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6533801e7ef7ecbl

1166533924a8aba0ado

11665336472bc90200o

11665340149f930223o

116653367806c60083l

u=1746767097,3961687956&fm=21&gp=0  

002XvxVRzy6I6ysfj8Be9&690

9-13042Q62359159 

072e4ff349c84232075d035880c_p7_mk7_wm47,61

 

134852845

200911195831216274

genki5d-img400x400-1206946978200833016105910749-3  p12417105 u=1383170815,1804256653&fm=21&gp=0  u=1557763722,791647975&fm=11&gp=0

xinsrc_1730406141712937235527  

30ecd5ef3e605c78acafd59c  

20090120zhouyu

20110423103915-1151333003

20130604174405-1363552959

2010618462224084

gamersky_04small_08_201212112444A9  

232_100415112059_1

 

4d8fafact8ecf0cf9faa3&690

75a59c29-a7c2-412d-8dc8-02ce37380064

93d9f74d4d414ef7003c1&690

139DC643I0-L640

492e4ab7g6fec587c93f8&690

600x600

7612e48dgx6CbgHt4oq82&690

8640bf8b87d6277f328a4c1b29381f30e924fc3e

41409-1

W020110329762006322989

2012032001

201112050729!684977448

201401151101_jjt5

20103411194866

201142795448863

201356457337951

2012715154119189 

2013114212315891

20100319143115860 

u=2886608740,3750838758&fm=21&gp=0

20140516011318211821

u=331160305,1765255940&fm=21&gp=0

  xin_32cce58981084d7b9d2ff7ce295defb9

u=315252365,3383206609&fm=21&gp=0

rBEQYVGM4HoIAAAAAAPTvEFDaUEAAA5nQFai-sAA9PU842

  

 

201208201616328340

/ 網路的ˊ圖

 

一整天見人獨居,

雙排併坐的人還為世間的漏洞說起陷阱,側著說著,

你的土地是群體的蠻荒,你的野蠻是黃沙的挑逗,

於是你發響出似警車的閃爍,對我說雙腳展開90度太大,

太香的花朵,太早的表態,太多的雨傘,

一把黑雨傘,妳要是跟他走,隨妳在傘上漆上什麼動畫,

我不可能與孩子在第三街發生事故,

第十一街與第七街卻與我丈夫發生故事,

又一個家眷遺孀來公祭表態,

表格簽的名字非紅非藍,似綠色的平倘草原,

古典豎琴般的身軀在順從一次古典大提琴的韻色,

我聽到都臉紅了,音符在毫米策量的泥地上,

妳整個人被包圍了,說起建廟得乞福比軍事更柔軟些。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二十一

《禮二十一》 

《君臣服章制度》
1
君臣服章... : 袍附○黃帝 唐 虞 夏 殷 周 秦 後漢 魏 晉 宋 齊 梁 陳 後周 隋 大唐
 
2
君臣服章... : 上古穴處衣毛,未有制度,後代以麻易之。先知為上以制其衣,後知為下復制其裳,衣裳始備。
 
3
君臣服章... : 黃帝、堯、舜垂衣裳,蓋取諸乾坤,故衣玄而裳黃。旁觀翬翟草木之華,乃染五色,始為文章以表貴賤,而天下理。虞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備十二章。玄衣繡裳,上六章在衣,下六章在裳。上畫下繡。
 
4
君臣服章... : 夏殷之代,相襲無變。
 
5
君臣服章... : 周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大裘以祀天,大裘,羔裘,祀天示質也。以其祀天,故以大言之。袞冕服享先王,升日月於旌旗。服備九章:一曰龍,二曰山,三曰華蟲,四曰火,五曰宗彝,皆畫以為繢;六曰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黻,皆絺以為繡。則袞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鷩冕服享先公,鷩,畫鷩翟,謂華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毳冕服祀四望山川,毳,畫虎蜼,謂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蜼音維癸反。絺冕服祭社稷五祀,絺,刺粉米無畫,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玄冕服祭群小祀。其衣無文,裳刺黻而已。凡冕服,皆玄衣纁裳。凡兵事韋弁服,以关韋為弁,又以為衣裳。春秋傳曰,晉郤至衣「关韋之跗注」是。擡朝則皮弁服,視外內朝之事。其服十五升,白布衣,積素以為裳。王受諸侯朝覲於廟,則袞冕。凡甸,冠弁服。甸,田獵也。冠弁,委貌。其服緇布衣,亦積素以為裳。司裘仲秋獻良裘,良,善也。仲秋鳥獸毛毨,因其良時而用之。仲秋所獻善裘者,為八月誓獮田所用,故獻之。鄭司農云:「良裘王所服。」季秋獻功裘。功裘,人功微麤,謂狐青麛裘之屬也。
 
6
君臣服章... : 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絺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齋服有玄端素端。自公之袞冕,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天子及助祭之服。諸侯非二王後,其餘皆玄冕而祭於己。雜記曰:「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己;士弁而祭於公,冠而祭於己。」大夫爵弁自祭家廟,唯孤耳。其餘皆玄冠,與士同。玄冠自祭其廟者,其服朝服玄端。
 
7
君臣服章... : 秦制,水德,服尚袀玄。袀音均。
 
8
君臣服章... : 後漢光武踐祚,始修郊祀。天子冕服,從歐陽氏說。三公、九卿、特進侯、朝侯、侍祠侯,從夏侯氏說。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皆玄上纁下,一服而已。明帝永平中,議乘輿備文,日月十二章,刺繡文。東觀書曰:「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議春南北郊,東平王蒼議曰:『高皇帝始受命創業,制長冠以入宗廟。光武受命中興,建明堂,立辟雍。陛下以聖明奉遵,以禮服龍袞,祭五帝。禮闕樂崩,久無祭天地冕服之制。接尊事神,絜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山龍華藻,天王袞冕十有二旒,以則天數;旂有龍章日月,以備其文。』」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百官執事者,冠長冠,皆祗服。五嶽、四瀆、山川、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袀玄服,絳緣領袖為中衣,絳蔥陉,示其赤心奉神也。其五郊迎氣,衣幘蔥陉各如方色云。百官不執事者,各服長冠袀玄以從。大射禮於辟雍,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鄭玄曰:「端者取其正也。」鄭眾曰:「衣襦裳者為端。」執事者冠布弁,衣緇麻衣,皁領袖,下素裳。若冠通天冠,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梁劉昭曰:「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孔子衣逢掖之衣。』逢掖其袖,合而逢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踐更小史,皆通制袍,單衣,皁緣領袖中衣,為朝服云。」
 
9
君臣服章... : 魏氏多因漢法,其所損益之制,無聞。按後漢志:「孝明皇帝永平二年,詔從歐陽、夏侯二家所說,制冕服。乘輿刺繡文,公卿以下織成文。」據晉志云:「魏明帝以公卿袞冕之飾,擬於至尊,多所減損,始制服刺繡,公卿織成。」未詳孰是。
 
10
君臣服章... : 晉因不改。大祭祀,衣皁上絳下,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日月星辰凡十二章。素帶廣四寸,朱裏,以朱緣裨飾其側。中衣以絳緣領袖。赤皮為韍,絳蔥陉,赤舄。未加元服則皁紗袍,絳緣中衣,絳蔥陉,黑舄。又朝服,通天冠,絳紗袍,皁緣中衣。拜陵則黑介幘,單衣。雜服有青赤黃白黑五色紗袍。其武弁,素服單衣。公卿助祭郊廟,王公山龍以下九章,卿華蟲以下七章。其緇布冠,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皁緣領袖。蔥褶之制,未詳所起,近代車駕親戎、中外戒嚴服之。無定色,冠黑帽,綴黑標,標以繒為之,長四寸,廣一寸,腰有絡帶以代鞶革。中官紫標,外官絳標。又有纂嚴戎服而不綴標,行留文武悉同。
 
11
君臣服章... : 宋因之,制平天冕服,不易舊法。更名韍曰蔽膝。其未加元服、釋奠先聖、視朝、拜陵等服,及雜色紗裙、武冠素服,並沿舊不改。王公助祭郊廟,章服降殺亦如之。其冠委貌者,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皁緣領袖。玄冠、韋弁、絳韋戎衣,復依漢法。蔥褶因晉不易,腰有絡帶以代鞶革。中官紫標,外官絳標。又有纂嚴戎服,而不綴標,行留文武悉同。其畋獵巡幸,則唯從官戎服,帶鞶革。文帝元嘉中,巡幸、蒐狩、救廟水火皆如之。
 
12
君臣服章... : 明帝泰始四年,詔曰:「車服之飾,象數是遵。故盛皇留範,列聖垂制。朕近改定,今修成六服,沿時變禮,所施之事,各有條敘,便可載之典章。朕以大冕純玉繅,玄衣黃裳,祀天宗明堂。又以法冕,玄衣絳裳,祀太廟,元正大會朝諸侯。又以飾冕,紫衣紅裳,小會宴饗,送諸侯,臨軒會王公。又以繡冕,朱衣裳,征伐、講武、校獵。又以紘冕,青衣裳,耕稼、饗國子。又以通天冠,朱紗袍,為聽政之服。」
 
13
君臣服章... : 泰始六年正月,有司奏:「被敕皇太子正冬朝賀,合著袞冕九章不?」儀曹郎丘仲起議:「按周禮,公自袞冕以下。鄭注:『袞冕以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天子之服也。』伏尋古之上公,尚得服之,皇太子以倅副之尊,率土瞻仰,愚謂宜式遵盛典,服袞九章以朝賀。」詔可。
 
14
君臣服章... : 齊因制平天冠服,不易舊法,郊廟臨朝所服也。舊袞服用織成,建武中,明帝以織太重,乃采畫為之,加金飾銀薄,時亦謂為天衣。通天冠服,絳紗袍,皁緣中衣,乘輿臨朝所服,臣下皆同。拜陵則黑介幘,服無定色。舉哀臨喪,白帢單衣,亦謂之素服。王公助祭,平冕服,山龍以下九章,卿七章,皆畫皁絳繒為之。蔥褶相因不改。
 
15
君臣服章... : 梁因制平天冠服,衣畫而裳繡,十二章。素帶朱裏,以朱緣裨飾其側。更名赤皮韍為饥。或云饥之名,其來已久。餘同舊法。又有通天冠服,絳紗袍,皁緣中衣,黑舄,是為朝服,元正賀畢,還儲更衣,出所服也。其釋奠先聖,則皁紗袍,絳緣中衣,絳蔥陉,黑舄。拜陵則箋布單衣。又有白帢單衣,以代古之疑縗。
 
16
君臣服章... : 天監三年,何佟之議:「公卿以下祭服,裏有中衣,即今中單也。後漢從夏侯氏說,祭服絳緣領袖為中衣,絳蔥陉,示其赤心奉神也。今中衣絳緣,足有所明,無俟於蔥。既非聖法,謂不可施。」遂依議除之。
 
17
君臣服章... : 七年,周捨議:「按禮:『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鄭玄云,皇是畫鳳皇羽也。又按禮『如袞冕』,則袞是衣。有虞氏言皇,皇亦是衣,非冕。今袞服宜畫鳳皇,以示差降。」又王僧崇云:「尋冕服無鳳,應改為翟。又裳有圓花,於禮無礙,是畫飾加葩蘤耳。蘤音於美反。藻米黼黻,並乖古制,今請改正,并去圓花。」帝曰:「古文日月星辰,此以一辰攝三物也。山龍華蟲,又以一山攝三物也。藻火粉米,又以一藻攝三物也。是為九章。今袞服畫龍,則宜畫鳳。孔安國云『華者,花也』,則為花非疑。若一向畫翟,差降之文,復將安寄?」帝又曰:「禮:『王祀昊天,服大裘而冕。』大裘不存,其於質敬,恐未有盡。」五經博士陸瑋等並云:「王祀昊天服大裘,明諸臣禮不得同。自魏以來,皆用袞服。今請依古,更制大裘。」詔可。瑋等又按:「鄭玄注司服云,『大裘,羔裘也』,既無所出,未為可據。按六冕之服,皆玄上纁下。今宜以繒為之,其制式如裘,其裳以纁,皆無文繡。」詔可。又制黑幘單衣,宴會服之。
 
18
君臣服章... : 九年,司馬筠等議云:「按玉藻:『諸侯玄冕以祭,裨冕以朝。』雜記又云:『大夫冕而祭於公,弁於祭而己。』今之尚書,上異公侯,下非卿士,止有朝衣,本無冕服。既從齋祭,不容同於在朝,宜依太常及博士諸齋官例,著皁衣,絳耻,中單,竹葉冠。」
 
19
君臣服章... : 陳因之。永定元年,武帝即位,徐陵白:「乘輿御服,皆採梁制。」帝曰:「今天下初定,務從節儉。應用繡、織成者,並可采畫。」至文帝天嘉初,悉改易之。其皇太子絳紗袍,皁緣白紗中衣,白帶,大小會、祠廟,朔望、五日還朝,皆朝服,常還上宮則朱服。若釋奠,玄朝服,絳緣中單,絳蔥陉,玄舄。侍祀,袞衣九章,白紗絳緣中單,絳繒饥,赤舄,絳陉。皇太子舊有五時朝服,自梁天監之後則朱服。諸王朝服,朱衣,絳紗袍,皁緣中衣,素帶,黑舄。若加餘官,則服其加官之服。開國公侯伯子男,並朝服,紗朱衣。若助祭郊廟,皆袞,玄上纁下,山龍以下九章,備五采,大佩,赤舄,絇履。餘文官朝服。武賁中郎將、羽林監,絳紗縠單衣。州刺史絳朝服。直閣將軍、諸殿主帥,朱服,正直絳衫,從則裲襠衫。太子衛率、率更令丞,皁朝服。殿中將軍、員外將軍、州郡都尉司馬、中書通事舍人、太子通事等,並朱服。玄衣,赤幘,蔥褶,太子二傅騎吏所服。武冠,絳恳,殿前威儀、武賁威儀、散給使、閤將、鼓吹士帥副、太子鹵簿戟吏所服。
 
20
君臣服章... : 後周設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祀昊天上帝,則蒼衣;五方上帝,各隨方色;朝日用青衣;祭皇地祇用黃衣;夕月用素衣;神州、社稷用玄衣;享先皇、加元服、納后、朝諸侯則象衣:十二章。享諸先帝、食三老五更、耕籍等,自龍以下,九章。祀星辰、視朔、大射、饗群臣等,八章。群祀、臨太學、入道法門、燕射、養庶老、適諸侯家,七章。其九章以下,衣重;袞、山、鷩,裳重黼黻:俱十有二等。通以升龍為領褾。巡兵即戎,則关韋為衣裳。田獵則皮弁,白布衣而素裳也。
 
21
君臣服章... : 諸公之服九章,服之章數,隨冕而降其一。其八章以下,衣重藻粉米,裳重黼黻,俱九等,皆以山為領褾。諸侯服八章,而下俱八等,皆以華蟲為領褾。諸伯服七章,而下俱七等,以火為領褾。諸子服六章,俱六等,皆以宗彝為領褾。諸男服五章,皆以藻為領褾。三公之服有九,章有六,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俱為九等,皆以宗彝為領褾。三孤之服有八,章有五,衣重藻與粉米,裳重黼黻,為八等。公卿服有七,章有四,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七等。皆以粉米為領褾。大夫之服有六,章有三,衣重粉米,裳重黼黻,為六等。中大夫之服有五,章有三,衣重粉米,為五等。下大夫服有四,章有三,衣重粉米,為四等。士則祀弁、爵弁、玄冠服,皆玄衣;其裳,上士以玄,中士以黃,下士雜裳。謂前玄後黃。庶士玄冠服,其在官府史之屬,服緇衣裳。
 
22
君臣服章... : 隋文帝即位,將改後周制度,乃下詔曰:「宣尼制法,損益可知。朕受天命,赤雀來儀,五德相生,並宜火色。其郊丘廟社,可依袞冕之儀,朝會衣裳,宜盡用赤。昔丹烏木運,姬有大白之旂;黃星土德,曹乘黑首之馬。在祀與戎,其尚恒異。今之戎服,皆可尚黃,在外常所著者,通用雜色。祭祀之服,須合禮經,宜集通儒,更可詳議。」太子庶子、攝太常少卿裴政奏:「後周制冕,並非典故。今採東齊之法。」
 
23
君臣服章... : 乘輿袞冕,玄衣纁裳。衣,山、龍、華蟲、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衣重宗彝,裳重黼黻,為十二等。衣褾領織成升龍,白紗內單,黼領,青褾、耻、裾。革帶,玉鉤寕;大帶,素帶朱裏,紕其外,上以朱,下以綠。韍隨裳色,山龍火三章。轆轤玉具劍,火珠鏢首。白玉雙佩,玄組。雙大綬,六采,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百首,廣一尺;小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朱陉,赤舄,舄加金飾。祀圓丘、方澤、感帝、明堂、五郊、雩、鲮、封禪、朝日、夕月、宗廟、社稷、籍田、廟遣上將、征還飲至、元服、納后、正月受朝及臨軒拜王公,則服之。 通天冠服,絳紗袍,深衣制,白紗內單,皁領、褾、耻、裾,絳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其革帶、劍、佩、綬、舄,與上同。黑介幘,白紗單衣,烏皮履,拜陵則服之。 白紗帽,白練裙襦,烏皮履,視朝、聽訟及宴見賓客,皆服之。 白帢,白紗單衣,烏皮履,舉哀則服之。
 
24
君臣服章... : 皇太子袞服,玄衣纁裳。衣,山、龍、華蟲、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織成為之。白紗內單,黼領,青褾、耻、裾。革帶,金鉤寕;大帶,素帶不朱裏,亦紕以朱綠。韍隨裳色,火、山二章。玉具劍,火珠鏢首。瑜玉雙佩,朱組。雙大綬,四綵,赤白縹紺,純朱質,長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廣九寸;小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二玉環。朱陉,赤舄,以金飾。待從皇帝祭祀及謁廟、加元服、納妃,則服之。 遠遊冠服,絳紗袍,白紗內單,皁領、褾、耻、裾,白假帶,方心曲領,絳紗蔽膝,陉,舄。其革帶、劍、佩、綬,與上同。謁廟、還宮、元日朔日入朝、釋奠,則服之。 遠遊冠公服,絳紗單衣,革帶,金鉤寕,假帶,方心。紛長六尺四寸,廣二寸四分,色同其綬。金縷鞶囊,陉,履。五日常朝,則服之。
 
