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彩虹眷村聽說"馬雲"要讓左手學會溫暖右手,

已地政學的考績來說,不覺得今天的寒流算是很冷,

眷村的小孩還是怕冷的在故意加大字體又加粗線條得像夜市,

是大人對小孩要求太多?還是小孩想先在自家屋頂寫功課得才去學校吃花生?

你說我喜歡處在花生酥餅的高級西餐廳的味道,有時候又像日本的甜點,

所有彩虹的顏色都我說過了,卻沒說過靛色,

聽說 靛色是創意、直覺力、睿智的象徵。

七彩中最暗的顏色,但卻內含了紅色,看起來沈靜卻隱藏活力,具有複雜不可思議的涵意。

小孩的靛色不強,大人的靛色似海潮聲或閃電得不想在工作環境也不想被考試成績或應酬去處罰去提起,

大概是我對你要求不多,有什麼人可以在一杯溫暖的透明乾淨的清水杯裡看到溫暖的透明乾淨?

有人說"現今的靛青染劑實際上比較接近於網頁色——午夜藍",在所有的純色中,靛色被色彩學者視為色環中最暗者,而黃色則最亮。

不曉得清晨能看到夕陽,夕陽能看到清晨,這樣算不算足夠。

 

今天,小吃店的牆壁的日曆寫著:

日沖:雞 23歲

喜神:東北;財神:正北;日煞:西方;

不宜:作灶;宜:嫁娶.祭祀.入宅.安葬(勿探病)

 

有人說,叫他喝完海尼根就半夜二更去想著花朵就好,不知是不是紙杯說的話...

秋冬的詩人對春夏的琴譜說...不知是正午還是夢幻?

 
沉重,擔憂,耐看的餘輝,就讓他的牽掛,繫了天空的木星,

旋轉的舞蹈,不敢,再提起金星也令嬰兒般的搖籃曲嘆息。


※※※

靛色 (靛藍、靛青,英語:indigo)為光譜中從波長420到440奈米的色彩,一般泛指介於藍色和紫色之間的藍紫色。

有一種方法可以觀察光譜靛,將一般CD片置放於螢光管下即可反射出靛色。 原理是螢光燈因含有水銀可於波長435.833奈米發出亮光,而且CD片可以作為繞射光柵使得光譜靛反射出來。其實也可以從螢光燈光譜中觀察。


4種常用靛色

靛色的中文名源自靛青染料的原料──蓼藍(古稱藍,又稱靛青與靛藍;學名Polygonum tinctoria)、英文名INDIGO則是另一種可作成大成藍染料的植物,稱作木藍 (Indigo;學名Indigofera tinctoria)。

螢幕靛 (Electric Indigo) :是一種從電腦螢幕顯示,顏色接近光譜靛 (Spectrum Indigo) 的色彩。色相位於網頁色藍和紫之間。
深靛 (Deep Indigo) :或稱藍紫 (Blue Violet) 是一種比顏料靛亮但比螢幕靛暗的色彩。網頁色為#blueviolet。
顏料靛:通常由顏料或色鉛筆調色出來。螢幕靛也可以從顏料中調色,衹需要加些白顏料到靛顏料中調即可。網頁色為#indigo。
靛青染料色 (Indigo Dye) 是一種與光譜靛或顏料靛不同的顏色。事實上這是從蓼藍或木藍植物提煉出來的染料。成品染劑的顏色是一種更暗的顏色,接近網頁色──午夜藍 (Midnight Blue)。
以上四種均為靛色,在使用時須指明是哪一種。因為這四色是完全不同的靛色。


螢幕靛

光譜中的靛色接近螢幕靛 (Electric Indigo) 。右側的色樣是直接對應國際照明委員會色譜 (CIE chromaticity diagram) 中波長430奈米位置的色彩而來。比之後所提的顏料靛要來得明亮許多。在下方的顏色對照表中可以發現光譜靛色恰好位於光譜藍色及紫色之間。這裡的螢幕靛接近於電腦螢幕上的光譜靛。但實際上卻無法由電腦螢幕上正確顯示光譜靛,因為光譜靛是在國際照明委員會色譜的顯示色域之外,所以螢幕靛衹是一個接近光譜靛的近似色。

在迷幻的1960年代,曾以一些螢光洋紅顏料及大量的螢光藍顏料混合出接近螢幕靛的色彩。

靛色既非加色原色也不是減色原色。這個色彩的英文名INDIGO是牛頓在區分光學光譜時所命名並加以定義。他將光譜區分為七彩使得色彩數能與西方音階中的七音符相符。因為他相信聲音和亮光自然相似,同時也能對應到他當時所知的七行星、一週七天及其他有七個項目的要件。

人類的眼睛天生對靛色光頻比較不敏感,能明辨其他色彩系的人往往不能將靛色由藍色和紫色中區分出來。包括以薩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在內的評論者曾建議靛色不應看作單獨的色彩,而應屬於藍色系色或紫色系色。

其他人則持續接受靛色為光譜中的主要色彩再加上紅、橙、黃、綠、藍、紫。從下方的藍靛紫對照表來看,任何有正常色彩視覺者均能輕易區別這3種色彩。

在所有的純色中,靛色被色彩學者視為色環中最暗者,而黃色則最亮。

 

深靛色

右側顯示的深靛色(Deep Indigo)是一種亮度在螢幕靛和顏料靛之間的靛色,等同於網頁定義色——藍紫色(Blue Violet)。

 

顏料靛(網頁定義靛色)

顯示在右方的網頁靛色就是顏料靛(Pigment Indigo)。相對於螢幕靛,畫家在畫作上所使用的靛顏料就沒有那麼明亮而顯得暗淡些。

衹要混合約55%的水青(Cyan)及約45%的洋紅(Magenta)兩種顏料即可調出顏料靛。

比較加色及減色兩種不同的色彩三原色圖可以區分螢幕靛及顏料靛。前者是從電腦螢幕每一個像素中不同比例的光以加色方式顯示,後者則是運用顏料混合以減色方式調出。加色產生的螢幕靛之所以比較明亮是由於其為光所產生的而不是顏料。

1950年代,常使用的靛色為以顏料、油漆或色鉛筆調出來的顏料靛。但在1970年代,由於迷幻藝術的發展,藝術創作者變成習慣使用明亮顏料,如明靛 (Bright Indigo;Bright Blue-violet),這時所用的靛色相當前面所提的螢幕靛,而且也有相對應的作畫顏料及色鉛筆可以直接使用。

 

靛青染料色

右側顯示的是靛青染料色 (Indigo Dye)。人類很早就開始使用靛青染料,從中國古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出自於西元前300年東周荀子的著作,可見靛青染色技術至少已使用了2300年。這個技術是將蓼屬植物的葉或莖拿來作染料使用,但是其作為靛青染料的原料其實是相當淺的藍色,經由不同的提煉技術變化出多樣染法。以日本為例,從飛鳥時代就已經將靛青染料用在衣服之上,隨著時代演進而變化出淺藍、淡藍、靛青、藏青等多種顏色。現今的靛青染劑實際上比較接近於網頁色——午夜藍 (Midnight Blue)。

 

文化中的靛色

象徵

靛色是創意、直覺力、睿智的象徵。
七彩中最暗的顏色,但卻內含了紅色,看起來沈靜卻隱藏活力,具有複雜不可思議的涵意。

 

心理

從靛色可以感受到聰明、智慧、理性、創造、賢明、意志與信念。
喜歡靛色的人可以很坦率的進行思考。對許多事物敏感且想像力豐富。具有良好的平衡及整合能力。
討厭者則容易思想障礙而變得頑固。

 

成語

古代華夏文化稱蓼藍草為藍,可以用作染料,而從其中所提煉出來的靛青染料則稱為青]],顏色比蓼藍草本身還深。周朝戰國時期荀子在《勸學》中有言:「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而北齊劉晝在《崇學》中亦寫道:「青出於藍而青於藍,染使然也。」均是用來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此即「青出於藍」(The students surpass the teacher)這句中文成語的由來。

 

飲食

大多種類的茄子皮是顏料靛色。
所謂的紫蘿蔔及紫番茄其實也是顏料靛色。

 

產科

古代馬雅文化將靛色視為對懷孕婦女和胎兒有保平安作用的顏色。因此,馬雅孕婦經常裝著靛色衣服保護自己和胎兒以避免危險及祈求順產。

 

東方哲學

印度哲學中的脈輪指身體中有七個能量中心掌管身心運作並有不同的影響,分別對應光譜中的7種色彩。對應靛色的第六脈輪位於眉間,稱作三眼輪,代表身體的部位為小腦、眼、鼻、耳及腦下垂體,其意義則為洞察力、創意、透視及直覺。

 

通靈

靈媒宣稱可以透過他們的第三眼觀察靈氣,在靈氣中靛色總與強烈的靈性和直覺有關。
由美國超自然心理學家發現一群三眼輪有著突出靛色靈氣的孩子而命名靛童 (Indigo Children)。這群孩童天資聰穎且重視自尊,但卻不容易接受世故習俗與社會規範而產生抵抗現象。因此,很容易去破壞舊有體制,並擔負起新變革。

 

科技

蘋果電腦iMac G3有十三種色彩系,其中一種是靛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9B%E8%89%B2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九十七

《禮九十七》 
1
禮九十七: 東宮妃聞喪
 
《聞父母祖父母喪》
1
聞父母祖... : 皇太子妃為父母、祖父母舉哀。
 
2
聞父母祖... : 其日,赴喪者至,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訖,舉哀前三刻,司則版啟:「請中嚴。」掌筵先於別殿東壁下設薦,為妃舉哀位,西向。為祖父母則北壁下,南向。別殿前設幔,下北面設良娣以下位,西上。前二刻,女侍臨者集列於閤外便次。司則一人升立於殿上東楹之南,女史二人立於階下,並西面。至前一刻,司則版啟:「外辦。」
 
3
聞父母祖... : 至時,引妃出,升殿,侍衛如常。典內版啟赴聞,司則傳啟,稱「某官若某夫人。以某月日辰薨」。妃啼若哭,父母啼,祖父母哭。盡一哀;問故,又哭盡哀。妃改素服,良娣以下侍臨者皆素服,哭又盡哀。女侍者以司閨下女史充之。引良娣以下入,各就位。司則稱拜,女史承傳,凡司則有詞,女史皆承傳。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再拜;司則稱哭,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司則稱止,良弟以下在位者皆止;司則稱拜,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再拜;司則稱下,女侍者引良娣以下退。司則跪啟:「請哭止。」妃止,從臨者皆止。妃退舍別次,侍從者侍衛如常。於閤哭臨如常禮。
 
4
聞父母祖... : 其日晡臨,前二刻啟嚴,良娣以下赴集。一刻啟辦。至時,引各復位。司則跪奏:「請哭。」妃哭臨如初,良娣以下皆哭,十五舉聲,司則稱止皆止,但無拜,其他如前儀。
 
5
聞父母祖... : 妃為父母之舉哀也,其妃女亦素服,引升位於戶內之東,北面,與妃俱哭;於良娣以下之退也,贊止引退。自後奔赴如別禮。其有疾故未及奔,則自後朝晡赴集,啟引即位哭臨如初,以至成服。聞外祖父母喪,則於別宮次,其日晡臨後,三朝哭臨而止。為諸王妃主本服大功者,其日晡臨而止,小功以下一舉哀而止。為良娣、宗戚與諸王妃主同。良娣以下一舉哀而止。其日內外應奉慰者,赴集、啟引、即上下位次、哭臨、撫慰及拜哭、奉慰如常禮。其日宮官等應奉慰者,赴集宮門奉慰如常禮。自後皆然。
 
6
聞父母祖... : 三日成服。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掌筵先於妃舉哀別殿東壁設素下床席,為妃成服位,西向。為祖父母則北壁下,南向。所司先製妃齊縗周之服,又製良娣以下服亦如之。
 
7
聞父母祖... : 其日,成服前三刻,司則版啟:「中嚴。」女侍臨者升列於別殿上,哭不絕聲。前二刻,司則於別殿前幔下整設良娣以下哭位如初;又於殿上妃位前設席,為奉慰位。良娣以下仍初服,集列於閤外次。女侍者各以篋奉其縗服進授,仍贊變服焉。司則一人升立於殿上東楹之南,女史二人立於階下,並西面。掌嚴以篋奉縗服升,東閒北面立。成服前一刻,司則版啟:「外辦。」
 
8
聞父母祖... : 妃仍初服即位,侍衛如初。司則跪啟:「請哭。」妃哭,從臨者皆哭,十五舉聲,司則跪奏:「請止,成服。」妃止,掌嚴以篋奉縗服進,跪授,興,仍贊變服焉。於變服則權設步障,已而去之。變服已,司則又跪啟:「請哭。」妃哭。女侍者引良娣以下入即位,司則稱拜,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再拜;司則稱哭,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司則稱止,良娣以下在位者皆止。女侍者引良娣行首一人升,詣妃前席位,跪奉慰,興,女侍者引降,還本位。司則稱拜,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再拜。女侍者引良娣以下退。司則跪啟:「哭止。」妃止,從臨者皆止。妃退舍別室如常禮,侍從者侍衛如初,於妃哭臨如初。其日晡臨,晡前二刻啟嚴,良娣以下赴集。一刻啟辦,引即位哭臨如初。
 
9
聞父母祖... : 其有妃女應成服者,則製小功五月之服,引升即位如初,與妃俱成服,哭臨先拜慰如良娣之儀。於良娣以下退,贊止引退。自後朝晡哭臨如初,以至卒哭。若公除則如別禮。其為曾祖高祖父母,則與良娣以下俱成齊縗三月之服如常禮。為外祖父母、諸王妃主、良娣、宗戚等舉哀,並與祖父母聞喪禮同。其異者,於別宮次。其日晡臨,後三朝哭臨而止。諸王妃主以下一舉哀而止。
 
3
禮九十七: 奔喪
 
《奔父母祖父母喪》 
1
奔父母祖... : 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守宮先設行宮便殿於主人大門外之右,南向。又於便殿之後及左右廂,設良娣以下及諸陪從者便次如式。又於喪寢前設障幔,為良娣以下拜哭次。主人五屬之親於妃未至之前,集列於主人第。
 
2
奔父母祖... : 其日,出宮前四刻,司則版啟:「請中嚴。」出宮前三刻,諸率等備列常行仗衛鹵簿於所出宮門外內如常儀。出宮前二刻,導客舍人於主人第喪寢尸西若殯西設薦席為妃哭位,東向。其奔祖父母喪,則戶內之西,南廂,北面。導客舍人又於喪寢庭幔下,北面重行設良娣以下拜哭位次,北面西上。其良娣以下陪從者各服素服,集列以俟,陪從如常。已成服則服縗服。內廄尉進堊車,其仗衛鹵簿並以次整列於所出宮門外內如常儀。出宮前一刻,司閨以下應陪從者,並以次進迎如常。小輿進於內庭。
 
3
奔父母祖... : 至時,司則又版啟:「外辦。」妃仍舉哀之服,升輿出,已成服則服縗服。三面周以白布行帷。至閤外,妃降輿,升堊車,內廄尉執御,典內以下前導夾引與司閨以下乘車陪從如常儀。良娣以下應從者,乘車以次序從如常。仗衛夾引。妃哭,從臨者隨哭不絕聲。於妃未到之前,司儀贊主人內外五屬之親並出就前堂哭,其位如殯堂之儀。導客舍人一人升立於喪寢東楹之南,內給使二人立於階下,並西面。
 
4
奔父母祖... : 妃至主人第降車所,司則啟:「請降入。」妃降車仍哭,入自闈門,三面周以行帷,從臨者仍哭從不絕聲,司閨以下哭從如初,侍者夾扶。主人降詣東階之南,仍立哭;其奔祖父母喪,則主人仍立哭以待。眾主人並降立於主人之後,西面北上,立哭。以服精麤為序。妃至喪寢庭。主人哭止,再拜,仍立哭。女侍者扶引,妃哭升自西側階,進尸西,跪,憑尸撫心哭,從臨者仍哭。於妃之升也,導客舍人引良娣以下從奔者,各權舍於便次,其杖衛鹵簿屯列於外內如常。主人以下應升者升,各就位哭。妃哭盡一哀,仍扶引即位哭,從臨者仍哭。若已殯,則先引進靈前,跪憑靈哭,盡哀,啟引退,西面再拜,乃即位哭。導客舍人引良娣以下入即班位。導客舍人稱拜,給使承傳,唱「可拜」,凡舍人有詞,給使皆承傳。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再拜;導客舍人稱哭,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導客舍人稱止,良娣以下在位者皆止;若已成服,則引行首升慰皆如常禮。導客舍人稱拜,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再拜訖,導客舍人引良娣以下退還便次。司則跪啟妃哭止,妃止哭,從臨者皆止,妃退降,即便次。典內版啟:「解嚴。」將士仍不得輒離部伍。
 
5
奔父母祖... : 其成服已,則宮官等應奉慰者並赴奉慰如常禮。自後妃依時哭臨如常禮。其為父若祖父喪,則自後啟引哭於後寢次。其未成服而奔,則至成服日,即與主人俱成服。其奔父母之喪,則成服而還宮。其有別飭令還宮,則隨旨期。其未即還宮也,其良娣以下及鹵簿仗衛應還者先還;留者與妃依時哭臨,及成服則如妃之禮。
 
6
奔父母祖... : 於妃還宮日之朝也,諸應奉迎之官及仗衛鹵簿等並赴主人第,奉迎如式。於還宮日,車發前三刻,司則版啟:「請中嚴。」諸率等整列仗衛鹵簿於還塗如來儀。至時,司則版啟:「外辦。」妃哭拜訖,主人以下各列本次,拜哭如初。其尊及長則不降拜。司閨扶引妃降出,侍從者如初。妃至中門,啟哭止,升車,從臨者皆止,三面周以行帷。良娣以下乘車序從如初。妃至閤外,司則跪啟:「請降入。」妃降車,升輿入,典內以下陪從至閤如初。典內版啟:「請解嚴。」諸列鹵簿者各還其所。自後赴葬及練祥,則出入如初禮。
 
7
奔父母祖... : 皇太子妃於祖父母若父母之喪不赴葬,則於啟日之朝也,與良娣以下服縗服,啟引各即上下位次,哭臨拜慰如初。若父在若祖父在為母若祖母之喪,十一月而小祥,則與良娣以下,於位次行變除之禮,易以練總,除腰絰,哭臨受慰如常禮。其稟旨行公除之禮,則十三日而除,其行除禮如別條。
 
