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的ˊ圖
溫潤與蒼勁的或許是一波波的浪花,微鹹的似雪碧汽水混著啤酒,
所有的第1桌和第2桌和第6桌和第7桌都是妳們出產的慕斯三角型蛋糕,
我只好愛上第11桌和第3桌和第5桌那無人得地方,簡直像是一陣陣的陣痛,
你對我的黑色翅膀表示震驚?!那種酒駕又蛇線彎道在落陽時直接撞上酒店?!
我隔壁的老人在報紙上的雙手向上祈求天空的光線,他沒看到光,看到光送來的黑色理霧,
他愛上了黑霧,我愛上了你,我恨不得有你的身手與臉龐,
一顆松露巧克力沾著抹茶粉的話題怎能滿足我?你不要在我的弱點裡說些風涼話。
約今天中午11點~1點,
小吃店的牆壁的日曆寫:日沖:虎41歲,諸事不宜,宜破月.破屋壞垣,
伯母今天本來也沒想談小吃店裡的事情,
她看一下第5桌是個約60~70歲的老先生吃這小吃店的東西都要配蒜頭和醬油,把100塊先擺在桌上的想吃完就走?上次伯母一家去自助餐吃,看到廚餘區卻客人丟紙盤子進去,指盤子區卻裡面有一些沒清乾淨的廚餘;第3桌是約40歲的夫妻跟一個約60歲的媽媽跟2個國小兒子,因為第3桌的小孩還小,伯母怎麼可能工作到一半就坐在第3桌陪第3桌的親人去聊天?;第11桌是約3個約50歲的男生,帶著自備的酒寫:五龍根液之類的,問伯母說這小吃店有沒有那種一口喝完的那種玻璃酒杯?伯母說沒有這種一口酒杯,不過有一般酒杯,這桌客人再喝小吃店旁的中藥店賣的家庭號的青草茶?桌上擺著酒也擺著茶,伯母心想:因為這桌客人有禿頭,不知道是不是跟伯母一樣的情形是碰到刮鬍刀的銀白色的亮鐵片就會掉髮?伯母就工作中今天是覺得給泊油路的那種黑黑軟軟的泥土好了?就沒有想把廚師得亮刀片拔出刀柄外;第6桌是一對類似菜市場附近常看到得母子,兒子約國中生穿著藍色長袖上面印著白色油漆的橫線或數字或英文,褲子是深藍混一點黑色;第1桌是一對約40~50歲得像父女又像女男朋友,男生穿著綠白黑灰的格子襯衫;第2桌是一個約40歲的男生穿著紅白黑灰的類似英式格子襯衫,有點類似小吃店得附近的早餐店或便利商店的員工或店長,伯父這時叫國中1年級女兒來小吃店幫忙又叫國中女兒把爸爸今早去早餐店買的飲料拿給伯父邊煎鍋貼邊喝,伯母就問伯父說:你這杯是可樂?還是紅茶?;第7桌是一對約35~40歲的一男一女,男生有點類似這小吃店的叫生豬絞肉的屠宰店的男老闆的臉型,昨天或前天的早上的屠宰店男老闆提著一袋生絞肉進小吃店的廚房對伯父和伯父的爸爸說:你們過年有休息嗎?我要休6天?說得好像生絞肉店的家族再忙兒子媳婦的房事?小吃店老闆聽完又沒有說什麼?;之後可能這小吃店卡住沒看到問題,所以就把小吃店當 訓練體力而不是訓練頭腦。的方式的一堆客人進來吃完就走;第3桌和第5桌因為沒位置坐,就2批不認識的人坐同一張桌子一起吃,第6桌和第1桌和第2桌也來了2~3批客人的家族吃之類的,第11桌中年男生就聊:那主任怎樣?瘦瘦高高的戴著眼鏡?
約今天下午5點~6點,有個約30歲男生穿著黑外套買這小吃店的8份鍋貼+1份蔥油餅,有個約40歲的男生穿著黑外套買這小吃店的蝦仁炒飯+木須炒麵,2個人都是等外帶的互相不認識的在第11桌坐著等外帶,30歲的男生的臉這位像這小吃店賣的涼拌大頭菜,40歲的男生的臉像這小吃店賣的酸江豆,30歲的開始低頭看扁平手機,40歲得在第11桌坐著等一下的改去第1桌坐著等一下,今天中午的客人在玻璃櫃拿小菜時可能臨時有取消的要擺回去得把涼拌大頭菜擺在酸江豆的旁邊而不是原本的位置;因為伯母家的小孩不怕生又可能是姓氏的關係得很難有比較優秀的衛生習慣,第1桌的客人吃不完要打包外帶而這小吃店又很小,伯母只好把客人吃剩一半的食物端到調味料的那鐵檯上去打包,第3桌的小孩穿黃衣的國小兄弟很活潑得來伯母旁邊說:她打包速度好快喔,我想看她包,伯母當時心想:客人吃到一半的東西擺在公共用的調味料那裡包,包得快又不衛生的又能怎樣?;到了今天中午下午2點,40歲伯父對70歲的伯父的爸爸說:爸~我跟你拿錢,我要出去買小籠包,伯父買饅頭回來後,伯父的爸爸對伯父說:你不是說要買小籠包嗎?怎麼買饅頭?伯父好像聽到甚麼事業任務著這樣對國中1年級女兒說:你是不是把叔叔借給妳騎的腳踏車騎的車頭搖搖晃晃的?妳是怎麼撞著?輪胎也沒有氣,妳要騎也要打氣啊,叔叔回來罵妳把妳叔叔的腳踏車騎壞怎辦?國中女兒就問爸爸:那現在我還要出門嗎?伯父就回答:算了,妳出去附近幫腳踏車打一下氣。
約今天晚上6點~7點,
伯父按3樓的房間門鈴要伯母去伯父的1樓小吃店幫忙,
今天晚上的客人也不知道是不是話題是酸江豆一半+涼拌大頭菜一半的,湊成一盤得療法,樣子不是很涼拌大頭菜的樣子,也不是很酸江豆的樣子;
第11桌是一對約40歲夫妻得穿黑灰色+一個穿白衣的國小約1~3年級得兒子,樣子有點類似夜市看的到得新婚夫妻;第2桌是一對穿黑灰紅外套的一對40~50歲的夫妻,運動外套有點類似伯母的國中女兒的學校運動外套,不知道是不是平常是做愛心媽媽或家長會的?今天下午去公園的時候又遇到那養一大+一小的狗的老先生,那小的狗是短腿臘腸犬是短毛咖啡色,大的狗類似胡蝶犬這種長毛的是白毛配眼睛是黑毛,老先生說平常都喜歡在河南路的85度c店喝咖啡,問伯母的小孩說:你們爸爸得店是不是在85度c咖啡店得附近?另個老太太問這老先生說:你用什麼爽身粉幫這小狗洗?老先生說:那是乾洗粉,一瓶還很貴,老先生就拿著白粉幫咖啡色的短毛的小狗在公園的草地上洗澡。小孩又問老先生:小狗不怕生?老先生就說:那大的那一隻是從小跟一群學生一起養的,大的那一隻比較不怕生,河南路的咖啡店在那逢甲大學附近,靠近那?晚上才開?應該沒有那麼遠?伯母心想:這第2桌夫妻有點像是大學生的爸媽在附近的小吃店內用。;第3桌是2女+1男,平均約25~30歲,像上班族在下班時穿休閒風衣外套的樣子,男生染髮,2個女生留長髮及腰的1個染髮而1個沒染髮,伯母心想:今天下午2點打烊時的外帶桌上擺著電話也擺著一個一口就喝完的小玻璃酒杯,不知道是不是今天的第11桌的中年人又問伯父的爸爸說:你們店裡沒有那種小酒杯嗎?伯父的爸爸或伯父心想才收到別人送的小酒杯怎麼會沒有?伯父或伯父的爸爸就把不是營業用的那種酒杯擺在這小吃店的外帶桌上的樣子,伯母的工作區又擺著不知道是家族誰喝剩1~2口的礦泉水寶特瓶的擺在小菜櫃得附近,因為不是伯母喝剩的卻擺在伯母站的那工作區;第6桌是個約50歲的長得像40歲的中年男生單獨吃,喝這小吃店的酸辣湯,也不知道是不是夥食店的酸辣湯的金針菇或杏鮑菇或黑木耳都煮湯時沒煮熟?這男生就穿著防水的米白色得褲子+防水的米白色的背心+灰色得衣服,又或者這男生是年輕時也是涼拌大頭菜跟酸江豆都混成一半得湊成一盤的就去當防水的水電工程師?樣子沒有甚麼很英俊得上班族也沒有很英俊的工人的樣子。;這時小吃店還沒有第1桌也沒有沒有第5桌也沒有第7桌,外帶來買木須炒飯的大學生或是長得像大學生的40~50歲媽媽爸爸來買時跟這小吃店的40歲伯父打招呼,第2桌的40~50歲夫妻在喝這小吃店賣的青菜豆腐湯,今天下午隔壁鄰居小吃店的老闆娘看到伯母得國小兒子就說送小孩吃一包餅乾,餅乾是麻荖,有點類似米餅的裡面是麥芽糖而外面是裹花生粉;戴口罩來買這小吃店的客人很多,伯父又笑著露出牙齒得像動物一樣,犬牙齒長到嘴巴外面去 ?
約今天晚上7點~8點,
第11桌是一對約45~50歲的夫妻,伯父像要做做樣子得端小米粥給第11桌像畫廊夫妻的客人,伯父叫伯母端這第11桌要的酸辣湯給第11桌客人,要是伯母和伯父是這第11桌得兒子女婿,就變成這時兒子女婿端小米粥給爸媽喝,媳婦或女兒端酸辣湯給爸媽喝,這桌有點蝦仁炒飯,炒波菜,蔥油餅;第6桌有個穿緊身長裙得類似國中的女老師,吃這餐廳的涼拌小黃瓜+素雞+水餃;伯父的70歲爸爸這時坐第5桌看科學頻道得類似介紹宇宙或人體科學的英文科學頻道,伯父站在客人與爸爸的中間那裡休息;伯母心想:今天下午打烊時,伯父跟伯父的爸爸看電視的電影時,演到爸媽雖反對女兒得男友,女兒堅持要跟葉問私奔,爸爸的個性有點像伯父?伯母的女兒要是遇到18歲的帥哥有這樣的情節,伯母不是會氣到擔心到要暈倒了?所以她女兒在晚上7點~8點有這今晚的問題?伯母的小孩這時在樓上房間看小叮噹的卡通+玩免費的線上遊戲+喝附近買的冰鎮芭樂綠茶+玩模型。
※※※
房地合一稅 不溯及既往
作者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2月13日 上午5:50.
工商時報【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財政部長張盛和昨(12)日宣佈,若房地合一稅今年完成立法,明(105)年1月1日起,出售持有短於2年不動產者,按30%課稅,第3年起以稅率17%課稅,並享有長期減徵優惠;而房地稅實施日前買進、持有的不動產,都不受新稅影響,仍依現制課稅,全國約99.96%、超過973萬房屋、均不受影響。
昨房地合一稅拍板,最受關注是以實施日(暫定明年元月一日)訂的日出條款,遠較前先幾個版本寬鬆,衝擊也較小。張盛和說,「105年1月1日前取得的不動產,只要持有期間超過2年後出售,仍按現制課稅(即土地課徵土地增值稅,房屋部分課徵財產交易所得稅)。」換言之,房地合一稅不溯及既往,主要以105年後購入的房產為對象。
財政部表示,房地合一稅比照奢侈稅課稅範圍,國內自然人或法人自105年1月1日起取得並持有超過2年的不動產,出售時按課稅所得一律採17%稅率課稅,持有期間在2年以內者,則以30%稅率加重課徵。
另為防堵假外資的逃稅,在台購置不動產的非居住者及公司法人,房地合一稅將採分離課稅,單一稅率30%,高於國人及營利事業17%稅率,不讓投機客有化身假外資的誘因,在台炒房囤房。
在自用住宅免稅優惠方面,財政部限定,夫妻及未成年子女設有戶籍、持有並實際居住滿6年,且無供營業使用或出租者才能適用,但6年內以1次為限;另訂定排富門檻,出售總價在4千萬元以下者,才能適用免稅優惠。
為抑制短期炒作,對於105年1月1日後出售持有期間在2年以內者,以30%差別稅率加重課稅,作為不動產類奢侈稅停徵的配套措施。
另外,為鼓勵長期持有,持有第3年起給予長期優惠,每年減徵4%,持有22年的出售利得,最高可減徵8成;僅持有可供建築之空地者,減徵率減半。為符合高齡化社會需求,重購退稅規定也將同步放寬,未來民眾以小屋換大屋也能退稅。
張盛和表示,房地合一的精神在於導正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因此房地合一的稅收不會繳入國庫,而是用來照顧青年、弱勢及老年人,預估一年可補助青年自購住宅貸款利率7.5億、弱勢租金補貼24億,並補足未來長照保險費列舉扣除額10億稅收。
※※※
..6囚家境清貧 靳竹生無人認屍
作者呂素麗、曹明正╱高雄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2月13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呂素麗、曹明正╱高雄報導】
歹路不可行!高雄大寮監獄挾持案6名自盡受刑人各有人生故事,多數家境不佳,因強盜殺人被判無期徒刑的靳竹生遺體送到高雄市立殯儀館,沒有家屬出面認屍;秦義明則因家貧,秦母無力為兒送終,由大德佛化生命禮儀公司做公益,免費幫他辦後事。
秦後事 葬儀社免費辦
鄭立德、黃子晏、靳竹生、秦義明、魏良穎、黃顯勝遺體,昨天近午時由6輛救護車一起送到殯儀館,檢警相驗,在場等候家屬見到死者遺體崩潰痛哭。
6人除鄭立德經濟狀況還過得去,其他5人家境普遍不佳,因盜匪罪被判刑46年的秦義明,父親早逝,秦母獨力撫養3女1子,唯一的兒子卻走歹路,有1名女兒罹患重病,她無力幫兒子辦後事。
秦母昨天獨自到殯儀館認屍,談及兒子老淚縱橫說,前晚到大寮監獄與兒子通上電話,兒子透露情況失控,不解為何會變成這樣?她勸兒子有錯就要認錯,千萬不能傷及無辜,「兒子把我的話聽進去了」;以往她每半個月就去探監,2月初去看他還好好的,如今,面對悲劇「心痛!心碎!」。
秦母:有聽勸未傷無辜
住鼓山區的黃顯勝與妻子離異多年,有1名16歲兒子,平常與父母、兒子同住,經濟狀況不佳,73歲老母平常還到住家附近市場,幫人家顧攤位賺錢。
黃母由兒女陪同到殯儀館神情哀傷的說,平常1、2個月會面1次會帶些菜給兒子,黃顯勝要她經常來看他,不然監獄裡的人會笑他:「你們家裡的人都死了嗎?」原本12日約好要會面,沒想到卻突然發生人質事件,前晚到監獄卻無法見兒子最後一面,連電話也沒講到。
靳竹生在警方記錄裡是「無家無眷」,有1名哥哥住在北部,但昨天檢警、葬儀社不斷聯絡均未接電話,至下午仍無家屬出面認屍,處境淒涼。
會面卻見不到最後一面
未婚的黃子晏是家裡唯一的男孩,他的姊姊和外甥女前往認屍。外甥女哭著說,現在阿嬤唯一兒子就這樣走了,連最後一面、一句話都沒有,阿嬤到底要怎麼辦?
