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100706195408_1

1_2509_710345

1385642579591C5534287small

2007814954980_2  

5ab5c9ea15ce36d37e5a1bda3bf33a87e850b1fa

 1-130H3095G6316

98035325hbf093b369ef1&690

0800060040

0909252345cefea12fd1feba01  

6448_111010084659_1

650853_5333ee10de6a7  

77094b36acaf2edd85632ca48c1001e9380193e8

203343olslc8ql7qoifail

98435 

848478445  

/ 網路的ˊ圖

 

有人一輩子的努力只為化成春天的寒流,

秋冬的蕭索,那陣子有好美好透徹的眼睛,

黎明時,有人在隔壁窗戶與樓下窗戶,先開了窗,

當我還在睡夢中時,還不知你用水果酒去填補內心的洞,

或許是頭破了洞,臉破了洞,大腿破了洞,小腿破了洞,

這樣放任破洞而獨自飲著水果酒,所以家族的春節不好過;

我何必用女人的眼睛把你當男人看?

我何必枕著你的枕頭,聽聞你的心跳,說今天尚好?

我何不讓不安的靈魂發揮一種理智的選擇?

當我還是溜滑梯裡的小毛頭,說的話都不算數的。

 

約今天早上9點,伯父的3個小孩去早餐店買披薩跟便利商店買19塊一瓶的麥茶,

伯父是那自家產牌的股東嗎?不是?連便利商店入股的股份都沒有?那麼怎麼跟小孩說得好像那回事?

有個穿紫衣的太太提著菜市場買的蔬菜跟紅蘿蔔問伯母:你們店是早上開的?還是中午開的?

伯母說中午開的,伯母心想:自己家族好像去菜市場買熟食都可以聽到消息?怎麼不是生食聽到消息?

昨天家族放假的時候買了比較貴的一小瓶醬油的包裝有點像進口食品,怎麼營業用的雜貨店買的醬油也不熟?

要是菜市場都已經煮完熟食,伯父去菜市場買炸好的魚跟炸好的鳥的小孩吃,伯父跟菜市場攤位是朋友嗎?

也不知道伯父得穿紅衣是跟隔壁穿紅衣的大小比例的代溝?太太想給小紅心?伯父想給比太太大一百倍的紅心?

不知道這花朵會不會太粗糙,伯父一直對伯母說今天又要地板噴清潔劑,伯父今天給的花朵是有刺還是沒刺?

 

到了早上11點,伯父把菜市場買的熟食之類的醬油膏混著薑絲和蒜末,帶點微辣的幾口醬油,叫伯母封起來,

伯母拿完保鮮膜封完要冰冰箱,伯父對伯母說:放妳工作區的那小菜櫃裡就好了,

伯母心想:你是不是吃完進口醬油,就把爸爸的醬油跟菜市場的醬油得放在老婆的工作區域,上次打烊還把苦瓜吃剩放老婆工作區?

伯父又對伯母說:不是叫妳地板噴清潔劑嗎?怎麼門口還拖不乾淨?妳去拿拖把再來拖一次,

伯母心想:小菜櫃跟小吃店地板的主權都是你的,你叫我拖乾淨,那我有你跟你爸得店裡的股權嗎?沒有?

也就不知道昨天誰說誰的黑暗的希望到白天就熄滅?誰的熱情到死亡就熄滅?誰的冰塊到自己變冰塊就龍袍加身的變奴隸?

 

約今天中午12點,昨天他說她到了中午得很熱得不知道上了灰色的車?還是黃色的車?

昨天下午有個說要喝正常甜和正常冰塊的泡沫紅茶,有個說要喝半糖去冰的泡沫紅茶;

今天早上有個在別人合作的洗碗槽上擺著直火咖啡的鐵罐成菱形的日本進口咖啡的空瓶,另個沒喝到,

沒喝到的伯母看著店內的第5桌的客人聊說要去隔壁買青草茶,伯父叫伯母的工作速度快一點,

對面的鄰居有來伯父的爸爸的店買3份炒麵外帶,

伯母心想:就算這時候范逸臣的歌詞說要彼此留下活口,謝雷的老闆都3個都喝洋酒和青草茶喝到掛?怎麼生活?

伯父今早有去便利商店買統一陽光豆漿喝得對伯母說:第5桌客人要打包外帶,牛肉餡餅跟鍋貼裝一起,到現在紙盒大小還拿錯?

伯母心想:也不知道小吃店的黑襪子怎織的?今天這家店的動物都死光了,人類一對對來吃才活得下去?老闆變動物後又想當人類?

有個第6桌再看東泉甜辣醬,伯母心想:要是西方的醬油膏混著東泉甜辣醬的今天中午才不會歪掉嗎?

沒有第7桌時,伯父說把客人吃剩的空碗盤先擺在沒有客人坐的第7桌上,

今天店內客人就看到牆壁有小蟑螂,3兄弟說:我們就看著小蟑螂吃得先不管這家店吧,不只是清潔不乾淨的問題?

第2桌的一對男女生像朋友的說:那個人都拐彎抹角的?伯母因為伯父說得太直接就伯母的視線是霧面鐵罐的咖啡?

 

到了晚上7點,穿紅衣跟黑衣外套的約40~50歲中年男生問伯父:

那是水餃還是鍋貼?水餃好像沒有那麼大顆?那是鍋貼?

客人又問伯母說:還有小魚乾跟素雞嗎?那是不是雪裡紅?

新聞這時候說明天的溫度是9度?8度?11度?

伯母就說:有沒有聽錯?溫度還有9度的?

我就心想:要是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晚上7點,他們是來享受的?

客人說不定是水溝清潔員再過來吃的,可以餐廳家族說享受就享受嗎?

也不知道是不是國小得附近的工地?還是市政府廣場附近的工地?;

客人也不知道是不是文書官的要吃這小吃店的酸辣湯餃,

伯母就心想:這麼冷的都想喝湯,燒陶燒完再淋冷雨?溫差冷熱差異大的,臉都黑了。

 

到了晚上8點打烊時,

伯父對爸爸問:爸~現在要不要叫雞蛋,不然明天又會太晚送過來,

伯父剛對客人說:我只負責煮水餃,你們調味料要怎包都你們自己去包,

伯父對小孩說:你說爸爸買給妳們的棉被上有50隻卡通綿羊?

伯母心想:你又不懂每天都有50隻綿羊來你小吃店吃東西?你還想說卡通棉被是大潤發處理的?

伯父的爸爸在買生魚片得一下子有分給孫子跟兒子吃,又一下子單獨配酒吃;

40歲伯父再對70歲爸爸說:那"寶貝四千金"跟"情定水舞間"的連續劇的台詞說:

那個男的一出場就搶別人女友,好好笑喔,

伯母不懂伯父為什麼喜歡跟爸爸討論愛情偶像連續劇?

 

到了晚上8點半,國小3年級兒子說爸爸折紙飛機可以丟到我床上,飛真遠,

伯母說:你爸買的那果糖是蜂蜜口味的?還是一瓶都是純蜂蜜?

兒子說:是果糖,但是香料是蜂蜜,一瓶純蜂蜜不是很貴嗎?

伯母就說:你為什麼要玩射擊遊戲,你不是說很無聊,我就叫你玩可愛點,

兒子說:可愛的那些都玩膩了ㄚ,

伯母就心想:現在我還不能管你,以後你喝到加水的洗碗精又玩免費電動的又聊稀飯的會以後很累。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州郡八

《州郡八》
1
州郡八: 古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縣一百二十七
 
2
州郡八: 河內懷五縣河內 脩武 獲嘉 武德 武陟   汲郡衛五縣汲 衛 新鄉 共城 黎陽   鄴郡相十一縣安陽 堯城 洹水 滏陽 內黃 鄴 林慮 臨河 湯陰 成安 臨漳   廣平洺十縣永年 雞澤 曲周 清漳 邯鄲 臨洺 武安 洺水 肥鄉 平恩   鉅鹿邢九縣龍崗 南和 平鄉 鉅鹿 沙河 任 內丘 青山 堯山   信都冀九縣信都 南宮 堂陽 武強 下博 棗強 衡水 阜城 武邑   趙郡趙九縣平棘 元氏 昭慶 欒城 贊皇 高邑 柏鄉 臨城 寧晉   常山鎮九縣真定 鹿泉 井陘 靈壽 稿城 九門 石邑 房山 行唐   博陵定十一縣安喜 北平 鼓城 恒陽 新樂 義豐 望都 無極 唐昌 深澤 陘邑   河間瀛六縣河間 博野 束城 樂壽 高陽 平舒   文安莫六縣鄚 清苑 任丘 文安 長豐 唐興   饒陽深四縣饒陽 安平 鹿城 陸澤   上谷易八縣易 遂城 淶水 容城 滿城 五迴 樓亭 阪城   范陽幽十一縣薊 歸義 范陽 安次 固安 昌平 潞 永清 良鄉 武清 廣寧   順義順一縣賓義   歸化分順州置一縣懷柔   歸德燕一縣遼西   媯川媯二縣懷戎 媯川   漁陽薊二縣漁陽 三河   密雲檀二縣密雲 燕樂   北平平三縣盧龍 石城 馬城   柳城營一縣柳城
 
《古冀州》 
1
古冀州: 禹貢曰:「冀州既載,載,始也。冀州,堯都,故禹理水自此而始也。以唐虞之都不言封略,餘州所至,即是其境矣。壺口、雷首,至于太岳。壺口山,在今文城郡吉昌縣。太岳,在今平陽郡霍邑縣,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東郡河東縣,此山凡有八名,即歷山、首陽山、薄山、襄山、甘棗山、中條山、渠豬山、獨山等名是也。既脩太原,至于岳陽。太原,今太原府。岳陽即霍山也,亦曰太岳。覃懷厎績,至于衡漳,覃懷,近河地名,今河內郡也。厎,致也。績,功也。衡漳,謂漳水橫流而入河,在今廣平郡西北肥鄉縣界也。厥土惟白壤。柔土曰壤。恒衛既從,大陸既作。恒、衛,二水名也。恒水出恒山,在今博陵郡恒陽縣界。衛水在今常山郡靈壽縣西山所出。大陸澤,鄭玄云:「在鉅鹿北。」言水徙故道,可以耕作。今趙郡象城縣界。島夷皮服。海曲曰島。居島夷而衣其皮。夾右碣石入于河。」碣石,海邊山名,在今北平郡盧龍縣也。言禹夾行此山之右。入河逆上也。舜以冀州南北闊大,分衛水為并州,燕以北為幽州,並置牧。周禮職方曰:「河內曰冀州,山曰霍,藪曰楊紆,爾雅云「秦有楊紆」,而此以為冀州藪,未詳其義及所在也。川曰漳,浸曰汾、潞。漳水出今上黨郡長子縣界。汾水出今樓煩郡靜樂縣山。潞水出今密雲郡密雲縣也。其利松柏。人五男三女。畜宜牛羊,穀宜黍稷。」其地險易,帝王所都,亂則冀安,弱則冀強,荒則冀豐,故曰冀州。其在天官,昴、畢則趙之分野,漢之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高陽、鄚、州鄉;東有廣平、鉅鹿、清河、河間,渤海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皆其分也。今鄴郡、廣平、鉅鹿、信都、趙郡、常山、博陵、河間、文安、饒陽、高平、上黨、樂平、陽城、太原、定襄、雲中單于,雁門之西南境,樓煩之南境,西河之東境,皆是也。尾、箕則燕之分野,漢之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上谷、代郡、雁門,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装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其分也。今上谷、范陽、順義、歸化、歸德、媯川、漁陽、密雲、北平、柳城、馬邑、安邊,雁門之東北境,樓煩之北境,皆是也。兼得秦、魏、衛之交。漢之西河,今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宜屬秦。漢之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今河東,平陽,文城,大寧,昌化之南境,絳郡,陝郡之河北地,河內之西境,並宜屬魏。漢之河內野王、朝歌,今河內之東境、汲郡,皆宜屬衛矣。秦平天下,置郡為鉅鹿、今常山、信都,趙郡之東北境,博陵郡之西境,鉅鹿之北境,饒陽之南境,兼兗州之域景城之南境,皆是也。邯鄲、今廣平、鄴郡,鉅鹿之南境,趙郡之西南境,皆是也。上谷、今上谷、范陽、文安、河間、媯川、歸化、順義、歸德,饒陽之北境,趙、博陵之東境,及兗州之域景城之北境,皆是也。漁陽、今漁陽、密雲郡地皆是也。右北平、今北平郡。遼西、今柳城及北平郡之東境皆是也。河東、今河東、絳郡,陝郡之北境,平陽、大寧、文城等郡,皆是也。上黨、今上黨、高平、樂平、陽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雁門之南境、樓煩等郡地,皆是也。代郡、今安邊及馬邑之北境皆是也。雁門、今馬邑之南境,雁門之北境,皆是也。雲中今雲中、單于府是也。及三川郡之北境。今河內郡。漢武置十三州,此為冀州、領郡國九。幽州、領郡國十。并州。領郡九。古冀州西境則屬司隸,今河東、絳郡、平陽、河內、汲郡。後漢並因前代,為冀州、理於鄗。鄗,今趙郡高邑縣。袁紹、曹公理鄴。鄴,今郡縣。鄗,呼各反。幽州、理薊,今范陽郡縣。并州。理晉陽,今太原府。魏並因之。晉置冀州、領郡國十三,理房子,今趙郡縣。幽州、領郡國七,理涿,今范陽郡是也。并州。領郡國六。惠帝之後,其地淪沒於劉元海、石勒、慕容俊,又為苻堅所陷。堅敗,慕容垂據之。後屬後魏。自此分割,不可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河北道、范陽、汲郡、鄴郡、廣平、饒陽、河間、常山、博陵、信都、趙郡、鉅鹿、文安、上谷、北平、密雲、媯川、漁陽、柳城、歸德、順義、歸化等郡。河東道,河東、絳郡、北平、平陽、太原、上黨、西河、高平、大寧、昌化、文城、陽城、定襄、樂平、雁門、樓煩、安邊、雲中、馬邑等郡。兼分入都畿、河內郡。關內道。單于。
 
2
古冀州: 河內郡東至汲郡二百六十里。南至……西至河南府濟陰縣七十三里。北至高平郡一百四十里。東南到滎陽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河南府一百四十里。西北到河南府界一百七十里。東北到汲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八十里,去東京一百四十里。戶五萬四千一百,口三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十。
 
3
古冀州: 懷州今理河內縣。禹貢覃懷之地,禹貢曰「覃懷厎績」。大行山在焉。周為畿內及衛、邘、雍三國。邘音于。春秋時又屬晉。左傳,襄王賜文公「陽樊、溫、原、欑茆之田,晉於是始啟南陽」。杜注云:「晉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陽也。」又云武王克商,蘇忿生以溫為司寇,其田有隤、懷是也。隤,徒回反。戰國時,為魏、衛二國之境。秦始皇滅衛,其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保之。胡亥廢角為庶人,以其地屬三川郡。項羽立司馬卬為殷王,王河內。漢高帝初為殷國,尋更名河內郡。後漢因之。晉為河內、汲二郡地。後魏置懷州,兼置河內郡。隋初郡廢,而懷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置河內郡。大唐因之,亦為東畿內之郡。領縣五:
 
4
古冀州: 河內漢野王縣。有沁水,自河南府濟源界流入。
 
5
古冀州: 脩武本殷寧邑,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勒兵於寧,故曰脩武。」有古南陽城,漢山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有濁鹿城,漢獻帝為山陽公,居於此矣。
 
6
古冀州: 獲嘉漢武幸緱氏,至汲縣之新中鄉,得南越相呂嘉首,因立獲嘉縣。後周置修武郡,隋置殷州是也。
 
7
古冀州: 武德周司寇蘇忿生之邑。東魏置武德郡。漢射犬故城在今城北。又有漢平皋縣故城,在今縣西。
 
8
古冀州: 武陟漢懷縣地故城,在今縣西。
 
9
古冀州: 汲郡東至靈昌郡一百十里。南至靈昌郡酸棗縣七十五里。西至河內郡二百六里。北至鄴郡一百九十里。東南到靈昌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河內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高平郡陸山縣四十里。東北到鄴郡臨河縣一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東京三百九十里。戶四萬六千九百八十,口二十萬七千九百八十。
 
10
古冀州: 衛州今理汲縣。殷之舊都。周既滅殷,以殷餘人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之間,故商墟也。其後衛為翟人所滅,齊桓更封衛於河南楚丘,而河內殷墟復屬於晉。戰國時屬衛。秦并天下,為東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漢為河內、魏二郡地。魏置朝歌郡。晉改置汲郡。後魏亦為汲郡。東魏置義州。後周為衛州,又分置脩武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為汲、河內二郡地。大唐為汲郡。領縣五:
 
11
古冀州: 汲漢舊縣。牧野之地,即紂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
 
12
古冀州: 衛漢朝歌縣。古殷朝歌城在今縣西,紂都,有鹿臺,謂之殷墟上宮臺,詩曰「要我乎上宮」,即此也。今縣西北有黑山、蘇門山,孫登隱處。淇水出共山東,至今縣界入河,謂之淇水口。漢建安中,曹公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晉大將軍桓溫為慕容暐將慕容垂所敗於枋頭,即此也。枋音方。淇音其。
 
