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為重,前日寬容,虔誠,沉靜的家具,

溫柔且忠厚老實的詩句,

看到了真的紅磚,真的牛馬,連星光都澄淨,

他們說要出去吹吹風,我說裡面的每個家人還不熟,

要是連每個家人的心裡火光都不信任,那你看的戲劇更不真實,

農田自有支撐聖女番茄與牛番茄的木架子往上攀長,

琴者為何事按匣?暮管為何事弦清?

...

《後魏書》曰:齊將陳伯之進逼壽春沿淮為寇。時司徒彭城王勰、廣陵侯衍同鎮壽春,以九江初附,人情未洽,兼臺援不至,深以為憂。詔遣傅永為統軍,領汝陰之兵三千人援。永總勒士卒,水陸俱下,而淮水口伯之防甚固,永去二千余里,牽船上汝南岸,以水牛挽之,直南趨淮下船便渡。適上岸賊軍追及,會時已夜,永乃潛進。時曉,達壽春城下。勰、衍聞外有軍,共上門樓觀望,然不意永至,永免胄,乃信之,遂引永上。勰謂永曰:「北望已久,恐洛陽難復再見,不意卿能至也。」勰令永引軍入城。永曰:「執兵被甲,固敵是求,若如教旨,便共殿下同被圍守,豈是救援之意?」遂孤軍城外與勰并勢,以擊伯之,頻有克捷。
又曰:辛淵私署涼王李暠騎將軍。暠子欽亦厚遇之。欽與沮渠蒙遜戰於蓼泉,軍敗失馬。淵以所乘馬授欽,而身死於難,以義烈見稱西土。
又曰:裴駿值賊作亂於關中,汾陰人薛永宗聚眾應之。殘破諸縣,來襲聞喜。縣中先無兵杖,人情駭動,縣令憂惶,計無所出。駿在家聞之,便率厲鄉豪曰:「在禮,君父危,臣子致命。府君今為賊所逼,是吾等徇節之秋,諸君可不勉乎?」諸豪皆奮激請行。駿乃簡騎驍勇數百人奔赴。賊聞救至,引兵退走。刺史嘉之以狀表聞。玄世祖親討蓋吳,引見駿,駿陳敘事宜甚玄機理。世祖大悅,顧謂崔浩曰:「裴駿有當世才,是且忠義可嘉。」補中書博士。浩亦深器駿,目為三河領袖。轉中書侍郎。


《白虎通》曰:古者師出不逾時者為怨思也。天道一時生物養人者,天之貴物也。逾時即內有怨女,外有曠夫。《詩》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禮記》曰:「武王克商后,散軍而郊,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矣。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干戈弓矢包之以虎皮,示天下不復用兵也。


《日暖萬年枝》 鄭師貞著
1
禁樹敷榮早,偏將麗日宜。光搖連北闕,影泛滿南枝。
 
2
得地方知照,逢時異赫曦。葉和盈數積,根是永年移。
 
3
宵露猶殘潤,熏風更共吹。餘暉誠可托,況近鳳凰池。


《瑜不掩瑕》 柴宿著
1
朗玉微瑕在,分明異璞瑜。堅貞寧可雜,美惡自能殊。
 
2
待價知彌久,稱忠定不誣。光輝今見黜,毫髮外呈符。
 
3
豈假良工指,堪為達士模。他山儻磨琢,慕愛是洪爐。

 
《秋日懸清光》 陶拱著
1
秋至雲容斂,天中日景清。懸空寒色淨,委照曙光盈。
 
2
泫泫看彌上,輝輝望最明。煙霞輪乍透,葵藿影初生。
 
3
鑒下應無極,升高自有程。何當回盛彩,一為表精誠。


※※※


 (招隱) -古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mZKiEzTfQ


 (陋室銘)-古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Pq0LqCV_Y


imagine... - Do or Die: Lang Lang's Story (Winter 2012) [BBC]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khZk6LCDUw


※※※

漢代之後 -> 清代 -> 全唐詩 -> 卷七百八十

《卷七百八十》

《春台晴望》 鄭蕡著
1
追賞層台迥,登臨四望頻。熙熙山雨霽,處處柳條新。
 
2
草長秦城夕,花明漢苑春。晴林翻去鳥,紫陌閱行人。
 
3
旅客風塵厭,山家夢寐親。遷鶯思出穀,鶱翥待芳辰。

 
《天驥呈材》 鄭蕡著
1
毛骨合天經,拳奇步驟輕。曾邀於闐駕,新出貳師營。
 
2
噴勒金鈴響,追風汗血生。酒亭留去跡,吳阪認嘶聲。
 
3
力可通衢試,材堪聖代呈。王良如顧盻,垂耳欲長鳴。

 
《律中應鐘》 裴元著
1
律窮方數寸,室暗在三重。伶管灰先動,秦正節已逢。
 
2
商聲辭玉笛,羽調入金鐘。密葉翻霜彩,輕冰斂水容。
 
3
望鴻南去絕,迎氣北來濃。願托無凋性,寒林自比松。

 
《閏月定四時》 杜周士著
1
得閏因貞歲,吾君敬授時。體元承夏道,推曆法堯咨。
 
2
直取歸餘改,非如再失欺。葭灰初變律,斗柄正當離。
 
3
寒暑功前定,春秋氣可推。更憐幽谷羽,鳴躍尚須期。

 
《閏月定四時》 樂伸著
1
聖代承堯曆,恒將閏正時。六旬餘可借,四序應如期。
 
2
分至寧愆素,盈虛信不欺。鬥杓重指甲,灰管再推離。
 
3
羲氏兼和氏,行之又則之。願言符大化,永永作元龜。

 
《閏月定四時》 徐至著
1
積數歸成閏,羲和職舊司。分銖標鬥建,盈縮正人時。
 
2
節候潛相應,星辰自合期。寸陰寧越度,長曆信無欺。
 
3
定向銅壺辨,還從玉律推。高明終不謬,委鑒本無私。

 
《新陽改故陰》 紇幹諷著
1
律管才推候,寒郊忽變陰。微和方應節,積慘已辭林。
 
2
暗覺餘澌斷,潛驚麗景侵。禁城佳氣換,北陸翠煙深。
 
3
有截知遐布,無私荷照臨。韶光如可及,鶯谷免幽沈。

 
《春水綠波》 朱休著
1
芳時淑氣和,春水澹煙波。滉漾滋蘭杜,淪漣長芰荷。
 
2
晚光扶翠瀲,潭影寫青莎。歸雁追飛盡,纖鱗游泳多。
 
3
朝宗終到海,潤下每盈科。願假中流便,從茲發棹歌。

 
《海水不揚波》 李沛著
1
明朝崇大道,寰海免波揚。既合千年聖,能安百谷王。
 
2
天心隨澤廣,水德共靈長。不撓魚彌樂,無瀾葦可航。
 
3
化流沾率土,恩浸及殊方。豈只朝宗國,惟聞有越裳。

 
《四水合流》 李沛著
1
禹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縈回過鳳闕,會合出皇州。
 
2
天影長波裏,寒聲古度頭。入河無晝夜,歸海有謙柔。
 
3
順物宜投石,逢時可載舟。羨魚猶未已,臨水欲垂鉤。

 
《登聖善寺閣望龍門》 成崿著
1
高閣聊登望,遙分禹鑿門。刹連多寶塔,樹滿給孤園。
 
2
香境超三界,清流振陸渾。報慈弘孝理,行道得真源。
 
3
空淨祥煙霽,時光受日溫。願從初地起,長奉下生尊。

 
《秋霽望廬山瀑布》 夏侯楚著
1
常思瀑布幽,晴晀喜逢秋。一帶連青嶂,千尋倒碧流。
 
2
濕雲應誤鶴,翻浪定驚鷗。星浦虹初下,爐峰煙未收。
 
3
岩高時褭褭,天淨起悠悠。儻見朝宗日,還須濟巨舟。

 
《濟川用舟楫》 胡權著
1
渺渺水連天,歸程想幾千。孤舟辭曲岸,輕楫濟長川。
 
2
迥指波濤雪,回瞻島嶼煙。心迷滄海上,目斷白雲邊。
 
3
氾濫雖無定,維持且自專。還如聖明代,理國用英賢。

 
《洛出書》 郭邕著
1
德合天貺呈,龍飛聖人作。光宅被寰區,圖書薦河洛。
 
2
象登四氣順,文辟九疇錯。氤氳瑞彩浮,左右靈儀廓。
 
3
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一見皇家慶,方知禹功薄。

 
《洛出書》 張欽敬著
1
浮空九洛水,瑞聖千年質。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
 
2
含微蔔筮遠,抱數陰陽密。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
 
3
昔聞夏禹代,今獻唐堯日。謬此敘彝倫,寰宇賀清謐。

 
《洛出書》 叔孫玄觀著
1
清洛含溫溜,玄龜薦寶書。波開綠字出,瑞應紫宸居。
 
2
物著群靈首,文成列卦初。美珍翔閣鳳,慶邁躍舟魚。
 
3
俾姒惟何遠,休皇複在諸。東都主人意,歌頌望乘輿。

 
《玉壺冰》 王季友2著
1
玉壺知素結,止水複中澄。堅白能虛受,清寒得自凝。
 
2
分形同曉鏡,照物掩宵燈。璧映圓光入,人驚爽氣淩。
 
3
金罍何足貴,瑤席幾回升。正值求珪瓚,提攜共飲冰。

 
《美玉》 南巨川著
1
抱玉將何適,良工正在斯。有瑕寧自掩,匪石幸君知。
 
2
雕琢嗟成器,緇磷志不移。飾樽光宴賞,入佩奉威儀。
 
3
象德曾留記,如虹竊可奇。終希逢善價,還得桂林枝。

 
《琢玉》 丁居晦著
1
卞玉何時獻,初疑尚在荊。琢來聞制器,價衒勝連城。
 
2
虹氣沖天白,雲浮入信貞。佩為廉節德,杯作侈奢名。
 
3
露璞方期辨,雕文幸既成。他山豈無石,寧及此時呈。

 
《白珪無玷》 辛宏著
1
片玉表堅貞,逢時寶自呈。色鮮同雪白,光潤奪冰清。
 
2
皎皎無瑕玷,鏘鏘有佩聲。昆山標重價,垂棘振香名。
 
3
抱璞心常苦,全真道未行。琢磨忻大匠,還冀動連城。

 
《鮫人潛織》 康翊仁著
1
珠館馮夷室,靈鮫信所潛。幽閒雲碧牖,滉漾水精簾。
 
2
機動龍梭躍,絲縈藕淬添。七襄牛女恨,三日大人嫌。
 
3
透手擊吳練,凝冰笑越縑。無因聽劄劄,空想濯纖纖。
 

《瑕瑜不相掩》 陳中師著
1
出石溫然玉,瑕瑜素在中。妍媸因異彩,音韻信殊風。
 
2
讓美心方並,求疵意本同。光華開縝密,清潤仰磨礱。
 
3
秀質非攘善,貞姿肯廢忠。今來儻成器,分別在良工。

 
《戛玉有餘聲》 管雄甫著
1
戛玉音難盡,凝人思轉清。依稀流戶牖,仿佛在簷楹。
 
2
更逐松風起,還將澗水並。樂中和舊曲,天際轉餘聲。
 
3
漂渺浮煙遠,溫柔入耳輕。想如君子佩,時得上堂鳴。

 
《珠還合浦》 鄧陟著
1
至寶含沖粹,清虛映浦灣。素輝明蕩漾,圓彩色玢ge。
 
2
昔逐諸侯去,今隨太守還。影搖波里月,光動水中山。
 
3
魚目徒相比,驪龍乍可攀。願將車飾用,長得耀君顏。

 
《濁水求珠》 呂價著
1
至寶誠難得,潛光在濁流。深沈當處晦,皎潔庶來求。
 
2
綴履將還用,褰裳必更收。蚌胎應自別,魚目豈能儔。
 
3
日彩逢高鑒,星光詎暗投。不因今日取,泥滓出無由。

 
《暗投明珠》 苑gT著
1
至寶欣懷日,良茲豈可儔。神光非易鑒,夜色信難投。
 
2
錯落珍寰宇,圓明隔淺流。精靈辭合浦,素彩耀神州。
 
3
抱影希人識,承時望帝求。誰言按劍者,猜忌卻生讎。

 
《暗投明珠》 羅泰著
1
媚川時未識,在掌共傳名。報德能欺暗,投人自欲明。
 
2
月臨幽室朗,星沒曉河傾。的皪驪龍頷,熒煌彩鳳呈。
 
3
守恩辭合浦,擅美掩連城。魚目應難近,誰知按劍情。

 
《暗投明珠》 崔藩著
1
至寶看懷袖,明珠出後收。向人光不定,離掌勢難留。
 
2
皎澈虛臨夜,孤圓冷瑩秋。乍來驚月落,疾轉怕星流。
 
3
有淚甘瑕棄,無媒自暗投。今朝感恩處,將欲報隋侯。

 
《泗濱得石磬》 李勳著
1
浮磬潛清深,依依呈碧潯。出水見貞質,在懸含玉音。
 
2
對此喜還歎,幾秋還到今。器古契良覿,韻和諧宿心。
 
3
何為值明鑒,適得離幽沈。自茲入清廟,無複泥沙侵。
 
http://ctext.org/quantangshi/780/zh

※※※

15431341l.jpg

200910141255512358265.jpg  

 

/ 網路的ˊ圖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廳事

《廳事》 
1
廳事: 《郡國志》曰:廣州,吳孫皓時以滕修為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負五穀來,迎而去。今州廳事梁上畫五仙人騎五色羊為瑞。
 
2
廳事: 裴淵《廣州記》曰:州廳事梁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隨像懸之,云昔高固為楚相,五羊銜穀莖於楚庭,於是圖其像。廣州則楚分野,故因圖像其瑞焉。
 
3
廳事: 《臨海記》曰:章安縣南門有赤蘭橋,世傳成公綏作縣此橋上,制廳,縣令年常祭廳事神用生鹿。其年活得白鹿還,於廳事上生以祭神,仍遂食之,歲時用焉。自是以后,白鹿不可復得,而必須生鹿,歷代相承,迄今不絕。
 
4
廳事: 《世說》曰:庾太尉兄弟初渡江,行路人有避雨者悉聚諸廳事,上,征西車騎自譬,遣之不肯去。太尉新沐頭,散發高詠從閣內出,避雨者退,莫有留者。
 
5
廳事: 王朗《與許靖書》曰:武皇帝於江陵劉景升廳事上共論道,足下至,于通夜不寐,忘倦,饑渴無已。
 
6
廳事: 盧湛《祭法》曰:凡祭法,有廟者置之於座;未遑立廟,祭於廳事可也。
 
7
廳事: 《兩京記》曰:考功員外廳有薛稷畫鶴,宋之問為贊;工部尚書廳有薛稷畫樹石,并為時所重。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齋