25
君臣服章... : 袞冕服,九章,同皇太子。王、公、開國公初受冊,執贄,入朝,祭祀,親迎,則服之。三公助祭者亦服之。 鷩冕服,七章。衣,華蟲、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侯、伯初受冊,執贄,入朝,祭祀、親迎,則服之。 毳冕服,五章。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子、男初受冊,執贄,入朝,祭祀,親迎,則服之。 絺冕服,三章。正三品以下,從五品以上,助祭則服之。自王公以下服章,皆繡為之。祭服冕,皆簪導、青纊充耳。玄衣纁裳,白紗內單,黼領,絺冕以下,內單青領。青褾、耻、裾。革帶,鉤寕,大帶,王、三公及公侯伯子男,素帶,不朱裏,皆紕其外,上以朱,下以綠。正三品以下,從五品以上,素帶,紕其垂,外以玄,內以黃。紐約皆用青組。朱韍,凡韍皆隨裳色。袞、鷩、毳,火、山二章;絺,山一章。劍,佩,綬,陉,赤舄。 爵弁服,從九品以上,助祭則服之。其制服,玄衣纁裳無章,白絹內單,青領、褾、耻、裾,革帶,大帶,練帶紕其垂,內外以緇。紐約用青組。爵饥,陉,赤履。 白帢,白紗單衣,烏皮履,上下通服之。 委貌冠,未冠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皆深衣,青領,烏皮履。國子太學四門生服之。 朝服,亦名具服。絳紗單衣,白紗內單,皁領、袖,皁耻,革帶,鉤寕,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陉,舄,綬,劍,佩。從五品以上,陪祭、朝饗、拜表,凡大事則服之。六品以下,從七品以上,去劍、佩、綬,餘並同。 自餘公事,皆從公服。亦名從省服。絳紗單衣,革帶,鉤寕,假帶,方心,陉,履,紛,鞶囊。從五品以上服之。 絳恳衣公服,恳衣即單衣不垂胡者也。袖狹,形直如恳內。餘同從省也。流外五品以下,九品以上服之。
 
26
君臣服章... : 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大將軍、領左右大將軍,並武弁,絳朝服,劍、佩、綬;侍從則平巾幘,紫衫,大口蔥褶。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將軍、領左右將軍、左右監門衛將軍、太子左右衛、左右宗衛、左右內等率、左右監門郎將及諸副率,並武弁,絳朝服,劍,佩,綬;侍從則平巾幘,紫衫,大口蔥。直閤將軍、直寢、直齋、太子直閤,武弁,絳朝服,劍,佩,綬;侍從則平巾幘,絳衫,大口蔥褶。
 
27
君臣服章... : 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袞冕、鷩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
 
28
君臣服章... : 貞觀四年制,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上綠,八品、九品以上青。婦人從夫之色。仍通服黃。至五年七月敕,七品以上,服龜甲雙巨十花綾,其色綠。九品以上,服絲布及雜小綾,其色青。
 
29
君臣服章... : 顯慶元年,修禮官臣無忌、志寧、敬宗等言:「准武德初撰衣服令,乘輿祀天地,服大裘冕,無旒。臣勘前件令,是武德初撰,雖憑周禮,理極未安。謹按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以至。』『被袞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則天數也』。而此二禮,俱說周郊,袞與大裘,事乃有異。按月令:『孟冬,天子始裘。』明以禦寒,理非當暑。若啟蟄祈穀,冬至報天,行事服裘,義歸通允。至於季夏迎氣,龍見而雩,炎熾方盛,如何可服?謹尋歷代,唯服袞章,與郊特牲義旨相協。周遷輿服志云:『漢明帝永平二年,詔採周官、禮記,始制祀天地服,唯天子備十二章。』沈約宋書志云:『魏晉郊天,亦皆服袞。』宋、魏、周、齊、隋禮令,祭服悉同。斯則百王通典,炎涼無妨,復與禮經,事無乖舛。今請憲章故實,郊祭天地,皆服袞冕,其大裘請停,仍改禮令。又檢新禮,皇帝祭社稷繡冕,四旒,衣三章。祭日月服玄冕,三旒,衣無章。謹按令文,是四品五品之服,此三公亞獻,皆服袞衣,孤卿助祭,服毳及鷩,斯乃乘輿章數,同於大夫,君少臣多,殊為不可。據周禮云:『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絺冕,諸小祀則玄冕。』又云:『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服,袞冕以下,皆如王之服。』所以三禮義宗,遂有二釋。一云公卿大夫助祭之日,所著之服,降王一等。又云悉與王同。求其折衷,俱未通允。但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天子以十二為節,義在法天,豈有四旒三章,翻為御服?若諸臣助祭,冕與王同,便是貴賤無分,君臣不別。如其降王一等,則王著玄冕之時,群臣次服爵弁,既屈天子,又貶公卿。周禮此文,久不施用。是故漢魏以降,相承舊事,皆服袞冕。今新禮親祭日月,乃服五品之服,唯臨事施行,極不穩便。請遵歷代故實,諸祭並用袞冕。」制可之。
 
30
君臣服章... : 無忌等又奏曰:「皇帝為諸臣及五服親舉哀,依禮著素服。今令乃云白帢,禮令乖舛,須歸一途。且白帢出自近代,事非稽古,雖著令文,不可行用。請改素服,以會禮文。」從之。
 
31
君臣服章... : 龍朔二年九月,孫茂道奏:「准舊令,八品九品著青。深青亂紫,非卑品所服。望請著碧,朝參之處,並依此服;非朝參處,聽兼服黃。」從之。前令九品以上,朝參及視事,聽服黃。以洛陽縣尉柳誕服黃夜行,為部人所毆,高宗聞之,以章服錯亂,故此昭申明之,朝參行列一切不得著黃。
 
32
君臣服章... : 武太后延載元年五月,內出繡袍,以賜文武三品以上官。其袍文,仍各有炯誡。諸王則飾以盤龍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鴈,左右衛將軍飾以對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武,左右鷹揚衛飾以對鷹,左右千牛衛飾以對牛,左右豹韜衛飾以對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監門衛飾以對獅子,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又銘其襟背,各為八字迴文,其詞曰「忠正貞直,崇慶榮職」。「文昌翊政,勳彰慶陟」。「懿沖順彰,義忠慎光」。「廉正躬奉,謙感忠勇」。
 
33
君臣服章... : 神龍二年九月,敕停京六品以下著緋蔥褶令,各依本品為定。
 
34
君臣服章... : 開元四年二月制,軍將在陣,賞借緋紫,本是從戎↑胯之服,一得之後,遂別造長袍,遞相倣傚。又入蕃使,別敕借緋紫者,使迴合停。自今以後,衙內宜專定殿中侍御史糾察。
 
35
君臣服章... : 十一年六月,敕諸衛大將軍、中軍中郎、郎將袍文:千牛衛瑞牛文,左右衛瑞馬文,驍衛大蟲文,武衛鷹文,威衛豹文,領軍衛白澤文,金吾衛辟邪文,監門衛師子文。每正冬陳設,朝日著甲,會日著袍。
 
36
君臣服章... : 二十六年,肅宗為皇太子,受冊,太常所撰儀注,有服絳紗袍之文。太子以為與皇帝所稱同,上表辭不敢當,請有以易之。上令百官詳議。尚書左丞相裴耀卿、太子太師蕭嵩等奏曰:「謹按衣服令,皇太子具服,有遠遊冠,三梁,加金附蟬九首,施珠翠,黑介幘,髮纓緌,犀簪導,絳紗袍,白紗中單,皁領、褾、耻,白裙襦,方心曲領,絳紗蔽膝,革帶,劍,佩,綬等,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釋奠則服之。其絳紗袍,則是冠衣之內一物之數,與裙襦、劍、佩等無別。至於貴賤之差,尊卑之異,則冠為首飾,名制有殊,并珠旒及裳采章之數,多少有別,自外不可事事差異。亦有上下通服,名制是同,禮重則具服,禮輕則從省。今以至敬之情,有所不敢,衣服不可減省,謂須更變名。望所撰儀注,不以絳紗袍為稱,但稱為具服,則尊卑有差,謙光成德。」議奏上,手敕改為朱明服,下所司行用焉。
 
37
君臣服章... : 其三品以上服,准武德四年敕大科紬綾及羅,其色紫,飾用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紬綾及羅,其色朱,飾用金。六品以上,服絲布,雜小綾,交梭及雙紃,其色黃。六品、七品飾銀。八品、九品馀石。流外庶人服紬、綾、絁、布,其色通用黃白,飾用銅鐵。
 
38
君臣服章... : 貞元七年十一月,令常參官復衣綾袍,金玉帶。至八年十月,賜文武常參官大綾袍。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二十二

《禮二十二》

《后妃命婦首飾制度》 
1
后妃命婦... : 周 漢 魏 晉 宋 齊 陳 後魏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
 
2
后妃命婦... : 周制,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為九嬪及外內命婦之首服,以待祭祀、賓客。追師,掌冠冕之官,故并主王后之首服。鄭玄謂:「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步搖矣,服之以從王祭祀。編,編列髮為之,其遺象若今假紒矣,服之以桑也。次,次第髮長短為之,所謂髲专也,服之以見王。王后之燕居,亦纚笄總而已。追猶治也,詩云『追琢其璋』。王后之衡笄,皆以玉為之,惟祭服有衡,垂於副之兩旁,當耳,其下以紞懸瑱。詩云『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髮如雲,不屑专也。玉之瑱也』是也。笄,卷髮者。外內命婦衣鞠衣襢衣者服編,衣褖衣者服次。」追音堆。专,徒計反。髲,皮寄反。襢,知善反。褖音彖。
 
3
后妃命婦... : 漢制,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蔮簪珥。珥,耳璫垂珠也。釋名云:「簪,達也,所以達冠於後也。一曰笄。笄,係也,所以拘冠使不墜也。」簪以纟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凰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皇后謁廟,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武、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詩傳曰:「副者,后夫人之首飾,編髮為之。笄,衡笄也。珈,笄飾之最盛者,所以別尊卑也。」鄭玄曰:「珈之言加也。副,既笄而加飾,如今步搖上飾,古制未聞。」其南山豐大特,按史記:「秦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徐廣注云:「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圖大牛,上生樹本,有牛從木中出,後見於豐水中。」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云。貴人助蠶制,大手結,墨玳瑁,又加簪珥。長公主加步搖,公主大手結,皆有簪珥。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
 
4
后妃命婦... : 魏制,貴人、夫人以下助蠶,皆大手髻,七颂音奠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嬪以下五颂,世婦三颂。諸王妃、長公主,大手髻,七颂蔽髻。其長公主得有步搖,皆有簪珥。公特進列侯卿校代婦、中二千石以下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
 
5
后妃命婦... : 晉依前代,皇后首飾:假髻,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枝相繆,八爵九華,熊、武、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花。元康六年詔改。
 
6
后妃命婦... : 宋依漢制,太后入廟祭祀,首飾翦氂幗。皇后親蠶,首飾假髻,步搖,八雀九華,加以翡翠。復依晉法,皇后十二颂,步搖,大手髻。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颂蔽髻。公夫人,五颂。代婦三颂。其長公主得有步搖。公特進列侯夫人、二千石命婦年長者,紺繒幗。
 
7
后妃命婦... : 齊因之。公主會見大手髻,不易舊法。
 
8
后妃命婦... : 陳依前制,皇后謁廟,首飾假髻,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枝相繆,八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開國公侯太夫人,大手髻,七颂蔽髻。九嬪及公夫人,五颂。世婦三颂。其長公主得有步搖。公、特進、列侯、卿、校、中二千石夫人,紺繒幗,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
 
9
后妃命婦... : 後魏天興六年,詔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舊法。
 
10
后妃命婦... : 北齊依前制,皇后首飾假髻,步搖,十二颂,八雀九華。內命婦以上,蔽髻,唯以颂數花釵多少為品秩。二品以上金玉飾,三品以下金飾。內命婦、左右昭儀、三夫人視一品,假髻,九颂;三品五颂蔽髻;四品三颂;五品一颂。又有宮人女官:第二品七颂蔽髻,三品五颂,四品三颂,五品一颂,六品、七品大手髻,八品、九品偏髾所交反髻。皇太子妃,假髻,步搖,九颂。郡長君七颂蔽髻。太子良娣視九嬪、女侍中,五颂。內外命婦、宮人女官從蠶,則各依品次,還著蔽髻。
 
11
后妃命婦... : 後周制,皇后首飾,花釵十有二樹。諸侯之夫人,亦皆以命數為之節。三妃、三公夫人以下,又各依其命。一命再命者,又俱以三為節。
 
12
后妃命婦... : 隋因之。皇后首飾,花十二樹;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師三公及公夫人、一品命婦,並九樹;侯夫人、二品命婦,並八樹;伯夫人、三品命婦,並七樹;子夫人、代婦及皇太子昭訓、四品以上官命婦,並六樹;男夫人、五品命婦,並五樹;女御及皇太子良娣,三樹。自皇后以下,小花並如大花之形。
 
13
后妃命婦... : 大唐武德中制令,皇后褘衣,首飾花釵十二樹,餘各有差。開元中,又定品命。其制度,並見開元禮序例。
 
《后妃命婦服章制度》 
1
后妃命婦... : 周 漢 魏 晉 宋 齊 陳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
 
2
后妃命婦... : 周制,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翟,闕翟,鞠衣,展衣,褖衣。素沙。王后之服,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綴於衣以為文章。褘衣,畫翬者。揄翬,畫搖者。闕翟,刻而不畫。此三者皆祭服。從王祭先王則服褘衣,祭先公則服揄翟,祭群小祀則服闕翟。今世有圭衣者,蓋三翟之遺俗。鞠衣,黃桑服也,色如麴塵,象桑葉始生。月令:「三月,薦鞠衣於先帝」,告桑事。展當為襢。襢衣,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其色白。褖衣,御於王之服,亦以燕居,其色黑。六服備於此矣。以下推次其色,則闕翟赤,揄翟青,褘衣玄。此鄭玄據五行相生為說也。婦人尚專一,德無所兼,連衣裳不異其色。素沙者,今之白縳也。六服皆袍制,以白縳為裏,使之張顯。今世有沙縠者,名出於此。其翟多少,各依命數。揄音搖。縳音絹。辨內外命婦之服:鞠衣,展衣,褖衣。素沙。內命婦之服:鞠衣,九嬪也;展衣,世婦也;褖衣,女御也。外命婦者,其夫孤也,則服鞠衣;其夫卿大夫也,則服展衣;其夫士也,則服褖衣。三夫人及公之妻,其闕翟以下乎?侯伯之夫人揄翟,子男之夫人亦闕翟,唯二王後褘衣也。
 
3
后妃命婦... : 漢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入廟服,紺上皁下;蠶服,青上縹下:皆深衣制,徐廣曰:「即單衣也。」縹音疋繞反。隱領袖緣。貴人助蠶服,純縹上下。長公主見會。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入廟佐祭者,服皁絹上下;助蠶者,縹絹上下。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公主、貴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緣袍。特進列侯以上錦繒,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練,采九色,禁丹紫紺。三百石以上五采,青絳黃紅綠。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黃紅綠。賈人,緗縹而已。緗,赤黃色。
 
4
后妃命婦... : 魏之服制,不依古法,多以文繡。
 
5
后妃命婦... : 晉依前漢制,皇后謁廟,服皁上皁下;蠶,青上縹下。隱領袖緣。元康六年,詔以純青服。貴人、夫人、貴嬪,是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九嬪銀印青綬,佩采詞音獨玉。助蠶之服,純縹為上下。皇太子妃,金璽龜鈕,纁朱綬,佩瑜玉。諸王太妃、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綬,佩山玄玉。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金辟邪首為帶玦。郡縣公侯太夫人、夫人,銀印青綬,水蒼玉。公特進列卿代婦、中二千石夫人入廟助祭者,皁絹上下;助蠶者,縹絹上下。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6
后妃命婦... : 宋制,太后、皇后入廟,服褂颁上圭,下屬。大衣,謂之褘衣。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綬色。公特進列侯夫人、卿校代婦、二千石命婦年長者,入廟佐祭,皁絹上下;助蠶則青絹上下。自皇后至二千石命婦,皆以蠶衣為朝服。按漢劉向曰:「古者天子至於士,王后至於命婦,必佩玉,尊卑各有其制。」王后至命婦所佩玉,古制不存,今與外同制。
 
7
后妃命婦... : 齊因之。褂颁用繡為衣裳,黃綬。貴嬪、夫人、貴人、王太妃、長公主、封君,皆紫綬。六宮、郡公、侯夫人,青綬。
 
8
后妃命婦... : 陳依前制,皇后謁廟,褂颁大衣,皁上皁下,親蠶則青上縹下,隱領袖緣。貴妃、嬪,金章龜鈕,紫授,佩于闐玉,獸頭鞶。九嬪,金章龜鈕,青綬,獸頭鞶,佩采詞玉。婕妤以下,銀印珪鈕,艾綬,獸頭鞶。美人等,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
 
9
后妃命婦... : 皇太子妃,金璽龜鈕,纁朱綬,佩瑜玉。良娣,銀印珪鈕,佩采詞玉,青綬,獸爪鞶。寶林,佩水蒼玉,餘同。開國公侯太夫人,獸頭鞶,餘同。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龜鈕,紫綬,佩山玄玉,獸頭鞶。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以其綬色,金辟邪首為帶玦。自二千石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10
后妃命婦... : 北齊皇后助祭、朝會以褘衣、祠郊禖以揄翟,小宴以闕翟,親蠶以鞠衣,禮見皇帝以展衣,宴居以褖衣。六服俱有蔽膝、織成緄帶。
 
11
后妃命婦... : 內外命婦從二品以上,金章,紫綬,服揄翟,雙佩山玄玉。九嬪視三品,銀章,青綬,鞠衣,佩水蒼玉。世婦視四品,銀印,青綬,展衣。八十一御女視五品,銅印,墨綬,褖衣。
 
12
后妃命婦... : 又有宮人女官服:二品闕翟;三品鞠衣;四品展衣;五品、六品褖衣;七品、八品、九品,俱青紗公服。
 
13
后妃命婦... : 皇太子妃,璽綬佩同皇太子,服揄翟,從蠶則青紗公服。郡長公主、公主、王國太妃、妃,纁朱綬,章服佩同內命婦一品。郡長君,玄朱綬,闕翟,章佩與公主同。郡君、縣主,佩水蒼玉,餘與郡長君同。太子良娣視九嬪服。縣主青朱綬,餘與良娣同。女侍中,假金印紫綬,服鞠衣,佩水蒼玉。縣君銀章,青朱綬,除與女侍中同。太子孺子同世婦。太子家人子同御女。鄉主、鄉君,素朱綬,佩水蒼玉,餘與御女同。
 