13
古冀州: 新鄉縣西南三十二里有鄘城,即鄘國。
 
14
古冀州: 共城古共伯國故城,在縣東。漢共縣。
 
15
古冀州: 黎陽漢舊縣。魏置黎州及黎陽。有白馬津,即酈生所云「杜白馬之津」是也。後魏改為黎陽津。又有枉人山,古凡伯國在北。有大岯山,今名黎陽東山,又名青檀山,在縣南七里。其張揖云「成皋山是大岯山」,謬也。
 
16
古冀州: 鄴郡東至魏郡二百十里。南至汲郡一百九十里。西至上黨郡三百里。北至廣平郡一百八十里。東南到汲郡黎陽縣一百六十里。西南到高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上黨郡黎城縣三百里。東北到廣平郡肥鄉縣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去東京五百六十里。戶十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萬一百九十六。
 
17
古冀州: 相州今理安陽縣。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後屬趙。秦兼天下,為邯鄲郡地。漢為魏郡,後漢因之。魏武王建都於此。魏氏都在鄴縣。晉亦為魏郡。後趙石季龍、前燕慕容俊並都之。皆都於鄴。冉閔為慕容俊所滅,慕容暐為苻堅所滅也。後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義。東魏靜帝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齊又都焉,改為清都郡,置尹。後周武帝平高緯也。後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鄴移居安陽城也。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郡。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唯技巧商販及樂戶移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詖,至今好為訴訟也。大唐為相州,或為鄴郡。領縣十一:
 
18
古冀州: 安陽漢魏郡城在今縣東北。有韓陵山,即高歡破爾朱兆之所。又有丹藍嵯山。
 
19
古冀州: 堯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左傳云「晉荀盈卒於戲陽」,注云「內黃縣戲陽城」。戲與羛同,許宜反。
 
20
古冀州: 洹水有洹水,音恒。
 
21
古冀州: 滏陽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滏音父。
 
22
古冀州: 內黃漢舊縣。有繁河。漢繁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23
古冀州: 鄴後漢末,冀州刺史嘗理於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臺。東魏、北齊皆都於此。後周置相州,後徙相州於安陽,山漳水在縣西。晉史曰:「石勒諸將佐,議欲都於鄴,將攻三臺。張賓進曰:『三臺險固,攻守未可卒下。』於是進據襄國。」
 
24
古冀州: 林慮漢為隆慮。後漢避殤帝諱,改為林慮。
 
25
古冀州: 臨河有王莽河,古淇河榢顓頊陵在焉。
 
26
古冀州: 湯陰古羑里城,紂拘周文王之所。漢蕩陰縣。蕩音湯也。
 
27
古冀州: 成安漢斥丘縣故城在東南。地斥鹵,故名焉。
 
28
古冀州: 臨漳
 
29
古冀州: 廣平郡東至清河郡臨清縣一百二十里。南至鄴郡一百八十里。西至上黨郡涉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鉅鹿郡南和縣五十里。東南到魏郡魏縣界九十里。西南到鄴郡滏陽縣界七十里。西北到鉅鹿郡沙河縣界六十里。東北到清河郡宗城縣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東京七百六十里。戶八萬九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萬二千八百一十。
 
30
古冀州: 洺州今理永年縣。禹貢「覃懷厎績,至于衡漳」。衡漳在今郡南肥鄉縣界。春秋時,赤狄之地,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即此。其後屬晉。七國時,趙所都。秦并天下,屬邯鄲郡。漢初置廣平國,武帝改為平干國,宣帝復為廣平國。後漢光武省廣平,入鉅鹿郡,後為魏郡之西部。魏改為廣平郡,晉因之。後魏為廣平郡。後周置洺州。隋煬帝初置武安郡。大唐初,劉黑闥都之,剋平,置洺州,或為廣平郡。領縣十:
 
31
古冀州: 永年漢曲梁縣地。又漢廣平縣故城,在今縣北。隋以煬帝諱,改曰永年。
 
32
古冀州: 雞澤有沙河。
 
33
古冀州: 曲周漢舊縣,故城在今縣西南。紂鉅橋倉亦在於此。
 
34
古冀州: 清漳南近漳水。
 
35
古冀州: 邯鄲戰國時趙國所都,自敬侯始都之。有叢臺、洪波臺。亦漢舊縣。邯,山名。鄲,盡也。漢趙王如意溫明殿在此焉。
 
36
古冀州: 臨洺漢易陽縣。北齊置襄郡。
 
37
古冀州: 武安漢舊縣。有武安城,趙奢與秦軍戰,鼓譟,武安屋瓦皆震,即此也。    洺水有衡漳瀆。或云禹貢曰「覃懷厎績,至於衡漳」,即此也。    肥鄉漢列人縣故城在今縣東北。有漳水。
 
38
古冀州: 平恩漢舊縣。
 
39
古冀州: 鉅鹿郡東至清河郡二百三十里。南至廣平郡臨洺縣六十五里。西至樂平郡縣二百四十里。北至趙郡一百七十里。東南到廣平郡曲周縣一百十里。西南到廣平郡武安縣一百二十里。西北到太原府樂平縣五十里。東北到信都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六百七十里,去東京八百五十里。戶六萬七千六百六十,口四十六萬二千七百八十。
 
40
古冀州: 邢州今理龍崗縣。古祖乙遷於邢,即此地,亦邢國也。春秋時,衛侯滅邢;魯僖公時,晉伐衛取邢,其地遂屬晉。七國時,屬趙。秦為鉅鹿、邯鄲二郡地。項羽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國,即其地也。漢屬鉅鹿、常山二郡及趙、廣平二國地。後漢因之。晉為鉅鹿、趙二國。石勒都於此。張賓進說曰:「襄國因山憑險,形勝之國,可都之。」後魏為鉅鹿郡。隋置邢州,煬帝初置襄國郡。大唐為邢州,或為鉅鹿郡。領縣九:
 
41
古冀州: 龍崗秦為信都縣,項羽改為襄國。漢至隋始改為龍崗。夷儀嶺在縣北百五十里,左傳云「邢遷於夷儀」,即此。
 
42
古冀州: 南和漢舊縣。後周置南和郡。
 
43
古冀州: 平鄉亦漢舊縣地。或云秦置鉅鹿郡於此,即古大鹿之野。有沙丘之臺,紂所築,即始皇死處。
 
44
古冀州: 鉅鹿漢南欒縣地。漢鉅鹿縣,今平鄉縣地。
 
45
古冀州: 沙河漢襄國縣地,隋置。
 
46
古冀州: 任漢張縣地。
 
47
古冀州: 內丘漢曰中丘,隋以國諱改之。
 
48
古冀州: 青山隋置。
 
49
古冀州: 堯山
 
50
古冀州: 信都郡東至平原郡二百十里。南至清河郡百三十里。西至趙郡百六十里。北至河間郡二百三十里。東南到博平郡三百里。西南到鉅鹿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饒陽郡百三十里。東北到景城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一千一百里。戶十一萬一千八百八十,口八十二萬六千七百七十。
 
51
古冀州: 今之冀州理信都縣。古冀、兗二州之域。禹導河自大坯山北過洚水,至於大陸。按地理志,洚水南自清河郡,經城縣界入當郡南宮縣界,又東北入信都縣界。水經云:「洚故瀆又東北經辟陽亭北,又經信都城東,散入澤渚。按:辟陽亭在今郡理東南三十五里,今縣乃漢信都國城,則郡理東入兗州之域,郡理西入冀州之域焉。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秦為鉅鹿郡地。漢高帝置為信都國,景帝改為廣川國,宣帝復為信都國。後漢明帝更名樂成國,安帝更名安平國,漢末兼置冀州。領郡國九,理於此。晉亦然。後魏為長樂郡,兼置冀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郡廢,而冀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置信都郡。大唐為冀州,龍朔二年改為魏州,咸亨三年復舊,或為信都郡。郡今理,即漢信都國城。領縣九:
 
52
古冀州: 信都漢舊縣。禹導河北過洚水,即此。亦曰枯洚渠,西南自南宮縣界入。漢昌城縣故城在今縣北。又有漢扶柳縣故城,在今縣西。
 
53
古冀州: 南宮漢舊縣。漢呂后封張敖子偃為南宮侯,即此。洚水故瀆南自清河郡經城縣界入。
 
54
古冀州: 堂陽漢舊縣。在堂水之陽。
 
55
古冀州: 武強漢武隧縣。
 
56
古冀州: 下博漢舊縣。
 
57
古冀州: 棗強漢舊縣。又有漢廣川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58
古冀州: 衡水有衡漳故瀆。
 
59
古冀州: 阜城漢舊縣。
 
60
古冀州: 武邑漢舊縣。洚水西南自衡水縣界,而東北經縣城西北。
 
61
古冀州: 趙郡東至信都郡一百六十里。南至鉅鹿郡一百七十九里。西至太原府五百五十九里。北至常山郡一百里。東南到信都,隔河相去一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常山郡一百七十里。西南到鉅鹿郡一百九十五里。東北到博陵郡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去東京一千三百十里。戶六萬一千一百六十三,口三十七萬四千七百十二。
 
62
古冀州: 趙州今理平棘縣。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鉅鹿二郡地。後漢屬常山國、鉅鹿郡地,兼置冀州。領郡國九,理鄗,今高邑縣。晉為趙國,亦置冀州。領郡國十三,理房子,今縣。後魏為趙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齊改殷州為趙州,郡仍舊。隋改置欒州,煬帝改為趙州,尋復為趙郡。大唐為趙州,或為趙郡。領縣九:
 
63
古冀州: 平棘漢南平棘縣故城在今縣南。又有漢宋子縣故城,在今縣北。有槐水。
 
64
古冀州: 元氏漢舊縣。漢常山郡故城在今縣西。後漢光武征彭寵,陰后生明帝於此。
 
65
古冀州: 昭慶漢廣阿縣。後魏置殷州及南鉅鹿郡,後改為南趙郡。隋為大陸縣,有大陸澤。舊是象城,天寶中改焉。
 
66
古冀州: 欒城漢之關縣地。
 
67
古冀州: 贊皇有贊皇山。
 
68
古冀州: 高邑漢之鄗縣。光武即位,更名高邑。鄗音呼各反。
 
69
古冀州: 柏鄉漢鄗縣地。漢光武即位壇在此。漢南讀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70
古冀州: 臨城漢舊縣也。有泜水。舊是房子,天寶中改焉。
 
71
古冀州: 寧晉漢癭陶縣。
 
72
古冀州: 常山郡東至博陵郡一百二十四里。南至趙郡一百里。西至太原府五百十六里。北至安邊郡四百九十里。東南到博陵郡鼓城縣一百九十里。西南到太原府樂平縣三百二十里。西北到雁門郡五百四十里。東北到博陵郡一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東京一千一百三十里。戶五萬三千五百十,口三十一萬七千七百十七。
 
73
古冀州: 鎮州今理真定縣。春秋時鮮虞國之地。左傳曰:「晉荀吳以上軍伐鮮虞。」注云:「中山新市縣也。」戰國時屬趙。趙之東恒邑也。秦屬鉅鹿郡。漢高帝置恒山郡,後避文帝諱,改曰常山郡,亦屬真定國。後漢屬常山國。晉復為常山郡,後魏因之。後周置恒州,領常山郡。隋初廢,煬帝初州廢,復置常山郡。大唐武德元年復置恒州,或為常山郡。天寶十五載改為平山郡,元和十五年改為鎮州。領縣九:
 
74
古冀州: 真定漢中山國之東恒邑,亦漢舊縣。漢新市縣故城在東北也。    鹿泉井陘口在此,今謂之土門。漢韓信破趙軍,殺陳餘於此。    井陘漢舊縣,古井陘。武德初置井州,今縣城實中,甚固。
 
75
古冀州: 靈壽本中山國之都也。漢舊縣,故城在今西北。衛水在今西山東北,入滹沱河。滹音乎,沱音陀。
 
76
古冀州: 稿城後周置鉅鹿郡。隋置廉州。漢稿縣故城在今縣西。肥壘,故肥子國,漢以為縣,亦在今縣西南。
 
77
古冀州: 九門漢舊縣。
 
78
古冀州: 石邑漢舊縣。井陘山甚險固,故李左車說陳餘曰:「井陘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請守之。」不從。故城在今縣西北,俗謂之人文城。有卑山,卑音蔽。今名抱犢山,西面危絕,山頂有二泉。後魏葛榮亂,百姓抱犢上山,因名焉。
 
79
古冀州: 房山漢蒲吾縣。房山在縣西北,俗名曰王母山,上有西王母祠。
 
80
古冀州: 行唐漢舊縣。滋水所出。
 
81
古冀州: 博陵郡東至河間郡二百八里。南至趙郡三百十七里。西至常山郡一百二十四里。北至安邊郡四百九十里。東南到饒陽郡一百七十里。西南到常山郡一百二十里。西北到常山郡行唐縣七十里。東北到文安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里,去東京一千二百里。戶七萬六千六百,口四十七萬七千二百六。
 
82
古冀州: 定州今理安喜縣。帝堯始封唐國之地。戰國初為中山國,後為魏所并,後又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之地。漢高帝置中山郡,中山記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為中山國。後漢因之,晉亦不改。後燕慕容垂移都於此,都中山,置中山尹。至慕容寶,為後魏所陷。北岳常山在焉。後魏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為定州。後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領縣十一:
 
83
古冀州: 安喜古中山鮮虞地。漢盧奴縣。有盧水,水黑曰盧,不流曰奴,因名焉。
 
84
古冀州: 北平秦曲逆縣,漢為蒲陰縣。蒲水所出,在今縣西北。
 
85
古冀州: 鼓城春秋鼓子國也。漢臨平縣故城在東南。又有漢下曲陽縣在西。
 
86
古冀州: 恒陽漢上曲陽縣也。常山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常水所出。
 
87
古冀州: 新樂春秋時鮮虞國,漢新市縣地,蓋堯帝始封之唐國也。
 
88
古冀州: 義豐漢安國縣。又有漢解瀆亭,在今縣東北。
 
89
古冀州: 望都漢舊縣。堯始封於此。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有中人亭、左人亭,即今縣城也。倒馬故關在縣西北,極險要也。
 
90
古冀州: 無極漢舊縣。
 
91
古冀州: 唐昌漢苦陘縣。又有中山故城,在縣東北。有漢石臼河。又西北有故關邑城,即漢關縣。
 
92
古冀州: 深澤漢南深澤縣。
 
93
古冀州: 陘邑
 
94
古冀州: 河間郡東至景城郡二百里。南至信都郡二百三十里。西至博陵郡二百八里。北至文安郡一百八里。東南到景城郡弓高縣一百四十七里。西南到饒陽郡一百五十里。西北到上谷郡二百十里。東北到景城郡魯城縣二百五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東京一千三百四十里。戶九萬五千二百四十,口六十四萬二千五百六十二。
 
95
古冀州: 瀛州今理河間縣。春秋時屬晉,七國時屬趙。秦上谷郡之地。漢屬涿郡,後為河間國。後漢及晉因之。後魏為河間郡,孝文帝分置瀛州。隋初廢河間郡,置瀛州;煬帝初州廢,復置河間郡。大唐因之。領縣六:
 
96
古冀州: 河間漢州鄉縣,後漢改武垣縣。漢武帝得鉤弋夫人於此。
 
97
古冀州: 博野漢博陵郡,後徙安平。又有漢蠡吾縣故城,在今縣西。蠡音禮。
 
98
古冀州: 束城漢舊縣。後魏置束州。
 
99
古冀州: 樂壽漢曰樂城縣,故城在今縣西北。漢又曰中水縣,居兩河之間,故曰中水。
 
100
古冀州: 高陽漢舊縣。後置高陽郡。有易水。
 
101
古冀州: 平舒晉置章武郡。
 
102
古冀州: 文安郡東至……南至河間郡一百八里。西至上谷郡露山一百七十里。北至范陽郡二百八十里。東南到景城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博陵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上谷郡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北平郡八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東京一千四百四十四里。戶五萬五百十,口三十二萬六千四百五十。
 
103
古冀州: 莫州今理鄚縣。其地歷代所屬與瀛州同。大唐景雲二年,分瀛州置鄚州。開元十年,改鄚為莫。其後或為文安郡。領縣六:
 
104
古冀州: 鄚漢舊縣。
 
105
古冀州: 清苑漢樂鄉縣。漢高帝過趙,封樂毅之後樂巨叔於此。
 
106
古冀州: 任丘有狐狸淀。淀,堂練反。
 
107
古冀州: 文安漢舊縣,故城在東北。
 
108
古冀州: 長豐
 
109
古冀州: 唐興
 
110
古冀州: 饒陽郡東至景城郡三百十五里。南至魏郡五百里。西至常山郡一百八十里。北至上谷郡三百里。東南到信都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趙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博陵郡一百七十里。東北到河間郡一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五十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五十里。戶四萬八千八百五十八,口三十四萬六千四百七十二。
 
111
古冀州: 深州今理陸澤縣。戰國時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為涿郡地。後漢屬安平國,桓帝以後為博陵郡。晉為博陵國。後魏為博陵郡,北齊亦同。隋初郡廢,置深州;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間二郡。大唐復置深卅,或為饒陽郡。領縣四:
 