《齋》
1
齋: 《王安成記》曰:太和中,陳郡殷府君引水入城穿池,殷仲堪又於池北立小屋讀書,百姓于今呼曰讀書齋。
 
2
齋: 《晉徵祥說》曰:桓玄鎮姑熟,屋壁先畫作黃盤龍號為盤龍齋。俄而玄敗,將軍劉毅居之,毅小名盤。
 
3
齋: 《襄沔記》曰:金城內刺史院有高齋。梁昭明太子於此齋造《文選》。鮑至云:簡文為晉安王鎮襄陽,日又引劉孝威、庾肩吾、徐防、江伯操、孔敬通、惠子悅、徐陵、王囿、孔鑠等於此齋綜覈詩集。于時鮑至亦在,數凡十人,資給豐厚,日設肴饌,于時號為高齋學士。
 
4
齋: 《雍州記》云:高齋,其泥色,甚鮮凈,故此名焉。南平世子恪臨州,有甘露降此齋前竹林。昭明太子於齋營集道義,以時相繼。
又曰:白土齋南道有一齋,以栗為屋。梁武帝臨州,寢臥於此齋中,常有五色云回轉,狀如盤龍,屋上恒紫雲騰起,形似傘蓋。遠近望者,莫不異焉。梁武帝於此龍飛。
又曰:高齋東北有一齋名曰下齋,次於高齋,制度壯麗,極爽塏。刺史辨決獄訟,舊出此齋。
 
5
齋: 《國史補》曰:梁武造寺,令蕭子雲飛白大書一「蕭」字在焉。李約自江淮竭產買歸洛中,置於小亭,號曰蕭齋。

※※※

35a85edf8db1cb13c94117ffdc54564e92584b35.jpg

5192f885b5323.jpg

7588-10l.jpg  

 

/ 網路的ˊ圖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房

《房》 
1
房: 《說文》曰:房,室在旁也。
 
2
房: 《釋名》曰:房,旁也;室之兩旁也。
 
3
房: 《尚書大傳》曰:古后夫人將侍於君,前息燭,后舉燭,至于房中,釋朝服,襲燕服,然後入御於君。
 
4
房: 《毛詩·黍離》曰: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
 
5
房: 《漢書》曰:哀帝初即位,躬行儉約,省減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焉。有詔問丞相、大司空:「定陶恭王太后宜當何居?」孔光不欲令帝旦夕相近,即議以為定陶王太后宜改筑宮。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宮,有紫房復道通未央宮。」太后果從復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稱尊號,貴寵其屬。使上以不得直道而行。
 
6
房: 應劭《漢官儀》曰:皇后稱椒房,以椒涂室,主溫暖,除惡氣也。
 
7
房: 酈善長《水經注》曰:芒水出南山芒水谷,北流,逕玉女房。水側山際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
 
8
房: 《郡國志》曰:葭萌縣玉女房,昔有玉女入石穴,空有竹數莖,下有青石壇,每因風恒自掃壇。
 
9
房: 王子年《拾遺記》曰:越欲滅吳,蓄天下奇寶、美人、異味以進于吳,殺三牲以祈天地,殺龍以祠川海,以江南億萬戶民輸為傭保。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以貢於吳。吳處之以椒華之房,貫細珠為簾晃晃,內竊窺者莫不動心驚魂,謂之神人。吳王妖惑,怠於國政。及越兵入,乃抱二女以逃吳苑。
 
10
房: 《晉宮閤名》曰:洛陽宮內有義和溫房。
 
11
房: 《十洲記》曰:昆侖山有紫翠丹房。
 
12
房: 《拾遺錄》曰:昆侖丹密云房,東西千步,望之如丹霞。
 
13
房: 《尸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閣。
 
14
房: 《楚辭》曰:姱容修態縆洞房。
 
15
房: 又《九歌》曰:桂棟兮蘭橑,新夷楣兮藥房。
 
16
房: 宋玉《風賦》曰:主人女子,乃更有蘭房奧室,止臣其中。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庭

《庭》 
1
庭: 《說文》曰:庭,朝中也。
 
2
庭: 《尚書》曰:咸造,勿褻在王庭。
 
3
庭: 《周易》曰:揚於王庭,孚號有厲;造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4
庭: 《禮記》曰:諸侯之庭。
 
5
庭: 《毛詩》曰:灑掃庭內。
又曰:俟我于庭乎而。
又曰:殖殖其庭。
又曰:子有庭內,弗灑弗掃。
又曰: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6
庭: 《左傳》曰:庭實旅百。
 
7
庭: 《論語》曰: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
又曰: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
庭: 《周書》曰:成王四征不庭。
 
9
庭: 《漢書》曰:王商為人多質有威重,師古曰:多質,言不為文飾。長八尺餘,身體鴻大,容貌絕人。河平四年,單于來朝,引見白虎殿。丞相商坐未央庭中,單于前,拜謁商。師古曰:單于將見天子,而經未央庭中遇商。商起,離席與言,單于仰視商貌,大畏之,遷延卻退。天子聞言而嘆曰:「真漢相矣。」
 
10
庭: 《晉書》曰:謝玄,字幼度。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安悅。
 
11
庭: 《說苑》曰:吳入楚,申包胥告急於秦,秦哀公曰:「諾。固將圖之。」申包胥立哭於秦庭,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聲。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興師救楚,吳人引兵而還。昭王反,復欲封申包胥,包胥辭曰:「救亡,非為名也。功成受賜,是賣勇也。」遂退而隱,終身不見。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階

《階》 
1
階: 《釋名》曰:階,梯也;言有等差。
 
2
階: 《說文》曰:階,陛也;陛,升高階也。除,殿陛也。阼,主階也。
 
3
階: 《尚書》曰: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4
階: 《禮記》曰:季氏之葬在西階下。
 
5
階: 又《大傳》曰:天子阼階高九尺。
又曰: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又曰: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
 
6
階: 《左傳》曰:石之紛如死於階下。
又曰:衛孫子來聘,公登亦登。
 
7
階: 《論語》曰:沒階趨進,翼如也。
 
8
階: 《史記》曰:堯舜土階三等,堂高三尺。
 
9
階: 《三秦記》曰:明光殿以玉為階。
 
10
階: 《呂氏春秋》曰:周之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儉節也。
 
11
階: 《文選·詩》曰:紅藥當階翻,蒼苔依砌上。
又曰:阿閣三重階。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陛

《陛》 
1
陛: 摯虞《決要注》云:其制有陛,石墄左平,平以文磚相亞次,墄者為陛級也。九錫之禮,納陛以登,謂受此陛以上殿。
 
2
陛: 《靈光殿賦》曰:飛陛緣云以上征。
 
3
陛: 蔡邕《獨斷》曰:天子陳兵於陛,故呼陛下,用卑達尊之意也。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墀

《墀》
1
墀: 《說文》曰:墀,涂地也。
 
2
墀: 《禮記》曰:天子赤墀。
 
3
墀: 《漢官典職》曰:以丹漆地,故曰丹墀。《漢書》有白玉墀。
又曰:曲陽侯王根僣作赤墀青瑣,司隸京兆奏,根負鉞謝罪。
 
4
墀: 劉楨《清慮賦》曰:駢雄黃以為墀。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序

 《序》
1
序: 《爾雅》曰:東西廂謂之序。郭璞曰:所以序別外內也。犍為舍人曰:殿東西堂,序尊卑處。
 
2
序: 《廣雅》曰:反坫謂之序。
 
3
序: 《說文》曰:序,東西墻也。
 
4
序: 《尚書·顧命》曰:《大訓》,在西序。《河圖》,在東序。孔安國曰:《大訓》,《唐虞書》典、謨也。《河圖》,八卦也。
 
5
序: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曰:東序重深而奧秘。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廊

《廊》 
1
廊: 《周書·作雒》曰:凡五宮明堂,咸有重廊。
 
2
廊: 《史記》:紂有諛臣,曰左強,夸而目巧,教紂為象廊。
 
3
廊: 《漢書》曰:武帝策茂才曰:「蓋聞虞舜之時,游巖廊之上。」文穎注曰:殿下外屋也。晉灼注曰:堂邊曰巖峻之廊也。
 
4
廊: 鄒緝之《東陽記》曰:石步廊,去歌山十里,臨流虛構,高可數丈,長三十丈,可容百人坐。
 
5
廊: 《韓子》曰:師曠為晉平公請角,一奏,有雲從西北方起;再奏,大風而隨之,裂幃幕,破俎豆,墮廊瓦。平公懼,伏于廊室。
 
6
廊: 《兩京記》曰:隋煬帝從東都至西京,御道并作長廊。
 
7
廊: 枚乘《七發》曰:連廊四柱,臺城增光。
 
8
廊: 陸機《與弟云書》曰:聽頌觀東作百丈許廊屋。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塾

《塾》 
1
塾: 《爾雅》曰:門側之堂謂之塾。郭璞注曰:東門堂。
 
2
塾: 《尚書·顧命》曰: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後。
 
3
塾: 《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
 
4
塾: 《白虎通》曰:所以必有塾何?以飾門,因取其名也。明臣下當見於君,先孰思其事也。
 
5
塾: 《東觀漢記》曰:趙孝為郎,每告歸,往來常白衣步擔過道上郵亭,但稱書生,寄止於亭門塾。
 
6
塾: 《魏武制度奏》曰:三公列侯,門施內外,塾方三十畝。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壇

《壇》 
1
壇: 《左傳》曰:子產相鄭伯以如楚,舍不為壇。
 
2
壇: 《漢書》曰:蕭何薦韓信於高祖,高祖擇日齋戒,設壇,拜為將軍。
 
3
壇: 《莊子》曰:孔子游乎緇維之林,休坐於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終,有漁父者下船而來,左手據膝,右手柱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子路曰:「魯之君子也。」
 
4
壇: 徐靈期《南岳記》曰:南岳山上有飛流壇,懸水激石,飛湍百仞,即孫溫伯所喪身處也。又有曲水壇,水行石上成溝瀆,如世人臨河壇也,三月三日時來逍遙。
 
5
壇: 《梁州記》曰:沔陽城,先沔陽縣所治也,在漢水南,舊蕭何所筑。劉備為漢王,權住此城,盟於城下。今門外有盟壇猶存。
 
6
壇: 《帝王世記》曰:雍郊有五畤壇,漢武獲麟處。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屏

《屏》
1
屏: 《爾雅》曰:屏謂之樹。郭璞曰:小墻當門中者也。犍為舍人曰:以垣當門蔽為樹。
 
2
屏: 《廣雅》曰:復罳謂之屏。
 
3
屏: 《說文》曰:屏,蔽也。
 
4
屏: 《釋名》曰:屏,自鄣屏也。蕭墻,在門內;蕭,蕭也;臣將入,于此自肅警之處也。罘罳,在門外;罘,復也;臣將入請事,于此復重思也。
 
5
屏: 《禮記·禮器》曰:康圭疏屏,天子之廟飾也。鄭玄注云:屏,樹也。今謂之罘罳。
 
6
屏: 《論語·八佾》曰:或問:「管氏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鄭玄注曰:樹,屏也。
 
7
屏: 又《季氏》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蕭墻,謂之屏也。
 
8
屏: 《漢書·佞幸傳》曰:哀帝令將作為董賢起冢營義陵旁,內為便房,剛柏題湊,外徼道,周垣數里,門辟罘罳甚盛。
又曰:《王莽傳》曰:「莽性好時日小數,及事迫急,但為厭勝,遣使壞渭陵園門罘罳,曰:」無使民復思漢也。「
 
9
屏: 《漢官典職》曰:省閣下大屏稱曰丹屏,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其下奏事。
 
10
屏: 《晉書》曰:阮籍為東平相,徹去屏障,使內外相對。
 
11
屏: 《孫卿子》曰: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於外,內屏不欲見于內也。
 
12
屏: 《風俗通》曰:屏,卿大夫以帷,士以簾,稍有第以自障蔽也,示臣臨見,自整屏氣處也。
 
13
屏: 《吳越春秋》曰:越將伐吳,越王命于夫人,王背屏,夫人向屏而立,王曰:「自今日之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各守其職,已盡其信。內中辱者,則是子。境外千里辱者,則是予也。吾見子於是,已明試矣。」王出宮,夫人送王不過屏。因反闔其門,填之以土。
 
14
屏: 《白虎通》曰:所以設屏何?所以自障也,示極臣下之故也。天子德大,故外屏。諸侯德小,所照見近,故內屏。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扆

《扆》 
1
扆: 《爾雅》曰:戶牖之間謂之扆。郭璞注曰:窗東戶西也。《禮》云:斧扆,形如屏風。畫為斧文置扆地,以其所名之耳。
 
2
扆: 《尚書·顧命》曰:設黼扆。
 
3
扆: 《儀禮·覲禮》曰:天子負扆,南面朝諸侯,是升致命也。
 
4
扆: 《禮記·明堂位》曰:天子負斧扆,南而立。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居處部十三 -> 宁

《宁》 
1
宁: 《爾雅》曰:門屏之間謂之宁。郭璞注曰:人君視朝門,宁立處也。
 
2
宁: 《釋名》曰:宁,佇也;見君所佇立定氣之處也。
 
3
宁: 《毛詩》曰:俟我於著乎而。
 
4
宁: 《曲禮》曰:天子當宁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

※※※

6316015.jpg

201093122810284.jpg

PicOnline_20130821172325_503164d0-fd54-44b7-8acf-c971ec9f053b.jpg

u=292147441,2462745729&fm=23&gp=0.jpg

u=522676445,2705792937&fm=23&gp=0.jpg

u=3282026810,1583845074&fm=23&gp=0.jpg

untitled45545445.bmp

蚕被_1~1.JPG  

 

蠶桑-蠶絲被/ 網路的ˊ圖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木部四

《木部四》 

《桑》 
1
桑: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桑,叢生桑也。
 
2
桑: 《書》曰:青州,厥篚檿絲。孔安國曰:檿,桑蠶,絲中琴瑟弦。檿,於琰切。
又曰: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穀共豎於朝。祥妖怪也。二木合生,七日大拱,不恭之罰。
 
3
桑: 《詩》曰: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女功之所起。沃若,猶沃然。于嗟鳩兮,無食桑椹。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又曰:交交黃鳥,止于桑。
又曰:星言夙駕,稅于桑田。教民稼穡,務安急也。
又曰:爬甏懿筐,爰求柔桑。柔桑,稚桑也。
又曰:蠶月條桑。條桑,枝落彩其葉也。
又曰:猗彼女桑。女桑,少枝,長條不枝落者,薦獰蘘彩之。
又曰:肅肅鴇行,集于苞桑。
又曰: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
又曰:隰桑有阿,其葉有儺。阿然美貌也。儺然盛貌也。有以利人也。《箋》云:隰中之桑,枝條阿阿然長美,其葉又茂盛可庇蔭人。興者,喻時賢人,君子不用而野甫,有復養之德。既見君子,其樂如何!
 
