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F1000033 

13

11122294_113251536001_2

15897234  

11_1332751572057

7a64066da9a576fa15aa418079d90f03

003133jrjbb1ebsxhpdxxw  

663015_1329620717uhST

663015_13296207079fnZ  

8108219

17179158_1

31845988

40828015  

 162549_1(34)

 

 

7981071_103727896000_2

7981071_132018425000_2  

341cd0a312e2dbeb0f4ebca45902_310_233_c1

668573_170611085478_2

668573_135103095271_2

/ 網路的ˊ圖

 

自己總是遺忘淡水的情景,

殘破的屋簷留下漏水的痕跡,第幾次的敗壞爭執,

等到彼此有輕聲細語的修養時,已年過40歲,

日曆寫著日沖:兔40歲,你用著米白色的帽子,拿著早餐的素三明治,

冰冷的長黑斑得雙手得看樣子你提早過了六十歲,你才五十歲?

你無所謂的說家裡大小事都給家裡的兇婆娘跟小孩的早餐店處理就好,

冷配到府的是一箱聯合壓低價錢買的養樂多,冰的,說給孫子喝剛好,

我已年過三十,沒有那麼聰明,希望隨時想想總有一天你也會年過五十歲。

 

到了早上9點~10點,

也不知道是不是伯父這一家的火車從台中開到太平或田中?

伯父昨晚說有買統一麥香奶茶給3個小孩當早餐喝,

伯父的國小3年級兒子剛在房間跟國小4年級姐姐玩爸爸得電腦裡的小花仙的免費線上遊戲說:

我不知道要武力好?還是精靈好?這二個都好想要喔,

伯父平常就沒有甚麼再穿正式衣服的習慣,今天也不知道聽伯父的爸爸再說什麼?

伯父就今天工作中穿的拖鞋又把褲子捲得更短得亂聊的親子家庭,

我心想:伯父是死鳥跟活鳥都想要?怎麼有個會開汽車得像兔子的女生說要進來談業務?

伯父一聽到小吃店可以跨國際經營的就對伯母說:妳滾開一點啦,每次我做什麼都妳都反對,

類似伯父家庭的爸爸就跑去當工人或上班族,也或這本來是上班族或工人的一聽到甜頭就把工作取消也不想上班。

 

約今天早上10點~11點,

開著卡車的雞蛋場老闆得送一籃雞蛋給這小吃店說:過年可能雞蛋廠老闆會大約休5天,

40歲的伯父跟約50歲的雞蛋廠老闆說一些大概的客套話,沒有什麼太兄弟之間的對話,說謝謝之類,雞蛋卡車得送完貨就走;

伯母這時候在擦第11桌的桌子,伯母問伯父說:你昨天買的那饅頭可以吃嗎?伯父就說:妳要吃就吃,不過沒有什麼甜味,伯母問:原味的?

伯父就看著電視的慈禧太后跟皇子之類的歷史介紹片得看完就跑到小吃店的隔壁腳底按摩店門口的抽一下菸得對伯母說:妳桌子到底有沒有擦乾淨?抹布有沒有洗?越擦越油,伯父像是好像有曾經那種經歷慈禧太后跟皇子那種歷史故事的表情得邊看電視邊用比誰都了解古裝劇的表情;伯母心想:你說你小吃店的桌子怎麼那麼油?你廚房不是那樣子嗎?可是孩子房間又很反差得很澀得亂聊卡通跟線上遊戲的卡通可愛版的動畫,這時伯母就算綠衣穿黑背心而伯父穿黑衣都不知道這間老闆是要石油味還是饅頭的原味的味道?

 

約今天中午11點~12點,

牆壁的日曆還寫著:喜神:西南,財神:正東,日煞:東方,不宜嫁娶入宅,

伯父的小孩被爸爸叫到小吃店得顧店一下,小孩回房間對伯母說:小吃店的隔壁養得叫"西西"的白博美狗死掉了ㄟ,我們之前還跟那隻狗玩好久,怎麼說死就死?小孩像沒有想過動物總有一天會死掉,國小姐弟就回房間繼續打電動玩具玩;這時,國中1年級的女兒去便利商店買芭樂綠茶回爸爸的小吃店,伯父叫國中女兒去代替媽媽得顧一下店,媽媽說要上廁所,國中女兒就坐第5桌和第7桌的兩桌都坐一下得看一下電視的卡通"功夫熊貓",這時小吃店旁邊的獨棟房子的房東太太好像在忙著幫門口的黑色汽車洗車,不知道這汽車是房東的?還是房東的兄弟的?類似房東太太的中年太太都忙著戴著洗碗用的塑膠手套再幫夫家洗車?;伯母心想:也不知道這小吃店是靠喜事多一點?還是靠祭祀多一點?日曆是寫宜祭祀話題的樣子,可是伯父跟伯父的爸爸都同時當小吃店的廚師還炒2鍋重炒得小魚乾辣椒豆乾得一鍋是冷炒一下的還溫溫的,而另鍋是新炒得很熱,變成昨天得要重新熱熟得很冷,今天新炒得很熱,要是這小吃店是公園廁所,就親子各聊個得,怎麼會看到是不是黃沙?或工地?或邊疆?或將軍?今天這條街是皇宮後院得太監公公之類的官再冷管嗎?因為還要繳南山保險,所以親友都在談錢的問題的郵局儲蓄而已?

 

約今天中午12點~1點,

有個約40~50歲太太短髮+類似土紅色的薄外套,表情跟祭祀祖先時的沉重表情差不多,坐第11桌等外帶;有一個約40~50歲的男生穿藍白格子襯衫,而另個約40~50歲男生穿綠衣服,跟伯父聊:我從台北來,台中的天氣不錯,台北都陰陰濕濕冷冷的,說完要包這小吃店的苦瓜跟涼拌小黃瓜外帶,伯母的國中女而這時在看小吃店的哈利波特得洋片電影的收了便利商店送的卡通圖案的貼紙,伯母心想:要是這小吃店是郵局之類的公家機關的可以她女兒收了別人送的郵票或貼紙就當作是私人的貼紙嗎?伯父沒有跟女兒說收了便利商店送的東西會怎樣?客人走後,伯父進廚房對正在洗碗得伯母說:今天情人節ㄟ~晚上要不要出去走走,伯母說再看看,伯母心想:你今天是不是事業卡住的才忽然對妻子女兒比較溫柔?這樣子就算吵完1~2年再陪你過情人節得好像在跟一隻魚約會喔,該不會是濕滑的海蛇吧?~我不喜歡這種濕冷的短暫的情人節。

 

約今天中午12點30分~1點,第11桌來一對約40~50歲的夫妻像是從外地開汽車來的正式+休閒的穿著來小吃店吃,有點也類似國中女老師的長相,伯父這時叫國中女兒去幫爸爸去附近的早餐店買雙層牛肉漢堡+可樂的套餐,伯母心想:伯父的年紀都比早餐店的員工大ㄟ;這時外帶電話有要點這小吃店的3份木須炒麵外帶,有2份要加辣而另外1份不加辣;也有隔壁的腳底按摩店的約25~30歲的女員工要買這小吃店的小米粥跟小菜,不知道是不是隔壁的女員工幫隔壁的客人買得?也有女上班族的約30~40歲的女生的聲音要點這小吃店賣的木須炒麵+木須炒飯+肉絲炒飯+鍋貼+水餃+大碗酸辣湯 外帶,這時伯母說今天客人還蠻少得要回房間幫國小3年級兒子洗澡,伯父在爸爸的小吃店的第7桌喝可樂+漢堡得對伯母說:妳不要說今天店內只看到一桌內用的客人,就說不想發呆的要去別的地方忙,等下來一對內用的客人怎辦?伯父才說完就來一個約40~50歲的男生像開香港雙層巴士的那種男司機的樣子的客人穿灰衣的拿著類似蔘茸鹿茸酒得對伯父問:你們的鍋貼會不會等很久?水餃會比較快?這男客人就帶著自備的酒坐在小吃店的第1桌吃水餃;伯父再跟國中女兒說:冰箱裡還有花生,妳要吃就拿去吃,國中女兒回答:花生上面有黑黑的,伯父就說:對啊~吃太多會長痘痘,也不要吃太多,伯母就說:那到底你是要給女兒吃花生嗎?

約今天下午1點~2點,第1桌得男客人再加點蔥油餅,而水餃加東泉甜辣醬來吃,也不知道今天這家小吃店的菜單數字準不準?;第2桌來一對類似伯母伯父年紀的夫妻,丈夫穿灰衣配黑細線成黑細格子得衣服,夫妻都戴眼鏡,像是40歲的學生的教務處的公務員主任的臉,也就伯父雖有這第2桌的想法卻沒有辦法像學校公務員那麼乾淨的說法,伯父這時候又穿著去台北做事的運動鞋公司名字得衣服卻弟弟又搬到高雄去上班,說不定弟弟早就跟那運動鞋公司決裂得怎麼會伯父一直在台中小吃店穿著弟弟得運動鞋店的上班制服?今天中午小吃店的隔壁的房東有來小吃店買雪裡紅跟小魚乾辣椒豆乾各一半得湊成一盤的小菜,伯父希望跟那房東先生一樣談親人的話題來經營事業?;第3桌是一對約30歲的男生,桌上擺著便利商店賣的草莓可爾必思之類的乳酸飲料,有個約30歲的女生進來小吃店拿外帶的對伯母問:可不可以多拿你們小吃店的紙杯拿出去?伯父說可以。;第5桌像是一對30歲的情侶,男女生都染髮,黑褲子,女生穿著類似媽媽的黑布外套,好像還要跟媽媽做交際的話題的樣子?伯父這時候對隔壁的房東太太說:妳洗車洗到腿軟啦?伯母這一家是好像不太想幫伯父洗車的樣子?伯父也沒有很靠近伯父的爸爸?;第6桌是個約30~40歲的女生,學生頭,長得有點像伯母,穿著藍色混綠色的運動外套+藍黑色的運動長褲配側邊細白線,有點像是美勞老師跟運動老師得綜合板,國小女老師?吃這小吃店的東西後另外要買木須炒麵出去,不知道是不是要買出去給國小學生吃得?;這時還沒有第7桌,伯母的國中女兒坐第7桌像跟伯母一樣的發呆無聊的打發時間,伯父跑到店門口外抽菸,伯父的爸爸再包冷凍水餃;今天有說那姓李的要拿100顆冷凍水餃?是個染髮的約20~30歲的女生代替姓李的來拿?還是這姓李的是本人訂的?女上班族?;昨天說有大份肉絲炒飯跟小份肉絲炒飯的同時炒出去外帶,伯父的小孩沒問:是同個客人再重覆得來買肉絲炒飯?還是另一批客人要買這小吃店的肉絲炒飯?;今天下午的1點半~2點,來一個30歲的男生側背黑扁包包+黑薄外套得來這小吃店吃榨菜肉絲湯麵,坐第11桌的第2批單獨吃。

 約今天下午2點~3點,

伯父說要帶國中女兒出去買東西吃,伯父對伯母說:今天下午要記得幫店裡倒垃圾,

伯父出去之前對伯父的70歲爸爸說:生魚片說有什麼腥味?伯父像是菜市場有發展似的說:那要不要等晚上再吃?生魚片就先冰在冰箱?

就變成伯父的爸爸把最喜歡的人送出去買菜市場的食物,伯父的爸爸比較沒有那麼喜歡這寡言的媳婦的,也不是說這媳婦討厭公公?就是這媳婦不會跟公公互動?每次外地回來的小叔要用餐得卻這媳婦找藉口的說想睡覺得不陪一起吃家族聚會晚餐?伯父也對伯父的爸爸解釋:她對她娘家爸媽也這樣得沒甚麼話,她的個性本來就那樣;就變成伯父的爸爸要顧小吃店的不動產得卻旁邊跟著不怎麼互動的媳婦,老人家比較甜蜜得兒子和孫子又送到類似菜市場的外地上班?;40歲伯父再今天下午2點再去附近買散裝的仿冒的金沙巧克力和一些迷你版的77乳加巧克力之類的分裝糖果巧克力餅乾回來再爺爺的小吃店的第6桌的兄弟姊妹分糖果吃。有點類似昨天說拿免費的麻荖。

 

約今天晚上6點~7點,

第11桌是4對約40~50歲的中老年人,4男4女像是4個兄弟跟4個妯里,共有8人左右,喝這小吃店賣的台灣啤酒聊說:那個人是男的要是沒有蔣公的臉是不會喜歡的,那個年輕人怎麼還沒結婚就生孩子?那個人是在家都不穿衣服的,哪像有人在家還要穿衣服?在客廳是穿衛生衣?那個人都在家跳阿哥哥的;第6桌是個穿粉紫色襯衫的約40歲男生,曾經在中午送廟給的粉紅色+白色小湯圓給這小吃店;第7桌是一個穿藍白衣服的女生+一個黑衣的男生再顧一個粉紅一的國小女生,約30歲的夫妻的樣子;第1桌是個約40歲的男生穿黑布外套的外套很像今天中午的第5桌的30歲女生穿著媽媽的黑布外套的那種外套;第2桌是幾個約30歲像25歲得像大學生的兄弟姐妹的樣子;第3桌是一個大學男生跟一對約50歲的爸媽,像是第3桌男生覺得今天晚上的第11桌和第1桌和第6桌和第7桌都有點問題?那今晚第1桌得男生曾經跟伯父說要去外海放鴿子那位;伯父這時候煮到一半沒瓦斯了,而伯母又問這蝦仁炒飯是內用的嗎?怎沒看到外帶單?伯父因為卡在想比今晚的第11桌還熱鬧得而脾氣很大,伯父說:妳自己不會看菜單嗎?伯母因為被大聲也很大聲得像生氣的回:就是沒看到內用菜單有點蝦仁炒飯,才問你啊,伯父就說:外帶的拉~伯母就問是炒錯成內用?伯父就回妳自己不會把盤子改成拿紙便當盒裝嗎?;電話中有人點這餐廳的麵,伯父對伯母說:跟客人說今晚沒有粗麵可以賣,只有細麵,伯母就轉達只有細麵可以嗎?電話中有位說:妳確定跟我說20分後可以馬上拿到食物嗎?上次去還要等,伯母說大概20分後可以,有個男生像聽上司的來拿這小吃店的食物卻還要等?那這男生買食物回去不會被罵說怎麼買個東西要遲到?你怎買那麼久?;伯父把第1桌和第7桌的水餃搞混或漏掉,前幾天客人像對伯母說:你們小吃店的小塑膠碗沒有洗乾淨。

 

約今天晚上7點~8點,剛剛上一小時的所有客人吃完走後,來第3桌是一對約40~50歲夫妻+2個國小小孩,菜單寫要點這小吃店的大份蝦仁火腿炒飯,來吃後臨時改成小份蝦仁火腿炒飯,但是小吃店的所有人都沒有事後去改菜單,這小吃店的外帶單和第11桌單也是空白的也用完的說等過年後再訂,就這陣子拿其他桌號的菜單用立可白塗成空白的臨時放在外帶桌和第11桌用的樣子;前幾天中午有客人說酸辣湯不要加蔥,可是小吃店當時很忙的也還是把蔥加在酸辣湯裡面,客人事後也沒有對這小吃店表達意見?可能客人會去便利商店說?這今晚的第3桌客人就桌上擺著統一麥香紅茶跟舒跑;伯父的爸爸剛包水餃跟伯父說:那今天訂得冷凍水餃的那個人有來拿嗎?你剛那位認識要的水餃可以先給他,伯母心想:伯父的爸爸是要把冷凍水餃給兒子認識的人去買嗎?

