領反。偪,行縢也。音逼。屨,著綦。綦,屨繫也。音忌。
 
4
天子諸侯... :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衣紳,笄,今之簪也。衣紳,衣而著紳。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線,纊,施縏胝,大觿,木燧,縏,小囊也。縏胝言施,明為箴管線纊有之。紟纓,綦屨,紟猶結也。婦人有纓,示繫屬也。以適父母舅姑之所。適,之。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槙癢,而敬抑搔之。怡,悅也。槙,疥也。抑,按。搔,摩也。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先後之,隨時便也。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槃,承盥水者也。巾以帨手。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於運反之。溫,藉也,承尊者必和顏色。
 
5
天子諸侯... : 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紟纓,皆佩容臭。總角,收髮結之。容臭,香物也,以纓佩之,為近尊者,給小使也。昧爽而朝,後成人也。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具,饌也。孺子蚤寢宴起,惟所欲,食無時。又後未成人者。孺子,小子也。
 
6
天子諸侯... :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傳,移也。杖、屨,祗敬之,勿敢近。父歿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婦左餕如初。御,侍也,謂長子侍母食也。侍食者不餕,其婦猶皆餕也。旨甘柔滑,孺子餕之。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噦噫、嚏音帝咳、欠伸、跛倚、睇傾視視,不敢唾洟,寒不敢襲,癢不敢搔。襲謂重衣。
 
7
天子諸侯... : 男不言內,女不言外。謂事業之次序。非祭非喪,不相授器。祭嚴喪遽不嫌也。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後取之。奠,停地也。男子入內,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嘯讀為叱,嫌有隱使。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擁猶障也。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地道尊右。
 
8
天子諸侯... : 若飲食之,雖不嗜,必嘗而待。待後命而去也。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待後命釋藏也。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庸之言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怒,譴責也。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表猶明也,猶為之隱,不明其犯禮之過也。
 
9
天子諸侯... : 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子事父母,有隱無犯。起猶更也。不說,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孰諫。子從父之令,不可謂孝也。周禮曰:「二十五家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至親無去,志在感動。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孫,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婢子,所通賤人之子。
 
10
天子諸侯... : 舅沒則姑老,謂傳家事於長婦。冢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於姑。婦雖受傳,猶不敢專行也。凡婦不命適私室,不敢退。婦侍舅姑者也。婦將有事,大小必請於舅姑。不敢專行。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家事統於尊也。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茞蘭,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或賜之,謂私親兄弟。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藏以待乏。待舅姑之乏也。不得命者,不見許也。婦若有私親兄弟,將與之,則必復請其故賜,而后與之。
 
11
天子諸侯... : 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定,安其床衽也。省問其安否何如。出必告,反必面。告面同耳,反言面者,從外來,宜知親之顏色安否。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緣親之意欲知。恒言不稱老。廣敬。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謂與父同宮者也。不敢當其尊處。室中西南隅謂之奧。道有左右。中門,謂棖闑之中央。內則曰:「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常若親之將有教使。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為其近危辱也。人之性,不欲見毀訾,不欲見笑,君子樂然後笑。不服闇,不登危,懼辱親也。服,事也。闇,冥也。不於闇冥之中從事,為卒有非常,且嫌失禮也。男女夜行以燭。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至敬。親老,出不易方,復不過時。不可以憂父母也。易方,為其不信己所處也。復,返也。不有私財。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為其有喪象也。深衣曰:「具父母,衣純以青。」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早喪親,雖除喪,不忘哀也。謂年未三十者,三十壯有室,有代親之端,不為孤也。當室,嫡子也。深衣曰:「孤子衣純以素。」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憂不為容。言不惰,憂不在私好。琴瑟不御,憂不在樂。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憂不在味。笑不至矧,怒不至詈。憂在心,難變也。齒本曰矧,大笑則見。疾止復故。自若常也。故州閭鄉黨稱其孝,兄弟親戚稱其慈,僚友稱其弟,執友稱其仁,交遊稱其信,此孝子之行也。
 
《事先生長者雜儀》
1
事先生長... : 周制,曲禮曰:「立必正方,不傾聽。習其自端正也。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尊不二也。先生,老人教學者。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為有教使。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為其不欲與己並行。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敬父同志,如事父。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向長者所視。為遠視不察,有所問。無踐屨,無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趨隅,升席必由下也。慎唯諾者,不先舉,見問乃應。坐必安,執爾顏,執猶守也。長者不及,無●言,●猶暫也,非類雜。正爾容,聽必恭。聽先生之言,既說又敬。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不敢錯亂尊者之言。請業則起,請益則起。尊師重道也。起,若今摳衣前請也。業謂篇卷也。益謂受說不了,欲師更明說之。見同等不起,不為私敬。上客起。敬尊者。尊客之前不叱狗。嫌若諷去之。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暮,侍坐者請出矣。以君子有倦意也。撰,持也。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離席對,敬異事也。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閒,願有復也。』則左右屏而待。復,白也。言欲須少空閒有所白也。屏猶退隱。離坐離立,無往參焉,離立者不出中閒。侍食於長者,無流歠,大歠,嫌欲疾。無吒食,嫌薄。無齧骨,為有聲,不敬。無反魚肉,為已歷口,人所惡也。無投與狗骨,為其賤飲食之物。無刺齒。為其弄口也。賜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懷其核。嫌棄尊者之物也。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不敢抗禮也。賤者,童僕之屬。
 
《居官歸養父母》
1
居官歸養... : 晉
 
2
居官歸養... : 晉武帝泰始中,河南尹庾純自劾奏:「與司空賈充共爭,酒醉,充遂訶臣『卿父在老,不歸供養,為無天地』。臣不服罪自引,而更忿怒厲聲。按禮『八十月制』,誠以衰老之年,變難無常,而臣不惟生育之恩,輸情自歸,求養老父,而懷祿貪榮,久廢定省。充位為王公,論道興化,以教養責臣是也。而臣聞義不服,黷慢台司,違犯憲度,不可以訓。臣謹自劾,請臺免官,廷尉理罪,大鴻臚削爵土。謹遣丞臣韓微上所佩河南尹章綬、關內侯印綬,伏請罪誅。」河南尹功曹史净札言:「臣謹按三王養老,王制『八十,一子不從政;九十,其家不從政』,使夫人子無闕孝養之道,為臣不虧在公之節也。臣聞先王制禮,垂訓將來,使能者俯就,不能者企及。姬公留周,伯禽之魯,孝子不匱,典禮無愆。今公府議『七十時制,八十月制』,欲以駁奪,是為公朝立法,還自越之。」司徒右西曹掾劉斌議:「禮『八十,一子不從政』,純有一兄二弟在家,不為違禮。又令『九十乃悉歸』,純父未九十,不為違令。」詔純免官而已,充復位。孫盛晉陽秋論云:「若乃冢宰大臣,不以家事辭王事,抑小全大,自非此族,固宜盡陟岵之恩。如匹夫之志,或不可奪,縱見裁抑者,孝子之心,何得忍而不言?純未嘗告誠,非也。」
 
《僑居人桑梓敬》
1
僑居人桑... : 晉盛彥通桑梓敬議曰:「竊見今編戶之人,本或僑寓,則不為所居之國,修拜揖之敬,先人舊壤,追為盡禮。愚懷淺短,良有疑焉。夫人道繁衍,宗流遐大,根生一冑,枝播萬緒。故繁曠之枝異統,則聖人檢之以禮憲;萬條之流難紀,故王者制之以境域。是以古人當其理也,則居有常邑,仕有定邦。爰暨六國,至於末代,全固之業傾,瓜分之務起,農夫不得安其畔,爵士不得報其祿。孔子稱『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是為離舊適新之制,背否向泰之文,於斯尚矣。蓋離舊以其無道,適新以其宜宗,背否以其多難,向泰以其可安。可安則播殖於其野,宜宗則振纓於其朝,在家則人理足,在官則臣道備。人臣之義同,而彼此之敬異,余竊惑之。昔孔子,宋人也,上自孔父,逮於弗父何,並服事宋,仕有代祿。至於仲尼,道崇闕里,乃為魯人矣,而春秋之作,內魯外宋,諱我過,彰彼惡,以此徵之,斷可識矣。而觀今日僑居之族,其先人始祖不出是國,枝葉播越,居之數代,公實編戶而私稱寓客,營家則號為借壤,進官則名曰寄通,高容雅步,不為有降,一身居之,尚在難安,或父兄相承,尊長相襲,近經數代,遠或累葉,學道講義,習人之禮,鄉舉里選,假人之評,居人之境以繁我條,乘人之貸以濟我生,由人之位以光我屬,恃人之寵以輝我業,朝廷則祖考之所階,山陵則神靈之所憑。昔人思召伯之愛,尚敬甘棠之木,況父母之所始卒,而不知加尊,推之於心,豈道訓之謂哉!又今人所追尊舊壤,雖遠而為之敬者何也?猶以有先業墳柏之故塋,曩代桑梓之舊業耳。蓋宗廟迭毀,禮有降殺,尊親之至,父祖而已,自此以上,情輕服簡,故大夫及士,祭極三代,明恩由近始,禮以遠降也。今遠禰之隳館,何若近祖之見廬?迭毀之墳柏,何若祭祀之封绵?曩代之官府,何若父兄之朝廷?先業之圃苑,何若今日之丘園?雖古人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之文,所謂桑梓,宜以父祖為斷,舊壤不復相由。人無二主,官無兩統。愚謂宜為所寓之主以崇公敬,為先人本邦修私敬而已,散手而跪,捧袖而揖,以示存舊過厚之義也。」
 
《夫人不答妾拜》
1
夫人不答... : 晉
 
2
夫人不答... : 晉摯虞議曰:「漢魏故事,王公群妾見於夫人,夫人不答拜。新禮以為禮無不答。臣虞謹按,禮,妾事女君如婦之事姑,而妾服女君同,女君不報,則敬與婦同而又加賤也。名位不同,本無酬答,禮無不答,義不謂此。先聖殊嫡庶之別,以絕陵替之漸,峻明其防,猶有僭違。宜如其舊。」
 
《僧尼不受父母拜及立位》
1
僧尼不受... : 大唐
 
2
僧尼不受... : 大唐貞觀十一年正月,詔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
 
3
僧尼不受... : 顯慶二年八月,詔曰:「釋典檵虛,有無兼謝,正覺凝寂,彼我俱忘,豈自尊崇,然後為法?聖人之心,主於慈孝,父子君臣之際,長幼仁義之序,與夫周公、孔子之教,異軫同歸。棄禮悖德,深所不取。僧尼之徒,自云離俗,先自貴高,父母之親,人倫以極,整容端坐,受其禮拜,自餘尊屬,莫不皆然,有傷名教,實斁彝典。自今以後,僧尼不得受父母及尊者禮拜。」
 
4
僧尼不受... : 上元元年八月詔:「公私齋會及參集之處,道士女冠在東,僧尼在西,不須更為先後。」武太后天授二年四月飭:「釋教宜在道教之上,僧尼處道士之前。」景雲二年四月詔:「自今以後,僧尼、道士、女冠,並宜齊行並集。」開元二年閏二月飭:「如聞道士、女冠、僧尼等,有不拜父母之禮,深用軫思,茫然罔識。且為子而忘其生,傲親而徇於末,是背禮而強名於教。傷於教則不可行,行於教而不廢於禮,合於禮則無不遂。二親之與二教,復何異焉。自今以後,道士、女冠、僧尼等,並令拜父母。其有喪紀輕重及尊屬禮數,一准常儀。」上元二年九月飭:「自今以後,僧尼等朝會,並不須稱臣及禮拜。」大曆八年十二月制:「元日、冬至、朝賀,其僧尼、道士、女道士,並不陪位。」初,武德七年七月,太史令傅奕上疏,請去釋教。高祖付群臣詳議。太僕卿張道源稱奕所奏合理。尚書右僕射蕭瑀與之爭論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請寘嚴刑。」奕曰:「禮本事親,終於奉上。而佛踰城出家,逃背於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非出空桑,乃遵無父之教。」瑀不能答,但合掌云:「地獄所設,正為是人。」其後上臨朝謂奕曰:「佛道玄妙,聖跡可師,卿獨不悟,何也?」奕對曰:「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狄,遵尚其道,皆是邪僻小人,模寫莊老玄言,文飾妖幻之教耳。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上然之。至九年二月,以沙門道士,虧違教跡,京師留寺三所,觀三所,選耆年高行以實之,餘皆罷廢。至六月制,僧尼、道士、女冠,宜依舊定。貞觀八年,太宗謂長孫無忌曰:「在外百姓,太似信佛。上封人欲令我每日將十箇大德,共達官同入,令我禮拜。觀此乃是道人教上其事。」侍中魏徵對曰:「佛法本貴清淨,以退浮競。昔釋道安如此名德,符永固與之同輿,權翼以為不可。釋慧琳非無才俊,宋文帝引之升殿,顏延之曰:『三台之位,豈可使刑餘之人居之。』今陛下縱欲崇信佛教,亦不須道人日到參議也。」
 
《被召未謁稱故吏議》
1
被召未謁... : 後漢
 
2
被召未謁... : 後漢孔融上三府所辟稱故吏事曰:「三府所辟,州郡所辟,其不謁署,不得稱故吏。臣惟古典,春秋:『女在其國稱女,在途稱婦。』然則在途之臣,應與為比。穀梁傳曰:『天子之宰,通於四海。』三公之吏,不得以未至為差。狐突曰:『策名委質,貳乃辟也。』奉命承教,策名也。昔公孫嬰齊卒於狸蜃,時未入國,魯君以大夫之禮加焉。傳曰:『吾固許之,返為大夫。』延陵季子解劍帶徐君之墓,以明心許之信,況受三公之招,修拜辱之辭,有資父事君之志耶!臣愚以為禮宜從重,三公所召,雖未執職,便為故吏。」
 
《二嫡妻議》 
1
二嫡妻議: 魏
 
2
二嫡妻議: 魏征東長史吳綱亡入吳,妻子留在中國,於吳更娶。吳亡,綱與後妻并子俱還,二婦並存。時人以為,依典禮不宜有二嫡妻。袁準正論以為:「並后匹嫡,禮之大忌。然此為情愛所偏,無故而立之者耳。綱夫妻之絕,非犯宜出之罪,來還則復初,焉得而廢之?在異域則事勢絕,可以娶妻,後妻不害,焉得而遣之?按並后匹嫡,事不兩立,前嫡承統,後嫡不傳重可也。二母之服,則無疑於兩三年矣。」虞喜議曰:「法有大防,禮無二嫡。趙姬以君女之尊,降身翟婦,著在春秋,此吳氏後妻所宜軌則。」庾蔚之謂袁準制之,得其衷矣。
 
《甥姪名不可施伯叔從母議》
1
甥姪名不... : 宋代或問顏延之曰:「甥姪亦可施於伯叔從母邪?」顏答曰:「伯叔有父名,則兄弟之子不得稱姪,從母有母名,則姊妹之子不可言甥。且甥姪唯施之於舅姑耳,何者?姪之言實也,甥之言生也。女子雖出,情不自絕,故於兄弟之子,稱其情實;男子居內,據自我出,故於姊妹之子,言其出生。伯叔本內,不得言實;從母俱出,不得言生。然謂吾伯叔者,吾謂之兄弟之子;謂吾從母者,吾謂之姊妹之子。」
 
2
甥姪名不... : 雷次宗曰:「夫謂吾姑者,吾謂之姪,此名獨從姑發。姑與伯叔於昆弟之子,其名宜同。姑以女子有行,事殊伯叔,故獨制姪名,而字偏從女。如舅與從母,為親不異,而言謂吾舅者,吾謂之甥,亦猶自舅而制也。名發於舅,字亦從男。故姪字有女,明不及伯叔;甥字有男,見不及從母,是以周服篇無姪字,小功篇無甥名也。」
 
《二人各是內外兄弟相稱議》
1
二人各是... : 或問馮懷曰:「甲之母,乙之姑;乙之母,甲之姑也。代稱姑子為外兄弟,舅子為內兄弟,此亦鄭君所言。然甲乙之母俱姑也,父俱舅也,內外既同,親疏無異。若甲以姑子稱乙,乙以舅子稱甲,則事同名異,於理不通。若相稱之辭同,則名例為乖。」懷對曰:「禮,公子之外兄弟者,外祖父母也。左氏傳曰:『聲伯以其外弟為大夫。』所謂外弟,蓋管于奚之子,聲伯同母異父之弟也。聲伯謂之外弟,復謂聲伯為外兄。然則異姓之親,通謂之外,不必謂吾外者,吾謂之內也。今稱舅子為內兄弟,末俗所云,非典言也。鄭玄還舉俗言以喻俗人,故稱焉,亦非正名矣。依禮據傳,甲乙相稱,宜同曰外。」
 
《從舅是族外弟相稱議》
1
從舅是族... : 或問馮懷曰:「景之母,丁之從祖姊也;丁之母,景之族姑也。丙年長於丁。若從父族為親,則景以丁為族外弟,而丁以景為從甥;若從母族,則景以丁為從舅,而丁以景為族內兄:名體乖謬,尊卑無序。若景以父族稱丁,丁以母族稱景,則例不通。將若之何?」懷答曰:「聞諸前訓,名者人之綱,故『夫屬於父道,其妻為母;夫屬於子道,其妻為婦』。今則舅是母班,而兄弟是己列,故不敢以己之列,廢母之班矣。謂景宜執從舅之禮。」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二十九

