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CAV3BBFG  thCAUHUUX1

fe12cc70678f2bcdf8c70a5e02fe8479 

image005

thCA6PFN6R thCAFDK4P2    

0_shoucang_3256_20130418162502

20131111215747_M4MJP_thumb_600_0

20140301_89c6cbfd391eac082ea3m9pd5r9wki47

501208fa10703

6755670_150813050000_2

6899397d3dddabf61ecea4a1b1bf0c96

 25141721662

1299164681925_000

1331106674026_000

1341536712897_000 

u=1048943382,2739579152&fm=21&gp=0

 20100211090916170

dc54564e9258d109ffd5c45dd058ccbf6c814d2e  u7_2   

20121029172542_6093

20087385133274_2

730e0cf3d7ca7bcb520d1bfdbf096b63f724a8ea

140271_1958683272

10675131_191656625148_2

200810280532629_2

u=238420005,3394274583&fm=21&gp=0

u=3829336606,2098872023&fm=90&gp=0

  u=4181217243,617440631&fm=21&gp=0

  

20300001372449132297277541846  userid68843time20100623100637  

u=1992512050,794757777&fm=21&gp=0

/ 網路的ˊ圖

 


一片空地,幾棵樹,

沒有遊戲場的聲音,沒有人聲,

早就獨身的靜靜想一陣子;

本來是房間不會太鹹苦的,一堆衣服棉被堆著,

來到我女兒的住處,根本無路可走,

我們價值觀的錯亂,好比對一隻蝸牛談話,

難道我今天放手,你今天就會放手?

他買一百件的10圓玩具,也不愛我的一顆粉藍水鑽,

他不放手,我放手,他的住屋都是石頭和糖果做的,

愛得太辛苦了,你的頭髮都想控制什麼,

婆婆需要把臉兩頰吃得圓滾滾的像黃金鼠嗎?!

這樣的問題,工地還可再蓋上去嗎?

丈夫鹹苦了,卻不愛妻子了,

既然婚後10年才說辛苦,婚前為什麼不體驗清楚?

婚後10年的妻子說,沒有很想對朋友說話,放手就能休息?

 

到了早上9點,小女兒說好悶熱,好想去同學家走走,

她爸爸暴肥,她媽媽吃減肥藥說肚子好髒,

她姐姐說家裡好冷,要去更冷的便利商店上班,

姊妹問:喝便利商店的無糖綠茶是不是可以買得起房子?和升遷?

 

到了晚上7點,也不知道是不是奶奶沒有給姐姐錢?

妹妹幫家裡洗衣服,把姐姐堆在角落的衣服拿去洗,

姊姊的同學是不是跟姐姐說可以穿短袖去學校?姐姐把居家服當長袖穿,

姊姊把家裡服裝當正式服,把學校制服當便服,姐姐晚上7點要跟奶奶拿錢去家樂福,

姊姊沒有漂亮的居家服可以穿,就罵妹妹:等下要吃晚餐,誰叫妳多管閒事把我衣服拿去洗的?

我現在沒有長褲可以穿?ㄡ~妳幹嘛多管閒事。

妹妹就說:大不了等下妳跟妳同學買的沐浴乳,我拿我的卡去幫妳付帳,

妹妹就刷了叔叔送的卡,叔叔又去外地了,

叔叔回來後,買大巧克力給奶奶,叔叔分裝小巧克力給我跟我6個兄弟姐妹。

 

到了晚上8點,叔叔分裝3小包巧克力怎麼給6個兄弟姐妹再去分?

有4個兄弟姐妹的感情比較好的先去產地看,發現包裝的公司名稱跟現在的公司名稱不一樣,

寫代理商是福客多超市,變成是合家歡超市;

有個伯父的兒子已經40歲了,一直說裡面的餅乾的原料是小時後他爸爸教他去調的,

我就說:你爸爸教你調得應該有條約那些紙張,你怎麼都沒有?還說沒跟我們收權利金就不錯了?

不知道是不是上次那伯父的爸爸想把家裡的菜拿去換兒子得執照?沒有換成?就把菜賣給餅乾工廠?

伯父跟伯父的兒子的孫女們就都沒吃飽還說是家樂福超市跟他們家爺爺採購的?

伯父的兒子一直跟我說:妳怎麼把冷的統一家庭號豆漿擺在熱的烤雞上面?

伯父的兒子再去家樂福採購已經熟食的秋刀魚說:爸爸看你們來比賽,走小巷也沒關係,看誰先到家,

伯父的兒子的兒子就很怕家樂福上班,覺得好冷,我們家比較溫暖,可是伯父的爸爸不是把家裡賣給家樂福嗎?

這家的女兒們就在家裡熱也不是,去上班又說甚麼公司有占他們家的好處,公司還不讓他們在公司裡熱情發揮?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四十四

《禮四十四》

《沐浴》
1
沐浴: 周 大唐
 
2
沐浴: 周制,大喪,肆師大渳音尾以鬯築惧。音煮。築香草,煮以為鬯以浴尸。香草,鬱金也。渳謂浴尸。小宗伯掌大肆以秬鬯渳尸。大肆,始陳尸也。杜子春云以秬鬯浴尸。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
 
3
沐浴: 士喪,始卒,甸人掘坎於階閒,少西;為垼於西牆下,東嚮。掘坎南順,廣尺,輪二尺,深三尺,南其壤。甸人,有司主田野之官。垼,塊灶,在西牆下,中庭之西。南順,統於堂也。垼音役。新盆、盤、瓶、廢敦、音對重鬲音歷皆濯,造於西階下。新此瓦器五種者,重死事。盆以盛水,盤承渜濯,瓶以汲水。廢敦,敦無足者,所以盛米也。重鬲,鬲將懸於重。濯,滌溉也。造,至也。猶饌也,以造言之,喪事遽。沐巾一,浴巾二,皆用綌,實於笲,巾所以拭污垢。浴巾二者,上體下體異也。綌,麤葛也。笲音煩,下同。櫛於簞,簞,葦笥也。浴衣於篋,浴衣,以布為之,制如今通裁也。皆饌於西序下,南上。東西牆謂之序。中以南謂之堂。管人汲,不說繘,均必反。屈之,管人,有司主館舍者。不說繘,將以就祝濯米。屈,縈也。盡階不升堂,授外御者。外御者入浴。主人皆出戶外,北面。小臣四人抗衾,御者二人浴,襢笫。莊俟反。抗衾,為其裸裎,蔽之。襢笫,去席,盝水便也。裎,他頂反。浴水用盆,沃水用枓,音主。浴用絺巾,挋音振用浴衣,如他日。小臣爪足。浴餘水棄於坎。婦人喪,則內御者抗衾而浴。抗衾者,蔽上,重形也。挋,拭也。爪足,斷足爪也。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七何反沐於堂上。士則祝淅米於堂,南面,用盆。管人盡階不升堂受潘,煮於垼,陶人出重鬲,甸人取所徹廟之西北厞薪用爨之。盡階,三等之上也,差亦淅也。淅飯米取其潘,以為沐也。喪禮士沐以稻,此云以粱,蓋天子之士也。率而上之,天子則沐黍與。祝,夏祝也。祝盛米於敦,奠於具北。管人授御者沐,乃沐用瓦盤,挋用巾,如他日。小臣爪手翦須。濡濯棄於坎。濡濯,沐浴餘潘水。巾櫛浴衣亦棄之。既夕記云:「甸人築坅坎。」注:「築,實土其中,堅之,穿坎之名,一曰坅。」音五錦反。君大夫鬊爪及斂實於角中,士埋之。鬊音舜,亂髮也。角中謂棺內四隅也。將實爪髮於棺中,必為小囊盛之。鬠用組,乃笄,設明衣裳。用組束髮。鬠,斂也。鬠音膾,又音會也。主人入即位。已設明衣,可以入也。
 
4
沐浴: 大唐元陵儀注:「將沐浴,內有司為垼於殿西廊下,累塊為灶,東面,以俟煮。沐浴新盆盤瓶鬲皆濯之,陳於西階下。掘埳於西階之西。陳明衣裳於其側。帛巾一,方尺八寸,沐巾二,浴巾四,皆用帛練。櫛及浴衣各實於篋。將沐浴,內掌事者奉米潘及湯,各盛以瓮,并沐盤,升自西階,授沐者以入。嗣皇帝、妃、公主等悉出帷外。嗣皇帝以下在殿東楹閒,北面西上。內命婦以下在殿西閒,北面東上。俱立哭。既沐而櫛。將浴,內執事者六人抗衾,御者四人浴,拭以巾,挋用浴衣。設床於大行東,衽下莞,席上簟。浴者舉大行,易床設枕,理其鬚髮,斷爪,盛於小囊,大斂即內於棺中也。著明衣裳,以方巾覆面,以大斂之衾覆之。內外入,就位哭。其五品以上沐用稷,四人浴。六品以下沐用粱,二人浴。」餘具開元禮。
 
《含》
1
含: 周 魏 大唐
 
2
含: 周制,典瑞大喪供飯玉、含玉。飯玉,碎玉以雜米也。含玉,以柱左右齻及口中者也。齻音顛。舍人供飯米。飯所以實口,不忍虛也。諸侯以璧,大夫以珠,士以貝,實於笲。貝,水物,古者以為貨,江水出焉。笲,竹器名也。米,君以粱,大夫稷,士粱,一豆實於筐。一豆,四升。
 
3
含: 士喪將含,商祝襲祭服褖衣次。商祝,祝習商禮者也。商人教之以敬,於接神宜。襲,布衣床上也。祭服,爵弁服、皮弁服,皆從君助祭之服也。大蜡有皮弁素服送終之禮。襲衣於床,床次含床之東也。主人出,南面,左袒,扱諸面之右,盥於盆上,洗貝,執以入。宰洗柶建於米,執以從。俱入戶西嚮也。柶音四。商祝執巾從入,當牖北面,徹枕,設巾,徹楔,受貝,奠於尸西。當牖北面,直尸南也。設巾覆面,為飯之遺落米也。主人由足西床上坐,東面。不敢從首前也。主人左扱米實於右,三實一貝。左、中亦如之。又實米唯盈。於右,尸口之右也。唯盈,取滿而已。主人襲,反位。襲,服衣也。位在尸東。商祝掩,瑱,設幎目。掩者,先結頤下,既瑱,設幎目。既夕記云:「卒洗貝,反於笲,實貝,柱右齻左齻。」注云:「象齒堅也。」幎音縈,下同。夏祝徹餘,乃襲。夏祝,祝習夏禮者。夏人教以忠,其於養宜也。
 
4
含: 凡諸侯有相含之禮,含者執璧將命曰:「寡君使某含。」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含玉為璧制,其分寸大小未聞。含者入,升堂致命。主人拜,稽顙。含者坐委於殯東南。有葦席,既葬蒲席。降出,反位。春秋有既葬歸含、賵、襚,無譏焉,皆受之於殯宮是也。宰夫朝服即喪屨,升自西階,西面坐取璧,降自西階以東。朝服,告鄰國之禮。即,就也。以東,藏於內也。諸侯使人弔,其次含、襚、賵、臨,皆同日而畢事者也。其次如是也。言五者相次同時也。
 
5
含: 左傳:諸侯伐秦,曹宣公卒於會,魯成公十三年,曹伯廬卒於師是也。諸侯請含。以朋友有相啖食之道也。
 
6
含: 魏文帝黃初四年,制曰:「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柙。昔者季孫以璵璠斂,孔丘譬之暴骸中原。」
 
7
含: 大唐元陵儀注:「內有司奉盤水升堂,嗣皇帝出,盥手於帷外,洗玉若貝,實笲,執以入,西面坐,發巾徹枕,奠玉貝於口之右。大臣一人親納粱飯,次含玉。既含訖,嗣皇帝復位。執服者陳襲衣十二稱,實以箱篚,承以席。去巾加面衣訖,設充耳,著握手及手衣,納舄,乃襲。既襲,覆以大斂之衾。乃開帷,內外俱入,復位哭。其三品以上用粱及璧,四品、五品用稷與碧,六品以下用粱與貝。」其儀具開元禮。
 
《襲》 
1
襲: 周 大唐
 
2
襲: 周制,天子十二稱,上公九稱,諸侯七稱,大夫五稱,士三稱。鄭玄據雜記及士喪禮推而言。上公袞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積一,纁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朱綠帶,申加大帶於上。朱綠帶者,襲衣之帶也,飾之雜以朱綠,異於生也。此帶亦以素為之。申,重也,重於革帶也。革帶以佩韍。必言重加大帶者,明雖有變,必備此二帶也。士襲三稱。禮記引子羔襲五稱,上公襲九稱,則尊卑襲數不同矣。諸侯七稱,天子十二稱歟?率帶,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此謂襲尸之大帶也。率,繂也,繂之不加鍼功。大夫以上更飾以五采,士以朱綠。襲事成於帶。變之,所以異於生也。
 
3
襲: 士爵弁服純衣,謂生時爵弁之服。純衣者纁裳。古者以冠名服,死者不冠也。純音緇。皮弁服,皮弁所衣之服。其服白布衣素裳。褖衣。黑衣裳赤緣謂之褖,褖之言緣也。所以表袍。緇帶,黑繒之帶。韎韐,上音妹,下音蛤。一命縕韍也。縕音溫。竹笏。笏,所以書思對命者。夏葛屨,冬皮屨,皆繶緇絇純,組綦繫於踵。繶音憶。絇音其俱反。純音準。庶襚繼陳,不用。庶,眾也。不用,不用襲也。多陳之為榮,少納之為貴也。既含,乃襲三稱。遷尸於襲上而衣之。凡衣死者,左衽。
 
4
襲: 君錦冒黼殺,綴旁七;大夫玄冒黼殺,綴旁五;士緇冒赬殺,綴旁三。凡冒,質長與手齊,殺三尺。冒者,既襲所以韜尸,重形也。制如直囊,上曰質,下曰殺。質,正也。其用之,先以殺韜足而上,後以質韜首而下,齊手。上玄下纁,象天地也。
 