約今天晚上7點半~8點半,第3桌來一對像公務員的40歲夫妻+2個國小小孩,爸爸像穿防水的藍運動休閒外套,國小女生穿著紅衣配著粉紫色的防水外套,國小男生穿著綠色混藍色得衣服,媽媽長得有點像國小女老師得穿著灰衣服,本來這小吃店是8點打烊時間,這桌客人吃超過時間的留晚一點,國小生的表情像在陪爸媽參加喪禮得邊吃邊握著便利商店買的飲料,伯父趕著要煮晚餐得出去晚上也有開的雜貨店買一包散裝得沒有店名的太白粉要做醃豬排給3個小吃店的國小生當晚餐,豬排厚度有點類似這小吃店賣的蔥油餅的厚度,也就第3桌客人還在吃這小吃店的東西時而小吃店的廚師已經另外煮私人得不是要賣的食物給自家小孩吃。;伯父的爸爸像是很忌諱這時的便利商店的飲料的樣子,所以伯父的爸爸看到第3桌的客人都像是便利商店的小孩的問題而不是小吃店要談的話題,伯父的爸爸也在第3桌的國小生拿著飲料喝時就已經伯父的爸爸另外去煮不是這小吃店要賣的食物,伯父的爸爸就熱著菜市場得昨天兒子買的饅頭跟煮蝦仁波菜豆腐羹當晚餐吃,也就晚上打烊時的伯父和伯父的爸爸都忙著各煮各的食物;小孩再分一下爺爺煮得蝦仁羹和爸爸煮的豬排吃,今晚6點時的伯父的脾氣有點大的對伯母說:蔥油餅那是第7桌的,伯母當時心想:是不是伯父只要確定坐滿第7桌的位置就會把自己和下屬當蔥油餅這樣都壓扁扁得而已?;當時第11桌的4對兄弟妯娌聊說:那條路是不是到中途會一直走下坡?;小吃店的小孩在剛剛是在房間玩電腦的免費線上遊戲得叫淘米網的卡通版的遊戲,類似水彩筆的畫風,說些剪刀石頭部或者聖獸或守護神或寶貝蛋之類的Q版免費線上遊戲,晚上8點時的伯父的爸爸再轉"爸爸去哪兒?"得類似韓國家庭得綜義節目看,大人都穿淡粉紅色系或春天甜食系得穿著居多,今天做的是上裡拜日的重播,這禮拜日才算這節目的首播?大概是大人與國小生得遠足與野炊之類的綜藝節目。

 

約今天晚上8點半~9點,

伯父炒完波菜之類的晚餐後跟3個國小生坐第3桌吃晚餐,70歲的爺爺在第5桌喝洋酒配波菜蝦仁豆腐羹得看歌唱比賽的節目,中天綜合台的節目大多歌唱的都是20~30歲女生得穿著很白亮得像新娘白婚紗得在唱歌的樣子?今晚第11桌的約50歲的中年男生聊說:那個人說是2個女兒自己要纏著他的?;今天晚上的小吃店煮到一半沒瓦斯就熄火,伯父很著急的要接有瓦斯的瓦斯桶,瓦斯卡車來後又送新的瓦斯給伯父,伯父也忘記當時為什麼要跟伯母吵架?是因為不是伯母說錯也不是伯母炒的蝦仁炒飯,伯父叫伯母端出來,伯母端出來看菜單問伯父說:你是不是把菜單都收起來?因為你桌上現在擺的菜單沒有內用的客人點蝦仁炒飯,伯父就說:妳自己不會看嗎?菜單不就在哪裡嗎,伯父跟瓦斯桶得送貨員聊一下得趕過來看菜單的就大聲說:是外帶的拉,妳不會把那炒錯的炒飯得從塑膠盤子裝到外帶用的紙便當盒裡嗎?;今晚小孩吃晚餐的時候是喝伯父買的蘋果西打家庭號,這小吃店的小孩有辦法聊到剛剛第3桌的同齡的國小生喝的麥香紅茶或舒跑的話題嗎?;今晚有個菜單是寫酸辣湯小碗,伯母說內用客人這時都說沒有點小碗酸辣湯,伯父又看一下菜單得邊罵:靠腰啊~外帶的單子的那個人幹嘛還要寫2這個數字?,外帶的拉,不是第2桌的啦。;今天晚上8點的家庭是有點酸辣湯麵大碗,又忽然有粗麵可以賣?那伯父對伯母說跟電話中的客人說沒有粗麵可賣,電話中的客人不會心想:妳再混什麼?怎麼別人有粗麵而卻跟我說這家小吃店今晚粗麵不夠賣?妳說的20分後就有得怎麼妳同事卻要30分後才拿給我的下屬?妳有沒有信用或時間觀念啊?妳老公把妳的健保和勞保都遲繳過嗎?妳為什麼要讓妳老公把妳的健保和勞保都遲繳?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州郡十四

《州郡十四》 

《古南越》 
1
古南越: 今置郡府七十一 計縣二百九十四
 
2
古南越: 南海廣十二縣南海 番禺 增城 货洭 東官 清遠 懷集 湞陽 永固 化蒙 寶安 四會   始興韶六縣始興 曲江 仁化 湞昌 翁源 樂昌   義寧岡二縣新會 義寧   海豐循六縣歸善 海豐 興寧 博羅 河源 雷鄉   恩平恩三縣陽江 恩平 杜陵   南陵春二縣陽春 羅水   臨賀賀六縣臨賀 桂嶺 馮乘 蕩山 富川 封陽   高要端二縣高要 平興   感義藤三縣鐔津 感義 安昌   晉康康四縣端溪 晉康 悅城 都城   臨封封二縣封川 開建   開陽瀧五縣瀧水 開陽 建水 永寧 正義   高涼高三縣良德 電白 保定   連城義三縣岑溪 永業 連城   新興新三縣新興 永順 索盧   銅陵勤二縣富林 銅陵   懷德竇四縣信義 懷德 潭峨 特亮   始安桂十縣臨桂 靈川 陽朔 蜗浦 建陵 永豐 永福 理定 全義 純化   平樂昭三縣平樂 永平 恭城   蒙山蒙三縣立山 純義 東區   開江富三縣龍平 開江 思勤   蒼梧梧三縣蒼梧 戎城 孟陵   潯江潯三縣桂平 皇化 大賓   臨江龔六縣平南 武林 隋建 大同 陽川 寧風   鬱林鬱林五縣石南 鬱林 興業 興德 潭栗   平琴平琴四縣容山 懷義 福陽 古符   安城賓三縣嶺方 瑯琊 保城   賀水澄四縣上林 止戈 無虞 賀水   常林繡三縣常林 阿林 羅繡   象郡象三縣武化 陽壽 武仙   龍城柳五縣馬平 龍城 洛封 洛容 象   融水融三縣融水 黃水 武陽   朗寧邕七縣宣化 朗寧 思龍 如和 武緣 封陵 晉興   懷澤貴四縣鬱平 懷澤 義山 潮水   寧仁黨四縣善勞 撫安 善文 寧仁   寧浦橫三縣寧浦 淳風 樂山   橫山田五縣都救 惠佳 武龍 橫山 如賴   脩德嚴三縣來賓 脩德 歸化   龍池山二縣龍池 盆山   永定巒三縣永定 武羅 靈竹   招義羅五縣石城 吳川 南河 招義 零綠   南潘潘三縣茂名 南巴 潘水   普寧容六縣北流 普寧 陵城 渭龍 羅竇 欣道   陵水辯三縣石龍 陵羅 龍化   南昌白五縣博白 建寧 周羅 龍豪 南昌   定川牢三縣南流 定川 宕川   寧越欽五縣欽江 靈山 遵化 內亭 保京   安南府七縣宋平 朱鳶 龍編 太平 交趾 武平 平道   武峨武峨五縣如馬 武勞 武緣 梁山 武峨   龍水粵四縣龍水 崖山 東璽 天河   忻城芝一縣忻城   九真愛六縣九真 安順 崇平 日南 無編 軍寧   福祿福祿二縣柔遠 唐林   文陽長四縣銅蔡 長山 其常 文陽   日南驩四縣九德 越裳 懷驩 浦陽   承化峰五縣嘉寧 承化 新昌 嵩山 珠綠   玉山陸三縣烏雷 寧海 華清   合浦廉四縣合浦 封山 蔡龍 大廉   安樂巖四縣常樂 思封 高城 石巖   海康雷三縣海康 遂溪 徐聞   溫水禺四縣峨石 溫水 陸川 扶桑   湯泉湯三縣湯泉 綠水 羅韶   臨潭瀼四縣臨江 波零 鵠山 弘遠   扶南籠七縣武勒 武禮 羅龍 扶南 龍賴 武觀 武江   正平環八縣正平 福零 龍源 饒勉 思恩 武石 歌良 蒙都   樂古古三縣樂古 古書 樂興   珠崖崖四縣舍城 澄邁 文昌 臨高   昌化儋五縣義倫 昌化 感恩 洛場 富羅   延德振五縣寧遠 延德 吉陽 臨川 落屯   瓊山瓊五縣瓊山 曾口 容瓊 樂會 顏羅   萬安萬安四縣萬安 陵水 富雲 博遼
 
《古南越》 
1
古南越: 自嶺而南,當唐、虞、三代為蠻夷之國,是百越之地,亦謂之南越,或云南越之君,亦夏禹之後。按甌越、閩越,禹後少康之庶子所封之地。即南越,非其種也,故輿地志云東南有二越,其義詳矣。或曰自交趾至於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故不得盡云少康之後。古謂之雕題,謂雕題刻其額也。禮記王制曰:「南方曰雕題。」非禹貢九州之域,又非周禮職方之限。晉書、隋書並謂交廣之地為禹貢揚州之域。今稽其封略,考其鎮藪,則禹貢、職方皆不及此,故列於九州之外。在天文,牽牛、婺女則越之分野,謂漢之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其分也。今南海、義寧、海豐、恩平、南陵、招義、臨賀、高要、潯江、感義、臨江、扶南、晉康、臨封、開陽、高涼、始安之南境、平樂、蒙山、正平、開江、連城、鬱林、平琴、安城、賀水、常林、象郡、龍城、融水、朗寧、南潘、懷澤、寧仁、新興、普寧、陵水、南昌、寧越、定川、寧浦、橫山、脩德、龍池、安南、武峨、龍水、忻城、九真、福祿、文陽、日南、承化、銅陵、永定、玉山、合浦、安樂、海康、蒼梧、懷德、臨潭、樂古、溫水、湯泉等郡是也。兼得楚之交。漢零陵、桂陽,今始安之北境及始興,皆宜屬楚。秦始皇略定揚越,謫戍五方,南守五嶺。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嶺嶠,時有五處。塞上嶺一也,今南康郡大庾嶺是。騎田嶺二也,今桂陽郡臘嶺是。都龐嶺三也,今江華郡永明嶺是。甿渚嶺四也,亦江華界白芒嶺是。越城嶺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臨源嶺是。西自衡山之南,東窮於海,一山之限也。後遣任囂攻取陸梁之地,遂平南越,置郡,此為南海、今南海、始興、義寧、海豐、恩平、南陵、臨賀、高要、感義、晉康、臨封、開陽、高涼、連城、新興、銅陵、懷德等郡是。桂林、今始安、平樂、蒙山、開江、潯江、蒼梧、臨江、鬱林、平琴、安城、賀水、常林、象郡、龍城、融水、朗寧、懷澤、寧浦、橫山、脩德、龍池、永定等郡是。象,今招義、南潘、普寧、陵水、南昌、定川、寧越、安南、武峨、龍水、忻城、九真、福祿、文陽、日南、承化、玉山、合浦、安樂、海康、溫水、湯泉等郡是。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謂東南一尉者也。任囂病且死,召趙佗謂曰:「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里,可以為國。」遂以趙佗為南海尉。秦末,趙佗遂王其地,漢因封之。佗後數代,其相呂嘉反;武帝使伏波將軍路博德討平之。分秦南海、桂林、象郡,置蒼梧、鬱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并舊九郡是。元封初,又遣軍自合浦徐聞入南海,至大洲,方千里,略得之。置儋耳、珠崖二郡。至元帝時,以其數反,罷棄之。後兼置交趾刺史。領七郡。其餘土宇,自漢以後,歷代開拓。今臨潭、扶南、正平、樂古、珠崖、昌化、延德、瓊山、萬安等郡是。後漢建武中,交趾女子徵側、妹徵貳反,於是九真、日南、合浦蠻俚皆應之,自立為交趾帝。使馬援平定交部,始調立城郭,置井邑。至獻帝,乃立為交州。領郡七。時張津為交趾刺史,士燮為交趾太守,其上表請立為卅,置牧,初理龍編縣,即今安南府縣也。乃置交州牧,徙理蒼梧廣信縣,即今郡蒼梧縣也。建安十六年。又徙理南海番禺縣,即今郡縣也。尋又移理龍編。其邊州,詔使持節給鼓吹,以重威鎮,加九錫六佾之舞。漢末,其地並屬吳,仍分為廣州。領郡三,理番禺。後蜀以建寧太守遙領交州。晉平蜀,亦然。及平吳,仍舊交廣二州。並因前代,交領郡七,廣領郡十。宋分為廣州、領郡十七,理番禺。交州、領郡五,理龍編。越州。領郡三,理臨漳,今合浦郡。齊並因之。廣州領郡二十三,交州領郡九,越州領郡二十。梁陳以來,廢置混雜,不能悉舉。大唐分為十五部,此為嶺南道。所領郡盡得古南越之地,並如其目,不復重出也。
 
2
古南越: 南海郡東至海豐郡四百里。南至恩平郡五百里。西至高要郡二百四十里。北至始興郡八百里。東南到恩平郡四百里。西南到高要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連山郡九百里。東北到海豐郡界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五千四百四十七里,去東京四千九百里。戶五萬八千八百四十,口二十萬一千五百。
 
3
古南越: 廣州今理南海、番禺二縣。秦置南海郡。二漢因之,兼置交州。領郡七。後漢末理於此。吳因之,分置廣州。領郡三,理於此。晉、宋、齊皆因之。晉領郡十,宋領郡十七,齊領郡二十三,皆理於此。梁陳並置都督府。隋平陳,置總管府,後又置番州;煬帝初,復置南海郡。大唐改為廣州,或為南海郡。領縣十二:
 
4
古南越: 南海有玉山,菖蒲澗。天井岡,俗云越王井也。石門水,一名貪泉,即吳隱之所酌賦詩處。
 
5
古南越: 番禺秦漢舊縣。有禺山,尉佗葬於此。
 
6
古南越: 增城漢番禺縣地。吳置東官郡於此。有增江。
 
7
古南越: 货洭漢舊縣也。货音含,洭音匡。
 
8
古南越: 東官
 
9
古南越: 清遠漢中宿縣地。縣北隕山,尉佗於此山上立萬人城。湞陽硤,在縣南。
 
10
古南越: 懷集漢四會縣地。
 
11
古南越: 湞陽漢舊縣。湞音貞。
 
12
古南越: 永固
 
13
古南越: 化蒙
 
14
古南越: 寶安
 
15
古南越: 四會漢舊縣。宋置綏建郡於此。
 
16
古南越: 始興郡東至南康郡界七百里。南至南海郡八百里。西至桂陽郡五百里。北至仁化縣三百二十里,重山無路。東南到南海郡界七百里。西南到桂陽郡師子岡界四百二十里。西北到南陵郡界二百二十里。東北到仁化縣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二里,去東京四千一百四十二里。戶二萬四千二百,口十六萬八千九十。
 
17
古南越: 韶州今理曲江縣。春秋、戰國時,皆楚地。秦屬南海郡。二漢屬桂陽郡。吳分置始興郡,晉因之。宋改為廣興郡。齊又為始興郡。隋平陳,廢始興郡,併其地屬南海郡。大唐置韶州,或為始興郡。領縣六:
 
18
古南越: 始興梁置安遠郡。
 
19
古南越: 曲江有玉山。漢舊縣。
 
20
古南越: 仁化
 
21
古南越: 湞昌
 
22
古南越: 翁源陳清遠郡。
 
23
古南越: 樂昌
 
24
古南越: 義寧郡東無路。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六千三百五里。去東京……戶五千六百五十。無口數。
 
25
古南越: 岡州今理新會縣。秦、二漢並屬南海郡地。東晉末,分置新會郡,宋齊梁陳並因之。隋平陳,郡廢,置封州,後又改為允州,後又改為岡州。煬帝初,州廢,并入南海郡。大唐復置岡州,或為義寧郡。領縣二:
 
26
古南越: 新會有桂山,山出翡翠、孔雀、玄猿。
 
27
古南越: 義寧漢番禺縣地。宋置。
 
28
古南越: 海豐郡東至潮陽郡五百一十七里。南至南海郡四百里。西至南海郡增城縣界……北至南康郡隔山嶺一千六百五十里。東南到潮陽郡界八百里。西南……西北到南海郡增城縣界百五十七里。東北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東京四千八百里。戶九千五百二十。無口數。
 
29
古南越: 循州今理歸善縣。秦、二漢南海郡地,晉亦然。宋屬南海、東官、永平三郡地,齊因之。隋平陳,置循州;煬帝初州廢,置龍川郡。大唐復為循州,或為海豐郡。領縣六:
 