《禮二十九》 

《養兄弟子為後後自生子議》
1
養兄弟子... : 東晉
 
2
養兄弟子... : 東晉成帝咸和五年,散騎侍郎賀喬妻于氏上表云:
 
3
養兄弟子... : 妾昔初奉醮歸於賀氏,胤嗣不殖,母兄群從以妾犯七出,數告賀氏求妾還。妾姑薄氏過見矜愍,無子歸之天命,婚姻之好,義無絕離,故使夫喬,多立側媵。喬仲兄群哀妾之身,恕妾之志,數謂親屬曰:「于新婦不幸無子,若群陶新婦生前男,以後當以一子與之。」陶氏既產澄、馥二男,其後子輝在孕,群即白薄:「若所育是男,以乞新婦。」妾敬諾拜賜,先為衣服,以待其生。輝生之日,洗浴斷臍,妾即取還,服藥下乳以乳之。陶氏時取孩抱,群恆訶止,婢使有言其本末者,群輒責之,誠欲使子一情以親妾,而絕本恩於所生。輝百餘日,無命不育,妾誠自悲傷,為之憔悴,姑長上下,益見矜憐。群續復以子率,重見鎮撫,妾所以訖心盡力,皆如養輝,故率至於有識,不自知非妾之子也。率生過周,而喬妾張始生子纂,於時群尚平存,不以為疑。原薄及群以率賜妾之意,非唯以續喬之嗣,乃以存妾之身,妾所以得終奉烝嘗於賀氏,緣守群信言也。率年六歲,纂年五歲,群始喪亡。其後言語漏洩,而率漸自嫌為非妾所生。率既長,與妾九族內外修姑姨之親而白談者,或以喬既有纂,其率不得久安為妾子,若不去,則是與為人後。去年,率即歸還陶氏。喬時寢疾,曰:「吾母、兄平生之日所共議也,陌上遊談之士,遽能深明禮情?當與公私共論正之。」尋遂喪亡。率既年小,未究大義,動於游言,無以自處。妾亦婦人,不達典儀,唯以聞於先姑,謂妾養率以為己子,非所謂人後也。妾受命不天,嬰此煢獨,少訖心力,老而見棄,曾無蜾蠃式穀之報,婦人之情,能無怨結?謹備論其所不解六條,其所疑十事如左:
 
4
養兄弟子... : 夫禮所謂為人後者,非養子之謂。而世之不深按禮文,恆令此二事以相疑亂,處斷所以大謬也。凡言後者,非並時之稱,明死乃至喪,生不先去聲養。今乃以生為人子,亂於死為人後,此妾一不解也。今談者以喬自有纂,不嫌率還本也。原此失禮為後之意,傳曰:「為人後者孰後?後大宗也。」今喬上非大宗,率不為父後,何繫於有纂與無纂乎?此妾二不解也。夫以支子後大宗者,為親屬既訖,無以序昭穆、列親疏,故繫之以宗,使百代不遷,故有立後之制。今以兄弟之子,而比之族人之子後大宗,此妾三不解也。凡為後者,降其本親一等,以成人之性,奉父母之命,而出身於彼,豈不異嬰孩之質,受成長於人,不識所生,惟識所養者乎?鄙諺有之曰:「黃雞生卵,烏雞伏之;但知為烏雞之子,不知為黃雞之兒。」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今以義合之後,比成育之子,此妾四不解也。禮傳曰:為人後者為所後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若子者,義比於子而恩非子也,故曰為後者異於為子也。今乃以為後之公義,奪育養之至恩,此妾五不解也。與為人後者,自謂大宗無後,族人又既已選支子為之嗣矣。今人之中,或復重為之後,後人者不二之也,自非徇爵,則必貪財,其舉不主於仁義,故尤之也。非謂如率為嫡長先定,庶少後生,而當以為譏。此妾六不解也。
 
5
養兄弟子... : 妾又聞父母之於子,生與養其恩相半,豈胞胎之氣重而長養之功輕?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故服三年。」詩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凡此所嘆,皆養功也。螟蛉之體,化於蜾蠃;班氏之族,乳虎紀焉。由此觀之,哺乳之義,參於造化也。今率雖受四體於陶氏,而成髮膚於妾身。推燥居濕,分肌損氣,二十餘年,已至成人,豈言在名稱之閒,而忘成育之功?此妾一疑也。夫人道之親,父子、兄弟、夫妻,皆一體也。其義,父子,首足也;兄弟,四體也;夫妻,判合也。夫惟一體之親,故曰兄弟之子猶己子,故以相字也。今更以一體之親,擬族人之疏;長養之實,比出後之名:此妾二疑也。夫子之於父母,其情一也。而有以父之尊,厭母之親;以父之故,斷母之恩;以父之命,替母之禮:其義安取?蓋取尊父命也。凡嫡庶不分,惟群所立,是君命制於臣也。慈母如母,生死弗怠,是父命之行於子也。妾之母率,尊命則由群之成言,本義則喬之猶子,計恩則妾之懷抱。三者若此,而今棄之,此妾三疑也。諸葛亮無子,取兄瑾子喬為子。喬本字仲慎,及亮有子瞻,以喬為嫡,故改字伯松,不以有瞻而遣喬也。蓋以兄弟之子猶己子也。陳壽云:「喬卒之後,諸葛恪被誅,絕嗣,亮既自有後,遣喬子攀還嗣瑾祀。」明恪不絕嗣,則攀不得還。亮近代之純賢,瑾正達之士,其兄弟行事如此,必不陷子弟於不義,而犯非禮於百代。此妾四疑也。春秋傳曰:「陳女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言為己子,取而字之。傳又曰「為人後者為之子」,往而承之也。取而字之者,母也;往而承之者,子也。在母,母之仁也,則蜾蠃之育螟蛉;在子,子之義也,則成人之後大宗也。苟能別以為己子與為後之子不同文也,則可與求禮情矣。以義相況,則宗猶父也,父猶母也。莊姜可得子戴媯之子,繫之於夫也;兄弟之子可以為子,繫之於祖也。名例如此,而論者弗尋,此妾五疑也。董仲舒命代純儒,漢朝每有疑議,未嘗不遣使者訪問,以片言而折中焉。時有疑獄曰:「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詔不當坐。夫異姓不相後,禮之明禁,以仲舒之博學,豈闇其義哉!蓋知有後者不鞠養,鞠養者非後,而世人不別,此妾六疑也。又一事曰: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後長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謂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勝其忿,自告縣官。仲舒斷之曰:「甲生乙,不能長育以乞丙,於義已絕矣!雖杖甲,不應坐。」夫拾兒路旁,斷以父子之律,加杖所生,附於不坐之條,其為予奪,不亦明乎!今說者不達養子之義,唯亂稱為人後,此妾七疑也。漢代秦嘉早亡,其妻徐淑乞子而養之。淑亡後,子還所生。朝廷通儒移其鄉邑,錄淑所養子,還繼秦氏之祀。異姓尚不為嫌,況兄弟之子!此妾八疑也。吳朝周逸,博達古今。逸本左氏之子,為周氏所養,周氏又自有子,時人不達者亦譏逸。逸敷陳古今,故卒不復本姓,識學者咸謂為當矣。此妾九疑也。為人後者止服所後,而為本父服周,一也;女子適人降所生,二也;為父後者為出母無服,三也;諸侯之庶子,不得服其母,四也;庶子為王,不敢服其母,五也。凡此五者,非致人情,禮稱以義斷恩,節文立焉。率情立行者,戎狄之道也。患世人未能錯綜禮文,表裏仁義,亂於大倫,故漢哀以諸侯嗣天子,各還尊其私親,以為得周公嚴父之義,而不知其大悖國典。夫未名之子,死而不哭;既名之後,哭而不服;三殤之差,及至齊斬:所岙所受,其體一也,而長幼異制,等級若此。又今世人生子,往往有殺而不舉者,君子不受不慈之責,有司不行殺子之刑,六親不制五服之哀,賓客不修弔問之禮,豈不以其蠢爾初載,未夷於人乎?生而殺之如此,生而棄之,受成長於他人,則追名曰「本吾子也」,乃全責以父子之恩,自同長養之功,此妾十疑也。
 
6
養兄弟子... : 敕下太常、廷尉、禮律博士,按舊典決處上。
 
7
養兄弟子... : 博士杜瑗議云:「夫所謂為人後者,有先之名也,言其既沒,於以承之耳,非並存之稱也。率為喬嗣,則猶吾子,群之平素,言又惻至,其為子道,可謂備矣,而猥欲同之與為人後,傷情棄義,良可悼也。昔趙武之生,濟由程嬰,嬰死之日,武為服喪三年。夫異姓名義,其猶若此,況骨肉之親,有顧復之恩,而無終始之報!凡于氏所據,皆有明證,議不可奪。」
 
8
養兄弟子... : 廷史陳序議:「令文:『無子而養人子以續亡者後,於事役復除無迴避者聽之,不得過一人。』令文:『養人子男,後自有子男,及閹人非親者,皆別為戶。』按喬自有子纂,率應別為戶。」
 
9
養兄弟子... : 尚書張闓議:「賀喬妻于氏表,與群妻陶辭所稱不同。陶辭:喬妻于無子,夫群命小息率為喬嗣。一年,喬妾張生纂。故驃騎將軍顧榮謂群,喬已有男,宜使率還,問與為人後者不。故司空賀循取從子紘為子,鞠養之恩,皆如率,循後有晚生子,遣紘歸本。率今欲喬,即便見遣。于表養率以為己子,非謂為人後,立六義十疑,以明為後不並存之稱,生言長嫡,死乃言後,存亡異名。又云『乞養人子而不以為後』,見於何經?名不虛立,當有所附,於古者無此事也。今人養子,皆以為後。于又云『為人後者,族人選支子為之嗣,非謂如率為嫡先定,庶幼後生,而以為譏』。此乃正率宜去,非所以明其應留也。且率以若子之輕義,奪至親之重恩,是不可之甚也。于知禮無養子之文,故欲因今世乞子之名,而博引非類之物為喻,謂養率可得自然成子,避其與後之譏乎!」
 
10
養兄弟子... : 丹陽尹臣謨議:「按于所陳,雖煩辭博稱,並非禮典正義,可謂欲之而必為之辭者也。臣按尚書闓議,言辭清允,折理精練,難于之說,要而合典,上足以重一代之式。愚以為宜如闓議。」
 
《異姓為後議》
1
異姓為後... : 後漢 魏 晉 宋
 
2
異姓為後... : 後漢吳商異姓為後議曰:「或問『以異姓為後,然當還服本親。及其子,當又從其父而服耶?將以異姓而不服也?』答曰:『神不歆非族,明非異姓所應祭也。雖世人無後,並取異姓以自繼,然本親之服,骨血之恩,無絕道也。異姓之義,可同於女子出適,還服本親,皆降一等。至於其子應從服者,亦當同於女子之子,從於母而服其外親。今出為異姓作後,其子亦當從於父母服之也。父為所生父母周,子宜如外祖父母之加也。其昆弟之子,父雖服之大功,於子尤無尊可加。及其姊妹,為父小功,則子皆宜從於異姓之服,不得過緦麻也。』」
 
3
異姓為後... : 范甯與謝安書曰:「稱無子而養人子者,自謂同族之親,豈施於異姓?今世行之甚眾,是謂逆人倫昭穆之序,違經典紹繼之義也。」
 
4
異姓為後... : 魏時或為四孤論曰:「遇兵饑饉有賣子者;有棄溝壑者;有生而父母亡,無緦親,其死必也者;有俗人以五月生子妨忌之不舉者。有家無兒,收養教訓成人,或語汝非此家兒,禮,異姓不為後,於是便欲還本姓。為可然不?」博士田瓊議曰:「雖異姓,不相為後,禮也。家語曰:『絕嗣而後他人,於理為非。』今此四孤,非故廢其家祀。既是必死之人,他人收以養活。且褒姒長養於褒,便稱曰褒,姓無常也。其家若絕嗣,可四時祀之於門戶外;有子,可以為後,所謂『神不歆非類』也。」大理王朗議曰:「收捐拾棄,不避寒暑,且救垂絕之氣,而肉必死之骨,可謂仁過天地,恩踰父母者也。吾以為田議是矣。」徐幹曰:「祭所生父母於門外,不如左右邊特為立宮室別祭也。」王修議曰:「當須分別此兒有識未有識耳。有識以往,自知所生,雖創更生之命,受育養之慈,枯骨復肉,亡魂更存,當以生活之恩報公嫗,不得出所生而背恩情。報生以死,報施以力,古之道也。」軍謀史于達叔議曰:「此四孤者,非其父母不生,非遇公嫗不濟,既生既育,由於二家,棄本背恩,實未之可。子者父母之遺體,乳哺成人,公嫗之厚恩也。棄絕天性之道,而戴他族,不為逆乎!鄭伯惡姜氏,誓而絕之,君子以為不孝,及其復為母子,傳以為善。今宜為子竭其筋力,報於公嫗育養之澤,若終,為報父在為母之服,別立宮宇而祭之,畢己之年也。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今四子服報如母,不亦宜乎!愛敬哀戚,報惠備矣。」崔凱喪制駁曰:「以為宜服齊衰周,方之繼父同居者。」
 
5
異姓為後... : 司徒廣陵陳矯,字季弼,本劉氏養於陳氏,及其薨,劉氏弟子疑所服,以問王肅。答曰:「昔陳司徒喪母,諸儒陳其子無服,甚失理矣。為外祖父母小功,此以異姓而有服者。豈不以母之所生,反重於父之所生?不亦左乎!為人後者,其婦為舅姑大功。婦,他人也,猶為夫故,父母降一等;祖,至親也,而可以無服乎!推婦降一等,則子孫宜依本親而降一等。」
 
6
異姓為後... : 晉太宰魯公賈充,李、郭二夫人有男,皆夭,充無嗣。及充薨,郭表充遺意,以外孫韓謐為充子。詔曰:「太宰尊勳,不同常人,自餘不得為比。」
 
7
異姓為後... : 宋庾蔚之曰:「四孤之父母,是事荬五愛反不得存養其子,豈不欲子之活?推父母之情,豈不欲與人為後而苟使其子不存耶?如此則與父命後人亦何異?既為人後,何不戴其姓?『神不歆非類』,蓋舍己族,而取他族為後。若己族無所取後而養他子者,生得養己之老,死得奉其先祀,神有靈化,豈不嘉其功乎!唯所養之父自有後,而本絕嗣者,便當應還本其宗祀;服所養父母,依繼父齊衰周。若二家俱無後,則宜停所養家,依為人後服其本親例,降一等;有子以後,其父未有後之閒,別立室以祭祀是也。」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州郡二

《州郡二》 

《序目下》 
1
序目下: 大唐
 
2
序目下: 大唐武德初,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其邊鎮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領軍戎。至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
 
3
序目下: 自因隋季分割州府,倍多前代。貞觀初,并省州縣,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既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東西九千五百十里,南北萬六千九百十八里。
 
4
序目下: 高宗平高麗、百濟,得海東數千餘里,旋為新羅、靺鞨所侵,失之。又開四鎮,即西境拓數千里,于闐、疏勒、龜茲、焉耆諸國矣。
 
5
序目下: 景雲二年,又分置二十四都督府,分統諸州,時議以權重不便,尋罷之。
 
6
序目下: 開元二十一年,分為十五道,置採訪使,以檢察非法:京畿、理西京城內。都畿、理東都。關內、多以京官遙領。河南、理陳留郡。河東、理河東郡。河北、理魏郡。隴右、理西平郡。山南東、理襄陽郡。山南西、理漢中郡。劍南、理蜀郡。淮南、理廣陵郡。江南東、理吳郡。江南西、理章郡。黔中、理黔中郡。嶺南。理南海郡。
 
7
序目下: 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節度使十,經略守捉使三。大凡鎮兵四十九萬人,戎馬八萬餘疋。每歲經費:衣賜則千二十萬疋段,軍倉則百九十萬石,大凡千二百十萬。開元、天寶每歲邊用不過二百萬。
 
8
序目下: 鎮西節度使:理安西,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疋,衣賜六十二萬疋段。撫寧西域,統龜茲國、焉耆國、在理所東八百里。于闐國、在理所西南二千里。疏勒國。在理所西二千餘里。
 
9
序目下: 北庭節度使:理北庭都護府,管兵二萬人,馬五千疋,衣賜四十八萬疋段。防制突騎施、堅昆、斬啜,西北去突騎施三千餘里,北去堅昆七千里,東北去斬啜千七百里。管瀚海軍、北庭都護府城內,管兵萬二千人,馬四千二百疋。天山軍、交河郡城內,管兵五千人,馬五百疋。伊吾軍。伊吾郡西北三百里甘露川,管兵三千人,馬三百疋。
 