14
后妃命婦... : 外命婦皆如其夫;若夫假章印綬佩,妻則不假。一品、二品服闕翟,三品服鞠衣,四品展衣,五品褖衣。
 
15
后妃命婦... : 內外命婦、宮人從蠶,則各依品次,皆服青紗公服。其外命婦,綬帶鞶囊,皆准其夫公服之例。百官之母詔加太夫人者,朝服公服,各與其命婦服同。
 
16
后妃命婦... : 後周制,皇后之服,十有二等。其翟衣六:從皇帝祀郊禖,享先皇,朝皇太后,則服翬衣;祭陰社,朝命婦,則服揄衣;祭群小祀,受獻繭,則服鷩衣;採桑則服鳪衣;黃色。音卜。從皇帝見賓客,聽女教,則服鵫衣;白色。音罩。食命婦,歸寧,則服鬏衣。玄色。音秩。俱十有二等,以翬翟為領褾,各十有二。臨婦學及法道門,燕命婦,有時見命婦,則蒼衣;春齊及祭還,則青衣;夏齊及祭還,則朱衣;採桑齊及採桑還,則黃衣;秋齊及祭還,則素衣;冬齊及祭還,則玄衣。自青衣而下,其領褾以相生之色。
 
17
后妃命婦... : 諸公夫人九服,其翟衣翟皆九等,俱以揄翟為領褾,各九。自揄衣以下,鷩、鳪、鵫、鬏、朱、黃、素、玄等衣九也。自朱衣而下,其領褾亦用相生之色。 諸侯夫人,自鷩衣而下八;其翟衣翟皆八等,俱以鷩翟為領褾;無揄衣。 諸伯夫人,自鳪衣而下七;其翟衣翟皆七等,俱以鳪翟為領褾;又無鷩衣。 諸子夫人,自鵫衣而下六;其翟衣翟皆六等,俱以鵫翟為領褾;又無鳪衣。 諸男夫人,自鴩衣而下五;其翟衣翟皆五等,俱以鴩翟為領褾;又無鵫衣。
 
18
后妃命婦... : 三妃、三公夫人之服九:鳪衣,鵫衣,鴩衣,青衣,朱衣,黃衣,素衣,玄衣,綃衣。其翟亦九等,以鳪翟為領褾,各九。 三镅、三孤之內子,自鵫衣而下八。翟皆八等,以鵫翟為領褾,各八。 六嬪、六卿之內子,自鴩衣而下七。翟皆七等,以鴩翟為領褾,各七。上媛、上大夫之孺人,自青衣而下六。 中媛、中大夫之孺人,自朱衣而下五。 下媛、下大夫之孺人,自黃衣而下四。 御婉、士之婦,自素衣而下三。 中宮六尚,緅子侯反衣。諸命秩之服曰公服,其餘常服曰私衣。
 
19
后妃命婦... : 隋制,皇后褘衣、鞠衣、青衣、朱衣四等。 褘衣,深青質,織成領袖,文以翬翟,五采重行,十二等。素沙內單,黼領,羅縠褾、耻,色皆以朱。蔽膝隨裳色,以緅為緣,用翟三章。大帶隨衣裳,飾以朱綠之錦,青緣。革帶,青襪、舄,舄以金飾。白玉佩,玄組、綬,章采尺寸同於乘輿。祭及朝會大事服之。 鞠衣,黃羅為質,織成領袖。蔽膝,革帶及舄,隨衣色。餘准褘衣,親蠶服也。 青服,去花、大帶及佩綬,金飾履,禮見天子則服之。 朱服,如青服。 有金璽,盤螭鈕,文曰「皇后之璽」。冬正大朝,則并璜琮,各以笥貯,進於座隅。皇太后同於后服,而貴人以下並亦給印。
 
20
后妃命婦... : 三妃,服揄翟,金章龜鈕,文從其職。紫綬,金縷織成獸頭鞶囊,佩于闐玉。 九嬪,服闕翟,金章龜鈕,文從其職。金縷織成獸頭鞶囊,佩采詞玉。 婕妤,銀縷織成獸頭鞶囊,他如嬪服。 美人、才人,鞠衣,銀印珪鈕,獸爪鞶囊,佩水蒼玉。餘同。寶林,服展衣,艾綬。鞶囊、佩玉,同婕妤。 承衣刀人、采女,皆褖衣,無印綬。
 
21
后妃命婦... : 皇太子妃,服揄翟衣,九章。金璽龜鈕。素紗內單,黼領,羅褾、耻,色皆用朱,蔽膝二章。大帶,同褘衣,青綠革帶,朱襪,青舄,舄加金飾。佩瑜玉,纁朱綬,獸頭鞶囊。凡大禮見皆服之。唯侍親桑,則用鞠衣,佩綬與揄衣同。 良娣,鞠衣,銀印,青綬,獸爪鞶囊。餘同世婦。 寶林、八子,展衣,銅印,佩水蒼玉,艾綬。
 
22
后妃命婦... : 諸侯王太妃、妃、長公主、公主、三公夫人、一品命婦,揄翟,繡為九章。佩山玄玉,獸頭鞶囊,綬同夫色。 公夫人、縣主、二品命婦,亦揄翟,繡八章。從親桑,同鞠衣。自此以下,佩皆水蒼玉。 侯伯夫人、三品命婦,亦服揄翟,繡為七章。 子夫人、四品命婦,服闕翟,刻赤繒為翟,綴衣上,為六章。 男夫人、五品命婦,闕翟,五章。若從親蠶,皆同鞠衣。
 
23
后妃命婦... : 大唐制,武德令,皇后服有褘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皇太子妃揄翟鞠衣。自皇后至內外命婦衣服制度,並具開元禮序例。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二十三

《禮二十三》 

《天子諸侯玉佩劍綬璽印》 
1
天子諸侯... : 周 秦 漢 後漢 晉 齊 梁 陳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
 
2
天子諸侯... : 周制,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緇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玫而縕組綬。古者君子必佩玉。有山玄、水蒼者,視之文色所似也。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綦,文雜色也。縕,赤黃色。王鎮圭,長尺有二寸,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以四鎮之山為瑑飾。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或謂之珽。終葵,椎也。為椎於其杼上,明無所屈也。杼,殺也。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繅皆三采三就;子執穀璧,男執蒲璧,繅皆二采再就,以朝覲宗遇會同於王。三采,朱白蒼。二采,朱綠也。公,二王後及王之上公。雙植謂之桓。桓,宮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信當為身。身圭、躬圭,蓋皆象以人形為瑑飾,文有麤縟耳,欲其慎行以保身。穀所以養人,蒲為席,所以安人,蓋以穀蒲為瑑飾。諸侯朝天子所執,諸侯相見亦如之。凡玉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龍當為厖。厖謂雜色。瓚讀為夑●之●。龍、瓚、將,皆雜名也。卑者下尊,以輕重為差,玉多則重,石多則輕。公侯四玉一石,伯子男三玉二石。●音贊。自五霸迭興,戰兵不息,珮非戰器,韍非兵旗,於是解去綬珮,留其係璲,以為章表,韍珮遂廢。又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所好也。
 
3
天子諸侯... : 秦以印稱璽,以玉,不通臣下,用制乘輿六璽: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又始皇得藍田白玉為璽,螭虎鈕,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韍珮既廢,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秦漢以降,逮於周隋,既多無注解,或傳寫訛舛,有義理難明,雖研覈莫辨。今但約其本史,聊存一代之制,他皆類此。覽之者,幸詳察焉。
 
4
天子諸侯... : 漢高帝入關,得秦始皇白玉璽,佩之,曰傳國璽,與斬蛇劍俱為乘輿之寶。韍承秦制,用而弗改,加之以雙印、佩刀。
 
5
天子諸侯... : 後漢孝明帝乃為大佩,衝牙雙瑀璜,皆以白玉。詩云:「雜佩以贈之。」毛萇曰:「珩、璜、琚、瑀,衝牙之類。」月令章句曰:「佩上有雙衡,下有雙璜,琚瑀以雜之,衝牙蠙珠以納其間。」玉藻云:「右徵角,左宮羽,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纂要曰:「琚瑀所以納間,在玉之間,今白珠也。」乘輿落以白珠,公卿諸侯以采絲,其玉視冕旒,為祭服云。
 
6
天子諸侯... : 佩刀,乘輿黃金通身貂錯,半鮫魚麟,金漆錯,雌黃室,五色罽隱室華。諸侯王黃金錯,環挾半鮫,黑室。公卿百官皆淳黑,不半鮫。小黃門雌黃室,中黃門朱室,童子皆虎爪文,虎賁黃室虎文,其將白虎文,皆以白珠鮫為諱口之飾。通俗文曰:「刀鋒曰諱。」匹燒反。乘輿者,加翡翠山,紆嬰其側。左傳曰:「藻繂鞞卽。」注云:「鞞,佩刀鞘上飾。卽,下飾也。」鄭玄詩箋曰:「既爵命賞賜,而加賜容刀有飾,顯其能制斷也。」春秋繁露曰:「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韍之在前,朱雀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飾也。」梁劉昭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咸皆帶劍。劍之與刀,形制不同,名稱各異,故蕭何劍履上殿,不稱為刀,而漢志言不及劍,如為未備。」
 
7
天子諸侯... : 佩雙印,長寸二分,方六分。乘輿、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三百石以至私學弟子皆以象牙。上合絲,乘輿以縢貫白珠,赤罽蕤,諸侯王以下恊口故反赤絲蕤,縢恊各如其印質。刻書文曰:「正月剛卯既決,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凡六十六字。
 
8
天子諸侯... : 乘輿黃赤綬,四采,黃赤縹紺,淳黃圭,長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凡綬,先合單紡為一系,四系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純為一圭。首多者系細,首少者系麤。漢官儀曰:「璽皆白玉螭虎鈕,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皇帝行璽,凡封之璽,賜諸侯王書。信璽,發兵徵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國及事天地鬼神。璽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裏,兩端無縫,尺一板中約署。皇帝帶綬,黃地六采,不佩璽。璽以金銀縢組,侍中組負以從。秦以前民皆佩綬,金、玉、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從所好。奉璽書使者乘馳傳。其驛騎也,三騎行,晝夜千里為程。」諸侯王赤綬,徐廣曰:「太子及諸王金印,龜鈕,纁朱綬。」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其綬皆與乘輿同。長公主、天子貴人與諸侯王同綬者,加特也。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綬,三采,綠紫紺,淳綠圭,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前漢書曰:「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高帝相國綠綬。」徐廣曰:「金印綠綟綬。」綟音戾,草名也。以染似綠,又曰似紫。紫綬名緺綬,緺音瓜,其色青紫。公加殊禮,皆服之。公、侯、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丈七尺,百八十首。前漢書曰:「太尉,金印紫綬。御史大夫位上卿,銀印青綬,成帝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將軍亦金印。」漢官儀曰:「馬防為車騎將軍,銀印青綬,在卿上,絕席。和帝以竇憲為車騎將軍,始加金紫,次司空。」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淳青圭,長丈七尺,百二十首。一號青緺綬。自青綬以上,縌音逆皆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紫綬以上,縌綬之間得施玉環鐍云。通俗文曰:「缺環曰鐍。」漢舊儀曰「其斷獄者印為章」也。千石、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淳青圭,長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長同。漢官曰:「尚書僕射,銅印青綬。」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一采,淳黃圭,長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綬以下,縌綬皆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紺綬,一采,宛轉繆織圭,長丈二尺。丁孚漢儀:「乘輿綬,黃地冒白羽,青絳綠五采,四百首,長二丈三尺。諸王綬四采,絳地冒白羽,青黃去綠,二百六十首,長二丈一尺。公主綬如王。侯,絳地,紺縹三采,百二十首,長丈八尺。二千石綬,羽青地,桃華縹三采,百二十首,長丈八尺。黑綬,羽青地,絳二采,八十首,長丈七尺。黃綬,一采,八十首,長丈七尺。以為常式。民織綬不如式,沒入官,犯者為不敬。二千石綬以上,禁民無得織以粉組。」吳孫權以無工刻玉璽,用金為璽,孫皓造金璽六枚是也。又有麟鳳龜龍璽,駝馬鴨頭雜印。
 
9
天子諸侯... : 晉制,盛服則雜寶為佩,金銀校飾綬,黃赤縹紺四采。太子、諸王纁朱綬,赤黃縹紺。相國綠綟綬,綟與盭同。三采,綠紫紺。郡公玄朱,侯伯青朱,子男素朱,皆三采。公嗣子紫,侯嗣子青,鄉、亭、關內侯紫綬,皆二采。郡國太守、內史青;尚書令僕射、中書監令、祕書監皆黑;丞皆黃,諸府丞亦然。其佩刀者,以木代真刀也。
 
10
天子諸侯... : 宋皇太子,金璽龜鈕,朱綬,四采,赤黃縹紺,佩瑜玉。諸王,金璽龜鈕,纁朱綬,四采,赤黃縹紺,佩山玄玉。郡公,金章,玄朱綬,佩山玄玉。太宰、太傅、太保、丞相、司徒、司空,金章,紫綬,佩山玄玉。相國則綠綟綬,三采,綠紫紺。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凡將軍位從公者,金章,紫綬,佩山玄玉。郡侯,金章,青朱綬,佩水蒼玉。驃騎、車騎、衛將軍、凡諸將軍加大者,征、鎮、安、平、中軍、鎮軍、撫軍、前、左、右、後、征虜、冠軍、輔國、龍驤將軍,並金章,紫綬,佩水蒼玉。諸王嗣子,金印,紫綬,佩山玄玉。郡公侯嗣子,銀印,青綬,佩水蒼玉。侍中、散騎常侍及中常侍,給五時朝服,武冠;貂蟬,侍中左,常侍右,皆佩水蒼玉。尚書令、僕射,銅印,墨綬,佩水蒼玉。中書監令、祕書監,銅印,墨綬,佩水蒼玉。光祿大夫、卿、尹、太子保傅、大長秋、太子詹事、司隸校尉、武尉、左右衛、中堅、中壘、驍騎、遊擊、前軍、左軍、右軍、後軍、寧朔、建威、振威、奮威、揚威、廣威、建武、振武、奮武、揚武、廣武、左積弩、右積弩、強弩諸將軍、監軍,銀章,青綬,佩水蒼玉。領軍、護軍、城門五營校尉、東南西北中郎將,銀印,青綬,佩水蒼玉。縣、鄉、亭侯,金印,紫綬。鷹揚、折衝、輕車、揚烈、威遠、寧遠、武威、材官、伏波、淩江諸將軍,銀章,青綬。奮武護軍,安夷撫軍、護軍,軍州郡國都尉,奉車、駙馬、騎都尉,諸護軍將兵助郡都尉,水衡、典虞、牧官、典牧都尉,度支中郎將、校尉、都尉、司鹽都尉、材官校尉、王國中尉、宜禾伊吾都尉、監淮南津都尉,銀印,青綬。州刺史,銅印,墨綬。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銅印,墨綬,佩水蒼玉。謁者僕射,銅印,墨綬,佩水蒼玉。諸軍司馬,銀章,青綬。冗從僕射、太子衛率、武賁中郎將、羽林監,銅印,墨綬;其在陛列具備鹵簿,毼尾,絳紗縠單衣。北軍中候、殿中監,銅印,墨綬。護匈奴中郎將、護羌戎夷蠻越烏丸西域戊己校尉,銅印,青綬。郡國太守、相、內史,銀章,青綬;江左止單衣幘,其加中二千石者,依卿、尹。牙門將,銀章,青綬。騎都督、守,銀印,青綬。尚書左右丞、祕書丞,銅印,黃綬。尚書郎、祕書郎、太子中舍人、洗馬、舍人,侍御史。關內、關中、名號侯,金印,紫綬,朝服,進賢兩梁冠。諸博士,水蒼玉。公府長史,諸卿尹丞,諸縣署令秩千石者,諸軍長史,諸卿尹丞,獄丞,太子保傅詹事丞,郡國太守相內史丞、長史,諸縣署令長相,關谷長,王公侯諸署令、長、司理、持書,公主家僕,公車司馬,太史、太醫、太官、御府、內省令,太子諸署令、僕、門大夫、陵令,太子率更、家令、僕,黃門諸署令、僕、長,黃門冗從僕射監,太子寺人監,公府司馬,諸軍城門五營校尉司馬,護匈奴中郎將護羌戎夷蠻越烏丸戊已校尉長史、司馬,廷尉正、監、平,並銅印墨綬。王郡公侯郎中令、大農,銅印青綬。北軍中候丞,銅印黃綬。太子常從武賁督、千人督、校督、司馬武賁督,銅印墨綬。殿中將軍,銀章青綬。宋末不復給章綬。水衡、典虞、牧官、典牧、材官、州郡國都尉司馬,銅印墨綬。殿中中郎將校尉、都尉,黃門中郎將校尉、都尉,殿中太醫校尉、都尉,關外侯,並銀印青綬。左右都候、閶闔司馬、城門候、王郡公侯中尉,銅印墨綬。部曲督護、司馬史、部曲將,銅印;司馬史,假墨綬。太醫校尉、都尉,總章協律中郎將校尉、都尉,銀印青綬。殿中司馬及守陵者、殿中太醫司馬、總章監鼓吹監司律司馬,銅印墨綬。諸縣署丞、太子諸署丞、王公侯諸署及公主家丞,銅印黃綬。太醫丞,銅印。黃門諸署丞、黃門稱長、園監、諸縣尉、關谷塞護道尉,銅印黃綬。洛陽鄉有秩,銅印青綬。宣威將軍以下至裨將軍,銅印;其以此官為刺史、郡守、千人司馬武賁督以上及司馬長史者,皆假青綬。平虜武猛中郎將、校尉、都尉,銀印;武賁督以上及司馬長史者,皆假青綬。別部司馬、軍假司馬,銀印。圖像都匠、行水中郎將、校尉、都尉,銀印青綬;若非以工巧技能特加此官者,不假綬。羽林郎、羽林長郎,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綬。別部司馬以下,假墨綬。武賁在陛列及備鹵簿,服錦文衣;陛長,假銅印墨綬。旄頭。羽林在陛列及備鹵簿,服絳科單衣,假旄頭。舉輦、跡禽、前驅、填街、強弩司馬,守陵武賁,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綬。別部司馬以下,假墨綬。守陵武賁、殿中武賁及守陵者持鈒所立反戟冗從武賁,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綬。別部司馬以下,假墨綬。持椎斧武騎武賁、五騎傳詔武賁、殿中羽林及守陵者太官尚食武賁、稱飯宰人、諸宮尚食武賁,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綬。別部司馬以下,假墨綬。凡此前眾職,江左多不備,又多闕朝服。諸應給朝服佩玉,而不在京都者給朝服,非護烏丸羌夷戎蠻諸校尉以上,及刺史、西域戊己校尉,皆不給佩玉。其來朝會,權時假給,會罷輸還。凡應朝服者而官不給,聽自具之。諸假印綬而官不給鞶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綬者,不得佩綬。鞶,古制也。按漢代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云傍囊,或云綬囊,然則以此囊盛綬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時。
 
