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17_05_0390001293  untitled444545454

u=2518185621,2661910292&fm=23&gp=0

   thCAR4OC1M

3

3e00495bga64967277206&690

15_17_d66784be94a462f

105b

500e356f7dcf1

32150123_1394979003687

1303282168

20120606224342_61879

20120606225215_98768 20120606225508_65271

20120606225717_12905

201303200702378749

2014041716171738851

2014041716171803741

2014041716172093333

2014041716172164282

2014041716172214757

pic  

A000001_8310_1

1EZhMSvawfBiFxxdnzfqLg 1202162932801

1202163806442  

ab7v3i04pErAnT00H_6N6w

d51628237-ac-0202xf8x0600x0400-m

fac03

product_1154148_o_2

product_2611490_o_1

u=256206486,3390243058&fm=21&gp=0  u=1487633516,2093770014&fm=21&gp=0  


/ 網路的ˊ圖

 

 

黑色外套會壓抑,

咖啡色外套會胡言亂語,

二個藍色外套的男生叫照顧妳;

妳溜滑梯就溜下去吧,一個會接住妳,

一個會尾隨妳;

我又不像她,也許我自己還不會照顧自己,

我也不像他,總看的到妳的深夜,看不到妳真心,

妳說妳的真心叫一蹋糊塗。

 

到了早上6點,我監護人說要跟別人打官司,

把一堆發臭得報廢車擺在我們的家中,

他說這些要先整理,妳幫我整理,

我說:這不是我們夢想中的家嗎?你為什麼要傷害家裡?

他說:我不知道這樣就會傷害妳,我叫小孩買可樂放到妳花草檯上請妳,

我說:我又不愛喝可樂,你別亂轉移話題,我說的是你怎麼買我不喜歡得報廢車?

他說:這些車子都一輛100塊,我買六輛就可以跟別人打官司,贏了還有升遷制度。

 

到了早上7點,我監護人明知道整條制度連鎖店都漲價了,

卻留著比以前還要少的零用錢給我,

我去早餐店買一碗番茄醬義大利麵+咖啡,欠早餐店15圓,

我說我早上7點會還錢給早餐店,我監護人卻是習慣睡到早上8點半跟上司要錢,

我監護人在早上7點沒錢給我15塊,我跟早餐店的話題就信用不良,

監護人拿到清理報廢車的薪水,但是不是監護人清理報廢車的,

監護人傳達上司的指令說:去外面做假帳,找更多快速清理報廢車的方法,

我監護人給我6塊錢薪水,我監護人可以從我清理得報廢車去跟上司索取6百塊的薪水,

網咖找我監護人一起訂下幫規說:要是誰有臨時加入又跳槽的情形,就要被記留校察看或開除;

我有個逃家的表妹,小到20歲的智商只有三歲,她同事都聽上司得出去聚賭得去敵人餐廳包免錢的小菜,

表妹因為長得不新鮮又被開除,還淪落到上司的敵人的養生館裡上班。

 

到了早上9點,監護人的伯母邊來同一家早餐店買早餐得邊吃早餐邊看情色網站,

監護人的女兒的同學來找監護人玩跳繩的一起去便利商店買大亨堡跟阿華田麥芽牛奶,

監護人對女兒的同學說:100塊清潔費還是60塊的清潔費都沒有跟你收,你給我70塊的清潔費夠嗎?

女兒的同學回去後,監護人的爸爸叫媳婦把家裡的孫女的同學留下的包裝紙和空瓶拿去丟,把垃圾桶最髒的旁邊掃乾淨;

監護人又什麼事都不用做的只說收了女兒的同學給的團聚的清潔費。不知道是在談70塊還是在談70萬?

女兒跟爸爸就留在原地得想等同學再來租包這家餐廳,爸爸穿綠衣而媽媽戴綠帽得不知道同學像馬還是像羊?

 

到了早上10點,監護人的女兒得不知道第幾批的男同學來說會陪顧店的女兒玩,

那男同學穿著藍色的外套得帶著橘色衣服和粉紅色衣服和灰色衣服的一群同學說來看這家得電視,

監護人喝著早上去泡沫紅茶攤買的蘆筍汁的看著演奶爸得洋片電影的說有煮飯,上次說有試作蛋糕,

監護人的外地爸爸回來對監護人說:你給你隔壁家養的狗吃的豬骨頭有沒有敲碎?不然你隔壁養的狗怎吃?

警察得妻子也來了,說是同學的媽媽,監護人就愛上了女兒同學的媽媽又沒有跟自己老婆說清楚,

自己老婆是陸軍退伍的,監護人連海軍都沒考上的一直穿橘色衣服說:家裡開水果店的怎麼買得起電視那些木家具?

監護人就聽爸爸得敲碎豬骨又跟老婆吵架,又老婆離家出走,把國小女兒丟在家裡幫爸爸爺爺顧水果分店的小吃店;

也不知道是誰的同學從旅館搬家過來的?來監護人的家族小吃店應徵,

監護人的敵人對這個新員工問:你沒事把我敵人的廁所打掃的比自己家廁所還乾淨,是你想從這腐敗家族拿固定薪資就好了嗎;

女兒的同學叫女兒溜下去後又把這家族的女兒拋棄,女兒就沒有逃生的路,藍外套的男同學說:誰知道妳家真的是死巷子?

 

到了早上11點,警察的老婆要看孩子的同學家的情形,又怕孩子的同學的爸爸愛上像天仙一般的警察得妻子,

警察妻子就打電話點這餐廳的蝦仁火腿炒飯,叫自己小孩去這餐廳拿食物,警察妻子都不露面;

監護人兼開小吃店得跟老婆已經有三年冷戰,監護人就愛上小吃店隔壁的老闆娘,但是又不跟隔壁老闆娘說清楚,

監護人每天都跟戴綠帽的老婆做事,監護人每天只要看一眼隔壁的老闆娘上班就很開心;

有推銷員被派到來這小吃店賣馬桶刷,外地爺爺說多買幾把得可以兩區一起看,

別區的小孩就來這區問說:妳們店昨天不是有喪禮和監獄管理員和馬賽克的掃毒軟體工程師在接手嗎?

妳這區得那麼多人負責馬桶刷,還把垃圾和馬桶刷丟到別區的媽媽的工作檯上去借放是什麼意思?

 

到了中午12點,監護人的老婆說要去超市上班也不要跟老公一起做事,

說恨透這給我戴綠帽子的老公了,

她老公說:我要紙袋,妳去接客人得電話,妳紙袋為什麼不拿給我?

她說:你要趕我接電話又要叫我找紙袋,你以為我有幾隻手?客人又問我們家有沒有衛生紙?

她老公就說:妳老公是不是想當指揮家?那妳家表哥表弟的第6桌跳到第3桌又跳到第1桌?怎辦?

客人的爸媽說:妳家長輩來我家長輩得教堂要唱台語或日本歌,來我家台語歌又想唱聖歌怎辦?

我老公還對我說:妳碰到青苔味或馬鈴薯味就給黃光,妳是不是心都不在家族的工作上了?

我老公就氣死我了說跟我工作很痛苦,我老公跟別人女生都可以很順的聊得很開心。

 

到了下午2點,拋棄監護人的女兒的男同學又回來了,說要跟這家爺爺去便利商店買餅乾,

監護人的女兒跟著拋棄她的男同學跟男同學約來的不認識的一個國小女生+一個國小男生和爺爺去便利商店;

幾個國小生就在監護人的小吃店吃餅乾和爺爺煮的火鍋;

伯父跟伯母也來聚餐,伯父對幾個國小生說:你們要吃就安靜吃,不要吵到長輩,

不認識的國小生再約一次小吃店的女兒去公園玩,監護人夫妻感情不好,

爸爸說沒有媽媽陪國小生一起去公園也沒差,這幾個國小小孩會彼此照顧,

監護人媽媽有陣子吵架不在,監護人爸爸爺爺對小孩說:媽媽好狠,懶得做事,拋棄小孩還敢回來?

監護人媽媽回到娘家:媽媽只對嫁人的女兒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妳弟的事業剛穩定,我們沒法看妳婆家問題;

伯父再當小孩的老師,對監護人的老婆說:大嫂?小嬸?,妳不要把爸煮給小孩吃的料都撈光,我是這些小孩的大朋友,小孩說都吃不飽。

 

到了下午4點,說要一起去公園玩的男同學玩不到1小時就說要先走,說已經下午3點半了,拜拜,

監護人的小孩就跟另一批不熟的人看公園裡的蚱蜢,有個還想考驗說監護人的小孩會不會聽別人的話把蚱蜢撕爛,

那個帶一大一小的小狗的老人家這次穿紅衣配黑背心,綠衣的老人家在顧電線桿,紅衣老人家這次多拿一條繩子綁一隻紅鳥在肩上,

那個國小生的女生就坐在不認識的紅衣老先生旁說可不可以借我摸小鳥,老先生點菸得吐在這不認識的國小女生旁邊;

監護人的小孩回到家說中午得那些食物呢?看到爸爸一直要媽媽洗叔叔的公司的運動外套,

是不是爺爺把國小孫女們的食物拿給兒子的公司去取代中年兒子的履歷表?大伯走後,國小孫女也沒有吃得比大伯多。

 

到了今天晚上6點和今天晚上7點,去年這小吃店得桌號不清,不知道是甚麼光色?客人來吃都說老闆不要加辣好了,

監護人的爸爸在想著另個外地的兒子,這地的兒子的客人都是男司機載著一群幼稚園女老師在第11桌,

客人都另外有坐月子中心或醫療中心的合約,都希望監護人好好在這家店工作得不要亂跑,

監護人的爸爸沒有想要讓監護人當兵也沒有想要兒子當廚師,爸爸一直想著帶著兒子去投靠外地發展的另個兒子,

客人帶著幼稚園小孩和嬰兒坐滿這餐廳的第2桌,監護人想趕快離開第2桌得無聊的客人,

監護人夫妻又吵架的說:妳動作快點讓客人吃完快走,監護人就像要結束營業的方式在工作。

 

到了晚上8點,監護人的爸爸收了客人送的羅東市場買的生魚片後,看著電視日本美食節目的雕魚燒,

監護人的國小女兒說要吃鹹酥雞,監護人醃早上買的豬里肌排的約100塊的價錢說:爸爸最近不吃炸豬肉,

女兒問:爸爸為什麼不吃炸豬肉卻喜歡吃炸雞肉?爸爸有100公斤了?

也不知道每年春天的晚上都聊同樣的問題?!晚上7點的小吃店的客人都是剛好要去游泳池戲水的客人;

到了晚上9點就是全家看連續劇或看綜藝節目的話題,也不知道每桌客人都沒有付交際費給監護人的兒子,

監護人的兒子卻想算計每一桌客人的職業在各地的可以讓監護人的兒子有多少下線?

有人說監護人的兒子喜歡在各地開紅豆餅店得把每一家店當監視器看,北中南50家店面像他的50臺的電視機。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選舉四

《選舉四》 

《雜議論上》 
1
雜議論上: 齊景公問晏子任人,對曰:「地不同宜,任之一種,責其俱生,不可得也。人不同能,而任之一事,不可責遍成。責焉無已,智者不能給;求焉無饜,天地不能贍也。」
 
2
雜議論上: 漢哀帝初立,欲匡成帝之政,多所變動。匡,正也。正其乖失。時丞相王嘉上疏曰:「臣聞聖王之功在於得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與!』才難,謂有賢才難得。故『繼代立諸侯,象賢也』。象其先父祖之賢耳,非必其人皆有德也。雖不能盡賢,天子為擇臣,立命卿以輔之。命卿,命於天子者。居是國也,累代尊重,然後士人之眾附焉,是以教化行而理功立。今之郡守重於古諸侯,往者致選賢材,賢材難得,拔擢可用者,或起於囚徒。昔魏尚坐事繫,文帝感馮唐之言,拜雲中太守,匈奴忌之;武帝擢韓安國於徒中,拜為梁內史,骨肉以安;言梁孝王得免罪也。張敞為京兆尹,免,亡命數十日,宣帝徵拜為冀州刺史,卒獲其用:前代非私此三人,貪其材器有益於公家也。孝文帝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以官為氏,倉氏、庾氏則倉庾吏之後也。其二千石長吏亦安官樂職,然後上下無苟且之意。其後稍稍變易,公卿以下轉相促急,又數以改更政事,司隸、部刺史察過悉劾,發揚陰私,悉,盡也。言無大小,盡皆舉劾,過於所察之條。吏或居數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錯道路。中材苟容求全,不敢操持群下。下材懷危內顧,常恐獲罪,每為私計。一切營私者多。二千石益輕賤,吏人慢易之,或至上書章下,依其所上之章,而下令理之。眾庶知其易危,言易可傾危。小失意則有離叛之心。前山陽亡徒蘇令等縱橫,吏士臨難,莫肯伏節死義,以守相威權素奪也。素奪,謂先不假之威權也。孝成皇帝悔之,下詔書,二千石不為縱,二千石不以故縱為罪,所以優之。遣使者賜金,慰厚其意,誠以為國家有急,取辦於二千石,二千石尊重難危,乃能使下。孝宣愛良人吏,良,善也。良人吏,善理百姓者。有章劾,事留中,會赦一解。不即下理其事,恐為擾動,故每留中;或經赦令,一切皆解散也。故事,尚書希下章,為煩擾百姓,證驗繫理,或死獄中,章文必有『敢告之』字迺下。所以丁寧告者之辭,絕其相誣。惟陛下留神擇賢,記善忘過,容忍臣子,勿責以備。不求備於一人。二千石、部刺史、三輔縣令有材任職者,人情不能不有過差,宜可闊略,當寬恕其小罪。令盡力者有所勸。此方今急務,國家之利也。前蘇令發,謂蘇令初發起為盜賊。欲遣大夫使逐問狀,時見大夫無可使者,謂見在大夫皆不堪為使。召盩厔令尹逢,拜為諫大夫遣之。今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先蓄養可成就者,則士赴難不愛其死。臨事倉卒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嘉因薦儒者公孫光、滿昌及能吏蕭咸、薛修等,皆故二千石有名稱。天子納而用之。
 
3
雜議論上: 後漢光武時,陳事者多言:「郡國貢舉,率非功次,故守職益懈,而吏事寖疏。咎在州郡。」有詔下公卿朝臣議。韋彪上議:「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夫人才行少能相兼,是以孟公綽優於趙、魏老,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鍛鍊之吏,持心近薄。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士宜以才行為先,不可純以閥閱。然其要歸,在於選二千石,二千石賢,則貢舉皆得其人矣。」帝深納之。
 
4
雜議論上: 張衡上疏曰:「古者取士,諸侯歲貢。孝武之代,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於是名臣皆出,文武並興。漢之得人,數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訪經術,聽政餘日,觀省篇章,聊以游意,當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詔於盛化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擢。既加之恩,難復收改,但守俸祿,於義已加,不可復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若乃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故當志其大者遠者也。」
 
5
雜議論上: 魏文帝時詔曰:「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吏部尚書盧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後有名。」其後士人多務進趨,廉遜道闕。時劉寔乃著崇讓論以矯之,其辭曰:
 
6
雜議論上: 古之聖王之化天下,所以貴讓者,欲以出賢才,息爭競也。夫人情莫不皆欲己之賢,故勸令讓賢以自明賢,豈假讓不賢哉!故讓道興,賢能之人不求而自出矣,至公之舉自立矣,百官之副亦先具矣。一官闕,擇眾官所讓最多者而用之,審之道也。在朝之士相讓於上,草廬之人咸皆化之,推能讓賢之風從此生矣。為一國所讓,則一國士也;天下所共推,則天下士也。推讓之風行,則賢與不肖殊矣。此道之行,在上者無所用其心,因成清議,隨之而已。賢人相讓於朝,大才之人恒在大官,小人不爭於野,天下無事矣。以賢才化無事,至道興矣。已仰其成,復何與焉!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則不難也。
 
7
雜議論上: 在朝之人不務相讓久矣,天下化之。自魏代以來,登進辟命之士,及縣在職之吏,臨見授敘,雖自辭不能,終莫肯讓有勝己者。夫推讓之風息,爭競之心生。孔子曰,上興讓則下不爭也。議者僉然言,代少高名之才,朝廷不有大才之人可以為大官者。山澤人小官吏亦復云,朝廷之士雖大官名德,皆不及往時人也。余以為此二言皆失之矣。非時獨乏賢也,時不貴讓。一人有先眾之稱,毀必隨之,名不得成使之然也。雖令稷、契復存,亦不復能全其名矣。能否混雜,優劣不分,士無素定之價,官職有闕,主選之吏不知所用,但按官次而舉之。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勢家之子,則必為有勢者之所念也。非能獨賢,因其先用之資而復遷之無已,不勝其任之病發矣。
 