10
序目下: 河西節度使:理武威郡,管兵七萬三千人,馬萬九千四百疋,衣賜百八十萬疋段。斷隔羌胡,統赤水軍、武威郡城內,管兵三萬三千人,馬萬三千疋。大斗軍、武威郡西二百餘里,開元中置,管兵七千五百人,馬二千四百疋。建康軍、張掖郡西二百里,證聖初,王孝傑置,管兵五千三百人,馬五百疋,東去理所七百里。寧寇軍、張掖郡東北千餘里,天寶二年置,管兵千七百人,馬百疋,西去理所千餘里。玉門軍、酒泉郡西二百餘里,武德中,楊恭乂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馬六百疋,東去理所千二百里。墨離軍、晉昌郡西北千里,管兵五千人,馬四百疋,東去理所千四百里。豆盧軍、燉煌郡城內,管兵四千三百人,馬四百疋,去理所七千里。新泉軍、會寧郡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張掖郡守捉、東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六千三百人,馬千疋。烏城守捉、武威郡南二百里,管兵五百人。交城守捉、武威郡西二百里,管兵千人。白亭守捉。武威郡西北五百里,管兵千七百人。
 
11
序目下: 朔方節度使:理靈武郡,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馬萬四千三百疋,衣賜二百萬疋段。捍禦北狄,統經略軍、靈武郡城內,管兵二萬七百人,馬三千疋。豐安軍、靈武郡西黃河外百八十餘里,萬歲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馬千三百疋。定遠城、靈武郡東北二百里黃河外,景龍中韓公張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馬三千疋。西城、九原郡北黃河外八十里,景龍中韓公張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馬千七百疋,西南去理所千餘里。安北都護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龍中韓公張仁愿於黃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馬二千疋,南去理所千三百餘里。東城、榆林郡東北二百里,景龍中韓公張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馬千七百疋,西南去理所千六百餘里。振武軍。單于都護府城內,天寶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馬千六百疋,西去理所千七百餘里。
 
12
序目下: 河東節度使:理太原府,管兵五萬五千人,馬萬四千疋,衣賜百二十六萬疋段,軍糧五十萬石。掎角朔方,統天兵軍、太原府城內,聖曆二年置,管兵二萬人,馬五千五百疋。雲中郡守捉、東南去單于府二百七十里,調露中裴行儉破突厥置,管兵七千七百人,馬千二百疋,東南去理所八百里。大同軍、鴈門郡北三百里,調露中突厥南侵,裴行儉開置,管兵九千五百人,馬五千五百疋,南去理所八百餘里。橫野軍、安邊郡東北百四十里,開元中河東公張嘉貞移置,管兵七千八百人,馬千八百疋,西南去理所九百里。定襄郡、去理所百八十里,管兵三千人。鴈門郡、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四千人。樓煩郡、東南去理所二百五十里,管兵三千人。岢嵐軍。樓煩郡北百里,長安中,李迥秀置,管兵千人,東南去理所二百五十里。岢,姑我反。
 
13
序目下: 范陽節度使:理范陽郡,管兵九萬一千人,馬六千五百疋,衣賜八十萬疋段,軍糧五十萬石。制臨奚、契丹,統經略軍、范陽郡城內,管兵三萬人,馬五千四百疋。威武軍、密雲郡城內,萬歲通天二年置,管兵萬人,馬三百疋,西南去理所二百里。清夷軍、媯川郡城內,垂拱中刺史鄭崇述置,管兵萬人,馬三百疋,南去理所二百十里。靜塞軍、漁陽郡城內,管兵萬一千人,馬五百疋,南去理所二百里。恆陽軍、常山郡城東,開元中置,管兵六千五百人。北平軍、博陵郡西,開元中置,管兵六千人。高陽軍、上谷郡城內,管兵六千人。唐興軍、文安郡城內,管兵六千人。橫海軍。景城郡城西南,管兵六千人。
 
14
序目下: 平盧節度使:理柳城郡,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馬五千五百疋,衣糧數失。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軍、柳城郡城內,開元初置,管兵萬六千人,馬四千二百疋。盧龍軍、北平郡城內,管兵萬人,馬五百疋,東去理所七百里。渝關守捉、柳城郡西四百八十里,管兵三千人,馬百疋,去理所二百二十里。安東都護府。西去柳城郡二百七十里,管兵八千五百人,馬七百疋。
 
15
序目下: 隴右節度使:理西平郡,管兵七萬五千人,馬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以備西戎,統臨洮軍、開元中移就節度衙,管兵萬五千人,馬八千四百疋。河源軍、西平郡西百二十里,儀鳳二年李乙夫置,管兵萬四千人,馬六百五十疋。白水軍、西平郡西北二百三十里,開元五年郭知運置,管兵四千人,馬五百疋。安人軍、西平郡星宿川西,開元七年置,管兵萬人,馬三百五十疋。振武軍、西平郡西三百里,開元中信安郡王禕置,兵千人。威戎軍、西平郡西北三百十里,臣亡父先臣希望開元二十六年置,管兵千人,馬五十疋。綏和守捉、西平郡西二百三十里,開元二年郭知運置,管兵千人。合川郡界守捉、西平郡南百八十里,貞觀中侯君集置,管兵千人。莫門軍、臨洮郡城內,儀鳳二年置,管兵五千五百人,馬二百疋。寧塞軍、寧塞郡城內,臣亡父先臣希望開元二十六年置,管兵五百人,馬五十疋。積石軍、寧塞西百八十里,儀鳳二年置,管兵七千人,馬一百疋。鎮西軍、安鄉郡城內,臣亡父先臣希望開元二十六年置,管兵萬三千人,馬三百疋。平夷守捉。安鄉郡城西南四十里,開元二年郭知運置,管兵三千人。
 
16
序目下: 劍南節度使:理蜀郡,管兵三萬九百人,馬二千疋,衣賜八十萬疋段,軍糧七十萬石。西抗吐蕃,南撫蠻亲,統團結營、蜀郡城內,管兵萬四千人,馬千八百疋。臨翼郡、通化郡北百四十里,管兵五百人。通化郡、維川郡東二百七十里,管兵三百人。維川郡、通化郡西二百七十里,管兵五百人。天寶軍、平戎城東八十里,在維川郡東,開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瓊置,兵千人。蓬山郡、維川郡北,管兵五百人。交川郡、臨翼郡北百里,管兵二千八百人。平戎城、恭化郡南八十里,開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瓊開置,管兵一千人,去蜀郡八百里。盧山郡、臨邛郡西二百里,管兵四百人。江源郡、貞觀二十一年裴行方置,管兵五百人。洪源郡、開元三年陸象先置,管兵千人。昆明軍、越巂郡南,開元中移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馬二百疋。寧遠軍、越巂郡西,昆明縣南,開元中置,管兵三百人。雲南郡、管兵二千三百人。澄川守捉、雲南郡東六百里,管兵二千人。南江軍、瀘川郡西二百五十里,管兵二千人。歸誠郡。靜川郡東南,管兵四百人。
 
17
序目下: 嶺南五府經略使:理南海郡,管兵萬五千四百人,輕稅當道自給。綏靜夷獠,統經略軍、南海郡城內,管兵五千四百人。清海軍、恩平郡城內,管兵二千人。桂管經略使、始安郡,管兵千人。容管經略使、普寧郡,管兵千一百人。鎮南經略使、安南都護府,管兵四千二百人。邕管經略使。朗寧郡,管兵千七百人。
 
18
序目下: 又有經略守捉使三,以防海寇:長樂郡經略使、管兵千五百人。東萊郡守捉、管兵千人。東牟郡守捉。管兵千人。
 
19
序目下: 天寶初,又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大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有三,羈縻州郡不在其中。折衝府五百九十三,鎮二百四,戍三百九十三,關二十七,驛千三百八十八,寺五千一百八十五,觀一千八百五。其地東至安東都護府,西至安西都護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都護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漢之東境有樂浪郡,西境有燉煌郡。今東極安東府,則漢遼東郡也,其漢之玄菟、樂浪二郡,並在遼東郡之東,今悉為東夷之地矣。今西極安西府,其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則漢代戎胡所據,皆未得而詳。
 
20
序目下: 九州之區域,在昔顓頊及於陶唐,分而為九,其制最大。顓頊置九州,堯時洪水分絕,使禹理水,還為九州。舜分為十二州,夏殷周並為九州,則不同禹貢。按周之本制起於顓頊,辨其疆界、始於禹貢,今分別地理,故以為首。雍州西據黑水,東距西河。黑水出今張掖郡,西河則龍門之河,今京兆、華陰、馮翊、扶風、汧陽、新平、安定、彭原、安化、平涼、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九原、榆林、安北、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臨洮、和政、寧塞、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燉煌等郡地。荊河州西南至荊山,北距河。荊山在今襄陽郡南,其北境至於河,今河南府、陝郡之南境、弘農、臨汝、滎陽、陳留、睢陽、濟陰、譙郡、潁川、淮陽、汝陰、汝南、淮安、南陽、襄陽、武當、漢東等郡地。冀州唐虞之都,以餘州所至,則是其境。西境雍州,南境荊河州,東境兗州,皆以河為界。河自今文城、絳郡西龍門南流至華陰,東過今汲郡黎陽縣東大岯山,又東入於海。今河內,汲郡、鄴郡、廣平,鉅鹿、信都、趙郡、常山、博陵、河閒、文安、饒陽、上谷、范陽、順義、歸化、歸德、媯川、漁陽、密雲、北平、柳城、河東、絳郡、陝郡之北境,平陽、高平、上黨、樂平、陽城、大寧、文城、西河、太原、昌化、樓煩、鴈門、定襄、安邊、馬邑、雲中、單于等郡地。兗州舊為濟河之閒,孔安國云:「東南據濟,西北距河。」禹貢云:「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顏師古云:「導沇流而為濟,截河又為滎澤,陶丘在濟陰定陶西南。菏即菏澤。過菏澤又與汶水會,北折而東入海也。」按:沇水出今河南府王屋縣山,東流濟源縣而名濟水。滎澤在今滎陽郡滎澤縣也。定陶,今濟陰郡也。菏澤在今魯郡縣。汶水,今魯郡萊蕪縣。然濟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復截河過。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於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亦曰濟河,蓋因舊名,非本濟水也。諸家所說地理者,皆云今清河郡禹貢冀州之域。又按:禹貢云:「導河自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北播為九河而入海。」河自周定王五年徙流禹之所道,漸以堙塞。至秦始皇二十二年攻魏,決河灌其郡,決處遂大,不可復補。魏都則今陳留郡。漢武元封三年春,河又徙,從頓丘東南流入渤海。頓丘即今縣也。渤海郡即今景城郡地。其下決於瓠子,東南通於淮泗。瓠子在今濮陽縣西界。時丞相田蚡食邑鄃在河北,河決而南,即鄃無水災,邑收入多。鄃即今平原郡平原縣也。有以知自周及秦至漢,其河已在今魏郡、平原之境。又王莽時,司空掾王橫云:「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自周時所徙,宜令卻徙更開空,使緣西山足乘高地而東北入海,乃無水災。」西山則太行恆山也。又按:洚水在今清河郡,經城縣界,大陸澤在今鉅鹿、趙郡、饒陽郡界,則王橫之言與禹符矣。其今清河郡在洚水東,則兗州舊城內,已具注清河郡篇也。今靈昌、濮陽、濟陽、清河、魏郡、博平、東平、平原、樂安、景城等郡地,史記、漢書皆云,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釃二渠,以引河北過洚水、大陸,入渤海。孟康注云:「釃,分也。分其流,泄其怒。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一則漯川也。」貝丘今清河郡西。漯川在汲郡東一里。又臣瓚注引禹貢曰:「夾右碣石入於河,壺口、雷首入于海,則河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時,河移東郡,更注渤海。禹時不注渤海。」按:此則子長、孟堅之誤矣。九河,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頰,四曰覆釜,五曰胡蘇,六曰簡,七曰潔,八曰鉤盤,九曰鬲津。其徒駭、鬲津、鉤盤、胡蘇四河並在今景城郡界。馬頰、覆釜二河並在今平原郡界。其太史、簡、潔三河,未詳處所。青州東北據海,西距岱。岱,泰山也,在今魯郡界。自泰山之東至於海。今北海、濟南、淄川、東萊、東牟、高密、安東等郡即其地。徐州東據海,北至岱,南及淮。自泰山之南,淮之北,海之西也。今彭城、臨淮、魯郡、東海、琅琊等郡地是。梁州東據華山之陽,西距黑水。華山之南,今華陰之西南。黑水出張掖郡,南流入海。即巴蜀之地皆是也。今上洛、漢中、洋川、安康、房陵、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瀘川、清化、始寧、咸安、符陽、巴川、南賓、南浦、閬中、南充、安岳、盛山、雲安、犍為、陽安、仁壽、通義、和義、資陽、南溪、河池、武都、同谷、順政、懷道、同昌、陰平、江油、交川、合川、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寧、蜀郡、德陽、濛陽、唐安、臨邛、盧山、通化、越巂、雲南、洪源等郡地。揚州北據淮,東南距海。北自淮之南,東南距於海,閩中以來地。今廣陵、淮陰、鍾離、壽春、永陽、歷陽、廬江、同安、蘄春、弋陽、宣城、丹陽、晉陵、吳郡、吳興、餘杭、新定、新安、會稽、餘姚、臨海、縉雲、永嘉、東陽、信安、鄱陽、潯陽之東境、章郡、臨川、廬陵、宜春、南康、建安、長樂、清源、漳浦、臨汀、潮陽等郡地。自晉以後,歷代史皆云,五嶺之南至於海,並是禹貢揚州之地。按:禹貢物產貢賦,職方山藪川浸,皆不及五嶺之外。又按:荊州南境至衡山之陽,若五嶺之南在九州封域,則以鄰接宜屬荊州,豈有舍荊而屬揚,斯不然矣,此則近史之誤也。則嶺南之地非九州之境。荊州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荊山在今襄陽郡界,南至今衡陽郡桂嶺之北,皆是也。今江陵、夷陵、巴東、竟陵、富水、安陸、齊安、漢陽、江夏、義陽、潯陽之西境、長沙、巴陵、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武陵、澧陽、黔中、寧夷、涪川、盧溪、盧陽、靈溪、潭陽、清江、播川、義泉、夜郎、龍標、溱溪等郡地。其雍州西境,流沙之西,荊州南境,五嶺之南,所置郡縣,並非九州封域之內也。
 
21
序目下: 議曰:堯使鯀理水,功不成,復使禹理之,又舉舜歷試,禹因理水,遂別九州。故尚書云:「東漸於海,西被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孔安國注云:「堯賜玄圭以明之。」又舜自登庸二十年,始居攝位,「肇十有二州」,注云:「肇,始也。禹理水之後,舜始置十二州,分冀州為并州、幽州,分青州為營州。」其後八年,堯崩。舜咨四岳曰:「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舉禹為司空。舜曰:「汝平水土,惟時懋哉。」注云:「四岳同辭曰禹理洪水,有成功,言可用。故舜然其所舉,稱其前功以命之。懋,勉也。惟居是百揆,勉行之。」則禹之績本在堯代,舜未居攝以前也。而史記云:「堯崩後,舜以禹為司空,命平水土,以開九州。」又按:自鯀理水,績用不成,後至堯崩,凡二十八載,洪水為害,下民昏墊,豈有年踰二紀,方使伯禹理之。漢書亦云:「堯遭洪水,天下分絕為十二州,禹理水,更制九州。」則九州在十二州之後,乃與舜典乖互不同。馬季長云:「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則十二州在九州之後也,與孔注符矣。若稽其證據,乃子長、孟堅之誤矣。
 