5
襲: 士喪將沐浴,陳襲事於房中,西領,南上,不綪。明衣裳用布。所以親身為絜。鬠笄用桑,長四寸,纋中。桑之為言喪也,用為笄,取其名也。長四寸,不冠故也。纋笄之中央,以安髮也。纋音憂。掩,練帛,廣終幅,長五尺,析其末。掩,裹首者。析其末,為將結於頤下,又還結於項中。瑱用白纊。瑱,充耳。纊,新綿。布巾,環幅不鑿。環幅,廣袤等也。不鑿者,士之子親含,反其巾而已。大夫以上賓為之含。當口鑿之,嫌有惡也。幎目用緇,方尺二寸,噜裏,著,組繫。幎目,覆面者。噜,赤也。著,充之以絮也。組繫,為可結也。握手用玄纁裏,長尺二寸,廣五寸,樓中旁寸,著,組繫。樓謂削約握之中央以安手。決用正王棘若檡棘,組繫,纊極二。決猶闓也,挾弓以橫執弦。正,善也。王棘與檡棘善理堅刃者,皆可以為決。極猶放也,所以沓指放弦,令不挈指也。生者以朱韋為之而三,死用纊又二,明不用也。世俗謂王棘為矺鼠。闓音開。矺音託。設韐帶,搢笏。韐帶,韎韐緇帶。韐帶用革。搢,插也,插於帶之右旁。設決麗於轌,自飯持之,設握,乃連轌。麗,施也。轌,手後節中也。飯,大擘指本也。決以韋為之藉,有彄,彄內端為紐,外端有橫帶,設之以紐,擐大擘本。因沓其彄,以橫帶貫紐,結於轌之表。設握者,以綦繫鉤中指,由手表與決帶之餘連結之。此謂右手也。轌音烏亂反。設冒,櫜之。幠用衾。櫜,韜盛物者,取事名焉。衾,始死時斂衾。巾、柶、鬊、蚤埋於坎。坎至此築之。設明衣,婦人則設中帶。中帶,若今之褌襂。明衣裳用幕布,袂屬幅,長下膝。幕布,帷幕之布,升數未聞。袂屬幅,不削幅也。長下膝,又有裳,於蔽下體深也。有前後裳,不辟,長及觳,不辟,質也。觳,足跗也。他服短不見膚,長不被土也。縓綼緆,一染謂之縓,今之紅也。飾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緇純。七入為緇,緇,黑也。飾衣曰純。謂領與袂,衣以緇,裳以縓,象天地。純音準。設握,裏親膚,繫鉤中指,結於轌。手無決者以握,擊一端,繞轌,還從上自貫反,與其一端結之。既襲,宵為燎於中庭。
 
6
襲: 大唐之制,五品以上襲三稱,六品以下襲一稱。餘具開元禮。
 
《設冰》
1
設冰: 周 大唐
 
2
設冰: 周制,大喪,凌人供夷盤冰。夷之言尸也,實冰於夷盤之中,置之尸床之下,所以寒尸也。尸之盤曰夷盤,床曰夷床,衾曰夷衾,移尸曰夷於堂,皆依尸而為言也。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士併瓦盤,無冰。設床,襢笫,有枕,含一床,襲一床,遷尸於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此事皆沐浴之後也。造猶內也。襢笫,袒簀,謂無席如浴時床也。禮自仲春之後,尸既襲既小斂,先內冰盤中,乃設床於其上,不施席而遷尸焉。秋涼而止。士不用冰,以瓦為盤,併之盛水耳。士有冰,用夷盤可。謂君賜冰,亦用夷盤。
 
3
設冰: 大唐之制,諸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暑月薨者給冰。
 
《設銘》
1
設銘: 殷 周 魏 晉 宋 齊 北齊 大唐
 
2
設銘: 殷制,復與書銘,自天子達於士,其辭一也。男子稱名,婦人書姓與伯仲。喪服小記文。鄭玄云:「此謂殷禮也。」
 
3
設銘: 周制,大喪,司常供銘旌。王則太常也。士喪為銘,各以其物。亡則以緇,長半幅,噜末,長終幅,廣三寸,書銘於末,曰「某氏某之柩」。銘,明旌也。雜帛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諸侯建旂,孤卿建旃。以死者為不可別,故以其旗識之,愛之斯錄之矣。亡,無也。無旌,不命之士也。半幅一尺,終幅二尺。在棺曰柩。識音至。竹杠長三尺,置於宇西階上。諸侯七尺,大夫五尺。杠,銘橦也。宇,梠也。爾雅曰「檐謂之梠」也。
 
4
設銘: 魏皇后崩,繆襲議銘旌曰:「自殷以前,復與銘旌皆書姓,男名女字,無書國者。周之復,天王稱天子,諸侯稱某甫。某甫,且字。秦漢皇帝、皇后、太后,復書銘置之柩也。舊禮書銘皆不書國號,后亦不書氏。魏為天下之號,無所復別。臣子所以稱魏故某侯某者,皆以自別耳。明太后不宜復稱魏。按左氏云『天王崩』,不言周。」劉劭議云:「宜稱魏不稱姓。據漢律使節稱漢。今魏使節亦稱魏,及二千石諸竹使符皆稱魏。以類推之,其義宜同。今太后之旌宜稱魏。」趙怡奏:「祖號所以稱廟,不宜以題旌。禮,未有主,作重,既葬而埋之。故銘旌宜與重俱埋廟門外之左。」尚書奏:「祖宗之號,所以表德。題旌古今異儀。今列祖之號,宜改施新銘旌。故旌故杠所埋,如怡等議,與重俱埋於廟門外之左。」
 
5
設銘: 晉杜元凱云:「諸侯建大旂,畫熊虎龍文曰旂也。杠七仞,斿至地。」徐宣瑜議云:「王之上公八命,出為二伯,加一等,謂九命作伯,建九斿。按上公之上服,遠遊冠,佩山玄玉,宜與三公同建八斿。諸位從公者、三公八命,應建旂八斿。侯伯同七命,建旂七斿。」元凱又云:「卿建旃,六斿,至軫。」孤卿,次三公也。通帛為旃,謂純赤也。宣瑜云:「王之卿六命,建旃六斿。王之上大夫五命,建物五斿。」
 
6
設銘: 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太子妃薨,建九斿。
 
7
設銘: 齊王儉議:「斿本是命服,無關於凶事。今公卿以下,平存不能備禮,故在凶乃建耳。東宮秩同上公九命之儀,妃與儲君一體,義不容異,無緣未同常例,別立凶斿。大明舊事,不經詳議,率爾便行耳。今宜考以禮典,吉部自有旂輅,凶部別有銘旌。」詔從之。
 
8
設銘: 北齊制,旌一品九斿,二品、三品七斿,四品、五品五斿,六品、七品三斿;八品以下,達於庶人,唯旐而已。其建旐,三品以上及開國子、男,其長至軫,四品、五品至輪,六品至九品,至較。勳品達於庶人,不過七尺。
 
9
設銘: 大唐元陵儀注:「大斂訖,所司設太常,畫日月,十有二斿,杠九仞,斿委地。大斂之後,分置殿庭之兩階。又設銘旌,以絳,廣充幅,長二丈九尺,題云『某尊號皇帝之柩』,立於殿下。其三品以上長九尺,五品以上八尺,六品以下七尺,皆書某官封姓君之柩。」具開元禮。
 
《懸重》
1
懸重: 周 宋 隋 大唐
 
2
懸重: 周制,士喪重,木刊鑿之,甸人置重於中庭,三分庭一,在南。木也懸物焉曰重。刊,斲治。鑿之,為懸簪孔。士三尺,差而上之,卿大夫五尺,諸侯七尺。夏祝鬻餘飯,用二鬲於西牆下。夏祝,祝習夏禮者。夏人教以忠,於養宜。鬻餘飯,以飯尸餘米為鬻,實重鬲者也。鬲則大夫四鬲,諸侯六鬲。與簋數同差故也。审用疏布,久之,繫用靲,懸於重。审用葦席,北面,左衽,帶用靲,賀之,結於後。久讀為灸,謂以蓋塞鬲口。靲,竹●也。以席覆重,辟屈,而反兩端交於後。左衽,西端在上。賀,加也。靲音舉琴反。祝取銘置於重。祝習周禮者。重,主道也。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殷主綴重焉。綴猶聯也。殷人作主而聯其重懸諸廟也,去明考乃埋之。孔穎達云:「殷人始殯,置重於廟庭。作主訖,即綴重,懸於新死者所殯之廟。」周主重徹焉。周人作主,徹重埋之也。孔穎達云:「殷人綴而不即埋,周人即埋,不懸於廟。」將遣奠,甸人抗重出自道,道左倚之。抗,舉也。出自道,出從門中央也。不由闑東西者,重不反,變於恆出入也。道左,主人位也。漢時有死者,鑿木置食於中,樹於道側,由此也。重既虞而埋之。就所倚處埋之。
 
3
懸重: 宋崔凱云:「鑿木為重,形如札,有簨,設於中庭近南以懸之。士重高三尺,差而上之,天子當九尺矣。鬲以葦席南向橫覆之,辟屈兩端於南面以蔑之。今喪家帳門,其遺象也。古者喪家無幕,蓋是倚廬棟耳。今人倚廬於喪側,因是為帳焉。按蔡謨說,以二瓦器,盛始死之祭,繫於木,裹以葦席,置庭中近南,名為重。今之凶門,是其遺象也。禮,既虞而作主,未葬未有主,故以重當之。禮稱為主道,此其義也。范堅又曰:凶門非禮,禮有懸重,形似凶門,後人出門外以表喪,俗遂行之,簿帳弔幕之類也。」
 
4
懸重: 隋文帝開皇初,定典禮。太常卿牛弘奏曰:「諸重,一品懸鬲六,五品以上四,六品以下二。」
 
5
懸重: 大唐元陵儀注:「設重於殿庭近西南。其制,先刊鑿木長丈二尺,橫者半之。取沐之米為粥,盛以八鬲,审以疏布,懸於重內橫木上。以葦席北向屈兩端交於上,綴以竹篾。」其三品以上至六品以下,懸重降殺如開元禮。
 
《始死服變》 
1
始死服變: 周 漢 後漢 晉 宋 大唐
 
2
始死服變: 周制,親始死,笄纚,徒跣,扱上衽。衽,裳際也。扱於腰中,哭踊便也。
 
3
始死服變: 漢戴德喪服變除云:
 
4
始死服變: 斬縗三年之服,始有父之喪,笄纚,徒跣,扱上衽,交手哭踊無數,惻怛痛疾;既襲三稱,服白布深衣,十五升素章甫冠,白麻屨,無絇。屨之飾,如刀衣鼻,繩連以為行戒。喪無節,速遽故無絇,音其俱反。孫為祖父後者,上通於高祖,自天子達於士,與子為父同。父為長子,自天子達於士,不笄纚,不徒跣,不食粥。餘與子為父同。妻為夫,妾為君,笄纚,不徒跣,扱上衽;既襲三稱,白布深衣,素總,白麻屨。餘與男子同也。
 
5
始死服變: 齊縗三年者:父卒始有母之喪,笄纚,徒跣,扱上衽,交手哭踊無數;既襲三稱,服白布深衣,十五升素章甫冠,白麻屨,無絇。父卒為繼母、君母、慈母,孫為祖後者父卒為祖母,服上至高祖母,自天子達於士,為人後者所後之祖母、母、妻,以上與父卒為母同。母為長子,妾為君之長子,繼母為長子,皆不笄纚徒跣也。女子子在室父卒為母,始死,笄纚,不徒跣,不扱上衽;既襲三稱,素總。其餘不見者,與父卒為母同也。
 
6
始死服變: 齊縗杖周者:父在始有母之喪,笄纚,徒跣,扱上衽,交手哭踊無數;既襲三稱,白布深衣,十五升素章甫冠,吉白麻屨,無絇。為出母、慈母、繼母、君母,自天子達於士。父卒為繼母嫁,及繼母報繼子。以上並與父在為母同矣。夫為妻,始死,素冠深衣,不笄纚,不徒跣。女子子在室為母,不徒跣,不扱上衽;既襲三稱,素總。
 
7
始死服變: 齊縗不杖周者:謂始有祖父母之喪,則白布深衣,十五升素冠,吉屨無絇,哭踊無數,既襲無變。其餘應服者並同。
 
8
始死服變: 其齊縗三月者:始有曾祖父母之喪,白布深衣,十五升素冠,吉屨無絇。其餘應服者同。女子子適人者為曾祖父母,素總。餘與男子同。
 
9
始死服變: 大功親長中殤七月,無受服,始有昆弟長殤喪,白布深衣,十五升素冠,吉屨無絇。成人九月。從父昆弟之喪,與殤同。天子諸侯之庶昆弟與大夫之庶子為其母,哭泣飲食,居處思慕,猶三年也;其餘與士為從父昆弟相為服同。為人後者為其昆弟,大夫為伯叔父母、子、昆弟之子為士者,哭泣飲食思慕,以上並猶周也。天子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二王後者,諸侯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諸侯,大夫命婦、大夫之子、諸侯之庶昆弟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卿大夫者,與士之為姑姊妹適人者服同。天子之昆弟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諸侯大夫者。姑姊妹適人者為昆弟,其異於男子者,始死素總。
 
10
始死服變: 小功五月無受之服者:始有叔父下殤之喪,白布深衣,十五升素冠,吉屨無絇。天子、諸侯、大夫為嫡子、嫡孫、嫡玄孫。以上並下殤。不為次,飲食衎爾。為姑姊妹女子子、昆弟之子、夫昆弟之子之下殤,為人後者為其昆弟姑姊妹之長殤,並哭泣飲食猶大功也。大夫之子、天子諸侯之昆弟、庶子、姑姊妹女子子為從父昆弟、從父姊妹,祖父母為孫,以上並長殤。與叔父之下殤同。姑姊妹適人者為昆弟姪之殤,與為從父昆弟之長殤同。
 