5
禮九十七: 臨喪
 
《臨外祖父母喪》 
1
臨外祖父... : 與奔祖父母喪禮同。其異者,乘常行之車,其仗衛羽儀之屬則如平常,而位於喪寢中閒之西北壁下,南面,即位乃哭。其主人內外五屬之親,並哭於喪寢前後庭。應升者,如太子臨外祖父母喪主人以下待之禮。皇太子妃每出臨,若須嚴鼓,並須準所臨遠近及仗衛備略,備,如常。略,不備。稟旨在於當時。
 
《臨良娣以下喪》
1
臨良娣以... : 妃臨良娣以下之喪,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降臨前二刻,司則版啟:「請中嚴。」掌筵先於喪寢中閒北廂設素下床席,為妃哭位,南向。腰輿進於內庭。降臨前一刻,司則版啟:「外辦。」妃服素服,升輿出,常侍從者侍衛如常。至喪寢所,降輿,升喪寢,即位坐,哭,侍從者侍衛如常。於妃之將至也,女侍者啟引亡者之子,降東階之南,西面再拜。已成服則去杖。又女侍者啟引亡者之女,出北戶,降寢北,南面再拜。引並升,復位哭如初。司則跪啟:「請哭。」妃哭,從臨者皆哭,十五舉聲,跪啟:「止,撫慰。」妃止。女侍者引亡者之子詣妃前跪哭,撫慰之,子興,再拜,引退復位。又引亡者之女如上禮。司則跪啟:「請還。」妃升輿,引降,還,侍衛如初。於妃之降也,侍者啟引亡者之子降拜,引升,復位哭。女侍者啟引亡者之女降拜,引升,復位哭並如初。
 
8
禮九十七: 除喪
 
《除父母祖父母喪》 
1
除父母祖... : 除外祖父母喪附
 
2
除父母祖... : 妃除父母、祖父母喪服之制。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所司先製妃及良娣以下素服。導客舍人先於別殿閤外,整設良娣以下便次如初。又於別殿前整設障幔,為良娣以下拜哭次。以十三月而除服。於除服前之夕妃晡臨已,有司除其故位次,而設新下床席焉。
 
3
除父母祖... : 其日,平明後而除服。於除服前三刻,司則版啟:「中嚴。」女侍臨者升列於別殿上,哭臨如初。除服前二刻,司則於別殿前幔下,整設良娣以下位次;又於殿上妃位前設席焉,為跪奉慰位。良娣以下仍縗服,集列於閤外便次。女侍者以篋奉其素服進授,仍贊變除焉。司則一人升立於堂上東楹之南,女史二人立於堂下,並西面。掌嚴以篋奉素服升,東閒北面立。前一刻,司則版啟:「外辦。」
 
4
除父母祖... : 妃仍服縗服,引出,升,即位次,常侍從者侍衛如初。妃哭,從臨者皆哭,十五舉聲,司則跪啟:「哭止,從禮制除服。」妃止。掌嚴以篋奉素服進,跪授,興,仍贊變除焉。於變服,則權設步障,已而去之。其侍臨者亦從變除。變除已,司則又跪啟:「請哭。」妃哭,女侍者引良娣以下入,即班位。司則稱拜,女史承傳,唱「可拜」,凡司則有詞,女史皆承傳。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再拜。司則稱哭,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司則稱止,良娣以下在位者皆止。女侍者引良娣行首一人升,進妃前席位,跪奉慰,興,女侍者引降,還本位。司則稱拜,良娣以下在位者皆再拜,女侍者引良娣以下出,各還宮寢如常禮。司則跪啟:「請哭止,還。」妃哭止,從臨者皆止,妃降還內寢,侍衛如初。除外祖父母服,與祖父母服同。其行公除之禮,則五日而除之。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九十八

《禮九十八》

《三品以上喪上》 
1
三品以上... : 四品以下至庶人附
 
《初終》
1
初終: 有疾,丈夫婦人各齊於正寢北墉下,東首。墉,牆也。東首,順生氣。養者男子婦人皆朝服,齊。親飲藥,子先嘗之。嘗,度其所堪。疾困,去故衣,加新衣,為人來穢惡也。徹樂,清掃內外,為賓客來問。分禱所祀。盡孝子之情也。五祀及所封境內名山大川。四品五品祀中霤、門、戶、灶、行。六品以下祀門及行。侍者四人六品以下俱四人也。坐持手足。為不能自屈伸。內喪則婦人持之。遺言則書之。屬纊以候氣,纊,新綿,置於口鼻。氣絕,廢床,寢於地。人始生在地,庶其生氣反也。主人啼,餘皆哭。哀有深淺者。男子易以白布衣,被髮,徒跣。婦人青縑衣,被髮,不徒跣,女子子亦然。父為長子、為人後者為其本生父母,皆素冠不徒跣。女子子嫁者髽。六品以下內外改著素服,妻妾皆被髮徒跣,女子子不徒跣,出嫁者髽。出後人者為本生父母,素服不徒跣,主人主婦衣服無改,男女隨事設帷幛。齊縗以下丈夫素冠,婦人去首飾。謂齊縗婦人也。內外皆素服。素服謂有服者白布十五升;無服者不服列綵,則常服素衣。主人坐於床東,啼踊無數。眾主人在主人之後,兄弟之子以下又在其後,俱西面南上哭。妻坐於床西,妾及女子子在妻之後,哭踊無數;兄弟之女以下又在其後,俱東面南上,藉稿坐哭。六品以下又孫及兄弟孫在諸子之後,女孫及兄弟女孫在兄弟女子子之後。各依服精麤為坐先後,下準此。內外之際,隔以行帷。帷堂內門南北隔之。祖父以下於帷東北壁下,南面西上;祖母以下於帷西北壁下,南面東上:皆舒席坐哭。六品以下為嫡子三年者則草薦。外姻丈夫於戶外之東,北面西上;婦人於主婦西南,北面東上:皆舒席坐哭。若舍窄則宗親丈夫在戶外之東,北面西上;外姻丈夫在戶外之西,北面東上。諸內喪,則尊行丈夫、外親丈夫席位於前堂,若戶外之左右,俱南面,宗親戶東西上,外親戶西東上。凡喪位,皆以服精麤為序。國官位於門內之東,重行北面,以西為上,俱蒞巾帕頭,舒稿薦坐;參佐位於門內之西,重行北面,以東為上,俱素服,舒席坐哭。自國官以下,六品以下無。斬縗三日不食,齊縗二日不食,大功一日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
 
《復》 
1
復: 始死則復
 
2
復: 復於正寢。復者三人復謂招魂復魄。四品五品則二人。皆常服,以死者之上服左荷之,升自前東霤,六品以下則升自前東榮。榮,屋翼也。當屋履危,北面西上。危,棟。左執領,右執腰,招以左。每招,長聲呼某復。男子皆稱字及伯仲,婦人稱姓,其復者人數依其夫也。六品以下男子稱名。三呼而止,以衣投於前,承之以篋,六品以下以箱。升自阼階,入以覆尸。若得魂魄返然。復者徹舍西北厞,降自後西霤。不由前降,不以虛返。因徹西北厞,若云此室凶,不可居然。自是行死事。所徹厞之薪,以充煮沐。六品以下西榮,餘同。復衣不以襲斂。浴則去之。乃設床。
 
《設床》 
1
設床: 設床於室戶內之西,去腳,舒簟,設枕,施幄。六品以下不施幄。去裙,遷尸於床,南首,覆用斂衾,去死衣。斂衾,大斂所用之衾,黃表素裏也。死衣,病時所加新衣。楔齒用角柶。為將含也。綴足以燕几,校在南,綴猶拘也。校,几脛也。尸南首,几脛在南以拘足,則不使辟戾。侍者坐持之。其內外哭位如始死之儀。乃奠。
 
《奠》 
1
奠: 六品以下於含而後奠,文與此同。
 
2
奠: 奠以脯、醢、酒,用吉器,無巾柶,升自阼階,奠於尸東,當腢。鬼神無象,故設奠以憑依之。內喪,內贊者皆受於戶外而設之。凡內喪,皆內贊者行事。既奠,贊者降出帷堂。初氣絕,室內隨事設帷,至此事小訖,故設帷堂。若有赴者遣赴,赴禮合在此。下含篇後為與飭使弔篇宜相近,故列在後也。
 
《沐浴》 
1
沐浴: 自沐浴下至設重,其事皆可同時而興。
 
2
沐浴: 掌事者掘埳於階閒,近西,南順,廣尺,長二尺,深三尺,南其壤。為塊灶於西墻下,東向,以俟煮沐。新盆、盤、瓶、六莶四品五品四莶,六品以下二莶。皆濯之,陳於西階下。新此器者,重死事,塊灶,累土為灶。盆以盛水,盤以承濡濯,瓶以汲也。莶,瓦甖,受二升,有蓋。濯謂滌溉。沐巾一,浴巾二,用絺若綌,實於笲,巾所以拭也。浴巾二者,上體下體異。絺,細葛。綌,麤葛也。笲,竹器也。櫛實於箱若簞,浴衣實於篋,浴衣,以浴所衣之衣,其制今之眠帕也。六品以下櫛及浴衣各實於箱。皆具於西序下,南上。水淅稷米,六品以下淅粱米。取潘煮之。又汲為湯,以俟浴。以盆盛潘,及沐盤升自西階,授,沐者執潘及盛入。主人皆出戶外。象平生沐浴,子孫不在旁。主人出而袒簀,謂床簀去席。主人以下於戶東,北面西上,主婦以下皆於戶西,北面東上,俱立哭。其尊行者,丈夫於主人之東,北面西上,婦人於主婦之西,北面東上,俱坐哭。婦人權障以帷。主人以下既出,乃沐櫛。櫛,梳。束髮用組,挋用巾。挋,晞也,清也。浴則四人六品以下則二人。抗衾,二人浴,拭用巾,挋用浴衣。設床於尸東,衽下莞上簟。浴者舉尸,易床,設枕。剪髮斷爪如平常,鬚髮爪盛以小囊,大斂內於棺。楔齒之柶、浴巾,皆埋於埳,窴之。著明衣裳,以方巾覆面,仍以大斂之衾覆之訖,內外入就位,哭。乃襲。
 
《襲》
1
襲: 陳襲事於房內。襲衣三稱,六品以下一稱。西領南上,朝服一稱,常服二稱。凡陳衣者實之以箱篋,承以席。明衣裳;合用生絹單衫。舄一;六品以下履一。帛巾一,方尺八寸;充耳用白纊;面衣用玄,方尺,纁裏,組繫;六品以下裏亦纁。握手用玄,纁裏,長尺二寸,廣五寸,削約於內旁寸,著以綿,組繫。握手,手所握者。面衣及手衣皆通用餘色。六品以下繫手衣一具。執服者陳襲衣,庶襚繼陳不用。庶,眾也。不用,不襲也。多陳之為榮,少納之為貴。將襲,具床席於西階西,內外皆出哭於戶外,其位如浴時。襲者以床升,入設於尸東,布枕席如初。自庶襚繼陳以下,六品以下無。執服者陳襲衣於席。祝去巾,六品以下襲者去巾。加面衣,設充耳,著握手,納舄若履。凡衣死者,左衽不紐。將襲辟奠,既襲則設。六品以下皆納履,著手衣。既襲,乃覆以大斂之衾。始死時所覆衾。內外俱入,復位坐哭。諸尊者於卑幼之喪及嫂叔兄妐弟婦相哭,朝晡之閒非有事,則休於別室。
 
《含》 
1
含: 贊者奉盤水及笲,笲,竹器。飯用粱,含用璧,四品五品用稷與璧,六品以下粱與貝。升堂。含者盥手於戶外,贊者沃盥,含者洗粱、璧,四品五品洗稷璧,六品以下洗粱貝。實於笲,執以入,祝從入,北面。六品以下無祝從。徹枕,去楔。受笲,奠於尸東。含者六品以下主人含。坐於床東,西面,鑿巾,巾先覆面,將含,當口鑿之。六品以下去巾。納飯含於尸口。既含,主人復位。楔齒之柶與浴巾同埋於坎。六品以下於此後用奠與上文同。
 
《赴闕》 
1
赴闕: 六品以下無。
 
2
赴闕: 遣使赴於闕。使者進立於西階,東面南上。主人詣使者前,北面曰:「臣某之父某官臣某薨,若母若妻,各隨其稱。四品以下言死,餘同。謹遣某官臣姓某奉聞。」訖,再拜。使者出,主人哭入,復位。
 
《飭使弔》 
1
飭使弔: 使者公服入立於寢門外之西,東面。相者入告。主人素冠降自西階,迎於寢門外,見賓不哭,先入立於門右,北面。內外皆止哭。開帷。帷堂之帷。事畢則下之。使者入,升立西階上,東面。進主人於階下,北面。使者稱:「有飭。」主人再拜。使者宣飭云:「某封位薨,無封者稱姓位。四品五品云某封喪,餘同。情以惻然,如何不淑。」主人哭拜稽顙,內外皆哭。使者出,主人拜送於大門外。親故為使弔者,既出,易服入,向尸立哭十數聲,止,降出。主人候飭使出,升降自西階。主人升降自西階者,親始死,未忍當主位。
 
《銘》 
1
銘: 銘,明旌也。
 
2
銘: 為銘以絳,廣充幅,四品以下廣終幅。長九尺,韜杠。杠,銘旌竿也。杠之長準其絳也。公以上杠為龍首。四品五品幅長八尺,龍首,韜杠。六品以下幅長六尺,韜杠。書曰「某官封之柩」。在棺曰柩。婦人其夫有官封,云「某官封夫人姓之柩」。子有官封者,云「太夫人之柩」。郡縣君隨其稱。若無封者,云「某姓官之柩」。六品以下亦如之。置於宇西階上。
 
《重》 
1
重: 重木,刊鑿之,為懸孔也,長八尺,四品五品長七尺,六品以下六尺。橫者半之,置於庭三分庭一在南。以沐之米為粥,實於莶,既實以鉕布蓋其口,繫以竹●,懸於重木。覆用葦席,北向,屈兩端交於後,西端在上,綴以竹●。祝取銘置於重。殯堂前楹下,夾以葦席,簾門以布,又設葦障於庭。
 
《陳小斂衣》 
1
陳小斂衣: 小斂之禮,以喪之明日,各陳其斂衣一十九稱。無者各隨所辦。六品以下服一稱,於東房,西領,夏則裙衫。朝服一稱,自餘皆常服。陳於東序,四品五品以下於東房。西領,北上。笏一。凡斂非正色不入,絺綌不入。乃奠。將小斂,又奠。
 
《奠》 
1
奠: 饌於東堂下:凡奠器皆素。六品以下籩豆無漆。以下至虞祭,其器同。瓦甒二,實醴及酒,觶二,六品以下瓦甒一,實酒,觶一。角柶一,六品以下無。少牢及腊六品以下特牲。三俎,籩豆各八。籩實鹽脯棗栗之屬也。豆實醢醬虀菹之類也。四品五品則籩豆各六。六品以下籩豆之數各二,實亦如之。設盆盥於饌東,布巾。為奠者設盥。喪事略,故無洗。贊者辟脯醢之奠於尸床西南。乃斂。
 
《小斂》
1
小斂: 將小斂,具床席於堂西,又設盆盥於西階之西如東方。為舉尸者設盥。斂者盥訖,與執服者以斂衣入。主人以下少退,西面,主婦以下少退,東面,內外俱哭。斂者斂訖,覆以夷衾,設床於堂上兩楹閒,衽下莞上簟,尸臥之席。有枕。卒斂,開帷,主人以下西面憑哭,主婦以下東面憑哭,俱南上。凡憑尸,父母先,妻子後。訖,退。乃斂髮。
 
《斂髮》 
1
斂髮: 男子斂髮,蒞巾帕頭,六品以下則男子以蒞巾束髮。女子斂髮而髽。主人以下立哭於尸東,西面南上;主婦以下坐哭於尸西,東面南上。祖父母以下仍哭於位各如初,外姻丈夫婦人哭於位各如初。斂者舉尸,男女從奉之,遷於堂,仍覆以夷衾。棺衣。哭位皆如室內。
 
《奠》 
1
奠: 贊者盥手,奉饌至階,豆去蓋,籩俎去巾审,升,奠於尸東,醴酒奠於饌南,西上。訖,其俎,祝受巾巾之。六品以下奉饌升,奠於尸東訖,斂者受巾巾之。奠者徹襲奠,自西階降,出。下帷,內外俱坐。有國官僚佐者,以官代哭,無者以親疏為之。夜則為燎於庭。厥明,滅燎,乃大斂。
 
《陳大斂衣》
1
陳大斂衣: 大斂之禮,以小斂之明日。其日夙興,陳衣於序東三十稱,無者各隨所辦。六品以下上服三稱,西領南上。各具上服一稱,西領南上,自餘皆常服。冕具導、簪、纓,在北。內喪花釵、衾一。衾以黃為表,素為裏。六品以下朝服、公服、常服俱各為一稱,制用隨所有。
 
《奠》 
1
奠: 奠於堂東階下兩甒醴及酒,六品以下甒酒置於席。醴在南,各加勺。六品以下無。篚在東,南肆,四品五品云東肆。實角觶二,木柶一。六品以下一籩一豆。豆在甒北,籩次之,牢饌如小斂。籩豆俎皆审以功布。有簟席、素几、功布巾在饌北。掘殯埳於西階之上。喪從外來者,殯於兩楹之閒。乃斂。
 
《大斂》 
1
大斂: 將大斂,棺入,內外皆止哭,升棺於殯所。棺中之具灰炭、枕席之類,皆先設於棺內。置棺訖,內外皆哭。熬穀八筐,熬所以惑蚍蜉,令不至棺旁。四品五品則六筐,六品以下則二筐。黍稷稻粱各二,六品以下無。皆加魚腊。燭俟於饌東。設盆盥於東階東南。六品以下設盆盥於饌西。祝盥訖,六品以下掌事者盥於門外。升自阼階,徹巾授執巾者,執巾者降待於阼階下。祝盥。六品以下掌事者盥。贊者徹小斂之饌,降自西階,設於序西南,當西霤,六品以下西榮。如設於堂上,堂上謂尸東。凡奠設序西者,事畢而去之。乃適於東階下新饌所。帷堂內外皆少退,立哭。御者斂,丈夫加冠,婦人加花釵,覆以衾。六品以下御者設覆以衾。斂訖,開帷,主人以下西面憑哭,主婦以下東面憑哭,退,復位次,諸親憑哭。斂者四人舉床,男女從奉之,奉尸斂於棺,乃加蓋,覆以夷衾,內外皆復位如初。設熬穀首足各一筐,旁各三筐,六品以下一筐。以木覆棺上,乃塗之。設帟於殯上。帟,柩上承塵。祝取銘置於殯。六品以下既殯,設靈座於殯東。
 