22
序目下: 凡國之分野,上配天象,始於周季,定其十三,其地可辨。漢史曰:「秦地,東井、輿鬼之分野。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燉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皆宜屬焉。今京兆、馮翊、上洛、華陰之西境、弘農之南境、扶風、新平、安定、彭原、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新秦、朔方、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寧塞、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燉煌、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瀘川、清化、始寧、咸安、符陽、巴川、南賓、南浦、閬中、南充、安岳、盛山、雲安、犍為、陽安、仁壽、通義,和義、資陽、南溪、武都、河地、同谷、順政、和政、陰平、江油、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寧、蜀郡、德陽、濛陽、唐安、臨邛、盧山、洪源、越嶲、雲南、涪川、播川、義泉、夜郎、溱溪等郡地魏地,觜觿、參之分野。觿音許隨反。得漢之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郦強、郦,於勤反,水名。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鄢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魏分野。今馮翊之南境,華陰之東境,弘農之北境,河東、平陽、文城、大寧、昌化之南境,絳郡、陝郡之北境,河內之西境,河南府之北境,滎陽之東境,淮陽之北境,汝南之北境,陳留及靈昌之西境,皆是。韓地,角、亢、氐之分野。得漢之南陽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城,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皆韓分野。今郟鄏之河南地,河南之西境、南境、東境,滎陽,臨汝,潁川之西境,淮安,漢東,義陽之西境,南陽,武當等是。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得漢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野。按周之封域,其西得今河南洛陽、偃師,東至緱氏、鞏縣,南得伊闕,北至於河。當戰國之時,其境最狹,東西南北才百餘里。趙地,昴、畢之分野。得漢之信都、真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高陽、鄚、州鄉;廣平、鉅鹿、清河、河閒,渤海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皆趙分野。今鄴郡、清河、信都、廣平、鉅鹿、趙郡、常山、博陵、河閒、文安、饒陽、博平之北境、京城之北境、高平、上黨、樂平、陽城、榆林、九原、安北、太原、定襄、雲中、單于、鴈門之西境、樓煩之南境、西河之東境。燕地,尾、箕之分野。得漢之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上谷、代郡、鴈門,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野。樂浪、玄菟亦宜屬焉。今上谷、范陽、順義、歸化、歸德、媯川、漁陽、密雲、北平、柳城、安東、馬邑、安邊,鴈門之東境,接樓煩之北是也。樂浪、玄菟,今為東夷所據。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得漢之東郡,魏郡之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之分野。今靈昌、汲郡、魏郡,濮陽之西北境,濟陽之西北境,博平之西南境,河內之東境,皆是。宋地,房、心之分野。得漢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野。今睢陽、譙郡、濟陰、彭城、東平,魯郡之西境,濮陽之東南境,臨淮之西境,皆是。齊地,虛、危之分野。得漢之淄川、東萊、瑯琊、高密、膠東、泰山、城陽、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濟南、平原,皆齊分野。今北海、濟南、淄川、東萊、東牟、高密,瑯琊之北境,魯郡之北境,濟陽之東南,樂安、平原,景城之南境,博平之東境,皆是。魯地,奎、婁之分野。得漢之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野。今魯郡之東南境,東海,瑯琊之南境,臨淮之東境,皆是。楚地,翼、軫之分野。得漢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漢中、汝南郡,盡楚分野。今汝陰、汝南之南境,淮陽之南境,漢中、洋川、安康、房陵、巴東、夷陵、襄陽、竟陵、富水,義陽之東境,安陸、齊安、漢陽、蘄春、弋陽、江夏、巴陵、長沙、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始安之北境,始興、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清江等郡皆是。吳地,斗之分野。得漢之會稽、九江、丹陽、章郡、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野。今廣陵、淮陰、臨淮、永陽、歷陽、廬江、同安、宣城、丹陽、晉陵、吳郡、吳興、餘杭、新定、新安、會稽、餘姚、臨海、縉雲、永嘉、東陽、信安、鄱陽、潯陽、章郡、宜春、廬陵、南康、臨川、建安、長樂、清源、漳浦、臨汀,皆是。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得漢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越分野。」今潮陽、南海、義寧、海豐、恩平、南陵、招義、臨賀、高要、潯江、感義、臨江、扶南、晉康、臨封、開陽、高涼,始安之南境,平樂、蒙山、正平、開江、連城、鬱林、平琴、安城、賀水、常林、象郡、龍城、融水、朗寧、南潘、懷澤、寧仁、定川、新興、普寧、陵水、南昌、寧越、寧浦、橫山、修德、龍池、安南、九真、武峨、龍水、忻城、福祿、文陽、安樂、日南、承化、銅陵、永定、玉山、合浦、海康、蒼梧、懷德、臨潭、樂古、溫水、湯泉等郡是。其餘土境,非諸國分野之內也。
 
23
序目下: 議曰:按左傳周敬王、魯哀公之時,吳為越所滅。其後六十九年至威烈王,始命韓、魏、趙為諸侯。後十七年安王之時,三國共滅晉而分其地。後五十六年顯王之時,而越為楚所滅。又按:所列諸國分野,具於班固漢書及皇甫謐帝王代紀。下分區域,上配星躔,固合同時,不應前後。當吳之未亡,天下列國尚有數十。其時韓魏趙三卿又未為諸侯,晉國猶在,豈分其土地?自吳滅至分晉,凡八十六年,時既不同,若為分配?又按諸國地分,略考所在封疆,辨詳隸屬,甚為乖互,不審二子依據。漢書又云「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越分野。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後二十餘代,至句踐,滅吳稱伯。後六代而亡。後十代,至閩君搖,漢復立為越王」,都東甌,則今永嘉郡也。「是時,秦南海尉趙佗亦稱王」,五嶺之南,皆佗所有也。又按越之本封,在於會稽,至句踐強盛,有江淮之地,天子致胙,號稱霸王,正當戰國之時,凡得百四十二歲。後至秦漢,方有閩搖。雖虛引其歷代興亡,而地分星躔,皆不相涉。及趙佗奄有,時代全乖。未知取舍,何所準的,凡為著述,誠要審詳。若也但編舊文,不加考覈,遞相因襲,是誤後學。衹恐本將諸國上配天文,既多舛謬,或無憑據。然已載前史,歷代所傳,今且依其本書,別其境土,蓋備一家之學,示無闕也。其諸郡歷代所屬,則各具正於本篇。有覽之者,當以見察。
 
24
序目下: 凡郡之土宇,秦氏分制,罷侯置守,列為四十,其境可知。內史、雍州之域,今京兆、華陰、馮翊、扶風、汧陽、新平及梁州之域上雒郡皆是。北地、雍州之域,今安定、彭原、安化、平涼、靈武、五原、寧朔等郡地。隴西、雍州之域,今天水、隴西、會寧、安鄉、和政及梁州之域河池郡地皆是。上郡、雍州之域,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等郡皆是。九原、雍州之域,今九原、安北皆是。三川、荊河州之域,今河南府、陝郡之河南地、弘農、臨汝、滎陽、陳留及冀州之域河內、汲郡皆是。碭郡、荊河州之域,今睢陽、譙郡、濟陰及兗州之域東平郡地是。潁川、荊河州之域,今潁川、淮陽、汝南等郡地是。南陽、荊河州之域,今南陽、淮安、漢東、武當及荊州之域義陽郡地。邯鄲、冀州之域,今廣平、鄴郡,信都之西南境,鉅鹿之南境。上谷、冀州之域,今上谷、范陽、文安、河閒、媯川、順義、歸化、歸德,博陵之東境,饒陽之北境,及兗州之域景城之北境皆是。鉅鹿、冀州之域,今常山,趙郡之東北境,博陵之西境,鉅鹿之北境,饒陽之南境,兼兗州之域今清河、景城之南境是。漁陽、冀州之域,今漁陽、密雲郡地皆是。右北平、冀州之域,今北平郡之西境。遼西、冀州之域,今柳城及北平之東境皆是。遼東、青州之域,今安東府是。河東、冀州之域,今河東、絳郡、陝郡之北境、平陽、大寧、文城等郡是。上黨、冀州之域,今上黨、高平、樂平、陽城等郡是。太原、冀州之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鴈門之南境、樓煩等郡是。代郡、冀州之域,今安邊、馬邑之北境是。鴈門、冀州之域,今鴈門郡之北境,馬邑之南境是。雲中、冀州之域,今雲中、單于府及雍州之域榆林郡是。東郡、兗州之域,今靈昌、濮陽、濟陽、魏郡、博平及冀州之域汲郡之東南境。齊郡、兗州之域,今平原、樂安,及青州之域北海、濟南、淄川、東萊、東牟郡是。薛郡、徐州之域,今魯郡、東海郡是。瑯琊、青州之域,今高密及徐州之域瑯琊郡地,皆是。泗水、徐州之域,今彭城、臨淮郡地。漢中、梁州之域,今漢中、洋川、安康、房陵郡地皆是。巴郡、梁州之域,今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瀘川、清化、始寧、咸安、符陽、巴川、南賓、南浦、閬中、南充、盛山、雲安及安岳郡之東境皆是。蜀郡、梁州之域,今巴西、普安、梓潼、遂寧、益昌、蜀郡、德陽、濛陽、唐安、臨邛、盧山郡地是。九江、揚州之域,今廣陵、淮陰、鍾離、壽春、永陽、歷陽、廬江、同安、蘄春、弋陽、鄱陽、章郡、臨川、廬陵、南康、宜春、潯陽是。章郡、揚州之域,今宣城、新安、新定,及丹陽郡西境,兼吳興郡之西境,皆是。會稽、揚州之域,今晉陵、吳郡、餘杭、會稽、餘姚、東陽、信安、縉雲、臨海、永嘉,及丹陽郡之東境,兼吳興郡之東境,皆是。閩中、揚州之域,今建安、長樂、清源、漳浦、臨江郡地皆是。南郡、荊州之域,今江陵、清江、巴東、竟陵、富水、安陸、齊安、漢陽、江夏,及荊河之域襄陽郡地皆是。長沙、荊州之域,今長沙、巴陵、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郡地皆是。黔中、荊州之域,今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郡地是。南海、南越之地,今南海、始興、義寧、海豐、恩平、南陵、臨賀、高要、感義、晉康、臨封、開陽、高涼、連城、新興、銅陵、懷德,及揚州之域今潮陽郡皆是。桂林、南越之地,今始安、平樂、蒙山、開江、蒼梧、潯江、鬱林、平琴、安城、賀水、常林、象郡、龍城、融水、朗寧、懷澤、寧仁、合浦、橫山、修德、龍池、永定郡地皆是。象郡。南越之地,今招義、南潘、普寧、陵水、南昌、定川、寧越、安南、武峨、龍水、忻城、九真、福祿、文陽、日南、承化、玉山、合浦、安樂、海康、溫水、湯泉郡皆是。其餘郡府,自漢已後歷代開拓四夷之地。今隴右道武威、張掖、西平、寧塞、酒泉、晉昌、燉煌、伊吾、交河、北庭、安西、武都、臨洮、懷道、合川,山南西道順政,劍南道犍為、陽安、安岳之西境、仁壽、通義、和義、資陽、南溪、同昌、陰平、江油、交川、通化、臨翼、江源、歸誠、靜川、蓬山、恭化、維川、雲山、越嶲、雲南、洪源,黔中道涪川、播川、夜郎、義泉、溱溪,嶺南道臨潭、扶南、正平、樂古、珠崖、昌化、延德、瓊山、萬安郡地,皆是。爰自漢代,至於有隋,或郡國參置,或年代短促,州部無恆,增省而眾,離合不一,疆理難詳。
 
25
序目下: 大唐因循舊制,一為郡縣,又分天下為十五部:京畿、京兆、華陰、扶風、馮翊、新平、上洛、安康郡是。都畿、河南、陝郡、滎陽、臨汝、河內等郡地是。關內、安定、彭原、汧陽、中部、洛交、朔方、安化、靈武、榆林、延安、上郡、咸寧、銀川、九原、會寧、五原、新秦、寧朔、單于、安北等郡地是。河南、陳留、睢陽、靈昌、潁川、譙郡、濮陽、濟陽、北海、淮陽、汝南、東平、淄川、濟南、魯郡、彭城、臨淮、汝陰、濟陰、瑯琊、高密、東海、東萊、東牟郡是。河東、太原、上黨、河東、絳郡、平陽、西河、弘農、高平、大寧、昌化、文城、陽城、定襄、樂平、鴈門、樓煩、安邊、雲中、馬邑郡。河北、范陽、魏郡、汲郡、鄴郡、廣平、清河、信都、平原、饒陽、河閒、景城、常山、博陵、趙郡、鉅鹿、博平、文安、上谷、樂安、北平、密雲、媯川、漁陽、柳城、歸德、順義、歸化、安東郡。隴右、武威、天水、安西、北庭、交河、晉昌、西平、隴西、燉煌、酒泉、金城、安鄉、同谷、和政、武都、臨洮、懷道、寧塞、合川、張掖、伊吾郡。山南東、江陵、襄陽、南陽、淮安、武當、房陵、漢東、竟陵、富水、巴東、夷陵、雲安、南賓、武陵、澧陽、南浦郡是。山南西、漢中、通川、巴川、清化、洋川、順政、河池、益昌、咸安、盛山、始寧、南平、符陽、潾山等郡地。劍南、蜀郡、唐安、濛陽、德陽、通義、梓潼、巴西、普安、閬中、資陽、臨邛、通化、交川、越嶲、南溪、遂寧、仁壽、犍為、盧山、瀘川、陽安、安岳、洪源、陰平、同昌、江油、臨翼、歸誠、江源、靜川、恭化、維川、和義、雲山、蓬山、雲南郡。淮南、廣陵、安陸、弋陽、義陽、廬江、蘄春、同安、永陽、鍾離、壽春、齊安、淮陰、漢陽、歷陽郡。江南東、丹陽、晉陵、吳郡、餘杭、會稽、餘姚、臨海、縉雲、永嘉、東陽、新定、新安、信安、長樂、清源、建安、臨汀、漳浦、潮陽郡是。江南西、宣城、章郡、鄱陽、長沙、桂陽、南康、零陵、臨川、廬陵、潯陽、江夏、江華、衡陽、宜春、巴陵、邵陽郡。黔中、黔中、盧溪、盧陽、清江、江陵、潭陽、龍標、南川、義泉、靈溪、寧夷、涪川、溱溪、播川、夜郎郡。嶺南。南海、始安、安南、武峨、龍水、忻城、福祿、文陽、普寧、郎寧、始興、義寧、臨賀、連山、高要、晉康、平樂、新興、南潘、陵水、高涼、延德、海康、臨江、潯江、蒙山、開江、修德、龍池、臨封、南陵、招義、日南、定川、懷德、安城、寧越、賀水、寧浦、橫山、象郡、開陽、感義、平琴、鬱林、合浦、安樂、溫水、連城、玉山、南昌、寧仁、懷澤、龍城、銅陵、永定、恩平、融水、昌化、湯泉、珠崖、九真、承化、常林、正平、瓊山、臨潭、扶南、海康、蒼梧、萬安、樂古等郡。
 
26
序目下: 今辨禹貢九州并南越之地,歷代郡國,析於其中。其有本非州之區域,則以鄰接附入云爾。雍州伊吾、交河、北庭、安西,梁州臨翼、歸誠、靜川、恭化、維川、雲山、蓬山。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職官一

《職官一》 

《歷代官制總序》 
1
歷代官制... : 伏羲氏太昊以龍紀,故為龍師名官。師,長也。龍紀其官長,故為龍師。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官為黃龍。張晏曰:「庖羲氏將興,神龍負圖而至,因以名師與官也。」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水名。共工氏,以諸侯霸有九州者。以受水瑞,故水名官。神農氏以火紀,故為火師火名。火德也,故為炎帝。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也。神農有火星之瑞,因以名師與官也。黃帝雲師雲名。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也。黃帝有景雲之應,因以名師與官也。
 
2
歷代官制... : 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鳥紀,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曆正也。鳳鳥知天時,故以為曆正之官。玄鳥氏,司分也。玄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伯趙氏,司至也。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至冬至止。青鳥氏,司啟也。青鳥,鶬鷃也。以立春鳴,立秋止。鶡音晏。丹鳥氏,司閉也。丹鳥,鷩雉也。以立秋來,立冬去,入大水為蜃。以上四鳥,皆歷正之屬官。祝鳩氏,司徒也。祝鳩,鷦鳩也。鷦鳩孝,故為司徒,主教民。●鳩氏,司馬也。●鳩,王●也。摯而有別,故為司馬,主法制。鳲鳩氏,司空也。鳲鳩,鴶鵴也。鳲鳩平均,故為司空,平水土。鳲音尸。鴶音秸。鵴音菊。爽鳩氏,司寇也。爽鳩,鷹也。摯,故為司寇,主賊盜。鶻鳩氏,司事也。鶻鳩,鶻鵰也。春來冬去,故為司事。鶻音骨。鵰音陟交反。似山鵲而小,至春多聲。五鳩,鳩民者也。鳩,聚也。治民尚聚,故以鳩為名。五雉為五工正,五雉,雉有五種:西方曰鷷雉,東方曰鶅雉,南方曰翟雉,北方曰鵗雉,伊洛之南曰翬雉。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夷,平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止也,止人使不淫放也。扈有九種,春扈鳻鶞,夏扈竊玄,秋扈竊藍,冬扈竊黃,棘扈竊丹,行扈唶唶,宵扈嘖嘖,桑扈竊脂,老扈鴳鴳。以九扈為九農之號,各隨其宜,以教民事者也。鶞音敕倫反。唶音子夜反。嘖音壯革反。
 
3
歷代官制... : 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德不能致遠瑞,始以民事命官。此郯子對魯昭公之辭。仲尼聞之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乃見於郯子而學之。又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社稷五祀,是尊是奉。五官之君長能修其業者,死配食於五行之神,為王者所尊奉。春官木正,曰句芒。正,官長也。取木生句曲而有芒角。其祀重也。夏官火正,曰祝融。祝融,明貌也。其祀黎也。秋官金正,曰蓐收。秋物摧蓐而可收也。其祀該也。冬官水正,曰玄冥。水,陰而幽冥。其祀脩及熙焉。中官土正,曰后土。土為群物主,故稱后也。其祀句龍焉。在家則祀中霤,在野則祀社。
 