魏良穎的母親因受不了刺激,一度傳出身體不適,休息後才能認屍。
鄭立德的母親、妻兒女昨天戴著口罩現身,旁邊有鄭在眷村從小玩到大的朋友相陪,陳姓友人表示,鄭立德個性海派敢做敢當,拿得起放得下,他覺得沒殺人卻被判殺人罪,還要被關18年很不甘心,用此激烈手段表達訴求,但他至少沒有傷害無辜。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
..中繼2局 杜家明讓對方6上6下
作者廖德修╱台中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2月13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廖德修╱台中報導】
中信兄弟昨與韓職耐克森英雄隊二軍進行對抗賽,草總謝長亨表示,投手戰力還好,必須再經測試。但19歲小將杜家明中繼2局讓對方6上6下,則獲得草總肯定:「照這種表現,開季上一軍應該沒問題。」
杜家明是去年季中選秀加盟的高中球員,平鎮高中畢業。草總的評語是他球速雖不算快,但穩定度不錯,是中繼的人選之一。
首次與其他職棒球隊較勁,杜家明坦承會緊張,幸好漸入佳境,球路方面則用了許多滑球、變速球,可能是韓職打者對他陌生,一時適應不良。「但首次出賽就有這種表現,感覺不錯,當然還要再加強。」他說。
進職棒是初體驗,杜家明說:「幸好有許多學長肯幫忙。」像官大元、陳鴻文、王梓安等對他不吝提點,使他漸漸清楚如何調整,像下半身的穩定度與強化肌力都比以前好很多。
相對於杜家明初試啼聲,33歲的前義大左投林英傑隨著中信兄弟練球已逾1個半月,卻遲遲未獲合約。反而是崇越隼鷹隊林克謙前天獲得中信青睞,以月薪8萬加盟,但要過完年才會隨隊。
據了解,中信希望再觀察林英傑的狀態,他與林克謙在興農牛、義大雖都是隊友,但林英傑大5歲,且手臂狀況也讓中信有點猶豫。只是像這樣懸而未決的狀況拖得太久,對他的棒球生涯自然越不利。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州郡十三
《州郡十三》
《古荊州》
1
古荊州: 今置郡府三十三 縣一百三十一
2
古荊州: 江陵荊七縣江陵 枝江 松滋 當陽 公安 長林 石首 夷陵峽五縣夷陵 宜都 遠安 長陽 巴山 巴東歸三縣秭歸 巴東 興山 竟陵復三縣監利 沔陽 竟陵 富水郢三縣長壽 京山 富水 安陸安六縣安陸 吉陽 應山 應城 雲夢 孝昌 齊安黃三縣黃岡 黃陂 麻城 漢陽沔二縣漢陽 巌川 江夏鄂五縣江夏 永興 武昌 蒲圻 唐年 義陽申三縣義陽 羅山 鍾山 長沙潭六縣長沙 衡山 湘鄉 益陽 瀏陽 醴陵 巴陵岳五縣巴陵 沅江 湘陰 華容 昌江 衡陽衡六縣衡陽 湘潭 耒陽 攸 常寧 荼陵 零陵永三縣零陵 湘源 祁陽 江華道四縣營道 延唐 江華 永明 桂陽郴八縣郴 高亭 藍山 義昌 資興 義章 南平 臨武 連山連三縣桂陽 陽山 連山 邵陽邵二縣邵陽 武岡 武陵朗二縣武陵 龍陽 澧陽澧四縣澧陽 慈利 石門 安鄉 黔中黔六縣彭水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寧 都濡 寧夷思四縣務川 寧夷 思印 思王 盧溪辰五縣沅陵 漵浦 辰溪 盧溪 麻陽 盧陽錦五縣盧陽 洛浦 招喻 常豐 渭陽 靈溪溪二縣大鄉 三亭 潭陽巫三縣龍標 朗溪 潭陽 清江施二縣清江 建始 涪川費四縣涪川 多田 扶陽 城樂 夜郎珍四縣營德 夜郎 麗皋 樂源 播川播四縣播川 遵義 芙蓉 鳙川 義泉夷五縣綏陽 義泉 都上 洋川 宜林 龍標業二縣峨山 渭溪 溱溪溱二縣榮懿 扶歡
《古荊州》
1
古荊州: 禹貢曰:「荊榢衡陽惟荊州,北據荊山南榢衡山之陽也。荊山在今襄陽郡南漳縣。衡山在今衡陽郡湘潭縣。江漢同歸於海,江漢二水歸入於海。九江孔殷,孔,甚也。殷,中也。言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今潯陽郡西北。沱潛既道,雲土夢作乂。沱、潛,二水名。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潛。雲夢,澤名也。在今安陸郡。言二水既從其道,則雲夢之土可為耕作畎畝之治。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逾,越也。言渡四水而越洛,乃至南河也。南河即在冀州南。舜置十二牧,荊州其一。周禮職方曰:「正南曰荊州,爾雅曰:「漢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衡山在湘南。雲夢在華容。潁水出陽城乾山,宜屬荊河州,在此非也。湛,未詳。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荊,強也,言其氣躁強;亦言荊,驚也。或取名於荊山焉。蓋蠻夷之國,槃瓠之種,昔高辛氏有畜犬,曰槃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孫滋蔓,號曰蠻夷,今長沙武陵蠻是也。詩人所謂蠻荊也。夏商以來,最為邊患。周宣王中興,乃命方叔南伐蠻方,故詩曰「蠻方來威」,又曰「蠢爾蠻荊,大邦為讎」。春秋至戰國時,並為楚地。其在天文,翼、軫則楚之分野,漢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皆其分也。今夷陵、巴東、江陵、竟陵、富水、義陽之東境、安陸、齊安、漢陽、江夏、巴陵、長沙、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清江等郡地是也。兼得韓秦之交。漢之南陽之地,今宜陽之西境,宜屬韓。漢牂牁之地,今播川、義泉、涪川、夜郎、溱溪宜屬秦。秦平天下,置郡,此為南郡、今江陵、夷陵、巴東、竟陵、富水、安陸、齊安、漢陽、江夏、清江等郡地皆是。黔中、今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等郡地皆是也。漢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即今武陵郡是。長沙、今長沙、巴陵、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等郡是。南陽之東境。今義陽、漢東等郡是。漢武置十三州,此為荊州。領郡國八。其五溪中地,歸漢以後,歷代開拓,今播川、涪川、夜郎、義泉、龍標、溱溪等郡地。後漢並因之。初理武陵郡漢壽縣,今武陵郡武陵縣地,後理南郡,今江陵郡是。漢末,曹公赤壁敗後,遂與吳蜀三分其地。北境屬魏,西境屬蜀,東境南境屬吳。及劉備歿後,所分之地悉復屬吳,而荊州南北雙立。魏荊州理宛,今南陽郡。吳荊州理江陵,今郡也。晉亦置荊州。領郡十九。初理襄陽,平吳,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縣也。其後遷徙無常處。自王抗以後,復理江陵,不復移改。宋分置荊州、領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領郡四,理義陽,今郡。郢州、領郡六,理南郡。雍州、領郡十七,理襄陽,今郡地。刺史所理則在古荊河州境,其統領郡縣則古荊州之境。湘州。領郡十,理長沙,今郡。齊並因之。州境之內,含帶蠻蜑,音但。土地遼落,稱為殷曠。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故謂荊州為陝西也。以比周邵分陝之義。其後割裂不可詳也。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山南東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東、武陵、澧陽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長沙、零陵、桂陽、江夏、江華、衡陽、巴陵、邵陽是也。黔中道,黔中、盧溪、盧陽、寧夷、清江、潭陽、龍標、義泉、靈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陸、義陽。及嶺南道。連山。
2
古荊州: 江陵郡東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陽郡三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陽郡四百五十里。東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澧陽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夷陵郡遠安縣界三百五里。東北到富水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三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戶二萬八千九百三十二,口十三萬七千五十四。
3
古荊州: 今之荊州,理於江陵縣。春秋以來,楚國之都,謂之郢都,西通巫巴,東接雲夢,亦一都會也。秦置南郡。漢高帝改為臨江郡,景帝改為臨江國,後復故。後漢因之。其地居洛陽正南。章帝徙鉅鹿王恭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乃徙為六安王。蜀先主得之,以麋芳為南郡太守。後屬吳,麋芳以郡來降,關羽因此遂敗。常為重鎮。吳師來伐,當陽侯杜元凱向江陵,斬其督伍延。晉平吳,置南郡及荊州。領郡十九,理於此。東晉以為重鎮,桓沖屯上明,使劉波守江陵。宋齊並因之。宋領郡十二,齊領郡十。梁元帝都之,為西魏所陷,大將于謹平之。遷後梁居之,為藩國,又置江陵總管府。隋并梁,置江陵總管府如故,後改為荊州;煬帝初,復為南郡。大唐為荊州,或為江陵郡。領縣七:
4
古荊州: 江陵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縣,今縣界有故郢城。有枚回洲。有夏水口,左傳所云「沈尹戍奔命於夏汭」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縊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紀南城,楚渚宮。漢津鄉故城在今縣東也。
5
古荊州: 枝江古之羅國。漢舊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陽。其舊丹陽,在今巴東郡。
6
古荊州: 松滋東晉孝武時,荊州刺史桓沖以苻堅強盛,自襄陽退屯之,上疏曰:「孱陵縣界,地名上明。在吳時,樂鄉城以上四十餘里地,北枕大江,西接三峽,田土膏良,可以資業軍人。」遂為重鎮。今縣西有廢上明城,即沖所築。亦漢高城縣地。有巴山。其樂鄉城,即吳陸抗所築。孱,士連反。
7
古荊州: 當陽漢舊縣。又漢臨沮侯國故城,在今縣北。有綠林山,王莽末,賊所起。有漳沮二水,左傳曰楚莊王「師於漳澨」,即此也。沮,七餘反。澨音筮。
8
古荊州: 公安漢作唐縣故城在西,亦二漢孱陵縣地。後漢末,劉備為荊州牧,鎮油口,即此。馬頭故城在今縣西北,陸抗所屯,以禦羊祜。陳亦為重鎮,及隋軍來伐,遣將陳紀守之。
9
古荊州: 長林有章山及雲夢澤,郭璞曰:「雲夢澤,湖丘。」是。
10
古荊州: 石首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為名。即漢華容縣。
11
古荊州: 夷陵郡東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路三百三十七里。西至巴東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陽郡五百七十里。東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東郡界二百三十里。東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戶七千三百一十七,口四萬二千六百六十八。
12
古荊州: 峽州今理夷陵縣。春秋、戰國時,並楚地。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漢並為南郡地。魏武平荊州,置臨江郡。後劉備改為宜都郡。吳改夷陵為西陵,常為重鎮。陸遜上疏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若失之,非損一郡,則荊州可憂也。」晉、宋、齊並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後周改為峽州。陳嘗得之,為重鎮。隋開皇中,伐陳。陳人守荊門、狼尾灘,並宜都縣界;安蜀城,夷陵縣界也。大唐為峽州,或為夷陵郡,郡城即陸抗攻步闡,拒晉師之壘。以扼三峽之口,故為峽州,西通蜀江。領縣五:
13
古荊州: 夷陵漢舊縣也。吳之西陵。有黃牛山,高崖閒有石,色如人牽牛,人黑牛黃,故名之。湍險紆迴,行者歌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有夷陵山。故城在西北。今縣西有溫泉。
14
古荊州: 宜都漢夷道縣故城在今縣西。有荊門山,後漢岑彭破田戎於此。公孫述又遣將任滿拒吳漢,將作浮橋處,在今縣西北五十里。水經云:「江水束楚荊門、虎牙之閒。」荊門山在南,上合下開,若門。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閒,有白文,類牙,故以為名也。荊門、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狼尾灘。