11
天子諸侯... : 齊乘輿制六璽,以金為之,並依秦漢之制。皇太子諸王金璽,皆龜鈕。公侯五等金章,其公、將軍,金章。光祿大夫、卿、尹、太子傅、諸領護將軍、中郎將、校尉、郡國太守內史、四品五品將軍,皆銀章。尚書令、僕射、中書監令、祕書監丞、太子二率、諸府長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諸州刺史,皆銅印。
 
12
天子諸侯... : 其綬,乘輿黃赤綬,黃赤縹綠紺五采。太子朱綬,諸王纁朱綬,赤黃縹紺色亦同。相國綠綟綬,三采,綠紫紺。郡公玄朱,侯伯青朱,子男素朱,皆三采。公嗣子紫,侯嗣子青,鄉亭侯、關中關內侯墨綬,皆二采。郡國太守、內史青,尚書令、僕射、中書監令、祕書監皆黑,丞皆黃,諸府丞亦然。
 
13
天子諸侯... : 梁制,乘輿印璽,並如齊制。皇太子,金璽龜鈕,朱綬,三百首,佩瑜玉,帶鹿盧劍,火珠首,素革帶,玉鉤燮,獸頭鞶囊。諸王,金璽龜鈕,纁朱綬,百六十首,佩山玄玉,垂組,大帶,獸頭鞶,腰劍;若加餘官,則服其加官之服。開國公,金章龜鈕,玄朱綬,百四十首,佩山玄玉,獸頭鞶,腰劍。開國侯、伯,金章龜鈕,青朱綬,百二十首,佩水蒼玉,獸頭鞶,腰劍。開國子、男,金章龜鈕,青綬,百首,佩水蒼玉,獸頭鞶,腰劍。縣、鄉、亭、關內、關中及名號侯,金印龜鈕,紫綬,獸頭鞶,腰劍。關內、關中及名號侯則珪鈕。關外侯,銀印珪鈕,青綬,獸頭鞶,腰劍。諸王嗣子,金印珪鈕,紫綬,八十首,獸頭鞶,腰劍。大司馬、大將軍、太尉、諸位從公者,金章龜鈕,紫綬,八十首,獸頭鞶,腰劍。直將軍則不帶劍。凡公及位從公。言以將軍及以左右光祿開府儀同者,各隨本位號。其文則曰「某位號儀同之章」。尚書令、僕射、尚書,銅印墨綬,朝服,佩水蒼玉,尚書則無印綬。腰劍,紫荷,執笏。侍中散騎常侍、通直常侍、員外常侍,皆腰劍,佩水蒼玉。舊至尊朝會登殿,侍中常侍夾御,御下輿,則扶左右;侍中參乘,則不帶劍。中書監、令,祕書監,銅印墨綬,水蒼玉,腰劍,獸頭鞶。左右光祿大夫,與加金章紫綬同。但加金紫者,謂之金紫光祿;但加銀青者,謂之銀青光祿。光祿、太中、中散大夫,太常、光祿、弘訓太僕、太僕、廷尉、宗正、大鴻臚、大司農、少府、大匠諸卿,丹陽尹、太子保傅、大長秋、太子詹事,銀章龜鈕,青綬,獸頭鞶,佩水蒼玉。卿大夫助祭,皆佩五采大佩,赤舄絇屨。驃騎、車騎、衛將軍、中軍、冠軍、輔國將軍、四方中郎將,金章紫綬,中郎將則青綬。佩水蒼玉。領、護軍,中領、護軍,五營校尉,銀印青綬,佩水蒼玉,獸頭鞶。其屯騎、越騎,夾御日,假給佩,餘校不給。弘訓衛尉,衛尉,司隸校尉,左右衛、驍騎、游擊、前、後、左、右軍將軍,龍驤、寧朔、建威、振威、奮威、揚威、廣威等將軍,積弩、積射、強弩將軍,監軍,銀章青綬,佩水蒼玉,獸頭鞶。驍、游以下,並不給佩。驍、游夾侍日,假給。國子祭酒,佩水蒼玉。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銀印墨綬,獸頭鞶,腰劍,佩水蒼玉。謁者僕射,銅印環鈕,墨綬,八十首,獸頭鞶,佩水蒼玉,腰劍。給事中、黃門侍郎、散騎通直員外、散騎侍郎、奉朝請、太子中庶子、庶子、武衛將軍、武騎常侍,腰劍。中書侍郎,腰劍。冗從僕射、太子衛率,銅印墨綬,獸頭鞶。武賁中郎將、羽林監,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腰劍。其在陛列及備鹵簿,著毼尾,絳紗縠單衣。護匈奴中郎將,護羌、戎、夷、蠻、越、烏丸、西域校尉,銀印珪鈕,青綬,獸頭鞶。安夷、撫夷護軍,州郡國都尉,奉車、駙馬、騎都尉,諸護軍,銀印珪鈕,青綬,獸頭鞶。州刺史,銅印墨綬,獸頭鞶,腰劍。郡國太守、相、內史,銀章龜鈕,青綬,獸頭鞶,單衣介幘;加中二千石,依卿尹劍佩。尚書左、右丞,祕書丞,銅印環鈕,黃綬,獸爪鞶。尚書,祕書著作郎,太子中舍人、洗馬、舍人,腰劍。書侍御史、侍御史,腰劍。書侍御史,則有銅印環鈕,墨綬。諸博士,給佩水蒼玉。太學博士,正限八人,著佩,限外六人不給。廷尉律博士,無佩,並簪筆。公府長史,獸頭鞶。諸卿尹丞,黃綬,獸爪鞶,簪筆。諸縣署令秩千石者,獸爪鞶,銅印環鈕,墨綬。公府令史亦同。領、護軍長史,朱服,獸頭鞶。諸軍長史,獸頭鞶。諸卿部丞、獄丞,黃綬,獸爪鞶,簪筆。太子保傅詹事丞,簪筆,獸爪鞶,黃綬。郡國相內史丞、長史,長史獸頭鞶;其丞,黃綬,獸爪鞶。諸縣署令、長、相,獸頭鞶,銅印環鈕,墨綬。州郡大中正、郡中正。太子門大夫,獸頭鞶,陵令、長,獸爪鞶,銅印環鈕,墨綬。率更、家令、僕,獸頭鞶,腰劍。黃門諸署令、僕、長丞,銅印環鈕,墨綬。丞,黃綬。黃門冗從僕射監、太子寺人監,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公府司馬,領、護軍司馬,諸軍司馬,護匈奴中郎將護羌戎夷蠻越烏丸戊己校尉長史、司馬,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廷尉,建康正、監、平,銅印環鈕,墨綬,皁零辟,獸爪鞶。左、右衛司馬,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直閤將軍,銅印珪鈕,青綬,獸頭鞶。諸殿主帥,正直絳紗,從則裲襠衫。諸開國郎中令、大農,公傅、中尉,銅印環鈕,青綬,皆獸頭鞶。諸開國三將軍,銅印環鈕,青綬。開國掌書中尉、司馬,陵廟食官,廄牧長,典醫典府丞,銅印。常侍、侍郎、嗣子、庶子、謁者、中大夫、舍人,不假印。典書、典祠、學官令,典膳丞、長,銅印。限外者不給印。太子衛率、率更、家令丞,銅印環鈕,黃綬,獸爪鞶。太子常從武賁督,銅印環鈕,墨綬,獸爪鞶。殿中將軍、員外將軍。州郡國都尉司馬,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殿中內外局監、太子內外監、殿中守舍人,銅印環鈕。諸縣署丞,太子諸署丞,王公侯諸署及公主家令丞、僕,銅印環鈕,黃綬。諸縣尉,銅印環鈕,單衣,黃綬,獸爪鞶。節騎郎其在陛列及備鹵簿者,毼尾,絳紗縠單衣。御節郎、黃鉞郎,簪筆。典儀、唱警、唱奉事、持兵、主麾等諸職公事及備鹵簿。殿中中郎將、校尉、都尉,銀印珪鈕,青綬,獸頭鞶。城門候,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部曲督、司馬吏、部曲將,銅印環鈕。司馬吏,假墨綬,獸爪鞶。總章協律,銅印環鈕,艾綬,獸爪鞶。黃門後閤舍人、主書、齋帥、監食、主食、主客、扶侍、鼓吹。齋帥,墨綬,獸頭鞶。殿中司馬,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總章監、鼓吹監,銅印環鈕,艾綬。諸四品將兵都尉、牙門將、崇毅、材官、折難、輕騎、揚烈、威遠、寧遠、宣威、光威、驤威、威烈、威虜、平戎、綏遠、綏狄、綏邊、綏戎、獸威、威武、烈武、毅武、奮武、討寇、討虜、殄難、討難、討夷、厲武、橫野、陵江、膺揚、執訊、蕩寇、蕩虜、蕩難、蕩逆、殄虜、掃虜、掃逆、掃難、掃寇、厲鋒、武奮、武牙、廣野,領兵滿五十人,給銀章,不滿五十人,除板而已,不給章;以此官為刺史、郡守,皆青綬。
 
14
天子諸侯... : 陳制,永定元年,武帝所定乘輿服御,皆采梁舊制。以天下初定,務從節儉,應用繡、織成者,並可采畫,珠玉之飾,任用蚌也。至天嘉初,悉改易之,令一依梁天監舊事。諸王及開國五等諸侯,縣、鄉、亭、關內、關中及名號侯,關外侯,王嗣子,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太尉,諸位從公者,並如梁制。餘官不見者,亦與梁制同,不復具云。
 
15
天子諸侯... : 尚書令、僕射,金章龜鈕,紫綬,八十首,獸頭鞶;尚書無印綬及鞶。侍中常侍夾御,御下輿,則扶左右;侍中驂乘,則不帶劍。中書監令、祕書監,銀章龜鈕,青綬,八十首,獸頭鞶,腰劍。鎮、衛、驃騎、車騎、中軍、中衛、中撫軍、中權、四征、四鎮、四安、四翊、四平將軍,金章獸鈕。其冠軍、四方中郎將,金章豹鈕,紫綬,八十首,獸頭鞶,佩水蒼玉。自中軍以下諸將軍、冠軍、四方中郎將,並官不給佩也。領、護軍,金章龜鈕,紫綬,八十首。中領、護軍,銀章龜鈕,青綬,八十首。其五營校尉,銀印珪鈕,青綬,八十首。官不給佩。左、右衛,銀章龜鈕,不給劍。左右驍騎、游擊、雲騎、游騎、前左右後將軍、左右中郎將,銀印珪鈕。餘服飾同梁,亦官不給佩。其驍、游、雲騎,夾御日,假給。其積弩、積射、強弩,銅印環鈕,墨綬,帶劍。餘服同梁。又有忠武、軍帥、武臣、爪牙、龍騎、雲麾、鎮兵、翊帥、宣惠、宣毅、智威、仁威、勇威、信威、嚴威、智武、仁武、勇武、信武、嚴武,金章豹鈕,紫綬,八十首。官不給。輕車、鎮朔、武旅、貞毅、朔威、寧遠、安遠、征遠、振遠、宣遠等將軍,金章貔鈕,紫綬,並獸頭鞶,佩水蒼玉。中丞,銀章龜鈕,青綬,八十首。庶子以上簪筆。其武衛不腰劍。衛率,銀章龜鈕,青綬,不腰劍。冗從,銅印環鈕,墨綬,腰劍。州刺史,銀章龜鈕,青綬,獸頭鞶,腰劍。典儀但帥、典儀正帥,其本資有殿但、正帥,得帶艾綬,獸頭鞶。殿帥、羽儀帥、員外帥。威雄、猛、烈、振、信、勝、略、風、力、光等十威將軍,武猛、略、勝、力、毅、健、烈、威、銳、勇等十武將軍,並銀章熊鈕,青綬,獸頭鞶。猛毅、烈、威、銳、震、進、智、武、勝、駿等十猛將軍,銀章羆鈕,青綬,獸頭鞶。壯武、勇、猛、烈、銳、威、毅、志、意、力等十壯將軍,驍雄、桀、猛、烈、武、勇、銳、名、勝、迅等十驍將軍,雄猛、威、明、烈、信、武、勇、毅、壯、健等十雄將軍,並銀章羔鈕,青綬,獸頭鞶。忠勇、烈、猛、銳、壯、毅、悍、信、義、勝等十忠將軍,明智、略、遠、勇、烈、威、勝、進、銳、毅等十明將軍,光烈、明、英、遠、勝、銳、命、勇、武、野等十光將軍,飆勇、猛、烈、銳、奇、決、超、勝、略、出等十飆將軍,並銀章鹿鈕,青綬,獸頭鞶。龍驤、虎視、雲旗、風烈、電威、雷音、馳銳、追銳、羽騎、突騎、折衝、冠武、和戎、安壘、超猛、英果、掃虜、掃狄、武銳、摧鋒、開遠、略遠、貞威、決勝、清野、堅銳、輕銳、拔山、雲勇、振旅等將軍,銀印兔鈕,青綬,獸頭鞶。超武、鐵騎、樓船、宣猛、樹功、剋狄、平虜、稜威、戎昭、威戎、伏波、雄戟、長劍、衝冠、雕騎、佽飛、勇騎、破敵、克敵、威虜、前鋒、武毅、開邊、招遠、全威、破陣、盪寇、殄虜、橫野、馳射三十號將軍,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十二件將軍,除並假給章印綬。板則止。建威、牙門、期門以下諸將軍,並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其在官,以功次轉進,應署建威以下諸號,不限板除,悉給印綬。若武官署位轉進,登上條九品馳射以上諸戎號,亦不限板除,悉綬印綬。千人督、校督司馬,虎賁督、牙門將、騎督督、守將兵都尉、太子常從督、別部司馬、假司馬,假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
 
16
天子諸侯... : 北齊制,天子六璽,並因舊式。「皇帝行璽」,封常行詔敕則用之。「皇帝之璽」,賜諸王書用之。「皇帝信璽」,下銅獸符,發諸州征鎮兵,下竹使符,拜代徵召諸州刺史則用之。並白玉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天子行璽」,冊拜外國則用之。「天子之璽」,賜諸外國書則用之。「天子信璽」,發兵外國,若徵召外國及有事鬼神則用之。並黃金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又有傳國璽,白玉為之,方四寸,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隱起鳥篆書,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凡八字,在六璽外,唯封禪以封石函。又有督攝萬機印一鈕,以木為之,長尺二寸,廣二寸五分。背上為鼻鈕,鈕長九寸,厚一寸,廣七分。腹下隱起篆文書為「督攝萬機」,凡四字。此印常在內,唯以印籍縫。用則左戶部郎中、度支尚書奏取,印紇轉納。皇太子璽,黃金為之,方一寸,龜鈕,文曰「皇太子璽」。宮中大事用璽,小事用門下典書坊印。
 
17
天子諸侯... : 諸侯印綬,二品以上,並金章紫綬;三品銀章青綬;三品以上,凡是五省官及中侍中省官,皆為印,不為章者也。四品得印者,銀印青綬;五品六品得印者,銅印墨綬;四品以下,凡開國子、男及五等散品名號侯,皆為銀章,不為印。七品、八品、九品得印者,銅印黃綬。金銀章印及銅印,並方一寸,皆龜鈕。四方諸藩國王之章,上藩用金,下藩用銀,並方寸,龜鈕。
 
18
天子諸侯... : 佐官唯公府長史、尚書二丞,給印綬。六品以下,九品以上,唯當曹為官長者給印。餘自非長官,雖位尊,並不給。
 
19
天子諸侯... : 諸王,纁朱綬,四采,赤黃縹紺,純朱質,纁文織,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開國郡縣公、散郡縣公,玄朱綬,四采,玄赤縹紺,朱質,玄文織,長丈八尺,百八十首,廣八寸。開國縣侯伯,青朱綬,四采,青赤白縹,朱質,青文織,長丈六尺,百四十首,廣七寸。開國縣子男、名號侯、開國鄉男,素朱綬,三采,青赤白,朱質,白文織,長丈四尺,百二十首,廣六寸。一品、二品,紫綬,三采,紫黃赤,純紫質,長丈八尺,百八十首,廣八寸。三品、四品,青綬,三采,青白紅,純青質,長丈六尺,百四十首,廣七寸。五品、六品,墨綬,二采,青紺,純紺質,長丈四尺,百首,廣六寸。七品、八品、九品,黃綬,二采,黃白,純黃質,長丈二尺,六十首,廣五寸。官品從第二以上,小綬間得施玉環。官有綬者,則有紛,皆長八尺,廣三寸,各隨綬色。若服朝服則佩綬,公服則佩紛。官無綬者,不合佩紛。
 
20
天子諸侯... : 其鞶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綵縷,七品、八品、九品綵縷,獸爪鞶。官無印綬者,並不給佩鞶囊及爪。
 
21
天子諸侯... : 其佩及劍,一品,玉具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名號侯雖四品、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以下,通直郎以上,陪位則象劍。木劍也,言其象真劍。帶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
 
22
天子諸侯... : 後周皇帝八璽,有神璽,有傳國璽,皆寶而不用。神璽明受之於天,傳國璽明受之於運。皇帝負扆,則置神璽於筵前之右,置傳國璽於筵前之左。其六璽,並因舊制,皆白玉為之,方一寸五分,高一寸,螭獸鈕。三公諸侯金印,皆方寸二分,高八分,龜鈕。七命以上銀,四命以上銅,皆龜鈕。三命以上,銅印銅鼻。其方皆寸,其高六分,文曰「某公官之印」。
 
23
天子諸侯... : 其組綬,皇帝以蒼、青、朱、黃、白、玄、纁、紅、紫、緅、則侯反、碧、綠,十有二色。諸公九色,自黃以下。諸侯八色,自白以下。諸伯七色,自玄以下。諸子六色,自纁以下。諸男五色,自紅以下。三公之綬,如諸公。三孤之綬,如諸侯。六卿之綬,如諸伯。上大夫之綬,如諸子。中大夫之綬,如諸男。下大夫綬,自紫以下。士之綬,自緅以下。其璽印之綬,亦如之。
 
24
天子諸侯... : 保定四年,百官始執笏,常服焉。宇文護始袍加下●,遂為後制。
 
25
天子諸侯... : 隋制,神璽,寶而不用。受命璽,封禪則用之。餘六璽,行用並因舊制。
 
26
天子諸侯... : 其綬,王,纁朱綬,四綵,赤黃縹紺,純朱質,纁文織成,長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公,玄朱綬,四綵,玄赤縹紺,純朱質,玄文織成,長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侯、伯,青朱綬,四綵,青赤白縹,純朱質,青文織成,長丈六尺,百八十首,廣八寸。子、男,素朱綬,三綵,青赤白,純朱質,白文織成,長丈四尺,百四十首,廣七寸。正、從一品,綠綟綬,四綵,綠紫黃赤,純綠質,長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從三品以上,紫綬,三綵,紫黃赤,純紫質,長丈六尺,百八十首,廣八寸。銀青光祿大夫,朝議大夫及正、從四品,青綬,三綵,青白紅,純青質,長丈四尺,百四十首,廣七寸。正、從五品,墨綬,二綵,青紺,純紺質,長丈二尺,百首,廣六寸。自王公以下,皆有小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正、從一品,施二玉環,以下不合。其有綬者則有紛,皆長六尺四寸,廣二寸四分,各隨綬色。
 
