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cb13e20xa18ed9695b3d&690

 DSC_1695

29501

pic54  

201307131602273855

u=1376332719,2428097067&fm=11&gp=0 

 

竹帘_1~1  

54a0ee5dN60faeaad

 

u=1407063506,1899667619&fm=21&gp=0  

 1d27d9c3e6d4b37ead16965e42cb1939_s730

2-130613093H1

5713677_235944951000_2

0110140019

u=560158798,3492433790&fm=21&gp=0  u=3777604627,2691381484&fm=21&gp=0  

 20093181205988002011

Bpic_2006712104910_lcQKAh

u=3146297663,494428425&fm=21&gp=0  

f51719676-ac-4215xf3x0600x0450-m  

19300001391844135105533638905

/ 網路的ˊ圖

 

 

島嶼半擱淺在水面上,一點青苔的顏色,

是藍綠,或抹茶綠,是靛青或黃斑色,

水杯裡的水搖晃,每杯的聲音,調音師早已收手,

強悍的是音樂,幾場中午的海水也沸騰,

等冷却時,只剩悠遊幾條的小魚在石隙裡,

天空是柔軟拍打尾巴的魚,

水裡是吐著泡泡的那憋氣幾秒的海龜,

調音師在這種食物鏈裡,早就把一切歸於食物鏈,

但妳的窗簾還在,竹子在陽光下的綠色,

無助的收手,多寫幾首曲之後的殘缺,

歲月的觸覺,茶杯的濃淡,苦到似愚笨的香味,

還有沒有空位再留下今天的寧靜的某位誰的茜影。

 

約今天早上9點~10點,

小吃店的牆壁上的日曆寫著:日沖:牛42歲;不宜 入宅 開市;宜 動土,破土,移柩,入斂;

這時有個約60~70歲的老奶奶穿著淡灰色得衣服,咖啡色得褲子,腰部綁著黑布帶,頭髮短髮白色得類似男生頭,身高約150公分,臉色跟小吃店的約70歲的男老闆一樣得不好看,伯父的70歲爸爸沒看這老奶奶,70歲得幫這餐廳免費收飲料塑膠空瓶的老奶奶也沒看伯父的爸爸。2個70歲長輩都好像卡在動土,破土,移柩,入斂得臉色;而40歲伯父跟伯父得約國小3年級的在做這小吃店的抓餅,兒子玩附近買的塑膠模型的類似卡車的樂高,國小4年級得姐姐昨天有買軍人的樂高塑膠基木,這樣國小姐弟像是同時玩軍人的塑膠模型卻玩具各自不同的工廠公司買的;日曆寫著:喜神:東北,財神:正北, 日煞:西方,要是伯父帶著一家去昨晚的類似日本料理店的千葉火鍋吃東西,又只看到日曆的錢與喜事?這樣伯父的小吃店得類似陽春麵或餛飩麵的裝潢就會很俗氣,中年的牛這時候又在夜晚的日本料裡電的和室紙燈裡?就中年的牛會白天不想穿運動衣晨跑,工作中也沒有幾次穿到正式的上班族的白襯衫?就有點類似家族台語連續劇得穿著聊法?

 

約今天中午12點~1點,

客人有很多類似千葉火鍋的客人,有同事或親友去科學博物館之類的聚餐得類似話題,也有上班族,伯父臨時把休閒褲換軍事短褲穿,卻沒有軍人來指導伯父,伯父就開始邊削麵邊管伯母和國中女兒得把爸爸切好的麵端給客人或端進廚房給爺爺炒,伯父把店內的上班族都當青菜處理,伯父的爸爸在廚房煮飯時對伯母說:是誰把鐵鍋壓在青菜上的?怎都講不聽,亂來,伯父的爸爸像要顧青菜得這樣很忙碌的一直做死板的炒飯炒麵的工作,也沒有看店裡一起工作的國中孫女的情形,伯父工作有點類似千葉火鍋裡有一區的冷藏室,站在冰箱旁邊削生肉片給客人吃,客人就拿著盤子等伯父切完東西,但是伯父又單獨切東西得跑去幫客人算帳又管女兒說怎麼端給第幾桌之類的就發脾氣,客人可能在外面受氣完來這小吃店吃東西又看切麵的廚師的伯父在對類似下屬的女兒妻子發脾氣;第2桌有一對女生是70歲婆婆跟國小4年級孫女,婆婆可能常遇到跟伯父一起工作的同事?婆婆年紀越大就臉越兇的根本沒辦法放柔軟,因為可能常跟類似這家的伯父的老公在吵架?第2桌的孫女認識這小吃店的國小4年級的女兒,這桌客人姓梁,伯母的國小4年級女兒跟第2桌的同學柔軟的聊一下天就回房間玩小花仙的單機版免費線上遊戲,不像是真的種花的樣子,上班族客人也另外有團體聚餐,這間餐廳的菜單的數字也不準。

 

約今天下午2點~3點,小吃店的午休時間,

冰箱裡有一盒小魚乾辣椒豆乾擺2~3天了,今天有隔壁鄰居的魚攤得兒子進來買酸辣湯餃或小魚乾辣椒豆乾之類的,

伯母心想:是不是伯父一家冰了一些剩幾口的食物在自家冰箱就不用出去吹冷風之類的?上次伯母問這外帶的小魚乾用塑膠袋裝的外帶在店外還沒成型嗎?

伯父的爸爸買了生魚片,今天中午分幾片生魚片給國中1年級孫女吃,第5桌的菜單紙好像忽然剩1張,不是剩1本?是今天的第5桌得爺孫跟上班族都說好這小吃店的紙類外送問題?剛好國小的4年級孫女和國小3年級孫子也在第5桌陪爺爺今天中午吃生魚片,一家人擠在那裡看電視的"蔡康永主持"得綜藝節目,也很亂,伯父這時又叫伯母出去倒小吃店的垃圾,伯母也沒有一直很靠近這家小吃店的食物的問題;伯母到了便利商店的側門等垃圾車,看到今天的垃圾袋裡有一株植物是她約1~2年前去花市買的,那時這株羅漢松還很小的才手掌大的一盆約50~100塊,伯父的爸爸收了誰送的盆栽後就叫伯父把樓上4樓陽台的小盆栽都擺在小吃店的門口,之後伯父的爸爸再聽團體得去菜市場買新的植物,類似櫻花之類的,而舊得植物有些就伯父的爸爸叫伯父移到小吃店的後門擺,今天不知道為什麼團體要叫伯父的爸爸修剪盆栽?這羅漢松才長到約成人手臂長的被剪掉葉子後就乾脆被伯父的爸爸選擇丟掉了?伯母就提著這植物去丟到垃圾車裡,看到那巷子有瓦斯車也有食物貨車進出,也有人推著推車上面擺著要丟掉的豬肋骨之類的骨頭,也有太太拿著調理包得類似泡麵的肉類微波爐得冷凍調理包丟;伯母在今天下午2點有去泡沫紅茶攤飲料,一樣是伯父叫伯母順便幫伯父買,伯父要喝半糖去冰塊的紅茶,伯母就喝正常甜正常冰塊的紅茶,泡沫紅茶攤的女員工好像是客戶要訂多多綠茶就聊多多綠茶的話題?要梅子可樂就聊梅子可樂的話題?聽到紅茶2杯擺一起是一個全糖而一個半糖就說:妳神經病啊~這樣裝一起不累啊?伯母問???泡沫紅茶攤女員工說:我不是說妳,我是跟妳後面那個太太說。;伯母心想:這小吃店才2個廚師?都喜歡泡沫紅茶攤得順著亂聊的話題?那麼對這小吃店來說的早上跟下午有什麼差別?兄弟姐妹拿了生魚片說誰沒分到的說不公平?發東西給妳們的人就早就話題不公平了,國小3年級兒子穿著灰衣得還說把基木的耳機套在手指上得好像一個人喔,媽~我變魔術給妳看,伯母就說我不想看那種拆塑膠玩具的魔術。

我心想:你是那種吃熱食而吹冷風的人?還是像伯父那樣吃長輩買的生魚片冷食而陪孩子看熱鬧得電視得綜藝節目的人?今天第11桌有個長得像伯母的國中1年級女兒將來30歲的樣子,同桌的國小生問小姑或表姐說:這樣可以嗎?像伯母的國中1年級女兒將來30歲的樣子的女生說:我有3個阿姨ㄟ~算了,跟3個阿姨她們一起好玩就好了。

約今天下午5點~6點,第1桌跟第6桌和第7桌和第11桌都跟便利商店員工長相都差不多一樣的客人,當時沒有第2桌也沒有第5桌也沒有第3桌,伯母早就在去年看過這樣的狀況,伯父吃完一堆餅乾包裝的堆在房間不收,伯母當時還沒有看到今年的狀況就說要找伯父談談,伯父當時在半夜做蔥油餅得對她說:妳不要說我在工作時都凶妳,妳看妳什麼都不會,伯母就說:你就是再那裡嚇我,我一緊張就會腦袋空白, 後來伯父也不知道為什麼心情差的開始跟伯母吵起來,伯父就倒在地上得像中風一樣的樣子的說:妳給我滾出去,這裡我跟我弟說好可能會一起做,妳又幫上什麼忙?伯母也不知道為什麼伯父受到什麼刺激會在地上哭?有幾次換伯母受到伯父刺激在客人面前哭起來,昨天下午有客人來買這小吃店的小菜問:素雞30塊+酸江豆30塊+小魚乾辣椒豆乾40塊,這樣會是120塊?客人像穿著旅行的普通得穿著得買完就走;今天晚上6點~7點有里長夫妻來第6桌吃,大概是眼睛和嘴巴有問題,伯父也看小說有點掉髮,伯母心想:這時還沒有第5桌客人,自己兒子要是婚後才遇到像伯母說的夫妻吵架得跪在倒在地上哭的情形?那可能自己國小3年級兒子將來要跟這第6桌里長夫妻一樣的鹹度才不會有那種"我有3個阿姨ㄟ~算了,跟3個阿姨她們一起好玩就好了。...這種說法吧??? 剛好今天3個國小姐弟在這家小吃店跟著爸爸吃冰箱裡還剩得花生。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州郡十二