11
始死服變: 成人小功者:從祖祖父母之喪,與下殤小功服同。餘應服者並同。
 
12
始死服變: 緦麻三月之服者:族祖父母始死,朝服素冠,吉屨無絇。婦為夫曾祖父母,異於男子者,以素總也。
 
13
始死服變: 後漢鄭玄云:「子為父斬縗,始死,笄纚如故;斬縗者,斷其布不緝之也。古者無幘,以六尺纚繒縚髮,其狀如●尾,以笄橫貫之,加冠其上。後漢時,遭喪者蒞巾帕頭,即笄纚之存象也。既襲三稱,衣十五升布深衣,古者衣裳上下殊。此深衣,漢時單衣也。扱上衽,以深衣上衽扱於腰帶中,以便事。徒跣,交手哭。諸侯為天子,父為長子,不徒跣,為次於內,不歠粥。臣為君,不笄纚,不徒跣,餘與為父同。女子子嫁及在父室者,及妻為夫,妾為君,不徒跣,不扱上衽,發胸拊心,哭泣無數,鞶帶如故,餘與男子同。」
 
14
始死服變: 劉表云:「母為長子齊縗三年,始死,不徒跣,拊心哭泣。女子已嫁而退在室,父卒為母,與母為長子同。齊縗杖周者,父在為母,不徒跣,哭踊無數。凡四不食。禮,三年之喪五不食者,是常日二食。自始死至三日既成服後可食,是三日五不食矣。今周之喪全二日不食,故四不食也。為曾祖父母,不敢以輕服服至尊。減其月,則當大功九月,但三月耳。始死哭泣三日。為舊君之母妻,與為曾祖父母同。蜀譙周云:「為父,始死,去冠及羔裘大帶,其笄纚革帶皆如故,衣布深衣,扱上衽,徒跣,拊心號咷而無常聲,哭踊無數。始死者至小斂,大功以上皆在室。丈夫在尸床東,西面;婦人夾床,東面。雖諸父兄姑姊,不踰主人,皆次其後。餘眾婦人戶外北面,眾兄弟堂下北面。諸侯之喪,唯主人主婦坐,其餘皆立,卿大夫亦在室外,命婦戶外北面,有司庶士堂下北面。大夫之喪,主人主婦及有命夫命婦者皆坐,無者皆立,室老亦立,室老之妻戶外北面,眾臣堂下北面。士之喪,父兄子姓婦人皆坐,他皆如前。父為長子,不徒跣,不歠粥。凡父兄雖往哭,不於子弟之宮設哀次也。女子子未嫁為父,始卒,去彩飾之屬,笄纚及帶如故,衣布深衣,不扱上衽,不徒跣,吉白麻屨無絇,拊心哭泣無數,不袒,其踊不絕地。父卒為母,始死,去玄冠;尸襲之後,因其笄纚而加素冠,其餘與為父同。」吳射慈云:「夫為妻,去吉冠。大夫以上素弁,士素委貌。衣十五升白布深衣,吉屨無絇。尸襲之時,亦哭踊。」
 
15
始死服變: 晉杜元凱云:「父在為母,冠縗裳絰帶皆疏縗。疏,麤也。三年者始死之制,如不杖周。」
 
16
始死服變: 宋崔凱云:「禮,孝子始有親喪,悲哀至甚,充充如有窮,未可以節,哭踊無數。三日既殯,瞿瞿如有求而不得,賓客弔及祭事,皆三踊,君來弔則九踊,皆有儐相詔導之者。童子始有親喪,去首飾,首飾,卷幘綃頭之屬也。卷音苦圓反。服十五升白布深衣,以至成服。女子子許嫁、成人在室,父卒為母,始死,去首飾而骨笄纚,不徒跣,不扱上衽,不踊哭,拊心無數,素總髽以麻。母為長子、繼母為長子、妾為君之長子,與在室女子子父卒為母同。伯叔父母為女子子長中殤,始死,骨笄纚。」
 
17
始死服變: 大唐之制,如開元禮。
 
《始死禭》
1
始死禭: 大斂禭附○周 大唐
 
2
始死禭: 周制,大喪,小宰受其禭。小宰職云:「喪荒受其含禭。」諸侯相禭以後輅與冕服,先輅與褒衣不以禭。不以己之正者施於人,以彼不以為正也。後輅,貳車也。士喪將襲,君使人禭,徹帷,主人如初。謂如君初使人弔時也。主人迎於寢門外,見賓不哭,先入門右,北面。禭者左執領,右執要,入升,委衣於床,其禭於室,戶西,北面致命曰:「君使某禭。」禭之言遺也。衣被曰禭也。主人拜如初。亦如弔時,主人進中庭,禭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顙成踊。禭者入,衣尸,出,主人拜送於外門外。唯君命出,升降自西階,遂拜賓。惟君命出,大夫以下不出。親者禭,不將命,以即陳。大功以上,有同財之義。不將命,不使人將之致命於主人。即陳,陳在房中。庶兄弟禭,使人以將命於室,主人拜於位,委衣於尸東床上。庶兄弟,則眾兄弟也。變眾言庶,容同姓也。將命曰:「某使某禭。」拜於位。室中之位。朋友禭,親以進,主人拜,委衣如初,退。哭,不踊。親以進,親親之恩也。退,下堂反賓位也。主人徒哭不踊,別於君之禭也。徹衣者執衣如禭以適房。凡於禭者出,有司徹衣也。既小斂,將大斂,有禭者則將命,儐者出請入告,主人待於位。喪禮略於威儀,既小斂,儐者乃用辭。出請之辭曰「孤某使某請事」也。儐者出告「須矣」,以賓入。須,待也。出告之辭曰「孤某須矣」。賓入中庭,北面致命。主人拜,稽顙。賓升自西階,出於足,謂尸足也。西面委衣如於室禮,降出。主人出拜送。朋友親禭,如初儀,西階東,北面,哭踊三,降,主人不踊。朋友既委衣,又還哭於西階上,不背主人。禭者以褶則必有裳,執衣如初。徹衣者亦如之,升降自西階以東。帛為褶,無絮。雖複,與禪同,有裳乃成稱,不用表也。以東,藏以待事也。
 
3
始死禭: 大唐王公以下之喪,贈禭衣服,出當時恩制,不著於令典。
 
《小斂》 
1
小斂: 周 隋 大唐
 
2
小斂: 周制,大喪,大斂、小斂,小宗伯帥異族而佐斂。司服供斂衣服。典瑞駔珪、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屍。駔讀曰組。渠眉者,玉飾之溝瑑也。以組穿聯六玉溝瑑之中以斂屍。珪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蓋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琮者,通於天地。諸侯、大夫、士喪,將小斂,皆厥明陳衣於序東,大夫士陳衣於房中。天子之士。衣皆十有九稱。天子至士皆同。袍必有表,不單,衣必有裳,謂之一稱。皆左衽,結絞不紐。袍,褻衣,必有以表之,乃成稱也。雜記曰「子羔之襲,繭衣裳,與稅衣纁●為一」是也。論語曰「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為其褻也。衣十九稱,法天地之終數。凡斂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時。●,而占反。三日,小斂於戶內。大夫以上皆以來日數,通死日為四日也。士死與往日,通死日為三日也。君以簟席,布絞錦衾;大夫以蒲席縞衾;士葦席緇衾。陳衣於房,南領西上,綪。絞橫三縮一,廣終幅,析其末。綪,屈也。絞,所以收束衣服為堅急也。以布為之。縮,縱也。橫者三幅,縱者一幅。析其末者,令可結也。喪大記曰:「絞一幅為三,不擘。」禮緯曰:「天子五日,諸侯三日,大夫士三日而小斂。」綪音側耕反。緇衾赬裏,無紞。音膽。紞,被識也。斂衣或倒被,無別於前後可也。凡衾制同,皆五幅。祭服次,爵弁服、皮弁服。散衣次,褖衣以下,袍繭之屬。凡十有九稱。祭服與散衣。陳衣繼之,庶禭也。不必盡用。取稱而已,不務多。士盥二人以並,東面立於西階下。立俟舉尸。布席於戶內,下莞上簟。有司布斂席。商祝布絞衾、散衣、祭服。祭服不倒,美者在中。斂者趨方,或顛倒衣裳,祭服尊,不倒之。美,善也。善衣後布,於斂則在中也。既後布祭服,而又言善者在中,明每服非一稱也。士舉遷尸,反位。遷尸於服上。設床笫於兩楹之閒,衽如初,有枕。衽,寢臥之席。亦下莞上簟。卒斂,徹帷。尸已飾也。主人西面,馮尸,踊無算。主婦東面,馮亦如之。馮,服膺。士舉男女奉尸侇於堂,幠用夷衾,男女如室位,踊無算。侇之言尸也。夷衾,覆尸柩之衾。堂謂楹閒床笫上也。主人出於足,降自西階。眾主人東面即位,婦人阼階上西面。主人拜賓,大夫特拜,士旅之,即位踊,襲絰於序東,復位。拜賓,向賓位拜之。即位踊,東方位也。襲絰於序東,東夾室之前。乃奠。祝與執事為之。凡斂者袒,遷尸者襲。袒者,於事便也。君之喪,太祝是斂,眾祝佐之。大夫之喪,太祝為侍,眾祝是斂。士之喪,小祝為侍,士是斂。侍猶臨也。太祝之職,大喪贊斂。喪祝,卿大夫之喪掌斂。士喪禮商祝主斂。凡斂者六人。斂者既斂必哭。土與其執事則斂。斂焉則為之一不食。斂者必使所與執事者,不欲妄人褻之。
 
3
小斂: 隋開皇初,太常卿牛弘奏著喪紀令:「正一品薨,則鴻臚卿監護喪事,司儀令示禮制。二品以上則鴻臚丞監護,司儀丞示禮制。五品以上薨卒,及三品以上有周親以上喪,並掌儀一人示禮制。官人在職喪,聽斂以朝服;有封者斂以冕服;未有官者白帢單衣。婦人有官品者,亦以其服斂。巾不得置金銀珠玉。」
 
4
小斂: 大唐元陵儀注:「內外各隨職備辦,尚食先具太牢之饌。厥明而小斂。於斂前三刻,侍中版奏『請中嚴』,御府令設小斂床於大行西,南首,枕席備焉,加以幄帷,周以素帷。主衣先率所司陳小斂之衣十九稱及絞衾於殿中閒之東席上,南領西上。小斂前二刻,開宮殿諸門,諸衛各勒所部,仗衛如常式。設百官位次,及三王後、三恪等位。又設內外命婦等拜哭位。小斂前一刻,侍中奏『外辦』,禮儀使引嗣皇帝及皇子等,扶引各即位次,從臨者哭。內謁者引諸王等進就位。百官亦入就位。執禮者稱哭,在位者皆哭。侍御小臣升殿,先布衣於絞上,乃遷於衣上,舉衾而斂,以次加衣十九稱畢,乃結絞而衾焉。近侍扶嗣皇帝哭,進,跪馮大行,興,哭踊無數,扶引還次。其百官以理去職而薨卒者,聽斂以本官之服。無官者介幘單衣。婦人有官品,亦以其服斂。」應珮者,皆用蠟代玉,禁以金玉珠寶而斂也。餘如開元禮。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州郡六

《州郡六》 

《古梁州下》
1
古梁州下: 今置郡府三十七 縣一百六十
 
2
古梁州下: 通義眉五縣通義 彭山 洪雅 青神 丹稜   和義榮六縣旭川 威遠 公井 應靈 咨官 和義   資陽資八縣盤石 資陽 內江 丹山 龍水 月山 銀山 清溪   南溪戎五縣南溪 義賓 僰道 開邊 歸順   河池鳳四縣梁泉 兩當 河池 黃花   武都武三縣將利 覆津 盤隄   同谷成三縣上祿 長道 同谷   順政興三縣順政 長舉 鳴水   懷道宕二縣懷道 良恭   同昌扶四縣同昌 帖夷 尚安 鉗川   陰平文二縣曲水 長松   江油龍二縣江油 清川   交川松三縣嘉誠 交川 平康   合川疊二縣合川 常芬   益昌利六縣綿谷 嘉川 葭萌 景谷 益昌 胤山   普安劍八縣普安 武連 陰平 梓潼 黃安 劍門 臨津 永歸   巴西綿九縣巴西 涪城 昌明 魏城 羅江 龍安 神泉 西昌 鹽泉   梓潼梓八縣郪 射洪 通泉 鹽亭 飛烏 玄武 銅山 永泰   遂寧遂五縣方義 長江 蓬溪 青石 遂寧   蜀郡益十縣成都 蜀 郫 新都 溫江 新繁 雙流 廣都 犀浦 靈池   德陽漢五縣雒 什邡 綿竹 德陽 金堂   濛陽彭四縣九隴 導江 濛陽 唐昌   唐安蜀四縣晉原 青城 新津 唐安   臨邛邛七縣臨邛 安仁 大邑 依政 蒲江 臨溪 火井   盧山雅五縣嚴道 百丈 盧山 榮經 漢源   通化茂四縣汶山 石泉 汶川 通化   臨翼翼四縣衛山 翼水 雞川 昭德   江源當三縣通軌 和利 谷和   歸誠悉二縣左封 歸誠   靜川靜二縣悉唐 靜川   蓬山柘二縣柘 喬珠   恭化恭三縣和集 博恭 烈山   維川維三縣薛城 定廣 小封   雲山奉一縣定廉   越嶲嶲七縣越嶲 昆明 蘇祁 邛部 會川 臺登 西瀘   雲南姚三縣姚城 長明 瀘南   洪源黎三縣漢源 飛越 通望
 
3
古梁州下: 通義郡東至仁壽郡八十里。南至犍為郡百三十里。西至臨邛郡二百里。北至唐安郡二百里。東南到仁壽郡百里。西南到盧山郡三百九十里。西北到臨邛郡一百六十里。東北到仁壽郡籍縣百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五十里,去東京三千二百八十里。戶四萬四千六百四十,口十七萬五千四百。
 
4
古梁州下: 眉州今理通義縣。漢屬犍為郡地,後漢榢晉皆因之,宋、齊亦然。梁置齊通郡榢青州。西魏改青州為眉州。因峨眉山為名。隋煬帝以其地入眉山郡。大唐復置眉州,或為通義郡。領縣五:
 