27
天子諸侯... : 其鞶囊,如北齊制。佩,一品及五等諸侯,並山玄玉;五品以上,水蒼玉。
 
28
天子諸侯... : 大唐貞觀十六年,太宗刻受命玄璽,白玉為螭首,其文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
 
29
天子諸侯... : 永徽二年四月,敕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職事四品、五品,並給隨身魚袋。上元元年八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金玉帶,十二銙;四品,金帶,十一銙;五品,金帶,十銙;六品、七品,並銀帶,九銙;八品、九品,服並馀石帶,八銙;庶人服黃銅鐵帶,六銙。其一品以下,文官並帶手巾、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帶手巾、算袋,亦聽。武太后天授元年九月,改內外官所佩魚為龜。至神龍元年二月,京文武官五品以上,依舊式佩魚袋。垂拱二年正月赦文,諸州都督刺史,並准京官帶魚袋。長壽三年,改玉璽為符寶。久視元年十月,職事三品以上龜袋,宜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上守下行,皆依官給。神龍元年,改符寶復為璽。神龍元年六月赦文,嗣王、郡王有階卑者,特許佩金魚袋。景雲二年四月赦文,敕令內外官依上元元年敕,文官武官咸帶七事謂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也。ⓡ鞢。其腰帶,一品至五品並用金,六品、七品並用銀,八品、九品並用馀石。
 
30
天子諸侯... : 開元二年七月,敕百官所帶算袋等,每朔望參日著,外官衙日著,餘日停。其年七月敕,珠玉錦繡,既令禁斷,准式,三品以上飾以玉,四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者,宜於腰帶及馬鐙、酒杯杓依式,自外悉禁斷。天授二年八月,左羽林大將軍建昌王攸寧借紫衫金帶。九月二十六日,除納言,依舊著紫帶金龜。借紫自此始。八年二月敕,都督刺史品卑者,借緋及魚袋,永為常式。九年八月,諸親王長子先帶郡王官階卑者,亦聽著紫佩魚袋。二十五年五月敕:「緋紫之服,班命所崇,以賞有功,不可踰濫。如聞諸軍賞借,人數甚多,曾無甄別,是何道理。自今以後,除灼然有戰功,餘不得輒賞魚袋。」
 
31
天子諸侯... : 大唐貞觀十六年,太宗刻受命璽,白玉為螭首,其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長壽三年,改玉璽為符寶。神龍元年,改符寶復為璽。天寶十載,改傳國寶為承天大寶。天子之寶八:一曰「神寶」,所以臣百王,鎮萬國,寶而不用。二曰「受命寶」,所以修封禪,禮神祇。三曰「皇帝行寶」,答疏於王公則用之。四曰「皇帝之寶」,勞來勳賢則用之。五曰「皇帝信寶」,徵召下臣則用之。六曰「天子行寶」,答四夷書則用之。七曰「天子之寶」,慰撫蠻夷則用之。八曰「天子信寶」,發番國兵則用之。凡大朝會,則奉寶以進于御座。車駕行幸,則奉寶以從于黃鉞車之內。今元正朝會,進神寶及受命寶;若行幸,則合八寶為五轝,函錄封盛以從。其佩玉綬兼臣下之制,具開元禮序例。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兵十四

《兵十四》 
1
兵十四: 孫子曰:「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敵而制勝。言水因地傾側而制其流,兵因敵之虧闕而取其勝者也。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言兵有變化,故地有方圓。能隨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勝之若神。懸權而動。量敵動也。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五行,謂金、木、水、火、土。四時,謂春、夏、秋、冬。言五行更王,四時迭用。日有短長,月有生死。」兵無成勢,盈縮隨敵。日月盛衰,猶兵之形勢或弱或強也。
 
《因機設權》
1
因機設權: 春秋時,晉師伐秦。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也。
 
2
因機設權: 春秋時,楚師伐吳,鍼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燒火燧,繫象尾,使赴吳師,驚卻之。鍼,職深切。
 
3
因機設權: 春秋時,邾人城翼,翼,邾邑也。還,將自離姑。離姑,邾邑也。從離姑,則道經魯之武城也。大夫公孫鉏曰:「魯將禦我。」欲自武城還,循山而南。至武城而還,依山南行,不欲過武城。大夫徐鉏曰:「道下,遇雨,將不出,是不歸也。」謂此山道下濕。遂自離姑。遂過武城。武城人塞其前,以兵塞其前道。斷其後之木而弗殊,邾師過之,乃推而蹶之,遂取邾師。
 
4
因機設權: 春秋時,晉將荀吳敗無終及群狄於太原,無終,山戎也。初,將戰,魏舒曰:「彼徒我車,所遇又阨,地險不便車。阨,烏介切。以什共車,必克。更增十人,以當一車之用。困諸阨,又克。車每困於阨道,今去車,故為必克也。請皆卒,去馬,用步卒。自我始。」乃毀車以為行,魏舒先自毀其屬車,為步陣也。行,戶郎切。五乘為三五。乘車者三人,五乘十五人,今改去車,更以五人為五,分為三五。為五陣以相離,兩於前,伍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矩,皆臨時處置之名。以誘之。狄人笑之。笑其失常也。未陣而薄,大敗之。
 
5
因機設權: 戰國燕師伐齊,已下七十餘城,圍即墨,未下。齊將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噪從之,老弱者皆擊銅器,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
 
6
因機設權: 後漢初,馮異將數萬人,與賊約期會戰。使壯士變服與赤眉同,伏於道側。明日,赤眉使萬人攻異前部,異裁出兵以救之。裁少出兵,所以示弱。賊見勢弱,遂悉眾攻異,異乃縱兵大戰。日昃,賊氣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亂,赤眉不復識別,眾遂驚潰。追擊,大破於崤底。
 
7
因機設權: 後漢末,袁尚征袁譚於平原,使其將審配守鄴。曹公攻鄴城,尚聞鄴急,棄平原而救,求入城以計事者。主簿李孚請行,尚曰:「當何所辦?」孚曰:「今鄴圍甚急,多人則不可。」孚乃自選溫信者三人,不示其謀,各給駿馬,令釋戎器,著平上冠,持問事杖。投暮,直抵鄴下,自稱曹公都督,巡歷圍壘,所過呵責,失候者輒捶之。自東歷西,徑入曹公營。當城門,復怒守圍者,收縛之,因開圍馳入城下。配以縋引之,孚得入城中,鼓噪皆呼萬歲。守圍者以狀聞,公笑曰:「此非徒入,方且復出。」孚計事訖,以還而外圍益急,謂配曰:「城中穀少,無用老弱為,不如驅出之,省穀。」配乃夜揀得一千人,皆令持白幡,秉脂燭,從三門而出請降。孚將所來騎,隨降人而出。時守圍吏聞城中悉降,火光照耀,但共觀火,不復視圍,孚出北門而歸尚。明日,曹公聞孚已得去,曰:「果如吾言。」
 
8
因機設權: 曹公征馬超於關中,軍於渭南,為賊衝突,營不得立,地又純沙,不勝版築。其將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須臾成冰,堅如鐵石。功不達曙,百堵斯立,雖金湯之固,未能過也。」公從之,比明而就。
 
9
因機設權: 吳將周瑜使甘寧據夷陵,魏將曹仁圍寧。呂蒙往救之,仍分遣三百人柴斷嶮道,賊走可得其馬。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捨馬步走。蒙兵追蹙擊,獲馬三百餘匹,方船載還。
 
10
因機設權: 吳將賀齊討黟、音伊歙,賊帥陳僕、祖山等二萬人屯林歷山。林歷山四面壁立,高數十丈,徑路危狹,不容刀楯,,賊臨高下石,不可得攻。軍住經日,將吏患之。齊身出周行,觀視形便,陰募輕捷士,為作鐵弋,密於隱嶮賊所不備處,以弋拓山為緣道,道成,夜令人潛上,乃多懸布以授下人,得上百數十人,四面流布,俱鳴鼓角,齊勒兵待之。賊夜聞鼓聲四合,謂大軍悉已得上,驚懼惑亂,不知所為,守路備嶮者皆走還依眾。大軍因是得上。賊中有善禁術者,吳師刀劍不得拔,弓弩射矢皆還自向,輒致不利。齊曰:「吾聞之雄黃勝五兵,還丹能威敵。夫金有刃,蟲有毒者,皆可禁之,以無刃之兵,不毒之蟲,彼必無能為也。」遂伐木為棓,與棒同。列陣,四面羅布,俱鳴鼓角,勒兵待曙。賊惶遽無依,禁術不效,遂大破而降之。
 
11
因機設權: 十六國後趙石勒將石季龍大掠陳、蔡間而去,留將桃豹守譙城,住西臺。東晉將祖逖遣將韓潛等鎮東臺。同一大城,賊從南門出入放牧,逖軍開東門,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狀,使千餘人運上臺,又令數人擔米,偽為疲極而息於道,賊果逐之,皆棄擔而走。賊既獲米,謂逖士眾豐飽,而胡戎饑久,益懼,無復膽氣也。
 
12
因機設權: 十六國前秦苻堅陷襄陽,晉將桓沖攻之。堅將慕容垂等率步騎五萬救襄陽,以石越為前鋒,次於沔水。垂、越夜命三軍,人持火炬於樹枝上,光照數里。沖懼,退還上明。
 
13
因機設權: 東晉末,大將宋武帝北征廣固,嶺南賊將徐道覆謂其帥盧循曰:「今日之機,萬不可失。既克都邑,劉裕雖還,無能為也。」循從之。初,道覆密欲裝舟艦,乃使人伐船材於南康山,偽云將下都貨之。後稱力少不能得致,即賤賣之,價減數倍,居人貪賤,賣衣物而市之。贛古暗切石水急,出船甚難,皆儲之。如是者數四,故船板大積,而百姓弗之疑。及道覆舉兵,案賣券而取之,無得隱匿者,乃并裝之,旬日而辦。遂舉眾寇南康、廬陵、豫章諸郡,守相皆委任奔走。
 
14
因機設權: 東晉末,宋武帝作相,率兵伐後秦姚泓,後魏遣將鵝青等步騎十萬屯河北,常有數千騎,緣河隨晉軍進止。時軍人緣河南岸,牽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魏人所殺掠。遣軍纔過岸,即退,軍還,復來。宋武乃遣白直隊主丁溅,音午。率七百人,車百乘,於河北岸上,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頭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嵳一白毦。仍吏切。羽毛飾。魏人見數百人步牽車上,不解其意,並未動。宋武先命將朱超石戒嚴二千人,白毦既舉,超石馳往赴之,并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魏人見營陣立,乃進圍營。超石先以軟弓小箭射敵,敵以眾少兵弱,四面俱至攻營,於是百弩俱發,又遣善射叢箭射之。魏眾既多,弩不能制。超石初行,別齎大鎚并千餘張桕,乃斷桕長四尺,以鎚鎚之,一桕輒洞貫三四人。魏眾不能當,遂奔潰。
 
15
因機設權: 宋檀祗為廣陵相,亡命司馬國璠兄弟自北徐州界聚眾數百,潛過淮,因天夜陰暗,率百許人緣廣陵城得入,湙喚直上廳事。祗驚起,出門將處分,賊射之,傷股,卻入。祗密語左右曰:「賊乘暗得入,掩我不備。但打五鼓,懼曉,必走矣。」賊聞鼓鳴,將謂曉,於是奔散。追討,盡獲之。
 
16
因機設權: 宋將宗愨征林邑,圍區粟城。林邑王范陽邁遣將范毗沙達率萬餘人來救。愨謂諸將曰:「寇眾我寡,難與爭鋒。」乃分軍為數道,偃旗臥鼓,愨潛進令曰:「聽吾鼓噪乃出。」山路榛深,賊了不為備,卒見軍至,驚懼退走,愨乘勝追討,散歸林邑,仍攻區粟,拔之。汎海陵山,徑入象浦,有大渠南來注浦,宋軍阻渠置陣,林邑王傾國來逆,限渠不得渡,以具裝被象。諸將憚之,請待前後軍集,然後擊。愨曰:「不然。吾已屠其堅城,破其銳眾,我氣方厲,彼已破膽,一戰可定,何疑焉!」愨以為外國有師子威服百獸,乃製其形與象相禦,象果驚奔,眾皆潰亂。愨率兵直渡渠奮擊,陽邁遁走,其眾奔散,遂克林邑。
 
17
因機設權: 蕭齊將魯康祚、趙公政眾號一萬,侵後魏荊河州之太倉口。魏將傅永率三千人擊之。時康祚等軍於淮南,永舍於淮北十有餘里。永量吳楚之兵好夜斫營,即夜分兵為二部,出於營外。又以賊若夜來,必應於渡淮之所,以火記其淺處。永既設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淮南岸,當深處置之,教之云:「若有火起,即亦然之。」其夜,康祚、公政等果親領兵來斫永營。東西二伏夾擊之,康祚等奔趨淮水。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睹永所置之火而爭渡焉。水深,溺死、斬首者數千級,生擒公政。康祚人馬墜淮,曉而獲其屍。
 
18
因機設權: 梁將侯景反,兵逼建業,眾皆危懼。梁將羊侃為守城督,因偽稱得外射書,云「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眾乃少安。賊為尖頭木驢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鐵鏃,以油灌之,擲驢上,焚之俄盡。賊又東西兩面起土山以臨城,城中震駭。侃命為地道,潛倒其土,山不能立。賊又作登城樓車,高十餘丈,欲臨射城內。侃曰:「車高塹虛,彼來必倒,可臥而觀之,不勞設備。」及車動果倒,眾皆服焉。賊頻攻不捷,會侃病死,城方陷。
 
19
因機設權: 後魏雍州刺史蕭寶夤據州反,魏大將長孫雉討之,軍次弘農。副將楊侃曰:「昔魏武與韓遂、馬超挾關為壘,勝負之理,久而無決。豈才雄相類,算略抗衡,當以河山嶮阻,難用智力。今賊守潼關,全據形勢,縱曹操復出,亦無所逞奇。必須取蒲阪,飛棹西岸,置兵死地,人有鬥心,潼關之賊必睹風而散。諸處既平,長安自剋。」雉曰:「賊黨薛循義已圍河東,薛鳳賢又保安邑,都督宗正孫珍停師虞阪,又不能進,雖有此計,猶用為疑。」侃曰:「孫珍本行陣一夫,因緣進達,可為人使,未可使人。一朝受元帥之任,處分三軍,精神亂矣,寧堪圖賊!河東治在蒲阪,西帶河湄,所部之人,多在東境。循義驅率壯勇,西圍郡邑,父老妻弱,尚保舊村。若步卒一臨,方寸各亂,人人思歸,則郡圍自解。不戰而勝,昭然在目。」雉從之,令其子彥等領騎與侃於弘農北渡,所統悉是騎士,習於野戰,未可攻城,便據石錐壁。侃乃班告曰:「今且停軍於此,以待步卒,兼觀人情向背,然後行。若送降名者,各自還村,候臺軍舉烽火,亦應之,以明降款。其無應烽者,即是不降之村,理須殄戮,賞賚軍士。」人遂轉相告報,未實降者,亦詐舉烽,一宿之間,火光遍數百里內。寶夤將時圍河東,不測所以,各自散歸。長安賊平,侃頗有力。
 
20
因機設權: 後魏末,河北賊葛榮別帥韓樓、郝長等有眾數萬人,屯據薊城,魏將侯泉率騎七百討之。遂廣張聲勢,多設供具,親以數百騎深入樓境,欲執行人以問虛實。去薊百餘里,值賊帥陳周馬步萬餘,泉遂潛伏以乘其背,大破之,虜其卒五千餘人。尋還其馬仗,縱令入城。左右諫曰:「既獲賊眾,何為復資遣之?」泉曰:「我兵既少,不可力戰,事須為計以離隙之。」泉度其已至,遂率騎夜進,昧旦,叩其城門。韓樓果疑降卒為泉內應,遂遁走,追擒之。
 
21
因機設權: 葛榮率眾將向洛陽,眾號百萬。魏將爾朱榮自太原討之,率精騎七千,馬皆有副,倍道兼行,東出滏口。葛榮自鄴以北列陣數十里,箕張而進。榮潛軍山谷為奇兵,分督將以上三人為一處,處有數百騎,令所在揚塵鼓譟,使賊不測多少。又以人馬逼戰,刀不如棒,密勒軍士各齎棒一枚,置於馬側。至戰時,不聽斬級,以棒棒之而已,慮廢騰逐。乃分命壯勇所當衝突,號令嚴明,將士同奮。榮身自陷陣,出於賊後,表裏合擊,大破之,於陣擒葛榮。
 
22
因機設權: 西魏將王羆為華州刺史,嘗修城未畢,梯在城外。齊神武遣將韓軌從河東宵濟襲羆,羆不知覺。比曉,軌眾已乘梯入城。羆尚臥未起,聞閤外洶洶有聲,羆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梃,大呼而出。敵見之驚退,逐至東門,左右稍集,合戰破之。軌眾遂投城遁走。
 
23
因機設權: 東魏遣將斛律金寇洛陽,師至於河北。周文帝患其渡河,乃於上流縱火船而下,以燒河橋。金先備小艇,半盛以水,鐵鎖連之,异絕中流。火船至而不前,須臾火滅,而橋獲全。遂進軍洛陽。
 
24
因機設權: 西魏將韋孝寬守玉壁,東魏大將齊神武命攻之。連營數十里,至於城下,乃於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當其山處,城上先有兩高樓。孝寬更縛木接之,令極高峻,多積戰具以禦之。敵人以樓高不得入,遂於城南塹地道,又於城北起土山,且作且攻,晝夜不息。孝寬復掘長塹,截其道,仍置戰士屯於塹上。城外每穿至塹,戰士即擒殺之。又於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在地道內者,便下柴火,以皮价吹,火氣一衝,咸即灼爛。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雖有排楯,莫之能抗。孝寬乃縫布為幔,隨其所向則張設之。布既懸於空中,其車竟不能壞。城外又縛松麻於竿,灌油加火,規以燒布,并欲焚樓。孝寬復長作鐵鉤,利其鋒刃,火竿每來,以鉤遙割之,松麻俱落。又於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於其中各施梁柱,復以油灌柱,放火燒之,柱折而城並崩壞。孝寬又隨壞處嵳木柵以扞之,敵不得入。城外盡其攻擊之術,孝寬咸拒破之,城竟以全。
 