《州郡十二》 

《古揚州下》 
1
古揚州下: 今置郡府二十七 縣一百三十七
 
2
古揚州下: 丹陽潤六縣丹徒 丹陽 句容 江寧 延陵 金壇   晉陵常五縣武進 晉陵 義興 無錫 江陰   吳郡蘇七縣吳 長洲 常熟 嘉興 海鹽 華亭 崑山   吳興湖五縣烏程 武康 安吉 德清 長城   餘杭杭九縣錢塘 富陽 臨安 於潛 唐山 紫溪 鹽官 新城 餘杭   新定睦六縣建德 壽昌 桐廬 分水 遂安 還淳   新安歙四縣歙 休寧 黟  婺源   會稽越六縣會稽 山陰 剡 蕭山 餘姚 諸暨   餘姚明四縣鄮 奉化 慈溪 翁山   臨海台六縣臨海 始豐 樂安 寧海 黃巖 象山   縉雲處五縣蒼 松陽 縉雲 遂昌 青田   永嘉溫四縣永嘉 橫陽 安固 樂城   東陽婺六縣金華 義烏 永康 武義 東陽 蘭溪   信安衢六縣信安 須江 龍丘 常山 盈川 玉山   鄱陽饒五縣鄱陽 餘干 樂平 浮梁 弋陽   潯陽江三縣潯陽 彭澤 都昌   章郡洪六縣南昌 高安 豐城 新吳 武寧 建昌   臨川撫四縣臨川 南城 崇仁 南豐   廬陵吉五縣廬陵 太和 安福 新淦 永新   宜春袁三縣宜春 萍鄉 新喻   南康虔六縣贛 雩都 虔化 大庾 信豐 南康 近置安遠   建安建六縣建安 浦城 邵武 建陽 將樂 沙   長樂福八縣閩 侯官 福唐 長樂 連江 長溪 古田 尤溪 近置永泰   清源泉四縣晉江 南安 莆田 仙遊   漳浦漳三縣漳浦 龍溪 龍巖近置   臨汀汀三縣長汀 龍巖近為沙縣 寧化   潮陽潮三縣海陽 潮陽 程鄉
 
3
古揚州下: 丹陽郡東至晉陵郡一百七十五里。南至宣城郡四百五十里。西至廣陵郡六合縣四百五十三里。北至廣陵郡六十三里。東南到晉陵郡一百九十六里。西南到宣城郡界四百五十里。西北到廣陵郡六十三里。東北到廣陵郡界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四十三里,去東京一千七百九十八里。戶十萬三千三百六十四,口六十八萬七千三百。
 
4
古揚州下: 潤州今理丹徒縣。春秋時屬吳,戰國屬越,後屬楚。秦為會稽、鄣二郡之境。自句容以西屬鄣郡,以東屬會稽郡。漢初為荊國,荊王劉賈墓在今郡城內。吳王濞反,濞,披義反。後屬江都國。武帝分屬丹陽、會稽二郡地。後漢為丹陽、吳二郡之地。吳主孫權初鎮丹徒,謂之京城,後都於秣陵,改為建業。至孫皓,為晉將王濬所滅。晉平吳,為毗陵、丹陽二郡地,兼置揚州。領郡十八,理於建業,即江寧縣。元帝渡江,都建業,改丹陽太守為丹陽尹。爾雅曰「絕高為京」。其城因山為壘,緣江為境,似河內郡,內鎮優重。宋置南東海郡及南徐州,領郡十七,理於此。而揚州如舊。齊梁以後並因之,以至於陳,京口常為重鎮。隋大將賀若弼自廣陵來襲,陷之,遂滅陳。隋平陳,郡廢,於石頭城置蔣州,又廢南虮州為延陵鎮,後又分置潤州於鎮城。州東有潤浦。煬帝初,卅廢。延陵、曲阿、句容等縣悉屬江都郡,而江寧縣則屬丹陽郡地。大唐初,輔公祏據之。剋平,合舊丹陽、南徐之地,併為潤州,或曰丹陽郡。領縣六:
 
5
古揚州下: 丹徒古朱方,後名谷陽。春秋時,齊慶封奔吳,與之朱方,即此也。秦時有瞻氣者,云其地有天子氣,使赭衣徒三千人鑿南坑,以敗其勢,故云丹徒。吳嘉禾三年,改丹徒曰武進。晉太康三年,復曰丹徒。隋曰延陵。有句驪山,黃鶴山,北固山,京峴山亦曰京口,譙山戍。
 
6
古揚州下: 丹陽古雲陽也。秦始皇改曰曲阿,漢因之。漢丹陽郡所領丹陽縣,非今縣也。梁改為蘭陵郡,大唐天寶初,改為丹陽。有練湖,亦曰後湖。
 
7
古揚州下: 句容漢舊縣。有茅山,一名句容山,言其山形如句字之曲,縣名取其義。有下蜀戍。
 
8
古揚州下: 江寧本名金陵,秦始皇改為秣陵。漢丹陽縣在此。建安十六年,吳改為建業。晉武平吳,還為秣陵,又分秣陵立臨江縣。二年,改臨江為江寧。三年,分秣陵水北立建業,避愍帝諱,改為建康。後又分置同夏縣。隋平陳,併三縣,置江寧縣,又置蔣州,後廢。大唐初,復為蔣州,尋廢為江寧縣。有鍾山、蔣山、石頭城、玄武湖、石頭鎮。
 
9
古揚州下: 延陵晉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立之。有季札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今晉陵縣是。又非隋之延陵,今丹徒縣即其地。
 
10
古揚州下: 金壇有長塘湖。
 
11
古揚州下: 晉陵郡東至吳郡二百里。南至吳興郡三百三十二里。西至丹陽郡一百八十里。北至廣陵郡三百四十八里。東南到吳郡二百里。西南到宣城郡五百里。西北到丹陽郡一百九十六里。東北到吳郡屈曲三百六十一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三十三里,去東京一千九百八十三里。戶十萬二千三百一十九,口六十五萬一千七百三十八。
 
12
古揚州下: 常州今理晉陵、武進二縣。春秋時吳地。戰國時屬越,後屬楚。秦漢會稽郡之地。後漢順帝以後屬吳郡。吳分吳郡、無錫以西為屯田,置典農校尉。晉武帝省校尉,以屬毘陵郡。其後東海王越嫡子毘封於毘陵,元帝以毘諱改為晉陵郡。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陵郡,置常州。或曰常州置於常熟縣,故以為名。煬帝初州廢,又置毘陵郡。大唐為常州,或為晉陵郡。領縣五:
 
13
古揚州下: 武進晉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武進縣,即今縣是。
 
14
古揚州下: 晉陵本名延陵,漢改曰毘陵,後與郡俱改為晉陵。季札所居也。北浦在東,北入於海。季札墓在今縣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15
古揚州下: 義興漢陽羡縣故城在南。晉以周缋行義討石冰,割吳興之陽羡并長城之北鄉為義興郡,以表缋功。隋平陳,廢郡為義興縣。有太湖、滆湖、洮湖。荊溪,周處斬蛟於此。有君山、章山、國山。滆音核。
 
16
古揚州下: 無錫漢舊縣。史記曰「太伯始居吳」,即此地也。亦楚春申君之邑。有九龍山。
 
17
古揚州下: 江陰晉曰既陽。有芙蓉湖,一名上湖。
 
18
古揚州下: 吳郡東至海三百六里。南至吳興郡三百一十里。西至晉陵郡義興縣界一百三十三里。北至晉陵郡二百里。東南到東海釗山四百五里。西南到吳興郡二百二十二里。西北到晉陵郡一百九十五里。東北到常熟縣界三百二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九十九里,去東京二千二百二十一里。戶七萬六千一百四十七,口六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三。
 
19
古揚州下: 蘇州今理吳、長洲二縣。春秋吳國之都也。自闔閭以後,並都於此。其南百四十里,與越分境。昔吳伐越,越子禦之於檇李,檇音醉。則今嘉興縣之地。檇李城在今嘉興縣南三十七里。戰國時屬越,後屬楚,秦置會稽郡。項羽初起,殺會稽太守殷通,即此,漢亦為會稽郡,後順帝分置吳郡。晉宋亦為吳郡,與吳興、丹陽為三吳。齊因之。陳置吳州。隋平陳,改曰蘇州;因姑蘇山為名。煬帝初,復曰吳州,尋為吳郡。大唐為蘇州,或曰吳郡。領縣七:
 
20
古揚州下: 吳漢舊縣。有太湖、洞庭山,左傳吳師伐越,敗之於夫椒,即太湖中椒山。有松江。太伯祠,後漢桓帝時,太守麋豹所建。後至晉內史虞潭改理焉。闔閭墓即虎丘寺。要離墓在今縣西。梁鴻墓在要離墓之北。
 
21
古揚州下: 長洲有吳之長洲苑,因以為名。
 
22
古揚州下: 常熟漢吳縣司鹽都尉署。吳平,割屬既陽縣。晉立南沙縣。隋改為常熟縣。
 
23
古揚州下: 嘉興春秋時,地名長水。秦為由拳縣,漢因之,吳時有嘉禾生,改為禾興縣。後以孫皓父名和,又改為嘉興。
 
24
古揚州下: 海鹽本名武原鄉,秦以為海鹽縣。
 
25
古揚州下: 華亭天寶中置,地有華亭谷,因以為名。吳陸機、陸雲宅,即此。
 
26
古揚州下: 崑山漢婁縣地。本因吳之婁門為名。
 
27
古揚州下: 吳興郡東至吳郡三百一十里。南至餘杭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宣城郡三百八十七里。北至吳郡二百一十里。東南到餘杭郡鹽官縣界一百七十二里。西南到宣城郡界二百六十一里。西北到晉陵郡三百三十二里。東北到吳郡二百二十二里。去西京三千三百四十一里,去東京二千二十四里。戶六萬八千五百八十一,口四十六萬一千四百七十九。
 
28
古揚州下: 湖州今理烏程縣。春秋時屬吳,吳滅屬越,越滅屬楚,兼得古之防風國焉。史記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汪罔氏即防風國。罔音忙。秦為會稽、鄣二郡之境,漢亦同。後漢屬吳郡。吳分吳、丹陽二郡,置吳興郡。晉、宋、齊因之。梁末改為震州,後復為吳興郡。隋平陳,郡廢,後置湖州。其名震州、湖州,皆因州東有太湖,一名震澤故也。震澤亦名具區澤。煬帝初,廢湖州,分其地入餘杭及吳二郡。大唐復置湖州,或為吳興郡。領縣五:
 
29
古揚州下: 烏程秦漢舊縣。隋廢,東遷縣入。南有衡山,左傳云「吳伐越,至於衡山」,即此是也。
 
30
古揚州下: 武康古防風國。輿地志曰:「漢烏程縣之餘不鄉地。漢末童謠云,天子當興東南三餘之閒,吳乃改會稽之餘暨為永興,分餘不為永安,以協謠言。晉以平陽已有永安縣,故改此永安為武康。」有前溪、封山、禺山、青山。
 
31
古揚州下: 安吉故鄣縣地。吳興記曰:「漢張角之亂,此郡獨守險助國,漢朝嘉之,故靈帝分縣南鄉置安吉縣。」
 
32
古揚州下: 德清舊名臨溪。有吳光山,餘不溪,孔愉放龜於此。
 
33
古揚州下: 長城有卞山、若溪,吳王闔閭使弟夫概居此,築城狹而長。晉武帝置縣,因以為名。縣西八十里鄣郡故城,即秦鄣郡縣城也,今號為府頭是也。
 
34
古揚州下: 餘杭郡東至吳郡三百九十里。南至會稽郡一百三十里。西至新安郡四百十六里。北至吳興郡百九十里。東南到洛思山,至會稽郡,總一百七十二里。西南到新定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宣城郡四百九十六里。東北到吳郡三百六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五十六里,去東京二千七百一十九里。戶八萬六千四百五十四,口五十七萬八千九十五。
 