30
古南越: 歸善秦漢龍川縣地。有羅、浮二山。
 
31
古南越: 海豐漢舊縣。
 
32
古南越: 興寧漢龍川縣地。
 
33
古南越: 博羅漢舊縣。
 
34
古南越: 河源
 
35
古南越: 雷鄉
 
36
古南越: 恩平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六千五百里,去東京五千六百里。戶九千。無口數。
 
37
古南越: 恩州今理恩平縣。秦屬南海郡。二漢為合浦郡地。大唐貞觀中置恩州,或為恩平郡。領縣三:
 
38
古南越: 陽江
 
39
古南越: 恩平
 
40
古南越: 杜陵
 
41
古南越: 南陵郡東至南海郡六百四十二里。南至恩平郡九十三里。西至高涼郡三百三十里。北至銅陵郡百二十三里。東南到恩平郡百三十里。西南到高涼郡三百三十里。西北到開陽郡界……東北到新興郡二百六里。去西京五千六百四十里,去東京五千四百五十里。戶七百四十,口二千八百。
 
42
古南越: 春州今理陽春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合浦郡地。隋屬高涼郡。大唐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春州,或為南陵郡。領縣二:
 
43
古南越: 陽春漢高涼縣地。
 
44
古南越: 羅水天寶後置。
 
45
古南越: 臨賀郡東至連山郡二百六十里。南至臨封郡三百六十六里。西至蒼梧郡,山嶺重疊,不知里數。北至江華郡四百里。東南到南海郡八百七十六里。西南到蒼梧郡四百二十二里。西北到開江郡三百二十里。東北到零陵郡山嶺,無里數。去西京……去東京……戶……無口數。
 
46
古南越: 賀州今理臨賀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吳分置臨賀郡,晉因之。宋文帝改為臨慶國。齊復為臨賀郡,陳因之。隋平陳;置賀州;因賀水為名。煬帝初,廢為縣,屬始安、熙平二郡。大唐復置賀州,或為臨賀郡。領縣六:
 
47
古南越: 臨賀漢舊縣。有賀水。
 
48
古南越: 桂嶺漢臨賀縣地。
 
49
古南越: 馮乘漢舊縣。
 
50
古南越: 蕩山
 
51
古南越: 富川漢舊縣。
 
52
古南越: 封陽漢舊縣。
 
53
古南越: 高要郡東至南海郡二百四十里。南至新興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晉康郡一百六十里。北至南海郡清遠縣一百二十四里。東南到南海郡二百里。西南到新興郡一百三十里。西北到晉康郡一百二十四里。東北到南海郡一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去東京四千九百一十三里。戶九千五百五十三,口二萬一百二十。
 
54
古南越: 端州今理高要縣。秦屬南海郡。兩漢並屬蒼梧郡,晉亦然。宋齊並屬南海郡。陳置高要郡。隋平陳,郡廢,置端州;煬帝初州廢,置信安郡。大唐為端州,或為高要郡。領縣二:
 
55
古南越: 高要漢舊縣。
 
56
古南越: 平興漢高要縣地。
 
57
古南越: 感義郡東至連城郡二百五十里。南至連城郡二百里。西至臨江郡百四十九里。北至蒼梧郡九十七里。東南到蒼梧郡一百九十八里。西南到普寧郡二百五十一里。西北到臨江郡一百四十九里。東北到蒼梧郡一百九十八里。去西京五千五百九十六里,去東京五千二百里。戶三千九百八十,口
 
58
古南越: 藤州今理鐔津縣。秦屬南海郡。二漢並屬蒼梧郡。晉屬永平郡。隋平陳,置藤卅;煬帝初州廢,後置永平郡。大唐復為藤州,或為感義郡。領縣三:
 
59
古南越: 鐔津有瘴江。漢猛陵縣地。
 
60
古南越: 感義
 
61
古南越: 安昌
 
62
古南越: 晉康郡東至高要郡百六十里。南至開陽郡二百三十里。西至臨封郡百三十里。北至臨封郡百三十里。東南到新興郡二百七十里。西南到蒼梧郡二百八十四里。西北到臨封郡百三十里。東北到南海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七百五十里,去東京五千一百五十里。戶五千一百,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
 
63
古南越: 康州今理端溪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晉分置晉康郡,宋齊以下因之。隋平陳,廢晉康,并入信安郡。今高要郡也。大唐復為康州,或為晉康郡。領縣四:
 
64
古南越: 端溪漢舊縣。
 
65
古南越: 晉康
 
66
古南越: 悅城
 
67
古南越: 都城漢端溪縣地。
 
68
古南越: 臨封郡東至晉康郡百三十里。南至晉康郡百三十里。西至蒼梧郡八十里。北至臨賀郡三百六十六里。東南到晉康郡百三十里。西南到晉康郡界百三十里。西北到蒼梧郡五十五里。東北到南海郡九十五里。去西京四千八百八十里,去東京四千五百一十里。戶三千九百十,口八千九百二十。
 
69
古南越: 封州今理封川縣。晉以前土地與晉康郡同。梁置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陳,廢梁信郡,改成州為封州;煬帝初,州廢為封川縣,屬蒼梧郡。大唐復置封州,或為臨封郡。領縣二:
 
70
古南越: 封川
 
71
古南越: 開建漢封陽縣地。
 
72
古南越: 開陽郡東至晉康郡三百三十里。南至南陵郡三百八十六里。西至高涼郡百八十里。北至連城郡二百七十七里。東南到銅陵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懷德郡百八十里。西北到思麻嶺四十七里。東北到晉康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二里,去東京五千四百里。戶七百十,口一千八百三十。
 
73
古南越: 瀧州今理瀧水縣。瀧,數江反。秦、二漢土地與晉康郡同。梁置瀧州。隋煬帝初,州廢,瀧州置永熙郡。大唐復置瀧州,或為開陽郡。領縣五:
 
74
古南越: 瀧水漢端溪縣地。
 
75
古南越: 開陽
 
76
古南越: 建水
 
77
古南越: 永寧
 
78
古南越: 正義
 
79
古南越: 高涼郡東至南陵郡三百三十里。南至南潘郡九十里。西至……北至開陽郡三百五十里。東南到南潘郡九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懷德郡九十二里。東北到開陽郡界三百五十里。去西京六千二百六十二里,去東京五千五百二十里。戶五千八百五十,口一萬八千一百四十。
 
80
古南越: 高州今理良德縣。秦以前土地與晉康郡同。二漢屬合浦郡。吳置高涼郡,晉因之。初吳又立高興郡;晉亦有之,其後悉併於高涼郡。齊亦為高涼郡。梁兼置高州。隋平陳,郡廢,而高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屬高涼、永熙二郡地。大唐復為高州,或為高涼郡。領縣三:
 
81
古南越: 良德
 
82
古南越: 電白梁置電白郡。
 
83
古南越: 保定舊保安縣,後改為保定。
 
84
古南越: 連城郡東至蒼梧郡嶂嶺一百七十里。南至懷德郡三百三十里。西至普寧郡九十里。北至感義郡二百里。東南到懷德郡一百七十六里。西南到普寧郡二百里。西北到感義郡二百里。東北到開陽郡二百九十里。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
 
85
古南越: 義州今理岑溪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義州。貞觀元年廢,以其地屬南建州;二年,復置義州。其後或為連城郡。領縣三:
 
86
古南越: 岑溪
 
87
古南越: 永業
 
88
古南越: 連城漢端溪縣地。
 
89
古南越: 新興郡東至義寧郡界四十一里。南至恩平郡界八十二里。西至晉康郡二百七十二里。北至高要郡一百四十里。東南到義寧郡三十四里。西南到銅陵郡一百七十里。西北到晉康郡二百七十二里。東北到高要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五十三里,去東京五千里。戶四千五十,口九萬一百五十。
 
90
古南越: 新州今理新興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合浦郡。晉分置新寧郡,宋齊因之。梁置新州。隋屬信安郡。大唐亦為新州,或為新興郡。領縣三:
 
91
古南越: 新興
 
92
古南越: 永順
 
93
古南越: 索盧
 
94
古南越: 銅陵郡東至新興郡百七十五里。南至銅陵縣八十五里。西至開陽郡二百六十里。北至晉康郡界五十里。東南到新興郡三十五里。西南到南海郡六百三十五里。西北到晉康郡二百七十三里。東北到新興郡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九十里,去東京五千三百六十里。戶六百八十二,口一千九百三十三。
 
95
古南越: 勤州今理富林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合浦郡。隋屬信安郡。大唐置勤州,或為銅陵郡。領縣二:
 
96
古南越: 富林
 
97
古南越: 銅陵
 
98
古南越: 懷德郡東至開陽郡百八十里。南至南潘郡百五十里。西至普寧郡二百里。北至連城郡二百三十里。東南到高涼郡九十二里。西南到溫水郡百九十里。西北到連城郡百七十六里。東北到開陽郡一百八十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二里,去東京五千四百里。戶一千三百九十,口七千三百三十。
 
99
古南越: 竇州今理信義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隋屬永熙郡。大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貞觀八年,改為竇州,或為懷德郡。領縣四:
 
100
古南越: 信義
 
101
古南越: 懷德
 
102
古南越: 潭峨
 
103
古南越: 特亮並漢端溪縣地。
 
104
古南越: 始安郡東至江華郡五百里。南至平樂郡二百一十里。西至融水郡四百九十三里。北至邵陽郡六百八十五里。東南到臨賀郡五百三十里。西南到龍城郡八百里。西北到潭陽郡界百五十里。東北到零陵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四千七百六十里,去東京四千四十里。戶一萬二千七百七十,口七萬一千一十八。
 
105
古南越: 桂州今理臨桂縣。戰國時楚國及越之交。秦為桂林郡地。二漢屬零陵、蒼梧二郡。吳分置始安郡,晉因之。宋改始安為始建國。齊復為始安郡。梁置桂州。隋平陳,置總管府;煬帝初府廢,復置始安郡。大唐為桂州,或為始安郡。有越城嶺,今謂之臨源嶺,即五嶺之一。領縣十:
 
106
古南越: 臨桂漢始安縣。有灕水,一名桂江。又有蜗水,亦曰蜗江。其源多桂,不生雜樹。
 
107
古南越: 靈川
 
108
古南越: 陽朔
 
109
古南越: 蜗浦漢舊縣。
 
110
古南越: 建陵
 
111
古南越: 永豐
 
112
古南越: 永福漢始安縣地。
 
113
古南越: 理定漢始安縣地。隋曰興安,近改。
 
114
古南越: 全義
 
115
古南越: 純化
 
116
古南越: 平樂郡東至臨賀郡界百五十四里。南至開江郡百六十六里。西至始安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零陵郡六百三十九里。東南到開江郡界六十二里。西南到始安郡界一百里。西北到始安郡二百里。東北到江華郡四百里。去西京四千四百三十里,去東京四千二百一十里。戶二千三百三十四,口二萬一千四百一十九。
 
117
古南越: 昭州今理平樂縣。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晉因之。宋屬始建國。齊屬始安郡,隋亦然。大唐武德四年,置樂州。貞觀八年,改為昭州,取昭潭為名。長沙郡本潭州,亦取昭潭為名,則彼此皆有昭潭。郡北有昭岡潭,只在江中,蓋因岡為名。或為平樂郡。領縣三:
 
118
古南越: 平樂
 
119
古南越: 永平
 
120
古南越: 恭城有目巖山,其巖如人目瞳子,黑白分明。有榮山,山多目容。
 
121
古南越: 蒙山郡東至開江郡九十七里。南至始安郡二百四十九里。西至始安郡建陵縣九十里。北至始安郡蜗浦縣四十里。東南到廢博勞縣界九十二里。西南到象郡百七十六里。西北到始安郡五十里。東北到開江郡界三十六里。去西京水陸五千一百里,去東京四千七百里。戶一千一百一十六,口五千九百三十三。
 
122
古南越: 蒙州今理立山縣。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隋為始安郡。大唐置蒙州,或為蒙山郡。郡東有蒙山,山下有水名蒙水,山下居人亦皆姓蒙。領縣三:
 
123
古南越: 立山
 
124
古南越: 純義
 
125
古南越: 東區音歐。並漢蜗浦縣地。
 
126
古南越: 開江郡東至臨賀郡三百二十里。南至蒼梧郡二百二十八里。西至蒙山郡九十七里。北至平樂郡百六十六里。東南到蒼梧郡頓嶺九十里。西南到臨江郡古槎山百五十里。西北到始安郡大陣山八十里。東北到臨賀郡北都洞二百里。去西京五千一百三十里,去東京四千八百五十里。戶一千四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
 
127
古南越: 富州今理龍平縣。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地。梁為開江、武成二郡地,陳置靜州,改開江、武成二郡為逍遙郡。隋平陳,並廢為縣,屬始安郡。大唐又置靜州,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因富水為名。或為開江郡。領縣三:
 
128
古南越: 龍平
 
129
古南越: 開江
 
130
古南越: 思勤並漢臨賀縣地。
 
131
古南越: 蒼梧郡東至臨封郡八十里。南至……西至感義郡百九十里。北至開江郡界……東南到臨封郡五十五里。西南到……西北到開江郡六十里。東北到臨賀郡四百十里。去西京五千五百里,去東京五千一百里。戶一千一百,口六千二百七十。
 
132
古南越: 梧州今理蒼梧縣。秦屬桂林郡。二漢為蒼梧郡,兼置交州,領郡七,理於此。晉以後並因之。梁屬成州。隋平陳,改為封州;煬帝初州廢,屬蒼梧、永平二郡地。大唐為梧州,或為蒼梧郡。領縣三:
 
133
古南越: 蒼梧漢廣信縣城,即此地。
 
134
古南越: 戎城
 
135
古南越: 孟陵漢猛陵縣。
 
136
古南越: 潯江郡東至臨江郡百三十里。南至常林郡二百五十里。西至懷澤郡百五十里。北至蒙山郡三百六十里。東南到常林郡界百二十里。西南到鬱林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象郡三百六十里。東北到臨江郡界百二十里。去西京五千九百六十里,去東京五千七百里。戶一千九百三十,口六千八百三十。
 
137
古南越: 潯州今理桂平縣。秦屬桂林郡。二漢以後并屬鬱林郡。隋屬永平、鬱林二郡地。大唐置潯州,或為潯江郡。領縣三:
 
138
古南越: 桂平漢布山縣地。
 
139
古南越: 皇化漢阿林縣地。
 
140
古南越: 大賓漢布山縣地。
 
141
古南越: 臨江郡東至感義郡百四十九里。南至常林郡九十五里。西至潯江郡百三十里。北至蒙山郡二百四十九里。東南到感義郡界八十三里。西南到潯江郡……西北到蒙山郡八十四里。東北到開江郡……去西京五千七百二十一里,去東京五千三百六十一里。戶五千,口二萬一千。
 
142
古南越: 龔州今理平南縣。秦屬桂林郡。二漢屬蒼梧、鬱林二郡地。晉因之。大唐置龔州,或為臨江郡。領縣六:
 
143
古南越: 平南
 
144
古南越: 武林漢猛陵縣地。
 
145
古南越: 隋建漢猛陵縣地。
 
146
古南越: 大同漢布山縣地。
 
147
古南越: 陽川
 
148
古南越: 寧風
 
149
古南越: 鬱林郡東至平琴郡九十里。南至定川郡一百一十里。西至安樂郡百一十六里。北至懷澤郡百五十里。東南到定川郡百一十里。西南到安樂郡百一十里。西北到懷澤郡百五十里。東北到寧仁郡七十五里。去西京五千五百七里,去東京五千一百六十八里。戶九千一百十,口九萬六百九十。
 
150
古南越: 鬱林州今理石南縣。秦屬桂林郡,漢改為鬱林郡,後漢亦同。梁置定州,後改為南定州。隋平陳,改為尹州;煬帝初為鬱州,尋改為鬱林郡。大唐為鬱林州,或為鬱林郡。領縣五:
 
151
古南越: 石南陳置石南郡於此。
 
152
古南越: 鬱林
 
153
古南越: 興業
 
154
古南越: 興德
 
155
古南越: 潭栗
 
156
古南越: 平琴郡東至寧仁郡二十二里。南至定川郡一百里。西至鬱林郡九十里。北至常林郡九十二里。東南到定川郡百一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懷澤郡百五十里。東北到寧仁郡……去西京六千四百八十里,去東京五千八百三十里。戶七百四十,口三千九百九十。
 