25
因機設權: 西魏末,蠕蠕侵魏,魏大將元纂禦之,蠕蠕遂逃出塞。纂令將士于謹率二千騎追之,至郁對原,前後十七戰,盡降其眾。率輕騎出塞覘賊,屬鐵勒數千騎奄至,謹以眾寡不敵,退必不免,乃散其眾騎,使匿叢薄間,又遣人升山指麾,若分部軍眾者。賊遙見,雖疑有伏兵,既恃其眾,不以為慮,乃進軍逼謹。謹常乘駿馬,一紫一騧,音瓜。賊先所識,乃使二人各乘一馬,突陣而出。賊以為謹也,皆爭逐之。謹乃率餘軍擊追騎,賊遂奔走,因得入塞。
 
26
因機設權: 西魏將王思政守潁川城,東魏太尉高岳率步騎十萬來攻。思政臥鼓偃旗,寂若無人者,岳恃眾,謂一戰可屠,乃四面鼓譟而上。思政選城中勇騎,開門出戰。岳眾不能當,引軍亂退。思政登城遙見岳陣不整,乃率步騎三千出邀擊之,殺傷甚眾,然後還城,設守禦之備。岳知不可卒攻,乃多備營壘,又隨地勢高處,築土山以臨城中,飛梯火車,盡攻擊之法。思政亦作火綤,子算切。因迅風便投之土山。又射以火箭,燒其攻具。仍募勇士,縋而出戰。岳眾披靡,其守土山人亦棄山而退。思政即命據其兩土山,置折堞以助防守。岳等於是奪氣,不敢復攻。齊文襄更益岳兵,堰洧水以灌城。雖有怪獸,每衝壞其堰,然城被灌已久,多亦頹壞。岳悉眾苦攻,分任迭進,一旬之中,晝夜不息。思政身當矢石,與士卒同勞苦。又屬大雪,平地三尺,眾斃於鋒刃及凍餓死者不可勝數。岳乃更修堰,作鐵龍雜獸,用厭水怪。堰成,水大至。城中水泉湧溢,不可防止。懸釜而炊,糧力俱竭。不敢逼城。齊文襄乃率步騎十萬來攻,自於堰下督勵士卒,增功築堰。時盛夏水壯,城北面遂壞。頃之,水便溢滿,無措足之地,遂被擒。文襄義而禮之。
 
27
因機設權: 後周將賀若敦率騎六千渡江,取陳湘川,陳將侯瑱討之,江路遂斷。糧援既絕,人懷危懼,敦於是分兵抄掠,以充資費。恐瑱等知其糧少,乃於營內聚土,覆之以米,集諸營軍士,各持囊,遣官司部分,若欲給糧者。因召側近村人,佯有所訪問,令於營外遙見,遂即遣之。瑱等聞之,良以為實,乃據守要險,欲曠日老敦。敦又增修營壘,造廬舍,示以持久。敦軍數有叛人乘馬投瑱者,遂納之。敦又別取一馬,牽以趨船,船中逆以鞭之。如是者再三,馬即畏船不上。後伏兵於江岸,遣人乘畏船馬以招瑱軍,詐稱投附。瑱便遣兵迎接,競來牽馬。馬既畏船不上,敦發伏掩之,盡殪。又湘、羅之人乘輕船,載米粟及籠雞鴨以餉瑱軍。敦患之,乃偽為土人,裝船伏甲士於中。瑱兵人見之,謂餉船至,逆來爭取,敦甲士出而擒之。此後實有饋餉及亡命奔瑱者,猶謂之設詐,逆遣扞擊,並不敢受。相持歲餘,瑱不能制。
 
28
因機設權: 後周末,隋文帝輔政,周大將尉遲迥在河北拒命,河南州縣多從迥。隋文帝遣將于仲文討之。迥將檀讓屯成武,別將高士儒以萬人屯永昌。仲文詐移書州縣曰:「大軍將至,可多積粟。」讓謂仲文未能卒至,方椎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選精騎襲之,一日便至,遂拔成武。迥將席毗羅眾十萬,屯於沛縣,將攻徐州。其妻子住金鄉。仲文遣人詐為毗羅使者,謂金鄉城主徐善淨曰:「檀讓明日午時到金鄉,將宣蜀公令,即尉遲迥。賞賜將士。」金鄉人以為信然,皆喜。仲文簡精兵,偽建迥旗幟,倍道而進。善淨遙見仲文軍且至,以為檀讓,乃出逆謁。仲文執之,遂取金鄉。諸將多勸屠之,仲文曰:「此城是毗羅起兵之所,當寬其妻子,其兵可自歸。如即屠之,彼意絕矣。」眾皆稱善。於是毗羅恃眾來薄官軍,仲文背城結陣,出軍數里,設伏於麻田中。兩陣纔合,伏兵俱發,曳柴鼓噪,塵埃張天。毗羅軍大潰,仲文乘之,賊皆投洙水而死,水為之不流。獲檀讓,轞送京師,河南悉平。寬毗羅之眾妻子,如呂蒙襲剋南郡,恤關羽之眾戚屬同。
 
29
因機設權: 隋開皇中,文帝大議伐陳,諸將皆云大江闊遠,兵不習水,以此為疑,若一登南岸,秦兵一可當百。襄邑公賀若弼獻十策。其一事,請多造船。須船既多,賊必防擬更甚。今南地無馬,請付傍江諸州二十歲以上老馬,令秣飼,以平陳為名,賊必懼而求馬擬戰。密敕刺史,令私買博大船。江南下濕,特不宜馬,不逾周年,並當死盡,然終不為彼用。陳主叔寶果大造船市馬,輸船既多,方覺不便而止。高熲請所博得船運諸州米,貯壽陽;穿大池,以魚蓮遨遊為名,造船教水戰。仍以賀若弼為壽州總管,終以此平陳也。
 
30
因機設權: 隋煬帝初,漢王諒據并州反,代州總管李景為諒將喬鍾馗所圍,隋將楊義臣率兵救之。義臣自以兵少,悉取軍中牛驢,得數千頭,復令兵數百人,人持一鼓,潛驅山谷,出其不意。義臣晡後復與鍾馗戰,兵初合,驅牛驢者疾進,一時鳴鼓,塵埃張天,鍾馗軍不知,以為伏兵發,擊之,因而大潰。
 
31
因機設權: 隋將劉方率兵討林邑國,其王梵志率其徒乘巨象而戰,方軍不利。於是掘小坑,以草覆其上,因以兵挑之。梵志悉眾而陣,方詐為奔北,梵志逐之,至坑所,其象多陷,轉相驚駭,軍遂亂,方縱兵擊之,大破。
 
32
因機設權: 大唐貞觀中,北狄鐵勒薛延陀發同羅、僕骨、回紇等眾,合二十萬,度漠,屯白道川,據善陽嶺,以擊突厥可汗李思摩之部。思摩引其種落走朔州,留精騎以拒戰。延陀乘之,及塞。太宗令張儉、李勣等率兵,數道擊之。太宗誡之曰:「延陀負其兵力,踰漠而來,經途數千,馬已疲瘦。夫用兵之道,見利速進,不利速退。吾先敕思摩,燒薙秋草,延陀糧肉日盡,野無所獲。頃者,偵人來云,其馬畜齧噉林木,枝皮略盡。卿等掎角思摩,不須前戰,俟其將退,一時奮擊,制勝之舉也。」於是李勣擊延陀之眾,破之。先是,延陀擊突厥沙缽羅及社爾,皆以步兵戰而勝。及其將來寇也,先講武於國中,教習步戰,每五人,以一人經習戰陣者使執馬,而四人前戰,克勝,即授馬以追奔。失於應接,罪至於死,沒其家口,以賞戰人。至是遂行其法。突厥先合輒退,延陀乘勝而逐之。勣兵拒擊之,而延陀弓矢俱發,傷我戰馬。李勣乃令去馬步陣,率長桕數百為隊,齊奮以衝之,其眾潰散。副總管薛萬徹率數千騎,收其執馬者。其眾失馬,莫知所從,因擊之,乃大敗。
 
33
因機設權: 高宗遣將軍裴行儉討突厥於黑山,至朔州,謂其下曰:「兵法尚詐者,謂以權謀制敵也。若御其下,則非誠信,不可行也。前遣副將蕭嗣業運糧被掠,兵多餒死,所以敗也。狡寇狃忕,不可以不備。」乃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齎陌刀、勁弩,以羸兵數百人援之,兼伏精兵,居險以待之。賊果大下,羸兵棄車散走。賊驅車就泉井,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殺獲殆盡,賊眾奔潰。自是續遣糧運,無敢近者。
 
《多方誤之》 
1
多方誤之: 春秋時,吳子闔廬問於伍員曰:「伐楚何如?」員音筠。對曰:「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帥以肄焉,肄,猶勞也。一帥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弊。罷弊於道。亟肄以罷之,亟音器。罷音疲。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闔廬從之,楚於是乎始病,終於吳師入郢。郢,楚都也。
 
2
多方誤之: 春秋時,吳伐越,越子句踐禦之,陣於檇李。檇,將遂切。句踐患吳之整也,使死士再擒焉,不動。使敢死之士往,輒為吳師所擒,欲使吳師亂取之,而吳不動矣。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以劍注頸。行,戶郎切。而辭曰:「二君有治,治軍旅也。臣干旗鼓。犯軍令也。不敏於軍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遂自剄也。師屬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敗吳師。
 
3
多方誤之: 後漢末,曹公征關中,進軍渡渭。馬超、韓遂數請戰,不許;因請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賈詡計,偽許之,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故舊,拊手歡笑。既罷,超等問遂:「公何言?」遂曰:「無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抹,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與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驍騎夾擊,大破之,遂、超等走涼州。
 
4
多方誤之: 魏將田國讓率兵擊鮮卑軻比能,單將銳卒,深入虜庭。胡人眾多,抄軍前後,斷截歸路。國讓乃進軍,去虜十餘里結屯營,多聚牛馬糞燃之,從他道引去。胡見煙火不絕,以為尚在,行數十里乃知之。
 
5
多方誤之: 魏末,諸葛誕、文欽反,據壽春,招吳請援。司馬文王總兵討之,謂諸將曰:「彼當突圍,決一朝之命。或謂大軍不能久,省食減口,冀有他變。料賊之情,不出此二者。今當多方以亂之,備其越逸,此勝計也。」因命合圍,分遣羸疾就穀淮北,廩軍士大豆,人三升。欽聞之,果喜。文王愈羸形以示之,多縱反間,揚言吳救方至。誕等益寬恣食,俄而城中乏糧。諸將並請攻之。文王曰:「誕聚糧完守,外結吳人,自謂足據淮南,必不便走。今若急攻之,損遊軍之力。外寇卒至,表裏受敵,此危道也。且堅守三面。若賊陸道而來,軍糧必少,吾以遊兵輕騎絕其轉輸,可不戰而破外賊。外賊破,欽等必為我擒矣。」誕、欽等出攻長圍,諸軍逆擊,走之。初,誕、欽內不相協,及至窮蹙,轉相疑貳。誕殺欽,欽子鴦踰城降,以為將軍,封侯,使巡城而呼。文王見城上持弓者不發,因令攻而拔之。
 
6
多方誤之: 東晉初,前燕慕容廆胡罪切封略漸廣,據棘城。晉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陰結高句麗及宇文、段國等,謀滅廆以分其地。太興初,三國伐廆,廆曰:「彼信崔毖虛說,邀一時之利,烏合而來耳。既無統一,莫相歸伏,吾今破之必矣。然彼軍初合,其鋒甚銳,幸我速戰。若逆擊之,落其計矣。靖以待之,必懷疑貳,迭相猜防。一則疑吾與毖譎而覆之,二則自疑三國之中與吾有韓魏之謀者,待其人情沮惑,然後取之必矣。」於是三國攻棘城,廆閉門不戰,遣使送牛酒以犒宇文,大言於眾曰:「崔毖昨有使至。」於是二國果疑宇文同於廆也,引兵而歸。宇文悉獨官曰:「二國雖歸,吾當獨兼其國,何用人為。」盡眾逼城,連營三十里。廆簡銳士配皝,音晃。推鋒於前;翰領精騎為奇兵,從傍出,直衝其營;廆方陣而進。悉獨官自恃其眾,不設備,見廆軍之至,方率兵拒之。前鋒始交,翰已入其營,縱火焚之,眾遂大敗。皝、翰皆廆之子。
 
7
多方誤之: 十六國後燕慕容盛據遼東,其遼西太守李朗陰引後魏軍,上表請發兵以拒寇。盛曰:「此必詐也。」召其使而詰之,果驗,滅其族,遣將李旱率騎討之。師次建安,召旱旋師。朗聞其家被誅也,擁三千餘戶以自固。及聞旱中路而還,謂有內變,不復為備,留其子養守令支,迎魏師於北平。旱候知之,襲剋令支,遣裨將追朗,及于無終,斬之。盛謂群臣曰:「前以追旱還者,朗新為叛逆,必忌官威,一則鳩合同類,劫害良善,二則亡竄山澤,未可卒平,故非意而還,以盈其怠,卒然掩之,必剋之理也。」群臣皆曰:「非所及也。」
 
8
多方誤之: 齊末,東昏侯以劉山陽為巴西太守,配精兵三千,使過荊州就行事蕭穎冑以襲襄陽。梁武帝時為雍州刺史,知其謀,乃遣參軍王天獸、龐慶國詣江陵,遍與州府人書。及山陽西上,梁武謂諸將曰:「荊州本畏襄陽,又加以唇亡齒寒,自有傷弦之急,寧不闇同邪?我若總荊、雍之兵,掃定東夏,韓、白重出,不能為計,況以無算之昏主哉!我能使山陽至荊州便即授首,諸軍試觀何如。」及山陽至巴陵,梁武復令天獸齎書與穎冑兄弟。去後,梁武謂張弘策曰:「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心戰為上,兵戰次之,今日是也。先遣天獸往州府,人皆有書。今段乘驛甚急,止有兩封與行事兄弟,云『天獸口具』。及問天獸,而口無所說。行事不暗相聞,不容矯有所道。天獸是行事心膂,彼聞必謂行事與天獸共隱其事,必人人生疑。山陽惑於眾口,判相嫌貳,則行事進無以自明,必恐漏吾謀內,是馳兩空函定一州矣。」山陽至江安,聞之,果疑不上。穎冑大懼,乃斬天獸,送首山陽。山陽信之,將數十人馳入,穎冑伏甲斬之,送首梁武,以州歸之。
 
9
多方誤之: 東魏初,齊神武破爾朱兆,兆奔保秀容,分兵守險,出入抄掠。每揚聲云欲討之,師出復止,如此者數四。神武揣兆歲首必應會飲,使將竇泰率精騎先驅,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兆軍人因宴休惰,忽見泰軍,莫不奪氣,因而克之。
 
10
多方誤之: 後周陵州木籠獠恃險,每行抄劫,周將陸騰討之。獠因山為城,攻之不可拔。遂於城下多設聲樂及諸雜伎,示無戰心。諸獠果棄其兵仗,或攜妻子臨城觀樂。知其無備,密令眾軍俱上,諸賊惶懼,不知所為。遂縱兵討擊,盡破之。
 
11
多方誤之: 後周將周法尚初自陳來歸,陳將樊猛濟江討之,法尚遣部曲督韓朗詐為背己奔於陳,偽告猛曰:「法尚部兵不願降北,人皆竊議,盡欲叛還。若得軍來,必無鬥者,自當於陣倒戈耳。」猛以為然,引師急進。法尚乃佯為畏懼,自保於江曲。猛陳兵挑戰,法尚先伏輕船於浦中,又伏精銳於古村之北,自張旗幟,逆流拒之。戰數合,偽退登岸,投古村。猛捨舟逐之,法尚又疾走,行數里,與村北軍合,復前擊猛。猛退走赴船,既而浦中伏船取其舟楫,建周旗幟。猛於是大敗,僅以身免矣。
 
12
多方誤之: 隋高熲獻取陳之策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熱,水田早熟。量彼收穫之際,徵集士馬,聲言掩襲,必屯兵禦守,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賊以為常。後雖集兵,彼必不信,持疑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兵氣益壯。」文帝行其策,陳人益弊。
 
13
多方誤之: 隋賀若弼鎮淮南。先是,弼請沿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陽。於是大列旗幟,營幕被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知防人交代,其眾復散。後以為常,不復設備。其後,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遂滅陳。
 
14
多方誤之: 大唐武德中,突厥突利、頡利二可汗到原州,太宗率兵拒之。兩陣將交,太宗以數騎出,謂之曰:「不念昔日香火之言,乃來相侵。」知二可汗外同內異,故以此言疑之。頡利見太宗輕出,又聞香火之言,乃陰猜突利,因遣使曰:「王不須慮,我無惡意,更欲與王自斷當耳。」於是殿軍引卻也。
 
15
多方誤之: 孫子曰:「上兵伐謀。」敵方設謀欲舉眾師,伐而抑之,是其上。故太公云「善除患者,慮其未生;善保勝者,出於無形」也。
 
《先攻其心》
1
先攻其心: 戰國齊將孫臏謂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務先服其心。今秦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回其心,所謂攻其心也。」
 
2
先攻其心: 漢王既破項羽於垓下,羽兵尚眾,漢兵圍之,而皆為楚歌,楚人久苦征戰,因敗思鄉,遂潰。斯亦攻心之機。
 
3
先攻其心: 蜀大將諸葛孔明率眾定南夷帥孟獲,七縱七擒,獲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斯攻心服之。具邊防南蠻篇。
 
4
先攻其心: 晉大將司空劉琨守太原,群胡攻圍,久未下。琨計窘,吹笳,聲悲寥亮,胡夜聞之,愁思,遂潰散。斯亦攻心之機也。
 
《奪敵心計》 
1
奪敵心計: 後漢初,寇恂征隗囂,囂將高峻守第一,鎮守處也。遣軍師皇甫文出謁恂,辭禮不屈。恂怒,斬之,遣其副歸告峻曰:「軍師無禮,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開城降。諸將皆賀,因曰:「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計者。今來,辭意不屈,必無降心。全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是以降耳。」諸將皆曰:「非所及也。」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兵十五

《兵十五》
1
兵十五: 孫子曰:「必生,可虜。」將怯弱,則有必生之意,可急擊而取之。
 
《敵無固志可取之》
1
敵無固志... : 春秋時,晉師伐楚,至於邲。毗必切。楚師出陣。楚將孫叔敖曰:「進之!寧我薄人,無人薄我。詩云:『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元戎戎車在前,詩小雅言,王者軍行,則必有戎車十乘,在前開道,先人為備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可也。」奪敵戰心。先,蘇見切。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晉帥荀林父不知所為,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兩手曰掬。中軍裨將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於河,故敗而先濟。先具舟,有必生之意。
 