35
古揚州下: 杭州今理錢塘縣。春秋越國之西境,越國西北至語兒,在今吳郡嘉興縣南,與吳分界。後屬楚。按周顯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殺其王無疆,盡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秦漢並屬會稽郡。後漢順帝以後屬吳郡。晉屬吳興、吳二郡地。宋、齊、梁因之。陳以為錢塘郡。隋平陳,置杭州;煬帝初州廢,置餘杭郡。大唐為杭州,或為餘杭郡。領縣九:
 
36
古揚州下: 錢塘漢舊縣。錢塘郡記云:「昔郡功曹華信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土石一斛,與錢一千。旬日之閒,來者雲集。塘未成,譎不復取,皆棄土石而去,塘以之遂成。」有石膏山,藥用為最。
 
37
古揚州下: 富陽漢曰富春。吳置東安郡。晉孝武改曰富陽。西有孫洲。
 
38
古揚州下: 臨安吳置臨水縣,晉武更名。
 
39
古揚州下: 於潛漢舊縣。有天目山、桐溪。
 
40
古揚州下: 唐山
 
41
古揚州下: 紫溪
 
42
古揚州下: 鹽官臨平湖。
 
43
古揚州下: 新城浙江西南名曰桐溪,吳立為新城。
 
44
古揚州下: 餘杭
 
45
古揚州下: 新定郡東至餘杭郡三百十五里。南至東陽郡一百五十五里。西至新安郡三百七十三里。北至餘杭郡界二百七十五里。東南到東陽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信安郡三百一十里。西北到新安郡三百七十里。東北到餘杭郡三百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五十九里,去東京三千里。戶五萬四千七百四,口三十六萬二千三百八十九。
 
46
古揚州下: 睦州今理建德縣。春秋時屬吳,後屬越,又屬楚。秦為鄣郡地。漢為丹陽郡地。後漢以後並屬吳郡。梁陳為新安郡。隋平陳,廢郡,後置睦州;以俗阜人和、內外輯睦為義。煬帝置遂安郡。有仙壇山。大唐置睦州,或為新定郡。領縣六:
 
47
古揚州下: 建德漢富春縣地。有七里瀨。
 
48
古揚州下: 壽昌漢富春縣地。
 
49
古揚州下: 桐廬漢富春縣地。有嚴子陵釣臺。
 
50
古揚州下: 分水
 
51
古揚州下: 遂安漢舊置新定縣,晉太康新改。
 
52
古揚州下: 還淳
 
53
古揚州下: 新安郡東至餘杭郡四百七十九里。南至新定郡遂安縣二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城郡秋浦縣四百九十六里。北至宣城郡涇縣二百九十三里。東南到新定郡三百七十里。西南到鄱陽郡七百九十五里。西北到宣城郡涇縣界二百八十五里。東北到宣城郡三百八十三里。去西京三千六百六十七里,去東京二千八百四十六里。戶三萬九千七百五十七,口二十六萬四千三十二。
 
54
古揚州下: 歙州今理歙縣。春秋時屬吳,後屬越,後又屬楚。秦屬鄣郡。二漢屬丹陽郡。吳孫權分丹陽立新都郡。晉平吳,改曰新安,宋齊並因之。隋平陳,置歙州;煬帝初州廢,置新安郡。大唐為歙州,或為新安郡。領縣四:
 
55
古揚州下: 歙漢舊縣。
 
56
古揚州下: 休寧晉海寧縣,隋改名。
 
57
古揚州下: 黟漢舊縣。林歷山,四面峻險,吳時山越所保,賀齊破於此。黟音伊。
 
58
古揚州下: 婺源
 
59
古揚州下: 會稽郡東至海四百九十八里。南至東陽郡四百八十里。西至餘杭郡一百三十里。北至海四十里。東南到臨海郡五百里。西南到東陽郡四百八十里。西北到餘杭郡一百三十里。東北到浹江海際三百九十八里。去西京三千七百二十里,去東京二千八百七十里。戶八萬八千三百三十七,口五十二萬九千六百七十四。
 
60
古揚州下: 越州今理會稽、山陰二縣。春秋時越國之都,至周顯王時,為楚所破。其浙江南之地,越猶保之,而臣服於楚。秦屬會稽郡,漢因之。後漢順帝徙置會稽郡。時陽羡人周喜上書,分浙江以西為吳郡,以東為會稽郡。順帝永和五年,馬臻為太守,創立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築塘蓄水,水高丈餘,田又高海丈餘。若水少則洩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洩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凶年。其隄塘,周迴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餘頃。會稽記云:「創湖之始,多淹拨宅,有千餘人怨訴臻,遂被刑於巿。及遣使按履,總不見人籍,皆是先死亡者。」晉為會稽國。宋為會稽郡,嘗置東揚州,理於此。尋罷州。齊因之。梁又加置東揚州。隋平陳,改東揚州為吳州,置總管府;煬帝初府廢,置越州,尋復為會稽郡。大唐為越州,或為會稽郡。領縣六:
 
61
古揚州下: 會稽漢舊縣。禹葬會稽,即此地也。有會稽山、禹穴、鏡湖、若耶溪、雷門。
 
62
古揚州下: 山陰漢舊縣。越絕書曰句踐小城,山陰是也。蘭亭,王羲之曲水序,於此作。
 
63
古揚州下: 剡漢舊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嵊州。六年廢。有天姥山、剡溪。嵊,時證反。
 
64
古揚州下: 蕭山國家初置永興縣,後改焉。
 
65
古揚州下: 餘姚漢舊縣。又有漢上虞縣故城,在西。有四明山。
 
66
古揚州下: 諸暨漢舊縣。越王允常居。
 
67
古揚州下: 餘姚郡東至海中黃公山,水行二百八十里。南至臨海郡寧海縣,水行一百八十里。西至會稽郡餘姚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會稽郡餘姚縣界海際,水行一百八十里。東南到海中鋸門山四百里,與臨海郡象山縣分界。西南到睦昭嶺一百七十里,與會稽郡剡縣分界。西北到會稽郡界一百七十里。東北到大海浹口七十里,從海際浹口往海行七百五十里,至海中檢山。去西京四千一百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五十里。戶四萬一千六百三十,口十七萬七千五百六十。
 
68
古揚州下: 明州今理鄮縣。本會稽郡之鄮縣,鄮,莫侯反。大唐開元中,分置明州,或為餘姚郡,以境內四明山為名,領縣四:
 
69
古揚州下: 鄮漢句章縣故城在今縣西,鄞縣故城在今縣東南。越王句踐平吳,徙夫差於甬東。韋昭曰:「即句章東浹口外洲。」鄞音銀,亦漢鄮縣地。
 
70
古揚州下: 奉化
 
71
古揚州下: 慈溪
 
72
古揚州下: 翁山
 
73
古揚州下: 臨海郡東至海際一百八十里。南至永嘉郡百五里。西至縉雲郡四百里。北至會稽郡五百里。東南到大海二百九十三里。西南到括蒼山足七十里,極大山。西北到東陽郡六百一十二里。東北到當郡象山縣東鋸門山四百六十里,極大海。去西京四千三百四十六里,去東京三千三百二十里。戶五萬五千六百五十八,口三十二萬四千九百六十一。
 
74
古揚州下: 台州今理臨海縣。春秋及戰國時屬越。秦漢屬會稽郡,亦東甌之境。武帝時,閩越圍東甌,徙國於江淮之閒。其地屬會稽郡東部都尉。理於此。後漢亦屬會稽郡。吳置臨海郡。晉宋齊梁皆因之。隋平陳,郡廢,屬永嘉郡。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為台州。因天台山為名。或為臨海郡。領縣六:
 
75
古揚州下: 臨海漢回浦縣地,後為章安縣。吳分章安置臨海縣。
 
76
古揚州下: 始豐吳初置始平縣,晉太康元年更名始豐。有天台山。
 
77
古揚州下: 樂安晉永和三年分始平南鄉置。
 
78
古揚州下: 寧海晉置。
 
79
古揚州下: 黃巖
 
80
古揚州下: 象山
 
81
古揚州下: 縉雲郡東至臨海郡四百里。南無處可至。西至……北至東陽郡二百五十八里。東南到永嘉郡三百里。西南到……西北到信安郡一百六十六里。東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百里。戶四萬二千二百,口二十五萬二千。
 
82
古揚州下: 處州今理蒼縣。春秋、戰國時並屬越。秦漢屬會稽郡,亦甌越之地。晉分置永嘉郡,宋齊因之。隋平陳,改為處州;後煬帝初,復置永嘉郡。大唐改為處州,或為縉雲郡。因山為名。領縣五:
 
83
古揚州下: 蒼有蒼山、惡溪、石門山、瀑布水。
 
84
古揚州下: 松陽吳舊縣。
 
85
古揚州下: 縉雲有縉雲山。
 
86
古揚州下: 遂昌
 
87
古揚州下: 青田
 
88
古揚州下: 永嘉郡東至大海八十六里。南至長樂郡,水陸相乘千五百二十里。西至縉雲郡二百六十七里。北至臨海郡五百里。東南到橫陽縣界將軍嶺,去縣二百十五里。西南到建安郡界桐檐山,去橫陽縣三百五十里。西北到縉雲郡三百里。東北到臨海郡泛海行五百里。去西京四千七百三十七里,去東京三千九百三十七里。戶四萬二千二十八,口二十萬五千三百十四。
 
89
古揚州下: 溫州今理永嘉縣。春秋、戰國時並屬越。秦、二漢為會稽郡之東境。晉為臨海郡地,明帝分屬永嘉郡,宋以後因之。隋平陳,廢永嘉郡,煬帝初又屬永嘉郡。大唐前上元二年,分置溫州,或為永嘉郡。領縣四:
 
90
古揚州下: 永嘉漢冶縣地,後漢改為章安,後又以章安東甌鄉為永寧縣。初漢惠帝立越東海王搖於東甌,即此。隋改名。
 
91
古揚州下: 橫陽舊曰始陽。
 
92
古揚州下: 安固吳曰羅陽,後曰安陽,晉改名。
 
93
古揚州下: 樂城晉孝武帝置。
 
94
古揚州下: 東陽郡東至會稽郡四百八十里。南至縉雲郡二百五十八里。西至信安郡一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一百八十里。東南到臨海郡六百一十二里。西南到縉雲郡松陽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到新定郡一百八十里。東北到會稽郡四百八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三千三十五里。戶十四萬三千八百八十三,口七十萬七千四百二十七。
 
95
古揚州下: 婺州今理金華縣。春秋、戰國時並越地。秦屬會稽郡。二漢置會稽西部都尉。理於此。吳置東陽郡,晉、宋、齊皆因之。梁、陳置金華郡。隋平陳,置婺州,以當天文婺女之分為名也。煬帝初州廢,置東陽郡。大唐為婺州,或為東陽郡。領縣六:
 
96
古揚州下: 金華漢烏傷縣地。後漢末,分為長山縣。有長山、金華山、龍山、赤松澗。
 
97
古揚州下: 義烏漢烏傷縣。
 
98
古揚州下: 永康漢烏傷縣地。
 
99
古揚州下: 武義吳赤烏八年,置武義縣。
 
100
古揚州下: 東陽有東陽山。
 
101
古揚州下: 蘭溪
 
102
古揚州下: 信安郡東至東陽郡一百九十二里。南至縉雲郡三百五十六里。西至鄱陽郡九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三百一十里。東南到縉雲郡一百六十六里。西南到建安郡千一百里。西北到鄱陽郡界二百一十九里。東北到新定郡三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八百四里,去東京二千九百九十里。戶六萬七千三百二十九,口四十二萬九千一百六十二。
 