4
桑: 《禮記》曰:季春之月,命野虞無伐桑柘。
又曰: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
 
5
桑: 《左傳》曰:晉重耳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欲安之,從者以為不可。將行,謀於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殺之。
 
6
桑: 又《宣》上曰:趙宣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田,獵也。翳桑,桑之多蔭翳者。見靈輒餓,問其病。應之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匠顫焉,去家近也。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靈輒為公甲士。倒戟以御公徒而免。問其故,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
 
7
桑: 《春秋玄命苞》曰:姜嫄游閟宮,其地扶桑,履大人跡,生稷。
 
8
桑: 《春秋孔演圖》曰:孔子母徵在游大冢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己往,夢交,語「女乳必於空桑擲晷」。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擲晷。乳生。
 
9
桑: 《爾雅》曰:女桑,桋桑。郭璞癥曰:俗呼小桑長條者為女桑樹。桋音提,又音夷。檿烏點切。桑,山桑。《詩》曰:其檿其柘。材中弓也。檿、桑柳丑,條。阿那垂條也。
 
10
桑: 《史記》曰:齊、魯千畝桑,其人與千戶侯等。
又曰:吳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鍾離。初,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二女家怒相滅。兩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植顛邑。吳王怒,故遂伐楚。
 
11
桑: 《漢書》曰:息夫躬免官歸國,未有第宅,寄居丘亭。奸人以為侯家富,常夜守之。賈惠往過躬,教以祝盜方:以桑東南指枝為匕,畫北斗七星其上,躬夜自被髮,立中庭,向北斗持匕招指祝盜。人有上書言躬懷怨恨,系洛陽詔獄,死。
 
12
桑: 《東觀漢記》曰:蔡君仲,汝南人。王莽亂,人相食。君仲取桑椹,赤黑異器。賊問所以,君仲云:「黑與毋,赤自食。」賊義之,遺米二斗,受而不食。
 
13
桑: 謝承《後漢書》曰:陳留申屠蟠,恥郡無處士,遂閉門養志,處蓬室,依大桑樹,以為棟梁。
又曰:河內高弘為瑯琊相,妻子不歷官舍,桑杯盛漿。
又曰:汝南尹昆為汝陰功曹令,新到官,問曰:「園中有桑,以飯蠶何如?」昆曰:「非初政所務。」令嘉其言。
又曰:張湛為漁陽太守,勸民耕種。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又曰:陳曄為巫令,有惠政,桑生二萬餘株,民以為給。
 
14
桑: 《魏略》曰:楊沛為新鄭長,課民益蓄桑椹、胡豆,積浸得千餘斛。太祖遷天子軍,無糧,沛乃進乾椹。後為鄴令,賜其生口十人,絹百匹,以報乾椹也。
 
15
桑: 《蜀志》曰:先主舍東南角籬旁有桑樹,生高丈餘,遙望童童如于小車蓋。涂卻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同宗中諸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車蓋!」
 
16
桑: 《晉書》曰:賈后將廢愍懷太子,時有桑生於西廂,長數日而枯。十二月,后廢太子。
又曰:劉驎之尚書,質素好道。車騎將軍桓沖聞名,辟為長史,固辭。沖常到其家,驎之于樹條桑,使者致命,驎之曰:「使君既枉駕光臨,宜先詣家君。」沖愧,詣其父。
 
17
桑: 又《載記》曰:北燕馮跋下書曰:「匠伯宇無虞,百姓寧業;而田畝荒穢,有司不舒時督察,欲令家給人足,不亦難乎?桑柘之益,有生植稻。此土少桑,人未見其利,可令百姓人植剩一百二十根。」
 
18
桑: 崔鴻《前涼錄》曰:張天錫為符堅破后歸晉,孝武帝問之曰:「北方何物為美?」錫對曰:「桑椹甘香,鴟鸮革響,淳酪養性,人無疾心。」
 
19
桑: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燕錄》曰:初,晃之遷於龍城也,植松為社主。及秦滅燕,大風吹拔之。后數年,社處忽有桑二根生焉。先是,遼川無桑,及廆通於晉,晉求種江南。平川之桑,悉由吳來。
 
20
桑: 《齊書》曰:太祖宅在武進,宅南有桑樹,擢本三丈,橫出四枝,狀如車蓋。上年數歲游其下,從兄敬宗謂曰:「桿樹為汝生也。」
又曰:沉瑀為建德令,教人一丁種十五株桑,四株柿、栗,女丁半之。人咸歡悅,頃之成林。
又曰:韓系伯,襄陽人也,事父母孝謹。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於界上為志。系伯以桑枝陰妨他邊界,上開數尺。鄰畔隨侵之,系伯輒更假種。久之,鄰人慚愧,還所侵地,躬往謝之。
又曰:扶桑國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扶桑似桐,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為布,以為衣,亦以為綿,以扶桑皮為紙。
 
21
桑: 《三國典略》曰:賊宋子仙召吳令沉景令掌書記,景固辭以疾。子仙怒,命斬之,景解衣就戮。礙於路間桑樹,乃更牽往他處。或救之,獲免。
又曰:齊長廣郡廳梁木忽作人像,太守惡而刷去之,明日復出。鄉人伐枯桑樹,於中得死龍,長尺餘。識者以為,長廣,齊太上王本封也,齊氏木得龍為吉像,木枯龍死,非吉徵焉。
 
22
桑: 《隋書》曰:齊河清中定令,丁給永業二十畝,為桑田,其中種桑五十根,榆三根,棗五根。土不宜桑者,給麻田,如桑田法。
 
23
桑: 《唐書》曰:李龍譽居家,以儉約自處。每謂子孫曰:「吾性不好貨財,遂至貧乏。然吾解ī城有賜田十頃,耕之可以充食;桑若干根,彩之可以充衣。」
 
24
桑: 《家語》曰:殷太戊之時,道缺法圯,以致天殃孽,桑穀生朝,七日大栱。占者曰:「桑谷野木而生于朝,意者朝亡乎?」太茂恐駭,側身修德。
 
25
桑: 《范子計然》曰:桑葉出三輔。
 
26
桑: 《列子》曰:晉文公會欲伐衛,公子鉏仰而笑。公問:「何笑?」曰:「臣之鄰人有送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臣竊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師還,未至而有伐蒲氨鄙者。
 
27
桑: 《孟子》曰:孟子謂梁惠王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8
桑: 《孫子卿》曰:孔子適楚,於陳、蔡之間,七日不食,曰:「居不隱者思不生,身不佚者志不廣。汝庸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29
桑: 《韓子》曰:子產開畝樹桑,鄭人謗訾。
 
30
桑: 《鄒子》曰:季夏取桑柘之火。
 
31
桑: 《呂氏春秋》曰:伊尹之母居伊水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無顧!」明日,視臼中出水,告其鄰,東走,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桑。有莘氏彩桑,得嬰兒於桑擲晷,獻之於君。君命乳之,命之曰伊尹。
又曰:季春之月也,命野虞毋伐桑柘。野虞,主林官也。桑與柘,皆可養蠶,故命其官,使民不得斫伐。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32
桑: 《淮南子》曰:原蠶一贖再登,非不利也。登,成也。然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殘,害也。
又曰:扶桑在暘州,日所拂。此東方十日所出,扶桑在暘谷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也。
 
33
桑: 《山海經》曰:宣山上有桑,大五十尺,圍五丈,其枝四衢,枝交誓出。葉大尺余,赤理青葉,名曰帝爬戤桑。郭璞癥曰:婦人主桑,故以名也。
又曰:東北海外圓丘南有三桑,無枝,皆高百仞。
又曰:暘谷上有扶木,郭璞癥曰:扶桑。十日所浴。
 
34
桑: 《穆天子傳》曰:甲寅,天子作居范宮,范,離宮別名。以觀桑者,《詩》曰:桑者閑閑兮。乃飲於桑中。桑林擲晷。天子命桑虞主桑者也。出桑者,用禁暴民。不得令妾割犯桑也。
 
35
桑: 《神異經》曰:東方有樹焉,高八十尺,敷張自輔,葉長一丈,廣六七尺,曰扶桑。有椹焉,長三尺五寸。
 
36
桑: 任昉《述異記》曰:桓沖為江州刺史,遣人周行廬山,冀睹靈異。陟崇巘,有一湖,匝生桑樹。湖有敗、赤鱗魚。使者渴極,欲往飲水。赤鱗張鬛向之,使者不敢飲。
 
37
桑: 《列女傳》曰:魯秋胡子納妻五日,而官於陳。后歸,未至家,見路旁有美婦人,方彩桑。秋胡悅之,下車愿托桑陰下,婦人彩桑不輟。秋胡曰:「力田不如逢年,刀桑不如見郎。今吾有金,愿與夫人。」婦人不受。胡乃歸,母呼其婦,乃向彩桑者也。數胡之罪,而自投於河。
又曰:齊瘤女者,齊東郭彩桑之女,項有大瘤。閔王游至東郭,百姓盡觀,獨瘤女彩桑如故。王怪,召問之,對曰:「受父母教彩桑,不受教觀大王。」王曰:「桿奇女!」悅,聘迎之。
又曰:東辨女者,陳國彩桑之女也。晉大夫解居甫使於宋,解居甫,宋大夫。道過陳,遇彩桑之女,止而戲之,曰:「女為我歌,吾將舍女。舍,置。不留女也。」彩桑女乃歌曰:「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38
桑: 《益部耆舊傳》曰:何祗夢桑生井中,解者曰:「桑字四十八,君壽恐不可過此。」祗四十八而卒。
 
39
桑: 《荊州先賢傳》曰:龐士玄師事司馬德操,不矜小名,眾莫擲戟。德操蠶月躬彩桑后園,士玄助之,因與談繼世廢興,其言若神,遂移日忘餐。德操於是異之。
 
40
桑: 《甄異傳》曰:沛國張伯遠,年十歲時,病亡。見泰山下有十餘小兒,共推一大車,車高數丈,伯遠亦推之。時天風暴起揚塵,伯遠因桑枝而住,聞呼聲,便歸,遂蘇,發中皆有沙塵。后年大至泰山,識桑如死時所見。
 
41
桑: 《世贄記》曰: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天帝宮,東王公所冶。有椹樹,長數千丈,二千圍,兩兩同根,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仙人食其椹,椹體作金色。其樹雖大,椹如中夏桑椹也,稀而色赤。九千歲一生實耳,味甘香。
 
42
桑: 《玄中記》曰:天下之高者,扶桑,無枝木焉。上至天,盤蜒而下,屈通三泉。
 
43
桑: 《括地圖》曰:化民食桑,二十七年化而自裹,九年生翼,十年而死。
 
44
桑: 《石虎鄴中記》曰:桑梓苑中,盡種桑。三月三日及蠶時,虎皇后將宮人數千,出彩桑,游戲其下。
 
45
桑: 《氾勝之書》曰:種桑:五月取椹,著死晷濯灑,取子陰干之。好治肥田十畝;荒久不耕者,先好耕治之。黍、椹子各三升,合和種之。黍、桑當頃俱生,鋤之,桑令稀疏調適。黍熟獲之,桑生正與黍高下平,因以利鐮歷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風調,放火燒之,常逆起火。桑至春生,一畝食三簿蠶。
 
46
桑: 《神仙傳》曰:麻姑謂王方平云:「吾見東海三為桑田。」
 
47
桑: 《本草經》曰:桑根旁行出土上者,名伏蛇,治心痛。
 
48
桑: 《神農本草》曰:桑根白皮,是今桑樹根上白皮。常以四月彩。或彩無時,出見地上,名馬領,勿取,毒殺人。
 
49
桑: 《典術》曰:桑木者,箕星之精。
 
50
桑: 《楚辭》曰:衣攝枼以儲與兮,攝枼、儲與,不舒展之貌。左祛絓于扶桑,祛,袖也。得已衣服長大,攝枼,儲與,不得舒展。得能弘廣,不得施用。東行則左袖絓于扶桑,無所不伏。右衽拂于不周兮,六合不足以肆行。
又曰:路室爬戤方桑,路室,客室。孔子過之以自待。言孔子出,過于客舍,其女方彩桑,一心不視,若貞信,故以自待。
 
51
桑: 《古詩》曰:枯桑知天風,海死戟天寒。
 
52
桑: 繁欽《桑賦》曰:上似華蓋,紫極比形;下像鳳闕,萬桷一楹。
 
53
桑: 陸機《桑賦》曰:初,世祖武皇帝為中壘將軍,植剩一株。世更三代,年漸三紀,綠葉興而盈尺,崇萄宣而增尋。
 
54
桑: 曹植《艷歌》曰:出自薊北門,遙望胡池桑。枝枝自相值,葉葉自相當。

※※※

7359810_133211268196_2.jpg

19300001338703133654571791000_950.jpg

當歸雞湯.jpg  

 

當歸人蔘 雞湯/ 網路的ˊ圖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藥部六 -> 當歸

《當歸》 
1
當歸: 《爾雅》曰:薜,山靳。《廣雅》曰:山芹,當歸,今似芹而粗大者。靳音巨申切。
 
2
當歸: 《吳志》曰:曹公聞太史慈名,遺書以篋封之。發看,無所道,但貯當歸。
 
3
當歸: 《魏氏春秋同異》曰:姜維得母書并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見當歸。」蒲俺親殉利如此。
 
4
當歸: 《范子計然》曰:當歸,出隴西,無枯者善。
 
5
當歸: 《秦州記》曰:隴西襄武縣有牛山,是出當歸。
 
6
當歸: 《建康記》曰:建康出當歸,不堪用。
 
7
當歸: 《廣州記》曰:鄣平縣出當歸。
 
8
當歸: 《博物志》曰:《神農經》曰:「下藥治病,謂大黃除實,當歸止痛。」
 
9
當歸: 崔豹《古今注》曰:牛亨問:「剿汶別,相贈以芍藥,何也?」答曰:「芍藥,一名何離。故將別,贈以芍藥。猶相招,則贈以蘼蕪,蘼蕪一名當歸也。」
 
10
當歸: 《本草經》曰:當歸,一名子歸。味甘溫。生川谷。主治逆止、氣溫、瘧寒熱。生隴西。
 
11
當歸: 《吳氏本草》曰:當歸,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歧伯、雷公辛,無毒,李氏小寒。或生羌胡地。

※※※

9431976_101301718121_2.jpg

u=2908225642,2160031248&fm=23&gp=0.jpg

121212a.jpg  

001ec949ffcb0cab89c82b.jpg

userid301735time20110623132741.jpg  

 

 

/ 網路的ˊ圖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果部九 -> 椰

《椰》
1
椰: 《隋書》曰:林邑國人,深目高鼻,發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纏身,冬月衣袍。婦人推髻。施椰葉席。
 