15
古荊州: 遠安漢臨沮縣。
16
古荊州: 長陽漢佷山縣。孟康云:「佷音恆,出藥草恆山。」古直城在今縣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險絕,有林木池水。
17
古荊州: 巴山古捍關,楚肅王拒蜀處。今縣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為名。武落鍾山有石穴,即廩君擲劍處。又有夷水,即廩君乘土船所也。
18
古荊州: 巴東郡東至夷陵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清江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雲安郡三百三十二里。北至房陵郡五百里。東南到夷陵郡界一百二十二里。西南到雲安郡三百三十二里。西北到雲安郡界一百三十六里。東北到夷陵郡界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八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三十三里。戶四千三百六十四,口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四。
19
古荊州: 歸州今理秭歸縣。歷代土地與雲安郡同,唯秦時屬南郡,二漢為南郡。吳置建平郡,以為重鎮。其地險固。孫皓末,晉將王濬自蜀沿流伐吳。吳之守將吾彥表謂皓曰:「請建平增兵,若建平不下,晉師終不敢過。」皓不從。即秭歸縣界。秭音姊。晉亦為建平郡,宋齊皆因之。隋屬巴東郡。大唐武德二年,分门州秭歸、巴東二縣置歸州,或云因歸國為名。後為巴東郡。古门子國城在郡東二十里。領縣三:
20
古荊州: 秭歸漢舊縣也。屈原此縣人,既被流放,忽然暫歸,其姊亦來,因名其地為姊歸。空舲峽山。昔周成王封楚熊繹,初都丹陽,今東南故城是也。後移枝江,亦曰丹陽。後又移都郢,在江陵。後又移都壽春,亦曰郢。吳置建平郡,在此。太清鎮在縣東南八十五里,吳置以備蜀,居三峽要衝,塞山蠻之路、寇掠之道。
21
古荊州: 巴東漢巫縣地。有石門山,陸遜追劉備處。
22
古荊州: 興山初吳主孫休置,後廢。武德中,又分秭歸置。漢王嬙即此人。
23
古荊州: 竟陵郡東至漢陽郡五百里。南至巴陵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江陵郡四百八十里。北至富水郡四百里。東南到蜀江水中流為界七百四十里。西南到赤岸港界三百五十七里。西北到乞火山界三百五十四里。東北到安陸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一十八里。戶七千六百九十,口三萬六千九百九十九。
24
古荊州: 復州今理沔陽縣。自春秋以來為楚地。秦屬南郡。二漢南郡、江夏二郡地。晉分置竟陵郡,宋齊因之。後周以其地置郢、復二州。隋煬帝初州廢,於舊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郡地。於舊復州置沔陽郡。大唐改為復州,或為竟陵郡。領縣三:
25
古荊州: 監利漢華容縣。乾溪水涌出。春秋時,楚章華臺在城內。陶朱公拨在華容縣西,碑見在。又有荊臺是也。
26
古荊州: 沔陽漢雲杜縣故城在縣西北。又有石城,在縣東南三百里。有夏水、沔水。晉鎮南將軍杜元凱為荊州刺史,開陽口,達巴陵,徑千餘里,內避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即此也。
27
古荊州: 竟陵漢舊縣。又有漢邾縣故城,在今縣東。
28
古荊州: 富水郡東至安陸郡三百二十九里。南至竟陵郡四百里。西至江陵郡二百八十里。北至襄陽郡三百一十六里。東南到竟陵郡界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江陵郡界八十里。西北到襄陽郡界三百一十六里。東北到漢東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九里。戶一萬一千七百二,口五萬五百九十。
29
古荊州: 郢州今理長壽縣。歷代所屬與竟陵郡同。二漢屬江夏郡。晉、宋以來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屬安州。後周分置石城郡,後於石城置郢州。隋煬帝初州廢,置竟陵、安陸二郡。大唐併二郡為溫州,後為郢州,或為富水郡。領縣三:
30
古荊州: 長壽漢竟陵縣故城在今縣南。晉宋以來為長壽縣。
31
古荊州: 京山晉宋以來曰新陽。梁置新州。西魏置溫州。
32
古荊州: 富水後漢新巿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33
古荊州: 安陸郡東至齊安郡三百一十二里。南至漢陽郡三百一十里。西至富水郡三百二十九里。北至義陽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漢陽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竟陵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漢東郡一百五十五里。東北到弋陽郡四百五十三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九十九里。戶二萬一千八百三十五,口十三萬二千一百四十九。
34
古荊州: 安州今理安陸縣。春秋踯子之國,踯或作「鄖」。踯、鄖、溳,皆音云。雲夢之澤在焉。後楚滅踯,封鬥辛為鄖公,即其地也。秦屬南郡。二漢屬江夏郡。晉初亦屬江夏郡,後分置安陸郡。宋、齊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總管府。後周置溳州及安陸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為安陸郡。大唐為安州,或為安陸郡。郡城臨溳水。領縣六:
35
古荊州: 安陸漢舊縣。有溳水,亦謂之溳口。有橫山,即古陪尾山也。雲夢澤在焉。
36
古荊州: 吉陽梁置汝南郡。
37
古荊州: 應山梁置應州及縣。北有石龍山。
38
古荊州: 應城宋置。古蒲騷城在此。騷音蕭。
39
古荊州: 雲夢漢江夏郡故城在今縣東南。
40
古荊州: 孝昌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
41
古荊州: 齊安郡東至蘄春郡二百三十里。南至江夏郡二百八十五里。西至安陸郡三百十二里。北至弋陽郡三百五十里。東南到潯陽郡五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漢陽郡二百三十五里。西北到義陽郡五百六十里。東北到壽春郡五百八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五里,去東京一千四百七十里。戶一萬四千七百八十七,口八萬四千一百八十二。
42
古荊州: 黃州今理黃岡縣。春秋時邾國之地,今郡東南百二十里臨江與武昌相對。有邾城,史記曰:「黃帝之末孫有陸終者,產六子,第五別為曹姓,歷代不絕。至武王代紂之後,封其裔子挾於邾,為諸侯。」即此也。後為黃國之境,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為江夏郡。魏亦為重鎮。魏文帝黃初中,吳揚聲欲獵江北,荊河州刺史滿寵度必襲西陽,而為之備,孫權聞之而退。吳後得邾城。孫權赤烏中,使陸遜攻邾,常以三萬兵守之。晉為西陽國。宋為西陽郡。齊又分置齊安郡。北齊置衡州,領齊安一郡。陳廢衡州。後周又置衡州及黃州。隋初改衡州為黃州;煬帝初州廢,置永安郡。大唐為黃州,或為齊安郡。領縣三:
43
古荊州: 黃岡漢西陽縣地。齊曰南安。北齊置巴州。後周置弋州。
44
古荊州: 黃陂北齊置南司州,後周置黃州。武湖在縣東,宋謝晦為檀道濟所攻,敗走,被武湖戍主執,即此。
45
古荊州: 麻城
46
古荊州: 漢陽郡東至江夏大江中流為界三里。南至竟陵郡八百里。西至竟陵郡五百里。北至齊安郡二百三十五里。東南到江夏郡七十里。西南到竟陵水路七百里。西北到安陸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江夏郡界七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四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二十九里。戶六千二百五十二,口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九。
47
古荊州: 沔州今理漢陽縣。春秋鄖國之地。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屬江夏郡。魏初有之,為重鎮。曹公定荊州後,以文聘為江夏太守,守沔口,止石梵,吳軍來攻,不剋。後屬吳,亦為重鎮。孫權嘉禾中,陸遜屯江夏、沔口。晉宋以來,並屬江夏郡。後周置復州。隋煬帝初改為沔州,尋改為沔陽郡,則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大唐武德中,討平朱粲,析為沔州,或為漢陽郡。領縣二:
48
古荊州: 漢陽漢安陸縣地。隋初置漢津縣,後改為漢陽。有漢水,一名沔水。又有沌水、灄水、魯山。沌音屯。灄音攝。
49
古荊州: 巌川漢安陸縣地。後魏為巌川郡,後廢郡為縣也。巌音现。
50
古荊州: 江夏郡東至潯陽郡六百里。南至巴陵郡七百里。西至漢陽郡渡江二里。北至齊安郡二百八十五里。東南到章郡一千九百三十八里。西南到漢陽界七里。西北到漢陽北界渡江四里。東北到蘄春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四十六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三十里。戶一萬九千四百一十七,口十一萬三千。
51
古荊州: 鄂州今理江夏縣。自春秋以來皆屬楚,有江漢二水。在州西合。秦屬南郡。漢高祖置江夏郡。應劭曰:「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後漢因之,荊州牧劉表將黃祖守在此。按吳志孫策表曰:「臣到沙羡縣祖屯處,破之。」吳分江夏,孫權初城江夏。更置武昌郡,孫權嘗都之,孫皓又徙都之,常為重鎮。孫權甘露初,城武昌,陸遜、諸葛恪、滕牧皆屯焉。及晉伐吳,使王戎襲武昌,胡奮襲江夏。歷代亦為兵衝,其地亦曰夏口,東晉孝武時,桓石仁屯守。亦曰魯口。以對魯山岸為名也。晉宋並為江夏、武昌二郡。宋兼置郢州。領郡六,理於此。齊因之,亦為重鎮。劉懷珍言於高帝曰:「夏口兵衝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崇鎮兵。其後梁武帝自襄陽起兵東下,攻圍二百餘日,方降。梁末,北齊得之,遣慕容儼守。陳霸先將侯瑱攻圍六月餘,不下。後二國和通,乃歸梁。瑱,他甸反。梁分置北新州,尋分北新置土、富、洄、泉、豪五州。隋平陳,改置鄂州;煬帝初州廢,置江夏郡。大唐武德中,平蕭銑,改為鄂州,或為江夏郡。領縣五:
52
古荊州: 江夏漢以來沙羡縣也。晉武改為沙陽,東晉僑置汝南郡,此為汝南縣。有黃鶴山。
53
古荊州: 永興漢鄂縣。
54
古荊州: 武昌故東鄂也。孫權改為武昌,遂建都於此。東晉時,謝尚、庾翼並屯守於此。有樊山,謝眺詩曰「樊山開廣宴」,即此。有崢嶸洲,晉將劉毅破桓玄處。
55
古荊州: 蒲圻漢沙羡縣地,後置沙州。後漢建安中,吳王孫權破曹公軍於赤壁,即今縣界。並具巴陵郡篇目。
56
古荊州: 唐年
57
古荊州: 義陽郡東至弋陽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安陸郡二百五十七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五十七里。北至汝南郡二百六十八里。東南到弋陽郡二百四十七里。西南到漢東郡二百四十四里。西北到淮安郡二百一十六里。東北到弋陽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六里,去東京九百四十二里。戶二萬五千六百三十,口十三萬九千六百二十九。
58
古荊州: 申州今理義陽縣。春秋時申國之地,或曰申國在今南陽郡南陽縣。其後屬楚。秦屬南陽郡。二漢為南陽、江夏二郡。魏分南陽置義陽郡。晉宋並因之,宋又置司州。領郡四,理於此。齊並因之。有三關之隘,今義陽縣界有故平靖關,其武陽、黃峴二關,在安陸郡應山縣界也。北接陳、汝,控帶許、洛。宋齊以來,常為邊鎮。梁曰北司州,後復置司州。梁天監二年,為魏將元英所陷。後魏改為郢州。後周改為申州。隋煬帝改為義州,尋為義陽郡。大唐為申州,或為義陽郡。領縣三:
59
古荊州: 義陽漢平氏縣。有溮水。溮音師。
60
古荊州: 羅山漢郢縣。
61
古荊州: 鍾山漢鄳縣地。齊置齊安郡。又有漢鍾武故城,在今縣西南。石城山在今縣東南,春秋之九塞,此即一也。晉於山上置義陽郡城。
62
古荊州: 長沙郡東至章郡一千二百二里。南至衡陽郡四百五十里。西至盧溪郡一千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巴陵水路五百五十里。東南到宜春屈曲五百二十六里。西南到邵陽郡五百三十四里。西北到武陵郡四百里。東北到巴陵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九里,去東京二千四百里。戶三萬二千二百二十六,口十四萬六千六百。