103
古揚州下: 衢州今理信安縣。本婺州地,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七年,平輔公祏,廢之。垂拱二年,復置衢州,或為信安郡。領縣六:
 
104
古揚州下: 信安漢太末縣地。後漢末,分置新安縣。晉改名石橋山。晉王質爛柯處。有泉嶺山,在縣南二百里。漢朱買臣云:「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即今建安郡北界也。
 
105
古揚州下: 須江江郎山,發地如嵴,有三峰。
 
106
古揚州下: 龍丘秦漢太末縣也。
 
107
古揚州下: 常山
 
108
古揚州下: 盈川
 
109
古揚州下: 玉山有玉山嶺。
 
110
古揚州下: 鄱陽郡東至信安郡九百九十二里。南至臨川郡四百二十里。西至章郡擔石湖,中流為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潯陽郡三百七十四里。東南到信安郡須江縣青草洲七百八十五里。西南到章郡章縣城子橋中百六十里。西北到潯陽郡三百七十四里。東北到新安郡七百九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二百六十三里,去東京二千四百一十三里。戶四萬三千一百四十九,口二十三萬九千三百八十八。
 
111
古揚州下: 饒州今理鄱陽縣。春秋時楚之東境,後屬吳。楚昭王時,吳伐楚取番,是也。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主孫權分置鄱陽郡。初理鄱陽縣,後徒理吳芮故城。晉、宋、齊因之。梁置吳州,陳廢。隋置饒州,以其產物豐饒。煬帝初,置鄱陽郡。大唐復為饒州,或為鄱陽郡。領縣五:
 
112
古揚州下: 鄱陽秦番縣。有番江,又有漢鄱陽縣故城在東。
 
113
古揚州下: 餘干漢餘汗縣。汗音干,越王句踐之西界,所謂干越也。
 
114
古揚州下: 樂平吳舊樂安縣。
 
115
古揚州下: 浮梁
 
116
古揚州下: 弋陽吳舊葛陽縣,隋改為弋陽。有弋水。
 
117
古揚州下: 潯陽郡東至宣城郡一千八里。南至章郡三百二十五里。西至江夏郡五百九十三里。北至蘄春郡五百九十三里。東南到鄱陽郡三百七十四里。西南到江夏郡六百里。西北到蘄春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同安郡五百七十二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四十八里,去東京二千一百九十七里。戶二萬六千五十八,口十四萬八千九百二十七。
 
118
古揚州下: 江州今理潯陽縣。禹貢荊揚二州之境。禹貢揚州曰「彭蠡既瀦」,荊州曰「九江孔殷」。今彭蠡湖在郡之東南,五十二里。九江在郡之西北。今九江在郡鎮之北,彭蠡在其東也。江水西自江夏郡永興縣流入。尚書禹貢曰「九江孔殷」,孔安國注云:「江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按張須九江圖云:「九江參差,隨水勢而分。其閒有洲,或長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別於鄂陵,終會於江口。一云白烏江,二云白蚌江,三云烏土江,四云嘉靡江,五云甽江,六云三里江,七云菌洲江,八云沙隄江,九云廩江。」潯陽記云:「九江在潯陽郡北,五里名曰烏江,遠則百餘里,是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餘里合流。」則彭蠡以東為揚州,九江以西為荊州。春秋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廬江、章二郡地。晉初屬廬江、武昌二郡,後割荊揚二州而置江州,初理章郡,後理於此。後又置潯陽郡。宋齊亦為潯陽郡,皆置江州。領郡九,理於此。中流襟帶,常為重鎮。隋置九江郡。大唐改為江州,或為潯陽郡。領縣三:
 
119
古揚州下: 潯陽潯,水名也。漢舊縣在江北,今蘄春郡界,晉溫嶠移於此。隋改為彭蠡縣,又改為湓城縣。有湓水、浪井、彭蠡湖、雲廬山。今縣南楚城驛,即舊柴桑縣也。又有蒲塘驛,即漢歷陵縣也。王莽改為蒲亭。今驛前有敷淺原,原西數十里有博陽山。宋武帝大破盧循於左里,即彭蠡湖口也。
 
120
古揚州下: 彭澤漢舊縣,梁置太原郡,領晉陽等四縣。隋並廢之,置龍城縣,尋即改為彭澤。有馬當山、楊葉洲。
 
121
古揚州下: 都昌漢彭澤縣地。有石壁。有桑落洲,晉將劉毅為盧循所敗之處。
 
122
古揚州下: 章郡東至信安郡界一千四里。南至廬陵郡五百三十里。西至長沙郡一千二百里。北至宣城郡千七百里。東南到臨川郡二百里。西南到宜春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潯陽郡三百三十五里。東北到鄱陽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三千九十三里,去東京二千二百十一里。戶五萬五千七百一十七,口三十六萬一千二百二十。
 
123
古揚州下: 洪州今理南昌縣。春秋、戰國時並屬楚。秦屬九江郡。漢改九江郡為淮南國。漢高帝分淮南國置章郡,今南康、廬陵、宜春、鄱陽、潯陽、臨川、章郡地,盡屬漢章郡。吳芮為長沙王,兼得其地。後漢亦為章郡。晉因之。東晉嘗置江州。理於此。宋齊以後並為章郡。隋平陳,廢郡,置洪州;煬帝初廢州,置章郡。大唐為洪州,或為章郡。領縣六:
 
124
古揚州下: 南昌漢舊縣。隋改為章縣。有鍾陵、龍沙。
 
125
古揚州下: 高安漢建成縣。
 
126
古揚州下: 豐城漢南昌縣地。吳分置富城縣,晉太康元年,改為豐城。晉張華於此得古劍。
 
127
古揚州下: 新吳漢靈帝置。
 
128
古揚州下: 武寧吳置新安縣,晉更名寧縣,今曰武寧。
 
129
古揚州下: 建昌漢曰海昏,昌邑王廢後遷於此,故城見在。有楊柳津、上遼津,後漢艾縣也。
 
130
古揚州下: 臨川郡東至鄱陽郡餘干縣三百二十里。南至南康郡一千一十里。西至廬陵郡五百二十五里。北至章郡二百四十里。東南到建安郡八百三十七里。西南到廬陵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章郡二百四十里。東北到鄱陽郡四百二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一十二里,去東京二千五百三十里。戶二萬八千五百七,口十七萬一千九百二十。
 
131
古揚州下: 撫州今理臨川縣。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分置臨川郡,晉宋齊梁陳皆因之,隋平陳,置撫州;煬帝時州廢,置臨川郡。大唐為撫州,或為臨川郡。領縣四:
 
132
古揚州下: 臨川後漢臨汝縣,隋改為臨川。
 
133
古揚州下: 南城漢舊縣。有五章山。
 
134
古揚州下: 崇仁梁置巴山郡。
 
135
古揚州下: 南豐
 
136
古揚州下: 廬陵郡東至臨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南至南康郡四百二十四里。西至衡陽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章郡五百三十里。東南無路可到。西南到桂陽郡九百里。西北到宜春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臨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三十里,去東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戶三萬九千六百五十一,口二十二萬九千七百九十五。
 
137
古揚州下: 吉州今理廬陵縣。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孫策分置廬陵郡,晉宋齊梁陳皆因之。隋平陳,置吉州;煬帝初州廢,置廬陵郡。大唐為吉州,或為廬陵郡。領縣五:
 
138
古揚州下: 廬陵漢舊縣。有吉陽水。
 
139
古揚州下: 太和舊東昌、西昌二縣地。
 
140
古揚州下: 安福吳置安城郡在此。隋廢郡,改為安福。
 
141
古揚州下: 新淦漢舊縣。淦,沽濫反。
 
142
古揚州下: 永新
 
143
古揚州下: 宜春郡東至章郡水路七百四十里。南至廬陵郡三百一十里。西至長沙郡五百二十六里。北至章郡五百二十五里。東南到廬陵郡三百十一里。西南到長沙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長沙郡五百二十六里。東北到章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八十里,去東京二千五百六十八里。戶二萬九千三百九十一,口十五萬三千八百二。
 
144
古揚州下: 袁州今理宜春縣。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分置安成郡,晉宋齊以下皆因之。隋平陳,置袁州;煬帝初州廢,置宜春郡。大唐為袁州,或為宜春郡。領縣三:
 
145
古揚州下: 宜春漢舊縣。晉改曰宜陽,隋復舊。
 
146
古揚州下: 萍鄉漢宜春縣地。萍,浦丁反。
 
147
古揚州下: 新喻漢宜春縣地。
 
148
古揚州下: 南康郡東至建安郡隔絕黃土嶺一千八百二十里。南至海豐郡隔越參溪嶺一千五百里。西至桂陽郡一千一十二里。北至廬陵郡四百二十里。東南到潮陽郡界一千五百六十五里。西南到始興郡隔大庾嶺七百里。西北到桂陽郡一千四十四里。東北到臨川郡一千一十里。去西京四千二百十六里,去東京三千四百里。戶三萬七千九百八十二,口二十萬七千九百九十二。
 
149
古揚州下: 虔州今理贛縣。贛,姑濫反。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章郡。吳屬廬陵郡。及晉平吳,置南康郡。宋為南康國。齊、梁、陳皆為南康郡。隋平陳,置虔州;煬帝初州廢,置南康郡。大唐為虔州,或為南康郡。領縣六:
 
150
古揚州下: 贛漢舊縣。有章水、貢水合流,故曰贛。
 
151
古揚州下: 雩都漢舊縣地。
 
152
古揚州下: 虔化漢贛縣地。昔漢閩越反,漢使諸校屯梅嶺,即今縣界。
 
153
古揚州下: 大庾有大庾嶺,一名塞上嶺,即五嶺之一。昔漢時呂嘉反,漢軍伐之。監軍姓庾,城於此,故謂之大庾嶺,劉嗣之南康記云:「昔漢楊僕討呂嘉,出章郡,下橫浦,即今縣西南,故橫浦廢關見在此。」
 
154
古揚州下: 信豐
 
155
古揚州下: 南康漢曰南野縣。
 
156
古揚州下: 建安郡東至縉雲郡九百七十六里。南至長樂郡七百二十里。西至臨川郡八百三十七里。北至信安郡千一百里。東南到長樂郡七百二十里。西南到臨川郡二千四百里。西北到鄱陽郡二千三十里。東北到信安郡一千一百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去東京四千一百三十五里。戶二萬一千四百五十九,口十四萬二千一百六十四。
 
157
古揚州下: 建州今理建安縣。本閩越地。秦屬閩中郡。漢屬會稽郡。後漢因之。吳分置建安郡,晉、宋、齊、梁並因之。陳屬閩州,後又屬豐州。隋平陳,屬泉州;煬帝初,屬閩州,尋置建安郡而屬焉。大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以建溪為名,或為建安郡。領縣六:
 