5
古梁州下: 通義
 
6
古梁州下: 彭山漢武陽縣地。有彭亡聚,即岑彭死處。
 
7
古梁州下: 洪雅
 
8
古梁州下: 青神縣在青衣江西。後周置郡。
 
9
古梁州下: 丹稜
 
10
古梁州下: 和義郡東至巴川郡四百九十里。南至南溪郡三百里。西至犍為郡四百里。北至仁壽郡二百六十里。東南到瀘川郡四百五十里。西南到犍為郡三百十里。西北到仁壽郡三百三十里。東北到資陽郡界二百十九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十里,去東京三千七百四十里。戶五千一百九十,口萬六千四百九十。
 
11
古梁州下: 榮州今理旭川縣。漢屬犍為郡,後漢、晉、宋皆因之。齊置南安郡。隋屬資陽郡。大唐置榮州,因榮德山為名。或為和義郡。領縣六:
 
12
古梁州下: 旭川漢南安縣地。隋置大牢縣,貞觀初改之。
 
13
古梁州下: 威遠
 
14
古梁州下: 公井
 
15
古梁州下: 應靈
 
16
古梁州下: 咨官
 
17
古梁州下: 和義隋置。
 
18
古梁州下: 資陽郡東至巴川郡五百六十五里。南至和義郡百六十里。西至仁壽郡二百三十里。北至安岳郡三百七十里。東南到和義郡百四十里。西南到仁壽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陽安郡二百二十里。東北到安岳郡三百三十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六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十里。戶二萬八千五百十四,口九萬六百六十。
 
19
古梁州下: 資州今理盤石縣。漢屬犍為郡,後漢、晉、宋、齊並同。西魏置資州。州城在今州西北陽安縣界。後周置資中郡。隋煬帝初,置資陽郡。大唐為資州,或為資陽郡。領縣八:
 
20
古梁州下: 盤石
 
21
古梁州下: 資陽有天台山。
 
22
古梁州下: 內江
 
23
古梁州下: 丹山
 
24
古梁州下: 龍水
 
25
古梁州下: 月山
 
26
古梁州下: 銀山
 
27
古梁州下: 清溪並漢資中縣地。
 
28
古梁州下: 南溪郡東至瀘川郡三百五十里。南至南溪郡胡門生獠界三百二十里。西至犍為郡玉津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和義郡四百八十里。東南到瀘川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羈縻協州四百十里。西北到犍為郡三百五十里。東北到和義郡四百里。去西京三千四百四十里,去東京四千四百里。戶四千三十九,口萬三千七百七十。
 
29
古梁州下: 戎州今理僰道縣。故僰侯國,漢屬犍為郡,後漢、晉、宋、齊皆因之。梁置六同郡榢戎州。隋置犍為郡。大唐為戎州,或為南溪郡。領縣五:
 
30
古梁州下: 南溪有青衣水,又黑水自北南流經於此。
 
31
古梁州下: 義賓
 
32
古梁州下: 僰道秦時破滇,通五尺道,漢開蜀故徼,使唐蒙發蜀卒理道,自僰道抵牂牁,即此。
 
33
古梁州下: 開邊
 
34
古梁州下: 歸順貞觀中,獠歸復,因置縣。並漢僰道縣地。
 
35
古梁州下: 河池郡東至扶風郡四百里。南至漢中郡三百九十五里。西至同谷郡四百五十里。北至汧陽郡四百三十里。東南到漢中郡褒城縣界二百七十里。西南到順政郡長舉縣界百九十里。西北到天水郡五百三十里。東北到扶風郡陳倉縣界百四十里。去西京五百九十里,去東京千四百五十里。戶五千三百七十,口二萬五千五百二十。
 
36
古梁州下: 鳳州今理梁泉縣。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屬隴西郡。兩漢屬武都郡,晉因之。惠帝時,沒於楊茂搜。後魏置固道郡,兼置南岐州。後周廢郡,置鳳州。隋煬帝初,廢州,置河池郡。大唐為鳳州,或為河池郡。領縣四:
 
37
古梁州下: 梁泉漢故道縣地。後魏置今縣。
 
38
古梁州下: 兩當漢故道縣地。後魏置兩當郡。
 
39
古梁州下: 河池漢舊縣。一名仇池。因川為名。
 
40
古梁州下: 黃花有黃花川為名。
 
41
古梁州下: 武都郡東至同谷郡三百三十里。南至陰平郡二百五十里。西至懷道郡懷道縣二百七十里。北至同谷郡四百二十里。東南到陰平郡曲水縣三百三十里。西南到同昌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懷道郡良恭縣三百六十里。東北到同谷郡同谷縣三百四十里。去西京千二百里,去東京千八百五十里。戶二千九百三十,口萬四千八百五十。
 
42
古梁州下: 武州今理將利縣。古白馬氐之國,西戎之別種也。天池大澤在其西。漢武帝置武都郡,後漢因之。蜀後主時得之。建興七年為諸葛亮所定。晉為武都郡,後沒於楊茂搜。後魏亦為武都郡。西魏置武州。後周亦為武都郡。隋初郡廢,煬帝又置武都郡。大唐為武州,或為武都郡。領縣三:
 
43
古梁州下: 將利
 
44
古梁州下: 覆津後魏置武階郡,仍置覆津縣。
 
45
古梁州下: 盤隄漢河池縣地。後魏置縣。
 
46
古梁州下: 同谷郡東至河池郡四百五十里。南至武都郡三百三十里。西至懷道郡五百八十里。北至天水郡四百三十里。東南到順政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武都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隴西郡三百八十里。東北到天水郡三百里。去西京千三十里,去東京千八百三十里。戶四千七百二十,口萬九千六百九十。
 
47
古梁州下: 成州今理上祿縣。古白馬氐國。二漢屬武都郡。晉置仇池郡,後沒於楊茂搜等。後魏又曰武都郡,兼置南秦州。西魏改為成州。隋初郡廢,煬帝初置漢陽郡。大唐為成州,或為同谷郡。領縣三:
 
48
古梁州下: 上祿漢舊縣。有仇池山。晉永嘉末,為氐楊茂搜所據。其上地百頃,四方壁立,峭絕險固,自然有樓櫓卻敵之狀。東西二門,盤道可七里,上有岡阜泉源。氐於上立宮室囷倉,皆為板屋土牆。所理處名洛谷。
 
49
古梁州下: 長道漢上祿縣地。有祁山,上有城,極為嚴固。其山,九州之名阻。蜀後主建興六年,諸葛亮攻魏軍,不拔。
 
50
古梁州下: 同谷漢下辯縣。舊名武街城。
 
51
古梁州下: 順政郡東至漢中郡二百四十里。南至益昌郡五百四十九里。西至同谷郡三百四十里。北至河池郡三百五十里。東南到漢中郡二百八十七里。西南到武都郡覆津縣界二百里。西北到同谷郡三百四十里。東北到河池郡河池縣界百五十里。去西京九百三十五里,去東京千七百十里。戶千九百七十九,口萬九百六十。
 
52
古梁州下: 興州今理順政縣。戰國時為白馬氐之東境。二漢屬武都郡。晉惠帝時亦為楊茂搜所據。其後為梁所破,置武興蕃王國。後魏置東益州。西魏改為興州,兼置順政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大唐為興州,或為順政郡。領縣三:
 
53
古梁州下: 順政漢沮縣地。後魏置略陽縣。沔水發源於此,一名沮水。有小丙山,有穴方圓二尺餘,有水潛流,穴口面丙,因以為名,左思蜀都賦所謂「嘉魚出於丙穴」。
 
54
古梁州下: 長舉西魏置槃頭郡。有鳳溪。
 
55
古梁州下: 鳴水西魏置落叢郡。
 
56
古梁州下: 懷道郡東至武都郡二百七十里。南至同昌郡四百十里。西至合川郡二百四十里。北至和政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和政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同谷郡上祿縣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千四百七十里,去東京二千二百八十里。戶千二百六十,口七千四十。
 
57
古梁州下: 宕州今理懷道縣。宕,達浪反。秦漢以來為諸羌之地,後魏始封為蕃國。後周置宕昌國,武帝置宕州。隋置宕昌郡。大唐為宕州,或為懷道郡。領縣二:
 
58
古梁州下: 懷道後周置。
 
59
古梁州下: 良恭亦周置陽宕縣,隋改之。
 
60
古梁州下: 同昌郡東至武都郡三百二十里。南至江油郡六百里。西至交川郡三百三十里。北至懷道郡四百十里。東南到陰平郡百六十里。西南到交川郡三百里。西北到故芳州三百二十里。東北到武都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千六百十里,去東京二千四百十里。戶二千三百二十,口萬三千七百七。
 
61
古梁州下: 扶州今理同昌縣。歷代西戎之地。西魏逐吐谷渾,於此置鄧州榢鄧寧郡。隋初改曰扶州,又改曰同昌郡。大唐因之,或為同昌郡。領縣四:
 
62
古梁州下: 同昌
 
63
古梁州下: 帖夷
 
64
古梁州下: 尚安有黑水,東南流入白水。
 
65
古梁州下: 鉗川
 
66
古梁州下: 陰平郡東至益昌郡四百九十里。南至江油郡三百二十里。西至同昌郡百六十里。北至武都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益昌郡四百九十里。西南到同昌郡同昌縣十六里。西北到同昌郡百六十里。東北到武都郡盤隄縣百里。去西京千四百五十里,去東京二千九十里。戶千六百七十,口八萬四千八十五。
 
67
古梁州下: 文州今理曲水縣。古氐羌之境。漢開西南夷,置陰平道,屬廣漢郡,後漢因之。蜀亦得之。後主建興七年,諸葛亮定之。其後鍾會伐蜀,姜維表請備陰平橋頭,後主不從。鄧艾自陰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逕江油,出綿竹以滅蜀,即此是也。晉置陰平郡,永嘉末,沒於楊茂搜。西魏平定,始置文州榢盧北郡。隋廢為縣,併屬武都郡。大唐復置文州,或為陰平郡。領縣二:
 
68
古梁州下: 曲水
 
69
古梁州下: 長松
 
70
古梁州下: 江油郡東至益昌郡四百里。南至巴西郡三百五十里。西至交川郡三百三十里。北至陰平郡三百二十里。東南到普安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通化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同昌郡六百里。東北到益昌郡四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六十里,去東京三千十五里。戶九百二十,口五千二百。
 
71
古梁州下: 龍州今理江油縣。秦漢榢魏為無人之境,晉得之,屬陰平郡。宋、齊皆因之。後魏置江油郡。西魏置龍州。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置平武郡。大唐為龍州,或為江油郡。領縣二:
 
72
古梁州下: 江油有石門山,與氐分界,蜀都賦曰「緣以劍閣,阻以石門」是也。鄧艾伐蜀,自陰平至江油,即此。
 
73
古梁州下: 清川
 
74
古梁州下: 交川郡東至同昌郡三百三十里。南至臨翼郡百八十里。西至……北至吐蕃界九十里。東南到通化郡三百里。西南到江源郡三百里。西北到吐蕃界五十里。東北到同昌郡三百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里,去東京三千五十里。戶千五十,口五千六百五十。
 
75
古梁州下: 松州今理嘉誠縣。歷代諸羌之域。晉屬汶山郡。宋、齊亦得之。後為西魏、後周所有。隋屬汶山、同昌二郡。大唐武德元年,置松州,或為交川郡。領縣三:
 
76
古梁州下: 嘉誠有甘松嶺,江水所發之源。
 
77
古梁州下: 交川
 
78
古梁州下: 平康
 
79
古梁州下: 合川郡東至懷道郡二百四十里。南至吐蕃界三十里。西至吐蕃界九十里。北至臨洮郡百八十里。東南到同昌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吐蕃界七十里。西北到吐蕃界七十里。東北到和政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千七百六十里,去東京二千五百六十里。戶千三百十,口七千四百十五。
 
80
古梁州下: 疊州今理合川縣。歷代羌戎之境。後周逐諸戎而有其地,置五香郡,後置疊州。隋屬同昌郡。大唐為疊州,或為合川郡。領縣二:
 
81
古梁州下: 合川
 
82
古梁州下: 常芬
 
83
古梁州下: 益昌郡東至符陽郡三百里。南至閬中郡二百八十里。西至江油郡四百里。北至漢中郡四百三十里。東南到閬中郡三百十里。西南到普安郡二百里。西北到陰平郡四百九十里。東北到漢中郡五百里。去西京千三百四十里,去東京二千百九十里。戶萬三千九百十,口四萬四千六百。
 
84
古梁州下: 利州今理綿谷縣。春秋、戰國時為蜀侯國。自益昌之西,南至蜀川,悉為蜀侯國之地,此蓋蜀之北境。秦滅蜀,其地入蜀郡。二漢屬廣漢郡。蜀先主分屬梓潼郡。晉屬晉壽郡,宋、齊因之。後魏立益州,世號為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復曰益州,尋改為利州。後周亦為晉壽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義城郡。大唐為利州,或為益昌郡。領縣六:
 
85
古梁州下: 綿谷漢葭萌縣地。東晉置興安縣。隋改之。
 
86
古梁州下: 嘉川漢葭萌縣地。宋置興樂縣。後魏改之。
 
87
古梁州下: 葭萌漢舊縣地。後魏置新巴郡。
 
88
古梁州下: 景谷漢白水縣地。宋曰平興縣。隋改之。
 
89
古梁州下: 益昌古劍閣道,秦使司馬錯伐蜀所由,謂之石牛道。漢葭萌縣地。    胤山
 
90
古梁州下: 普安郡東至益昌郡二百里。南至梓潼郡三百六十里。西至巴西郡二百里。北至益昌郡百六十里。東南到閬中郡三百里。西南到巴西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江油郡二百九十里。東北到益昌郡二百里。去西京千六百六十里,去東京二千六十里。戶二萬二千三百七十,口九萬一千六百八十。
 
91
古梁州下: 劍州今理普安縣。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後漢因之。晉屬梓潼郡,宋、齊亦然。梁置南梁州,後改為安州。西魏改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大唐為始州,後改為劍州,或為普安郡。領縣八:
 