63
古荊州: 潭州今理長沙縣。古三苗國之地。自春秋以來,為黔中地,楚國之南境。秦為長沙郡。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漢為長沙國,初封番君吳芮為長沙王;都於此。及景帝,封子發又為長沙王。諸王朝宴,帝令迭舞,長沙王但張袖而已,帝怪問之,對曰:「臣國小地狹,不足以迴旋。」帝悅,增以桂陽、武陵二郡。後漢復為長沙郡。晉因之。宋長沙國兼置湘州,領郡十,理於此。齊因之,又為長沙郡。夫湘川之奧,人豐土闢,南通嶺嶠,唇齒荊雍,亦為重鎮。梁陳以來,皆因而不改。隋平陳,置潭州;取昭潭為名。煬帝初州廢,置長沙郡。大唐為潭州,或為長沙郡。領縣六:
64
古荊州: 長沙古青陽地。秦始皇時,荊王獻青陽以西,即此也。漢改為臨湘縣。有湘水。賈誼宅,井仍存。
65
古荊州: 衡山漢湘南縣,後置衡陽郡。
66
古荊州: 湘鄉漢湘南縣之湘鄉也。長沙王子昌封湘鄉侯。
67
古荊州: 益陽漢舊縣。在益水之陽。故城在今縣東。
68
古荊州: 瀏陽漢舊縣。瀏音劉。
69
古荊州: 醴陵後漢舊縣。有漉水,又名淥水,出縣東漉山。
70
古荊州: 巴陵郡東至江夏郡七百里。南至長沙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醴陽郡四百八里。北至竟陵郡五百五十里。東南到章郡一千八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武陵郡六百里。西北到江陵郡五百七十五里。東北到江夏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四十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一十六里。戶一萬一千六百七十六,口四萬七千三十二。
71
古荊州: 岳州今理巴陵縣。古蒼梧之野,蒼梧野不止於此郡界,側近之地皆是。亦三苗國之地,亦古麇子國;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地也。凡今長沙、衡陽諸郡,皆古三苗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連,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春秋、戰國時,並屬楚,亦古羅國之地,楚辭之言汨羅是也。羅縣北有汨水。汨音粮。秦屬長沙郡,二漢皆因之。吳因之,為重鎮。建安中,孫權使魯肅,孫皓時滕牧、萬彧皆屯於此。晉因之,東晉亦為重鎮。使陶侃鎮守此。宋分置巴陵郡。齊因之。梁置巴州,湘東王遣陸法和等據赤亭,擒侯景將任約於此。今郡西華容界有赤亭城是也。城近赤亭湖,因以為名。隋平陳,改為岳州。煬帝初,改為羅州,尋為巴陵郡。郡人董景珍等,以羅縣令蕭銑為主,起兵於此。大唐武德四年,平蕭銑,復為岳州,或為巴陵郡。領縣五:
72
古荊州: 巴陵漢下雋縣地。雋音詞兗反。古巴丘也。有君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檢地志云:「巴丘湖中有曹由洲,即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舡處,在今縣南四十里。」又云:「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按三國志云:「劉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琮降曹公,備遂南走。曹公恐備先據江陵,將精騎急追,及於當陽之長阪。備與數十騎走,斜趨漢津,濟沔,到夏口。曹公進軍江陵,得劉琮水軍舡步數十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遂至赤壁。孫權遣周瑜水軍數萬,與備併力逆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將黃蓋詐降,戰艦數千艘,因風放火。曹公大敗,從華容道步歸,退保南郡,備瑜等復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徑北歸。」而漢陽郡圖經云:「赤壁城一名烏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巌川縣西八十里,跨巌南北。」此大誤也。曹公既從江陵水軍沿流,已至巴丘,則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軍敗引還南郡,劉備、周瑜水軍追躡,並是大江之中,與巌川西殊為乖角。今據檢地志為是,當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漢陽郡圖經及俗說,悉皆訛謬,所以備錄國志,以為證據爾。
73
古荊州: 沅江漢益陽縣地。因以沅水為名。梁置重華縣,隋廢之。又有重華城,亦謂之虞舜古城。
74
古荊州: 湘陰本羅子國,秦為羅縣。梁置岳陽郡。隋置玉州。有玉笥山、湘水,又有地名黃陵,即舜二妃所葬之地。縣北有汨水,即屈原懷沙自沈之處,俗謂之羅江。又有屈原拨,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餘字滅矣。漢羅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75
古荊州: 華容漢孱陵縣也。隋置此縣。古華容在竟陵郡。
76
古荊州: 昌江
77
古荊州: 衡陽郡東至廬陵郡九百里。南至零陵郡五百八十里。西至邵陽郡三百里。北至長沙郡四百五十里。東南到桂陽郡三百里。西南到零陵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長沙郡湘潭縣五百八十里。東北到廬陵郡九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東京二千七百六十八里。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口十九萬七千五百三十。
78
古荊州: 衡州今理衡陽縣。春秋以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桂陽郡地。後漢屬長沙、桂陽二郡地。吳以其地置衡陽、湘東二郡,晉因之。宋為衡陽國及湘東郡,齊以下皆因之。齊常改衡陽國為郡。隋平陳,省湘東、衡陽二郡,置衡州;煬帝初州廢,置衡山郡。大唐為衡州,或為衡陽郡。領縣六:
79
古荊州: 衡陽漢酃縣地。有酃水湖,釀酒醇美,所謂酃酒。晉武帝平吳,始薦酃酒於太廟,謂此。有蒸水。酃音靈。
80
古荊州: 湘潭有南岳衡山。漢陽山縣。
81
古荊州: 耒陽漢舊縣。有耒水。
82
古荊州: 攸
83
古荊州: 常寧
84
古荊州: 荼陵漢舊縣。荼,弋奢反。
85
古荊州: 零陵郡東至江華郡三百里。南至平樂郡六百三十九里。西至邵陽郡武岡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衡陽郡五百八十里。東南到江華郡三百里。西南到始安郡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邵陽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衡陽郡五百七十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七十四里,去東京三千五十五里。戶二萬九千一十三,口十七萬二千八百五十七。
86
古荊州: 永州今理零陵縣。春秋楚國之南境。秦屬長沙郡。漢武帝置零陵郡,後漢及晉皆因之。宋為零陵國。齊為零陵郡,梁、陳皆然。隋平陳,郡廢,置永州;煬帝初州廢,置零陵郡。大唐為永州,或為零陵郡。領縣三:
87
古荊州: 零陵漢泉陵縣故城在今縣北。
88
古荊州: 湘源漢洮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89
古荊州: 祁陽漢泉陵縣地。吳置今縣。
90
古荊州: 江華郡東至桂陽郡六百里。南至臨賀郡四百里。西至平樂郡四百里。北至零陵郡三百里。東南到桂陽郡六百里。西南到永山,險峻無路。西北到零陵郡三百里。東北到始安郡五百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三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八十里。戶二萬七千四百四十二,口一十六萬三千二百。
91
古荊州: 道州今理營道縣。舜封象有鼻國,即此也。春秋時楚地。秦屬長沙郡。漢初屬長沙國,後屬零陵郡。後漢、魏及晉皆因之。宋齊為營陽郡。梁改營陽為永陽郡。隋平陳,郡廢,悉併其地置永州;煬帝初州廢,併屬零陵郡。大唐既平蕭銑,復割其地置營州。武德五年,改為南營州。貞觀八年,改為道州,或為江華郡。有都龐嶺,今謂之永明,有甿渚嶺,今謂之白芒,即五嶺之二也。領縣四:
92
古荊州: 營道漢舊縣。有營山,因以為名。
93
古荊州: 延唐漢泠道縣,屬零陵郡。有舂陵鄉,元帝徙於南陽郡蔡陽縣。國初置唐興縣。有九疑山,其山九谿皆相似,故名之,舜所葬。
94
古荊州: 江華
95
古荊州: 永明有永明嶺。
96
古荊州: 桂陽郡東至廬陵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南至始興郡五百里。西至江華郡六百里。北至衡陽郡三百里。東南到南康郡千一十里。西南到連山郡三百九十里。西北到衡陽郡三百里。東北到廬陵郡界五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十七里。戶二萬七千九百九十,口十七萬四千一百三十。
97
古荊州: 郴州今理郴縣。春秋、戰國時皆楚地。秦屬長沙郡。項羽徙義帝於長沙,都郴,即此地也。漢初以其地為桂陽郡。即長沙之南境。後漢、晉、宋、齊皆因之。陳以其地為桂陽、盧陽二郡。隋平陳,廢二郡,置郴州;煬帝初州廢,復置桂陽郡。大唐為郴州,或為桂陽郡。有騎田嶺,今謂之臘嶺,即五嶺之一。領縣八:
98
古荊州: 郴漢舊縣。
99
古荊州: 高亭
100
古荊州: 藍山
101
古荊州: 義昌
102
古荊州: 資興
103
古荊州: 義章縣北臨章水。亦漢郴縣地。
104
古荊州: 南平
105
古荊州: 臨武有武溪。漢舊縣。
106
古荊州: 連山郡東至桂陽郡南平縣二百一十里。南至南海郡九百里。西至臨賀郡二百六十九里。北至桂陽郡藍山縣二百五里。東南到始興郡五百一十里。西南到臨封郡六百三十里。西北到江華郡五百七十里。東北到桂陽郡三百九十二里。去西京三千八百五里,去東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戶一萬一千一百八十,口五萬六百二十九。
107
古荊州: 連州今理桂陽縣。春秋時楚地。秦屬長沙郡之南境。二漢屬桂陽郡。吳屬始興郡。晉因之。宋明帝置宋安郡,後省宋安屬廣興郡。宋改始興為廣興,今始興郡也。齊復屬始興郡。梁又分為陽山郡。隋平陳,郡廢,煬帝初置熙平郡。大唐改為連州,或為連山郡。領縣三:
108
古荊州: 桂陽漢舊縣。在桂水之陽,前有洭水。有乳穴三十七,桂嶺,貞女硤。有湟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討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即此地。洭音匡。湟音皇。
109
古荊州: 陽山有乳穴十九。
110
古荊州: 連山
111
古荊州: 邵陽郡東至衡陽郡三百里。南至零陵郡三百里。西至盧溪郡八百里。北至長沙郡二百四十里。東南到零陵郡三百十二里。西南到潭陽郡屈曲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到盧溪郡八百里。東北到長沙郡五百三十四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八十三里,去東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戶一萬二千三百二十三,口八萬九千一百五十四。
112
古荊州: 邵州今理邵陽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零陵郡地。後漢屬長沙、零陵二郡地。吳置邵陵郡,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晉因之。宋齊邵陵郡,梁陳亦然。隋平陳,廢邵陵郡,併入長沙郡。大唐復分置邵州,或為邵陽郡。領縣二:
113
古荊州: 邵陽漢昭陵縣。
114
古荊州: 武岡漢都梁縣之地。漢夫夷縣故城在東北。
115
古荊州: 武陵郡東至巴陵郡六百里。南至長沙郡界一百一十里。西至盧溪郡四百六十五里。北至澧陽郡百八十里。東南到長沙郡四百里。西南到盧溪郡沅陵縣三百九十六里。西北到澧陽郡石門縣界一百里。東北到澧陽郡安鄉縣界一百二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一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五十八里。戶七千七百二十二,口三萬九千一十七。