2
敵無固志... : 春秋時,晉侯伐齊,齊侯駕,將走郵棠。郵棠,齊邑。太子與郭榮扣馬,太子,光也。榮,齊大夫也。曰:「師速而疾,略也。言欲行略其地,無久攻意。將退矣,君何懼焉?且社稷之主,輕則失眾。君必待之!」將犯之。太子抽劍斷鞅,乃止。於是晉師東侵至濰,南及沂。齊侯納太子諫,遂不敗。
 
3
敵無固志... : 春秋時,吳伐楚,楚師敗,及清發,水名。將擊之。夫概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從之,又敗之。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又從之,敗諸雍澨。五戰,及郢。奔食,食者走不陣。澨音誓。
 
4
敵無固志... : 漢將趙充國討先零羌,羌久屯聚,解弛,睹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阨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將校皆曰:「善。」虜果赴水,溺死者數百,於是破之。
 
5
敵無固志... : 後漢涼州賊王國圍陳倉,不拔而去。漢將皇甫嵩進兵擊之。董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困獸猶鬥,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進擊之,使卓為後拒。連戰大破,斬首萬餘級,國走而死矣。
 
6
敵無固志... : 晉將劉毅泝江追桓玄,戰於崢嶸洲。於時官軍數千,玄兵甚盛,而玄懼有敗衄,常漾輕舸於舫側,故其眾莫有鬥心。官軍乘風縱火,盡銳爭先,玄眾大潰。
 
7
敵無固志... : 隋煬帝征高麗,大將宇文述與九軍過鴨綠水,又東濟薩水,去高麗平壤城三十里,因山為營。高麗國相乞支文德遣使偽降,請述曰:「遂旋師者,奉其主高元朝行在所。」述見士卒疲弊,不可復戰,又平壤險固,卒難致力,遂因其詐而還。半濟,賊擊後軍,於是大潰不可禁止,九軍敗績,一日一夜還至鴨綠水,行四五百里。初,渡遼九軍三十萬人,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耳。
 
8
打開字典 敵無固志... : 孫子曰:「歸師勿遏。」若窮寇遠還,依險而行,人人懷歸,敢能死戰。徐觀其變,而勿遠遏截之。
 
《歸師勿遏》 
1
歸師勿遏: 後漢末,曹公圍張繡於穰,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後。公將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連營稍前。到安眾,繡與表兵合守險,公軍前後受敵。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輜重,設奇兵。會明,賊謂公為遁也,悉軍來追。縱奇兵步騎夾攻,大破之。公謂荀彧曰:「虜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戰,吾是以知勝矣。」
 
2
歸師勿遏: 十六國前秦苻堅自伐晉,於壽春敗還長安,慕容泓起兵於華澤,堅將苻叡、以芮反。竇衝、姚萇討之。苻叡勇果輕敵,不恤士眾。泓聞其至也,懼,率眾將奔關東,叡驅兵要之。姚萇諫曰:「鮮卑有思歸之心,宜驅令出關,不可遏也。」叡弗從,戰於華澤,叡敗績,被殺。
 
3
歸師勿遏: 十六國夏赫連勃勃伐南涼禿髮刿檀,大敗之,驅掠二萬七千口、牛馬羊數十萬而還。刿檀率眾追之,其將焦朗謂曰:「勃勃天姿雄玘,御軍齊肅,未可輕也。今因抄掠之資,率思歸之士,人自為戰,難與爭鋒。不如從溫圍北度,趣萬斛堆,阻水結營,制其咽喉,百戰百勝之術也。」刿檀不從。勃勃聞而大喜,乃於陽武下峽鑿淩埋車以塞路。勃勃乃勒眾逆擊,大敗之,殺傷萬計。
 
4
歸師勿遏: 十六國後涼呂弘攻段業於張掖,不勝,將東走,業議欲擊之。其將沮渠蒙遜諫曰:「歸師勿遏,窮寇勿追,此兵家之戒也。不如縱之,以為後圖。」業曰:「一日縱敵,悔將無及。」遂率眾追之,為弘所敗。業嘆曰:「不能用子房之言,以至於此。」
 
5
歸師勿遏: 孫子曰:「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兵法詐詭,以利動敵心,或合或離,為變化之術。故其疾如風,進退應機。其徐如林,不見利不前,如風吹林,小動而其大不移。侵掠如火,猛烈也。不動如山,守也。不信敵之誑惑,安固如山。難知如陰,莫測如天之陰雲,不見列宿之象。動如雷霆。疾速不及應也,故太公曰「疾雷不及掩耳,疾電不及瞑目」也。指嚮分眾,因敵而制勝也。旌旗之所指嚮,則分離其眾。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大陣動則亂因乘之而敗》
1
大陣動則... : 違不動如山之義也。
 
2
大陣動則... : 東晉,前秦苻堅率兵來伐晉,晉將謝石、謝玄拒之。堅遣其將朱序說石等以眾盛,欲脅而降之。序謂石曰:「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以敵也。及其眾未集,宜在速戰,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晉將遣使請戰,許之。堅師列陣逼淝水,晉師不得渡。晉將使謂堅將苻融曰:「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士周旋,僕與明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我以鐵騎向水逼而殺之。不然,因其濟水而覆之。」於是麾軍卻陣,軍遂奔退,制之不可止。玄以八千精卒度淝水逼之,融馳騎略陣,馬倒,被殺,軍遂大敗。晉師乘勝追擊,死者相枕。堅為流矢所中,單騎遁走。
 
3
大陣動則... : 後周末,隋文帝作相輔少主,相州總管尉遲迥舉兵不從。隋文帝遣將韋孝寬討之。迥男惇都昆切率眾十萬人入武德,軍於沁東拒之,沁,七鴆切。與孝寬隔水相持,乃布兵二十餘里,麾軍小卻,欲待孝寬軍半渡而擊之。孝寬因其卻,乃鳴鼓齊進,惇遂大敗。
 
4
大陣動則... : 大唐光宅初,武太后臨朝稱制,徐敬業於揚州起兵,以匡復皇家為辭,月餘日間,致精卒數萬。太后遣將軍李孝逸領兵討之。敬業率軍拒於下阿谿,方成列,敬業謂其徒曰:「自知衣甲非厚者,居後。」眾乃爭退。孝逸之師因其動噪而奔擊,乃大敗焉。
 
《先設伏乘勢逐敵敗之》
1
先設伏乘... : 東晉末,盧循率眾數萬,方艦而下。晉相宋武帝率兵拒之,出輕利鬥艦,躬提幡鼓,命眾軍齊力擊之。又上步騎於西岸。右軍參軍庾樂生乘艦不進,斬而殉之。於是眾軍騰踊爭先。軍中多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宋武自於中流蹙之,因風水之勢,賊艦悉泊西岸。岸上軍先備火具,乃投火焚之,煙焰翳天,賊眾大敗,追奔至夜乃歸。循等還潯陽。初,分遣步兵,莫不疑怪,及燒賊艦,眾乃悅服。
 
《乘勝》 
1
乘勝: 後漢末,曹公征張魯,定漢中,劉曄進說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振天下,勢慴內外。今舉漢中,蜀人睹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也。劉備,人傑也,有智度而遲,新得蜀,人猶未附。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剋也。若少緩之,則諸葛亮明於理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人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也。今不取,必為後憂。」曹公不從。居數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斬之而不能禁也。」曹公悔之,又問曄曰:「今尚可擊否?」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曹公違之而失。
 
2
乘勝: 晉鎮南將軍、都督荊州杜元凱,襲吳樂鄉,在今江陵郡松滋縣東六十里。虜都督孫歆。沅、湘以南,至於交、廣,睹風送款。時眾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今將暑熱,水潦方降,疾疫將起,宜俟來冬大舉。」元凱曰:「昔燕樂毅藉濟西一戰,以併強齊。今王師兵威已震,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也。」遂指授群帥,直詣秣陵。所過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吳國。先議者慚而謝焉。
 
3
乘勝: 十六國蜀李特攻晉將張徽,徽軍潰。特議欲釋徽還涪,音浮。諸將進曰:「徽軍連戰,士卒傷減,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寬之,徽養病收亡,餘眾更合,圖之未易也。」特從之,復進攻,徽潰圍走。特遣將水陸追之,遂害徽,生擒徽子存,以徽喪還之。
 
4
乘勝: 東晉將周訪討賊杜曾,曾大潰,殺千餘人。訪夜追之,諸將請待明日,訪曰:「曾驍勇能戰,向之敗也,彼勞我逸,是以克之。宜及其衰乘之,可滅。」鼓行而進,遂定漢沔。
 
5
乘勝: 大唐武德初,劉武周據太原,使其將宋金剛屯於河東。太宗往征,金剛遁走。太宗追擊,大破之,乘勝逐北,一日一夜行二百餘里,轉戰數十合,士卒疲弊。至高壁嶺,總管劉弘執馬而諫曰:「彁糧已竭,士卒疲頓,願且停營,待兵糧咸集,而後決戰。」太宗曰:「功者,難成易敗;機者,難得易失。金剛走到汾州,眾心已沮,我及其未定,當乘其勢擊之,此破竹之義也。如更遲留,賊必生計,此失機之道。」遂策馬而去。諸軍乃進,莫敢以飢乏為辭,夜宿於雀鼠谷之西原。太宗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軍中苦飢。此夕唯有一羊,太宗撫將士,與之同食,三軍感恩,皆飽而思奮。明日,趨汾州。金剛列陣,南北七里,以抗官軍。太宗遣總管李勣等當其北,翟長孫等當其南,親御大軍以臨之。諸軍戰小卻,為賊所乘,太宗率精騎三千直趨金剛,賊眾大潰。
 
6
乘勝: 武德初,太宗征薛仁杲,大破之,乘勝遂逼折眏城。竇抗等苦諫曰:「賊主猶據堅城,雖破其將宗羅赊,未可即逼。請按兵以候其變。」太宗曰:「算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賊大軍已敗,餘眾何足為虞,凶魁之計盡於此矣。」遂率眾而進。至夜半,軍臨賊城,守陴者皆亂,爭自投而下。仁杲窮蹙,開門請降。
 
《乘勢先聲後實》 
1
乘勢先聲... : 春秋,晉侯伐齊。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晉將范宣子告齊大夫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魯人、莒人皆請以車千乘自其鄉入,既許之矣。若入,君必失國。子盍圖之!」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嬰聞之,曰:「君固無勇,而又聞是,弗能久矣。」不能久敵。齊師夜遁。
 
2
乘勢先聲... : 漢王遣韓信破陳餘,後信購致廣武君李左車,師事之。韓信曰:「僕欲北攻燕,東伐齊,若何而有功?」對曰:「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振天下。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音疲。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燕齊相持而不下,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所短也。臣聞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為將軍計,莫如按甲休兵,鎮趙,撫其孤弱,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魏都賦曰:「肴醳順時。」劉逵曰:「醳,酒也。」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難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並從之。燕、齊從風而靡也。
 
《因敵懼遂取之》 
1
因敵懼遂... : 春秋時,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攻曹城門。曹人尸諸城上,磔晉死人於城。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稱「舍於墓」。舍墓,謂將發拨也。師遷焉。曹人兇懼,遷至曹人墓也。兇,恐懼聲也。音吁勇反。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遂入曹。
 
2
因敵懼遂... : 晉將朱齡石伐蜀賊譙縱,縱將譙道福重兵守涪。齡石師次平模,去成都二百餘里。縱遣將侯暉、譙詵屯平模,夾岸連城立柵。齡石謂裨將劉鍾曰:「天方暑熱,賊今固險,攻之難拔,衹困我師。吾欲蓄銳息兵,伺隙而進,卿以為何如?」鍾曰:「不然。前揚聲言大眾由內江,故譙道福不敢捨涪,今重軍逼之,出其不意,侯暉之徒已破膽矣。衹可因其兇懼而攻之,勢當必剋。剋平模之後,自可鼓行而前,成都必不能守。若緩兵相持,虛實相見,涪軍復來,難為敵也。進不能戰,退無所資,二萬餘人悉為蜀子虜耳。」從之。翌日,進攻皆剋,斬侯暉等,縱之城守相次瓦解。
 
《推人事破災異》 
1
推人事破... : 周武王伐紂,師至汜水牛頭山,風甚雷疾,鼓旗毀折,王之驂乘惶震而死。太公曰:「用兵者,順天之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凶,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智將不法,而愚將拘之。若乃好賢而能用,舉事而得時,此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禱祀而福從。」遂命驅之前進。周公曰:「今時逆太歲,龜灼告凶,卜筮不吉,星變為災,請還師。」太公怒曰:「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以飛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折蓍,援枹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
 
2
推人事破... : 大唐武德中,淮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遣趙郡王孝恭為行軍元帥討之。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座者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徐諭之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自顧無負於物,諸君何憂懼之深!公祏惡積禍盈,今承廟算以致討,奬中之血,乃公祏授首之徵。」遂盡歡而罷。時人服其識度而能安眾。竟平公祏焉。
 
《散眾》 
1
散眾: 後漢初,河南賊張步據齊地,漢將耿弇討敗之,步肉袒負斧鑕於軍門。鑕,鍖也。示必死。鑕,之日反。鍖,竹林反。弇傳步詣行在,而勒兵入據其城。樹十二郡旗鼓,弇凡平城陽、琅琊、高密、膠東、東萊、北海、齊、千乘、濟南、平原、泰山、臨淄。令步兵各以郡人詣旗下,眾尚十餘萬,輜重七千餘輛,皆罷遣歸鄉里。齊地悉平。
 
2
散眾: 後魏末,河北賊葛榮為爾朱榮所擒,餘眾悉降。榮以賊徒既眾,若即分割,恐其疑懼,或更結聚,乃普告勒各從所樂,親屬相隨,任所居止。於是群情喜悅,登即四散,數十萬眾,一時散盡。待出百里之外,乃始分道押領,隨便安置,咸得其宜。擢其渠帥,量才受用,新附者咸安。時人服其處分機速。
 
3
散眾: 孫子曰:「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謂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剛柔之制。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吾民。若細雨沐軍,臨機必有捷;迴風相觸,道還而無功。雲類群羊,必走之道;氣如驚鹿,必敗之勢;黑雲出壘,赤氣臨軍,皆敗之兆。若煙非煙,此慶雲也,必勝;若霧非霧,是泣軍也,必敗。」是知風雲之占,其來久矣。
 
《風雲氣候雜占》 
1
風雲氣候... : 語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附於末篇。
 
2
風雲氣候... : 太公曰:「凡興軍動眾陳兵,天必見其雲氣,示之以安危,故勝敗可逆知也。」其軍中有知曉時氣者,厚寵之,常令清朝若日午,察彼軍及我軍上氣色,皆須記之。若軍上氣不盛,加警備守,輒勿輕戰,戰則不足,守則有餘。察氣者,軍之大要,常令三五人參馬登高若臨下察之,進退以氣為候。
 
3
風雲氣候... : 凡興兵動眾,忌大風雷,而陰不見日。
 
4
風雲氣候... : 凡氣初出,如甑上氣,勃勃上積為霧,霧為陰,陰氣結為虹霓暈珥之屬。如不積不結,散漫一方,不能為災,必和。雜殺氣,森森然疾起,乃可論占,常以平旦下晡日出沒時候之,期內有風雨,災不成。或有黑氣如幢,出於營中,上黑下黃,敵欲來求戰,無誠實言,及九日內必覺,備之吉。或日月陰沉,無光不雨,或十日晝夜不見日月,名曰蒙日。久陰不雨,下謀上也。
 
5
風雲氣候... : 凡敵上氣黃白潤澤者,將有威德;或軍上氣發,漸漸如雲,變作山形,將有深謀;或敵上氣黑中赤在前者,將精悍:皆不得擊。
 
6
風雲氣候... : 凡氣上與天連,軍中將賢良。
 
7
風雲氣候... : 凡氣如龍如虎,如火煙之形,或如火光之狀,或如山林,或如塵埃頭尖而卑,或氣黑如門上樓,皆猛將氣。
 
8
風雲氣候... : 凡敵上氣青而疏散者,將怯弱。前大後小,將怯不明。
 
9
風雲氣候... : 凡軍上氣渾渾圓長,赤氣在其中,或有氣如赤杵在黑雲中,皆有伏兵。或兩軍相當,赤氣在前後左右者,有伏兵。隨氣所在防之。或有雲絞絞綿綿,此以車騎為伏兵;或有雲如布席之狀,此以步卒為伏兵;或有雲如山岳,在外有伏兵。不可不審察也。
 
10
風雲氣候... : 凡降人之氣,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頭,降之象。或有氣上黃下白,名曰喜氣,所臨之軍,欲求和退。若風不旁勃,旌旗暈暈順風而揚舉,或向敵終日,軍行有功,勝候也。
 
11
風雲氣候... : 凡敵軍上氣如山隄上林木,不可與戰;在吾軍,大勝。或如火光,亦大勝。或敵上白氣坌沸如樓,緣以赤氣者,兵勁不可擊;在吾軍,必大勝。
 
12
風雲氣候... : 或敵上氣黃白,厚潤而重者,勿與戰。
 
13
風雲氣候... : 或遙視軍上雲如鬥雞,赤白相隨,在氣中,得天助,不可擊。兩軍相當,上有氣如蛇,舉頭向敵者,戰必勝。
 
14
風雲氣候... : 凡軍營上有五色氣,上與天連,此應天之軍,不可擊。有赤黃氣干天,亦不可攻。或有雲如日月,而赤氣繞之,如日暈狀有光者,所見之地大勝,不可攻。敵上氣如虎狀,其軍不可攻。
 
15
風雲氣候... : 若逆風來,應氣旁勃,牙旗折,陰不見日,旌旗激揚,敗候也。
 
16
風雲氣候... : 若雲氣從敵所來,終日不止,吾軍不可出,出則不利。若風氣俱來,此為敗候,在急也。
 
17
風雲氣候... : 凡敵上氣色如馬肝,如死灰,或類偃蓋,皆敗徵。或黑氣如壞山墮軍上者,軍必敗。或軍上氣昏發,連夜照人,則軍士散亂。
 
18
風雲氣候... : 或軍上有氣,五色雜亂,東西南北不定者,其軍必敗。
 
19
風雲氣候... : 或軍上有赤氣,炎炎降天,將死,眾亂。
 
20
風雲氣候... : 或軍上有黑氣,如牛馬形,從氣霧中下,漸漸入軍,名曰天狗下食血,敗軍也。
 
21
風雲氣候... : 或有雲氣蓋道,蒙蔽盡山,此敗候。
 
22
風雲氣候... : 凡城中有白氣如旗者,不可攻。或有黃雲臨城,有大喜慶。或有青色如牛頭觸人者,城不可攻屠。或城中氣出東方,其色黃,此天鉞也,不可伐,伐者死。或城上氣如火煙,主人欲出戰;其氣無極者,不可攻。或氣如杵,從城中向外者,內兵突出,主人勝,不可攻。或城上有雲,分為兩彗狀者,攻不可得。凡攻城圍邑,過旬日不雷雨者,城有輔助,疾去之,勿攻也。此皆勝氣。
 