4
歷代官制... : 唐堯之代,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故堯命之,使敬順昊天。昊天,言元氣廣大。星,四方中星。辰,日月所會。曆象其分節,敬記天時,以授人也。此舉其目,下別序之。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宅,居也。東表之地稱嵎夷。暘,明也。日出於谷而天下明,故稱暘谷。暘谷,嵎夷,一也。羲仲居治東方之官。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寅,敬。賓,導。秩,序也。歲起於東,而始就耕,謂之東作。東方之官,敬導出日,平均次序東作之事,以務農也。申命羲叔宅南交,申,重也。南交,言夏與春交,舉一隅以見之。此居治南方之官。平秩南訛,敬致。訛,化也。掌夏之官,平序南方化育之事,敬行其教,以致其功。四時同之,亦舉一隅。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昧,冥也。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昧谷曰西,則嵎夷東可知。此居治西方之官,掌秋天之政。寅餞納日,平秩西成。餞,送也。日出言導,日入言送,因事之宜。秋,西方萬物成,平序其政,助成物也。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北稱朔,亦稱方。言一方則三方見矣。北稱幽則南稱明,從可知也。都,謂所聚也。易,謂歲改易於北方。平均在察其政,以順天常。上總言羲、和敬順昊天,此分別仲、叔各有所掌。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允,信。釐,治。工,官。績,功。咸,皆。熙,廣也。言定四時成歲,曆以告時授事,則能信治百官,眾功皆廣,歎其善。內有百揆、四岳,四岳,分主四方諸侯者也。周禮正義曰:「四岳,四時之官,主四岳之事。」始羲、和之時,主四岳者謂之四伯。至其死,分岳事,置八伯,皆王官。其八伯,唯驩兜、共工、放齊、鯀四人而已,餘四人無文可知。故書傳云:「惟元祀巡狩,四岳八伯。」堯始以羲、和為六卿,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岳之事,是為四岳。出則為伯。其後稍死,分置八伯,以九州而言,八伯者,據畿外八州也,畿內不置伯,以鄉遂之吏主之。四岳之外,更有百揆之官者,但堯初天官為稷,至堯,試舜天官之任,謂之百揆,舜又命禹為百揆,皆天官也。外有州牧、侯伯。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國之長。
 
5
歷代官制... : 虞舜有天下,以伯禹作司空,使宅百揆。禹代鯀為崇伯,入為天子司空,治洪水有成功,言可用之。棄作后稷,播百穀。契作司徒,敷五教。布五常之教。皋繇作士,正五刑。士,理獄官。垂作共工,利器用。垂,臣名。共謂供其百工職事。伯益作虞,育草木鳥獸。虞,掌山澤之官。伯夷秩宗,典三禮。秩,序。宗,尊也。三禮,天地人之禮。伯夷,臣名,姜姓。夔典樂,教冑子,冑,長也,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詩蹈之舞之,教長國子中和祗庸孝友。和神人。命夔使勉之。龍作納言,出納帝命。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蓋亦為六官,以主天地四時也。崔靈恩曰:「自顓頊以來,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故重、黎之後,世掌天地官,號曰羲、和。唐堯受之,乃置天地四時之官,命羲、和之後,使復舊職,而掌天地之事。又分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使主四時,為六卿之任。及其末年,舜攝百揆,改地官為司徒,秋官為士,冬官為司空,春官為秩宗。故尚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分命和仲、和叔等,使主四時之事。又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地官之事也。皋繇作士,五刑有服,秋官之任也。禹作司空,以平水土,冬官之職也。伯夷為秩宗,典朕三禮,此春官之所司也。」又周禮正義曰:「稷為天官,羲、和為夏官,共為六官也。」
 
6
歷代官制... : 夏后之制,亦置六卿。甘誓曰「乃召六卿」是也。其官名次,猶承虞制。禮記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7
歷代官制... : 殷制,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典司六典。典,法也。此蓋殷時制也。周則太宰為天官,太宗曰宗伯,宗伯為春官,太史以下屬焉。太士,以神仕者。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眾,謂群臣也。此亦殷時制也。周則司士屬司馬。太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六官。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府,主藏六物之稅者。此亦殷時制也。周則皆屬司徒。司土,土均也。司木,山虞也。司水,川衡也。司草,稻人也。司器,角人也。司貨,●人也。●音華猛反。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此亦殷時制也。周則皆屬司空。土工,陶瓬也。金工,築、冶、鳧、莺、鍛、桃也。石工,玉人、磬人也。木工,輪、輿、弓、廬、匠、車、梓也。獸工,函、鮑、韗、韋、裘也。唯草工職亡,蓋謂作萑葦之器。韗音吁援反。瓬音方往反。五官致貢曰享。貢,功也。享,獻也。致其歲終之功於王,謂之獻也。太宰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聽其致事,而詔王廢置也。五官之長曰伯。謂為三公也。周禮「九命作伯」。千里之內為王畿,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屬、連、卒、州,猶聚也。伯、帥、正,亦長也。凡長,皆因賢侯為之。殷之州長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老,謂上公。
 
8
歷代官制... : 周成王既黜殷命,參改殷官,制為周禮,以作天地四時之名,謂之六卿。改太宰為天官冢宰,太宗為春官宗伯,以司徒為地官,司馬為夏官,司寇為秋官,司空為冬官。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禮,夏官司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六官之職,皆總屬於冢宰。故論語曰:「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爾雅曰:「冢,大也。」冢宰則太宰,於百官無所不主。各有徒屬,周於百事。崔靈恩曰:「夫百王不同,各置官禮。為禪讓相傳者亦不得不改,但所以改者少。非禪讓之世者變易必多,以革人視聽。所以禪讓不改多者,以禪讓道同,人未為弊,故不改者多。非禪讓之世,須變人情,故必多改。故王者之興,必有改官之禮,此周禮所興之意也。」歲終,天子齋戒受諫,諫當有所改為。六卿以百官之成質於天子。質,猶平也,平其計要。百官齋戒受質,受平報也。然後休老勞農,饗食之也。成歲事,斷計要也。制國用。
 
9
歷代官制... : 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並爭,各有變易。暨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五帝自以德不及三皇,故自去其皇號。三王又以德不及五帝,自損稱王。秦自以德褒二代,故兼稱之。立百官之職,不師古。始罷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總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
 
10
歷代官制... : 漢初因循而不革,隋時宜也,其後頗有所改。孟康注漢書曰:「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等為外朝。」王莽篡立,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亂亡。至更始之時,官爵皆群小賈豎。語曰:「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光武中興,務從節約,并官省職,費減億計。後漢建武六年詔曰:「百姓遭難,戶口耗少,而官吏尚繁。」於是司隸、州牧條奏,并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廢丞相與御史大夫,而以三司綜理眾務。洎於叔世,事歸臺閣。論道之官,備員而已。
 
11
歷代官制... : 魏與吳蜀,多依漢制。晉氏繼及,大抵略同。山公啟事曰:「晉制,諸坐公事者,皆三年乃得敘用。其中多有好人,令逍遙無事。臣以為略依左遷法,隋資才減之,亦足懲戒,而官不失其用。」詔善之。又傅玄奏曰:「諸官有病滿百日不差,宜令去職,優其禮秩。既差而復用。」太元六年,改制減費,損吏士職員,凡七百人。時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荀勖議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蕭曹相漢,載其清靜,此清心也。漢文垂拱,幾致刑措,此省事也。光武并合吏員,縣官國邑,纔置十一,此省官也。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減天下吏員,正始中亦并合郡縣,此省吏也。今必欲求之於本,則宜以省事為先。設官分職,委事責成。量能受任,思不出位。若欲省官,竊謂九寺可并於尚書,蘭臺宜省付三府。」至東晉,桓溫又表曰:「愚謂門下三省、祕書、著作,通可減半。古以九卿綜事,不專尚書。今事歸內臺,則九卿為虛設,皆宜省并。若郊廟籍田之屬,則臨時權兼,事訖省矣。」
 
12
歷代官制... : 爰及宋齊,亦無改作。宋時新制,長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錮三年。山陰令沈叔任父疾去職,御史中丞鄭鮮之上議曰:「所以為其制者,蒞官不久,則奔競互生,故杜其欲速之情,以申考績之實耳。今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損義疾理,莫此為大。」詔從之。於是自二品以上父母及為祖父母後者,墳墓崩毀及疾病,族屬輒去,並不禁錮。又劉祗為中書郎,江夏王義恭領中書監,服親不得相臨,表解職也。孝武詔曰:「昔二王兩謝,俱至崇禮。自今三臺五省,悉同此例。」又詔曰:「方鎮所假禮白版郡縣,年限依臺除,食祿三分之一,不給送。」官司有三臺、五省之號,三臺,蓋兩漢舊名。五省,謂尚書、中書、門下、祕書、集書省也。郡縣有三歲為滿之期。宋州、郡、縣居職,以三周為小滿。梁武受終,多遵齊舊。然而定諸卿之位,分配四時,說在列卿中。置戎秩之官,百有餘號。武帝時,置百二十五號將軍,為二十四班。陳遵梁制,不失舊物。陳依梁制,年未滿三十者,不得入仕。唯經學生策試得第,諸州迎主簿,西曹左奏及經為挽郎得仕。其諸郡,唯正王任丹陽尹經迎得出身,庶姓尹不得。必有奇才、異行、殊勳,別降恩旨敘用者,不在常例。其相知表啟通舉者,每常有之。亦無年常考校黜陟之法。既不為此式,所以勤惰無辨。凡選官無定期,隨闕即補,多更互遷官,未必即進班秩。其官唯論清濁。從濁官得微清,即勝於轉。若有遷授,或由別敕,但移轉一人為官,則諸官多須改動。陳書曰:「舊式,拜官皆在午後。唯拜蔡景歷為度支尚書日,駕幸玄武觀,帝恐景歷是日不得預宴,特令早拜。」
 
13
歷代官制... : 後魏昭成之即王位,初置官司,分掌眾職。以燕鳳為右長史,許謙為郎中令。然而其制草創,名稱乖疏。皇始元年,道武平并州,始建臺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刺史、太守,尚書郎等官悉用文人。天興中,太史言天文錯亂,當改王易政,故官號數革。初,道武制官,皆擬遠古雲鳥之義,諸曹走使謂之「鳧鴨」,取飛之迅疾也。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視。他皆類此。至孝文太和中,王肅來奔,為制官品,百司位號,皆準南朝,改次職令,以為永制。凡守令以六年為滿,後經六年乃敘。又作考格,以之黜陟。太和十八年,詔曰:「古者三載考績,三考黜陟。朕今三載一考,考便黜陟,各令當司考其優劣為三等。六品以下,尚書重問;五品以上,朕與公卿親論善惡。上上者遷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本位。」又宣武帝行考陟之法,任事上中者,三年升一階;散官上第者,四載登一級。孝明以後,授受多濫。自明帝孝昌以後,天下多難,刺史、太守,皆為當部都督,雖無兵事,並立佐僚,所在頗為煩擾。及東魏靜帝時,齊神武作相,高隆之表請自非實在邊要、見有兵馬者,悉皆斷之。又時諸朝貴多假常侍以取貂蟬之飾。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陳諸假侍服者,請亦罷之。又自軍國多事,冒竊官者不可勝數。隆之奏請檢括,得五萬餘人。而群小喧囂,隆之懼而止。北齊創業,亦遵後魏,臺省位號,多類江東。以門下省掌獻納諫正,中書省管司王言,祕書省典司經籍,集書省掌從容諷議,中常侍省掌出入門閤,御史臺掌察糾彈劾。後主臨御,爵祿犬馬。御馬及犬,乃有儀同、郡君之號,藉以旃罽,食物十餘種。其宮婢、閹人、商人、胡戶、雜戶、歌舞人、見鬼人濫富貴者萬數。至末年,太宰、三師、大司馬、大將軍、三公等官,並增員而授,或兩或三,不可稱數。後周之初據關中,猶依魏制。及平江陵之後,別立憲章,酌周禮之文,建六官之職,其他官亦兼用秦漢。他官,謂將軍、都督、刺史、太守之類。
 
14
歷代官制... : 隋文帝踐極,百度伊始,復廢周官,還依漢魏。其於庶僚,頗有損益,凡官以四考而代。又制,凡官以理去職,聽並執笏。至煬帝,意存稽古,多復舊章。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如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大業三年,始行新令,有三臺、五省、五監、十二衛、十六府。殿內、尚書、門下、內史、祕書,五省也。謁者、司隸、御史,三臺也。少府、長秋、國子、將作、都水,五監也。左右翊、左右驍、左右武、左右屯、左右禦、左右候、十二衛也。左右備身、左右監門等,凡十六府也。或是舊名,或是新置。諸省及左右衛、武候、領軍、監門府為內官,自餘為外官。於時天下繁富,四方無虞,衣冠文物為盛矣。既而漸為不道,百度方亂,號令日改,官名月易,圖籍散逸,不能詳備。
 
15
歷代官制... : 大唐職員多因隋制,雖小有變革,而大較不異。高祖制:文官遭父母喪者,聽去職。貞觀六年,大省內官,凡文武定員,六百四十有三而已。顯慶元年初制:「拜三師、三公、親王、尚書令、雍州牧、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左右僕射,並臨軒冊授。太子三少、侍中、中書令、諸曹尚書、諸衛大將軍、特進、鎮軍、輔國大將軍、光祿大夫、太子詹事、太常卿、都督及上州刺史在京者,朝堂受冊。」又制:「文武官五品以上老及病不因罪解者,並聽同致仕例。」龍朔二年,又改京諸司及百官之名,改尚書省為中臺,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省為西臺,其餘官司悉改之。咸亨元年復舊。至於武太后,再易庶官,或從宜創號,改尚書省為文昌臺,門下省為鸞臺,中書省為鳳閣,御史臺為肅政臺及諸寺衛等名,又置控鶴府官員。或參用古典。改六尚書為天地四時之官。天授二年,凡舉人,無賢不肖,咸加擢拜,大置試官以處之。試官蓋起於此也。試者,未為正命。凡正官,皆稱行、守,其階高而官卑者稱行,階卑而官高者稱守,階官同者,並無行、守字。太后務收物情,其年二月,十道使舉人,并州石艾縣令王山耀等六十一人,並授拾遺、補闕。懷州錄事參軍崔獻可等二十四人,並授侍御史。并州錄事參軍徐昕等二十四人,並授著作郎。魏州內黃縣尉崔宣道等二十二人,並授衛佐、校書、御史等。故當時諺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杷推侍御史,艶脫校書郎。」試官自此始也。於時擢人非次,刑網方密,雖驟歷榮貴,而敗輪繼軌。神功元年制曰:「自今本色出身,解天文者進轉官不得過太史令,音樂者不得過太樂、鼓吹署令,醫術者不得過尚藥奉御,陰陽卜筮者不得過太卜令,解造食者不得過司膳寺諸署令。」又制:「其有從勳官、品子、流外、國官、參佐、視品等出身者,自今不得任京清顯要等官。若累階應至三品者,不須進階,每一階酬勳兩轉。如先有上柱國者,聽迴授期以上親。必有異行奇材別立殊效者,不拘此例。」神龍初,官復舊號。凡武太后所改之官。二年三月,又置員外官二千餘人。國初,舊有員外官,至此大增,加兼超授諸閹官為員外官者,亦千餘人。中書令李嶠,初自地官尚書貶通州刺史,至是召拜吏部侍郎。嶠志欲曲行私惠,求名悅眾,冀得重居相位,乃奏請大置員外官,多引用勢家親識。至是,嶠又自覺銓衡失序,官員倍多,府庫由是減耗也。於是遂有員外、員外官,其初但云員外。至永徽六年,以蔣孝璋為尚藥奉御,員外特置,仍同正員。自是員外官復有同正員者,其加同正員者,唯不給職田耳,其祿俸賜與正官同。單言員外者,則俸祿減正官之半。檢校、試、攝、判、知之官。攝者,言敕攝,非州府版署之命。檢校者,云檢校某官。判官者,云判某官事。知者,云知某官事。皆是詔除,而非正命。逮乎景龍,官紀大紊,復有「斜封無坐處」之誦興焉。景龍中,有太平、安樂、長寧、宜城等諸公主及皇后陸氏妹郕國夫人、李氏妹崇國夫人并昭容上官氏與其母沛國夫人鄭氏、尚宮柴氏、賀婁氏、女巫隴西夫人趙氏,皆樹用親識,亦多猥濫。或出自臧獲,或由於屠販,多因賂貨,累居榮秩,咸能別於側門降墨敕斜封以授焉,故時人號為「斜封官」。時既政出多門,遷除甚眾,自宰相至於內外員外官及左右臺御史,多者則數踰十倍,皆無廳事可以處之,故時人謂之「三無坐處」,謂宰相、御史及員外官也。先天以來,始懲其弊。玄宗御極,宰相姚元崇、宋璟兼吏部尚書,大革姦濫,十去其九。時有殿中侍御史崔蒞、太子中允薛昭諷帝曰:「先朝所授斜封官,恩命已布,而姚元崇、宋璟等沮先帝之明,歸怨陛下,道路謗讟,天下稱冤。奈何與萬人為仇敵,恐有非常之變。」上以為然,乃下詔曰:「諸緣斜封、別敕授官,先令停任,宜並量材敘用。」監察御史柳澤又上疏,極言不可:「其斜封官得免罪戾,已沐恩私。旬月之內,頻煩降旨,前敕令至冬處分,後敕又令替人卻停,將何以止姦邪?將何以懲風俗?」至開元二十五年,刊定職次,著為格令。此格皆武德、貞觀之舊制,永徽初已詳定之,至開元二十五年再刪定焉。至二十八年,又省文武六品以下官三百餘員及諸流外、番官等。蓋尚書省以統會眾務,舉持繩目。門下省以侍從獻替,規駮非宜。中書省以獻納制冊,敷揚宣勞。祕書省以監錄圖書。殿中省以供修膳服。內侍省以承旨奉引。尚書、門下、中書、祕書、殿中、內侍,凡六省。御史臺以肅清僚庶。九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為九寺。五監少府、將作、國子、軍器、都水為五監。以分理群司。六軍、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為六軍。十六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左右威、左右領軍、左右金吾、左右監門、左右千牛為十六衛。以嚴其禁禦。一詹事府、二春坊、有左右春坊,又有內坊,掌閣內諸事。三寺、家令寺、率更寺、太僕寺。十率左右衛、左右司禦、左右清道、左右監門、左右內侍,凡十率府。俾乂儲宮。牧守督護,分臨畿服,京府置牧,餘府州置都督、都護、太守。設官以經之,置使以緯之。按察、採訪等使以理州縣。節度、團練等使以督府軍事。租庸、轉運、鹽鐵、青苗、營田等使以毓財貨。其餘細務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數。其轉運以下諸使,無適所治,廢置不常,故不別列於篇。自六品以下,率由選曹,居官者以五歲為限。於是百司具舉,庶績咸理,亦一代之制焉。一歲為一考,四考有替則為滿。若無替,則五考而罷。六品以下,吏部注擬,謂之旨授。五品以上,則皆敕除。自至德之後,天下多難,甄才錄效,制敕特拜,繁於吏部,於是兼試、員外郎,倍多正員。至廣德以來,乃立制限,州縣員外,兼試等官,各有定額。並云:額內溢於限者,不得視職。其有身帶京官冗職,資名清美,兼州縣職者,云占闕焉,即如正員之例。官以三考而代,無替四考而罷,由是官有常序焉。
 