8
雜議論上: 所以見用不息者,由讓道廢,因資用人之有失久矣。故自漢、魏以來,時開大舉,令眾官各舉所知,唯才所任,不限階次,如此者甚數矣。其所舉必有當者,不聞時有擢用,不知何誰最賢故也。所舉必有不當者,而罪不加,不知何誰最不肖也。所以不可得知,由當時之人莫肯相推,賢愚之名不別,令其如此。舉者知在上者察不能審,故敢漫舉而進之。或舉所賢,因及所念,一頓而至,人數猥多,言所舉賢,加之高狀,相似如一,難得而分矣。雖舉者不能盡忠之罪,亦由上開聽察之路濫,令其爾也。才高守道之士日退,馳走於有勢之門日多矣。雖國有典刑,弗能禁矣。
 
9
雜議論上: 夫讓不興之弊,非徒賢人在下位,不得時進也,國之良臣荷重任者,亦將以漸受罪退矣。何以知其然也?孔子以為顏氏之子不貳過耳,明非聖人皆有過。寵貴之地,欲之者多矣,惡賢能塞其路,過而毀之者亦多矣。夫謗毀之生,非徒空設,必因人之微過而甚之者也。毀謗之言數聞,在上者雖欲弗納,不能不杖所聞,因事之來而微察之,察之無已,其驗至矣。得其驗,安得不理其罪。若知而縱之,主威日衰,令之不行,自此始矣。知而皆理之,受罪退者稍多,大臣有不自固之心。夫賢才不進,貴臣日疏,此有國者之深憂也。
 
10
雜議論上: 竊以為改此俗甚易耳。何以知之?夫一時在官之人,雖雜有凡猥之才,其中賢明者亦多矣,豈可謂皆不知讓賢為貴邪!直以其時皆不讓,習以成俗,故遂不為耳。人臣初除,皆通表上聞,名之謝章,所由來尚矣。原謝章之本意,欲進賢能以謝國恩也。昔舜以禹為司空,禹拜稽首,讓於稷、契及咎繇;使益為虞官,讓於熊、羆;使伯夷典三禮,讓於夔龍:唐虞之時,眾官初除,莫不皆讓也。謝章之義,蓋取於此。書記之者,欲以永代作則。季代所用,不能讓賢,虛謝見用之恩而已。相承不變,習俗之失也。
 
11
雜議論上: 夫敘用之官得通章表者,其讓賢推能,乃通其章;其不能有所讓,徒費簡紙者,皆絕不通。人臣初除,各思推賢能而讓之矣,讓文付主者掌之。三司有闕,擇三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一公闕,三公已先選之矣。且主選之吏,不必任公而選三公,不如令三公自共選一公為詳也。四征闕,擇四征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一征闕,四征已先選之矣,必詳於停闕而令主者選四征也。尚書闕,擇尚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令諸尚書共選一尚書,詳於臨闕令主者選八尚書也。郡守闕,擇眾郡所讓最多者而用之,詳於任主者,此為令百郡守共選一郡守也。
 
12
雜議論上: 夫以眾官百郡之讓,與主者共相比,不可同歲而論也。賢愚皆讓,百姓耳目盡為國耳目。夫人情爭則欲毀己所不知,讓則競推於勝己。故代爭則毀譽交錯,優劣不分,難得而讓也。夫貴讓則賢智明出,能否之美歷歷相次,不可得亂也。當此時也,能退身修己者,讓之者多矣。雖賢智欲守貧賤,不可得也。馳騖進取而欲人見讓,猶卻行而求前也。夫如此,愚智咸知進身求通,非修之於己則無由進矣。遊外求者,於此相隨而歸矣。浮聲虛論,不禁而自止矣。人無所用其心,任眾人議,而天下自化。讓可以致此,豈可不務之哉!
 
13
雜議論上: 晉始平王文學李重又以為等級繁多,又外官輕而內官重,使風俗大弊,宜釐改,重外選,簡階級,使官久。議曰:「古之聖王,建官垂制,所以體國經野。自帝王以下,代有增損:舜命九官,周分六職,秦采古制,漢仍秦舊,倚丞相,任九卿。雖置五曹尚書令僕射之職,始於掌封奏以宣外內,事任尚輕,而郡守牧人之官重,故漢宣稱『所與為理唯良二千石』,其有殊政者,或賜爵進秩,諒得為理大體,所以遠比三代也。及於東京,尚書雖漸優重,然令、僕出為郡守,鍾離意、黃香、胡廣是也;郡守入為三公,虞延、第五倫、桓虞、鮑昱是也。近自魏朝名守杜畿、滿寵、田國讓、國諱改稱字。胡質等,居郡或十餘年,或二十年,或加秩假節而不去郡,此亦古人『苟善其事,雖沒代不徙官』之義也。漢魏以來,內官之貴,於今最崇,而百官等級遂多,遷補轉徙如流,能否無以著,黜陟不得彰,此為理之大弊也。夫階級繁多而冀官久,官不久而冀理功成,不可得也。虞書云:『三考黜陟幽明。』周官,三年大計群吏之理,而行其誅賞。漢法,官人或不真秩。魏初,用輕資以先試守。臣以為今宜大并群官等級,使同班者不得復稍遷;又簡法外議罪之制,明試守左遷之例,則官人之理盡,士必量能而受爵矣。居職者日久,則政績可考,人心自定,務求諸己也。」帝雖善之,竟不能行。
 
14
雜議論上: 齊左僕射王儉請解領選,謂褚彥回曰:「選曹之始,近自漢末。今若反古,使州郡貢計,三府辟士,與眾共之,猶賢一人之意。古者選眾,今則不然,奇才絕智所以見遺於草澤也。」彥回曰:「誠如卿言。但行之已久,卒難為改也。」
 
15
雜議論上: 梁尚書左僕射沈約論曰:「漢末喪亂,魏武始創,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代族高卑。因此相沿,遂為成法。自魏至晉,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舉代人才,升降蓋寡,徒以憑籍代資,用相凌駕。都正俗士,斟酌時宜,品目少多,隨事俯仰,劉毅所云『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也。歲月遷訛,斯風漸篤,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還,遂成卑庶。周漢之道,以智役愚,臺隸參差,用成等級。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辨。夫人君南面,九重奧絕,陪奉朝夕,義隔卿士,階闥之任,宜有司存。」
 
16
雜議論上: 武帝天監中,約又上疏曰:「頃自漢代,本無士庶之別,自非仕宦,不至京師,罷公卿牧守,並還鄉里,小人瞻仰,以成風俗。且黌校棋布,傳經授業,學優而仕,始自鄉邑,本於小吏幹佐,方至文學功曹,積以歲月,乃得察舉。人才秀異,始為公府所辟,遷為牧守,入作台司。漢之得人,於斯為盛。今之士人,並聚京邑,其有守土不遷,非直愚賤。且當今士子繁多,略以萬計,常患官少才多,無地以處。秀才自別是一種任官,非若漢代取人之例也。假使秀才對五問可稱,孝廉答一策能過,此乃雕蟲小道,非關理功得失。以此求才,徒虛語耳。」
 
17
雜議論上: 鴻臚卿裴子野又論曰:「書云『貴貴』,為其近於君也。天下無生而貴者,是故道義可尊,無擇負販;苟非其人,何取代族。周衰禮壞,政出臣下,卿士大夫自相繼及,非夫嗣嫡,猶等家臣。且徒步匹夫,見禮侯伯,軾閭擁篲,無絕於時。其後四方豪勢之家,門客千數,卑身折節,比食同袍,雖相傾倚,亦成風俗。迄於二漢,尊儒重道,朝廷州里,學行是先,雖名公子孫,還齊布衣之士,士庶雖分,而無華素之隔。有晉以來,其流稍改,草澤高士,猶廁清塗,降及季年,專稱閥閱。自是三公之子,傲九棘之家,黃散之孫,蔑令長之室,轉相驕矜,互爭銖兩,所論必門戶,所議莫賢能。苟且之俗成,傲慢之禍作,非所以敦弘退讓,勵德興化之道也。」宋明帝聰博,好文史,才思朗捷,省讀書奏,號七行俱下。每國有禎祥及行幸讌集,輒陳詩展義,且以命朝臣。其戎士武夫,則託請不暇,困於課限,或買以應詔焉。於是天下向風,人自藻飾,雕蟲之藝,盛於時矣。又論曰:「古者四始六義,總而為詩。既形四方之風,且彰君子之志,勸美懲惡,王化本焉。而後之作者,思存枝葉,繁華蘊藻,用以自通。若夫徘惻芳芬,楚騷為之祖;靡漫容與,相如扣其音。由是隨聲逐響之儔,棄指歸而無執,賦歌詩頌,百揆五車。蔡邕等之俳優,楊雄悔為童子,聖人不作,雅鄭誰分。其五言為詩家,則蘇、李自出,曹、劉偉其風力,潘、陸固其枝柯,爰及江左,稱彼顏、謝,箴繡鞶帨,無取廟堂。宋初迄於元嘉,多為經史;大明之代,實好斯文。高才逸韻,頗謝前哲,波流同尚,滋有篤焉。自是閭閻少年,貴游總角,罔不擯落六藝,吟詠情性。學者以博依為急務,謂章句為『專魯』,淫文破典,斐爾為曹;無被於管絃,非止乎禮義,深心主卉木,遠致極風雲,其興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隱而不深,討其宗途,亦有宋之遺風也。若季子聆音,則非興國;鯉也趨室,必有不敦。荀卿有言:『亂代之徵,文章匿綵。』而斯豈近之乎?」蕭子顯曰:「自宋以來,謝靈運、顏延年以文章彰於代,謝莊、袁淑又以才藻係之,朝廷之士及閭閻衣冠,莫不仰其風流,競為詩賦之事。五經文句,無復通其義者。」
 
18
雜議論上: 後魏孝文帝時,高祐上疏云:「今之選舉,不采識理之優劣,專簡年勞之多少,斯非盡才之謂。宜停此薄藝,棄彼巧勞,唯才是取,官方斯穆。又勳舊之臣,雖年勤可錄,而才非撫人,則可加之以爵賞,不宜委之以方任。所謂王者可私人以財,不私人以官。」帝善之。
 
19
雜議論上: 韓麒麟子顯宗上言:「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賢良方正之稱。今州郡貢察,徒有秀、孝之名,而無秀、孝之實。而朝廷但檢其有門地,不復彈坐。如此則可別貢門地以敘士人,何假置秀、孝之名也!夫門地者,是其父祖之遺烈,亦何益於皇家。苟有奇才,雖屠釣奴虜之賤亦用之;苟非其人,雖三后之胤,自墜於皁隸矣。或云,代無奇才,不若取士於門。此亦失矣。豈可以代無周召,便廢宰相而不置哉!但當校其寸長銖重者,即先敘之,則賢才無遺矣。」
 
20
雜議論上: 孝明帝時,清河王懌以官人失序,上表曰:「孝文帝制,出身之人,本以門品高下有恒,若準資蔭,自公卿令僕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則散騎祕著,下逮御史長兼,皆條例昭然,文無虧沒。自此,或身非三事之子,解褐公府正佐;地非甲乙之類,而得上宰行僚。自茲以降,亦多乖舛。且參軍事專非出身之職,今必釋褐而居,祕著本為起家之官,今或遷轉以至:斯皆仰失先準,有違明令,非所謂式遵遺範,奉順成規。此雖官人之失,相循已久,然推其彌漫,抑亦有由。何者?信一人之明,當九流之廣,必令該鑑氏族,辨照人倫,才識有限,固難審悉。所以州置中正之官,清定門冑,品藻高卑,四海畫一,專尸衡石,任實不輕。故自置中正以來,暨於太和之日,莫不高擬其人,妙盡茲選,皆須名位重於鄉國,才德允於具瞻,然後可以品裁州郡,綜覈人物。今之所置,多非其人。乞明為敕制,使官人選才,備依先旨,無令能否乖方,違才易務;并革選中正,一依前軌。庶清源有歸,流序允穆。」靈太后詔依表施行,而終不能用。
 
21
雜議論上: 薛琡為吏部郎中。先是,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簡人才,專問勞舊。琡乃上書曰:「若使選曹唯取年勞,不簡賢否,便即義均行雁,次若貫魚,勘簿呼名,一吏足矣。數人而用,何謂銓衡?今請郡縣之職,吏部先盡擇才,務取廉平淳直,素行有聞,并學通古今,曉達理體者,以應其選。不拘入職遠近,年勳多少。其積勞之中,有才堪牧人者,先在用之限。其餘不堪者,既壯藉其力,豈容老而棄之,將佐丞尉,去人積遠,小小當否,未為多失,宜依次補序,以酬其勞。」書奏,不報。徐因引見,復陳言曰:「漢朝常令三公大臣,舉賢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為長吏,監撫黎元。自晉末以來,此風遂替。今四方初定,務在養人。臣請依漢氏,更立四科,令三公宰貴各薦時賢,以補郡縣。明立條格,防其阿黨之端。」詔下公卿議之,亦寢矣。
 
22
雜議論上: 後周樂遜上疏論選舉曰:「選曹賞錄勳賢,補擬官爵,必宜與眾共之,有明揚之授。使人得盡心,如睹白日。其材有升降,其功有厚薄,祿秩所加,無容不審。即如州郡選置,猶集鄉閭,況天下選曹,不取人物。若方州列郡,自可內除。此外付選曹銓敘者,既非機事,何足可密?人生處代,以榮祿為重,修身履行,以慕聲名。然逢時既難,失時為易。其選置之日,宜令眾心明白,然後呈奏。使功勤見知,品物稱悅。」
 
23
雜議論上: 隋文帝開皇中,持書侍御史李諤以選才失中,上書曰:「自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有同影響,競騁浮華,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代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於是閭里童昏,貴游總角,未窺六甲,先製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說,不復關心,何嘗入耳。以傲誕為清虛,以緣情為勳績,指儒素為古拙,用辭賦為君子。故文筆日煩,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範,搆無用以為用也。捐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澆漓愈扇。及大隋受命,聖道聿興,屏黜輕浮,遏止華偽。自非懷經抱質,志道依仁,不得引領搢紳,參廁纓冕。是以開皇四年,普詔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實錄。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之上表華豔,付所司理罪。由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鑽仰墳素,棄絕華綺,擇先王之令典,行大道於茲代。如聞在外州縣,仍踵弊風,選吏舉人,未遵典則。至於宗黨稱孝,鄉曲歸仁,學必典謨,交不苟合,則擯落私門,不加收齒;其學不稽古,逐俗隨時,作輕薄之篇章,結朋黨而稱譽,則選充吏職,舉送天朝。蓋由縣令、刺史,未行風教,猶挾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憲司,職當糾察。若聞風即劾,恐掛網者多,請勒諸司,普加搜訪,有如此者,具狀送臺。」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州郡四

《州郡四》 

《古雍州下》 
1
古雍州下: 今置郡府十八 縣五十一
 
2
古雍州下: 天水秦五縣上邽 成紀 隴城 清水 伏羌   隴西渭四縣襄武 隴西 渭源 鄣   金城蘭三縣五泉 狄道 廣武   會寧會二縣會寧 烏蘭   安鄉河三縣枹罕 大夏 鳳林   臨洮洮一縣臨潭   和政岷三縣溢樂 祐川 和政   寧塞廓三縣廣威 達化 米川   西平鄯三縣湟水 龍支 鄯城   武威涼五縣姑臧 神烏 番禾 昌松 嘉麟   張掖甘二縣張掖 刪丹   酒泉肅三縣酒泉 福祿 玉門   晉昌瓜二縣晉昌 常樂   燉煌沙二縣燉煌 壽昌   伊吾伊二縣伊吾 納職   交河西五縣高昌 交河 柳中 蒲昌 天山   北庭庭三縣金滿 蒲類 輪臺
 
《安西府》 
1
安西府: 天水郡東至汧陽郡三百里。南至同谷郡四百三十里。西至隴西郡三百里。北至平涼郡五百里。東南到河池郡五百三十里。西南到同谷郡三百里。西北到會寧郡五百一十里。東北到平涼郡四百七十五里。去西京八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里。戶二萬五千六百五,口十一萬三千二百九十五。
 