157
古南越: 平琴州今理容山縣。舊鬱林郡地。大唐置平琴州,或為平琴郡。領縣四:
 
158
古南越: 容山
 
159
古南越: 懷義
 
160
古南越: 福陽
 
161
古南越: 古符
 
162
古南越: 安城郡東至懷澤郡界九十七里。南至永定郡二百五十里。西至賀水郡百六十五里。北至象郡界百二十里。東南到懷澤郡百七十里。西南到朗寧郡二百五十七里。西北到賀水郡百二十里。東北到象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五百里,去東京四千一百里。戶一千三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
 
163
古南越: 賓州今理嶺方縣。秦屬桂林郡。二漢為鬱林郡,晉、宋、齊因之。隋屬鬱林郡。大唐置賓州,或為安城郡。領縣三:
 
164
古南越: 嶺方漢舊縣。
 
165
古南越: 瑯琊
 
166
古南越: 保城梁置安城縣於此。後改為保城。
 
167
古南越: 賀水郡東至安城郡百六十五里。南至朗寧郡三百里。西至樂古郡五百七十九里。北至脩德郡四百三十五里。東南到安城郡百二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六百里,去東京四千三百里。戶一千八百,口二千三百三十。
 
168
古南越: 澄州今理上林縣。土地與賓州同。大唐置澄州,或為賀水郡。領縣四:
 
169
古南越: 上林漢嶺方縣地。
 
170
古南越: 止戈漢嶺方縣地。
 
171
古南越: 無虞漢嶺方縣地。
 
172
打開字典 古南越: 賀水漢潭中縣地。
 
173
古南越: 常林郡東至……南至寧仁郡五十里。西至懷澤郡百里。北至懷澤郡百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六千二百里,去東京五千四百里。戶一千七百二十,口一萬二百三十。
 
174
古南越: 繡州今理常林縣。秦屬桂林郡。二漢屬鬱林郡,晉以後因之。隋屬鬱林郡。大唐平蕭銑,置繡州,或為常林郡。領縣三:
 
175
古南越: 常林
 
176
古南越: 阿林漢舊縣。
 
177
古南越: 羅繡
 
178
古南越: 象郡東至蒙山郡百七十六里。南至懷澤郡三百里。西至龍城郡二百里。北至始安郡四百七十里。東南到潯江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脩德郡二百九十里。西北到龍城郡二百里。東北到龍城郡界二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九百八十九里,去東京四千六百八十里。戶二千九百七十,口一萬八千九十。
 
179
古南越: 象州今理武化縣。秦屬桂林郡。二漢屬鬱林郡地。吳又分置桂林郡,晉、宋、齊皆因之。隋平陳,置象州,因象山為名。煬帝廢入始安郡。大唐復置象州,或為象郡。秦之象郡,今合浦郡是也,非今象郡。領縣三:
 
180
古南越: 武化
 
181
古南越: 陽壽
 
182
古南越: 武仙並漢中留縣地。
 
183
古南越: 龍城郡東至始安郡四百七里。南至歸化州百二十里。西至龍水郡二百九里。北至融水郡三十里。東南到象郡二百里。西南到脩德郡百八十里。西北到龍水郡二百四十里。東北到始安郡八百里。去西京五千四百七十里,去東京五千六百里。戶一千四百四十二,口萬五百五十。
 
184
古南越: 柳州今理馬平縣。秦土地與象郡同。晉以後屬桂林郡。隋屬始安郡。大唐平蕭銑,置昆州,貞觀八年改為柳州,或為龍城郡。領縣五:
 
185
古南越: 馬平
 
186
古南越: 龍城
 
187
古南越: 洛封
 
188
古南越: 洛容
 
189
古南越: 象並漢潭中縣地。
 
190
古南越: 融水郡東至始安郡四百九十三里。南至龍城郡三十里。西至武陵山二百里。北至潭陽郡三百八十五里。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去東京四千四百七十里。戶一千二百三十,口七千五百。
 
191
古南越: 融州今理融水縣。土地與龍城郡同。大唐置融州,或為融水郡。領縣三:
 
192
古南越: 融水
 
193
古南越: 黃水
 
194
古南越: 武陽
 
195
古南越: 朗寧郡東至永定郡三百里。南至臨潭郡二百八十二里。西至橫山郡六百四十二里。北至賀水郡三百里。東南到寧越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羈縻左州五百里。西北到思恩州四百九十里。東北到安城郡二百五十七里。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東京五千三百二十七里。戶二千八百九十,口七千三百。
 
196
古南越: 邕州今理宣化縣。秦屬桂林郡。二漢以後屬鬱林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晉州,貞觀五年改為邕州,或為朗寧郡。領縣七:
 
197
古南越: 宣化漢嶺方縣地。
 
198
古南越: 朗寧
 
199
古南越: 思龍
 
200
古南越: 如和
 
201
古南越: 武緣漢嶺方縣地。
 
202
古南越: 封陵
 
203
古南越: 晉興
 
204
古南越: 懷澤郡東至常林郡一百里。南至鬱林郡百五十里。西至寧浦郡二百里。北至象郡三百里。東南到鬱林郡百五十里。西南到安城郡九十四里。西北到安城郡百七十里。東北到潯江郡百五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八十里,去東京五千一百二十里。戶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
 
205
古南越: 貴州今理鬱平縣。古西甌、駱越之地。秦屬桂林郡,徙謫人居之。自漢以下,與鬱林郡同。大唐置貴州,或為懷澤郡。領縣四:
 
206
古南越: 鬱平
 
207
古南越: 懷澤
 
208
古南越: 義山
 
209
古南越: 潮水漢廣鬱縣地。
 
210
古南越: 寧仁郡東至常林郡八十里。南至定川郡百里。西至平琴郡二十二里。北至常林郡五十里。東南到普寧郡百五十里。西南到平琴郡五十五里。西北到常林郡百里。東北到常林郡三十五里。去西京六千四百三十八里,去東京五千七百里。戶一千三百,口六千二百二十。
 
211
古南越: 黨州今理善勞縣。秦桂林郡地。大唐置黨州,或為寧仁郡。領縣四:
 
212
古南越: 善勞
 
213
古南越: 撫安
 
214
古南越: 善文
 
215
古南越: 寧仁
 
216
古南越: 寧浦郡東至懷澤郡二百里。南至寧越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永定郡百五十里。北至安城郡二百六十里。東南到樂山縣百七十里。西南到寧越郡百四十五里。西北到永定郡百五十七里。東北到當郡寧浦縣百五十五里。去西京五千五百三十五里,去東京四千七百里。戶一千九百二十,口八千三百四十。
 
217
古南越: 橫州今理寧浦縣。秦桂林郡。二漢鬱林、合浦二郡地。吳置寧浦郡,晉因之,宋齊不改。梁又分置簡陽郡。隋平陳,二郡並廢,置簡州,後又為緣州;煬帝廢州,屬鬱林郡。大唐割為橫州,或為寧浦郡。領縣三:
 
218
古南越: 寧浦漢廣鬱縣地。
 
219
古南越: 淳風漢高淳縣地。
 
220
古南越: 樂山漢高涼縣地。
 
221
古南越: 橫山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以上疆境與朗寧郡同。去西京五千二百里,去東京四千八百六十里。戶四千一百六十,口一萬七百二十。
 
222
古南越: 田州今理都救縣。土地與朗寧郡同。大唐為田州,或為橫山郡。領縣五:
 
223
古南越: 都救
 
224
古南越: 惠佳
 
225
古南越: 武龍
 
226
古南越: 橫山
 
227
古南越: 如賴
 
228
古南越: 脩德郡東至象郡陽壽縣百三十里。南至象郡武化縣百一十里。西至懷澤郡九十三里。北至歸化州百五十里。東南到象郡界百八十里。西南到懷澤郡百三十里。西北到賀水郡八十五里。東北到龍城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二十七里,去東京四千八百九十三里。戶一千八百一十,口七千五十。
 
229
古南越: 嚴州今理來賓縣。秦桂林郡地。大唐乾封三年,置嚴州,或為脩德郡。領縣三:
 
230
古南越: 來賓
 
231
古南越: 脩德
 
232
古南越: 歸化
 
233
古南越: 龍池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五千八百里,去東京四千三百里。戶一千三百,口五千二百。
 
234
古南越: 山州今理龍池縣。土地與白州同。大唐為山州,或為龍池郡。領縣二:
 
235
古南越: 龍池
 
236
古南越: 盆山
 
237
古南越: 永定郡東至寧浦郡百五十里。南至寧浦郡百四十里。西至朗寧郡三百里。北至安城郡二百五十五里。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五千三百里,去東京四千九百里。戶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
 
238
古南越: 巒州今理永定縣。秦屬象郡。大唐置淳州,天寶元年改為永定郡,乾元元年復為淳州,永貞元年改為巒州。領縣三:
 
239
古南越: 永定
 
240
古南越: 武羅
 
241
古南越: 靈竹
 
242
古南越: 招義郡東至當郡吳川縣大海一百四十里。南至海康郡二百五十里。西至合浦郡二百五十里。北至陵水郡一百五十里。東南到海康郡一百七里。西南到零綠縣一百二十里,至大海。西北到南昌郡二百三十里。東北到陵水郡百五十里。去西京七千四百十五里,去東京五千七百五里。戶一千二百六十八,口九千四百一十。
 
243
古南越: 羅州今理石城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地。宋屬高涼郡,齊因之。梁陳置羅州因宋置羅縣為名。及高興郡。隋平陳,郡廢,羅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并其地入高涼郡。大唐復為羅州,或為招義郡。領縣五:
 
244
古南越: 石城
 
245
古南越: 吳川
 
246
古南越: 南河
 
247
古南越: 招義
 
248
古南越: 零綠
 
249
古南越: 南潘郡東至高涼郡九十里。南至大海百五十六里。西至陵水郡百二十二里。北至懷德郡百五十里。東南到大海百六十里。西南到陵水郡百里。西北到溫水郡百十五里。東北到高涼郡九十里。去西京七千百八十七里,去東京六千三百八十九里。戶二千九百五十,口八千九百六十。
 
250
古南越: 潘州今理茂名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宕,徒浪反。八年改為潘州,或為南潘郡。領縣三:
 
251
古南越: 茂名
 
252
古南越: 南巴
 
253
古南越: 潘水
 
254
古南越: 普寧郡東至感義郡二百五十九里。南至懷德郡二百里。西至溫水郡九十五里。北至臨江郡百九十里。東南到感義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寧仁郡百五十里。西北到隋建縣三百六十里。東北到連城郡百里。去西京五千九百十里,去東京五千四百八十里。戶四千九十,口一萬七千八十。
 
255
古南越: 容州今理北流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隋為合浦、永平二郡地。大唐平蕭銑後,置銅州,貞觀八年改銅州為容州,州有容山。或為普寧郡。州南去三十餘里,有兩石相對,狀若關門,闊三十步,俗號鬼門關。漢伏波將軍馬援討林邑蠻,路由於此。立碑,石龜尚在。昔時往交趾,皆由此關。其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諺云:「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領縣六:
 
256
古南越: 北流
 
257
古南越: 普寧
 
258
古南越: 陵城
 
259
古南越: 渭龍
 
260
古南越: 羅竇
 
261
古南越: 欣道
 
262
古南越: 陵水郡東至南海郡千一百四十四里。南至招義郡界五十五里。西至南昌郡二百三十里。北至溫水郡三百八十二里。東南到南潘郡四十里。西南到招義郡百五十里。西北到南昌郡三百里。東北到……去西京五千七百十八里,去東京五千三百七十里。戶一千六百二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263
古南越: 辯州今理石龍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大唐置辯州,或為陵水郡。領縣三:
 
264
古南越: 石龍
 
265
古南越: 陵羅
 
266
古南越: 龍化並漢高涼縣地。
 
267
古南越: 南昌郡東至陵水郡三百里。南至招義郡三百三十里。西至朗平山八十里。北至定川郡一百里。東南到招義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合浦郡二百里。西北到定川郡七十五里。東北到溫水郡二百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七十五里,去東京五千九百一十九里。戶二千五百二十,口九千四百九十。
 
268
古南越: 白州今理博白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隋屬合浦郡。大唐平蕭銑,於此置南州,尋改為白州,或為南昌郡。領縣五:
 
269
古南越: 博白
 
270
古南越: 建寧
 
271
古南越: 周羅
 
272
古南越: 龍豪
 
273
古南越: 南昌並漢合浦縣地。
 
274
古南越: 定川郡東至普寧郡百二十五里。南至南昌郡百里。西至鬱林郡百一十里。北至寧仁郡百里。東南到南昌郡……西南到……西北到鬱林郡百里。東北到……去西京六千一百五里,去東京五千八百三十六里。戶一千六百四十,口一萬一千七百五十。
 
275
古南越: 牢州今理南流縣。秦屬象郡地。二漢屬日南郡。吳省。晉平吳,復置。宋分置南流郡。齊梁曰定川郡。隋屬合浦郡。大唐置義州,後改為智州,又改為牢州,或為定川郡。領縣三:
 
276
古南越: 南流
 
277
古南越: 定川
 
278
古南越: 宕川
 
279
古南越: 寧越郡東至安樂郡四百里。南至大海二百五十里。西至臨潭郡六百三十里。北至寧浦郡三百五十里。東南到合浦郡七百里。西南到玉山郡六百里。西北到朗寧郡三百五十里。東北到懷澤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五千二百五十里,去東京四千二百里。戶二千三百四十,口一萬四千四十。
 
280
古南越: 欽州今理欽江縣。晉以前與白州同。宋齊以來置宋壽郡。梁又置安州。隋平陳,郡廢而安州如故,後改安州為欽州;煬帝初州廢,置寧越郡。大唐為欽州,或為寧越郡。領縣五:
 
281
古南越: 欽江
 
282
古南越: 靈山
 
283
古南越: 遵化
 
284
古南越: 內亭
 
285
古南越: 保京並漢合浦縣地。
 
286
古南越: 安南都護府東至朱鳶縣界水路五百里。南至朱鳶縣界阿勞江口水路百四十九里。西至九真郡界水路四百一十六里。北至武平縣界江源二百五十里。東南到朱鳶縣界五百里。西南到文陽郡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承化郡嘉寧縣江鎮一百五十里。東北到交趾縣十里。去西京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去東京七千二百二十五里。戶二萬四千七百三十,口九萬九千六百五十。
 
287
古南越: 安南府今理宋平縣。秦屬象郡。漢交趾、日南二郡界,今南方夷人,其足大指開廣,若並足而立,其趾則交,故名交趾。後漢因之,兼置交州。領郡七,理於此。晉、宋、齊並因之。晉領郡七,宋領郡八,齊領郡九,皆理於此。宋又置宋平郡,齊因之,亦為交趾郡地。梁、陳因之。隋平陳,郡廢,置交州;煬帝初州廢,置交趾郡。大唐為交州,後改曰安南都護府。領縣七:
 
288
古南越: 宋平宋置宋平郡在此。
 
289
古南越: 朱鳶吳軍平縣地。舊置武平郡。鳶,以專反。
 
290
古南越: 龍編漢舊縣。
 
291
古南越: 太平
 
292
古南越: 交趾漢龍編縣地。
 
293
古南越: 武平吳舊縣。
 
294
古南越: 平道齊置昌國縣。
 
295
古南越: 武峨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七千三百里,去東京六千八百里。戶一千八百五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296
古南越: 武峨州理武峨縣。土地與安南府同。大唐置武峨州,或為武峨郡。領縣五:
 
297
古南越: 如馬
 
298
古南越: 武勞
 
299
古南越: 武緣
 
300
古南越: 梁山
 
301
古南越: 武峨
 
302
古南越: 龍水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二百二十,口三千二百三十。
 
303
古南越: 粵州理龍水縣。土地與安南府同。大唐為粵州,或為龍水郡。領縣四:
 
304
古南越: 龍水
 
305
古南越: 崖山
 
306
古南越: 東璽
 
307
古南越: 天河
 
308
古南越: 忻城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二百,口五千三百。
 
309
古南越: 芝州理忻城縣。土地與安南府同。大唐為芝州,或為忻城郡。領縣一:
 
310
古南越: 忻城
 
311
古南越: 九真郡東至安南府……南至日南郡界……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八千八百里,去東京八千一百里。戶四萬七百,口十三萬五千三十。
 