《奠》 
1
奠: 將奠,執巾、几、席者升自阼階,入設於室之西南隅,東面,右几,加以巾。四品以下升自阼階,設於座右,加以巾。贊者以饌升,入室,西面設於席前。六品以下設於靈座前席上。殯於外者,施蓋訖,設大斂之奠於殯東。祝受巾,巾俎。六品以下掌事者受巾。奠者降自西階以出。下帷,內外皆就位,哭如初。既殯,設靈座於下室西閒,東向;施床、几案、屏障、服飾,以時上膳羞及湯沐皆如平生。當殷奠之日,不饋於下室。下室謂燕寢。無下室者,則設靈座於殯東,朝夕進常食之具於靈前,如平常也。自當殷奠之日以下,六品以下無文。
 
《廬次》 
1
廬次: 將成服,掌事者先為廬於殯堂東廊下,六品以下於墉下。近南,北戶,設苫塊於廬內。諸子各一廬。凡廬,五品以上營之。齊縗於廬南累墼為堊室,俱北戶,翦蒲為席,不緣。父兄不次殯所,各在其正寢之東為廬次、堊室。祖為嫡孫居堊室,有床。皆南面,西出戶。父不為眾子次於外。於庶子略,自若居寢。大功於堊室之南,張帷,席以蒲。小功、緦麻於大功之南,設床,席以蒲。婦人次於西房若殯後,施下床;殯堂無房者,次於後若別室。
 
《成服》 
1
成服: 三日成服,皆除去死日數。六品以下則并死日為三日。內外皆哭,盡哀。內外俱降,就次著縗服。無服者仍素服。相者引主人以下俱杖,三日而後食,杖而後能起,眾子皆杖,以病故也。童子、婦人不能病,故不杖,亦不居廬,不著菲屨。若嫡子,雖童亦杖,幼不能自杖,人代執之,所謂當室杖者也。自此以後,唯嫡子及有爵之庶子,皆得杖在位。其庶子無爵者,杖於他所,不杖在位。凡正寢,戶內曰室,戶外曰堂,虞杖不入室,祔杖不升堂。以今言之,即靈堂戶之內外也。周人祔在卒哭,今之百日也。哀衰敬生,故其杖不升靈寢。當之堂前,其縗服及杖皆致之於廬內。應杖者,朝夕哭則杖之。若孝子,出無異適,唯向殯又向墳墓而已。遠則乘車,近則使人代執杖。六品以下則不著菲屨。升,立哭於殯東,西向南上。齊縗以下就位。婦人升詣殯西位,若殯逼西壁,婦人皆位於殯北,南面東上。尊行者坐。內外皆哭,盡哀。諸子孫就祖父及諸父前跪哭,皆撫哭盡哀,就祖母及母、諸母前哭亦如之。女子子對祖母及諸母哭,遂就祖父前哭,如男子之儀,唯諸父不撫之耳。訖,各復位。伯叔母以下就主婦哭亦如之。始遭親喪,孝子荒迷,三日不食,服又成矣,是以尊卑內外聚哭盡哀。諸尊者降出還次。主人以下降立於阼階下,外姻在南少退,俱西面,北上,哭盡哀,各還次。闔戶。小功以下各還歸其家。自成服之後,諸尊者及婦人於諸親男女之喪,有事則哭於殯所;無事有時須哭者,或在正寢,則於北壁下舒席南面坐哭。父母喪,食粥,朝米四合,暮米四合。不能食粥,以米為飯。婦人皆以米為飯。
 
《朝夕哭奠》 
1
朝夕哭奠: 朝奠日出,夕奠逮日。
 
2
朝夕哭奠: 每日先具朝奠於東階下。瓦甒二,實以醴及酒,樿杓,疏布审。角觶一,木柶一。籩一,豆一,實以脯醢也。六品以下瓦甒一,實以酒,素勺,疏布审。籩一,豆一,實脯醢。內外夙興,各縗服,凡言縗服,應杖者皆杖,以下準此。男子就東階下位,若升哭於殯東也,其位如始成服之式。婦人升詣殯西位,內外皆哭。凡朝夕哭皆開帷。質明,掌事者升自阼階,入,徹奠出,置於序西南,如殯東之儀。又以朝奠入,至阼階,豆去蓋,籩甒去巾审,升阼階,入設於室如初。執饌者出,降自西階。日出後少頃,內外皆止哭,各還次。朝夕之閒,主人及諸子、妻、妾、女子子哭於其次,無時。至夕,內外俱就位哭,徹朝奠,進夕奠如初儀。日入後,內外俱止哭,各還次。哭者出,闔門。自是以後,至於啟殯,每朝夕如上儀。既殯,大功以下異門者,歸於家。
 
《賓弔》 
1
賓弔: 親故同。
 
2
賓弔: 賓至,掌次者引之次,賓著素服。相者入告。內外縗服。相者引主人以下立哭於阼階下,婦人升哭於殯西。相者引賓入立於庭,北面西上。為首者一人進,當主人東面立,云「如何不淑」。主人哭,再拜稽顙。為首者復北面位。弔者俱哭十餘聲。相者引出。少頃,相者引主人以下各還次。
 
《親故哭》
1
親故哭: 五品以下無。
 
2
親故哭: 若有親故哭殯者,內外俱升就殯堂位,尊者坐,若賓敵體以上,賓初入則起,賓坐亦坐,賓起亦起。內外俱哭。相者引賓入,升堂立於殯東,西面南上,尊者坐,俱哭盡哀。尊者起,相者引出。卑者再拜訖,乃就主人前稍南,東北面執慰。相者引以次出。恩深者,賓拜訖,又哭盡哀,或就孝子撫哭盡哀而出。少頃,相者引主人以下降還次。
 
《州縣官長弔》 
1
州縣官長... : 若刺史哭其所部,主人設席於柩東,西向。刺史素服將到,相者引主人去杖立於門內之左,北面。刺史入,升自東階,即座,西向坐哭。主人升就位哭。刺史哭盡哀,將起,主人降復階下位。刺史降出,主人拜送於大門外,杖哭而入。
 
《刺史遣使弔》 
1
刺史遣使... : 若刺史遣使弔,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內外俱縗服。主人以下就階下位,婦人入就堂上位,內外俱哭。使者素服執書,相者引入門而左,立於階閒東面。使者致辭,主人拜,稽顙,相者引主人進詣使者前,西面受書,退復位,左右進,受書。主人拜送於位,相者引使者出。使者若自入弔哭,如上弔儀。客出少頃,內外止哭,各就次。
 
《親故遣使致賻》 
1
親故遣使... : 六品以下無。
 
2
親故遣使... : 使者立於大門外之西,東面。從者以篚奉玄纁束帛立於使者西南,俱東面。凡賻通以貨財,使者隨執其物,不限以玄纁。相者入告。主人立哭。相者進主人前,東面受命,出,詣使者前,西面曰:「敢請事。」使之從者以篚進詣使者前,西向以授使者,退復位。使者曰:「某封若某官無官封者即稱某子。使某賻。」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相者引使者入,立於內門外之西,東面。主人止哭。使者少進,東面曰:「某封若某官使某賻。」主人哭,再拜。使者少進,坐委之,興,復位。掌事者進,坐舉之,興以東。相者引使者出,主人拜送。若使者致物不以器,掌事者迓受之,不委於地。其餘賻物,從者執之,立於使者東南,北面西上。掌事者受之以東,藏之。
 
《殷奠》 
1
殷奠: 六品以下無。
 
2
殷奠: 每朔望具殷奠,饌於東堂下。瓦甒二,實以醴及酒。角觶二,角柶一。少牢及腊三俎,二簋,二簠,二鉶,六籩,六豆。設盆盥於饌東,布巾。為奠者盥。其日,內外夙興,縗服,升就位哭。質明,執饌者徹宿奠,遂以饌入,至阼階,去巾蓋,升,入室,設於席前。酌奠訖,审俎以巾,執饌者降自西階以出。少頃,內外各還次,既出,闔門。及夕,執饌者升,徹殷奠,進夕奠如常禮。若有薦新,如朔奠。薦五穀若時物新出者。其日不饋於下室。不饋於下室者,為殷奠有黍稷。
 
《卜宅兆》 
1
卜宅兆: 六品以下筮宅。
 
2
卜宅兆: 既度宅兆,掘四隅,外其壤;掘中,南其壤。宅,葬居也。兆,域也。南其壤者,為葬將北首故。壤,土。
 
3
卜宅兆: 既朝哭,主人遂哭出,乘堊車詣宅兆所。出國門,止哭。六品以下出郭門止哭。掌事者先設主人以下次於宅兆東南。將到,主人又哭。至宅兆所,主人停於次,止哭。蒞卜者一人國官若僚佐之長蒞之。無者親屬為之。緇布冠,不緌,布深衣,因喪屨。蒞卜者非國官,則吉冠素服。祝及卜師凡行事者,皆吉冠素服。掌事者布卜筮席於兆南,北向西上。相者引蒞卜筮者及祝立於卜筮席西南,東面南上;卜師、筮師立於祝南,東面北上。相者引主人詣卜筮席南十五步許,當內壤北向立。相者立於主人之左少南,俱北向。親賓及從者立於筮席東南,重行西面,諸親北上,諸賓南上。立定,相者少進,東面稱:「事具。」退復位。主人免首絰,左擁之。蒞卜者進立於主人東北,西面。卜師抱龜,筮師開韇出策,兼執之,韇,藏策器。執韇以擊策,擊之以動其神。進立於蒞卜前,東面南上。蒞卜者命曰:「孤子姓名為父某官封某甫,某甫,且字也。無封者去封。四品以下,父祖稱孤子孤孫,母及祖母稱哀子哀孫,下皆準此。度茲幽宅,無有後艱。」度,謀也。宅,居也。言為父卜筮葬居。今謀此以為幽冥居域之處,得無有後艱難乎?謂有非常崩壞。若內喪,云為某母夫人某氏。卜師、筮師俱曰諾,遂述命,訖,右旋就席北面坐,命龜筮曰:「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指中封遂卜筮。訖,興,各以龜筮東面稱:「占曰從。」還本位。主人絰,哭,從者哭,盡哀,止。相者進主人之左,東面稱:「禮畢。」相者遂引主人退立於東南隅,西面。又相者引卜者立於主人之後,重行西面,俱北上。掌事者徹卜席。當安墓處立一標,又於四隅各立一標,當南門兩廂各立一標。
 
4
卜宅兆: 祝帥掌事者入鋪后土氏神席於墓左,南向。設酒樽於神座東南,加勺审。設洗於酒樽東南,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加以审。相者引告者及祝與執樽罍篚者,俱立於罍洗東南,重行西面,以北為上。國官若僚佐之長告。無國官僚佐者,親賓及主人告之。主人告俱去絰杖。立定,俱再拜。祝與執樽罍篚者先立於樽罍篚之後。執饌者以脯醢跪設於神座前,興,還本位。相者引告者詣罍洗,盥手洗爵,詣酒樽所,酌,進,跪奠於神座前,興,少退,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面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某官姓名,若主人自告,父稱孤子,母稱哀子名字。敢昭告於后土氏之神:今為某官姓名,若主人自告,云為父某官封某甫,母云太夫人若郡君某氏,各隨官職稱之。營建宅兆,神其保佑,俾無後艱。謹以清酌脯醢,祗薦於后土之神,尚饗。」訖,興。告者再拜。相者引告者還本位,西面再拜,相者引出。掌事以下俱復位,再拜,遂徹饌席樽罍以出。
 
5
卜宅兆: 主人哭還,去墓三里許,止哭。及國門,又哭。內外升,哭於位。主人入,升詣殯前,北面哭,盡哀止哭,西面再拜,降,就次。有國官僚佐,從主人入,就門內哭,主人拜,俱再拜,主人降就次,各就次。若不從,又卜筮擇地如初儀。
 
《卜葬日》 
1
卜葬日: 六品以下筮日。
 
2
卜葬日: 既朝哭,主人及諸子以下出,立於殯門外之東壁下,西面北上。國官僚佐之長蒞卜無國官僚佐者,親賓為之。行事者俱吉服,立於門西,東面南上。卜師抱龜六品以下筮人執韇。韇,藏策哭。在其南,東面。闔門東扇,主婦立於其內。掌事者設卜席於閾外闑西。相者詣主人前,東面告事具,遂引主人立於門南,北面;相者立於主人之左,少退,俱北面。主人免首絰,左擁之。蒞卜者進立於主人東北,西面。卜師少進,筮則筮人開韇出策,兼執之少進。蒞卜前東面受命。蒞卜命曰:「孤子某來日謀卜葬某父某官封某甫,母則云「為某母太夫人某氏」。考降無有近悔。」考,登也。降,下也。言卜此日葬,魂神上下,得無近於咎悔也。卜師曰諾,遂述命。訖,右旋進,就席西面坐,六品以下執韇擊策。命龜曰:「假爾太龜筮云太筮。有常。」乃作龜。筮云遂筮。訖,興,以龜退,東面稱:「占曰從。」筮云「以卦東面旅占曰從。」從,順。主人絰,興,諸子以下哭,盡哀。相者告於主婦,哭入。遂使人告於親賓。諸親及僚友卜日不來者。卜師以龜退。筮則筮人以韇退。掌事者徹卜席。相者進,六品以下贋筮進。告禮畢。主人與諸子以下入,升詣殯前,北面立哭,內外俱哭,盡哀。內外各還次。若不從,又卜擇如初儀。
 
《啟殯》 
1
啟殯: 葬有期,前一日之夕,掌事者除葦障,備啟奠。其饌如大斂。設賓次於大門外之右,南向。內外夕哭如常儀。啟殯之日,內外夙興,縗服,主人及諸子皆去冠絰,以蒞巾帕頭。國官亦以蒞巾帕頭。內外升階就位哭。尊行者坐,國官及僚佐就下位哭之。祝縗服執功布,功布長五尺也。六品以下祝素服,執功布長三尺。升自東階,詣殯南,北向。內外皆止哭。祝三聲噫嘻,乃曰:「謹以吉辰啟殯。」既告,內外皆哭,盡哀,內外各還次。祝降,與執饌者升,徹宿奠如常。祝取銘,置於重北建之。掌事者升,徹殯塗訖,設席於柩東,升柩於席上,又設席於柩東。祝執功布升,以拂柩,覆用夷衾,降出。周設帷,東面開戶。若不為坎而殯,則徹塗訖,設席於柩東。相者引主人以下升,哭於帷東,西向;妻、妾、女子子以下哭於帷西,東向,俱南上。諸祖父以下哭於帷東北壁下,南面西上;諸祖母以下哭於帷西北壁下,南面東上。外姻丈夫帷東,北面西上;婦人帷西,北面東上。尊者坐。內外俱哭。祝與進饌者各以奠升,設於柩東席上,祝酌醴奠之,內外俱哭於位,如未成服之禮。親賓致奠如別儀。有國官僚佐者,以官代哭,無者以親疏為之,晝夜不絕聲。
 
《贈諡》 
1
贈諡: 六品以下無。
 
2
贈諡: 告贈諡於柩。無贈者,設啟奠訖即告諡。其日,主人入,升立於饌東,西面。祝持贈諡文升自東階,進立於柩東南,北向。內外皆止哭。祝少進,跪讀文訖,興。主人哭拜稽顙,內外應拜者皆再拜。祝進,跪奠贈諡文於柩東,興,退復位。內外皆就位坐哭。
 
《親賓致奠》 
1
親賓致奠: 啟之日,親賓致奠於主人。設啟奠後,諸奠者入,立於寢門之外,東向。謂卑幼者。其有故則遣使。祭具陳於奠者東南,北向西上。相者入告。內外卑者皆興,立哭於位。又相者引奠者入,升,當柩東,西面。奠者哭,祭具從升,陳於柩東奠者之西,西向南上。設饌訖,執饌者降出。奠者止哭,詣酒樽所,取爵酌酒,跪奠於柩東,興,少退,西面立。內外皆止哭。奠者曰:「某封若某位伯叔,各從官爵稱之。將歸幽宅,謹奉奠。」若異姓,各從其稱。若使者,云「某封若某姓位,聞某封若某官將歸幽宅,使某奉辭」。奠畢,應拜者再拜,內外皆哭,主人哭拜稽顙。奠者哭,盡哀止,相者引出。執事者以次徹饌而出。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九十九

《禮九十九》 

《三品以上喪中》 
1
三品以上... : 四品以下至庶人附
 
《將葬陳車位》 
1
將葬陳車... : 啟日之夕,納柩車於大門之內,當門南向。進靈車於柩車之右。內外所乘之車陳於大門外,丈夫之車門西,婦人之車門東,俱服重者在上。以近門及北方為上。女子子、妻妾之車,以木為之,不漆飾。無者以籧篨衣車,以蒲纏轅轂,若白土堊之,以麤布為幌顽。周及大功之車,以白土堊之,或衣籧篨,皆以布為幌顽。其布如服布也。掌事者先於宿所張吉凶帳幕,凶帷在西,吉帷在東,俱南向。設靈座於吉帷下如常式。
 
《陳器用》 
1
陳器用: 啟之夕,發引前五刻,搥一鼓為一嚴。無鼓者,量時而行事。陳布吉凶儀仗,方相、黃金四目為方相。六品以下設魌頭之車,魌頭兩目也。誌石、大棺車及明器以下,陳於柩車之前。一品引四,披六,鐸左右各八,黼翣二,黻翣二,畫翣二。二品、三品:引二,披四,鐸左右各六,黼翣二,畫翣二。四品、五品:引二,披二,鐸左右各四,黼翣二,畫翣二。六品以下,引二,披二,鐸、畫翣各二,唯無黼黻翣耳。凡引者,锵車索也。披者,繫於锵車,四樹在旁,執之以備傾覆。鐸者,以銅為之,所以節挽者。翣者,以木為筐,廣二尺,高二尺四寸,其形方,兩角高,衣以白布,柄長五尺。黼翣黻翣,畫黼黻文於翣之內,四緣畫以雲氣。畫翣者,內外四緣皆畫雲氣。庶人無引、披、鐸、翣。
 
《進引》 
1
進引: 二刻頃,搥二鼓為二嚴。六品以下無鼓嚴。掌饌者徹啟奠以出,初徹奠,內外俱興,立哭於位。執紼者皆入,掌事者徹帷。持翣者升,以翣障柩。執紼者升。執鐸者入,夾西階立。執纛者入,當西階南,北面立。六品以下無纛,下皆準此。掌事者取重出,倚於門外之東。執旌者立於執纛南,北面。諸執披、紼、鐸、旌、纛、翣者,皆布深衣,介幘。六品以下,但執旌者立於西階南,北面,餘皆同。陳布將訖,搥三鼓為三嚴。進靈車於內門外,南向。祝以腰輿詣靈座前,內喪則婦人執腰輿。祝於輿左,西向跪,昭告曰:「孤子某母云哀子謹用吉辰,奉歸先寢,若新卜宅,云「奉遷幽宅」。四品以下先兆、幽宅。靈車就引,神道紆迴,惟以荒寥,無任鯁絕。」興,立,少頃,腰輿出,降自西階,羽儀六品以下云威儀從者如平生,詣靈車後,少頃,輿退。
 