158
古揚州下: 建安漢冶縣地。吳置建安縣。有武夷山。
 
159
古揚州下: 浦城
 
160
古揚州下: 邵武
 
161
古揚州下: 建陽
 
162
古揚州下: 將樂
 
163
古揚州下: 沙
 
164
古揚州下: 長樂郡東至山六十六里,外至海。南至海二百里。西至山八十里,山外虔州雩都縣界。北至山四十里,山外至永嘉郡界。東南水路到海一百六十四里。西南到清源郡五百里。西北到建安郡七百二十里。東北到永嘉郡水路千四百七十八里。去西京五千七百三十三里,去東京四千九百三十三里。戶三萬九千五百二十七,口二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七。
 
165
古揚州下: 福州今理閩縣。亦閩越地。秦為閩中郡。漢高帝立無諸為閩越王,都於此。榢武帝時,閩越反,滅之,徙其人於江淮閒,盡虛其地。後有遁逃山谷者頗出,立為冶縣地,蓋以越王冶鑄為名。屬會稽郡,又名其地為東冶縣。後漢改為侯官都尉,屬會稽郡。後分冶地為會稽東南二部都尉,此為南部都尉。東部今臨海郡是也。晉置晉安郡,宋、齊因之。陳置閩州,後又改為豐州。隋平陳,改為泉州;煬帝初州廢,復改為建安郡。大唐初為建州,後此置泉州,移建州於建安縣置。後此復為閩州。移泉州於晉江縣。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或為長樂郡。領縣八:
 
166
古揚州下: 閩閩越王無諸都東冶,即此。漢東冶縣,後改曰東候官。
 
167
古揚州下: 候官
 
168
古揚州下: 福唐
 
169
古揚州下: 長樂
 
170
古揚州下: 連江
 
171
古揚州下: 長溪
 
172
古揚州下: 古田
 
173
古揚州下: 尤溪
 
174
古揚州下: 清源郡東至海一百二十里。南至海一百八十里。西至棉田村二百八十五里。北至仙遊縣一百五十里。東南到海四十里。西南到漳浦郡六百里。西北到皁洋村一百里。東北到長樂郡五百里。去西京六千二百一十六里,去東京五千四百十三里。戶二萬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一十五萬四千九。
 
175
古揚州下: 泉州今理晉江縣。秦漢土地與長樂郡同。晉為晉安郡,宋齊以後因之。自隋以來屬泉州。大唐神龍以後,始移置泉州於此,或為清源郡。領縣四:
 
176
古揚州下: 晉江
 
177
古揚州下: 南安吳置晉安縣,晉置晉安郡在此。
 
178
古揚州下: 莆田莆音蒲。
 
179
古揚州下: 仙遊
 
180
古揚州下: 漳浦郡東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大海一百六十里。西至潮陽郡五百六十里。北至建安郡二千四百里。東南到黃如江一百里。西南到廢懷恩縣界一百里。西北到石荧溪一百五十里。東北到清源郡六百里。去西京七千三百一十三里,去東京六千五百一十里。戶二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千五百三十六。
 
181
古揚州下: 漳州今理漳浦縣。歷代土地與長樂郡同。大唐分其地置漳州,或為漳浦郡。領縣三:
 
182
古揚州下: 漳浦
 
183
古揚州下: 龍溪
 
184
古揚州下: 龍巖近置。
 
185
古揚州下: 臨汀郡東至清源郡龍溪縣一千四百五十里。南至潮陽郡程鄉縣界一千里。西至南康郡雩都縣九百里。北至臨川郡南豐縣一千六百里。東南到漳浦郡廢懷恩縣界一千五百里。西南到潮陽郡程鄉縣界八百里。西北到臨川郡南豐縣一千六百里。東北到長樂郡一千三百六十里。去西京六千四百七十三里,去東京五千三百七十里。戶五千三百三十,口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五。
 
186
古揚州下: 汀州今理長汀縣。歷代土地舊與長樂郡同。大唐開元二十六年,分置汀州,或為臨汀郡。領縣三:
 
187
古揚州下: 長汀
 
188
古揚州下: 龍巖近為沙縣。
 
189
古揚州下: 寧化
 
190
古揚州下: 潮陽郡東至大海一百二十七里。南至大海八十五里。西至海豐郡海豐縣五百七十里。北至南康郡一千五百六十七里。東南到大海六十九里。西南到潮陽縣二百七十里。西北到郡內程鄉縣五百七十五里。東北到漳浦郡五百六十里。去西京七千六百六十七里,去東京六千七百七十五里。戶一萬三百二十四,口五萬一千六百七十四。
 
191
古揚州下: 潮州今理海陽縣。亦古閩越地。秦屬南海郡,秦末屬尉佗。漢初屬南越,後亦屬南海郡。後漢因之。晉置東官郡,又分置義安郡。宋齊因之。梁置東揚州,後改為瀛州,及陳而廢。隋平陳,置潮州;煬帝初,置義安郡。大唐復為潮州,或為潮陽郡。漢揭陽縣地。領縣三:
 
192
古揚州下: 海陽
 
193
古揚州下: 潮陽
 
194
古揚州下: 程鄉
 
《風俗》 
1
風俗: 揚州人性輕揚,而尚鬼好祀。每王綱解紐,宇內分崩,江淮濱海,地非形勢,得之與失,未必輕重,故不暇先爭。然長淮、大江,皆可拒守。吳、晉、宋、齊、梁、陳皆緣江淮要害之地置兵。閩越遐阻,僻在一隅,憑山負海,難以德撫。漢武帝時,東越王數反。朱買臣上言曰:「故東越王居泉山之上,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永嘉之後,帝室東遷,衣冠避難,多所萃止,藝文儒術,斯之為盛。今雖閭閻賤品,處力役之際,吟詠不輟,蓋因顏、謝、徐、庾之風扇焉。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職官十

《職官十》 

《將軍總敘》 
1
將軍總敘: 三代之制,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故夏書曰「大戰於甘,乃召六卿」。蓋古之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所謂入使理之、出使長之之義。其職在國,則以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鄉大夫為稱,其在軍則以卒伍、司馬、將軍為號,所以異軍國之名。諸侯之制,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其將亦命卿也。晉獻公初作二軍,公將上軍,則將軍之名起於此也。魏獻子、衛文子並居將軍之號。左傳曰:「晉閻沒、女寬謂魏獻子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注曰:「獻子為中軍率,故謂之將軍。」又禮記曰:「將軍文子之喪既除,而後越人來弔。」又家語曰:「衛將軍文子問於子貢。」是也。文子為衛之將軍,名彌牟。自戰國置大將軍,周末又置前後左右將軍,至秦,將軍之官多矣。漢興,置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左右前後將軍,皆金印紫綬,位次上卿,後漢志曰:「漢將軍比公者四:謂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掌京師兵衛,四夷屯警。孝武征閩越、東甌,又有伏波、樓船;及伐朝鮮、大宛,復置橫海、度遼、貳師。宣帝增以蒲類、破羌。權時之制,若此非一,亦不常設。光武中興,諸將軍皆稱大。及天下已定,武官悉省。後漢志曰:「其前後雜號將軍皆主征伐,事訖皆罷。」四征興於漢代,四安起於魏初,四鎮通於柔遠,鎮東西南,並後漢末有之。鎮北,魏置。四平止於喪亂。魏置。晉武帝重兵官,故軍校多選朝廷清重之士居之。置中軍將軍以統宿衛七軍。及五王作難,東海王越以頃興事皆由殿省,乃奏宿衛有侯爵者皆罷之。時殿中武官並封侯,由是出者略盡,皆涕泣而去。乃以東海國官領左右衛,以國兵宿衛。晉宋以來,以領軍、護軍、左右二衛、驍騎、游擊將軍,謂之六軍。宋輿服志曰:「驃騎、車騎、衛將軍及諸將軍加大者,皆金章紫綬,武冠,佩水蒼玉。諸軍司馬,銀章青綬,朝服武冠。」其四安、四平、左右前後、征虜等將軍及四中郎將,晉代荀羨、王胡之並居此官。宋齊以來,唯處諸王素族無為者。齊以二衛,左右。四軍,前後左右將軍,謂之四軍。五校,即漢之五校。驍騎、游奧、積射、強弩、殿中員外、殿中、武衛七將軍,殿中司馬督及虎賁中郎將,缈從僕射,宋志曰:「缈從僕射,漢東京有中黃門缈從僕射,非其職也。魏代因其名而置缈從僕射。」職官要錄曰:「本期門之職,漢桓帝時置缈從僕射,掌諸散從,其射事則主帥之。」羽林監,武騎常侍謂之西省,而散騎謂東省。梁武帝以將軍之名高下舛雜,命更加釐定,於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號將軍。以鎮衛、驃騎、車騎為二十四班,內外通用。四征、四中為二十三班,四中謂軍、衛、撫、權。八鎮為二十二班,東西南北左右前後,八安為二十一班,東西南北左右前後。四平、四翊為二十班,四平,東西南北。四翊,左右前後。凡三十五號,為重號將軍。又有五德將軍,忠武、軍師,武臣、爪牙、龍騎、雲麾,鎮兵、翊師、宣惠、宣毅,智威、仁威、勇威、信威、嚴威,智武、仁武、勇武、信武、嚴武,謂五德將軍。以班多者為貴。凡十品二十四班。品十取其盈數,班二十四以法氣序。制簿悉以大號居後,以為選法,自小遷大也。前史所記,以位得從公,故將軍之名,次於台槐之下。至是備其班品,敘於百官之外,凡一百二十五將軍。後魏將軍之名多矣,謂驃騎、車騎、衛為三將軍。末年有八柱國大將軍,其中六人各督二大將軍,事在柱國將軍篇。凡十二大將軍。元贊、元育、元廓、侯莫陳順、宇文導、達奚武、李遠、豆盧寧、宇文貴、賀蘭祥、楊忠、王雄,此十二大將軍。又各分統開府二人,一開府領一軍兵,是為二十四軍,分掌禁旅,當爪牙禦侮之寄。自大統十六年以後,功臣位至柱國及大將軍者眾矣,咸是散秩,無復統御。後周武帝三年,改諸軍軍士並為侍官。隋煬帝以左右翊衛、改左右衛為之。左右驍衛、改左右備身為之。左右武衛、隋初舊名。左右屯衛、改左右領軍為之。左右禦衛、新加置。左右候衛,改左右武候為之。凡十二衛,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以總府事。每衛各置長史、錄事參軍、司倉、兵、騎、鎧等參軍員。軍人總名衛士。蓋魏、周十二大將軍之遺制。大唐武德初,秦王既平王世充及竇建德,高祖以秦王功殊今古,自昔位號不足以為稱,乃特置天策上將軍以拜焉,位在王公上。及升儲宮,遂廢天策府。二年七月,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資武力,將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乃置十二軍,分關中諸府以隸焉。以萬年道為參旗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醴泉道為丹鉞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折威軍,岐州道為平道軍,豳州道為招搖軍,麟州道為苑遊軍,涇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每軍將一人,副一人,取威名素重者為之,楊恭仁、劉弘基、長孫順德等並為其將。督耕戰之備。自是士馬強勁,無敵於天下。五年省。七年,以突厥寇掠,復置十二軍,後又省之。其後定制,有:左右衛、隋之翊衛。左右驍、左右武、左右威、左右威,隋之屯衛。左右領軍、左右金吾、金吾,隋之武候衛。左右監門、左右千牛,凡十六衛,大將軍各一人,左右衛及左右金吾總謂之四衛,其餘謂之雜衛。將軍總三十人。左右千牛衛將軍各一人,餘位各二人。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六軍,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三人,皆有衛署。開元十二年,張說奏,於三輔揀五尺八兵十二萬人,謂之缙騎,置於南衙。每月分番,自此以後,不復簡點。其餘驃騎、輔國、鎮軍、冠軍四大將軍,雲麾、忠武、壯武、宣威,明威、定遠、寧遠、游騎、游擊等九將軍,並為五品以上武散官。先天二年正月十日詔:「往者衛士,計戶取充使,二十一入幕,六十出軍,既憚劬勞,咸欲避匿。今改取二十五以上充,十五年即放出。頻經征鎮者十年放出。自今以後,羽林、飛騎先於衛士中簡擇。」開元十一年二月敕:「同、華兩州,精兵所出,地資輦轂,不合外支。自今以後,更不得取同、華兩州兵防。」
 