116
古荊州: 朗州今理武陵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至晉皆因之。晉趙廞問潘京云:「貴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宋齊亦曰武陵郡。梁置武州,後改曰沅州。隋平陳,改為朗州;煬帝初州廢,置武陵郡。大唐為朗州,或為武陵郡。領縣二:
117
古荊州: 武陵漢臨沅、漢壽二縣地。有沅水,至長沙,入洞庭湖。有純紀陂,今名白馬陂,隋開皇中有刺史喬難陀修,其利不減鄭白二渠。
118
古荊州: 龍陽吳時置。沅水入龍陽界,歷凡洲,洲長二十里,即李衡種甘所。
119
古荊州: 澧陽郡東至巴陵郡二百里。南至武陵郡一百八十里。西至黔中郡二千里。北至江陵郡三百里。東南到武陵郡龍陽縣界四百五十五里。西南到盧溪郡一千三十八里。西北到夷陵郡七百五十九里。東北到江陵郡公安縣五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四里,去東京一千五百十八里。戶一萬六千一百九十,口八萬二千二百四十六。
120
古荊州: 澧州今理澧陽縣。春秋時楚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兼治荊州。領郡八,理於此。吳分置天門郡,晉、宋、齊皆因之。隋平陳,置松州,尋改為澧州;煬帝初為澧陽郡。大唐為澧州,或為澧陽郡。領縣四:
121
古荊州: 澧陽漢零陽縣地。有澧水。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
122
古荊州: 慈利漢零陽縣地。
123
古荊州: 石門漢零陽縣地。吳時置天門郡。有漊水。
124
古荊州: 安鄉漢孱陵縣地,亦後漢漢壽縣地。南朝置義陽郡。
125
古荊州: 黔中郡東至澧陽郡二千里。南至義泉郡六百里。西至涪陵郡三百六十里。北至南賓郡六百五十里。東南到寧夷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義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涪陵郡三百六十里。東北到清江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六十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七十七里。戶四萬一百八十五,口二十萬三千三百五十七。
126
古荊州: 黔州今理彭水縣。古蠻夷之國,春秋、戰國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關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謂之五溪。五溪謂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也。古老相傳云,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為一溪之長。一說云,五溪蠻皆槃瓠子孫,自為統長,非巴子也。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後漢因之,晉、宋、齊亦然。後周武帝時,蠻帥以其地歸附,遂置奉州,復改為黔州。隋初亦置黔州,煬帝初為黔安郡。大唐復為黔州,或為黔中郡。領縣六:
127
古荊州: 彭水漢酉陽縣。
128
古荊州: 黔江
129
古荊州: 洪杜
130
古荊州: 洋水
131
古荊州: 信寧
132
古荊州: 都濡
133
古荊州: 寧夷郡東至靈溪郡三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里。西至義泉郡六百里。北至黔中郡二百八十七里。東南到盧溪郡一千六百里。西南到義泉郡五百四十里。西北到黔中郡三百里。東北到黔中郡黔江縣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九十三里。戶一千五百二十八,口八千一百。
134
古荊州: 思州今理務川縣。歷代土地與黔中郡同。隋屬清江郡。大唐武德元年,以當牂牁之衝要,遂置務州。貞觀八年,改為思州,或為寧夷郡。領縣四:
135
古荊州: 務川漢酉陽縣地。
136
古荊州: 寧夷
137
古荊州: 思印思印,水名。
138
古荊州: 思王
139
古荊州: 盧溪郡東至武陵郡四百六十五里。南至潭陽郡五百四十八里。西至盧陽郡六百七十里。北至靈溪郡三百六十八里。東南到邵陽郡八百里。西南到盧陽郡水路三百六十八里。西北到靈溪郡大鄉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北到武陵郡界沅水路二百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二十八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九十里。戶四千一百五十,口二萬七千二百七十。
140
古荊州: 辰州今理沅陵縣。古蠻夷之地,春秋楚國之境。秦屬黔中郡。漢屬長沙、武陵二郡地。後漢發南郡人入武谿,擊諸蠻,不剋。後馬援至臨沅而擊破諸蠻,此其地也。後亦屬武陵郡。晉、宋、齊並為武陵郡地。隋分置辰州,煬帝初為沅陵郡。大唐為辰州,或為盧溪郡。領縣五:
141
古荊州: 沅陵漢下雋縣也。有壺頭山在東,武陵記云:「神仙多遊集焉,後漢馬援軍渡處。」雋音字兗反。
142
古荊州: 漵浦漢義陵縣。
143
古荊州: 辰溪漢曰辰陽縣。即五溪之一。
144
古荊州: 盧溪有武溪水。縣西有武山,武陵記云:「高可萬仞,上有石窟,中有一石如狗形,云是槃瓠。」漢沅陵縣地。
145
古荊州: 麻陽
146
古荊州: 盧陽郡東至盧溪郡六百七十里。南至龍標郡渭溪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渭陽縣界百五十里。北至當郡招喻縣界五十里。東南到潭陽郡三百里。西南到渭陽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當郡常豐縣水路二百里。東北到盧溪郡麻陽縣界水路三百里。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東京三千三百里。戶三千一百三十,口一萬四千六百九十。
147
古荊州: 錦州今理盧陽縣。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大唐為錦州,或為盧陽郡。領縣五:
148
古荊州: 盧陽
149
古荊州: 洛浦
150
古荊州: 招喻
151
古荊州: 常豐
152
古荊州: 渭陽
153
古荊州: 靈溪郡東至盧溪郡三百六十八里。南至盧陽郡五百六十里。西至寧夷郡三百里。北至澧陽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盧溪郡沅陵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到當郡三亭縣界二百里。西北到盧溪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澧陽郡慈利縣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九十三里,去東京二千六百九十六里。戶二千六十七,口一萬三千五百九十四。
154
古荊州: 溪州今理大鄉縣。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大唐為溪州,或為靈溪郡。領縣二:
155
古荊州: 大鄉漢沅陵、零陽二縣地。梁置今縣。
156
古荊州: 三亭漢零陽縣地。貞觀初置今縣。
157
古荊州: 潭陽郡東至盧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陽郡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樂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里。北至盧溪郡九百里。東南到邵陽郡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南到泝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到泝巫溪入盧溪郡九百里。東北到邵陽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東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戶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萬一千八百二十六。
158
古荊州: 巫州今理龍標縣。古蠻夷之境,楚國黔中之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或為潭陽郡。領縣三:
159
古荊州: 龍標漢無陽縣。
160
古荊州: 朗溪漢鐔城縣地。有沅溪水。
161
古荊州: 潭陽
162
古荊州: 清江郡東至夷陵郡九百里。南至黔中郡七百里。西至南浦郡六百八十里。北至雲安郡五百里。東南到夷陵郡界三百里。西南到黔中郡界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雲安郡界三百五十里。東北到巴東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九里,去東京二千八百十里。戶三千八百十五,口二萬五千三百八十。
163
古荊州: 施州今理清江縣。春秋巴國之境。七國時,楚國巫郡之地。秦屬南郡,二漢因之。後周置亭州及業州。隋煬帝初,併置庸州,尋廢,置清江郡。大唐為施州,或為清江郡。領縣二:
164
古荊州: 清江漢巫縣地。今縣西有都亭,夷水所出,一名清江,廩君乘土船於此。
165
古荊州: 建始漢巫縣地。
166
古荊州: 涪川郡東至安南獠界二百三十五里。南至寧夷郡思王縣界二十七里。西至當郡城樂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寧夷郡五百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百里。戶二千,口一萬一千。
167
古荊州: 費州今理涪川縣。古蠻夷之國,漢屬牂牁郡。山川險阻,為俚獠所居,多不賓附。至後周,始置為費州。因水為名。大唐初屬務州,貞觀初復置費州,或為涪川郡。領縣四:
168
古荊州: 涪川
169
古荊州: 多田
170
古荊州: 扶陽在扶水北。
171
古荊州: 城樂
172
古荊州: 夜郎郡東無路。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五十里,去東京四千九百六十里。戶二千六百,口一萬二千。
173
古荊州: 珍州今理營德縣。古蠻夷之地。大唐貞觀七年,置珍州,或為夜郎郡。領縣四:
174
古荊州: 營德
175
古荊州: 夜郎
176
古荊州: 麗皋
177
古荊州: 樂源
178
古荊州: 播川郡東至義泉郡三百里。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里,去東京四千九十里。戶四千七百,口二萬三千。
179
古荊州: 播州今理播川縣。古蠻夷之域,黔中郡地,夜郎國之東南隅也。漢屬牂牁,其後無聞。大唐置播州,或為播川郡。領縣四:
180
古荊州: 播川
181
古荊州: 遵義
182
古荊州: 芙蓉
183
古荊州: 鳙川
184
古荊州: 義泉郡東至寧夷郡六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二十三里。西至播川郡三百里。北至黔中郡六百里。東南到寧夷郡五百八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寧夷郡……去西京四千三百八十七里,去東京三千九百七十五里。戶千二百二十七,口六千三百五十二。
185
古荊州: 夷州今理綏陽縣。徼外蠻夷之地。漢屬牂牁郡。歷代恃險,不聞臣附。隋煬帝時,始屬明陽郡。大唐武德中,屬義州。貞觀中開南蠻地,置夷州,與費州同置。或為義泉郡。領縣五:
186
古荊州: 綏陽
187
古荊州: 義泉
188
古荊州: 都上
189
古荊州: 洋川
190
打開字典 古荊州: 宜林
191
古荊州: 龍標郡東至潭陽郡七百里。南至羈縻充州梓●縣界四百里。西至涪川郡五百里。北至盧陽郡二百八十里。東南到潭陽郡界五百九十里。西南到充州梓●縣界四百里。西北到盧陽郡界一百八十里。東北到涪川郡多田縣界五百三十里。去西京四千一百九十七里,去東京三千九百里。戶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七千三百。
192
古荊州: 業州今理峨山縣。古蠻夷之地。大唐置業州,或為龍標郡。領縣二:
193
古荊州: 峨山
194
古荊州: 渭溪
195
古荊州: 溱溪郡東至……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三千四百八十里,去東京四千二百里。戶二千一百,口九千二百。
196
古荊州: 溱州今理榮懿縣。古蠻夷之地。大唐置溱州,或為溱溪郡。領縣二:
197
古荊州: 榮懿
198
古荊州: 扶歡
《風俗》
1
風俗: 荊楚風俗,略同揚州,雜以蠻左,率多勁悍。南朝鼎立,皆為重鎮。然兵強財富,地逼勢危,稱兵跋扈,無代不有。晉王敦、陶侃、桓溫、桓玄、宋謝晦、南郡王義宣、袁顗、沈攸之、桂陽王休範,齊陳顯達,梁武帝,陳王琳、華皎,皆自上流擁兵東下。是以上游之寄,必詳擇其人焉。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職官十一
《職官十一》
《大將軍》
1
大將軍: 并官屬
2
大將軍: 大將軍,戰國時官也。楚懷王與秦戰,秦敗楚,虜其大將軍,屈饨是矣。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初拜信,蕭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兒戲耳。」乃擇良日,齋戒設壇,以禮拜之。又竇嬰為大將軍,每朝大議,列侯莫敢抗禮。武帝又置。初,武帝以衛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衛青字仲卿,為車騎,擊匈奴大立功,引兵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因軍中拜青為大將軍,位在公上。卿以下皆拜,惟汲黯獨揖。後又加青大司馬位,冠於大將軍上,共為一官。後霍光、王鳳等皆然。成帝綏和二年,賜大司馬印綬,罷將軍官。後漢光武時,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後漢大將軍自為一官,其大司馬不加於其上。和帝時,以竇憲為之。舊大將軍位在三公下,置官屬,依太尉。憲威權振朝廷,公卿希旨,奏憲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長史、司馬秩中二千石,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自下各有增。憲初為此官,威振天下,尚書以下欲拜之,伏稱萬歲。尚書令韓稜曰:「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乃止。後梁冀為之,官屬倍於三公府。自安帝政理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繼為大將軍,如三公。梁冀別傳云:「元嘉二年,又加冀禮儀。大將軍朝,到端門,謁者將引。增掾屬、舍人、令史、官騎、鼓吹各十人。」風俗通曰:「桓帝初,京師謠曰:『游平賣印自有評,不避豪強及大姓。』按:竇武字游平,為大將軍,印綬所加,咸得其人。」漢末猶在三公上。魏武為大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將軍讓紹。魏黃初中,又有上大將軍,以曹真為之。吳亦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明帝青龍三年,晉宣帝自大將軍為太尉,然則大將軍在三司下矣。其後又在三司上。自漢東京,大將軍不常置,為之者皆擅朝權。至晉景帝為大將軍,亦受非常之任。後以叔父孚為太尉,奏改大將軍在太尉後,位次三司下。後復舊,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瑯琊王骸遷大將軍,復制在三司下。骸薨,復如舊。冠綬佩服與大司馬同。宋唯彭城王義康為之,章綬冠佩亦與晉同。齊以為贈。梁有之。陳以為贈。後魏、北齊為二大,與大司馬同。後周建德四年,增置上大將軍。隋並以為武散官,不理事。上大將軍從二品,大將軍正三品。大唐貞元二年九月敕:「六軍先已各置統軍一人。今十六衛宜各置上將軍一人,秩從二品。其左右衛及左右金吾衛上將軍俸料、隨軍人馬等,並同六軍統軍。其諸衛上將軍,次於統軍支給。自今已後,內外文武闕官,於文武班中材望相當者參敘,仍待以後各依故事,於本衛量置衛兵。仍舉故事,置武班朝參。其廊下食亦宜加給,稍令優重。」
3
大將軍: 漢不見官屬,後漢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有長史一人,司馬一人,竇憲為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屬,位次太傅屬官。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又賜官騎四十人及鼓吹。應劭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員。」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長一人。其不置校尉部,但有軍司馬一人。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門有門候。魏以司馬景王為大將軍,置掾十人,則無屬官。其驃騎、車騎府有長史、司馬。晉驃騎、車騎、衛將軍,伏波、撫軍、都護、鎮軍、中領、四征、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大將軍開府者,皆為位從公,品秩俸賜亦與諸公同。加兵者增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主簿、記室督各一人,官屬並與公同。宋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府皆有長史一人,又各置司馬一人。齊有大將軍,為贈官,無僚屬。諸驃騎、車騎、衛、鎮軍、中軍、撫軍、四征、四鎮等將軍,凡加大字位從公。長史、司馬諸官屬亦同公。梁因之,諸將軍優者亦然。陳為贈官,無僚屬。後魏大將軍僚屬如三公。北齊亦然。後周大將軍有長史、司馬、中郎掾屬、諸曹參軍、典籤等員,隋以後無。
《車騎將軍》
1
車騎將軍: 漢文帝元年,始用薄昭為車騎將軍。灌嬰、周亞夫、金日磾並為之。後漢章帝即位,西羌反,以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銀印青綬,在卿上,絕席。還復罷。和帝即位,以舅竇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始賜金紫,次司空。竇憲為車騎將軍,辟崔駰為掾。憲府貴重,掾屬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惟駰以處士年少,擢在其閒。其僚佐故事如太尉。後梁冀為之,官屬倍於餘府。安帝即位,西羌寇亂,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數年復罷。又皇甫嵩等並為之,其官屬附見大將軍後。靈帝數以車騎過拜嬖臣及贈亡人。應劭曰:「美號加於頑兇,印綬汙於腐屍,虧國家之舊,傷虓武之重。昔年有睹被髮之祥,知其為戎。今假號雲集,不亦宜乎。」魏車騎為都督,儀與四征同。若不為都督,雖持節屬四征者,與前後左右雜號將軍同。其或散還,從文官之例,則位次三司。晉宋車騎、衛不復為四征所督。晉羊祜為車騎將軍,開府如三司之儀。後魏制與驃騎同。位次升降並同。隋車騎屬驃騎府,大唐省之。說在前篇。
2
車騎將軍: 衛將軍:漢文帝始用宋昌為衛將軍,位亞三司。其官屬附見大將軍後。凡驃騎、車騎、衛三將軍,皆金印紫綬,武冠絳朝服,佩水蒼玉。晉以陸曄為衛將軍,兼儀同三司,加千兵百騎。東晉以後,尤為要重。後魏初,加大則次儀同三司。孝文太和中制,加大則位在太子太師上。歷代多有。大唐無之。
《前後左右將軍》
1
前後左右... :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李廣為前將軍,趙充國為後將軍,辛慶忌、王商為左將軍,馮奉世為右將軍。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來復置。晉武初又置前軍、左軍、右軍,泰始八年,又置後軍,是為四軍。齊亦號左右前後四軍。陳並有之。北齊左右將軍領千牛備身。大唐無。
《四征將軍》
1
四征將軍: 四征將軍皆漢魏以來置,加大者始曰方面。征東將軍,漢獻帝初平三年,以馬騰為之,或云以張遼為。征西將軍,漢光武建武中,以馮異為大將軍。征南將軍,漢光武建武二年置,以馮異為之,亦以岑彭為大將軍。征北將軍,魏明帝太和中置,劉靖為之,許允亦為之。各一人。魏黃初中,位次三公。後魏加大則次衛將軍。大唐無。
2
四征將軍: 四鎮將軍:鎮東將軍,後漢末,魏武帝為之。鎮南將軍,後漢末,劉表為之。魏張魯、晉當陽侯杜元凱並為之。鎮西將軍,後漢劉表為之,魏鍾會、鄧艾並為之。鎮北將軍,魏明帝太和中置。劉靖、許允並為之。各一人。宋時四鎮與中軍為雜號。後魏加大,次尚書令。大唐無。
《四安將軍》
1
四安將軍: 安東將軍,後漢陶謙、曹休並為之。安南將軍,光武元年,以岑彭為之。晉范陽王虓亦為之。安西將軍,後漢末段煨、魏鍾會、石鑒並為之。安北將軍,晉以郗鑒為之。各一人。後魏亦有。大唐無。
《四平將軍》
1
四平將軍: 平東將軍,晉當陽侯杜元凱、王濬等為之。平南將軍,晉盧欽、羊祜、胡奮等為之。平西將軍,晉以嵇紹。平北將軍,漢獻以張燕、晉以阮坦亦為之。各一人,並漢魏閒置。後魏亦有。大唐無。
《雜號將軍》
1
雜號將軍: 歷代雜號將軍凡有數百,不可俱載,今錄其著者。
2
雜號將軍: 上,漢以呂祿為上將軍。騎,漢武帝以公孫敖及公孫賀並為騎將軍。樓船,漢元封三年,以荀彘為之。橫海,漢元鼎六年,以韓說為之,擊東越有功。材官,漢李息為之,掌理宮室。貳師,漢李廣利為之,征貳師城,取善馬,故以為號。輕車,漢武帝以公孫賀為之。伏波,漢武帝征南越,始置此號,以路博德為之。後漢馬援亦為之。伏波者,船涉江海,欲使波浪之伏息。中軍,漢武帝以公孫敖為之。強弩,漢武帝以李沮為之。戈船,環氏要略云:「建戈於船上,浮渡沮水,以討北狄。」奮威,漢武帝以田千秋為之。度遼,漢武帝初以范明友為度遼將軍。後漢明帝永平八年,又置,屯五原。銀印青綬。种暠字伯景,為度遼將軍,誠心懷撫,信賞分明,乃去烽燧斥堠,邊方晏然。及卒,匈奴舉國傷惜。單于每入朝賀,每見墳輒哭泣祭祀。又李膺為度遼將軍,聲振遠域。積射,漢有之。晉武帝泰始四年省。太康十五年立射營弩營,置積射強弩將軍主之。建威,漢元帝以韓安國、王晏並為之。光武以耿弇為之。九武,王莽拜將軍九人,皆以武為號,號曰九武將軍。征虜,後漢建武中,始以祭遵為,後張飛亦為之。武牙,後漢光武以蓋延為之。橫野,後漢光武以王常為橫野大將軍,位與諸將絕席。捕虜,後漢永平中,馬武為之。鷹揚,後漢建安中,魏武以曹洪為之。討逆,後漢末,以孫策為之。破虜,後漢末,以孫堅為之。討虜,後漢末,以孫權為之。安漢,蜀糜竺為之,班在軍師將軍之右。武威,魏武帝以于禁為之。撫軍,魏武帝置,以司馬宣王為之。淩江,魏置,以羅獻為之。寧朔,魏以王渾為之。橫江,吳魯肅為之。又曰:「魯潢江昔仗萬人,屯據陸口界。」龍驤,晉武帝置,以王濬為之。殿中,宋初置之。黑槊,後魏于粟磾好持黑槊以自衛,劉裕遙見,題書與之曰「黑槊公麾下」。明帝因授黑槊將軍。牙門將。冠服與將軍同。魏文帝黃初中置。明帝以胡烈為之。又王隱晉書云:「陸機少襲父為牙門將,吳人重武官故也。」晉惠帝特置四部牙門,以汝南王祐為之。蜀以趙雲為之。
《監軍》
1
監軍: 軍師祭酒、理曹掾屬附
2
監軍: 周代,齊景公使穰苴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願得君之寵臣以監軍,公使莊賈往,賈不時至,苴斬之。是其始也。漢武帝置監軍使者。光武以來歙監諸將。後漢末,劉焉以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劉璋亦為監軍使者。魏晉皆有之。魏時,司馬文王征壽春,石苞為監軍。鍾會伐蜀,衛瓘為監軍。晉孟康持節監石苞諸軍事。初,隗囂軍中嘗置軍師。隗囂聘平陵人方望以為軍師。又袁紹請盧損為軍師。至魏武帝,又置師官四人。魏荀攸為軍師,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焉。又梁義為左軍師。吳朱然為右軍師。蜀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晉避景帝諱,改為軍司。凡諸軍皆置之,以為常員,所以節量諸宜,亦監軍之職也。而太尉軍司尤重,故山公啟事曰「太尉軍司缺,當選上宰監,宜得宿有資重者」也。宋齊以來,此官頗廢。至梁大通四年,元法僧北討,復以羊尧為大軍司。後代多不置。至隋末,或以御史監軍事。大唐亦然。時有其職,非常官也。開元二十年後,並以中官為之,謂之監軍使。
3
監軍: 軍師祭酒,後漢建安三年,曹公還許,初置此官。理曹掾屬。後漢建安十九年,魏武令曰:「軍中典獄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軍死生,吾甚懼之。」遂置此,選明達法理者為之。
《三署郎官敘》
1