112
古冀州: 饒陽漢舊縣。有蕪蔞亭在此。又有古博陵城、饒陽城。滹沱河舊在縣南,即光武所渡。魏武王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所以在今縣北。蔞,力俱反。
 
113
古冀州: 安平漢舊縣。
 
114
古冀州: 鹿城漢貰縣故城在西南。又有漢鄡城在東。衡漳水,今名衛水,亦名苦水,西南自趙郡寧晉縣界流入。貰音時夜反。鄡音苦堯反。
 
115
古冀州: 陸澤禹貢大陸澤,亦在此。
 
116
古冀州: 上谷郡東至范陽郡二百十四里。南至文安郡一百八十里。西至安邊郡飛狐縣一百四十里。北至媯川郡懷戎縣南界廢固城鎮……東南到文安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博陵郡北平縣一百四十里。西北到安邊郡三百二十里。東北到范陽郡良鄉縣界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九十七里,去東京一千四百六十二里。戶四萬四千九百十二,口二十四萬五千八百七。
 
117
古冀州: 易州今理易縣。春秋至戰國屬燕。秦置上谷郡。晉書曰:「在谷之上頭,故曰上谷。」漢屬涿郡,後漢因之。晉為范陽國。後魏亦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後兼置易州。煬帝初州廢,置上谷郡。大唐因之。領縣八:
 
118
古冀州: 易漢故安縣故城在今縣南。有淶、易二水。有燕臺,昭王求仙處。又有漢范陽縣故城,在縣東南。
 
119
古冀州: 遂城古武遂也。秦築長城之所起。
 
120
古冀州: 淶水漢之遒縣。遒,即由反。
 
121
古冀州: 容城漢舊縣。
 
122
古冀州: 滿城
 
123
古冀州: 五迴
 
124
古冀州: 樓亭
 
125
古冀州: 阪城
 
126
古冀州: 范陽郡東至漁陽郡二百十里。南至文安郡二百八十里。西至上谷郡二百十四里。北至媯川郡二百十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歸化郡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三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八十里。戶七萬九百六,口三十九萬五百八十五。
 
127
古冀州: 幽州今理薊縣。古之幽州,蓋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則其一也。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幽州,因幽都山以為名也。山海經有幽都山,今列北荒矣。昔顓頊都於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復省幽州入冀州。周禮職方曰:「東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山在遼東,今於柳城郡東置祠遙禮。藪曰貕養,貕養澤,在今東萊郡昌陽縣界。川曰河、泲,河在景城郡無棣縣界。舊泲合在今北海郡博昌縣界。今無泲,即濟水。浸曰菑、時。菑在今淄川郡淄川縣界。時在今北海郡臨淄縣界。其利魚鹽。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馬、牛、羊、豕也。穀宜三種。」黍、稷、稻。初武王定殷,封召公奭於燕。及秦滅燕,以其地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漢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為幽州,領郡國十。其後開東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皆屬焉。玄菟、樂浪等郡,並今遼水之東,宜在禹貢青州之域。後改燕國曰廣陽郡。後漢置幽州,並因前代。理於薊,今縣。晉亦置幽州。領郡國七,理於涿,今范陽郡。晉亂,陷於石勒、慕容俊、苻堅,後入於魏,其後分割不可詳也。今之幽州,謂范陽郡。古涿鹿也。應劭曰「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是也。即燕國之都焉,謂之渤碣之間,亦一都會也。薊縣,燕之所都。渤,渤海。碣,碣石也。秦為上谷郡之地。漢高帝分置燕國,後又分燕置涿郡及廣陽國,有獨鹿、鳴澤。獨鹿,山名。鳴澤,澤名。皆在於此。後漢為涿、廣陽二郡地。魏更名范陽郡。晉為燕、范陽二國,兼置幽州。領郡國七,理於此。慕容俊嘗都之。後魏置幽州。北齊置東北道行臺。後周置燕、范陽二郡。隋初並廢,煬帝初併置涿郡。大唐為幽州,或為范陽郡。領縣十一:
 
128
古冀州: 薊燕國都,碣石宮。漢為薊縣。舊置燕都。有桑乾水。慕容俊都於此也。
 
129
古冀州: 歸義漢易縣也。公孫瓚於此築城,名曰易京。後漢史曰:「瓚修營壘樓觀,臨易河,通遼海,以鐵為門。乃曰:『兵法云「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櫓千重,積穀三百萬斛,足以待天下之變。』為袁紹所破。」後石季龍征慕容皝,迴,惡其固而毀之,在今縣南十八里。又有巨馬水。
 
130
古冀州: 范陽漢涿縣。在范水之陽。漢涿郡故城亦在此。又有漢廣陽國城,亦在西南。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荊軻獻圖於秦。
 
131
古冀州: 安次漢舊縣。
 
132
古冀州: 固安漢方城縣地也。
 
133
古冀州: 昌平漢舊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古居庸關在縣西北,北齊改為納款。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是其一也。舊置東燕州。
 
134
古冀州: 潞漢舊縣。有潞河。漢平谷縣故城在今縣北。又有漢安樂縣故城,在西北。
 
135
古冀州: 永清舊是會昌,天寶中改焉。
 
136
古冀州: 良鄉漢舊縣。
 
137
古冀州: 武清
 
138
古冀州: 廣寧
 
139
古冀州: 順義郡置在范陽郡城內,去西京及四至八到並與范陽郡同。戶五千七百十八,口一萬八千一百五十。
 
140
古冀州: 順州理賓義縣。在范陽郡城。大唐天寶初置,尋又改為順義、歸化二郡。領縣一:
 
141
古冀州: 賓義
 
142
古冀州: 歸化郡東至漁陽郡二百十五里。南至范陽郡八十里。西至媯川郡二百里。北至密雲郡七十里。東南到漁陽郡二百十里。西南到范陽郡八十里。西北到……東北到密雲郡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五十里。戶八百七十七,口三千三百六十九。
 
143
古冀州: 順州之北境。理懷柔縣。天寶初,置歸化郡與順義郡。領縣一:
 
144
古冀州: 懷柔
 
145
古冀州: 歸德郡東至密雲郡八十里。南至范陽郡九十里。西至范陽郡昌平縣五十里。北至山五里。東南到後魏廢易京城四十里。西南到芹城五里。西北到乾河山五里。東北到宋城鎮二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六十三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七十六里。戶二千二百四十六,口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一。
 
146
古冀州: 燕州 秦上谷郡地,歷代土地與范陽郡同。隋文帝時,粟末靺鞨有厥稽部渠長,率數千人,舉部落內附,處之柳城、燕郡之北。煬帝為置遼西郡,以取秦漢遼西之名也,統遼西、懷遠、壚河三縣。大唐為燕州,或為歸德郡。領縣一:
 
147
古冀州: 遼西
 
148
古冀州: 媯川郡東至密雲郡二百十里。南至范陽郡二百里。西至安邊郡二百二十九里。北至張說新築長城九十里。東南到范陽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安邊郡四百四十里。西北到新長城為界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長城界九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一千九百里。戶二千三百五十,口一萬五百四十。
 
149
古冀州: 媯州今理懷戎縣。春秋、戰國並屬燕。秦為上谷郡地,二漢因之。晉屬廣寧郡。後魏孝明帝廢。北齊置北燕郡。隋屬涿郡。大唐武德七年,討平高開道,後置北燕州。貞觀八年,改為媯州。其後或為媯川郡。領縣二:
 
150
古冀州: 懷戎漢潘縣地。漢上谷郡城在此。有涿鹿山及蚩尤城、阪泉地及涿水、羹頡山、涿泉。鳴雞山本名磨笄山,趙襄子滅代,其姊磨笄自殺,因為名。代人憐之,立祠,有群雞鳴於祠上,故名鳴雞山。史記云:「燕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造陽即此。漢武破匈奴,取河南地,棄上谷之斗僻縣造陽地以與胡。韋昭云「在上谷」。晉太康地志又云「在五原塞之北」。疑太康志誤。
 
151
古冀州: 媯川
 
152
古冀州: 漁陽郡東至北平郡三百里。南至三會海口一百八十里,西至范陽郡二百十里。北至慶長城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到北平郡石城縣一百八十五里。西南到范陽郡雍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到密雲郡二百十七里。東北到北平郡石城縣界廢盧龍戍二百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去東京二千二十里。戶四千八百二十九,口二萬五千四百八十七。
 
153
古冀州: 薊州今理漁陽縣。戰國時屬燕。秦置漁陽郡,二漢因之。隋文帝徙玄州於此,並立總管府;煬帝初廢,置漁陽郡。大唐屬幽州。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薊州,或為漁陽郡。領縣三:
 
154
古冀州: 漁陽漢舊縣。有鮑丘水,又名潞水。古北戎無終子國也。一名山戎,凡三名。七國時屬燕。燕後,以為右北平郡。
 
155
古冀州: 三河
 
156
古冀州: 玉田
 
157
古冀州: 密雲郡東至漁陽郡二百十七里。南至范陽郡潞縣界五十五里。西至范陽郡昌平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長城四十五里。東南到漁陽郡三河縣七十五里。西南到范陽郡昌平縣七十里。西北到長濃水鎮四十五里。東北到長城障塞一百十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八十里,去東京一千八百四十五里。戶六千一百三十八,口三萬一千六百三十七。
 
158
古冀州: 檀州今理密雲縣。春秋及戰國並為燕地。秦漢並屬漁陽郡。後魏置密雲郡,兼置安州。後周改安州為玄州。隋徙玄州於漁陽,今漁陽郡。尋復於今郡置檀州;煬帝初,置安樂郡。大唐為檀州,或為密雲郡。領縣二:
 
159
古冀州: 密雲有潞水,自塞外流入。
 
160
古冀州: 燕樂後魏置廣陽郡。有長城。
 
161
古冀州: 北平郡東至柳城郡七百里。南至海二百里。西至漁陽郡三百里。北至上洽口八十里。東南到臨榆關一百八十里。西南到馬城縣一百八十里。西北到石城縣一百四十里。東北到柳城郡七百里。去西京四千三百二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二十里。戶三千三十一,口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五。
 
162
古冀州: 平州今理盧龍縣。殷時孤竹國。春秋山戎、肥子二國地也。今盧龍縣。有古孤竹城,伯夷、叔齊之國也。戰國時屬燕。秦為右北平及遼西二郡之境,二漢因之。晉屬遼西郡。後魏亦曰遼西郡。隋初置平州,煬帝初州廢,復置北平郡。大唐因之。領縣三:
 
163
古冀州: 盧龍漢肥如縣。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晉太康地志云:「秦築長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麗舊界,非此碣石也。」漢遼西郡故城在今郡東。又有漢令支縣城。臨閭關今名臨榆關,在縣城東一百八十里。盧龍塞在城西北二百里。
 
164
古冀州: 石城漢舊縣。
 
165
古冀州: 馬城
 
166
古冀州: 柳城郡東至遼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東南到安東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百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東北到契丹界九十里,契丹衙帳四百里。去西京五千里,去東京四千一百十里。戶八百七十四,口三千。
 
167
古冀州: 營州今理柳城縣。殷時為孤竹國地。漢徒河縣之青山,在郡城東百九十里。棘城即顓頊之墟,在郡城東南一百七十里。春秋時,地屬山戎。戰國時屬燕。秦并天下,屬遼西郡。二漢及晉皆因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謂福德之地也,乃營制宮廟,改柳城為龍城,遂遷都龍城,號新宮曰和龍宮。皝時有黑龍白龍各一,鬥於龍山,皝率屬僚觀之,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戲,解角而去。皝大悅,號曰和龍宮。後燕慕容寶、北燕馮跋,相繼都之。至慕容雲,為馮跋所滅;至馮弘,為後魏所滅也。後魏置營卅。後周武帝平齊,其地猶為高寶寧所據。隋文帝時討平寶寧,復以其地為營州;煬帝初州廢,置遼西郡。大唐復為營州,或為柳城郡。領縣一:
 
168
古冀州: 柳城有龍山、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里,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里,未詳孰是。青山、石門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漢扶黎縣故城,在東南。其龍山,即慕容皝祭龍所也。有饒樂水、漢故徒河縣城、和龍城。室韋、靺鞨諸部並在東北,遠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餘里,西北與奚接,北與契丹相接。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職官六

《職官六》

《御史臺》 
1
御史臺: 御史之名,周官有之,蓋掌贊書而授法令,非今任也。王有命,則贊為之辭,寫其理之法令,命來受者即授之。戰國時亦有御史,秦趙澠池之會,各命書其事,又淳于髡謂齊王曰「御史在後」,則皆記事之職也。至秦漢,為糾察之任。秦以御史監郡。漢初,叔孫通新定禮儀,以「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而去」是也。所居之署,漢謂之御史府,亦謂之御史大夫寺,漢御史大夫寺,在大司馬門內,無塾,其門署用梓板,不雘色,題曰「御史大夫寺」。亦謂之憲臺。成帝時,御史府吏舍百餘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烏去不來者數月,長老異之,後果廢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是其徵也。後漢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顏師古曰:「官曹通名為寺。」後漢趙岐本名嘉,以生於御史臺,因字臺卿。又應劭官儀曰:「廷尉案責上御史臺。」又謝靈運晉書曰:「漢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是謂三臺。」後漢蔡邕以侍御史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歷三臺。梁及後魏、北齊或謂之南臺。北齊王高澄用崔暹為御史中尉,宋遊道為尚書左丞,謂之曰:「卿一人處南臺,一人處北省,當使天下肅然。」後魏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南臺。後魏臨洮王舉哀,兼尚書左僕射元順不肯送名,又不送簿。中尉舉彈之。順奏曰:「尚書百揆之本,令、僕納言之貴,不宜下隸中尉,送名御史。」詔許之。後元子思為御史中尉,朔朝,臺移尚書索應朝名帳。尚書郎裴獻伯移注云:「按蔡氏漢儀,御史中尉逢臺郎於複道,中尉下避執版,郎中車上舉手禮之。以此而言,明非敵體。」子思奏曰:「臣按漢書,御史中丞為獨坐。又按魏書曰:『崔琰既為中丞,百僚震恐。』則中丞不揖省郎,亦已久矣;憲臺不屬都坐,亦非今日。又按孝文帝職令:『朝會失時,則御史彈之。』若不送名,到否何驗。獻伯等亂常變紀,請付法。」詔曰:「國異政,不可據以古事。檢孝文帝舊格以聞。」尋從子思奏。後周曰司憲,屬秋官府。隋及大唐皆曰御史臺。龍朔二年改為憲臺,咸亨元年復舊。門北闢,主陰殺也。按北齊楊楞伽鄴都故事云:「御史臺在宮闕西南,其門北開,取冬殺之義。」斯事久矣。今東都臺門所以不北向者,蓋欲變古之制,或建造者不習故事耳。龍朔中,改司經局為桂坊,置司直,為東宮之憲府,亦開北門,以象御史臺,其例明矣。或云:隋初移長安城,造御史臺,時以兵部尚書李圓通檢校御史大夫,欲於尚書省近,故開北門。此說非也。故御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舊制但聞風彈事,提綱而已。舊例,御史臺不受訴訟。有通辭狀者,立於臺門,候御史,御史徑往門外收採。知可彈者,略其姓名,皆云「風聞訪知」。永徽中,崔義玄為大夫,始定受事御史,人知一日,劾狀題告人姓名或訴訟之事。其鞫案禁繫,則委之大理。貞觀末,御史中丞李乾祐以囚自大理來往,滋其姦故,又案事入法,多為大理所反,乃奏於臺中置東西二獄,以自繫劾。開元中,大夫崔隱甫復奏罷之。其後罕有聞風彈舉之事,多受辭訟,推覆理盡,然後彈之。將有彈奏,則先牒監門禁止,勿許其入。按宋書云「二臺劾奏,符光祿加禁止,不得入殿省」,是其先例。光祿主殿門。武太后時,改御史臺為肅政臺,凡置左、右肅政二臺,別置大夫、中丞各一人,侍御史、殿中、監察各二十人,又置肅政臺使六人,受俸於本官,略與御史同,尋罷之。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縣。時議以右多名流,左多寒刻,其遷登南省者,右殆倍焉,以其不陵朝貴故也。二臺迭相糾正,而左加敬憚。神龍以後去肅政之名,但為左右御史臺。初置兩臺,每年春秋發使,春曰風俗,秋曰廉察。令地官尚書韋方質為條例,刪定為四十八條,以察州縣。載初以後,奉飭乃巡,不每年出使也。睿宗即位,詔二臺並察京師,資位既等,競為彈糾,百僚被察,殆不堪命。太極元年,以尚書省悉隸左臺。月餘,右臺復請分綰尚書西行事。左臺大夫竇懷貞乃表請依貞觀故事,遂廢右臺,而本御史臺官復舊,廢臺之官並隸焉。其左臺,本御史臺也。又別置右臺,右臺地即今太僕寺是也。本隋長秋監地,武太后改為司宮臺,移於街北。遂以其地置右臺。右臺既廢,以其地為御史臺使院。開元八年,移太僕寺於此。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四人,殿中侍御史六人,監察御史十人,主簿一人。內供奉、裏行者各如正員之半。太宗朝,始有裏行之名。高宗時,方置內供奉及裏行官,皆非正官也。開元初,又置御史裏使及侍御史裏使、殿中裏使、監察裏使等官,並無定員,義與裏行同。穆思泰、元光謙、呂太一、翟章並為裏使,尋省。建中三年九月,御史臺請置推官二人,常與本推御史同推覆,奉飭依。其臺憲故事,官資輕重,則杜易簡、韓琬注記詳焉。杜易簡撰御史雜注四卷,韓琬撰御史臺記十二卷。
 