92
古梁州下: 普安漢梓潼縣地。
 
93
古梁州下: 武連宋置武功縣,後魏改之。
 
94
古梁州下: 陰平宋置陰平郡。魏置龍州。隋廢。
 
95
古梁州下: 梓潼西魏置潼川郡。隋為梓潼縣。有五婦山、拔蛇山。
 
96
古梁州下: 黃安舊曰華陽。
 
97
古梁州下: 劍門有梁山,亦曰大劍山,有姜維拒鍾會故壘。大劍水有劍閣,即張載作銘所。
 
98
古梁州下: 臨津
 
99
古梁州下: 永歸
 
100
古梁州下: 巴西郡東至普安郡二百里。南至梓潼郡百三十里。西至通化郡四百里。北至江油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梓潼郡百三十里。西南到德陽郡百八十里。西北到江油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普安郡二百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里,去東京二千八百五十里。戶三萬七千二百六十,口十六萬八千。
 
101
古梁州下: 綿州今理巴西縣。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蓋涪水之所經焉。晉屬梓潼郡,宋、齊亦屬梓潼郡。西魏兼置潼州。隋初郡廢,改潼州為綿州;煬帝初州廢,置金山郡。大唐為綿州,或為巴西郡。今郡城即漢涪城縣也。在成都東北之要,蜀時大將常鎮之。領縣九:
 
102
古梁州下: 巴西
 
103
古梁州下: 涪城東晉置始平郡。隋改之,昔後漢吳漢入蜀,其裨將臧宮拔涪城,斬公孫恢,即此。
 
104
古梁州下: 昌明有廉水、讓水。
 
105
古梁州下: 魏城
 
106
古梁州下: 羅江
 
107
古梁州下: 龍安松嶺關在縣西北百七十里。
 
108
古梁州下: 神泉
 
109
古梁州下: 西昌
 
110
古梁州下: 鹽泉
 
111
古梁州下: 梓潼郡東至南充郡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岳郡三百四十里。西至德陽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普安郡三百六十里。東南到遂寧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陽安郡百八十里。西北到巴西郡百三十里。東北到閬中郡三百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九十里,去東京二千九百三十里。戶五萬五千五百,口二十萬三千十。
 
112
古梁州下: 梓州今理郪縣。秦屬蜀郡。二漢屬廣漢、巴西二郡地。晉、宋、齊並屬廣漢郡。梁末置新州,西魏兼置昌城郡。隋初郡廢,改新州為梓州;煬帝初州廢,置新城郡。大唐為梓州,或為梓潼郡。郡城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衝要。領縣八:
 
113
古梁州下: 郪漢舊縣,故城在西南。
 
114
古梁州下: 射洪
 
115
古梁州下: 通泉漢廣漢縣地。
 
116
古梁州下: 鹽亭
 
117
古梁州下: 飛烏因山為名。
 
118
古梁州下: 玄武晉五城縣。
 
119
古梁州下: 銅山
 
120
古梁州下: 永泰漢充國縣。
 
121
古梁州下: 遂寧郡東至南充郡百七十里。南至巴川郡三百八十里。西至安岳郡百六十里。北至梓潼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巴川郡三百八十里。西南到安岳郡百四十里。西北到梓潼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南充郡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二十里,去東京三千百六十里。戶三萬四千百八十,口九萬六千八百六十。
 
122
古梁州下: 遂州今理方義縣。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後漢榢晉並同。宋為遂寧郡。齊、梁置東遂寧郡。後周置遂州榢興西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遂寧郡。大唐為遂州,或為遂寧郡。領縣五:
 
123
古梁州下: 方義漢廣漢縣地。
 
124
古梁州下: 長江
 
125
古梁州下: 蓬溪
 
126
古梁州下: 青石晉宋曰晉興。後魏曰始興。隋改之。
 
127
古梁州下: 遂寧
 
128
古梁州下: 蜀郡東至陽安郡七十里。南至仁壽郡二百里。西至濛陽郡導江縣界八十里。北至德陽郡一百里。東南到陽安郡百五十里。西南到唐安郡一百里。西北到濛陽郡九隴縣界七十里。東北到德陽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七十里,去東京三千二百十里。戶十五萬六千八百七十,口八十五萬八千三十。
 
129
古梁州下: 益州今理成都、蜀二縣。秦置蜀郡,兩漢因之。王莽末公孫述,後漢末劉備,西晉末李特,東晉末譙縱,並都於此。公孫述為後漢將吳漢平之。蜀後主劉禪為魏將鄧艾平之。蜀主李勢為晉將桓溫平之。譙縱為朱齡石平之。簡文時為苻堅所沒,尋復。初晉武帝改為成都國,尋亦復舊。宋、齊並為蜀郡。自魏、晉、宋、齊、梁皆為益州。晉初領郡八,東晉領郡二十九,宋、齊、梁並同,皆理於此。梁置始康郡,西魏廢之。後周置蜀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置。大唐為益州,或為蜀郡。武擔山在郡西。古蜀王妃死,使五丁就武都擔土,於此葬,遂為名。領縣十:
 
130
古梁州下: 成都漢舊縣。有錦城。錦江沖里橋亦曰市橋,在縣西南盤古祠。
 
131
古梁州下: 蜀貞元中,割成都縣置。
 
132
古梁州下: 郫漢舊縣。故城在今縣北。郫音皮。禹貢,江、沱在其西。
 
133
古梁州下: 新都漢舊縣。故城在今縣東。
 
134
古梁州下: 溫江
 
135
古梁州下: 新繁有繁江。
 
136
古梁州下: 雙流漢廣都縣。
 
137
古梁州下: 廣都漢舊縣地。
 
138
古梁州下: 犀浦
 
139
古梁州下: 靈池
 
140
古梁州下: 德陽郡東至梓潼郡二百二十里。南至蜀郡一百里。西至濛陽郡七十里。北至巴西郡百八十里。東南到陽安郡金水縣界六十里。西南到蜀郡一百里。西北到濛陽郡九隴縣界六十里。東北到巴西郡百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東京三千一百十里。戶六萬一千三百七十,口三十六萬四千二百。
 
141
古梁州下: 漢州今理雒縣。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後漢因之,而兼置益州。領郡國十二,理於此。晉置新都郡。宋、齊為廣漢郡。隋併入蜀郡。大唐因之。垂拱二年,分雒縣置漢州,或為德陽郡。益州有三蜀,廣漢是其一。領縣五:
 
142
古梁州下: 雒漢舊縣。西北有白馬羌,又有湔。故城在今縣南。又有嚴君平卜臺。
 
143
古梁州下: 什邡漢什邡縣,雍齒所封。
 
144
古梁州下: 綿竹漢舊縣。故城在今縣東。又舊置晉熙郡。紫巖山,綿水所出。
 
145
古梁州下: 德陽魏將鄧艾破蜀將諸葛瞻於此,因為京觀。
 
146
古梁州下: 金堂
 
147
古梁州下: 濛陽郡東至德陽郡七十里。南至蜀郡百五里。西至通化郡三百七十里。北至德陽郡什邡縣六十里。東南到蜀郡新繁縣三十里。西南到唐安郡青城縣七十里。西北到通化郡汶川縣二百七十里。東北到德陽郡什邡縣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三十里,去東京三千一百六十里。戶五萬五千八百十六,口三十三萬八千五百十八。
 
148
古梁州下: 彭州今理九隴縣。秦、二漢屬蜀郡。晉以後為蜀、遂寧二郡地。梁置東益州。後周廢州,置九隴郡。隋初郡廢,後置濛州;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蜀郡。大唐因之。垂拱二年,分九隴縣置彭州,或為濛陽郡。領縣四:
 
149
古梁州下: 九隴漢繁縣。有白鹿山。
 
150
古梁州下: 導江有汶山,有玉壘山、灌口山。山西有天彭關,兩石對立如闕。秦以李冰為蜀守,冰壅江作堋以灌田,人大獲其利。有蠶崖關、灌口鎮。堋,補异反。
 
151
古梁州下: 濛陽在濛江北。
 
152
古梁州下: 唐昌有九隴山,其山連岫盤紆,凡有九隴。禹貢云:「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沱水在此。
 
153
古梁州下: 唐安郡東至蜀郡一百里。南至臨邛郡百十里。西至青城山八十里,吐蕃界,不通。北至濛陽郡導江縣界四十五里。東南到通義郡二百里。西南到臨邛郡一百里。西北到濛陽郡一百里。東北到蜀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八十里,去東京三千一百七十里。戶五萬六千二百九十,口三十四萬一千一百。
 
154
古梁州下: 蜀州今理晉原縣。秦、二漢屬蜀郡。晉初因之,後置晉原郡。宋齊屬晉康郡。後周廢之。隋屬蜀郡。大唐初因之。垂拱二年,分晉原縣置蜀州,或為唐安郡。領縣四:
 
155
古梁州下: 晉原有鶴鳴山,漢張道士隱處。
 
156
古梁州下: 青城蕭齊置齊基郡,後周改之。有青城山。
 
157
古梁州下: 新津後周置犍為郡。
 
158
古梁州下: 唐安
 
159
古梁州下: 臨邛郡東至唐安郡百十里。南至通義郡二百里。西至夷界百三十里,以山為界,以西無郡縣相接,亦無道路。北至唐安郡百十里。東南到通義郡百六十里。西南到盧山郡一百里。東北到唐安郡百里。西北到夷界百二十里,以山為界,險阻更無郡縣。去西京二千五百十五里,去東京三千三百七十里。戶三萬八千八十五,口十八萬八百七十五。
 
160
古梁州下: 邛州今理臨邛縣。秦漢並屬蜀郡,南有邛來山。後漢榢晉皆因之。宋齊並屬晉康郡。西魏置邛州。後周置臨邛郡。隋廢為縣,併入臨邛縣。大唐復置邛州,或為臨邛郡。領縣七:
 
161
古梁州下: 臨邛漢舊縣。有火井。
 
162
古梁州下: 安仁
 
163
古梁州下: 大邑
 
164
古梁州下: 依政
 
165
古梁州下: 蒲江西魏置蒲原郡。
 
166
古梁州下: 臨溪
 
167
古梁州下: 火井
 
168
古梁州下: 盧山郡東至臨邛郡二百里。南至郡內嚴道縣界百五里。西至羈縻羅巖州界三百八十里。北至臨邛郡二百七十里。東南到通義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洪源郡二百里。西北到吐蕃野城界五百七十里。東北到臨邛郡二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二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五十里。戶九千四百八十,口四萬七千八百三十。
 
169
古梁州下: 雅州今理嚴道縣。秦漢屬蜀郡。晉初屬漢嘉郡,永嘉後李雄之時,此地蕪廢。西魏置蒙山郡。隋初郡廢,置雅州;煬帝初州廢,置臨邛郡。大唐為雅州,或為盧山郡。領縣五:
 
170
古梁州下: 嚴道漢舊縣。有蒙山。禹貢云「蔡蒙旅平」,謂此也。
 
171
古梁州下: 百丈有邛來山,本名邛旅,邛水所出。又有九折阪,漢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而迴。
 
172
古梁州下: 盧山有靈山關,關外即夷獠界。
 
173
古梁州下: 榮經
 
174
古梁州下: 漢源
 
175
古梁州下: 通化郡東至巴西郡四百里。南至濛陽郡三百七十里。西至維川郡二百二十里。北至臨翼郡百二十里。東南到德陽郡綿竹、當郡汶山二縣界馬鞍山二十里。西南到羈縻塗州三百七十里。西北到臨翼郡二百里。東北到巴西龍安、石泉兩縣界松嶺關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四里,去東京三千三百六十里。東北取臨翼交川兩郡,去京二千三百六十四里;南取蜀路,去東京三千五百五十里;東北取臨翼、交川兩郡去東京三千一百十里。戶二千四百八十五,口萬三千二百。
 
176
古梁州下: 茂州今理汶山縣。禹貢「岷山導江」,發跡於此。本冉駹國,駹,莫江反。漢武帝開其地,屬蜀郡,後漢因之。晉屬汶川郡,宋齊皆因之。梁置繩州。後周改為汶山郡。隋初改汶州曰蜀州,尋復為會州;煬帝初州廢,置汶山郡。大唐初為南會州,後改為茂州,或為通化郡。領縣四:
 
177
古梁州下: 汶山
 
178
古梁州下: 石泉漢岷山縣,有岷山。
 
179
古梁州下: 汶川漢廣柔縣故城在西。故桃關,公私經過,唯此一路繩橋。
 
180
古梁州下: 通化
 
181
古梁州下: 臨翼郡東至通化郡石泉縣八十里。南至通化郡百二十里。西至歸誠郡百九十里。北至交川郡百八十里。東南到通化郡二百里。西南到歸誠郡百五十里。西北到通化郡利溪山為界八十里。東北到交川郡交川縣八十里。去西京二千四百二十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七十里。戶千八百三十四,口九千一百九十。
 
182
古梁州下: 翼州今理衛山縣。二漢屬蜀郡。齊梁以上與茂州同。後周屬清江郡。隋廢之,以其地入汶山郡。大唐為翼州,或為臨翼郡。領縣四:
 
183
古梁州下: 衛山
 
184
古梁州下: 翼水漢蠶陵縣故城在今縣西。有蠶陵山,因以為名。
 
185
古梁州下: 雞川
 
186
古梁州下: 昭德
 
187
古梁州下: 江源郡東至臨翼郡二百七十里。南至臨翼郡翼水縣八十里。西至……北至……東南到歸誠郡界三十里。西南到靜川郡、歸誠郡兩界。西北到故通軌縣鎮二百里,以西即是生羌。東北到交川郡三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東京三千九百里。戶千九百十,口萬四百。
 
188
古梁州下: 當州今理通軌縣。歷代諸羌地。後周置覃州并覃川郡。隋廢,其地入汶山郡。大唐貞觀中置當州,或為江源郡。領縣三:
 