三署郎官... : 漢中郎將分掌三署郎,有議郎、中郎、皆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凡四等,皆秦官,無員,多至千人。靈帝時,三署郎吏二千餘人。皆掌門戶,出充車騎。其散郎謂之外郎。故卿、校尉、牧守待價於此。公車特徵賢良方正、敦樸有道、高節、公府掾曹試博士者,亦充茲位。其下第白衣試博士者,皆拜郎中。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謂五官中郎將、左右郎將。郎中有車、戶、騎三將。如淳曰:「主車曰車郎,主戶衛曰戶郎。漢舊儀曰:『郎中令主郎中,左右車將主左右車郎,左右戶將主左右戶郎。』」凡郎官皆主更直,執戟宿衛諸殿門,唯議郎不在直中。漢儀曰:「三署郎見光祿勳執板拜,見五官左右將執板不拜,於三公諸卿無敬。」郎官故事,令出錢,市財用,給文書,乃得出,時號曰山郎,謂以貲財為郎也。山者財用之所出,故取名。或至歲不得休沐。其豪富郎日出遊戲,或行錢得善部,貨賂流行,轉相放傚。楊惲字子幼為中郎將,罷山郎,其疾病休沐皆以法令,有過奏免,薦舉其高第有行能者,多至郡守、九卿。三署化之,莫不自勵,宮殿之內,翕然同聲,其後遂以為常。後漢和帝永元元年,初令郎官詔除者,得占丞、尉,以比秩為真。凡三署郎官,二漢並屬光祿勳。光祿選三署郎有行應四科者,歲舉茂才二人,四行二人。後漢范滂字孟博,舉孝廉、光祿四行。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以按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到州境,守令有贓污者,望風解印綬而去。其所舉奏,莫不厭塞眾議。又上廉吏六人,為長理劇,隨缺多少。萬戶以上為劇縣,其缺少者不選,公府亦然。故明帝時館陶公主為子求郎,帝不許,賜錢十萬,曰:「夫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人受其殃。」後漢桓靈閒,三署見郎七百餘人,而郡國計吏多留拜為郎。太尉楊秉上疏諫曰:「先王建國,順天制官,太微積星,名為郎位,入奉宿衛,出牧百姓」云云。按自近代,皆謂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為尚書郎故事。且夫天文有武賁郎位等星,皆在太微帝座之後,為翊衛之象,則應劭、楊秉所言三署郎是也。而代人謂之尚書郎,則誤矣。徵其失也,蓋自梁陶藻職官要錄,以漢三署郎故事通為尚書郎,循名失實,疑誤後代。舊有郎中將右騎,光武中興悉省。漢爰盎、卜式、張騫並為中郎,韓信、主父偃並為郎中。後漢明帝性褊察,嘗以事怒郎藥崧,崧走入床下,上將杖撞崧。崧曰:「天子穆穆,諸侯皇皇,未聞人君,自起撞郎。」上乃捨之。又班固二代,位不過郎。又陳蕃諫靈帝曰:「昔明帝公主為子求郎,賜錢十萬。今陛下除拜郎吏,無有休已,以一郎比一把菜耳。」晉議郎遷為太守,山公啟事曰:「議郎許允,宜參廣漢太守選。」亦有郎中等官。其後雖有中郎將等官,而無三署郎矣。
《中郎將》
1
中郎將: 五官中郎將 左右中郎將
2
中郎將: 五官、左、右中郎將,皆秦官,漢因之,並領三署郎從。後漢之制,郡國舉孝廉以補之。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屬五官。後漢黃琬,字子琰,為五官中郎將。時陳蕃為光祿勳,深相敬待,每與議事。舊制,光祿舉三署郎,以功高久次才德尤異者為茂才四行。時權富子弟多以人事得舉,而貧約守志者見遺。京師謠曰:「欲得不能,光祿茂才。」於是蕃、琬同心,顯用志士。故蕃、琬皆為權富郎所中傷也。其次分屬左右署,左右郎將各領左右署郎。二署皆有中郎、侍郎、郎中,三郎並屬光祿勳。漢衛綰,文帝時,以戲車為中郎將。戲車謂能左右超乘也。景帝幸上林,詔綰參乘,重其淳謹。又蘇武以中郎將持節使匈奴。又司馬相如拜中郎將,建節往使邛笮,縣令負弩矢前驅,蜀人以為寵。又後漢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並討黃巾,有大功。又建安十六年,魏公子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以副丞相,位在魏國諸侯王上。魏無三署郎,猶置左右中郎將。晉武帝省左右中郎將官。宋孝武大明中,復置,銀章青綬,武冠絳朝服,佩水蒼玉。齊左右中郎將屬西省。梁代並分司丹禁。今中郎將四十四員,郎將六十四員,各附諸軍諸衛篇。大唐亦置諸衛中郎將。永徽三年八月,避太子名,改中郎將為旅賁郎將,又改為翊軍郎將,尋復舊。
3
中郎將: 虎賁中郎將:周官有虎賁氏,掌領虎士八百人,軍旅會同,君宿於外,則守王閑。閑,梐枑行馬也。梐音陛,枑音護。漢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期門,比郎中,蓋以微行出遊,選材力之士,執兵從送,期之諸門,故名期門。無員,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舊曰虎奔,言如虎之奔。置中郎將領之,故有虎賁中郎將,主虎賁宿衛,冠插兩鶡尾,鶡,鷙鳥之中果勁者,每有攫撮,應爪摧碎。尾,上黨所貢也。後漢崔鈞為武賁中郎將,服武弁,戴鶡尾。攫音钁。紗縠單衣、虎文錦蔥,餘郎亦然。凡有虎賁中郎、虎賁侍郎、虎賁郎中、節從虎賁,皆父死子繼。若死王事,亦如之。前賢亦多為者。後漢馬援、孔融並為虎賁中郎將。魏桓階字伯緒,為虎賁中郎將,遷尚書,典選。大唐無。
《四中郎將》
1
四中郎將: 東西南北
2
四中郎將: 東中郎將,後漢靈帝以董卓為之。南中郎將,後漢獻帝以臨淄侯曹植為之。西中郎將,晉以謝曼、桓沖為之。北中郎將,後漢以盧植為之。建安中以鄢陵侯曹彰為之。並後漢置。江左彌重,或領刺史,或持節為之。銀印青綬,服同將軍。後魏靈太后時,四中郎將兵數寡弱,不足以襟帶京師。任城王澄奏宜以東中帶滎陽郡,南中帶魯陽郡,西中帶恆農郡,北中帶河南郡。選二品三品親賢兼稱者居之,配以強兵,則深根固本之計也。靈太后初從之,後復止。大唐至德後,節度、都團練使,殆其遺職。
3
四中郎將: 雜中郎將:使匈奴中郎將,後漢主護南單于,以張奐為之。後魏天興四年罷。平越中郎將,晉武帝置,理廣州,主護南越。司金中郎將,魏王脩為之。武衛中郎將。魏始以許褚為之。大唐無。
《折衝府》
1
折衝府: 果毅、別將等附
2
折衝府: 隋初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各領軍坊鄉團,以統戎卒。開皇中,置驃騎將軍府,每府置驃騎、車騎二將軍。大業三年,改驃騎府為鷹揚府,改驃騎將軍為鷹揚郎將,改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五年,又以鷹揚副郎將為鷹擊郎將。九年,別置折衝、果毅及武勇、雄武等郎將官,以統領驍果。大唐武德初,猶有驃騎府及驃騎、車騎將軍之制。武德七年,乃改驃騎為統軍,車騎為別將。貞觀十年,復採隋折衝、果毅郎將之名,改統軍為折衝都尉,別將為果毅都尉。魏有折衝將軍,後周有成議別將官,其名因此也。其府多因其地,各自為名,無鷹揚之號。凡五百七十四府,分置於諸州,而名隸諸衛及東宮率府。各領兵,漢一千二百人為上府,兩京城內雖不滿此數,亦同上府。千人為中府,兩畿及岐、同、華、懷、陝等五州所管府,雖不滿此數,亦同中府。八百人為下府。每府置折衝都尉一人,掌領校尉以下宿衛及衛士以上,總判府事。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掌通判。春秋傳曰「戎昭果毅」,又曰「殺敵為果,致果為毅」。煬帝始置,後改將為之。別將一人,不判府事。若無兵曹以上,即知府事。初別將既改為果毅,而府中有長史員。聖曆三年,廢長史,置別將一員。後又兼置長史。長史一人,通判。載初元年置。兵曹一人,判府事,付事句稽,監印,給紙筆。校尉六人。以下小吏各有差。若校尉以下,唯人數置之。凡府在赤縣為赤府,在畿縣為畿府。衛士以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備六馱馬驢,初置八馱,後改為六。米糧、介冑、戎器、鍋、幕,貯之府庫,以備武事。每歲十一月,以衛士帳上於兵部,以候徵發。天下衛士向六十萬人。初置,以成丁而入,六十出役,其家不免征徭,遂漸逃散。年月漸久,逃死者不補。天寶八載五月,停折衝府。以無兵可校之。十一載八月,改諸衛士為武士。
《三都尉》
1
三都尉: 奉車 駙馬 騎 奉朝請附
2
三都尉: 奉車、駙馬、騎三都尉,並漢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李陵為騎都尉。至更始時,官亂,謠曰:「爛羊胃,騎都尉。」舊無員,或以冠常侍,或卿尹校尉左遷為之。奉車掌御乘輿車,漢官曰三人。駙馬掌駙馬,駙馬,非正駕車,皆為副馬。一曰:駙,近也,疾也。騎都尉本監羽林騎,漢官十人。又竇嬰為朝請,竇太后除嬰門籍,不得入朝請。漢律:諸侯春朝天子曰朝,秋曰請。後漢並屬光祿勳。奉朝請無員,本不為官,漢東京罷省三公、外戚、皇室、諸侯多奉朝請。奉朝請者,奉朝會請召而已。晉武帝亦以皇室、外戚為三都尉而奉朝請焉。元帝為晉王,以參軍為奉車都尉,掾屬為駙馬都尉,行參軍舍人為騎都尉,皆奉朝請。後罷奉車、騎二都尉,唯留駙馬都尉奉朝請而已。諸尚公主者,若劉惔、桓溫等皆為之。宋武帝永初以來,以奉朝請選雜,其尚主者唯拜駙馬都尉。齊奉朝請駙馬都尉及散騎給事中等官,並集書省職。朝散用衣冠之餘,人數猥積。武帝永明中,奉朝請至六百餘人。齊職儀曰:「凡尚公主拜駙馬都尉。」梁三都尉並無員秩,其奉車駙馬,皆武冠絳朝服,銀章青綬。梁陳駙馬皆尚公主者為之。陳武帝長女永世公主先適陳留太守錢蕆,生子岊,主及岊並卒。武帝受禪,唯公主追封,將葬,尚書主客牒詳議,欲加蕆駙馬都尉,并贈岊官。袁樞議曰:「昔王姬下降,必適諸侯。同姓為主,聞於公羊之說,車服不繫,著於詩人之篇。漢氏之初,列侯尚主,自斯以後,降嬪素族。駙馬都尉,置由漢武,或以假諸功臣,或以加於戚屬,是以魏表駙馬奉車為一號。魏晉以來,因為常準。蓋明王姬之重,庶姓之輕,若不加其等級,莫可合劜而酳,所以假駙馬之位,乃崇於皇女。今公主早薨,伉儷已絕,既無禮數致疑,何須駙馬之授。按當陽侯杜元凱尚晉宣帝第二女高陸宣公主,晉武踐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贈公主,杜君無復駙馬之號。梁文帝女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監初王氏無追拜之事。遠近二例,足以據明。公主所生,既未及成人之禮,無勞此授。今宜追贈亭侯。」時以樞議為衷。蕆,丑善反。岊音節。後魏駙馬都尉亦為尚公主官,雖位高卿尹,而此職不去。奉車二十人,騎都尉六十人。北齊駙馬與後魏同。隋開皇六年,罷奉朝請。煬帝時,奉車、駙馬並廢。大唐駙馬都尉從五品,皆尚主者為之。開元三年八月,敕:駙馬都尉從五品階,宜依令式,仍借紫金魚袋。天寶以前悉以儀容美麗者充選。奉車都尉五員,掌馭副車,不常置。若大備陳設,則以餘官攝行,屬左右衛也。
※※※
漢代之後 -> 隋唐 -> 通典 -> 禮五十九
《禮五十九》
《為姑姊妹女子子無主後者服議》
1
為姑姊妹... : 周 漢 晉 宋
2
為姑姊妹... : 周制,齊縗不杖周章,昆弟相為服,及姑姊妹適人無主者,與孫之為祖父母同,姑姊妹報。則天子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王者後及無主者,其服與士為姑姊妹適人無主者同;天子之卿大夫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諸侯及卿大夫無主者,與士為姑姊妹適人無主者同;諸侯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天子元子及諸侯卿大夫無主者,與士為姑姊妹適人無主者同;諸侯之卿大夫為姑姊妹女子子為命婦無主者亦如之;命婦之無主者為其昆弟之為士者亦如之。
3
為姑姊妹... : 漢石渠禮議曰:「經云大夫之子為姑姊妹女子子無主後者,為大夫命婦者,唯子不報何?戴聖以為:『唯子不報者,言命婦不得降,故以大夫之子為文。唯子不報者,言猶斷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為父母周是也。』」吳射慈云:「士為姑姊妹女子子適人無主者,齊縗周。」
4
為姑姊妹... : 東晉征西庾亮府倉曹參軍王群從父姊喪,無主後,繼子俄而又卒。群以為:「姑姊妹無主後者,反歸服,經雖不及從,設教必自親始。以經言則宜不降,以記論例在加服。又與此姊同在他邦,無餘親,情所不忍,準經不降,不亦可乎!」通諮府主及僚寀詳斷。
5
為姑姊妹... : 荀訥曰:「若從姊夫沒無子,無主後,反服可也。今已立後,殯葬有主祭,足下制小功之服,方以為後者沒,更與本親之情。尋其始則喪非無主,論其終則五月之末,繼以大功之受,於制則情禮已降,於服則非輕重之序。」
6
為姑姊妹... : 庾亮答曰:「存沒禮終而喪其嗣,此之無後,雖復可哀,然非復本宗之所知矣。故不得以小功之末,以亡者喪後而反服大功也。」
7
為姑姊妹... : 宋庾蔚之謂:「王群從姊喪亡之初,有繼兒,群已制小功之服。凡服皆定於始制之日,豈得以葬竟兒亡方欲追改其服乎!異於女子為夫所出申服於父母也。經文多略,可以類推,舉近親之有服,則疏者知無服。凡經於五服之內,文有未備,皆於公子章發凡以明例。無主後之不降文不及從,又無發凡以明之,是知相矜止於周服而已。晉朝喪亂,移都於江南,郡之所仕,同奉天子,何他邦之有乎?」
《叔母寡姑遣還未嫁而亡為服議》
1
叔母寡姑... : 晉
2
叔母寡姑... : 晉王景平問:「婦人夫沒無男,其姑愍其少寡,欲令更出,要其兄迎歸,未有所適而亡,伯叔之子應為服否?」谷士風議曰:「婦人夫沒無子,有歸宗更出之義。今姑愍彼無嗣,令還其黨,欲令更出,則衛莊姜遣陳媯之比也。於兄弟之家者,兄弟宜服周。受姑命而歸宗,夫之餘親,不應有服。」虞子卿駁曰:「士風所議,婦人夫沒無子,有歸宗更適之義。昔姜氏以殺適立庶,歸齊怨魯,陳媯以子死君卒,於禮宜歸。此婦非姜氏義絕之倫,無陳媯應出之事,宜姑愍其守寡,欲令更適,此蓋代俗之常意,非教訓之道也。衛共伯之妻,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不去,就有姑命,未可要謂之必出也。」李思龍以為:「谷氏所據之徵雖失,然所執之意未為非也。婦人之體,執箕嶹、養舅姑、供祭祀者也。今歸母氏,缺此三事,何婦禮之有!姑以宜出而遣,兄以可出而迎,辭姑從兄,是為欲出之意定也。」李彥仲以為:「姑有嫁婦之文,故令歸母氏之黨,已絕之理,理自灼然。」