《御史大夫》 
1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秦官。侍御史之率,故稱大夫。漢因之,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故事,選郡守相高第為御史大夫,任職者為丞相。漢舊儀:「拜御史大夫為丞相,左右前後將軍贊,五官中郎將授印;拜御史大夫,二千石贊,左右郎將授印。」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成帝欲修璧雍,通三公官,故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金印紫綬,秩比丞相。御史大夫月俸四萬。哀帝建平二年,朱博奏請罷大司空,以御史大夫為百僚帥,帝從之,遂復為御史大夫,皆宰相之任。事具宰相篇。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漢高帝以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王相。上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以為御史大夫者?」視趙堯曰:「無以易堯。」遂拜之。始堯為昌符璽御史,有人謂昌曰:「君之吏趙堯奇才,必代君為相。」昌曰:「堯刀筆小吏,何至是乎?」後果然。又倪寬為御史大夫,以稱意任職,故久無所匡諫於上,官屬易之。張湯為御史大夫,每朝奏事,日旰,天子忘食,丞相充位而已。又趙綰為御史大夫,請無奏太皇太后事,即竇太后也,好黃老言,患其不用儒,故奪其政。又杜周為御史大夫,後周子延年又為御史大夫,以居父官,不敢當舊位,坐臥皆易其處。又貢禹字少翁,為御史大夫,列於三公。自禹在位,數言得失,書數十上。凡為御史大夫,而丞相次也,其心冀幸丞相物故,物,無也。故,事也。言無所復能於事。或乃陰私相毀害,欲代之。見史記。又曰:鄭弘為大夫,守之數年不得。匡衡居之,未滿歲而丞相死,即代之。後漢初,廢御史大夫。更始至長安,以隗囂為御史大夫。中元元年,光武東巡泰山,以張純視御史大夫,從封禪,禮畢罷。至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始復置之,以郗慮居焉,華歆亦為之。不領中丞,置長史一人。魏黃初二年,又改御史大夫為司空,末年復有大夫。而吳有左右焉。晉書曰,魏以司空何曾為晉國丞相,以王沈為御史大夫是也。吳孫休以丁密、孟宗為左右御史大夫。晉初省之。此皆為三公,非今御史大夫也。今御史大夫,即漢以來御史中丞是也。後代或置大夫,皆中丞之互名,非漢舊大夫之任。唯劉聰僭號,置御史大夫,亞於三公,頗似漢制也。
 
《中丞》 
1
中丞: 初,漢御史大夫有兩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亦謂中丞為御史中執法。漢高帝詔徵賢良,御史大夫下相國,相國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晉灼曰:「中執法,中丞也。」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漢中丞有石室,以藏祕書、圖讖之屬。以其居殿中,故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十五員,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蓋居殿中,察舉非法也。及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為御史臺率,即今之御史大夫任也。自此以後,並如今御史大夫也。周官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宮刑,以理王宮之政令,凡宮之糾禁,又其任也。周禮「小宰」注曰:「若今御史中丞。」初,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置長史,而中丞官職如故。武帝時,以中丞督司隸,司隸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下至黑綬。漢中丞,故二千石為之,或選侍御史高第,執憲中司,出為二千石。哀帝元壽二年,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後漢光武復改為中丞,兩梁冠,銅印青綬。與尚書令、司隸校尉朝會,皆專席而坐,京師號為「三獨坐」,言其尊也。凡中丞以下,並文官,屬少府。以下謂侍御、侍書等。魏初,改中丞為宮正,舉鮑勛為之,百僚嚴憚。陳群及司馬宣王舉勛為之。後復為中丞。晉亦因漢,以中丞為臺主,與司隸分督百僚。自皇太子以下,無所不糾。初不得糾尚書,後亦糾之。晉傅咸奏云:「司隸、中丞得糾太子而不得糾尚書,臣所未譬。」朝廷無以易之。又劉暾字長叔,兼中丞,奏免尚書僕射等十餘人,朝廷嘉之,遂以即真。晉元帝即尊號,省司直,置中丞,皇太子以下悉得糾劾之。中丞專糾行馬內,司隸專糾行馬外。雖制如是,然亦更奏眾官,實無其限。王恬字元愉,為中丞。簡文初即位,未解嚴,大司馬桓溫屯中堂,夜吹警角,恬奏劾溫大不敬,請理罪。明日,溫見奏事,歎曰:「此兒乃敢彈我,真可畏也。」宋中丞一人,每月二十五日,繞行宮垣白壁。漢志:「執金吾每月三繞行宮城。」疑是省金吾,以此事併中丞也。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介幘,絳朝服。職官錄兼云青綬。孝武帝孝建二年制,中丞與尚書令分道,雖丞、郎下朝相值,亦得斷之,餘內外眾官,皆受停駐。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有司奏:「御史中丞劉式之議:『每至出行,未知制與何官分道。舊科法唯稱中丞專道,傳詔荷信,詔喚眾官,應詔者得行,制令無分別他官之文。皇太子不宜與眾同例,中丞應與分道。揚州刺史、丹陽尹、建康令並是京輦土地之主,或檢校非違,或赴救水火,事應神速,不宜稽駐,並合分道。又尋六門則為行馬之內,且禁衛非違,並由二衛及領軍,未詳京尹、建康令門內之從及公事,亦得與中丞分道與否?』其六門內既非郡縣部界,即不合依門外也。」齊中丞職無不察,專道而行,騶輻禁呵,加以聲色,武將相逢,輒致侵犯,若有鹵簿,至相毆擊。齊沈沖與兄淵、淡三人,並歷中丞。梁國初建,又置御史大夫。天監元年,復曰中丞。中丞一人,掌督司百僚。皇太子以下,其在宮門行馬內違法者,皆糾彈之。雖在行馬外而監司不糾,亦得奏之。專道而行,逢尚書丞郎,亦得停駐。其尚書令、僕、御史中丞,各給威儀十人。其八人武冠絳韝,音溝。執青儀囊,題云「宜官告」,以受辭訟;一人緗衣,執鞭杖,依行列行;七人唱呼入殿,引喤至階;一人執儀囊,不喤。自齊梁皆謂中丞為南司。梁江淹字文通,為中丞。齊明帝曰:「今君為南司,足以震肅百僚也。」淹乃彈中書令謝朏等以久疾不預山陵公事。又奏收梁益二州刺史贓賄,付廷尉理罪。臨海、永嘉二太守及諸郡二千石、大縣長官等,多被劾理,內外肅然。明帝曰:「君可謂近世獨步。」又何敬容為宰相,妾弟盜米,執送領軍,敬容以書解之。領軍將軍河東王譽封其書以奏,武帝怒,付南司推劾。中丞張綰奏敬容協私罔上,合棄市,詔特免職。舊制,僕射、中丞坐位東西相向。元日大會,張綰為中丞,兄績為僕射,及百司就列,兄弟並道騶,分趨兩陛,前代未有,時人榮之。喤音橫。陳因梁制。陳徐陵為中丞,奏彈司空安成王頊,導從南臺官屬,列奏案而入,陳主為斂容正坐。陵進讀奏,時安成王在殿上侍立,陵命殿中侍御史引下,遂劾免之。江左中丞雖亦一時髦彥,然膏粱名士猶不樂。宋顏延之為御史中丞,何尚之與延之書曰:「絳騶清路,白簡深刻,取之仲容,或有虧耶?」王球甚矜曹地,遇從弟僧朗除御史中丞,球謂曰:「汝為此官,不復成膏粱矣。」齊王僧虔遷御史中丞,甲族由來多不居憲職,王氏分枝居烏衣者,為官微減,僧虔為此官,乃曰:「此是烏衣諸郎坐處,我亦可試為耳。」後魏為御史中尉,督司百僚,其出入,千步清道,與皇太子分路,王公百辟,咸使遜避,其餘百僚,下馬弛車止路傍,其違緩者,以棒棒之。其後,洛陽令得與分道。元志為洛陽令,與中尉李彪爭路,俱入見。彪曰:「御史中尉辟承華羽蓋,駐論道劍鼓,安有洛陽令與臣抗衡?」志曰:「臣神州縣主,普天之下,誰非編民?豈有俯同眾官,趨避中尉。」孝文遂令分路。自東魏徙鄴,無復此制。北齊武成以其子瑯琊王儼兼為御史中丞,欲雄寵之,復興舊制。儼出北宮,凡京畿之步騎,領軍之官屬,中丞之威儀,司徒之鹵簿,莫下畢備。時儼總領四職。武成觀之,遣中使馳馬趣仗,不得入,自言奉飭,赤棒應聲碎其鞍,馬騰人顛,觀者傾京邑。北齊高恭之字道穆,為御史中丞。帝姊壽陽公主行犯清路,執以赤棒,卒呵之,不止。道穆令卒棒破其車,主泣訴於帝,帝不責穆,謂曰:「家姊行路相犯,極以為愧。」後周有司憲中大夫二人,掌司寇之法,辨國之五禁,亦其任也。隋以國諱,改中丞為大夫。大唐因隋,亦曰大夫。龍朔二年,改為大司憲,咸亨初復舊。武太后改置左、右肅政臺,御史大夫各一人,太極初復舊。掌肅清風俗,彈糾內外,總判臺事。自周、隋以來,無儀衛之重令,行出道路,以私騎匹馬從之而已。故事,侍御史以下,與大夫抗禮。光宅元年九月,韋思謙除右肅政大夫,遂坐受拜。或以為言,謙曰:「國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姑息。」其後大夫又與之抗禮。至開元十八年,有飭申明隔品致敬,其禮由之不改。至二十四年六月,李適之為大夫,又坐受拜,其後又與之抗禮,至今不改。故事,大夫與監察競為官政,略無承岙。至開元十四年,崔隱甫為大夫,一切督責之,事無大小,悉令咨決。稍有忤意,列其罪,前後貶黜者過半,群僚側目。上常謂曰:「卿為大夫,深副朕委。」
 
2
中丞: 御史中丞,舊持書侍御史也。初,漢宣帝元鳳中,感路溫舒尚德緩刑之言,季秋後請讞。時帝幸宣室齋居而決事,令侍御史二人持書,持書御史起於此也。後因別置,冠法冠,有印綬,與符節郎共平廷尉奏事,罪當輕重。後漢亦二人,銅印青綬,選明法律者為之。蔡質漢儀曰:「選御史高第者補之。」凡天下諸讞疑事,掌以法律當其是非。自桓帝之後,無所平理,苟充其位而已。魏置持書執法,掌奏劾,而持書侍御史掌律令,二官俱置。宋志曰:「魏置御史八人,有持書曹,掌度支運,課第曹掌考課。不知餘復何曹。」晉置四人,泰始四年,又置黃沙獄持書侍御史一人,秩與中丞同,掌詔獄及廷尉不當者皆理之,後并河南,遂省黃沙持書侍御史。及太康中,又省持書侍御史二員。魏晉以來,持書侍御史分掌侍御史所掌諸曹,若尚書二丞。宋代掌舉劾,齊、梁並同,皆統侍御史。自宋、齊以來,此官不重,自郎官轉持書者,謂之「南奔」。梁謝幾卿自尚書三公郎為持書侍御史,「頗失志,多陳疾,臺事略不復理」是也。梁天監初,始重其選,車前依尚書二丞給三騶,執盛印青囊,舊事糾彈官印綬在前故也。後魏掌糾禁內朝會失時,服章違錯,饗宴會見,悉所監之。北齊亦有焉。後周有司憲上士二人,亦其任也。隋又為持書侍御史,臺中簿領,悉以主之。大唐永徽初,高宗即位,以國諱故,改持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龍朔二年,改為司憲大夫,咸亨元年復為中丞,二人。大足元年,張易之縱恣益橫,常私引相工李弘泰占吉凶,言涉不順。御史中丞宋璟請窮究其狀。武太后曰:「易之等已自上聞。」璟曰:「謀反大逆,無容首免。易之等分外承恩,臣知言發禍從,然義激於心,雖死不恨。」太后不悅。內史姚元崇恐忤旨,遽宣飭令出。璟曰:「天顏咫尺,親奉德音,不煩宰相擅宣王命。」太后意解,乃收易之等入臺,尋舍之,令就宅謝罪。璟拒而不見曰:「公事當公言之,若私見,法無私也。」景龍二年十二月,御史中丞姚庭筠奏稱:「律令格式,懸之象魏,奉而行之,事無不理。比見諸司寮寀,不能遵守章程,事無大小,皆悉聞奏。臣聞為君者任臣,為臣者奉法。故云『汝為君目將思明』,則知萬幾務綜,不可遍覽也。所以設官分職,委任責成,百工惟時,以成垂拱之化。比者或修一水吓,或伐一枯木,並皆上聞旒扆,取斷宸衷,豈代天理物至化之道也?自今以後,若緣軍國大事及牒式無文者,任奏取進止。自餘據章程合行者,各令准法處分。其有故生疑滯,致有稽失者,請令御史隨事糾彈。」上從之。亦時有內供奉,本有一人,聖曆中加一人,尋省。先天中復置。職副大夫,通判臺事。開元二十一年三月,置京畿都採訪處置使,以中丞為之。
 