2
椰: 《唐書》曰:訶陵國,俗以椰樹花為酒。其樹生花,長二尺餘。實大如人脛,割之取汁,以成酒,味甘,飲之亦醉。
 
3
椰: 《南夷志》曰:荔枝、檳榔、訶梨勒、以縈、桄榔等諸樹,永昌、麗死覲山皆有之。
 
4
椰: 《云南記》曰:南詔遣使致南國諸果,有以縈,狀如大牛心。破一重粗皮,刮盡;又有一重硬殼。有小孔,以筋穿之,內有漿二合餘,味甘色白。
又曰:云南多以縈,亦以蜜漬之為糝。
 
5
椰: 《廣志》曰:椰樹高六七丈,無枝條,有葉如束蒲,乃在樹末。實如大瓠瓜,懸在樹頭。實外有皮,中有核,皮里有汁升餘,清如水,美如蜜,可飲。核中膚白如雪,厚半寸,味如胡桃而美,可食。出交趾,家家種之。
 
6
椰: 《南方草木狀》曰:椰,二月花,花仍獵菖實,房連相累。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十一月、十二月熟。其樹黃,俗名為丹。橫破之,可作碗。子長如栝樓子。
 
7
椰: 《交州記》曰:以縈有漿,截花,以竹桶承取汁,作酒,飲之亦醉。
 
8
椰: 《神異經》曰:東南荒中有椰木。椰高二三丈,或十餘丈,圍丈餘,或七八尺。葉三百歲盡落而華,華如甘瓜華。華盡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歲而熟。熟后不長不減,形如寒瓜,長七八寸,徑四五寸。
 
9
椰: 《南州異物志》曰:椰樹,大三四圍,長五六丈,通身無枝。至百餘年有葉,葉狀如蒲,長四五尺,直竦指天。實生葉間,皮包之,如蓮狀。皮硬過於核中。肉白如雞子,著皮,崦腹內空含汁,大者含升餘。實形團團然,或如苽樓,橫破之,可為爵,并堪器用,南人珍之。
 
10
椰: 《異物志》曰:椰樹,高六七丈,無枝條,葉如束蒲,在上。其實如瓠系之巔。實外皮如葫蘆,膚中有汁升餘,清如水,味美於蜜。食其膚則不饑,食其汁則增渴。又有如人兩眼處,俗號以縈為越王頭。
 
11
椰: 《嶺表錄異》曰:以縈樹,亦類海棕。實號以縈,大如甌盂。外有粗皮如火,腹次有硬殼,圓而且堅,厚二三分。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砂石摩之,去其皴皮,其爛班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殼中有液數合,如乳,亦可飲之,冷而動氣。
 
12
椰: 左思《吳都賦》曰:椰葉尾鬋。
 
13
椰: 《俞益期箋》曰:有清漿數斗,懸於長木之端,終不乾,故為小異。

※※※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百穀部四

《百穀部四》 

《稷》 
1
稷: 《毛詩·䮐頌·閟宮》曰: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2
稷: 《禮記·曲禮下》曰:凡祭宗廟,稷曰明粢。
 
3
稷: 又《內則》曰:豕宜稷。
 
4
稷: 《國語》曰:稷為稷,不能蕃殖。
 
5
稷: 《爾雅》曰:粢,稷也。郭璞注曰:今江東呼粟為粢也。孫炎曰:稷,粟也。
 
6
稷: 《說文》曰:稷,五谷之長也。
 
7
稷: 《山海經》曰:廣都之野,爰有膏稷。
 
8
稷: 《廣志》曰:破減稷、逼麥稷,此二者以四月熟。
 
9
稷: 《本草》曰:稷米,甘而無毒,益志氣,補不足。
 
10
稷: 《鄭氏婚禮謁文贊》曰:稷為天官。
 
11
稷: 盧毓《冀州論》曰:真定好稷,地產不為無珍也。

 

 42a98226cffc1e1788bf44014890f603738de9fa.jpg

3101644_142008998407_2.jpg

01300000241358124464499381407.jpg  

/ 網路的ˊ圖


《粟》
1
粟: 《歸藏》曰:《剝》,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
 
2
粟: 《河圖說微》曰:蒼帝起,天雨粟也。
 
3
粟: 《說文》曰:粟,嘉谷實也。粟之為言續也。
 
4
粟: 《爾雅》曰:虋,赤苗;芑,白苗。虋,赤粱粟也。芑,白粱粟也。虋,音門。芑,音起。
 
5
粟: 《尚書·仲虺之誥》曰: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粃。孔安國注曰:始我商家國於夏世,欲見剪除,若莠生苗,粃在粟,恐被鋤治傷之也。
 
6
粟: 《毛詩》曰: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7
粟: 又《小宛》曰:交交桑扈,率場啄粟。
 
8
粟: 《周禮·地官下》曰:倉人,掌粟入之藏。鄭玄注曰:九谷盡藏,以粟為主。
 
9
粟: 《禮記·曲禮上》曰:獻粟者執右契。契,券要。右,尊也。
 
10
粟: 《禮記·祭義》曰:父母既歿,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謂禮終。
 
11
粟: 《左傳·僖上》曰:冬,晉薦饑,乞糴于秦。秦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12
粟: 又《襄元》曰:季文子卒,大夫入斂,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
 
13
粟: 又《襄六》曰:鄭子皮即位,於是鄭饑,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一鍾。
 
14
粟: 又《昭六》曰:夏,會于黃父,謀王室也。王室有子朝亂,謀定之也。趙簡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
 
15
粟: 《春秋佐助期》曰:粟神名許給,姓慶天。
 
16
粟: 又《說題辭》曰:高而平者為原。平者和,故宜粟。
又曰:粟助陽扶性,粟之為言續也。粟五變:一變而以陽生為苗;二變而秀,為禾;三變而粲然,謂之粟;四變入臼,米出甲;五變而蒸飯可食。宋均注曰:粟受五行氣而五變,故乃成可食。陽以一立為法,故粟積大一分,穗長一尺。文以七烈,精以五立,故其字「西米」為「粟」。「西」者,金所立;「米」者,陽精。故「西」字合「米」而為「粟」。宋均注曰:續為續陽生長也。受五行氣,故有變。
 
17
粟: 《春秋潛潭巴》曰:天雨粟,無德者興,有德者不祿。小人進,大臣辱。
 
18
粟: 《公羊傳·僖上》曰: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於陽谷。桓公曰:「無障谷,無貯粟。」何休注曰:有無相通。
 
19
粟: 《穀梁傳·莊公》曰:諸侯無粟,諸侯相歸。粟,正也。
 
20
粟: 《論語·雍也》曰:子華使於齊,冉有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無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21
粟: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破木為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谷興,以助果蓏之實。
 
22
粟: 《史記》曰:武王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
又曰: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豪杰皆爭金玉,而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拒滎陽,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金,而豪杰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又曰: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太倉之粟新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也。
又曰:文帝徙淮南王,道死。民歌曰:「一斗粟,尚可舂;一尺帛,尚可縫;兄弟兩人,不能相容!」
 
23
粟: 又《汲黯傳》曰:河內失火,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河內人或父子相食。臣謹發河南倉粟以賑貧乏。」上賢而釋之。
 
24
粟: 《史記》曰:大將軍青遂至寘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月而還,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25
粟: 《漢書》曰:酈食其說齊王曰:「漢英豪賢才,皆樂為之用,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
又曰:公孫弘起家徒步為丞相,故人高賀從之,食以脫粟米飯,覆以布被。賀怨曰:「何用故人富貴為?脫粟布被,我自有之!」乃退。
又曰:主父偃諫伐匈奴,曰:「秦皇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東陲瑯琊負海之郡,轉致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
又曰:秦將王離涉河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筑通道而輸之粟。
又曰: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氾勝之書》又載。
 
26
粟: 又《東方朔傳》曰:侏儒長三尺,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長九尺餘,亦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
又曰:賈捐之上書曰:「武帝元狩六年,太倉之粟紅腐不可食。」
 
27
粟: 謝承《後漢書》曰:丹陽方儲,字聖明,曉風角占候,為章句。長民田還,置餘粟二石及刀鋤於田陌。明日求之,亡去。疑其鄰家,儲曰:「此人非偷。」自呼縣功曹,語曰:「君何取粟置家后積茭中?」功曹款服。
 
28
粟: 《後漢書》王符《潛夫論》曰:富貴則背親捐舊,喪其本心,朽貫千萬,而不忍賜人一錢,積粟腐倉,不忍貸人一升。
 
29
粟: 《後魏書》曰:任城王云為冀州刺史。云留心政事,甚得下情。於是合城長吏請輸絹五尺、粟五升以報云恩,高祖嘉之。
又曰:世祖引高允與論刑政,言甚稱旨。因問允曰:「萬機之務,何者為先?」是時多禁封良田,又京師游食者眾,允因言曰:「地方一里則為田三頃,若勤之則畝益三升,不勤則畝損三升。方百里損益數率為粟二百二十二萬斛,況以天下之廣乎?若公私有儲,雖遇饑年,復何憂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
又曰:韋朏,字尊顯,少有志業,年十八,辟州主簿。時屬歲儉,朏以家粟造粥以飼饑人,所活甚眾。
 
30
粟: 《後周書》曰:王羆為華州刺史。時關中大饑,征稅民間谷食以供軍費,或隱匿者令遞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惟羆信著於人,莫有隱者,得粟不少。
 
31
粟: 《唐書》曰:始平人宗士朓,負粟一石,委於大倉而去,云:「愿少益軍國。」高祖嘉之,赍物百段。
 
32
粟: 《晉史》曰:高祖明而難犯,事多親決。嘗有店婦與軍士墾訴,無以自明。帝為鞠吏曰:「雖屬官,吾可市而代之。兩訟未分,何以為斷?可殺馬刳腸而視,其粟有則軍士誅,無則婦人死。」遂殺馬,馬腸無粟,因戮其婦。境內肅然,莫敢以欺。
 
33
粟: 《漢實錄》曰:王周性寬恕,不忤物情。初,刺信都,州城西橋敗,覆民租車。周曰:「橋梁不飾,予之過也。」乃還其所沉粟,出私財以修之。
 
34
粟: 《孔叢子》曰:子思居貧,其友饋乏粟者,受二車焉。或獻樽酒束脩,子思曰:「為費而無當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辭酒,是辭少而受多也!於義則無名,於分則不全,行之何也?」子思曰:「然伋不幸而貧於財,及至困乏,將絕先人之祀。夫所以受粟,為周乏也。酒酺則所以飲燕也,方乏於食而乃飲燕,非義也。吾豈以為介哉?度義而行之。」
又曰:季桓子以粟十鍥殽夫子,夫子受而班門人之無者。子貢曰:「季孫以夫子貧,故致粟。今而施人,無乃乖彼意乎?」子曰:「吾受而不辭,為季孫之惠;受不為富惠於一人,豈若數百人哉?」
 
35
粟: 《管子》曰:桓公觀於野,曰:「何物可比君子之德?」隰朋曰:「粟可比君子之德。」管仲曰:「苗始出生也,旬旬似孺子,安之則安,不得則危,故命之曰禾,此可比君子。」桓公曰:「善」。
 
36
粟: 《晏子春秋》曰:北郭騷見晏子曰:「愿托所以養母。」晏子分倉粟府金以遺之,辭金受粟。晏子見疑出奔。北郭子遂造公庭曰:「晏子,天下賢人。去齊,敵必來侵,臣見國之侵,不若死,請以頭白晏子!」因自殺。景公聞大駭,自追晏子。
又曰: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足粟。今齊國丈夫耕,女子織,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側雕文刻鏤之觀,此無當之管也!
 
37
粟: 《曾子》曰:曾子,魯君饋之粟,辭不受。使者曰:「子無求於人,人自致之。曰:」與人者驕人,受人者畏人。縱子不以是驕我,我能無畏乎?與富而畏人,不若貧而無屈。
 
38
粟: 《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視負粟者。今有人於此負粟,息於路側,欲起而不能,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必起之何重故也。今為義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語之,縱不說而行,又從而非毀之。則是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視負粟者。
 
39
粟: 《莊子》曰:周家貧,貸粟於監河侯。侯曰:「待我得邑金,將貸子。」周作色曰:「周昨來,有呼周者。視轍中,有一鮒魚,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水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激西江之水迎子,可乎?』鮒魚曰:『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40
粟: 《呂氏春秋》曰:伍子胥諫吳王曰:「非吳喪越,越必喪吳。今將輸之粟,是長吾讎而豢吾仇也。」
又曰: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不周山,在昆侖山北。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昆侖之南,故曰陽山。穄,關西為之糜。秬,黑黍也。
 
41
粟: 《商君書》曰:金一兩生於境內,粟十二石於死境外;粟十二石生於境內,金一兩死於境外。國好生金於境內,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虛,國弱;好生粟於境內,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42
粟: 《荀卿子》曰:仁、義、禮、智之於人也,譬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
 
43
粟: 《淮南子》曰:鬻棺者欲民之疾疫;畜粟者,欲歲之饑荒也。
又曰:黃帝治天下,力牧、太山稽輔之,狗彘吐菽粟於道路,而無分爭之心。
又曰: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高誘注曰:蒼頡始視鳥跡之文而造書者也。有書契則詐偽萌生,去本走未,棄耕作之業也,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雨粟也。
又曰:量粟而舂,數米而飲,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國。
又曰:馬不食脂、桑扈不啄粟,非廉也。
又曰:未嘗稼穡粟滿倉,未嘗桑蠶絲滿囊。得之不以道,用之橫。橫,放也。
又曰:粟得水而熟,甑得火而液。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疾雷破石,陰陽相薄。自然之熱。
又曰:闔廣盧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
 
44
粟: 《六韜》曰:武王入殷,發巨橋之粟以與殷民。
 
45
粟: 《說苑》曰:十粟為一分,十分為一寸。
又曰:墨子語禽滑釐曰:「今凶年,與子隋侯珠,又與子一鍾粟,子將何擇?」釐曰:「粟可耳。」亦具珠部。
又曰:高平王遣使者從魏文侯貸粟,文侯曰:「須吾租收邑粟至,乃得也。」使者曰:「臣初來時,見瀆中有魚,張口謂臣曰:『吾窮水魚,命在呼吸,可得灌乎?』臣謂之曰:『待吾南見河堤之君,決江河之水灌汝口。』魚曰:『謂命在須臾,乃須決淮之水?比至君還,必求吾於枯魚肆!』今高平貧窮,故遣從君貸速。乃須租收,大王必求臣於死人之墓。」
 
46
粟: 《風俗通》曰:燕太子丹仰嘆,天為雨粟。
 
47
粟: 《賈誼書》曰:鄒穆公有令:「食鳧雁者必以秕,無敢以粟!」於是倉無秕,而求易於民,二石粟得一石秕。民請曰:「秕食鳧雁,為無費也。今求秕於二石粟而易一石秕,食鳧雁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爾所知也!夫百姓朐牛而耕,暴背而蕓,勤而不敢隋者,豈謂鳥獸哉?粟米,人之食也,奈何以其食養鳥?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害!」
 