《引輴》 
1
引輴: 四品以下舉柩,下皆如此。
 
2
引輴: 將引輴,輴即柩車。執鐸者俱振鐸,引輴降就階閒,南向。初輴動及進止,執鐸者皆振鐸,每振者先搖之,搖訖,三振之。其持翣者常以翣障於輴,輴降階,執纛者卻行而引,輴止則迴北面立,執旌者亦漸而南,輴止,迴北向立。主人以下以次從輴而降,主婦又次其後降。
 
《輴在庭位》
1
輴在庭位: 輴至庭,庭內先施席以居柩。主人及諸子以下立哭於輴東,西向南上;祖父以下立哭於輴東北,南向西上;異姓之丈夫立哭於主人東南,西面北上。婦人以次從降,妻、妾、女子子以下立哭於輴西,東向南上;祖母以下立哭於輴西北,南向東上;異姓之婦人立哭於主婦西南,東面北上。內外之際,障以行帷。凡帷用,如服布。國官立哭於執紼者東南,北面西上;六品以下無國官也。僚佐立哭於執紼者西南,北面東上。
 
《祖奠》 
1
祖奠: 庭位既定,祝帥執饌者設祖奠於輴東,如大斂之儀。祝酌奠訖,進饌南,北面跪曰:「永遷之禮,靈辰不留,謹奉柩車,式遵祖道,尚饗。」少頃,徹之。
 
《輴出升車》 
1
輴出升車: 執披者執前後披,執紼者引輴出。四品以下無。輴車動,旌先纛次,主人以下從哭於輴車後,婦人次哭於後。輴出,到锵車,執紼者解紼,屬於锵車,四品以下唯柩出到锵車,餘同。設帷障於輴車後,執紼執披者如常,遂升柩。內外哭位如在庭之儀。
 
《遣奠》 
1
遣奠: 既升柩,祝與執饌者設遣奠於柩東,如祖奠之禮。祝酌奠於饌前,少頃徹之。
 
《遣車》 
1
遣車: 既遺奠,掌事者以蒲葦苞牲體下節,七苞,四品五品五苞,六品以下二苞。以繩束之,盛以盤,載於車,列於旌前。
 
《器行序》 
1
器行序: 徹遣奠,靈車動,從者如常,鼓吹振作而行。六品以下無鼓吹。先靈車,後次方相車,六品以下魌頭車也。次誌石車,次大棺車,次輴車,誌石與大棺若先設者,不入陳布之次。四品以下無輴車。次明器輿,次下帳輿,次米輿,五穀米實以五筲,各斗二升,审用疏布。次酒脯醢輿,酒實以壺,各五升,审用功布。醢實於二甕,各三升,审用疏布。次苞牲輿,次食輿,食盤艶具自足。方相以下駕士馭,士舁明器、下帳等,人皆介幘深衣。六品以下魌頭,無駕士。次銘旌,次纛,次鐸,鐸分左右。次锵車。
 
《諸孝從柩車序》 
1
諸孝從柩... : 主人及諸子俱絰杖縗服,禿者縗巾加絰。徒跣哭從,諸丈夫婦人各依服精麤以次從哭。出門,內外尊行者皆乘車馬,哭不絕聲。
 
《郭門親賓歸》 
1
郭門親賓... : 山郭,若親賓還者,權停柩車,內外尊行者皆下車馬,依服之麤細為序,立哭如式。相者引親賓以次就柩車之左,向柩立哭盡哀,卑者再拜而退,婦人亦如之。
 
《諸孝乘車》 
1
諸孝乘車: 親賓既還,內外乘車馬。若墓遠及病不堪步者,雖無親賓還,主人及諸子亦乘堊車,去塋三百步皆下。
 
《宿止》 
1
宿止: 靈車到帷門外,迴,南向。進腰輿於靈車後。威儀從者如常。少頃,輿入,詣靈座前,少頃降出。遂進常食於靈座,若食頃,徹之。每至停宿之所,於室設靈座,進食如初。柩車到,入凶帷,停於西廂,南轅。祝設几席於柩車東。
 
《宿處哭位》
1
宿處哭位: 初至宿處,內外皆就柩車所。主人及諸子以下於柩車之東,西面南上;妻妾、女子子、婦人於柩車之西,東面南上;祖父以下於柩車東北,南面西上;異族有服者於柩車東南,西面北上;祖母以下於柩車西北,南面東上;異姓婦人又於柩車西南,東面北上;國官於帷外柩之東,北面西上;僚佐於柩之西,北面東上。俱立哭。自國官以下,六品無。
 
《行次奠》 
1
行次奠: 凡停宿,進酒脯之奠於柩東,如朝奠之儀。既設奠,內外各還次,迭哭不絕聲。及夕,內外就柩車所哭,進夕奠如朝奠之儀。訖,迭哭如常。厥明,又就位哭,進朝奠亦如之。若食頃,徹之。吉凶儀仗依式發引,內外從哭如初儀。
 
《親賓致賵》 
1
親賓致賵: 賓有賵禮,在主人設祖奠之時。賓立於大門外西廂,東面。從者以篚奉玄纁,立於賓西南,俱東面。牽馬者以馬陳於賓東南,北首西上。相者入告,遂詣主人之左,北面受命,出,對賓前西面曰:「敢請事。」賓曰:「某敢賵。」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賓之從者坐奠篚,取幣,興,詣賓前,西面以授賓,退復位。相者引賓入。牽馬者先以馬入,陳於輴車南,北首西上。四品以下於柩車南。賓入,由馬西,當輴車東南,北面立。內外權止哭。賓曰:「某謚封若某位,將歸幽宅,敢致賵。」辭畢而哭,內外皆哭,主人拜稽顙。賓止哭,相者引賓進輴車東,西面奠幣於車上,相者引賓又由輴車前以西而出。初賓出,掌事者由主人右詣輴車東,西面舉幣以東。東藏之。受馬者由前旋牽馬者後,適其右受之,牽者由前以西而出。賓將出,主人拜稽顙送之。
 
《塋次》 
1
塋次: 前一日之夕,掌事者先於墓門內道西,張帷幕、設靈座如初。
 
《到墓》 
1
到墓: 乘車者卑行見墳而下,尊行及塋而下,序哭。靈車至帷門外,迴車南向,祝以腰輿詣靈車後,少頃,入詣靈座前,少頃,以輿降出,遂設酒脯之奠如初。柩車至壙前,迴南向,丈夫婦人之位如遣奠之儀。
 
《陳明器》 
1
陳明器: 掌事者陳明器於壙東南,西向北上。
 
《下柩哭序》 
1
下柩哭序: 進輴車四品以下布席。於柩車之後,張帷,下柩於輴。丈夫柩東,婦人柩西,以次進憑柩哭,盡哀,各退復位。內外卑者再拜辭訣。相者引主人以下哭於羡道東,西面北上。妻及女子子以下婦人皆障以行帷,哭於羡道西,東面北上。
 
《入墓》 
1
入墓: 施席於壙戶內之西。四品以下遂下柩於壙。執紼者屬紼於輴,六品以下無執紼者。遂下柩於壙戶內席上,北首,覆以夷衾。
 
《墓中置器序》 
1
墓中置器... : 輴出。四品以下無輴車,但有持翣者。持翣者入,倚翣於壙內兩廂,遂以下帳張於柩東,南向。米、酒、脯陳於下帳東北,食盤設於下帳前,苞牲置於四隅,醯醢陳於食盤之南,藉以版,明器設於壙內之左右。
 
《掩壙》 
1
掩壙: 掌事者以玄纁授主人,主人授祝,祝奉以入,奠於靈座,主人拜稽顙。施銘旌誌石於壙門之內,置設訖,掩戶,設關籥,遂復土三。主人以下稽顙哭,盡哀,退,俱就靈所哭。掌儀者設祭后土於墓左,如後儀。
 
《祭后土》 
1
祭后土: 先於墓左除地為祭所。柩車到,祝吉服鋪后土氏神席北方,南向。設酒樽於神座東南,北向。設洗於酒樽東南,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以巾爵實於篚。既復土,告者吉服,國官僚佐之長。若無者親賓充也。相者引告者與祝及執樽罍篚者,俱立於罍洗東南,重行西面,以北為首。立定,俱再拜。祝與執樽罍篚者俱就樽罍篚之後。相者進告者之左,北面白:「請行事。」掌饌者以饌入,祝迎引設於神座前,置設訖,掌饌者出。相者引告者詣罍洗,盥手洗爵,相者引告者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审,告者酌酒,進,跪奠於神座前,俛伏,興,少退,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面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某官姓名,敢昭告於后土之神:某官封謚,窆茲幽宅,神其保佑,俾無後艱。謹以犧齊粢盛庶品,明薦於后土之神,尚饗。」訖,興。告者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相者引告者退復位,再拜,相者引告者出。祝以下俱復位,再拜,徹饌席以出。
 
《反哭》 
1
反哭: 既下柩於壙,搥一鼓為一嚴,無鼓者量時陳布也。掩墓戶。搥二鼓為再嚴,內外就靈所。搥三鼓為三嚴,徹酒脯之奠,進靈車於帷外,陳布儀衛六品以下唯陳布儀。如來儀。又進腰輿,入詣靈座前,少頃,出詣靈車後,少頃,輿退,靈車發行,內外從哭如初儀。出墓門,尊行者乘車馬,去墓百步許,卑者乘車馬以哭從。靈車到第,內外皆下車馬。靈車入,至西階前,迴南向,祝以腰輿詣靈車後,少頃,升,入詣靈座前。主人以下從升,立於靈座東,西面南上。少頃,腰輿降出。內外俱升。諸祖父以下哭於帷東,北壁下,南面西上;妻及女子子以下婦人哭於靈西,東面南上;諸祖母以下哭於帷西,北壁下,南面東上;外姻哭於南廂:丈夫於帷東,北面西上;婦人於帷西,北面東上。有親賓弔哭者,升堂,西向靈哭如常。其弔於庭者,稱「痛當柰何」,餘如常儀。哭盡一哀,相者引主人以下降,各還次。沐浴以俟虞。斬縗者沐而不櫛,齊縗者以下櫛。
 
《虞祭》 
1
虞祭: 柩既入壙,國官若僚佐之長與祝六品以下無國官,以下同。先歸修虞事。牢饌如殷奠,器用烏漆。先造虞主,以烏漆匱匱之,盛於箱,烏漆趺,一皆置於別所。虞主用桑,主皆長一尺,方四寸,上頂圓,徑一寸八分,四廂各刻一寸一分,又上下四方通孔,徑九分。其匱,底蓋俱方,底自下而上,蓋從上而下,與底齊。其趺方一尺,厚三寸。將祭,出神主置於座,其匱安於神主之後。四品以下無。具饌於堂東。靈車將至,掌事者先施靈座於寢堂室內戶西,東向;於靈東又南北設帷,東出戶。若室內窄,則設靈座於堂。腰輿將入,祝奉虞主入置於靈座,東向,設素几於右。自腰輿以下,四品以下無。掌事者設洗於西階西南,北向,東面當西霤,六品以下西榮。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西,篚在洗東,南肆,篚實爵一,巾一,加审。設瓦甒二於靈座之左,北墉下,醴酒在東,审用絺,加勺,南柄。
 
2
虞祭: 既沐浴,主人及諸子、妻妾、女子子內外升詣靈所。主人及諸子倚仗於室戶外,及應拜者哭於靈東西如初,內外皆哭。祝與執樽罍篚者各就樽罍篚所立。執饌者以饌入,俱升自東階,陳設如殷奠之儀,訖,掌饌者降出。
 
3
虞祭: 相者引主人降自西階詣罍洗,主人止哭,執罍洗者酌水,主人盥手,執篚者取巾於篚,興,授主人,主人拭手訖,受巾奠於篚。又取爵,興,以授主人,執罍洗者又酌水,主人洗廢爵,爵無足者。執篚者又授巾,主人拭爵訖,受巾奠於篚。相者引主人升自西階,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审,主人酌醴。相者引主人進詣靈座前,西向跪,奠爵於饌前,俛伏,興,少退,西向立。祝以祝文進立於神座之右,北面,內外皆止哭。祝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哀子某,孫稱哀孫,此為母及祖母所稱也。父祖則稱孤子孤孫。敢昭告於考某官封謚:妣則云妣夫人某氏。孫為喪主,則稱祖。日月遄速,奄及反虞,叩地號天,五情糜潰。謹以潔牲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四品以下,謹以潔牲剛鬣、嘉薦、普淖、明齊、溲酒。餘同。哀薦祫事於考某官封謚,尚饗。」祝興。主人哭,再拜。內外應拜者,皆哭,再拜。祝進,跪奠版於靈座,興,出復位。哭盡哀。
 
4
虞祭: 相者引主人以下出,杖,降自西階各就次。妻妾、女子子以下各還別室。祝闔戶,與執樽罍者降出。少頃,祝與掌饌者入,開戶,徹饌,祝匱主,四品以下無主。闔戶以出。掌事者埋重於門外道左。
 
5
虞祭: 閒日再虞,後日三虞,禮皆與初虞同。又閒日為卒哭祭。其虞祝辭,再虞云「哀薦虞事」,第三虞云「哀薦成事」。
 
《卒哭祭》 
1
卒哭祭: 前一日之夕,掌事者改廬,剪屏,柱楣,塗廬不塗見面,塗廬裏,不塗廬外。剪蒲為席,不緣,以木為枕。牢饌如虞祭。其日夙興,祝入,燭先,升自阼階,入於室,祝整拂几筵,啟匱,出神主,置於座以出。自啟匱以下,四品以下無。掌事者設洗於西階西南,北向,東面當西霤,六品以下當西榮。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西,篚在洗東,南肆,篚實爵一,巾一,加审。設瓦甒二於靈座之左,北墉下,醴酒在東,审用絺,加勺,南柄。掌事者具饌於堂東。祝與執樽罍篚者先入,立於樽罍篚之後。
 
2
卒哭祭: 內外縗服俱升。主人及諸子倚仗於室戶外,俱立於靈座東,西面南上;妻妾、女子子立於靈座西,東面南上。內外各就位,坐哭。應拜者立。掌饌者以饌升,入設於靈座前。
 
3
卒哭祭: 相者引主人降自西階,詣罍洗,主人止哭,盥手洗爵;相者引主人升自西階,入詣酒樽所,主人酌醴;相者引主人進,跪奠於靈座前,俛伏,興,少退,西面立。應拜者陪於後。祝持版入,立於靈座之南,北面。內外止哭。祝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哀子某,敢昭告於考某官封謚:妣云妣夫人某氏。日月不居,奄及卒哭,追慕永往,攀號無逮。謹以潔牲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四品以下,謹以潔牲柔毛、剛鬣、嘉薦、普淖、明齊、溲酒。餘同。六品以下無柔毛,餘與四品、五品同。下皆準此。哀薦成事於考某官封謚,尚饗。」主人以下哭再拜,內外應拜者皆再拜哭。祝興,進,跪奠版於靈座前,興,還樽所。祝讀版訖,興,跪進版,與主人哭同時。相者引主人退復位,哭盡哀,內外各還次。祝闔戶,與執樽罍者降出。少頃,與掌饌者入,開戶,徹饌,祝匱主,闔戶以降。
 
4
卒哭祭: 自卒哭之後,朝一哭,夕一哭,蔬食飲水,周而小祥。
 
《小祥祭》 
1
小祥祭: 主人有司先制栗主并趺匱等,如喪主之禮。四品以下無。前一日之夕,毀廬為堊室,設蒲席。周喪堊室者除之,設地席。陳練冠於次。主人及諸子俱沐浴,櫛,爪剪。牢饌及器如卒哭之禮。
 
2
小祥祭: 其日夙興,祝入,燭先,升自阼階,入於室。四品以下無主人,加整拂几筵以出。祝於靈座之西更設喪主座,東向。祝奉喪主置於座訖,祝出,迎栗主入置於舊靈座,祝開匱,奉出栗主,置於靈座訖,設几於右,乃出。四品以下無奉主儀。
 
3
小祥祭: 掌事者設罍洗篚於西階西南如初。篚實爵一,巾一,加审。設瓦甒二於靈座之左,北墉下,醴酒在東,审用絺,加勺,南柄。具饌於堂東。祝與執樽罍篚者先入,立於樽罍篚之後。
 
4
小祥祭: 內外縗服。主人倚仗於階東,俱升就位,應拜者立。哭盡哀,相者引降,主人杖就次,主婦以下各就次。主人及諸子除首絰,著練冠,妻妾、女子子除腰絰。周服者者除之,丈夫素服吉冠屨,婦人素服吉屨。相者引主人及諸子倚杖如初,內外俱升就位哭。掌饌者以饌升自東階,入設於靈座前,設訖,掌饌者降自西階以出。
 
5
小祥祭: 相者引主人降自西階,詣罍洗,主人止哭,盥手洗爵;相者引主人升自西階,入詣酒樽所酌醴,進,跪奠於靈座前,俛伏,興,少退,西面立。祝持版進立於靈座之右,北面。內外皆止哭。祝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哀子父歿稱孤子。某敢昭告於考某官封謚:妣云妣夫人某氏。歲月警迫,奄及小祥,攀慕永遠,重增屠裂。謹以潔牲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四品以下,謹以潔牲柔毛、剛鬣、嘉薦、普淖、明齊、溲酒。餘同。祗薦祥事於考某官封謚,尚饗。」主人哭再拜,內外應拜者皆再拜哭。祝興,進,跪奠版於靈座,興,還樽所。主人哭拜與祝興奠版同時。相者引主人就位,哭盡哀,內外各還次。主人杖如式。祝闔戶,與執樽罍者降出。少頃,祝與進饌者入,開戶,徹饌,祝匱主,闔戶以降。其喪主祝奉出,埋之於廟門外之左。四品以下,但祝闔戶以降,無匱主儀。
 
6
小祥祭: 自小祥之後,止朝夕之哭,哭無時,哀至則哭。始食菜果,飯素食,飲水漿。無鹽酪不能食,鹽酪可。又周而大祥。
 
《大祥祭》 
1
大祥祭: 前一日之夕,除堊室,張帷,又備內外受服謂之大祥之服。各於其次。主人及諸子俱沐浴、櫛、爪剪。牢饌及器如小祥之禮。
 
2
大祥祭: 其日夙興,內外各服其縗服,並於次哭,盡哀。除服者著除服訖,又哭,盡哀止。昧爽前,六品以下云夙興。祝入,燭先,升自阼階,入於室,祝整拂靈筵,啟匱出神主,置於座,右几以出。四品以下,唯祝入整拂几筵以出。
 