3
中丞: 侍御史:侍御史,於周為柱下史,老聃嘗為之。秦時,張蒼為御史,主柱下方書,亦其任也。又云蒼為柱下御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見史記。如淳曰:「方,板也,謂書事在板上也。秦以上置柱下史,蒼為御史,主柱下事。或曰主四方文書也。」又職官錄曰:「秦改御史為柱下史。」一名柱後史,謂以鐵為柱,言其審固不橈也。一云冠法冠,一名柱後惠文,以鐵為柱也。法冠者,秦事云:「始皇滅楚,以其君冠賜御史,亦名獬豸冠。獬豸,獸名,一角,以觸不直也,故執法者冠之。」亦為侍御史。漢因之,凡十五員。又漢舊儀曰:漢「御史員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其十五人衣絳,給事殿中,為侍御史,宿廬在石渠門外,二人尚璽,四人持書給事,二人侍前,中丞一人領。餘三十人留寺,理百官事」。侍御史,御史大夫自調更告入歸官,比丞相掾史,史白錄。白錄,著錄而已。惠帝初,遣御史監三輔郡,其後又置監御史。漢官儀曰:「侍御史出督州郡盜賊,運漕軍糧,言督軍糧侍御史。至後漢,復有護漕都尉官,建武七年省。」晉太元六年,又置督運御史官。其舉郡國孝廉第四科云:「有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嚴延年遷侍御史,劾霍光專廢立。武帝時,侍御史又有繡衣直指者,出討姦猾,理大獄,而不常置。直指而行,無苟私也。衣以繡者,尊寵之也。江充拜直指繡衣使,督三輔盜賊,禁察踰侈。時近臣多奢僭,充皆舉劾,請沒入車馬,令身侍北軍擊匈奴,奏可。貴戚惶恐,見上叩頭,願得入錢贖罪。又王賀字翁孺,武帝時為繡衣御史,逐捕群盜,皆縱而不誅。暴勝之亦為之。至後漢,譙玄為繡衣御史,持節,分行天下,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沈約云:「繡衣御史,光武省,順帝復置,魏罷之。」後漢亦有侍御史員,察舉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違失舉劾之。凡郊廟之祠及大朝會、大封拜,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以公府掾屬高第補之,或故牧守、議郎、郎中為之,唯德所在。初上稱守,滿歲拜真,出劇為刺史、二千石,平遷補縣令。見中丞,執板揖。順帝復絕他選,專用宰士,有三缺,三府各一,舉劾案章,事無大小,尚書受成而已,威烈赫奕,莫之敢犯。真御史守中丞、持書,服其冠紱,上事言守,關移稱真。又按二漢侍御史所掌凡有五曹:一曰令曹,掌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齋祀。四曰尉馬曹,掌廄馬。五曰乘曹,掌車駕。豹尾之內,便為禁省。後漢桓典為侍御史,執政無所避,常乘驄馬,京都畏之,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又張綱為侍御史,順帝漢安時,遣八使按行風俗,唯綱最年少官卑,餘皆宿儒重位,同日受命,各之所部。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奏大將軍梁冀兄弟罪惡。又陳翔字子麟,拜侍御史,正旦朝賀,大將軍梁冀威儀不整,翔奏請收冀理罪,時人奇之。又楊秉字叔節,拜侍御史,京師咸稱有宰相之才。魏置御史八人。當大會殿中,御史簪白筆,側陛而坐。帝問左右:「此何官?何主?」辛毗曰:「此謂御史,舊時簪筆以奏不法。當如今者,直備位,但毦筆耳。」晉侍御史九人,頗用郡守為之,山公啟事曰:「舊侍御史頗用郡守,今散二千石有才能尚少者可用不?」詔使八座詳之。毦音餌。品同持書,而有十三曹。十三曹者,謂吏曹、課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節曹、水曹、中壘曹、營軍曹、法曹、庐曹。及江左初,省課第曹,置庫曹,掌廄牧馬牛市租。後分庫曹,置左庫、外左庫二曹。宋代多併諸曹,凡十御史焉。自漢以來,皆朝服法冠。晉武庫失火,尚書郭彰與侍御史劉暾典知修復。彰以后親輕傲,以功程之聞呵暾曰:「我不能截卿角耶?」以御史著法冠,有兩角故也。暾厲色曰:「天子法冠,而欲截角!」命紙筆奏之。暾音他昆反。齊有十人,梁陳皆九人,居曹糾察不法。後魏御史甚重,必以對策高第者補之。侍御史與殿中侍御史晝則外臺受事,夜則番直內臺。御史舊式不隨臺主簡代。延昌中,王顯有寵於宣武,為御史中尉,始請革選。此後踵其事,每一中尉,則更簡代御史。北齊有八人,亦重其選。後周有司憲中士,則其任也。隋侍御史八人,自開皇之前,猶踵後魏革選;自開皇之後,始自吏部選用,不由臺主,仍依舊入直禁中。大業中,始罷御史直宿臺內,文簿皆持書主之,侍御史但侍從糾察而已,由是資位少減。大唐自貞觀初以法理天下,尤重憲官,故御史復為雄要。貞觀十一年,吳王恪好畋獵,損居人田苗。侍御史柳範奏彈之。太宗因謂侍臣曰:「權萬紀事我兒,不能匡正,其罪合死。」範進曰:「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諫止畋獵,豈可獨坐萬紀乎?」其將除拜,皆吏部與臺長官、宰相議定,然後依選例補奏,其內詔別拜者,不在其限。顯慶元年八月,中書侍郎平章事李義府恃寵用事。聞婦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繫大理,乃諷大理丞畢正義枉法出之,將納之。有言其狀者,上令給事中劉仁軌鞫之。義府恐洩其謀,遂逼正義自縊於獄中。上知,特原義府之罪。侍御史王義方奏:「義府擅殺寺丞,陛下雖以釋放,然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後庶績咸熙,風雨交泰,則知人主不得獨是獨非。昔唐堯至聖,失之於四凶;漢祖深仁,失之於陳豨;光武聰明寬恕,失之於龐萌;魏武勇略英雄,失之於張邈。此並英傑之主,莫不失之於前,得之於後。陛下繼聖,撫有萬邦,蠻陬夷落,猶懼刑網,況輦轂咫尺,姦臣肆虐,殺一六品寺丞,足使忠臣抗憤。縱令正義自取絞縊,此事彌不可容,便是畏義府之權勢能殺身。殺身滅口,此則生殺之威上非主出,賞罰之柄下移姦佞。請乞重勘正義,當致死之由,雪冤氣於幽泉,誅姦臣於白日。」對仗叱義府令下,義府顧視不退,義方三叱,上既無言,義府趨出。義方乃讀彈文曰:「義府善柔成性,佞媚為姿。昔事馬周,分桃見寵;後交劉洎,割袖承恩。生其羽翼,長其光價,因緣際會,遂階通達。貪冶容之好,原有罪之淳于;恐漏泄其謀,殞無辜之正義。此而可恕,孰不可容?請除君側,少答鴻私,碎首玉階,庶明臣節。伏請付法推斷,以申朝典。」麟德以來,用人尤重,高宗常問群臣求可為御史者,僉舉萬年尉楊子,失其名。居數月,復問之,群臣復舉焉。上曰:「吾聞斯人常以褻服居公堂視事,其可以為準繩司乎?」由是百司群寮,必表而親事。選授之命,不由銓管。及李義府掌大選,寵任既重,始得補之。神龍三年,吏部尚書蘇瑰案問鄭普思。其妻有寵於韋庶人,特飭命對御辯析,上屢抑瑰而理普思。侍御史范獻忠歷階曰:「臣請先罪蘇瑰。」上問其故,忠曰:「蘇瑰國之大臣,荷榮貴久矣,不能斬逆賊而後聞奏,令使眩惑天聰,搖動刑柄,而普思反狀昭露,陛下曲為申理,此則王者不死。今聖躬萬福,豈有剩天子耶!臣請先死,終不能事普思。」上意乃解,獄遂定。自義府之後,無出於吏部者。舊御史遭長官於途,皆免帽降乘,長官戢轡,辭而止焉。乾封中,王本立為侍御史,意氣頗高,途逢長官,端揖而已。自是諸人或降而立,或一足至地,或側鞍弛仸,輕重無恆。開元以來,但舉鞭聳揖而已。侍御史凡四員,本二員,顯慶中加二員。乾封二年二月,韋仁約除御史,與公卿相見,未嘗行拜禮。或勉之,約曰:「鶚鵰鷹鸇,豈眾禽之偶?柰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故當特立。」乃曰:「御史銜命出使,不能動搖山岳、震攝州縣,誠曠職耳。」內供奉二員。侍御史內供奉與殿中御史內供奉、監察御史裏行,其制並同,皆無職田、庶僕。臺例:占闕者得職田、庶僕;無闕可占,則歲兩時請地子於太倉,每月受俸及庶僕於太府。掌糾察內外,受制出使,分判臺事。又分直朝堂,與給事中、中書舍人同受表理冤訟,迭知一日,謂之「三司受事」。其事有大者,則詔下尚書刑部、御史臺、大理寺同按之,亦謂此為「三司推事」。後漢永平中,侍御史寒朗共三府案楚獄,亦今三司之例。武太后時,刑獄滋彰,凡二臺御史,多苛刻無恩,以誅暴為事,猜阻傾奪,更相陵搆,此其為弊也。神龍以來稍革之,其後名流慎選,侔於貞觀、永徽矣。侍御史之職有四,謂推、推者,掌推鞫也。彈、掌彈舉。公廨、知公廨事。雜事。臺事悉總判之。定殿中、監察以下職事及進名、改轉,臺內之事悉主之,號為「臺端」,他人稱之曰「端公」。其知雜事者,謂之「雜端」,最為雄劇。食坐之南設橫榻,謂之「南床」。殿中、監察不得坐。亦謂之「癡床」,言處其上者。皆驕傲自得,使人如癡,是故謂之「癡床」。凡侍御史之例,不出累月,則遷登南省,故號為「南床」。百日察其行止出入,揖讓去就,殿中以下皆岙而隨之,先後虧失者有罰。其太極以前二臺朝列之制,侍御史與殿中隨仗入,分居兩行。東行在侍中、黃門侍郎、給事中後,起居郎、常侍、正諫議大夫、御史中丞下。西行在中書令、侍郎、舍人後,起居舍人、常侍、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大夫下。承詔者各五日。有旨召御史,不呼名,則承詔者出。承詔御史舊在西,開元初制在東。侍御史或闕,則假殿中承之。自至德以來,諸道使府參佐,多以省郎及御史為之,謂之外臺,則皆檢校、裏行及內供奉,或兼或攝。諸使官亦然。
 
《殿中侍御史》 
1
殿中侍御... : 殿中侍御史。魏蘭臺遣二御史居殿中,察非法,即殿中侍御史之始也。晉置四人,江左多置二人。宋徐爰自殿中侍御史轉南臺侍御史。梁有四人,掌殿內禁衛內事。後魏、北齊皆有之。隋初,改曰殿內侍御史,置十二人,至煬帝省。大唐置六員,初有二員,貞觀二十二年增二員,開元中加二員。內供奉三員,初掌駕出於鹵簿內糾察非違,餘同侍御史,唯不判事。咸亨以前,遷轉及職事與侍御史相亞。自開元初以來,權歸侍御史,而遷轉猶同,兼知庫藏出納及宮門內事,知左右巡,分京畿諸州諸衛兵禁隸焉,彈舉違失,號為「副端」。開元二年三月,殿中侍御史郭震劾刑部尚書趙彥昭、太子賓客韋嗣立、青州刺史韋安石曰:「彥昭以女巫趙五娘左道亂常,託為諸姑,潛相影援。既因提挈,遂踐台階,或驅車造門,著婦人之服;或攜妻就謁,申猶子之情。同惡相濟,一至於此。又張易之兄弟勢傾朝野,嗣立此際結為舅生。神龍之初,已合誅死,天網疏漏,腰領誤全,與安石託附阿韋,編諸屬籍。中宗晏駕,削相王輔政之制,定阿韋臨朝之策,此時朝野冤懼,人神怨憤。臣忝司清憲,敢不糾彈。彥昭等並請准法處分。」於是並貶其官。閤門之外,百僚班序有離立失列、言囂而不肅者,則糾罰之。其正冬大會,則戴玄豸,乘馬加飾,大夫、中丞加金勒珂珮。具服上殿,供奉左右。或缺,則吏部以他官攝之。其郊祀、巡幸,大備鹵簿,出入由旌門者,監其隊伍。初,武太后時有殿中裏行及員外殿中御史官,或有起家為之而即真者。神龍以來,無監察則有裏行。
 
《監察侍御史》 
1
監察侍御... : 監察御史。初,秦以御史監理諸郡,謂之監御史,漢罷其名。至晉太元中,始置檢校御史,以吳混之為之,掌行馬外事,晉志云:「古司隸知行馬外事。晉過江,罷司隸官,故置檢校御史,專掌行馬外事。」亦蘭臺之職。又有禁防御史。宋、齊以來無聞。後魏太和末,亦置此官,宿直外臺,不得入宿內省。北齊檢校御史十二人。後周司憲旅下士八人,蓋亦其職。隋開皇二年,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凡十二人。煬帝增置十六員,掌出使檢校。大唐監察御史十員,初有四員,貞觀二十二年加二員,顯慶中加二員,開元中加二員。裏行五員,掌內外糾察并監祭祀及監諸軍、出使等。監察御史職知朝堂,正門無籍,非因奏事,不得入至殿庭,在西鳳闕南,視殿中侍御史以上從觀象門出,若從天降。至開元七年三月,飭並令隨仗入閤。隋末亦遣御史監軍。垂拱三年十一月,鳳閣侍郎韋方質奏言:「舊制有御史監軍,今未差遣,恐虧失節度。」武太后曰:「將出師,君授之以斧鉞,閫外之事皆使裁之。始聞比來御史監軍,乃有控制,軍中大小之事,皆須承稟,非所以委專征也。以卑制尊,理便不可。」不許。罪人當笞於朝者,亦監之,分為左右巡,糾察違失。高宗時,御史韋仁約奏劾中書令褚遂良抑買宅地,遂良貶為同州刺史。萬歲通天元年五月,監察御史紀履忠劾奏御史中丞來俊臣犯狀有五:「一專擅國權,二謀害忠善,三贓賄貪濁,四失禮義教,五淫昏狠戾。論茲五罪,合至萬誅,請下獄理罪。」長安四年三月,監察御史蕭至忠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蘇味道贓污,貶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嘗召諸御史,責之曰:「近日彈事,不咨大夫,禮乎?」眾不敢對。至忠進曰:「故事,臺中無長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彈事,不相關白。若先白大夫而許彈事,如彈大夫,不知白誰也。」承嘉默然,憚其剛正。以承天、朱雀街為界,每月一代。將晦,即巡刑部、大理、東西徒坊、金吾及縣獄。若蒐狩,則監圍,察斷絕失禽者,量宜劾奏。景龍三年,監察御史崔琬彈奏宰相宗楚客、紀處納等驕恣跋扈,請收劾之。舊制,大臣有被御史彈者,皆俯僂趨出,待罪朝堂。今楚客等瞋目作色,稱以忠鯁被誣。中宗令琬與楚客約為兄弟,時人竊號為「和事天子」。開元初,革以殿中掌左右巡,監察或權掌之,非本任也。職務繁雜,百司畏懼,其選拜多自京畿縣尉。京畿即赤縣也。又有監察御史裏行者,太宗置,自馬周始焉。始馬周以布衣有詔令於監察御史裏行,遂以為名。後高宗時,王本立自忻州定襄縣尉為之。凡裏行,皆受俸於本官,多復本官者。自王大賓後,罷本官俸,方有即真者。武太后時,復有員外監察、試監察,或有起家為之而即真者。又有臺使八人,俸亦於本官請,餘同監察。時人呼為六相。吏部式其試監察。神龍以來,無復員外及試,但有裏行。凡諸內供奉及裏行,其員數各居正官之半,唯俸祿有差,職事與正同。開元五年,監察御史杜暹往磧西覆屯,會郭虔瓘與史獻等不協,更相執奏,詔暹按其事實。史獻以金遺暹,固辭。左右曰:「公遠使絕域,不可失番人情。」暹不得已受,埋於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主簿》 
1
主簿: 主簿。漢有御史主簿,張忠為御史大夫,署孫寶為主簿。魏晉以來無聞。至隋大業三年,御史臺始置主簿二人。隋兼置錄事,員二人。大唐置一員,掌付事勾稽,省署鈔目,監印,給紙筆。其俸祿與殿中御史同。武德末,杜淹為大夫,以吏部主事林懷信為之。貞觀中,自張弘濟為此官之後,遂為美職,管轄臺中雜務、公廨、髅庫,檢督令史、奴婢,配勳、散官職事。每食則執黃卷,書其譴罰。錄事以下小吏各有差。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刑法五

《刑法五》 

《雜議下》 
1
雜議下: 宋 梁 後魏 大唐
 
2
雜議下: 宋前廢帝景平中,大司馬府軍人朱興妻周,生息男道扶,年三歲,先得癇病,周因其病發,掘地埋之,為道扶姑雙女所告,正周棄市刑。司空徐羡之議曰:「自然之愛,虎狼猶仁,周之凶忍,宜加明戮。臣以為法律之外,故尚弘物之理。母之即刑,由子明法,為子之道,焉有自容之地。雖伏法者當罪,而在宥者匪容。愚謂可特申之遐裔。」詔從之。
 
3
雜議下: 文帝元嘉七年,郯縣人黃初妻趙打息載妻王死,後遇赦,王有父母及息男稱,依法徙趙二千里外。司徒左長史傅隆議曰:「禮律之興,蓋本自然。求之情理,非從天墮,非從地出。父子至親,分形同氣,稱之於載,即載之於趙,雖云三代,合之一體,未有能分之者也。稱雖創巨痛深,固無讎祖之義,故古人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也。若云稱可殺趙,趙當何以處載?若父子孫祖,互相殘戮,懼非先王明罰、皋陶立法之本旨也。向使石厚之子,日磾之孫,砥鋒挺鍔,不與二祖同戴天日,則石碏、秺侯可得純臣於國,孝義於家矣。舊令云:『殺人父母,徙二千里外。』不施父子孫祖明矣。趙當避王周功千里外耳。令云:『凡流徙者,同籍親近欲相隨,聽之。』此又大通情體,因親以教愛者也。趙既流移,載為人子,何得不從?載從而稱不行,豈名教所許?趙雖內愧終身,稱當沈痛沒齒,孫祖之義,自不得絕,事理固然也。」
 
4
雜議下: 孝武於元嘉中,出鎮歷陽,沈亮行參征虜將軍事。人有盜發拨者,罪所近村人,與符伍遭劫不赴救同坐。亮議曰:「尋發拨之情,事止竊盜,徒以侵亡犯死,故同之嚴科。夫穿掘之侶,必銜枚以晦其跡;劫掠之黨,必讙呼以威其事。故赴兇赫者易,應潛密者難。且山原為無人之鄉,丘壟非常途所踐,至於防救,不得比之村鄉。督實劾名,理與劫異,則符伍之坐,居宜降矣。又結罰之科,雖有同符之限,而無遠近之斷。夫拨無村界,當以比近坐之,若不域之以界,則數步之內,與十里之外,便應同罹其責。防人之禁,不可不慎。夫止非之憲,宜當其律。愚謂相去百步內赴告不時者,一歲刑。自此以外,差不及咎。」
 
5
雜議下: 孔淵之大明中為尚書比部郎。時安陸應城縣人張江陵與妻吳共罵母黃,黃忿恨自縊死,遇赦。律文:「子殺傷毆父母,梟首;罵詈,棄市。婦謀殺夫之父母,亦棄市。遇赦,免刑,補冶。」江陵罵母,母以之自裁,重於傷毆,若同殺科,則疑重;同傷毆及罵科,則疑輕。准制:唯有打母遇赦猶梟首,無罵母致死遇赦之科。淵之議曰:「夫題里逆心,仁者不入,名且惡之,況乃人事。故毆傷咒詛,法所不原,詈之致盡,則理無可宥。罰有從輕,蓋疑失善,求之文旨,非此之謂。江陵雖遇赦恩,故合梟首。婦本以義,愛非天屬,黃之所恨,情不在吳,原死補冶,有允正法。」詔如淵之義。
 