2
安西府: 秦州今理上邽縣。古西戎之地,秦國始封之邑,周孝王封為附庸。今郡有秦亭、秦谷是也。周平王東遷,秦襄公救周有功,始賜廄酆之地,列為諸侯也。廄音岐。春秋時屬秦,秦平天下,是為隴西郡。漢武分隴西置天水郡。王莽末,隗囂據其地。初據平襄,後保冀縣。後漢建武中,平之,更名天水,為漢陽郡。郡有大阪,名曰隴坻,亦曰隴山。三秦記曰:「其阪九迴,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俗歌曰:『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見秦川,肝腸斷絕。』」坻,都禮反。兼置涼州。領郡十,理於此。魏亦為重鎮。明帝時,蜀將諸葛亮至南安、漢陽,皆應亮。晉分為天水榢武陽二郡,兼置秦州。領郡六,理於此。後魏為略陽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天水郡。大唐為秦州,或為天水郡。領縣五:
 
3
安西府: 上邽有朱圉山,俗名曰白巖山。漢舊縣。古邽戎邑。又有漢西城縣城,一名始昌,在今縣西南。嶓冢山,西漢水所出,今經嘉陵曰嘉陵江,經閬中曰閬中江。又有段谷泉,蜀將姜維為魏將鄧艾破於此。籍水一名洋水,今名嶧水。
 
4
安西府: 成紀漢舊縣。古帝庖犧生於此。又有漢明親縣故城,在今縣東南。
 
5
安西府: 隴城漢略陽道故城在今縣西北,河陽縣故城亦在縣西北。瓦亭山在今縣東北二百餘里,隗囂將牛邯守處,其山亦入今平涼郡界。有街泉亭,蜀將馬謖為魏將張郃所敗處。有大隴山,亦曰隴首山。謖,所六反。
 
6
安西府: 清水秦仲始所封地。小隴山,漢置縣。
 
7
安西府: 伏羌本冀戎地。秦漢冀縣。又有漢平襄縣故城,在今縣南。又有落門谷水,在今縣西。武德三年置今縣。
 
8
安西府: 隴西郡東至天水郡三百里。南至同谷郡四百三十六里。西至和政郡三百里。北至金城郡四百里。東南到天水郡三百四十五里。西南到和政郡二百五十四里。西北到金城郡四百五里。東北到天水郡三百九十六里。去西京千一百五十三里,去東京二千一十三里。戶六千一百三十五,口三萬三千一百七。
 
9
安西府: 渭州今理襄武縣。禹貢曰「導渭自鳥鼠同穴」,即其地也。鳥鼠同穴山在今渭源縣,渭水所出也。今謂之青雀山。春秋為羌戎之居。秦置隴西郡,以居隴坻之西為名。二漢因之,靈帝分立南安郡。魏置鎮守在此。鄧艾曰「蜀師來而為一,我分為四」,謂狄道、隴西、南安、祈山四處。齊王嘉平五年,蜀將姜維圍南安、襄武,皆不克。晉為南安、隴西二郡地。後魏為隴西郡,兼置渭州。後周為南安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置隴西郡。大唐為渭州,或為隴西郡。領縣四:
 
10
安西府: 襄武漢舊縣。有五谿聚。
 
11
安西府: 隴西漢豲道地,立南安郡於此。後周置南安郡。隋廢郡,改為縣。東南有落門水出焉。豲音原。
 
12
安西府: 渭源漢首陽縣。後魏改之。有鳥鼠山,渭水所出。    鄣後漢置。兼有武陽水。
 
13
安西府: 金城郡東至會寧郡四百二十里。南至隴西郡四百里。西至西平郡四百九十里。北至武威郡五百七十里。東南到隴西郡四百五里。西南到安鄉郡三百里。西北到武威郡五百四十里。東北到會寧郡四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四十五里,去東京二千二百九十五里。戶四千四百八十九,口二萬一千三百八十六。
 
14
安西府: 蘭州今理五泉縣。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隴西二郡地。後漢、魏、晉因之,魏以為重鎮。蜀將姜維攻狄道,不克。前涼張寔置廣武郡,張駿又分置武始郡,西秦乞伏國仁都苑川,南涼禿髮烏孤都廣武,皆此地也。苑川在今五泉縣。至乞伏慕末,為赫連定所滅。廣武即今廣武縣。至禿髮耨檀,為乞伏熾盤所滅也。後魏、後周並屬武始郡。隋初郡廢,置蘭州;蓋取蘭皋山為名。煬帝初州廢,置金城郡。大唐因之。領縣三:
 
15
安西府: 五泉漢金城縣地。漢榆中縣故城在今縣東。後漢時羌亂,隃麋相曹鳳上言:「西羌為寇,自建武以來,以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內,北阻大河,因以為固,緣山濱水,以廣田畜,故能強大,常雄諸種。」又有故苑川城榢故長城。隃音俞。
 
16
安西府: 狄道秦、漢、魏舊縣。有白石山。
 
17
安西府: 廣武前涼置廣武郡,隋罷之為縣。有琵琶山。漢浩亹縣故城亦在西南。浩音閤。亹音門。今俗呼此水為閤門河,蓋疾言耳。又有漢允吾縣故城,亦在西南。允音沿。
 
18
安西府: 會寧郡東至平涼郡四百里。南至金城郡四百二十里。西至武威郡六百里。北至靈武郡六百里。東南到平涼郡四百里。西南到金城郡四百二十里。西北到武威郡六百五十里。東北到靈武郡六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七十里,去東京二千二百七十里。戶四千四百二十八,口二萬五千七百五十一。
 
19
安西府: 會州今理會寧縣。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安定二郡地。後漢屬金城、武威二郡。西魏置會州,後周廢。隋屬平涼郡。大唐平李軌後,置會州,或為會寧郡。領縣二:
 
20
安西府: 會寧漢枝陽縣。
 
21
安西府: 烏蘭漢祖厲縣地。後周置烏蘭關。武德末置縣。
 
22
安西府: 安鄉郡東至金城郡三百里。南至臨洮郡三百一十七里。西至寧塞郡三百九十里。北至西平郡三百里。東南到金城郡狄道縣一百四十八里。西南到臨洮郡三百一十七里。西北到西平郡龍支縣一百八十六里。東北到金城郡三百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七十五里,去東京二千二百七十五里。戶五千七百九十二,口三萬一千三百。
 
23
安西府: 河州今理枹罕縣。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隴西二郡。後漢屬隴西郡。漢末宋建據焉,稱河首平漢王。妙才討平。晉惠帝時,屬晉興郡。前秦苻堅置河州,西秦乞伏乾歸又據於此。後魏亦為河州。後周置枹罕郡。隋初郡廢,置河州;煬帝初州廢,復置枹罕郡。大唐為河州,或為安鄉郡。領縣三:
 
24
安西府: 枹罕故羌侯邑。漢為枹罕縣也。枹音浮,本枹鼓字。
 
25
安西府: 大夏漢舊縣。
 
26
安西府: 鳳林有鳳林關。
 
27
安西府: 臨洮郡東至和政郡一百七十六里。南至合川郡一百七十九里。西至野,更無郡縣。北至安鄉郡三百一十七里。東南到合川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吐谷渾界。西北到千旭戍界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安鄉郡三百一十七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六里,去東京二千三百九十六里。戶二千七百七十六,口一萬四千九百二十四。
 
28
安西府: 洮州今理臨潭縣。秦漢以來為諸戎之地,後為吐谷渾所據。至後周武帝,逐吐谷渾,得其地,置洮陽郡,尋立為洮州。隋初郡廢,而洮州如故;煬帝初廢,置臨洮郡。郡城本名洮陽,城臨洮水,甚牢險。大唐為洮州,或為臨洮郡。領縣一:
 
29
安西府: 臨潭有洮水,源出西傾山,在郡西南吐谷渾界,桓水所出。
 
30
安西府: 和政郡東至隴西郡三百里。南至懷道郡二百五十里。西至臨洮郡一百七十六里。北至金城郡狄道縣五百三十四里。東南到懷道郡良恭縣一百一十三里。西南到臨洮郡臨潭縣一百七十六里。西北到安鄉郡大夏縣三百六十三里。東北到隴西郡三百五十四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七十八里,去東京二千二百二十里。戶四千五百一十,口二萬六千六百一十四。
 
31
安西府: 岷州今理溢樂縣。春秋榢七國時並屬秦,蒙恬築長城之所起也。屬隴西郡,長城在今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而東,即秦之臨洮境在此矣。秦、二漢榢晉並屬隴西郡。西魏置岷州榢同和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臨洮郡。大唐復置岷州,或為和政郡。領縣三:
 
32
安西府: 溢樂有岷山、崆峒山。
 
33
安西府: 祐川
 
34
安西府: 和政後漢索西故城在今縣東,亦名臨洮東城,亦謂之赤城。後漢明帝時,金城、隴西羌反於臨洮,道險,車騎不得方駕,車騎將軍馬防設奇兵破之,因築此城也。
 
35
安西府: 寧塞郡東至西平郡龍支縣二百九十里。南至宣威守捉使二百九里。西至積石軍一百八十里。北至西平郡一百八十里。東南到安鄉郡三百九十里。西南到積石軍一百六十一里。西北到西平郡鄯城縣二百八十里。東北到西平郡龍支縣三百九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三十里,去東京二千八百七十三里。戶四千一百七十,口二萬九千七百二十三。
 
36
安西府: 廓州今理廣威縣。古西羌地。後漢延熹中,諸羌與澆河大豪寇張掖,段熲斬澆河大帥於其地,遂定西羌是也。漢末屬西平郡。前涼以其地為湟河郡。後魏屬鄯州。後周武帝逐吐谷渾,又得地,置洮河郡,兼置廓州以領之。隋初廢,煬帝初州廢,置澆河郡。大唐復為廓州,或為寧塞郡。領縣三:
 
37
安西府: 廣威後魏石城縣。開元初改焉。有拔延山,隋煬帝征吐谷渾,經此山。
 
38
安西府: 達化後周置。賀蘭山澆河城即晉時吐谷渾王阿豺所築,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又有洪濟鎮,後周武帝逐吐谷渾築,在縣西二百七十里是。
 
39
安西府: 米川貞觀初置,兼置米州。十年罷州,縣仍舊。
 
40
安西府: 西平郡東至金城郡廣武縣一百一十三里。南至寧塞郡一百八十里。西至綏戎硤舊吐谷渾界一十里。北至武威郡昌松縣南界一百四十二里。東南到安鄉郡鳳林縣故城二百八十里。西南到寧塞郡廣威縣故承風吐谷渾界三百一十三里。西北到木昆山舊吐谷渾界一百九十五里。東北到金城郡廣武縣故長城界二百一十七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九十三里,去東京二千七百四十九里。戶五千七百九十四,口二萬八千六百九十九。
 
41
安西府: 鄯州今理湟水縣。古西羌所居,謂之湟中地。漢時霍去病破匈奴,逐諸羌榢渡河湟,築令居塞,即其地,屬金城郡。令音零。後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晉因之。永嘉後,禿髮烏孤初稱西平王,其弟利鹿孤復都西平,即此地也。後魏置鄯州。後周置樂都郡。隋初郡廢,置鄯州;煬帝初州廢,置西平郡。大唐因之。領縣三:
 
42
安西府: 湟水後魏置西都縣,隋改焉。湟中,月支胡所居,即在此。有湟水,一名湟河,亦名樂都水。漢破羌縣故城在今縣西。有浩亹河,在縣西北,自吐蕃界流來。
 
43
安西府: 龍支漢允吾縣地。後漢為龍耆縣。後魏改焉。積石山在今縣南,即尚書禹貢云「導河積石」。
 
44
安西府: 鄯城漢西平郡故城在西。
 
45
安西府: 武威郡東至會寧郡六百里。南至西平郡浩亹河二百六十里。西至張掖郡五百里。北至突厥界安蓋泉五百八十里。東南到金城郡五百四十里。西南到張掖郡張掖縣界陳北烽三百七十里。西北到張掖郡六百里。東北到會寧郡烏蘭縣界白鹿烽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一十里,去東京二千八百七十里。戶二萬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一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二。
 
46
安西府: 涼州今理姑臧縣。周時為狄地。秦興,匈奴既失甘泉,甘泉在今雲陽縣。又使休屠、渾邪王居其地。此河西五郡皆是,不止於武威也。休音許虯反。屠音除。漢武帝開之,置武威郡。漢武初開置張掖、酒泉、燉煌、武威、金城,謂之河西五郡,地勢西北邪出,南隔西羌,通西域,於時號為斷匈奴右臂。後漢、魏、晉皆因之,魏、晉並置涼州。領郡八,理於此。前涼張軌、後涼呂光並據之。至張天錫,為苻堅所滅。至呂崇諱,為姚興所滅。北涼沮渠蒙遜亦遷都於此。至沮渠茂虔,為後魏所滅。後魏亦為武威郡。隋煬帝初,復置。大唐初,李軌改焉,據之。榢克平,置涼州,或為武威郡。領縣五:
 
47
安西府: 姑臧漢舊縣。河西舊事曰:「昔匈奴故蓋藏城也。後人音訛名姑臧。」又有漢鸇陰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因水為名。有豬野澤、古休屠城。
 
48
安西府: 神烏漢鸞烏縣。
 
49
安西府: 番禾漢舊縣。後魏增置張掖郡。天寶中改為天寶。
 
50
安西府: 昌松漢蒼松縣。呂光改為昌松。漢允衙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城臨麗水,一名麗水城。允音沿。衙亭故城,沮渠蒙遜所築,地勢險隘。
 
51
安西府: 嘉麟
 
52
安西府: 張掖郡東至武威郡五百里。南至雪山以南吐谷渾分界二百三十里。西至酒泉縣四百二十里。北傍張掖河,屈曲過同城鎮,至峽口烽,總三千七十八里。東南到武威郡六百里。西南到酒泉郡福祿縣界赤柳澗三百三十里。西北到酒泉郡福祿縣咸池烽東張掖河三百五里。東北到武威郡番禾縣石硤烽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里,去東京三千三百一十里。戶六千六百三十九,口二萬三千三百四。
 
53
安西府: 甘州今理張掖縣。禹貢曰「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即此地也。合黎水、弱水並在張掖縣界。其北又有居延澤,即古流沙地。又黑水之所出焉。黑水出張掖縣雞山。春秋榢秦並為狄地。漢初為匈奴所居,武帝開之,置張掖郡。後漢、魏、晉並同。沮渠蒙遜始都於此。號為北涼。西魏置西涼州,尋改為甘州。因州東甘峻山為名。後周置張掖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置。大唐為甘州,或為張掖郡。領縣二:
 
54
安西府: 張掖隋舊縣。漢表是縣故城在今縣西北,又曰昭武縣。漢張掖郡城亦在西北。又有漢居延縣城,今在縣東北,即本匈奴中地名也,亦曰居延塞。祁連山,居延海,弱水,合黎水。遮虜障,漢將路博德之所築也。又有甘峻山。臨松山,後魏臨松郡在此。吐蕃贊府,即其郡丞。
 
55
安西府: 刪丹漢舊縣。有焉支山。匈奴初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奪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又漢日勒縣故城在東南。
 
56
安西府: 酒泉郡東至張掖郡四百二十里。南至吐蕃界二百里。西至晉昌郡五百二十六里。北至迴紇界伏谷泉三百里。東南到張掖郡界赤柳澗二百里。西南到晉昌郡界安樂烽三百四十里。西北到晉昌郡三百四十里。東北到張掖郡鹹池烽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六十八里,去東京三千七百八十里。戶二千一百六,口七千九百一十二。
 
57
安西府: 肅州今理酒泉縣。舊月支地,後匈奴居焉。漢武開之,置酒泉郡。城下有泉,其味如酒。後漢、魏、晉皆因之。西涼武昭王遷都於此。至李歆,為沮渠蒙遜所滅。後魏亦為酒泉郡。隋初廢,置肅州;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入張掖郡。大唐復置肅州,或為酒泉郡。領縣三:
 
58
安西府: 酒泉漢福祿縣地。古長城,漢遮虜障也。今縣隋置。有九龍山。崑崙山在縣西南,體如崑崙,故名之,周穆王見王母於此山。漢平帝時,金城塞外羌獻魚鹽之地,遂得西王母石室,以為西海郡,後為吐谷渾之國也。隋破吐谷渾,又於其地置西海郡。按漢舊嘗置郡,今郡直北一千二百里也。
 