《要略》
1
要略: 官數 官品 設官沿革 封爵 三公 宰相 三老五更 祿秩
 
2
要略: 官數
 
3
要略: 唐六十員,虞六十員。尚書云:「建官惟百。」鄭玄云:「虞官六十,唐官未聞。堯舜同道,或皆六十。并屬官而言,則皆有百。」
 
4
要略: 夏百二十員。尚書云:「夏、商官倍。」則當二百。鄭玄曰:「百二十。」
 
5
要略: 殷二百四十員。明堂位「二百」。鄭玄曰:「二百四十。」
 
6
要略: 周六萬三千六百七十五員。內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諸侯國官六萬一千三十二人。按禮記王制計之。殷制周。
 
7
要略: 漢自丞相至佐史,凡十三萬二百八十五員。哀帝時,數兼諸府州郡胥吏。
 
8
要略: 後漢七千五百六十七員。
 
9
要略: 晉六千八百三十六員。
 
10
要略: 宋六千一百七十二員。
 
11
要略: 齊二千一百三員。
 
12
要略: 後魏七千七百六十四員。
 
13
要略: 北齊二千三百二十二員。並內官。
 
14
要略: 後周二千九百八十九員。並內官。
 
15
要略: 隋一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員。內官二千五百八十一,外郡縣官九千九百九十五。
 
16
要略: 大唐一萬八千八百五員。內官二千六百二十一,外郡縣官一萬六千一百八十五。
 
17
要略: 官品:周官九命。
 
18
要略: 漢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六等。
 
19
要略: 後漢自中二千石至斗食,凡十三等。
 
20
要略: 魏秩次多因漢制,更置九品。
 
21
要略: 晉、宋、齊並因之。
 
22
要略: 梁因之,更置十八班,班多為貴。
 
23
要略: 陳並因之。
 
24
要略: 後魏置九品,品各置從,凡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為上下階,凡三十階。
 
25
要略: 北齊並因之。
 
26
要略: 後周制九命,每命分為二,以正為上,凡十八命。
 
27
要略: 隋置九品,品各有從。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為上下,凡三十階,自太師始焉,謂之流內。流內自此始焉。煬帝除上下階,唯留正、從各九品。又置視正二品至九品,品各有從,自行臺尚書令始焉,謂之視流內。視流內自此始。
 
28
要略: 大唐自流內以上,並因隋制。又置視正五品、視從七品,以署薩寶及正祓,謂之視流內。又置勳品九品,自諸衛錄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謂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勳品自齊梁即有之。
 
29
要略: 設官沿革略舉崇著者。其當部之官長,雖品秩下者,亦附此。
 
30
要略: 黃帝:六相堯有十六相。為之輔相,不必名官。
 
31
要略: 少昊:司徒、前漢嘗加大,後漢又加大。司馬、項羽加大,漢以後曰大,後周又加大。司空、前漢加大,改御史大夫為之。後周又加大。司寇。後周有內司寇卿,後又加大。
 
32
要略: 唐: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州牧。
 
33
要略: 虞:太師、太保、納言、隋及大唐嘗改侍中為之。后稷、秩宗、士、共工、虞。
 
34
要略: 夏:九卿。
 
35
要略: 商:太宰、晉、宋、齊、梁、陳改太師為之。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司士、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方伯。
 
36
要略: 周:太傅、少師、少保、冢宰、後周加大。宗伯、後周加大。內史、秦置內史,治京師,如諸郡守。後周有內史中丞大夫。隋改中書為內史監令。大唐亦嘗以中書為內史。太僕正、至漢為太僕。梁為卿。大唐嘗為司馭卿,又嘗為司僕卿。大將軍、自戰國時楚置。前後左右將軍。周末置。
 
37
要略: 秦:太尉。左右丞相、丞相、後周末加大。相國。侍中、本丞相史,隋改為納言,又改為侍內。大唐嘗為納言,或為左相,或為黃門監。黃門侍郎,後周納言大夫。大唐為鸞臺侍郎,又改為門下侍郎。散騎常侍。魏加侍郎,又加員外,又加通直。大唐分為左右。少府吏,在殿中主發書,謂之尚書,四人。漢置五人,其一人為僕射,四人分曹。後漢為五曹。至晉有六曹。尚書令、僕射、漢置左右。大唐嘗改為左右匡政,或為左右丞相,武太后嘗為文昌左右相。尚書丞。至漢置四人。後漢減二人,為左右丞。大唐嘗為左右肅機。御史大夫、大唐嘗為大司憲,武太后又嘗改為肅政,又分為左右。奉常、漢改曰太常,後改曰奉常,又改為太常。後漢為奉常,自後為太常。梁謂之卿。大唐嘗為奉常卿,又嘗為司禮卿。郎中令、漢為光祿勳。後漢嘗為郎中令。魏為光祿勳。梁除勳字,謂之卿。大唐嘗為司宰卿,又嘗為司膳卿,又為光祿卿。衛尉、漢嘗為中大夫令。至梁,謂之卿。至大唐,嘗為司衛卿。宗正、漢嘗改為宗伯。至大唐,嘗為司宗卿,又嘗為司屬卿。治粟內史、漢改曰大農令,又改曰大司農。後漢末為大農。魏為司農。至梁謂之卿。後魏又加大。大唐嘗為司稼卿。主爵中尉、漢以右扶風代之。廷尉、二漢、梁、北齊為大理。梁謂之卿,徐代曰廷尉。大唐嘗為詳刑卿,又為大理卿。典客、漢改為大鴻臚,又嘗曰大行。至梁,除大字,謂之卿。大唐為同文卿,又嘗為司賓卿,又為鴻臚卿。典屬國、少府、至梁謂之卿。大唐嘗為內府監,亦嘗為尚方監,又為少府監。將作少府、漢改為大匠。梁為大匠卿。隋為將作大監,又改為大匠。大唐亦嘗為大匠,又嘗為繕工監,又嘗為營繕監,又為將作監。中尉。漢武更名執金吾。中書謁者令、僕射。至漢嘗以宦者為之。魏為中書監令,專掌機務。隋為內史監令,尋改為內史,又改為內書,又為內史令。大唐復為中書令,嘗為右相,又為內史,又為紫薇令。詹事、大唐嘗改為端尹,又嘗改為宮尹、少詹事,並為少尹。中庶子、庶子、晉改庶子為左右。隋罷中。大唐嘗為左右中護。太子家令、大唐嘗為宮府大夫。率更令、大唐嘗為司更大夫。僕。大唐嘗為御僕大夫。率內史、理京師,漢分為左右,又置京兆尹、左馮翊代之。郡守、漢改為太守。後魏每部置三太守。隋置通守。魏之二守,隋之通守,並佐貳。大中二大夫。大唐並為文散。
 
38
要略: 漢:領尚書事、至後漢為錄尚書事。三公曹尚書。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後漢改為吏曹,主選舉,又為選部。魏為吏部。宋嘗置兩員。大唐嘗改為司列太常伯,又嘗為天官。中書侍郎、東晉嘗為通事郎。隋為內史侍郎,又為內師侍郎。大唐為內史侍郎,又為中書侍郎,又為紫薇侍郎。御史中丞、後魏曰中尉。大唐改治書侍御史為之,嘗為司憲大夫。光祿大夫、優寵者則加銀章青綬。至魏晉則又加金章紫綬。齊嘗置左右。至隋為散官。中散大夫。王莽置。大唐為文散。太皇太后卿長信少府、太后以下卿,以至於陳,自後魏無。皇太后卿長信少府、皇后卿大長秋。隋有令。大唐改為內侍。中常侍。大唐為內常侍。都水使者。至宋嘗為水衡令。梁曰大舟卿。隋嘗為都水監。大唐嘗為司津監,又嘗為水衡都尉。驃騎、後漢加大將軍。大唐為武散。游擊、大唐為武散。衛、車騎、驍騎、梁置左右。伏波、上、騎、材官、輕車、樓船、橫海、護軍、至大唐為勳官。度遼、貳師、蒲類、強弩、戈船、奮威、建威、積射二十一將軍。奉車、騎、駙馬三都尉。至梁,尚主者為之。司隸校尉、督察三輔。隋有司隸大夫。大唐京畿採訪使亦其職。刺史、刺舉郡縣。至隋治人。都護。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特進、大唐為文散。諸加官。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侍中為之。
 
39
要略: 後漢:賊曹尚書。尚書侍郎三十六人。初稱尚書郎中,滿歲稱尚書郎,三歲稱侍郎,五歲遷大縣令。魏有尚書郎。晉又有郎中。隋初置三十六侍郎,後置員外郎一人,後又六曹各置侍郎,每曹有郎,有員外郎。大唐改曹郎為郎中。祕書監。後又置令。大唐嘗為蘭臺太史,少監為侍郎,又嘗為麟臺。武衛、至隋置左右。大唐為左右鷹揚衛。輔國、晉加大。宋改為輔師。大唐為武散。四征、四鎮、四安、虎牙、征虜、捕虜、橫野、鷹揚、討逆、討虜、破虜等將軍。四中郎將、都督。至晉加大。河南尹、留守。班同三司、前漢文帝以宋昌為衛將軍,亞三司,未為官也。儀同三司。魏有開府儀同三司。晉又有開府儀同三司。後魏有儀同三司。北齊有開府儀同三司,又有儀同三司。後周有開府儀同,又有上開府儀同大將軍。至隋為散官,又諸衛各置開府一人。八座。
 
40
要略: 魏:五兵尚書、至後魏有七兵尚書。隋曰兵部。大唐嘗為司戎太常伯,或為夏官,或為武部,又為兵部。度支尚書、吳有戶部。晉以後為度支。至隋為民部。大唐嘗為度支,又為戶部。祠部曹尚書。至後魏有儀曹尚書。後周有禮部。隋置禮部尚書。大唐嘗為司禮太常伯,或為春官,又為禮部。殿中監。秩甚卑。隋曰殿內監。大唐嘗為中禦府大監。中衛、晉分為左右衛將軍。隋改為左右翊衛。大唐復為左右衛。中領軍、尋改曰領軍。隋改為左右屯衛。大唐嘗為左右戎衛,又嘗為左右玉鈐衛,又為左右領軍。鎮軍、冠軍、游騎、大唐並為武散。四平、鎮北、虎威、撫軍、淩江、寧朔等將軍。行臺。
 
41
要略: 晉:三公尚書,掌刑獄。起部尚書。有事即置,事畢即省。國子祭酒。唯宋曰總明觀祭酒。大唐嘗為大司成,又為成均祭酒。中軍、龍驤、寧遠。大唐為武散。
 
42
要略: 宋:殿中將軍。
 
43
要略: 齊:都官尚書。至隋改為刑部。大唐嘗為司刑太常伯,又嘗為秋官,又改為憲部,又為刑部。
 
44
要略: 梁:太府卿。大唐嘗為外府卿,又嘗為司府卿。雲麾、中武、壯武、明威、定遠、大唐並為武散。宇宙等大將軍。始以太常等名卿,分為四時,凡十二卿。
 
45
要略: 後魏:柱國、至大唐為勳官。天柱二大將軍。諸少卿。
 
46
要略: 後周:軍器。
 
47
要略: 隋:左右武候府大將軍、大唐為金吾衛。左右監門府將軍。大唐改府為衛。大總管。通守。佐太守。折衝府。正議、通議、朝議、朝請、朝散等大夫。左右驍衛府。大唐除府字。
 
48
要略: 大唐:太子賓客。漢之四皓,非官。左右千牛衛、左右屯營、後改為羽林軍,嘗改為衛。左右威衛、嘗改左右豹韜衛。左右龍武將軍。平章事、知政事、參知機務、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軍國重事。節度使、採訪使。宣威、武散。懷化、歸德等將軍。並武散,以授歸義蕃官。
 
49
要略: 封爵: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50
要略: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曰公、侯、伯、子、男。
 
51
要略: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52
要略: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53
要略: 秦爵二十等。最高徹侯,迺得食縣。其次關內侯,食租稅於關內。餘十八等,大庶長以下,則如吏職。
 
54
要略: 漢,國王、國侯、亭侯三等。王皆裂地,侯以戶數為差,分人自此始。漢初論功封列侯者,凡百四十三人。食邑者除租,每戶一歲更輸錢二百。
 
55
要略: 後漢亦三等。皇子封王,其郡為國。其列侯,雖寇、鄧元勳,不過四縣。
 
56
要略: 魏,王、公、侯、伯、子、男,次縣侯,次鄉侯,次亭侯,次關內侯,凡九等。關內侯為虛封,自此始。
 
57
要略: 晉亦有王、公、侯、伯、子、男,又有開國郡公、縣公、郡侯、縣侯、伯、子、男及鄉亭、關內等侯,凡十五等。王大國二萬戶,三軍,兵五千;次國一萬戶,二軍,兵三千;下國五千戶,一軍,兵千五百。其公之制如五千戶國。侯如不滿五千戶國,並置一軍,千人。其伯、子、男以下各有差,不置軍。
 
58
要略: 宋皆因晉制,唯大小國皆三軍。至孝建中,凡國官屬不得稱臣於其主,改稱下官。
 
59
要略: 齊因之。
 
60
要略: 梁因前代。定制:諸王言曰令,境內稱之曰殿下;公侯言曰教,境內稱之曰第下。皆自稱曰寡人。相已下表疏如臣而不稱臣,文書下群官皆曰告。
 
61
要略: 陳有郡王、嗣王、藩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侯、伯、子、男、沐食侯、鄉亭侯、開國中關外侯,凡十二等。
 
62
要略: 後魏有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63
要略: 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
 
64
要略: 後周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65
要略: 隋有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凡九等。
 
66
要略: 大唐,國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郡公、縣公、開國侯、伯、子,凡九等。並無其土,加實封者,乃給租庸。自武德至天寶,實封者百餘家;自至德至大曆三年,實封者二百六十五家。
 
67
要略: 三公:夏、商以前,云天子無爵,三公無官。伊尹曰:「三公調陰陽。」
 
68
要略: 周以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
 
69
要略: 漢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
 
70
要略: 後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天地災變即皆策免,自太尉徐防始焉。靈帝就長安拜張溫為太尉。三公在外,自溫始也。
 
71
要略: 魏、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72
要略: 後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司徒為卿。
 
73
要略: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74
要略: 大唐因之。
 
75
要略: 宰相:黃帝置六相。
 
76
要略: 堯有十六相。
 
77
要略: 殷湯有左右相。
 
78
要略: 周成王有左右相。
 
79
要略: 秦悼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始皇又始置相國。
 
80
要略: 漢置丞相,嘗置相國,或左右丞相,尋復舊。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司空,與大司馬、丞相是為三公,皆宰相也。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亦為宰相。
 
81
要略: 後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宰相,獻帝復置宰相。
 
82
要略: 魏改丞相為司徒。而文帝復置中書監、令,並掌機密,自是中書多為樞機之任,亦宰相也。又置大丞相及相國。
 
83
要略: 晉惠帝改丞相為司徒,尋復舊,俱為宰相。而中書監、令,常管機要,亦是相也。
 
84
要略: 宋齊梁陳,並相因習,或為丞相,或為相國,多非尋常人臣之職。或掌機密,或錄尚書,或綜朝權,或管朝政,或為侍中,或給事中,或受顧命,皆為宰相。然中書職任機務之司,不必他名,亦為宰相。其有侍中兼外官,若宋王弘,侍中兼內官,若沈演之,其例不少,即非宰相,並在當時委任而已。
 
85
要略: 後魏、北齊亦置丞相,俱為宰相。尤重門下官,多以侍中輔政,亦宰相也。
 
86
要略: 後周大冢宰,亦其任也。其後亦置左右丞相。
 
87
要略: 隋有內史、納言,是真宰相。柳述為兵部尚書,參軍機密;又楊素為右僕射,與高熲專掌朝政。
 
88
要略: 大唐侍中、中書令為真宰相,中間嘗改為左右相。他官參者無定員,但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知機務、參與政事及平章國重事之名者,並為宰相,亦漢行丞相事之例也。其同中書門下三品,自貞觀中以兵部尚書李勣始。
 
89
要略: 三老五更:禮:「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90
要略: 後漢明帝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安帝以李充為三老,靈帝以袁逢為三老。
 