6
雜議下: 吳興餘杭人薄道舉為劫,制同籍周親補兵。道舉從弟代公、道生等並為大功親,非應在補謫之例。法以代公等母存為周親,則子宜隨母補兵。何承天議曰:「尋劫制,同籍周親補兵,大功不在此例。婦人三從,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今道舉為劫,若其叔尚在,制應補謫,妻子營居,固其宜也。但為劫之時,叔父已歿,代公、道生並是從弟,大功之親,不合補謫。令若以叔母為周親,令代公隨母補兵,既違大功不謫之制,又失婦人三從之道。由於主者守周親之文,不辨男女之異,遠嫌畏負,以生此疑,懼非聖朝恤刑之旨。謂代公等母子並宜見原。」
 
7
雜議下: 吳興武康縣人王延祖為劫,父睦以告官。新制:「凡劫,身斬刑,家人棄市。」睦既自告,於法有疑。時尚書何叔度議曰:「設法止姦,本於情理,非謂一人為劫,闔門應刑。所以罪及同產,欲開其相告,以出造惡之身。睦父子之至,容可悉共逃亡,而割其天屬,還相縛送,螫毒在手,解腕求全,於情可愍,理亦宜宥。使兇人不容於家,逃刑無所,乃大絕根源也。睦既糾送,則餘人無應復告,並合赦之。」
 
8
雜議下: 沛郡相縣唐賜往比村朱起母彭家飲酒還,得病,吐蠱蟲十餘枚。臨死,語妻張,死後刳腹出病。死後,張手自破視,五臟悉爢碎。郡縣以張忍行刳剖,賜子副又不禁駐,事起赦前,法不能決。按律,傷死人四歲刑,妻傷夫五歲刑,子不孝父母棄市,並非科例。三公郎劉勰議:「妻痛遵往言,兒識不及理,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謂宜哀矜。」吏部尚書顧覬之議曰:「法移路尸,猶為不道,況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當以大理為斷。謂副不孝,張同不道。」詔如覬之議也。
 
9
雜議下: 梁武帝天監三年,建康女子任提女坐誘口當死。其子景慈對鞫辭云,母實行此。是時法官虞僧虯啟:「按子之事親,有隱無犯,直躬證父,仲尼為非。景慈素無防閑之道,死有明目之據,陷親極刑,傷和損俗。凡乞鞫不審,降罪一等。豈得避五歲之刑,忽死母之命。景慈宜加罪辟。」詔流於交州。
 
10
雜議下: 後魏宣武帝景明中,冀州人費羊皮母亡,家貧無以葬,賣七歲女子與張迴為婢,迴轉賣與梁定之而不言狀。按律:「掠人和賣為奴婢者,死。」迴故買羊皮女,謀以轉賣,依律處絞刑。詔曰:「律稱和賣人者死,謂兩人詐取他財。羊皮賣女,告迴稱良,張迴利賤,知良公買,誠於律俱乖,而各非詐。然迴轉賣之日,應有遲疑。而決從真賣,於情固可處絞刑。」三公郎中崔鴻議曰:「按律,賣子一歲刑,五服內親屬在尊長者死,賣周親及妾與子婦者流。蓋以天性難奪,支屬易遺,又尊卑不同,故殊以死刑。且買者於彼無天性支屬,罪應一例。明知是良,決便真賣,因此流漂,家人不知,追贖無蹤,永沈賤隸。按其罪狀,與掠無異。」太保、高陽王雍議曰:「檢迴所買,保證明然,處以和掠,實為乖當。律云:『謀殺人而發覺者流,從者五歲刑。已傷及殺而還蘇者死,從者流。已殺者斬,從而加功者死,不加者流。』詳沈賤之與身死,流漂之與腐骨,一存一亡,為害孰甚?然賊律殺人有首從之科,盜人、賣買無唱和差等。謀殺之與和掠,同是良人,應為准例。所以不引殺人減之,降從強盜之一科。縱令謀殺之與強盜,俱得為例,而以從輕。其義安在?又云:『知人掠盜之物,而故買者,以隨從論。』此明禁暴掠之源,遏姦盜之本,非謂買之於親尊之手,而同之於盜掠之愆。竊謂五服相賣,俱是良人,所以容有差等之罪者,明去掠盜理遠,故從親疏為差級,尊卑為輕重。依律:『諸共犯罪者,皆以發意為首。』明賣買之元有由,魁末之坐宜定。若羊皮不云賣,則迴無買心,則羊皮為首,迴為從可也。且既一為婢,賣與不賣,俱非良人,何必以不賣為可原,轉鬻為難恕?張迴之愆,宜鞭一百。賣子葬親,孝誠可美,而表賞之議未加,刑罰之科已及,恐非敦風化之謂。」詔曰:「羊皮賣女葬母,孝誠可嘉,便可特原。張迴雖買之於父,不應轉賣,可刑五歲。」
 
11
雜議下: 先是,皇族有譴,皆不持訊。時有宗士元顯富犯罪須鞫,宗正約以舊制。尚書李平奏:「以帝宗磐石,周布天下,其屬籍疏遠,蔭官卑末,無良犯憲,理須推究。請立限斷,以為定式。」詔曰:「雲來綿遠,繁衍代滋,植籍宗氏,而為不善者,量亦多矣。先朝既無不訊之格,而空相矯恃,以長違暴。諸在議請之外,可悉依常法。」
 
12
雜議下: 河東郡人李憐坐行毒藥,按以死坐。其母訴稱:「一身年老,更無周親,例合上請。」檢籍不謬,未及上申。憐母身亡,州斷三年服終後乃行決。主簿李瑒駮曰:「按法例律:『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無成人子孫,旁無周親者,具狀上請。流者鞭笞,留養其親,終則從流,不在原赦之例。』且憐既懷酖毒之心,母在猶宜闔門投畀,況今已死,給假殯葬,足示仁寬,不合更延。可依律處斬,流其妻子。」詔從之。
 
13
雜議下: 神龜中,蘭陵公主駙馬都尉劉輝,坐與河陰縣人張智壽妹容妃、陳慶和妹惠猛姦亂,毆主傷胎,遂逃。門下處奏:容妃、惠猛各入死刑;智壽、慶和並以知情不加防限,處以流坐。詔曰:「容妃、惠猛恕死,髡鞭付宮。餘如奏。」崔纂執曰:「伏見旨募若獲輝者,職人賞二階,白人聽出身進一階,冢役免役,奴婢為良。按輝無叛逆之罪,未可募同反者。夫王者理天下,不為喜怒增減,不由親疏改易。按鬥律:『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殺子孫者,五歲刑;毆殺者四歲刑。若心有愛憎而故殺者,各加一等。』雖王姬下降,貴殊常妻,然人婦之孕,不得非子。又依永平四年先朝舊格,諸刑流及死罪者,皆首判定,然決從者。且事必因本,若以輝逃避,便應懸處,未有捨其首罪,而成其末愆。按容妃等罪止姦私,律處不越刑坐,何得同宮掖之罪,齊奚官之役?按智壽口訴,妹已適人,已生二女,是他家之母,他人之妻。昔魏晉未除五族之刑,有免子戮母之坐,何曾諍之,謂:『在室之女,從父母之刑;已醮之婦,從夫家之戮。』律許周親相隱,況姦私之醜,豈得使同氣證之。按律,姦罪無相緣之坐。不可借輝之忿,加兄弟之刑。夫刑人於市,與眾棄之;爵人於朝,與眾共之。明不私於天下也。」右僕射游肇又奏如纂言。詔曰:「輝悖法亂理,罪不可縱。厚賞懸募,必冀擒獲。容妃、惠猛與輝私亂,因此耽惑,主致非常。此而不誅,將何懲肅!智壽、慶和初不防禁,招引劉輝,共成淫醜,敗風穢化,豈得同於常人。且古有詔獄,寧復一歸大理。而尚書理本,納言所屬,弗究悖法之淺深,不詳損化之多少,有孤執憲,殊乖任寄!崔纂可免郎,都坐尚書悉奪祿一時。」
 
14
雜議下: 大唐律曰「八議」,具刑制下篇。「諸疑獄,法官執見不同者,得為異議。議不得過三」。
 
15
雜議下: 貞觀十四年,尚書左丞韋悰句司農木橦七十價,百姓者四十價,奏其乾沒。上令大理卿孫伏伽亟書司農罪,伏伽曰:「司農無罪。」上驚問之,伏伽曰:「只為官木橦貴,所以百姓者賤。向使官木橦賤,百姓者無由賤矣。但見司農識大體,而不知其過。」上乃悟,顧謂韋悰曰:「卿識用不逮伏伽遠矣。」遂罷司農罪。
 
16
雜議下: 二十一年,刑部奏言:「准律:『謀反大逆,父子皆死,兄弟處流。』此則輕而不懲,望請改重法。」制遣百僚詳議。司議郎敬播議曰:「昆弟孔懷,人倫雖重,比於父子,情理有殊。生有異室之文,死有別宗之義。今有高官重爵,本蔭唯逮子孫;胙土析珪,餘光不及昆季。豈有不霑其蔭,輒受其辜,背理違情,恐為太甚。必其反茲春令,踵彼秋荼,創次骨於道德之辰,建深文於刑措之日,臣將不可,物論誰宜!」詔從之。
 
17
雜議下: 永徽二年七月,華州刺史蕭齡之,前任廣州都督,受左智遠及馮盎妻等金銀奴婢,詔付群臣議奏,上怒,令於朝堂處盡。御史大夫唐臨奏曰:「臣聞國家大典,在於刑賞,古先聖王,惟刑是恤。今天下太平,合用堯、舜之典,比來有司多行重法,敘勳必須刻削,論罪務從重科,非是憎惡前人,止欲自為身計。今議齡之事,有輕有重,重者至流、死,輕者請除名。以齡之受委大藩,贓罰狼藉,原情取事,死有餘辜。然既遣詳議,終須近法。臣竊以律有八議,並依周禮舊文,矜其異於眾臣,所以特制議法。禮『王族刑於僻處』,所以議親;『刑不上大夫』,所以議貴。明知重其親貴,議欲緩刑;非為嫉其賢能,謀致深法。今議官必於常法之外,議令入重,正與堯舜相反,不可為萬代法。臣既處法官,敢不以聞。」詔遂配流嶺南。
 
18
雜議下: 神龍元年正月,趙冬曦上書曰:「臣聞夫今之律者,昔乃有千餘條。近有隋之姦臣,將弄其法,故著律曰:『犯罪而律無正條者,應出罪則舉重以明輕,應入罪則舉輕以明重。』立夫一言,而廢其數百條。自是迄今,竟無刊革,遂使死生罔由乎法律,輕重必因乎愛憎,賞罰者不知其然,舉事者不知其犯。臣恐賈誼見之,必為慟哭矣!夫立法者,貴乎下人盡知,則天下不敢犯耳,何必飾其文義、簡其科條哉?夫條科省則下人難知,文義深則法吏得便。下人難知,則暗陷機阱矣,安得無犯法之人哉!法吏得便,則比附而用之矣,安得無弄法之臣哉!臣請律令格式,復更刊定,其科條言罪,直書其事,無假飾文;其以准、加減、比附、原情及舉輕以明重,不應為而為之類,皆勿用之。使愚夫愚婦聞之必悟,則相率而遠之矣,亦安肯知而故犯哉!苟有犯者,雖貴必坐,則宇宙之內,肅然咸服矣。故曰:『法明則人信,法一則主尊。』書曰:『刑期于無刑。』誠哉是言。」
 
19
雜議下: 開元十年十一月,前廣州都督裴骸先下獄,中書令張嘉貞奏請決杖。兵部尚書張說進曰:「臣聞刑不上大夫,以其近於君也,故曰:『士可殺,不可辱』。臣今秋巡邊,中途聞姜皎朝堂決杖流。皎是三品,亦有微功,不宜決杖廷辱,以卒伍待之。且律有八議,勳貴在焉。今骸先不可輕行決罰。」上然其言。嘉貞不悅,退而謂說曰:「何言事之深也?」說曰:「宰相者,時來則為,豈能長據?若貴臣盡當可杖,但恐吾等行當及之。此言非為骸先,乃為天下士君子也。」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五十四

《禮五十四》 

《奔喪及除喪而後歸制》 
1
奔喪及除... : 周 晉
 
2
奔喪及除... : 周制,奔喪之禮:始聞親喪,以哭答使者,盡哀。問故,又哭盡哀。親,父母也。以哭答使者,驚怛之哀無辭也。問故,問親喪所由也。雖非父母,聞喪而哭,其禮亦然也。遂行,日行百里,不以夜行。雖有哀戚,猶避害也。哭則遂行者,不為位也。唯父母之喪,見星而行,見星而舍。若未得行,則成服而后行。謂以君命有所為者也。成喪服,得行則行。過國至境哭,盡哀而止。感此念親。哭辟市朝。為驚眾也。向其國境哭。此斬縗者也。自是哭且遂行。至於家,入門左,升自西階,殯東西面坐,哭盡哀。斂髮袒,斂髮袒者,去飾也。未成服者,素委貌深衣。已成服者,固自喪服矣。降堂東,即位,西向哭,成踊。已殯者位在下。襲絰於序東,絞帶。反位,拜賓,成踊。襲,服衣也。不於來日又哭乃絰者,發喪已踰日,節於是可也。其未小斂而至,與在家同耳。不散帶者,不見尸柩也。凡拜賓者就其位,既拜,反位哭踊。送賓,反位。有賓後至者則拜之,成踊、送賓皆如初。眾主人兄弟皆出門,出門哭止,闔門,相者告就次。次,倚廬也。於又哭,斂髮袒成踊;於三哭,猶斂髮袒成踊。三日成服,拜賓送賓皆如初。三日,三哭之明日也。既哭,成其喪服,杖於序東也。
 
3
奔喪及除... : 奔喪者非主人,則主人為之拜賓、送賓。奔喪者,自齊縗以下,入門左,中庭北面哭,盡哀,免麻於序東,既位袒,與主人哭,成踊。不升哭者,非父母之喪,統於主人也。麻亦絰帶。於又哭、三哭,皆免袒。有賓則主人拜賓、送賓。丈夫婦人之待之也,皆如朝夕哭位無變也。
 
4
奔喪及除... : 奔母之喪,西面哭,盡哀,斂髮袒,降堂東,即位西向哭,成踊,襲免絰於序東,拜賓送賓皆如奔父之禮。於又哭,不斂髮。為母,於又哭而免,輕於父也。其他則同。
 
5
奔喪及除... : 婦人奔喪,升自東階,殯東西面坐,哭盡哀,東髽,即位,與主人拾踊。婦人謂姑姊妹女子子也。東階,東面階也。婦人入者由闈門。東髽,髽於東序也。不髽於房,變於在室者也。去纚大紒曰髽。拾,更也。主人與之更踊,賓客之。
 
6
奔喪及除... : 奔喪者不及殯,先之墓,北面坐,哭盡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於墓左,婦人墓右,成踊,盡哀。斂髮,東即主人位,絰絞帶,哭,成踊。拜賓,反位,成踊。相者告事畢。主人之待之,謂在家者也。哭於墓,為父母則袒。告事畢者,於此後無事也。遂冠歸。入門左,北面哭盡哀,斂髮袒,成踊。東即位,拜賓,成踊。賓出,主人拜送。有賓後至者則拜之,成踊,送賓如初。眾主人兄弟皆出門,出門哭止,相者告就次。於又哭,斂髮成踊;於三哭,猶斂髮成踊。三日成服。於五哭,相者告事畢。為母所以異於父者,一斂髮,其餘免以終事,他如奔父之禮。一斂髮謂歸入門哭時也。
 
7
奔喪及除... : 齊縗以下不及殯,先之墓,西面哭盡哀,不北面者,亦統於主人也。免麻於東方,即位,與主人哭,成踊,襲。有賓則主人拜賓、送賓。賓有後至者,拜之如初。相者告事畢。遂冠歸。入門左,北面哭盡哀,免袒成踊。東即位,拜賓成踊。賓出,主人拜送。於又哭,免袒成踊;於三哭,猶免袒成踊。三日成服。於五哭,相者告事畢。
 
8
奔喪及除... : 聞喪不得奔喪,哭盡哀。問故,又哭盡哀。乃為位,斂髮袒,成踊,襲,絰絞帶,即位。拜賓,反位,成踊。賓出,主人拜送於門外,反位。若有賓後至者,拜之成踊,送賓如初。於又哭,斂髮袒成踊;於三哭,猶斂髮袒成踊。三日成服。於五哭,拜賓、送賓如初。
 
9
奔喪及除... : 凡奔喪,齊縗望鄉而哭,大功望門而哭,小功至門而哭,緦麻即位而哭。奔喪哭親疏遠近之差也。
 
10
奔喪及除... : 若除喪而後歸,則之墓,哭成踊。東,斂髮袒絰,拜賓,成踊,送賓,反位,又哭盡哀,遂除。於家不哭。東者,東即主人位,如不及殯者也。遂除,除於墓而歸也。主人之待之也,無變於服,與之哭,不踊。無變於服,自若時服也。亦即位於墓左,婦人墓右也。自齊縗以下所以異者免麻。
 