48
粟: 《晁錯書》曰:利民欲者,莫如用爵致粟。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余者也。
 
49
粟: 《氾勝之書》曰:欲知歲宜,以布囊盛粟等量埋於陰地。冬至后,取量最多者多種之。
 
50
粟: 《桓階別傳》曰:階為趙郡太守。路有遺粟一囊,耕者得之,舉以系樹。數日,其主聞,還取之。
 
51
粟: 《桂陽先賢畫贊》曰:成子,郴中人,能達鳥鳴。為郡主簿,與眾人俱坐,聞雀鳴而笑曰:「東市輦粟車覆,雀相呼往食之。」眾人遣視,信然。《益部蓍舊》又載。
 
52
粟: 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龍枝之粟。言其枝屈曲若游龍,食之善走。又有鳳冠粟,似鳳之冠,食者令人多力。有云渠粟,叢生,葉似扶蕖,食之益顏色。粟莖赤黃,皆長二丈,千株叢生。
 
53
粟: 《博物志》曰:雁食粟,則翼垂不能飛。
 
54
粟: 《鄒子》曰: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嘗乘馬,不覺牝牡。朱買臣貧賤之時孳孳修藝,不知雨之流粟,志在經傳也。
 
55
粟: 京房《易祅占》曰:天雨粟,不肖者食祿,與三公易位。天雨稻黍者亡。天雨稻,大臣當誅。
 
56
粟: 《古今注》曰: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宣帝地節三年,長安雨黑粟。元帝竟寧元年,南陽山郡縣雨粟,色青黑,味苦,大者如豆,小者如麻子,赤黃,味如麥。建初二年,九江壽春雨粟。光武建武二十年,清河廣川雨粟,大如莧實,色黑。
 
57
粟: 《吳氏本草》曰:陳粟,神農、黃帝苦,無毒,治痺熱渴,粟養腎氣。
 
58
粟: 杜寶《大業拾遺錄》曰:吏部侍郎楊恭仁欲改葬學士舒綽,曰:「此所擬之處,掘深五尺之外,亦有五谷。若得一谷,即是福德之地,公侯世世不絕。」恭仁即將綽向京,令人掘深七尺,得一穴,如五石甕大,有粟七八斗。此地經為粟田,蟻運粟下於此穴。當時朝野之士以綽為聖。
 
59
粟: 任昉《述異記》曰:光武興,洛陽斗粟萬錢,人死者相枕。漢末大饑,江淮間童謠曰:「大兵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粟,粟貴於金。」洛中謠云:「雖有千黃金,無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飽,千金何所直!」袁紹在冀州時,滿市黃金而無斗粟,餓者相食,人為之語:「虎豹之口,不如饑人。」劉備在荊州,粟與金同價。永嘉之亂,洛中饑荒,懷帝遣人觀市,珠玉金銀填委市門而我粟麥。袁宏上表云:「田畝由是丘墟,都市化為珠玉。」
又曰:晉末,荊州久雨,粟化為蟲,蟲害民。《春秋》云「谷之飛為蟲」是也。中郎王義興表曰:「臣聞堯生神禾,而晉有蟲粟,陛下自以聖德何如也?」帝有慚色。
又曰:宋高祖之初,當晉末饑饉之後,既即位,而江表二千餘里野粟生焉。
又曰:淮南諸山石谷生,石上生谷也。袁安公云:「石谷,藥名,穗之尤小者是也!
 
60
粟: 《應翊像贊序》曰:赤眉賊攻其所居城,翊盡以私谷數十萬賑城中,于時粟斗數萬,不稱其仁。

※※※

185_125177249116pS.jpg 

白糖糕.jpg  

2828612_093300071376_2.jpg

d52a2834349b033bbd82a4c917ce36d3d539bd9f.jpg

Img325640991.jpg  黃豆豬腳湯.jpg  

u=259073137,2928441243&fm=23&gp=0.jpg

紅豆白糖糕.花生煎餅.花生米漿.黃豆豬腳湯/ 網路的ˊ圖

漢代之後 -> 宋明 -> 太平御覽 -> 百穀部五

《百穀部五》

《豆》 
1
豆: 焦贛《易林·漸之乾》曰:旦種菽豆,暮成藿葉。心之所愿,志快意愜。
 
2
豆: 《毛詩·豳風》曰:七月烹葵及菽。
 
3
豆: 又《魚藻·采菽》曰: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4
豆: 又《生民》曰:藝之荏菽,荏菽旆旆。
 
5
豆: 《左傳·成公》曰:晉周子有兄無惠,不能辯菽麥。
 
6
豆: 《春秋佐助期》曰:豆神名靈殖,姓樂。
 
7
豆: 《春秋說題辭》曰:菽者,屬也。春生秋熟,理通體屬也。菽赤黑,陰生陽,大體應節。小變赤,象陽色也。宋均注曰:陰陽而春夏也。大體,謂多黑也。小變,謂時之熟也。
 
8
豆: 《孝經援神契》曰:赤土宜菽。
 
9
豆: 《爾雅》曰:戎菽謂之荏菽。郭璞注曰:孫叔然以為大豆。按,《春秋》齊侯獻戎捷,《谷傳》曰:戎,菽也。《管子》亦云:北伐山戎,出冬蔥及戎菽,布之天下。今之胡豆是也。
 
10
豆: 《龍魚河圖》曰:歲暮夕四更,取二十豆子、二十七麻子、家人頭發少,合麻豆,著井中,咒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傷寒,辟五溫鬼。
 
11
豆: 《史記》曰:張儀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麥,民之食大抵飯菽藿羹,一歲不收,民不饜糟糠。」
又曰:棄為兒時,好種樹麻菽,麻菽美。
 
12
豆: 《東觀漢記》曰:閔仲叔,太原人也。與周黨相友。黨每過仲叔,共含菽飲水,無菜茹。
又曰:赤眉平後,百姓饑餓,人相食。黃金一斤易豆五升。
又曰:光武二年,寇恂為潁川郡,大生旅豆,收得一萬餘斛,以應給諸營。
又曰:鄧禹攻赤眉,陽敗,棄輜重走。車皆載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饑,爭取之。
又曰:劉平嘗為餓賊所得,平叩頭曰:「老母饑,少氣,待平為命。愿得還飯母,馳來就死。」賊即遣去。母已食,平曰:「向與賊期,義不可欺。」乃復往,賊驚怪其信義,曰:「不忍食汝。」平既免脫,乃摭莢,得三升豆,以謝賊恩。
又曰:倪萌,字子明,齊國臨淄人。兄為赤眉賊所得,賊欲殺啖之,萌詣賊叩頭,言兄年老,羸瘠不肥健,愿代兄。賊義而不啖,命歸求豆來贖兄。萌歸,不能得豆,復自縛詣賊。賊遂放之。
 
13
豆: 《後漢書》曰:世祖自薊東南至饒陽蕪蔞亭,馮異獻豆粥一。
又曰:馮異破延岑,時百姓饑餓,人相食,黃金一斤易豆五斗。道路斷隔,委輸不至,軍士悉以果實為糧。
又曰:獻帝在長安,谷貴,豆一斛二十餘萬。
又曰:汝南有舊鴻郄陂。成帝時,丞相翟方進毀之。時人歌曰:「敗我陂者翟子威,飴我大豆,烹我芋魁。」方進,字子威。芋魁,芋根也。
 
14
豆: 《漢名臣奏》曰:丞相薛宣曰:「陛下八月酎祠,嘉美上升,皇天報應。茂陵寢廟上食日,玄鳥來至集,吐所含大豆,紫黑色,食物之象也。」
 
15
豆: 《蜀志》曰:彭羕與諸葛亮書:「先民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咽喉,愚夫不為,況仆頗別菽麥。」
 
16
豆: 《魏志》曰:華佗還家,太祖累書呼佗,佗恃能厭事,猶不上道,托妻疾。太祖大怒,使往視,若妻信疾,賜小豆四十斛。
 
17
豆: 《吳志》曰:孫權北征,使陸遜與諸葛瑾攻襄陽。陸遜遣親人韓扁赍表報,遇敵於江中,邏得扁。瑾聞之,甚懼,書與遜云:「大駕以旋,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且當急去。」遜未答,方催人種豆,與諸將弈棋射戲如常。
又曰:趙達善算,使人取小豆數升,播之席上,立處其數,驗覆,果信。計飛蝗,射隱伏,無不中。
 
18
豆: 王隱《晉書》曰:時王浚制邊陲,潛使人問霍原,原不答,浚既銜之。又有遼東內徙三百餘人,依山為賊,意欲劫原為主,亦未能行。時有謠曰:「天子在何許?近在豆田中。」浚以為豆者,霍也。浚遂害原,懸其首,諸生悲哭其中。
 
19
豆: 《宋書》曰:廢帝子業。景和初,人種紫花草及豆,皆化為白花。俄而帝見廢之應。
 
20
豆: 《南史》曰:「傅琰為山陰令,有二野父爭雞。琰各問雞所食,一人云粟,一人云豆。乃破得粟,罪言豆者,縣內稱神明。
 
21
豆: 《北齊書》曰:厙狄伏連之家口百數。盛夏之日,料以倉米二升,不給鹽菜,常有饑色。冬至之日,親表稱賀,其妻為設豆餅。伏連問:「此豆何因而得?」妻對:「向於食馬豆中分減充用。」伏連大怒,典馬、掌食之人并加杖罰。
 
22
豆: 《唐書》曰:裴谞為河東道租庸等使,時大旱,谞請入計。代宗召見,問榷酤之利一歲幾何,谞久之不對。帝復問之,對曰:「臣有所思。」帝曰:「何思?」對曰:「臣目河東來,其間三百里,見農夫愁嘆,欲菽未種,誠為陛下憂之。而乃責臣以利,故臣未敢即對。」
又曰:貞元中,李元諒為隴右節度使,開部下荒田數十里,勸軍士樹藝,歲收菽粟數十萬斛。
 
23
豆: 《山海經》曰: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菽,豆也。
 
24
豆: 《管子》曰:桓公伐山戎,得戎菽以布天下。
 
25
豆: 《鹖冠子》曰:兩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26
豆: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賦稅,民可使富也。民非水火不生,聖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
 
27
豆: 《淮南子》曰:河水中調而宜菽。
又曰:孟夏、仲夏,天子衣紫衣,乘赤騮,騮,赤馬,黑髦也。食菽與雞。
 
28
豆: 《說菀》曰:齊景公嘗賞賜及后宮,文繡被臺榭,菽粟食鳧雁。出而見殣,謂晏子曰:「此何為死?」晏子曰:「此餒而死。」公曰:「嘻!寡人之無德也,何甚矣!」對曰:「君之德著而彰,何為無德也?」景公曰:「何為也?」對曰:「君之德及後宮與臺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繡;君之鳧雁,食以菽粟。君之營內自樂,延及後宮之族,何謂其無德也!頃臣愿有請於君之意:自樂之心推而與百姓同之,則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茍營內好私,使財貨偏有所聚,菽粟幣帛腐於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萬國,則桀、紂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嬰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於天下,則湯、武可為也!一殣何足恤哉?」
 
29
豆: 《呂氏春秋》曰: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數節,競葉嗇實,二七十四實也。大菽則圓,小菽則摶以芳,稱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蟲。先時者必長以蔓,浮業疏節,小英不實。後時者,短莖疏節,本虛不實。
 
30
豆: 《世說》曰:魏文帝使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當行大法。王應聲曰:「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乃急?」
又曰:石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恒冬天得韭,以萍菹。
 
31
豆: 《汜勝之書》曰:大豆保歲易為宜,古所以備凶年也。種大豆,率人五畝。大豆忌申、卯。三月榆莢時雨,高田可種大豆。夏至後二十日,尚可種小豆,不保歲,難得宜。椹黑時種,畝五升。豆生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之。治養美田,畝可得十石,一斗大豆有萬千粒。
又曰:夏至二十日可種豆,帶申而生,不用深耕。豆花憎見日,見日則黃爛而根焦矣。知歲所宜:以囊盛種,平量埋陰地,冬至後五十日以發取量之,最多者種焉。
 
32
豆: 《說文》曰:小豆,菽也。箕,豆莖也。藿,菽之少也。
 
33
豆: 《物理論》曰:菽者,眾豆之總名。
 
34
豆: 嵇康《養生論》曰: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35
豆: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七枚、赤豆二七枚著井中,辟溫病甚神效。與《龍魚河圖》語小異,故重出。
又曰: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枚,女吞十四枚,竟年無病。
 
36
豆: 《益部耆舊傳》曰:朱倉,字卿雲。之蜀,從處士張寧受《春秋》。糴小豆十斛,屑之為糧,閉戶精誦。寧矜之,斂得米二十石,倉不受一粒。
 
37
豆: 《陳留耆舊傳》曰:小黃恒牧為都尉功曹,與郎君共歸鄉里,為赤眉所得,欲殺啖之,牧求先死。賊義釋之,送營豆一斛。
又曰:八月雨為豆花雨。
 
38
豆: 《廣雅》曰:大豆,菽也。小豆,匼都合切。也。豆畀兵迷切。豆、豌豆,留豆也。胡豆,豆夆爻龍切。䝄音雙。也。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也。巴菽,巴豆也。
 
39
豆: 《廣志》曰:種小豆,一歲三熟,味甘;白豆,粗大可食;剌豆,亦可食;禾豆豆,苗似小豆,紫華,可為面,生朱提、建寧;胡豆,有青有黃者。
 
40
豆: 《鄴中記》曰:石虎諱胡,胡物皆改名,胡豆曰國豆。
 
41
豆: 《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南陽雨豆。光武建武三年春,縑一匹易一斗豆;夏,野生旅豆,民收取之。明帝永平十八年,下邳雨大豆,似槐實。
 
42
豆: 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頃離豆,見日即傾葉,食者歷歲不饑。豆莖皆大若指而緣,一莖爛漫數畝。
 
43
豆: 《博物志》曰:左元放度荒年法:擇大豆,粗細調均,種之。必生者熟挼,令有光,使暖氣徹豆心。先一日不食,以冷水頓服三升;服訖,其魚肉、菜果、酒醬、咸酢、甘苦之物,一不得復經口。渴則飲水,慎不可暖飲。初小困,極數十日後,體力更壯健,不復思食。大較法服三升為劑,亦當隨人,先食多少增損之。歲豐欲還食者,煮葵子及脂蘇、肥肉羹,漸漸飲之。須豆下乃可食,豆未下盡而食實物,腸塞則殺人。此未試,於理或可爾。
又曰:人食豆三斗則身重,行止動難。恒食小豆,令人肌燥粗理。
 
44
豆: 《本草經》曰:大豆黃卷,味甘平,生平澤,治濕痺、筋攣、膝痛。生大豆,張騫使外國,得胡麻豆,或曰戎菽。涂癰腫,煮計飲之,殺鬼毒,止痛。赤小豆,下水,排腫血,生太山。
 