3
大祥祭: 掌事者設罍洗篚於西階西南如初,篚實爵一,巾一,加审。設瓦甒二於靈座之左,北墉下,醴酒在東,审用絺,加勺,南柄。具饌於堂東。祝與執樽罍者先入,立於樽罍之後。內外俱升,就位哭。掌饌者以饌升自東階,入設於座前,置設訖,掌饌者降自西階以出。
 
4
大祥祭: 相者引主人降自西階,詣罍洗,主人止哭,盥手洗爵。相者引主人升自西階,詣酒樽所,酌醴,進,跪奠於靈前,俛伏,興,少退,西面立。祝持版進立於靈座之右,北面。內外皆止哭。祝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哀子父喪稱孤子。某敢昭告於考某官封謚:妣云妣夫人某氏。日月逾邁,奄及大祥,攀慕永遠,無任荒踣。謹以潔牲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四品以下,謹以潔牲柔毛、剛鬣、嘉薦、普淖、明齊、溲酒。餘同。祗薦祥事於考某官封謚,尚饗。」主人哭再拜,應拜者皆再拜哭。祝興,進,跪奠版於靈座,興,還樽所。相者引主人就位哭,盡哀。
 
5
大祥祭: 主人以下各還外寢,妻妾、女子子以下還於寢。祝闔戶,與執樽罍者降出。少頃,掌饌者入,開戶,徹饌,祝匱主,四品以下但掌事者除靈座。闔戶而出。
 
6
大祥祭: 閒月而禫。自大祥之後,外無哭者,食有醢醬。
 
《禫祭》 
1
禫祭: 前一日,掌事者先備內外禫服,各陳於別所。主人及諸子俱沐浴、櫛、爪剪,仍宿於外寢。牢饌及器如大祥之禮。
 
2
禫祭: 其日夙興,祝入,燭先,升,拂几筵,啟匱,出神主置於座。四品以下唯設几筵於奠。掌事者設罍洗篚於東階東南如常,篚實爵一,巾一,加审。設瓦甒二於座之左,北墉下,醴酒在東,审用絺,加勺,南柄。具饌於堂東。祝與執樽罍篚者先入,立於樽罍篚之後。
 
3
禫祭: 主人及諸子、妻妾、女子子仍祥服,為長子三年者亦祥服。內外俱升就位,哭盡哀,降,釋祥服,應禫服者著禫服。相者引主人以下俱升,就位哭。掌饌者以饌入,升,設於座前訖,執饌者出。
 
4
禫祭: 相者引主人降自東階,詣罍洗,盥手洗爵;相者引主人升自東階,詣酒樽所,酌醴,進,跪奠於座前,俛伏,興,少退,西面立。祝持版進立於座之右,北面。內外皆止哭。祝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孤子某,敢昭告於考某官封謚:妣曰妣夫人某氏。禫制有期,追遠無及,謹以潔牲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四品以下謹以潔牲柔毛、剛鬣、嘉薦、普淖、明齊、溲酒。餘同。祗薦禫事於考某官封謚,尚饗。」主人哭再拜,應拜者再拜,內外皆哭。祝興,進,跪奠版於座,還樽所。
 
5
禫祭: 相者引主人以下出,降自東階,還寢;內相者引妻妾、女子子以下降自西階側,還於寢。祝闔戶,與執樽罍者降出。少頃,掌饌者入,開戶,徹饌以出;祝匱神主,闔戶以降。
 
6
禫祭: 祔廟如別儀。自禫之後,內無哭者,始飲醴酒,食乾肉。
 
《祔廟》 
1
祔廟: 六品以下云祔祭。
 
2
祔廟: 將祔,卜日如常儀。四品以下筮日如常儀。
 
3
祔廟: 將祔,掌事者先於始祖廟室內西壁為埳室。四品以下無此儀。前三日,主人及亞獻、終獻及諸執事者俱散齋二日,致齋一日。
 
4
祔廟: 前一日,掌事者清掃廟之內外。其廟應遞遷者,皆出神主置於座,四品以下,但遞遷者設座,無神主,下同。主人以酒脯告遷訖,遂移床幄,以次遷神主,置於幄座,又奠酒脯醢以安神。少頃,掌饌者徹饌以出,掌廟者以次匱神主納於埳室訖,六品以下,但前一日掌事者清掃正寢之內外。其日未明,掌事者設曾祖之座於正寢室內之奧,東向。又設考之祔座於曾祖室內東壁下,西向,右几。妣則祔於曾祖姑,設座亦如之。言曾祖及曾祖姑,皆據孝子之言,於亡者祖及祖姑也。祔於曾祖,則曾祖妣配,有事於尊,可以及卑者。六品以下,設考之祔座於曾祖座東南,北向,皆右几。餘同。設主人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子孫位於南門內道東,北面西上。設亞獻、終獻位於主人東南,設掌事者以下位於終獻東南,俱西面北上。亞獻終獻以國官僚佐,若無,親賓充。設贊唱者位於主人西南,西面。設酒樽於堂上室戶之東南,北向西上。設洗於阼階東南,北向,東西當東霤,六品以下云東榮。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爵三,巾二,加审。其爵數每廟三。
 
5
祔廟: 祔日,內外夙興,掌饌者先具少牢之饌二座,各俎三,簋二,六品以下具特牲之饌二座,各俎一,簋二。餘同。簠二,鉶二,酒樽二。其二樽,一實玄酒,為上;一實清酒,次之。上樽加玄酒者,重古。其籩豆,一品者各十二。二品三品各八,四品五品各六,六品以下者各四。主人及行事者各服祭服。掌事者具腰輿。掌廟者開神主置於座,降出。曾祖妣神主並而處右。若祔妣則出曾祖妣神主而已。執樽罍篚者入就位。四品以下,則主人以下皆入就位,又諸婦人停於門外,周以行帷,俟祭訖而還。六品以下,則諸婦人位於西階西南,餘與四品以下同。
 
6
祔廟: 內外俱就靈室所。祝進座前,西面告曰:「以今吉辰,奉遷神主於廟。」執輿者以輿升,入,進輿於座前。祝納神主於匱,置於輿,祝仍扶於左,若祔妣,則閽寺之屬扶於右。降自西階,子孫內外陪從於後。至廟門,諸婦人停於門外,周以行帷,俟祭訖而還。神主入自南門,升自西階,入於室。諸子孫從升,立於室戶西,重行東面,以北為上。行事者從入,各就位。輿詣埳室前,迴輿西向。祝啟匱,出神主置於座。輿降,立於西階下,東向。相者引主人以下降自東階,各就位。自內外各就靈室以下,四品以下無。祝立定,贊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掌饌者引饌入,升自東階,入於室,各於神座前施設訖,掌饌以下降出。
 
7
祔廟: 相者引主人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東階,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审,主人酌酒,相者引主人入室,進,北面跪奠爵於曾祖神座前,俛伏,興;相者引主人出,詣酒樽所,取爵酌酒,入室,進,東向跪奠於祖神座前,俛伏,興,出戶北面立。群祖及考皆如之。祝持版進於室戶外之右,東向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孝曾孫某官封某敢昭告於曾祖某官封謚、若無官封,但云曾祖之靈。祔母云曾祖妣夫人某氏,不告曾祖。祖某官封謚、若祔母,云祖妣某氏。以下無官封者,但云考妣之靈。考某官封謚:若祔母,云妣某氏。如父在,不可遽遷祖妣,先妣宜於廟東北,當別立一室,藏其主,待考同祔。某罪積不滅,歲及免喪,先王制禮,練主人祔,宗廟上遷,昭穆繼序,是用適於皇考封謚,以遷王考封謚,躋祔孫某封謚。無官封者,但云以適遷於祖,躋祔某孫。若母同祔,則云適遷於祖姑夫人某氏,以躋祔孫婦夫人某氏。各隨所稱。無官封者,但云以適遷於祖姑某氏,以躋祔孫婦某氏。謹以潔牲剛鬣,嘉薦、普淖、明齊、溲酒,祗薦於曾祖某官封謚,曾祖妣某氏配;祖某官封謚,祖妣某氏配;考某官封謚。若祔母,則云曾祖妣某氏,祖妣某氏。尚饗。」興。主人再拜。祝進,入,奠版於曾祖神座,興,還樽所。相者引主人入室,立於西壁下,東面再拜。相者引主人出,降,還本位。
 
8
祔廟: 初主獻將畢,相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詣酒樽所,酌酒,入,進,北面跪奠於曾祖座前,俛伏,興;相者引亞獻詣酒樽所,取爵酌酒,入,進,東面跪奠於祖神座,考亦如之。俛伏,興,出戶北面再拜訖,又入室,立於西壁下,東面再拜,相者引出,降復位。
 
9
祔廟: 亞獻將畢,相者引終獻詣罍洗,盥手,升酌終獻如亞獻之儀訖,相者引終獻降復位。
 
10
祔廟: 祝入,徹豆,還樽所。贊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相者引主人出,又相者引在位子孫以下出。掌饌者入,徹饌以出。掌廟者與祝、閽寺納曾祖神主於埳室,出。又以腰輿升,詣考神座前,祝納主於匱,置於輿,詣考廟,出神主置於座,進酒脯之奠於座前,少頃徹之,祝納神主於埳室。自掌廟者以下,六品以下無。
 
11
祔廟: 齊縗三年,其虞、卒哭、祥、禫變除之節,與斬縗同。父在為母、為妻當二祥及禫,日月之期雖異,其儀節則同。周服以下變除,依其月算,各以其日之晨,備縗服,升就位,哭盡哀,降詣別室,釋縗服,著素服,又就位哭盡哀,出就別室終日。異門者至夕,各還其家。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一百

《禮一百》 

《三品以上喪下》 
1
三品以上... : 四品以下至庶人附
 
2
禮一百: 改葬
 
《卜宅》 
1
卜宅: 將改葬者,吉服卜宅兆,其餘如葬卜宅兆之儀。先於绵所,隨地之宜張白布帷幕,南向開戶。
 
《啟請》 
1
啟請: 其日,內外諸親應集者,皆至墓所,各就便次。主人、眾主人、妻妾、女子子俱緦麻服,餘周親以下皆素服,丈夫於墓東,西向,婦人於墓西,東向,皆北上,婦人障以行帷,俱立哭盡哀,卑者再拜。
 
《開墳》 
1
開墳: 祝立於羡道南,北向。內外皆哭止。祝三聲噫嘻,啟以開墳改葬之故。其意敘改葬所由之事,隨時為之。內外又哭盡哀,權就別所。掌事者開墳訖,內外又就位,哭如初。
 
《舉柩》 
1
舉柩: 掌事者設席於幕下,舉柩出,置於席上,內外俱從柩哭於幕所。主人以下柩東,西面,主婦以下柩西,東面,俱南上。丈夫周親以下於主人東北,南面西上;婦人周親以下於主婦西北,南面東上。外姻丈夫於主人東南,北面西上;婦人於主婦西南,北面東上。尊者坐。國官於帷門外之東,北面西上;六品以下無國官以下儀。僚佐於帷門外之西,北面東上。皆舒席為位。
 
《奠》 
1
奠: 祝以功布拭棺,改加新褚。設洗於幕西南隅,罍水在洗西,加勺审,篚在洗東,南肆,實巾二、爵一於篚,加审。設席於柩東,設啟奠於席上,設醴酒之樽於饌南。主人詣罍洗,盥手洗爵,進,酌酒,奠於席前,興,少退,西面再拜。內外卑者俱再拜。少頃,徹奠。
 
《升柩車》 
1
升柩車: 既奠,進锵車六品以下柩車,下準此。於帷門外,南向。掌事者升柩於锵車,遂詣施設所,內外俱哭從。掌事者先設床於幕下,有枕席,周設帷。柩車至帷門外,丈夫於柩東,婦人於柩西,俱立哭。掌事者舉柩,降置於輴,入設於床東,若於墓所即斂,初奠訖不進锵車,設床於柩東而加枕席,遂舉尸以斂之。舉尸出,置於床,南首。柩初入定,內外就位哭,如墓所之儀。
 
《斂》 
1
斂: 陳衣於幕東帷內,明衣裳及上服各一稱,西領南上。冕六品以下則弁若冠。具導、簪、纓,在北。內喪則花釵。衾一。衾以黃為表,素為裏。具饌於幕東,兩甒醴酒。柩初至幕下,舉尸於床,主人、眾主人稍退,仍西向,妻妾、女子子稍退,仍東向。遂斂,丈夫加冕,六品以下則弁若冠。婦人以花釵,又覆以衾。於主人、眾主人妻妾、女子子憑哭,斂將訖,掌事者以棺入,設於西廂,藉以席。於棺入,內外皆止哭;置棺定,乃哭。舉者四人入舉床,男女從奉之舉尸斂於棺,乃加蓋,覆以衾。設帷於棺東,內外就位哭如初。
 
《奠》 
1
奠: 既斂,祝執巾、几、席入,設於柩東,右几,加以巾。掌事者設罍洗於幕西南隅如初。祝以饌升設於席前,施設訖,執饌者降,出。相者引主人盥洗酌酒,進奠於席前,興,少退,西面再拜。內外卑者皆再拜訖,主人以下各退就位,俱坐哭。
 
《設靈》 
1
設靈: 既斂,設靈於吉帷內幕下西廂,東向,施床帷、屏几、服飾。以時上膳羞及湯沐,皆如平常。
 
《進引》 
1
進引: 前一日之夕,掌事者進锵車於凶帷外,六品以下進柩車於凶帷外。當門南向。其下帳、明器及苞牲等輿,陳於锵車前少西,東向。其日進引前,量時刻搥一鼓為一嚴,六品以下無鼓,但量時而已。陳靈車儀仗如常。在陳車篇。少頃,搥二鼓為再嚴,侍靈車俱詣靈所,腰輿威儀入陳如常。進靈車於帷門外,南向。少頃,搥三鼓為三嚴,掌事者入,徹饌以出。內外皆興,立哭於位。執披紼者入,掌事者徹帷,持翣者入,以翣障柩。執披紼者各進,執鐸者各入,夾於柩前,東西相向。執纛者六品以下無纛,下準此。立於鐸南,執銘旌者入,立於纛南,北面。諸執披、紼、鐸、旌、纛者,皆布深衣,介幘。六品以下則執銘旌者立於柩前近南,北面。餘同。
 
《告遷》 
1
告遷: 三嚴訖,祝帥腰輿入詣靈座前,西面告曰:「以今吉辰,用即宅兆。」少頃,輿出,詣靈車後,少頃,退。若內喪,女祝迎之。執紼者引輴,四品以下無執紼、輴車,但將舉柩皆振鐸而已。旌先,纛次,鐸次,锵車次。引輴初動,執鐸者皆振鐸,每振鐸先搖之,搖訖三振之。其持翣者常以翣障柩。於輴車進,執鐸者夾左右,每曲及進止皆振鐸。內外俱從柩後。柩出,到锵車後,執紼者解紼屬於锵車,設帷帳於輴車後,掌事者升柩。
 
《哭柩車位》 
1
哭柩車位: 丈夫俱立哭於锵車東,重行西面,婦人哭於锵車西,重行東面,俱南上。外姻丈夫哭於锵車東南,重行北面,以西為上;婦人哭於锵車西南,重行北面,以東為上。國官哭於外姻之東,北面西上;僚佐哭於國官之西,北面東上,立定。六品以下無國官。
 
《設遣奠》 
1
設遣奠: 設遣奠之饌於锵車東,置設訖,相者引主人酌酒,進奠於席前,興,少退,西面哭,再拜,內外皆哭,卑者再拜。若食頃徹之,以蒲葦苞牲體下節七苞,四品五品則五苞,六品以下則二苞。載於輿以之墓。
 
《锵車發》 
1
锵車發: 既徹奠,吉凶儀仗依式進引,靈車動,鼓吹振作而行。六品以下則既徹奠,吉凶威儀依式進引。主人、眾主人以下皆以次步從,哭於柩車後;妻妾、女子子以下皆步從,哭於丈夫之後,障以行帷。锵車去停所三百步,親賓有還者,弔哭如別儀。辭訖,進引尊者乘車馬,從柩者更哭不絕聲。
 
《宿止》 
1
宿止: 掌事者先於宿所張吉凶帷幕,吉帷在左,凶帷在右。將至宿所,尊者俱下車馬,步哭。靈車到帷門外,迴車南向。祝帥腰輿詣車後,少頃,輿入詣靈座前,少頃,輿出。進常食於靈座,若食頃,徹之。柩車至於凶帷,內外哭於柩車所,其位如初。掌饌者進酒脯之奠於柩車東席上。既設奠,內外各還次,更哭不絕聲。及墓,內外俱就位哭,進夕奠如初訖,內外各還次,迭哭終夜。及明,嚴鼓,內外又就位哭,進朝奠於柩東。進常食於靈座,若食頃,徹之。迎靈發引,尊者乘車馬,哭從如上儀。
 
《到墓》 
1
到墓: 到墓,尊者俱下車馬。靈車到帷門外,迴南向。祝帥腰輿詣車後,少頃,輿入詣靈座前,少頃,輿退,設酒脯之奠。柩車至壙前,迴南向,內外哭位如遣奠之儀。掌事者布席張帷於柩車後,下柩於輴。四品以下則下柩於席上。主人以下、妻妾、女子子各前撫柩哭盡哀,退復位;周親以下又前撫哭盡哀,退復位。俱再拜辭。執紼者屬紼於輴,掌事者下柩於壙,輴出。既窆,親賓先還者弔哭如別儀。國官之長奉玄纁束帛六品以下則掌事者奉玄纁束帛。授主人,主人受以授祝,主人稽顙再拜,祝奉以入,奠於柩東。持翣者入,倚翣於壙內兩廂;執事者以下帳、明器、苞牲、酒米等物入置於壙內,皆藉以版;施銘旌誌石於壙戶內。置設訖,掌事者掩壙戶,加關鑰,復土。既復土,內外俱就靈所哭,墓左祭后土如始葬之儀。
 