11
奔喪及除... : 晉董勛答問:「或人問曰:『己在遠聞喪,除服乃歸,至家之禮云何?』勛按奔喪禮,若除服而後歸,先之墓,斂髮袒絰,不制麤衣及杖也。哭盡哀,遂除於墓,歸不哭也。家人待之自如常,不變服也。自齊縗以下,至墓哭,盡哀而歸。若服未除而歸,不及殯,先至墓。及歸,斂髮,如今人椎髻,以麻為幓頭,免以布,闊一寸。或問曰:『己在遠,初不聞喪,或日月已過乃聞,或至家乃聞,其禮云何?』勛按奔喪禮,不及殯,先至墓,乃成服。檀弓曰『小功不稅』。稅者,喪與服不相當之言也。小功緦麻,在遠聞喪,服制已過,但舉哀而已,不復追服也。大功以上,聞喪日為始,不計死者初亡之日數也。若兄弟及從父兄弟大功以上降緦麻小功者,雖日月已過,乃以聞日為服制,亦不計初死之日數,以本親重也。」
 
12
奔喪及除... : 范堅答問:「周大功服既終,而奔赴云何?范云:未葬者反服而臨喪,已葬者素服而之墓。」
 
《士為所生母服議》 
1
士為所生... : 兩妾子相為附○周 晉
 
2
士為所生... : 周制,庶子在父之室,則為其母不禫。鄭玄曰:「妾子父在厭也。」王肅曰:「士庶子。」
 
3
士為所生... : 晉解遂問司徒蔡謨曰:「庶子喪所生,嫡母尚存,不知制輕重?」答云:「士之妾子服其母,與凡人喪母同。」
 
4
士為所生... : 鍾陵胡澹所生母喪,自嫡兄承統而嫡母存,疑不得三年,問范宣。答曰:「按禮,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春秋傳曰『大夫有側室,士有二宗』,皆斯之謂。是以庶子有母之喪,自居其室而遂其情。經載岙命為慈母,且猶三年,況親所生乎!嫡母雖貴,然厭降之制,父所不及,婦人無專制之事,豈得引父為比而屈降支子也。」
 
5
士為所生... : 謝奉問范汪云:「吾兒服所生,至今四月應大祥。禮云『庶子為其母無禫』,如此當以四月下旬祥,踰月便除,居心喪邪?」汪答:「禮自天子達於庶人也。」
 
6
士為所生... : 虞君賓云:「從兄益子,昔遭所生喪,張帷為次,諸弟居廬,未知此何所依?今兄子先有周喪,今應緦麻。如即先服,則情重而無變;若釋齊縗著緦麻,又是以輕奪重。又得稱哀子以不?」賀隰答云:「時人所行,皆是士禮。大夫庶子,父在以尊厭降其母。士賤,其庶子為母則不降。若士庶子一身,有君在堂,唯可杖,不得居廬稱哀子也。」不釋齊縗緦麻兼喪之義也。
 
7
士為所生... : 徐邈答謝靜云:「漢魏以來,通用士禮。庶子父在,為所生周,心喪三年。如諸侯大夫之子乃厭降,而近代所不行。夫為有子之妾緦,而妾有從夫之制。又兩妾之子,依禮宜兩相為庶母緦。」
 
《庶子父在為出嫡母服議》
1
庶子父在... : 晉
 
2
庶子父在... : 晉徐邈答劉閏之問庶子服出嫡母,邈以經言出妻之子為母,明非所生則無服也。邈又答范甯問曰:「若但言出母,嫌妾子亦服,故言出妻之子,則非所生也。」
 
3
庶子父在... : 殷仲堪答宗氏庶子服出母:「按王賀以父在服齊縗周,父沒不服。故以為父喪之服。父在齊縗周,本自心喪,終二十五月。今雖無服,當不應減三年之節也。」
 
《為父後出母更還依己為服議》 
1
為父後出... : 魏 宋
 
2
為父後出... : 魏嘉平元年,魏郡太守鍾毓為父後,以出母無主後迎還,輒自制服。郡丞武申奏云:「禮,出母與父母在為母周。記曰『為父後者無服』。按如記言,蓋謂族別家異,自有主後者無服,非謂毓出母無緦麻之親,還毓家者也。禮,姑姊妹女子子無主後者,不為降,哀其無繼也。」
 
3
為父後出... : 成洽難:「喪服傳曰:『出妻之子為父後者,為出母無服。與尊者為體,不敢服其私親也。』經為繼父服者,亦父後者也。為父後服繼父服,則自服其母可知也。出母之與嫁母俱絕族,今為嫁母服,不為出母服,其不然乎!經證若斯其謬耳。」
 
4
為父後出... : 吳商答曰:「出母無服,此由尊父之命。嫁母,父不命出,何得同出母乎?為繼父服者,為其父沒年幼,隨母再適,己無大功之親,與繼父同財共居,為築宮廟,四時祭祀其先,此恩由繼父,所以為服耳。且妾之無子,妾子之無母,父命為母子,則生事之如母,喪則服之三年,貴父命也。而今欲以出母同於嫁母,違廢父命,豈人子所行,又引繼父云經謬也?又出母之黨無服,嫁母之黨自應服之,豈可復同乎?」
 
5
為父後出... : 宋庾蔚之謂:「為父後不服出母,為廢祭也。母嫁而迎還,是子之私情。至於嫡子,不可廢祭。鍾毓率情而制服,非禮意也。禮云繼母從為之服,非父後者也。」
 
《為人後為出母及出祖母服議》
1
為人後為... : 晉
 
2
為人後為... : 晉步熊問曰:「己出為人後而母在,後見出,應服不?己為人後,所後之母出,得與繼母出同不?復與親母同邪?父亡,己為祖後,祖母見出,服之云何?祖父亡與在,服之有異不?」許猛答曰:「禮,為人後者,為所後者若子,則不應復服親母出,以廢所後者之祭也。為人後者若子,繼母言如母,夫言若言如者,明其制如親,其情則異也。繼母如母,則異親母。為人後者若子,母出,亦當異於親子矣。為父後者不得服出母,則足明祖後。母子至親無絕道,則非母子者,出則絕矣。是以經文不見出祖母之服。若苟無服,則無繼祖存亡。」又問:「為人後者為母,出妻之子為母,皆至親,何以有不杖邪?」許猛云:「為人後者為父猶不杖,何嫌母乎!奉雖同於至親,己出與母出,義則異也。」
 
《為父後為嫁母及繼母嫁服議》 
1
為父後為... : 晉 宋
 
2
為父後為... : 晉袁準云:「為父後猶服嫁母,據外祖異族,猶廢祭行服,知父後應服嫁母。」據劉智云:「雖為父後,猶為嫁母齊縗,訖葬卒哭乃除,踰月乃祭。」按譙周云:「父卒母嫁,非父所絕,為之服周可也。」
 
3
為父後為... : 又石苞問淳于睿曰:「聞嫁繼親凶諱,便制服,議者所難。以為父後者,不為出母服,嫁母猶出母也。或者以為嫁與見出異,不達禮意,雖執從重之義,而以廢祭見譏,君為詳正也。」睿答曰:「按禮檀弓:子思之母死於衛。柳若謂子思曰:『子聖人之後也,四方於子乎觀禮,子盍慎諸?』子思曰:『吾何慎哉!』喪之禮如子。云子聖人之後,即父後也,如此經父卒為繼母嫁者服而已。聖人之後為父後者,服嫁母也。二者分明,無可嫌。」
 
4
為父後為... : 宋崔凱云:「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鄭玄云:『嘗為母子,貴終其恩也。』按王肅云:『若不隨則不服。』凱以為『出妻之子為母』及『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此皆為庶子耳,為父後者皆不服也。傳云『與尊者為體,不敢服其私親』,此不獨為出母言,為繼母發。繼母嫁己隨,則為之服,則是私也。為父後者,亦不敢服也。鄭玄云『嘗為母子,貴終其恩』,不別嫡庶。王肅云『隨嫁乃為之服』。此二議,時人惑焉。凱以為齊縗三年章『繼母如母』,則當終始與母同,不得隨嫁乃服,不隨則不服,如此者不成如母。為父後者則不服,庶子皆服也。」
 
5
為父後為... : 庾蔚之謂:「王順經文,鄭附傳說。王即情易安,於傳亦無礙。繼嫁則與宗廟絕,為父後者安可以廢祖祀而服之乎!」
 
《為出繼母不服議》 
1
為出繼母... : 後漢 魏 晉
 
2
為出繼母... : 後漢鄭玄答趙商問云:「繼母而為父所出,不服也。」
 
3
為出繼母... : 魏王肅云「無服」。季祖鍾云:「繼母在,如母;出則為父所去,不服也。」
 
4
為出繼母... : 晉范宣曰:「夫繼母之所以出者,非身有穢釁,則必犯逆於父,是以致此斥黜。恩不生己,義距於父,非恩非義,何以得服。」
 
5
為出繼母... : 河內從事史糜遺議曰:「夫禮緣人情而為之制,雖以義督親,然實以恩斷。按繼母如母,謂其在父之室,事之猶母,見育猶子,故同之所生。齊服下章云『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此明父在繼母出則不服矣。繼母出自他族,與己無名,徒以配父,有母之尊,親撫養己,故亦喪之如母。及其出也,既不終養育之恩,又棄為母之名,若不從而見育,則不服亦其宜矣。」
 
《繼母亡前家子取喪柩去服議》 
1
繼母亡前... : 晉 宋
 
2
繼母亡前... : 晉束皙問:「有婦人再嫁為人繼母而亡,前家子取母柩,父與之去,繼子之服如何?」步熊云:「當為服周,亡取去亦服周。」
 
3
繼母亡前... : 宋庾蔚之謂:「子當以父服為正。父若服以為妻,則子亦應服之如母。若父與去而不服,則子宜依繼母出不服也。」
 
《出母父遺命令還繼母子服議》 
1
出母父遺... : 晉 宋
 
2
出母父遺... : 晉傅玄曰:「征南軍師北海矯公智父前取夾氏女,生公智後而出之。未幾,重取王氏女,生公曜。父終之日,謂公智曰:『公曜母年少,必當更嫁。可迎還汝母。』及父卒,公智以告其母。母曰:『我夾氏女,非復矯氏婦也。今將依汝居,然不與矯氏家事。』夾氏來至,王氏不悅,脫縗絰而求去。夾氏見其如此,即還歸夾舍。三年喪畢,王氏果嫁。夾氏乃更來。每有祭祀之事,夾氏不與。及公智祖母并姑亡,夾氏並不為制服。後夾氏疾困,謂公智:『我非矯氏婦,乃汝母耳,勿葬我矯氏墓也。』公智從其母令,別葬之。公智以父昔有命,母還,於是為服三年。公曜以夾氏母始終無順父命,竟不為服。
 
3
出母父遺... : 博士劉喜云:「公智之父,棄夾納王,其在戶庭,尚為己配,苟有變悔,自由可也。還歸夾氏,則他人矣,去就出處,各從所執,豈復矯父所得制乎?故出妻之禮,夫使人致曰:『某不敏,不能從而供粢盛,使某也敢告。』主人曰:『某子不肖,不敢避誅。』又曰『婦當喪而出則除之』。然則相與之禮,於是絕矣。」
 
4
出母父遺... : 少府劉克義以為:「父者子之天,違父與違天同。公曜父臨亡,知其母無守志,故敕公智還其母,此為臨亡情正慮審也。公曜幼小在此母懷抱,其見慈長以至成人,過於所生。而母之亡,哀不過啁唣之頃,衣不釋綵,食不損味,居處自若,古今未之有也。夫孝子事其親,事亡若事存也。女子從人,出之則歸,命之則反,上奉夫母以為姑,下育夫兒以為子,制矯氏之家政,修母氏之教命,而怡然無戚,言非我母也?」
 
5
出母父遺... : 宋庾蔚之謂:「臨亡使子迎母,自是申子之私情耳。此母自處不失禮,而子不用出母之服,非也。公曜不服,當矣。」
 
《父卒繼母還前親子家繼子為服議》 
1
父卒繼母... : 晉 宋
 
2
父卒繼母... : 晉摯虞決疑云:「父亡,服竟,繼母還前親子家,當為何服?此有問:『有夫婦生男女三人,遭荒亂離散,不知死生。母後嫁,有繼子。後夫未亡,得親子信,請就親子家,後夫言可爾。後數年,夫亡,喪之如禮,服竟,隨親子去,別繼子云:「我則為絕,死不就汝家葬也。」而名戶籍如故。母今亡,繼子當何服?服之三年則不來葬,服之周則無所嫁。』博士淳于睿等以為,當依繼母嫁,從為服周。博士孫綽議曰:『父答雖有可爾之語,夫妻枕席相順之意,固非決絕之辭也。繼母喪父如禮,服竟之後,不還私家,踰歲歷年,循養無二,母恩不衰。適見親子,專自任意,無所關報,私隨其志,絕亡夫,背繼子,違三從正義,亦為大矣。今母雖不母,子何緣得計去留輕重而降之哉!夫五服有名,不可謬施。施之為出,出義不全;施之於嫁,嫁義不成。欲降服周,於禮何居?名在夫籍,私歸親子,喪柩南北,禮律私法,訂其可知,便決降服。許令制周,頗在可怪。』博士弟子北海徐叔中難孫云:『以前問不立甲乙為名稱,於議不便。今以母為甲,先夫為乙,後夫為丙,先子為丁,繼子為戊。丙言可爾,必慮事宜,順其至情,非虛欺也。臨終不命,知死之後,制不在己故也。甲不重求,信之前言也。本有求還之計,去誓不還葬之辭。生則己不得養,死則不與己父同穴,就不成嫁,當為去母,附之於嫁,不亦宜乎?』」
 
3
父卒繼母... : 宋庾蔚之謂:「繼母持服竟後乃去,不得謂之為遣;比之繼母嫁,於情為安。」
 
《父卒繼母還前繼子家後繼子為服議》 
1
父卒繼母... : 東晉 宋
 
2
父卒繼母... : 東晉元帝大興三年,淮南小中正王式繼母先嫁有繼子,後嫁式父。式父臨終,繼母求出,式父許有遺命。及式父亡,母制服積年,後還前繼子家。及亡,與前夫合葬,式追服周。
 
3
父卒繼母... : 國子祭酒杜夷議以為:「宰我欲減三年之喪,孔子謂之不仁。今王式不忍哀愴之情,率意違禮,服已絕之服,可謂觀過知仁。伯魚、子路親聖人之門,子路有當除不除之過,伯魚有既除猶哭之失。以式比之,亦無所愧。勵薄之義,矯枉過正,苟在於厚,恕之可也。」
 
4
父卒繼母... : 博士江泉議曰:「繼父嘗同居而後別者,繼子猶制齊縗三月。按王式母之事式父,存則崇敬,妻道無愆;歿則制服,畢葬乃歸。伉儷之義,大較為舉,但不能遂居哀次,以此為失。方之繼父,恩義為崇。式為人子,慎終志篤,豈忍以母節小闕而不行服哉!是以俯仰,寧從其重,今報以周,推心乃安。觀過知仁,式近有也。昔季路服姊周而不除,仲尼抑而不貶,將君子以情恕物,謂式之所行,免於戾矣。」
 
5
父卒繼母... : 太常曲陵公荀崧,丞、騎都尉蕭輪議曰:「禮,繼母嫁,從為之服,報。其犯出者無服。按式母之求去,式父之遣,並無名例。若以父母之過,非式所得言,及式奉親盡禮,而母自求去者,過在母矣。式之追服,可謂過厚。若乃六親有違,去就非禮,宜訪之中正、宗老,非禮官所得逆裁。」
 
6
父卒繼母... : 御史中丞卞壼議:「王式繼母前嫁夫終,後嫁式父,式父終,持服葬訖,還前夫家。前家亦有繼子,養至終,遂合葬於前夫。式為制出母周服。式辭以父臨終,母求去,父許諾。就如其辭,必也正名,依禮為無所據。若父在與亡,臧否有命,明七出之責,則當存時受遣,告宗廟而棄之,無緣以絕義之妻,留家制服。若式父不及禮義,或以情相許,或疾在困亂,聽去留自由者,為相要非禮。相要非禮,則存亡無所得從,式宜正之以禮。魏顆從其禮命,陳乾昔屬其子尊己殉殯二婢子,尊己以非禮不從,春秋善之。況其母乎!禮,婦人三從。式母於夫,事生奉終,居喪以禮,非為既絕之妻;及亡制服,不為無義之婦。不絕之驗,彰於制服;自去守節,非為更嫁。考行無絕於夫,離絕繼在夫沒之後。夫既沒,是其從子之日,而式以為出母,此即何異子出其母!而使存無所從以居,沒無所歸以託,寄命於他人之門,埋尸於無名之冢。若式父亡後,母尋沒於式家,不可以出明矣。許諾之命一耳,以為母於同居之時,至沒於前子之門,所處不同,而以為出母。母依前子,非為更嫁,日月遠近,理不有異。禮,長子不為出母服,出繼母又不應服。式長子也。又母非所生,不應服坦然,而式乃制服,明前絕無徵,違禮莫據,內愧於心,欲以詐眩視聽,託過厚以制飾非。尋其事情,考之禮正,義不容恕。式母再嫁,前後俱繼,何慈於彼,不慈於此?受之者應有過禮之貶,出之者宜受莫大之責。式禮義之闕,發於事親,傷孝敬之道,虧損時教,不可以居人倫銓正之任。式宜請議,即下禁止。」司徒揚州大中正陸曄、淮南大中正胡弘等並貶爵免官。
 