45
豆: 《吳氏本草》曰:大豆黃卷,神農、黃帝、雷公,無毒。采無時。去面䵟,得前胡、烏喙、杏子、牡厲、天雄、鼠屎,共蜜和,佳;不欲海藻、龍膽。此法,大豆初出土黃牙是也。生大豆,神農、歧伯生熟寒,九月采,殺烏頭毒,并不用玄參。赤小豆,神農、黃帝咸,雷公甘,九月采。小豆花,一名應累,一名付月,神農甘,無毒,七月采,陰幹四十日,治頭痛,止渴。
 
46
豆: 《魏王花木志》曰:《交州記》「木豆出徐、潼間。子美,似烏頭。大葉似柳。一年種,數年采。」
 
47
豆: 《唐明皇雜錄》曰:盧懷慎清貞,素不營產業。常器重宋理璟及盧從愿,見之甚喜,留連永日。命設食,有蒸豆兩甌,菜數俎而已,此外蕭然無辦。
 
48
豆: 孔融《教高密令》曰:志士鄧子然告困焉,得愛釜庾之問,以惕烈士之心。今與豆三斛,后之復言。
 
49
豆: 曹子建《鷂雀賦》曰:言雀者但食牛矢中豆、馬矢中粟。
 
50
豆: 《葛龔薦戴昱》曰:兄弟同居二十餘年,及為宗老所分,昱持妻子,逃舊業,入虞澤,裙獲野豆,以自賑給。
 

 

20140614094819801980.jpg

 麻油烏魚湯.jpg  

胡椒蝦.jpg

麻油烏魚湯.洋蔥胡椒炒蝦/ 網路的ˊ圖


《麻》 
1
麻: 《毛詩·黍離·丘中有麻》曰: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2
麻: 《禮記·月令》曰:仲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嘗麻,先薦寢廟。鄭玄注曰:麻,新黂。
 
3
麻: 《爾雅》曰:黂,枲實。孫炎注曰:黂,麻子,音汾。
 
4
麻: 《呂氏春秋》曰: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逕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榮,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蝗蟲不食麻節也。
 
5
麻: 《東觀漢記》曰:周黨遺閔仲叔生麻,叔嘆曰:「我欲省煩耳!」受而不食。
 
6
麻: 《齊書》曰:宣帝陳皇后生高帝,高帝年二歲,乳人乏乳。后夢人以兩甌麻粥與之,覺而驚,乳因此豐足。
 
7
麻: 《淮南子》曰:三秋之月,天子衣白衣,乘白輅,食麻與犬。
又曰:汾水濛濁而宜麻。
 
8
麻: 王子年《拾遺記》曰:有飛明麻,葉黑,實如玉,風吹之如塵,亦名明塵麻。
又曰:東極之東,有紫麻,粒如粟,色紫,迮為油,則汗如清水。食之,目視鬼魅。又有倒葉麻,葉如倒巨,色紅紫,亦名紅冰麻。言冰乃有實,食之,顏色白潔。
 
9
麻: 《鹽鐵論》曰:大夫李斯與鮑丘子俱事孫卿。鮑丘飯麻蓬黎,修道白屋之下;李斯為秦丞相,終致五刑。
 
10
麻: 《本草經》曰:麻子味甘,無毒,主補中益氣,令人肥健。
 
11
麻: 《養生要集》曰:麻子,味甘無毒,主補中益氣,服之令人肥健。麻子一名蕡,一名麻勃。

http://ctext.org/taiping-yulan/zh

※※※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國風 -> 鄭風

《鄭風》

《緇衣》
1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2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3
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將仲子》 
1
將仲子兮、無踰我里、無折我樹杞。
豈敢愛之、畏我父母。
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2
將仲子兮、無踰我墻、無折我樹桑。
豈敢愛之、畏我諸兄。
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3
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
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叔于田》
1
叔于田、巷無居人。
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2
叔于狩、巷無飲酒。
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3
叔適野、巷無服馬。
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大叔于田》
1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
叔在藪、火烈具舉。
襢裼暴虎、獻于公所。
將叔無狃、戒其傷女。
 
2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
叔在藪、火烈具揚。
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3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
叔在藪、火烈具阜。
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清人》
1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2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3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羔裘》
1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2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3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遵大路》 
1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袪兮。
無我惡兮、不寁故也。
 
2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
無我魗兮、不寁好也。

 
《女曰雞鳴》
1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將翱將翔、弋鳧與鴈。
 
2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3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
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有女同車》 
1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將翱將翔、佩玉瓊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2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
將翱將翔、佩玉將將。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山有扶蘇》 
1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2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
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蘀兮》
1
蘀兮蘀兮、風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2
蘀兮蘀兮、風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狡童》
1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2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褰裳》 
1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2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豈無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丰》 
1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悔予不送兮。
 
2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
悔予不將兮。
 
3
衣錦褧衣、裳錦褧裳。
叔兮伯兮、駕予與行。
 
4
裳錦褧裳、衣錦褧衣。
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東門之墠》 
1
東門之墠、茹藘在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2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
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風雨》
1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
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2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
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3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子衿》
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2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3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揚之水》 
1
揚之水、不流束楚。
終鮮兄弟、維予與女。
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
 
2
揚之水、不流束薪。
終鮮兄弟、維予二人。
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出其東門》
1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
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2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縞衣茹藘、聊可與娛。

 
《野有蔓草》 
1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2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溱洧》 
1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2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殷其盈兮。
女曰觀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小雅 -> 桑扈之什

《桑扈之什》

《桑扈》 
1
交交桑扈、有鶯其羽。
君子樂胥、受天之祜。
 
2
交交桑扈、有鶯其領。
君子樂胥、萬邦之屏。
 
3
之屏之翰、百辟為憲。
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4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彼交匪敖、萬福來求。

 
《鴛鴦》
1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2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3
乘馬在廄、摧之秣之。
君子萬年、福祿艾之。
 
4
乘馬在廄、秣之摧之。
君子萬年、福祿綏之。

 
《頍弁》 
1
有頍者弁、實維伊何。
爾酒既旨、爾殽既嘉。
豈伊異人、兄弟匪他。
蔦與女蘿、施于松柏。
未見君子、憂心弈弈。
既見君子、庶幾說懌。
 
2
有頍者弁、實維何期。
爾酒既旨、爾殽既時。
豈伊異人、兄弟具來。
蔦與女蘿、施于松上。
未見君子、憂心怲怲。
既見君子、庶幾有臧。
 
3
有頍者弁、實維在首。
爾酒既旨、爾殽既阜。
豈伊異人、兄弟甥舅。
如彼雨雪、先集維霰。
死喪無日、無幾相見。
樂酒今夕、君子維宴。

 
《車舝》
1
間關車之舝兮、思孌季女逝兮。
匪飢匪渴、德音來括。
雖無好友、式燕且喜。
 
2
依彼平林、有集維鷮。
辰彼碩女、令德來教。
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3
雖無旨酒、式飲庶幾。
雖無嘉殽、式食庶幾。
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4
陟彼高岡、析其柞薪。
析其柞薪、其葉湑兮。
鮮我覯爾、我心寫兮。
 
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騑騑、六轡如琴。
覯爾新昏、以慰我心。

 
《青蠅》 
1
營營青蠅、止于樊。
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2
營營青蠅、止于棘。
讒人罔機、交亂四國。
 
3
營營青蠅、止于榛。
讒人罔機、構我二人。
 

《賓之初筵》 
1
賓之初筵、左右秩秩。
籩豆有楚、殽核維旅。
酒既和旨、飲酒孔偕。
鐘鼓既設、舉醻逸逸。
大侯既抗、弓矢斯張。
射夫既同、獻爾發功。
發彼有的、以祈爾爵。
 
2
籥舞笙鼓、樂既和奏。
烝衎烈祖、以洽百禮。
百禮既至、有壬有林。
錫爾純嘏、子孫其湛。
其湛曰樂、各奏爾能。
賓載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爾時。
 
3
賓之初筵、溫溫其恭。
其未醉止、威儀反反。
曰既醉止、威儀幡幡。
舍其坐遷、屢舞僊僊。
其未醉止、威儀抑抑。
曰既醉止、威儀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4
賓既醉止、載號載呶。
亂我籩豆、屢舞僛僛。
是曰既醉、不知其郵。
側弁之俄、屢舞傞傞。
既醉而出、並受其福。
醉而不出、是謂伐德。
飲酒孔嘉、維其令儀。
 
5
凡此飲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不醉反恥。
式勿從謂、無俾大怠。
匪言勿言、匪由勿語。
由醉之言、俾出童羖。
三爵不識、矧敢多又。
 

《魚藻》 
1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2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
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3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
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采菽》
1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雖無予之、路車乘馬。
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2
觱沸檻泉、言采其芹。
君子來朝、言觀其旂。
其旂淠淠、鸞聲嘒嘒。
載驂載駟、君子所屆。
 
3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
彼交匪紓、天子所予。
樂只君子、天子命之。
樂只君子、福祿申之。
 
4
維柞之枝、其葉蓬蓬。
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
樂只君子、萬福攸同。
平平左右、亦是率從。
 
5
汎汎楊舟、紼纚維之。
樂只君子、天之葵之。
樂只君子、福祿膍之。
優哉游哉、亦是戾矣。

 
《角弓》 
1
騂騂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昏姻、無胥遠矣。
 
2
爾之遠矣、民胥然矣。
爾之教矣、民胥傚矣。
 
3
此令兄弟、綽綽有裕。
不令兄弟、交相為瘉。
 
4
民之無良、相怨一方。
受爵不讓、至于已斯亡。
 
5
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後。
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6
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
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
 
7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莫肯下遺、式居婁驕。
 
8
雨雪浮浮、見晛曰流。
如蠻如髦、我是用憂。

 
《菀柳》 
1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上帝甚蹈、無自暱焉。
俾予靖之、後予極焉。
 
2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
上帝甚蹈、無自瘵焉。
俾予靖之、後予邁焉。
 
3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頌 -> 周頌 -> 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 
1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維予小子、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訪落》
1
訪予落止、率時昭考。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
將予就之、繼猶判渙。
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
紹庭上下、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敬之》
1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
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
維予小子、不聰敬止。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小毖》 
1
予其懲 。
而毖後患。
莫予荓蜂。
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蟲。
拚飛維鳥。
未堪家多難。
予又集于蓼。

 
《載芟》
1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
有嗿其饁、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載南畝。
播厥百殼、實函斯活。
驛驛其達、有厭其傑。
厭厭其苗、綿綿其麃。
載穫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良耜》 
1
畟畟良耜、俶載南畝。
播厥百殼、實函斯活。
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
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穫之挃挃、積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以開百室。
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殺時犉牡、有捄其角。
以似以續、續古之人。

 
《絲衣》 
1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
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兕觥其觩。
旨酒思柔。
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酌》
1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
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桓》 
1
綏萬邦、婁豐年。
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士。
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於昭于天。
皇以閒之。

 
《賚》
1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
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
時周之命、於繹思。

 
《般》
1
於皇時周。
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http://ctext.org/book-of-poetry/zh

※※※

 後注:

昨天晚上9點打烊的時候,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問中餐廳媳婦說要出去吹吹風嗎?中餐廳媳婦說不想出門,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好像不是為了想出去吹風而出去吹風,她老公好像是為了鄰居房東夫妻跟房東夫妻的一群客人烤肉得這次烤肉沒有對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很親切,中餐廳媳婦的老公走到鄰居隔壁房東夫妻那裡問說烤肉嗎?好像也沒有得到回應?就裝做沒事得這樣又回自己家店裡跟國中一年級女兒在笑鬧,隔壁房東家烤肉的人有將近15~20人所以笑聊得很大聲的說呼乾啦呼乾啦讓他乾啦,中餐廳媳婦的老公想要表現出自己家也很幸福的樣子就也把小孩叫到店裡跟爸爸一起笑聊得父女2人像國小同學;昨天晚上7點~8點餐廳,店裡沒甚麼客人,有個穿"家庭教育中心"得約50歲男生坐這餐廳的第2桌,剛好中餐廳媳婦得70歲公公單獨在第5桌喝洋酒看電視的看一些女生選美或者小孩歌唱節目,公公前陣子只跟40歲兒子聊一下說:那個最近年輕人都亂改亂唱得一點感情都沒有,像那陶喆把歌改得沒有那個味道,還是老歌好聽之類的;昨晚因為店裡最大的長輩在看電視的女生選美比賽之類的節目,兒子又在隔壁碰到軟釘子,兒子的老婆得娘家弟弟是住公寓得也跟婆家的公公的40歲兒子一樣有趁父母不注意有偷看免費的A片和日本A漫的興趣,所以自己70歲公公沒有想過自己40歲兒子有在看A片卻跟自己40歲兒子聊那個最近年輕人都亂改亂唱得一點感情都沒有,像那陶喆把歌改得沒有那個味道,還是老歌好聽之類的?!;昨天晚上約8點,附近7-11便利商店跟英式早點店跟機車店跟旅館停車場的中間那附近有發生車禍,公公去看一下什麼事情,有警察在哪裡,公公沒說話又回店裡繼續看電視,中餐廳媳婦剛好去附近的10圓麵包攤買克寧姆麵包+芝麻肉鬆酥皮麵包回來得看到公公看車禍甚麼事的在機車店旁遇到公公?,中餐廳媳婦閃開公公的怯生生得叫一聲爸就先回去,公公剛剛也差不多一樣的情形去閃開正在烤肉的房東家夫妻的客人;中餐廳媳婦心想:要是昨天是公公兒子媳婦出去吃1萬塊的晚餐的兒子媳婦跟公公孫子一起笑容滿面的討論剛剛那個好貴又好好吃又破財了之類的話題,可能回到家看到房東夫妻烤肉也才能笑得出來去交新朋友吧?公公的兒子沒交新朋友的興趣因為不想破財又對自己老婆說:好悶,要出去吹吹風,中餐廳媳婦看她老公出去吹風得逛夜市也沒有看到昨晚的問題,中餐廳媳婦說:那可口可樂是你買的嗎?我喝完就要睡了,中餐廳媳婦的老公當時說不要把小孩中午的菜吃光,可樂留給小孩喝,她老公碰軟釘子得很心情不好的樣子,隨便加熱一下中午小孩剩的菜跟煮個泡麵之類的想趕快打烊的進房間打電腦遊戲水果賓果跟看小說。