312
古南越: 愛州今理九真縣。秦象郡地。漢武置九真郡,後漢同。晉亦屬九真郡,宋齊因之。梁置愛州。隋為九真郡。大唐為愛州,或為九真郡。領縣六:
 
313
古南越: 九真
 
314
古南越: 安順
 
315
古南越: 崇平
 
316
古南越: 日南並漢居風縣地。
 
317
古南越: 無編漢舊縣。又有漢西于縣故城,在今縣東。
 
318
古南越: 軍寧
 
319
古南越: 福祿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口
 
320
古南越: 福祿州理安遠縣。土地與九真郡同。大唐為福祿州,或為福祿郡。領縣二:
 
321
古南越: 柔遠
 
322
古南越: 唐林
 
323
古南越: 文陽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六百三十,口三千四十。
 
324
古南越: 長州理文陽縣。土地與九真郡同。大唐為長州,或為文陽郡。領縣四:
 
325
古南越: 銅蔡
 
326
古南越: 長山
 
327
古南越: 其常
 
328
古南越: 文陽
 
329
古南越: 日南郡東至福祿郡界一百里。南至羅伏郡界一百五十里。西至環王國界八百里。北至九真郡界六百里。東南到海百五十里。西南到當郡界四百里。西北到靈跋江四百七十里。東北到陵水郡五百里。去西京陸路一萬二千四百五十里,水路一萬七千里。去東京陸路一萬五百九十五里,水路一萬七千二百二十里。戶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萬三千八百一十八。
 
330
古南越: 驩州今理九德縣。古越裳氏國,重九譯者也。秦屬象郡。二漢屬九真郡。吳分置九德郡,晉、宋、齊因之。隋置驩州,後為日南郡。大唐為驩州,或為日南郡。領縣四:
 
331
古南越: 九德晉舊縣。
 
332
古南越: 越裳吳舊縣。
 
333
古南越: 懷驩音歡。
 
334
古南越: 浦陽晉舊縣。
 
335
古南越: 承化郡東……南……西……北……東南到安南府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七千七百一十里,去東京戶一千九百二十,口五千一百一十。
 
336
古南越: 峰州今理嘉寧縣。古文朗國,有文朗水。亦陸梁地。秦屬象郡。二漢屬交趾郡。吳分置新興郡。晉武改為新昌郡,宋齊因之。陳兼置興卅。隋平陳,郡廢,改為峰州;煬帝初州廢,併入交趾郡。大唐復置峰州,或為承化郡。領縣五:
 
337
古南越: 嘉寧
 
338
古南越: 承化
 
339
古南越: 新昌並漢麊泠縣地。麊音麋。
 
340
古南越: 嵩山
 
341
古南越: 珠綠
 
342
古南越: 玉山郡東至合浦郡界三百里。南至大海,不知里數。西至武安州三百七十里。北至恩平郡七百五十里。東南到海,不知里數。西南到當郡寧海縣二百四十里。西北到蘇茂郡一百三十里。東北到寧越郡六百里。去西京七千二十里,去東京七千四百二十里。戶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一十。
 
343
古南越: 陸州今理烏雷縣。秦象郡地。漢以來屬交趾郡。梁分置黃州及寧海郡。隋平陳,郡廢,改黃州為玉州;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寧越郡。大唐復置玉州,上元二年改為陸州,州界有陸水。或為玉山郡。領縣三:
 
344
古南越: 烏雷
 
345
古南越: 寧海
 
346
古南越: 華清
 
347
古南越: 合浦郡東至南昌郡二百里。南至招義郡三百五十里。西至寧越郡五百里。北至懷澤郡一百里。東南到南昌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招義郡五百七十里。西北到安南都護府一千里。東北到寧越郡七百里。去西京六千五百四十里,去東京五千八百三十里。戶三千一十,口一萬三千二十。
 
348
古南越: 廉州今理合浦縣。秦象郡地,漢置合浦郡,後漢同。吳改為珠官。晉又為合浦郡。宋因之,兼置臨瘴郡及越州。領郡三,理於此。時西江督護陳伯紹請置,遂以為刺史,始立州鎮,穿山為城門,威服俚獠。齊又因之。煬帝改為祿州,尋改為合州,又廢州置合浦郡。大唐置廉州,州界有瘴江。或為合浦郡。領縣四:
 
349
古南越: 合浦
 
350
古南越: 封山
 
351
古南越: 蔡龍
 
352
古南越: 大廉並漢合浦縣。
 
353
古南越: 安樂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 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一百一十,口五千一百三十。
 
354
古南越: 巖州理安樂縣。土地與合浦郡同。大唐為巖州,或為安樂郡。領縣四:
 
355
古南越: 常樂
 
356
古南越: 思封
 
357
古南越: 高城
 
358
古南越: 石巖
 
359
古南越: 海康郡東至大海二十里。南至珠崖郡四百三十里。西至大海二百里。北至招義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大海十五里。西南到大海一百里。西北到招義郡一百六十里。東北到招義郡界二百五十里。去西京六千五百一十里,去東京五千九百三十里。戶四千三百三十,口二萬五百七十。
 
360
古南越: 雷州今理海康縣。秦象郡地。二漢以後並屬合浦郡地。梁分置合州,大同末,以合肥為合州,以此為南合州。隋平陳,又為合州;煬帝初州廢,以屬合浦郡。大唐置雷州,或為海康郡。領縣三:
 
361
古南越: 海康
 
362
古南越: 遂溪
 
363
古南越: 徐聞
 
364
古南越: 溫水郡東至連城郡一百九十里。南至陵水郡三百里。西至南昌郡二百里。北至普寧郡一百十里。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五千三百五里,去東京五千里。戶三千一百八十,口一萬二百二十。
 
365
古南越: 禺州今理峨石縣。秦屬象郡。大唐置宕州,後改為東峨州,又改為禺州,或為溫水郡。領縣四:
 
366
古南越: 峨石
 
367
古南越: 溫水
 
368
古南越: 陸川
 
369
古南越: 扶桑
 
370
古南越: 湯泉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六千八百三十里,去東京六千四百二十里。戶一千三百,口五千二百二十。
 
371
古南越: 湯州今理湯泉縣。秦屬象郡。大唐置湯州,或為湯泉郡。領縣三:
 
372
古南越: 湯泉
 
373
古南越: 綠水
 
374
古南越: 羅韶
 
375
古南越: 臨潭郡東至寧越郡六百三十里。南至……西至……北至朗寧郡二百八十二里。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六百六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376
古南越: 瀼州今理臨江縣。瀼音而章反。隋大將軍劉方始開此路,置鎮守,尋廢不通。大唐貞觀中,清平公李弘節尋劉方故道,開置瀼州,以達交趾。今州在鬱林之西南,交趾之東北。州界有瀼水。其後或為臨潭郡。領縣四:
 
377
古南越: 臨江
 
378
古南越: 波零
 
379
古南越: 鵠山
 
380
古南越: 弘遠
 
381
古南越: 扶南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三千六百六十,口一萬二百。
 
382
古南越: 籠州今理武勒縣。大唐使清平公李弘節招降,置籠州,或為扶南郡。領縣七:
 
383
古南越: 武勒
 
384
古南越: 武禮
 
385
古南越: 羅龍
 
386
古南越: 扶南
 
387
古南越: 龍賴
 
388
古南越: 武觀
 
389
古南越: 武江
 
390
古南越: 正平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口
 
391
古南越: 環州今理正平縣。大唐李弘節招降,置環州,或為正平郡。領縣八:
 
392
古南越: 正平
 
393
古南越: 福零
 
394
古南越: 龍源
 
395
古南越: 饒勉
 
396
古南越: 思恩
 
397
古南越: 武石
 
398
古南越: 歌良
 
399
古南越: 蒙都
 
400
古南越: 樂古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六千七百里,去東京六千三百里。戶二百六十,口一千三百。
 
401
古南越: 古州今理樂古縣。土地與臨潭郡同。大唐置古州,或為樂古郡。領縣三:
 
402
古南越: 樂古
 
403
古南越: 古書
 
404
古南越: 樂興
 
405
古南越: 珠崖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七千四百里,去東京六千七百里。戶二千五百,口一萬二千。
 
406
古南越: 崖州今理舍城縣。海中之洲也。其洲方千里。漢武置珠崖、儋耳二郡;昭帝省儋耳,併珠崖;元帝又罷珠崖郡,以其阻絕數反,故罷棄之。與今海康郡之徐聞縣對,自徐聞徑度,便風揚帆,一日一夕即至。梁置崖州。隋置珠崖郡。大唐為崖州,或為珠崖郡。領縣四:
 
407
古南越: 舍城
 
408
古南越: 澄邁
 
409
古南越: 文昌
 
410
古南越: 臨高
 
411
古南越: 昌化郡東至延德郡四百里。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七千四百四十二里。去東京戶一千三百九,口七千三百。
 
412
古南越: 儋州今理義倫縣。土地與珠崖郡同。漢置儋耳郡。大唐置儋州,或為昌化郡。領縣五:
 
413
古南越: 義倫漢儋耳縣城即此。
 
414
古南越: 昌化
 
415
古南越: 感恩
 
416
古南越: 洛場
 
417
古南越: 富羅隋毗善縣,武德五年改置。
 
418
古南越: 延德郡東至萬安郡百六十里。南至大海七里。西至昌化郡四百二十里。北至瓊山郡四百五十里。東南到大海二十七里。西南到大海十里。西北到延德縣九十里。東北到瓊山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八千六百六里,去東京七千七百九十七里。戶八百一十五,口二千八百二十。
 
419
古南越: 振州今理寧遠縣。土地與珠崖郡同。隋置臨振郡。大唐置振州,或為延德郡。領縣五:
 
420
古南越: 寧遠
 
421
古南越: 延德
 
422
古南越: 吉陽
 
423
古南越: 臨川
 
424
古南越: 落屯
 
425
古南越: 瓊山郡東……南至延德郡四百五十里。西……北……東南西南到延德郡四百五十里。西北……東北……去西京八千六百里,去東京七千二百里。戶六百四十,口一千六百八十。
 
426
古南越: 瓊州今理瓊山縣。土地與珠崖郡同。大唐割崖州置瓊州,或為瓊山郡。領縣五:
 
427
古南越: 瓊山
 
428
古南越: 曾口
 
429
 古南越: 容瓊
 
430
古南越: 樂會
 
431
古南越: 顏羅
 
432
古南越: 萬安郡東……南……西至延德郡界……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八千六百里,去東京七千七百九十里。戶七百二十,口一千六百。
 
433
古南越: 萬安州今理萬安縣。土地與珠崖郡同。大唐置萬安州,或為萬安郡。領縣四:
 
434
古南越: 萬安
 
435
古南越: 陵水
 
436
古南越: 富雲
 
437
古南越: 博遼
 
《風俗》 
1
風俗: 五嶺之南,人雜夷獠,不知教義,以富為雄。父子別業,父貧乃有質身於子者。其富豪並鑄銅為大鼓,初成,懸於庭中,置酒以招同類。又多搆讎怨,欲相攻擊,則鳴此鼓,到者如雲。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舊事,尉佗於漢,自稱蠻夷大長老夫臣佗,故俚人呼其所尊為倒老也。言訛故又稱都老云。珠崖環海,尤難賓服,是以漢室嘗罷棄之。漢元帝時,珠崖數反叛,賈捐之上書,言不可煩中國師徒,請罷棄。帝從之。大抵南方遐阻,人強吏懦,豪富兼并,役屬貧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其性輕悍,易興迷節。自尉佗、徵側之後,無代不有擾亂,故蕭齊志云:「憑恃險遠,隱伏巖障,恣行寇盜,略無編戶。」爰自前代,及於國朝,多委舊德重臣,撫寧其地也。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職官十二

《職官十二》 

《東宮官敘》 
1
東宮官敘: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禮所以修外,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中,心也。懌,悅也。立太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言養者,積浸成長也。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太傅之德行而審諭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後,謂其在學時也。入則有保,出則有師,謂燕居出入時也。漢班彪上書曰:「昔成王為孺子,出則周公、召公、史佚,入則太顛、閎夭、南宮适、散宜生,左右前後皆正禮。」是以教諭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慎其身者,謹安護之。秦漢以下,始加置詹事、中庶子及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監護者。漢孝宣帝欲令中郎將許舜監護太子家,疏廣以為示狹,非所以廣太子也。後漢順帝立太子居承光宮,以侍御史种暠監護。有中常侍卒乘衣車來載太子。太子太傅杜喬憂懼不能止,開門將出,而暠至,手劍當車曰:「太子國之儲副,人命所繫。常侍來,無尺一,何以得將太子去,何知不與內寵姦臣共挾邪謀。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乃遣喬詣臺啟白,得中決敕,乃聽之。自魏明帝以後,久曠東宮,制度闕廢,官司不具。吳孫權即位,孫登為太子,兼置四友等官。以諸葛恪為左輔,張休為右弼,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於是東宮號為多士。晉初,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諸官並未置。唯置衛率令典兵,二傅并攝眾事。至咸寧元年,始置詹事,以領宮事。宋孝武置東宮率更令等官,其中庶子、庶子、中舍人、舍人、洗馬各減舊員之半。後周加置太子諫議員四人。至隋罷詹事,分東宮置門下坊、典書坊,北齊已有典書坊。以分統諸局。比門下、內史二省。門下坊有左庶子二人,內舍人四人,錄事二人,統司經、宮門、內直、典膳、藥藏、齋帥等六局。典書坊有右庶子二人,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領內坊。大唐置詹事府以統眾務,置左右二春坊以領諸局。龍朔二年,改門下坊為左春坊,典書坊為右春坊。咸亨初復舊。景雲元年又改為之。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中允二人,司議郎四人,錄事二人,左諭德一人,左贊善大夫五人,崇文館校書二人,亦統六局。六局之中,唯改齋帥為典設,餘局名與隋同。其六局長官,唯司經置洗馬,宮門置大夫,餘各置監,以局名冠之,所職如其名。龍朔中,改宮門大夫及諸監並為郎,遂為永制也。右春坊置右庶子二人,中舍人二人,舍人四人,錄事二人,右諭德一人,右贊善大夫五人,通事舍人八人,兼領內坊。內坊置典內二人,掌閤內諸事。諸坊局小吏各有差。因隋制也。
 