189
古梁州下: 通軌
 
190
古梁州下: 和利
 
191
古梁州下: 谷和
 
192
古梁州下: 歸誠郡東至臨翼郡百九十里。南至臨翼郡二百五十里。西至靜川郡六十里。北至臨翼郡八十里。東南到栖雞川界百里。西南到靜川郡界百九十里。西北到江源界……東北到臨翼郡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六十四里,去東京三千七百六十里。戶八百七十八,口三千八百六十。
 
193
古梁州下: 悉州今理左封縣。大唐顯慶中,割當州置悉州,或為歸誠郡。領縣二:
 
194
古梁州下: 左封
 
195
古梁州下: 歸誠
 
196
古梁州下: 靜川郡東至歸誠郡界六十里。南至維川郡界百三十里。西至平戎城百里。北至江源郡界六十里。東南到臨翼郡嶺巖鎮百四十里。西南到恭化郡界六十里。西北到蓬山郡界三十五里。東北到江源郡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二十里,去東京四千二十里。戶千六百十五,口七千六百十。
 
197
古梁州下: 靜州今理悉唐縣。土地與當州同。大唐置靜州,或為靜川郡。領縣二:
 
198
古梁州下: 悉唐
 
199
古梁州下: 靜居
 
200
古梁州下: 蓬山郡東至靜川郡三十里。南至維川郡三百里。西至郡內長碉鎮九十里。北至恭化郡柏嶺鎮八十里。東南到靜川郡界……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東京三千九百里。戶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二十。
 
201
古梁州下: 柘州今理柘縣。土地與當州同。大唐置柘州,或為蓬山郡。領縣二:
 
202
古梁州下: 柘
 
203
古梁州下: 喬珠
 
204
古梁州下: 恭化郡東至蓬山郡界三十五里。南至維川郡二百三十里。西至……北至吐蕃白崖鎮七十里。東南到通化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平戎城百十里。西北到柏嶺鎮四十里。東北到靜川郡界……去西京三千一百二十里,去東京三千九百五十里。戶一千三百九十三,口四千一百四十五。
 
205
古梁州下: 恭州今理和集縣。北接吐蕃土地,與當州同。大唐置恭州,或為恭化郡。領縣三:
 
206
古梁州下: 和集
 
207
古梁州下: 博恭
 
208
古梁州下: 烈山
 
209
古梁州下: 維川郡東至羈縻塗州二百三十里。南至江源郡界二百六十里。西至歸誠郡界二百三十里。北至臨翼郡界九十里。東南到吐蕃界百六十里。西南到白狗嶺六十二里。西北到羅厥橋百三十里。東北到通化郡二百二十里。東取蜀郡去西京二千七百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六十里。戶千六十,口三千九百。
 
210
古梁州下: 維州今理薛城縣。古羌夷地。昔姜維北討汶山叛羌,即其地也。隋置薛城戍。大唐武德初,於姜維故城置維州,或為維川郡。領縣三:
 
211
古梁州下: 薛城
 
212
古梁州下: 定廣
 
213
古梁州下: 小封
 
214
古梁州下: 雲山郡東至維川郡風流鎮四十里。南至吐蕃野城八十里。西至天寶軍百三十里。北至莫博大嶺七十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二千八百里,去東京三千六百里。戶三百七十二,口千六百五十五。
 
215
古梁州下: 奉州今理定廉縣。蠻夷之地,南接吐蕃。大唐開置奉州,或為雲山郡。領縣一:
 
216
古梁州下: 定廉
 
217
古梁州下: 越嶲郡東至千費生蠻二百三十里。南至雲南郡界五百六十里。西至磨迷生蠻六百六十里。北至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三千五百七十里,去東京四千四百十里。戶四萬一千五百三十二,口十五萬七千六十。
 
218
古梁州下: 嶲州今理越嶲縣。故邛都國,謂之西南夷。史記曰:「滇之君長十數,邛都最大。」漢武開之,置越嶲郡,有嶲水、越水焉。後漢、晉、宋皆因之。齊謂之亲郡。謂之越嶲亲郡。後周置嚴州。隋改曰西寧州,後又為嶲州,煬帝改為越嶲郡。大唐置嶲州,或為越嶲郡。領縣七:
 
219
古梁州下: 越嶲漢邛都縣。
 
220
古梁州下: 昆明漢定莋縣。
 
221
古梁州下: 蘇祁漢舊縣。
 
222
古梁州下: 邛部漢闌縣。有嶲山。
 
223
古梁州下: 會川有瀘水,諸葛亮五月渡瀘,即此。
 
224
古梁州下: 臺登漢舊縣。有繩水。
 
225
古梁州下: 西瀘
 
226
古梁州下: 雲南郡東至……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九百里,去東京……戶三千七百,口……
 
227
古梁州下: 姚州今理姚城縣。故滇王國,漢武開之,置益州郡,有滇池澤焉。後漢分其地置永昌郡。蜀置雲南郡。劉禪置。晉因之,兼置寧州。領郡四,理於此。宋、齊因之,領郡十五,亦理於此。並為建寧郡。大唐麟德元年,於昆明之弄棟川置姚州,其人多姚姓。武太后神功二年,蜀州刺史張柬之上表,請廢州隸嶲府。具在邊防南蠻上篇中。或為雲南郡。領縣三:
 
228
古梁州下: 姚城
 
229
古梁州下: 長明
 
230
古梁州下: 瀘南
 
231
古梁州下: 洪源郡東去一里,即至高山萬重,更無郡縣。南至越嶲郡六百十里。西至郡界廓清鎮百六十里。北至盧山郡二百四十里。東南到粟蠻部落二百里。西南去郡一里,高山萬重。西北去郡五里,高山萬重。東北去郡二里,高山萬重。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五里,去東京三千七百五十里。戶六千八百五十,口萬七千十。
 
232
古梁州下: 黎州今理洪源縣。漢沉黎郡之地。宋齊以來並為沉黎郡。後周置黎州。隋置登州,煬帝初廢,併其地入臨邛郡。大唐復置黎州,或為洪源郡。領縣三:
 
233
古梁州下: 漢源
 
234
古梁州下: 飛越
 
235
古梁州下: 通望
 
《風俗》
1
風俗: 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輕易淫佚。周初,從武王勝殷。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是也。東遷之後,楚子強大而役屬之。暨於戰國,又為秦有,資其財力,國以豐贍。漢景帝時,文翁為蜀郡守,建立學校,自是蜀士學者比齊、魯焉。土肥沃,無凶歲。山重複,四塞險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公孫述、劉備、李雄、譙縱迭據之,皆因中原多事。故一方之寄,非親賢勿居。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選舉六

《選舉六》

《雜議論下》 
1
雜議論下: 禮部員外郎沈既濟議曰:
 
2
雜議論下: 計近代以來,爵祿失之者久矣,其失非他,在四太而已。何者?入仕之門太多,代冑之家太優,祿利之資太厚,督責之令太薄。請徵古制以明之。
 
3
雜議論下: 管子曰:「夫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屈;出三孔者,不可以加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人之養,隘其利途。」使人無游事而一其業也。而近代以來,祿利所出數十百孔,故人多歧心,疏瀉漏失而不可轄也。夫入仕者多,則農工益少,農工少則物不足,物不足則國貧。是以言入仕之門太多。
 
4
雜議論下: 禮曰:「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則雖儲貳之尊,與士伍同。故漢王良以大司徒免歸蘭陵,後光武巡幸,始復其子孫邑中徭役,丞相之子不得蠲戶課。而近代以來,九品之家皆不征,其高蔭子弟,重承恩獎,皆端居役物,坐食百姓,其何以堪之!是以言代冑之家太優。
 
5
雜議論下: 先王制士,所以理物也;置祿,所以代耕也。農工商有經營作役之勞,而士有勤人致理之憂。雖風猷道義,士伍為貴;其苦樂利害,與農工商等不甚相遠也。後代之士,乃撞鐘鼓,樹臺榭,以極其歡;而農工鞭臀背,役筋力,以奉其養。得仕者如昇仙,不仕者如沈泉。歡娛憂苦,若天地之相遠也。夫上之奉養也厚,則下之徵斂也重。養厚則上覬其欲,斂重則下無其聊。故非類之人,或沒死以趣上,構姦以入官,非唯求利,亦以避害也。是以言祿利之資太厚。
 
6
雜議論下: 語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昔李膺、周舉為刺史,守令畏憚,睹風投印綬者四十餘城。夫豈不懷祿而安榮哉?顧漢法之不可偷也。自隋變選法,則雖甚愚之人,蠕蠕然,第能乘一勞,結一課,獲入選敘,則循資授職,族行之官,隨列拜揖,藏俸積祿,四周而罷;因緣侵漁,抑復有焉。其罷之日,必妻孥華楚,僕馬肥腯,而偃仰乎士林之閒。及限又選,終而復始,非為巨害,至死不黜。故里語謂「人之為官若死然,未有不了而倒還」者。為官如此易,享祿如此厚,上法如此寬,下斂如此重,則人孰不違其害以就其利者乎!是以言督責之令太薄。
 
7
雜議論下: 既濟以為當輕其祿利,重其督責,使不才之人,雖虛座設位,置印綬於旁,揖讓而進授之,不敢受。寬其征徭,安其田里,使農商百工各樂其業,雖以官誘之,而莫肯易。如此,則規求之志不禁而息,多士之門不扃而閉。若上不急其令,下不寬其徭,而欲以法術遮列,禁人姦冒,此猶坯土以壅橫流也,勢必不止。
 
8
雜議論下: 夫古今選用之法,九流常敘,有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勞也。而今選曹,皆不及焉。何以言之?且吏部之本,存乎甲令,雖曰度德居官,量才授職,計勞升秩,其文具矣,然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歷、言詞俯仰之閒,侍郎非通神,不可得而知之。則安行徐言,非德也;麗藻芳翰,非才也;累資積考,非勞也。苟執此不失,猶乖得人,況眾流茫茫,耳目有不足者乎!蓋非鑒之不明,非擇之不精,法使然也。先朝數人以下言之詳矣,是以文皇帝病其失而將革焉。夫物盈則虧,法久終弊,雖文武之道,亦與時弛張,五帝三王之所以不相沿也。是以王者觀變以制法,察時而立政。按前代選用,皆州府察舉,及年代久遠,訛失滋深。至於齊、隋,不勝其弊,凡所置署,多由請託。故當時議者以為,與其率私,不若自舉;與其外濫,不若內收。是以罷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此矯時懲弊之權法,非經國不刊之常典。
 
9
雜議論下: 今吏部之法蹙矣,復宜掃而更之,無容循默,坐守刓弊。伏以為當今選舉,人未土著,不必本於鄉閭;鑒不獨明,不可專於吏部。謹按詳度古制,折量今宜,謂五品以上及群司長官,俾宰臣進敘,吏部、兵部得參議焉;其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屬,許州府辟用。則銓擇之任,悉委於四方;結奏之成,咸歸於二部。必先擇牧守,然後授其權:高者先署而後聞,卑者聽版而不命。其牧守、將帥或選用非公,則吏部、兵部得察而舉之。聖主明目達聰,逖聽懸視,罪其私冒不慎舉者,小加譴黜,大正刑典,責成授任,誰敢不勉。夫如是,則接名偽命之徒,菲才薄行之人,貪叨賄貨,懦弱姦宄,下詔之日,隨聲而廢。通計大數,十除八九,則人少而員寬,事詳而官審,賢者不獎而自進,不肖者不抑而自退。除隋權道,復古美制,則眾才咸得,而天下幸甚。
 
10
雜議論下: 或曰:「當開元、天寶中,不易吏部之法,而天下砥平,何必外辟,方臻於理?」既濟以為不然。夫選舉者,經邦之一端,雖制之有美惡,而行之由法令。是以州郡察舉,在兩漢則理,在魏、齊則亂;吏部選集,在神龍則紊,在開元、天寶則理。當其時,久承升平,御以法術,慶賞不軼,威刑必齊,由是而理,匪關吏部而臻此也。向以此時用辟召之法,則其理不益久乎!夫議事以制不以權,當徵其本末,計其遐邇,豈時得時失之可言耶!
 
11
雜議論下: 或曰:「帝王之都,必浩穰輻輳,士物繁合,然後稱其大。若權散郡國,遠人不至,則京邑索矣,如之何?」又甚不然。自古至隋,數百千年,選舉之任,皆分郡國。當漢文、景、武帝之時,京師庶富,百廛九市,人不得顧,車不得旋,侈溢之盛,亦云極矣,豈待舉選之士為其助哉!又夫人有定土,土無賸人,浮冗者多,則地著者少。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往,鳥聚雲合,窮關中地力之產,奉四方游食之資,是以筋力盡於漕運,薪粒方於桂玉,是由斯人索我京邑,而謂誰索乎?且權分州郡,所在辟舉,則四方之人無有遐心,端居尊業,而祿自及;祿苟未及,業常不廢。若仕進外絕,要攢乎京,惜時懷祿,孰肯安堵。必貨鬻田產,竭家贏糧,糜費道路,交馳往復,是驅地著而為浮冗者也!夫京師之冗,孰與四方之實;一都之繁,孰與萬國之殷。況王者當繁其天下,豈廛閈之中校其眾寡哉!
 