91
要略: 魏高貴鄉公以王祥為三老,鄭小同為五更。
 
92
要略: 後魏孝文以尉元為三老,游明根為五更。
 
93
要略: 後周武帝以于謹為三老。
 
94
要略: 祿秩:周制:自天子至下士,凡六等。諸侯國君十卿祿,食二千八百八十人。卿四大夫祿,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倍上士,食七十二人。上士倍中士,食三十六人。中士倍下士,食十八人。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食九人。庶人在官,為未命為士者。次國小國同。
 
95
要略: 漢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二等。中二千石、月俸百八十斛。二千石、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百斛。千石、八十斛。六百石、七十斛。比六百石、六十斛。四百石、五十斛。比四百石、四十五斛。三百石、四十斛。比三百石、三十七斛。二百石、三十斛。比二百石、二十七斛。百石。十六斛。
 
96
要略: 後漢大將軍、三公俸各三百五十斛,凡諸受俸,皆半錢半穀。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月俸錢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錢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錢五千,米三十四斛。千石,錢四千,米三十斛。六百石,錢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四百石,錢二千五百,米十五斛。三百石,錢二千,米十二斛。二百石,錢一千,米九斛。百石。錢八百,米四斛八斗。臘及立春,更班賜有差。
 
97
要略: 宋制:州郡秩俸,多隨土所出,無有定准。有父母、祖父母年登七十者,並給見錢。其郡縣田祿,以芒種為斷。此前去官者,則一年秩皆入前人;此後去官者,悉入後人。
 
98
要略: 梁制:一品秩萬石,二品三品為中二千石,四品五品秩為二千石。
 
99
要略: 後魏其祿每季一請。諸宰人之官,各隨近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更代相付。
 
100
要略: 北齊官秩,一品每歲八百疋,從一品七百疋,二品六百疋,從二品五百疋,三品四百疋,從三品三百疋,四品二百四十疋,從四品二百疋,五品一百六十疋,從五品一百二十疋,六品一百疋,從六品八十疋,七品六十疋,從七品四十疋,八品三十六疋,從八品三十二疋,九品二十八疋,從九品二十四疋。執事官一品以下,給公田各有差。
 
101
要略: 後周制祿秩,下士一百二十五石,中士以上至上大夫各倍之,上大夫是為四千石,卿二分,孤三分,公四分,各益其一,公因盈數為一萬石。其九秩一百二十石,八秩至於七秩,每二秩六分而下各去其一,二秩、一秩俱為四十石。
 
102
要略: 隋京官正一品祿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為差,至正四品,是為三百石。從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為差,至正六品,是為一百石。從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為差,至從八品,是為五十石。其給皆以春秋二季。刺史、太守、縣令,則計戶而給祿,各以戶數為九等之差。其祿唯及刺史二佐及郡守、縣令。京官給職分田,一品者給田五頃,至五品則為田三頃。其下每品以五十畝為差,至九品為一頃。外官亦各有職分田,又給公廨田以供。
 
103
要略: 大唐定給祿之制,京官正一品,米七百石,錢九千八百。從一品,米六百石。正二品,米五百石,錢八千。從二品,米四百六十石。正三品,米四百石,錢六千一百。從三品,米三百六十石。正四品,米三百石,錢四千二百。從四品,米二百六十石。正五品,米二百石,錢三千六百。從五品,米一百六十石。正六品,米一百石,錢二千四百。從六品,米九十石。正七品,米八十石,錢二千一百。從七品,米七十石。正八品,米六十七石,錢一千六百。從八品,米六十二石。正九品,米五十七石,錢一千三百。從九品,米五十二石。從並同外官,各降一等。其幹力及防閤、庶僕並別給。內外文武官,自一品以下,並給職田。京官諸司及郡縣,又給公廨田,並有差。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選舉一

《選舉一》 
1
選舉一: 并序
 
2
選舉一: 自昔羲后,因以物命官,事簡人淳,唯以道化,上無求欲於下,下無干進於上,百姓自足,海內乂安,不是賢而非愚,不沽名而尚行,推擇之典,無所聞焉。爰洎唐、虞之官人也,俾乂水土,緝熙帝載,敷五教,正五刑,播百穀,典三禮,咨于四嶽,明揚側陋,詢事考言,故舉無失德。然猶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流四凶族,不仁者遠,斯則選賢任能之大略也。三王之代,朴散俗澆,難以道馭,務勤其教,立庠塾於鄉閭,建黌學於都邑,訓公卿大夫之子弟,設俊、造之目而勖勉成之。自幼年入學,至四十方仕,然後行備業全,事理績茂。秦漢以降,乃異於斯。其行教也不深,其取材也務速,欲人浸漬於五常之道,皆登仁壽之域,何可及已。夫上材蓋寡,中材則多,有可移之性,敦其教方善。若不敦其教,欲求多賢,亦不可及已。非今人多不肖,古人多材能,在施政立本,使之然也。而況以言取士,既已失之,考言唯華,失之愈遠。若變茲道,材何遠乎?
 
《歷代制上》
1
歷代制上: 周 秦 漢 後漢
 
2
歷代制上: 周官大司徒職:「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藝。」並具學篇中。詩、書、禮、樂,謂之四術。四術既脩,九年大成。凡士之有善,鄉先論士之秀者,升諸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諸學,曰俊士;既升而不征者,曰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論進士之賢者及鄉老、群吏獻賢能之書于王,王再拜受之,登於天府,藏於祖廟,內史書其貳而行焉。書其貳,謂寫其副本。在其職也,則鄉大夫、鄉老舉賢能而賓其禮,司徒教三物而興諸學,司馬辯官材以定其論,太宰詔廢置而持其柄,內史贊與奪而貳於中,司士掌其版而知其數。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蓋擇材取士如此之詳也。
 
3
歷代制上: 秦自孝公訥商鞅策,富國強兵為務,仕進之途唯闢田與勝敵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4
歷代制上: 漢高祖初,未遑立制。至十一年,乃下詔曰:「賢士大夫既與我定有天下,而不與我共安利之,可乎?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榮之。以布告天下。其有稱明德者,御史、中執法、郡守必身勸勉,遣詣丞相府,置其行、義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又制諸侯王得自除內史以下,漢獨為置丞相也。
 
5
歷代制上: 惠帝四年,詔舉人孝悌力田者,復其身。
 
6
歷代制上: 高后元年,初置孝悌官二千石者一人。特置此官而尊其秩,欲以勸勉天下,各令敦行務本。
 
7
歷代制上: 文帝因晁錯言,務農貴粟,詔許人納粟得拜爵及贖罪。
 
8
歷代制上: 至景帝後元二年,詔曰:「有市籍貲多不得官,唯廉士寡欲易足。今貲算十以上乃得官,貲少則不得官,朕甚愍之。減至四算得官。」有市籍,謂賈人有財不得為吏。貲萬錢,算百二十也。算十,十萬也。時疾吏之貪,以為衣食足,知榮辱,故限貲十萬乃得為吏。廉士無貲,減至四算,乃得官也。
 
9
歷代制上: 武帝建元初,始詔天下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其理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皆罷之。申、商、韓刑名之學,蘇、張縱橫之說,並不用。
 
10
歷代制上: 元光元年,舉賢良,董仲舒對曰:「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無教訓於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姦為市,言小吏有為姦欺者,守令不舉,乃反與之交易求利也。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夫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貲,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於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智,務治其業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混淆也。請令諸侯、列卿、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授之以官,以使其材也。無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祿德而定位,錄,謂存視也。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帝於是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孝,謂善事父母。廉,謂清潔廉隅。又制:「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習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決斷,材任三輔縣令。」至五年,又詔徵吏人有明當代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給食,令與計偕。計者,上計簿使也。郡國每歲遣詣京師上之。偕者,俱也。令所徵之人與上計者俱來,而縣次給之食也。
 
11
歷代制上: 元朔元年,又詔曰:「夫本仁祖義,羣德祿賢,勸善刑暴,本仁祖義,謂以仁義為本始。五帝三王所繇昌也。故詔執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闔,閉也。總一郡之中,故言闔郡也。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壅於上聞也。究,竟也。言見壅遏,不得聞於天子也。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議不舉者罪。」是時天下慎法,莫敢謬舉,而貢士蓋鮮,故有斯詔。有司奏請議曰:「古者,諸侯貢士,壹適謂之好德,適,得其人也。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迺加九錫。九錫者,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懸,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鈇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此皆天子制度,尊之,故事事錫與,但數少耳。然九錫經本無文,周禮以為九命,春秋說有之。凡九錫備物,伯者盛禮,齊桓、晉文猶不能備。今三進賢便受之,似不然也。當受進賢之賜。尚書大傳云:「三適謂之有功,賜以車服、弓矢。」不貢士,一則黜爵,再則黜地,三則黜爵削地畢矣。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人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其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為其不求士報國也。不察廉,為不勝任也,當免。」奏可。凡郡國之官,非傅相,其他既自署置。又調屬僚及部人之賢者,舉為秀才、廉吏,而貢於王庭,多拜為郎。居三署,無常員,或至千人,屬光祿勳。故卿、校、牧、守,居閑待詔,或郡國貢送,公車徵起,悉在焉。光祿勳復於三署中銓第郎吏,歲舉秀才、廉吏,出為他官,以補闕員。後漢制同。
 
12
歷代制上: 元封五年,又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踶,蹋也。奔,走也。奔踶者,乘之即奔,立則蹋人。踶,徒計反。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負俗,謂被世譏論也。累,力瑞反。夫泛駕之馬,泛,覆也,音芳勇反。覆駕者,言馬有逸氣而不循軌轍也。跅弛之士,跅者,跅落無檢局也。弛者,放廢不遵禮度也。跅,音吐各反。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縣察吏人有茂材異等,茂材異等者,超等軼群不與凡同也。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絕遠之國。
 
13
歷代制上: 初,公孫弘以儒術為丞相,天下之學,靡然嚮風。時太常孔臧等曰:「請太常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人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時外事四夷,內闕用度,仍募人入羊、穀、奴婢,得授官增秩,復役除罪,大至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繇是吏道雜而多端,官職耗廢矣。
 
14
歷代制上: 孝昭始元初,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前為此官,今不居官,皆謂之故。持節行郡國,舉賢良。
 
15
歷代制上: 孝宣帝時,諫大夫王吉上言,曰:「今使吏得任子弟,子弟以父兄任為郎也。率多驕驁,不通古今,驁與傲同。至於積功理人,無益於人,此伐檀所為作也。伐檀,詩篇名,刺不用賢也。宜明選求賢,除任子弟之令。」黃龍初,制:「凡官秩六百石者,不得舉為廉吏。」
 
16
歷代制上: 孝元帝永光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舉質朴、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始令丞相、御史舉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見在郎及從官,又令光祿每歲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知其人賢否也。又詔列侯舉茂材。諫大夫張勃舉太官獻丞陳湯,獻丞,主貢獻物。湯有罪,勃坐削戶二百。會薨,故賜謚曰繆侯。以其所舉不得人,故加惡諡。繆者,妄也。其為勸勵也如是,故官得其材,位必久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三代以降,斯之為盛。建昭中,因西羌反及日蝕,京房奏:「百官各試其功,災異可息。」遂詔房作考功課之法。具考績篇。
 
17
歷代制上: 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常侍曹尚書一人,主公卿;又有二千石曹尚書一人,掌郡國二千石。蓋選曹之所起也。
 
18
歷代制上: 漢諸帝凡日蝕、地震、山崩、川竭,天地大變,皆詔天下郡國舉賢良方正極言直諫之士,率以為常。又其有要任使,皆標其目而令舉之。王莽時,太常學子弟歲舉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為文學掌故。
 
19
歷代制上: 後漢光武建武十二年詔:「三公舉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一人;左右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光祿歲舉郎、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歲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農二人;將兵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監御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改前漢常侍曹尚書為吏曹尚書。其時,選舉於郡國屬功曹,於公府屬東西曹,於天臺屬吏曹尚書,亦曰選部,而尚書令總之。其所進用,加以歲月先後之次。凡郡國守相,視事未滿歲,不得察舉孝廉、廉吏;以其未久,不周知也。所徵舉率皆特拜,不復簡試。士或矯飾,謗議漸生。
 
20
歷代制上: 章帝建初元年,詔曰:「夫鄉舉里選,必累功勞。今刺史、守相不明真偽,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漢曰秀才;後漢避光武諱,故曰茂才。魏曰秀才。既非能著,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每尋前代舉人貢士,或起畎畝,不繫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采;明試以功,則理有異跡。文質斌斌,朕甚嘉之。」始復用前漢丞相故事,以四科辟士。武帝因董仲舒之言立制,故事在丞相府,今復用之。第一科補西曹、南閤、祭酒,二科補議曹,三科補四辭八奏,四科補賊決。凡所舉士,先試之以職,乃得充選。其德行尤異,不宜試職者,疏於他狀;舉非人兼不舉者,罪。
 
21
歷代制上: 舊制,大郡口五六十萬舉孝廉二人,小郡二十萬并有蠻夷者亦舉二人,和帝以為不均,下公卿會議。司徒丁鴻、司空劉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階品,蠻夷雜錯,不得為數。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帝從之。又制:「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一人。」推校當時戶口,一歲所貢不過二百餘人。
 
22
歷代制上: 安帝永初二年,詔:「王國官屬墨綬下至郎、謁者,經明任博士,居鄉里有廉清孝順之稱,才任理人者,國相歲移名,與計偕上尚書,公府通調,令得外補。」
 
23
歷代制上: 順帝又增甲乙科員十人,除郡國耆儒,皆補郎、舍人。陽嘉元年,尚書令左雄議改察舉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如有顏回、子奇之類,不拘年齒。尚書僕射胡廣、尚書郭虔等駮之曰:「選舉因才,無拘定制。六奇之策,不出經學;鄭、阿之政,非必章奏。甘、奇著用,年乖強仕;終、賈揚聲,亦在弱冠。漢承周、秦,兼覽殷、夏,祖德師經,參雜霸軌,聖主賢臣,代以致理,貢舉之制,莫或迴革。今以一臣之言,不可滅戾舊章。」竟從雄議。於是雄上言:「郡國孝廉,古之貢士,出則宰人,宣協風教。若其面牆,則無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禮稱『強仕』。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儒有一家之學,故曰家法。文吏課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帝從之,於是班下郡國。明年,有廣陵孝廉徐淑,年未及舉,臺郎疑而詰之,對曰:「詔書:『有如顏回、子奇,不拘年齒。』是故本郡以臣充選。」郎不能屈。雄詰之:「昔顏回聞一知十,孝廉聞一知幾?」淑無以對,乃遣還郡。於是濟陰太守胡廣等十餘人皆坐謬舉免黜,唯汝南陳蕃、潁川李膺、下邳陳球等三十餘人得拜郎中。自是牧守畏慄,莫敢輕舉。雄在尚書,迄于永埙,十餘年閒,察選清平,多得其人。雄又奏徵海內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並奏拜童子郎。自是負書來學,雲集京師。
 
24
歷代制上: 侍中張衡上疏曰:「自初舉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餘力,乃草文法耳。今詔書一以能誦章句、結奏案為限,雖有至孝,不當其科,所謂損本而求末者也。自改試以來,累有妖星震裂之災,是天意不安於此法故也。」
 
25
歷代制上: 後黃瓊為尚書令,以雄前所上孝廉之選,專用儒學、文吏,於取士之義猶有所違,乃奏增孝悌及能從政者,為四科。范曄曰:「漢初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貢士之方也。中興以後,復增敦朴、有道、賢能、直言、獨行、高節、質直、清白、敦厚之屬。榮路既廣,自是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貴仕,請謁繁興。自左雄任事,限年試才,雖頗有不密,固亦因識時宜。而黃瓊、胡廣、張衡、崔瑗之徒,泥滯舊方,互相詭駮,循名者屈其短,算實者挺其效。雄在尚書,天下不敢謬選,十餘年閒,稱為得人,斯亦效實之徵乎?」舊典,選舉委任三府,三府有選,參議掾屬。咨其行狀,度其器能,受試任用,責以成功。名無可察,然後付之尚書之舉刺,請下廷尉,覆案虛實,行其誅罰。
 
26
歷代制上: 桓帝建和初,詔:「諸學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國明經,試,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為中郎,中第十七人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為王家郎。」
 
27
歷代制上: 永壽二年甲午,詔復課試諸生,補郎、舍人。其後復制:「學生滿二歲,試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其不能通二經者,須後試復隨輩試,試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其已為文學掌故者,滿二歲,試能通三經者,擢其高第,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後試復隨輩試,第復高者,亦得為太子舍人。已為太子舍人,滿二歲,試能通四經者,擢其高第,為郎中;其不得第者,後試復隨輩試,第復高者,亦得為郎中。已為郎中,滿二歲,試能通五經者,擢其高第,補吏,隨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後試復隨輩試,第復高,亦得補吏。」
 