《太子六傅》 
1
太子六傅: 三太 三少
 
2
太子六傅: 太子師、保、二傅,殷周已有。二傅為太傅、少傅。詩小弁篇,太子之傅作焉,以刺幽王。弁音步干反。逮乎列國,秦亦有之。孝公時,商鞅設法黥太子師傅是也。漢高帝以叔孫通為太子太傅,位次太常後,亦有少傅。初,叔孫通為太子太傅。高帝欲立趙王,廢太子,通諫曰:「昔晉獻公以驪姬故廢太子,晉國亂者數十年。秦不早定扶蘇,終使滅祀。今太子仁孝,陛下必廢嫡立庶,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上曰:「公罷,吾戲耳。」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戲乎!」又高帝東征,留太子監關中兵,謂張良曰:「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後太子幾廢,良立策,召四皓以免。又竇嬰為太傅,景帝欲廢太子,嬰數爭不得,因謝病屏居,田南山下。又疏廣字仲翁,為太傅,兄子受為少傅,父子並為師傅,朝廷以為榮。後皆請免,歸鄉里,公卿祖餞東都門外。百姓觀者歎曰:「賢哉二大夫。」初太子外祖許伯,以太子少,請使其弟舜監護太子家。廣曰:「太子國儲副君,師友必天下英俊,不宜獨親外家。今官屬已備,若親暱外家,非所以廣太子德於天下也。」上善之。又夏侯勝字長公,為太傅,卒官,太后以嘗受尚書於勝,素服五日,以報師傅之恩,儒者以為榮。又萬石君石奮、韋玄成、丙吉並為太傅。又匡衡、王丹並為少傅。後漢太傅禮如師,不領官屬,而少傅主太子官屬。光武大會百官曰:「誰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意,皆言太子舅執金吾陰識可。博士張佚曰:「今陛下立太子,為陰氏乎?為天下乎?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宜用天下賢才。」上曰:「欲署者,以輔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即拜佚為太傅,桓榮為少傅。又明帝以鄧禹先帝名臣,拜太子太傅。漢魏故事,太子於二傅執弟子禮,皆為書不曰令。少傅稱臣,而太傅不臣。吳薛綜,綜子瑩、瑩子兼,三代並為太子少傅。晉泰始三年,武帝始建置東宮,各置一人。尚未置詹事,宮事無大小,皆由二傅。少傅立草,太傅書真,以為儲訓。並有功曹、主簿、五官。秩與後漢同。皇太子先拜,諸傅然後答之,如弟子事師之禮。二傅不得上疏曲敬。武帝後以儲副體尊,遂命諸公居之。以本位重,故或行或領。時侍中任愷,武帝所親敬,復使領之,蓋一時之制也。咸寧元年,以給事黃門侍郎楊珧為詹事,掌宮事,二傅不復領官屬。及楊珧為衛將軍,領少傅,復省詹事,遂崇廣傅訓,命太尉賈充領太保,司空齊王攸領太傅,所置吏屬復如舊。二傅皆進賢兩梁冠,黑介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晉令曰:「太子太保銀印青綬。」其後,太尉汝南王亮、車騎將軍楊駿、司空衛瓘、石鑒皆領傅、保,猶不置詹事,以終武帝之代。惠帝元康元年,復置詹事。二傅給菜田六頃,田騶五十人,夏後不及田者,食俸一年。給赤耳安車一乘。及愍懷建宮,乃置六傅,三太三少。晉書曰:「東宮舊制,月請錢五十萬,以備眾用。愍懷太子恆探取三月以供嬖寵。」以景帝諱師,故改太師為太帥,通省尚書事詹事,文書關由六傅。職官要錄曰:「晉太子六傅,各有丞一人。」自元康之後,諸傅或二或三,或四或六。渡江之後,有太傅少傅,不立師保。晉王導為太傅。時孝懷太子為胡所害,始奉諱,有司奏天子三朝舉哀,群臣一哭而已。導以皇太子普天有情,群下宜同三朝之制。元帝從之。又齊王攸領太傅,作太傅箴,獻於太子。傅玄亦有少傅箴。又任愷、山濤、張華並為少傅。又云衛瓘領少傅,加千兵百騎,鼓吹之府。山公啟事曰:「太子保傅,不可不高盡天下之選。羊祜秉德尚義,可出入周旋,令太子每睹儀形。方任雖重,比此為輕。又可朝會,與聞國議。」宋有太傅、少傅,各兼丞一人。其保傅並銀章青綬。齊與宋同。武帝時以王儉為少傅。舊太子敬二傅同,至是,朝議接少傅以賓友之禮。梁太傅位視尚書令,少傅視左僕射。職官要錄曰:「三少舊視左僕射,冠服同三太也。」陳因之。自宋以下,唯有傅而無師、保。後魏有太師、太傅、太保,謂之東宮三師;少師、少傅、少保,謂之東宮三少。孝明在東宮,宣武皇帝欲以崔光為太子師傅,光固辭。帝令太子南面再拜,宮臣皆從太子拜。光北面立,不敢答拜,唯西面拜謝而出,乃授光太子少傅。北齊皆有之,出則三師在前,三少在後。後周不置。隋與北齊同。大唐六傅不必備,唯其人。太子出則乘輅備儀,以為後從。貞觀中,太宗撰太子接三師之儀,出殿門迎,太子先拜,三師答拜,每門讓。三師坐,太子乃坐。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名惶恐再拜。先天元年十二月,詔東宮三師三少,宜開府置令丞各一人,隸詹事府。尋罷。
 
《太子賓客》 
1
太子賓客: 漢高帝時,有四人年老,以上慢侮,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謂之四皓。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高帝不能致。及將廢太子,太子迎四人至,侍從太子,鬚眉皓白,衣冠甚偉。高帝既見,曰:「煩公幸卒護太子。」太子由是不廢。至孝武帝,又為太子立博望苑,使通賓客。晉元康元年,愍懷太子始之東宮,惠帝詔曰:「遹幼蒙,今出止東宮,雖賴師傅群賢之訓,其遊處左右,宜得正人,能相長益者。太保衛瓘息庭,司空隴西王泰息略,太子太傅楊濟息毖,太子少師裴楷息憲,太子少傅華廙息恆,各道義之門,有不肅之訓。其令五人更往來與太子習數,備賓友也。」其時雖非官,而謂之東宮賓客,皆選文義之士,以侍儲皇。其後無聞。大唐顯慶元年正月,以左僕射兼太子少師于志寧兼太子太傅,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禮部尚書許敬宗,並為皇太子賓客,遂為官員,定置四人。掌調護侍從規諫。凡太子有賓客之事,則為上齒,蓋取象於四皓焉。資位閑重,其流不雜。天寶中,賀知章自太子賓客度為道士,還鄉,捨宅為觀。玄宗賦詩贈別,時議榮之。
 
《太子詹事》 
1
太子詹事: 丞 主簿 司直
 
2
太子詹事: 詹事,秦官,應劭曰:「詹,省也,給也。」漢因之,掌皇后、太子家。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隨其所在以名官。漢官曰:「詹事,位在長秋上,亦宦者,主中諸官。」後漢志曰:「初,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職,并大長秋。是後,皇后當法駕出,則中謁中宦者職吏權兼詹事,奉引訖罷。宦者誅後,尚書選兼職吏一人奉引,此皆皇后詹事也。」漢時,太子門大夫、庶子、洗馬、舍人,皆屬二傅。其太子家令丞、率更令丞、僕、中盾衛率等官,並屬詹事。竇嬰字王孫,景帝時為詹事。帝弟梁孝王,母竇太后愛之。酒酣,上曰:「千秋萬歲後,傳梁王。」太后歡。嬰引酒卮進上曰:「天下者,高帝天下,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上何以得傳梁王。」太后由是憎嬰。後漢省詹事,而太子官悉屬少傅。魏復置詹事,領東宮眾務。晉不置,至咸寧元年,復置以掌宮事。事具六傅篇。及永康中,復不置。自太安以來,又置,終孝懷之代。其職擬尚書令,掌三令、四率、中庶子、庶子、洗馬、舍人等官。銀印青綬,介幘,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晉卞壼為詹事,時稱卞壼裁斷切直,忠於事上。宋與晉同。齊置府,領官屬。齊沈文季為太子詹事。梁、陳任總宮朝。後魏有太子左右詹事。北齊東宮眾事,無大小皆統之,領三寺左右衛二坊。後周置太子宮正、宮尹。隋開皇初,置詹事,二年罷之。大唐復置詹事府,詹事一人,掌內外眾務,糾彈非違,總判府事。置少詹事一人以貳之。龍朔二年,改詹事為端尹,詹事府為端尹府。少詹事為少尹,咸亨初復舊。垂拱元年,又改詹事為宮尹,少詹事為少尹,神龍初復舊。
 
3
太子詹事: 丞:秦官,漢因之。後漢省。魏、晉隨詹事省置。至晉永康中,詹事特置丞一人,掌文書,關通六傅。過江多用員外郎,遷尚書郎。宋、齊因之。梁、陳制,一梁冠,皂朝服,銅印墨綬。後魏、北齊並有之。後魏楊昱字元略,為詹事丞。孝明為太子,尚在懷抱,其所出入,唯乳母而已,不令官僚聞知。昱諫曰:「太子動止,宜令翼從。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乃詔曰:「自此以後,非朕手敕,勿令兒出宮。宮臣在直,從至萬歲門。」隋初置一人。大唐置二人,掌文武官簿帳、朝集、假使。分判府事。
 
4
太子詹事: 主簿:一人。晉始置,自後歷代皆有。大唐因之,掌付事、句稽、監印、紙筆。
 
5
太子詹事: 司直:二人。大唐龍朔三年置桂坊,比御史臺,置令一人,比大夫;司直二人,比侍御史。掌彈劾宮府寮。其後廢桂坊,以司直隸詹事府。
 
《太子庶子》 
1
太子庶子: 中允 司議郎 中舍人 舍人 通事舍人 諭德 贊善 崇文館學士 洗馬 文學校書 正字 典膳郎 藥藏郎 內直郎 典設郎 宮門郎
 
2
太子庶子: 古者,天子有庶子之官,周官謂之諸子。職諸侯卿大夫之庶子,掌其戒令與其教理,有大事則帥國子而致於太子,唯所用之。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員。宋志云:「後漢置中庶子。」按:齊人鄒陽上疏云「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則庶子之為秦官明矣。漢因之,有庶子,員五人。史丹、王商、歐陽地餘並為中庶子。王莽改曰中尚翼子。後漢員五人,職如侍中,而庶子無員,職如三署中郎。凡庶子主宮中并諸吏之適子及支庶版籍。魏因之。在吳為親近之官。吳張溫言於孫權曰:「中庶子官最親密,切問近對,宜用雋選。」由是以顧譚為之。晉中庶子、庶子各四員,職比侍中、散騎常侍及中書監令,皆以俊茂者為之,或以郡守參選。山公啟事曰:「中庶子缺,宜得俊茂者。以濟陰太守劉儼、城陽太守石崇參選。」晉書曰:「鄭默為中庶子,朝廷以為太子官屬,宜稱陪臣。默上言皇太子體皇極之尊,無私於天下,宮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藩國。事遂施行。」又溫嶠為中庶子,獻侍臣箴,甚見補益。又王珣啟以桓謙為中庶子曰:「東宮之選中庶子,總管門下,尤不可不得其才。」若釋奠,中庶子扶左,庶子扶右。宋與晉同。武冠,平巾幘,絳朝服。元嘉初,詔二率、中庶子隨太子入直上宮。十四年,又詔還直東宮。至齊,其庶子用人卑雜。梁天監七年詔革選。其年,以太子中舍人、司徒從事中郎為之。凡中庶子四人,以功高者一人為祭酒,行則負璽,前後部護駕,與功高中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庶子四人,掌侍從左右,獻納得失,功高者一人與功高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冠服並同前代。陳因梁制。後魏亦有中庶子、庶子官。北齊門下坊,中庶子四人領之;典書坊,庶子四人領之。隋分為左右庶子各二人,分統門下、典書二坊事。劉行本為左庶子,卒後而太子勇廢。文帝曰:「若使劉行本在,勇當不及於此。」大唐亦各二人,分掌左右春坊事。龍朔二年,改左右庶子為左右中護。咸亨初復舊。左擬侍中而右擬中書令。貞觀中,詔曰:「太子與百官書疏,未有制式。近代以來,例皆名目,無以別貴賤。今凡處分論事之書,皇太子並宜稱令,右庶子以下署名,宣奉行書。其餘與諸親及師傅等書,不在此限。」于志寧為太子左庶子,撰諫苑二十卷,以進於太子。太子名承乾。中允、司議郎,司經、洗馬、文學、校書、正字,典膳、藥藏、內直、典設、宮門等局郎丞,崇文館,並屬左春坊。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並屬右春坊。其諭德、贊善亦左右分隸焉。
 
3
太子庶子: 中允:後漢太子官屬有之,職在中庶子下,洗馬上。漢制,太子五日一朝,其非朝日,即使僕及中允朝,朝請問起居。其後無聞。宋、齊有中舍人,是其職也。大唐貞觀初,改太子中舍人為中允,置二員。其後復置中舍人。龍朔二年,又改中允為左贊善大夫。咸亨元年,復為中允,而左贊善仍置焉。中允掌侍從禮儀,駮正啟奏,并監藥及通判坊局事。若庶子闕,則監封題。職擬黃門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諱忠,改為內允。太子遜位而官復舊。
 
4
太子庶子: 司議郎:大唐貞觀五年,皇太子上表請置史職,用司箴誡,乃於門下坊置太子司議郎四人,精選名士以居之。龍朔中分為左右,以左司議郎替司議郎,以右司議郎替舍人。咸亨初復舊。掌侍從規諫,駮正啟奏,并錄東宮記注,分判坊事,職擬給事中。
 
5
太子庶子: 中舍人:晉咸寧初,置中舍人四人,以舍人才學之美者為之,與中庶子共掌文翰,在中庶子下,洗馬上。晉陸雲為中舍人。凡奏事文書皆綜典之,監和嘗藥,月檢奏直臣名,更直五日,典文疏如中書郎。宋亦四人。齊有一人。梁時功高者一人,與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陳因之。後魏、北齊並有之。隋曰內舍人,四員,屬門下坊。煬帝減二人。大唐中舍人二員,掌侍從令書奏疏,通判坊事,擬中書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諱忠,改為內舍人。太子遜位而官復舊。或謂之太子中書舍人。孝和實錄曰:「王友貞,太子中書舍人。」
 
6
太子庶子: 舍人:秦官也。漢因之,比郎中,選良家子孫。晁錯、鄭當時並為太子舍人。後漢無員,更直宿衛,如三署郎中。凡帝初即位,未有太子,太子官屬皆罷,唯舍人不省,屬少府。魏因之。晉有十六人,職比散騎中書侍郎,從駕則正直從,次直守。妃出則次直從。晉王衍以名門超為太子舍人。又樂廣、潘岳、顧榮、夏侯湛並為之。元帝大興元年,以太子舅虞胤為舍人,太子奏曰:「舅甥宜崇敬,不欲降舅氏之親為侍臣。」詔乃轉胤為常侍。山公啟事曰:「太子舍人夏侯湛有盛才而不長理人,有益臺閣。」宋有四人。齊有一人。梁有十六人,掌文記。梁劉杳字士深,為舍人。及昭明太子薨,新宮建,舊人例無住者,敕特留杳焉。陳因梁制。後魏亦有之。北齊典書坊置二十人。隋典書坊有八人。煬帝改為管記舍人,減四員。大唐復為太子舍人,四人,掌侍從表啟,宣行令旨,分判坊事。龍朔二年,改為右司議郎,咸亨元年復舊。
 
7
太子庶子: 通事舍人:齊中庶子屬官有通事守舍人,庶子下有內典書通事舍人二人,掌宣傳令旨,內外啟奏。梁亦有之。視南臺御史,多以餘官兼職。陳因之。北齊門下坊有通事舍人八人。至隋亦有之。煬帝改為宣令舍人,八員。大唐復為通事舍人,亦有八員,掌引導辭見,承令勞問。
 
8
太子庶子: 左右諭德:龍朔三年,初置太子左右諭德各一員,掌侍從贊諭,職比常侍。
 
9
太子庶子: 左右贊善大夫:龍朔二年初置左贊善大夫,替中允;置右贊善大夫,替中舍人。咸亨元年,中允、舍人復舊,而贊善大夫別自為官,左右各五人,皆掌侍從翊贊,比諫議大夫。
 
10
太子庶子: 崇文館學士:魏文帝始置崇文觀,以王肅為祭酒。其後無聞。貞觀中,置崇賢館,有學士、直學士員,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屬左春坊。龍朔二年,改司經局為桂坊,管崇賢館,而罷隸左春坊,兼置文學四員、司直二員。司直正七品上,職為東宮之憲司。府門北向,以象御史臺也。其後省桂坊。而崇賢又屬左春坊。後沛王賢為皇太子,避其名改為崇文館,其學士例與弘文館同。
 
11
太子庶子: 洗馬:秦官,漢亦曰先馬。如淳曰:「前驅也。」國語曰:「句踐親為夫差先馬。」先或作洗。又漢書:「汲黯及姊子司馬安並為太子洗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後漢員十六人,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也。漢選郎中補。安帝時,太子謁廟,洗馬高山冠。非乘從時,著小冠。魏因之。晉有八人,職如謁者,准祕書郎。進賢一梁冠,黑介幘,絳朝服。掌圖籍,釋奠講經則掌其事,餘與後漢同。晉江統為洗馬,太子頗好遊宴,或闕朝侍,統以五事諫之。又陸機、鄧攸、傅咸並為洗馬,又衛玠為洗馬。宋與晉同。齊置一人。梁有典經局,又置八人,掌文翰,尤為清選,皆取甲族有才名者為之,位視通直郎。梁庾於陵拜洗馬,舍人如故。舊事,東宮官屬,,通為清選,洗馬掌文翰,尤其清者。東宮近代用人,皆取甲族有才名者。時於陵、周捨並擢充斯職。武帝曰:「官以人而清,豈限於甲族。」時論美之。陳因之。北齊典經坊洗馬二人。隋曰司經局,置洗馬四人。煬帝減二人。大唐司經局洗馬二人。龍朔二年,改洗馬為司經大夫。三年,改司經局為桂坊。一云析司經局置桂坊。司經大夫通判坊事,罷隸左春坊。咸亨初復舊,掌侍奉及經史圖籍,判局事。
 