59
安西府: 福祿崆峒山。舊樂涫縣,武德二年改之。涫音官。
 
60
安西府: 玉門漢舊縣。
 
61
安西府: 晉昌郡東至酒泉郡五百二十六里。南至新鄉鎮一百八十里。西至燉煌郡二百八十里。北至豹門守捉四百五十里。東南到酒泉郡界三百四十里。西南到燉煌郡界一百六十里。西北到伊吾郡界五百里。東北到酒泉郡界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八十四里,去東京四千三百六里。戶一千一百六十七,口三千八百六十四。
 
62
安西府: 瓜州今理晉昌縣。古西戎地。戰國時,為月支所居。秦末漢初,屬匈奴,武帝以後為燉煌郡地。後漢、魏、晉皆因之。後魏屬常樂、會稽二郡。後周屬會稽郡。苻堅徙江漢之人萬餘戶於燉煌,中州人有田疇不闢者亦徙七千餘戶。涼武昭王遂以南人置會稽郡,以中州人置廣夏郡。後周因舊名置晉昌郡。隋廢之,以屬燉煌郡。大唐置瓜州,古瓜州,說在燉煌郡。或為晉昌郡。領縣二:
 
63
安西府: 晉昌漢冥安縣地。武德四年改置。今縣北有伊吾故城、白水。有崑崙障,漢宜禾所居,故城在縣界。後魏明帝正光中置會稽郡即於此。
 
64
安西府: 常樂漢廣至縣地,故城在東。武德五年置。
 
65
安西府: 燉煌郡東至晉昌郡二百八十里。南至故南口烽二百五十里,烽以南吐谷渾界。西至壽昌廢縣中界五十里,以破石亭為界。北至故鹹泉戍三百三十六里,與伊吾郡分界。東南到晉昌郡界三百五十里。西南到郡廢壽昌縣界三百九十里。西北到河蒼烽二百四十二里,與廢壽昌縣分界。東北到伊吾郡界三百八十六里。去西京三千七百五十九里,去東京四千六百九里。戶六千三百九十五,口三萬二千二百三十四。
 
66
安西府: 沙州今理燉煌縣。昔舜流三苗於三危,即其地也。其後子孫為羌戎,代有其地。古謂之瓜州,其地多生美瓜,故曰瓜州。至今猶出大瓜,長者,狐入其中,首尾不出。左傳所說「允姓之戎,居於瓜州」是也。戎子名駒支也。亦古流沙地。其沙風吹流行,在郡西八十里。又黑水之所經焉。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秦榢漢初,為月支、匈奴之境。武帝開其地,後分酒泉置燉煌郡。燉,大。煌,盛也。後漢、魏、晉皆因之。涼武昭王始都於此。後魏、後周並為燉煌郡。隋初廢,置瓜州;煬帝初廢州,復置燉煌郡。大唐為沙州,或為燉煌郡。領縣二:
 
67
安西府: 燉煌漢舊縣。三危山在東南,山有三峰。有鳴沙山,渥洼水。漢武帝元鼎中,南陽新野人暴利長遭刑,屯田於此水邊,見群野馬來飲,中有奇者。先作土人持勒靽立,後馬翫習。久之,利長因代土人,收得馬以獻帝。欲神異之,云從水中出,於是作天馬之歌也。
 
68
安西府: 壽昌漢龍勒縣地。陽關居玉門關之南。玉門故關,漢置也。二關之西三百餘里,有蒲昌海,一名鹽澤,廣袤三四百里,則蔥嶺于闐兩河之所注。
 
69
安西府: 伊吾郡東至晉昌郡界六百四十里。南至燉煌郡界一百四十里。西至交河郡七百五十里。北至伊吾郡界三百里,北戎界。東南到燉煌郡磧,無行路馬道,到晉昌郡界不知遠近。西南到燉煌郡磧,無路馬道。西北到折羅漫山一百四十六里,其山北有大川連大磧,入金山哥羅祿住處。東北到折羅漫山三百四十里,其山北有大川入迴紇界,馬行三十日,無里數。去西京四千八百里,去東京五千六百五十里。戶二千二百二十七,口八千七百五十六。
 
70
安西府: 伊州今理伊吾縣。在燉煌北大磧之外,為戎狄之地,非九州之限。後漢明帝始征取伊吾盧地,即此也。爾後多為屯田兵鎮之所,未為郡縣。後魏始置伊吾郡,後又為戎胡所據。至大唐貞觀初,內附,乃置伊州,或為伊吾郡。領縣二:
 
71
安西府: 伊吾漢置伊吾屯田。後魏為縣。有天山,匈奴過之,皆下馬拜。一名雪山。
 
72
安西府: 納職貞觀四年置。伊吾匈奴中地名,在此縣界。後漢破匈奴呼衍王,取其地,置宜禾都尉,以為屯田,今伊吾故城是。
 
73
安西府: 交河郡東至伊吾郡七百五十里。南至三百五十里,過荒山千餘里至吐蕃。西至焉耆鎮守軍七百一十里。北至北庭都護府四百五十里。東南到燉煌郡千一百里。西南到焉耆七百十里。西北到北庭輪臺縣五百四十里。東北到伊吾郡八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二百六十五里,去東京六千二百一十五里。戶一萬一千一百九十三,口五萬三百一十四。
 
74
安西府: 西州今理高昌縣。漢時車師前王之庭,漢元帝所置戊己校尉故地。因興師西討,軍中羸憊者留居之地,形高敞,遂名高昌壘。有八城,本中國人也。前涼張駿置高昌郡。其後後魏有之,後又屬蠕蠕,而兗反。其後麴嘉稱王於此數代。至大唐貞觀十四年,討平之,以其地為西州,本高昌國界,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墾田九百頃。置都督府,後改為金山都護府,或為交河郡。領縣五:
 
75
安西府: 高昌
 
76
安西府: 交河貞觀中置。交河水流出縣地。天山一名祁連山,今名折羅漫山。
 
77
安西府: 柳中漢舊地名,與交河同置。
 
78
安西府: 蒲昌與交河同置。東南有舊蒲類海,今名婆悉海。
 
79
安西府: 天山與交河同置。
 
80
安西府: 北庭府東至伊吾郡界六百八十里。南至交河郡界四百五十里。西至突騎施三千六百八十里。北至堅昆七千里。東南到伊吾郡界六百八十里。西南到焉耆鎮守軍八百七十里。西北到突騎施三千一百八十里。東北到迴紇界一千七百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三十里,去東京六千八百七十六里。戶二千三百九十八,口九千七百一十五。
 
81
安西府: 庭州今理金滿縣。在流沙之西北,前漢烏孫之舊壤,後漢車師後王之地。歷代為胡虜所居。大唐貞觀中,征高昌。於時西突厥屯兵於可汗浮圖城,與高昌相影響。榢高昌既平,懼而來降,以其地為庭州,後置北庭都護府。領縣三:
 
82
安西府: 金滿
 
83
安西府: 蒲類蒲類海一名婆悉海。有天山,自伊吾郡界入。
 
84
安西府: 輪臺其三縣並貞觀中平高昌後同置。
 
85
安西府: 安西府東至焉耆鎮守軍八百里,去交河郡七百里。南至吐蕃界八百里。西至疏勒鎮守捉軍三千里,去蔥嶺七百里。北至突騎施界鷹婆川一千里。東南到吐蕃界屯城八百六十里。西南到于闐二千里。西北到疏勒二千里。東北到北庭府二千里。去西京七千六百里,去東京八千三百三十里。戶一萬一千一百六,口六萬三千一百六十八。
 
86
安西府: 安西都護府,本龜茲國也。大唐明慶中置。貞觀中,初置安西都護府於西州;明慶中,移於龜茲城。東接焉耆,西連疏勒,西去蔥嶺七百里。南鄰吐蕃,北拒突厥。
 
《風俗》 
1
風俗: 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杜之饒,號稱「陸海」,言其高陸物產,如海之無所不出。四塞為固,被山帶河。秦氏資之,遂平海內。漢初,高帝納婁敬說而都焉。田肯賀帝曰:「治秦甚善。秦形勝之國,懸隔千里,所謂天府,故曰秦得百二焉。其下兵諸侯,猶居高屋上建瓴水也。」又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之後榢豪族名家於關中,強本弱末,以制天下。自是每因諸帝山陵,則遷戶立縣,率以為常。故五方錯雜,風俗不一。漢朝京輔,稱為難理。其安定、彭原之北,汧陽、天水之西,接近胡戎,多尚武節。自東漢、魏、晉,羌氐屢擾,旋則苻姚迭據,五涼更亂,三百餘祀,戰爭方息。帝都所在,是曰浩穰。其餘郡縣,習俗如舊。
 
2
風俗: 議曰:按水經云「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於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又南入蔥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所出河合。又東注蒲昌海,又東入塞,過燉煌、酒泉、張掖郡南,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云云。按水經,晉郭璞注三卷,後魏酈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詳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書。佑謂二子博贍,解釋固應精當,訪求久之方得。又其經云:「濟水過壽張」,則前漢壽良縣,光武更名。又「東北過臨濟」,則前漢狄縣,安帝更名。又云「菏水過湖陸」,則前漢湖陵縣,章帝更名。又云「汾水過河東郡永安」,則前漢彘縣,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詳水經所作,殊為詭誕,全無憑據。按後漢郡國志,濟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復截河南過。既順帝時所撰,都不詳悉,其餘可知。景純注解又甚疏略,亦多迂怪。水經所云河出崑崙山者,宜出於禹本紀、山海經,所云「南入蔥嶺」榢「出于闐南山」者,出於漢書西域傳,而酈道元都不詳正。所注河之發源,亦引禹紀、山經、釋法明國諱改焉遊天竺紀、釋氏西域紀。所注南入蔥嶺,一源出于闐山,合流入蒲昌海,雖約漢書,亦不尋究。又水經云:「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然後南流入蔥嶺。」據此,則積石山當在蔥嶺之北。又云:「入塞,過燉煌、酒泉、張掖郡南」,並今郡地也。夫山水地形,固有定體。自蔥嶺、于闐之東,燉煌、酒泉、張掖之間,華人來往非少。從後漢至大唐,圖籍相承,注記不絕。大磧距數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變,陵遷谷移之談,此處豈有河流,纂集者不詳斯甚。又按「禹導河積石」者,堯時洪水,下民昏墊,禹所開決,本救人患。積石之西,砂鹵之地,河流小,地勢復高,不為人患,不惡疏鑿,以此施功發跡,自積石山而東,則今西平郡龍支縣界山是也,固無禹理水之功。自蔥嶺之北,其本紀灼然荒唐,撰經者取為準的。班固云「言九州者尚書近之矣」,誠為愜當。其漢書西域傳云:「河水一源出蔥嶺,一源出于闐,合流東注蒲昌海,皆以潛流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河云。」比禹紀、山經,猶校附近,終是紕繆。按此宜唯憑張騫使大夏,見兩道水從蔥嶺、于闐合流入蒲昌海,其于闐出美玉,所以騫傳遂云窮河源也。按古圖書名河所出曰崑崙山,疑所謂古圖書即禹本紀,以于闐山出玉,乃謂之崑崙,即所出便云是河也。窮究諸說,悉皆謬誤。孟堅又以禹貢云「導河自積石」,遂疑潛流從此方出。且漢時群羌種眾雖多,不相統一,未為強國,漢家或未嘗遣使詣西南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寧有今吐蕃中河從西南數千里向東北流,見與積石山下河相連,聘使涉歷,無不言之。吐蕃自云崑崙山在國中西南,則河之所出也。又按尚書云:「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又范曄後漢書云:「西羌在漢金城郡之西,南濱於賜支。」續漢書曰:「河關西可千餘里,有典羌,謂之賜支,蓋析支也。」然則析支在積石之西,是河之上流明矣。崑崙在吐蕃中,當亦非謬。而不謂河之本源,乃引蔥嶺、于闐之河,謂從蒲昌海伏流數千里,至積石方出,斯又班生之所未詳也。佑以水經僻書,代人多不之睹,或有好事者於諸書中見有引處,謂其審正,此殊未之精也。不揆淺昧,考諸家之說,辯千古訛舛,是故曲折言之。又按禹本紀、山海經,不知何代之書,詳其恢怪不經,宜夫子刪詩書以後尚奇者所作,或先有其書,如詭誕之言,必後人所加也,若古周書、吳越春秋、越絕書諸緯書之流是矣。而後代纂錄者,務廣異聞,如范曄敘蠻夷廩君、盤匏之類是也。輒以愚管所窺,宜皆不足為據。然去聖久遠,雜說紛紜,非夫宣尼復生,重為刪革,則何由詳正?縱有精鑒達識之士,抗辯古釋今之論,或未能振頹波、遏橫流矣。而撰水經者,亦同蔚宗之旨趣乎?冀來哲之見知也。
 
3
風俗: 或曰:「昔秦以區區關中,滅六強國,今萬方財力,上奉京師,外有犬戎憑陵,城陷數百,內有兵革未寧,年將三紀,豈制置異術而古今殊時者乎?」答曰:「按周制,步百為畝,畝百給一夫。即一頃也。商鞅佐秦,以一夫力餘,地利不盡,於是改制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矣。又以秦地曠而人寡,晉地狹而人稠,誘三晉人發秦地利,優其田宅,復榢子孫。而使秦人應敵於外,非農與戰,不得入官。大率百人則五十人為農,五十人習戰,兵強國富,職此之由。其後仕宦之途猥多,道釋之教漸起,浮華浸盛,末業日滋。今大率百人方十人為農,無十人習戰,其餘皆務他業。以今准古,損益可知。又秦開鄭渠,溉田四萬頃。漢開白渠,復溉田四千五百餘頃。關中沃衍,實在於斯。聖唐永徽中,兩渠所溉,唯萬許頃。洎大曆初,又減至六千二百餘頃,比於漢代,減三萬八九千頃。每畝所減石餘,即僅校四五百萬石矣。地利損耗既如此,人力散分又如彼,欲求強富,其可得乎!昔漢文之時,長安之北七百里外,即匈奴之地,控弦數十萬騎,侵掠未嘗暫寧。計其舉國人眾,不過漢一大郡。晁錯請備障塞,北邊由是獲安。今自潼關之西,隴山之東,鄜坊之南,終南之北,才十餘州地,已數十萬家。吐蕃雖強,陷覆河隴,竊料全國,尚未敵焉。況綿力薄才,食鮮藝拙,比之華人,殊不侔矣。徒以令峻而眾心齊一,馬多而競逐莫榢。誠能復兩渠之饒,究浮食之弊,恤農夫,誘其歸,趣撫戰士,勵其勳伐,酌晁錯之策,擇險要之地,繕完城壘,用我所長,漸開屯田,更蓄財力,將冀收復河隴,豈唯自守而已哉!加以幅圓萬里之所資,宣布皇王之大政,則何嚮不濟、何為不成者乎!」
 
4
風俗: 或又曰:「關中寓內西偏,天不勞於轉輸。洛陽宮室正在土中,周漢以還,多為帝宅、皇輿巡幸之處。則是國都何必重難遷移,密邇勍寇,擇才留鎮,以息人勤,自然無虞,孰不慶幸。」答曰:「古今既異,形勢亦殊。當周之興也,雖定鼎郟鄏,而王在鎬京。幽王之亂,平王東徙,始則晉、鄭夾輔,終乃齊、晉主盟,咸率諸侯,共尊王室,猶有請隧之僭,中肩之師。東漢再興,巨寇皆殄。魏晉以降,理少亂多。今咸秦陵廟在焉,勝兵計數十萬,海內財力,雲奔風趨,儻議遷都,得非蹙國,斯乃示弱天下,何以統臨四方。洛陽地塉,凋弊尤甚,萬乘所止,千官畢臻,樵牧難資,稿秸難贍,又無百二之固,慮啟姦兇之心,豈得舍安而就危,棄大而從小也!漢高初平項羽,將宅洛師,婁敬請居關中,張良贊成其計,田肯稱賀,方策備存。武德中,突厥牙帳在於河曲,數十萬騎將過原州,時以傷夷未平,財力且乏,百辟卿士震恐,皆請遷都山南。太宗獻計,固爭方止,永安宗社,實賴聖謨。」
 
5
風俗: 議者又曰:「洛陽四戰之地,既將不可,蒲阪虞舜舊國,表裏山河,江陵亦嘗設都,控壓吳蜀。遠道避翟,寧不堪居?」答曰:「蒲阪土瘠人貧,困竭甚於洛邑;江陵本非要害,梁主數歲國亡。夫臨制萬國,尤惜大勢。秦川是天下之上腴,關中為海內之雄地。巨唐受命,本在於茲。若居之則勢大而威遠,舍之則勢小而威近,恐人心因斯而搖矣,非止於危亂者哉,誠繫興衰,何可輕議。」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四十一