23
風雲氣候... : 凡攻城圍邑,赤氣在城上,黃氣四面遶之,城中有大將死,城降。城上有赤氣如飛鳥,擊之,可破矣。或有氣出入者,人欲逃。或有氣如灰,氣出如覆其軍上者,士多病,城屠。或城上無雲氣,士卒散。或城營上有赤雲,狀如眾人頭,下多死喪,流血。攻城,有白氣繞城而入者,急攻可得。若有曲蛇從城外入城者,三日內城屠。此皆敗氣。
 
24
風雲氣候... : 敵上有雲如車蓋,不可擊。若有雲如雙青蛇,雲去,可擊,大勝。
 
25
風雲氣候... : 伏兵氣如幢節,在黑雲中轉高,銳不可擊。
 
26
風雲氣候... : 城營上見有雲如雄雞,城必降。
 
27
風雲氣候... : 邊城雲如蛟龍,所見處軍將失魄。敵上有雲,長如引素,如陣前銳,或白黑色,有謀;青色,有兵;赤色,有反;黃色,急去。
 
28
風雲氣候... : 敵上有氣如牽牛,未可擊。有雲如坐人,赤色,所臨必有卒兵來至,驚恐,須臾而去。
 
29
風雲氣候... : 凡占軍氣,與敵相對,將當訪軍中善相氣者,厚寵之,當令清朝若日中時,察彼軍及我軍上氣,皆紙筆錄記,上將軍,將軍察之。若我軍上氣不善,但警備鎮守,勿接戰。敵在東,日出時候之。在南,日中候之。在西,日入候之。在北,夜半候之。每庚子日及辰戌午未,登五丈高臺,去一里占,百人以上便有氣。
 
30
風雲氣候... : 氣如塵埃,前卑後高者,將士精銳,不可擊。
 
31
風雲氣候... : 氣如隄阪,前後摩地,避之勿擊。
 
32
風雲氣候... : 見彼軍上氣如塵埃沸粉,其色黃白,如旗旛,暉暉然無風而動,將士勇猛,不可擊。我軍如此,亦不用戰。
 
33
風雲氣候... : 對敵,或有氣來甚卑,不蔭覆人,上下掩搆蓋道者,大賊必至,食不及飽,嚴備之。
 
34
風雲氣候... : 凡雲起,王相者吉,囚死者凶。有勝無,實勝虛,高勝下,澤勝枯,長勝短,厚勝薄。我軍在西,賊軍在東,西高東下,西厚東薄,西澤東枯,西長東短,則我軍勝也。他皆倣此。
 
35
風雲氣候... : 兩軍相對,遙見軍上有氣,紛紛勃勃,如煙如塵,賊凶敗。
 
36
風雲氣候... : 軍上下日無氣者,其軍必敗。若我軍無氣,將修德,撫士眾,存問寒暑,警誡固守。
 
37
風雲氣候... : 有赤色氣如火,從天下入軍,軍亂,將死。有黑氣如牛、豬者,瓦解之氣,軍必敗。有白雲如瓜蔓連結,部隊相逐,須臾罷而復出,及至八九而不斷者,賊必至,嚴守之。
 
38
風雲氣候... : 若兩氣蒙圍城有入處者,外兵當攻入;若有出者,內兵當突出。
 
39
風雲氣候... : 凡氣安,即軍安也;氣動搖,則軍不安;氣四散去,軍破且敗。其氣如群羊,擊之,必大剋。
 
40
風雲氣候... : 兩軍相當,有氣如飛鳥,徘徊在其城上,或來而高者,兵銳,不可擊。
 
41
風雲氣候... : 兩軍相去十里內、三里外,軍上無氣,是死兵,擊之,必大勝也。
 
42
風雲氣候... : 兩軍欲戰,視彼軍氣氛氳,如焚生草之煙者,初必精銳不可當,待其氣散擊之,必勝。其氣黑出如山帶黃,是謝氣,敵人自降。
 
43
風雲氣候... : 軍敗之氣,如群鳥亂飛,疾伐之,必大勝。
 
44
風雲氣候... : 氣乍明乍暗,皆有詐謀。氣過旬不散,城有大輔,即去之,勿攻。
 
45
風雲氣候... : 凡敵上氣如雙蛇、飛鳥,如缺垣,如壞屋,如人無頭,如驚獐,如走鹿相逐,如雞相向,皆為敗軍殺將之氣。
 
46
風雲氣候... : 敵上氣如囷倉,正白,見日益明者,將士猛銳,不可擊之。
 
47
風雲氣候... : 敵上氣黑中有赤氣在前,精悍不可當。
 
48
風雲氣候... : 敵上氣如轉蓬者,擊之立破。
 
49
風雲氣候... : 天子雲,如千石倉,如高樓,如城門、華蓋,或赤黃,正四方。
 
50
風雲氣候... : 遊兵氣,如彗雲掃除,或數百丈,萬萬無根本。
 
51
風雲氣候... : 敗軍之氣,如破車,如人無足無臂。
 
52
風雲氣候... : 若下輕其將,妖怪並作,眾口相惑,當修德審令,繕礪鋒甲,勤誠誓士,以避天怒。然後復擇吉日,祭牙旗,具太牢之饌,震鼓鐸之音,誠心啟請,以備天問,觀其祥應矣。
 
53
風雲氣候... : 若人馬喜躍,旌旗皆前指,金鐸之聲揚以清,鞞鼓之音宛以鳴,此得神明之助,持以安眾心,乃可用矣。雖云用賢使能則不占而事利,令明法審則不筮而計成,封功賞勞則不禱而福從,共苦同甘則犯逆而功就,然而臨機制用,亦有此為助焉。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李宗盛 - 凡人歌

作詞:李宗盛
作曲:李宗盛
編曲:鮑比達

你我皆凡人 生在人世間 終日奔波苦 一刻不得閒
(你)既然不是仙 難免有雜念 道義放兩旁 (把)利字擺中間

多少男子漢 一怒為紅顏 多少同林鳥 已成(了)分飛燕
人生何其短 何必苦苦戀 愛人不見了 向誰去喊冤

問你何時曾看見 這世界為了人們改變
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 是否就算是擁有春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40bVwf_u8k


李宗盛 - 鎖上記憶

作詞 李宗盛/洪致
作曲 李宗盛

鎖上一切記憶 永遠不再想起
情書與照片今晚要燬棄藏在舊夢裡
鎖上一切憂鬱 永遠不再存疑

愛的殘痕今晚要洗盡
我已不再 不再想你
鎖上我的記憶 鎖上我的憂鬱
永遠不再想你 怎麼能夠想你
不能再想你 只剩我擱淺的心
在千年的孤寂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Q4tbPlL1Y


葉啟田-一如當初

作曲:陳維祥  編曲:劉清池  作詞:陳維祥 

甲妳熟悉彼下埔 天落一陣西北雨
你穿一領水色的洋裝 渥甲淡糊糊
一時袸 心生疼惜 才會行入情字這條路
雖然已經變成過去 妳也找到妳的幸福
對妳的情 一如當初

甲妳分開彼下埔 猶原落著西北雨
妳甲伊拿著一支雨傘 放我淡糊糊

一時袸 心生覺悟 這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雖然己經變成過去 妳也找到妳的幸福
對妳的情 一如當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9u-eMrctVA


翁立友+傅振輝-天下一定是咱的

作曲:鄭進一  作詞:陳維祥 

成功著愛付出相當的代價 這是千古不變的話
人生在世這呢短 留好名卡好留傢伙

無論大大小小 少歲尊重長輩 才是一個愛的社會
朋友斗陣做伙 咱就用心交陪 才抹來乎人看無目地
獻出咱的一切 付出咱的心血 天下一定是咱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twkD42dLCg


施文彬-你愛的不是我

作詞:武雄
作曲:李庭匡
編曲:李庭匡

雙叉路 一場小雨 兩個人 一對冷落
三五蕊錯亂的閃熠燈號 照著離別的一幕
一場夢 兩字痛苦 三更後 四界散步
只怪我愛你用我的全部 換無一句你愛我

*愛你是錯誤 你不用說 其實我的心內嘛有數
 淋過這場雨 我會覺悟 你愛的不是我 愛的不是我 是我當初太糊塗

你甲伊 互相愛慕 我心內 並無怨妒
過去若一場無心的車禍 其實雙人攏不對
有甜蜜 就有痛苦 有失去 才會得到
一切攏親像路邊的廣告 不免擱講你愛我

Repeat *

為著啥緣故 別想太多 其實你的心內嘛有數
行完這條路 我有覺悟 你愛的不是我 愛的不是我 互相免擱再耽誤

你愛的不是我 愛的不是我 互相免擱再耽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WffXtcMdA


江蕙 + 王識賢 - 雙人枕頭

雙人枕頭,若無你,也會孤單
棉被卡厚,若無你,也會畏寒
你是我,一你是我生命的溫泉
也是我靈魂的一半
為著你,什麼艱苦,我嘛不驚
為著你千斤萬斤,我嘛敢擔
誰人會得代替你的形影
愛你的心,愛你的心,你敢會知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oKBPj8U04


蕭敬騰 - 夢一場

作曲:袁惟仁  作詞:袁惟仁 

我們都曾經寂寞而給對方承諾
我們都因為折磨而厭倦了生活
只是這樣的日子 同樣的方式 還要多久

我們改變了態度而接納了對方
我們委屈了自己成全誰的夢想
只是這樣的日子 還剩下多少 已不重要

時常想起過去的溫存 它讓我在夜里不會冷
你說一個人的美麗是認真
兩個人能在一起是緣份

早知道是這樣 像夢一場
我才不會把愛都放在同一個地方

我能原諒 你的荒唐
荒唐的是我沒有辦法遺忘

早知道是這樣 如夢一場
我又何必把淚都鎖在自己的眼眶

讓你去瘋 讓你去狂
讓你在沒有我的地方堅強

讓我在沒有你的地方療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HY9vG-nWE


馬兆駿-木棉道

詞:洪光達
作曲:馬兆駿

紅紅的花開滿了木棉道 長長的街好像在燃燒
沈沈的夜徘徊在木棉道 輕輕的風吹過了樹梢
木棉道我怎能忘了 那是去年夏天的高潮
木棉道我怎能忘了 那是夢裡難忘的波濤

啊 愛情就像木棉道 季節過去就謝了
愛情就像那木棉道 蟬聲綿綿斷不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Z_ob0z3M0


于冠華-叫阮的名

作詞:何啟弘
作曲:巫啟賢

誰在叫阮的名 一句比一句痛 親像在問阮甘會驚寒
不需要別人來講 阮心內嘛知影 是你的聲 是你的聲

誰住在阮的夢 一住就一世人 尚驚日頭會將咱拆散
雖然離開那呢遠 阮猶原會知影 是你的影 是你的影

叫阮的名 阮用一生斟酌聽 當初細漢未赴乎你瞭解 你是阮的生命
叫阮的名 阮需要你來作伴 人生的路途阮愛你牽阮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ezu2CsyGU


關楚耀 -謝安琪 - 四面楚歌

作詞:林夕
作曲:溫應鴻
編曲:CY Kong
監製:張敬軒

合:
難道青春的疤痕 能在髮腳裡再醒
難道爭吵中質問 便沒餘力互吻
難道髒髒的沙塵 能在眼角裡扎根
難道清新的不幸 便令餘下動作 全下沉

Rap:
大舞台 到處相思成災 邊個為生命喝采 豁出去就吻下來
死性不改 將自己當做垃圾 唔識大愛 唔怪得個個淨係識痛愛
留不低 離不開 變成嚴重癡呆 當黑夜不再來 邊個抬起低過的頭來
善哉 善哉 有勇氣等一束吊燈傾瀉下來 可惜偏偏又唔夠氣唱再見悲哀

Kay:
誰濫用哭啼聲換到共鳴
誰放大這悲劇的陰影
誰說愉快鈴聲沒有共鳴
誰會用愛充實這繁榮

Kelvin:
誰在煽動痛楚 令人著魔
四面全是楚歌
怨恨太多 或快樂聲線換到太少耳朵
誰願抱著被窩 未求甚麼
當做娛樂撫摸
將眼淚浸沒雙城 景色壯觀過煙火

合:
難道想哭的孤魂 能敵過最暗晚燈
難道攀不到青雲 便在愁城自困
難道悲歌中呻吟 能換到發洩快感
難道憂鬱的口琴 魅力搖動內傷 也甘心

Rap:
去看海 玻璃之情何在 為何永遠看不開 越吻當然越傷心
迫得太緊 愛用來害你所耐 相愛很難 唔怪得個個淨係識酷愛
永遠世俗難忍 好心分手避開 識講今生不再 唔知寫給自己的情書
嗚呼 哀哉 有勇氣講愛到分離不是愛 可惜偏偏又唔夠氣唱再見悲哀

Kay:
誰濫用哭啼聲換到共鳴
誰放大這悲劇的陰影
誰說愉快鈴聲沒有共鳴
誰會用愛充實這繁榮

Kelvin:
誰在煽動痛楚 令人著魔
四面全是楚歌
怨恨太多 或快樂聲線換到太少耳朵
誰願抱著被窩 未求甚麼
當做娛樂撫摸
將眼淚浸沒雙城 景色壯觀過煙火

誰在煽動痛楚 令人著魔
四面全是楚歌
怨恨太多 或快樂聲線換到太少耳朵
誰願抱著被窩 未求甚麼
當做娛樂撫摸
將眼淚浸沒雙城 景色壯觀過煙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dIRXo68I


王菀之 - 大笨鐘

作詞:林夕
作曲:王菀之
編曲:馮翰銘
監製:馮翰銘

神情動作手勢語調微蕩了猛風
才令細砂輕得太沉重
甜言蜜語親吻笑臉全捏到手中
才令我的天衣有裂縫

難道大腦精確敏銳無誤似個鐘
才令美好光陰會停頓
難道熱吻低了攝氏何度也會懂
才令我要清醒去造夢

糊塗蟲實在聰明 無知卻快樂地談完段段感情
從不知他可醜惡得 反得到美景
談情全敗在精明 能將愛透視又如何合著眼睛
好醜只因太會辨認 想偷生所以更薄命

人在夢裡搜索快樂連夢也乍醒
魚在細水玩得更盡情

糊塗蟲實在聰明 無知卻快樂地談完段段感情
從不知他可醜惡得 反得到美景
談情全敗在精明 能將愛透視又如何合著眼睛
巴不得不會再辨認 這麼想高興 更掃興

我願我蠢 更聰明 無知方知天機算盡難敵天命
白花心思分析處景 抱著仍聽到 雪落有聲
談情敗在精明 連口耳眼鼻亦形成道別背影
巴不得擁抱當入定 巴不得疏遠當避靜

寧願笨到只會晝夜循環像個鐘
從未覺得光陰有裂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Fx3GzX8Q0&list=PL9kivzlQt72q23ZreUK9KHOITHr6VoiyF


周子寒 - 折磨

作詞:陳樂融 作曲:李富強

說分手會不會太晚 說相愛會不會太難
有誰知蒼天這般安排 該不該
不讓我高飛 強留我一生
不看我眼神 滿天的疑問
不讓我高飛 獨守你一人
不怕我疲憊 痴心漸漸變冷

若無緣 情難全 請讓我們劃下句點
不讓我高飛 強留我一生
不看我眼神 有多苦 多恨

若無緣 情難全 請讓我們劃下句點
不讓我高飛 強留我一生
不看我眼神 有多苦 多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cScUbJ0y0

 

葉佩雯 - 甚麼關係

曲:石嘉欣
詞:因葵
編:C Y Kong

對我也許不必太多估計 她跟你態度似謎
我是你便轉身去 別再歸 對我也許不必太多安慰
她跟你設合正題 你或我未可一對 仍然美麗

別寄望你讓光陰荒廢 人必須癡癡一生一世
就算是你頓變上帝 但那是我身體

不需要刻意推說與她甚麼關係
不需要刻意製造證明 曾否出了軌
不需要刻意過份扭曲甚麼關係
不需要刻意繼續說明 除非這個心愛浪費

看見你的衣衫有點污穢 香水與氣味再遺
我恨我目光仔細 誰又作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vlX-AIvMA


吳靜嫻-南屏晚鐘+滿場飛

作詞:陳蝶衣
作曲:王褔齡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叢叢
我找不到他的行蹤 祇看到那樹搖風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叢叢
我找不到他的行蹤 祇看到那南屏鐘

南屏南鐘 隨風飄送 它好像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南屏晚鐘 隨風飄送 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夢

它催醒了我的相思夢 相思有什麼用
我走出了叢叢森林 又看到了夕陽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hFkGbiJk4

※※※

朱紫嬈 - 公主病

作詞:李俊一
作曲:陳彥玲

幻想你是對我死心塌地的王子
能為我摘下星星
我以為保護我是你崇高的天職
會伴我一生一世
你為我獻出了所有直到真的一無所有
太多的苛求直到你不再回頭
請原諒我的不成熟
只求回報不願付出
這世界沒有幸福的公主
永遠一臉無辜
現在的我放任的哭
你也不再安撫
愛情的面前只有俘虜沒有王子沒有公主
我幻想有一天住在美麗的城堡
現實卻是個囚牢
我以為戀愛是充滿玫瑰的香味
沒想到也會枯萎
你為我獻出了所有直到真的一無所有
太多的苛求直到你不再回頭
請原諒我的不成熟
只求回報不願付出
這世界沒有幸福的公主
永遠一臉無辜
現在的我放任的哭
你也不再安撫
愛情的面前只有俘虜沒有王子沒有公主
請原諒我的不成熟
只求回報不願付出
這世界沒有幸福的公主
永遠一臉無辜
現在的我放任的哭
你也不再安撫
愛情的面前只有俘虜沒有王子沒有公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lBSGfIpdo

 

太王四神記 -暴走的黑朱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IsBl3l9qs

 

 
春江花月夜-下,十六弦古箏鋼弦獨奏,改編、演奏:廖進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Eld2uTgSc

 

遐想 德布西 古典吉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9MR-6_56ps

 

冰上奇緣 大提琴演奏 電影編曲原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MzOV-TFLt4

 

意大利協奏曲 巴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qGhEjRmyc

※※※

2015年1月9日星期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