《左右衛》 
1
左右衛: 并親衛
 
2
左右衛: 漢京師有南北軍,掌理禁衛,南軍若今諸衛,北軍若今羽林等軍。周勃馳入北軍是也。初有衛將軍。說在本篇。魏末,晉文王又置中衛將軍。武帝受禪,分中衛為左右衛將軍。以羊琇為左,趙序為右。並置佐吏,皆掌宿衛營兵,銀章青綬,武冠,絳朝服,佩水蒼玉。宋齊謂之二衛,各領營兵,每暮一人宿直。後增二衛儀從為九十人。陳因之。後魏永光初,又增置左右衛將軍各二人。北齊二人,分掌左右廂,所主朱華閣以外,各武衛將軍二人貳之。隋初,左右衛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又各統親衛。煬帝改左右衛為左右翊衛。又加置親衛,并領勳武三衛。煬帝改三衛為三侍,非翊衛府皆無三侍。其所領軍士名為驍騎。大唐復為左右衛,大將軍各一人,掌宮掖禁禦,督攝隊伍。將軍各二人。貳大將軍事。
 
3
左右衛: 長史各一人。晉武帝置左右衛,各有長史、司馬。東晉省長史。歷宋、齊、梁、陳、後魏、北齊並同。至隋,左右衛各置長史一人,大唐因之。
 
4
左右衛: 錄事參軍各一人。東晉元帝初為鎮東大將軍,置錄事參軍。自後無聞。梁皇弟皇子府有中錄事參軍及錄事參軍各一人。後魏二大公府及第一、第二、第三品將軍府及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府各有錄事參軍官。北齊因之。隋左右衛府各有錄事參軍一人。大唐因之。
 
5
左右衛: 倉曹參軍各二人。東晉元帝為鎮東大將軍,有倉曹參軍。宋武帝相府亦置。後魏與錄事參軍同置。北齊因之。隋左右衛府各有倉曹參軍一人。大唐因之,置二人。
 
6
左右衛: 兵曹參軍各二人。歷代皆與倉曹同置。
 
7
左右衛: 騎曹參軍各一人。魏司馬景王為大將軍,有騎兵掾。宋武帝為相,有騎兵參軍。隋左右衛府有騎兵參軍。大唐初因之,其後改為騎曹。
 
8
左右衛: 冑曹參軍各一人。東晉元帝為鎮東大將軍,有鎧曹參軍。宋武帝為相,亦有之。齊有左右鎧曹各一人。隋左右衛府有鎧曹行參軍事一人。大唐因之。長安初,改為冑曹。神龍初,復為鎧曹。開元初,復為冑曹。
 
9
左右衛: 凡自十六衛及東宮十率府錄事及兵、倉、騎、冑等曹參軍,通謂之衛佐,並為美職。漢魏以來,諸將軍有長史以下官屬。今諸衛所置,蓋亦因其舊號,考其資位,則全校微矣。其下諸衛官屬並同。
 
10
左右衛: 左右親衛中郎將。府中郎將之名,秦漢以來有之,非今任也。別具中郎將、五官左右篇中。今中郎將因隋。每衛各置開府一員以統之。大唐武德七年,改開府為中郎將。親衛為一府,勳衛、翊衛各為一府,中郎將各一人,掌領校尉以下宿衛,總判府事。大唐武德七年,改親衛驃騎將軍為之。其勳、翊二衛亦然。左右郎將一人。隋備身府置左右郎將。大唐因其名,武德七年,改親衛車騎將軍為之。其勳、翊二衛亦然。掌貳中郎將之職。錄事參軍一人,掌受府事。兵曹參軍一人,掌判府事。校尉五人。
 
《左右驍衛》 
1
左右驍衛: 漢有驍衛將軍,謂之雜號將軍,武帝以李廣為之,後省。後漢初,改屯衛為驍騎。魏置為中軍。晉領營兵,兼統宿衛。梁以來,其任愈重。天監六年,置左右驍騎,領朱衣直閤,並給儀從。北徐州刺史昌義之首為此職。出則羽儀清道,入則與二衛通直,臨軒則升殿夾侍。改舊驍騎曰雲騎。陳有左右驍騎及雲騎。陳韋翽為驍騎將軍,素有名稱,每大事恆令夾侍左右,時人榮之。永定二年,詔云:「左右驍騎,宜通文武,文官則用心腹,武官則用功臣,所給儀從,同太子二衛率。」後魏、北齊並有驍騎將軍之職。後周有左右驍騎率上士。至隋開皇十八年,置備身府。煬帝即位,改左右備身府為左右驍衛府,所領軍士名曰豹騎,其備身府又別置焉。大唐因隋置左右驍衛府。龍朔二年去府字。光宅元年,改左右驍衛為左右武威。神龍元年復舊。大將軍各一人,所掌與左右衛同,將軍各二人以副之。領官屬並隋置,大唐因之,同左右衛。
 
《左右武衛》 
1
左右武衛: 後漢末,曹公為丞相,有武衛營。及魏文帝,乃置武衛將軍,以主禁旅。晉、宋、齊、梁、陳,又有建武、奮武、廣武等將軍。至隋,採諸武之名,置左右武衛大將軍一人,將軍各二人,以總府事。煬帝改所領軍士名熊渠。大唐光宅元年,改為左右鷹揚衛。神龍元年復為武衛。其制與隋同,所掌如左右衛。領官屬並隋置,大唐因之,同左右衛。
 
2
左右武衛: 左右威衛:隋初有領軍府,煬帝改為左右屯衛。大唐因之。貞觀十二年,左右屯衛始置飛騎,出遊幸即衣五色袍,乘六閑馬,賜猛獸衣阵而從焉。龍朔二年,改左右屯衛為左右威衛,而別置左右屯營,亦有大將軍等官。尋改左右屯營為羽林。光宅元年,改威衛為豹韜衛。神龍元年復舊。所掌如左右衛。領官屬,並隋置,大唐因之,同左右衛。龍朔二年,左右威衛舊官之員外,各置錄事參軍一人,府三人,史四人,並隸左右羽林軍,統本司事。
 
《左右領軍衛》 
1
左右領軍... : 初,魏武為漢丞相,相府自置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為中領軍,以史渙為之,與護軍韓浩皆領禁兵。文帝受漢禪,始置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魏文帝踐祚,始置領軍將軍,以曹休為之。晉武帝初省,使中軍將軍羊祜統二衛、前後左右、驍騎七軍營兵,即領軍之任也。祜遷罷,復置北軍中候。懷帝永嘉中,改中軍曰中領軍。元帝永昌元年,復改曰北軍中候,尋復為領軍。成帝時,復以為中候,而陶侃居之,尋復為領軍。魏晉領、護皆金章紫綬,中領、中護銀章青綬,武冠,絳朝服,佩水蒼玉。晉郤鑒、庾亮、紀瞻、卞壼、陸曄、褚翼、王彪之、會稽王道子、沈嘉、武陵王遵、孔安國、謝混等並為領軍。宋置領軍將軍一人,掌內軍;護軍將軍一人,掌外軍。齊有領軍及中領軍,凡為中,小輕,同一官也。諸為將軍官,皆敬領、護。諸王為將軍,相逢,則領、護讓道。領軍置長史以下官屬。梁領軍將軍管天下兵要,謂之禁司,與左右僕射為一流。中領軍與吏部尚書為一流。梁蕭景為領軍將軍,管天下兵要。監局官僚皆近倖,多驕侈,景在職峻切,官曹肅然。其監局多事,唯景及臧盾長於撥繁,繼居此職,並著聲稱。陳因之。後魏有領軍、護軍。二職若侍臣帶者,加中。又有領軍將軍、護軍將軍,二軍與領護不並置。北齊領軍府,凡禁衛官皆主之,以高歸彥為領軍大將軍。領軍加大自歸彥始。隋有左右領軍府,各掌十二軍籍帳、差科、辭訟之事,不置將軍,唯有長史、司馬、諸曹掾屬等官。煬帝改領軍為左右屯衛。即今左右威衛。大唐復採舊名,別置領軍衛,分為左右。龍朔二年,改為左右戎衛。咸亨元年復舊。光宅元年,改為左右玉鈐衛。神龍元年復舊,各置大將軍一人,掌宮掖禁備,督攝隊伍,與左右諸衛同,將軍各二人以副之。長史,齊梁陳並有之。北齊有長史、司馬。隋置錄事以下諸曹。大唐因之,同左右衛。
 
《左右金吾衛》 
1
左右金吾... : 秦有中尉,掌徼循京師。如淳曰:「所謂游徼,徼循禁備盜賊也。」顏師古曰:「徼謂遮繞。音工釣反。」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應劭曰:「吾者,禦也。掌執金革以禦非常。」顏師古曰:「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緹騎二百人,緹騎無秩,比史食俸。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生滿路,群僚之中斯最壯矣。光武微時,歎曰:「仕宦當為執金吾。」舊掌京師盜賊,考按疑事。郅都、甯成、王溫舒、減宣等皆截理橫噬,虎而冠者也。一切理辨,亦旋誅黜。郅都為中尉,見者側目,號為蒼鷹。後漢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衛尉巡行宮中,金吾徼巡宮外,相為表裏,以擒姦討猾。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自中興,但專徼循,不與他政。魏武秉政,復為中尉。晉初罷。直至後周,置武環率、武候率下大夫各二人。隋置左右武候府大將軍一人,將軍三人,掌車駕出入,先驅後殿,晝巡夜察,執捕姦非,烽候道路水草所宜,巡狩師田則掌其營禁。煬帝大業三年,改為左右武候衛,所領軍士名佽飛。漢百官表曰:「漢有左弋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佽飛,掌弋射,屬少府。」光武省之。隋氏採舊名。大唐初又為左右武候府。龍朔二年,改為左右金吾衛,置大將軍一人,所掌與隋同,將軍二人副其事。領官屬,並隋置,大唐因之。
 