12
雜議論下: 或曰:「仕門久開,入者已眾。若革其法,則舊名常調,不足以致身,使中才之人,進無所容,退無所習,其將安歸乎?」既濟以為,人繫賢愚,業隋崇替,管庫之賢既可以入仕,則士之不肖寧愧乎出流?從古以然,非一代也。故傳云:「三后之姓,於今為庶。」今士流既廣,不可以強廢,但鍵其舊門,不使新入;峻其宦途,不使濫登。十數年閒,新者不來,而舊者耗矣,待其人少,然後省官。夫人之才分,各有餘裕,自為情欲所汨,而未嘗盡焉,引之則長,縈之則短,在勉而已。故凡士族,皆稟父兄之訓,根聰明之性,蓋以依倚官緒,無湮淪墊溺之虞,故循常不修,名義罕立,此教使然也。若惟善是舉,不才決棄,前見爵祿,後臨塗泥,人懷憤激,孰不騰進。則中品之人,悉為長材,雖曰慎選,捨之何適。
 
13
雜議論下: 選舉雜議凡七條:一、或曰:「按國家甲令,凡貢舉人,本求才德,不選文詞,故律曰:『諸貢舉人非其人者,徒。』注云:『謂德行乖僻者也。』居州郡則廉使昇聞,在朝廷則以時黜陟,用茲懲勸,足為致理。有司因循,不修厥職,浸以訛謬,使其陵頹。今但修舊令,舉舊政,則人服矣,焉用改作?」答曰:「州郡以德行貢士,禮闈以文詞揀才,試官以帖問求學,銓曹以書判擇吏,俱存甲令,何令宜修?且惟德無形,惟才不器,搏之弗得,聆之弗聞,非在所知,焉能辨用?今禮部、吏部一以文詞貫之,則人斯遠矣。使臣廉舉,但得其善惡之尤者耳,每道累歲,罕獲一人。至如循常諄諄,蚩騃愚鄙者;或身甚廉謹,政為人蔽者;或善為姦濫,祕不彰聞者:一州數十人,曷嘗聞焉?若銓不委外,任不責成,不疏其源,以導其流,而以文字選士,循資授職,雖口誦律令,拳操斧鉞,以臨其人,無益也。非改之不可。」
 
14
雜議論下: 二、或曰:「昔後漢貢士,諸生試經學,文吏試牋奏。則舉人試文,乃前王典故,而子獨非於今,何也?」答曰:「漢代所貢,乃王官耳。凡漢郡國每歲貢士,皆拜為郎,分居三署,儲才待詔,無有常職,故初至必試其藝業,而觀其能否。至於郡國僚吏,皆府主所署,版檄召用,至而授職,何嘗賓貢,亦不試練。其遐州陋邑,一掾一尉,或津官戍吏,皆登銓上省,受試而去者,自隋而然,非舊典也。」
 
15
雜議論下: 三、或曰:「若使外州辟召,必是牧守親故,或權勢囑託,或旁鄰交質,多非實才,奈其濫何?」答曰:「誠有之也。然其濫孰與吏部多?請較其優劣。且州牧郡守,古稱共理,政能有美惡之跡,法令有殿最之科,分憂責成,誰敢濫舉。設如年多人怠,法久弊生,天網恢疏,容其姦謬,舉親舉舊,有囑有情,十分其人,五極其濫,猶有一半,尚全公道。如吏部者,十無一焉。請試言之:凡在銓衡,唯徵書判,至於補授,衹校官資,善書判者何必吏能?美資歷者寧妨貪戾?假使官資盡愜,刀筆皆精,此為吏曹至公之選,則補授之際,官材匪詳。或性善緝人,則職當主辨;或才堪理劇,則官授散員。或時有相當,亦幸中耳,非吏曹素得而知也。有文無賴者,計日可升;有用無文者,終身不進。況其書判,多是假手,或他人替入,或旁坐代為,或臨事解衣,或宿期定估,才優者一兼四五,自製者十不二三。況造偽作姦、冒名接腳,又在其外。令史受賂,雖積謬而誰尤?選人無資,雖正名而猶剝。又聞昔時公卿子弟親戚,隨位高低,各有分數,或得一人、二人、三人、四人不在放限者,禮部明經等亦然,俗謂之『省例』,斯非濫歟?若等為濫,此百而多者也。」
 
16
雜議論下: 四、或曰:「吏部有濫,止由一門;州郡有濫,其門多矣。若等為濫,豈若杜眾門而歸一門乎?」答曰:「州郡有濫,雖多門,易改也;吏部有濫,雖一門,不可改也。何者?凡今選法,皆擇才於吏部,述職於州郡。若才職不稱,紊亂無任,責於刺史,則曰:『官命出於吏曹,不敢廢也。』責於侍郎,則曰:『量書判資,考而授之,不保其往也。』責於令史,則曰:『按由歷出入而行之,不知其他也。』黎庶從弊,誰任其咎?若牧守自用,則罪將焉逃。必州郡之濫,獨換一刺史則革矣;如吏部之濫,雖更其侍郎,無益也。蓋九流浩浩,不可得知,法使之然,非主司之過。故云門雖多而易改,門雖一而不可改者,以此。」
 
17
雜議論下: 五、或曰:「今人多情,故吾恐許其選吏,必綱紀紊失,不如今日之有倫也。」答曰:「不假古義,請徵目前以明之。今諸道節度、都團練、觀察、租庸等使,自判官、副將以下,皆使自銓擇,縱其閒或有情故,大舉其例,十猶七全。則辟吏之法見行於今,但未及於州縣耳。利害之理,較然可觀,何紀之失,何綱之紊?嚮令諸使僚佐,盡授於選曹,則安獲鎮方隅之重,理財賦之殷也。」
 
18
雜議論下: 六、或曰:「頃年嘗見州縣有攝官,皆是牧守所自署置,政多苟且,不議久長,纔始到官,已營生計,迎新送故,勞弊極矣。今令州郡召辟,則其弊亦爾,奈何?」答曰:「國家職員,皆稟朝命,攝官承乏,苟濟一時,不日不月,必乎停省,人雖流而責不及,績雖著而官不成,便身而行,不苟何待?若職無移奪,命自州邦,所攝之官,便為已任,上酬知己,下利班榮,爭謁智力,人誰不盡?今常調之人,遠授一職,已數千里赴集,又數千里之官,挈攜妻孥,復往勞苦,必一周而在路,料閒歲而停官,成名非知己之恩,後任可計考而得,此之不苟,而誰為苟!」
 
19
雜議論下: 七、或曰:「今四方諸侯,或有未朝覲者。若天下士人既無常調,久不得祿,人皆怨嗟,必相率去我,入於他境,則如之何?」答曰:「善哉問乎!夫辟舉法行,則搜羅畢盡,自中人以上,皆有位矣。此祿之不及者,皆下劣無任之人,復何足惜!當今天下凋弊之本,實為士人太多。何者?凡士人之家,皆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使下奉其上不足故也。大率一家有養百口者,有養十口者,多少通計,一家不減二十人,萬家約有二十萬口。今有才者既為我用,愚劣者盡歸他人,有萬家歸之,內則二十萬人隨之,食其黍粟,衣其縑帛,享其祿廩,役其人庶。我收其賢,彼得其愚;我減浮食之口二十萬,彼加浮食之人二十萬:則我弊益減,而彼人益困。自古興邦制敵之術,莫出於是。唯懼去我之不速也,夫何患焉!」
 
20
雜議論下: 請改革選舉事條:內外文武官五品以上。應非選司注擬者。 右請宰相總其進敘,吏部、兵部得參議可否。
 
21
雜議論下: 吏部尚書、侍郎。 右請掌議文官五品以上、除拜六品以下,攢奏兼察舉選用之不公者。諸京司長官及觀察使、刺史舉用僚佐,有才職不稱,背公任私者,得察舉彈奏。非選用濫失,不得舉。凡有所察,郎中刺舉,員外郎判成,侍郎、尚書署之,而後行。諸官長若犯他過,使司自當彈奏,即非吏部所察。故云非選用濫失,不得舉。餘所掌準舊。若官長選用濫失有聞,而吏部不舉,請委御史臺彈之。御史臺不舉,即左右丞彈之。按六典,御史有糾不當者,即左右丞得彈奏。
 
22
雜議論下: 兵部尚書、侍郎。 右請掌議武官五品以上、除拜六品以下,攢奏兼察舉選用之不公者。諸軍衛長官及節度、都團練使舉用將校,才職不稱,背公任私者,得察舉彈奏。非選用濫失,不得舉。凡有所察舉及臺省糾彈,如吏部之法。餘所掌準舊。
 
23
雜議論下: 禮部每年貢舉人。 右並請停廢。有別須經藝之士,請於國子監六學中銓擇。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24
雜議論下: 兵部舉選。 右請停廢。昔隋置折衝府,分鎮天下,所以散兵。及武太后,昇平置武舉,恐人之忘戰。則武官、武選,本末可徵。今內外邦畿,皆有師旅;偏裨將校,所在至多。誠宜設法減除,豈復張門誘入。況若此輩,又非驍雄,徒稱武官,不足守禦,雖習弓矢,不堪戰鬥,而坐享祿俸,規逃王徭。今請悉停,以絕姦利。
 
25
雜議論下: 京官六品以下。應合選司注擬者。 右請各委本司長官自選用,初補稱攝,然後申吏部、兵部,吏部、兵部奏成,乃下敕牒,并符告於本司,是為正官。考從奏成日計。凡攝官,俸祿各給半。
 
26
雜議論下: 州府佐官。別駕、少尹、五府司馬、赤令,不在此例。 右自長史以下,至縣丞、縣尉,諸州長史、司馬,或雖是五品以上官,亦同六品官法。請各委州府長官自選用,不限土、客。其申報正、攝之制,與京官六品以下同。其邊遠羈縻等州,請兼委本道觀察使,共銓擇補授。
 
27
雜議論下: 上州省事、市令,中州參軍、博士,下州判司,錄事參軍不在此例。中下縣丞以下及關、津、鎮戍官等。 右請本任刺史補授訖,申吏部、兵部,吏部、兵部給牒,然後成官,並不用聞奏。其員數不得踰舊制。雖吏部未報,並全給祿俸。若承省牒,在任與正同,去任後不得稱其官。若州司以勞效未著而不申者,請不限年月並聽之。
 
28
雜議論下: 州縣。 右請準舊令,州為三等,上、中、下。縣為五等,赤、畿、上、中、下。其餘緊、望、雄、輔之名請廢。夫等級繁多,則仕進淹滯,使其周歷,即務速遷,官非久安,政亦苟且。請減眾級,以懲僥心,則官達可期,群才無壅。
 
29
雜議論下: 六品以下官資歷。 右並請以五周為滿,唐虞遷官,必以九載。魏晉以後,皆經六周。國家因隋為四,近又減削為三。考今三、四則太少,六、九則太多,請限五周,庶為折中。其遷轉資歷,請約修舊制。修舊制,謂遷轉資次也。但以一官亦滿,即任召用,並無選數。若才行理績有尤異者,請聽超遷。每長官代換,其舊僚屬若有負犯及不稱職者,請任便替;若無負犯,皆待考滿,未滿者不得替。
 
30
雜議論下: 諸道使管內之人及州縣官屬,有政理尤異,識略宏通,行業精修,藝能超絕及懷才未達,隱德丘園,或堪充內官,不稱州縣者;並申送吏部。將校偏裨有兵謀武藝,或堪充宿衛,或可為統帥者。右請不限少多,各令長官具述才行謀略,舉送朝廷,皆申上。吏部、兵部各設官署以處之,審量才能,銓第高下,每官職有闕及別須任使,則隨才擢用。如漢光祿勳領三署郎。稱舉者,舉主加階進爵;得賢俊者,遷其官。若自用僚屬,雖得賢不賞。
 
31
雜議論下: 禁約雜條:一、諸使及諸司州府長官舉用僚屬,請明書事跡、德行、才能、請授某官某職,皆先申吏部、兵部,若諸使奏官兼帶職掌者,即以職掌分其文武,不計本官。帶州縣職,即申吏部;帶軍職,即申兵部。吏部、兵部謄其詞而奏,云得某使、某曹司、某州府狀稱。以元狀人入,按每使、每司、每州,各為一簿。
 
32
雜議論下: 一、所舉官吏在任日,有行跡乖謬,不如舉狀及犯罪至徒以上者,請兼坐舉主,其所犯人,自依常法本條處分。一人奪祿一年,諸使無祿者,準三品官以料錢折納,依時估計。二人奪賜,無賜者貶其色,降紫從緋,降緋從綠,降綠從碧。三人奪階及爵,有爵無階、有階無爵者,加奪賜及勳。四人解見任職事官,已上任者,並追解之。五人貶官,節度、觀察使降為刺史,刺史降為上佐,皆以邊州。六人除名。雖六人以上,罪止除名。有犯贓罪至流以上者,倍論之。倍,謂一人從二人之法,二人從四人之法,三人從六人之法。罪止三人。若舉用後,續知過謬,具狀申述及自按劾者,請勿論。此謂所知不審,舉用失誤者。
 
33
雜議論下: 一、所舉官有因姦納賂而舉者,有親故非才而舉者,有容受囑託而舉者,有明知不善而故舉者。有犯一科,請皆以罔上論,不在官贖限。囑託舉者,兩俱為首,規求者為從。
 
34
雜議論下: 評曰:
 
35
雜議論下: 夫人生有欲,無君乃亂。君不獨理,故建庶官。昔在唐、虞,皆訪於眾,則舜舉八元、八凱,四岳之舉夔龍、稷、契,此蓋用人之大略也。降及三代,擇於鄉庠,然後授任,其制漸備。秦漢之道,雖不師古,閭塾所推,猶本乎行。而郡國佐吏,並自獎擢,備嘗試效,乃登王朝;內官有僚屬者,亦得徵求俊彥。暨於東漢,初置選職,推擇之制,尚習前規,左雄議以限年,其時不敢謬舉,所以二漢號為多士。魏晉設九品,置中正,蓋論閥閱,罕考行能,選曹之任,益為崇重。州郡之刺史、太守,內官之卿、尹、大夫,咸吏部所署,而辟召及鄉里之舉,舊式不替。永嘉之後,天下幅裂,三百餘祀,方遂混同,中閒各承正號,凡有九姓,大抵不變魏晉之法,皆亂多理少,諒無足可稱。夫文質相矯,有如循環,教化所由,興衰是繫。自魏三主俱好屬文,晉、宋、齊、梁風流彌扇,體非典雅,詞尚綺麗,澆訛之弊,極於有隋。且三代以來,憲章可舉,唯稱漢室;繼漢之盛,莫若我唐。惜乎當創業之初,承文弊之極,可謂遇其時矣,群公不議救弊以質,而乃因習尚文,風教未淳,慮由於此。
 