《禮四十一》 

《天子為庶祖母持重服議》
1
天子為庶... : 漢 東晉 宋
 
2
天子為庶... : 漢文帝所生薄太后,以景帝前二年崩,天子朝臣並居重服。
 
3
天子為庶... : 東晉安帝崇安四年,太皇太后李氏崩。祠部郎徐廣議:「左氏春秋母以子貴,成風稱夫人,文公服三年之喪。凡子於父之所生,體尊義重。且禮,祖不厭孫,固宜遂服。若嫌禮文不存,則宜從重,同於為祖母後齊縗三年。百官一周。」廣又尋按漢文所生薄太后亡,朝臣亦居重服。太常殷茂曰:「太皇太后名稱雖尊,而據非正體,主上纂承宗祖,不宜持重。謂齊服為安。」徐野人云:「若以魯侯所行失禮者,左傳不見譏責,而漢代持服,與正嫡無異。殷太常所上服事,於禮中尋求,俱無明文。然僕之所言,專據春秋也。」車胤答云:「漢代皆服重。且大體已定,此當無復翻革耶!」於是安帝服齊縗三年,百寮並服周。於西堂設菰廬,神武門施凶門柏歷。
 
4
天子為庶... : 宋庾蔚之謂:「公羊明母以子貴者,明妾貴賤,若無嫡子,則妾之子為先立。又子既得立,則母隨貴,豈謂可得與嫡同耶?成風稱夫人,非禮之正,穀梁已自為通。小記云『大夫降其庶子,其孫不降其父』,此謂凡庶子,故鄭玄云『祖不厭孫』耳,非謂承祖之重而可得申其私服也。庶子為後,不得服其母,以廢祭故也。則己卒,己子亦不得服庶祖母可知矣。小記言『妾子不代祭』,穀梁傳言『於子祭於孫止』,此所明凡妾,非謂有加崇之禮者也。古今異禮,三代殊制。漢魏以來,既加庶以尊號徽旗章服,為天下小君,與嫡不異,故可得服重而廟祭,傳祀六代耳,非古有其議也。」
 
《天子立庶子為太子薨服議》 
1
天子立庶... : 晉 宋
 
2
天子立庶... : 晉惠帝愍懷太子以庶子立為太子,及薨,議疑上當服三年。司隸王堪議:「聖上統緒,無所他擇,踐祚之初,拜於南郊,告於天地,謁於祖廟,明皇儲也。正體承重,豈復是過。」司隸從事王接議:「愍懷太子雖已建立,所謂傳重而非正體者也。依喪服及鄭氏說,制服不得與嫡同,應從庶例。天子諸侯不為庶子服,聖上於愍懷無服之喪。難者曰:『君父立之,與后所生同矣。焉有既為太子而復非嫡乎?』答曰:『嫡庶定名,非建立所易。喪服,庶子為其母緦,不言嫡子為其妾母,而曰庶子為其母,許其為後,庶名猶存矣。』」
 
3
天子立庶... : 宋庾蔚之謂:「王堪以為拜為太子,則全同嫡正。王接據庶子為後,為其母緦,庶名不去,故雖為太子,猶應與眾子同,天子不為服。可謂兩失其衷,嘗試言之。按喪服傳通經,長子三年,言以正體乎上,又將所傳重。明二義兼足,乃得加至三年。今拜為太子,雖將所傳重,而非正體,安得便同嫡正為之斬縗乎?既拜為太子,則是將所傳重,寧得猶與眾庶子同其無服乎?天子諸侯絕傍周。今拜庶子為太子,不容得以尊降之。既非正嫡,但無加崇耳。自宜伸其本服一周。庶子為後,不得全與嫡同,庶名何由得去?己服祖曾,與嫡不異,是與嫡同者也。祖曾為己服無加崇,是與嫡異者也。天子諸侯大夫不以尊降,又與眾子不同矣。」
 
《天子為母黨服議》 
1
天子為母... : 後漢 魏 宋
 
2
天子為母... : 後漢光武舅光祿大夫樊宏薨,帝親臨喪送葬。和熹鄧太后新野君薨,時安帝服緦,百官素服。
 
3
天子為母... : 魏太和六年四月,明帝有外祖母安成鄉敬侯夫人之喪。即甄后母也。太常韓暨奏:「天子降周,為外祖母無服。」尚書奏:「漢舊事亡闕,無外祖制儀。三代異禮,可臨畢,御還寢,明日反吉便膳。」尚書趙咨等奏:「哭敬侯夫人,張帷幕端門外之左。群臣位如朝。皇帝黑介幘,進賢冠,皂服。十五舉聲則罷。」詔問漢舊云何?散騎常侍繆襲奏:「後漢鄧太后新野君薨時,安帝服緦,百官素服。安帝繼和帝後,鄧太后母即為外祖母也。但太后臨朝,安帝自藩見援立故也。又按,後漢壽張恭侯樊宏以光祿大夫薨,宏即光武之舅也,親臨喪葬。準前代,宜尚書、侍中以下弔祭送葬。」博士樂詳議:「周禮,王弔,弁絰,錫縗。禮有損益,今進賢冠,練單衣。」又詔:「當依周禮,無事更造。」蜀譙周云:「天子、諸侯為外祖父小功,諸侯嫡子為母、妻及外祖父母、妻父母,皆如國人。舊說外祖父母,母族之正統;妻之父母,亦妻族之正統也。母、妻與己尊同,母、妻所不敢降,亦不降。」
 
4
天子為母... : 宋庾蔚之謂:「禮,父所不服,子不敢服。嫡子為妻之父母服,則天子、諸侯亦服妻之父母可知也。妻之父母猶服,況母之父母乎!」
 
《天子弔大臣服議》 
1
天子弔大... : 周 魏 晉 大唐
 
2
天子弔大... : 周制,司服職:「掌王之吉凶衣服,王為三公六卿錫縗,為諸侯緦縗,為大夫士疑縗。其首服皆弁絰。」君為臣服弔服。鄭司農云:「錫,麻之滑易者,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布,無事其縷也。緦亦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也。疑縗,十四升縗也。」鄭玄謂:「無事其縷,哀在內也。無事其布,哀在外也。疑之言擬也,擬於吉。」
 
3
天子弔大... : 魏蔣濟奏:「會喪不宜去冠。奏事者上言,前會故鎮軍朱鑠喪,自卿以下皆去冠,以布巾帕額,使者、侍中、散騎則不。皆非舊法。夫冠成德之表,於服為尊。唯君親之喪,小斂之前,與服罪之人去冠。其餘禮儀,雖齊縗之痛,有變無廢。今為弔去冠,甚違禮意。」下博士評議。博士杜布議,以為:「論語曰:『羔裘玄冠不以弔。』故周人去玄冠代以素弁。漢去玄冠代以布巾,亦王者相變之儀,未必獨非也。古禮野夫著巾,古者軍禮韋弁冠,今者赤幘,此明轉相變易,不可悉還反古。今宜因漢氏故事。又按漢儀注,諸侯王薨,天子遣使者往,皆言使者素服。又禮自天子下達於士,臨殯斂之事,去玄冠,以素弁。君子臨喪,必有哀素之心,是以去玄冠,代之以素。是以漢中興,臨喪之事與禮合。自是之後,或言臨喪,使者常吉服布巾。以為使者亦宜去玄冠,代以布巾,示不純吉。侍中、散騎諸會喪,亦宜去玄冠,代以布巾。」詔從布議。吳射慈喪服圖:「天子弔三公,弁絰錫縗。弔大夫士,皆弁絰疑縗。弔畿內諸侯,弁絰緦縗服。」
 
4
天子弔大... : 晉摯虞云:「凡使弔祭,同姓者,素冠幘,白練深衣,器用皆素。異姓者,服色器用皆不變。」
 
5
天子弔大... : 大唐之制,如開元禮。
 
《天子為大臣及諸親舉哀議》 
1
天子為大... : 後漢 魏 晉 東晉 大唐
 
2
天子為大... : 後漢明帝時,東海恭王薨,帝出幸津門亭發哀。
 
3
天子為大... : 魏大司馬曹真薨,王肅為舉哀表云:「在禮,大臣之喪,天子臨弔。諸侯之薨,又庭哭焉。同姓之臣,崇於異姓。自秦逮漢,多闕不修。暨光武頗遵其禮,於時群臣莫不競勸。博士范升上疏稱揚以為美。可依舊禮,為位而哭之,敦睦宗族。」於是帝幸城東,張帳而哭之。及鍾太傅薨,又臨弔焉。
 
4
天子為大... : 晉武帝咸寧二年詔:「諸王公大臣薨,應三朝發哀者,踰月舉樂;其一朝發哀者,三日不舉樂。」按摯虞決疑注云:「國家為同姓王、公、妃、主發哀於東堂,為異姓公、侯、都督發哀於朝堂。」
 
5
天子為大... : 東晉元帝姨廣昌君喪,未葬,中丞熊遠表云:「按禮『君於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比卒哭不舉樂』,惻隱之心未忍行吉事故也。被尚書符,冬至後二日小會。臣以為廣昌君喪殯日,聖恩垂悼。禮,大夫死,廢一時之祭。祭猶可廢,而況餘事。冬至唯可奉賀而已,未便小會。」詔以遠表示賀循。循答云:「按古者君臣義重,雖以至尊之義,降而無服,三月之內猶錫縗以居,不接吉事。故春秋晉大夫智悼子未葬,平公作樂,杜蕢譏之。咸寧詔書,宜為定制。」
 
6
天子為大... : 大唐之制,如開元儀。
 
《國有大喪使者章服及不爵命議》 
1
國有大喪... : 魏 晉
 
2
國有大喪... : 魏晉故事:「問:『今以宗室為監公主喪使者,應著何服?』卞搉答:『國有大喪,使者所服,禮無正文。事義相準,以為奉命監喪,宜服練素。』又問博士:『濟北嗣子應襲封,今有大喪,為故應遣使者拜?』卞搉答:『按春秋之義,國有喪,未葬,不爵大夫。自非有故不得已,皆須葬畢。』」
 
《天子諸侯之庶昆弟及妾子為母服議》 
1
天子諸侯... : 漢 晉
 
2
天子諸侯... : 漢戴德喪服變除曰:「天子諸侯之庶昆弟與大夫之庶子,為其母大功九月,哭泣飲食思慕猶三年。」
 
3
天子諸侯... : 晉賀循喪服要記曰:「公之庶兄弟父卒為其母,大夫之庶子父在為母,皆大功九月。凡降服,既降,心喪如常月。又天子諸侯賤妾子為其母,厭於父,不得制縗麤之服,三月而葬,葬已而除,居處飲食言語,心喪三年。」劉智釋疑曰:「凡屈不得服者,皆有心喪之禮。小功以下不稅服,乃無心喪耳。」
 
《公主服所生議》 
1
公主服所... : 宋
 
2
公主服所... : 宋庾蔚之云:「公主為其母,應周。何以言之?在室有餘尊之厭,服不得過大功,故服母及兄弟,不得有異。既出則無厭,故為母得周。所以知既出則無厭者,禮,尊降、出降,親疏不異,尊降唯不及其嫡耳。至於厭降,唯子而已。在室,父在為母周;既出,服母與父同。是故知既出則無厭也。又,正尊不報,禮之大例。而女子適人,父報以周,使其移重於夫族,推旁親也。以此推之,出則無厭,理據益明。」
 
《諸王子所生母嫁為慈母服議》
1
諸王子所... : 晉 宋
 
2
諸王子所... : 晉譙王司馬恬問范甯曰:「妾有二子而出嫁,君命他妾兼子為其母,所命妾今亡,子當有服不?」答曰:「昔男子外有傅,內慈母。君命教子,何服之有。」恬自斷云:「禮疑從重,篤至敬也。存同所生,沒成路人,於情未可。今勒小功,長奉烝嘗,以同子道。再周,乃參吉事。言制則不虧禮文,言情即不乖師資也。」徐邈云:「此庶子所生出嫁,受命為他妾子,便當始終如所生,其親母則同出母耳。若用古禮,當練冠麻衣,既葬除之。」車胤云:「大夫為庶母慈己者,小功也。」
 
3
諸王子所... : 宋庾蔚之云:「母出,無相鞠養,便為無母,不必限其母亡。譙王所命,不為乖禮。此子自宜依慈母如母之服。按晉朝諸王用士禮,則應附父在為母之條。凡慈母以功勤致服,本無天屬之愛,寧有心喪之文乎!」
 
《諸侯及公卿大夫為天子服議》
1
諸侯及公... : 周 漢 晉 大唐
 
2
諸侯及公... : 周制,喪服斬縗章:「諸侯為天子,天子至尊也。」馬融曰:「天下所尊,故曰至尊也。」
 
3
諸侯及公... : 漢戴德喪服變除云:「臣為君,笄纚,不徒跣,始死,深衣素冠,其餘與子為父同。」鄭玄變除云:「臣為君,不笄纚,不徒跣。」
 
4
諸侯及公... : 張祖高問:「士服天王云何?要記唯道大夫服君及家臣服大夫耳,不說士,恐有脫誤。鄭云『士服君亦斬縗』,無明文,而雜記云:『士居堊室』,此則士制周耶?士下吏服士,恐亦應同。」謝沈答曰:「朝廷之士服天王斬縗,禮之明文也。邑宰外任之士居堊室,制周。要記非脫誤,是簡略耳。」
 
5
諸侯及公... : 晉尚書問:「天子崩,於今臺書令史以上,為皆服斬縗之服不?」博士卞搉、應琳議:「禮,命士以上皆服斬。臺書令史,列職天朝,皆應服斬。」又問:「天子崩,令司州及河南郡吏出入導從,應易服制不?」卞搉答:「禮,庶人在官者服齊縗三月。又,近臣服斬。導從出入,皆應從服。」又問:「服隨君輕重,今司隸服斬,下吏服齊,為合禮意不?」卞搉答:「凡臣從君,皆降一等。今之牧守,皆古諸侯,以禮相況,輕重宜矣。」又問:「禮,義服不從。今司隸為君斬縗,義服也,下吏為從不?每降一等,當謂君喪其親者耳。古今行事復云何?」搉答:「禮,庶人為國君齊。今則不服。然吏若都官從事,有職司於喪庭者,故宜依庶人在官義耳。義服不從,謂近臣服君斬服之縗,依降一等者之差耳。前稱導從,指謂近臣。」
 
6
諸侯及公... : 魏晉故事云:「又問:『諸二千石長吏見在京城,皆應制服不?』博士卞搉、楊雍、應琳等上云:『禮,臣為君斬縗。自士以上見在官者,皆應制服。』」
 
7
諸侯及公... : 大唐元陵遺詔:天下人吏,敕到後,三日釋服。晉賀循云:「吏者,官長所署。」伏以公卿百寮,不同人吏,準禮,臣為君服斬縗三年。按高宗實錄,昭陵臣下喪服,皆準漢文帝故事三十六日。又按高宗崩,服紀輕重,亦依太宗故事。中宗、睿宗時,臣下喪制,並所遵守。據禮及故事,今百官並合準遺詔二十七日釋服。其小祥內,百官並無假日,每日平明,詣延英門,進名起居,不入正衙。至臨時,赴西內,哭訖各歸。至小祥日,去首絰,著布冠。其日早,集於西內哭。望日及大祥,又赴西內哭。大祥日,除縗冠杖等,服慘公服,至山陵時,卻服本縗服,事畢除之。
 
《諸侯之大夫為天子服議》
1
諸侯之大... : 周 漢 東晉
 
2
諸侯之大... : 周制,喪服:「繐縗裳,牡麻絰,既葬除之。」馬融曰:「絰帶從大功制度。小功言澡麻,是言牡麻,知從大功也。既葬除其服,天子七月葬,不言七月者,言同時而除也。」繐者小功之繐。理其縷如小功而成布四升半。繐細其縷者,以恩輕也。升數少者,以服至尊也。凡布細而疏者謂之繐,今南陽有鄧繐也。繐縗四升有半,其冠八升。此繐縗也。其服在小功之上,欲著其縷之精粗。升數在齊縗之中者,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諸侯之大夫為天子。傳曰:「何以繐縗也?諸侯之大夫接見於天子。」接猶會也。諸侯之大夫以時會見於天子而服之,則其士庶人不服可知。
 