《左右監門衛》 
1
左右監門... : 隋初有左右監門府將軍各一人,掌宮殿門禁及守衛事,各置郎將二人,校尉直長各三十人。有長史、司馬、錄事及倉、兵二曹參軍、鎧曹行參軍各一人。二漢有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非今任也。煬帝改將軍為郎將,各一人,正四品,置官屬並同備身府。大唐左右監門府置大將軍、中郎將等官。龍朔二年,改府為衛,大將軍各一人,所掌與隋同,將軍各二人以副之。中郎將各四人,分掌諸門,以時巡檢。領官屬,並隋置,大唐因之。
 
《左右千牛衛》 
1
左右千牛... : 千牛,刀名。後魏有千牛備身,掌執御刀,因以名職。謝綽宋拾遺有千牛刀,即人君防身刀也。齊尚書楊玉夫取千牛刀殺蒼梧王是也。其義蓋取莊子云:「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所割者數千牛,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因以為備身刀名。北齊千牛備身屬左右將軍。隋有左右領左右府,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掌侍衛左右,供御兵仗。領千牛備身十二人,掌執千牛刀;備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刀箭;備身十六人,掌宿衛侍從。左右置長史、司馬、錄事及倉兵二曹參軍事、鎧曹行參軍。煬帝改左右領左右府為左右備身府,置備身郎將等官。大唐貞觀中,復為左右領左右府。顯慶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龍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為左右奉宸衛,後改為左右千牛衛。神龍二年,各置大將軍一人,初以安國相王為千牛衛大將軍,是時王以嘗登帝位。所掌與隋同,總判衛事,將軍各一人以副之。中郎將各一人,通判衛事。領官屬,即隋左右領左右府長史以下,大唐改之。左右千牛備身各十二人,龍朔中,改為左右奉裕。咸亨初復舊。垂拱二年,又改為奉裕。神龍元年復舊。掌執御刀宿衛侍從。皆以高蔭子弟年少姿容美麗者補之,花鈿繡服,衣綠執象,為貴冑起家之良選。備身左右各十二人,執御刀弓箭宿衛侍省。備身各一百人。掌宿衛侍從。
 
《左右羽林軍》 
1
左右羽林... : 漢武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言其為國羽翼如林之盛。顏師古曰:「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一云象天文羽林星,主車騎也。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謂之羽林中郎將,領郎百人,謂之羽林郎。選隴西、漢陽、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良家子便弓馬者以為之。一名巖郎,言其禦侮巖除之下。後漢志曰:「言從遊獵,還宿殿階巖下室中,故號巖郎。」或說為巖郎,取其巖屬素整也。又置羽林左右監,後漢志曰:「羽林左監一人,主羽林左騎,羽林右監一人,主羽林右騎,皆六百石。」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之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五兵謂弓矢、殳、矛、戈、戟。光武中興,以所征伐士勞苦者為之。其後復簡五營高手,別為左右監。羽林父死子繼,與虎賁同,所居之署,謂之寺。延熹六年,減虎賁羽林住寺不任事者半俸。二漢並屬光錄勳。後漢竇固、鄧彪並為羽林。魏羽林左右監與漢同。夏侯玄為右,桓範為左。晉罷羽林中郎將,又省一監,置一監而已。哀帝省。宋武帝永初初,復置江右領營兵,江左無復營兵。羽林監及虎賁中郎將並銅印墨綬,武冠,絳朝服;其在陛列,則鶡尾冠,鶡鳥每鬥死不止。絳紗縠單衣。江左不復著鶡冠。齊因之。後魏有羽林監。北齊置監十五人。後周有左右羽林率,屬大司馬。隋煬帝改左右領軍為左右屯衛,所領兵為羽林。大唐貞觀十二年,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以諸衛將軍領之,其兵名曰飛騎。又於飛騎中簡才力驍捷善射者,號為百騎,扈從遊幸則衣五色袍,乘六閑馬,賜猛獸衣阵。龍朔二年,改左右屯營為左右羽林軍。武太后臨朝,永昌元年,改百騎為千騎。天授中,改軍為衛。中宗景龍元年,改千騎為萬騎,大將軍一人,大足元年,左右羽林衛各增置將軍一人。所掌與左右衛同,將軍各三人以副之。領官屬並大唐置。
 
《左右龍武軍》 
1
左右龍武... : 左右神武等軍附
 
2
左右龍武... : 大唐之初有禁兵,號為百騎,屬羽林。永昌元年,改羽林百騎為千騎。景龍元年,改千騎為萬騎,仍分為左右營。開元二十六年,析羽林軍置左右龍武軍,以左右萬騎營隸焉。官屬並大唐置。至德中,分置左右神武軍,各置官屬,如羽林之制。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五十八

《禮五十八》 

《生不及祖父母不稅服議》 
1
生不及祖... : 周 晉 北齊
 
2
生不及祖... : 周制,喪服小記曰:「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而父稅喪,己則否。」盧植曰:「謂父客他所,子生,服竟乃歸,父追服,子生所不見,恩淺,不追服也。」鄭玄云:「父以他故居異邦而生己,己不及此親存時歸見之。今其死,於喪服年月已過乃聞之。父為之服己則否者,不責非時之恩於人所不能也。當其時則服。稅喪者,喪與服不相當之言。」王肅云:「謂父與祖離隔,子生之時,祖父母已死,故曰生不及祖父母。若至長大,父稅服,己則不服也。諸父,伯叔也。昆弟,諸父之昆弟也。」
 
3
生不及祖... : 晉賀循云:「生於他方,不及見祖父母、諸父、昆弟,若聞喪之月,日已過,不為稅服,以未嘗相見恩情輕也。若日月未過,服之如常。」按魏時諸儒問云:「日月已過,或父已亡,獨聞喪,當稅之不?若宜稅,稅何服?」答曰:「父卒而為祖後,服斬,與父在異者也。」
 
4
生不及祖... : 淳于纂問淳于睿云:「按小記:『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而父稅喪,己則否。』注云:『不及此親存時歸見之,於喪服年月已過乃聞之,父服,己則否者,不責非時之恩於人所不能也。』纂省此注,良謂賢聖失之甚矣。據降而緦小功者稅之,蓋正親而重骨肉也。今父在則祖周,父亡則三年,此非重與!若但以不見則割其正親之本愛,而忍惻怛之痛,使與諸父昆弟同制,此其可乎!尊祖之義,於是疏矣。又禮,為慈母之父母無服,亦云恩不能及。恩不及者,慈母之父母則可也。今以他故,生不見祖,而以為非時之恩,意實不厭。」睿答曰:「賢聖及先儒初無疑怪此者,以其緣人情而恕之。降在小功不稅,自正也,非不相識者也。聽當依就,莫不厭也。禮記明文,先師之議,可信者也。不信聖賢而欲意斷,直而勿有,正防此輩。周三年者,傳重焉故也。而不識見,何所傳乎!何所重乎!」
 
5
生不及祖... : 劉智按:「禮小記云:『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而父稅喪,子則否。』智以為生不相及,二文相害,必有誤字。『昆弟』,相連之語,易用為衍。衍,賸也。至親並代,不得以不相見而無相服之恩也。若令生不相及者稅服,則父雖已除,後生者不得追服也。凡不服者不服,則父雖稅,其子孫無緣服也。以此推之,『弟』衍字可知也。」
 
6
生不及祖... : 虞喜通疑曰:「據文云父稅子不,當其時則服之可知也。當時雖服,猶生不相見,則恩義疏,不責非時之恩於人,以情恕之也。若父以他故居異邦生己,復更居一邦生弟,然則例不稅服,以生不相見故也。文上言不及而下有弟字者,明生不及相見,理中可有弟矣。已死而兄亦不稅,此義兩施,非衍也。」
 
7
生不及祖... : 蔡謨以為:「禮,大功猶稅,況此三親,情次於所生,服亞於斬縗。雖不相見,或者音問時通,而絕其稅服,豈稱情乎!夫言生不及者,謂彼已沒、己乃生耳,豈是同時並存之名哉!若鄭說不以生年為主,但不相見便為不及,則此祖父即復可言生不及孫,而父亦生不及子,兄復生不及弟也。此之不辭,亦已甚矣,自古及今,未有此言也。鄭君見禮文有弟,弟不得先己生,不知所以通其義,故因而立此說,非禮意也。吾謂此直長一弟字耳。長音直兩反。書歷千載,又逮暴秦,錯謬非一。王氏說云:『己生之時,祖父母已卒也。諸父謂伯叔也。昆弟者,伯叔之子也。』此於情為允,又生不及之名亦得通。然既謂諸父為伯叔,而復稱伯叔之兄弟,於文煩重。又不說己聞兄喪當稅與否,於制亦闕,未盡善也。然猶賢乎鄭氏以同時並存為生不及。」
 
8
生不及祖... : 荀訥答曰:「別示并曹主簿書,其中兄在南娶,喪亡已三年,其兄子該等未曾相見,應為服否?記云:『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而父稅喪,己則否。』先儒以為父異邦而生己,不及祖在時歸見之,故過時則不服也。記云不及,而諸儒以為不見,文義各異。然則不及當謂生不及此親在時也。意謂音問既通,情義已著,雖未相見,禮疑從重,猶稅服。」
 
9
生不及祖... : 孫略議曰:「記云不及祖,謂不及並代而不相服。略昔親行其事,時人咸不見許。」
 
10
生不及祖... : 北齊張亮云:「小功兄弟居遠不稅,曾子猶歎之,而況祖父母、諸父、兄弟,恩親至近,而生乖隔。而鄭君云『不責人所不能』,此何義也!生不及者,則是己未生之前已沒矣。乖隔斷絕,父始奉諱居服而己否者。尋此文意,蓋以生存異代,後代之孫不復追服先代之親耳。豈有並代乖隔,便不服者哉!」
 
《小功不稅服議》 
1
小功不稅... : 晉 宋
 
2
小功不稅... : 晉元帝制曰:「小功緦麻,或垂竟聞問,宜全服,不得服其殘月,以為永制。」束皙問步熊,熊答曰:「禮,已除不追耳。未除,當追服五月。」賀循曰:「小功不稅者,謂喪月都竟乃聞喪者耳。若在服內,則自全五月。」徐邈答王詢曰:「鄭玄云『五月之內追服』。王肅云『服其殘月。小功不追,以恩輕故也』。若方全服,與追何異?宜服餘月。」
 
3
小功不稅... : 宋庾蔚之謂:「鄭王所說,雖各有理,而王議容朝聞夕除,或不容成服,求之人心,未為允愜。若服其殘月,官人得寧,則應多少不同。今喪寧心制,既無其條,則是前朝已自詳定,無服殘月之制。」
 