《虞祭》 
1
虞祭: 初下柩於墓,掌事者具虞祭之饌,設罍洗篚於靈幕西南如常。內外既就靈所哭,掌饌者進虞祭之饌於靈座。相者引主人盥洗酌酒,進奠於靈座前,興,少退,西面立。內外皆止哭。祝持版進立於靈座之右,北面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孝子某,敢昭告於考某官封謚:妣,郡縣夫人鄉君某氏,各隨所稱。改遷幽宅,禮畢終虞,夙夜匪寧,啼號罔極。四品以下則「攀號永遠,無所迨及。」餘同。謹以潔牲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祗薦虞事於考某官封謚,四品五品則「謹以潔牲柔毛、剛鬣、嘉薦、普淖、明齊、溲酒」。餘同。六品以下無柔毛,餘同四品五品。尚饗。」主人哭,再拜,內外皆哭,卑者再拜,盡哀。相者引主人以下出就別所,釋縗服,著素服而還。掌饌者徹饌,掌事者徹靈座。
 
20
禮一百: 王公以下居喪雜制
 
《舉哀》 
1
舉哀: 諸聞喪舉哀者,於聞喪所哭盡哀,問故,又哭盡哀,改著素服。子、妻、妾、女子子俱被髮。周親以下,婦人去首飾。子於堂上東壁下,西面,以南為上;周親以下於北壁下,南面,以西為上。妻、妾、女子子於西壁下,東面,以南為上;周親以下婦人,於北壁下,南面,以東為上。內外之際,障以帷。若婦人在別堂舉哀,則周親以下婦人在北壁下,南面西上。周親以下舉哀哭位亦然。三日成服及廬、堊室、苫塊、薦席變除之節,皆如在家之禮,唯不設奠祭。以其精神不在於此。若除喪而後歸,則之墓,諸子以下素服待於墓東,西向,婦人待於墓西,東向,俱北上。奔喪者素服,至於隧南,北面哭,盡哀,再拜,又哭盡哀,再拜。於家不哭。
 
《奔喪》 
1
奔喪: 奔喪之禮:始聞親喪,以哭答使者,盡哀,問故,又哭盡哀。服布深衣,素冠,遂行。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喪,見星而行,見星而舍。若未得奔,則成服而後行。過州至境則哭,盡哀而止。哭避市朝。望其州境,哭。此父母之喪。
 
2
奔喪: 至於家,內外哭待於堂上。奔喪者入門而左,升自西階,殯東西面憑殯哭,盡哀,少退,再拜;退於序東,被髮,復殯東,西面坐哭,又盡哀,尊卑撫哭如常。訖,內外各還次,奔喪者乃還次。厥明,坐於殯東如初。未成服者三日成服。若至在小斂前,與主人俱成服。若小斂以後至者,自用日數。
 
3
奔喪: 凡奔喪,齊縗望鄉而哭,大功望門而哭,小功至門而哭,緦麻即位而哭。齊縗以下奔喪者升殯東,西面哭。主人以下哭待於堂上如常。奔喪者哭盡哀,再拜,又哭盡哀,尊卑撫哭亦如之。訖,內外各還次。三日成服。有賓弔者,拜賓如常。奔喪者非主人,則主人為之拜賓。
 
4
奔喪: 婦人奔喪,入自闈門,側門曰闈。升自西階側,側階,旁階。殯西東面,妻妾、女子子則憑殯哭,盡哀,少退,再拜;退於西房若西室,妻妾、女子子被髮,出嫁女髽。復位,坐哭,又盡哀,尊卑撫哭如常,內外俱還次,奔喪者乃還次。周喪以下婦人奔喪者,升哭拜、又哭盡哀、尊卑撫哭及還次皆如之。
 
5
奔喪: 奔喪者不及殯,先之墓,北面近隧哭。主人以下哭待於墓左,西面,主婦以下哭待於墓右,東面,皆北上。主人以下內外初至墓,先拜而後哭。於相者告禮畢,則再拜辭。奔喪者哭盡哀,再拜,又於隧東被髮,復位坐哭,盡哀。相者告禮畢,奔喪者又再拜,遂冠而歸。入門而左,升自西階,靈東西面憑靈哭。主人以下升哭於堂上如常。奔喪者哭盡哀,再拜。若經宿,主人以下哭盡哀,皆再拜哭,降堂,相者告就次,主人以下各就次。三日成服。
 
6
奔喪: 齊縗周以下不及殯,先之墓,西面哭盡哀,再拜,又哭盡哀,相者告禮畢,奔喪者再拜,遂冠而歸,哭就次如上儀。奔喪者若妻妾、女子子,皆被髮於隧西,哭盡哀、髽如常,餘如男子。齊縗周以下婦人奔喪,哭於隧西,餘如丈夫之禮。
 
《三殤》 
1
三殤: 三殤之喪:始死,浴襲及大小斂與成人同。其長殤有棺及大棺,中殤下殤有棺、靈筵,祭奠、進食、葬送、哭泣之位與成人同。其苞牲及明器,長殤三分減一,中殤三分減二。唯不復魂,無含,事辦而葬,不立神主,既虞而除靈座。其虞祝辭云:維年月朔日,父云告子某。若兄,云告弟某。若弟,云弟某昭告某兄。日月易往,奄及反虞,悲念相續,心焉如燬。兄云「悲慟猥至,情何可處」。弟云「悲痛無已,至情如割」。今以弟祭兄則云「謹以」。潔牲、嘉薦、普淖、明齊、溲酒,薦虞事於子某,弟某,兄某,魂其饗之。弟祭兄云「尚饗」。嫡殤者時享,皆祔食於祖,無別祝文,亦不拜。設祔食之座於祖座之左,西向,一獻而已。不祝不拜者,以其從食其祖。祝辭末云「孫其祔食」。庶子不祔食。庶子之嫡祔如嫡殤禮。凡無服,四歲以上略與下殤同,又無靈筵,唯大斂小斂奠而已;三歲以下斂以瓦棺,葬於園,又不奠。
 
《初喪聚主》 
1
初喪聚主: 凡遭喪,廟有主者,則取群廟之主藏於祖廟。卒哭而後,主各歸其廟。藏於祖廟,象有凶事聚也。
 
《食飲節》 
1
食飲節: 父母之喪,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二十兩曰溢。一溢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也。不能食粥,則以為飯,菜羹。婦人皆以為飯。諸齊縗之喪,蔬食水飲,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不飲酒。九月之喪猶周之喪。
 
《哭節》 
1
哭節: 凡哭,斬縗若往而不反,齊縗若往而反,大功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
 
《居常節》 
1
居常節: 父母之喪,居倚廬,寢苫枕塊,寢不脫絰帶。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有疾則飲酒食肉,疾止復初。不勝喪乃比於不慈不孝。毀瘠不形,視聽不衰。為其廢事。形謂骨見。升降不由阼階,出入不當門隧。常若親存。隧,道也。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唯縗麻在身,飲酒食肉,處於內。所以養衰老。人年五十始衰。喪食雖惡,必充虛。虛而廢事,非禮;飽而忘哀,亦非禮。視不明,聽不聰,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斬縗唯而不對,齊縗對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議,小功、緦麻議而不及樂,故喪事不言樂。非其時也。父母之喪,不避泣涕而見人。言重喪不行求見人,人來求見己,可以見之。不避涕泣,言至哀無飾也。非喪事不言,言而不語,對而不問。言者言己事。為人說為語。言而事行者,杖而起;身自執事而後行者,面垢而已。杖而起謂有官爵者。面垢而已謂庶人。凡廬堊室之內,不與人坐。在堊室之內,非時見於母,則不入門。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兄弟各處異方而父母喪,各依聞喪日月而除之。三年之喪,凡見人,皆不去絰。父母之喪,賓客已弔而重來者,主人哭而見,其去也又哭之。其未葬,必備縗絰而後見。居父母之喪,遠行而還者,必告返。父有艱未除,則子不衣文綵。三年之喪,雖功縗不弔。功縗謂既練之後,服布如大功,謂之功縗。凡三年及周喪,不數閏。禫則數之。以閏月亡者,祥及忌日皆以閏所祔之月為正。庶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也。
 
《不及期葬》 
1
不及期葬: 速葬者速虞,三月而後卒哭。謂不及期而葬,既葬即虞,安神也。卒哭之祭待哀殺。父母之喪周而葬者,則以葬之後月小祥,其大祥則依再周之禮,禫亦如之。若再周而後葬者,則以葬之後月練,又後月為大祥,祥而即吉,無復禫矣。其未再周葬者,則以二十五月練,二十六月祥,二十七月禫。必練祥禫者,明深哀不可頓除之,故為之漸以安孝子之心。禫一月者,終二十七月之數。久而不葬者皆變服,唯主喪者不除,其餘各終月數而除之,皆無受服,至葬及反其服,虞則除之。若亡失尸柩,則變除如常禮。
 
《外喪》 
1
外喪: 凡死於外者,小斂而反則子素服;蒞巾帕頭,徒跣而從,大斂而反亦如之。凡死於外大斂而反,毀門西牆而入。
 
《諱名》 
1
諱名: 卒哭而諱。凡父之所諱,子亦諱之。母之所諱,不言於內。妻之所諱,不言於其側。
 
《追服》 
1
追服: 小功以下,日月過制而聞喪,則不追服。猶為舉哀。降而在緦小功者,追服之。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母、兄弟,而父追服,己則否。謂子生於外者。父以他故居異邦而生己,己不及此親存時歸見之,今其死,於喪服年月已過乃聞之,父為之服,己則否者,不責非時之恩於人所不能。當其時則服之。
 
《喪冠嫁娶》 
1
喪冠嫁娶: 因喪冠者,雖三年之喪可也。既冠於次,入哭盡哀乃出。言雖者,明齊縗以下皆可因喪冠也。始遭喪,以其冠月,因喪服則冠矣。非其冠月,待變除卒哭而冠也。次,廬也。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可以娶婦。己雖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娶妻。下殤之小功則不可。此皆謂可用吉禮之時也。父大功卒哭而可冠子、嫁子,小功卒哭而可娶婦;己大功卒哭可以冠子,小功卒哭可以娶妻:必偕祭乃行也。下殤小功,齊縗之親,除喪而後婚。凡冠者,其時當冠,則因喪而冠也。三年喪,如遺之酒肉則受之,必三辭,主人縗絰而受之;受之必正服,明不苟於滋味也。如君命,則不敢辭,受而薦之。薦之於宗廟,貴君之禮。父母之喪,不遺人;居重喪者,志不在施惠。人遺之,雖酒肉,受也。三年之喪既葬,尊者遺之食,則食,不避粱肉;若酒醴,則辭也。見於顏色者則不可。
 
《樂禁》 
1
樂禁: 父有服,子不與於樂。母有服,聲聞焉,不舉樂。妻有服,不舉樂於其側。大功至則辟琴瑟,小功至則不絕樂。
 
《主諸喪》 
1
主諸喪: 凡主兄弟之喪,雖疏必虞。此謂兄弟或在他方,或無胤嗣,而為之主。
 
《婚遇喪》 
1
婚遇喪: 娶妻有吉日,而婿之父母喪,則婿之伯叔父使人致命於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不可嗣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受命而不敢嫁。婿既免喪,女父母使人請之,婿弗取而後嫁之,禮也。女之父母喪亦如之。親迎在塗而婿之父母死,則女素服縞總以赴喪,其縗服與成服之禮同婿。除喪之後,束帶相見,不行初婚之禮。女在塗而女之父母死,則反。婿親迎未至而有周、大功之喪,則夫改服於外次,婦入,改服於內次,即位而哭。既虞卒哭,婿入束帶相見而已,不行初婚之禮。娶婦有吉日而婦死,婿齊縗而往弔,既葬除之。夫死亦如之,妻服斬縗。
 
《室次節》 
1
室次節: 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居堊室,舅姑服嫡婦不為次,昆弟之女適人者不為次。次謂堊室之屬也。
 
《居重問輕》 
1
居重問輕: 諸先遭重喪,後遭輕喪,皆為制服,往哭則服之,反則服其重服。其除之也,亦服其服而除。有殯,聞遠兄弟之喪,哭之他室,明所哭者異,哭之為位凡言兄弟,小功、緦麻之親皆是。無他室,哭於門內之右。近南者,為之變位也。入奠,卒奠出,改服即位,如始即位之禮。謂後日之哭也。朝入奠於其殯,既乃更即位就他室哭,如始至之時。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先秦兩漢 -> 儒家 -> 孔子家語 -> 終記解

《終記解》 
1
終記解: 孔子蚤晨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而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則吾將安杖?哲人其萎,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歎而言曰:「賜!汝來何遲。予疇昔夢坐奠於兩楹之閒,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殷人殯於兩楹之閒,則與賓主夾之;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余?余殆將死。」遂寢病,七日而終。時年七十二矣。
 
2
終記解: 哀公誄曰:「昊天不弔,不整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於乎!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貢曰:「公其不沒於魯乎?夫子有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君兩失之也。」
 
3
終記解: 既卒,門人疑所以服夫子者。子貢曰:「昔夫子喪顏回也,若喪其子而而無服。喪子路亦然。今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於是弟子皆弔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則由絰。子夏曰:「入宜絰可也,出則不絰。」子游曰:「吾聞諸夫子,喪朋友,居則絰,出則否;喪所尊,雖絰而出,可也。」
 
4
終記解: 孔子之喪,公西赤掌殯葬焉。唅以踈米三具,襲衣十有一稱,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珮象環,徑五寸而綨組綬,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飭棺牆,置翣設披,周也;設崇,殷也;綢練設旐,夏也。兼用三王禮,所以尊師,且備古也。
 
5
終記解: 葬於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喪之禮。既葬,有自燕來觀者,舍於子夏氏。子貢謂之曰:「吾亦人之葬聖人,非聖人之葬人。子奚觀焉?昔夫子言曰:『吾見封若夏屋者,見若斧矣。從若斧者也。』馬鬣封之謂也。今徒一日三斬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觀乎哉?」
 
6
終記解: 子三年喪畢,或留或去。惟子貢廬於墓六年。自後群弟子及魯人處墓如家者,百有餘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

※※※

先秦兩漢 -> 儒家 -> 孔子家語 -> 正論解

《正論解》 
1
正論解: 孔子在齊,齊侯出田,招虞人以弓。不進,公使執之。對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孔子聞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之。」
 
2
正論解: 齊國書伐魯,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禦之,樊遲為右。「非不能也,不信乎。請三刻而踰之。」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齊軍遁。」冉有用戈,故能入焉。孔子聞之,曰:「義也。」既戰,季孫謂冉有曰:「子之於戰,學之乎?性達之乎?」對曰:「學之。」季孫曰:「從事孔子,惡乎學?」冉有曰:「即學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聖,無不該,文武竝用兼通。求也適聞其戰法,猶未之詳也。」季孫悅。樊遲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孫於是乎可謂悅人之有能矣。」
 
3
正論解: 南容說、仲孫何忌既除喪,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辭曰:「先臣有遺命焉,曰:夫禮、人之幹也,非禮則無以立。囑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學禮,以定其位。」公許之。二子學於孔子,孔子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云:『君子是則是效。』孟僖子可則傚矣。懲己所病,以誨其嗣。《大雅》所謂『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是類也夫!」
 
4
正論解: 衛孫文子得罪於獻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擊鐘焉。延陵季子適晉,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殯,可乎?」文子於是終身不聽琴瑟。孔子聞之,曰:「季子能以義正人,文子能克己服義,可謂善改矣。」
 
5
正論解: 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及山而還。史書:「趙盾弒君。」盾曰:「不然。」史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盾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孔子歎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受惡,惜也。越境乃免。」
 
6
正論解: 鄭伐陳,入之,使子產獻捷于晉。晉人問陳之罪焉,子產對曰:「陳亡周之大德,豕恃楚眾,馮陵弊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獲命,則又有東門之役。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懼,天誘其衷,啟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獻功。」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其辭順。」孔子聞之,謂子貢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哉!」
 
7
正論解: 楚靈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趨而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夫良史者,記君之過,揚君之善。而此子以潤辭為官,不可為良史。臣又嘗問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將過行天下,使皆有車轍馬迹焉。祭公謀父作《祈昭》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歿於文宮。臣聞其詩焉而弗知。若問遠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無有醉飽之心。』」靈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則固不能勝其情,以及其難。孔子讀其志,曰:「剋己復禮為仁。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風也。稱詩以諫,順哉!」
 
8
正論解: 叔孫穆子避難奔齊,宿於庚宗之邑。庚宗寡婦通焉,而生牛。穆子反魯,以牛為內豎,相家。牛讒叔孫二人,殺之。叔孫有病,牛不通其饋,不食而死。牛遂輔叔孫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眾曰:「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適立庶,又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殺之。」遂殺豎牛。孔子曰:「叔孫昭子之不勞,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昭子有焉!」
 
9
正論解: 晉邢侯與雍子爭田。叔魚攝理,罪在雍子。雍子納其女於叔魚,叔魚弊其邢獄。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於朝。韓宣子問罪於叔向,叔向曰:「三姦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置直,鮒也鬻獄。邢侯專殺,其罪一也已。惡而掠美為昏,貪以賂官為默,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默賊殺,咎陶之刑也。』請從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叔魚於市。孔子曰:「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於親,三數叔魚之罪,不為末或,曰義,可謂直矣。平丘之會,數其賄也,以寬衛國,晉不為㬥。歸魯季孫,稱其詐也。以寬魯國,晉不為虐。邢侯之獄,言其貪也,以正刑書,晉不為頗。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由義也夫。」
 
10
正論解: 鄭有鄉校,鄉校之士,非論執政。鬷明欲毀鄉校。子產曰:「何以毀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否者,吾則改之。若之何其毀也?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立威以防怨。防怨,猶防水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決使導之,不如吾所聞而藥之。」孔子聞是言也,曰:「吾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11
正論解: 晉平公會諸侯于平丘。齊侯及盟,鄭子產爭貢賦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卑而貢,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鄭伯南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自日中諍之,以至于昏。晉人許之,孔子曰:「子產於是行也,是以為國也。《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君子之於樂者。且曰: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
 
12
正論解: 鄭子產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子產卒,子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掠盜。太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必不及此。」孔子聞之,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糺於猛;猛則民殘,民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詩》云:『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毋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糺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子產之卒也,孔子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13
正論解: 孔子適齊,過泰山之側,有婦人哭於野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曰:「此哀一似重有憂者。」使子貢往問之。而曰:「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貢曰:「何不去乎?」婦人曰:「無苛政。」子貢以告孔子。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暴虎。」
 
14
正論解: 晉魏獻子為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以賞諸大夫及其子成,皆以賢舉也。又謂賈辛曰:「今汝有力於王室,吾是以舉汝。行乎,敬之哉!毋墮乃力。」孔子聞之,曰:「魏子之舉也,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美矣。又聞其命賈辛,以為忠。《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舉也義,其命也忠,其長有後於晉國乎。」
 
15
正論解: 趙𥳑子賦晉國一鼓鐘,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者也。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而守其業。貴賤不愆,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此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何業之守也?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晉國亂制,若之何其為法乎?」
 