約今天下午1點~2點,3個小孩對爸爸說:你不是說今天下午會帶我們去爬山嗎?去那個大坑?你說早上要等下午看看,下午又說沒有要出門?中餐廳媳婦的老公看幾個小時的小說的說:你們又不是不知道昨天晚上生意不好?我有錢可以帶你們出去玩嗎?中餐廳媳婦的小孩換對媽媽說:媽,那妳今天可不可以再帶我們去公園騎腳踏車?中餐廳媳婦回答:昨天不是有帶你們去騎過了嗎?昨天中餐廳媳婦就看她小孩上次去公園拔的草的在溜滑梯上面玩,過幾天再去那個公園裡的那些草還在得已經枯黃,而且還被人用打火機燒出一些焦黑之類的,也就那還沒算很正式開放的公園裡面是只有溜滑梯和枯掉的草而已,中餐廳媳婦的老公認為帶孩子去那裡騎腳踏車就算事業?中餐廳媳婦的公公今天下午在看些幾10年前拍的古裝連續劇或電影之類的,也就這個家要是先擺古董木家具也對小孩幫助不大?中餐廳媳婦心想:她小孩也在房間看好幾小時的重播的卡通和HBO電影,這個家就還沒有像房東夫妻親戚這樣每人出個1萬塊去到處看棉花工廠或蔬菜水果農田之類的?,國小跟國中小孩只是跟爸爸在菜市場買的東西和熟食品而已,也每天只是為了看電視或打線上遊戲在吵架,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在今天下午1點~2點對國小3年級兒子說:我帶你去菜市場繡你運動服和制服的學號,算了,我自己去幫你們繡學號,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像要做事業的表情拿著孩子的衣服去菜市場繡學號,3個小孩繼續在家裡房間看卡通。

約今天下午2點~4點,中餐廳媳婦的老公買午餐回來,看到國小4年級女兒在房間玩電腦,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就突然生氣得亂拍女兒得背和腰和手之類的揮去打,他罵女兒說:你為什麼要動我的電腦?中餐廳媳婦的老公轉頭對中餐廳媳婦說:妳看到女兒在玩我得電腦,妳為什麼讓她玩?妳還把我看的小說關掉?他就繼續罵女兒說:前幾次我都沒罵妳,妳不要同一句話讓我重複講好幾遍,妳為什麼一直想偷玩線上遊戲?,之類的。;中餐廳媳婦想起中餐廳媳婦小時候有給一個保母帶過幾星期,保母家裡有鋼琴跟2個大學生的兒子,保母看她成績不好也不會說話,就對她說:妳把妳學校的國語課本拿出來每課重覆寫幾遍,保母也沒有很想教她特別的也沒有很想跟她說特別的,當然保母也沒有想教她鋼琴,過一陣子中餐廳媳婦的媽媽把一輛腳踏車寄到保母家說送給女兒平常去騎,過陣子中餐廳媳婦就回媽媽家,媽媽再說請中餐廳媳婦吃披薩,中餐廳媳婦當時問媽媽:妳不吃嗎?媽媽說太鹹了,不是很喜歡吃披薩;今天下午2點~3點時,餐廳隔壁的房東太太得託兒的小孩說有要找中餐廳媳婦的國小3年級兒子玩,可是小孩才1~3歲,中餐廳媳婦的兒子被小孩叫到房東太太家得過10分鐘又回來的說有跟隔壁小孩玩了,中餐廳媳婦的兒子就玩著房東太太送給餐廳小孩的遙控直升機模型;到今天下午3點,中餐廳媳婦的老公就像要做事業的樣子去菜市場拿小孩繡好學號的衣服;中餐廳媳婦之前跟丈夫吵架回娘家的時候有陣子很心情低落,因為3個小孩都在丈夫那,娘家爸爸卻對女兒說:妳想孩子也沒用,妳沒錢怎麼去看小孩?中餐廳媳婦得娘家爸爸就像要女兒住娘家也要趕快找工作,那時就爸爸被團體說要發展甚麼事業要趕快讓女兒出去工作,娘家爸爸再對中餐廳媳婦說:妳也有不對,妳做事情的方法都不會,娘家媽媽聽到女兒自言自語又悶不吭聲,娘家媽媽就對中餐廳媳婦說:我拖鞋和內衣借妳穿,之類的。

※※※

吳介民/黑暗中的笑聲

自由時報 – 2014年9月8日 上午6:11.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香港「回歸」十七年,「一國兩制」騙局一場。被詐騙的一方,曾滿心期待「民主回歸」的美夢。這是一個失敗的戀愛故事,盲目相信愛情的目盲者,被徹底剝奪與占有之後,隱約聽見黑暗中一陣笑聲,備感屈辱卻無能為力。

香港是對抗「天朝殖民主義」的前哨,香港今日的困境,給台灣最大的啟示是:「主權有無」至關緊要。佔中溫和路線的挫敗,部分敗在運動本身的策略規劃,但更深刻的原因是,受困於牢牢釘住香港的「一國格局」。台灣雖然享有「事實主權」,但這樣的主權狀態正一點一滴流失。如果台灣的國家地位,也被困在「一國格局」,將重蹈香港的命運。

扼殺參選權的假普選

一周前,北京定調「中國式香港民主」,內容決絕:香港人獲准在2017年「一人一票」選出特首,但沒有公民提名權,沒有參選權,候選人將由北京控制的「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決定;並揚言:這個「普選框架」(實際上是「篩選」方案)如果在香港立法會被泛民派否決,2017的特首選舉將沿用2012年的選舉辦法,換言之,連「一人一票」都不給。

直到今年五月,各方對北京調性的評估仍有歧異。樂觀一派認為北京會允許「泛民」中的溫和派成為候選人;另一派則認為北京絕不會鬆手,不但如此,還繼續在香港製造社會對立,讓它有介入的藉口。最悲觀的人認為,香港以後不過是「可以上網的深圳」。如今,北京掀出底牌,已無需猜測與爭論。

自從2013年初「和平佔中」發起以來,溫和佔中派一直有兩個預設。首先是行動方案:以佔中為工具,逼中共談判,只要形成足夠的輿論壓力與公民動員(主要透過「公民商討」與「政改方案全民投票」),就會迫使中共退一步,與泛民政黨進行談判,而一旦中共做出若干實質退讓,運動就可以宣告成功,便無須執行佔中行動,溫和派將取得公民抗命運動的領導權。佔中主導者強調「公民抗命」的誠信,公開談論這個行動方案。這個假設低估了北京決不退讓的意志。

脆弱的運動結盟

另一個是關於政治結盟的預設。這個政治聯盟包含三個區塊:佔中運動組織、泛民政黨、與本土資產(中產)階級。第一塊,佔中運動內部,大致結合了中生代與青年世代。前者不少曾參與過去三十年的民主運動,也有「民主回歸派」,他們在1980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期待香港主權轉移給中國的同時,能夠催生香港的去殖民化與民主化。而青年世代則以2003年反《基本法》二十三條大遊行以來,經過無數次社運與政運歷練的青年學生幹部為主。

第二塊是泛民政黨,泛民在立法會占有27席,掌握三分之一的否決權。但泛民政黨內部矛盾不少,自從2010年「五區公投」失敗之後民主黨議員進入中聯辦談判,產生的分裂效應至今仍在發酵。不少人擔心,當「政改方案」送到立法會表?時,會發生泛民議員被「撬票」(跑票)的情況。

第三塊是所謂「本土資產階級」。從英國管治時期以來,香港的資產階級一向都依附殖民體制而茁壯。鄧小平當初承諾「馬照跑、舞照跳」,意思是不更動香港的資本主義體制,主權轉移之後維持與資產階級的政治關係。然而,這些年,來自中國的國營資本與權貴資本大舉進入香港,和本地資本發生利益擠壓,批租土地等問題就是一例。而梁振英(被認為是中共地下黨員)在2012年特首選舉擊敗唐英年(本土資產階級代表人)之後,梁振英站在中資這邊,引起傳統地產霸權四大家族不滿,香港統治精英似乎出現分裂跡象。馬克思主義托派出身的立法會議員長毛說:「梁是紅色資本家在香港的代言人」。因此,一些人認為:「建制派不是鐵板一塊」;建制派內部的齟齬,似乎產生了一個「政治機會」,使本土資產階級接受溫和改革路線,成為對中方施壓的槓桿。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組織的「香港2020」,也被評估為屬於支持溫和改革的「中產階級力量」。

但是,與本土資本隱形結盟的關係,從頭就不甚牢靠,因為中共手中掌握的籌碼,可以輕易摧毀這個關係。本土資產階級,態度始終曖昧而保留。被李嘉誠兒子李澤楷收購的《信報》,在九月初撤銷支持佔中的對衝基金經理人錢志健的專欄,難道不是在對北京發出歸順的信號?

上述佔中行動方案的溫和路線,一直備受「本土派」(以陳雲和他的追隨者為主)嘲諷;而不少社運分子也抱持質疑態度,基於運動團結一直沒有公開化。但是北京宣布政改方案後,悲憤的氣氛讓年輕世代開始批評溫和派「不行動」。

北京改寫「一國兩制」

對照佔中主導者的「軟弱」、「無力」,中方狠狠打了一場組織戰,上演它預定的劇本,反制策略步步進逼,最終瓦解溫和派的策略與鬥志。第一招是「設定論述框架」。北京早早就劃下特首參選人的資格底線,就是所謂「愛港愛國」、「與中央對抗的人不能擔任特首」等等,通過它的媒體機器在中港兩地不斷宣示。今年六月,在佔中秘書處執行「全民投票」前夕,北京公佈了《一國兩制白皮書》,改寫「一國兩制」定義: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不是固有的,其唯一來源是中央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分權,而是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務管理權。高度自治權的限度在於中央授予多少權力,香港特別行政區就享有多少權力,不存在「剩餘權力」。… 「一國」之內的「兩制」並非等量齊觀,國家的主體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是不會改變的。

這份「詔書」規定:香港的自治權是「中央」授與的,中央給多少,你才有多少,因為在「主權」收歸祖國之後,雙邊關係屬「一國」之內,中央是主,香港是從。主從關係不容挑戰。

在《白皮書》陰影下,佔中秘書處照常舉辦「政改方案全民投票」,將近八十萬人參與,氣勢一振。「學聯」與「學民思潮」並且在七一遊行之後進行「佔中預演」,展示青年世代的反抗決心與場控能力。

但「全民公投」與「佔中預演」阻攔不了北京,甚至更合理化它的壓制決心,它先讓聽命於北京的反制團體上街頭「反佔中」,緊接著按照人大常委會的預定時程,頒布「普選方案」,設定了三個「閘門」:(1)參選人須獲提名委員會過半通過。(2)提名候選人二至三人。(3)提名委員會由一千兩百人組成,維持四大界別比例。至此,北京完成了它在論述鬥爭上的部署,一步步將特首選舉方案限縮在它可以掌控的範圍。控制提名權,扼殺參選權,鬆綁沒有實質意義的「一人一票」,這和中國內地已有的「差額選舉」有何不同?

第二招是「控制媒體」。這一年多來香港的媒體環境極度惡劣。獨立媒體與編輯遭受暴力威脅層出不窮;不聽話的媒體被撤廣告,有廣大影響力的網路媒體「主場新聞」突然關閉,連網站都刪除;參與佔中運動的金融業經理被撤銷報紙專欄;最新戲碼是對付壹集團,港府搜索黎智英和李卓人(工黨主席,也是佔中要角)的住所,將黎給民主派的捐款打成「黑金政治」。

「反佔中」嚇唬中產階級

第三招是策動「反佔中」。近年來香港「愛字輩」團體如雨後春筍。群眾戰是中共的看家本領,各地同鄉會、基督教右翼、家長組織都被動員起來,並且培育媒體出身的周融成為反佔中組織帶頭人。八月中,就在各方「等待」人大常委會決定「普選框架」期間,愛字輩團體總動員,由周融等人組織的「幫港出聲」持續動員,成立「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普設街站收集簽名,宣稱達百萬以上。梁振英、董建華等人也粉墨登場簽名。八月十七日,「反佔中」上街遊行,人數雖遠少於七一遊行,但通過這個反制行動,「反佔中」強制卡位,宣稱它也有大量群眾跟隨,雖然這些群眾有來自中國內地的「臨記」(臨時演員),許多是「派錢」來的(走路工),遊行後五星旗隨地丟棄。第二天,中國喉舌媒體紛紛以「反佔中愛國愛港運動」做頭版。這是「出口轉內銷」的洗腦宣傳,中方媒體放言:「你有八十萬人簽名,我有十三億人!」反佔中的粗鄙醜陋,也是恫嚇中產市民的戰術。

就在這段期間,媒體出現一個關鍵詞:「袋住先」,先接受北京的篩選候選人方案,至少有「一人一票」,否則普選遙遙無期。北京若成功嚇阻「佔中溫和派」,下一步就可以集中火力對付「佔中行動派」。到此,中共的輿論鬥爭成功轉移視線,將本來是「真假普選」的論爭,轉化成「香港動亂或袋住先」的選擇。這個戰略的核心就是中性化(neutralize)「中產階級」的角色,使之怕亂,怕失去生活現狀,不敢上街抗命。中共的多重戰術一步步消耗佔中的氣勢。

「一國」的牢籠

最近,「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說法甚囂塵上。台灣和香港雖然都遭受中國統戰與滲透,但存在一個根本差別,就是,台灣仍據有事實上的主權。北京既將香港主權納入囊中,豈有不直接統治之理?人大落閘後,一個中國法學教授寫道:

一國之內,不執行中央全國性法令,不接受最高法院轄制,不向中央政府納稅,這樣的高度自治,全世界有第二家嗎?支持香港直接普選的,考慮過這個嗎?中央不能干預香港司法,不能干涉議會,如再對行政首長無運作空間,香港不就是邦聯嗎?香港這麼幹,全國各省也有權這麼幹,中國不解體了?

這裡的關鍵詞是「一國之內」,中共恐懼香港施行民主帶給中國「示範作用」。如果香港可以真普選,中國人民受到鼓舞,挺身要求普選,中共如何保住一黨專政?因此,它便須牢牢握住香港特首的提名權。

台灣要擔心人民的參政權是否正在流失?儘管我們仍有相對自由的選舉,但上到總統選舉,下到村里長,中共皆全面介入。候選人是否依恃北京的「祝福」,以獲得「候選資格」?北京這樣便繞開了台灣的事實主權,而達到控制政治議程的目的。馬英九政府阻礙台灣人民行使公民投票權,也應置於此視野才看得清楚。

政改框架「落閘」,粉碎了「真普選」的一絲寄望,佔中圈子情緒沸騰,年輕世代憤慨非常,不滿「佔中溫和派」的謹言慎行,不想再「等」,罷課在即。「佔中行動派」若掌控主導權,可能導致公民抗命運動的裂痕,這將是中方所樂見的局面,因為北京先挫敗了溫和派的談判希望,之後就可以專心對付行動派。但另一個可能是,由年輕人全面主導的佔中行動,激發更廣闊的運動團結,造成巨大的社會壓力,迫使中共做出讓步。

不願靜待

 
戴耀廷:假普選 如地溝油菠蘿包

自由時報 – 2014年9月8日 上午6:10

〔編譯李信漢/綜合報導〕

「佔領中環」行動發起人之一、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七日接受香港媒體訪問,再次以台灣餿水油事件比喻北京的政改方案。他說,北京版的普選是「假普選之名、無普選之實」,若港人妥協接受,情況就像「用地溝油做菠蘿包」,外表和味道可能跟真的一樣,長期進食則會吃出癌症!