7
父卒繼母... : 宋庾蔚之謂:「式父許後妻之請,是無相責之情,不得謂之為遣妻。制服依禮,葬畢乃還家,積年方就前家子,比之繼嫁,不亦可乎!然式是長子,則不得服繼嫁以廢祭。」
 
《大夫士為慈母服議》
1
大夫士為... : 後漢 晉
 
2
大夫士為... : 後漢鄭志:「趙商問鄭玄曰:『慈母嫁,亦當為服如繼母不?』鄭玄答:『慈母賤,何得如繼母耶!』」蜀譙周云:「妾不得有繼母名。慈母但慈己無父命者,不過小功也。」
 
3
大夫士為... : 晉崔諒父命妾祝撫養諒為子,祝亡,鉅鹿公裴頠議,依禮服慈母如母。
 
4
大夫士為... : 劉智釋疑:「或問曰:『喪服傳云「妾之無子,妾子無母,父命為母子,是名慈母」。今一妾自有子,一子以無母,父命為母子,當如慈母服齊縗三年不?』答曰:『父有兩妾,一妾無子,一妾有二子,分其一子令為無子妾作子,不敢違父命也,而不得終為子之道。』」
 
5
大夫士為... : 按譙周集圖云:「喪服齊縗三年條曰:『慈母如母』,父在為慈母,則條不見。今文載所說,慈於貴妾,父在齊縗周;慈於賤妾,父在大功九月。古文鄭氏說,此主大夫士之妾子,父命為母子者也。大夫之妾子,以父在為母大功,士之妾子為母周矣。其大夫降爵一等,士無爵降例也,父卒皆伸。按經『大夫之妾子,父在為其母大功』,不別貴賤。自非祖嫡,大夫以爵降一等,故妾之子從父例,降母一等。為大夫妾雖有貴者,不得體君,何得不為爵降。凡此之類,今文說不如古也。」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剛澤斌-妳在他鄉

作詞:剛澤斌
作曲:桑田佳佑
編曲:Donald Ashley

細細回憶 妳的影像 彷彿見妳離去模樣
紅著雙眼 任淚遊蕩 如今各一方

妳在他鄉 是否無恙 時光久遠念妳如常
莫道情短 祇願意長 幽幽嘆感傷

愛情本是反覆無常 是是非非自己想
話雖如此 總是我傷 真心換淚兩行

思念妳的夜我天天都在嚐 除了妳還有誰能讓我心傷
好多話在我心裡藏了又藏 可是我無人能講

日復一日黑夜白天都漫長 這感覺暖暖地印在我胸膛
所有的夢我願意與妳共享 祇要妳陪在我身旁

哦..日復一日黑夜白天我天天一樣 這感覺暖暖地印在我的胸膛
所有的夢我願意與妳共享 祇要妳陪在我身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8_4Mi2-H_Y


張信哲-想我的理由

作詞:李焯雄
作曲:歐陽業俊
編曲:洪敬堯

天為何總要黑 愛為何變忌諱
我想要的 並不是 並不是 這安慰
當眼淚跌碎 一切怎挽回

心為何像宿醉 痛為何還不退
說無所謂 豈不是 豈不是 太虛偽 太可悲
相愛的機會 到底是誰在支配

#給我最後溫柔 抱在胸口 假裝不必放手 還有以後
 讓多年後我回頭 相信你的愛沒盡頭
 給你最後溫柔 你的自由 不要讓你淚流 不要內疚
 只要你回頭 依然覺得有想我的理由

心為何要像宿醉 痛為何還不退
說無所謂 豈不是 豈不是 太虛偽 太可悲
再一次機會 我渴望的你不給
Repeat #
給我最後溫柔 抱在胸口 假裝不必放手 還有以後
讓多年後我回頭 相信你的愛沒盡頭
給你最後溫柔 你的自由 不要讓你淚流 不要內疚
只要你回頭 會承認我們不止是朋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TtFClD4rI


陳慧嫻 張學友-愛和承諾

作詞:祈志泉
作曲:李偲菘
編曲:吳慶隆
女聲:陳慧嫻

(女)愛和承諾 像指環和花朵
你用一生守候 等待幸福的結果
(男)不能讓愛沉默 在思念世界探索
(女)當驚覺歲月蹉跎 (男)你回頭再望著我
(女)你的心 (男)深情眼神
(女)一直在感動我 (男)再一次擁抱著我
(男)你是來世延續的選擇 是我 (合)心靈最深的寄託
(合)愛情是一句承諾一生執著 縱然過去緣份虧欠太多
在心中一把不滅愛的火 依然那麼熱烈那麼纏綿 燃燒著
等待什麼盼望什麼 一起追求什麼分享什麼
生命裡放棄什麼怎麼做 才能擁有自由擁有幸福和快樂
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vqbzswOhg


謝雷 - 多少柔情多少淚

多少柔情多少淚 往事如煙去不回
想起過去多少歡樂 如今已隨流水

多少柔情多少淚 良辰美景去不回
剩下一片迷離夢靜 夢醒時更悲哀

多情的夢 愛情的夢 如今已消逝
愛情的花 愛情的花 如已枯萎

多少柔情多少淚 淚已流乾心已碎
長夜漫漫往事如煙 如今獨自沉醉

多少柔情多少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GP4cXK3s4


李宗盛 - 誘惑的街

作詞:李宗盛
作曲:李宗盛/周國儀

這樣深的夜下過雨的街 連星光就要熄滅
你赴的是什麼樣的約
原無意說這些只是對你還有感覺
以為一切殘缺都能用愛解決
可是我除了愛你沒有別的憑藉
話由真心饞說得如此直接 也許是夜色讓人不知膽怯
有了我你是否什麼都不缺 心在野也知道該拒絕
有什麼心結難解竟然你離不開這一切
只是你身在誘惑的街 只是你身在沉淪的午夜
血裡的狂野對真實與幻覺已無分別
所以你也無從察覺情由何時冷卻
你從來不了解心痛有多麼強烈
不知若要我為愛妥協我寧願它幻滅
有了我你應該什麼都不缺 心再野也知道該拒絕
有什麼心結難解竟然你離不開這一切
若是我身在誘惑的街 若是我身在沈淪的午夜
你的心是否會為我而淌血從此醒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RWPJlBr0g


王瑞瑜-白雲長在天

作曲:劉家昌  作詞:劉家昌 
象徵我倆的情感 從不間斷 決不暗然
訴不盡說不完 分分秒秒身處在愛園
盤石般的愛戀 恰似白雲長在天

白雲長在天 象徵我倆的情感 從不間斷 決不暗然
訴不盡說不完 分分秒秒身處在愛園
盤石般的愛戀 恰似白雲長在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3nkmlBokw&index=9&list=PL9A31C26CFEBB0A5A


周傳雄( 小剛 ) - 我的心太亂

作詞:丁曉雯
作曲:小剛
編曲:鮑比達

夜裡難以入睡 用什麼可以麻醉 情緒太多怎堪面對
不是不要你陪 有些事你無法體會 卸下了防備 孤獨跟隨
我想要一個自己的空間 能夠好好想想我們之間的明天
如果愛情不如我們想像的甜美 那麼所有的罪讓我來揹
我的心太亂 要一些空白 你若是明白 讓我暫時的離開
我的心太亂 不敢再貪更多愛 想哭的我 卻怎麼哭也哭不出來
我的心太亂 要一些空白 老天在不在 忘了為我來安排
我的心太亂 害怕愛情的背叛 想哭的我
像是一個迷路小孩 迷路的小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MTAaIGF1iI


蕭敬騰、何韻詩.海闊天空

作詞:黃家駒
作曲:黃家駒

今天我 寒夜裡看雪飄過
懷著冷卻了的心窩漂遠方
風雨裏追趕
霧裡分不清影蹤
天空海闊你與我
可會變(誰沒在變)

多少次 迎著冷眼與嘲笑
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
一剎那恍惚
若有所失的感覺
不知不覺已變淡
心裡愛(誰明白我)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那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今天我 寒夜裡看雪飄過
懷著冷卻了的心窩漂遠方
風雨裏追趕
霧裡分不清影蹤
天空海闊你與我
可會變(誰沒在變)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那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仍然自由自我
永遠高唱我歌走遍千里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那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那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那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xs10GYJ68


林晏如 - 酒啊

七分醉 十分清醒
有時表情痛苦只是要得到別人安慰
人憔悴 心還沒死
嘸驚薄情錘心一心只想要得到你
雄雄喝落下 深深愛著你
夜夜醉半死 愛的人如今置叨位
哦~~酒啊 愈飲愈嘸膽
人啊 愈愛是愈孤單
哦~~酒啊 一攤過一攤
阮的愛 攏乎無情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xcqq1HSLfA


王馨平 - 個性

作詞:周禮茂
作曲:陳輝陽
編曲:陳輝陽
監製:黃祖輝

看似沒盡沒完
這裡有過滿屋的散亂
現在到已空置 才暫放下倦
然後已有一些很眷戀

和你我沒份沒緣
這裡卻有滿屋的紀念
就在剎那之間 牆上的光線
沈默去放映起舊片段

*沒有你的聲音 也記起當初劇情
 無纏綿和唱哄托 仍難忘情怎麼傾
 原來懷念你過後 瞛有千百個堅定
 情沈睡亦會醒*

#沒有你的一起 卻有這孤單共鳴
 糢糢糊糊裡聽見 難忘情迴響之聲
 原來懷念有過你 悟實在從來難領
 情沈睡亦會醒 (我個性)#

看似沒盡沒完
這裡再有滿屋的紀念
現在正放映的 還沒看厭倦
然後有更多的想眷戀

而這戲漸漸做完
這裡再有滿屋的散亂
但沒法再搬遷牆上的光線
紅日已強收起舊片段

REPE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yj-EEWJuQ&index=5&list=PLvu6176uVQbt0FYEGI8YNWW8hghubcG3I

 


張鎬哲+北風+春天哪會這呢寒+釜山港歸來+戀人+洪榮宏+台灣的歌

作曲:殷文琦  編曲:洪艾倫  作詞:何啟弘/黃慶元 

翻開陳舊的往事 看見一身滄桑 走過陌生的地方
我回到異鄉 風吹得太狂 我感到有點涼

我在鄉愁裡跌倒 從陌生中成長 未來旅程卻更長
我想到北方 無助的眺望 我知道不能忘

北風又傳來熟悉的聲音 剎那間讓我突然覺得好冷
彷彿在告訴我走得太遠 有沒有忘記最初的相約

我在鄉愁裡跌倒 從陌生中成長 未來旅程卻更長
我想到北方 無助的眺望 我知道不能忘

北風又傳來熟悉的聲音 剎那間讓我突然覺得好冷
彷彿在告訴我走得太遠 有沒有忘記最初的相約
北風又傳來熟悉的聲音 剎那間讓我突然覺得好冷
彷彿在告訴我走得太遠 有沒有忘記最初的相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dTzblwgcw


林俊傑-江南

作詞:李瑞洵
作曲:林俊傑

風到這裡就是黏 黏住過客的思念
雨到了這裡纏成線 纏著我們流連人世間

你在身邊就是緣 緣份寫在三生石上面
愛有萬分之一甜 寧願我就葬在這一點

圈圈圓圓圈圈 天天年年天天 的我
深深看你的臉 生氣的溫柔 埋怨的溫柔 的臉

不懂愛恨情愁煎熬的我們 都以為相愛就像風雲的善變
相信愛一天 抵過永遠 在這一剎那凍結了時間

不懂怎麼表現溫柔的我們 還以為殉情只是古老的傳言
離愁能有多痛 痛有多濃 當夢被埋在江南煙雨中
心碎了才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WQ4-jmhA


范逸臣 - 愛過了頭

作曲:張雨生  作詞:張雨生
 
我想 我是愛過了頭
才對你無邊無際的奢求
任激情一路捉弄著我
像一碰即破的水晶球
我想 我是愛過了頭
才失去勇氣甘心逗留
惡醉於你的眼光餘波
像一蹶不振的小丑
夢睡成花朵 你吹來季風
誰能稀釋愛情釀的酒
如果我放手所有寂寞堆在我身後
五官擁擠出傷痛
淚偷走了臉 葉落滿你的夜
誰能跳過愛情的火圈

陽台如是說「約莫向晚的時候,來呼吸愛的起落」

我想 我是愛過了頭
才對你無怨無尤的縱容
當世界與我擦身而過
才訕笑自己太衝動
夢睡成花朵 你吹來季風
誰能稀釋愛情釀的酒
如果我放手所有寂寞堆在我身後
五官擁擠出傷痛
淚偷走了臉 葉落滿你的夜
誰能跳過愛情的火圈

陽台如是說「約莫向晚的時候,來呼吸愛的起落」

我是愛過了頭
我是愛過了頭
才對你 對你 無邊無際的奢求
夢睡成花朵 你吹來季風
誰能稀釋愛情釀的酒
如果我放手所有寂寞堆在我身後
五官擁擠出傷痛
淚偷走了臉 葉落滿你的夜
誰能跳過愛情的火圈

陽台如是說「約莫向晚的時候,來呼吸愛的起落」

夢睡成花朵 你吹來季風
誰能稀釋愛情釀的酒
如果我放手所有寂寞堆在我身後
五官擁擠出傷痛
淚偷走了臉 葉落滿你的夜
誰能跳過愛情的火圈

陽台如是說「約莫向晚的時候,來呼吸愛的起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YQQynTHyc


江志豐-痴情無藥醫

作詞:江志豐
作曲:江志豐
編曲:張振杰

霓紅己經暗
一直站在路中等愛的人
繁華都市的夢
過去兩人的疼痛
今夜 夢醒變空
為情 為愛
千千萬萬年以後猶原同款
陪你我 心甘情願
疼你無恨無怨歎
過了今夜以後
只剩我一人
癡情無藥可醫
為何天地這大偏偏選你
癡情的我找無伴
找無你靠岸
從今以後 心冷比冰山卡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fCKbRXtCM


※※※

 
太王四神記 琦霞/琦荷/迦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_HPrLt5hg

 

東方神起 / 「Spinning」(short.ver.) アルバム「WITH」よ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7JUo79bSmM

 

周杰倫 - 黑色毛衣

作詞:周杰倫
作曲:周杰倫

一件黑色毛衣 兩個人的回憶
雨過之後 更難忘記
忘記我還愛你

你不用在意 流淚也只是剛好而已
我早已經待在谷底

我知道不能再留住你 也知道不能沒有骨氣
感激你 讓我擁有秋天的美麗

看著那白色的蜻蜓 在空中忘了前進
還能不能 重新編織 腦海中起毛球的記憶

再說我愛你 可能雨也不會停
黑色毛衣 藏在哪裡 就讓回憶永遠停在那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33UI9ZPLk

 

周杰倫 - 藍色風暴

作詞:方文山
作曲:周杰倫

亙古長夜 善惡交接 我終於懂得流眼淚
洪荒世界 百分之七十都是水 湛藍的 曠野
在海平面渴望滿月 於是我終於學會告解
彌賽亞被世人誤解 被分類 愛恨 從此敵對
遠離風暴浩劫 在第三章第四節
我正在改寫這世界
用觀念進行侵略 我們佔領整條街 粉刷海洋藍的季節

一列 超高速的地鐵 一路 訓練我的聽覺
消滅 那些 太瑣碎 太異類 讓問題尖銳oh
一雙 狂奔中的球鞋 一路 強壯著我的肺
面對 這些 太威脅 太強烈 從來不喊累oh
 
九星聯結 排成一列 在感動中我們懺悔
生命珍貴 我用那十四行詩讚美 年輕的 一切
我們在地平線感謝 愛停止向另一邊傾斜
這首部曲的管弦樂 太淒美 終於 被人了解

遠離風暴浩劫 耍狠不是靠對嘴 我就是傳說中的誰
你跟我們很對味 有同一掛的感覺 其他人我根本不屑

一列 超高速的地鐵 一路 訓練我的聽覺
消滅 那些 太瑣碎 太異類 讓問題尖銳oh
一雙 狂奔中的球鞋 一路 強壯著我的肺
面對 這些 太威脅 太強烈 從來不喊累o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7ItYKdY0WU

 

二十一弦古箏獨奏,曲目:漢調箏曲_浪淘沙+西廂詞_項斯華箏譜。演奏:廖進三

漢調箏曲,又稱客家、或中州古調,為南宋時期中原百姓為躲避「元」兵而避難南方粵東、­閩西一帶,故當地人稱之為「客」。「漢調箏曲」承襲當時的所謂中原文化﹝意即士大夫或­文人階級﹞,其音樂風格典雅大方,精緻優美,沒有太高亢激昂,情感的表達也較含蓄、平­和,這種風格上的特性從上面這兩首小樂曲中便可一窺大慨了。


唐末詩人王渙的《惆悵詩十二首》之一,也是專寫西廂故事的:「八蠶薄絮鴛鴦綺,半夜佳期並枕眠。鍾動紅娘喚歸去,對人勻淚拾金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lpaeVBuNA

 

Guzheng 落雨聲 - 朱雀790型古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XXu6ClDAY

※※※

2015年2月5日星期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