3
諸侯之大... : 漢戴德云:「繐縗七月之服。諸侯之大夫,始聞天子之喪,白布深衣,十五升素冠,吉屨無絇,從諸侯哭於朝。張帷為次於官舍門外,別外內,食蔬食,有鹽酪之和。凡再不食。既成服,服繐布縗裳,十一升白布冠,纓、緣皆十一升,帶亦如之,一辟廣三寸,偶結於前。絰用枲麻。首絰大四寸,百二十五分寸之七十六,右本在上,五分寸之三。七月而葬,葬已而除,受以朝服素冠。踰月復故。」
 
4
諸侯之大... : 石渠禮曰:「『諸侯之大夫為天子、大夫之臣為國君服何?』戴聖對曰:『諸侯之大夫為天子當繐縗,既葬除之。以時接見於天子,故既葬除之。大夫之臣無接見之義,不當為國君也。』聞人通漢對曰:『大夫之臣,陪臣也,未聞其為國君也。』又問:『庶人尚有服,大夫臣食祿,反無服,何也?』聞人通漢對曰:『記云「仕於家,出鄉不與士齒」,是庶人在官也,當從庶人之為國君三月服。』制曰:『從庶人服是也。』又問曰:『諸侯大夫以時接見天子,故服。今諸侯大夫臣,亦有時接見於諸侯不?』聖對曰:『諸侯大夫臣,無接見諸侯義。諸侯有時使臣奉賀,乃非常也,不得為接見。至於大夫有年,獻於君,君不見,亦非接見也。』侍郎臣臨、待詔聞人通漢等皆以為有接見義。」吳射慈云:「始聞喪,去吉冠,著素弁,十五升布深衣,從其君哭太廟阼階下,袒絻即位,成踊,襲絰,吉屨無絇。張帷為次於其所舍,別內外,蔬食飲水,牡麻絰。至成服,服四升半繐布縗,縷裳細而疏,其冠八升,纓帶中衣領袖緣亦如之。七月而除,受以朝服素冠。踰月復吉。」又徐整問射慈曰:「諸侯之大夫,時會見乎天子,故為繐縗七月,不知此大夫時以何事而得見也?若遠國大夫在蕃荒服者,未嘗及見天子,亦為服不?」答曰:「諸侯之大夫,有出朝聘之事,會見天子,故言時會。雖未會見,猶服此服。士已下則無服。」
 
5
諸侯之大... : 東晉簡文帝崩,鎮軍府問參佐綱紀服。邵戩答曰:「禮,臣為君服,皆斬縗。大夫居廬,士居堊室。又禮,君之喪,諸達官之長杖。先儒以為,非達官謂官長所自除人在官者也。庶人在官服天子,與畿內之人同,齊縗三月。按參佐無除者,宜用此禮。又禮,諸侯之大夫會見天子者,為天子服繐縗七月。按今綱紀,雖或被除敕,猶古諸侯之卿命於天子比耳。見北面時君,無二君之道,宜依繐縗之制。其無除敕,又未嘗會見,則宜無服。」
 
6
諸侯之大... : 皇太后長公主及三夫人以下為天子服杖議:魏 晉 東晉 宋 大唐
 
7
諸侯之大... : 魏晉故事:「問:『皇太后、三夫人以下皆服斬,諸長公主及諸君崇陽園循容服制之宜。』卞搉等議:『按禮,與諸侯為兄弟者服斬。依禮則公主宜服斬而不杖。禮,君夫人為長子三年,妾為君之嫡子與夫人同。則崇陽園循容宜三年。』又問:『太后及公主應杖不?』卞搉、應琳議:『禮,為夫杖,自天子達,皇太后應杖明矣。婦為舅姑,禮無杖文,皇后不應杖也。君之喪,夫人、世婦在次則杖,即位則使人執之如禮。三夫人已下皆杖。』」
 
8
諸侯之大... : 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孝武帝崩,李太后制三年之服。
 
9
諸侯之大... : 宋永初三年,武帝崩,蕭太后制三年之服也。
 
10
諸侯之大... : 大唐天寶七載五月,宗正卿褒信王璆奏:「皇妹及女準禮出嫁後,各降本親一等,今並降為第二等,臣以為執禮故親,有虧恆典。伏請一切依服屬等第為定,不在降服限,仍請永為恆式。」奉敕依。
 
《諸王女孫女為天子服議》 
1
諸王女孫... : 魏 晉
 
2
諸王女孫... : 魏晉故事:「博士卞搉、應琳等議:『按禮,諸侯之夫人為天子,其服齊縗,本無服者也,猶從夫而同。今王始於大行皇帝本服周,以輕明重,依諸兄弟之義;所服至尊,疑當服重。王諸女,依諸侯兄弟禮,則應服斬也。孫女幼,未及於禮;若欲服,宜依諸侯之制。』」
 
《宗室童子為天子服制議》 
1
宗室童子... : 魏 晉 大唐
 
2
宗室童子... : 魏晉故事曰:「『皇子廣陵王年十一,孫為祖服周,當為臣服?從本親服?皇弟吳王年十,章郡王年七,又當倚廬,服成人禮,著何幘服?』應琳議:『按禮喪服,諸侯為天子斬。今廣陵王列土建國,古之諸侯,宜從臣例。又禮,童子不居廬,不杖不菲。廣陵王未冠,吳王、章郡王卑幼,不應居廬。古但有冠無幘,漢始制幘,可如今服卷幘。』」
 
3
宗室童子... : 大唐元陵之制,孫為祖齊縗周年,臣為君斬縗三年。今伏準遺詔,皇帝服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釋服。臣下並從釋服。皇孫既是齊縗周年服,禮「有嫡子無嫡孫」,其服並合從皇帝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釋服。釋服後,以慘公服,至山陵時,卻服初齊縗服,事畢即吉服。
 
《童子喪服議》 
1
童子喪服... : 周 漢 晉 宋
 
2
童子喪服... : 周喪服經曰:「童子唯當室緦。」馬融曰:「童子未成人也。」鄭玄云:「童子,未冠之稱。」室宗之嫡子。雜記曰:「童子哭不偯,不踊不杖,不菲不廬。」未成人者,不能備禮。當室則杖。
 
3
童子喪服... : 漢戴德變除曰:「童子當室,謂十五至十九,為父後,持宗廟之重者。其服深衣,不裳,其餘與成人同。禮,不為未成人制服者,為用心不能一也。其能服者,亦不禁。縗絰不以制度,唯其所能勝。」
 
4
童子喪服... : 晉劉智釋疑曰:「嬰兒無知,然於其父母之喪,則以縗抱之。其餘親,八歲則制服矣。七歲曰悼,過此有罪,則入於刑;可刑必致之於禮,故在下殤之年,為之制服。按小功章昆弟之殤,服昆之下殤,是以下殤之年則行服也。」蜀譙周喪服圖:「童子不降成人,小功親以上皆服本親之縗。童子不杖不廬,不絻不麻。當室者絻麻,十四已下不堪麻則不。」吳徐整問:「為姑姊長殤在大功,下殤在小功,為姊下殤已下絻。六七歲未成童子,為父母不杖不廬不菲,至重猶尚不備。今此何以越得為姊殤服,備大功小功之制乎?十七八尚可,恐六七歲兒未能稱此縗麻。 」射慈答:「六七歲雖未為童,其姊死,故宜著布深衣。」
 
5
童子喪服... : 宋庾蔚之謂:「馬融以童子為未成人,鄭玄以為未成人之稱,並不明下至幾歲。戴德以童子當室,十五至十九。譙周云『十四已下不堪麻,則不』。記云十五成童舞象耳,豈是經所云童子當室者耶?按禮稱童子,參差不一,以事推之,則大小可知矣。愚謂當室與族人為禮,若是八歲以上及禮之人,以其當室,故令與成人同。昔射慈以為未八歲者,服其近屬布深衣,或合禮意。」
 
《皇后降服及不降服議》
1
皇后降服... : 魏 晉
 
2
皇后降服... : 魏田瓊云:「諸侯女嫁為天王后,降其旁親一等,與出降為二等,為外親尊不同則降。天子后為眾子無服。何以明之?據大夫於庶子大功,其妻亦服大功,今天子諸侯於眾子無服,后何緣獨服之耶?」
 
3
皇后降服... : 晉賀循云:「諸侯女以為天王后,以尊還降其族人。」吳射慈云:「諸侯之女為天子后,為天王之親服,隨天王而降一等。諸侯之女為后,為其父母及昆弟為父後者服齊縗。其宗子亦不降。」徐整云:「諸侯女嫁為天王后,為外親尊同,則如邦人為君之長子三年也。
 
《皇后為親屬舉哀議》 
1
皇后為親... : 晉 隋 大唐
 
2
皇后為親... : 晉褚太后為從弟舉哀,博士王臻等議:「於至尊是族舅,雖不及舉哀,可從太后舉哀於朝堂。」又云:「太后前為褚衛軍劉夫人舉哀於式乾殿,至尊於朝堂,今宜依故事。」
 
3
皇后為親... : 尚書王彪之議:「若至尊自應舉哀外族於朝堂,是也。自若不舉哀,唯應從太后遠出朝堂。未喻其禮,謂從舉哀之禮,自中朝迄於中興,朝廷已粗有常儀。至尊為內族於東堂舉哀,則三省從臨;為外族及大臣於朝堂舉哀,則八座丞郎從臨。至尊之奉太后,既率朝臣之儀,又盡家人之禮。二三情敬,實兼參臣子。今不應自舉哀者,謂應從太后臨於式乾殿,太后位西面東向,至尊位北面南向。」
 
4
皇后為親... : 隋制,皇太后、皇后為本服內親及賓,一舉哀。
 
5
皇后為親... : 大唐制,如開元禮。
 
《為皇后大祥忌日臨哭議》 
1
為皇后大... : 晉
 
2
為皇后大... : 晉博士徐禪上恭皇后大祥忌日臨哭事:「太學禮官謂至尊行先后之喪,亦同齊縗,今再周及忌日,無復祥變之事,謂不可躬行。臣按無經傳明文,則不應出。若晦日東堂舉哀,由朝廷參議,而事無指條。」
 
3
為皇后大... : 兼侍中徐眾議:「按博士議,恭皇后再周,欲依三年之議,至尊東堂舉哀,群臣詣陵哭。臣按禮為王后服,無三年之制。左傳叔向云『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謂三年而後娶,達子之志耳。禮喪大記曰:『祥而外無哭者,禫而內無哭者。』文子之喪既除,越人來弔,受於廟門之外,垂涕洟而不哭,明喪既過無哭。禮不詣墓,而接於廟外。今后服既過,至尊無緣舉哀,群臣不應詣陵而哭也。」
 
4
為皇后大... : 博士許翰等議:「按禮小記曰:『大功者主人之喪,有三年者,則必為之再祭。』鄭玄曰:『有三年者,謂妻若子幼少也。』再祭謂練祥也。凡人子之生,必有天父地母之道,故記有君薨而生子之禮。今二皇子之育,雖在恭后崩後,於禮是為有三年子幼少者也,則必為之有二祥之祭。杜元凱云:『天子諸侯雖卒哭除服,其練祥日,必有位矣。』今皇子出承國蕃,故王后喪,諸侯卑,不得為主。夫喪無主,禮有正文,至尊統天承重,則為主在聖躬也。乃同先帝先后於考妣,哀禮終於今晦,吉禘始於來朔,非人臣之所主也。記云:『為王后周,服母之義。』虞書曰:『百姓如喪考妣,三載遏密。』恭后母育天下,臣子有喪妣之恩。古門人於師無服,心喪三年,祥日之哭,所以終哀,非服喪三年矣。今聖代不可守以循常之名例,當博納同異,斟酌而用焉。」
 
《皇后親為皇后服議》 
1
皇后親為... : 晉 宋
 
2
皇后親為... : 晉國子博士王翼云:「按禮無明文,依準鄭制齊縗。諸婦誠非五屬,然緣成親,夫屬子道,則妻亦婦道矣,不得不制親屬之服。」
 
3
皇后親為... : 故孝后崩,庾家訪服。博士王崑議:「五服之內,一同臣妾,宜準小君服周。」侍中高崧答以為,皆準五屬為夫人周。祠部郎孔恢云:「庾家男女宜齊縗,庾家諸婦雖非五屬女,今見在五屬之內,亦服周。」護軍江虨音斌云:「按賀公記,天子諸侯,五屬之內,雖不服職為臣,皆服斬縗,為夫人則齊縗周。天子諸侯既同,后夫人亦不可得異,但文有詳略耳。子姪服周,諸婦非復五屬之例,謂當從降夫一等。」鄭彌云:「諸婦宜從夫。若其夫自同人臣,婦亦宜同於臣之妻。與王后無準,雖欲寧戚,於大典有闕。」
 
4
皇后親為... : 宋庾蔚之謂:「與天子有服,既為之斬縗,與王后有服則宜齊縗周也。雖婦亦宜以有服為斷,應如孔恢議。」
 
《諸侯及公卿妻為皇后服議》 
1
諸侯及公... : 晉 宋
 
2
諸侯及公... : 晉孝武帝太元中,瑯琊王納妃,裁登車而定后凶禍至,即依在途遭喪,改服即位哭。徐邈以為有服,記有其證:「君為天子三年,夫人如外宗之為君。」又曰:「外宗為君夫人,猶內宗也。」吳徐整問云:「經言為夫人、君,不道為其妻,然則公卿諸侯之妻,不為皇后服耶?」射慈答云:「皇后,天下之母,則宜服周。禮,君命其夫,后夫人亦宜命其婦。其受命,則不宜無服。」
 
3
諸侯及公... : 宋庾蔚之謂:「服問云:『君為天子三年,夫人如外宗之為君。』按鄭玄注云:『外宗,君外親之婦也。其夫與諸侯為兄弟,服斬,妻從服周。諸侯為天子服斬,夫人亦從服周。』按王肅注云:『外宗,外女之嫁於卿大夫者也,為君服周。』今鄭、王雖小異,而同謂夫服君斬縗,故妻從服周耳。未聞王妃服后與不。雜記云:『外宗為君夫人,猶內宗也。』鄭注:『皆謂嫁於國中者也。為君服斬縗,夫人齊縗,不敢以其親服服至尊也。外宗謂姑姊妹之女、舅之女及從母,皆是也。內宗,五屬之親也。其無服而嫁於諸臣者,從為夫之君。』按先儒皆以有親服之故,成以君臣之服。瑯琊王妃者,是司馬道子妻,於孝武定后,本娣姒小功之服。王者絕旁親,故宜成以臣妾齊縗之周。」
 
《蕃國臣為皇后服議》
1
蕃國臣為... : 天子將吏為皇后附○晉 宋
 
2
蕃國臣為... : 晉恭皇后崩,時東海國臣弘據刺問禮官。太學博士謝詮按:「儀禮,諸侯之大夫為周王繐縗,至葬除,有正文。傳曰:『諸侯之大夫,時接見於天子也。』至於周王后崩,無喪服之制。周王天下父,周后天下母,諸侯大夫宜服繐縗,稱情為得。」又刺問云:「昔元、明二帝崩時,朝臣皆服斬縗,諸國臣繐縗七月。今朝臣既為皇后齊周,則國臣宜有差降,不得亦繐縗也。」謝詮答曰:「繐縗止於七月,故無降。錯綜記例,亦謂應有服,正疑於無降耳。按伯叔母與伯叔父,恩義有深淺,而服亦同齊。曾祖與宗子母、妻,服無差降。推此,則何必皆降乎,將以取節於既葬,故無等耶?」
 
3
蕃國臣為... : 宋庾蔚之謂:「經但云諸侯大夫為天子,而不及后,則知於后無服也。若有服,則當連言。且傳云『時接見乎天子』,益知后不在其例矣。弘據引大夫之祭不成禮者,凡后之喪在其數,以明后必有服。蔚之按,記云:『士之所以異,緦不祭。』鄭氏云『然則士不得成禮』,諸侯之士亦不服天子及后,而亦不成禮。明不成禮不必為服,止以君有天王及后之喪,以宜隨例哀致,故亦同廢祭耳。」文明皇后及武元楊后崩,天下將吏發哀,三日止。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四十二

《禮四十二》 

《皇太子降服議》 
1
皇太子降... : 晉 宋
 
2
皇太子降... : 晉孔安國問徐邈云:「皇太子為新安公主當何服?」邈答云:「禮,父母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諸侯之嗣子及大夫之嫡,皆降絕旁親,唯父母之所服,子乃敢服。王侯絕周,不為姊妹服;太子體君之尊,亦同無服;皇子厭其君,又不敢服。」
 