《庶祖母慈祖母服議》
1
庶祖母慈... : 晉 宋
 
2
庶祖母慈... : 晉劉系之問:「為庶祖母服,經無其文,不知為有服否?」王冀答曰:「庶祖母服,經誠無文,然亦無不服之制。以情例推之,謂自應服。何以言之?禮,妾子父沒,為母伸三年。子既得伸,孫無由獨屈。假令嫡祖在,禮,婦人不厭,則無復所屈。按禮唯有祖母文,無嫡庶之別,蓋以明尊尊之義,而人莫敢卑其祖也。禮記云:『為慈母後者,為庶母可也,為庶祖母可也。』此謂二妾無子,父命子為之後,或子或孫,唯其班第。既受命為後,則服之無嫌。由此言之,妾之無後而託後於人者,猶為之服,況親之己之孫而可有不服之義邪!制服為允。」
 
3
庶祖母慈... : 又劉智釋疑:「問云:『按喪服小記「慈母之父母無服」,孫宜無服慈祖母矣。又曰「慈母與妾母不代祭」,孫不祭慈祖母,何服之有。』智曰:『禮,為親母黨服,為繼母之黨不服。不妨孫服繼祖母也。禮,孫為祖後如子。所言妾母不代祭者,據奉之者身終則止耳,豈有妾子先亡孫持喪事而終喪便不祭也。』」
 
4
庶祖母慈... : 虞喜通疑云:「慈母賤,雖服之如母而明矣,若其父先亡,己養於祖,以祖母之服服之周可也,不得復傳重三年同於繼祖母也。」
 
5
庶祖母慈... : 宋庾蔚之云:「按喪服傳釋慈母如母,以為妾之無子,妾子無母,父命以為母子,然後慈母之義全也。智云有子之妾,有母之子,並乖經傳所說,如母之義,何由而生,子不違父之命,豈從失禮之命。小記云『慈母之父母無服』,今子服慈母如母,猶無所從,況可得從父服慈祖母乎?且先儒所云婦人不服慈姑者,婦從夫尚猶不服,則子不從明矣。」
 
《君父乖離不知死亡服議》 
1
君父乖離... : 魏 晉
 
2
君父乖離... : 魏劉德問田瓊曰:「失君父終身不得者,其臣子當得婚否?」瓊答曰:「昔許叔重作五經異義,已設此疑。鄭玄駮云:『若終身不除,是絕祖嗣也。除而成婚,違禮適權也。』」
 
3
君父乖離... : 晉博士徐宣瑜云:「君亡宜從公羊,窮舟車人履所至不得者,按代子即位。鄭玄注云:『君父亡,令臣子心喪終身,深所甚惑。心喪是也,終身非也。』謂從玄心喪可也。」荀組云:「至父年及壽限,中壽百歲。行喪制服,立宗廟,於事為長。禮無終身之制。」
 
《父母乖離知死亡及不知死亡服議》
1
父母乖離... : 晉 東晉
 
2
父母乖離... : 晉蔡謨曰:「甲父為散騎侍郎,在洛軍覆,奔城皋,病亡。一子相隨,殯葬如禮。甲先與母、弟避地江南,聞喪行服,三年而除。道險未得奔墓,而其弟成婚。或謂服可除,不宜以婚者。謨以為凶哀之制除,則吉樂之事行矣。且男女之會,禮之所急。故小功卒哭,可以娶事;三年之喪,吉祭而復寢。魯文於祥月而納幣,晉文未葬喪而納室。春秋左氏傳曰:『婦,養姑者也。』又曰:『娶元妃以奉粢盛。』由此言娶妻者,所為義大矣,所奉事重矣。又夫冠者,加己之服耳,非若婚娶有事親、奉宗廟、繼嗣之事,而冠有金石之樂,婚則三日不舉。金石之樂,孰若不舉之戚?加己之事,孰若奉親之重?今譏其婚而許其冠,斯何義也?不亦乖乎!」又曰:「或疑甲省墓稽留者。謨以為奔墓者,雖孝子罔極之情,然實無益之事,非亡身之所也。故禮,奔喪不以夜行,避危害也。今中州喪亂,道路險絕,墳墓跌發,名家人士皆有之,而無一人致身者,蓋以路險體弱,有危亡之憂,非孝子之道故也。而曾無譏責,何至甲獨云不可乎!且甲尋已致身,非如不赴之人也。塋兆平安,非如毀發之難也。又是時甲母篤病,營醫藥而不可違闕侍養,投身危險,必貽老母憂勤哉!昔鄭有尉止之亂,子西、子產父死於朝。子西不儆而先赴,見譏於典籍;子產成列而後出,見善於春秋:此經典之明義也。按吳雷思進參太傅軍事,亡在新汲,為賊焚燒失喪,其子不得奔迎。禮云『久喪不葬,主人不變』者,謂停柩在殯者耳,不得施於所聞。」
 
3
父母乖離... : 左丞熊遠啟云:「父母死河北賊中,如襄國、平陽,可依此制。若王化所被,人跡所及,可往而不往,非以篤孝道也。詩人喪馬,猶求之林下,不得漫依東關。吳平之初,如此例皆詣東關尋求,唯桓陵不往求,宋岱不迎母,並加清議。今為其制,且有準則。」
 
4
父母乖離... : 又司徒李胤祖父敏,浮海避公孫度,不知存亡,尋求積年不得。胤父見鄉里與父同年者亡,乃制服。徐景山勸娶而生胤。
 
5
父母乖離... : 劉智釋疑曰:「遇亂離析,計父母之年,已過百年,可終卒矣,而不得音問,計同邑里同年者,於其死日,便制喪服。或以為終身,或不許者,如何?智答曰:父母死生未定,則凶服不宜在身,繼祀為重。然則言不宜制服必繼代祀者,吾以為得之矣。凡服喪而無哀容,得以不孝議之。處厭降不得服其親,而哀情至者,吾得以孝篤稱之。」雖虞喜通疑云:「或以當終身服喪,如是曾閔所能僅行,非凡人之所逮也。謂宜三年求之,不得乃制服居廬,祥禫而除。」
 
6
父母乖離... : 孔衍乖離論曰:「聖人制禮以為經常之教,宜備有其文,以辨彰其義。即今代父子乖離,不知自處之宜,情至者哀過於有凶,情薄者習於無別。此人倫大事,禮所宜明。謂莫測存亡則名不定,名不定不可為制,孝子憂危在心,念至則然矣。自然之情,必有降殺。故五服之章,以周月為節。況不聞凶,何得過之。雖終身不知存亡,無緣更重於三年之喪也。故聖人不別為其制也。」
 
7
父母乖離... : 御史中丞劉隗奏上:「諸軍敗亡失父母未知吉凶者,不得榮宮歡樂,皆使心喪。有犯,君子廢,小人戮。」
 
8
父母乖離... :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征南大將軍王敦上言:「自頃中原喪亂,父子生乖,或喪靈客寄,奔迎阻隔。而皆制服,將向十載,終身行喪,非禮所許,稱之者難,空絕娉娶。昔東關之役,事同今日,三年之後,不廢婚宦。苟南北圮絕,非人力所及者,宜使三年喪畢,率由舊典也。」
 
9
父母乖離... : 太常賀循上尚書:「二親生離,吉凶未分,服喪則凶事未據,從吉則疑於不存,心憂居素,蓋出人情,非官制所裁也。右丞蔡謨引奔喪禮,有除喪而後歸,則未有奔除服之文也。宜申明告下。若直據東關之事,非聖人所行,恐不足以釋疑也。」循重議:「禮奔喪除而後歸者,自謂喪葬如禮,限於君命者耳。若屍靈不收,葬禮不成,則在家與在遠俱不得除也。況或必須求覓,以其喪禮待己而成者邪!若引以為義,未足以服人心也。直以禍難未銷,不可終身居服,故隨時立制,為之義斷,使依東關故事,大將軍上事,謂可從也。」帝告下曰:「若亡於賊難,求索理絕者,皆依東關故事,行喪三年而除,不得從未葬之例也。唯親生離,吉凶未定,心憂居素,出自人情,如此者非官制所裁。普下奉行。」
 
10
父母乖離... : 中郎李幹自上:父母分迸,不知所在,今妻亡不婚,吉事不接。丞相王導上:幹情事難奪,可更選代。詔曰:「前敦、循所為,唯聞哀不得奔者作制。如李幹比,竟未決之,宜急議定。」
 
11
父母乖離... : 荀組表曰:「有六親相失,及不知父母沒地者,以未指得死亡之聞,沒地處所,情慮無異。然以未審指的,希萬一之存,未忍舉哀,則有終身之戚,不涉吉事。或惟一身承一宗之重,傳祖考遺體,無心婚娶,遂令宗祀絕滅於一人,又犯不孝莫大無後之罪。此實難處,然臣猶謂此非聖人不以死傷生之教也。西路粗通,義無音問,殯可知矣,但不了死地耳。如此之徒,宜以王法斷之,令舉哀制,服勤三年,凶不過三年,此近亡於禮者之禮也。」
 
12
父母乖離... : 詔曰:「組所陳,不知父母存亡者令行服。此於有情,其尚有疑。然要當詳議此理,令可經通。不得以難安隱而直爾置之。皆一代事理,道所宜先明。」
 
13
父母乖離... : 杜夷議曰:「荀組難慮宗胤永絕,魂靈餒而莫祀,亦何可不念父母之或餬口於四方?或已死而不服,視死猶生也;或未死而服之,視生猶死也。恐視死猶生,賢於視生猶死也。且又死之與生,非意所度。春秋甲戌、己丑,陳侯鮑卒,信則傳信,疑則傳疑。謂此宜疑之,以避不敏。」
 
14
父母乖離... : 博士江泉議:「流迸離隔,便令行喪,按舊事未睹其例。昔宰咺致賵,春秋譏其豫凶事。子路赴衛,仲尼雖知必死,須使者至而哭之。然則吉凶事大,存亡應審。方今王道始通,各令尋求之理盡,乃後行喪,於禮未失。」
 
15
父母乖離... : 虞豫議曰:「子當越他境以求,其舟楫所經,人跡所至,可前而進,見難而退。若山川之險,非身所涉,雖欲沒命,則孝道不全。宜廢榮利之勢,居憔悴之慼,此慘怛之行表,德義之所先也。」
 
16
父母乖離... : 征西司馬王愆期議:「今雖父子分乖,存亡不定,昔宋岱與母離隔,吳平,其母尚存,推此,安可必其無冀乎?故先明授受不廢,謂宜使婚宦及時也。」
 
17
父母乖離... : 孫綽議云:「三千之責,莫大於不祀之痛。必俟河清而婚,或有絕嗣之門矣。」
 
18
父母乖離... : 虞譚議曰:「諸失父母者,疑行服之制。以禮除喪而歸,未奔者無不除之制。若廢祭絕嗣,皆不可行。宜詳條制,萬代可述。」
 
19
父母乖離... : 蔡謨議:「父子流離,存亡未分,吉凶無問,人道不可終凶,宜制立權禮。其過盛年之女,可聽許嫁;其男宜尋求,理極道窮,乃得聘娶。魯文公以大祥之月納幣於齊,春秋善之,傳曰『孝也』。今乖離之子,不廢婚禮,而末俗多有歡宴之會,致貽譏議,以成疑惑。今慎行之士,莫知所從。求下禮官考詳,永為典式。」
 
20
父母乖離... : 博士環濟議云:「春秋之義,納室養姑,承繼宗祀。聘納事在可許,仕進須俟清平。」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

2015年2月12日星期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