12
太子庶子: 文學:漢時郡及王國並有文學,而東宮無聞。魏武置太子文學,魏武為丞相,以司馬宣王為文學掾,甚為世子所親信。自後並無。至後周建德三年,太子文學十人,後省。龍朔三年,置太子文學四員。屬桂坊。桂坊廢而屬司經。開元中,定制為三員,掌侍奉,分掌四部書,判書功事。
 
13
太子庶子: 校書:宋孝建中,洗馬有校書吏四人,自後無聞。北齊有太子校書。隋太子校書有六人。大唐四人,掌讎校經籍。無郎字。初弘文、崇文二館置讎校,開元六年省讎校,置校書。弘文四員,崇文二員。
 
14
太子庶子: 正字:隋太子正字二員,煬帝改為正書。大唐復為正字,亦置二人,掌刊正文字。
 
15
太子庶子: 典膳郎:漢魏以來並有太子食官局。至北齊,門下坊始別置典膳局,有監、丞各二人。隋如北齊之制。大唐典膳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進膳嘗食之事,丞貳之。乾封元年,皇太子久在內不出,典膳丞邢文偉減膳,上啟曰:「竊見禮大戴記曰:『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虧膳之宰。史之義不得不書過,不書則死之。宰之義不得不撤膳,不撤則死之。』近日以來,未甚談議,不接謁見,常三朝之後,但與內人獨居,何由發揮聖智,使睿哲文明者乎!今史雖闕官,宰當奉職,忝備所司,不敢逃死。謹守禮經,遽申減膳。」其年,右史闕,宰臣進擬數人,高宗曰:「邢文偉嫌我兒不讀書,不肯與肉喫,此人甚直,可用。」遂拜焉。
 
16
太子庶子: 藥藏郎:北齊門下坊領藥藏局,有監、丞各二人,侍藥四人。隋如北齊之制。大唐藥藏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和劑醫藥之事,丞貳之。
 
17
太子庶子: 內直郎:齊有太子內直兵局,內直兵史二人。梁有齋內、主璽、主衣、扶侍等局,各置有司,以承其事。陳因之。北齊門下坊領殿內局,有內直監二人,副監四人。隋如北齊制。大唐內直局有郎二人,丞二人,掌符璽、繖扇、几案、衣服之事,丞貳之。
 
18
太子庶子: 典設郎:南齊置齋居局齋居庫,丞一人。梁齋內局各置有司,以承其事。陳因之。北齊門下坊有齋帥局,有太子齋帥、內閣帥各二人。隋如北齊制。大唐典設局有郎四人,掌凡大祭祀湯沐、灑掃、鋪陳之事。
 
19
太子庶子: 宮門郎:秦有太子門大夫,漢因之,員二人,漢官儀曰:「門大夫選四府掾屬。」職比郎將。漢官儀曰:「安帝時,太子謁廟,門大夫乘從,冠兩梁冠。」魏因之。晉太子門大夫准公車令,掌通牋表及宮門禁防。宋因之。梁代視謁者僕射。陳因之。北齊謂之門大夫坊,并統伶官。隋煬帝改門大夫為宮門監。大唐初為宮門大夫。今宮門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東宮殿門管鑰及啟閉之事,丞貳之。
 
《太子家令》 
1
太子家令: 丞 主簿 食官署 典倉署 司藏署
 
2
太子家令: 家令,秦官,屬詹事。服虔曰:「太子稱家,故曰家令。」漢因之,有丞,晁錯為太子家令,以奇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為智囊。疏受亦為太子家令。主倉穀飲食,職似司農、少府。漢代太子食湯沐邑十縣,家令主之。後漢則屬少傅,主倉穀飲食。魏因之。晉又兼主刑獄、穀貨、飲食,職比廷尉、司農、少府。其家令、率更令及僕,為太子三卿。太康八年,進品與中庶子、二率同。自漢至晉,家令在率更下,宋則居上。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主內茵褥床几諸供中之物及官奴婢、月用錢、內庫、鹽米、車牛、刑獄。齊因之。自宋齊以來,清流者不為之。沈約為齊文惠太子家令。至梁天監六年,武帝以三卿陵替,乃詔革選,家令視通直常侍,率更、僕視黃門。陳因之。後魏亦曰三卿。北齊家令有功曹、主簿,領食官、典倉、司藏等三署及領內坊令、丞。隋掌刑法、食膳、倉庫、奴婢等。煬帝改為司府令。大唐復為家令寺,置家令一人,唯不主刑法,餘與隋同。龍朔二年,改家令寺為宮府寺,家令為宮府大夫。咸亨初復舊。丞二人,主簿一人,領食官署、典倉署、司藏署,署令各一人,丞各二人。
 
3
太子家令: 丞:漢家令有丞,後無聞。宋書云「家令丞一人,晉置」。宋齊以後並有之。後周無。隋家令丞二人。大唐因之。龍朔二年,改為宮府丞。咸亨元年復舊。掌判寺事。
 
4
太子家令: 主簿:晉家令有主簿,宋齊因之,自後無。北齊家令有主簿員。隋亦然。大唐因之。掌印并及句舉。
 
5
太子家令: 食官署令、丞:漢詹事屬官有食官令長丞。後漢亦有,而屬少傅,主飲食。晉太子食官令,職如太官令。宋則屬中庶子。齊則屬詹事,掌廚膳之事。梁食官局屬庶子。陳因之。後魏亦有。北齊有食官令、丞,又別領器局、酒局二丞。隋家令寺統食官令、丞,令一人,丞二人。大唐因之,掌飲膳之事。
 
6
太子家令: 典倉署令:後漢太子倉令屬少傅,主倉穀。魏以下無聞。後魏有之。北齊家令寺領典倉署令、丞,典倉署又別領園丞。隋家令寺統典倉令、丞,令一人,丞二人。大唐因之,掌穀藏出納及醯醢庶羞之事。
 
7
太子家令: 司藏署令:晉家令有主物吏四人。梁有錫賜庫局丞庶子,又有東宮衛庫丞。北齊家令寺領司藏署令、丞,司藏又別領仗庫、典作二局丞。隋家令統司藏署令一人,丞二人。大唐因之,掌藏庫財貨營繕之事。
 
《太子率更令》 
1
太子率更... : 丞 主簿
 
2
太子率更... : 率更令,秦官。顏師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漢因之,有丞、主簿、庶子、舍人更直,職似光祿勳而屬詹事。後漢因之,後屬少傅。魏因之。晉主宮殿門戶及賞罰事,職如光祿勳、衛尉,而屬詹事。宋制,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梁、陳、後魏並有之。北齊領中盾署,掌周衛禁防漏刻鐘鼓,亦屬詹事。隋掌伎樂漏刻,有令、丞、錄事各一人。大唐因之,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龍朔二年,改率更寺為司更寺,改令為大夫。咸亨初復舊,丞、主簿各一人。
 
3
太子率更... : 丞:後漢率更置丞一人。歷代悉有,唯後周無。大唐因隋,掌判禮樂刑罰之事。
 
4
太子率更... : 主簿:晉置一人。宋無,齊有之,自後無聞。北齊、隋又有之。大唐因之。掌印及句舉。
 
《太子僕》 
1
太子僕: 丞 主簿 廄牧署
 
2
太子僕: 僕,秦官。漢因之,又有長丞,主車馬。又有太子廄長一人,亦主車馬。後漢因之,而屬少傅,職如太僕。太子五日一朝。其非太子朝日,即與中允入問起居。魏因之。晉主輿馬,兼主親族,如太僕、宗正。從駕乘安車,次家令而屬詹事。宋齊並有之。梁視黃門郎。陳因之。後魏亦有。北齊詹事領僕寺,置令、丞、功曹、主簿,領廄牧署令。隋僕寺置僕一人,掌皇族親疏、車輿騎乘,領廄牧署令。大唐因之,加掌儀仗喪葬而不掌親族。龍朔二年,改僕寺為馭僕寺,改僕為大夫。咸亨初復舊。丞、主簿各一人,統廄牧署。
 
3
太子僕: 丞:梁有之,陳因之。後魏、北齊、隋並有之。大唐因之。
 
4
太子僕: 主簿:晉置,宋無,齊有之。梁、陳、後魏無,北齊、隋皆有之。大唐因之。
 
5
太子僕: 廄牧署令、丞:漢有太子廄長、丞,屬詹事。後漢亦有,而屬少傅,主車馬。魏晉因之。齊東宮屬有內廄局、外廄局,皆有丞。梁陳因之。後魏有之。北齊則曰廄牧署令、丞,車輿局丞。隋僕寺統廄牧署令、丞。大唐因之。掌車馬、閑廄、牧畜之事。
 
《左右衛率府》 
1
左右衛率... : 副率以下官屬
 
2
左右衛率... : 衛率府,秦官。漢因之,屬詹事。後漢主門衛徼循衛士,而屬少傅。魏因之。晉武帝建東宮,置衛率,初曰中衛率。泰始五年,分為左右衛率,各領一軍。惠帝時,愍懷太子在東宮,又加前後二衛率。晉志曰:「凡太子出,前衛率導在前,黃麾,左右二率從,使導輿車。後衛率從,在烏皮外。並帶戟執刀,其服並視左右衛將軍。」山公啟事曰:「太子左率缺,侍衛威重,宜得其才無疾患者。城陽太守石崇,忠篤有文武,河東太守焦勝,清貞著信義,皆其選也。」劉卞為愍懷太子左率,知賈后必害太子,乃問張華,華曰:「君欲如何?」卞曰:「東宮雋乂如林,四率精兵萬人。公居阿衡之任,若得公命,皇太子因朝,使錄尚書事,廢賈后於金墉,兩黃門力耳。」華曰:「廢立大事,恆懼禍甚,又非所能。」賈后微聞,遷卞為雍州刺史,卞恐終露,乃服藥卒。成都王穎為太弟,又置中衛率,是為五率。及江左,省前後率。孝武太元中,又置。宋齊止署左右二率。齊沈約為太子右率。又徐孝嗣自吏部尚書轉領太子右率,臺閣事多以委之。沈文季亦嘗為此官。梁二率視御史中丞。銅印墨綬,武冠,絳朝服。左率領七營,右率領四營。陳有二率。後魏曰左右衛率。北齊謂之左右衛率坊。後周東宮有司戎、司武、司衛等員。隋曰左右率,兼有副率二人。文帝以太子勇頻知時政,欲重宮官之資,故以大臣領其職。蘇孝慈自兵部尚書拜右衛率,尚書如故。上將廢太子,憚其在東宮,乃出為淅州刺史。煬帝改左右衛率為左右侍率,兼置副率二人。大唐為左右衛率府。龍朔二年,改其府為左右典戎衛。咸亨元年復舊。置率各一人,領兵宿衛,督攝隊伍,總判府事。李靖為中書令,行左衛率,轉兵部尚書。
 
3
左右衛率... : 副率各二人,掌貳率事。長史各一人,隋置。大唐因之,掌通判。自長史以下,冑曹以上,諸率府並同。
 
4
左右衛率... : 錄事參軍各一人,隋置。大唐因之,掌句稽監印。
 
5
左右衛率... : 倉曹參軍各一人,隋置。大唐因之。掌官員、假使、儀式、糧廩、膳羞、田園、公廨、選所、監藥等事。
 
6
左右衛率... : 兵曹參軍各一人,隋置。大唐因之。掌府內衛士以上名帳差科及公私馬驢等。
 
7
左右衛率... : 冑曹參軍各一人。隋置為鎧曹。大唐長安中,改為冑曹參軍。神龍初,復為鎧曹。太極中,復為冑曹。掌軍器、儀仗、公廨、營造、罪罰。長史以下官局所領職務,諸率府並同。
 
8
左右衛率... : 親府、勳府、翊府中郎將各一人。梁左右衛率共領十一營,二率各領殿中將軍十人、員外將軍十人。北齊左右衛坊率各領騎官備身員外,又有內直備身正副都督。隋左右衛率下直閤四人,直寢八人,直齋、直後各十人。大唐則曰親、勳、翊三府,各置中郎將、左右郎將各一人。大唐置錄事、兵曹參軍各一人。
 
《左右司禦率府》 
1
左右司禦... : 隋文帝置左右宗衛,其官制如左右衛,各掌以皇族侍衛。煬帝改為左右武侍率。大唐復為左右宗衛率府。龍朔二年,改為左右司禦衛,後改衛為率府焉。神龍初,復為宗衛。景雲二年,復為司禦率府,置率各一人,所掌與左右衛率同。副率以下職亦同,他准此。副率各二人,長史、錄事及倉、兵、冑曹參軍各一人。
 
《左右清道率府》 
1
左右清道... : 隋有左右虞候,各置開府一人,掌斥候,伺姦非。長史以下如左右衛。煬帝改開府為左右虞候,并置副率二人。大唐為左右虞候率府,職擬左右金吾。龍朔二年,改為左右清道衛。神龍初,又為虞候率府。開元初,為清道率府,各置率一人,掌斥候道路,先驅後殿,伺察姦非。副率各二人,長史、錄事及倉、兵、冑曹參軍各一人。
 
《左右監門率府》
1
左右監門... : 隋左右監門率各置一人,掌諸門禁。煬帝改為監門將軍。大唐復為左右監門率,擬左右監門。龍朔二年,改為左右崇掖衛。咸亨初,復舊。垂拱中,改為鶴禁衛。神龍初,復舊。各置率一人,掌門禁、籍傍。副率各二人,長史、錄事參軍及兵、冑二曹參軍各一人。
 
《左右內率府》 
1
左右內率... : 隋置左右內率、副率各一人,掌領備身以上。所領千牛以下與千牛衛同。禁內侍衛,供奉兵仗。大唐為左右內率府。龍朔二年,改為左右奉裕率。咸亨初,復舊。各置率一人,掌侍衛左右,供奉兵仗。副率、長史、錄事參軍及兵、冑二曹參軍各一人。千牛各十六人,掌執細刀弓箭,宿衛侍從。備身各二十八人,掌宿衛侍從。龍朔二年,改太子左右千牛備身為太子左右奉裕,尋復舊。
 
2
左右內率... : 太子旅賁中郎將:旅賁中郎將一人,職如武賁中郎將,宋初置。天子有武賁,習武訓也。諸侯有旅賁,禦災害也。大唐諸率府初有中郎、郎將官。永徽元年,以太子名忠,改諸率府中郎將為旅賁郎將,其郎將改為翊軍。後或改或省。
 
《太孫官屬》 
1
太孫官屬: 大唐永淳元年三月,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將置府寮,高宗召吏部郎中王方慶,問曰:「前代故事如何?」方慶進曰:「臣按周禮,有嫡子,無嫡孫。漢魏以來,皇太子在,亦不立太孫。晉惠帝永寧元年,立愍懷太子第三子襄陽王尚為皇太孫,太子官屬即轉為太孫官屬。南齊永明十年,立文惠太子長子南郡王昭業為皇太孫,便居東宮。今皇太子在而立太孫,旁求載籍,未有前例。」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對曰:「五帝不相沿樂,苟不失上下之序,不虧政理之道,亦何事而不可。詩曰:『貽厥孫謀,以燕翼子。』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孫可以為王父尸』,以其昭穆同也。今陛下肇建皇孫,創斯盛典,所以彰子孫千億之盛,福祚靈長之應也。」上悅,使方慶詳求典故,官屬員品,乃奏太孫府置師、傅、友、文學、祭酒及長史、曹掾、主簿、管記、司錄以下六曹從事等官,各加王府一級。上後頗以為疑,竟不補授而止。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六十

《禮六十》 

《喪遇閏月議》
1
喪遇閏月... : 東晉 宋 齊 梁 後魏
 
2
喪遇閏月... : 東晉孝武帝寧康二年七月,簡文帝崩,再周而遇閏。博士謝攸、孔粲議:「按左氏春秋經,魯襄公二十八年十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卒。其閒相去四十二日,是則乙未閏月之日也。經不書閏月而書十二月,明閏非正,宜附正之文。其不曰二十九年正月,是附前月之證。又禮記曰『喪事先遠日』,則祥除應在閏月。」尚書左丞劉遵議:「喪紀之制,歲數者沒閏,而三年之喪閏在始末者,用舍之論,時有不同,唯當本乎閏之所繫,可以明折衷。經傳具四時以編年,一時無事,經書首月,及其有事,隨月而載,初不書閏者,以閏附正月,不應特見也。唯魯文公六年,書閏月不告朔,指見告朔之餘無事也。又文公元年閏三月後,故傳曰『於是閏三月』,欲審所附,此明證。設此閏遭喪者,取其周忌,應用來年三月,既合喪期大數,得周忌定日。何休亦以為然,朝同論之不嫌。原其所由,在乎閏附前月而不屬後故也。始喪在閏月,以附前,祥除遇之,豈得屬後。立閏有定所,而施用有彼此,求之理例,殊不經通。且喪疑從重,不貳之道,祥用遠日,禮之正典。愚謂周忌故當用七月二十八日,大祥應用閏月晦,既得周忌之正,不失遠日之義。禮之遠日,誠非出月遇閏而然,蓋隨時之變耳。」劉遵用閏月祥。
 