3
皇太子降... : 宋庾蔚之謂:「今唯太子從君所服,皇子、公子則無厭降。」
 
《皇太子為太后不終三年服議》 
1
皇太子為... : 晉 宋
 
2
皇太子為... : 晉武帝泰始十年,武元楊皇后崩,及將遷於峻陽陵,依舊制,既葬,帝及群臣除喪即吉。先是,尚書祠部奏從博士張靖議,皇太子亦從制俱釋服。博士陳逵議,以為:「今制所施,蓋漢文權制,興於有事,非禮之正。皇太子無有國事,自宜終服。」詔更詳議。尚書杜元凱以為:「古者天子諸侯三年之喪,始同齊斬,既葬除喪服,諒闇以居,心喪終制,不與士庶同禮。」其議並具喪禮卷中。禮官博士張靖等議,以為:「孝文權制三十六日之服,以日易月,道有污崇,禮不得全,皇太子亦宜割情除服。」博士陳逵等議,以為:「三年之喪,人子所以自盡,故聖人制禮,自上達下。是以今制,將吏諸遭父母喪,皆假寧二十五月。敦崇孝道,所以風化天下。皇太子至孝著於內,而縗服除於外,非禮所謂稱情者也。宜其不除。」尚書魏舒等奏,以為:「靖、逵等各見所學之一端,未曉帝者居喪古今之通體也。皇太子從曰撫軍,守曰監國,不無事也。喪服妻為夫,妾為君,皆三年。揆孝景即吉於未央,薄后、竇后必不得齊斬於別宮,此可知也。況於皇太子配貳至尊,與國為體,宜遠遵古禮,近同時制,屈除以寬諸下。今將吏雖蒙二十五月之寧,至於大臣,亦奪其制。昔翟方進自以身為漢相,居喪三十六日,不敢踰國典,而況於皇太子耶?謂皇太子宜如前奏,除服諒闇終制。」於是太子遂以厭降之議,從國制除縗麻,諒闇終制。
 
3
皇太子為... : 杜既定皇太子諒闇議,摯虞答杜書曰:「僕以為除服誠合事宜,附古則意有未安。五服之制,成於周室。周室以前,仰迄上古,雖有在喪之哀,未有行喪之制。故堯稱遏密,殷曰諒闇,各舉其事而言,非未葬降除之名也。禮有定制,孝景之即吉,方進之從時,皆未足為準。蓋聖人之於禮,譏其失而通其變。今皇太子未就東宮,猶在殿省之內,故不得伸其哀情,以宜奪制。何必附之於古,欽以舊義哉!」
 
4
皇太子為... : 於時外內卒聞杜議,或者謂其違禮以合時,杜亦不自解說,退使博士段暢採典籍為證,令大義著明,足以垂示將來。暢遂撰集書傳舊文,條諸實事成言,以為定證。
 
5
皇太子為... :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元皇后崩,皇太子心喪三年。禮,心喪有禫無禫無成文,代或兩行。皇太子心喪畢,詔使博議。有司奏:「喪禮有禫,以祥變有漸,不宜頓除即吉,故其閒服以綅縞也。心喪已經十三月,大祥十五月,禫變除,禮畢餘情一周,不應復有再禫。宣下以為永制。」詔可。
 
《皇太子為所生母服議》
1
皇太子為... : 皇子附○晉
 
2
皇太子為... : 晉孝武帝太元中,太子所生陳淑媛薨,尚書疑所服。徐邈以為:「宜依公子為母練冠麻衣,既葬除之。」殷仲堪以為:「當依庶子為後,服所生母緦,皇子服乃練冠耳。按緦麻章中有『庶子為後,為其母』,傳曰『與尊者為體』。今皇太子繼體宸極,正位儲宮,猶可同稱庶乎?當與尊者為體。」徐邈又曰:「嫡子服所生,禮無其文者,蓋不異於庶子,故總以公子為言,推義可知。既曰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服,則正庶均於降奪,雖登位儲宮,而上厭所天,義不異也。至於既孤,則餘尊之厭輕矣。故諸庶子服其母大功,而為後者服其母緦。此存亡異禮,何可一其制耶?」殷又曰:「伯父與尊者為體,諸無子者立宗人為子,便當降其本親。尋為後之言,將關於存亡也。」徐又按:「喪服傳三月不舉祭,因而服緦,明已主烝嘗,非復嫡子之時也。」
 
3
皇太子為... : 姜輯議渤海王服范太妃事:「喪服云『君為女子子嫁於國君者』。傳曰:『尊同,則得服其親服』。然則君之庶子有封為君者,其父亦不降之明矣。士之妾子不降母者,以其與父貴賤不足殊也。然則尊與父同,不見厭者,亦宜伸其情,盡禮於其母。渤海王既不承安平之祀,而母已受王命之寵,成太妃之號。愚謂太妃之尊,但當自降於渤海,不得配食於安平之廟耳。至於渤海三王,自宜盡為母之制,不復厭於安平,以從公子降等之禮。」按薛公謀議:「皇子以封為王,列土守蕃,不得戚於天子者,父卒為母三年。」
 
《諸王傳重為所生母服議》
1
諸王傳重... : 晉 宋
 
2
諸王傳重... : 晉穆帝永和中,尚書令顧和表云:「為人後者,降其所生,奪天屬之性,明至公之義。降殺節文,著於周典。按濟南王統昔為庶母居廬持重,違冒禮度,肆其私情,宜以禮奪服。」奏可。
 
3
諸王傳重... : 至孝武太元中,太常車胤上事:「禮,庶子為後,為其母緦麻三月。自頃公侯卿士,庶子為後,為其庶母,同之於嫡。禮記云:『為父後,為出母無服。無服也者,不祭故也。』今身承祖宗之重,而以庶母之私,廢烝嘗之事,求之情禮,失莫大焉。」胤又上事云:「經年未被告報。若以所陳或繆,則經有明文;若以古今不同,則晉有成典。又升平年中,故太宰武陵王所生母喪,表求齊縗三年,詔聽依樂安王故事,制大功九月。興寧中,故梁王贰所生母喪,亦求三年,詔書依太宰故事,同服大功。並無居廬三年之文。謹以重上,請臺參詳。」尚書奏:「依樂安王大功為正。」詔可。
 
4
諸王傳重... : 宋庾蔚之謂:「『庶子為後,為所生服緦』,此禮之正文。近遂為三年,失之甚也。按晉樂安王所生母喪,議者謂應小功,孝武詔令大功,乃合餘尊之義。但餘尊之厭,不言為後者也。即今猶皆三年。」
 
《諸王出後降本父母及所生母服議》 
1
諸王出後... : 東晉 宋
 
2
諸王出後... : 東晉瑯琊王為前太宰武陵王服,郎中令王奧問徐邈曰:「昆弟俱仕,一人為大夫,一人為士,便降。太宰是為庶人,諸侯而全持庶人之服乎?元皇帝入承大宗,孝王出嗣宗國,殿下出後孝王,於元帝故得為子不?」邈答曰:「議者多謂瑯琊孝王應從出為人後,例降一等。今瑯琊當為武陵王服大功。按禮,受重必以尊服服之,而降本親,此誠然矣。今所疑者,元皇帝本瑯琊嗣王,既光啟中興,命孝王委重傳祀,實受之於元皇,非別有承繼者。不旁繼而內自奪,是無所天也。今孝王猶以子道嗣位本國,豈與出為人後者同哉!按漢宣帝雖上繼昭帝,而史皇孫猶稱皇考,父子之道全,即一代成事。」又曰:「始疑武陵出嗣,既以廢放,不成為人後,則當還服本親。若以武陵先王祀不宜絕,自應更命承繼。」
 
3
諸王出後... : 侍中孔汪問徐邈曰:「漢宣帝謂史皇孫為皇考,此是稱謂耳,未足以明服之輕重也。假令宣帝登祚後,有本父母喪,自當不得行重服。又君服父祖廢疾不立者,故斬而不降。賀循云:『雖不立,位在嫡正,父之所繼,己之所承,故為三年。』恐此與出後相喻。」邈答曰:「祖考之名,非可謬立。且於時立非一帝,德皇、恭皇皆不得稱考,明史皇孫稱考,當實有義。君超繼上代,猶為父祖之重,無別所承,故本親不降也。元皇、孝王所承既異,則大制宜降,故論者據此為斷。子之離父,父之捨子,其所承繼不同,何得復全其本?故吾無易眾議。」
 
4
諸王出後... : 穆帝升平中,太宰武陵王所生母喪,表乞齊縗三年;詔聽依昔樂安王故事,制大功九月。太常江夷上博士孔恢議:「禮云:『庶子為父後者,為其母緦。』又云:『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為母九月。』鄭云:『君卒,子為母大功。大夫卒,子為母三年。』經文則一,而鄭有二疑。太宰若從三年之制為重,則應從九月,無應從緦麻之理。且太宰以天子之庶出繼諸侯,本無應厭降之道。太宰今承諸侯別祀,又不同庶姓相後,有承繼大宗之義,應從降一等之制。從九月亦降一等,應服五月。出後者之子,亦皆還降其本親、祖父母、伯叔一等。又禮無蕃王出後本親與庶姓有異之制。」尚書謝奉:「按禮,為人後者三年,必以尊服服之。庶子為後,為其母服緦。傳曰:『何以緦?與尊者為體,不敢服其私親。』禮唯大宗無繼支屬之制。太宰出後武陵,受命元皇,則纂承宗廟,策名有在,禮制既明,豈容二哉!夫禮有仰引而違情者,故有君服而廢私喪。屈伸明義,非唯一條,所謂以義斷恩。況貴賤之禮既正,豈得不率禮而矯心。當依庶子為後之例,服緦而已。」倉部郎許穆議:「母以子貴。王命追崇夫人,視公爵,秩比諸侯。凡諸侯之禮,服斷旁親,以國內臣妾並卑故也。姑姊妹女子子嫁於諸侯,則各以其服服之,尊同故也。卑則服闕,尊則禮行。太宰封王,繼於蕃國,出離其本,仰無所厭。夫人諸侯,班爵不殊,緣天然之恩,伸王子之厭,薄出禮之降,制服周可也。」吏部郎崧重議云:「考之禮文,太宰應服齊縗周。今以春秋條例以廣其喻。母以子貴,庶子為君,母為夫人,薨卒赴告,皆以成禮,不行妾母之制,夫人成風是也。此則身為父後,服應緦麻,猶以子貴,得遂私情,經有明文,三傳不貶,況於太宰,貴同古例,不為父後者耶!且禮有節文,因革不一。自漢以來,皇子皆為始封君,始封君則私得伸。設令太宰不出後,必受始封,服無厭降。出後降一等,復何嫌而不周乎?」祠部郎曹處道云:「禮,庶子為父後,為其母緦,與尊為體,不敢伸恩於私親。為人後,以所後為父,亦是尊者為體;其所生母,俱是私親。為父後及為人後,義不異。」詔常侍割喻太宰,從緦麻服制。累表至切。又遣敦喻。太宰不敢執遂私懷,以闕王憲,乃制大功之服。
 
5
諸王出後... : 咸和中,瑯琊王昱簡文皇帝母鄭氏薨,王服重朝。以出繼,宜降。國相諸葛頤坐不正諫,被彈。王表曰:「亡母生臨臣宮,沒留臣第。臣雖出後,而上無所厭,則私情得伸。昔敬后崩時,孝王先出後,亦還服重,此則明比,臣所憲章也。」二年,徙封會稽,追贈建平國夫人鄭氏為會稽太妃。
 
6
諸王出後... : 宋庾蔚之謂:「晉簡文愛其膝下之慕,不尋為後移天之重。」
 
《為皇太子服議》
1
為皇太子... : 齊
 
2
為皇太子... : 齊武帝永明十一年,文惠太子薨,右僕射王晏等奏:「按喪服經『為君之父、長子,同齊縗周。』今至尊既不行三年之典,止服周制,群臣應降一等,便應大功。九月功縗,是兄弟之服,不可以服至尊。臣等參議,謂宜重其縗裳,減其月數,並同服齊縗三月。至於太孫,三年既申,南郡國臣,宜備齊縗周服。臨汝、曲江既非正嫡,不得禰先儲,二公國臣,並不得服。」詔依所議。又奏:「按喪服經雖有『妾為君之長子,從君而服』,二漢以來,此禮久廢,請因循前準,不復追行。」詔曰:「既久廢,便停。」又奏:「伏尋御服文惠太子周,周內不奏樂,諸王雖本服周,而儲皇正體宗廟,服者一同,釋服,奏樂姻娶,便應並通。竊謂二事,俱是嘉禮,輕重有異。娶婦思嗣,事非全吉,三日不樂,禮有明文。宋代周喪降在大功者,婚禮廢樂,以伸私戚,以從前典。」詔「依議」。又奏:「按禮,祥除皆先於今夕易服,明日乃設祭。雜記曰:「祥,主人之除也。於夕為期,朝服,祥因其故服。」按今則祥日朝服,臨訖,易服而祭也。尋比代服臨然後改服,與禮為乖。今東宮公除日,若依七刻皇太孫方易服。臣等參議,謂先哭臨竟而後臨祭。凡應公除者,皆於府第變服,而後入臨,行奉慰之禮。」詔可。
 
《為太子妃服議》
1
為太子妃... : 諸王妃附○宋 後魏
 
2
為太子妃... : 宋孝武帝大明五年,有司奏:「依禮,皇太后服太子妃小功五月,皇后大功九月。」右丞徐爰參議:「宮人從服者,若二御哭臨應著縗時,從服者著縗,非其日如常儀。太子既有妃周服,召見之日,還著公服。若至尊非哭臨日幸東宮,太子見亦如之。宮臣見至尊,皆著朱衣。」
 
3
為太子妃... : 大明五年,有司奏:「皇太子妃薨,至尊、皇后並服大功九月,皇太后小功五月。未詳三御何當得作鼓吹及樂?」博士司馬興之議:「按禮『齊縗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今臨軒拜授,則人君之大典,今古既異,賒促不同。愚謂皇太子妃祔廟之後,便可臨軒作樂及鼓吹。」右丞徐爰議,謂:「皇太子妃雖未山塋,臨軒拜官,舊不為礙。樟棺在殯,應懸而不作。祔後三御樂宜作矣,使學官據禮上。」興之又議:「按禮,大功至則避琴瑟,誠無自奏之理。但王者體大,理絕凡庶。故漢文既葬,悉皆復吉,唯懸而不樂。今準其輕重,侔其降殺,則下流大功,不容徹樂以終服。夫金石賓饗之禮,簫管警塗之衛,實人君之盛典,當陽之威飾,固亦不可久廢於朝。又禮無天王服嫡婦之文,直後學推貴嫡之義耳。既已制服成喪,虛懸終窆,亦足以甄崇冢正,標明禮婦矣。」爰議:「皇太子周服內,不合作樂及鼓吹。」
 
4
為太子妃... : 後魏宣武帝延昌三年,司空清河王懌叔母北海王祥妃劉氏薨,司徒平原郡公高肇兄子太子洗馬貞卒,並上言未知出入猶作鼓吹不?音否,他皆倣此。請下禮官議。太學博士封祖冑議:「禮云:『鼓無當於五聲,五聲不得不和。』竊惟今者加台司之儀,蓋欲兼廣威華;若有哀用之,無變於吉,便是一人之身,悲樂並用,求之禮情,於理未盡。二公雖受之於公,用之非私,出入聲作,亦以娛己。今既有喪,心不在樂,笳鼓之事,明非欲聞。宜從寧戚之義,廢而勿作。但禮崇公卿出入之儀,至有趨以采齊,在禮反。行以肆夏,和鑾之聲,佩玉之飾者,所以明槐鼎之至貴,彰宰輔之為重。今二公地處尊親,儀殊百辟,鼓吹之用,無容全去。禮有懸而不樂,宜今陳之以備威儀,不作以示哀痛,準禮即情,愚謂為允。」詔曰「可」。
 