36
雜議論下: 緬徵往昔,論選舉者,無代無之,或云「官繁人困,要省吏員」,或云「等級太多,患在速進」,或云「守宰之職,所擇殊輕」,或云「以言取人,不如求行」:是皆能知其失,而莫究所失之由。何者?按秦法,唯農與戰始得入官。漢有孝悌、力田、賢良、方正之科,乃時令徵辟;而常歲郡國率二十萬口貢止一人,約計當時推薦,天下纔過百數,則考精擇審,必獲器能。自茲厥後,轉益煩廣。我開元、天寶之中,一歲貢舉,凡有數千;而門資、武功、藝術、胥吏,眾名雜目,百戶千途,入為仕者,又不可勝紀,比於漢代,且增數十百倍。安得不重設吏職,多置等級,遞立選限以抑之乎?常情進趨,共慕榮達,升高自下,由邇陟遐,固宜驟歷方至,何暇淹留著績。秦氏列郡四十,兩漢郡國百餘,太守入作公卿,郎官出宰縣邑,便宜從事,闕略其文,無所可否,責以成效,寄委斯重,酬獎亦崇。今之剖符三百五十,郡縣差降,復為八九,邑之俊乂,不得有之;事之利病,不得專之。八使十連,舉動咨稟,地卑禮薄,勢下任輕,誠曰徒勞難階,超擢容易而授,理固然也。
 
37
雜議論下: 始後魏崔亮為吏部尚書,無問賢愚,以停解日月為斷,時沉滯者皆稱其能,魏之失才,實從亮始。洎隋文帝,素非學術,盜有天下,不欲權分,罷州郡之辟,廢鄉里之舉,內外一命,悉歸吏曹;纔廁班列,皆由執政。則執政參吏部之職,吏部總州郡之權,罔徵體國推誠、代天理物之本意,是故銓綜失敘,受任多濫。豈有萬里封域,九流叢湊,掄才授職,仰成吏曹,以俄頃之周旋,定才行之優劣,求無其失,不亦謬歟!爾後有司尊賢之道,先於文華;辨論之方,擇於書判。靡然趨尚,其流猥雜。所以閱經號為「倒拔」,徵詞同乎射覆,置「循資」之格,立選數之制,壓例示其定限,平配絕其踰涯,或糊名考覈,或十銓分掌。苟濟其末,不澄其源,則吏部專總,是作程之弊者;文詞取士,是審才之末者;書判,又文詞之末也。
 
38
雜議論下: 凡為國之本,資乎人甿;人之利害,繫乎官政。欲求其理,在久其任;欲久其任,在少等級;欲少等級,在精選擇;欲精選擇,在減名目。俾士寡而農工商眾,始可以省吏員,始可以安黎庶矣。誠宜斟酌理亂,詳覽古今,推仗至公,矯正前失,或許辟召,或令薦延,舉有否臧,論其誅賞,課績以考之,升黜以勵之,拯斯刓弊,其效甚速,實為大政,可不務乎!通典職官典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小剛 - 告訴我你不愛我

作曲:小剛  編曲:鮑比達  作詞:厲曼婷 

無辜的我 攤開雙手
無言跌坐 不知所措
你美麗的眼眸 不要逃避著我

你選擇他 沒選擇我
為何還說 依然愛我
給我好一點的理由 別再讓我迷惑

我別無所求 只求你能快樂 所以請別再強扮溫柔
如果你愛的不是我 我又有什麼勇氣不放手
說出口 說你已經受夠 說我多餘的愛是強求
除非更殘忍對待我 我才能真的放手
請你告訴我 你不愛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hYYB-Ju0E

 

周傳雄 - 不要問我分手後怎麼過

作詞:王中言
作曲:小剛
編曲:小剛

你在電話的那頭 哭著說你的寂寞
擾亂了我已經平靜的生活

無力挽回的折磨 曾經是你的要求
讓你擁有你需要的自由

如果只是這一夜無法度過 請別再來試探我
我只會為了你 再一次失去所有

不要問我分手後一個人怎麼過 已經沒有快樂的理由
你給的痛有多難受 你真的不懂
你不要問我分手後一個人怎麼過 別說你還在乎我
如何能夠重新來過 還是重覆這傷心的結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dLmAvVFAs

 

李宗盛 - 讓我歡喜讓我憂

作詞:李宗盛
作曲:飛鳥涼(Ryo Aska)
編曲:Chris Babida

愛到盡頭覆水難收 愛悠悠恨悠悠
為何要到無法挽留 才又想起妳的溫柔

給我關懷為我解憂 為我憑添許多愁
在深夜無盡等候 獨自淚流獨自忍受

多想說聲我真的愛妳 多想說聲對不起妳
妳哭著說情緣已盡 難再續 難再續

就請妳給我多一點點時間 再多一點點問候 不要一切都帶走
就請妳給我多一點點空間 再多一點點溫柔 不要讓我如此難受

妳這樣一個女人 讓我歡喜讓我憂
讓我甘心為了妳付出我所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Pl_X04ExI


鄭中基 - 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

作曲:古倩敏  編曲:趙增熹  作詞:古倩敏 
製作:林明陽/歐丁玉

*別裝作仍然溫柔
 別裝作一切平靜如舊
 我們曾捱過了多少個年頭
 了解你不會不算足夠

 請原諒我的坦白
 別以為我什麼都不明白
 感覺漸漸缺少的一點點
 告訴我你都已經在改變*

#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
 別假裝 你還介意我的痛苦和生命
 還介意我的眼淚 還介意我的憔悴
 還騙我一切不愉快都只是個誤會

 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
 為何不乾脆滅絕我對愛情的憧憬
 讓我盡情的流淚 淚乾了不再後悔
 讓我知道愛上你是最失敗的誤會#

REPEAT*#

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
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
是你背叛了我 背叛了我
背叛了我的感情

REPE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Nhk9aoyAk


陳小春 - 獨家記憶

作詞:易家揚
作曲:陶昌廷
編曲:Terry Chan
監製:李安修

忘記分開後的第幾天起
喜歡一個人 看下大雨
沒聯絡 孤單就像連鎖反應
想要快樂都沒力氣

*雷雨世界像場災難電影
 讓現在的我 可憐到底
 對不起 誰也沒有時光機器
 已經結束的 沒有商量的餘地*

#我希望你 是我獨家的記憶
 擺在心底 不管別人說的多麼難聽
 現在我擁有的事情
 是你 是給我一半的愛情

 我喜歡你 是我獨家的記憶
 誰也不行 從我這個身體中拿走你
 在我感情的封鎖區#

有關於你 絕口不提 沒問題

REPEAT*#

有關於你 絕口不提 沒關係

REPEAT#

有關於你 絕口不提 沒限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4i7UfFSr8k


張宇-四百龍銀

作詞:十一郎
作曲:張宇

這裡的人家遠渡重洋 找到他們家 看了幾回就要這個 六歲的女娃
為了大哥要娶媳婦 沒錢的媽媽 收了四百個龍銀 讓她離開家

她在廈門過了一夜 隔天才上船 身上穿著只有過年才能穿的衣裳
媽媽為她縫了一個 像她的娃娃 有它和妳作伴 什麼都別怕

那天晚上的月亮 被雲擋住了一半 看不見的另一半在要去的地方
也許只能這麼想 才會覺得分開的只是月亮 心還一樣

二十六歲那年生了 第五個女孩 守寡的婆婆跟她說了 香火不能斷
剛好有人想要一個 初生的女娃 她用虛弱的身子 追出幾里外

那天晚上的月亮 被雲擋住了一半 看不見的另一半在心碎的路上
千頭萬緒在心裡轉 突然發現殘缺的不是月亮 是命運啊

曲折要重覆到什麼時候 才給圓滿

她從箱底找出那個 像她的娃娃 有它和妳作伴 什麼都別怕
可是我的心肝 誰跟你作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Cy_K5EJCA


溫嵐 - 倒帶

作詞:方文山
作曲:周杰倫
編曲:鐘佐泓

我受夠了等待 你所謂的安排 說的未來到底多久才來
總是要來不及 才知道我可愛 我想依賴而你卻都不在

應該開心的地帶 你給的全是空白
一個人假日發呆 找不到人陪我看海
我在幸福的門外 卻一直都進不來
你累積給的傷害 我是真的很難釋懷

#終於看開 愛回不來 而你總是太晚明白
 最後才把話說開 哭著求我留下來
 終於看開 愛回不來 我們面前太多阻礙
 你的手卻放不開 寧願沒出息 求我別離開

你總是要我乖 慢慢計畫將來 我的眼淚卻一直掉下來
過去怎麼交代 你該給的信賴 被你親手緩緩推入懸崖

從我臉上的蒼白 看到記憶慢下來
過去甜蜜在倒帶 只是感覺已經不在
而我對你的期待 被你一次次摔壞
已經碎成太多塊 要怎麼拼湊跟重來

Repea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oPQMDHY-w


賈立怡   Joanna - 溫柔的慈悲 藍色時分

作詞:林敏
作曲:陳小霞

其實我早應該了解 你的溫柔是一種慈悲
但是我怎麼也學不會 如何能不被情網包圍
其實我早應該告別 你的溫柔和你的慈悲
但是我還深深的沈醉在 快樂痛苦的邊緣

*你溫柔的慈悲 讓我不知該如何面對
 再也不能給我任何安慰 再也阻擋不了我的淚水
 你溫柔的慈悲 讓我不知道如何後悔
 再也不可能有任何改變 再也癒合不了我的心碎

Repeat all o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4ulSlHavsI


林良樂-假戲真做的人

作詞:黃一雄
作曲:陳小霞

別問我假戲真做的人生 走過多少的旅程
習慣在別人的傷痕裡 流下自己的淚痕

或許我這樣逼真地痛哭 摻有類似的苦楚
不然你聽得出神的魂 就不會真假不分

喔 假戲真做的人 入戲在愛恨糾纏的紅塵
曾經許諾永恆的吻 流轉多少
不堪回首的青春

喔 假戲真做的人 謝幕在激情過後的時辰
如今隨緣離散的冷 空留多少
愛恨情愁的傳聞

多麼謝謝 你的掌聲 我不是唯一受傷的人
多麼希望 我的歌聲 能激起你心中的沸騰
多麼希望 我的歌聲 能安慰你浮沈的一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55-yvV6a0


王心凌 - 天使的偏執

作詞:藤井樹
作曲:方大同
編曲:Fergus Chow

你遇見了我 好多年了
以前小毛頭 現在老很多
你的每個好朋友都認識我
包括你家那條紅貴賓狗

我喜歡了你 好多年了
以前張學友 現在方大同
多少情歌替我唱了我想說
你反應遲鈍就像個木頭

有時候發呆 有時候又愛耍賴
不介意把你寵壞
只想給你天使般的愛 OH~

天使 天使 要做你的天使
偏執 偏執 耍浪漫的偏執
愛的表達方式 也許有點幼稚
有時候像個孩子 有時成熟得要死

天使 天使 我做你的天使
偏執 偏執 裝可愛的偏執
偶爾放下矜持 給你一點暗示
像是拉過你的手心寫幾個字
Missing you之類的 類似
好喜歡你 OH~

我喜歡了你 好多年了
以前張學友 現在方大同
多少情歌替我唱了我想說
你反應遲鈍就像個木頭

有時候發呆 有時候有愛耍賴
不介意把你寵壞
只想給你天使般的愛 OH~

天使 天使 要做你的天使
偏執 偏執 耍浪漫的偏執
愛的表達方式 也許有點幼稚
有時候像個孩子 有時成熟得要死

天使 天使 我做你的天使
偏執 偏執 裝可愛的偏執
偶爾放下矜持 給你一點暗示
像是拉過你的手心寫幾個字

我有時擇善固執 有時太堅持
是我對自己的宣示
用感情證明的價值
那是我 為你保留的 天使的偏執

天使 天使 要做你的天使
偏執 偏執 耍浪漫的偏執
愛的表達方式 也許有點幼稚
有時候像個孩子 有時成熟得要死

天使 天使 我做你的天使
偏執 偏執 裝可愛的偏執
偶爾放下矜持 給你一點暗示
像是拉過你的手心寫幾個字
Missing you之類的 類似
好喜歡你 O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eFqLTbCf0

※※※


潘越雲+王瑞瑜-舊愛新歡+愛情有什麼道理

作詞:李宗盛
作曲:李宗盛
編曲:George Kahn

電影將要散場 燈光慢慢變亮
我的心 在記憶中徜徉 回憶經歷過的風霜 哦. . .
這些無謂的憂傷 為什麼不試著遺忘
你的心 曾是最溫柔的地方
怎麼忍不住悲傷
說來荒唐 叫我如何遺忘
我不能獨自面對失去你的淒涼
我多麼希望知道你的心裡怎麼想
年輕的心 是否擁有一樣的願望
說來荒唐 怎麼也不能遺忘
我以為只有你能知道我的理想
我多麼希望知道你的心裡怎麼想
年輕的你 總是來去如此匆忙
說來荒唐 說什麼地久天長
我無法相信愛情能到這麼遠的地方
我從來不曾知道你的心裡怎麼想
年輕的我 怎能愛得如此牽強
說來荒唐 說什麼地久天長
我無法相信愛情能到這麼遠的地方
電影將要散場 燈光慢慢變亮
我的心 在記憶中徜徉 回憶經歷過的風霜 哦. . .
年輕時的夢想 年輕時的盼望
是不是就讓它這樣不再黯然神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QLNAiKu-M&list=PL0426047D87456D38

 

謝昀倫: 鋼琴獨奏曲《送靈澈》

五言絕句

送靈澈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語譯】
一片青的竹林寺,傳來悠遠的晚鐘聲。
你背著笠,帶著夕陽的餘暉,
獨自走回青山的深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s4hd_uSBkc

 

劉正春 - 古琴 - 秋江夜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NeParT2eQ

 

古箏創作曲:雙八板,民國92年,作曲、演奏:廖進三

八板體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曲式,幾乎出現在中國各省的地方音樂中,故又稱「天下­同」或「天下大同」,有時甚至成為主要的地方音樂要素,例如河南、山東、等地的「板頭­曲」,筆者試著以這種概唸,利用兩個樂句、做不同的調式跟音型的變化,以嘗試新型的曲­式風格,故又名「雙八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lQACaKc-o

※※※
 

2015年1月28日星期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