3
喪遇閏月... : 散騎常侍鄭襲議云:「中宗、肅祖皆以閏崩,祥除之變皆用閏之後月。先朝尚爾,閏附七月,用之何疑。荀司徒亦以閏薨,荀家祥亦用閏之後月。諸荀名德相繼,習於禮學,故號為名宗。議者引周官、左氏而非公羊、穀梁。今按周官、左氏傳而書,自書閏月中事,閏月長三十日,長音直兩反。三十日中何得無事,不明閏月,非附月之理也。議者稱,三年之喪二十五月,遇閏之年,便二十六月。三年之喪,不應以閏為月。議者稱,禮傳終身之哀,忌日之謂,不唯周年子卯之謂。代不用子卯。閏月及大月三十日亡,至於無閏之年及與小盡,都是無忌,所以古人用子卯也。簡文皇帝七月二十八日崩,己未之日。今年己未在閏月十日。時不用子卯而用二十八日久矣。若己未在他月,今者不能變改。閏附七月,己未在閏,今者用閏,益合遠日之情也。」
 
4
喪遇閏月... : 吏部郎中劉耽議以為:「喪禮之制,周年沒閏者,議以閏非正月,故略而不數。是以丘明謂之閏三月,公羊則曰天無是月。由此言之,閏無定所,隨節而立,其名稱則在上月。是以卒於閏者,則以所附之月為周;至於祥變,理不得異。豈有始喪則附之於前,祥變則別之於後?以例推之,情所未安。且夫禮雖制情,亦復因情制禮,若情因事伸,則古人順而不奪。是以每於祥葬,咸用遠日,斯所以即順物情,因可伸之。故數年則沒閏,喪禮所不嫌,附於前月,春秋之明義。愚謂國祥用閏月晦,既合經傳附前之義,又得遠日伸情之旨。且喪疑從重,古今所同,詳尋理例,謂此為允。」
 
5
喪遇閏月... : 太常丞殷合議謂:「忌不可遷,存終月也。祥不必本月,尚遠日也。謂宜以七月二十八日為忌,閏月晦而祥。」
 
6
喪遇閏月... : 尚書右丞戴謐議:「尋博士所上祥事,是專用吳商議也。商之所言,依公羊何氏注及禮之遠日也。禮稱三年之喪,十三月而小祥,二十五月而畢。春秋傳曰:『三年之喪,其實二十五月。』此喪服之大數,周月之正文也。又云『喪以月者數閏,以歲者不數閏』。是為有閏則十四月而祥,二十六月而除,不用喪月之常數,所以重周忌之正也。夫練除之節,喪禮之大;終身之哀,忌日之謂。喪中遇閏,禮不可略,周忌之月,不可而移,故緣情以立制,變文而示義也。至閏在喪表,三年之限已全,周忌之正已得,何故於此而復延月邪?議者據左氏之閏三月,公羊無是月,穀梁附月餘日,以明閏非月數,皆應屬前之證。按推考分度,隨以置閏,閏月之所在,年中無常,要當有繫,以名其所在。三月後謂之閏三月,閏三月非三月也。天無是月,非常月也。非無此月,所在無常也。穀梁亦云『積分以成月』。經傳之文,先儒舊說,並不謂閏是餘日不別月數而以六十日為一月也。三年之喪,禮之所重,其為節文,不專一制。亡在於閏,喪者之變,祥除之事,無復本月,應有所附,以正所周。閏在三月後,附於三月,喪紀無違,順序有節,合三傳、三禮意也。若閏非月數,皆屬以前,功服葬月,何以數之?於葬則數,於祥則否,用舍二義,未知安也。凶事遠日,言月中之遠耳;若遷一月,當是遠月,豈遠日之義邪!卜葬之遠,不出於月,卜祥之遠,而乃包閏,卜同遠異,復非所宜也。按何休云『閏死者數閏以正周月』,非死月不得數,大較粗同。但其年無閏,而以乙未為閏之日,考校經傳,未之詳耳。吳商采尋,便為正義,不亦謬乎!閏在喪中,略而不計,祥除值閏,外而不取,重周忌也。閏亡無正,推以附前,喪期不闕,順序不悖,合禮變也。」
 
7
喪遇閏月... : 鄭襲難范甯曰:「以閏三月五日死者,當以來年何月祥?何月為忌日?」答曰:「謂之閏月者,以餘分之日閏益月耳,非正月也。非正月,則吉凶大事皆不可用,故天子不以告朔,而喪者不數以閏月死。既不數之,禮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自然當以來年四月小祥,明年四月大祥也。所謂忌日者,死者之日月耳。今以閏月,來年無閏月,安得有忌日邪!當以後歲閏月五日為忌,是五年再有忌日也。」難曰:「忌日之感,終身之慼,罔極之恩,不離一日。今須後閏,則三年之忌,不亦遠乎!傳稱子卯不樂,謂之疾日。先儒以為甲子、乙卯。誠如是,自宜以日辰為忌,遇之而感耳。」
 
8
喪遇閏月... : 御史中丞譙王臣恬議云:「夫閏非正數,故附前月為稱。至於月也,豈得為一。臣請以宿度論之。閏所附月盡之夕,寧猶見乎?又閏之初,豈不始魄?以茲言之,可不謂兩月邪!天無是月正數耳,非無此月也。若用閏祥,則虧二十五月之大斷,失周忌之正典,出於祥月,非卜遠日之謂。二三無據,義實致疑。愚謂正周而除,於禮為允。」
 
9
喪遇閏月... : 會稽內史郤愔書云:「省別書并諸議具。三禮證據,誠所未詳,然恐祥忌異月,於理既為不安,又十三月而祥,二十五月而畢,明文煥然。而閏在周內,合而不數者,則閏正月遭艱,便應以十二月祥,於時則未及周年,於忌則時尚平吉。若由天無是月,故略而不計,則凡在五服,皆應包閏,具如足下所論。若云情重則宜包,情輕故宜數,是為制之由情,而未本乎曆數。苟本乎曆數,必天無是月,則雖情有輕重,而含閏宜一。且齊縗之制,遇閏而包,降為大功,則數而除,天性攸同,而包數異制。以月為斷者數閏,以年為斷者除閏,推此而言,則除數所由,蓋以所遇為分斷,非情本之所以。以後月為周者,故是上之所論,以吉為忌,於理不通故耳。云閏在周後,將非其喻。至於凶事尚遠,蓋施於卜日祥葬,制無定期,故不得即伸物情,務從其遠耳。若理例坦然,義無疑昧,豈得不循成制,而以過限為重。或謂閏者蓋年中餘分,故宜計其正限,以補不足。今再周無閏,則不補小月之限。閏在周後,便欲以六十日為一月者,當以既已遇閏,便宜在盡其月節故也。月節之難,足下釋之。且節必在閏月之中,則含月從節,即復進退致闕。」按鄭玄云:「以月數者則數閏,以年數者雖有閏不數之。」又射慈云:「三年、周喪,歲數沒閏,三九月以下數閏也。」
 
10
喪遇閏月... : 尚書僕射謝安等參詳:「宜準經典。三年之喪,十三月而練,二十五月而畢,禮之明文也。祥除必正周月。請依禮用七月晦,至尊釋除縞素,俯就即吉。」詔可。
 
11
喪遇閏月... :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湘東國刺稱:「國太妃以去三十年閏六月二十八日薨,未詳周忌當在六月?為取七月?」博士丘邁之議:「閏月亡者,應以本正之月為忌。謂正閏論雖各有所執,商議為允。宜以今六月為忌。」左僕射建平王宏謂:「邁之議不可準據。按晉代及皇代以來,閏月亡者,皆以閏之後月祥。宜以來年七月為祥忌。」大明元年二月,有司又奏:「太常鄱陽哀王去年閏三月十八日薨。今為何月末祥除?」下禮官議正。博士孫休議:「尋三禮,喪遇閏,歲數者沒閏,閏在周內故也。鄱陽哀王去年閏三月薨,月次節物,則是四月之分,應以今年四月末為祥。按晉元、明二帝,並以閏月崩,以閏後月祥。先代成準,則是今比。」太常丞庾蔚之議:「禮,正月存親,故有忌日之感。四時既變,人情亦衰,故有二祥之殺。是則祥忌皆以周月為議,而閏亡者,明年無其月,不可以無其月而不祥忌,故必宜用所附之月。閏月附正,公羊明義,故班固以閏九月為後九月,月名既不殊,天時亦不異。若用閏之後月,則春夏永革,節候亦殊。縱然人以閏臘月亡者,若用閏後月為祥忌,則祥忌應在後年正月。祥涉三載,既失周歲之義,冬亡而春忌,又乖致感之本。譬今年末三十日亡,明年末月小,若以去年二十九日親尚存,則應用後年正朝為忌,此必不然。若其不然,則閏亡者亦可知也。通關並用閏附於正,而正不假閏,得周便祥,何待於閏。且祥忌異月,亦非禮意。」
 
12
喪遇閏月... : 齊高帝建元三年,有司奏:「皇太子妃穆以去年七月薨,其年閏九月,未審當數閏月?為應以閏附正月?若數閏者,南郡王兄弟便應以此四月晦小祥。按杖周服十一月小祥。至於祥月,不為有疑否?」
 
13
喪遇閏月... : 左僕射王儉議:「三百六旬,尚書明義;文公納幣,春秋致譏。穀梁云『積分而成月』。先儒咸謂三年周喪,歲數沒閏,大功以下,月數數閏。夫閏者,蓋是年之餘日,而月之異朔,所以吳商云『含閏以正周,允協情理』。今杖周之喪,雖以十一月而小祥,至於祥縞,必須周歲。凡厭屈之禮,要取象正服。祥縞相去二月,厭降小祥,亦以則之。又且求之名義,則小祥本以年限,考於倫例,則相去必應二朔。今以厭屈而先祥,不得謂此事之非周,事既同條,情無異貫,沒閏之理,固在言先。縱然祥在此晦,則去縞三月,依前準例,益復為疑。謂應須五月晦乃祥。此國之大典,八座丞郎研盡同異。」
 
14
喪遇閏月... : 尚書令褚淵難儉議曰:「厭屈之典,由所尊奪情,故祥縞備制,而年月不伸。今以十一月而祥,從周可知。既計以月數,則應數閏以成典。若猶含之,何以異於縞制。疑者正以祥之當閏,月數相懸。積分餘閏,曆象所弘。計月者數閏,故有餘月,計年者包含,故致盈積。據理從制,有何不可。」
 
15
喪遇閏月... : 儉又答曰:「含閏之義,通儒所難。但祥本應周,屈而不遂。語事則名體具存,論哀則情無以異。跡雖數月,義實計年,閏是年之歸餘,故宜總而包之。周而兩祥,緣尊故屈,祥則沒閏,象年所伸,屈伸兼著,二途具舉。經紀之旨,其在茲乎!如使五月小祥,六月乃閏,則祥之去縞,事成三月,是為十一月以象前周,二朔以放後歲,名有區域,不得相參。魯襄二十八年『十二月乙未,楚子卒』。唯書上月,初不言閏,此又附上之明義也。鄭、射、王、賀唯云周則沒閏,初不復區別杖周之中祥,將謂不俟言矣。成休甫云『大祥後禫,有閏別數之』。明杖周之祥,不得方於綅縞之末。即恩如彼,就例如此。」
 
16
喪遇閏月... : 祠部郎中王珪之議謂:「喪以閏施,功縗以下小祥值閏,則略而不言。今雖厭屈,祥名猶存,異於餘服。計月為數,屈追慕之心,以遠為近。日既餘分,月非正朔,含而全制,於情唯允。儉議理據詳博,謹所附同。褚淵始雖議難,再經往返,未同儉議。依舊八座丞郎通共博議為允。以來五月晦小祥,其祥禫自依常限。奏御,班下內外。」詔可。
 
17
喪遇閏月... : 梁天監四年,掌凶禮嚴植之定儀注,以亡月遇閏,後年中祥,疑所附月。帝曰:「閏蓋餘分,月節則各有所隸。若節屬前月,則宜以前月為忌;節屬後月,則宜以後月為忌。祥逢閏則宜取遠日。」
 
18
喪遇閏月... : 後魏宣武帝延昌二年春,偏將軍乙龍武喪父,給假二十七月,而龍武數閏月詣府求仕。領軍將軍元珍上言:「按違制律,居三年之喪而冒哀求仕,五歲刑。龍武未盡二十七月而請宿衛,刑五歲。」三公郎中崔鴻駮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大祥。諸儒或言祥月下旬而禫,或言二十七月,各有其義,未知何者會聖人之旨。龍武居喪已二十六月,若依王、杜之義,便是過禫即吉之月。如其依鄭玄二十七月,禫中復可以從御職事。」珍復上言:「龍武居喪二十六月,始是素縞麻衣,大祥之中,何謂禫乎?三年沒閏,理無可疑。麻衣在體,冒仕求榮,是為大尤,罪其焉舍!又省依王、杜,祥禫同月,全乖鄭義。喪凶尚遠,而欲速除。」鴻又駮曰:「按三年之喪,沒閏之義,儒生學士,猶或病諸。龍武生自戎馬之鄉,不蒙稽古之訓,數月成年,便懼違緩。原其本心,非貪榮求仕,而欲責以義方,未可便爾也。喪事尚遠日,誠如鄭義。龍武未盡二十七月而請宿衛,幸彼昧識,欲加之罪,豈是遵禮敦風之致乎?正如鄭義,武罪宜科。」
 
《忌日議》 
1
忌日議: 子卯日附○周 漢 大唐
 
2
忌日議: 周制,檀弓云:「忌日不樂。」謂死日也。言忌日不用舉吉事。祭義云:「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忌日,親亡日。謂之忌者,不用舉他事,如有時日之禁也。祥,善也。志有所至,至於親以此日亡,其哀心如喪時也。「忌日必哀」。
 
3
忌日議: 漢翼奉上疏曰:「北方之情,好行貪狼,申子主之。東方之情,怒行陰賊,亥卯主之。貪狼必待陰賊而後動,陰賊必待貪狼而後用,二陰並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北方水,水生於申,盛於子。水性觸地而行,觸物而潤,多所好,多所好則貪而無厭,故為貪狼也。東方木,木生於亥,盛於卯。木性受水氣而生,貫地而出,故為怒,而陰氣賊害土,故為陰賊也。張晏曰:「子卯相刑,故為忌也。」鄭玄曰:「紂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謂之疾日,不以舉樂為吉事,所以自戒懼。」
 
4
忌日議: 大唐武太后天冊萬歲中,建安王攸宜平契丹迴,欲以十二月入城,時以為凱旋,合有樂,既屬先帝忌月,請備而不奏。王方慶議曰:「按禮經但有忌日而無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時、忌歲,益無理據。」具音樂篇。
 
《納后值忌月議》 
1
納后值忌... : 晉
 
2
納后值忌... : 晉穆帝納后值忌月,范汪與王彪之書云:「尋起居注,九月是康皇帝忌月。禮止云『忌日不樂』,都無忌月語,不審是疑不?若當疑於九月,建八月其閒當下六禮,便為至逼,不復展,如此當伸至十月。忌不應以為忌邪?足下可以示曹諸賢取定也。」博士曹耽為不見禮有忌月,學淺,不敢以所不見,便言無之。博士荀訥按:「禮唯云:『忌日不樂』,無忌月之文。所謂忌日,當是子卯。今代所忌,更以周年日數,此似與古不同。」王洽曰:「若有忌月,當復有忌時、忌歲。輒共視禮無忌月,今者所據,正當以禮經為明。」僕射周閔等云:「禮止有『忌日不樂』,了無忌月語。王者當仗經典,存遠體,君舉必書,動為代法。故當如皇太后令旨,剋此九月,宜以為定。」

http://ctext.org/tongdian/zh

※※※

2015年2月14日星期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