《為太子太孫殤服議》
1
為太子太... : 晉
 
2
為太子太... : 晉惠帝無嫡子,以庶子為太子,亡,謂應降。永寧中,沖太孫亡,議者謂應為殤。中書侍郎高齊議:「太孫自是無服之殤,不應制服,此禮之明義,宜從以日易月之制。」博士蔡克議以為:「臣子不殤君父者,此謂臣子尊其君父,不敢殤之耳,非為有臣子便為成人不服殤也。按漢平帝年十四而崩,群臣奏臣不殤君,宜加元服。後漢許慎、鄭玄論立廟,亦唯謂臣子不上殤耳。又長子自以正體於上,不以命誓也。又命庶孫四歲則誓之,古嫡子何獨十九不誓?喪服『君為嫡子長殤大功』,鄭玄曰『天子亦如之』。所言臣不殤君者,自謂如太孫等之臣不殤耳。太子唯尊於東宮,東宮臣不殤之耳。今太孫未冠婚,四歲,而齊縗成人之禮於太廟,愚謂不可。愍懷若在,太孫當依庶殤不祭。」
 
《為諸王殤服議》 
1
為諸王殤... : 晉 宋 梁
 
2
為諸王殤... : 晉新蔡王年四歲而亡,東海王移訪太常。博士張亮議:「聖人因親以教愛,親不同而殤有降殺,蓋由知識未同成人故也。七歲以下,謂之無服之殤。記曰:『臣不殤君,子不殤父。』東海與新蔡,別國旁親,尊卑敵均,宜則同殤制而無服也。」國子祭酒杜夷議:「諸侯體國,備物典事,不異成人,宜從成人之制。」
 
3
為諸王殤... : 宋庾蔚之謂:「嗣子之體,不以成人為義,故經有諸侯嫡子之殤服。臣子不殤君父,宮臣得服斬耳。自餘親自依其本服。記云:『能執干戈以死社稷,則以成人服之。』先儒又推年未二十而冠婚及為大夫者,皆不為殤。至若諸侯繼體象賢,君臨一國,事過大夫遠矣,而可反殤之乎?」
 
4
為諸王殤... : 孝武帝孝建元年,有司奏:「故第十六皇弟休倩薨夭,年始及殤,追贈諡東平沖王。服制未有準,輒下禮官詳議。」太學博士陸澄議:「按禮有成人道,則不為殤。今既追祚土宇,遠崇封秩,珪韍備典,成孰大焉。典文式昭,殤名去矣。夫嘉偶在室,元服表身,猶以免孺子之制,全丈夫之義;安有名頒爵首,而可服以殤禮?」有司尋澄議,無明證,卻使秉正更上。澄重議:「竊謂贈之為義,所以追加名器,故贈公者便成公,贈卿者便成卿,贈之以王,得不為王乎?然則有在生而封,或既歿而爵,俱受帝命,不為吉凶殊典;同備文物,豈以存亡異數。今璽策咸秩,是成人之禮;群后臨哀,非下殤之制。若喪用成人,親以殤服,末學含疑,未之或辨。」左丞羊希參議:「尋澄議,既無畫然前例,不合準據。按禮云:『子不殤父,臣不殤君。』君父至尊,臣子恩重,不得以幼年而降。又曰:『尊同則服其親服。』推此文旨,旁親自宜服殤,所不殤者唯施臣子而已。」詔可。
 
5
為諸王殤... : 大明五年,有司奏:「故永陽縣開國侯劉叔子夭喪,年始四歲,旁親服制有疑。」太常丞庾蔚之等議,並云「宜同成人之服。東平沖王服殤,實由追贈,異於已受茅土」。博士司馬興之議:「應同東平殤服。」左丞荀萬秋等參議:「南面君國,繼體承家,雖則佩觿,未闕成德,君父名正,臣子不容服殤,故云『臣不殤君,子不殤父』。推此,則知旁親故依殤制。東平沖王已經前議。若升仕朝列,則為大成,故鄱陽哀王追贈太常,親戚不降。愚謂下殤以上,身居封爵,宜同成人。年在無服之殤,以登官為斷。今永陽國臣,自應全服,至於旁親,宜從殤禮。」詔可。
 
6
為諸王殤... : 梁天監十四年,舍人朱鹞議:「禮,年雖未及成人,已有爵命者,則不為殤。封陽侯年雖中殤,已有拜封,不應殤服。」帝可之。於是諸王服封陽侯,依成人之服。
 
《王侯世子殤服議》
1
王侯世子... : 晉 宋
 
2
王侯世子... : 晉有問者曰:某國中尉虞某按本論無國名,亦無虞名。訪太常王冀云:「臺贈國王第二郎,年在殤,為世子,臣當有服不?」冀云:「禮無從君服殤之文。夫臣從君而服,以其體尊承緒,非繼成人與殤也。苟為代嫡,君為之服,則臣以何而不從服乎?若以禮無文者,亦可不服,長子之下殤也。」
 
3
王侯世子... : 宋庾蔚之謂:「臣以義服,故所從極於三年。經舉重服必從,則輕不從可知也。若從服世子之殤,亦可從服嫡婦,豈其然乎?唯小君非從,故與君同。」
 
《繼殤後服議》 
1
繼殤後服... : 晉
 
2
繼殤後服... : 晉劉系之問荀訥:「禮喪服小記『為殤後者,服以其服』。按鄭玄云:『言為後者,據承之也。殤無為人父之道,以本親之服服之。』按禮取後,或可緦麻之親,或五服之內。若如鄭旨,各從本親,則為殤後者,可有無服之理。殤雖無為人父之道,今既承之,不得不稱之為父。稱之為父而無服之處喪,即情尋義,無服之理有疑。」訥答曰:「今相承繼,在殤者既歿之後,主人近親,皆以殤服服之,疏族為後,更當斬縗三年,輕重殊駮,非稱情立文也。且後大宗,當為祭主,於先人輕降之服,不可久廢祭祀。若應重服者,記當曰服斬,文約而旨明。今之所服,似非服重也。當以為後之故,本施成人,而不從殤耳。」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游家順 - 褪色的日記

若想起咱的過去
糖甘又蜜甜
時常散步彼條河邊
手牽手唸歌詩
日子經過有三年
你煞來變心做一時
往事一幕一點一滴
留惦彼本褪色的日記

心肝內無限傷悲
一切是你所致
要來離開無言無語
攏無一句相辭
看你相片等三年
你那ㄟ變心做一時
往事一幕一點一滴
留惦彼本褪色的日記

日子經過有三年
你煞來變心做一時
往事一幕一點一滴
留惦彼本褪色的日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WOKQCCg8Y


謝雷 - 英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9nGfWy7e8o


吳是閎-我知道

作曲:吳是閎  編曲:許逸喬  作詞:吳是閎 

或許是想等待個機會 想聽你親口說
越是不在意 越是糾結著
或許對你而言隱瞞 並不算是謊言
但傷人的總是 不經意發現

我知道妳不是欺騙
我知道妳的出發點
我知道 我能夠諒解
我知道這是善意的謊言
我知道我曾許下願
我知道我想在一起到永遠 永遠
愛就像斑駁凋零的落葉
不知道散落在 哪一天

掛上手機停下的瞬間 距離突然好遠
雨落下的地點 城市的邊緣
或許是我從沒聽見 已改變的畫面
但淚水的溫度 卻讓我看見

我知道妳不是欺騙
我知道妳的出發點
我知道 我能夠諒解
我知道這是善意的謊言
我知道我曾許下願
我知道我想在一起到永遠 永遠
愛就像斑駁凋零的落葉
不知道散落在 哪一天

我想我會明瞭 我想我該知道
為何裝傻還以為我知道
我不會停止愛你
我知道我知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RhsirSIzI


林靖雨-蒲菊雨

作詞:林靖雨
作曲:林靖雨
編曲:呂紹淳

最孤單的秋季 從相機裡面 翻閱著回憶 背影是蒲菊 你哪裡都不想去
下著細雨 沒有關係 把想念堆積 沉重的記憶 我來提

九月的難題 卻再一次想起 妳為我提筆 彩繪了細雨 讓遺憾過去
收藏你的情緒 也收藏了我的回憶

最孤單的秋季 從腦海裡面湧出的回憶 滿天是蒲菊 映襯著你的美麗
更多更詳盡歌詞 在 ※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下著細雨 沒有關係 讓想念流域 氾濫了河堤 不會停

九月的難題 我卻從不在意 妳默默傷心 我不懂陪妳 讓遺憾過去
喚不回妳愛情 也喚不回妳的笑意

我卻從不在意 妳默默傷心 我一再缺席 放遺憾過去
喚不回你愛情 也喚不回你的笑意

泛黃的蒲菊 換不回你勇氣 也喚不回你的笑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WMcGMmQAs


杜德偉 - 妳不再孤單

詞、曲|黃品源

親愛的 My Love
喜歡妳睡醒的模樣
我會親親 親妳臉龐
還沒刷牙也覺得好香

Honey Can You Remember
卡爾加里的陽光
像小孩草地上躺
那麼簡單卻最浪漫

我的心為妳瘋狂
愛妳讓我更有力量
我什麼都不奢望
只要妳在身旁 就這樣

我的愛陪妳飛翔
牽著手就像飛過海洋
妳不會再孤單
We'll Always Be Togeth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7JbZDFP10


炎亞綸 - 可能妳還愛我

(OT:I DON'T BELIEVE YOU)
中文詞:炎亞綸 OA/OC:MOORE, ALECIA B / MAX MARTIN

還記得嗎 那年的幸福
曾經 那麼相信 未知的未來
妳的 喜怒哀樂 習慣動作
頭髮味道 手心溫度
我都記得 所以算是愛情 吧

可能 妳還愛我
爭吵時候 才會低頭沉默
什麼也不說 因為怕我會難受

可能 妳還愛我
為了讓我 懷念妳的溫柔
才會鬆開手 要給我自由

還記得嗎 漫長的夜晚
什麼 話都沒說 心跳成巨響
小心 流著眼淚 怕妳聽見
只能乞求 別背著我
快抱緊我 能抱緊我 嗎

所以眼睜睜看我走

記得 記得 我狠狠愛過

我們 就算狼狽 也不顫抖
呼吸再痛 也不呼救
小心翼翼 藏進我的心中 吧

可能 妳還愛我
分手那天 才沒那麼灑脫
是在提醒我 妳不是真離開我

可能 妳還愛我
分開之後 還能夠常連絡
卻不曾提過 誰在妳懷中

可能還愛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m36EGwHcEo


陳威全-濫好人

作詞 瑞業 曲 陳威全 改編詞 馬嵩惟

其實心有多痛當我那麼狠
演得逼真 你才安心選擇
我獨自轉身 好過沒有任何人 獲勝

原來愛不應該無止盡地等
那會牽絆你 錯過對的人
釋懷地微笑 最適合這尾聲
該飛的風箏 美在一起狂奔 放手了反而永恆

我是愛著你那個濫好人
愛了你 卻只能隱身
沒關係 你別管我有多心疼

我是放開你那個濫好人
為了你 對自己夠狠
沒關係 沒關係 天使也會贏來掌聲
原諒我不做濫好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CG-mmek2U


李聖傑 - 我懂了她

作詞 姜憶萱
作曲 蔡伯南

我好想她 現在好嗎 舊畫面還在記憶裡掙扎
那年的夏 結束時說的話 一直不能放下

她說愛啊 愛很偉大 所以才能讓她勇敢離開
當時的我 不明白為什麼 直到時間白了頭髮

我懂了她 她不讓眼淚落下 所以讓愛結束在最美剎那
她的眼裡進了沙 她算了吧 夠了吧 不要再苦苦掙扎

我懂了她 不要我為她牽掛 她說天空很大要自由飛翔
沒有結果的愛情 她放了吧 走了吧 不想要彼此受傷 她那麼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a9Yf3jQQY


李明洋 - 最熟悉的生份人

作詞:廖偉志
作曲:廖偉志
製作人:廖偉志
編曲:項仲為

窗外落著綿綿的小雨 親像你離開的彼下埔
心憂悶蹉無人通借問 你的心離我有多遠
往事若擱追 只有加添怨恨
情已經裂痕 按怎彌補攏無法度回到當初
你是我用性命愛過疼過的人 如今變成我最熟悉也最生份的人
抹凍講出的思念有千斤萬斤重 想欲見一面比登天擱卡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xAPureP-o


王大文 - 慢半拍

詞:張活寧,王大文
曲:王大文
製作人:蘇通達

慢半拍希望你能諒解
慢半拍跟你說聲歹勢

終於來到台北 剛到這裡難免回想起LA
給我一點時間 學著語言體會文化的差別
時差轉換之間 慢慢品味城市遊牧的細節
繞了大半個世界 如果你願意
我想我會

慢 半 拍 一字一句表達感覺
沒有惡意請別誤會
慢 半 拍 一步一腳印去體會
慢慢走 終究會到終點

慢半拍 希望你能諒解
慢半拍跟你說聲歹勢

活在新世界 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從沒想過我會 愛上一個城市的氣味
短暫的停歇 還是這就是終點
繞了大半個世界 如果你願意
我想我會

慢 半 拍 一字一句表達感覺
沒有惡意請別誤會
慢 半 拍 一步一腳印去體會
慢慢走終究會到終點

從Boston to Hong Kong
龍蝦到燒臘
New York to Chitown
爭論誰的pizza棒
我移動的太頻繁 得學會習慣
想要保持著平凡 得融入的快
體會不同的文化 繼續鬧新的笑話
學著母親說的話 然後慢慢被同化
有時候還是反應慢 還請您多擔待
因為對我來說慢慢來比較快我會

慢 半 拍 一字一句表達感覺
沒有惡意請別誤會
慢 半 拍 一步一腳印去體會
慢慢走終究會到終點

我的詞彙真的很有限
我忘記帶字典還真吃虧
再給你一句話的時間
你現在要原諒我了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bf234uvVQ


※※※


江志豐-影子

作詞:簡華冷
作曲:江志豐
編曲:張振杰

*低頭想著你的臉 對著空氣望著天
我的影子留在相遇的那一天
我和你都有張笑臉 微笑著說再見
我們都知道不會再見面
晴天雨天每一天 白天黑夜多少年
轉身過去已經 忘記你的臉

#你離去時拉長身影 我的影子跟著遠去
我已沒有勇氣再去夢裡找你 我過不去
我的影子就留給你 我的名字不要忘記
我已沒有勇氣再騙自己相信 我不愛你
心還留在你那裡 別忘記
我的心就像影子 (我愛你)過不去#*

重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PxAGZJic&index=4&list=PL9CDEA1706FD400D5

 

趙傳-最初

作詞:趙傳
作曲:尤景文

往事如浮雲掠過
時間在顛簸中蹉跎
悲喜交錯依然悠悠
從無放棄的理由
莽撞曾掩蓋天真
只能安靜假裝認真
苦樂交織縱然依舊
從無放棄的念頭
也許是看不清楚
自我盲目 偏執頑固
只是對自己禁錮

回首來時的路
彷彿一片荒蕪
但願能掙脫所有包袱
只怕遺忘了浪漫的最初
回首來時的路
柔情依然堅固
未來能盡情揮洒自如
只想重新找回那單純的最初

曾經以為夢想是全部
現實卻是崎嶇孤獨
年少輕狂天高地厚
卻沒有隨波逐流
是否我早該覺悟
不肯認輸 不輕言苦
只是對自己禁錮

回首來時的路
彷彿一片荒蕪
但願能掙脫所有包袱
只怕遺忘了浪漫的最初
回首來時的路
柔情依然堅固
未來能盡情揮洒自如
只想重新找回那單純的最初

回首來時的路
彷彿一片荒蕪
但願能掙脫所有包袱
只怕遺忘了浪漫的最初
回首來時的路
柔情依然堅固
未來能盡情揮洒自如
只想重新找回那單純的最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ZkphWfpk

 

范宗沛- 江上月影-大提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BLiEvFclQ

 

十六鋼弦獨奏,曲目:昭君怨。演奏:廖進三

這首曲子在16弦鋼弦箏流行的年代是經典的曲目,如同琵琶的「十面埋伏」、或二胡的「­賽馬」,幾乎是演奏會必有的曲目,但現在卻很少人彈了,連我也都10餘年沒把他列入學­生的教材中,因該說現在箏曲太多了,難免有遺珠之憾,借這次彈鋼弦的機會回味一下這種­古老的味道,也算復古風情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LbYe8HOzU

 

餓馬搖鈴,十六弦鋼弦獨奏:廖進三

有同學在練『餓馬搖鈴』我說現在這種箏跟彈法比較無法表現音樂的真實性,同學們說很難­想像以前的風格是怎樣,我只好用鋼弦的彈法示範,大家都說有復古的氛圍,好像回到50­年代,我忽然想起宋人的詞句『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那是我曾經有過­的青春......

本曲收錄在:黃鐘獎第七級自選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Bv-adXHQ8

※※※

2015年1月25日星期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