《寡叔母守志兄迎還密受聘未知而亡服議》
1
寡叔母守... : 晉 宋
2
寡叔母守... : 晉有問曰:「甲叔母乙寡,守節十餘年,其母在,兄壬迎乙還家,景求婚於壬,壬意許定,已剋吉日而乙暴亡,甲應有服否?」裴主簿議:「凡秉節遂志、義不二醮者,固必杜漸慮始,專於夫家,何得假跡晨昏,以之媒幣。余以為景壬交幣之辰,則甲乙義絕之日。」許參軍駁曰:「乙喪夫無子,勵操十載,心期同穴,志固金石。雖潛交媒幣,而乙不與知,苟聘至之非我,則無愧於幽明矣。昔宋姬守志,梁寡高行,焚身毀形。焉知景至之時,乙無若人之絜?疑必從重,重則宜服。余固以為不應絕也。」
3
寡叔母守... : 宋庾蔚之云:「甲叔母乙便是執操之人,直是母欲奪而嫁之。乃逆責杜漸防微,古賢不足貴也。許君之言,當附於理。」
《已拜時而夫死服議》
1
已拜時而... : 夫父母喪附○晉
2
已拜時而... : 晉鄭澄問:「弟女當適武留繇兒,留去年自將兒來拜時,其兒今卒,不知弟女當奔弔否?若弔,著何服?」范甯答曰:「禮,曾子問:『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齊縗而往弔,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謂斬縗也。謂既親拜舅,寧當重於吉日耳。」鄭又問:「若拜舅為重於吉日,應服斬,誠如來告。若拜傍親,復云何?昔荀啟拜時而卒,庾家女不往弔,不被譏,何也?」再答曰:「三代殊制,禮有因革。意為娶女有吉日,理輕於拜舅,復重於拜餘人。荀氏海內名族,庾則異行之門,想其不奔弔,必有所據。」
3
已拜時而... : 又陳仲欣拜時婦奔喪議曰:「夫拜時出於末代,或恐歲有忌,而吉日不辰,辰,時也。言難逢吉日。有此變禮。既無文於古,及其損益,故當使今之情制,不失古之義旨,亦宜以前事之得中者,為後事之元龜。輒尋今人拜時,婿身發蒙交拜者,往往長迎而盡婦人之禮。按記『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夙興沐浴,質明贊見婦於舅姑』。則與拜而長迎然後婦禮乃備者,而相依準。至於三月廟見,鄭玄云『以舅姑沒者耳』。若以三日擬三月,施之二親,沒則可;若其親尚存,豈容措言。乃以眾人所行失禮之事,反譏許長迎而為非,則是賤於準禮,而貴於眾失,可得然乎?又記云『娶女有吉日而死,婿以齊縗而弔,既葬而除,夫死亦然』。又『在塗之女而夫父母沒,布深衣以赴喪』。又記云『女未廟見而死,雖不祔於王姑,而婿不杖,歸葬於女氏,示未成婦』。鄭玄云『雖不備喪禮,猶為服齊縗』。依準古義,無不赴哀之文。若苟以今失為是,而以古禮先儒為非,人則末如之何。夫拜時雖非古,既女交拜,亦敬慎重正,但未親婦於姑,然夫妻之分定矣。若謂猶非定,則女子可冒絳紗,使他丈夫發而相見,拜以為婿,輒可委去,子女之分,固若是乎!夫稱妻者,係夫之言;稱婦者,有舅姑之辭。凡娶妻誠盡婦禮,所以事其所生,而代中有三日行敬,或上堂見姑。又設有甲乙二親不存,娶妻雖已三日,無可致敬,又未烝嘗,則與拜時未敬舅姑,事殊而理同,豈聞今人以為非妻乎!由斯而言,迎婦入家,發蒙交拜,夫妻之禮定;致敬舅姑,為婦之禮畢,以明婦順耳。情禮不相背,故可推情以言禮。凡人有喪,猶或悽愴;況已入夫門,而不卹其哀乎!若謂與古禮相準而合情者,夫家尚中祥,祥日可赴哀,赴哀而情敬伸矣。」
4
已拜時而... : 仲欣又書曰:「庾揚州以拜舅姑擬之廟見,同先配而後祖。尋陳鍼子之譏鄭忽,『是不為夫婦,誣其祖矣』。鄭云:『配謂同牢食。後祭,無其敬神心,故曰誣其祖。未三月而祭,非禮也。』又記曰:『婦入,牢食,沐浴,俟明乃見舅姑,以明婦順。』今當思禮傳所以同異,而謬以拜時為先配後祖,未是尋書之意也。且代人三日先配,及同牢行婦禮,不以為嫌。又今人拜時,皆未施敬舅姑,誠準婚已交禮未及三日故也。設有婚未三日而夫有大喪,必盡哀而婦義已成矣。既以拜時準婚未三日,則是俱已入門交禮,同未致敬舅姑情義赴哭之例,不得云異。」
《郡縣守令遷臨未至而亡新舊吏為服議》
1
郡縣守令... : 魏 宋
2
郡縣守令... : 魏河南尹丞劉綽問曰:「士孫德祖以樂陵太守被書遷陳留,已受印綬,發邁迎吏,雖未至,左右已達,未入境而亡。不知樂陵送故吏當持重乎?陳留迎吏當持重乎?」河南尹司馬芝答曰:「德祖見陳留太守,故樂陵守耳。樂陵吏以舊君服,復何疑也。」劉綽難云:「雖去樂陵,其義未絕;陳留雖迎,其恩未加。今使恩未加而服重,恩未絕而服輕乎?禮:『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婿齊縗而弔,既葬除之。』謂樂陵宜三年矣。」芝答:「德祖已受帝命,君名已定,乃欲以已成名之君,比未成之婦,何邪?」綽又難:「陳留之吏既未相見,而使三年,是責非時之恩。禮云:『仕而未有祿,違而君薨,弗為之服。』明服以恩不以名也。」
3
郡縣守令... : 宋庾蔚之謂:「爵位以受命為判。德祖已受陳留之印,則於樂陵為舊君矣,不俟迎至乃相見也。陳留君吏之名雖判,而恩實未接,同吉日之婦,於情為安。今吏為君齊縗以弔。」
4
郡縣守令... : 按宛令遷為元城,已來在道,元城左右奉圖籙,主簿眾吏在後,未到令死,二縣吏疑所服。馬博士以為宛君臣未絕,舊吏不得不服,元城宜弔服加麻。賈博士以為已正名元城,然未入境,可依女在塗之服,宛當為舊君之服。
5
郡縣守令... : 或問長吏遷在傳舍而死,彼迎吏未至,此二國吏服誰當輕重?孫叔然答曰:「古者諸侯以國為家,衛出其君於襄牛,不書出奔,以未出境也。衛侯奔死鳥,傳曰:『猶在境內,則衛君也。』雖出傳舍,固當以君服之;彼迎吏依娶女有吉日,夫死,斬縗而弔,既葬除之。」
《吏受今君使聞舊君薨服議》
1
吏受今君... : 晉
2
吏受今君... : 晉范甯答問者曰:「禮,銜命出使而君薨,在道則反,入境則遂其事。然則聞舊君之喪,反命而後赴也。」又問曰:「仕今君之朝,欲奔舊君之喪,而今君不許,可以輒去乎?」甯答:「事君,當不義則爭之,三諫不從去之可也。君有戎役之事,王命所制,此禮權也。」
《與舊君不通服議》
1
與舊君不... : 周 晉
2
與舊君不... : 周制,檀弓:「魯穆公問於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歟?』對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為舊君反服之禮。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泉,無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有!』」鄭玄云:「言放逐之臣不服舊君也。為兵主來攻伐曰戎首也。」盧植曰:「戎,兵也。言人君待臣不以禮,不舉兵為行陳之首誅之,則善矣,又何反服之有!」
3
與舊君不... : 戰國時,齊宣王問孟子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答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人,有故而去,綦毋邃云:「謂有他故,不得不行,或避怨仇者也。」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安其所往,如此則為之服。若諫不行,又搏執,若送囚徒然也。此之謂寇驜,何服之有耶!」
4
與舊君不... : 晉或問云:「君無道而臣見黜放,君薨,為服否?」許猛答曰:「君無道則當三諫,不從則適他國。若既亡不越境,君雖無道,猶責以臣禮。」
5
與舊君不... : 惠帝元康中,趙郡吏蘇宙不奔弔於郡將,中郎、關中侯曹臣移冀州大中正:「臣以元康四年,為先定公薨背,還濟北穀城墓宅安厝。太學博士趙國蘇宙,昔先公臨趙,以宙為功曹,後為察孝。前臣遭難,宙為鎮東司馬;趙之故吏,有致身敘哀者,有在職遣奉版者,唯宙名諱不至。宙今典禮學之官,口誦義言,不可廢在三之義。於宙應見論貶。」博士蘇宙移國子博士:「被符下省請議。郡將曹公,昔臨敝國,見接有布衣之交,高遊盡歡,謂千年可畢。不意後會,逼為功曹,尋被州召,不為公察孝也。欲深其罪,崇飾虛名,以惑明時。宙雖不德,數受教於君子,寧有故將之喪,而忘奔赴之哀。過蒙殊恩,忝佐方岳,銜命守制,無因致身。禮,聞父母喪,不得奔赴,為位斂髮,成踊襲絰,割孝子之心,以終君之命,謂之禮也。往聞喪設位盡哀,仰則先哲,俯順王度,儀刑古典,不失舊物。若此為罪,不敢逃刑。聞凶則因洛健步,書弔嫡孫,健步迴說,喪已還東阿,留書付其從子綜。宙尋被召為博士,王事敦我,不遑啟處。加宙凶薄,天討其罪,孤獨無子,代之哀人也。按穀梁傳曰:『周人有喪,魯人有喪,周人弔,魯人不弔。魯人曰:「吾君,親之者也,使大夫則不可。」周人喪,魯人不弔,是其下成康未為久也。』下猶去也,言去成康之時不遠,無愧於不往也。禮無臣祭君之文,時俗之所行,非先王之令典也。庶子不得祭父,臣之祭君也,求之禮傳,無弔祭之文。」國子博士謝衡議云:「大夫去國,其妻、長子為舊君服。傳曰:『妻言與人同,長子言未去也,言去則無服矣。』是違諸侯之天子不反服,違天子之諸侯亦不反服,以在外也。今之官長,皆自外來,假借一時,共相臨尹,去則在外,體遠事絕,恩輕義疏。至於死亡,隔限遠路,或有難故,不得時往,奔赴之義,無所犯也。」博士周裒議云:「事君之道,資於事父,委質之日,貳乃辟也。宙受署而退,義已周矣。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所以哀其喪、矜其孤也。苟能致書唁,弔祭闕之可也。」河內太守孫兆議曰:「秦罷侯置守,漢氏因循,郡守喪官,有斬縗負土成墳,此可謂竊禮之不中,過猶不及者也。至於奔赴弔祭故將,非禮典所載,是末代流俗相習,委巷之所行耳,非聖軌之明式也。今之郡守內史,一時臨宰,轉移無常,君遷於上,臣易於下,猶都官假合從事耳。又當故將未殯之前,已受天子肅命之任,王事敦我,密勿所職,詩不云乎,『王事靡盬,不遑將父』。夫繫之情,猶不得將養父母,而況遠赴弔祭故將乎!其議貶者,可謂行人失辭。仲尼所以非子路,『由爾責於人,終無已也』。」
6
與舊君不... : 元康中,又南陽張觀告太常,稱其父「昔為丹陽郡,有二臣主簿劉亶、留頌等,理罪除名。今觀父亡,居在郡下,亶等不來臨喪,又不奔葬。凡人有喪,匍匐救之,況於君臣之義乎!而亶等敢懷讎君之心,公肆夷狄之行。」按亶、頌告太常自理云:「近為陳事犯忤,加鞭付獄,亶、頌默然待放。戮辱放退,君臣道絕,抱罪之人,不敢見靈柩也。」博士馬平議云:「按禮,君臣之道,有合離之義。亶等昔為君所棄,是為義絕。義絕之臣,責其自親於君,已見放逐,求還親臨喪事,於事則近偽,於禮無此制也。」
7
與舊君不... : 又梅陶為章郡太守,孫虛為功曹,虛怏怏不欲。時有蜀賊偵邏,誤為賊至,陶及虛皆散走。曉知非賊至,悉還。陶大怒書佐還晚,欲斬之,虛執據不聽。陶後移邑,虛詣郡自理,駁陶七事。戴邈為州都言依。事絕,太尉留虛為從事中郎,不復與陶相聞。
8
與舊君不... : 溫縣領校向雄送犧牛,不呈郡太守吳奮。送牛值天大熱,多渴死。奮召雄與杖,雄不受,曰「呈,牛亦死」。奮下雄獄。後雄為黃門郎,奮為侍中,同省不相見。武帝敕雄詣奮。王隱議曰:「禮雖云:『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當為小惡也。三諫不從則去,不見齒於其君,則不敢立其朝。至如仲子稱『人以國士遇我,我以國士報之;人以凡人遇我,我以凡人報之』。此猶輕於戎首,則可逢而避之,至死不往可也。雄無詔敕逢避,未可非也。」
《秀孝為舉將服議》
1
秀孝為舉... : 魏 宋
2
秀孝為舉... : 魏景元元年,傅玄舉將僕射陳公薨,以諮時賢。光祿鄭小同云:「宜準禮而以情義斷之,服弔服加麻可也,三月除之。」司徒鄭公云:「昔王司徒為諫議大夫,遭舉將喪,雖有不反服,今不同古,便制齊縗三月。漢代名臣皆然。」
3
秀孝為舉... : 宋庾蔚之謂:「白衣舉秀孝,既未為吏,故不宜有舊君之朝。尊卑不同,則無正服,弔服加麻可也。今人為守相刺史又無服,但身蒙舉達,恩深於常,謂宜如鄭小同弔服加麻為允。今已違適為異,與舊君不通議論,不奔弔故郡將喪。」
《郡縣吏為守令服議》
1
郡縣吏為... : 魏 晉 宋
2
郡縣吏為... : 魏令曰:「官長卒官者,吏皆齊縗,葬訖而除之。」蜀譙周云:「大夫受畿內采邑,有家臣,雖又別典鄉遂之事,其下屬皆上相屬其吏,非臣也。秦漢無復采邑之家臣,郡縣吏權假斬縗,代至則除之。」
3
郡縣吏為... : 晉喪葬令曰:「長吏卒官,吏皆齊縗以喪服理事,若代者至,皆除之。」武昌太守徐彥與征西桓溫牋云:「蔡徐州薨,主簿服斬。王征北薨於京都,王丞相時在喪庭。徐州主簿以服事諮公,公謂輕重可依蔡侯。時北中郎劉公薨於淮陰,州主簿相承持重。至郤太宰薨,州主簿改服齊縗。中興以來,江南皆從之。公卿以下至邑宰,吏服其君齊縗,吏服其君齊縗,則無從服之文,而由來多有從服者。陶大司馬遭兄子喪,府州主簿從服。時卞光祿經過,自說為太傅主簿,太傅喪母,已不從服,此是用晉令也。郤太宰遭姊喪,吏服惟疑,郤問譙秀,言不應從服,諸主簿仍便從服。既服君旁親,則服君便應重矣,乃二公之薨,府州主簿服齊縗。」
4
郡縣吏為... : 宋庾蔚之謂:「晉令云『代至而除』,施之州郡縣員吏,宜用齊周之制。禮代殊事異,理有大斷。今州府之君既不久居其位,蹔來之吏不得以為純臣,則齊周之制不為輕也。君齊矣,豈有從乎!母妻其猶不從,本無義於傍親,卞光祿所行是也。二公使吏從服姪姊,可謂恢疏,罔其乖遠矣。」
※※※
2015年2月13日星期五
留言列表