16
正論解: 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沮、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乎?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不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維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玆在玆,由己率常可矣。』」
 
17
正論解: 衛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誘其初妻之娣,為之立宮;與文子女,加二妻之禮。文子怒,將攻之。孔子舍璩伯玉之家,文子就而訪焉。孔子曰:「簠簋之事,則嘗聞學之矣。兵甲之事,未之聞也。」退而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乎?」文子遽自止之,曰:「圉也豈敢度其私哉!亦訪衛國之難也。」將止,會季康子問冉求之戰,冉求既對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用之則有名。」康子言於哀公,以幣迎孔子。曰:「人之於冉求,信之矣,將大用之。」
 
18
正論解: 齊陳恒弒其君𥳑公。孔子聞之,三日沐浴而適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伐之。」公弗許。三請,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也,將若之何?」對曰:「陳恒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剋也。」公曰:「子告季氏。」孔子辭,退而告人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19
正論解: 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有諸?」孔子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則世子委政於冢宰三年。成湯既歿,太甲聽於伊尹。武王既喪,成王聽於周公。其義一也。」
 
20
正論解: 衛孫桓子侵齊,遇敗焉。齊人乘之,新築大夫仲叔于奚以其眾救桓子,桓子乃免。衛人以邑賞仲叔于奚,于奚辭,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許之,書在三官。子路仕衛,見其政,以訪孔子。孔子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不可止已。」
 
21
正論解: 公父文伯之母紡績不解,文伯諫焉。其母曰:「古者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已下,各衣其夫。秋而戎事,烝而獻功,男女紡績,愆則有辟。聖王之制也。今我寡也,爾又在位。朝夕恪勤,猶恐亡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孔子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可謂不過矣。」
 
22
正論解: 樊遲問於孔子曰:「鮑牽事齊君,執政不撓,可謂忠矣,而君刖之。其為至闇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今鮑莊子食於淫亂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刑,是智之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23
正論解: 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賦焉,使訪孔子。子曰:「丘弗識也。」冉有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對,而私於冉有曰:「求!汝來,汝弗聞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底其遠近;賦里以入,而量其有無;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於是鰥、寡、孤、疾、老者,有軍旅之出則徵之,無則已。其歲,收田一井,出獲秉缶米芻槀,不是過,先王以為之足,君子之行,必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歛從其薄。若是其已丘亦足矣。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賦田,將有不足。且子孫若以行之而取法,則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則苟行之,又何訪焉?」
 
24
正論解: 子游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極言子產之惠也,可得聞乎?」孔子曰:「謂在愛民而已矣。」子游曰:「愛民謂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子產者,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產以所乘之車濟冬涉,是愛而無教也。」
 
25
正論解: 定公問於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勸寡人,使隆敬於高年,何也?」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將天下實賴之。豈唯魯哉!」公曰:「何也?其義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上王也,未有遺年者焉,年者貴於天下久矣。次于事親,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齒;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則不仕朝,君問則就之,而悌達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竝,不錯則隨。班白之老,不以其任於路,而悌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匱,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悌達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役,頒禽隆之長者,而悌達乎蒐狩矣;軍旅五什,同齒則尚齒,而悌達乎軍旅矣。夫聖人之教,孝悌發諸朝廷,行於道路,至于州巷,放於蒐狩,循于軍旅。則眾感以義,死之而弗敢犯。」公曰:「善哉!寡人雖聞之,弗能成。」
 
26
正論解: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東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夫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不祥有五,東益不與焉。」
 
27
正論解: 孔子適季孫,季孫之宰謁曰:「君使求假於田,將與之乎?」季孫未言。孔子曰:「吾聞之,君取於臣,謂之取;與於臣,謂之賜。臣取於君,謂之假;與於君,謂之獻。」季孫色然悟曰:「吾誠未達此義。」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往,君有取,一切不得復言假也。」

※※※

先秦兩漢 -> 儒家 -> 孔子家語 -> 曲禮子貢問

《曲禮子貢問》 
1
曲禮子貢... : 子貢問於孔子曰:「晉文公實召天子,而使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陽。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亦書其率諸侯事天子而已。」
 
2
曲禮子貢... : 孔子在宋,見桓魋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杇之愈。」冉子僕,曰:「禮,凶事不豫。此何謂也乎?」夫子曰:「既死而議謚,謚定而卜葬,既葬而立廟,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屬也。況自為之哉?」南宮敬叔以富得罪於定公,犇衛。衛侯請復之,載其寶以朝。夫子聞之,曰:「若是其貨也,喪不若速貧之愈。」子游侍,曰:「敢問何謂如此?」孔子曰:「富而不好禮,殃也。敬叔以富喪矣,而又弗改。吾懼其將有後患也。」敬叔聞之,驟如孔氏,而後循禮施散焉。
 
3
曲禮子貢... : 孔子在齊,齊大旱,春饑。景公問於孔子曰:「如之何?」孔子曰:「凶年則乘駑馬,力役不興,馳道不脩,祈以幣玉,祭事不懸,祀以下牲。此則賢君自貶以救民之禮也。」
 
4
曲禮子貢... : 孔子適季氏,康子晝居內寢。孔子問其所疾,康子出見之。言終,孔子退。子貢問曰:「季孫不疾,而問諸疾,禮與?」孔子曰:「夫禮,君子不有大故,則不宿於外;非致齊也,非疾也,則不晝處於內。是故夜居外,雖弔之可也;晝居於內,雖問其疾可也。」
 
5
曲禮子貢... : 孔子為大司寇。國廄焚,子退朝,而之火所。鄉人有自為火來者,則拜之,士一,大夫再。子貢曰:「敢問何也?」孔子曰:「其來者,亦相弔之道也。吾為有司,故拜之。」
 
6
曲禮子貢... : 子貢問曰:「管仲失於奢,晏子失於儉。與其俱失也,二者孰賢?」孔子曰:「管仲鏤簋而朱紘,旅樹而反玷,山節藻梲,賢大夫也,而難為上。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揜豆,一狐裘三十年,賢大夫也,而難為下。君子上不僭下,下不偪上。」
 
7
曲禮子貢... : 冉求曰:「臧文仲知魯國之政,立言垂法,于今不可亡,可謂知禮者矣。」孔子曰:「昔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忌逆祀,而不止,燔柴於竈以祀焉。夫竈者,老婦之所祭。盛於甕,尊於瓶,非所祭也。故曰: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猶不備也。」
 
8
曲禮子貢... : 子路問於孔子曰:「臧武仲率師,與邾人戰于狐鮐,遇敗焉,師人多喪而無罰。古之道然與?」孔子曰:「凡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謀人之國邑,危則亡之。古之道也,其君在焉者,有詔則無討。」
 
9
曲禮子貢... : 晉將伐宋,使人覘之。宋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覘者反,言於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民咸悅。宋殆未可伐也。」孔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詩》云:『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子罕有焉。雖非晉國,天下其孰能當之?是以周任有言曰:『民悅其愛者,弗可敵也。』」
 
10
曲禮子貢... : 楚伐吳,工尹商陽與陳棄疾追吳師。及之,棄疾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商陽手弓。棄疾曰:「子射諸。」射之,斃一人,韔其弓。又及,棄疾謂之,又斃二人。每斃一人,輒掩其目,止其御,曰:「吾朝不坐,燕不與,殺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聞之,曰:「殺人之中,又有禮焉!」子路怫然進曰:「人臣之節,當君大事,唯力所及,死而後已。夫子何善此?」子曰:「然。如汝言也,吾取其有不忍殺人之心而已。」
 
11
曲禮子貢... : 孔子在衛,司徒敬之卒,夫子弔焉。主人不哀,夫子哭不盡聲而退。蘧伯玉請曰:「衛鄙俗,不習喪禮。煩吾子辱相焉。」孔子許之。掘中霤而浴,毀竈而綴足,襲於床;及葬,毀宗而躐行;出于大門,及墓,男子西面,婦人東面,既封而歸,殷道也。孔子行之。子游問曰:「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夫子變之矣。」孔子曰:「非此之謂也。喪事則從其質而矣。」
 
12
曲禮子貢... : 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廟,而東門襄仲卒,壬午猶繹。子由見其故,以問孔子曰:「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卿卒不繹。」
 
13
曲禮子貢... : 季桓子喪康子,練而無衰。子游問於孔子曰:「既服練服,可以除衰乎?」孔子曰:「無衰衣者不以見賓,何以除焉!」
 
14
曲禮子貢... : 邾人以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將為之服,因顏克而問禮於孔子。子曰:「繼父同居者,則異父昆弟從為之服;不同居,繼父且猶不服,況其子乎?」
 
15
曲禮子貢... : 齊師侵魯,公叔務人遇人入保,負杖而息。務人泣曰:「使之雖病,任之雖重,君子弗能謀,士弗能死,不可也。我則既言之矣,敢不勉乎?」與其鄰嬖童汪錡乘往,犇敵死焉。皆殯。魯人欲勿殤童汪錡,問於孔子。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乎?」
 
16
曲禮子貢... : 魯昭公夫人吳孟子卒,不赴於諸侯。孔子既致仕,而往弔焉。適于季氏,季氏不絰,孔子投絰而不拜。子游問曰:「禮與?」孔子曰:「主人未成服,則弔者不絰焉,禮也。」
 
17
曲禮子貢... : 公父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孔子曰:「季氏之婦,可謂知禮矣!愛而無私,上下有章。」
 
18
曲禮子貢... : 南宮縚之妻,孔子之兄女,喪其姑,夫子誨之髽,曰:「爾毋從從爾,毋扈扈爾。」蓋榛以為笄,長尺,而總八寸。
 
19
曲禮子貢... : 子張有父之喪,公明儀相焉。問啟顙於孔子,孔子曰:「拜而後啟顙,頹乎其順也;啟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至者。」
 
20
曲禮子貢... : 孔子在衛,衛之人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曰:「善哉,為喪乎!足以為法也。小子識之。」子貢問曰:「夫子何善爾也?」曰:「其往也如慕,其返也如疑。」子貢曰:「豈若速返而虞哉?」子曰:「此情之至者也。小子識之!我未之能也。」
 
21
曲禮子貢... : 卞人有母死而孺子之泣者。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繼也。夫禮、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踊有節,而變除有期。」
 
22
曲禮子貢... : 孟獻子禫,懸而不樂,可御而不處內。子游問於孔子曰:「若是則過禮也?」孔子曰:「獻子可謂加於人一等矣。」
 
23
曲禮子貢... : 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孔子曰:「由!爾責於人終無已夫?三年之喪,亦已久矣。」子路出。孔子曰:「又多乎哉!踰月則其善也。」
 
24
曲禮子貢... : 子路問於孔子曰:「傷哉,貧也!生而無以供養,死則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心,斯謂之孝。歛手足形,旋葬而無椁,稱其財,斯謂之禮,貧何傷乎?」
 
25
曲禮子貢... : 吳延陵季子聘于上國,適齊。於其返也,其長子死於嬴、博之閒。孔子聞之,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往而觀其葬焉。」其歛以時服而已,其壙揜坎,深不至於泉,其葬無明器之贈。既葬,其封廣輪揜坎,其高可肘隱也。既封,則季子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所不之,無所不之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於禮,其合矣。」
 
26
曲禮子貢... : 子游問喪之具,孔子曰:「稱家之有亡焉。」子游曰:「有亡惡乎齊?」孔子曰:「有也,則無過禮;苟亡矣,則歛手足形。還葬,懸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故夫喪亡,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27
曲禮子貢... : 伯高死於衛,赴於孔子。子曰:「吾惡乎哭諸?兄弟、吾哭諸廟;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之寢;朋友、吾哭之寢門之外;所知、吾哭之諸野,今於野則已踈,於寢則已重。夫由賜也而見我,吾哭於賜氏。」遂命子貢為之主,曰:「為爾哭也來者,汝拜之。知伯高而來者,汝勿拜。」既哭,使子張往弔焉。未至,冉求在衛,攝束帛乘馬而以將之。孔子聞之,曰:「異哉!徒使我不成禮於伯高者,是冉求也。」
 
28
曲禮子貢... : 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之矣,而弗除。孔子曰:「何不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行道之人皆弗忍。先王制禮,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望之。」子路聞之,遂除之。
 
29
曲禮子貢... : 伯魚之喪母也,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也?」門人曰:「鯉也。」孔子曰:「嘻!其甚也,非禮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30
曲禮子貢... : 衛公使其大夫求婚於季氏。桓子問禮於孔子,子曰:「同姓為宗,有合族之義。故繫之以姓而弗別,啜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桓子曰:「魯衛之先,雖寡兄弟,今已絕遠矣。可乎?」孔子曰:「固非禮也。夫上祖禰,以尊尊之;下治子孫,以親親之;旁治昆弟,所以敦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
 
31
曲禮子貢... : 有若問於孔子曰:「國君之於同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焉。故雖國君之尊,猶百世不廢其親,所以崇愛也。雖於族人之親,而不敢戚君,所以謙也。」

※※※

先秦兩漢 -> 儒家 -> 孔子家語 -> 子貢問

《子貢問》 
1
子貢問: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於朝市,不返兵而鬭。」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與同國,御國命而使,雖遇之不鬭。」曰:「請問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能報之,則執兵而陪其後。」
 
2
子貢問: 子夏問:「三年之喪既卒哭,金革之事無避,禮與?初有司為之乎?」孔子曰:「夏后氏之喪三年,既殯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周人既卒哭而致事。《記》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奪故也。」子夏曰:「金革之事無避者,非與?」孔子曰:「吾聞老聃曰: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利者,吾弗知也。」
 
3
子貢問: 子夏問於孔子曰:「《記》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禮。有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阼。周公攝政而治,抗世子之法於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為子者,然後可以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是故抗世子法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焉。凡君之於世子,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善者,唯世子齒於學之謂也。世子齒於學,則國人觀之,曰:『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臣在,則禮然。』然而眾知君臣之義矣。其三曰:『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則禮然。』然而眾知長幼之節矣。故父在斯為子,君在則為臣。居子與臣之位,所以尊君而親親也。在學,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後國治。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聞之曰:為人臣者曰: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
 
4
子貢問: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君之母與妻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居處、言語、飲食衎爾,於喪所則稱其服而已。」「敢問伯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伯母叔母䟽衰期,而踊不絕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絕於地。若知此者,由文矣哉!」
 
5
子貢問: 子夏問於夫子曰:「凡喪,小功已上,虞祔練祥之祭,皆沐浴,於三年之喪,子則盡其情矣。」孔子曰:「豈徒祭而已哉!三年之喪,身有瘍則浴,首有瘡則沐,病則飲酒食肉。毀瘠而為病,君子不為也。毀則死者,君子為之,且祭之沐浴,為齊潔也,非為飾也。」
 
6
子貢問: 子夏問於孔子曰:「客至,無所舍,而夫子曰:『生於我乎館。』客死,無所殯,夫子曰:『於我乎殯。』敢問禮與?仁者之心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館人,使若有之,惡有有之而不得殯乎?』夫仁者、制禮者也,故禮者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異,不豐不殺,稱其義以為之宜。故曰:『我戰則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
 
7
子貢問: 孔子食於季氏。食祭,主人不辭,不食,客不飲,而餐。子夏問曰:「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從主人也。吾食於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吾食祭,作而辭曰:『䟽食不足祭也。』吾餐,而作辭曰:『䟽食,不敢以傷吾子之性』。主人不以禮,客不敢盡禮;主人盡禮,則客不敢不盡禮也。」
 
8
子貢問: 子夏問曰:「官於大夫,既外於公,而反為之服,禮與?」孔子曰:「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之為臣,曰:『所以遊辟者,可人也。』公許。管仲卒,桓公使為之服。官於大夫者為之服,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
 
9
子貢問: 子貢問居父母喪,孔子曰:「敬為上,哀次之,瘠為下,顏色稱情,戚容稱服。」曰:「請問居兄弟之喪?」孔子曰:「,則存乎書筴矣。」
 
10
子貢問: 子貢問於孔子曰:「殷人既定而弔於壙,周人反哭而弔於家,如之何?」孔子曰:「反哭之弔也,喪之至也,反而亡矣,失之矣。於斯為甚,故弔之。死、人卒事也,殷以愨,吾從周。殷人既練之明日而祔于祖,周人既卒哭之明日而祔于祖。祔、祭神之始事也。周以戚,吾從殷。」
 
11
子貢問: 子貢問曰:「聞諸晏子,少連大連善居喪,其有異稱乎?」孔子曰:「父母之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達於禮者也。」
 
12
子貢問: 子游問曰:「諸侯之世子,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古者男子外有傅父,內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者也。何服之有?昔魯孝公少喪其母,其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欲喪之,有司曰:『禮,國君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則有司將書之,以示後世,無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喪慈母,練冠以燕居。』遂練冠以喪慈母。喪慈母如母,始則魯孝公之為也。」
 
13
子貢問: 孔子適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脫驂以贈之。子貢曰:「於所識之喪,不能有所贈。贈於舊館,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吾惡夫涕而無以將之。小子行焉。」
 
14
子貢問: 子路問於孔子曰:「魯大夫練而杖,禮與?」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為夫子無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子貢曰:「子所問何哉?」子路曰:「,?:『。』」:「止,吾將為子問之。」遂趨而進,曰:「練而杖,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子貢出,謂子路曰:「子謂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無所不知也。子問非也。禮,居是邦,則不非其大夫。」
 
15
子貢問: 叔孫武叔之母死,既小歛,舉尸者出戶。武孫從之,出戶,乃袒,投其冠而括髮。子路歎之。孔子曰:「是禮也。」子路問曰:「將小歛,則變服。今乃出戶,而夫子以為知禮,何也?」孔子曰:「汝問非也。君子不舉人以質事。」
 
16
子貢問: 齊晏桓子卒。平仲麤衰斬,苴絰帶,杖,以菅屨,食粥,居傍廬,寢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喪父之禮也。」晏子曰:「唯卿大夫。」曾子以問孔子。孔子曰:「晏平仲可謂能遠害矣。不以己之是駮人之非,愻辭以避咎,義也夫!」
 
17
子貢問: 季平子卒,將以君之璵璠歛,贈以珠玉。孔子初為中都宰,聞之,歷級而救焉,曰:「送而以寶玉,是猶曝尸於中原也。其示民以姦利之端,而有害於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順情以危親,忠臣不兆姦以陷君。」乃止。
 
18
子貢問: 孔子之弟子琴張,與宗友。衛齊豹見宗魯於公子孟縶,孟縶以為參乘焉。及齊豹將煞孟縶,告宗魯使行。宗魯曰:「吾由子而事之,今聞難而逃,是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將死以事周子,而歸死於公孟,可也。」齊氏用戈擊公孟,宗魯以背蔽之,斷肱,中公孟,宗魯皆死。琴張聞宗魯死,將往弔之,孔子曰:「齊豹之盜,孟縶之賊也。汝何弔焉?君不食姦,不受亂,不為利病於回,不以回事人,不蓋非義,不犯非禮。汝何弔焉?」琴張乃止。
 