28
歷代制上: 其後綱紀隳紊,凡所選用,莫非情故。時議以州郡相阿,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之人不得相臨。遂復有「三互」法,三互,謂婚姻之家及兩州不得交互為官。是時史弼遷山陽太守,其妻鉅野薛氏女,以三互自上,轉拜平原相是也。禁網益密,選用彌艱。幽冀二州久闕,而公府限以三互,經時不補。議郎蔡邕上言曰:「伏見幽冀舊壤,鎧馬所出,比年兵飢,漸至空耗,闕職經時,吏人延屬。而三府選舉,逾月不定,以避三互。十二州有禁,當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復限以歲月,狐疑淹遲,以失事會。愚以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但申以威靈,明其憲令,在任之人,豈不戒懼,而坐設三互,自生留閡邪?昔韓安國起自徒中,朱買臣出於幽賤,並以才宜,還守本邦。豈復顧循三互,繼以末制者乎?臣願蠲除近禁,其諸州刺史器用可授者,無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靈帝不省。是時諸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更相告訟,頗行賄賂,改蘭臺漆書之經,以合其私文者。帝乃詔諸儒讎定五經,而鑴石以刊其文,使蔡邕等書為古文、篆、隸三體,立於太學門,謂之「石經」。由是爭者乃息。凡學士不得有金痍、痼疾,督書其版,舉主保之。其督郵版狀曰:生事愛敬,喪沒如禮。通易、尚書、孝經、論語,兼綜載籍,窮微闡奧。師事某官,見授門徒五十人以上。隱居樂道,不求聞達。身無金痍、痼疾。三十六屬,不與妖惡,交通王侯賞賜。行應四科,經任博士。下署某官、某甲保舉。順帝諱保,改稱守。沈既濟曰:「初順帝推心虛己,延企天下之士,以玄纁玉帛徵魯陽樊英。既至,天子為降寢殿,設壇席,待如神明。尚書奉引,延問得失。英所對唯常言,無宏謨博略可以動觀聽。繇是流俗諠囂,以為處士純盜虛聲,聾俗而已,物議不允。是時閹宦秉政,姻黨遍天下,故士君子羞為儕偶。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泰、賈彪為之冠,李、杜、陳、范為其徒,更相褒重,危言高論,橫議得失,朝廷政刑必品裁之。公卿皆畏,迎門倒屣,折節自下。議者咸以為文儒復興,唯申屠蟠曰:『不然。當戰國閒,處士干時,列國之君,至有擁篲為前驅者,卒致焚書坑儒之禍,茲其兆矣。』既而群士以善惡相驅,或譏誣相加,一彼一此,連為鉤黨。而閹豎等搆成釁故,乃誣告群士以交結訕謗,圖為不軌。靈帝震怒,悉令逮捕之。於是遂有黨錮之獄。始自周福、房植,成於李膺、張儉,名士死獄中者百餘人。其支黨因緣或詞濫而誅徙禁廢者六七百人。從古以來,諸生之盛莫如是,善人喪敗亦莫如是。昔仲尼有言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亂也。』是以君子之道,貴闇然而日彰。故衣錦尚褧,惡其昭昭也。嗟乎!申屠子龍其知言歟?」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李翊君-黑玫瑰

作曲:黃敏  作詞:陳坤嶽 

炎熱的金色太陽白色的茫霧
迫阮流浪的孤女異鄉半沉浮
可恨的男性假仁慈迎新又棄舊
誰人瞭解阮心事誰知花謝含淚珠
因何女性命如此偏偏歹遭遇

多刺的黑色玫瑰受盡了霜雪
可恨男性愛採花害阮者狼狽
雖然阮不是好賢妻也不是母夜叉
按怎心肝彼呢硬無情無義來反背
迫阮淪落黑社會罪惡叫你賠

無情的環境迫阮踏入黑暗路
自恨紅顏多薄命目屎像落雨
反悔阮當初來墮落才著受痛苦
跳出黑暗的江湖不願耽誤好前途
安份守己願吃苦行著光明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4HLsDcMTU


蔡健雅 - 空白格

作詞:蔡健雅
作曲:蔡健雅

其實很簡單 其實很自然
兩個人的愛由兩人分擔
其實並不難 是你太悲觀
隔著一道牆不跟誰分享
不想讓你為難
你不再需要給我個答案

我想你是愛我的
我猜你也捨不得
但是怎麼說 總覺得
我們之間留了太多空白格
也許你不是我的
愛你卻又該割捨
分開或許是選擇
但它也可能是我們的緣份

其實很簡單 其實很自然
兩個人的愛由兩人分擔
其實並不難 是你太悲觀
隔著一道牆不跟誰分享
不想讓你為難
你不再需要給我個答案

我想你是愛我的
我猜你也捨不得
但是怎麼說 總覺得
我們之間留了太多空白格
也許你不是我的
愛你卻又該割捨
分開或許是選擇
但它也可能是我們的緣份

我想你是愛我的
我猜你也捨不得
但是怎麼說 總覺得
我們之間留了太多空白格
也許你不是我的
愛你卻又該割捨
分開或許是選擇
但它也可能是我們的緣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FZjGTjkbE


藍又時-曾經太年輕

白色巨塔電視原聲帶
作詞:方文山
作曲:黃韻玲

窗外風鈴 一直 不安靜
風在搖晃 不安 的宿命
我聆聽 你回憶經過 的聲音

開始旅行 寂寞 很清醒
我在靠近 過去 的邊境
有些 戀人只是 路過時的風景

曾經太過年輕 卻絕對真心
我給的愛始終任性
不懂花開只一次的愛情

曾經太過年輕 淚 純真透明
你的堅定 我仍然還相信

開始旅行 寂寞 很清醒
我在靠近 過去 的邊境
有些 戀人只是 路過時的風景

曾經太過年輕 卻絕對真心
我給的愛始終任性
不懂花開只一次的愛情

曾經太過年輕 淚 純真透明
你的堅定 我仍然還相信

直到如今 你說愛我那封信
我一直都收藏著 折疊用心 讓誓言乾淨

曾經太過年輕 在人海飄零
那些關於我的事情
總有你緊緊跟隨的身影

曾經太過年輕 淚 純真透明
你的堅定 我仍然還相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COgP-Scbo


弦子 - 沿海地帶

作詞:木蘭號 aka 陳韋伶
作曲:馬奕強

空蕩蕩的月台 入秋微涼的海
微風把腳下的樹葉都吹開 火車就要出發催促我快離開
我的心已超載 你不了解的愛
當失望逐漸將一切都掩埋 沒想到害怕更真實存在

在沿海地帶放逐我的愛 孤單也很精彩
我相信我們都有該去的未來 不該在原地徘徊


我其實很明白 夢醒了就不在
只是還掙扎著不讓他離開 緊緊抓著的也都是空白

在沿海地帶放逐我的愛 孤單也很精彩
我相信我們都有該去的未來 不該在原地徘徊
在沿海地帶我遠遠離開 要更自由自在
不要我的心隨著大廳的鐘擺 停留在原地感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ez73-5Jp0


楊丞琳 - 曖昧

作詞:姜憶萱/顏璽軒
作曲:小冷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 找不到相愛的證據
何時該前進 何時該放棄
連擁抱都沒有勇氣

只能陪你到這裡 畢竟有些事不可以
超過了友情 還不到愛情
遠方就要下雨的風景

到底該不該哭泣 想太多是我還是你
我很不服氣 也開始懷疑
眼前的人是不是同一個真實的你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 找不到相愛的證據
何時該前進 何時該放棄
連擁抱都沒有勇氣

曖昧讓人變得貪心 直到等待失去意義
無奈我和你 寫不出結局
放遺憾的美麗 停在這裡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 找不到相愛的證據
何時該前進 何時該放棄
連擁抱都沒有勇氣

曖昧讓人變得貪心 直到等待失去意義
無奈我和你 寫不出結局
放遺憾的美麗 停在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gk5e2jeKU


楊丞琳 - 人質

作詞:冷玩妹
作曲:黃韻仁

我和你啊存在一種危險關係
彼此挾持這另一部份的自己
本以為這完整了愛的定義
那就乖乖的守護著你

相愛變成猜忌懷疑的爛遊戲
規則是要憋著呼吸越靠越近
但你的溫柔是我唯一沉溺
你是愛我的就不怕有縫隙

*在我心上用力的開一槍
讓一切歸零在這聲巨響
如果愛是說什麼都不能放
我不掙扎反正我也沒差

(repeat verse 2)

*在我心上用力的開一槍
人質在這一刻得到釋放
相愛的純粹落得如此下場
你滿意嗎我們都別說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DWGgKaNEug


劉若英 - 後來

作詞:施人誠
作曲:玉城千春
編曲:王繼康

*後來 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 消失在人海
 後來 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錯過就不再

梔子花白花瓣 落在我藍色百褶裙上
愛你 你輕聲說 我低下頭聞見一陣芬芳
那個永恆的夜晚 十七歲仲夏 你吻我的那個夜晚
讓我往後的時光 每當有感嘆 總想起當天的星光

那時候的愛情 為什麼就能那樣簡單
而又是為什麼 人年少時 一定要讓深愛的人受傷
在這相似的深夜裡 你是否一樣 也在靜靜追悔感傷
如果當時我們能 不那麼倔強 現在也不那麼遺憾

#你都如何回憶我 帶著笑或是很沉默
 這些年來 有沒有人能讓你不寂寞

Repeat * #,*,*

永遠不會再重來 有一個男孩 愛著那個女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Y6cUSwH_8


范瑋琪-是非題

作詞:王雅君
作曲:王雅君

每段故事 都有一篇劇情
每段愛情 都像動人旋律
一顆真心 卻只向著你前進 也許愛越單純越著迷

你是窗外 另外一片風景
在你眼裡 我是什麼關係
你的呼吸 存在我的愛情裡 何時能誠實面對自己

我們從不開口那個原因
那一句 我愛你 永遠像少了勇氣
別人都說我和你之間的關係
沒有人相信 只有關心

我們從不證實那個問題
那一些是非題 總讓人傷透腦筋
我會期待愛盛開那一個黎明
一定會有 美麗的愛情

你是窗外 另外一片風景
在你眼裡 我是什麼關係
你的呼吸 存在我的愛情裡 何時能誠實面對自己

我們從不開口那個原因
那一句 我愛你 永遠像少了勇氣
別人都說我和你之間的關係
沒有人相信 只有關心

我們從不證實那個問題
那一些是非題 總讓人傷透腦筋
我會期待愛盛開那一個黎明
一定會有 美麗的愛情

我們從不開口那個原因
那一句 我愛你 永遠像少了勇氣
別人都說我和你之間的關係
沒有人相信 只有關心

我們從不證實那個問題
那一些是非題 總讓人傷透腦筋
我會期待愛盛開那一個黎明
一定會有 美麗的愛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qVUaKVQlk


游鴻明 - 孟婆湯

作詞:林利南
作曲:游鴻明
編曲:洪敬堯

如果真的有一種水 可以讓你讓我喝了不會醉
那麼也許有一種淚 可以讓你讓我流了不傷悲
總是把愛看的太完美 那種豪賭一場的感覺
今生輸了前世的諾言 才發現水已悄悄氾成了淚

雖然看不到聽不到 可是逃不掉忘不了
就連枕邊的你的髮梢 都變成了煎熬
雖然你知道我知道 可是淚在漂心在掏
過了這一秒這一個笑 喝下這碗解藥
忘了所有的好 所有的寂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2dxw93vyg


林俊傑 - 江南

作詞:李瑞洵
作曲:林俊傑

風到這裡就是黏 黏住過客的思念
雨到了這裡纏成線 纏著我們流連人世間

你在身邊就是緣 緣份寫在三生石上面
愛有萬分之一甜 寧願我就葬在這一點

圈圈圓圓圈圈 天天年年天天 的我
深深看你的臉 生氣的溫柔 埋怨的溫柔 的臉

不懂愛恨情愁煎熬的我們 都以為相愛就像風雲的善變
相信愛一天 抵過永遠 在這一剎那凍結了時間

不懂怎麼表現溫柔的我們 還以為殉情只是古老的傳言
離愁能有多痛 痛有多濃 當夢被埋在江南煙雨中
心碎了才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9wt_4DHGI

 

伍思凱-最愛是你

作詞:姚謙
作曲:伍思凱
編曲:伍思凱

你笑笑的樣子 有不安定的氣質
我的心狂亂不止

你自由的方式 像一個遊牧民族
迷得我愛又癡

我想網住你的人
卻怕留不住你的靈魂

我承認在心中 我最愛的人是你
吻你的唇 來證明我的人生

在心中 我最愛的人是你
尋尋覓覓 有你生命才完整
(最愛是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jRKUSNfqw


蘇慧倫+伍佰_被動

作詞:潘麗玉
作曲:伍佰
編曲:江建民

*我可以很久不和你連絡 任日子一天天這麼過
 讓自己忙碌可以當作藉口 逃避想念你的種種軟弱

#我可以學會對你很冷漠 為何學不會將愛沒收
 面對你是對我最大的折磨 這些年始終沒有對你說

△愛你越久我越被動 只因你的愛居無定所
 是你讓我的心慢慢退縮退到你看不見的角落

★愛你越久我越被動 只因我的愛不再為你揮霍
 是我讓我的心失去自由卻再也沒有勇氣放縱

Repeat *,#,△,★,△,★

沒有勇氣放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0NdAJOR6NY


張宇-大女人

作詞:十一郎
作曲:張宇
編曲:MICHAEL THOMPSON

有的時候急急忙忙襪子會反穿 有的時候真的很想明天再洗碗
算我太迷糊 還有點偷懶 不要計較 偶而讓我 撒嬌會怎樣

有的時候一句話妳說了三四遍 偏偏隔壁桌的女生個個美如仙
忍不住分神 偷偷看一眼 妳動不動就翻臉

我還是愛妳的 即使妳有點大女人
既然說過要讓妳三分 也沒有什麼好跟妳爭
我還是愛妳的 妳那是什麼眼神 不要在心裡偷偷算計
妳說來說去只是要證明再證明我最愛妳
像我這種男人妳要懂得珍惜 偶而一點軟言細語說來聽聽
眼一睜一閉 不要太挑剔 要愛就要歡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6cjfpLtTU



王瑞瑜 - 春風

詞:趙樹海
曲:趙樹齡

春風快加緊腳步
快到我窗前漫舞
春風請穿過門縫
請在我臉上輕吻

越過那千層的山峰
帶給我親切的問候
今年我們又在相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T3TufhLUY


※※※

 
羅美玲-愛情證書+愛一直閃亮

作詞:徐世珍
作曲:李偲菘
編曲:Terence Teo

寂寞當然有一點 你不在我身邊 總是特別想念你的臉
距離是一份考卷 測量相愛的誓言 最後會不會實現

我們為愛還在學 學溝通的語言 學著諒解 學著不流淚
等到我們學會飛 飛越黑夜和考驗 日子就要從孤單裡畢業

我們用多一點點的辛苦 來交換多一點點的幸福
就算幸福還有一段路
等我們學會忍耐和付出 這愛情一定會有張證書
證明 從此 不孤獨

 

愛一直閃亮

作詞:瑞業
作曲:鄧智彰
編曲:呂紹淳

我一個人的沙發上 還有你擁抱的力量
起身才看見孤單的形狀 在空氣裡曝光

明明是咖啡不加糖 怎麼喝還是懶洋洋
你不在的天氣裝了開關 碰到天亮就黑暗


我以為愛一直閃亮 現在剩一個人堅強
想念在手中 張開變翅膀 我還懂不懂飛翔(忘記了我懂飛翔)
我看見愛一直在閃亮 想逃的心改變了方向
只因這城市情歌太悲傷 才讓一碗熱湯 紅了眼眶

電視裡愛情播不完 怎麼轉才能離開現場
如果我承認你讓我很難忘 結局能不能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SxbNcSY80

 

縱貫線 - 公路

詞曲 張震嶽@縱貫線

打開車的窗 太陽在頭上 公路的右方 無邊的海洋
我懷疑我的夢想 已經變了樣
如果你有所期待 很抱歉 我會讓你失望
摸索著未來 卻一直回頭望 有些放不下 有些不想忘
我知道你會感傷 但我已沒有辦法

總是要學著遺忘 學著療傷 總要跌跌撞撞 才找到答案
你說我總是荒唐 我承認我是荒唐
你以為我喜歡這樣嗎
過去美麗時光 順著海浪 流向未知遠方
跟過去做個了斷 讓我的心去流浪 我要離開這地方

而我卻一錯再錯 離開你也是錯 我只能這樣做
也請你原諒我這樣做 我們曾經愛過
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64woIKIOnk


趙傳 - 我的心好亂

作詞:李宗盛
作曲:Jimlee
編曲:Jim Lee/Kid/Noordin(Search)

當愛情由濃轉淡 再說什麼已太晚
不管心裡多遺憾 就讓你離開別阻攔

若是愛讓你有負擔 說明白吧別隱瞞
你心不在了怎麼辦 為何不就在這裡散

當愛已不再溫暖 它只是牽絆
又何苦讓它再糾纏 喔!再糾纏

天空為何那麼暗 愛情為何那麼難
誰能告訴我答案(現在)我的心好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_9W8NWozY

 

古琴 -瀟湘水雲 -廖秋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0UhcPYBTA

 

古琴曲 -陽關三疊 -廖秋蓁 -琴歌彈唱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
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
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
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
參商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 日馳神,日馳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先已醇。
載馳駰,載馳駰,何日言旋軒粼,能酌幾多巡!
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傷悲。
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
噫! 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ucNYNmBxg

 

遠浦帆歸 -馬致遠 -邱文苑 吟唱

元•馬致遠•壽陽曲 遠浦帆歸

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GUu7V4-2go

 ※※※
 

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