以台灣餿水油事件 諷北京政改方案「有毒」

戴耀廷六日表示,並未寄望一次行動就能達到目標,有進行長期抗命行動的準備。他以台灣餿水油事件為例,將否決不符國際標準的普選制度,比喻為拒絕餿水油製作的菠蘿包。戴耀廷認為,中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政改決定後,香港將進入新的抗命時代,要求的是真正公平的選舉,「地溝油混菠蘿包,你吃不吃呀?」

戴耀廷七日出席香港電台節目「城市論壇」時表示,他擔心日後特首當選人可挾持虛假的民意支持度,弱化對權力的監察,甚至基本法二十三條都可能再次立法。基本法二十三條是將香港境內有關國家安全的條文明確立法,內容包括叛國罪、分裂國家罪等,二○○三年曾引起五十萬港人上街抗議。

戴耀廷認為,短期間內能否改變人大常委會決定仍是未知數,但重要的是港人肯為民主付出代價,若有很多市民參與佔中,則可將香港公民的聲音向中國及全世界表達:「香港大多數公民認為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是不民主及不公義。」對於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醞釀發起罷課,戴耀廷表示支持學生關注社會發展,認為學生有獨立思考和自主決定的能力。

此外,戴耀廷認為,現階段再參與政改諮詢會議已無意義,但他仍期待人大常委版的政改方法案被否決,屆時將再次啟動與港府和北京中央政府的溝通。

 

811300_20140908_600_9.jpg

811300_20140908_600_10.jpg   


許總盯場 璞園總算開胡

自由時報 – 2014年9月8日 上午6:10.

〔自由時報記者張正邦/新北報導〕

凌晨才自美國移訓返台,亞運台灣男籃總教練許晉哲昨現身新莊體育館,關心母隊璞園在海峽盃的奮戰狀況,球隊也很給面子,以74:58擊敗天津榮鋼,本次海峽盃總算開胡。

璞園戰績為1勝2敗,而天津榮鋼雖落敗,仍以2勝1敗拿下海峽盃冠軍。

率亞運隊 自美移訓返台

關於赴美移訓,許晉哲認為頗有成效,去年亞錦賽入選最佳五人的林志傑,已從左膝半月板傷勢中復原,連練習賽碰上的美國球員都對他印象深刻。許晉哲說:「全隊都知道如何和林志傑搭配,也分別找到自己的定位。」

野獸回穩 田壘仍不樂觀

然而左腳踝韌帶撕裂的田壘,目前狀況仍不樂觀,今天將接受亞運台灣代表團隨隊醫生的診斷,許晉哲說:「我希望在23日首戰前一週,田壘就能加入訓練,如果屆時無法歸隊,就會提出換人需求。」

先前已遞補進台灣隊的蔡文誠,昨天得到16分,他認為全隊逐漸磨合,是面對新球季的最大本錢。而他自己的體力則在逐漸回升,「這一場跑起來比較有力,攻守都更有自信,很高興能幫助球隊贏球。」

小康明斯 NBA名將之後

璞園另一名洋將小康明斯,爸爸老康明斯(Terry Cummings )正是1983年NBA新人王、在80年代赫赫有名的公鹿球星。談到老爸,小康明斯笑說:「他的進攻很強,小時候很希望球能打得像他一樣厲害。」他對亞洲並不陌生,曾在中國、菲律賓、日本等地討生活,「我爸有叮嚀,不管在哪裡打球,都要享受比賽。」

 

811309_20140908_600_19.jpg


是個謎…紅龜二壘與棒子的連動

自由時報 – 2014年9月8日 上午6:10.

回到最熟悉的二壘,陳江和的攻守指數立刻回升,近10場有9場上壘,連本季第2轟都出爐,唯一沒安打又沒上壘的那場,竟然是他這2週唯一先發守三壘的比賽,對於這樣的巧合,他找不到答案,只希望維持穩定出賽,幫球隊打進總冠軍賽。

耐克於8月27日註銷登錄後,先發二壘手正式回到「紅龜」的手中,他從那天起連續6場有安打,近10場有7場擊出安打,即使棒次多在第9棒,仍貢獻6分打點,前天還敲出暌違2個月的全壘打,至於沒安打的那3場,其中2場共選到3次保送。

倒是4日對義大犀牛,配合教練團讓新秀陳偉漢擔任先發二壘手,陳江和繼8月23日後再次先發守三壘,結果4打數繳白卷吞1K,而他在最近24場唯一的守備失誤,也是先發守三壘。(記者徐正揚)

※※※

漢代之後 -> 清代 -> 全唐詩 -> 卷七百八十一

《卷七百八十一》

《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 趙鐸著
1
聖主今司契,神功格上玄。豈唯求傅野,更有葉鈞天。
 
2
審夢西山下,焚香北闕前。道光尊聖日,福應集靈年。
 
3
咫尺真容近,巍峨大象懸。觴從百寮獻,形為萬方傳。
 
4
聲教唯皇矣,英威固邈然。慚無美周頌,徒上祝堯篇。

 
《太常寺觀舞聖壽樂》 徐元鼎著
1
舞字傳新慶,人文邁舊章。沖融和氣洽,悠遠聖功長。
 
2
盛德流無外,明時樂未央。日華增顧眄,風物助低昂。
 
3
翥鳳方齊首,高鴻忽斷行。雲門與茲曲,同是奉陶唐。

 
《太清宮聞滴漏》 嚴巨川著
1
玉漏移中禁,齊車入太清。漸知催辨色,複聽續餘聲。
 
2
乍逐微風轉,時因雜佩輕。青樓人罷夢,紫陌騎將行。
 
3
殘魄棲初盡,餘寒滴更生。慚非朝謁客,空有振衣情。

 
《仲秋太常寺觀公卿輅車拜陵》 嚴巨川著
1
南呂初開律,金風已戒涼。拜陵將展敬,車輅儼成行。
 
2
士庶觀祠禮,公卿習舊章。郊原佳氣引,園寢瑞煙長。
 
3
鹵簿辭丹闕,威儀列太常。聖心何所寄,惟德在無忘。

 
《貢舉人謁先師聞雅樂》 呂炅著
1
禮聖來群彥,觀光在此時。聞歌音乍遠,合樂和還遲。
 
2
調朗能諧竹,聲微又契絲。輕泠流簨簴,繚繞動纓緌。
 
3
九變將隨節,三終必盡儀。國風由是正,王化自雍熙。

 
《望淩煙閣》 劉公興著
1
畫閣淩虛構,遙瞻在九天。丹楹崇壯麗,素壁繪勳賢。
 
2
靄靄浮元氣,亭亭出瑞煙。近看分百辟,遠揖誤群仙。
 
3
圖列青雲外,儀刑紫禁前。望中空霽景,驤首幾留連。

 
《觀北番謁廟》 王卓著
1
肅肅層城裏,巍巍祖廟清。聖恩覃布濩,異域獻精誠。
 
2
冠蓋分行列,戎夷變姓名。禮終齊百拜,心潔盡忠貞。
 
3
瑞氣千重色,簫韶九奏聲。仗移迎日轉,旆動逐風輕。
 
4
休運威儀盛,豐年俎豆盈。不堪慚頌德,空此望簪纓。

 
《舞幹羽兩階》 石倚著
1
幹羽能柔遠,前階舞正陳。欲稱文德盛,先表樂聲新。
 
2
肅肅行初列,森森氣益振。動容和律呂,變曲靜風塵。
 
3
化美超千古,恩波及七旬。已知天下服,不獨有苗人。

 
《禦制段太尉碑》 葉元良著
1
多難全高節,時清軫聖君。園塋標石篆,雨露降天文。
 
2
義激忠貞沒,詞傷蘭蕙焚。國人皆墮淚,王府已銘勳。
 
3
揭出臨新陌,長留對古墳。睿情幽感處,應使九泉聞。

 
《恩賜魏文貞公諸孫舊第,以導直臣》 裴大章著
1
邢茅雖舊錫,邸第是初榮。跡往傷遺事,恩深感直聲。
 
2
雲孫方慶襲,池館忽春生。古甃開泉井,新禽繞畫楹。
 
3
自然垂帶礪,況複激忠貞。必使千年後,長書竹帛名。

 
《恩賜耆老布帛》 崔宗著
1
渙汗中天發,殊私海外存。衰顏逢聖代,華髮受皇恩。
 
2
燭物明堯日,垂衣辟禹門。惜時悲落景,賜帛慰餘魂。
 
3
厚澤沾祥詠,微生保子孫。盛明今尚齒,歡洽九衢樽。

 
《東都父老望幸》 鄭馥著
1
鸞輿秦地久,羽衛洛陽空。彼土雖憑固,茲川乃得中。
 
2
龍顏覲白日,鶴發仰清風。望幸誠逾邈,懷來意不窮。
 
3
昔因封泰嶽,今佇躡維嵩。天地心無異,神祇理亦同。
 
4
翠華翔渭北,玉檢候關東。眾願其難阻,明君早勒功。

 
《言行相顧》 吳叔達著
1
聖人垂政教,萬古請常傳。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
 
2
相須甯得闕,相顧在無偏。榮辱當于己,忠貞必動天。
 
3
大名如副寶,至道亦通玄。千里猶能應,何雲邇者焉。

 
《言行相顧》 孟翱著
1
將使言堪複,常聞行欲先。比珪斯不玷,修己直如弦。
 
2
跬步非全進,吹噓稟自然。當令夫子察,無宿仲由賢。
 
3
正遇興邦際,因懷入署年。坐知清監下,相顧有人焉。

 
《人不易知》 鄭昉著
1
如面誠非一,深心豈易知。入秦書十上,投楚歲三移。
 
2
和玉翻為泣,齊竽或濫吹。周行雖有寘,殷鑒在前規。
 
3
寅亮推多士,清通固賞奇。病諸方號哲,敢相反成疵。
 
4
冬日承餘愛,霜雲喜暫披。無令見瞻後,回照複雲疲。

 
《早春送郎官出宰》 袁求賢著
1
仙郎今出宰,聖主下憂民。紫陌軒車送,丹墀雨露新。
 
2
趨程猶犯雪,行縣正逢春。粉署時回首,銅章已在身。
 
3
鳴琴化欲展,起草戀空頻。今日都門外,悠悠別漢臣。

 
《餞王將軍赴雲中》 孟匡明著
1
一師憑廟略,分閫佐元戎。勢亞彤弓寵,時推金印雄。
 
2
關山橫代北,旌節壯河東。日轉前茅影,春生細柳風。
 
3
飲冰君命速,揮涕餞筵空。佇聽陰山靜,誰爭萬里功。

 
《西戎即敘》 李子昂著
1
懸首槁街中,天兵破犬戎。營收低隴月,旗偃度湟風。
 
2
肅殺三邊勁,蕭條萬里空。元戎咸服罪,餘孽盡輸忠。
 
3
聖理符軒化,仁恩契禹功。降逾洞庭險,梟擬郅支窮。
 
4
已散軍容捷,還資廟算通。今朝觀即敘,非與獻獒同。


http://ctext.org/quantangshi/781/zh

※※※

xin_1ff1d974d7e849d0becc552688f7becd.jpg

1319063406549_8ec39b.jpg

001nB7xvgy6EEUCvgwd75&690.jpg

369462preview4.jpg

1593169_190620346121_2.jpg

200684758271.jpg  

01300000190639121883409189927.jpg

Img390986992.jpg

 

wKgB3FEhn-CAZ4yPAAwQys3L88482.jpg

wKgB3FEYYSGAfkyhAAfxnvga4HU76.jpg

wKgB3FEYYVuAIovnAAktgH4MAgA10.jpg   

U63P16T1D241092F10DT20120620101347.jpg

2012122810554236.jpg

/ 網路的ˊ圖

※※※

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被部份人譽為中國文化中的神話愛情經典[1][2]。七夕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便是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而來的。

故事梗概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牛郎的孤兒,隨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對他不好,給了他九頭牛卻讓他領十頭回來,否則永遠不要回去。沮喪之時他得到高人指點,在山上發現了一頭生病的老黃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來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間,牛郎成功將其領回家。

後來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們洗澡遊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個的衣服,那個仙女名字叫織女,兩人相識,遁入愛河,後生育有龍鳳胎。但由於觸犯天規,織女被帶回天界。老牛告訴牛郎,它死之後把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騰雲駕霧。後來牛郎終於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織女團聚,被王母娘娘頭上銀簪所變的銀河攔住去路。天上的喜鵲被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化作「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團聚。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後命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兩人才可在鵲橋相會。

之後,每年七夕牛郎就把兩個小孩放在筐中用扁擔挑起,上天與織女團聚,成為佳話。

在正本當中,牛郎織女的婚姻是得到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的認可,可是他們婚後就只顧浪漫而忘卻了工作,牛郎的牛跑了,織女的布也質量下降,為了令他們不再懶散,玉皇大帝才分開他倆,每年見面一次。

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文獻中的牛郎織女

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但當時牛郎和織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沒有愛情方面的描述。西漢時,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描寫「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指昆明池兩邊的牛郎、織女雕像。

後「古詩十九首」進一步有描寫,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9%9B%E9%83%8E%E7%BB%87%E5%A5%B3

※※※

《竹取物語》或名為《竹取翁物語》,是日本最早的物語作品。作者與創作年代不詳、乃是以女文字(假名)所寫成的物語文學。

《竹取物語》開闢了新型文人文學創作的先河,它敘述赫奕姬[1]被竹取翁自發光的竹中取出,由其夫婦所養育。一般認為該書在平安時代前期寫成、不過實際的成立年代依舊未詳。《萬葉集》卷十六第三七九一歌中、有一首〈竹取翁〉詠嘆天女的長歌、與本故事當有關聯。


大綱

故事寫了一位伐竹翁在竹林遇到一小女嬰,起名為赫奕姬。赫奕姬僅經過三個月就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五名貴族子弟向她求婚,她答應嫁給能尋得她喜愛的寶物的人。結果求婚者均遭失敗。皇帝想憑藉權勢強娶,也遭到她的拒絕。最後,赫奕姬在這群茫然失措的凡夫俗子面前突然升天。而辛苦將她扶養長大的老爺爺和老奶奶,只好目送她的離開。


章節
嫩竹裡的赫奕姬
與給予求婚者等之難題
以拾缽冒充佛缽之石作皇子(遭識破)
以玉偽造玉樹枝之車持皇子(遭識破)
偽火鼠裘與安倍右大臣(遭識破)
龍首之玉與大伴大納言(未遂)
欲取燕子安貝之石上中納言(未遂)
御帝與赫奕姬
回昇明月之赫奕姬
不死之山富士之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B%B9%E5%8F%96%E7%89%A9%E8%AF%AD

※※※

2014年9月8日星期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71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