19
子貢問: 郕人子蒲卒,哭之呼滅。子游曰:「若哭其野,孔子惡野哭者。」哭者聞之,遂改之。
 
20
子貢問: 公父文伯卒,其妻妾皆行哭失聲。敬姜戒之曰:「吾聞好外者,士死之;好內者,女死之。今吾子早夭,吾惡其以好內聞也。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請無瘠色,無揮涕,無拊膺,無哀容,無加服,有降服,從禮而靜,是昭吾子也。」孔子聞之,曰:「女智無若婦,男智莫若夫。公文氏之婦,智矣。剖情損禮,欲以明其子為令德也。」
 
21
子貢問: 子路與子羔仕於衛,衛有蒯聵之難。孔子在魯,聞之,曰:「柴也其來,由也死矣。」既而衛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於中庭。有人弔者,而夫子拜之。已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
 
22
子貢問: 季桓子死,魯大夫朝服而弔。子游問於孔子曰:「禮乎?」夫子不荅。他日,又問,夫子曰:「始死則矣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汝何疑焉?」
 
23
子貢問: 子睪問於孔子曰:「始死之設重也,何為?」孔子曰:「重、主道也。殷主綴重焉,周人徹重焉。」「請問喪朝?」子曰:「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故至於祖考廟而後行。殷朝而後殯於祖,周朝而後遂葬。」
 
24
子貢問: 孔子之守狗死。謂子貢曰:「路馬死則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往埋之。吾聞弊帷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於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於土焉。」

※※※

先秦兩漢 -> 儒家 -> 孔子家語 -> 公西赤問

《公西赤問》 
1
公西赤問: 公西赤問於孔子曰:「大夫以罪免卒,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大夫廢其事,終身不仕,死則葬之以士禮。老而致事者,死則從其列。」
 
2
公西赤問: 公儀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檀弓謂子服伯子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子服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人之道。昔者文王捨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捨其孫腯立其弟衍。」子游以問諸孔子。子曰:「否。周制立孫。」
 
3
公西赤問: 孔子之母既喪,將合葬焉。曰:「古者不祔葬,為不忍先死者之復見也。《詩》云:『死則同穴。』自周公已來,祔葬矣。故衛人之祔也,離之,有以閒焉。魯人之祔也,合之,美夫!吾從魯。」遂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者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識也。吾見封之若堂者矣,又見若坊者矣,又見若覆夏屋者矣,又見若斧形者矣。吾從斧者焉。」於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虞,門人後,雨甚至;墓崩,脩之。而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對曰:「防墓崩。」孔子不應。三云,孔子泫然而流涕,曰:「吾聞之,古不脩墓。」及二十五月而祥,五日而彈琴不成聲,十日過禫,而成笙歌。
 
4
公西赤問: 孔子有母之喪,既練,陽虎弔焉。私於孔子曰:「今季氏將大饗境內之士,子聞諸?」孔子曰:「丘弗聞也。若聞之,雖在衰絰,亦欲與往。」陽虎曰:「子謂不然乎?季氏饗士,不及子也。」陽虎出。曾參問曰:「語之何謂也?」孔子曰:「己則喪服,猶應其言,示所以不非也。」
 
5
公西赤問: 顏回死,魯定公弔焉,使人訪於孔子。孔子對曰:「凡在封內,皆臣子也。禮:君弔其臣,升自東階,向尸而哭,其恩賜之施,不有笇也。」
 
6
公西赤問: 原思言於曾子曰:「夏后氏之送葬也,用明器,示民無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而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矣。夫以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也?」子游問於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乎?不仁,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乎?不智,不可為也。凡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是故竹不成用而瓦不成膝,琴瑟張而不平,笙竽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𧇽,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於用殉也?」
 
7
公西赤問: 子游問於孔子曰:「葬者塗車芻靈,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是無益於喪?」孔子曰:「為芻靈者善矣。為偶者不仁,不殆於用人乎?」
 
8
公西赤問: 顏淵之喪既祥,顏路饋祥肉於孔子,孔子自出而受之。入,彈琴以散情,而後乃食之。
 
9
公西赤問: 孔子嘗,奉薦而進,其親也愨,其行也趨趨以數。已祭,子貢問曰:「夫子之言祭也,濟濟漆漆焉。今夫子之祭,無濟濟漆漆,何也?」孔子曰:「濟濟漆漆者,容也,遠也;漆漆者,以自反。容以遠,若容以自反,夫何神明之及交?必如此,則何濟濟漆漆之有?反饋樂成,進則燕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於是君子致其濟濟漆漆焉!夫言豈一端而已哉?亦各有所當。」
 
10
公西赤問: 子路為季氏宰。季氏祭,逮昏而奠,終日不足,繼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臨事,其為不敬也大矣。他日祭,子路與焉。室事交于戶,堂事當于階,質明而始行事,晏朝而徹。孔子聞之,曰:「以此觀之,孰為由也而不知禮!」
 
11
公西赤問: 衛莊公之反國,改舊制,變宗廟,易朝市。高子皋問於孔子曰:「周禮繹祭於祊,祊在廟門之西,前朝而後市。今衛君欲其事事一更之,如之何?」孔子曰:「繹之於庫門內,祊之於東市,朝於西方,失之矣。」
 
12
公西赤問: 季桓子將祭,齊三日,而二日鐘鼓之音不絕。冉有問於孔子。子曰:「孝子之祭也,散齋七日,慎思其事,三日致齋而一用之,猶恐其不敬也,而二日伐鼓何居焉?」
 
13
公西赤問: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從祖母。康子往焉,側門而與之言,內皆不踰閥。文伯祭其祖悼子,康子與焉,進俎而不受,徹俎而不與燕。宗老不具則不繹;繹不盡飫則退。孔子聞之,曰:「男女之別,禮之大經。公父氏之婦,動中德趣,度於禮矣。」
 
14
公西赤問: 季康子朝服以縞,曾子問於孔子曰:「禮乎?」孔子曰:「諸侯皮弁以告朔,然後服之以視朝,若此禮者也。」

http://ctext.org/kongzi-jiayu/zh

※※※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小雅 -> 祈父之什

《祈父之什》 

《祈父》 
1
祈父、予王之爪牙。
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
 
2
祈父、予王之爪士。
胡轉予于恤、靡所底止。
 
3
祈父、亶不聰。
胡轉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白駒》 
1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
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2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
縶之維之、以永今夕。
所謂伊人、於焉嘉客。
 
3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
爾公爾侯、逸豫無期。
慎爾優游、勉爾遁思。
 
4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黃鳥》 
1
黃鳥黃鳥。
無集于穀。
無啄我粟。
此邦之人。
不我肯穀。
言旋言歸。
復我邦族。
 
2
黃鳥黃鳥。
無集于桑。
無啄我粱。
此邦之人。
不可與明。
言旋言歸。
復我諸兄。
 
3
黃鳥黃鳥。
無集于栩。
無啄我黍。
此邦之人。
不可與處。
言旋言歸。
復我諸父。
 
《我行其野》 
1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
昏姻之故、言就爾居。
爾不我畜、復我邦家。
 
2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
昏姻之故、言就爾宿。
爾不我畜、言歸思復。
 
3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
不思舊姻、求爾新特。
成不以富、亦祇以異。
 
《斯干》 
1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
 
2
似續妣祖、築室百堵、西南其戶。
爰居爰處、爰笑爰語。
 
3
約之閣閣、椓之橐橐。
風雨攸除、鳥鼠攸去、君子攸芋。
 
4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
如翬斯飛、君子攸躋。
 
5
殖殖其庭、有覺其楹、噲噲其正、噦噦其冥、君子攸寧。
 
6
下莞上簟、乃安斯寢。
乃寢乃興、乃占我夢。
吉夢維何、維熊維羆、 維虺維蛇。
 
7
大人占之。
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維虺維蛇、女子之祥。
 
8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9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 載弄之瓦。
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無羊》 
1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
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
爾羊來思、其角濈濈。
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2
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
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
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3
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
麾之以肱、畢來既升。
 
4
牧人乃夢、眾維魚矣、旐維旟矣。
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
旐維旟矣、室家溱溱。
 
《節南山》 
1
節彼南山、維石巖巖。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憂心如惔、不敢戲談。
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2
節彼南山、有實其猗。
赫赫師尹、不平謂何。
天方薦瘥、喪亂弘多。
民言無嘉、憯莫懲嗟。
 
3
尹氏大師、維周之氐。
秉國之均、四方是維。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弔昊天、不宜空我師。
 
4
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弗問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無小人殆。
瑣瑣姻亞、則無膴仕。
 
5
昊天不傭、降此鞠訩。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屆、俾民心闋。
君子如夷、惡怒是違。
 
6
不弔昊天、亂靡有定。
式月斯生、俾民不寧。
憂心如酲、誰秉國成。
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7
駕彼四牡、四牡項領。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
 
8
方茂爾惡、相爾矛矣。
既夷既懌、如相醻矣。
 
9
昊天不平、我王不寧。
不懲其心、覆怨其正。
 
10
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式訛爾心、以畜萬邦。
 
《正月》 
1
正月繁霜、我心憂傷。
民之訛言、亦孔之將。
念我獨兮、憂心京京。
哀我小心、癙憂以痒。
 
2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
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3
憂心惸惸、念我無祿。
民之無辜、并其臣僕。
哀我人斯、于何從祿。
瞻烏爰止、于誰之屋。
 
4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民今方殆、視天夢夢。
既克有定、靡人弗勝。
有皇上帝、伊誰云憎。
 
5
謂山蓋卑、為岡為陵。
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召彼故老、訊之占夢。
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
 
6
謂天蓋高、不敢不局。
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維號斯言、有倫有脊。
哀今之人、胡為虺蜴。
 
7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
天之扤我、如不我克。
彼求我則、如不我得。
執我仇仇、亦不我力。
 
8
心之憂矣、如或結之。
今茲之正、胡然厲矣。
燎之方揚、寧或滅之。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9
終其永懷、又窘陰雨。
其車既載、乃棄爾輔。
載輸爾載、 將伯助予。
 
10
無棄爾輔、員于爾輻。
屢顧爾僕、不輸爾載。
終踰絕險、曾是不意。
 
11
魚在于沼、亦匪克樂。
潛雖伏矣、亦孔之炤。
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
 
12
彼有旨酒、又有嘉殽。
洽比其鄰、昏姻孔云。
念我獨兮、憂心慇慇。
 
13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穀。
民今之無祿、天夭是椓。
哿矣富人、哀此惸獨。
 
《十月之交》 
1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醜。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2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國無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3
㷸㷸震電、不寧不令。
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4
皇父卿士。
番維司徒。
家伯維宰。
仲允膳夫。
棸子內史。
蹶維趣馬。
楀維師氏。
豔妻煽方處。
 
5
抑此皇父、豈曰不時。
胡為我作、不即我謀。
徹我牆屋、田卒汙萊。
曰予不戕、禮則然矣。
 
6
皇父孔聖、作都于向。
擇三有事、亶侯多藏。
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
擇有車馬、以居徂向。
 
7
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無罪無辜、讒口囂囂。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噂沓背憎、職競由人。
 
8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
四方有羨、我獨居憂。
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
天命不徹、我不敢傚我友自逸。


 
《雨無正》

1
浩浩昊天、不駿其德。
降喪飢饉、斬伐四國。
昊天疾威、弗慮弗圖。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若此無罪、淪胥以鋪。
 
2
周宗既滅、靡所止戾。
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勩。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為惡。
 
3
如何昊天。
辟言不信。
如彼行邁、則靡所臻。
凡百君子、各敬爾身。
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4
戎成不退、飢成不遂。
曾我暬御、憯憯日瘁。
凡百君子、莫肯用訊。
聽言則答、譖言則退。
 
5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6
維曰于仕、孔棘且殆。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7
謂爾遷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
鼠思泣血、無言不疾。
昔爾出居、誰從作爾室。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小雅 -> 彤弓之什

《彤弓之什》 

《彤弓》 
1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我有嘉賓、中心貺之。
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2
彤弓弨兮、受言載之。
我有嘉賓、中心喜之。
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3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
我有嘉賓、中心好之。
鐘鼓既設、一朝醻之。
 
《菁菁者莪》
1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見君子、樂且有儀。
 
2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3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4
汎汎楊舟、載沉載浮。
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六月》 
1
六月棲棲、戎車既飭。
四牡騤騤、載是常服。
玁狁孔熾、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2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
維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
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3
四牡脩廣、其大有顒。
薄伐玁狁、以奏膚公。
有嚴有翼、共武之服。
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4
玁狁匪茹、整居焦穫。
侵鎬及方、至于涇陽。
織文鳥章、白旆央央。
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5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
四牡既佶、既佶且閑。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
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6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來歸自鎬、我行永久。
飲御諸友、炰龞膾鯉。
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采芑》 
1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畝。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
方叔率止、乘其四騏、四騏翼翼。
路車有奭、簟笰魚服、鉤膺鞗革。
 
2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鄉。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旂旐央央。
方叔率止、約軝錯衡、八鸞瑲瑲。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瑲蔥珩。
 
3
鴥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
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陳師鞠旅。
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
 
4
蠢爾蠻荊、大邦為讎。
方叔元老、克壯其猶。
方叔率止、執訊獲醜。
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
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
 
《車攻》 
1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2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
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3
之子于苗、選徒囂囂。
建旐設旄、搏獸于敖。
 
4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
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5
決拾既佽、弓矢既調。
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6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
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7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8
之子于征、有聞無聲。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吉日》 
1
吉日維戊、既伯既禱。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
升彼大阜、從其群醜。
 
2
吉日庚午、既差我馬。
獸之所同、麀鹿麌麌。
漆沮之從、天子之所。
 
3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儦儦俟俟、或群或友。
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4
既張我弓、既挾我矢。
發彼小豝、殪此大兕。
以御賓客、且以酌醴。
 
《鴻雁》 
1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之子于征、劬勞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2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3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庭燎》 
1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鸞聲將將。
 
2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
君子至止、鸞聲噦噦。
 
3
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輝。
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沔水》
1
沔彼流誰、朝宗于海。
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2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鴥彼飛隼、載飛載揚。
念彼不蹟、載起載行。
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3
鴥彼飛隼、率彼中陵。
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鶴鳴》
1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
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2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魚在于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頌 -> 周頌 -> 清廟之什

《清廟之什》 

《清廟》 
1
於穆清廟、肅雝顯相。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維天之命》 
1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維清》 
1
維清緝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
 
《烈文》 
1
烈文辟公、錫茲祉福。
惠我無疆、子孫保之。
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
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
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天作》 
1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
 
《昊天有成命》 
1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緝熙、單厥心。
肆其靖之。
 
《我將》 
1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享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時邁》 
1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
實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疊。
懷柔百神、及河喬嶽。
允王維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載戢干戈、載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時夏。
允王保之。
 
《執競》 
1
執競武王、無競維烈。
不顯成康、上帝是皇。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鐘鼓喤喤、磬筦將將、降福穰穰。
降福簡簡、威儀反反。
既醉既飽、福祿來反。
 
《思文》 
1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
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http://ctext.org/book-of-poetry/zh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


節二:六個六

於心路過程之概要,當知各有六支的六組:

一、六依處;

二、六門;

三、六所緣;

四、六識;

五、六種心路過程;

六、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

所緣對離心路過程心的呈現方式有三種,即:業、業相與趣相。其中的依處、門及所緣則如前(一章)所述。


節三:六識

這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與意識。


節四之助讀說明

一、於眼門心路過程:

(1) 眼淨色(cakkhuppasada)、

(2) 色所緣(ruparammana)、

(3) 光(aloka)、

(4) 作意(manasikara)。

 

於耳門心路過程:

(1) 耳淨色(sotappasada)、

(2) 聲所緣(saddarammana)、

(3) 空間(akasa)、

(4) 作意。

 

於鼻門心路過程:

(1) 鼻淨色(ghanappasada)、

(2) 香所緣(gandharammana)、

(3) 風界(vayodhatu)、

(4) 作意。

 

於舌門心路過程:

(1) 舌淨色(jivhappasada)、

(2) 味所緣(rasarammana)、

(3) 水界(apodhatu)、

(4) 作意。

 

於身門心路過程:

(1) 身淨色(kayappasada)、

(2) 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

(3) 地界(pathavidhatu)、

(4) 作意。

 

於意門心路過程:

(1)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

(2) 法所緣(dhammarammana)[2]、

(3) 有分。


節五: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

當知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是:

一、於五根門,它是極大、大、微細、極微細。

二、於意門,它是清晰及不清晰。


色法的壽命:在《阿毗達摩論》裡,一個心的壽命名為一個心識剎那(cittakkhana)。這時間單位是非常短暫的;根據諸論師,在閃電間或眨眼間,即有數十億個心識剎那過去了。雖然它極其短暫,但每個心識剎那還可以再分為三個小剎那,即:生時(uppada)、住時(thiti)及滅時(bhanga)。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一個心生起,執行其剎那間的作用,隨後即壞滅,而供給下一心生起的因緣條件。如是,依心識剎那次序,心流持續不斷地發生,即如河水之流一般。


註:

過 = 過去有分                                    領 = 領受心

波 = 有分波動                                    推 = 推度心

斷 = 有分斷                                        確 = 確定心

五 = 五門轉向心                               速 = 速行心

眼 = 眼識                                            彼 = 彼所緣

 

當知有限速行生起七次,道與神通一次,其餘的(廣大與出世間心)許多次

Ayam ettha javananiyamo.

於此,這是速行的法則。

 

依人分析
(puggalabheda)

節廿四:無因者與二因者

於此,對於(結生心是)二因或無因的人,唯作速行與安止速行不會生起。同樣地,在善趣裡,智相應果報心不會生起。但在惡趣裡,智不相應的大果報心(也)不會生起。


根據情況,只要壽命未盡六門心路過程即會繼續生起,(它們)之間則間隔著有分心。

http://dhammarain.online-dhamma.net/books/yabe/yabe-all.htm


※※※

拉赫曼尼諾夫23號前奏曲 吉列爾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xeAGXlRZ4

 

龍貓 宮崎駿 小鳥鸚鵡唱歌 彈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PcPutxr3xo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w22YHdtkZI

 

愛之夢 李斯特 郎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GqRf_9YEl0

 

蕭邦敘事曲 博萊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X9euYR-qaY

※※※

2015年3月4日星期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710108 的頭像
    V710108

    V710108的部落格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